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治疗

2024-10-10

慢性胃炎治疗(共12篇)

慢性胃炎治疗 篇1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常见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黏膜肠上皮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1]。在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特别是我国拥有灿烂的饮食文化,暴饮暴食或长期处于饥饿的状态或浓茶烈酒更是经常,辛辣刺激性食物都是慢性胃炎的致病因素[2]生活过于忙碌,不能诗意的生活胃炎患者不断上升,严重威胁我国居民的生活健康和生命安全,本研究主要探讨观察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为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3]。选择本院在2014年10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科学统计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超声脉冲电导穴位给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取得满意成效,现将主要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在2014年10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平均分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5人。其中实验组中男性26人,女性19人,年龄范围在39到72岁,平均年龄(59.1±1.64)岁,平均病程(5.2±1.4)年。对照组45人中男性27人,女性18人,年龄范围在44到75岁,平均年龄(60.3±1.35)岁,平均病程(4.9±1.6)年。本研究在研究之前经过患者及患者家人的同意才进行的,所有患者经过医院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并确定这些患者并没有其他疾病和心理疾病[4~6]。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超声脉冲电导穴位给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并没有存在年龄和性别上的差异,分组以后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经超声脉冲电导经皮给药法治疗,药贴在相应的穴位,超声脉冲电导每天两次,30分钟/次。治疗结束后再用药贴在相应的位置5个小时,同时使用抑酸药物。对照组进行常规的促消化、减小胃胀气、抑酸等处理。两组患者的治疗均为5天,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腹痛、上腹胀、反酸等情况,并且对这些患者进行2个月的随方调查,观察有无复发情况。

1.3 效果判定

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3种情况,显效是2天后,患者临床体征基本消失或改善,上腹痛、上腹胀、反酸等情况有所缓解。有效情况为患者临床体征基正趋于好转,3到5天内上腹痛、上腹胀、反酸等情况正在恢复中。无效是这些情况没有好转,甚至还在恶化。总有效为显效加上有效。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涉及到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涉及到的计数资料均采用χ2检验,组间比采用单因素方差检验,P<0.05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结语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如呕血、黑便。症状常常反复发作,无规律性腹痛,疼痛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轻者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为剧烈绞痛[7]。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一般为上腹痛、上腹胀、反酸等情况,在传统的治疗中,一般就是针对这些临床症状进行一一治疗,帮助患者促进消化、减小胃胀气、抑酸,但很多时候在进行治疗后并不能对病症根除,容易反复发作。本研究主要引进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慢性胃炎,在研究数据中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56%,明显高于传统的治疗方法77.78%[8]。

根据本文所述,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慢性胃炎时有利于改善其状况,可以明显提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9]。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咋还能够进行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观察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为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方法:选择本院在2014年10月到2016年3月收治的慢性胃炎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科学统计法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超声脉冲电导穴位给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慢性胃炎时有利于改善其状况,可以明显提治疗的成功率,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超声脉冲电导治疗仪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关键词:超声脉冲电导,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慢性胃炎治疗 篇2

1、马铃薯汁

取鲜马铃薯适量,将其洗净后榨取汁液,然后每次饭前服用2匙,对于治疗习惯性便秘、慢性胃炎等就很有效。

2、姜韭牛奶羹

取生姜15克,韭菜250克,牛奶250克,先将韭菜、生姜切碎后捣烂,再用纱布绞取汁液,一起放入锅内,再向其中加入牛奶,一起加热煮沸后每日早晚趁热服用,可以起到温胃健脾,适用于胃寒型慢性胃炎、胃皖筋、呕吐等病症。

3、粥

粥也可以起到治疗病痛的功效,如佛手粳米粥,取佛手相20克,将其煮成汤后去除残渣,取100克粳米,将其加水适量煮粥,待粥成后加入冰糖,并八佛手汤再稍煮即可,患者每日服用2次,可以治疗慢性胃炎、胃气痛等胃病。

4、土豆汁

慢性胃炎的药物治疗 篇3

慢性胃炎按病理变化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前者的病变主要限于黏膜表层,而后者炎症病变位置较深,可呈现腺体萎缩甚至消失,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慢性胃炎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餐后明显,同时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胃黏膜萎缩,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舌炎、舌乳头萎缩,可伴有贫血。胃黏膜有糜烂时可出现少量的上消化道出血。

以往曾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前奏(癌前病变),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在逐渐上升。重度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尤其是胃体部有病变者,可能会发生癌变,应引起重视。所以对这类患者要定期做胃镜和病理随访,及早发现和治疗病变。

慢性胃炎的药物治疗

1 一般治疗 尽量去除一切引起发病的因素,戒烟戒酒,避免饮食过度,不吃强刺激性食物,不轻易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因为这些因素或药物会降低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加重胃炎。

2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率很高,应给予根除治疗,这对促进慢性胃炎的症状改善有一定疗效。常用于清除幽门螺杆菌的一线治疗是: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的三联7天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黏膜的炎症可以得到改善甚至消退,部分患者可以痊愈。对于治疗失败的患者应再次进行治疗,称为补救治疗或二线治疗。可采用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四环素+甲硝唑的四联疗法,补救治疗方案可以选择7天疗法,也可延长到10~14天,这样可以适当地提高疗效。

3 抑制胆汁反流和改善胃动力 消胆胺可结合反流至胃内的胆盐,防止胆汁酸破坏胃黏膜屏障。硫糖铝可与胆汁酸及溶血卵磷脂结合,也可用于治疗胆汁反流。亦可给予熊去氧胆酸、多潘立酮(吗丁啉)、莫沙比利等药,可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助胃、十二指肠运动,防止胆汁反流,调节和恢复胃肠运动。

慢性胃炎的综合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6年2月~2009年4月期间收治的327例患者均经过胃镜检查,或者使用由美国GE公司生产的胃肠数字减影机进行双重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的结果做出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1982年重庆会议对慢性胃炎做出的诊断标准。327例患者中,女性122名,男性205名,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2岁。将327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有198名患者,对照组有129名患者。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在病情以及年龄等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异,符合对比实验要求。

1.2 治疗方法

(1)治疗组:每天早晨口服奥美拉唑20mg,1次/d;8万U庆大霉素片,口服,3次/d;甲硝唑片0.4g,口服,3次/d;2片乐得胃片,口服,4次/d,其中1次为晚上睡觉前口服。(2)对照组:除3次/d口服吉福士凝胶18g外,需进行静脉注射;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配合使用氨苄西林钠2.0g,2次/d静脉点滴;生理盐水250ml配合使用法莫替丁注射液20mg,1次/d静脉点滴。两组患者每次服药均在吃饭前30min。

1.3 效果判定

治疗效果明显:患者临床不适症状消失,半年后进行胃镜检查未见炎症;治疗失败:患者临床不适症状未见消失,半年后进行胃镜检查,炎症为消失或有加重的趋势。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共327名患者治疗半年后,对治疗效果进行了回访,具体情况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明显,治愈率达98.99%,对照组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不明显,治愈率为75.19%。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患者出现恶心等不良反应,但在治疗结束后4d左右自行消失;对照组有部分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对于瘙痒不严重的,给予口服赛庚啶4mg,3次/d口服,服用后皮肤瘙痒症状消失;对于出现皮肤瘙痒明显的患者,立即停止用药,改用其他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有的患者出现便秘现象,对这些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了调整,让其多食用纤维含量相对较高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便秘现象消失。

3 讨论

作者曾在1992年第4期《斯堪的纳维亚胃肠病学杂志》上见到几种治疗幽门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的方法,该方法在临床治疗上有一定的疗效,但并不适合每一位病人,该方法对部分病人失效,经过作者多年对幽门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临床治疗的探索,经过研究分析,总结出本文治疗组所用的治疗方案,经临床对比验证,治疗效果明显。

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因幽门杆菌感染而致病的达到90%以上,本文对照组治疗方案的确定是根据幽门杆菌的生理特性以及慢性胃炎的病理学特征而定的,所用的药物中,甲硝唑对于厌氧菌有很好的灭活效果,庆大霉素对于G-杆菌效果明显。除此之外,口服的乐得胃以及奥美拉唑之间有协调作用,对于大幅度提高幽门杆菌的灭活率大有帮助,这样就能彻底消除导致慢性胃炎反复发作的致病因素。口服药乐得胃应当在睡觉之前服用,因为该药对于胃粘膜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可以在夜间长时间的保护胃粘膜,避免胃酸以及幽门杆菌对于胃粘膜的侵害,这样对于胃粘膜的修复是很有必要的。在每天吃饭前的30min内,胃液中含有大量的胃酸以及幽门杆菌,而且此时二者的含量是最高的;在这个时间段内服药,可以使胃中胃液的含量最高,进而对于幽门杆菌的灭活非常有益;在口服药物20min后,胃液中高浓度的抗菌药物产生作用,可以严重损害幽门杆菌的生物活性;之后再进食,胃中药物的浓度被食物稀释,这样就减轻了抗菌药物对于胃粘膜的作用,使患者胃部不适等症状有所减轻。

对于治疗组的治疗方法在药物剂型上的选择也比较科学,所有的口服片剂在进入胃液后,分解后的药物浓度能达到100%的含量,这对于药物发挥局部作用,进而加大对幽门杆菌的灭活力度非常有帮助。口服的药物在分解后经过胃液向胃壁渗透,这样在胃壁上的药物浓度非常的高,这种高浓度是通过静脉注射给药所不能达到的,因而可以说,口服药物治疗慢性胃炎是其他给药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是临床上治疗慢性胃炎比较好的方法。在以前的治疗中,有口服庆大霉素注射液的方法来治疗慢性胃炎,但由于口服药液使得部分药液附着在食道粘膜上,这样就减少了进入胃液的药量,进而影响了胃液内抗菌药物的浓度;另外,食道粘膜对于高浓度的庆大霉素敏感,过量服用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后背疼痛等症状发生。

在对照组的治疗中,氨节西林以及法莫替丁通过静脉注射的方法给药,患者胃壁以及胃液中药物浓度会远远小于治疗组,所以这种治疗方法对于幽门杆菌的灭活效果较差;对照组患者每天口服的吉福士凝胶作为磷酸铝制剂,这种制剂因在使用过程中没有搭配铋剂使用,使得对幽门杆菌的灭活大打折扣。上面说到的因素,对于对照组患者近期治疗效果明显而长期效果不良,可能存在一些关联。

最近几年的研究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抗菌素对于幽门杆菌的灭活效果在下降,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哇以及四环素等;而且出现耐药性的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幽门杆菌对于甲硝唑的耐药率由原来的10%~60%上升到目前的80%,这跟临床上大量的抗菌类药物乱用有关;在患者出现其他的感染时,常混合几种抗菌类药物共同使用,或者未按药物规定的疗程服药,这都是对抗菌类药物使用中的不规范做法。本院所在地区仍然在使用青霉素、环丙沙星等药物,而且克拉霉素是最近几年才在本地使用,庆大霉素已很长时间没在临床上应用,所以幽门杆菌对此类药物存在敏感性,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才明显。

综上所述,在对照组治疗过程中,使用口服药物治疗的方式对于幽门杆菌的灭活效果显著,而且无论是近期效果还是远期效果都比较明显,患者出现复发的几率很小。由于目前抗菌类药物的滥用,使得幽门杆菌产生了抗药性,因而在对慢性胃炎治疗过程中,所选的药物也要与时俱进,而且应根据当地的用药情况,选择对本地来说较新或者长时间没有使用的抗菌类药物,这样对于幽门杆菌的灭活效果才会显著,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才会明显。

摘要:目的 研究因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导致慢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方法以及最佳药物。方法 对本院2006年2月2009年4月治疗的327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两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结束半年后对患者进行回访。结果 治疗组的198例患者半年后回访治愈率达到99.24%,对照组的129例患者半年后回访治愈率为75.58%。结论 分析数据显示,治疗组对患者采用的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为临床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导致慢性胃炎患者提供较好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慢性胃炎,治疗,幽门螺旋菌

参考文献

[1]杨玺.慢性胃炎治疗调养[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2]王红波.慢性胃炎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J].中国民间医药,2010,(6):128.

[3]陈文珏.慢性胃炎的治疗[J].交流园地,2007,(6):116-117.

慢性胃炎的治疗措施有哪些? 篇5

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也是多种多样、轻重不一的。

有的人临床症状与慢性胃黏膜病变的程度不相一致,也就是说有的病人临床上没有什么症状,但做胃镜却发现有比较严重的慢性胃炎。相反,有的病人自我感觉有很多不适,但经过检查,却仅有轻度的浅表性胃炎或胃黏膜大致正常。

为什么症状重者胃炎不重,症状轻者胃炎却有的很重呢?说来与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比如有的人内脏敏感性高,则症状重;内脏敏感性差,则症状轻。

所以说,临床上不能仅仅根据症状的轻重来断定疾病的严重程度。

慢性胃炎属于慢性迁延性疾病,其症状可时轻时重,其病情也受外界环境、精神状态、饮食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基于上述特点,就决定了慢性胃炎的治疗,需要综合治疗。

这些治疗包括饮食疗法、支持疗法、对症疗法和防治结合。例如纠正不良的饮食嗜好和习惯,注意饮食结构合理,减少刺激性饮食对胃的不良影响,增加营养,加强体格锻炼,根据慢性胃炎的不同类别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过程中药根据病情的变化,对治疗方案作出相应的调整。

同时要定期复查,发现情况及时解决。只有这样,慢性胃炎的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慢性胃炎根据其临床特点、胃镜检查及病理学的特点,分为几种类型,每种类型的慢性胃炎其症状有轻重不同、发病年龄、性别、嗜好等各有不同,有些慢性胃炎还伴有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有的胃酸过高,有的胃酸偏低。

所以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应该根据每一位病人的不同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而不能千篇 一律,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慢性胃炎的家庭治疗措施

放松心情

精神紧张是慢性胃炎的促进因素,应予避免。情绪上的不安和急躁,容易引起胃粘膜障碍和胃机能障碍。所以应尽可能地避免情绪上的应激反应,解除紧张的情绪。平时做到遇事不怒,事中不急,急中不愁,保持心情舒畅,对胃炎的康复极有好处。

服用抗生素

幽门螺旋杆菌会造成胃炎及其他消化道的毛病,服用两个星期的抗生素,就可以打败这些细菌。幽门螺旋杆菌可以藉由检验血液、唾液测得。

使用抗酸剂

对于轻度胃炎治疗常用抗酸剂,最好能在进食约1—2小时后服药,此时正是胃酸最高峰,正好起到抗酸作用,如能够在晚上9-10点临睡前再服一次则效果更佳。

谨慎用药

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保泰松、吲哚类药、四环素、红霉素、泼尼松等药物,尤其在慢性胃炎活动期。

适当的运动

适当的运动是增加胃肠蠕动的好办法,能有效地促进胃排空,使胃肠分泌功能增强,消化力提高,有助于胃炎的康复。

戒烟

抽烟会促进胃痛发作。吸烟后,烟碱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对胃粘膜产生有害刺激作用,过量吸烟导致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引起胆汁返流,使胃粘膜受损,并影响胃粘膜血液供应及胃粘膜细胞修复与再生,所以要戒烟。

戒洒

酒精可直接破坏胃粘膜屏障,侵入胃粘膜引起粘膜充血、水肿、糜烂。

注意日常保健

患有慢性肝病、糖尿病、胆道疾病时,可使胃粘膜局部防御功能降低、胃功能紊乱而发生胃炎。另外扁桃体炎、鼻窦炎、龋齿感染等造成的带菌分泌物下咽,常可使胃粘膜屏障功能降低,诱发胃炎。所以注意上述疾病的控制治疗,对慢性胃炎的康复也是十分重要的。

其他疗法

揩压按摩疗法

慢性胃炎:对症用药 坚持治疗 篇6

【专家提醒】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有时与消化性溃疡很难区分,如都有周期性、发作性的慢性中上腹疼痛和烧灼感、上腹部胀满等等。如果出现上述症状,不应是简单地去药房买药,而是应经专科医生检查,明确诊断,“对症”用药,坚持治疗,否则有可能适得其反。

慢性胃炎的药物治疗

慢性胃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引起的(详下述),其治疗应及早开始,对萎缩性胃炎也应尽快且坚持治疗。

1. 抗酸剂有一类为碱性药物,也称“胃黏膜保护剂”,目的是“控胃酸”,如氢氧化铝、硫糖铝、碳酸钙、三硅酸镁,及复方制剂乐得胃、胃得乐、胃必治等。此类药物直接中和胃酸,起效快,可迅速止痛,但作用持续时间很短,使胃内pH>4的时间仅4小时左右。如上腹部饱胀、嗳气、常吐酸水或上腹部有烧灼感,此即“胃酸增高”,可选用1~2种抗酸药。 如胃酸过低、食欲不振,可口服稀盐酸合剂,以增加胃酸分泌,促进消化。

2. 强力抑酸剂H2受体拮抗剂(H2—RA)及质泵抑制剂(PPI):H2—RA可使胃内pH>4的时间达6~9小时,抑酸作用强大、起效快,常用药有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和尼扎替丁等。PPI抑酸作用更强大,作用更持久,常规剂量可抑制90%以上的胃酸分泌,能使胃内pH>4的时间长18小时,可达最佳“控酸”目的。制剂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及新药雷贝拉唑和埃索美拉唑等。此类药物应在医师指导下应用,以防“过度用药”而引起副作用和新的药源性疾病。

3. 【慢性胃炎治疗的关键是幽门螺杆菌(HP)的根除】如有HP感染,则应采取联合用药——“三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等)与克拉霉素,再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疗程7~14天,认真用药后成功率可达90%以上。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服用,以确定药物品种、剂量的加减和疗程等等。以后要预防复发,定期检查。

4. 【药师提醒】有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应慎用抗酸剂。否则长期使用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那会加重胃的分泌腺体的萎缩,使胃酸分泌更加减少,导致食欲会越来越差,腹胀也会逐渐严重——反而加重胃炎。

5. 病情严重者用药时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 篇7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治疗,临床疗效

慢性胃炎 (Chronic gastritis) 为临床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 具有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1]。该病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 如不良饮食习惯、胆汁反流, 最近研究表明慢性胃炎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免疫失衡、遗传等因素关系密切, 长期反复的病情给患者带来生活工作影响, 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大肠型化生、不典型增生, 具有癌前病变之趋势, 给患者带来了恐惧感和心理干扰。根据病理组织学改变和病变在胃的分布部位, 可分为浅表性、萎缩性和肥厚性, 浅表性不伴有胃黏膜萎缩性改变、胃黏膜层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为主, 慢性萎缩性指胃黏膜已发生萎缩性改变, 患者均不同程度表现为上腹痛或不适、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患者症状的轻重与胃镜所见的病变程度往往不一致, 我国人口众多, 慢性胃炎发病率较高, 据数字统计, 发病率可达60%以上[2],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且部分慢性胃患者未能得到合理诊治。因此, 加强对慢性胃炎的研究和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临床传统治疗方式采用西医治疗, 多采取抑酸或抗酸药、胃黏膜保护药等治疗, 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中医治疗方法历史悠久, 尤其对慢性疾病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痞”“胃脘痛”的范畴[3], 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 结合饮食调理、心理调节, 疗效显著。观察中医联用治疗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效果, 具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经临床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其中观察组男16例, 女14例, 年龄28~66岁, 平均年龄47岁, 疾病分类:慢性浅表性14例, 慢性萎缩性12例, 其它类型4例。对照组男15例, 女15例, 年龄30~68岁, 平均年龄49岁, 疾病分类:慢性浅表性17例, 慢性萎缩性10例, 其它类型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分型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西医诊治措施, 去除各种可能致病的因素, 注意生活起居, 戒烟忌酒, 慎用、忌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忌服刺激性饮料;服用PPI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阻滞剂, 伴有消化不良者可加用胰酶片、多酶片等助消化药, 胆汁反流明显者加用吗叮啉增强胃窦部蠕动、减少胆汁反流;疼痛严重者用普鲁本辛、颠茄合剂等。

1.2.2 观察组

中医联用治疗措施, 具体为:中医方剂辨证治疗:依据临床表现和分证分型辨证论治, 胃脘痞胀、疼痛或牵引胁背、嗳气频作、情志不畅、得矢气稍适患者属肝胃气滞型, 方用柴胡疏肝散疏肝和胃、理气消胀, 胃脘胀痛较甚者加炒川楝、荔核, 胃失和降者加醋元胡、当归、枳壳、佛手, 嗳气频繁者加降香、石菖蒲、旋覆花、赭石、半夏;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象、嘈杂吐酸、心烦、口苦或口臭或口黏、舌质红、苔黄或腻、脉数或胃部灼痛属脾虚胃热型, 方用半夏泻心汤左金丸黄连、吴茱萸治疗, 清脾泻热、降逆和胃, 泛吐酸苦水者加用海螵蛸、锻瓦楞子, 热甚者加蒲公英、蚤休、银花;脘痛绵绵、胀满不舒、胃部虚痞、隐隐作痛、喜进热食、神疲乏力、手足不温、属脾胃虚弱型, 方用香砂六君子汤或黄芪建中汤健脾补气、温中和胃, 虚寒较重者加丁香、吴茱萸、良姜、香附;胃部微灼痛、疼痛日久、灼热不适、嘈杂似饥、食少口干、纳呆、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属胃阴亏虚型, 方用益胃汤养阴益胃、缓急止痛, 阴虚较重者加玉竹、麦冬、枸杞、北沙参、石斛、生地、花粉, 疼痛明显者加芍药、甘草, 脘胁胀满者加莱菔、麦芽。中医针灸治疗:结合临床辨证采用针刺治疗, 寒邪客胃型针灸穴位选中脘、梁丘, 胃阴亏虚型选三阴交、内庭, 饮食停滞型选中院、天枢, 肝气犯胃型选期门、阳陵泉, 湿热中阻型选内庭、阴陵象、三阴交, 脾胃虚寒型选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其中, 脾胃阳虚或胃阴不足者选用补法, 其它类型胃痛选用平补平泻法, 胃虚寒征象明显者可取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中极、关元等穴进行艾条灸, 并点按胃俞、脾俞、中脘、上脘、神阙等穴。辅助措施:加强疾病宣教、饮食干预, 增加富含蛋白质和血红素铁食物的摄取, 刺激胃液分泌, 当胃酸分泌过多可摄取豆浆、面包中和胃酸。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

1.3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卫生部《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和分类》的治疗标准:治愈:症状全部消失, 胃镜检查恢复正常;显效:症状缓解, 胃镜检查好转2/3以上;有效:症状减轻, 或胃镜检查胃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 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 联合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达8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 观察组患者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n (%)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 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病程长, 症状持续或反复发作, 随着当前生活多样化及饮食结构的调整, 其发病率在各类胃病中居首位。慢性胃炎发病原因复杂, 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最主要致病因素, 其它外源因素如饮酒、刺激性食物等均可反复损伤胃黏膜。目前大多数学者赞同“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性增生→胃癌”的发展模式[4], 该病的积极诊治至关重要。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 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先天不足等因素有关[5]。实践发现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治标不治本, 中医联合治疗胃病具有治疗与调理双重作用, 独到的中医组方可直击病灶、驱除病气, 中药天然成分可修复破损的胃黏膜, 消除胃病反复发作的根源, 且不会导致抗药性、药物依赖性。此外中医认为胃脾各为表里, 互为阴阳, 五行相生相克。中药制剂不仅对脾胃有综合治疗补益作用, 且可调和肝胃, 因果皆治。

慢性胃炎易导致胃癌, 大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经合理、系统的治疗可转化为浅表性胃炎或维持现状, 中医治疗可发挥积极作用。中医临床辨证, 慢性胃炎以肝胃不和型、肝胃郁热型、脾胃虚寒型最为常见[6], 用药须注意“胃宜通降则和, 治胃调气为先”, 治疗忌过于苦寒, 以免伤胃。患者脘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为瘀阻胃络型, 可加用失笑散与丹参饮, 临证加减, 用药注意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寒热平调, 同时要益气扶正、顾护脾胃。有学者认为久病入络、久病多瘀, 凡病程长、经年不愈或胃镜检查胃黏膜有瘀点、出血点, 可据病情轻重加入适量活血化瘀之品如香附、红花、延胡索等, 胃病日久必致体质虚弱, 宜加黄芪、党参益气健脾。幽门螺杆菌为慢性胃炎最主要致病因素,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蒲公英、连翘、金银花、黄连、虎杖等可抗幽门螺杆菌感染[7], 改善胃泌酸, 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 临证用方可酌情添加。寒证明显者可取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脘、天极等穴进行艾条灸或温针灸, 有利于改善慢性胃炎临床症状。研究证实运用针灸疗法可调整胃酸分泌, 针刺足三里、中脘可增加胃酸, 而针刺公孙、内关、梁丘可抑制胃酸分泌。此外通过针刺治疗可调整胃肠运动, 解除幽门痉挛, 加强胃部收缩, 促进肠胃排空, 治疗脾胃虚症、胃肠功能低下者疗效显著。

综上所述,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显著, 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玉芬, 张荣兰.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60例[J].光明中医, 2011, 26 (4) :712.

[2]孙淑芝.急慢性胃炎的营养治疗膳食与配餐[J].科学养生, 2011 (8) :457.

[3]张和成.慢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1, 22 (4) :321.

[4]朱继东.中医治疗慢性胃炎6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9 (5) :237.

[5]张优萍.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60例临床观察[J].海峡药学, 2011, 23 (7) :577.

[6]孟繁璞.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伴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疗效观察[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治疗 篇8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临床效果

慢性胃炎作为一种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疾病形式, 临床胃镜检查中80%~90%皆为慢性胃炎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其发病存在伴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升高的趋势, 特别针对40岁以上患者, 其发病更为多见[1]。慢性胃炎存在病情反复且病程长等特征, 对其治疗难度较大, 此病与中医当中“痞满”及“胃脘痛”相似。对患者的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常州工学院校医院诊治的慢性胃炎患者116例, 所选取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且均与中华医学会先关慢性胃炎诊断标准相符。所选取患者当中, 男性患者为69例, 女性为47例, 其年龄为23~73岁, 平均为 (32.5±11.1) 岁, 病程为1~17年, 平均病程为 (3.8±1.5) 年。其中, 糜烂性胃炎27例, 萎缩性胃炎30例, 浅表性胃炎33例, 反流性胃炎18例, 胃溃疡5例等。所选取患者排除意识障碍、心脑血管病及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等病症。

1.2 治疗方法:

所选取患者依据脉象、舌象及症状行中医辨证分型, 而后依据患者证型不同, 对其实施针对性方剂治疗。 (1) 瘀阻胃络型。施药蒲黄10 g、乌药10 g、砂仁6 g、白花蛇舌草20 g、丹参30 g、五灵脂10 g、元胡12 g、半枝莲20 g及蒲公英25 g。如若患者存在大便干结, 可采用上述药方外加大黄予以治疗。 (2) 胃阴亏虚型。施药甘草6 g、草决明12 g、北沙参15 g、全瓜蒌15 g、蒲公英30 g、山楂12 g、麦冬12 g、玉竹15 g及醋元胡12 g。如若患者存在胃热偏盛, 可在原有药型基础上外加石膏和芦根, 针对脘胁胀满患者, 在原方基础上外加青藤香和麦芽进行治疗[3]。 (3) 脾胃虚寒型。施药炙甘草10 g、良姜12 g、陈皮10 g、山药12 g、党参20 g、海螵蛸12 g、香附10 g、扁豆12 g、白术12 g及黄芩30 g。如果患者存在便血, 可在原方基础上外加乌贼骨及白及进行治疗, 如若胃寒甚者, 可外加丁香及红豆蔻。 (4) 肝胃气滞型。施药黄连6 g、醋元胡12 g、吴茱萸10 g、当归10 g、白术12 g、柴胡15 g、甘草6 g、乌药10 g、枳壳10 g、香附12 g、茯苓12 g及白芍15 g。如若患者伴随胃脘胀痛, 可基于原方外加荔核和炒川楝进行治疗。 (5) 肝胃郁热型。施药煅瓦楞子12 g、黄芩10 g、白芍15 g、败酱草30 g、佛手10 g、黄连6 g、连翘10 g及蒲公英30 g[4]。所选取患者均对重要予以水煎熬制, 分别于早、晚予以温服, 1剂/天, 1个疗程15 d, 持续2~3个疗程。在患者治疗期间, 对患者实施心理引导、健康宣教及饮食护理等对应举措, 促进治疗效果的最大提升。

1.3 统计学方法:

针对本次研究采用SPSS15.0实施数据处理, 采用百分比%对计数资料予以表示, 进行t或卡方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当对所选取患者实施中医辨证分型治疗后, 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并无不良反应产生。对中医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可知, 其中, 痊愈、有效及无效患者分别为85例、27例和4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6.55%。见表1。

3 讨论

慢性胃炎作为一种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且多发的一种疾病形式, 临床胃镜检查中80%~90%皆为慢性胃炎患者, 其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较多数患者起病均隐秘, 临床症状发病期间不显著。所以, 如若患者对此不给予相应注重, 则可能造成该病不断恶化状况, 更为严重者则会造成癌变状况, 对患者的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由于慢性胃炎在发病机制方面存在较为复杂的实质状况, 不仅与免疫及遗传因素存在关联之外, 还与患者的生活周边环境及饮食习惯存在深刻关系[5]。当前针对此种病症采用西医手段治疗居多, 对患者的胃黏膜、抗幽门螺杆菌及抑酸进行保护和干预, 虽然能够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但对于本质病因并未发现, 所以, 难以达到根治此病症的目的, 知识该病在复发率方面居高。针对本次研究采用中医学辨证论治疗的基础方法, 不仅可达到标本兼治和根除病因基本效果, 还可达对短期疗效予以兼顾和远期内部调理予以注重, 始终将补气、养阴、健脾、清脾及和胃等作为治疗理念, 并在治疗的各个环节中将此理念给与全面贯彻, 并运用循序渐进的调理疗法, 达到对此病彻底根除的目的[6]。在慢性胃炎具体治疗当中, 要对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给与巧妙利用, 应对不同的临床症状予以结合, 将该病分为五种症型, 并对各种症型进行针对性治疗, 还要依据患者在临床当中不同症状的外在表现, 在原有方剂基础上外加相应药物予以哦, 以此实现方剂疗法最大限度提升。另外, 针对患者并且还应进行相应的护理指导, 促使患者临床疗效得以保证。

综上所述, 针对慢性胃炎患者, 对其运用中医学辨证论治理论进行辨证分型治疗, 可达治疗针对性得以明确且有效的目的, 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具有很好应用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邢登洲.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08, 25 (3) :23-25.

[2]陈晶, 周晓虹.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研究近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 21 (1) :19-20.

[3]陈良金.慢性萎缩性胃炎辨证分型与治法特点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 2005, 16 (11) :1149-1149.

[4]卓家和, 陈寿菲.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研究--附361例临床资料分析[J].新中医, 2001, 33 (2) :21-22.

[5]李翠竹.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08, 24 (2) :36-36.

浅谈慢性胃炎的中医治疗 篇9

首先, 久劳疲惫、思虑过度是导致慢性胃炎的起始病因。《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云:“形体劳役则脾伤, 病脾则倦怠嗜卧, 四肢不收, 大便泄泻。脾即病, 则其胃不能独行津液, 故亦从而病焉”。脾、胃一主受纳, 一主运化, 二者更虚更实, 相互配合, 完成消化吸收过程。胃通降失和, 往往引起脾运失健。其次, “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 (《素问·痹论》) 饥饱失常, 饮食湿痰停积胃腑, 导致胃失和降。再次, 情志恼怒, 紧张焦虑, 导致肝气疏泄失职, 肝气横逆, 肝木乘脾。脾虚则运化不及, 胃实则通降不畅, 反之也会影响肝主疏泄的功能, 导致肝气壅塞, 胃实气滞久则导致脾虚, 脾虚则气化不畅, 水液反成痰, 而变生气滞痰湿。因此, 病变常涉及脾、胃、肝三脏。胃病责之于痰湿、食积, 脾病责之于中气亏虚, 肝病责之于气机阻滞, 三者在慢性胃炎发病中常合并出现, 或在不同的阶段三者的主次有所不同。慢性胃炎, 病史较长, 久病成虚;另一方面, 胃病则功能不足, 和降失司, 胃中常有气滞, 加之每日仍需进食, 易导致食滞, 且因寒邪、郁热、湿浊、血淤等病理因素存在, 故有实证的表现。又胃虚易受邪, 阳虚则易受寒邪, 阴虚则易受热邪, 故本病的病机以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为多见。本虚主要是脾气虚和胃阴虚, 标实主要是气滞、湿热和血淤, 故脾虚、气滞、血淤是本病的基本病机。治疗上可虚实兼顾, 扶正驱邪。

1 中医辨证治疗

1.1 脾胃虚弱证

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 绵绵不休, 喜温喜按, 食少纳呆, 食后脘闷, 倦怠乏力, 气短懒言, 大便溏薄,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弱。治当健脾益气, 运中和胃, 可选用六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为主方加减, 药物:黄芪、党参、炒白术、干姜、茯苓、半夏、陈皮、砂仁、炙甘草。

1.2 脾胃湿热证

胃脘痞胀或疼痛, 嘈杂灼热, 口苦黏腻, 恶心, 头重如裹, 身重肢倦, 大便不畅, 小便色黄, 舌质红, 苔黄厚或腻, 脉滑数。治当清热化湿, 宽中醒脾, 可选用黄连温胆汤 (《六因条辨》) 为主方加减。药物:黄连、半夏、陈皮、茯苓、枳实、苍术、厚朴、佩兰、黄芩、滑石。

1.3 肝胃气滞证

胃脘胀闷, 攻撑作痛, 脘痛连胁, 胸闷不舒, 嗳气频作, 大便不爽, 常因情志因素诱发或加重, 舌质淡, 苔薄白, 脉弦。治当疏肝解郁, 理气和胃, 可选用柴胡疏肝散 (《景岳全书》) 为主方加减。药物:柴胡、香附、枳壳、白芍、陈皮、佛手、百合、乌药、甘草。

1.4 肝胃郁热证

胃脘灼痛, 痛势急迫, 心烦易怒, 反酸, 口干口苦, 大便干燥, 舌质红, 苔黄, 脉弦数。治当疏肝和胃, 解郁清热, 可选用化肝煎 (《景岳全书》) 合左金丸 (《丹溪心法》) 为主方加减。药物:柴胡、赤芍、青皮、陈皮、龙胆草、黄连、吴茱萸、乌贼骨、浙贝母、牡丹皮、栀子、甘草。

1.5 胃阴亏虚证

胃脘痞闷不适或隐隐灼痛, 嘈杂如饥, 饥不欲食, 口燥咽干, 形瘦食少, 乏力, 大便干结, 舌红少津, 苔少, 脉细。治当养阴生津, 益胃和中, 可选用沙参麦冬汤 (《温病条辨》) 为主方加减。药物:沙参、麦冬、生地黄、玉竹、百合、乌药、石斛、佛手、生甘草。

1.6 胃络瘀阻证

胃脘痞满或刺痛, 痛有定处而拒按, 纳差, 多纳则胀、嗳气、嘈杂, 面色暗滞, 黑便, 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 脉弦涩。治当活血化瘀, 理气通络, 可选用丹参饮 (《时方歌括》) 合失笑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为主方加减。药物:丹参、檀香、砂仁、蒲黄、五灵脂、香附、延胡索、三七粉。

随证加减:胃脘冷痛, 喜温喜按, 得食痛减者加桂枝、白芍;胃脘灼痛、嘈杂反酸者, 加黄连、吴茱萸;郁热反酸嘈杂者, 加乌贼骨、浙贝母、瓦楞子;便秘者, 加瓜蒌仁、火麻仁、枳实;伤食者, 加神曲、 (炒) 莱菔子;呃逆嗳气者, 加柿蒂、沉香;痞满明显者, 加紫苏梗、香橼皮;脾虚便溏者, 加 (炒) 白术, 炮姜炭;气滞腹胀者, 加厚朴、大腹皮;湿热偏盛者, 加蒲公英、虎杖。

2 中成药治疗

香砂六君丸:每次9 g, 每日2次;人参健脾丸:每次12 g, 每日2次, 适用于脾胃虚弱证。

香砂养胃丸:每次9 g, 每日2次;附子理中丸:每次6 g, 每日2次, 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摩罗丹:每次55~110粒, 每日3次, 和胃降逆, 健脾消胀, 通络止痛, 适用于本虚标实证。

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 g, 每日3次;胃苏颗粒:每次15 g, 每日3次, 适用于气滞证。

阴虚胃痛冲剂:每次10 g, 每日2次, 适用于胃阴不足证。

保和丸:每次6 g, 每日2次;山楂调中丸:每次12 g, 每日2次, 适用于内积食滞。

3 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有助于改善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 可减轻胃脘痛、胀满、嗳气反酸、纳呆等症状, 各证型均可配合应用, 尤其适用于胃动力障碍引起的疼痛或胀满, 及寒性、急性胃痛。基本取穴: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内关。辨证配穴:肝胃不和加肝俞、太冲、期门;中焦郁热加天枢、丰隆;脾胃虚弱加梁丘、气海;胃阴不足加三阴交;气滞血淤证加太冲、曲池、合谷;气虚血淤证加血海、膈俞。脾胃虚寒者, 可用灸法, 选取上、中、下三脘, 足三里。

4 饮食治疗

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和证型特点, 提出饮食宜忌, 并应用食疗方等进行调养, 如选择食物时必须十分注意保护胃气, 毋令更伤, 可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同时, 饮食宜规律, 忌食刺激性食物, 进食时应保持心情舒畅, 而使肝气条达, 以助胃气下降。脾虚腹胀反复难消, 可以健脾和胃之食物, 胃阴亏虚应注意多予滋润生津之食物, 促进疾病恢复, 体现中医食疗特色。

5 精神心理治疗

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胃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4年4月-2015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2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82例患者经显微镜病理组织检查均确诊为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且中医诊断结果均与《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中提出的诊断标准符合。排除标准:(1)合并消化道器质性病变患者;(2)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及造血系统疾病患者;(3)智力障碍及精神类疾病患者;(4)不配合研究者及中途退出者。本研究已事先获取患者知情同意。采用摸球法将82例患者分成研究组和一般组,每组41例。研究组中男22例,女19例,年龄19~40岁,平均(45.2±1.9)岁。一般组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18~41岁,平均(45.5±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一般组

本次研究予以一般组患者西药奥美拉唑肠溶片(国药准字H10980267;生产单位:江苏联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治疗,用药方法为吞服,每日晨起、睡前各1次,1片/次,治疗周期为4周。

1.2.2 研究组

予以研究组患者加味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治疗,药物基本方(《伤寒论》记载)为柴胡30 g,黄芩、人参、半夏、党参、生姜、甘草各9 g,大枣4枚,清水煎煮,500 ml取200 ml,分早晚2次服用,用药期间禁食辛辣刺激性、生冷食物。胃痛严重的患者,在基本方中加郁金15 g,伴有明显腹胀的患者将基本方中的大枣去除,加厚朴10 g和木香6 g,伴有便秘的患者在基本方中加芒硝15 g,伴有泛酸症状的患者在基本方中加黄连3 g和吴茱萸6 g,海螵鞘15 g,中医辨证为阴虚的患者在药物基本方中加玉竹9 g和沙参15 g,中医辨证为气虚的患者在基本方中加黄芪15 g,治疗周期为4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治疗效果:根据体征变化和镜检结果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效:治疗周期结束后,患者各项体征完全消失,镜检结果显示无异常。有效:患者各项体征明显改善,胃镜检查结果显示炎性病灶明显缩小。无效:各项体征未改善或进一步加重。(2)生活质量:使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4]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该问卷中共包括74个条目,总分为100分,100分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最优。(3)比较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一般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GQOLI-7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QOLI-74评分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高于一般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41例患者中,仅2例患者出现腹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一般组41例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恶心,3例患者眩晕,2例患者失眠,2例患者头痛,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患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多数表现为中上腹不适、饱胀、烧灼痛,无明显规律,一般进食后症状加重,此外,食欲不振、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也较为常见。患者无明显体征,有时上腹轻压痛,严重者会出现舌炎和贫血。相关研究报道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引发慢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此外,物理化学因子的刺激、免疫失衡等均为诱发慢性胃炎的次要因素。慢性胃炎在祖国传统医学中属于“胃痞”、“胃脘痛”等症的范畴,病机为内伤饮食情志、外邪侵袭、脏腑功能失调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肝主疏泄、脾以升健、胃以和降,脾胃的升降实质上均依赖于肝气的调和,患者情志失调后,会导致肝气郁结,脾胃升降紊乱,而外邪侵袭,可致虚损劳倦,寒温不适,致使脏腑疏泄通降失常,各失其司,两者结合最终引发慢性胃炎。故中医治疗应以疏肝解郁、益气健脾、调和养胃为原则。

小柴胡汤为《伤寒论》中记载用方,最初为治疗伤寒少阳之症用方,可升降协调,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达到和解少阳的功效。之后有研究学者发现小柴胡汤所具有的功效与慢性胃炎患者病因病机相符,并逐渐被应用于治疗胃脘痛、胃痞等症[5]。该方剂中柴胡为君药,具有疏肝解郁的功效,黄芩根入药,味苦、性寒为臣药,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之功效,甘草和党参均为佐药,两者配伍使用具有生津益气之功效,半夏具有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生姜和大枣为使药,两者配伍使用具有调和诸药药性的作用[6]。上述诸药合用配伍严谨、寒热同治。长期治疗应用发现,根据患者症状不同,适当增减药物配伍,可发挥更为显著的疗效。此外,慢性胃炎患者在服用小柴胡汤治疗时,应注意保持心态平和,饮食规律,避免大喜大怒,过饥过饱,继而获得更为显著的治疗效果。

本组研究中予以研究组患者加味小柴胡汤,结果显示,研究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为了避免疗效评价单一,本组研究纳入了生活质量这个综合的评价指标,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一般组患者,此外,研究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一般组低,该研究结果与高磊[7]在对《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合病110例》进行研究时所得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故笔者认为加味小柴胡汤是治疗慢性胃炎的有效方剂,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4月-2015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2例慢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摸球法将82例患者分成研究组和一般组,每组41例,予以一般组患者常规西药治疗,予以研究组患者加味小柴胡汤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高于一般组患者的8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9%,低于一般组患者的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GQOLI-74(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的GQOLI-74评分明显高于一般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小柴胡汤治疗慢性胃炎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慢性胃炎,小柴胡汤,加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吴国勇.加味小柴胡汤合西药治疗慢性胃炎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3):69-70.

[2]杨泽建.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58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1):102.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J].中医药管理杂志,1994,4(6):2.

[4]刘静,林潮双,胡三红,等.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1,19(12):890-893.

[5]姜成军.左金丸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62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6):687-688.

[6]何进德,曾炼.小柴胡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150例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2):659.

慢性胃炎 中医对证及针灸治疗 篇11

慢性胃炎在中老年人中尤为常见,其发病亦随年龄增长,久患不治还可能发展成溃疡或癌变。

中医学认为,慢性胃炎虽病位在胃,但与肝、脾关系最为密切,其发病多与饮食不节、劳倦太过、情志不畅、先天禀赋有关。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主要有针灸、耳穴、火针、水针、艾灸等治疗方法,但其适应症各有不同。具体疗法如下。

针灸疗法

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针刺基本取穴为中脘、内关、足三里,肝胃不和加太冲、期门;湿热积滞加阴陵泉、丰隆、三阴交、内庭;胃络血瘀加膈俞、血海、三阴交;胃阴不足加脾俞、胃俞、三阴交、太溪。

耳压疗法

在耳穴表面贴敷颗粒状药物或磁珠等。治疗慢性胃炎可取耳穴脾、胃、三焦、神门、皮质下、交感等,将磁珠用胶布固定于相应耳穴,每日按压穴位数次,双耳交替贴压,隔日一次。

火针疗法

将针尖烧红后迅速刺入体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治疗慢性胃炎可取中脘、足三里等穴,本法适宜于脾胃虚寒型。

水针疗法

又称穴位注射疗法,是选用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治疗慢性胃炎可取肝俞、胃俞、足三里等穴注射黄芪、当归注射液或维生素B1、B12。

艾灸疗法

较适宜于脾胃虚寒型患者,可用艾条或艾柱灸,取穴为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梁门,每穴约灸5~10分钟,以患者耐受为度。

拔罐疗法

选穴以背俞穴为主,多选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等穴位重点刺激,采用留罐法,留罐时间为5~10分钟。

除以上方法外,还有方便患者操作的自我按摩保健疗法,长期坚持对胃病患者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摩上腹

仰卧位,以中脘为圆心,用手掌先顺时针方向摩腹100次,再逆时针方向摩腹100次。

揉按曲池

坐位,以拇指或食中二指交替按揉双侧曲池穴,左右各1分钟。

叩点足三里

坐位,握拳,用拇指关节扣点足三里穴,左右各1分钟。

宗蕾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擅长失眠、眼底病、干眼病、帕金森病、月经不调、肥胖、痛证、小儿脑瘫及发育迟缓、慢支等疾病的诊治。

门诊时间:周一、周四、周五上午

慢性胃炎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于收治的15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 随机的分为3组, 分别为A组、B组和C组。A组中的50例患者30例男性, 20例女性, 年龄在18~77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2.3) 岁。B组中的50例患者26例男性, 24例女性, 年龄在19~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3.6±2.3) 岁。C组中的50例患者28例男性, 22例女性, 年龄在19~75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45±2.3) 岁。

1.2 方法

A组应用复方铝酸铋片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3021337) 和规范饮食指导进行治疗, 1片/次, 3次/d;B组应用20 mg/次法莫替丁 (批准文号:H10920079) 和饮食指导进行治疗, 2次/d;C组应用150 mg/次雷尼替丁 (批准文号:H44021231) ) 和饮食指导进行治疗, 2次/d。2个月后对3组患者进行胃镜复查。

1.3 疗效评价

采取治愈、显效以及无效3个指标进行评价;治愈:患者的胃痛以及其它症状逐渐消失, 胃镜检查正常;显效:胃痛得到有效缓解, 症状缓解;无效:胃痛没有任何缓解, 胃镜检查没有变化。

1.4 统计方法

该组资料所有数据的处理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2 结果

3组间的临床疗效见表1, A组治愈率为98%, B组治愈率为84%, C组治愈率为86%。3组进行比较, A组治愈率高, A组和B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664, P<0.01) ;A组和C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831;P<0.01) 。3组患者治疗期间, 均无不良反应的发生。见表1。

注:B、C两组比较, 虽治愈率略有差异,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19, P>0.05) 。

3 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 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该病是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 它是慢性胃炎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 在胃镜检查中约占全部慢性胃炎的50%~85%左右。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高峰年龄为31~50岁, 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不一, 可因嗜酒、喝浓咖啡、胆汁返流、生活不规律以及暴饮暴食或幽门螺杆菌感染[2]等引起。病程长, 缠绵难愈、容易复发为其主要特点。该病应于早期及时治疗, 如若处理不当, 或有癌变可能。

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治疗方法比较多, 如马春[3]在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2例的研究中表明, 慢性浅表性胃炎不仅仅有着较长的病程, 同时也是一种较容易复发的疾病, 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的状态, 疾病难以进行根治;易展等[4]研究表明在不同隔姜灸治时间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血清中SOD活性升高和MDA水平降低, 和雷尼替丁有类似作用。宋莹[5]针刺调神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也有显著效果。

从笔者所在医院对该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来看, A组应用复方铝酸铋片比B组法莫替丁和C组雷尼替丁的治疗效果要好的多。复方铝酸铋主要是一种多种药物构成的复方片剂, 口服之后, 有较快的崩解速度, 并在胃黏膜溃疡的部分, 一种保护层逐步形成, 对于胃受损部位组织的修复有着积极促进作用。50例患者中, 30例治愈, 19例有明显治愈效果, 无效者仅1例, 总有效率高达98%, 这样的数据充分证明了复方铝酸铋片在临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中的显著效果。这一研究结果和赵小红[6]、郑传香[7]、杨名诗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

慢性浅表性胃炎往往和饮食习惯有着直接性的关联[7], 在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治疗中, 结合西药治疗的基础上, 就要做好饮食的一种合理指导, 对饮食以及生活习惯进行调节, 进而对疾病进行根本上的环节, 通过对胃进行全面的保护, 将胃部的运动全面促进, 进而做好病变部位的基础改善。药物治疗强调对症, 患者饮食宜清淡, 定时定量有规律。

综上所述, 复方铝酸铋片结合规范饮食指导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治愈率高, 且具有安全性和可行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15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病历资料, 随机的分为3组, 分别为A组、B组和C组, A组应用复方铝酸铋片和规范饮食指导进行治疗, B组应用法莫替丁和饮食指导进行治疗, C组应用雷尼替丁和饮食指导进行治疗, 对比分析3组间的林场疗效。结果 A组治愈率为98%, B组治愈率为84%, C组治愈率为86%。B组效果略好, B、C两组之间统计学检验,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B、C组与A组进行比较, A组治愈率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3组患者治疗期间, 均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结合复方铝酸铋片和规范饮食指导进行治疗, 治愈率高, 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治疗方法,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兴华, 江玉, 郝小鹰, 等.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慢性浅表性胃炎55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3, 19 (15) :293-297.

[2]陈余妍.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候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3]马春.左金丸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2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24) :4918-4919.

[4]易展, 刘密, 常小荣, 等.不同隔姜灸治时间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证患者血清中SOD和MDA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23) :301-304.

[5]宋莹.针刺调神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

[6]赵小红.柴胡疏肝散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4, 36 (2) :88-89.

[7]郑传香.浅谈慢性胃炎治疗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 2013 (2) :99-100.

上一篇:高中口语训练三步走下一篇:平面版式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