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难治性胃病的治疗

2024-10-07

慢性难治性胃病的治疗(精选6篇)

慢性难治性胃病的治疗 篇1

慢性胃病运用和法治疗的探讨, 不论从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中均有很重要的意义。慢性胃病包括各种胃炎、消化性溃疡等, 属中医学“胃脘痛”、“痞满”范畴。经长期临床观察, 通过和解和调和的作用, 使表里、寒热、虚实夹杂证候和脏腑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状况得以改善, 使胃痛得以康复, 用之恰当, 效果显著。作者在临床上应用和法结合实践经验加减用药治疗胃病, 收到较好的效果, 现叙及体会如下。

1 慢性胃病的治疗当以“和”为先

胃痛为中医内科常见的疾病, 在人群中发病率甚高, 中医药治疗近期疗效虽然显著, 不少病情反复、辗转就诊者, 有的多呈“坏病”之象, 究其根源, 误药、误食、劳复者居多。《内经》云:“必优其所主, 而先其所因”。深入探讨致病因素, 防范于未然, 也是防治胃病的措施。祖国医学经典医藉及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如“木郁之发,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内经》) ;“形体劳役则脾病……脾既病, 则胃不独行津液, 故亦从病焉” (《脾胃论》) ;“饮食不节, 而生于胃肠” (《难经》) 。

临床上重视脾胃的调理, 是治疗胃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治疗上不外补其不足, 以助升降;纠其发作, 以益气举陷;调和肝脾 (胃) , 以复气机顺行。调其偏盛, 扶其不足, 贵在调和。不论虚、实、补、泻均应以护脾顾胃为首要。根据脾胃的生理特点, 与其他脏腑的关系用药应注意升降调和, 补勿太腻, 攻勿太过, 寒勿过凉, 热勿过燥, 紧紧抓住治疗慢性胃病宜健脾调和这个法则。

2 和法的具体运用

和解剂是和法的具体体现, 其组成特点是攻补兼施、寒热并用以达到和解表里、调和脏腑、平衡阴阳之目的, 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就其慢性胃病而言, 即指现代医学的各种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胃肠功能紊乱、吸收不良综合征、胃神经官能症等。临床上运用和法治疗, 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2.1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扶正祛邪的要方。《伤寒论》98条云“……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小柴胡汤主之”。作者应用本方加黄连、枳壳、炒白芍、佛手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 中医辨证属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证型, 效果较好, 经30例3个月的临床观察, 总有效率为93.6%。而慢性浅表性胃炎虽然症状表现有轻有重, 但多有胃脘不适, 食少伴嘈杂、恶心、口苦等症, 与小柴胡汤所治之证相似。“有柴胡证, 但见一证便是, 不必悉俱。”可能是该方对肝胆脾胃气机具有综合调理的结果。症见寒轻热重, 口苦胸闷, 吐酸苦水, 甚则干呕呃逆, 胸胁脘腹胀痛者, 属少阳热盛, 痰湿中阻, 治宜清胆和胃, 除湿化痰, 方选蒿芩清胆汤加减。若胃脘胀痛加佛手、郁金、香附以行气止痛、若胸闷苔厚腻加苏梗、藿梗、白蔻、苡仁以芳化湿浊。

2.2调和肝脾

(1) 疏肝理气:适用于肝气郁结, 如因情志不畅, 出现胸胁脘腹胀满疼痛, 或嗳气、呃逆、饮食不思、苔白、脉弦等症, 此乃肝郁气滞。治疗当拟四逆散加味。若胸胁胃脘痛甚, 不能屈伸转侧, 乃肝经脉络因郁而滞, 加佛手、制玄胡、青皮、香附以行气活血止痛。若口苦、心烦易怒为肝郁化热, 宜加栀子、黄连、龙胆草以清肝解郁;若泛酸、呕恶者合左金丸加苏叶;若腹胀、食少者加焦三仙。四逆散为调和肝脾的基本方, 主治阳郁气滞、肝胃不和之证, 临床上表现脘腹胀痛, 泄泻脉弦等以拘挛性为特征。 (2) 理脾调肝解郁:适用于肝郁脾虚气郁滞之证, 拟逍遥散加减。使用该方其辨证要点为胸脘胁肋胀痛, 食欲不振, 头昏, 脉弦而虚。若胃脘刺痛为脉弦涩者加丹参、香附、玄胡、降香、理气活血;若午后发热、脉弦数者加栀子、丹皮、黄连以清肝解郁;若呕血、黑便, 形体消瘦, 面赤为肝热动血, 原方去生姜、薄荷、加三七粉、无花果、炒茜草、白芨以凉血止血。逍遥散配伍得当即补肝体, 又助肝阳, 气血兼顾, 肝脾并治, 立法全面, 故为调和肝脾之名方。

2.3 调和胃肠

适用于邪犯胃肠、寒热夹杂升降失常而致心下痞满, 恶心欲吐、脘腹胀痛肠鸣下利等症, 半夏泻心汤为其代表方。临床上半夏泻心汤一般以胃脘痞塞不通, 但满而不痛, 按之濡为特点, 除《伤寒论》所述症状外, 《金匮要略》提出“呕而肠鸣”, 《备急千金》又提出“老小得, 水谷不化, 腹中雷鸣, 心下痞满, 干呕不安”。可知其证以心下痞满和呕吐为主, 兼有肠鸣下利。但从临床运用看, 虽无吐利, 但以心窝部痞满为主, 凡辨证属中焦虚寒并见, 寒热夹杂均可采用。有时不见心下痞满, 而以有痛嘈杂为主证, 亦可应用。若胃痛甚加炒白芍、佛手、制玄胡, 吞酸加牡蛎、炒吴茱萸;胃火盛加蒲公英、无花果;肝脾气虚脘痛者加羌活。作者从2010年自今在该方的基础上筛选出10味纯中药组方, 由党参、黄连、无花果、法半夏、炒白芍、制玄胡、干姜、砂仁、佛手、甘草等组成, 治疗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等总有效率为94.7%, 不失仲景法度, 并有所创新, 且收效非常满意。

2.4 和里缓急, 温中补气

虚劳里急而腹中痛, 按之则减, 是虚荣内损, 中气虚寒, 肝木乘脾之故, 运用建中汤治疗。建中汤是由桂枝汤发展而来的一个调和营卫、调和阴阳的和法处方。外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 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而建中汤“是方甘与辛合而生阳, 酸得甘助而生, 阴阳相生, 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 求中气之立者, 必以建中” (尤怡《金匮要略心典》) 。临床运用黄芪建中汤治虚性溃疡, 收到满意效果。辨证要点, 胃痛处喜按, 空腹痛甚, 得食则减, 脉多虚弦, 舌淡苔薄白, 符合运用本方。若泛酸、嘈杂加砂仁左金丸;若吐清水者加干姜、草蔻、半夏;腹胀纳少加砂仁、厚朴、神曲;胃痛明显加玄胡、炒川楝、佛手。服用汤剂症状改善后改用散剂, 用黄芪建中散 (原方) 加海螵蛸、川贝配成散剂, 以巩固疗效。

2.5 分清上下, 辛开苦降, 分消行滞

脾胃者仓廪之官, 水谷之海, 无物不受。邪气易袭而盘踞其中, 脾胃因升降失常, 气机壅滞, 则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湿、食、痰、气、火亦相因而生, 邪正交击, 郁于中焦则脘腹痛满, 其治疗宜分消上下, 辛开苦降, 拟小陷胸汤合一加减正气散。其痛甚加香附, 玄胡;若湿甚, 胸闷苔厚不化加苏梗、白蔻、草蔻、红蔻。运用分消上下, 行气化湿, 能调整脏腑之间升清除浊的功能, 而使人体保持“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正常状态。

总之, 和法含义十分广泛, 本文所述是针对胃病运用和法, 所举方药亦是针对胃病, 有的只是代表方, 再结合作者的临床实践, 随证加减。当然, 这些认识不一定全面, 不免挂一漏方, 不过进一步对慢性胃病运用和法治疗的探讨, 不管从理论上或实践上, 均有重要的意义。

慢性难治性胃病的治疗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用物

生花生不属于药物,因而在此不作"药品"称呼。本实验所需花生为普通大众食用花生,为直接从花生根茎叶上采摘下来并直接咀嚼食用,不作炒、蒸、煮、炸任何熟食加工处理。

1.2 观察病例

本组观察病例共计83例,均经胃镜及粘膜活检病理确诊为各种慢性胃病。按症状分为上腹隐痛10例、胃区不适9例、饱胀7例、反酸10例、烧灼8例、嗳气9例、恶心6例、呕吐5例、食欲不振6例、腹泻软便8例、便秘5例。

1.3 食用方法即临床追踪观察

每日三餐正餐之间空腹咀嚼食用,食用时间为6个月。在食用期间不得服用相关长期服用药物。自食用一个月起进行临床症状随访,部分病例同时进行胃镜及病理复查。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百分率统计;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P<0.05差异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追踪随访结果

患者经过食用生花生6个月的时间,随访结果见表1。从表1中看出,经过食用生花生后,上腹隐痛患者症状有1例消失或好转,胃区不适患者有2例消失或好转,返酸患者症状有8例消失或好转,胃部烧灼患者症状有2例消失好转,嗳气患者症状有5例消失或好转,食欲不振患者症状有1例消失或好转,其他患者症状无消失或好转。极少部分患者自我感觉病情加重。

2.2 胃镜及病理观察结果

经胃镜及病理观察发现被随访患者病情并无明显好转。经卡方检验,食疗前与食疗后症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通过观察实验,食用生花生对慢性胃病的治疗效果不显著。除了返酸和嗳气症状有比较明显的消失或好转外,其他症状无明显变化。返酸与嗳气是胃黏膜分泌过多胃酸所致[1],生花生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见表2),适量蛋白质具有中和胃酸的作用,而适量的脂肪则可以刺激小肠粘膜分泌肠抑胃液素,抑制胃酸分泌[2],因而,部分有返酸和嗳气的患者经过食用生花生后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事实上,生花生中和胃酸的这种作用,生活中的许多食物都含有,并不是生花生所独有,如碱性饼干、馒头,面包等。

在实验观察的83例症状患者中,极少数患者食用生花生胃病加重,是因为食用生花生时没有充分嚼烂,由此形成带棱角的花生硬块进入胃里对胃黏膜造成损害,从而加重病情。

胃病的发生与人们的不良生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可以说,"吃"出来的胃病,还得靠"吃"来调养,即所谓"胃病三分治,七分养"。对于饮食疗养,不能够注重于单一食物疗养,单一食物毕竟不是药物,就像本文所探讨生花生治疗慢性胃病一样,是不能够起到调养和治疗效果的,而应当根据实际病情合理科学搭配。归纳起来,慢性胃病患者在饮食调养和营养配餐上,应遵循六原则:一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进食。以一日三餐为主,要选择容易消化的饮食,避免吃坚硬、生冷、粗糙含纤维过多的食物,如韭菜、芹菜等。每餐不可过饱,少吃零食,以免增加胃的负担。二是注意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肉类、鱼虾、豆腐、豆浆及绿色蔬菜,以增加蛋白质和维生素,有利于胃黏腊修复。三是减少对胃粘膜的损伤。进餐时宜细嚼慢咽,使食物磨碎并与唾液充分混合。既有助消化又减轻胃的负担,保护了胃粘膜。四是胃酸少者,应经常吃一些酸味食物。慢性萎缩生胃炎、胃酸过少的患者,可吃一些如酸牛奶、醋煮的菜肴以及酸性水果(山楂、苹果、桔子、草莓)等,以刺激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增加食欲。五是胃酸过多者,应忌食容易产生酸的食物。如蔗糖、甜糕点、红薯以及刺激胃酸分泌的浓茶、咖啡、酒类、浓肉汤等。可多吃苏打饼干,以中和胃酸。有明显腹胀时,应尽可能不吃或少吃易产生胀气的食物,如土豆、红薯、洋葱、煮黄豆等。伴有贫血的病人,应多食含铁丰富的肝、肾、瘦肉、动物血、黑木耳及绿色蔬。六是减少食物对胃的不良刺激,忌烟酒,不吃辛辣刺激性强的食物,避免长期进食过热过酸及熏烤食物。避免长期服用对胃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强的松等。

摘要:目的 验证民间偏方,即验证食用生花生是否具有治疗慢性胃病的疗效,树立慢性胃病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信心以及对医生治疗水平的信任。方法 采用按症状分组方法,进行治疗前后症状好转或消失情况比较食疗效果。结果 食用生花生后,总体疗效不明显,食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5.573,P>0.05);仅有返酸和嗳气症状患者症状好转或消失,其他症状患者中极少数有好转,极少数有恶化情况出现,绝大多数症状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结论 民间偏方"食用生花生治疗慢性胃病"不可靠,即生花生并不能够治疗慢性胃病,只是生花生中的适量蛋白质和脂肪分别起到部分中和胃酸和抑制胃酸分泌作用,与其他碱性食物无差异。另外,如果生花生时没有充分嚼烂,由此形成带棱角的花生硬块会对胃黏膜造成损害,从而加重病情。

关键词:生花生,食疗,中和反应

参考文献

[1]陈文彬,潘祥林,等.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17-218.

慢性难治性胃病的治疗 篇3

随着胸腔闭式引流术的广泛应用, 临床发现有许多病人引流效果不理想。为了尽快解除病人痛苦, 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胸腔闭式引流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病人痛苦小、移动方便等优点, 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我科2004年1月—2008年6月收治48例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合并难治性气胸病人, 经中心静脉导管闭式引流联合负压吸引使肺复张,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护理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住院的老年COPD病人并发难治性气胸48例, 男31例, 女17例;平均年龄70.2岁;其中交通型29例, 张力型19例, 所有病人肺压缩均超过60%以上。

1.2 方法

病人取坐位或卧位, 采用一次性中心静脉导管 (ARROW, 带侧孔) , 水封瓶及持续负压吸引机。根据胸部X线片及胸部CT选择患侧第2肋间锁骨中线交叉点或腋前线第4肋至第5肋间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巾、局部麻醉, 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 右手持穿刺针垂直进针, 有落空感时抽气, 抽气顺利时插入导引钢丝, 拔出套管针, 中心静脉导管经导引钢丝进入胸腔8 cm~10 cm, 抽出导引钢丝, 用3M敷贴固定, 插管后外接3瓶一体式一次性胸腔闭式负压吸引水封瓶 (瓶内注入生理盐水至12 cm处) 水中调压管下端8 cm~12 cm, 调节负压在合适的范围内, 调节时询问病人的感受, 注意有无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根据病人文化程度、年龄、社会地位等进行有目的心理疏导, 着重介绍本引流方法的目的和优点及与传统引流方法的区别, 消除其恐惧、紧张情绪, 使其坚定信心, 以乐观的态度主动配合治疗, 保证治疗顺利完成。

2.2 体位

引流血液、脓液或其他积液时病人取半坐卧位;引流气体取半坐卧位、仰卧位或坐位。

2.3 胸腔负压吸引

有连续吸引引流法和连续恒压吸引引流法, 由于前者难以控制吸引力大小, 易产生并发症, 故临床上多采用连续恒压吸引引流法, 瓶内玻璃管插入液面下。

2.4 负压调节及护理

根据不同的病情, 选择适当的吸引负压, 调节玻璃管插入液面下的深度。一般引流, 调节负压在-0.5 kPa ~-1.2 kPa。如引流液黏稠、夹杂纤维结块时, 可调节负压在-1.0 kPa ~-1.5 kPa , 但最高不超过-1.8 kPa, 负压太大, 肺泡漏气不易停止, 肺脏不易膨胀。逐渐开放负压, 以免水被吸入负压管道内。负压吸引连续过程中压力调节管内会连续不断地产生气泡, 但若持续引流达12 h以上而水封瓶内仍有气泡时, 则应对引流装置进行检查。可用止血钳夹住引流管, 如仍有气泡溢出, 提示引流装置漏气, 否则表示胸膜裂口尚未愈合。应随时观察调压瓶内压力调节管插入液面下的深度, 调压瓶中的液体丢失过多应及时添加。如引流瓶、调压瓶有许多气泡, 可加入75%乙醇或50%乙醇15 mL~ 20 mL, 可使气泡消失, 以免气泡影响观察。负压吸引过程中观察引流管道是否通畅, 不使管道受压、扭转、脱落, 若遇引流管阻塞时可冲洗或更换。可采用定时挤捏引流管的方法可明显减少引流管堵塞的发生率, 应帮助病人起坐及变换体位, 使引流充分通畅。观察病人的反应, 注意有无胸闷、气促、气管是否居中, 两肺呼吸音是否对称, 以及生命体征等变化。胸腔引流装置应低于心脏水平60 cm~100 cm, 搬运病人或更换水封瓶液时用止血钳将引流管上端打折夹闭, 防止逆流引起感染。每用灭菌生理盐水更换引流瓶中的液体1次, 严格无菌操作。

3 体会

慢性难治性胃病的治疗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难治性心力衰竭200例, 均为我院心内门诊或住院患者, 选择标准: (1) 年龄≥55岁, 男女不限; (2) 病程>1年, 符合难治性心力衰竭诊断; (3) 采用2005年中国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的治疗方法, 入组前均未服用治疗心力衰竭的中药和中成药, 部分患者允许使用降黏、降脂和抗凝药, 文盲10例, 小学文化20例, 初中以上文化170例。200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100例中, 男60例, 女40例, 年龄50~80岁, 平均 (65±3) 岁;对照组100例中, 男65例, 女35例, 年龄50~79, 平均 (65±3)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用药、生活方式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芪苈强心胶囊 (河北以岭药业公司生产) 3~4粒口服, 3次/d, 可配合抗心力衰竭药物联合, 对照组抗心力衰竭药物联合, 对照组抗心力衰竭药物可配合其他中成药, 疗程同上, 治疗期间定期随访及疗效评估, 治疗前后使用指南诊断测评。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照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评定疗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数据以 (x¯±s) 表示, 采用成组t检验, 计数资料以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仅有恶心3例, 皮疹2例, 四肢无力1例, 头晕1例, 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难治性心力衰竭比一般心力衰竭更易导致心肌重构, 加重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 又进一步激活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等, 形成恶性循环, 中医认为心气虚乏是难治性心力衰竭发生的中医病机根本, 瘀血阻络是其中心环节, 津液不循络运动渗出脉外而为水湿之邪发为水肿, 瘀血水饮阻滞络脉, 日久结聚成形导致心络络息成积, 是其发展加重的结果。

芪苈强心胶囊组方:黄芪、附子、人参、丹参、亭苈子、泽泻、红花、玉竹、陈皮、桂枝、香加皮, 功用:益温阳, 活血通络, 利水消肿, 方中黄芪益气利水, 附子温阳化气, 以治心气虚乏, 心阳式微之本, 用为君药。人参补气通络丹参和血活血, 亭苈子泻肺利水, 针对气阳虚乏、络脉瘀阻、水湿停聚三大基本病理变化, 共为臣药。红花活血化瘀, 泽泻利尿消肿, 香加皮强心利尿, 玉竹养心阴, 以防利水伤正, 陈皮调畅气机, 以防壅补滞气, 皆为佐。桂枝辛温通络, 温阳化气, 兼引渚药入络, 用为使药。这些作用等同于强心利尿, 扩血管作用并同时明显降低血管紧张素Ⅱ, 抑制醛固酮含量的增加, 明显改善室壁厚度及心脏指数, 显示其具有抑制心室重构作用;用研究证实芪苈强心胶囊有明显增加左室内压峰值 (LVSP) 的作用, 能明显增加左室压最大上升速率 (dP/dtmax) , 能明显缩短, 左室收缩至发生dp/dtmax间隔时间RdP/dtmax, 加快心肌细胞的反应速度;能增加左室心肌收缩力 (LVMCF) , 同时降低左室舒张末期压 (LVEDP) , 能增加肾血流量 (RBF) , 另有研究证明芪苈强心胶囊可降低血管紧张素Ⅱ (AⅡ) 和醛固酮水平 (ALD) , 另有一项研究证明能增加室壁厚度及心脏指数。

芪苈强心胶囊配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 有效降低了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RAAS) 的兴奋性, 阻断了多种内源性神经内分泌和细胞因子激活, 阻断心肌重构, 减少心肌损伤和心功能恶化, 芪苈强心胶囊配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有效全面控制了难治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 改善了心脏结构和心室充盈以及射血能力, 从而对难治性心力衰竭有效控制。由于本研究时间较短, 样本较少, 其远期疗效尚需同仁们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芪苈强心胶囊配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200例, 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100例, 治疗组用芪苈强心胶囊和指南治疗心力衰竭药物联合, 对照组使用指南治疗心力衰竭药物可配合其他中成药, 疗程12周, 按照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无严重不良反应存在。结论 芪苈强心胶囊配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关键词:心力衰竭,芪苈强心胶囊,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慢性难治性胃病的治疗 篇5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月-2015年1月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难治性气胸患者60例,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30例, 女12例, 男18例, 平均年龄68.5岁;对照组30例, 女11例, 男19例, 平均年龄69.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方法: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 对照组采用一次性水封式单腔闭式引流瓶, 胸腔引流管置于水面下2 cm。治疗组采用套管针及改造输血器行胸腔闭式引流, 并接自制低负压胸腔闭式引流装置, 如图1所示, 管A为输血器改造, 接胸腔, 插入胸腔端侧面开若干小孔, 另一端插入水封瓶1液面下1~2 cm;瓶2中压力调节管插入液面下4~6 cm。在管B的另一端接低负压吸引机, 胸腔穿刺置管成功后即开始行持续低负压吸引, 时间48~72 h, 待再无气泡逸出后, 即可夹闭引流管, 夹管后24~48 h后行胸片检查, 证实肺完全复张后可拔除引流管。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

置管前护理: (1) 心理护理:此类患者多有基础肺部病变, 一般情况较差, 所以, 在完成一般常规护理的基础上, 侧重于给予心理护理。根据患者具体的情况给予心理疏导, 可将所要进行操作的目的、基本流程及治疗的优点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 目的在于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消除其紧张和恐惧的心理, 保证胸腔穿刺及置管安全、顺利地完成。 (2) 患者准备:在操作前常规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开通静脉通路、生命体征的监护, 必要时可给予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做出处理。避免在穿刺过程中因疼痛或咳嗽等不适所引起的并发症, 如在此穿刺过程中患者出现不适, 可举手示意, 医护人员会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3) 物品准备:在操作前务必将所需物品备齐, 自制低负压引流装置连接完好, 检查无漏气, 负压吸引器性能完好, 以及必要的抢救物品及药物。避免因物品不齐全, 抢救物品、措施不到位而引起患者焦虑、紧张的情绪。充分的准备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胸腔穿刺及置管的护理: (1) 胸腔穿刺及置管时的护理:协助患者摆好体位, 可取坐位或半卧位。密切注意穿刺过程中及置管过程中患者有无不适出现, 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呼吸频率和深度、血氧饱和度等, 有无头晕、出汗、心悸、胸部压迫感或剧痛等胸膜反应, 如果出现上述情况, 立即停止操作并采取相应措施。穿刺成功后缓缓经套管针将引流管置入, 注意观察引流瓶有无气泡逸出, 如有气泡持续逸出即表示插管成功, 将引流管插入8~10 cm, 退出套管针, 固定好引流管, 避免引流管松动或折弯。 (2) 置管后的护理:充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呼吸频率及呼吸困难改善情况, 注意观察引流管有无松动或折弯, 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正确咳嗽, 以促进气体的排出, 指导并协助患者正确翻身、大小便, 避免引流管脱出或折弯影响气体的排出。 (3) 持续低负压吸引时的护理:持续低负压吸引时间为48~72 h, 具体视患者病情而定。吸引过程中注意观察导管连接处、引流瓶有无漏气以及气泡的逸出程度, 瓶1和瓶2中液面深浅、颜色有无变化, 液面下导管的深度有无变化, 尤其是瓶2中压力调节管, 使压力控制在4~6 cm H2O, 避免压力过高或过低而影响治疗效果。如有变化, 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搬动患者, 如确实需要, 注意夹闭引流管, 同时使低负压引流装置置于心脏水平下60~100 cm, 防止引流管中液体逆流至胸腔引起感染。

夹管的护理:气泡停止逸出后夹闭引流管, 继续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呼吸困难改善情况以及肺部呼吸音变化, 注意避免引流管松动或脱出, 夹管后24~48 h后协助患者行胸片检查。

拔管及拔管后的护理:胸片检查证实肺完全复张后可拔除引流管, 拔管时动作要轻柔, 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拔除后立即用无菌油纱及纱布覆盖穿刺部位, 并稍用力按压片刻, 防止空气进入胸腔。同时注意患者日常护理, 避免受凉及用力咳嗽, 以防再次造成气胸。

结果

临床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显效22例, 有效7例, 无效1例;对照组显效13例, 有效8例, 无效9例。总有效率, 前者 (96.67%) 明显优于后者 (70.00%) ,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平均肺复张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治疗组平均肺复张时间 (6.98±3.81)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10.35±3.68) d;且治疗组平均住院时间 (14.57±4.26) 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19.06±5.59) d。P均<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然住院时间的缩短明显降低了患者的住院费用。

讨论

对于难治性气胸, 原则上不采用保守治疗, 普通胸腔闭式引流效果也不佳, 除此以外, 临床上治疗方法也有多种: (1) 化学性胸膜固定术:虽也能收到很好的临床疗效, 但此方法不良反应较多, 且改变了正常的胸膜腔结构, 效果不佳时难以再开胸治疗, 此类方法不宜作为常规治疗。 (2) 开胸手术治疗:无论是行肺大疱结扎, 还是肺叶或肺段切除, 疗效肯定, 复发率也低, 但由于难治性气胸患者基础疾病较多, 病史较长, 大多数患者心肺功能较差, 难以耐受手术甚至麻醉, 并且手术创伤大、风险高、收费也高, 患者不宜接受, 临床应用相对较少。 (3) 负压吸引:相比较前几种方法而言, 此方法临床易操作, 创伤小, 收费低, 患者耐受性好, 安全性高, 但需要注意的是压力。如果压力过大, 易造成肺组织再次损伤或胸膜破口不易愈合, 同时也可造成抽气过快而导致复张性肺水肿;如果压力过低, 抽气不足, 则会使肺复张时间较长或不能完全复张。同时, 不要随意中断负压吸引, 否则压力的变化造成胸膜或肺组织的愈合时间延长, 或是尚未完全复张的肺组织再次压缩, 导致治疗的失败。为此, 我们对传统的负压吸引装置进行改造, 选择的穿刺导管更细, 在不影响效果的同时使创伤更小。同时我们选择的负压较传统负压略小。正常胸腔内压约-5 cm H2O[1], 有别于传统负压所需的压力-10~-20 cm H2O或-5~-18 cm H2O, 我们选择-4~6 cm H2O的负压, 这一压力与胸腔内压较为相近, 且为持续进行吸引, 既有利于肺组织的复张, 又不至于由于吸引负压过大对肺组织造成损伤。尤其是对于反复多次复发的、难以自行复张的、肺功能较差的或是交通性气胸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 临床效果较为确切。

综上所述, 采用自制低负压引流装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难治性气胸的患者, 可使胸膜腔产生较为持久的胸腔内低负压, 不至于对肺组织造成二次损伤。使胸膜腔内保持持久而恒定的负压吸引力, 使肺组织尽快复张, 创口尽快愈合, 而达到痊愈的目的。

摘要:目的:总结自制低负压、小导管引流装置持续吸引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难治性气胸的护理体会。方法:对采用一次性水封式单腔闭式引流瓶治疗的30例患者 (对照组) 和对采用自制低负压、小导管引流装置持续吸引治疗的30例患者 (治疗组) 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总结后者的护理要点。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平均肺复张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低负压、小导管引流装置及负压吸引机能使肺组织尽快复张, 创口尽快愈合。

关键词:自制低负压、小导管引流装置,持续吸引,慢性阻塞性疾病并发难治性气胸,护理

参考文献

慢性难治性胃病的治疗 篇6

关键词:难治性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

聚乙二醇干扰素a-2a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有效率达到了56%, 但依然有40%以上的患者难以治愈, 把这些患者定为难治性丙型肝炎。该文随机选取该院自2011年12月—2015年12月以来收治的40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 经过聚乙二醇干扰素a-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病例全部随机选取于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该院住院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 其中男26例, 女14例, 年龄32~74岁, 平均46岁。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于2015年修订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1]。 (1) 入选标准: (1) 丙型肝炎基因1型; (2) HCV-RNA2×106UI/L; (3) 治疗后复发的患者。 (2) 排除标准:根据抗病毒治疗的禁忌症严格筛选病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a-2a (派罗欣, 批号j20120075) 180μg, 1次/周, 皮下注射, 疗程48~72周 (只有出现快速应答RVR时疗程为48周) ;利巴韦林800~1 200 mg/d, 分2次口服, 疗程与聚乙二醇干扰素a-2a相同 (P-R方案) 。根据血常规结果调整干扰素、利巴韦林的剂量。酌情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药物。

1.3 检测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标记物, 采用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HCV RNA<500 IU/m L为阴性) 。

1.4 疗效评价

(1) 快速病毒学应答 (RVR) :治疗4周时血清HCV-RNA定量检测小于最低检测限 (<500 IU/m L) ; (2) 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 (c EVR) :指治疗12周时血清HCV-RNA阴性; (3) 部分应答 (PR) :指治疗12周时血清HCV-RNA定量检测降低>2 Log, 至24周时病毒并未阴转; (4) 延迟病毒学应答 (DVR) :指治疗12周时血清HCV-RNA定量检测降低>2 Log, 至24周时病毒阴转; (5) 持续病毒学应答 (SVR) :治疗结束至少随访24周, HCV-RNA低于检测下限; (6) 无应答 (NR) :指治疗12周时血清HCV-RNA定量检测降低<2 Log[2]。

1.5 统计方法

采用Minitab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40例难治性丙型肝炎RVR、c EVR、PR、DVR、NR与SVR的关系

RVR、c EVR与c EVR、PR、DVR、NR相比较:P=0.875、0.012、0.046、0.00;c EVR与PR、DVR、NR相比较P=0.028、0.049、0.00;RVR c EVR与c EVR、PR、DVR、NR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快速病毒学应答、完全早期病毒学应答明显好于部分应答、延迟病毒学应答、无应答。

2.2 性别、基因型、初次、再次、输血等获得SVR情况

基因1型与非1型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初次治疗与再次治疗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病毒高载量与低载量比较P<0.05;而性别、感染途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1) 在治疗初期, 部分患者出现流感样症状, 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乏力、脱发等3周以后未给予特殊处置, 逐渐减轻, 因使用前已告之患者, 多数患者能耐受治疗。 (2) 血液系统变化:有25 (62.5%) 患者因粒细胞减少, 有8 (20%) 患者因治疗期间PLT<50×109/L, 导致聚乙二醇干扰素减量, 无患者停药。有6例 (15%) 患者因血红蛋白 (Hb) <100 g/L导致RBV减量, 有1例 (2.5%) 患者因Hb<80 g/L使RBV暂时性停药, 使RBV停药2~4周再次服用。 (3) 甲状腺疾病:该组在治疗中期出现甲减, 为促甲状腺激素增高, 临床症状不明显, 可给予优甲乐治疗后很快缓解, 未影响治疗。有1例 (2.5%) 治疗6月后发生甲亢导致聚乙二醇干扰素停药, 给予他巴唑治疗。 (4) 神经精神系统表现为失眠、性欲减退、焦虑、抑郁等, 有一例发生严重抑郁病例, 经神经科会诊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 未影响抗病毒治疗。

3 讨论

对于影响抗病毒治疗的疗效的因素较多, 有HCV基因型、病毒载量、是否合并肝硬化等。因此, 通常将基因型1型、初次治疗无应答或复发者、病毒载量高等慢性丙型肝炎, 判断为难治性丙型肝炎[3,4]。提高难治性丙型肝炎的疗效是丙肝领域研究热点, P-R方案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是目前国内难治型丙型肝炎重要治疗方法, 对基因型1型、病毒载量较高者、复发的患者、无应答者, 如何进一步提高其疗效, 延长疗程和提高剂量是进一步提高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SVR的方向[5], 因中国人的体质因素, 提高剂量, 副反应较大, 因此以延长疗程为好, 副反应小, 患者易接受, 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使难治性丙肝的疗效进一步提高。

HCV感染由于进展隐匿、慢性率高及预后不良而倍受关注.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治疗在临床上一度居于主导地位, 但疗程长、有效率低、不良反应大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患者多由于不能耐受干扰素或利巴韦林的不良反应, 而导致CHC初次治疗失败或治疗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包括HCV基因型、病毒载量、肝脏纤维化程度、剂量、疗程及对治疗的依从性等[6]。初次治疗的CHC患者较经治患者可取得较高的病毒学应答比率, 该组的结果初治组SVR应答患者为24/31 (77.42%) , 经治组4/9 (44.4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经治患者再次抗病毒后复发率应较高。该组结果显示, 在获得RVR、c EVR、PR、DVR、NR应答的患者, SVR分别为90%、81.8%、42.9%、62.5%、0%合计70%, RVR、c EVR与PR DVR NR获得SVR相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治疗丙型肝炎出现快速应答或完全早期应答, 疗效明显优于部分应答、延迟应答、无应答者, 这对于今后丙肝治疗, 可以根据病毒学应答来指导治疗。从表2中得出病毒载量不同, 治疗效果也不同, 高载量与低载量SVR分别为60%、86.7%, P<0.05;初次治疗、再次治疗, SVR患者为77.42%、44.4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丙型肝炎高病毒载量、复发的丙肝, 是丙型肝炎难以治愈的主要因素, 一般而言, 首次治疗早期出现部分应答者再次治疗才可以获得SVR, 无应答者再次治疗获得SVR的几率相对较小[7]。该组大量研究数据表明, EVR是SVR的最准确预测因子, 尤其是RVR、c EVR的预测价值更大, 有文献报道大约97%~100%的基因1型, 初治未获得EVR的CHC患者不能达到SVR[8]。该文2例未获得EVR的患者, 也没有达到SVR, 对CHC患者取得SVR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 RVR、c EVR对SVR的预测显示出统计学差异, 这对今后治疗难治性丙型肝炎, 应充分利用RVR、c EVR应答, 来指导难治性丙型肝炎的治疗, 取得更高的SVR[6]。

在疑难性慢性丙型肝炎的治疗中, 病毒基因型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临床试验表明, P-R方案对基因1型的持续应答率为40%~50%, 对非基因1型的持续应答率为70%~80%[9]。数据显示基因1型和非基因1型的治疗结束而持续应答率则分别为62.5%和81.25%, 与相关报道基本相符, 且两组SV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病毒基因型是影响抗病毒的疗效的主要因素, 且非基因1型的疗效优于基因1型。性别、感染途径对SVR影响不大 (P>0.05) 。

不良反应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感冒样症状:肌肉疼痛、发热、畏寒、头痛;精神系统改变:精神症状 (抑郁) , 脱发和疲乏等, 其它相对较少出现。流感症状绝大多数病例治疗在1~2周内恢复, 均不影响治疗。血液系统不良反应:血小板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等通常发生在最初治疗的2周, 以后4周以后维持稳定, 该研究患者用药前充分和患者沟通, 使患者预知药物副反应是暂时的, 随着用药时间增加耐受性增强, 副反应会逐渐消失, 这样不会影响患者的依从性, 如果中性粒细胞减少到0.75×109/L干扰素减量, 低于0.5×109/L停药, 在降低1.0~0.75×109/L时, 给予粒细胞刺激因子, 恢复后尽快恢复原治疗剂量, 该组无1例中途停止治疗。该组考虑亚洲人体质问题, 没有提高药物剂量, 而是延长疗程, 这样可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从而能顺利完成整个疗程, 表明患者对延长疗程治疗方案有很好的耐受性, 使丙型肝炎治疗获得更高SVR。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 中华感染病分会.丙肝防治指南[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5 (3) :906-923.

[2]谢尧, 李明慧.慢性丙型肝炎标准抗病毒治疗的新时代[J].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2, 15 (5) :384-386.

[3]聂红明, 汪蓉.陈建杰等我国难治性丙型肝炎的临床分析[J].肝脏, 2015, 20 (8) :609-612.

[4]谢尧, 李明慧.难治性丙型肝炎治疗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9 (7) :484-485.

[5]Reddy KR, Shiffman ML, Rodriguez—Torres M, et a1.Inductionpegylated interferon alfa-2a and high dose fibavirin do not increase SVR in heavy patients witll HCV genotype 1and high viral loads[J].Gastroenterology, 2010, 139 (6) :1972-1983.

[6]陈新月, 尚佳, 杨瑞锋, 等.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初治患者优化治疗后的病毒学应答率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15, 23 (6) :412-417.

[7]Feld JJ, Hoofnagle JH.Mechanism of action of interferon and ribavirin in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J].Nature, 2005 (436) :967-972.

[8]Fried MW, Shiffman ML, Reddy KR, et al.Peginterferon alfa-2a plus ribavirin for chronic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J].N Engl J Med, 2002 (347) :975-982.

上一篇:空气钻井施工下一篇:分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