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中医治疗

2024-10-09

咳嗽的中医治疗(共12篇)

咳嗽的中医治疗 篇1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外邪犯肺或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但无论外感或内伤咳嗽,均属肺系受病,其病机均是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故《景岳全书·咳嗽》篇说:“咳证虽多,无非肺病。”在治疗上以治肺为主,外感咳嗽多邪实,如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等,其病尚浅而易治,故以祛邪宣肺为重,一般医者均能应手解决;但因年老体弱或医治不及时或辨证施治不当,犯肺之邪不能及时外达,则可进一步演变转化,表现风寒化热、风热化燥,燥热熏蒸,肺热炼液灼津为痰,以致形成内伤咳嗽的重要致病因素“痰”与“火”。而他脏器有病时,也可能导致内伤咳嗽,如肝火上炎,灼伤肺津成痰;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反而聚为痰浊,上壅于肺,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反复病久,肺脾两伤,可延及肾,而成咳喘。内伤咳嗽多因燥与痰湿交互缠绵,日久致肺、脾、肾损耗,且易挟风袭人,所以其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病较深,治疗难以取得速效,故临床上常见到很多难治性慢性咳嗽。

现代医学将持续8周以上,胸片或CT等提示胸部无明显病灶的咳嗽称为慢性不明原因咳嗽,简称慢性咳嗽。研究表明,慢性咳嗽的常见病因包括咳嗽变异型哮喘、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以及其他慢性咳嗽如慢性支气管炎(chb)、变应性咳嗽(ac)、心理性咳嗽等。多数慢性咳嗽与感染无关,无需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笔者从事呼吸系统疾病诊疗工作已多年,在中医药治疗慢性咳嗽尤其是以上方面的咳嗽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经验,现结合案例,略述如下。

1 案例一

涂某,女,44岁。2008年11月9日初诊。反复咳嗽3年余,常因冷空气、灰尘、油烟等刺激性气味接触后诱发或加重。每次发作咳嗽常持续3月余。此次因2月前受寒,咳嗽又作,为干咳,痰少而白,夜间和晨起咳嗽为重,闻到异味咳嗽加重,咽痒则咳,难以抑制,胃纳尚可,夜寐欠安。舌淡、苔薄,脉弦紧。服感冒药、抗菌素、止咳药,疗效欠佳。曾查血象、胸部X线等检查未见异常发现,查肺功能及支气管激发试验,示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西医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中医诊为咳嗽,证属久咳伤阴,肺失清润,复加风寒犯肺,肺失宣降。治拟祛风解痉止咳,佐以养阴润肺之法。处方:荆芥、防风、杏仁、枇杷叶、紫草、茜草、地肤子、苍耳子、地龙、炙紫苑、炙冬花、乌玄参、南沙参、北沙参各10g,蝉衣、桔梗各6g,鲜芦根30g,甘草3g。嘱饮食宜清淡为主,忌食生冷黏腻油炸之品,禁烟酒,避免烟尘异味。7剂后,咳嗽减轻,效不更方,再服14剂,咳嗽逐渐消失。

体会:咳嗽变异型哮喘,是近年来才被临床重视的特殊类型的哮喘,也是慢性咳嗽的重要病因之一,咳嗽是其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有气道高反应性。中医学上将本病归属于“咳嗽”、“肺痹”、“肺嗽”、“风咳”、“痉咳”等范畴,本病常以风邪为患,肺失宣降,邪阻肺络,气道挛急所致,临床上表现出风邪的特点,如“风性善行数变”、“风盛则挛急”及“风邪为患可致痒”等。治疗上若按一般的宣肺化痰止咳法,则疗效常不佳。所以治疗需重视祛风,或为怯风解痉(外风),或为疏肝平肝(内风),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搜风通络之品,使风邪外达,肺气得以宣发,清肃之令得行,气道得以通利,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当然,在病情缓解期,宜重视益肺固表补肾。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常因气道存在变应性炎症及气道高反应,从而导致气道对各种刺激反应不一:如支气管平滑肌痊挛,表现为喘息症状;如支气管黏膜肿胀为主者,则表现咳嗽为主。药理研究表明,地肤子、苍耳子、地龙、辛夷、蝉衣等药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力,减轻机体对过敏因素的应激反应,拮抗组胺,抗过敏性炎症等作用,故疗效较好。

2 案例二

张某,男,57岁。2009年7月23日初诊。患者自述3年前因外感后其“咳嗽”症状始终未缓解,每遇风寒等后症状加重,咳嗽以晨起和白天为主,痰少难咯出,咽喉不适,咽后壁黏液附着感,时觉喉痒,清嗓后感缓解,时流浊涕,鼻塞、鼻痒、喷嗖时作。此次2月前因受寒诸症加重,胃纳尚可,二便尚调。舌质红,苔黄稍腻,脉滑。行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发现,行鼻窦CT示:鼻黏膜增厚,窦腔模糊不清,考虑为鼻后滴流综合征。中医诊断:咳嗽,证属邪犯鼻窍,肺气失宣。治以宣肺疏风,清热止咳法。处方:霍香、苏叶、白芷、苍耳子、辛夷、地龙、紫草、茜草、炙紫苑、炙冬花、黄芩各10g,鱼腥草30g,木蝴蝶、蝉蜕各6g,杏仁、桔梗各10g,甘草3g。连用7剂。服药后,诸症明显好转,鼻部症状较前减轻,咳嗽亦减,咽部仍不适,再服7剂,症状明显减轻。续服14剂巩固治疗。

体会: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是指由于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鼻后和咽喉部,甚至反流入声门或气管,导致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特点是病理性鼻分泌物分泌过多并伴有多种微生物、细胞因子、炎性介质等向鼻咽部、咽喉部下滴,其机制是上气道内的咳嗽反射传入神经受到了机械刺激而为咳。中医学认为,肺开窍于鼻,喉接于气道,与肺相通,为肺之所属,故肺、气道、喉、鼻共同构成“肺系”,以维持人体呼吸正常生理活动。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肺……在窍为鼻”。《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灵枢·本神》曰:“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因鼻肺相关,鼻窍不利,常引起肺之宣发肃降失常,而引起咳嗽。本例患者为邪犯鼻窍,肺气失宣,而出现诸症。上焦病位相对较表浅,用药宜轻灵、轻扬透达,利于宣畅肺气,因势利导,不可攻伐。方中以霍香、苏叶、白芷、苍耳子、辛夷、地龙芳香宣窍祛风,紫草、茜草凉血祛风止咳,木蝴蝶、蝉蜕透风利咽,黄芩、鱼腥草清肺热,紫苑、款冬花润肺化痰止咳,杏仁、桔梗宣降肺气而利咽,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切准疾病的本质,使鼻通、咳平、痰化,迅速控制症状,缓解病人的痛苦。是故病有三层,治有三法,层层护卫,法法兼到。

3 案例三

钟某,男,41岁。2010年9月22日初诊。患者述3月前因受凉后出现咳嗽,虽经治疗,然咳嗽仍在,以干咳为主,呈刺激性,偶尔咳少许黏痰,色黄,咽痒不适,以白天和夜间咳嗽较剧,每遇冷空气、油烟、灰尘、异味等咳嗽常加重,时有头身困重,胃纳如常,二便无殊。舌质淡红、苔黄微腻,脉滑。曾在外院行胸部X线检查未见异常,肺通气功能及呼气峰流速变异率(pefr)正常,痰细胞学检查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诊断为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该证属于痰热挟风型,方拟清热化痰,祛风止咳法。方药:桑白皮、杏仁、枇杷叶、天竺黄、淡竹茹、厚朴、防风、黄芩、乌玄参、浙贝母各10g,蝉蜕、桔梗各9g,薏苡仁、鲜芦根各30g,甘草3g。7剂后,咳嗽减轻。再服14剂,咳嗽逐渐消失。

体会: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是一种以气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非哮喘性支气管炎,是慢性咳嗽的重要原因,它很像是以痰液中能测出嗜酸细胞为特点的哮喘,但与哮喘对比,没有可逆性气道阻塞或气道高反应性,可能发展成为慢性气道的炎症,也可能发展成为支气管哮喘。因肺为娇脏,易受邪侵,而风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随风邪而侵袭入,故肺气被郁,肺失宣肃,肺热内郁,蒸液成痰,痰湿犯肺,而致咳呛。治疗重在清热化痰,祛风止咳。方中桑白皮、杏仁、枇杷叶清降肺气,天竺黄、淡竹茹化痰止咳,黄芩、鲜芦根、乌玄参、浙贝母清肺生津、润燥止咳,防风、蝉蜕祛风抗过敏,薏苡仁除湿,厚朴、桔梗调畅气机、以助化湿,甘草调和诸药。

4 案例四

刘某,女,38岁。2010年7月4日初诊。患者咳嗽、咳痰,咳嗽以日间较明显,伴胃院部嘈杂不适,时感烧心、泛酸、嗳气、胸闷等不适,病证反复发作已有5年余。近3月来因饮食不慎,而致诸症加重,痰黄质黏,胃纳欠佳,二便尚正常。舌色淡红、苔黄稍厚腻,脉滑。既往有慢性浅表性胃炎、返流性食管炎史。曾查胸片示两肺纹理增多。证属胃热气逆,肺失肃降。拟降逆和胃、清热化痰法。处方:旋覆花10g(包煎)、川连10g,吴萸3g,蒲公英30g,代赭石(先煎)、锻瓦楞子(先煎)各15g,杏仁、枇杷叶、天竺黄、淡竹茹、前胡、苏子各l0g,蝉衣6g,甘草3g。并嘱患者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和睡前进食,避免进食酸性、油腻食物及饮料,避免饮用咖啡及吸烟。7剂后,诸症状明显好转,续服20余剂,即见诸症逐渐消失。

体会:胃食管返流性咳嗽(gerc)是因胃酸和其他胃内容物返流进入食管,导致以咳嗽为突出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迷走神经反射、气道微吸入、返流物直接刺激等,常由酸与食管和气管黏膜的化学感受器接触而激发,进而导致支气管痉挛,发生咳嗽等。中医学中并无“胃食管返流”这一病名,其诊断和辨证论治可参照相关疾病如吞酸、嘈杂、胸痹、噎膈、梅核气等,病变部位在食管。食管属胃,为胃气所主,因此脾胃升降失调,胃中浊气上逆为其主要病机,正如《素问・咳论》所说:“聚于胃,关于肺”。此种咳嗽,先有胃肠疾患,后生咳嗽,既无表证,当求内因,所谓诸脏先伤,后传于肺,标见于肺,而其本在胃也。故治疗上,当以肺为标,胃为本,止咳为标,降逆为本。胃气降则肺气亦降,肺气降而咳嗽自止。故上方以和胃降逆为大法,辅以宣降肺气、止咳化痰之品。方选川连、淡吴萸、锻瓦楞子和胃制酸,旋覆花、代赭石重镇降逆,蒲公英清胃热,枇杷叶和胃下气,杏仁、蝉衣、前胡、苏子宣降肺气,天竺黄、淡竹茹等清化痰热,甘草调和诸药,共奏和胃降逆、化痰止咳之功。

摘要:祖国医学所称咳嗽, 有外感和内伤之分, 外感为六淫犯肺, 内伤为脏腑功能失调而致肺失宣肃, 肺气上逆, 发为咳嗽。咳嗽的治疗, 除直接治肺外, 还应注意治脾、治肝、治肾等整体疗法。而临床慢性咳嗽多为邪实正虚, 故在止咳时, 应防宣散伤正, 宜加以健脾、平肝、益肾及养阴扶正之品, 尤其在咳嗽缓解期, 更当补虚固本以图根治。

关键词:慢性咳嗽,中医药治疗,浅析

咳嗽的中医治疗 篇2

分推天突至鸠尾:天突至鸠尾是任脉在胸部的穴位,从上至下分别为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共八穴,用双手拇指分别由此八穴向两旁分推至胁部,又称分胸八道,反复30-50次,宣肺止咳之效甚佳。

横擦肩背部:肩背部包含大椎、大杼、风门、肺俞等宣肺止咳、疏风解表的要穴。大椎位于第七颈椎棘穴下;大杼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风门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俞位于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小儿推拿操作方法:可分别用拇指或中指按揉诸穴,每穴3分钟。再用全掌或小鱼际快速来回横擦整个肩背部,同时也刺激到了上述诸穴,擦至小儿肩背部透热即可,通常1-2分钟就可达透热,若此时小儿感觉肩背部热感直达鼻咽部,或感觉鼻部畅通了,效果尤佳。

束肺法:此法没有固定的穴位,操作方法为大人用双手掌分别从胸部和背部抱住小儿,双手同时向上挤压,从胸背部的下段向上段挤压2-3次,再用双手抹揉、搓揉前胸后背约1分钟,以上操作为一遍,可操作3-5遍。此法可清肃肺金、顺气化痰,还可降逆止呕。对于小儿感冒后的咳痰不利或呕逆效果明显。

顽固性咳嗽的中医治疗 篇3

中医认为:咳嗽是因外感六淫,脏腑内伤,影响于肺所致有声有痰之症。按中医理论,把咳嗽分为热咳、寒咳、伤风咳嗽和内伤咳嗽,中医看病,历来是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就是根据病人的临床证候、舌苔、脉象等体征,辨出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来,这样对症下药,取得的疗效比较好。

中医认为肺为娇脏,最易受外邪侵袭,如果受到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侵袭,就会造成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引起咳嗽。中医把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其中外感咳嗽,多为实证,与外感六淫之邪有关。按病邪性质分风寒、风热、风燥、痰湿等,干咳少痰,多为燥邪或风邪犯肺咳嗽,也就是所谓的 “干性咳嗽”,有痰的咳嗽也就是所谓的“湿性咳嗽”;也有寒热之分,一般痰稀薄色白,属于风寒袭肺;痰黏稠或色黄则属风热犯肺。而内伤咳嗽,都以脏器功能的失调为基础,以痰湿、痰热、肝火犯肺,肺阴亏损等为主要病症,如果呈现为稀白泡沫痰,则为脾湿虚寒症;如果痰多或黏腻稠厚或成块,则是痰湿蕴肺;热重者则痰多黏稠色黄有腥味。如连声阵咳,痰少质黏或加带血丝,则属肝火犯肺。如干咳无痰,或有痰不易咳出,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多汗等,则属于肺肾阴虚症,治疗也就不一样了。

※ 顽固性咳嗽的中药治疗 ※

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药桑菊饮加减。

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加减。

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2.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方药清肺化痰汤加减。

3.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4.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 顽固性咳嗽的针灸治疗 ※

外感咳嗽治法:取手太阴、阳明经穴为主。风寒咳嗽针灸并用;风热证只针不灸,以宣肺解表。处方:列缺、合谷、肺俞。随证配穴:咳嗽伴咽喉肿痛:少商;发热恶寒:大椎、外关。

内伤咳嗽

1、痰浊阻肺

[治法]取背俞和足阳明经穴为主。针刺补泻兼施,并可加灸,以健脾化痰。处方:肺俞、脾俞、中脘、足三里、尺泽、丰隆。

2、肺燥阴虚

[治法]取肺之俞、募穴为主。针刺平补平泻法,以益阴润燥,清肃静肺气。处方:肺俞、中府、列缺、照海。随证配穴:咯血加孔最、隔俞。

另外,还有耳针和皮肤针

[耳针取穴]肺、气管、神门。

[脾方法]取双侧,中等刺激,留针10~2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并可用王不留行贴压耳穴。

2、皮肤针取穴

颈背部督脉、膀胱经、喉两侧。

[方法]轻或中度叩刺,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

※ 顽固性咳嗽的饮食疗法 ※

冰糖燕窝粥:燕窝10克,大米100克,冰糖50克。将燕窝放温水中浸软,摘去绒毛污物,再放入开水碗中继续涨发。取上等大米淘洗干净后放入锅内,加清水三大碗,旺火烧开,改用文火熬煮。将发好纯净的燕窝放入锅中与大米同熬约1小时,加入冰糖溶化后即成。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治肺虚久咳及咳喘伤阴。

燕窝梨:燕窝5克(水浸泡),白梨2个,川贝母10克,冰糖5克,白梨挖去核心。将其他三味同放梨内,盖好扎紧放碗中,隔水炖熟,服食。养阴润燥,止咳化痰。治多年痰咳,气短乏力。

生姜汁、梨汁、白萝卜汁各30克,鸡蛋清1个,调匀后用沸水冲服。适用于久咳不止。

花生米、大枣、蜂蜜各50克,水煎服食,每日2次。适用于久咳不止。

感染后咳嗽的中医药治疗综述 篇4

1 治法探讨

武维屏[1]认为感染后咳嗽辨证规律应从表邪未尽、咳嗽不止, 正虚邪恋、迁延不愈, 伤津化燥、变生他病之三个规律入手, 谨守病机, 知常达变, 严防并发症的发生, 方能彻底治愈此沉疴顽疾。周兰[2]对感染后咳嗽从宣肺疏表, 祛邪为先;宣降开闭, 重在治痰;调肝理气, 通利枢机;因证制宜, 补泻散收入手, 取得较好疗效。潘善余[3]认为对感染后咳嗽的治疗应早期宣透肺气, 慢性迁延期期扶正祛邪, 始终兼顾活血化瘀, 如此紧扣发病规律之病机能取得较好疗效。王玉婵[4]认为儿童感冒后咳嗽临床证治从疏风宣肺, 活血通络, 利咽脱敏治疗, 可以获得较好效果。

2 经方加减

2.1 止嗽散

李捷[5]用止嗽散加减治疗感冒后咳嗽136例, 治愈95例 (70%) , 好转37例 (27%) , 无效4例 (3%) , 总有效率为97%。许洪平[6]将62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止嗽散合小柴胡汤作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对照组给予H1受体桔抗剂 (西替利嗪10mg, qd) 和镇咳药 (咳必清25mg, tid) 治疗10d为1个疗程。治疗组总有效率90.32%, 对照组总有效率35.48%。两组疗效有显著差异 (P<0.01) , 结论证明中医药疗法对感染后咳嗽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临床观察中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李洪渊[7]运用止嗽散加减治疗感冒后咳嗽不愈60例, 全部患者均临床治愈, 其中38例服药1~3剂痊愈, 22例服药4~6剂痊愈, 取得满意疗效。厉秀云[8]用止嗽散加减治疗感冒后咳嗽48例。结果:治愈44例治愈率占91.67%, 好转4例占8.33%, 总有效率100%。结论是止嗽散加减为主治疗感冒后咳嗽疗效较好。许建平[9]用止嗽散合升降散治疗感染后咳嗽54例疗效满意,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2 麦门冬汤

吴学苏[10]采用加减麦门冬汤 (党参、麦冬、半夏、苏叶、杏仁等) 治疗本病38例, 并设西药对照组31例, 结果是治疗组总有效率89.5%, 对照组为41.9% (P<0.05) 。提示本方法对本病具有养肺生津, 清肺化痰的功效。

2.3 泻白散

陈强松[11]将62例感染后咳嗽患者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32例应用泻白散加味治疗, 对照组30例应用复方甘草合剂、磷酸可待因治疗;观察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止咳效果。结果是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1.2%、60.0% (P<0.01) ;治疗组与对照组咳嗽明显改善天数分别为 (5.6±2.4) d、 (8.9±1.1) d, (P<0.01) 。结论是泻白散加味标本兼顾, 既宣通肺气, 利咽止咳, 又能行血活血、化瘀散结;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延长生存期具有一定意义。

2.4 沙参麦冬汤

邓雪梅[12]摘将12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咳嗽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1例, 辨证为痰热困肺型25例, 用清金化痰汤加减;辨证为阴虚邪恋型36例, 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并结合用阿奇霉素10mg/ (kg d) , 3次/d, 口服, 连用3d, 停药4d, 1周为1个疗程, 连用3周。对照组60例单纯用阿奇霉素治疗。结果是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尤其咳嗽消失时间上也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0.01) 。结论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 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1周后咳嗽消失时间快,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

2.5 小柴胡汤

倪良玉[13]选感冒后久嗽患者46例, 予小柴胡汤随证加减, 疗程为1周。结果是治愈35例, 有效7例, 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1.3%, 结论是小柴胡汤随证加减治疗感冒后咳嗽不愈疗效满意。

2.6 玉屏风散

杨如玺[14]等采用胸腺肽联合加味玉屏风散治疗病毒性感冒所致气道高反应性咳嗽患者98例, 取得较好效果。

2.7 桂枝厚朴汤

杨旭霞[15]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感冒后咳嗽18例, 治愈15例, 好转2例, 无效l例, 总有效率为94.4%。

3 自拟方

单淑贤[16]辨证治疗感染后气道高反应性咳嗽120例, 1周为1个疗程。结果是治疗2个疗程后, 中药组痊愈92例, 显效13例, 有效8例, 无效7例, 总有效率为94.15%;对照组痊愈5例, 显效10例, 有效12例, 无效93例, 总有效率22.49%, 具有显著疗效。朱佳[17]自拟桑叶止咳颗粒方, 对夏秋季节感冒后咳嗽患者进行了临床观察, 对照组采用伤风止咳糖浆。结果是治疗组30例中, 治愈24例, 好转4例, 无效2例;对照组30例中, 治愈8例, 好转12例, 无效10例。经Ridit检验, u=3.6970, P<0 01, 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唐猛[18]用清润祛风中药配合常规西医治疗感冒后咳嗽30例, 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史利卿等[19]用宣肺止咳方治疗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咳嗽, 与西药相比具有疗效巩固、症状反复少、无毒副作用的特点, 可以避免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的不必要使用。刘晓萍[20]用中医宣肺止咳加凉血活血药物如桔梗、白前、紫草、莪术等水煎口服。7d为1个疗程, 观察患儿咳嗽减轻情况。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 患儿咳嗽明显改善, 有效率达93.33%。结论是宣肺止咳合凉血活血法为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后咳嗽的较为有效的方法。马建岭[21]对60例感染后咳嗽的患者, 采用配对设计的方法, 分为中药治疗组40例和西药对照组 (茶碱联合氯雷他定) 20例, 观察治疗前后咳嗽、咽痒等症状的变化情况, 对两组疗效、病程及起效时间进行比较。结果中药治疗组愈显率75.50%, 总有效率92.50%;西药组愈显率35.00%, 总有效率70.00%。结论是祛风宣肺颗粒治疗感染后咳嗽疗效显著, 治疗机制可能与减轻呼吸道炎症、修复上皮细胞损伤以及降低气道反应性有关。卢卫强[22]用自拟疏风润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 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4.64%, 对照组为81.40%,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是“疏风润肺汤”治疗感染后咳嗽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季红燕[23]等156例感染后咳嗽患者随机分成3组, 分别予中药金宁饮、抗生素及中西药联合治疗。结果是抗感染治疗不能改变本病的病程和转归, 而中药金宁饮加减治之, 多能获得较好疗效。结论是金宁饮治疗感冒后咳嗽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少。楼建国[24]用香羌饮治疗感冒后咳嗽迁延120例, 全部患者获临床治愈。82例服药1~2剂即愈, 28例3剂愈, 10例4剂痊愈。多数患者服药1剂当晚咳嗽大减或基本不咳, 痊愈时问与病程长短无明显相关, 似与患者体质及平时饮食习惯有一定联系, 即体型肥胖者与平时喜食腥腻食物者痊愈时间偏长。张天嵩[25]用定咳汤治疗感染后咳嗽60例, 并与阿斯美治疗组60例对照,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咳嗽视觉模拟评分均有明显减少, 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0.01) ;总体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是定咳汤对感染后咳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气管炎咳嗽中医治疗好不好呢? 篇5

1、木耳蒸鸭蛋

取10克黑木耳、1个鸭蛋、少许冰糖,加水适量搅拌后,隔水蒸熟食用,每日两次,可治阴虚肺燥咳嗽,此偏方对咽干痰少也有疗效。

2、冰糖蒸白果

白果3钱、冰糖2钱放一点水蒸熟,晚上睡前服用,一日一次,坚持一个月可治干咳。蒸时先将白果碎成渣,用水泡泡,再放进冰糖。

3、煮萝卜水

煮萝卜水可以治疗咳嗽的,买几根白萝卜,每晚把半截萝卜切成片,用清水煮,萝卜、熟后用茶杯或小碗将水滤出,待稍冷后喝下。咳嗽便可减少。连续喝几天,咳嗽就可痊愈。

4、吃生姜片

把一块生姜洗净去皮,切成片,咳嗽时往嘴里搁一片,咳嗽马上就停止了。嗓子再痒时再吃一片,一天吃两次,晚上临睡前吃一次,第二天再吃两三次,咳嗽即可痊愈了。

5、梨汁炖冬菇

先将4个鸭梨去皮切片榨成汁,把冬菇200克洗净切片,加适量水和冰糖同炖,等冬菇炖熟后,早晚分两次连汤同食,即可。可以防治秋冬的燥咳,消除感染,一般服用两三天即见收效。

咳嗽的中医用药 篇6

外感性咳嗽是由“外邪”侵袭肌表,即病毒感染侵袭上呼吸道,使肺卫受感,肺气不得宣畅所致。一般外感性咳嗽病程较短,少则1~2日,最多1~2周,如通过中医正确的辨证施治,可在1~2日起效,2~3日而愈,体质恢复较快。

内伤性咳嗽病因非常复杂,往往是一个慢性过程,也常常由于外邪所致急性发作,此时外邪可能是一种诱因。古医者说:“五脏六腑皆能令人咳,非独肺也。”由于病因不同,临床诊治除中医“四诊”诊断,同时,应该通过现代医学手段(病理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测)诊断,对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也要由中医、现代医学手段诊断,中西医结合治疗,才能取得预期结果。对于咳嗽,患者不可随意购买药物自服,应及时去医院请医师诊治,以免贻误时机。

各种内伤咳嗽在发病的过程中亦皆有咳嗽表现,应采取不同对策。现仅介绍外感性咳嗽的辨证施治。

1.风寒咳嗽:气候改变时,尤其季节交替之际,容易外感风寒,发热或不发热,咳嗽,痰液清稀,兼有鼻塞流涕,头疼,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都是风寒犯肺的表现。其因在肺气不能宣畅,风寒伤于皮毛外束肤腠,其邪在表。

治法应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可选用金佛草散:金佛草(其花叫旋复花)12~15克、前胡12~15克、荆芥10~12克、细辛3克、半夏10~12克、云苓15克、甘草10克、生姜3片、大枣6枚。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2.风热咳嗽:身热体温偏高或不高,咳嗽,咯痰,痰多黄色,难以咯出,口渴欲饮,咽疼咽痒,头疼,乏力,脉浮数(编者注:轻轻一按就感觉到脉跳,且每分钟超过90次,即为浮数脉),舌红,舌苔薄黄,此为风热咳嗽的表现。其因在风热袭肺,肺失清肃,热熬津液为痰,口渴咽疼为肺热耗津,风热主疏泄故而有汗,苔黄为肺热在表。

治法应疏风解表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可用桑菊饮或银翘散(编者注:这2种药,药店均有成药供应)。

桑菊饮:杏仁6~10克、连翘6~10克、薄荷6~10克(后下)、桑叶10~12克、菊花10~12克、桔梗10~15克、甘草6~12克。

银翘散:银花10~20克、连翘10~15克、苦桔梗10~12克、薄荷10~15克(后下)、淡竹叶10~12克、生甘草6~10克、荆芥穗10~12克、淡豆豉10~12克、牛蒡子10~15克。

以上二方可选一。如不方便煲药,可选购成药;若有条件煲药,最好服汤药。

在运用以上所举方药时均需注意以下几点:

1.咳嗽甚重者在每方中加前胡15克、浙贝20克、冬花15克、枇杷叶15克(前述药方中已有者不用加,下同)。

2.如痰多,加陈皮12~15克、半夏10~12克、胆星10克。

3.发热体温高者,加板蓝根30克、柴胡15克。

4.口干咽燥者,可加百合12克、麦冬15克、北沙参15克。

5.外寒内热者,酌情加麻黄3~6克、杏仁10~12克、生石膏20~30克。

6.有气短气喘者,加麻黄6~10克、厚朴10克。

中医辨证治疗咳嗽临床疗效观察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173例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均符合《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2009) 相关标准和《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本组患者排除肺结核、肿瘤以及肺炎和百日咳等器质性病变患者, 无精神障碍患者以及合并其他心肺肝肾等严重疾病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81例与观察组92例。对照组男性42例, 女性39例, 年龄14~68岁, 平均年龄 (38.71±2.32) 岁, 病程2~67天, 平均病程 (21.5±2.2) 天;观察组男性50例, 女性42例, 年龄15~60岁, 平均年龄 (34.12±3.52) 岁, 病程4~59天, 平均病程 (20.58±3.14) 天。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复方甘草口服溶液 (武汉马应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H42022905) 治疗, 10mL/次, 3次/天, 同时加用头孢氨苄胶囊 (厦门金日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H35020329) 治疗, 一次250~500mg, 4次/天。

1.2.2观察组

采用中医辨证治疗: (1) 风寒型:麻黄15g、杏仁15g、陈皮15g、桔梗10g、甘草10g、百前10g、紫苑8g、荆芥10g, 水煎服用, 1剂/天, 同时配合止咳糖浆、理肺丸治疗。 (2) 风热型:桔梗10g、菊花10g、杏仁15g、甘草10g、连翘10g、桑叶8g、枇杷叶8g、芦根8g, 水煎服用, 1剂/天, 同时配合止咳糖浆、治咳枇杷露治疗。 (3) 燥热型:黄芩10g、益母草10g、茯苓10g、桔梗10g、陈皮15g、贝母8g、麦冬8g、芦根8g、杏仁10g、薄荷5g、荆芥5g, 水煎服用, 1剂/天, 同时配合川贝枇杷膏、清肺丸治疗。 (4) 痰热型:黄芩10g、知母10g、茯苓10g、瓜萎10g、桔梗10g、陈皮15g、桑白皮10g、甘草10g、麦冬8g、贝母8g, 水煎服用, 1剂/天, 同时配合清热化痰药物治疗。 (5) 痰湿型:茯苓10g、陈皮15g、桔梗10g、甘草10g、半夏15g、白芥子10g、苏子8g、杏仁10g、苍术8g, 水煎服用, 1剂/天, 同时配合止咳胶囊治疗。 (6) 阴虚型:沙参15g、麦冬10g、玉竹10g、甘草10g、桑叶10g、天花粉10g、地骨皮8g, 水煎服用, 1剂/天, 同时配合养阴清肺丸治疗。 (7) 脾肺两虚型:黄芪15g、茯苓10g、白术8g、贝母8g、五味子10g、半夏8g、太子参15g、桔红8g等, 水煎服用, 1剂/天, 同时配合补肺胶囊、利肺片治疗。

所有药物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调整, 两组患者均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评定。

1.3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治愈:咳嗽消失, 肺部啰音消失, 体温正常;显效:咳嗽明显减轻, 痰量减小, 呼吸声清晰;有效:咳嗽减轻, 痰减少, 呼吸声清晰;无效:咳嗽无改善。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 (95.65%)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 (80.25%)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9.481, P<0.05) 。详见表1。

(n)

2.2 两组患者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咳嗽症状消失平均时间为 (4.01±1.23) 天, 明显短于对照组的 (7.56±2.41) 天,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12.855, P=0.016<0.05)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

3 讨论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在春季多发, 在治疗过程中, 需要辨清患者的咳嗽类型, 再采用针对性治疗[3]。咳嗽发生的主要病变器官为肺部, 但是与患者的脾、肾、肝等器官也有着密切关系, 《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4]西医在咳嗽的治疗中往往是采用对症治疗, 中医则从整体出发, 除对症治肺外, 还辨证治脾、肝、肾, 标本兼治, 有显著的成效。中医辨证治疗, 对咳嗽的发病机制、病因等进行分析, 确定患者咳嗽的类型, 然后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 提高了治疗效果。

本研究中患者咳嗽分型为:风寒型52例, 风热型21例, 燥热型36例, 痰热型21例, 痰湿型19例, 阴虚型14例, 脾肺两虚型10例。有学者[5]研究表明风寒型咳嗽的患者临床症状为喉部发痒、闭塞、头痛、流鼻涕等, 患者多因受到风寒侵扰, 所以该类型患者的治疗为润肺、化痰止咳中药制剂。而风热型咳嗽患者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口渴、咽喉疼痛、闭塞、流鼻涕、发热、头痛, 治疗应以化痰止咳、清热疏风为主;燥热型咳嗽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干咳、喉部发痒、痰中带血丝、咽喉疼痛、头痛、身体发热等, 治疗以清热清肺、止咳化痰为主;痰热型咳嗽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气促、有痰、口干、烦躁、面红身体发热等, 治疗主要以清热肃肺、止咳化痰为主;痰湿型咳嗽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反复发作、胸闷、憋气、有痰等, 治疗主要以理气止咳、祛湿化痰为主;阴虚型咳嗽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干咳、少痰、声音嘶哑、口干、烦躁、夜间盗汗等, 治疗以滋阴润肺、止咳化痰为主;脾肺两虚型咳嗽患者临床表现为咳嗽无力、气短、体虚、多汗、畏寒, 治疗以健脾补肺、止咳想益气为主。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临床疗效 (95.65%) 明显高于对照组 (80.25%) , 且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 说明中医辨证治疗咳嗽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奚肇庆, 余婉蓉.急性咳嗽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 门急诊中医临床路径[J].中国中医急症, 2013, 22 (5) :741-74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11.

[3]卞玉凡.感染后咳嗽辨治探析[J].环球中医药, 2012, 5 (12) :935-936.

[4]吴蕾, 许银姬, 林琳, 等.中医药辨治感冒后咳嗽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 2010, 21 (7) :1738-1739.

夹湿咳嗽的临证特点及中医治疗 篇8

湿咳之说, 始自《内经》:“秋伤于湿, 冬生咳嗽。”所言虽简, 端倪已现。后世诸多医家亦多言论, 如喻嘉言云:“暑湿之邪, 皆足令人咳也。”张景岳云:“外感咳嗽…秋多阴湿之气, 治宜兼燥, 如苍术、细辛之属。”芬馀氏云:“六气皆能令人咳, 暑湿多甚于春夏, 人身应之, 暑湿之病见焉。”程国彭曰:“湿气生痰, 咳嗽痰粘。”以上论述虽多, 尽言者甚少。盖夹湿之咳总分两端, 一为外感, 一为内伤。外感之湿, 或感受暑湿, 或伤于雨露, 邪自皮毛袭入, 肺气郁闭, 化热生痰, 痰热夹湿, 气逆则咳。内伤之湿, 多因中焦脾胃虚弱, 化湿无力, 湿邪上犯于肺, 或因喜食膏粱厚味等助湿生热之品, 湿热浊气上迫, 肺之宣降失常, 而发咳嗽。兹从临床特点及论治两方面分别论述之。

1 临证特点

(1) 病史:

患者多为肠胃薄弱之体, 甚则素有胃疾, 或喜食肥甘, 或近期外感湿邪。

(2) 临床表现:

气逆咳嗽, 痰多粘稠, 色白微带黄, 咳吐泡沫痰, 胸闷不舒, 口中发粘, 甚则口苦, 食欲不振, 肢体困重, 头目不清, 大便粘腻不爽。

(3) 舌苔脉象:

舌苔腻而发黄, 脉滑数。

(4) 预后:

湿邪缠绵反复, 故此类咳嗽调治较一般咳嗽为长, 易于再发。

2 治疗

2.1 重在清利上焦湿热

咳嗽夹湿, 病位在肺, 病理性质为湿, 轻则肺气失宣, 重则肺气郁痹, 故治疗重在宣畅肺气, 清利湿热。诚如叶天士所言:“湿在气分, 宜辛淡开肺。”方选三拗汤、上焦宣痹汤、千金苇茎汤等, 药用麻黄、杏仁、芦根、生苡仁、冬瓜子、桔梗、射干、郁金、通草等, 以达到启上闸, 开支河, 导湿下行之效。

2.2 注重清化中焦湿热

脾胃运化无力则中焦内生湿热, 热夹湿上蒸, 湿热雍阻, 反干清道, 肺失宣肃, 气逆作咳。如李中梓云:“脾土虚弱, 清者难升, 浊者难降, 留中滞膈。”治以芳香醒脾, 清利湿热, 方选藿朴夏苓汤、三仁汤等, 药用藿香、佩兰、厚朴、杏仁、砂仁、生苡仁等。若患者中焦湿热重、郁痹甚, 亦可用辛开苦降重剂治之, 方选小陷胸汤、瓜蒌薤白半夏汤、平胃散等, 药如黄连、薤白、法半夏、全瓜蒌、草果、苍术、厚朴等, 以达到湿化热清, 气机畅达之效。若湿热缠绵, 久咳不已, 脾运受困, 则宜选用二术二陈汤合清震汤, 药用苍术、白术、半夏、陈皮、茯苓、厚朴、杏仁、紫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荷叶等, 肺脾同治, 使痰化湿除, 则恙可愈。

2.3 注重调气药的运用

临证在综合运用芳化、温通、淡渗之法时, 配伍调气理气之品, 如桔梗、枳壳等, 能起事半功倍之效。诚如何廉臣云:“湿多者, 治以轻开肺气为主, 肺主一身之气, 气化则湿自化, 即有兼邪, 亦与之俱化”。

2.4 久咳多虚多瘀

湿热之邪缠绵难解, 留恋不去, 易成久咳。久咳之人, 气阴两伤, 需入补益气阴之品, 但以补气不助热、养阴不助湿为要, 宜选用太子参、南沙参、当归、白术等, 收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之功。同时久病多入络, 瘀血阻络, 亦可蕴生湿热, 需入清热活血利水之品, 如丹参、平地木等。

2.5 把握湿热间的程度对比

湿热的治疗互为矛盾, 清热药寒凉易于助湿, 祛湿药温燥易于助热。应根据辨证结果对证进行方剂寒热配伍, 同时在淡渗、芳化、燥湿、宣肺的祛湿药及清宣、清润、清解、苦泻的清热药中精选药味, 一药多用, 药随证转。

案1

张某, 女, 35岁, 2008年8月18日初诊。咳嗽半年, 闻异味易咳, 伴少量白痰, 咳嗽剧烈时胸闷, 平时易疲乏, 大便偏稀, 舌质暗红, 苔薄腻水滑, 脉细滑。辨证为风痰夹湿, 脾虚肺痹, 治以祛风化痰宣肺, 温中化饮利湿。方拟射干麻黄汤、麻杏苡甘汤、千金苇茎汤加减:射干10g, 麻黄4g, 干姜6g, 细辛3g, 法半夏10g, 瓜蒌皮10g, 薤白10g, 生苡仁20g, 苍术10g, 冬瓜子15g, 石苇20g, 茯苓10g, 炙甘草15g, 白芍15g, 前胡10g, 地龙10g。7剂, 日1剂, 水煎服。2008年8月25日复诊。诉服药后咳嗽次数明显减少, 咽部稍感不适, 时有胸闷, 精神状态较前好转, 舌质暗红, 舌面水滑已去, 微薄腻, 脉细滑。予原方加青果10g, 枳壳6g, 桔梗5g, 桂枝10g, 石菖蒲6g。7剂。2008年9月8日三诊。药后咳嗽不显, 仍有胸闷, 少量咳痰, 怕冷, 舌质暗红, 苔面渐清, 脉细。予前方加附片10g。2008年9月22日四诊, 诉药后诸症好转, 胸闷减轻, 舌质淡, 苔薄白, 脉细。原法入甘温补益之品调治数周愈。

按:咳嗽为气逆, 闻异味易咳为风邪, 少量白痰提示痰湿中阻, 剧烈咳嗽胸闷为肺气痹阻, 平时易疲乏、大便偏稀为脾虚湿困, 舌质暗红、苔薄腻水滑、脉细滑提示痰湿夹饮。故选射干麻黄汤合麻杏苡甘汤外散寒湿, 内化水湿。曹颖甫云:“湿不甚为湿, 湿甚则为水。”在常法祛风宣肺化痰的基础上结合湿邪为甚的临床特点予宣肺化湿利水法治之, 表里上下分消水湿, 故复诊时患者咳嗽显好, 舌面水滑已去。继以原方入桔梗、枳壳, 一升一降, 调畅气机, 桂枝温通血脉, 石菖蒲醒脾芳化, 青果利咽, 故能湿随气化, 症状进一步改善。然湿邪已去, 饮邪病根难拔, 三诊再入温阳要药附子, 以期涤荡病根, 祛寒逐饮。果不其然, 四诊时患者胸闷改善, 继以甘温之品培土益肾收功。

摘要:慢性咳嗽属呼吸科多发病, 易于误诊误治, 中医药治疗该病优势明显, 疗效确切, 是近年来中西医研究的热点。阐述了夹湿咳嗽的临证特点及治疗关键。

慢性咳嗽的中医诊疗误区探究 篇9

1“慢性咳嗽”与“久病入里”

《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中规定“慢性咳嗽”的病程大于8周[5],现代中医常借鉴这一条作为“久咳”的诊断依据之一,虽然病之新久也作为表里辨证的依据之一,但更重要的是根据症状、体征进行辨别,若因咳嗽之“久”而主观上将其归为里证,未免有违辨证施治的原则。

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指出“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又“风邪上受,首先犯肺”、“盖伤寒之邪,留恋在表,然后化热入里,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咳嗽主要病位在肺,在诊治咳嗽过程中,每有肺卫表证存在,八纲辨证中首先要求医者当明确表里辨证。无证可辨之时,当须按脉,“脉浮”作为辨证的要点,尤当细查。杨运高[6]认为《伤寒杂病论》中“脉浮”主表,多一分浮便多一份表、少一分里,他病见浮脉时需考虑表证的存在;再者,无他证可辨时,可观察是否里实、伏痰、肺虚、脾虚等见证,如无法诊断里证的慢性咳嗽仍当按表证论治。其次,在病变发展过程中,其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邪气的强弱和正气的盛衰两方面。有研究[7]提出“正气存内”之“存内”即“当其位”之义,是对正气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及对外环境适应等能力的概括,正气“当其位”,邪难入里,形成邪正交争态势,则可见卫气同病之桑菊加白虎汤见证,或卫营同病之清营汤证,透邪出表仍应为此时之主要大法。

2“慢性咳嗽”与“久病必虚”

邪正相搏是《黄帝内经》的主要发病观,其发病机理紧紧围绕正气、邪气力量的对比关系而展开,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就被视为辨别虚实病机的总纲[8]。慢性咳嗽常病程较长,临床多认为咳嗽日久,肺气不利,肺阴亏耗,正气虚损而转为虚证。

然而,“慢性咳嗽”患者常有恶寒、咳嗽、鼻塞等表现,“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慢性咳嗽每由急性咳嗽发展而成,其病机或为风寒束表未解,腠理疏松,或风热袭肺,肺气失宣;或寒饮伏肺,外邪引动;或风热犯肺,炼液成痰;或肺热内郁,蒸液为痰。风寒湿热及痰浊壅肺皆为邪实之证,实邪未尽仍是慢性咳嗽的主要矛盾,即使有伤阴之口干、鼻干、脉细数,或伤气之咳嗽无力、舌淡苔白、脉虚见症,在表邪未除、痰饮内郁之际,仍当遵循先去实后补虚的原则,故重点应当权衡虚实之缓急、辨证施治。

3“慢性咳嗽”与“病长药短”

引起慢性咳嗽的原因尚不能排除患者因依从性差导致病情发展。造成患者依从性低的原因,可因医生误诊误治,致使患者对医生失去信任,拒绝继续服药治疗;此外,部分特殊感染造成的久咳,需长期规律服用药物治疗,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的咳嗽,治疗上应首选足剂量、足疗程地结合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患儿家长常因惧怕抗生素对患儿的影响而擅自停药,导致前功尽弃。诸如此类,皆属于“病长药短”。

疗程的长短应根据病邪进退而定,邪未尽,病未愈,不可贸然停药。慢性咳嗽每因病邪久居机体,常致病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如外寒内热、脾虚痰蕴等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诸证。治疗当相应改变,外邪虽去,当查正气是否恢复,正气复,病方告愈,肺虽愈,尤当查他脏是否已伤,他脏有病,咳嗽可能重起。故慎察病机,邪未尽当清,正已虚须调,“以平为期”,避免“病长药短”。

4 病案举隅

黄某,女性,12岁,2014年9月以“反复咳嗽半年余”为主诉初诊。临床症见:神志清,精神可,持续性咳嗽,咽痒咽痛,轻度咽干,微恶寒,时有汗出,晨起微鼻塞流涕,无发热寒战,无咯痰,无喉间异物感,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黄,脉浮;查体:咽部无充血水肿,听诊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余无特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胸部X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久咳”,证属风热犯肺、表邪未解,予止嗽散加减。方用桔梗10g、荆芥10g、紫菀10g、百部10g、白前10g、甘草5g、陈皮5g,加黄芩10g、鱼腥草15g、苦杏仁10g,煎至200mL顿服,每日1剂,共7剂。患者服药1周后复诊,诉咳嗽较前明显缓解,无咽痒咽痛,无发热恶寒,唯咽干口渴,盗汗出,纳眠尚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浮而细数,考虑患者久病,风热之邪未尽,微有阴伤,续与上方,加北沙参10g、天花粉10g,共7剂,同法服用。7日后复诊,患者无咳嗽咯痰,无发热恶寒,无口渴汗出,无咽痛咽痒,纳眠可,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脉平和,“久咳”竟愈。

按语:患者反复咳嗽半年之久,极易出现表邪入里、日久体虚之症,且患者恰有咽干恶寒之症,易误辨肺阴亏耗、气阴两伤之证。然而详察病情,患者因风邪犯肺,肺失清肃,解表不彻而其邪未尽,故有微恶风寒,可辨之症不多,当须按脉,“脉浮”作为主要辨证点,提示表邪未解,正邪相争,病虽久,邪未除,故与止嗽散以宣肺理气、疏风止咳。《医学心悟》中指出,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趋贼之势”。方中紫菀、百部润肺降逆止咳,白前降气下痰止嗽,桔梗开提肺气、清利咽喉,并可开胸膈滞气,引药上行,以上四味升降相宜,调节气机升降;荆芥祛风解表,通窍利咽;陈皮可行气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具有调中快膈、导滞消痰的作用;甘草和缓正气,化痰止咳,并调和诸药,配伍桔梗更能清利咽喉而止咳;诸药合用,共奏疏风宣肺、止咳化痰之功效。二诊,咳已减半,虽有口渴盗汗,伤阴之症较微,故守原方,少加北沙参、天花粉以助清热润肺,久咳竟愈。本病例中,患者虽患“久咳”,然表邪未解,邪正交争,并无明显“里证”、“虚证”症候,故透邪出表为主,邪去大半而微有阴伤,少佐滋阴润肺之品,攻补兼施,攻邪为主,邪气尽去,疾病自愈。

5 小结

自中华医学会制定《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以来,在辨证论治基础上结合西医学的不同病因进行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是本病近年来中医治疗上的一大特点[9]。如罗社文等[10]指出风邪犯肺、肺失宣肃是咳嗽变异性哮喘病机的关键所在,疏风治疗必须贯穿疾病的始终,亦即本文中所论之“透邪出表”,待“表实之邪”祛除后详察虚证之有无方谈“补虚”,做到邪正兼顾,彻底治疗。故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尤为重要,常需慎守病机、详加辨析,明确慢性咳嗽的“表里”、“虚实”辨证,避免因某一临床表象作出错误诊断,走入误区,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做到合理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一)[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9,7(5):453-456.

[2]马洪明,朱礼星,赖克方,等.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诊断探讨[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11):22-25.

[3]赖克方,方章福,姚红梅.咳嗽高敏感综合征: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新概念[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4,39(5):343-349.

[4]赖克方,钟南山.《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解析[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12):1088-1090.

[5]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09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9,32(6):407-413.

[6]杨运高.浮脉的特征、形成机制及主病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2):3-5.

[7]蔡华珠,洪菲萍,纪立金,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内涵及运用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4):987-989.

[8]卢红蓉.《黄帝内经》中的虚实之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4):243-244,247.

[9]魏雪,倪伟.慢性咳嗽中医药诊治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9):178-180.

亚急性咳嗽的中医研究进展 篇10

1病因病机

亚急性咳嗽可归属中医“咳嗽”之范畴。祖国医学无亚急性咳嗽的病名, 但对咳嗽多有阐述, 其中“风咳”、“久咳”、“顽咳”、“燥咳”等记载所描述的病症与亚急性咳嗽相近或相符。 历代医籍多从外感或内伤论治咳嗽, 内经曰: “五气所病…… 肺为咳”、“皮毛先受邪气, 邪气以从其合也”等记载, 《医学三字经·咳嗽》篇亦说: “肺为脏腑之华盖, 呼之则虚, 吸之则满, 只受得本脏之正气, 受不得外来之客气, 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 只受得脏腑之清气, 受不得脏腑之病气, 病气干之, 亦呛而咳矣”, 明确指出咳嗽的病位在肺, 外感邪气和脏腑功能失调, 上干于肺均可引起肺失宣肃, 肺气上逆作咳。现代医家对亚急性咳嗽的病因病机亦无统一的认识, 主要存在外邪袭肺、内邪伤肺、内外合邪三类观点。

1. 1外邪袭肺六淫袭肺, 肺气被郁, 肺失宣降, 上逆为咳。 如《河间六书·咳嗽论》谓: “寒、暑、燥、湿、风、火六气, 皆令人咳”。而风为百病之长, 六淫之首, 其性上扬, 易犯上焦, 寒、 热、燥邪多随风邪侵袭肺卫而相合为病。现代医家多数认为亚急性咳嗽的主要病因病机为外邪袭肺, 肺失宣降, 上逆为咳; 其中又以风邪留恋占主导地位, 如晁恩祥提出风咳理论, 认为外感久咳是风邪伏肺所致[2]。王会仍[3]认为亚急性咳嗽病程较短, 如未经误治以外感风邪、寒邪最为多见, 风寒外袭, 内郁肺气, 以致肺卫失宣而致咳。陈志斌等[4]认为本病由风邪客肺、 肺热伤津而致。王玲等[5]认为感染后咳嗽由于风燥伤肺, 肺失清润, 宣降失司, 肺气上逆而为咳。

1. 2内邪伤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五脏之间有生克乘侮的关系, 脏腑之间有互为表里的联系, 脏腑的生理活动和病变均互为影响。肺主气, 司呼吸, 主治节和通调水道, 易受内外之邪侵袭而致病, 肺脏自病或他脏病变及肺均可引起咳嗽。若平素气阴不足, 燥热内生, 肺失清润; 或肺脾气虚, 聚液成痰, 上贮于肺, 郁闭肺气; 或肝失疏泄, 气郁化火, 木火刑金, 均可致咳。如《素问·咳论》篇云: “五脏六腑, 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 清·沈金鳌在《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中曰: “盖肺不伤不咳, 脾不伤不久咳”, 尤在径云: “干咳无痰, 久久不愈, 非肺本病, 乃肝木撞肺也”。现代部分医家认为亚急性咳嗽主要与肺、脾、肝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廖隽芾[6]认为亚急性咳嗽的病机是表证已解, 营卫已和, 而肺津损伤独存。冯德华等[7]认为亚急性咳嗽中的感染后气道高反应咳嗽患者多为肺脾两虚, 肺卫不固, 肺失宣降引起, 其发病与患者素体脾虚、肺气虚弱相关。石红卫[8]认为亚急性咳嗽由于咳嗽日久, 子病及母而致脾气亏虚, 脾虚不能运化水湿, 水湿内停, 聚而生痰, 痰壅于肺, 肺气不宣所致。邓丽娥等[9]认为本病乃肝郁而化火, 气逆乘于肺, 金不能制木, 成肝火犯肺之咳。

1. 3内外合邪内经云: 邪之所凑, 正气必虚。机体平素正气虚弱, 阴阳失衡, 脏腑功能失调, 内生五邪, 加之外邪引触, 内外合邪, 上干于肺, 则见咳嗽不愈。刘建秋[10]认为风邪留恋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而肺脾气虚是本病迁延不愈的根本。

2辨证治疗

《景岳全书·咳嗽》曰: “咳嗽之要, 止惟二证。何为二证? 一曰外感, 一曰内伤而尽之矣。……但于二者之中当辨阴阳, 当分虚实耳”。现代医家多从张介宾之言, 从外感或内伤方面论治亚急性咳嗽。

2. 1从外感论治有学者对近年的文献进行研究后发现辨证分型中实证居多, 尤以表证 ( 外感咳嗽) 最为显著, 其中邪 ( 风) 袭肺卫最多[11]。现代医家治疗多以疏风宣肺为主, 而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者常辅以散寒、清热、润肺等治法。张静等[12]运用苏黄止咳胶囊治疗风咳证 ( 风邪犯肺) 比较2组疗效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但中医症状疗效评价治疗组愈显率29. 2% , 总有效率95. 8% ; 对照组愈显率16. 6% , 总有效率58. 4% , 治疗组总疗效优于对照组 ( P < 0. 05) 。吴蕾等[13]对感染后咳嗽的临床证候调研发现, 其证候分布以风寒型居多, 用风寒方治疗后结果显示中药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2. 9% , 对照组为73. 8% , 中药组优于对照组 ( P < 0. 01 ) 。2组患者治疗中、治疗后、随访后咳嗽症状、NRS和中医证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 ( P < 0. 01) ; 治疗后中药组患者咳嗽症状和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 P < 0. 05) 。张芬兰[14]用祛风润肺止咳方治疗亚急性咳嗽, 结果治疗组愈显率86% , 总有效率98% , 无效率2% ; 对照组愈显率50% , 总有效率65% , 无效率35% ; 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 P < 0. 01) 。

2. 2从内伤论治内伤引起的亚急性咳嗽多因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津液代谢失常, 产生痰、火、瘀等病理因素而致久咳不愈, 辨证治疗应注意邪正虚实及标本缓急之分。现代医家多从肺脾气虚、肝郁 ( 火) 犯肺、痰湿 ( 热) 蕴肺、肺阴亏虚等证型论治。石红卫[8]将亚急性咳嗽辨证为脾气亏虚、肺气不宣证, 选用四君子汤合桔梗汤为基础方宣肺健脾, 治疗70例取得良好的疗效, 其中治愈54例, 好转10例, 无效6例, 有效率为91. 4% 。王玉丽[15]根据感染后咳嗽的证候特点, 从肺气虚寒辨治, 运用自拟玉屏止咳汤温肺益气, 化痰止咳治疗, 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1. 7% , 明显高于对照组68. 0% ( P < 0. 05) ; 治疗前后咳嗽积分差值比较, 治疗组积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 0. 01) 。张洁等[16]认为亚急性咳嗽大多存在肝郁化风、三焦郁滞、肝火犯肺等等诸多表现, 临证以疏肝平肝、通利三焦为主的治法可明显提高疗效, 拟小柴胡汤加减化裁方从肝论治组与止嗽散宣肺止咳组进行对照研究, 结果从肝论治组的显愈率和症状积分疗效均明显优于宣肺止咳法组。陈丹敏[17]认为痰热蕴肺证是亚急性咳嗽的一个常见证型, 治疗时当以宣发肺气及袪痰清热为要, 应用贝母瓜蒌散治疗, 近期疗效较明显, 能改善其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 且起效快, 未见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祝庆华等[18]认为感染后咳嗽属亚急性咳嗽范畴, 因燥邪伤肺久咳肺阴耗损, 后期毒邪不显, 应用养阴清肺润燥法治疗取得良好疗效, 咳嗽症状改善明显且起效较快。

3中医外治

《灵枢》指出经络内属脏腑, 外络于肢节, 能沟通表里上下, 通行气血, 濡养脏腑, 调节人体机能。人体发生疾病时, 循经取穴, 采用针灸、按摩、药疗等方法可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 以泻其有余, 补其不足, 阴阳平复而达到治疗目的。潘玲玲等[19]通过针刺肺经和胃经经穴治疗感染后咳嗽, 结果咳嗽疗效方面总有效率为90. 0% 。舒晴等[20]将60例感染后咳嗽患者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 针刺组给予滋阴润肺针法针刺肺俞、 列缺、照海、太溪等穴位, 西药组给予阿斯美口服, 结果显示滋阴润肺针法与阿斯美口服疗效相同, 但不良反应较阿斯美少。 徐振华[21]认为感染后咳嗽以风寒为多, 选择定喘、风门、肺俞、 脾俞、天突穴附近行热敏灸配合穴位贴敷, 用药后患者咳嗽症状明显缓解, 病程往往2周而愈。

4小结与展望

中医预防小儿咳嗽三法 篇11

其实,孩子的上述表现与小儿时期的生理特点有关。中医认为,小儿咳嗽与肺脾两脏关系密切。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若遇寒暖不当或调护失宜,则易感风、寒、热等外邪,而致肺气宣散失司,出现流涕、咳嗽,甚则喘鸣痰多等症。肺脾虚弱是小儿反复咳嗽的主要原因,而且常因感受外邪而诱发。据我们观察,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小儿,除了经常流涕咳嗽之外,还表现为面色少华、胃纳不佳、形体瘦弱、自汗盗汗等症。可见,肺脾虚弱可导致反复呼吸道感染,而后者又可反过来使肺脾更虚弱,两者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那么,如何来加固小儿呼吸道防线,减少呼吸道感染呢?一般可以从下面三方面着手。

中药预防

平时容易感冒、咳嗽的小儿,可用中药来进行调养,以增强小儿的抵抗力。常用的方药有:

玉屏风口服液每日2次,每次1支,连服3~4周。适用于经常感冒咳嗽或易于汗出的孩子,有补肺固卫的功效。

黄芪片每日2次,每次2~3片,此药可长期服用。据药理分析,黄芪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使感冒咳嗽自然减少。

膏方在冬令季节,3岁以上的肺脾虚弱儿,可实施进补调理。经辨证后,选用20~30味益气健脾补肺固肾之中药,其药量为常用量的10~15倍,药物煎煮三次,去渣浓缩,后以冰糖、饴糖收膏,制成膏剂。自冬至日起立春日止,连服一个月。经观察,大多数患儿服用膏方后,胃纳增加,体质增强,感冒咳嗽明显减少。

食疗佐治

据分析,有些食物兼有健脾润肺之功效,平时可让小儿食用,以预防和治疗咳嗽。常用食物有;

1.白萝卜250克,洗净切片加水共煮,取萝卜汤,加白糖适量,分次口服,有化痰作用。

2.薏苡仁30克,加水煎煮,喝薏苡仁汤,薏苡仁有健脾利水化湿的作用,咳嗽痰多者可服用。

3.甜杏仁、桑白皮各15克,猪肺250克。将杏仁、桑白皮装入纱布袋中,与猪肺同置于沙锅中,加水适量,文火煎煮1小时,去药,加适量盐,再煮半小时即可食用。有滋阴润肺的作用.常用于秋冬季因气候干燥引起的干咳。

4.白木耳10~20克,用清水浸泡12小时,沸后文火煮1小时,早晨空腹食用。白木耳有清肺热、滋阴生津、益气活血、润肠之功效,可治肺热咳嗽。不过,白木耳不宜过多食用,否则容易引起腹泻。此外,患感冒咳嗽时也应停服。

药粥调养

有时,家长可以自制药粥,让小儿服用,同样能起到预防和治疗咳嗽的作用。下面介绍几则药粥,供选用:

山药粥 山药30克(鲜山药150克),粳米50~100克,白糖适量,用文火煮至粥稠。有健脾作用。

黄芪粥黄芪30克,粳米50~100克,白糖适量。先煎黄芪,加水适量,煮沸后用文火熬15分钟,去渣取药汁与粳米共煮,至粥稠为止。有健脾补肺功效。

川贝粥川贝5~10克,粳米50~100克,白糖适量。先将川贝母洗净去杂质,烘干碾成末。将粳米加水共煮,至米开粥稠,后调入川贝末、白糖,调匀后再煮2~3分钟即可。有滋阴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

杏仁粥杏仁(去皮)15克,粳米50克,加水煮粥。有止咳化痰的作用。

百合粥百合30~50克,粳米50~100克。百合剥去皮,洗净切碎,与粳米加水共煮,至米开粥稠,加入适量白糖。有润肺止咳、养心安神的作用。

咳嗽的中医治疗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选自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在门诊和住院的患儿328例, 其中男198例, 女130例。最小年龄1岁6个月, 最大年龄12岁, 平均年龄 (5.5±0.6) 岁。最短病程3h, 最长病程3d。其中寒性哮喘104例, 热性哮喘87例, 外寒内热62例, 肺实肾虚7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 经过统计学而处理,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寒性哮喘: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宣肺散寒, 细辛、干姜温肺化饮, 白芥子、苏子、莱菔子行气化痰, 白芍药、五味子敛肺平喘。热性哮喘:麻杏石甘汤加味。常用药:麻黄、生石膏宜肺清热, 杏仁、葶苈子、桑白皮泻肺降逆, 苏子化痰, 生甘草调和诸药。外寒内热:大青龙汤加减。常用药:麻黄、桂枝、生姜温肺平喘, 生石膏清里热, 生甘草和中, 白芍、五味子敛肺。肺实肾虚: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加减。常用药:麻黄、射干平喘化痰, 半夏、款冬、紫菀清肺化痰, 细辛、五味子敛汗平喘, 山茱萸、熟地益肾, 淮山药、茯苓健脾化痰。

2 结果

本组患者治愈119例 (72.6%) , 好转34粒 (20.7%) , 无效11例 (6.7%) , 总有效率9 3.3%。寒性哮喘组1 0 4例中治愈8 1例 (77.89%) , 好转19例 (18.27%) , 无效4例 (3.8%) , 总有效率96.16%;热性哮喘87例中治愈59例 (67.82%) , 好转24例 (27.59%) , 无效4例 (4.59%) , 总有效率95.41%;外寒内热62例中治愈47例 (75.81%) , 好转12例 (19.35%) , 无效3例 (4.83%) , 总有效率95.16%;肺实肾虚75例中治愈34例 (45.33%) , 好转33例 (44.00%) , 无效8例 (10.67%) , 总有效率89.33%。

3 讨论

在方药运用上。由古方加减到自拟验方的推陈出新, 以及在辨证基础上结合胸部X线和肺功能的检测与辨病相结合, 大大提高了疗效。在实验研究方面, 制造了咳嗽的动物模型, 应用化学刺激、机械刺激、电刺激等引咳法制造动物咳嗽模型。明确了镇咳新药研究的指导原则, 提出了药效综合研究要求, 经药理研究证明一批有镇咳作用的中药饮片, 并进行了中医镇咳成分药理研究。给治疗咳嗽药物的筛选、应用及剂型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2]。小儿脾虚生痰, 土贮于肺, 致肺之清肃失司而发为咳嗽。小儿干素嗜食香燥炙博诸物。久之势必香燥走串耗津, 劫液。致脾胃之阴液受伤[3]。肺津不能自润而发干咳。患儿素体虚弱, 肺气不足, 或它脏之病, 均可影响及肺而发为咳嗽。

现代研究证明, 呼吸道感染是引起小儿咳嗽的重要因索。小儿呼吸道血管水富, 气管、支气管的内径狭窄, 粘膜柔嫩, 容易发生感染。故为小儿咳嗽最多见的原因。如细菌性或病毒性呼吸道感染 (包括急性咽炎、慢性咽炎、咽壁脓肿、喉炎、支气管炎、毛细支气节炎等) [4]。此外, 尚有因霉菌性感染, 包括白色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及其它真菌引起的咳嗽。

咳嗽的发生与痰邪阻塞气道关系密切。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 侵袭肺系, 以致肺气空遏不宣, 清肃之今失常, 则痰液滋生。痰阻气道, 影响肺气出入, 致气逆而作咳。肺脏内伤虚损。自病咳嗽, 如:肺阴不足每致阴虚火旺。灼津为痰, 肺失滋润, 气逆作咳, 或肺气亏虚, 肃降无权, 气不化津, 津聚成痰。气逆于上, 引起咳嗽它脏病及肺者[5]。多因邪实导致正虚, 如:肝火犯肺每见气火耗伤肺津, 炼液为痰, 痰湿犯于脾, 多脾失健运, 水谷不能化为精微上输以养肺, 反而聚为痰蚀上贮于肺, 肺气壅塞, 上逆为咳;若小儿脾肺两虚, 气不化津, 则痰浊更易滋生, 此即“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若病久及肾可因纳气失职而咳至喘。如痰湿蕴肺, 遇感引触, 转从热化, 则可出现痰热咳嗽。

由于咳嗽的病因不同, 患儿体质有差异, 其病机演变可产生寒热之分。外感风寒, 束于肌表, 郁于皮毛。寒邪袭肺, 肺气不得宣畅, 发为风寒咳嗽。风热时邪伤于肺卫, 卫气郁遏, 肺失清肃, 气逆而上则咳嗽不爽, 呈风热之象[6]。肝热心火素蕴, 炼液成痰, 逆乘于肺, 或外感之邪化火入里灼津成痰, 痰随气逆, 为痰热内盛之象。脾虚生痰, 上渍于肺, 肺失宣降。故作咳嗽。是脾虚内寒之象。湿热久羁, 津液被烁, 则阴虚生燥, 证见阴虚内热之象。肺气虚则肺失于布露肺中津液, 聚积成痰。形成肺虚内寒之证。综观咳嗽之病机属性, 无论外感或内伤咳嗽均可分寒 (表寒、里寒) 与热 (表热、里热) 两方面。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变异性哮喘应用中医药治疗的方法。方法 将患者根据证型分为寒性哮喘组、热性哮喘组、外寒内热组、肺实肾虚组, 分别根据辨证施治。结果 本组328例患者咳嗽与哮喘症状得到有效改善。结论 辨证施治是中医药治疗小儿变异性哮喘的基础。

关键词:小儿,咳嗽,哮喘

参考文献

[1]李果刚, 王欢, 李福凤, 等.小儿哮喘患者花剥苔与免疫的关系及血细胞变化[J].河南中医, 2008, 24 (5) :23-24.

[2]张晶洁, 徐荣谦.中医关于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研究概况[J].中医儿科杂志, 2011, 26 (6) :12-13.

[3]万力生, 陈陶后, 王小鹿, 等.中药内外合治法防治小儿支气管哮喘109例[J].山西中医, 1999, 18 (6) :56-57.

[4]刘建秋, 李星, 李竹英.哮喘从体质论治[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09, 35 (6) :34-35.

[5]卢海燕, 赵霞.小儿哮喘缓解期中医药防治现状及展望[J].中医学报, 2010, 31 (1) :12-13.

上一篇:复杂配电网下一篇:证券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