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心衰

2024-07-21

中医治疗慢性心衰(共9篇)

中医治疗慢性心衰 篇1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 是指患者由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导致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1], 不能及时搏出足够的与身体组织代谢及静脉回流所需血液[2], 不能满足机体正常的生理需求, 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慢性心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 以中老年患者居多[3], 常见于心血管疾病的最后阶段, 是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 具有发病率高, 存活率低的特征[4], 在对35至74岁居民的相关抽样调查中显示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约0.9%[5], 我国目前约有400万的慢性心衰患者[6], 而且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升高, 慢性心衰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7]。本文就慢性心衰的病机进行分析, 针对病机分型, 对辩证治疗的方法进行综述如下。

1 慢性心衰中医病机

慢性心衰的发病原因多且错综复杂, 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以气短、心悸、乏力、疲倦、头晕、心慌、咳嗽、咳痰、腹胀、食欲不振、肢体水肿、颜面紫绀等, 同时伴有浮肿、乏力、纳呆等。慢性心衰在《内经》中早有记载, “夫不得卧, 卧则喘”。中医学认为, 病机是心气虚, 包括阳虚、阴虚、气虚, 凡是影响到脏腑阴阳的偏盛偏衰, 包括饮食劳倦、风热病邪、外感风寒或七情所伤, 均可致病。慢性心衰病位在心, 实症为瘀血、痰饮、水停, 血脉瘀滞贯穿始终, 是为本病之标;并与肝肾肺脾密切相关, 为本虚标实, 本为气虚、阳虚或气阴两虚, 心气亏虚在该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其病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是心气亏虚, 主要由于外邪引起, 邪侵犯血脉, 耗伤阴血, 从而伤及心气, 可致心脉不足, 气虚血少, 随着病程的增加, 从而波及心脏, 出现气短、心悸等一系列临床症状。当患者发生慢性心衰时, 首先表现为心气亏虚, 随着心气亏虚时间的延长继而发展为阳虚或气阴两虚。其二是血脉瘀滞。慢性心衰患者根据病情轻后, 在临床表现上各不相同, 轻者, 表现为心血瘀阻、面色瘀暗、唇甲青紫、舌有瘀斑或瘀点;重者, 临床表现为肝血瘀或肺血瘀。患者可出现不能平卧、呼吸困难、咳嗽、咯血等症状。其三是水邪为患。正常情况下, 津液出入于脉道与血交换, 而慢性心衰患者会出现血脉瘀滞, 使正常的津液与血交换难以正常进行, 导致津液与血留滞, 血不利则为水。水津运行无力而导致气虚水停。水火失济可致水邪泛滥, 致水液运化及脾、肺、肾功能失调, 致水液内停。

2 慢性心衰的辩证分型治疗

2.1 心肺气虚型

该型患者临床的主要表现为气短、心悸、乏力, 活动后加重, 患者往往表现为面色苍白或晦暗、神疲、咳喘, 脉沉细、虚数, 舌质淡, 唇甲青紫。该型的治疗以益气活血为主。主方为人参12 g、五味子15 g、肉桂12 g、川芎15g、麦冬15 g、当归15 g、黄芪15 g、甘草6 g、桃仁15 g、赤芍15g, 根据患者的症状加减。

2.2 血瘀水停, 气阴两虚伴痰热型

该型患者临床的主要表现为两颧泛红、自汗、气喘、心悸、口苦、咽干、烦热, 失眠多梦, 患者往往表现为面色晦暗, 双下肢浮肿, 唇甲青紫, 舌红少苔, 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有瘀点、瘀斑, 该型的治疗以活血利水、养阴益气同时兼清痰热为主。主方为太子参15g、五味子15 g、黄连15 g、桃仁12 g、赤芍15 g、陈皮12 g、半夏9 g、川芎15 g、神曲20 g、麦冬15 g、红花12 g、车前子20g、泽泻15 g、猪苓15 g、葶苈子18 g。根据患者的症状加减。2.3心阳亏虚、痰湿内盛、心血瘀阻型该型患者临床的主要表现为肢冷、气短、心悸、畏寒、咳嗽、尿少浮肿及汗出湿冷, 舌质绛紫或暗淡, 苔白腻, 脉沉细或涩、结代。该型的治疗以健脾化痰、益气活血为主, 主方为人参12 g、丹参15 g、川芎15 g、黄芪18 g、枣仁20 g、陈皮12 g、云苓15 g、桂枝9g、赤芍15 g、炒白术15 g、半夏9 g、柏仁20 g、葶苈子15 g、大枣5枚, 神曲20 g。根据患者的症状加减。

2.4 心血瘀阻, 水饮内停, 心脾肾阳虚型

该型患者临床的主要表现为恶寒肢冷、大便溏、心悸、怔忡、下肢有明显水肿、患者气逆喘促致不能平卧, 脉沉弱或结代。舌淡或淡暗瘀斑, 苔白滑, 该型的治疗以活血化瘀、温阳利水为主, 主方为人参6 g、丹参30 g、桂枝12 g、泽泻15 g、猪苓15 g、制附子10g、大枣12 g、车前子15 g、赤芍15 g、益母草30 g、葶苈子15g、砂仁5 g、大腹皮15 g。根据患者的症状加减。

3 讨论

中医理论认为阳为气之体, 气为阳之用。阳气不足则心气虚, 心气虚则心动无力, 久而久之则心力内乏, 乏久必竭。因此, 病机是心气虚, 实症为瘀血、痰饮、水停, 血脉瘀滞贯穿始终, 根据该病的病机, 进行辨证分型, 主要有以下四型:心肺气虚型、血瘀水停, 气阴两虚伴痰热型、心阳亏虚、痰湿内盛、心血瘀阻型、心血瘀阻, 水饮内停, 心脾肾阳虚型, 其治疗原则遵循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本, 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 治标以祛邪为主, 治本以益气温阳, 活血化瘀为主, 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柯元南.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新进展.中国全科医学, 2007, 10 (6) :433-434.

[2]杨巍, 梅育嘉.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和治疗进展.实用药物与临床, 2009, 12 (6) :440-443.

[3]杨文娟.血浆脑利钠肽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诊治价值研究.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2009, 21 (4) :6-8.

[4]吴忠.慢性心力衰竭诊治进展.海南医学, 2011, 22 (3) :20-24.

[5]黄峻.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34 (9) :773-774.

[6]吴学思.正确掌握B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应用时机.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6, 34 (9) :769-771.

慢性心衰治疗新思路 篇2

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对慢性心衰的认识不断深入。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里,医学界认为慢性心衰就是心脏舒缩无力,出现瘀血、水肿,所以那个时候的治疗原则主要是强心、利尿、扩血管。但通过现代研究,医学界发现心脏舒缩无力、瘀血和水肿都只是表面现象。慢性心衰之所以发病,根本就在于人体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以及心脏变大,形态发生改变,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心室重构”,只有解决这两个问题,慢性心衰才能得到根本改善。所以,现在治疗慢性心衰不仅要强心、利尿、扩血管以治标,更重要的是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减少心室重构以治本。

治疗理念的更新,带动了治疗药物的改变。过去治疗慢性心衰的主要药物是地高辛、速尿等,主要作用是强心、利尿、扩血管,现在普遍使用受体阻滞剂、ACEI等,用于调节神经内分泌。这些药物联合应用,虽然对慢性心衰能起到不错的治疗效果,但由于它们有各自的毒副作用,限制了许多慢性心衰患者的使用。寻求标本兼治慢性心衰的药物,成为医学界的重要课题。

中医药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整体上的辨证论治。芪苈强心胶囊是治疗慢性心衰的现代特色中药,在它的配方中,人参、黄芪、附子等药物能增强心脏舒缩功能,葶苈子、泽泻等药物能够消水肿、通小便,减轻心脏的负担,中药利尿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不会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丹参、红花等活血通络药物可以扩张血管,改善心脏的血液供应,减轻周围血管阻力。诸药合用,既可以强心、利尿、扩血管以治标,又可以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减少心室重构以治本,既能缓解心衰症状,又能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长期预后。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研究证明,芪苈强心胶囊具有显著的强心、利尿、扩血管效果,可以改善心脏舒缩能力,消除水肿。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实验发现,芪苈强心胶囊可以干预神经内分泌,使之不被过度激活,让过分跳动的心平静下来,防止心脏功能的进一步耗竭,从根本上减轻心脏负荷,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胸闷气短、夜睡不能平卧、浮肿等症状。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研究表明,芪苈强心胶囊在慢性心衰的治疗过程中,能够明显减少室壁厚度,阻断心室重构。一系列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了芪苈强心胶囊对慢性心衰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

在积极用药治疗的同时,慢性心衰患者还应该注意防止自己病情加重,避免治疗难度加大。临床观察发现,有三种情况都可以使慢性心衰病情加重。首先,引发心衰的原发病没有控制好,比如说由高血压心脏病引发的慢性心衰患者,如果他的血压没有控制好,肯定心衰也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第二,不健康的饮食,比如饮食中肉菜比例失衡,盐的含量过多;第三,心衰的各种并发症,如栓塞、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等,这些都可以使心衰患者病情加重。

中医治疗慢性心衰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量表初表的编制中医症状计分量表采用科技部行业科研专项:“慢性心衰社区普适中医诊治方案”研究中自制症状计分表[3]量化中医症状的改变,该症状计分表通过文献收集及专家调查挖掘出慢性心衰相关症状,根据症状出现的部位划分领域。

1.2量表的形式采用有序等级计分的形式确定量表的形式、明确条目的文字表述、引导词,制定量表及其填表说明。

1.3 临床调查

1.3.1 调查对象 2013年2月—2015年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宣武中医医院、北京顺义区中医医院、北京怀柔区中医医院、北京平谷区中医医院住院的慢性心衰B、C、D期患者(美国心脏病学会/协会标准)。

1.3.2调查方法在获取知情同意后进行调查,共调查二次,第一次调查于患者入院确诊心衰时,第二次调查于患者住院2周后或出院前1天。采用调查者询问患者进行评价的方式,评价前进行调查者的一致性培训及评价。

1.3.3 调查内容 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纽约 NYHA心功能分级、症状计分量表。

1.4 统计分析方法 Access编写数据库录入系统,统计分析采用 SPSS13.0统计分析软件。

1.4.1条目分析及筛选计算条目的应答率,应答率低于85% 者予以删除[4]。采用以下4种方法分析每一个条目,根据其各自标准,入选者标号为1,删除者都标号为0,计分大于等于3的条目入选,组成正式《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

1.4.1.1离散程度法[5]因本量表采用0~3级评分,且各条目的量纲相同,故采用标准差作为衡量离散程度的标准。标准差越大,条目越敏感。

1.4.1.2相关系数法[4]考察每条目与初始量表总分的相关,因为本量表条目评分为有序等级资料,故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法,R小于0.4者可考虑删除。

1.4.1.3选项反应度分析法[4]考察各条目4个选项中被选中率 <10% 的选项数 , 有3个及3个以上评分等级的应答率 <10% , 则该条目考虑删除 。

1.4.1.4克朗巴赫α系数(Cronbach’s alpha)法[4]比较去除某一条目后对系数影响。如果某条目去掉后 α系数不下降,则说明该条目的存在对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的作用不大,应该去掉,反之则保留。

1.4.2信度、效度及反应度分析反应量表测量的可行性、可靠性以及量表结构的合理性。信度包括分半信度及克朗巴赫 α系数。效度包括:标准效度和内容效度。

2 结 果

2.1量表的结构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初表)按部位划分为主要症状(A)、全身症状(B)、头面症状(C)、心胸胁肋症状(D)、脾胃及腹部症状(E)、腰部及四肢(F)、饮食口味及二便症状(G)、睡眠相关症状(H)8个领域,涵盖气虚、血瘀、水饮、阳虚证、阴虚证、痰浊证、心虚证等15个证候要素。共56个条目,条目具体编号详见表1。

2.2量表的形式量表条目采用有序等级计分方式,根据症状严重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四个等级,分别记为0,1,2,3四个分数,每位患者计算症状计分总分,以此量化患者的症 状严重程 度。量表总分 最低分为0分,最高分为3×条目数。转化分=(3×条目数-原始分)÷3×条目数×100。

2.3 临床调查结果 2013年2月—2015年2月共纳入211例住院慢性心衰患者,420份《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 》(初表 )测评数据 ,其中男性1 0 7例(50.7%),女性104例 (49.3%),年龄38岁 ~90岁(7 2.0 8岁 ±1 0.7 2岁 )。冠心病心 衰1 5 7例(74.4%),非冠心病心衰54例(25.6%),纽约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Ⅲ级、Ⅳ级分别为28例(13.3%)、90例(42.7%)、93例 (44.0%),美国心脏 病学会/协会B、C、D期分别为18例(8.5%)、146例(69.2%)、47例(22.3%)。

2.4条目筛选结果由于D041、D042应答率低 于85%,予以剔除。以B领域为例,采用前述4种方法对量表条目进行筛选后结果见表2。

上表中1代表入选,0代表考虑删除,最后一栏计数大于或等于3的条目入选。

2.5 正式量表条目组成 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条目筛选,共有36个合格条目进入正式量表。

A领域(3条):A010,A020,A030;

B领域(9条):B010,B020,B030,B040,B051,B052,B060,B080,B090;

C领域(3条):C020,C030,C040;

D领域 ( 5条 ): D010 , D020 , D031 , D060 , D070 ;

E领域 ( 2条 ): E010 , E020 ;

F领域 ( 4条 ): F010 , F020 , F030 , F040 ;

G领域 (6条):G010,G020,G030,G040,G050,G080;

H领域(4条):H010,H011,H012,H020。

2.6 量表的测评

2.6.1反应度测评将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计分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提示治疗前量表得分为81.53分±8.70分,治疗后为91.32分±5.76分(P <0.01),两者存在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前小于治疗后。

2.6.2信度测评根据编码序号奇偶不同分为奇数组与偶数组,采用Friedman (χ2)检验,P <0.01,奇数组与偶数组条目满足方差齐性条件,可以进行分半信度测评。初表总的分半信度为0.897,高于0.7。该表总的克朗巴赫α系数0.924,高于0.8。

2.6.3 效度测评

2.6.3.1标准效度将治疗前后两次调查正式表总分结果,经转化后与慢性心衰心功能NYHA分级结果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r值为-0.413,P<0.01,提示正式表转化分与心功能NYHA分级有显著负相关性。

2.6.3.2内容效度一般认为各条目与其所属领域之间相关系数大于与其他领域相关系数,各领域的克朗巴赫α系数大于本领域与其他领域的相关系数反应量表的内容效度较好。结果提示量表中各条目与本领域的相关系数均大于与其他领域的相关系数,且本领域的克朗巴赫系数均大于与其他领域的相关系数。以A领域为例,A领域条目与其领域的相关系数见表3,各领域克朗巴赫系数与其他领域的相关系数结果见表4。

3 讨 论

3.1 《 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 》( 正式表 ) 的研制

《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初表)采用科技部行业科研专项:“慢性心衰社区普适中医诊治方案”研究中自制症状计分表改良而成,该量表主要用来测评慢性心衰患者的症状变化程度,其条目是经文献挖掘及专家调查的基础上将心衰涉及的所有症状进行程度分级而成,因该症状计分表为症状程度的测评量表,主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填写,行业专项课题组曾对包括《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初表)的信息采集表进行小范围的一致性检验,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测评不同医师对同一症状所评打分值的相关性,提示该调查表中中医症状部分一致性评价较为满意,可以用来进行横断面的症状研究[3]。但因其尚未进行有关量表信度、效度等心理学测评,故本研究在临床调查的基础上,按照量表制定的通用方法,对其相关条目进行严格的筛选,形成《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正式表)。

本研究共调查了211例共420份慢性心衰住院患者的症状计分量表数据,符合条目数5~10倍的样本量要求。正式量表的形成运用了多种条目筛选方法,包括:应答率、离散趋势法、相关系数法、克朗巴赫ɑ系数法、选项反应度分析法。除应答率外,四种条目筛选方法中,符合多于或等于3种方法入选标准的条目方可成为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正式量表条目。以上四种方法考察了条目的可行性、敏感性、代表特征性、选项有效性、内部一致性等不同特性,经过筛选,从56个备选条目中筛选出36个正式条目,组成《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正式表)。量表研制过程符合国际量表研制的规范。

3.2 《 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 》( 正式表 ) 的考评

3.2.1量表的可行性分析正式量表条目的完成率均在85% 以上 。 将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计分转化分均值显著小于治疗后的均值 ( P <0.01 ), 提示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有较好的反应度 , 可以测评出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程度的变化 。

3.2.2 量表的信度分析 主要测评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的克朗巴赫 α信度和分半信度,其中克朗巴赫α信度主要测评量表的内部一致性,分半信度主要检测量表的跨条目的一致性。统计结果表明,《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正式表)的克朗巴赫 α系数0.924,高于0.8;分半信度为0.897,高于0.7。说明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3.2.3量表的效度分析正式量表内容效度统计结果表明:《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正式表)中的36个条目与本领域的相关系数均大于与其他领域的相关系数,且与本领域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4,说明该条目均有较好的独立性及特征性,且除脾胃与腹部症状领域(E领域)外,其他领域的克朗巴赫 α 系数大于本领域与其他领域的相关系数,说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其次,由于中医症状变化程度尚无金标准进行评判,故采用基于症状建立的目前较为公认的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作为标准,测评该量表的标准效度。统计结果表明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转化分与心功能NYHA分级显著相关,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的标准效度较好。

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 、 效度及反应度 , 可以作为评价慢性心衰症状改善的疗效评价工具 。

摘要:改善症状是慢性心衰的治疗目标之一,中医药存在一定优势,但目前尚缺乏量化标准。本研究采用通用的量表研制方法,在课题组前期成果《自制症状计分表》基础上,采用离散趋势法、相关系数法等多种统计学方法对条目进行筛选,形成由36个条目组成的正式量表,并对正式量表进行信度、效度及反应度的测评,结果提示《慢性心衰中医症状计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及反应度,可以作为评价慢性心衰症状改善的疗效评价工具。

中医治疗慢性心衰 篇4

【关键词】胺碘酮;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63-01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数量在不断增加[1]。为了研究出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本文对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以下是研究的过程及结果。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0例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90例患者均符合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诊断标准[2] 。

随机分两组,每组有45例患者。

对照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2:23;年龄范围(50—70)岁,平均年龄(63.80±5.29)岁;病程在(1—5)月,平均病程(2.80±1.50)月。

观察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24:21;年龄范围(52—72)岁,平均年龄(64.50±5.09)岁;病程在(2—6)月,平均病程(3.06±1.80)月。

两组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基线资料基本相似(p>0.05),因此可以进行一个科学的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治疗。采用利尿剂、洋地黄制剂等进行治疗。整个疗程共持续两周。

观察组:观察组患者进行同等常规治疗后,再选择胺碘酮(由黑龙江迪龙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2294)进行治疗。前七天胺碘酮的剂量为每天三次,每次0.2g,后七天胺碘酮剂量为每天两次,每次0.1g。治疗时间同上。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3.1观察指标

观察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观察患者的临床病症(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及心功能改善情况。收集患者的资料并进行详细对比。

1.3.2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均合格,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减少90%以上,患者的心功能有明显改善。

有效:患者的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减少50%以上,患者的心功能有所改善。

无效: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病症及心功能无任何改善。

显效率、有效率之和即为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结果的数据均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治疗总有效率采用率(%)表示,用卡方进行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之间,对比研究结果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

对照组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55.56%(25/45)。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

3 讨论

慢性心衰是由于慢性心脏病变和长期心室负荷过重,以致心肌收缩力减损,动脉系统搏出量减少,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心脏病[3]。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的传导缓慢或经异常通道传导,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节律异常。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疾病中重要的一种疾病,它可单独发病,也可于其他疾病伴发。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就是常见的一种。

胺碘酮是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延长各部心肌组织的动作电位及有效不应期,降低心房、结区和心室的心肌兴奋性;还能够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钠离子内流,减慢传导速度[4]。胺碘酮能够降低窦房自律性,减慢窦房、房内和结区的传导,降低主动脉压力和外周阻力,减慢心律,维持心输出量。口服胺碘酮可用于治疗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对反复性心房颤动、心动过速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极低。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选择常规治疗,本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5.56%(25/45);观察组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再选择胺碘酮治疗,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43/45)(P<0.05)。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来说,选择胺碘酮进行治疗能够大幅度提高治疗总有效率。该治疗方案效果良好,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宋淑芬,徐涛,史萍等.参松养心胶囊联合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4,54(30):59-60.

[2]谢芸芝,陶蓉,蒋东坡等.急诊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15):1722-1723,1726.

[3]陈奋军.老年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患者服用胺碘酮对疾病的治疗方式及治疗效果研究[J].医药前沿,2015,15(25):132-133.

中医治疗慢性心衰 篇5

自2002年3月以来, 我院采用中药汤剂治疗慢性心衰26例, 经临床验证, 疗效显著, 现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 男16例, 女10例;年龄50~60岁9例, 60岁以上17例;病程最长者5年, 最短30d, 其中风心病心衰9例, 冠心病心衰9例, 心肌病心衰8例。

2 治疗方法

强心汤配方为:赤芍15g、川芎15g、丹参15g、鸡血藤30g、泽兰15g、附子12g、五加皮15g、党参15g、益母草25g、麦冬15g;以上诸药用清水浸泡30min再煎, 先武火后文火煎25min即可, 每日2次口服, 每次200ml左右。强心汤治疗慢性心衰26例, 4d为一疗程, 2个疗程判断疗效。

3 疗效标准和结果

(1) 疗效标准: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唇甲青紫改善为显效;胸闷、气短、心悸、乏力、唇甲青紫好转为有效;2个疗程症状无改善, 改为其他疗法为无效。 (2) 结果:显效17例, 占65%;有效8例, 占31%;无效1例, 占4%。总效率为96%。

4 典型病历

患者郭氏, 女性, 56岁, 5年前因患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衰, 经多方治疗效果未见明显好转, 近日来因生气后诱发胸闷、气短、心悸、汗出、肢冷、乏力、唇甲青紫、舌淡白、脉沉细, 急查EKG, 诊断为风心病合并慢性心衰, 急给50%GS 40ml+西地兰0.4mg+速尿20mg, 静脉缓推, 30min后症状缓解, 建议其服强心汤4剂, 水煎服, 每次200ml, 每日2次, 以观后效。

经一疗程治疗后, 自觉症状消失, 胸闷、气短明显好转, 唇甲青紫较前改善, 舌质红, 脉有力, 稍感乏力, 上方去党参加芡实, 3疗程后, 诸症改善, 追访半年, 心衰至今未再复发。

5 讨论

《症因脉治·胸痛论》云:岐骨之上作痛, 乃为胸痛, 内伤胸痛之因, 七情六欲, 动其心火, 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 伤其肺道, 则痰凝气结, 过饮辛热, 伤其上焦, 则血积于内, 而闷闷胸痛矣。治则为活血化瘀, 芳香温通。

方中赤芍、丹参、川芎、鸡血藤四药相伍配用, 能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现代药理认为既能活血, 又能通达气血之功效, 具有扩张冠状动脉, 改善心肌缺血, 调整心律之功, 兼有除烦安神、调节机体免疫功能, 主要用于心脑血管之症;鸡血藤补血、行血、惟活血之功较强, 对虚而兼瘀之症, 具有较好的镇静安神作用;党参补中益气、养血生津, 对神经系统具有兴奋作用, 具有强壮人体之功、提高防病之效;芡实补脾祛湿, 益肾固精, 现代药理证实, 含多量淀粉、蛋白质、脂肪和众多的微量元素, 既能防病又能益肾, 主要用于精神欠佳、体乏之症;五加皮祛风胜湿, 用于筋骨酸软之症, 五加皮含有强心甙, 具有较好的强心作用;附子辛温通阳, 开痹散寒;重用麦冬养血安神、温阳滋阴;泽兰、益母草两药活血化瘀, 行水消肿, 具有祛瘀散结而不伤正气的特点, 通利经脉作用较强, 而行水消肿之功较弱;经临床验证, 对冠状动脉具有扩张作用, 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慢心律等功效, 对冠心病心衰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中医治疗慢性心衰 篇6

关键词:卡维地洛,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6分钟步行距离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终末期的主要表现, 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与心室重构、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有关。经过十余年的研究, β受体阻滞剂已成为公认的慢性心力衰竭 (CHF) 治疗措施之一, 其能拮抗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 上调心肌细胞的β受体数量, 长期应用能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远期预后。

本研究旨在观察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 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5月~2014年7月期间住院的82例慢性心衰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卡维地洛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9例, 其中男性28例, 女性21例。平均年龄 (61.5±8.5岁) 。其中冠心病21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13例, 风湿性心脏病12例, 扩张型心肌病者3例;心功能按NYHA分级心功能Ⅱ级者15例, Ⅲ级者者2l例, 心功能Ⅳ级者13例。对照组43例, 其中男性24例, 女性19例。平均年龄 (63.8±9.5岁) 。心功能Ⅱ级者18例, 心功能Ⅲ级者15例, 心功能Ⅳ级者10例。全部病人经临床检查、X线、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等确诊, 左室射血分数 (INEF) ≤40%, 如应用β受体阻滞剂者至少停用2周以上。两组病人年龄、性别、心衰的病因、心功能分级、病程的长短、血压各项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排除标准:凡合并有急性心肌炎、两个月内有心肌梗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永久起搏器安装者、支气管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动过缓 (HR<60次/min) 。严重肝肾功能异常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不纳入本试验。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洋地黄制剂和 (或) 硝酸酯类药物常规治疗, 卡维地洛组在常规治疗病情稳定的基础上加卡维地洛, 起始剂量6.25mg/d, 每2周递增1次, 达到25mg/d后, 每个月递增一次, 直到目标剂量或最大耐受量。目标剂量为50mg。两组均门诊定期随访, 共观察6个月。

1.3 疗效制定

按照我国1993年颁布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显效:心功能改善级Ⅱ以上;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级: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 观察指标

心功能分级、彩色多普勒心动图仪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 、左室射血分数 (LNEF) 、6分钟步行距离。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 数据以±s表示,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

观察组显效9例 (18.37%) , 有效36例 (73.47%) , 无效4例 (8.16%) ;对照组显效5例 (11.63%) , 有效31例 (72.09%) , 无效7例 (16.28%) , 两组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1.84%, 83.72%, 治疗后两组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 (P<0.01) , 两组间心功能改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2 两组治疗前后LVEDD及LVEF变化

两组治疗前后LVEDD、LVESD及LVEF变化详见表1。

注:同组治疗前后LVEDD、LVESD、INEF有显著性差异P<0.01, 组间比较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变化

对照组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 (212.36±46.55) 与 (281.45±42.67) , 观察组为 (205.54±32.16) 与 (332.69±45.87) , 与治疗前比较, 两组患者6min步行距离均明显增加 (P<0.01) ;治疗后治疗组改善运动耐量即增加6min步行距离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2.4 副作用

治疗组在治疗中出现心动过缓1例, 心衰加重2例, 卡维地洛减量后好转, 均不影响治疗继续进行。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 其发展进程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 改善心衰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死亡率。临床上常规治疗主要包括强心、利尿、减轻心脏负荷等治疗。近年来, β受体阻滞剂对慢性心衰的疗效已得到公认, 成为心衰治疗史上的一个显著进展[1]。导致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神经体液因素的激活和心室重塑。慢性心衰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改善异常的血流动力学, 更重要的是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2]。

卡维地洛是一种新型的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 能全面阻滞β1、β2受体, 还可以选择性地阻断α1受体, 可以扩张血管, 降低全身的循环阻力, 减轻心脏后负荷, 降低左室室壁厚度, 增强心肌收缩功能, 增加左室EF, 改善心脏功能[3]。而对β受体的阻滞可抑制心衰患者过度激活的肾素一血管紧张素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活性, 减轻甚至逆转心肌重构;且高浓度时有钙离子拮抗剂作用, 具有剂量依赖性的直接血管扩张作用;此外, 卡维地洛还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 抗内皮素特性、抗增殖及抑制凋亡等作用[4]。

本组治疗结果显示在ACEI、利尿剂及地高辛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衰患者, 与仅应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的同期结果相比, 患者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6min步行距离显著改善, LVEDD显著下降。因此, 在常规抗心衰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能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的心功能并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耐量。卡维地洛同时具有负性肌力及减慢心率的作用, 本研究中治疗组出现心动过缓1例, 心衰加重2例, 但减量卡维地洛后病情迅速好转, 不影响治疗, 提示卡维地洛治疗严重心力衰竭病人安全性较为可靠, 但临床上应谨慎使用, 应待患者心功能稳定时小剂量开始, 逐渐加量, 适当剂量维持治疗。

参考文献

[1]Dargie#space2;#HJ.Effect#space2;#of#space2;#carvedilol#space2;#on#space2;#outcome#space2;#after#space2;#myocardial#space2;#infaretion#space2;#inpatients#space2;#with#space2;#left-ventricular#space2;#clysfunction:the#space2;#CAPRICORN#space2;#randomized#space2;#trial[J].Lancet, 2001, 357 (9266) :1385-1390.

[2]戴闺柱, 顾复生, 戚文杭, 等.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2, 40 (1) :7.

[3]刘冰.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 2008, 10 (6) :8301.

浅谈慢性心衰规范化治疗的价值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2年2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在26-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1±2.9)岁;从患者的具体病情来看,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有12例,患有瓣膜病的患者有7例,患有室性早搏的患者有10例,患有房性早搏的患者有11例。按照心功能分级情况来看,III级的患者有6例,IV级及以上的患者有34例;对照组40例,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在27-7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0±3.5)岁;从患者的具体病情来看,患有冠心病的患者有10例,患有瓣膜病的患者有8例,患有室性早搏的患者有12例,患有房性早搏的患者有10例。按照心功能分级情况来看,III级的患者有7例,IV级及以上的患者有3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以及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且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对于本研究都知情同意,并已经签署了相关的知情同意书,经医院有关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

1.2 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利尿剂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利尿剂治疗基础上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开始的剂量为6.25mg Bid,每隔两周增加一次剂量,直至增加到每天100mg为止,密切监测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心率变化情况以及血液动力学分析情况等。

1.3 观察项目和指标

(1)临床效果: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疗效判定标准[2]如下:显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已经消失,患者的心功能等级提高幅度大于二级;有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等级提高幅度大于一级小于二级;无效为患者的临床症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加重,患者的心功能等级没有提高。(2)详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以及心律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与对比比较。(3)详细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与对比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7.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心率以及心律变化情况上的对比

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之前的平均心律情况、平均室早搏情况以及平均房早搏情况没有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心律、平均室早搏以及平均房早搏都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2.3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上的对比

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之前的血流动力学没有明显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每搏量、平均心脏指数以及平均射血分数都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每搏量、平均心脏指数以及平均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人们对于慢性心衰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慢性心衰主要是由于心肌梗死、血流动力学的负荷过重以及炎症等引起的心肌功能变化,属于进行性病变,只要已经开始,即便没有新的心肌受到损害,病情也会持续发展。最终会引起患者的心室泵以及患者的充盈功能不断降低,慢性心衰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液体潴留以及无力等[3]。常规的治疗方法是利尿剂强心治疗,能够扩张患者的血管,有效减轻患者的前后负荷,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作为β受体阻滞剂的倍他乐克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它可以有效阻止内源性儿茶酚胺的刺激,恢复交感刺激之下患者的正性肌力作用,起到保护心肌的功效,治疗效果显著。

本研究中,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心律、平均室早搏以及平均房早搏都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每搏量、平均心脏指数以及平均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慢性心衰患者实施倍他乐克规范化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平均心律、平均室早搏以及平均房早搏,提升平均每搏量、平均心脏指数以及平均射血分数,提高治疗有效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慢性心衰的规范化治疗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2月至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8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倍他乐克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利尿剂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平均心律、平均室早搏以及平均房早搏都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患者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每搏量、平均心脏指数以及平均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慢性心衰患者实施倍他乐克规范化治疗,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平均心律、平均室早搏以及平均房早搏,提升平均每搏量、平均心脏指数以及平均射血分数,提高治疗有效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慢性心衰,规范化治疗,倍他乐克,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万洁,林谦,王彤等.慢性心衰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效评价体系的研究构想[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09(11):969-970.

[2]叶东海,李波,耿慧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社区规范化治疗效果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2,29(21):8-9+11.

中医治疗慢性心衰 篇8

1 急性左心衰流行现状

急性左心衰是指在短时间内, 心脏收缩力急剧降低, 或心脏负荷骤然增加, 导致心排血量明显减少, 继而组织出现灌流量降低、肺部毛细血管楔压增高、组织充血水肿等一系列临床综合征[2]。2011年, 急性左心衰的定义包含了既往慢慢性性左左心心衰衰急急性性发发作作。。目目前前我我国国约约有有440000万万心心力力衰衰竭竭患患者[3], 随着人们对其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 抗心衰药物治疗研究水平也得到了大幅提高, 但每年仍有30%~50%人群死亡, 其中急性心衰死亡率更高, 且预后很差, 具有较高病死率。急性心衰患者中, 以急性左心衰最为常见, 因此, 探明急性左心衰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 对提高急性左心衰患者的预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与血流动力学异常、神经内分泌激活, 以及心脏重塑等因素有关, 三者互为因果, 可致恶性循环, 加重心脏衰竭的恶化程度[4]。现代西医疗法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其中药物治疗是针对心力衰竭发病机制, 从抑制神经内分泌、改善心脏重塑方面发挥改善心功能的药理作用, 目前常用药物有镇静剂、支气管解痉剂、利尿剂、血管扩张药物、正性肌力药物等, 而非药物疗法主要有主动脉球囊反搏、血液净化、左心室机械辅助装置、外科手术等, 但因其价格昂贵, 很难广泛应用于临床, 故目前临床仍以镇静、端坐、吸氧、利尿、强心、扩血管等对症治疗为主。在西医治疗急性左心衰疗效不佳时, 可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中医综合疗法, 这对提高临床疗效及预后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

2 急性左心衰中医治疗现状

中医学古籍中记载了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治疗方药[6]。《金匮要略》:“心水者, 其身重而少气, 不得卧, 反而燥, 其人阴肿, 气自下坚, 大如盘, 边如旋盘, 水饮所作”;《素问》:“夫不得卧, 卧则喘者, 是水气之客也, ……肾者水藏, 主津液, 主卧与喘也”, 这些都是传统医学对心力衰竭的描述。中医认为, 心力衰竭是因邪毒侵袭、肺病日久、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年老体衰等共同作用而致, 其中反复外感、过度劳累、情志不调是常见诱因, 可使患者心气、心阳受到不同程度损伤, 脏腑功能紊乱, 血脉运行不畅, 血液停滞, 最终导致心力衰竭[7]。心力衰竭发生的病变部位在心脏, 可累及肺脾肝肾等重要组织, 造成五脏俱损、虚实夹杂之证。其中, 脏腑虚损为本, 主要表现为阳虚、气虚;瘀饮内停为标, 主要表现为血脉瘀阻, 水饮内停。其发生、发展过程可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阳虚, 早期多表现为气虚血瘀、心气不足、血行不畅, 治疗以活血化瘀、血行运畅为主;中期多表现为气阴两虚、血脉瘀阻, 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主;晚期多表现为心阳虚、水饮内停, 治疗以益气温阳、通经利水为主。

急性左心衰作为心力衰竭的重要部分, 其致病因素、发病机制、中医辨证治疗等都与心力衰竭相似[8], 以心肾肺脾的阳虚、气虚为本, 痰瘀内阻、脉道不利为标, 治疗以温阳利水为主。伴有大汗淋璃、面色灰白、四肢厥冷、脉微微弱者, 应根据卫生部药政司《中药新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规定心衰的中医分型为心肺气虚、气阴两亏、心肾阳虚、气虚血瘀、阳虚水泛、痰饮阻肺、阴竭阳脱等七个证型, 其证型不同, 治疗方法也各异。有研究表明, 心源性心力衰竭, 均为气虚、心虚所致阳虚, 是发生心力衰竭的致病因素[9]。也有学者认为, 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主要发病机制, 本虚 (心阳气亏虚) 是心力衰竭发生的关键环节, 也是发作的始动因素, 贯穿于整个过程[10], 治疗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主。因此, 中医治疗急性左心衰时, 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记录其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并针对急性左心衰的不同证型, 对其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进一步指导危重症的抢救治疗。

3 结语

急性心衰早期治疗以改善缺氧缺血症状、稳定血流动力学参数、增加组织灌流量、减轻缺血对重要脏器的损害程度为主, 中期治疗以控制心力衰竭症状、合理应用药物非药物疗法、尽量缩短住院时间为主, 晚期治疗以加强随访、宣教疾病相关知识、做好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主。近年来,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兴起, 生存质量逐渐作为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评价急性左心衰治疗的临床疗效, 除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的改善情况, 还需以随访期病死率作为参考依据。目前, 现代西医疗法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很好地控制心力衰竭的发展, 往往造成较高的再次入院率及病死率。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相对较少, 研究也多为慢性心力衰竭, 对急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研究几乎为零。急性左心衰作为一种常见的、严重的心力衰竭疾病, 需从中医本虚标实角度, 对不同证型辨证论治, 以有效改善心功能, 减轻心衰症状。

摘要:从急性左心衰流行现状、传统中医治疗现状进行总结性阐述, 分析急性左心衰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及其预期疗效。

关键词:急性左心衰,中医药,治疗现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 38 (3) :195-196.

[2]郭予武, 陈远林.参附注射液治疗老年急性左心衰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 (8) :1414-1415.

[3]纳梅芳.观察参麦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急性左心衰的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1 (1) :311-312.

[4]彭筱平, 石琴大.石琴大老中医论治心衰经验[J].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 8 (6) :59-60.

[5]陈丽娟, 蒋文钧, 程胜军.参附注射液早期干预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 2013, 23 (7) :95.

[6]髙天宇.充血性心衰的中医辨证分型的研究概况[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3 (2) :121-122.

[7]石云章, 乌拉地尔.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左心衰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19) :85-86.

[8]郑霞, 张志军.配合参麦注射液救治急性左心衰38例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1, 33 (1) :74-75.

[9]李峰蓉.参附注射液对急性左心衰患者心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 2013, 34 (26) :5377-5378.

中医治疗慢性心衰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选慢性肺心病心衰住院病人38例,全部符合1980年第三次全国肺心病专业会议修订的慢性肺心病诊断标准。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55~78岁,平均﹙62±5﹚岁。均经过限盐、氧疗、控制感染、解痉平喘、强心利尿、应用血管扩张剂等常规治疗7天以上,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 (NYHA) 分级标准,心功能仍为Ⅲ~Ⅳ级。

1.2 治疗方法

在一般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10%葡萄糖液500ml+10%氯化钾10ml+普通胰岛素10u+25%硫酸镁10ml组成的镁极化液﹙G-I-K-M﹚静脉滴注,每日1次,7~14日为1个疗程[1]。治疗期间注意观察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并监测血糖、电解质。

1.3 疗效判断及标准

显效:心功能改善Ⅱ级,心衰症状完全控制,无明显心衰体征。有效:心功能改善Ⅰ级,心衰症状部分控制,心衰体征部分减轻或好转。无效:心功能改善不足Ⅰ级,心衰症状未控制,心衰体征无明显变化甚至恶化。

2 结果

在本组38例病例中显效24例﹙63%﹚, 有效13例﹙34%﹚,无效1例﹙3%﹚,总有效率﹙97%﹚。用药过程中未出现明显毒副反应而影响治疗。

3 讨论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慢性肺心病﹚,是由于慢性支气管肺疾病、胸廓疾病或肺血管疾病引起肺循环阻力增加,肺动脉高压,进而引起右心室肥厚、扩大,甚至发生右心功能衰竭的心脏病[2]。慢性肺心病患者由于长期胃肠瘀血致食欲减退,钾、镁的摄入和吸收减少,加之组织缺氧,继发性醛固酮增多以及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和利尿剂,常可出现低钾、低镁。钾镁是人体重要的阳离子,钾为维持细胞极化状态所必须的,而镁是体内众多酶系的辅酶,参与多种代谢过程。近年来随着对镁的生理、病理作用及其对心肌电生理效应的研究,镁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它不仅参与心肌许多生化反应,激活Na+-K+-ATP酶和心肌腺苷环化酶,对维持线粒体和心肌细胞的完整,控制细胞内钾的外流及促进其氧化磷酸化过程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是一种天然的生理性钙拮抗剂,可抑制细胞外钙急速内流[3]。凡是与ATP有关的酶促反应均需镁参与,镁离子被认为是体内能量储存、转换和利用的枢纽,由于缺镁导致Na+-K+-ATP酶活性降低,ATP生成障碍,供能受损致心肌细胞Na+-k+跨膜运转和心肌兴奋-收缩耦联活动失常,心肌收缩力降低。应用含镁极化液,借助葡萄糖和胰岛素将外流的钾驱回细胞内,纠正低钾低镁,使血清镁和心肌细胞内镁均增加,纠正缺镁所致的心肌电活动异常,改善心肌细胞能量代谢,可减轻心肌细胞变性和坏死,改善心肌收缩力,同时镁可扩张外周血管及支气管,减轻心脏前后负荷,并能预防洋地黄中毒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镁极化液应用一般无不良反应,只要肾功能正常,不会引起高钾和高镁中毒。本组38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镁极化液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

综上所述,镁极化液用于治疗慢性肺心病心衰可明显改善心功能、缩短病程、预防猝死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镁极化液治疗慢性肺心病心衰的疗效。方法 选择38例慢性肺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镁极化液治疗。结果 本组在改善心功能和控制心衰症状体征方面疗效显著。结论 镁极化液治疗慢性肺心病心衰可改善心功能、缩短病程、预防猝死发生。

关键词:镁极化液,慢性肺心病,心衰,疗效

参考文献

[1]赵德远.心肌极化液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华医学实践杂志, 2004.3﹙9﹚, 11.

[2]王吉耀.内科学[M].﹙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42.

上一篇:社会变动下一篇: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