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法

2024-11-11

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法(精选11篇)

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法 篇1

慢性胃炎 (CHG) 是指不同病因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从病理观察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上十分常见。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的有害因素长期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即可引起本病, 尤其是幽门螺杆菌 (HP) 感染与慢性胃炎密切相关, 90%以上的慢性胃炎有HP感染。笔者自2002年以来, 运用中西结合治疗慢性胃炎68例, 并与单纯西医治疗60例作对照, 取得了满意疗效, 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8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8例中, 男性43例, 女性25例;年龄26~58岁, 平均43岁;病程1.5~54年;HP尿素酶试验结果阳性61例;对照组60例中, 男性32例, 女性28例;年龄20~67岁, 平均44岁;病程6个月~51年;其中HP阳性5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胃镜及HP检查结果经统计学处理,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CHG诊断符合《实用内科学》 (第11版)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胃脘痛、痞满诊断原则。

1.3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 (PPI) 联合两种抗生素治疗, PPI标准剂量奥美拉唑 (20mg/次, 每日2次, 连用3周) , 加克拉霉素 (0.5g/次, 每日3次, 连用1周) , 阿莫西林 (0.5g/次, 每日3次, 连用1周) 。青霉素过敏者改用替硝唑0.5g) 。治疗组加服以健脾益胃为基本治疗原则的中药, 基本方:党参15g, 白术12g, 白芍15g, 茯苓15g, 半夏12g, 陈皮12g, 甘草6g, 谷芽12g, 麦芽12g。随症加减:胃脘胀闷、攻撑作痛、嗳气频繁、情志不畅加重、口苦、舌苔黄或腻等气滞湿热表现, 加用疏肝理气、化湿药柴胡、佛手、木香、枳实、槟榔、旋覆花、赭石、川楝等;湿重者加砂仁、石菖蒲等芳香化湿药;热重者加半枝莲、黄连等清热解毒之品;倦怠乏力、消瘦、纳呆、口干、便溏或便秘, 舌光红少苔或暗红有淤点、淤斑、舌苔浊腻、脉细等胃阴亏虚、淤血阻络等表现, 加麦冬、石斛、天冬、北沙参和胃养阴, 活血化瘀药选用莪术、丹参、桃仁;胃脘隐痛, 喜温喜按, 泛吐清水, 大便溏薄, 舌淡苔白, 脉虚弱或迟缓, 加用黄芪、桂枝、生姜、高良姜温中健脾。水煎3次兑匀服, 每日服3次。两组均1月为1疗程, 连续治疗2个疗程后复查胃镜。

2 治疗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2版) 中慢性胃炎评定标准并结合临床自拟。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 胃镜复查胃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达轻度, 胃黏膜HP快速尿素酶检测结果阴性。显效:症状消失, 胃腺体基本恢复正常或腺体恢复达到2个等级, 胃黏膜HP快速尿素酶检测结果阴性。有效:症状减轻, 胃腺体恢复达到1个等级, 胃黏膜HP快速尿素酶检测结果阴性或阳性。无效:症状无好转, 胃镜检查未达到上述标准或无变化者, 胃黏膜HP快速尿素酶检测结果阳性。

2.2 结果

2.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68例, 临床痊愈41例, 显效17例, 有效8例, 无效2例, 愈显率为85.3%, 总有效率97.1%。对照组60例, 临床痊愈18例, 显效10例, 有效21例, 无效11例, 愈显率为46.7%, 总有效率81.7%。两组愈显率、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 (P<0.01) 。

2.2.2 两组HP根除情况比较:

治疗组61例, HP感染者阴转59例, 未阴转2例, 阴转率96.7%;对照组53例, 阴转24例, 未阴转29例, 阴转率45.3%,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1) 。

3 讨论

CHG的致病原因复杂, 与胃酸、胃蛋白酶和HP感染有关。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HP感染是CHG的重要致病因素, 与CHG病变程度密切相关。HP产生多种酶, 分泌细胞毒素, 感染后可引起胃黏膜的损害, 因此根除HP感染对CHG的治疗有重大意义。目前常用的有三联疗法, 在对CHG的治疗上疗效较好, 但用药过程中很多患者出现了一些副反应, 如腹泻、恶心、眩晕等症状, 服药时间长, 药价昂贵, 患者难以坚持按疗程服完, 且细菌易产生耐药性。如何运用中医中药辩证论治理论与西医的三联疗法相结合, 缩短用药时间, 增强疗效, 降低副作用, 探讨中医中药根除HP感染, 是很值得研究的方向。

CHG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腹胀等范畴, 中医认为其病因有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素虚、外邪内侵等多个方面。寒凝、食滞、热郁、血淤为胃脘痛的基本病理因素。外邪入侵脾土, 迁延日久, 损伤脾胃, 致脾胃升降功能失常, 运化受阻, 不通则痛, 进而产生一系列标实或虚实夹杂的症状, 虽然患者常述胃脘疼痛、脘腹胀闷, 病因复杂, 但细究其病机, 终属脾胃虚弱。故治疗上当以健脾益胃为基本治则, 以君六子汤加白芍、谷芽、麦芽为基础方。六君子汤健脾益气, 培补脾土, 谷芽、麦芽消食导滞, 以助中焦运化。白芍柔肝缓急, 寓意在于《沈氏尊生书》所说“胃痛, 邪干胃脘也。……唯肝气相乘尤甚, 以木性暴, 且正克也”, 土虚木乘, 肝旺侮土, 情志不畅在本病的发病病因中是极重要的致病因素, 故以白芍柔肝。本病系不同病因所致胃黏膜病变。根据病因、临床表现的不同辨证分型有肝气犯胃、肝胃郁热、脾胃虚寒、淤血停滞、胃阴亏虚, 在补脾益胃的基础上针对病因、证型随症加减用药。

综上所述, 中医以健脾益胃为基本治法配合西医三联疗法治疗本病, 可减少西药所致的副作用, 缩短疗程, 患者易于接受, 疗效满意, 切合基层临床工作实际, 对CHG的治疗是很值得推广研究的。

摘要:慢性胃炎 (CHG) 是指不同病因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从病理观察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法 篇2

6月23日至6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慢性难愈性伤口中西医结合护理新进展学习班》,通过这次学习,让我对慢性难愈性伤口处理有了新的认识,也收获了很多新的理念,对今后的护理工作有很好的指引和帮助。

本次课程包括“国际NPUAP/EPUAP压疮分类及压疮预防”“压疮管理MDT建设与实践”“临床常见慢性难愈性伤口类型与护理新进展”“重要修复慢性难愈性创面的研究进展”“不同量表在压疮风险评估中的应用实践”“中医辨证施治在护理中的运用”“慢性难愈伤口压疮的手术治疗进展”“伤口修复MDT护理案例分享”“伤口护理案例分享”“封闭负压闭合术在慢性溃疡伤口处理中的应用”“中医护理课题申报与案例分享”。

徐东娥主任的讲课让我们对压疮的定义有了重新的认识,压疮是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局部损伤,通常位于骨隆处,由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所致。压力性损伤更新的意义,在之前的分期系列中,I期和可疑深部组织损伤期用来描述完整的受损皮肤,其余分期描述开放性损伤皮肤。也更明确了对于压疮的分期。NPUAP(2016年)压疮新分期系统中,阿拉伯数字替代了罗马数字;“可疑深部组织损伤”名称中去除了“可疑”二字;增加了“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以及“粘膜压力性损伤”两个定义。郭巧英护士长分享了临床常见慢性难愈性伤口类型与护理,让我对慢性难愈性伤口有了更全面直观的了解,对不同的慢伤采取何种护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慢性伤口是指伤情复杂、不能按照正常时间愈合而修复的伤口,其特点是持续时间1个月以上、容易感染和形成细菌生物膜而久治难愈。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相信在胡宏鸯老师如此吸引眼球的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术的背后所付出的努力与艰辛实非我们所能想象,在临床任何一个领域我们所能突破的,所能实践的其实很多很多,只是我们大都停留在思考的阶段。通过本次对真空负压的了解,我真切体会治疗它的疗效是确切的,伤口收缩比一般治疗方式更快,除了体现人文价值外,也在经济价值上充分展现护理的重要性,不过它需要合理选择敷料,每一例使用前需权衡病人利益因素。在听了柴可群院长关于中医辨证施治在护理中的运用后,“情志致病,情志致病”深深印在我的脑中,活在当下,人要开心这点人人知晓,但当疾病来临的时候,有几个人能置身事外,真正以乐观开朗的态度去与病魔作斗争呢?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及时的开导与疏通,宣教本身就是一种治疗,但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却未能让其尽情发挥。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循规蹈矩,恪守城规,往往对病患护理上太过于框架模式,很多细节、人性经常被忽略,有时候几句安慰的话胜过良药。

在学习班中,我也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接触了MDT(多学科协作模式,Multi-Disciplinary Team)查房,除了让我耳目一新外,更让我体会到它的临床价值所在,可以使患者在医院得到系统、规范的治疗,减少医疗费用,促进病情较快康复;也可以有效提高医院临床流程管理的水平,同时有效加强学科合作和学科间交叉互动,达到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优质服务的目的。MDT为护士提供了一个多学科交流学术、资源共享的有益平台,成为各学科间信息交换的载体。通过MDT模式,可以使护士从多学科讨论中开拓视野,对于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法 篇3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的临床体会。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我院自2010年6月到2011年6月68例慢性胃炎患者。结果 治愈46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86%。结论 通过对慢性胃炎病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分析,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效果尚且比较理想。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慢性胃炎;临床体会

【中图分类号】R5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389-0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随机选择本院门诊慢性胃炎患者68例。所有病例均具有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在我院作纤维胃镜确诊为慢性胃炎,依据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方案的标准(草案)[1] 进行诊断,本草案为中国中西医 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在2003年重庆会议上制定版本。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龄15~67岁,病程1.5~18年,平均8年。其中浅表性胃炎44例,萎缩性胃炎21例,糜烂性胃炎3例。

1.2 中医病理分型及症状表现

1.2.1 脾胃虚寒型共32例。症见胃脘隐痛,食后加重,喜暖喜按,纳呆,神疲乏力,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1.2.2 肝胃不和型共17例。症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暖气频频、得矢气则舒,舌苔薄白,脉弦。

1.2.3 脾胃湿热型共12例。症见胃脘胀痛或满闷不适、嘈杂嗳气、口苦口腻、大便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

1.2.4 胃阴不足型共7例。症见胃脘隐痛,灼热不适,口干喜冷饮,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

1.3 治疗方法:将病例分别中西医进行治疗,应用中医辨证,按中医分型施治,所用方剂如下①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陈皮10g,半夏10g,木香10g,砂仁6g,黄芪20g,炙甘草9g,当归10g。②治以舒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加味四逆散。方:柴胡10g、白芍20g、枳壳12g、甘草6g、延胡索15g、佛手10g、川楝子10g、旋覆花12g、香附12g、木香10g、陈皮10g。③化湿清热、理气和胃,方选芩连平胃散加味:厚朴15g,苍术15g,陈皮12g,黄芩12g,黄连10g,半夏10g,霍香12g,茯苓15g,石菖蒲10g,薏苡仁20g,蒲公英30g。④治以滋阴养胃,方用益胃湯加减:方用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药用沙参10 g,麦冬10 g,石斛10 g,玉竹6 g,白扁豆10 g,生地10g,山药15 g,白芍12 g,炙甘草6 g,乌梅10 g。若口干甚加重沙参、石斛用量,以滋阴养胃生津止渴。 西药:多潘立酮10mg,3次/日;硫糖铝1.0g,4次/日。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加联1-2周三联杀菌药,克拉霉素0.25g,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0g,2次/日。若上腹部饱胀恶心加服吗丁啉片20 mg,日3次,反酸吞酸加法莫替丁40mg,睡前口服。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拟定:①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所见及胃粘膜组织改变恢复正常,幽门螺杆菌(Hp)转阴,随访半年未复发;②显效:病变胃粘膜基本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明显改善;③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胃镜所见及胃粘膜组织学改变有新改善,幽门螺杆菌(Hp)部分转阴;④无效:病变胃粘膜及临床症状无改变或加重。

2.2 治疗结果本组68例病例,经治疗4~5个疗程,其中治愈46例,占67.9%;显效10例,占14.3%;有效7例,占10.7%;无效5例,占7.14%。总有效率92.86%。

3 讨论

慢性胃炎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等特点,如果只是用西医进行消炎,保护胃粘膜的治疗,那么治疗比较单一,长期效果比较差。中医中药对胃炎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引发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包括幽门螺杆菌,其也是主要引发慢性活动性胃炎的原因[2] , 胃酸的分泌因感染幽门螺杆菌而减少,导致壁细胞破坏,胃黏膜的炎症可在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清除后治愈。脾胃虚弱型治以健脾益气、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肝胃不和型治以舒肝理气、和胃止痛,方选加味四逆散。脾胃湿热型,化湿清热、理气和胃,方选芩连平胃散加味。胃阴不足型,治以滋阴养胃,方用益胃汤加减。同时加用西药保护胃黏膜、中和胃酸,对幽门螺杆菌为阳性的患者,采用三联杀菌药加服。采用西药抑制和杀灭Hp已被临床证实,但因再大吃一惊染或产生耐药性的因素,停药后病情有较高的复发率[3] 。故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标本同治,对症对因,减少单用西药的不良反应及耐药,增强了抗Hp能力,从而使慢性胃炎的复发率降低。

总之,慢性胃炎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整体调节患者机体免疫力,使西药的不良反应降低,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提高慢性胃炎的治愈率。只有取长补短,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胃炎才能见效快,治愈率提高,同时还要重视生活情志调理。由于情志、饮食、起居的生活习惯及性情的原因致使慢性胃炎易反复发作,因此在治疗同时,对患者的饮食起居,情志精神,锻炼身体等方面耐心细致的指导,对提高和巩固疗效都有很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14.

[2] 韩子岩.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悉尼内镜胃炎分类及Hp感染相关性研究[J].中医杂志,2001,42(9):556-557.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慢性胃炎患者为我院2007年6月-2008年3月的门诊病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其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16~70岁,中位年龄42.5岁,病程2月~5年。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18~65岁,中位年龄40.3岁,病程2月~4.5年。2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10g、干姜3g、厚朴10g、黄芩10g、黄连6g、党参15g、白术 10g、茯苓10g、香附10g、炙甘草5g、苦荞头30g为基础方。疼痛甚者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5g;胀满甚者加枳实10g、槟榔15g、牵牛子15g;气滞嗳气甚者加郁金10g、陈皮10g、恶心欲呕吐者加竹茹15g;纳差者加砂仁10g;泛酸者加瓦楞子30g;便秘者加熟大黄10g。水煎服,每天1剂,分早、中、晚3服。同时予多潘立酮10mg,每天3次,奥美拉唑20mg,每天2次,阿莫西林1.0g,每天2次进行治疗。 对照组:只予多潘立酮10mg,每天3次,奥美拉唑20mg,每天2次,阿莫西林1.0g,每天2次进行治疗。均2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性药物。治疗2周后复查胃镜。

1.3 治疗标准

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好转:症状体征减轻;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胃镜下治愈:黏膜糜烂、水肿、充血消失;好转:黏膜糜烂、水肿、充血减轻;无效:黏膜糜烂、水肿、充血无改善。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胃镜下治疗比较,治疗组治愈46例,好转4例,无效0例。对照组治愈26例,好转4例,无效0例。2组胃镜下治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4.0%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病”、“痞满”、“吞酸”、“嘈杂”等病范畴。中医学对慢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饮食不节,脾胃虚弱是慢性胃炎的发病基础,外邪侵袭,情志所伤是发病的主要因素。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不利,胃失濡养等病理变化而发病。同时劳倦所伤,气血不和,脉络瘀阻也是本病的常见病因病机。

慢性胃炎主要属于中医学的胃脘痛证,本病的主要诊断要点为:(1)主症:胃脘部疼痛,包括胀痛、隐痛、灼痛、刺痛、剧痛等。次症:脘腹胀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嘈杂呃逆、大便不调等脾胃症状,倦怠乏力、四肢酸懒、心悸气短、消瘦失眠等一般症状,部分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呕吐、便血等出血变证。(2)多有反复发作史,常突然发病。男女老幼均可患病,但以中青年居多;一年四季皆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高。(3)发病前多有明显的诱因,如情志不畅、起居失常、劳累过度、暴饮暴食、饥饿、饮食生冷干硬、辛辣烟酒及药物等。本病的主要鉴别诊断为:(1)真心痛:真心痛主要部位在左侧胸膺,痛彻胸背或向左臂内侧放射,疼痛如绞,突然发病,其痛剧烈难忍,常伴胸憋汗出、心悸气短,甚则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唇甲手足青紫、大汗淋漓、脉细或结代等危急病症;多见于老年人,一般病情较重,预后较差。胃脘痛始终在上腹胃脘部,疼痛不如真心痛之剧烈,同时伴有胃胀、纳差、嘈杂、嗳气、呃逆、泛酸或呕吐清涎等脾胃症候,多见中青年,一般病情较缓,预后良好。部分真心痛患者,以胃脘痛为主诉而到医院就诊,对中老年的剧烈胃脘痛患者应作心电图、肌钙蛋白(TNT)及心肌酶谱检测以排除心痛病证。(2)胁痛:胁痛中指一侧或两侧胁部发生疼痛为主的病证。有时也可出现和胃脘痛相似的症状,但两胁是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循经所过,故胁痛多与肝胆胰脾疾患有关。一般疼痛较剧,多因油腻食诱发或加重,临床常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心烦、胸闷纳呆、目黄肤黄等症。胃脘病变在胃,虽肝气胃脘痛可病连两胁,但仍以胃脘部疼痛为主。(3)腹痛:胃脘痛的病位在上腹胃脘近心窝处,疼痛部位较局限,病变在胃,常伴有嗳气、泛酸、纳差、呕吐等症状。腹痛的部位则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腹部发生疼痛,疼痛范围较广,可见于多种疾病,除腹部疼痛外,可伴有腹部痞硬胀满等。

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病因和发病机理的认识主要有:(1)急性胃炎的遗患。急性胃炎后胃黏膜病变持久不愈或反复发作,均可形成慢性胃炎。(2)刺激性食物和药物的作用。长期服用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的饮食及药物,如浓茶、烈酒、辛辣食物或水杨酸盐类等药物,或食物咀嚼不充分,粗糙食物反复损伤胃黏膜,或过度吸烟,菸草酸直接作用于胃黏膜所致。(3)十二指肠液的反流。有研究发现,慢性胃炎因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常引起胆汁反流,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胰液中的磷酯与胆汁和胰消化酶一起,能溶解黏液,并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氢离子及胃蛋白酶反弥散入黏膜,进一步引起损伤。胃-空肠吻合术患者因胆汁反流而致胃炎者十分常见。消化性溃疡几乎都伴有慢性胃炎胃窦炎,可能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有关。烟草中的尼古丁能使幽门括约肌松弛,故长期吸烟者可加重胆汁反流而造成慢性胃炎。(4)免疫因素。免疫功能的改变在慢性胃炎的发病上已普遍受到重视,萎缩性胃炎,特别是胃体胃炎患者的血液、胃液或在萎缩黏膜内可找到壁细胞抗体;胃萎缩伴恶性贫血者血液中发现有内因子抗体,说明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是某些慢性胃炎的有关病因。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有弥漫的淋巴细胞浸润,体外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和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异常,提示细胞免疫反应在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上可能有重要意义。(5)感染因素。有研究发现慢性胃炎患者在胃窦黏液层接近上皮细胞表面有大量幽门螺旋杆菌存在,其阳性率高达50%~80%,有报道此菌并不见于正常胃黏膜。

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法 篇5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口服维酶素片,阿莫西林胶囊。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增服中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

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20例疗效满意,而且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

1.1 诊断标准

1.1.1 临床表现:主要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少数病人可以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等。

1.1.2 胃镜及活组织检查:胃镜检查及活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胃镜诊断应包括病变部位、萎缩程度、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的程度。肉眼直视观察萎缩性胃炎的粘膜多呈苍白或灰白,皱襞变细或平坦。粘膜可表现红白相间,严重者有散在白色斑块。粘膜下血管显露为萎缩性胃炎的特征,可见到红色网状小动脉或毛细血管,严重的萎缩性胃炎,可见有上皮细胞增生形成细小颗粒或较大结节。亦有粘膜糜烂,出血现象。胃粘膜活检病理主要为腺体不同程度萎缩、消失,代之以幽门腺化生或肠腺化生,间质炎症浸润显著。

1.2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的均纳入标准诊断标准。

1.3 排除标准

慢性胃炎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妊娠或哺乳妇女、精神病患者等。

1.4 一般资料

将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中医内科门诊治疗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20例。40病例均胃镜、病理检查确诊。男19例,女21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37岁,平均47.5岁。病程2~11年,平均3.8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没有可比性。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治疗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萎缩性胃炎汤。基本方:党参30g,蒲公英30g,川芎10g,黄芪30g,莪术10g,鸡内金15g,三七粉3g,丹参20g,制军5g,厚樸5g,元胡15g,锡类散0.5g。加减:肝胃阴亏加北沙参、生地、麦冬;瘀血阻滞加失笑散;肝胃气滞加柴胡、佛手;肝胃郁热加白芍、郁金、丹皮;脾胃虚寒去蒲公英加桂枝、酒白芍、饴糖。每日1剂用水煎成汤剂,9:00am、3:00pm各口服1次。

对照组:维酶素片1g/次,3次/d。阿莫西林胶囊0.5g/次,3次/d,连服4个月。

两组疗程均为4个月。

2.2 疗效标准

痊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胃镜示粘膜形态恢复或基本恢复,病理检查萎缩性胃炎改变为浅表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消失,幽门螺杆菌试验阴性。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好转,胃镜及病理检查示胃粘膜萎缩,炎症、肠上皮化生及幽门螺杆菌试验程度减轻。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明显改善,胃镜及病理检查胃粘膜无改变,幽门螺杆菌试验阳性。

2.3 结果

治疗组治愈15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治愈12例,好转2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0.00%。统计学处理,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具体见表1。

3 体会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研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116例小儿慢性胃炎作为研究对象, 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上腹部疼痛、厌食及长期反复发作无规律性腹痛、厌食、食欲不振、呕吐等症状[3]。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显示, 患者胃黏膜出现增粗和紊乱, 十二指肠球部为充盈;Hp抗体检测示:Hp感染。排除标准:患者存在剧烈腹痛及严重的呕吐、腹泻等胃肠疾病;患者存在严重性胃穿孔和消化道出血等器质性疾病及泌尿系统等疾病;患者不能坚持服药。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8例。对照组男34例, 女24例;年龄4.0~12.5岁, 平均年龄为 (8.5±1.0) 岁;病程0.1~2.6个月, 平均病程为 (1.2±0.4) 周。观察组男33例, 女25例;年龄3.5~12.0岁, 平均年龄为 (8.0±1.5) 岁;病程0.2~2.7个月, 平均病程为 (1.3±0.5) 周。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 (上海新亚药业闵行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2646, 阿莫西林125mg+克拉维酸31.25mg) 治疗:12岁以上儿童, 每次2片, 每日3次;7~12岁儿童, 每次1.5片, 每日3次;1~7岁儿童, 每次1片, 每日3次。复方嗜酸乳杆菌片 (通化金马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40114, 0.5g/片) 治疗, 1片/d。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同时做好分餐制, 避免患者与家庭成员发生相互感染。注意饮食, 多吃蔬菜, 禁辛辣等饮食。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七味胃痛胶囊治疗, 3粒/次, 每日3次, 饭前口服。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胃黏膜修复情况、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断标准

胃黏膜修复情况:采用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痊愈:治疗后, 患者胃黏膜增粗紊乱情况完全恢复;有效:治疗后, 患者胃黏膜增粗紊乱情况好转;无效:治疗后, 患者症状没有得到好转。

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临床疗效指标:痊愈:治疗后, 患者紊乱增粗紊乱情况得到好转, Hp抗体完全转阴, 临床腹胀等症状消失;显效:治疗后, 患者紊乱增粗紊乱情况得到好转, Hp抗体完全转阴, 临床腹胀等症状好转;有效: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无效:患者Hp抗体未转阴。

总有效率= (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胃黏膜修复情况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胃黏膜修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n)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 (56/58) , 明显高于对照组87.9% (51/5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n)

3 讨论

临床上, 可根据病理学改变将慢性胃炎分为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等。小儿慢性胃炎主要以浅表性胃炎为主, 萎缩性胃炎比较少见。目前, 西医认为Hp感染为慢性胃炎主要病因, 该菌存在于胃窦表浅黏膜内, 造成上皮细胞炎性浸润, 临床上将Hp转阴率及根除率作为慢性胃炎的治疗标准[3]。奥美拉唑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 可降低壁细胞中H+-K+-ATP酶的活性, 阻抑H+由细胞浆内转移至胃腔途径, 从而抑制胃酸分泌。

目前西医多采用抗菌素治疗, 但长期使用抗生素治疗, 易引起耐药性, 常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难以达到完全根治的目的[4]。中医认为慢性胃炎主要由气血不畅、胃气瘀滞、饮食积滞、外邪侵袭等引起, 七味胃痛胶囊方中吴茱萸、荜茇、高良姜及肉桂四味药, 具有温中行气、散寒止痛、降逆消食的作用;木香、鸡内金有行气止痛、健胃消食之作用, 次碳酸铋可保护胃黏膜[5]。本研究, 采用阿莫西林抗幽门螺杆菌, 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治疗, 同时配合中药七味胃痛胶囊治疗, 可有效杀灭Hp, 改善患者症状体征, 且不良反应少, 疗效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胃黏膜修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 (56/58) , 明显高于对照组87.9% (51/5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效果明显, 可促进患者胃黏膜修复, 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6例小儿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复方嗜酸乳杆菌片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七味胃痛胶囊治疗。结果: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胃黏膜修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6% (56/58) ,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7.9% (51/5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无明显性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中西医治疗小儿慢性胃炎患者效果显著, 可促进患者胃黏膜修复, 提高治疗效果, 且无明显性不良反应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胃炎,七味胃痛胶囊,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

参考文献

[1]田芸, 蔡浦玉.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下分类的相关性研究[J].四川中医, 2011, 29 (1) :19-21.

[2]宇文亚, 韩学杰, 王丽颖, 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慢性胃炎中医临床指南病证结合质量评价方法学探索[J].中医杂志, 2011, 52 (6) :471-473, 478.

[3]刘民胜.颜正华教授治疗慢性胃炎临证用药探赜[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1, 26 (4) :723-725.

[4]李红, 杨桦, 钟志国, 等.半夏泻心汤对脾虚湿热型慢性胃炎胃黏膜修复作用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15) :71-72.

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法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80例住院患者, 均经胃镜, 病理检查确诊。男46例, 女34例。年龄最大78岁, 最小21岁, 平均47.5岁。病程2~31年, 平均9.8年;浅表性胃炎36例, 萎缩性胃炎26例, 胆汁反流性胃炎11例, 糜烂性胃炎7例。

1.2 诊断

慢性胃炎诊断标准, 反复或持续性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 进食后加重;伴嗳气、泛酸、恶心、纳差等上消化道症状;上腹部压痛不明显;胃镜检查浅表性胃炎可见黏膜充血、水肿、呈花斑状红白相间的改变, 以红为主。或呈麻疹样表现, 有灰白或黄白色分泌物附着, 可有局限性糜烂出血点[1]。萎缩性胃炎可见黏膜呈灰色、或灰草、灰绿色, 重度萎缩呈灰白色。皱襞变细、平坦。黏膜下血管透见如树枝状或网状。

1.3 治疗

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1.3.1 中医

(1) 湿热中阻:胃脘痞满胀痛, 纳差口苦, 大便不爽, 肛门灼热。舌边尖红苔黄腻, 脉弦滑者。治法:清热化湿, 通降气机。主方:三仁汤加减; (2) 瘀血停滞:胃脘刺痛, 痛有定处, 拒按, 或见呕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者。治法: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主方:失笑散加减; (3) 胃气亏虚:胃脘痞闷, 似胀非胀, 纳呆乏力, 舌淡胖苔薄白, 脉沉弱者。治法:补中益气, 健胃止痛。主方:补中益气汤加减; (4) 胃阴亏虚:胃脘隐痛或灼痛, 饥不欲食, 口干咽燥, 手足心热。舌红少苔或有裂纹, 脉细数。治法:养胃清热, 益胃生津。主方:益胃汤加减[2]; (5) 胃阳不足:胃脘隐痛胀满, 遇冷加重, 食少便溏, 畏寒肢冷。舌质淡嫩边有齿痕, 脉沉细或迟者。治法;温中散寒, 健脾助运。主方:小建中汤合良附丸加减。

1.3.2 西医

一般选择易消化无刺激性食物, 忌烟酒、浓茶, 进食宜细嚼慢咽。阿莫西林胶囊0.5 g加氟哌酸胶囊0.2 g, 口服4次/d, 雷尼替丁胶囊0.2 g, 口服2次/d, 疗程2个月。有消化不良症状者, 可给予硫酸铝等胃黏膜保护剂;腹胀、恶心呕吐者, 可给予胃复安、吗叮啉、西沙必利等胃肠动力药;高酸症状者可给乐得胃、泰胃美 (萎缩性胃炎忌用制酸剂) ;胆汁反流者, 可给硫酸铝及胃肠动力药。萎缩性胃炎可给予养胃冲剂、维酶素、胃复康等。伴有恶性贫血者应给予维生素B12和叶酸。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症状完成消失;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偶有不适感, 胃镜及病理检查胃腺体病变由重至中, 由中至轻;无效:治疗后症状略有改善, 但胃镜及病理检查与治疗前变化不大。

2.2 结果

痊愈57例, 显效64例, 有效22例, 总有效率为90%。治疗时间最长为54 d最短者为21 d, 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 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慢性胃炎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其病理为:早期以黏膜浅层炎症为主, 多见于胃窦或胃体, 胃腺完整。晚期黏膜皱襞消失, 胃腺部分消失。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多于女性。临床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与慢性萎缩胃炎两种类型。本病属中医学“胃脘痛”、“腹胀”、“嘈杂”、“心下痞满”等范畴。其发病多与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不畅、先天禀赋有关[3]。主要病机为脾虚湿困, 胃失和降, 胃阴不足, 瘀血停着等。临证治疗关键在于益气温中, 活血化瘀。重在活血化瘀。慢性胃炎常无特异性症状, 而且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无平衡关系。大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隐痛或不适、餐后饱胀、反酸、嗳气、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 舌炎等表现。西药采用抗幽门螺杆菌的抗生素很多, 联合抑酸、保护胃黏膜药应用效果更好, 阿莫西林 (或克拉霉素) 、甲硝唑、奥美拉唑、果胶铋等联合使用, 在杀菌的同时可改变胃肠道环境, 起到了协同相加的作用。中药益胃舒肝汤益气养阴、疏肝通络, 有效改善慢性胃炎患者胃阴不足、肝气不疏、络脉不通所致临床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共奏治病求本、扶正祛邪, 协调阴阳、理气、调和脾胃之功效, 较单纯应用西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好。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80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以中药治疗为主, 配合西药治疗, 观察各证型间的疗效。结论 以中药为主配合西医辨治慢性胃炎疗效肯定。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

参考文献

[1]叶任高.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 1:395.

[2]柴可夫.慢性胃炎.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

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法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慢性胃炎患儿90例, 将这90例患儿随机分为三组, 每组30例。90例患儿中男50例, 女40例, 年龄4~12岁, 平均7岁。中药治疗组男14例, 女16例, 年龄5~11岁, 平均6岁。西药治疗组男20例, 女10例, 年龄4~11岁, 平均7岁。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男16例, 女14例, 年龄6岁~12岁, 平均8岁。三组患儿在年龄构成和性别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 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组的患儿采用中药治疗, 中药配方:黄芪10g, 山药10g, 五味子10g, 鸡内金10g, 山茱萸5g, 山楂10g, 研磨成末, 冲服, 每日2次, 每次10g。并且根据患儿临床症状加减;对西药治疗组的患儿采用西药进行治疗, 替硝唑200mg/次, 每天2次, 诺氟沙星0.5g/次, 每日3次, 地芬诺酯1片, 每日3次[2]。对于出现呕吐较为严重的患儿, 采用静脉注射灭吐灵;如果有胃黏膜病变的患儿, 采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进行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患儿采用中药和西药联合用药, 即:采用中药治疗组的中药与西药治疗组的西药进行联合治疗。三组均治疗15天, 观察三组患儿的临床症状变化, 并做好相关记录。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完全消失, 患儿恢复健康;显效:症状大部分消失, 身体仍然有轻度不适;无效:症状无任何改变[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 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其它两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三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见表1。

[n (%) ]

3 讨论

在临床医学上, 胃炎是比较常见的疾病, 病因不同患儿的临床症状也不同, 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呕吐、恶心以及食欲下降[3]。

中医认为胃炎主要由于饮食不节、肝脾受犯引起的, 因此治疗应该以理气通肝、和胃益脾为主。本次中药治疗组的中药配方中, 采用黄芪和五味子能够减少呕吐, 有很好的止呕效果。中药治疗组患儿在临床用药期间与西药治疗组患儿相比, 呕吐症状更少, 这与黄芪和五味子的功效有着很大关系[4]。山药和鸡内金能够有效改善脾胃虚弱症状;山茱萸具有保护肝肾的作用;山楂具有健脾消胃的功效。上述几种中药进行联合用药, 对于治疗胃炎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

西医认为胃炎主要与人的饮食习惯有关, 主要是由于人体的胃黏膜受到损伤, 且保护因素不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导致的。本研究西药治疗组采用的是替硝唑、诺氟沙星、地芬诺酯等。替硝唑对消化性溃疡有着很好的临床疗效, 诺氟沙星能够有效地治疗腹痛和腹泻, 地芬诺酯具有减少肠蠕动的作用, 能够有效止泻[5]。对上述三种药物进行联合用药, 能够有效减轻胃炎患儿的临床症状。

采用中药治疗胃炎, 能够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但是药效较慢。采用西药治疗胃炎, 虽然药效比较快, 但是治标不治本。因此, 本文对中西医治疗组的患儿采用中药和西药联合用药, 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另外, 对于一些急性胃炎的患儿, 症状较为严重的如腐蚀性肺炎, 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急性中毒, 对患儿应该进行及时抢救[6]。

我们还应该对患儿平时的饮食习惯进行指导, 尽量少食用辛辣生冷的食物, 在平时的生活中, 注意饮食的合理搭配, 在出院之后, 注意自身的疗养, 以免复发[7]。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 我们对三组患儿采用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 西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在三组当中最高。因此, 在进行儿童胃炎的治疗中, 采用中西医结合对儿童胃炎进行治疗, 能够收到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胃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胃炎患儿90例, 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三组各30例, 分别采用中药治疗、西药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 比较三组临床疗效。结果:中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 西药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其它两组。结论:在进行儿童胃炎的治疗中, 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使用中药或西药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儿童胃炎,中西医结合,慢性胃炎

参考文献

[1]闫慧敏, 杨燕.小儿胃脘痛临床诊断初步分析[J].中医儿科杂志, 2010 (2) :55-56.

[2]燕晓愿, 杨崇河.小柴胡汤合左金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0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 2011 (1) :45-46.

[3]杨炳权.从肝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128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1) :105-106.

[4]QIZHI JUAN, DONG YUXIANG.Differential treatment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of 32cases[J].Jil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0 (11) :88-89.

[5]CHEN XUEBIN, ZHU NI, MEI FANG CHEN.Integrative medicine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J].Shanx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0 (9) :66-68.

[6]周勇, 卢莉, 卢林.慢性胃炎临床治疗12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 (16) :85-86.

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法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消化内科、中医科门诊就医的80例患者,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症状, 所有患者均行胃镜检查, 通过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确诊为HP感染。诊断符合2006年上海《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3]。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研究组男22例, 女18例, 年龄 (46.3±9.8) 岁;病程 (2.6±1.4) 年。对照组男21例, 女19例, 年龄 (46.8±10.2) 岁;病程 (2.4±1.3) 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脾胃湿热证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制订。主症: (1) 舌质红, 苔黄腻或黄厚; (2) 胃脘痞胀或疼痛。次症: (1) 胃脘灼热; (2) 恶心呕吐; (3) 口苦口臭; (4) 脉滑数或濡数; (5) 大便黏滞。

1.3 纳入标准

(1) 符合上述慢性胃炎诊断标准, 且HP阳性; (2) 符合脾胃湿热证诊断; (3) 年龄为18~65岁; (4) 入组前近2周内未使用过抑酸药、铋剂及抗生素治疗; (5) 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1) 胃溃疡、胃息肉、严重萎缩性胃炎、胃癌伴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者; (2) 有严重心、肝、肾、肺等疾病, 有精神疾病, 严重神经官能症者; (3)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4) 过敏体质及对伴托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过敏者。 (5) 酗酒或其他不宜参与药物试验者。

1.5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三联疗法:索美拉唑 (无锡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 20mg/次, 2次/d;克拉霉素 (哈尔滨哈药集团制药六厂) , 500 mg/次, 2次/d;替硝唑 (山东鲁抗医药集团赛特有限责任公司) , 500mg/次, 2次/d。研究组加服用消幽护胃方 (自拟) , 药物组成:石菖蒲15g, 三桠苦12g, 黄连6g, 法半夏12g, 厚朴12g、木香10g, 茯苓20g, 虎杖15g, 生薏苡仁30g, 两面针12g, 甘草6g。常规水煎, 分2次服用, 1剂/d, 连续服用4w。所有患者服药期间均忌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禁烟酒;保持饮食规律, 少食多餐。

1.6 观察指标

(1) HP根除率, 治疗4w后复查; (2) 观察症状体症改善情况, 复查胃镜观察炎症程度; (3) 记录不良反应。

1.7 疗效标准

1.7.1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4]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和活检活动性炎症消失, 或慢性炎症减轻2度以上;显效:症状、体征均改善2级以上, 胃镜和活检活动性炎症基本消失, 慢性炎症程度减轻1度;有效:症状体征均改善1级以上;胃镜和活检黏膜病变范围缩小50%以上, 活动性炎症或慢性炎症程度减轻1度;无效:症状体征明显变化,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治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 ×100%。

1.7.2 中医证候疗效标准[4]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有改善;有效;症状、体征均好转;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甚或加重。总有效率= (治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 ×100%。

1.8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HP阴转率和综合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后均行14C尿素呼气试验, 研究组治疗后HP阴转31例, 阴转率77.5%, 对照组阴转22例, 阴转率55.0%, 差异显著 (P<0.05)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为77.5%,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见表1。

2.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根据中医证候疗效标准评价, 研究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为92.5%, 明显优于对照组 (72.5%) , 差异显著 (P<0.01) 。见表2。

2.3 安全性评价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西医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与不良饮食习惯、胆汁反流等造成的理化因子刺激、HP感染、免疫失衡、老化和遗传因素等有关[2]。其中HP感染为主要病因之一, 治疗上主要用抗HP、抑酸、黏膜保护剂等。中医学将慢性胃炎视为“胃脘痛”、“痞满”、“吞酸”、“嘈杂”、“纳呆”等范畴[5], 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冷贵兰等[6,7]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胃镜及病理检查所见进行辨证分为5型:脾虚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挟气滞型、脾胃湿热型、气阴两虚型及气滞血瘀型, 其中脾胃湿热型、脾虚肝胃不和型、脾胃气虚挟气滞型最多见, 且与HP感染关系最为密切。

中医认为, 郁而生热, 或素有热, 虚热相搏, 结郁于胃院而痛;若内有积热, 外遇湿热, 两热蒸酿, 则热壅胃口, 亦成胃痛之证。本病脾虚为本, 痰浊、瘀血、湿热为标, 为本虚标实之证。我国南方地区气候常年温暖、湿润, 人体质多湿、多热, 临证中以脾胃湿热证多见。马淑荣[8]在应用西药基础上加用具有清热化显、健脾益胃、调气畅中之效的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 结果总有效率98.3%, 明显高于对照组 (纯西药组) 76.0%。

我院以清热化湿和胃醒脾之法, 自拟消幽护胃方治疗HP相关性慢性胃炎。方中石菖蒲、厚朴芳香化湿、醒脾, 行气滞, 消胀满;三桠苦、黄连清热燥湿, 解毒;法半夏、茯苓、生薏仁、甘草健脾利湿, 和胃, 除湿热;木香配厚朴以运脾气而和胃, 行气止痛, 健胃消食;虎杖清热解毒、健脾利湿、利胆除湿;两面针行气止痛。而现代药理研究显示, 黄连、虎杖、厚朴等对HP有抑制作用。

本研究显示, 在三联疗法基础上加用中药清热化湿和胃醒脾之法治疗慢性胃炎, 可提高HP的根除率, 临床等症状及脾胃湿热证改善量更明显, 而且消幽护胃方口服方便, 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采用三联疗法治疗, 研究组加服用消幽护胃方, 1剂/d, 疗程4w。观察两组HP根除率, 综合症状、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研究组治疗后HP阴转31例, 阴转率77.5%, 对照组阴转22例, 阴转率55.0%, 差异显著 (P<0.05)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0%, 对照组为77.5%,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研究组中医证候改善总有效率为92.5%, 明显优于对照组 (72.5%) , 差异显著 (P<0.01) 。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中西结合疗法有助于根除HP, 提高临床疗效, 并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中西医结合疗法

参考文献

[1]刘文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上胃肠道疾病[J].医学与哲学, 2007, 28 (6) :15.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 (2012年, 上海) [J].中华消化杂志, 2013, 33 (1) :5-16.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胃肠病学, 2006, 11 (11) :674.

[4]郑筱萸.中药新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2.125.

[5]李立, 周奇, 郑光, 等.基于文本挖掘技术分析中成药、西药对慢性胃炎的治疗规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1, 17 (24) :228.

[6]冷贵兰, 李习鹏.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2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 2007, 48 (2) :138-139, 159.

[7]王涛, 陈洪国, 尤文.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36例[J].中医研究, 2012, 25 (1) :40-42.

中西医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篇1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10年1月我院门诊就诊的300慢性盆腔炎患者,年龄19~50岁,其中19~36岁206例,36~50岁94例,病程最短半年,最長5年,均有性生活史。大多数患者有人流、药流、上环、取环史和急性、亚急性盆腔炎病史。其中腹痛220例,腰酸158例,肛门坠胀130例,不孕20例。

1.2 方法 于月经干净后1天运用我院自拟定盆腔炎方,处方组成有蒲公英15g,红藤30g,延胡12g,赤芍10g,紫草10g,冬瓜子20g,地丁草15g,连翘12g,忍冬藤10g,乳香5g,没药5g,甘草6g,一共10剂,每天1剂,分2次,饭后服用,10天为一疗程,月经期停止使用。腰酸者加用川断12g、桑寄生12g、杜仲12g等。小腹下坠感则加柴胡10g、升麻6g。脾虚则加党参20g、山药15g、炒白术10g等。月经期改为抗妇消炎栓肛塞1天1次,1次1枚,共7天,静滴抗生素3~6天。进行1~3个疗程后评价疗效。

1.3 诊断标准[2] (1)有急性盆腔炎病史,全身症状:低热、疲乏、精神不振、失眠及急性发作。(2)下腹坠胀、疼痛,腰骶部酸痛,性交及月经后加剧。(3)可有月经失调,输卵管阻塞时可致不孕。(4)妇科检查时子宫活动受限,子宫两旁组织增厚及轻压痛,可触及边界清或不清的囊性肿物。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症状、体征及妇科检查均恢复正常,B超提示子宫附件无异常,盆腔无包块和积液;有效:上述症状及体征有明显好转;盆腔包块及积液减少或消失;无效:临床症状体征与治疗前相比无变化。1.5康复指导:急性盆腔炎一点要及时诊断及早治疗并做到治疗彻底,以免发展慢性炎症。患有慢性盆腔炎患者要警惕亚急性或急性发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做到较彻底治疗[3]。  2 结果治愈124例,有效;172例,无效4例,患者经1~3个疗程后,其结果第一疗程治愈率达52.0%,经第二疗程治愈率达72.3%,经第三疗程治愈率达83.7%,总有效率达98.5%以上,仅有4个患者不能坚持用药无效,从疗程的治愈率看只要能坚持2~3个疗程患者均有效。3 讨论

慢性盆腔炎合并不孕症患者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主要是因为子宫腔内手术操作过多过频,消毒不严,以及患者抵抗能力低下引起的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而导致病情反复发作,盆腔内组织出现浆液或黏液渗出或纤维组织增厚变硬,病灶迁延所致。

患者主要表现为下腹痛、坠胀,腰骶部胀痛,性交及月经期疼痛加重,低热、乏力、精神不振、失眠、月经不调、不孕,病情顽固反复发作,病程长。妇科检查:子宫附件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痛,一侧或双侧附件后增粗、增厚或触及包块。B超显示:子宫直肠陷凹不同深度的液性暗区。给患者身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使夫妻生活不协调,特别是给不孕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

临床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方法繁多,单一疗法效果不佳,抗生素长期治疗副作用大,易产生耐药性,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采用综合治疗为宜。

慢性胃炎中西医治疗法 篇1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近3年我院门诊治疗的慢性糜烂型胃炎96例, 其中男50例, 女46例。年龄20~65岁, 平均42.5岁。其中单纯慢性糜烂型胃炎62例, 慢性糜烂型胃炎併慢性浅表型胃炎34例。

1.2 病例选择

全部患者经胃镜检查, 均符合慢性糜烂型胃炎诊断, 并除外伴发胃溃疡或萎缩性胃炎、胃癌者, 也排除活动性出血, 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 有严重心、肺、肾疾病者, 病程均一年以上。14C尿素呼吸试验均检出幽门螺旋杆菌, 检出率100%。

1.3 临床表现

患者症状无特异性, 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胀痛, 反酸、嗳气、食欲不振等。

2治疗方法

2.1 分组

全部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均48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药物治疗

治疗组给枫蓼肠胃康胶囊0.72 g, 3次/d口服, 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 mg, 1次/d口服, 克拉霉素分散片0.25 g, 2次/d口服, 两周一疗程。对照组给雷贝拉唑钠肠溶片20 mg, 日一次口服, 克拉霉素分散片0.25克, 日2次口服, 两周一疗程。

2.3 一般治疗

嘱患者养成良好生活饮食习惯, 缓解紧张情绪, 忌浓茶、咖啡、酒类等饮料, 少吃容易产生胀气的食物, 如土豆、红薯、洋葱、煮黄豆等。

2.4 疗效判定

两组患者经二周治疗结束后, 在第一个月内复查胃镜及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痊愈:糜烂完全消失, 无明显水肿, 14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不出幽门螺旋杆菌;显效:糜烂基本消失, 仍有轻度水肿, 检测不出幽门螺旋杆菌;有效:糜烂面积缩小50%以上, 检测出较少的幽门螺旋杆菌;无效:糜烂面积缩小不足50%, 幽门螺旋杆菌无变化。

3结果

治疗组:痊愈28例, 显效12例, 有效7例, 无效1例, 有效率98%。对照组:痊愈26例, 显效8例, 有效9例, 无效5例, 有效率89.6%, 两组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药物副反应无明显差异。

4讨论

慢性糜烂型胃炎胃镜下主要表现为:胃黏膜出现单发或多发疣状膨大邹襞或丘疹样隆起, 直径5~10 mm, 顶端可见黏膜缺损或脐样凹陷, 中心有糜烂, 隆起周围多无红晕, 但常伴有大小相仿的红斑, 以胃窦部为主;也可表现为胃黏膜上有极浅的凹陷, 上面覆盖白色或黄色薄苔, 有时可见鲜红色或咖啡色出血灶。胃糜烂与消化性溃疡不同, 溃疡指损伤已达黏膜下层、肌层, 而糜烂仅仅是黏膜浅层损伤, 未超过黏膜层, 慢性糜烂型胃炎有发展成为胃溃疡的可能, 治疗时以保护胃黏膜为主。枫蓼肠胃康胶囊主要含有牛耳枫和辣蓼, 具有很好的抗炎、解痉及抗胃黏膜损伤作用[1], 对胃肠道有很好的保护作用。雷贝拉唑钠肠溶片为质子泵抑制剂, 能显著降低胃黏膜壁细胞中H+、K+、ATP酶的活性, 抑制胃酸形成, 降低胃内酸浓度, 同时刺激胃窦G细胞释放大量胃泌素, 增加胃黏膜血流量[2], 具有保护和修复胃及十二指肠黏膜作用[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 消化性溃疡, 胃癌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癌的重要病因[4], 因此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治疗糜烂型胃炎并防止其复发的关键。克拉霉素具有抑制幽门螺旋杆菌作用, 雷贝拉唑也可降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3]。本组资料显示中西医联合用药治疗慢性糜烂型胃炎, 对患者症状有显著改善作用, 能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促进胃黏膜愈合, 减轻炎症反应, 缩短病程, 增强疗效, 提高治愈率。

参考文献

[1]夏春霞, 童佳.枫蓼肠胃康胶囊治疗湿热泄泻的临床观察.吉林中医药, 2010, 02.

[2]孙泉, 季洪赞, 吴晓尉, 等.安胃疡胶囊辅助治疗老年胃溃疡预防复发临床疗效观察.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02:136.

[3]窦文琴, 沈克南;国产与进口雷贝拉唑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成本-效果分析.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08, 12:47.

上一篇:教师心理素质及其培养下一篇:资本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