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中医治疗体会

2024-06-05

肺炎中医治疗体会(精选8篇)

肺炎中医治疗体会 篇1

小儿肺炎是临床一种常见病。在中医学中属“肺热喘嗽”、“风温闭肺”、“马脾风”等范畴。小儿肺炎喘嗽主要由于外邪侵犯于肺, 使肺气郁闭, 日久生热, 痰热闭阻肺络, 肺气上逆所致。治疗原则, 以宣肺止咳, 清热豁痰为主。现对临床50例小儿肺炎患者采用中医辨治的方法, 治疗小儿肺炎, 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临床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收治的小儿肺炎患者50例, 其中男30例, 女20例。年龄6月~13岁, 平均4.32岁, 病程7~14 d, 其中白细胞升高35例, 白细胞正常15例, 支原体肺炎10例。多为反复发热和咳嗽, 初起发热恶风、头痛、咽痛、咳嗽痰白。在服用抗生素后, 患儿发热时好时坏并反复发作, 咳嗽逐渐加剧, 痰渐转至黄稠, 神疲纳呆, 并有时出现干呕现象。

1.2 治疗

泻肺化痰汤处方:苏子10 g, 黄芩10 g, 枳壳10g, 葶苈子10 g, 瓜蒌10 g, 射干10 g。泻肺定喘, 解毒化痰。炮制及使用方法:方中剂量适于三岁病儿, 一日量, 水煎二次, 取汁100 ml, 分3~4次服。若发热加柴胡10 g;虚热 (体温不高但热) 加白薇;火盛加寒水石10 g;低热加地骨皮10g;咳重加桑白皮10 g;喘重加麻黄5 g;伴哮加地龙10 g;痰加多加半夏10 g;胸闷加青皮5 g;惊惕加蝉蜕10 g;烦躁加白芍10 g;抽搐加羚羊角1 g;食少加石斛10 g;呕吐加竹菇10 g;腹胀加枳壳10 g;脘满加麦芽10 g;大便干加番地1 g;大便稀加白术10 g;尿赤加竹叶10 g;苦为肺炎球菌所致者, 选加连翘10 g, 紫荆皮10 g;肺炎杆菌所致者加板蓝根10 g, 天冬10g;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加桑白皮10 g, 胡黄连5 g;病毒所致者加僵蚕10 g, 大青叶10 g;霉菌所致者加黄连5 g, 生地10 g。

麻黄石膏汤加减:处方:生麻黄1.5 g, 生石膏15 g, 银花、连翘、杏仁各9 g, 炒葶苈子、天竺黄、瓜蒌皮、玄参各6 g, 生甘草3 g。清宣开闭, 豁痰平喘。炮制及使用方法:肺炎痰喘汤服法, 二周岁以下及病轻者每日一剂, 一周岁以上及病重者每日二剂。加水煎两遍, 去渣, 将药液混合在一起约80~100 ml, 每隔4 h服20~25 ml。若见风寒未解, 痰热内盛的寒包热郁型肺炎, 拟于本方去银花、连翘, 加桂枝2 g, 淡豆豉6 g, 生麻黄加重至3 g, 以增强辛温表散之力。此外, 本方在运用中尚要辨别痰重还是热重, 痰重者主要表现咳嗽剧烈, 痰多喉鸣, 甚则痰声漉漉, 气促鼻煽, 胸高气急, 舌红、苔厚腻或黄腻, 于本方中加服猴枣散1.5 g, 清热涤痰以开闭。热重者主要表现为高热稽留, 汗出热不退, 面赤唇红, 烦渴引饮, 躁动不宁, 大便秘结, 舌红起刺, 苔黄燥或糙。拟于本方中加万氏牛黄清心丸研吞, 日二次, 每次1粒。此丸清热解毒之力较强, 不必待热人心包再用, 但见一二主症则应及时应用, 可避免肺炎变症发生。若大便秘结不通加生大黄、枳实通腑泄热。若热退咳嗽未平, 肺部啰音不净, 生麻黄易炙麻黄, 去银花、连翘, 加炒苏子、炒莱菔子、广地龙各6 g, 以肃肺化痰平喘。

2 结果

本组收治的的50例患儿, 经过采用泻肺定喘, 解毒化痰和清宣开闭, 豁痰平喘的中医治疗, 患儿全部治愈出院, 无1例患儿死亡。

3 讨论

肺炎是指肺实变的炎症, 可分为大叶肺炎、支气管肺炎 (即小叶性肺炎) 、间质性肺炎、支原体性肺炎、原发性非典型性肺炎及中毒性肺炎等。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畏寒、咳嗽、咯痰、气急胸痛, 甚则发绀。属中医学“温病”、“咳嗽”范畴。小儿肺炎多为外感风邪而发, 风邪有风寒风热之分, 风寒仅见于阳虚体质, 或发病初期阶段, 形成肺炎后, 多寒随热化, 以风热证常见。

小儿肺炎以毒热、痰闭、喘咳为病变之机, 其治当解喘咳, 但其本为痰热毒, 所以泻肺化痰汤方中苏子豁痰开闭, 理气止咳;葶苈子清热泻肺, 利气平喘;枳壳、瓜蒌理气宽中, 宣肺化痰;黄芩清热解毒;射干消痰定喘, 清热解毒。全方立意在治喘要豁痰, 豁痰应清热, 清热必解毒。经本方治疗, 均有一定疗效。小儿肺炎传变迅速, 临床常见痰热闭肺, 痰浊闭肺两大症型, 使用本方灵活加减, 取效甚捷, 善后当注意养阴清肺。外邪闭肺, 炼液为痰, 痰是肺炎的主要病理产生, 痰阻气道, 使肺闭加剧, 故在宣肺开闭的同时, 必须及时祛痰, 用葶苈子、天竺黄清肺豁痰, 外邪祛, 痰热除, 肺闭即开。因而麻黄石膏汤中麻黄、石膏与葶苈、竺黄之配伍, 一宣一降, 促使肺气通畅, 为本方组成的关键所在, 其他药物均为增强此功能而配合用之, 诸如银花、连翘清肺经以宣解肺卫之邪热, 瓜蒌皮、玄参清润化痰以利咽开肺, 生甘草清热解毒。全方合用, 旨在清宣开闭, 豁痰平喘。本方运用时掌握麻黄用量为石膏的十分之一, 因为温病不宜过汗伤津, 取小量麻黄开肺平喘, 辛寒大于辛温, 使之仍不失辛凉宣肺之剂。

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中医治疗进展 篇2

中图分类号:R5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12-0038-02

支气管肺炎是儿科常见病,2岁以内儿童多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二季及气候骤变时尤为常见,也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的严重疾病,无论发病率还是病死率均居首位。其病因最常见为细菌和病毒,发达国家其病原以病毒为主,发展中国家以细菌为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卫生意识的强化,病毒性肺炎亦显著增加。中医治疗本病有较好的前景,加强中医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亦显得尤为重要。现将近年来中医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病机治则

中医对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治法认识较多,刘浩观察益气解毒法治疗小儿合胞病毒肺炎36例,提出益气解毒法是RSV肺炎的基本治法。治疗上,既要注重祛邪,同时又必须注意扶正,才能有效地遏制病势发展,截断病情的转变。其观察表明,益气解毒法为主治疗小儿RSV肺炎,可明显提高疗效,缩短病程。汪受传等经过长期临床观察研究,认为小儿病毒性肺炎的病因,内因为正气虚弱,卫外不固;外因为外感风热邪毒。痰热壅阻、肺气闭塞是本病的主要病机。因此,其主要治法应为清化痰热、宣肺开闭,同时根据本病病因风热邪毒及在病程中多兼有瘀血征象,故佐以解毒活血之法。在此基础上汪受传等又对480例住院患儿临床调查分析,认为病机在于风温邪毒由表人里,热与痰结,壅阻肺络,以致肺气闭郁,宣肃失司。针对其病机,应予开肺宣闭,化痰解毒治疗。麻杏石甘汤是2000多年来中医治疗肺炎的有效方剂,在该方基础上,根据小儿病毒性肺炎痰热闭肺证的证候特点,制成清肺口服液,以利巴韦林为对照,进行区组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试验组痊愈率51.52%,痊愈显效率89.62%,对照组痊愈率28.7%,痊愈显效率73.92%。清肺口服渡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开肺化痰解毒法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痰热闭肺证的有效疗法。李江全总结汪受传教授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经验,认为小儿病毒性肺炎病因多属正气弱,卫外不固,继而外感风热邪毒,由口鼻而入,内攻于肺而发病。急性期宜开畅肺气,化痰泄浊,应重畅肺气,化痰泄浊;明辨寒热,侧重解毒;兼顾次证,解痉活血。恢复期宜扶正为主,扶正可清余邪,应健脾益气,肃肺化痰;养阴益气,润肺止咳,调和营卫.扶正达邪。

2临证施治

2.1专方专药治疗 袁斌等观察清肺口服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57例,试验组口服清肺口服液,加用不含抗病毒、抗菌药物的澄清静脉滴注液,每日1次。对照组予利巴韦林,按10mg/(kg·d)静脉滴注.每日1次;加用不含药物成分的安慰剂口服液,其用量、服法同清肺口服液。其试验组痊愈率为68.42%,痊愈显效率为92.98%;结论清肺口服液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利巴韦林注射液。张百让等观察研究肺儿安口服液治疗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106例的临床效果。治疗组采用肺儿安口服液,对照组采用麻杏石甘汤,RSV检测采用APAAP桥联酶免疫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0%,P<0.05。认为肺儿安口服液治疗小儿合胞病毒肺炎的效果肯定,适宜于临床应用。谢梅华等观察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主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临床观察表明,小儿病毒性肺炎采用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无论在抗感染、改善呼吸道症状等方面,疗效均比单用西药治疗效果好。禹丽等嗍用鱼金注射液雾化吸人治疗婴幼儿病毒性肺炎39例,并与用庆大霉素雾化吸人治疗的29例作对照。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56.4%、27.6%,总有效率分别为94.9%、6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认为其是吸入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及混合感染是一种有效安全、简便方法,值得临床推广。杭敏等用蛭丹化瘀口服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50例,治疗组口服蛭丹化瘀口服液,对照组用病毒唑注射液。其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优于对照组。说明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疗效肯定。

2.2中成药治疗曹素萍用炎琥宁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50例,治疗组用炎琥宁,对照组用病毒唑。治疗组有效率96%,对照组有效率84%。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认为炎琥宁用于病毒性肺炎的治疗具有明显的抗病毒、抗菌双重功效,与同类药物相比具有副作用小,无耐药现象.制剂稳定,疗效可靠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贾冬梅等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60例。治疗组给予痰热清注射液,对照组予利巴韦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为67.27%,2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1.66%,对照组为10.91%,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魏剑平临床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52例,治疗组予痰热清注射液,对照组予利巴韦林注射液。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完全退热时间比较。治疗组平均退热时间为(56.32±9.09),对照组为(77.38±15.64).治疗组退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刘艳春等用射干抗病毒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43例临床观察,结果在咳嗽消失时间上与病毒唑相似(P>0.05),在退热、气喘缓解、肺部罗音消失时间上优于病毒唑组(P<0.01)。同时使病程缩短,并且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姚圣祥等用肿节风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60例,治疗组给予肿节风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33%,对照组为62.27%,2组临床疗效有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3.33%,对照组为10.91%,2组差异显著(P<0.05)。认为肿节风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疗效好。且不良反应较少。

2.3中医外治法李凤连用经皮给药治疗仪佐治小儿喘憋性肺炎,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基础上加用河南三浪医疗新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经皮给药治疗仪治疗。通过观察,结果表明,观察组在退热,喘息减轻,肺部罗音、哮鸣音消失的时间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经皮释药(无论是局部还是系统效应)是对天然最佳屏障的挑战,安全、有效、简便,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且能为儿科临床开辟一条崭新的治疗途径。秦立鹏观察中西药结合直肠注入治疗小儿肺炎208例其中病毒性肺炎51例,认为直肠给药吸收完全,生物利用度高,作用发挥迅速,不失为一种简便,安全,速效,高效的给药途径,易被患儿接受,家长认可。王理群自拟三白敷贴散治疗小儿肺炎I临床观察,结果:试验组显效率为47.9%,对照组为25.0%,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外敷治疗小儿肺炎疗效明显,方法简单易行。

2.4中药内外合治杜克宽观察中药内外合治小儿肺炎80例,其内服儿肺清合剂,每瓶100ml,外敷茴芥散。结果显效56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有效率95%,显效率70%。认为采用中药儿肺清合剂口服、茴芥散外敷,突出了祖国医学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特点,体现了中医整体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患儿家长乐于接受,且未见不良反应。李杰等观察中药内外合治小儿病毒性肺炎的临床研究,将169例患儿随机分2组,治疗组采用中药内外合治静点莪术油、口服中药,对于湿罗音较密集者,配合敷胸散敷背,以局部皮肤发红为度。对照组单纯静点病毒唑。结论:中药内外合治小儿病毒性肺炎具有改善肺部通气,促进炎症吸收,缩短疗程,提高治愈率的优势,是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的有效途径。

3结语

肺炎是儿科临床上威胁儿童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病毒感染为主的一类肺炎更加猖獗,因为现在医学界并没有发现对病毒有特效的药物,目前获得公认的西医抗病毒药物有三氮唑核苷(有报道指出利巴韦林类抗病毒药物可造成溶血性贫血和血红蛋白降低)、干扰素、丙种球蛋白等,因疗效欠佳、不良反应较多、价格昂贵等诸多因素而使用受限。而且疫苗的研制也不尽人意。近年来中医治疗本病有较好的前景,它从患儿体质,主要症状出发,结合其它临床表现综合用药,许多研究发现其在改善症状。缩短病程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疗效.然而中医药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口服药的口感不尽人意,令许多家长和患儿难以接受,而其对外用药的研究又较少,多是以口服药和提取物静滴为主。(2)提取物缺乏辨证论治,所有病毒性肺炎病人多用同一种药物静滴,治疗缺乏针对性。(3)对每次发病当时的治疗研究较多,而对其预后及免疫力方面有无改善,能否减少再感的认识较少。

中医治疗小儿咳喘型肺炎临床体会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3例均为住院病例, 其中男27例, 女16例;年龄6个月至1岁11例, 1~3岁30例, 3~5岁2例, 其中1~3岁小儿发病较多, 占69.77%;患儿肺部摄片见有炎性阴影。经西医抗炎、解痉等对症处理后, 虽病情有所缓解, 但仍表现为发热不退、咳嗽、气喘等症。

1.2 治疗方法

予中药基本方:炙麻黄5 g, 生石膏12 g, 杏仁10 g, 黄芩、浙贝母、丹参各10 g, 苏子、僵蚕6 g, 全蝎3 g, 鱼腥草15 g, 蜈蚣1/2条, 甘草3 g。①肝火偏胜:面赤唇红、日赤口干、躁动不安加用黛蛤散、栀子以清泄肝火。②肝失疏泄:夜卧不宁、躁动加用钩藤、蝉衣平肝疏风。③肝逆横脾:腹胀纳差、夜卧齿介 齿加用柴胡、白芍、白术、山楂、枳壳以疏肝健脾。④肝阳上逆, 升降失调:咳喘阵发, 甚则目赤流泪、躁动不宁加用白芍、五味子、乌梅、旋复花以敛肝降逆。⑤肝阴受损, 脾阴不足:咳而无痰、面赤唇红、饥不欲食、夜卧易惊、舌红无苔加用麦味地黄丸以滋养肝肾。上药1剂/d。1岁以下水煎取药汁100 ml, 1岁以上煎药汁150 ml, 均少量多次频服。

1.3 疗效标准

痊愈:热退, 咳喘停止, 肺部啰音消失;有效:热退, 轻咳喘止, 肺部体征明显改善, 肺部少许干啰音;无效:用中药1周后, 咳喘未见改善, 肺部仍有啰音。

2结果

本组43例, 痊愈37例 (86.00%) , 好转4例 (9.30%) , 无效2例 (4.65%) 。临床症状及体征恢复情况:经服中药2~5 d热退者37例, 5 d以上热退者4例;咳嗽3~7 d消失者34例, 7 d以上消失者7例, 其中最快者3 d, 最慢者9 d;气喘3~6 d消失者32例, 7 d以上消失者9例, 气喘消失最快者3 d, 最慢者8 d;肺部干湿罗音4~7 d消失者35例, 7 d以上消失者6例, 肺部体征消失最快者4 d, 最慢者为9 d。无效中1例服中药困难, 有呕吐现象, 未能坚持;另1例兼有慢性腹泻, 形体消瘦。

3讨论

中医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用药规律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选择标准

1.1.1 纳入标准

经临床观察或专家认定等均符合中医小儿肺炎喘嗽或西医小儿肺炎的公认诊断标准, 有或无明确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治疗, 且有具体药物组成。文献中干预措施类型包括: (1) 纯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无论有无对照 (对照为空白、安慰剂或西药治疗) 比较; (2) 纯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 (3) 中西医结合与纯西医治疗比较; (4) 纯中医与纯西医治疗比较; (5) 不同中西医结合方案的比较。

1.1.2 排除标准

中西医辨病非肺炎者;无具体病例的中医理论探讨、动物实验、综述等非临床疗效研究;只有方名而无具体药物或药物组成不完整的研究;文章辨证、用药、病例数等内容相同者, 以一篇计。

1.2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检索对象为中国知网、重庆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起止年限均为2010年1月1日—2014年12月31日。以“肺炎喘嗽”或“小儿肺炎”为主题词进行第一次检索;再以“中医”“中西医”“临床观察”“病案”等为主题词进行二级检索。依据上述选择标准, 共检索出与肺炎喘嗽中医药治疗相关的文献298篇, 获肺炎喘嗽治疗处方315首。

1.3 分析软件

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 (v2.5) ”软件为研究平台, 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提供。

1.4 数据录入与核对

将筛选出的方剂由专人整理后, 双人负责审核, 以确保数据源的准确性。将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 (v2.5) , 录入完成后, 再由双人负责核对。

1.5 数据分析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统计报表”及“数据分析”模块中的“方剂分析”功能, 利用“数据查询”功能, 提取治疗肺炎喘嗽的方剂, 根据相应功能进行数据分析, 主要包括药物频次统计和组方规律分析 (用药模式、规则分析、网络展示) 。统计分析方法为软件自带的挖掘算法, 包括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 均成功应用于证候及方剂组方规律分析研究领域[2,3,4,5]。

2 结果

2.1 常用药物频次分析

在315首治疗肺炎喘嗽的方剂中, 共涉及药物205味, 通过“频次统计”, 结果显示:使用频次在30次以上药物共30味, 前3位分别为甘草、杏仁、炙麻黄。见表1。

(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应用关联规则挖掘法, 将支持度个数设为63 (20%) , 其中治疗肺炎喘嗽处方中常用药对或组合有18种。按组合出现频次由高到低排序, 前3位分别为“甘草, 杏仁”“炙麻黄, 杏仁”及“甘草, 炙麻黄”。所得药对的用药规律见表2、表3。

(次)

当支持度分别为47 (15%) 、63 (20%) 时, 所得药对的关联规则网络见图1。

2.3 基于熵聚类的组方规律分析

根据治疗肺炎喘嗽方剂数量, 结合经验判断和不同参数提取出数据的预读, 选择关联系数为8, 惩罚系数为4, 应用复杂系统熵聚类的层次聚类分析, 演化出3~4味药物的核心组合, 共14个。见表4。

(支持度分别为47、63, 置信度为0.9)

核心进一步组合, 得到治疗肺炎喘嗽的新处方。见表5。

3 讨论

小儿肺炎发病率较高, 本研究分析可知, 肺炎喘嗽治疗高频用药大致可分为止咳化痰平喘 (杏仁、半夏、桑白皮、桔梗、紫苏子、川贝母) 、清热解毒 (甘草、生石膏、黄芩、鱼腥草、金银花、连翘) 、宣肺解表 (炙麻黄、薄荷、桑叶、荆芥) 、活血化瘀 (地龙、丹参、桃仁、赤芍) 等五类。常用的药物组合有“甘草, 杏仁”“炙麻黄, 杏仁”“甘草, 炙麻黄, 杏仁”“生石膏, 炙麻黄, 杏仁”等。

当支持度较低时可较全面展示高频药物配伍组合状况, 在支持度上升时, 可清晰展示药物的关联规则及组方规律, 其用药组方明显核心化, 以麻杏石甘汤、清金化痰汤、泻白散等为要。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 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 随证加减, 可广泛用于治疗肺炎喘嗽风热、痰热闭肺等证。诸药中甘草出现频次最高, 其气味甘平, 可调和脏腑、通贯阴阳, 调和药性。《伤寒贯珠集》云:“甘草不特救肺气之困, 抑以缓石膏之悍也。”杏仁主治咳逆上气者, 利肺气, 质润下行, 能下气;麻黄中空有节, 如竹形, 宛似毛孔, 乃肺经专药;石膏禀阳明金土之精, 质重则能入里, 味辛则能发散, 性寒则能清热, 为阳明胃腑之凉剂、宣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麻杏石甘汤具有解热、镇咳、祛痰、平喘、抗病原微生物及调节免疫等作用。根据“以药测证;可知, 肺炎喘嗽证候分布主要集中实证阶段, 且病理因素主要为痰、热 (毒) , 随着病情发展每易致瘀, 形成痰、热 (毒) 、瘀闭阻于肺的病机。

综上所述, 肺主气, 朝百脉, 临床治疗小儿肺炎喘嗽应重视清热解毒宣肺、化痰散瘀等方法。李燕宁[6]认为瘀血贯穿于肺炎喘嗽的整个病理演变过程, 无论是初、中期, 还是恢复期, 应酌情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早期配合活血化瘀通络之法, 亦体现了“即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 本研究可为临床辨证施治小儿肺炎喘嗽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此外, 本研究所得的核心组合与候选方剂以清热宣肺、化痰通络为主, 亦重视滋阴药物的使用, 与小儿阳有余而阴不足、感邪后易入里化热及热病易伤津液的病理特点相吻合, 为基础及临床研究提供了线索, 其临床价值尚需进一步评判。

参考文献

[1]王岱明.小儿肺炎——21世纪仍是一大威胁[J].临床儿科杂志, 2000, 18 (4) :215-217.

[2]李健, 卢朋, 唐仕欢, 等.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肺痈方剂组方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2) :254-257.

[3]唐仕欢, 卢朋, 李健, 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哮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J].中医杂志, 2012, 53 (14) :1230-1233.

[4]孙敬昌, 王燕平.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治疗水肿方剂用药规律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2, 18 (10) :11-14.

[5]唐仕欢, 陈建新, 杨洪军, 等.基于复杂系统熵方法的抗肺痨方剂组方规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0, 35 (24) :3368-3370.

肺炎中医治疗体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80例, 男45例, 女35例, 年龄1-14岁, 平均4.9岁;病程平均为21±7.2d。26例肺部呈干湿性罗音, 51例发热, MP-Ig M80例, 支气管X线片检查呈间质性或浸润性改变者8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 对照组40例采用西药进行常规治疗, 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中医辩证分型治疗, 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临床症状上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及《西医儿科学》[2]文献作为诊断小儿支原体肺炎的参照标准: (1) 患者热型不定、常有发热症状; (2) 多数患者伴有咳嗽, 以刺激性干咳为最初表现、后转变为湿性咳嗽; (3) 多无或全无肺部体征, 少数患者可有干、湿罗音; (4) X线常为单侧肺部支气管肺炎, 也可为呈网状结节样弥漫性双肺阴影; (5) 血清检查支原体特异性阳性。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及"十一五"重点专科肺炎喘嗽诊疗方案 (均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 设立的肺炎喘嗽标准为依据。

1.3 中医辩证分型

观察组风热闭肺8例, 风寒闭肺4例, 阴虚肺热2例, 痰热壅肺20例, 肺脾气虚6例。对照组风热闭肺4例, 风寒闭肺6例, 阴虚肺热3例, 痰热壅肺22例, 肺脾气虚5例。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西药治疗, 10mg/ (kg·d) 阿奇霉素口服, 1次/d, 一疗程为连续3d, 停药4d。最多可适应8个疗程, 在治疗其间对患者行物理治疗, 并对症处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中医辩证分型治疗。基本方:杏仁5g, 桑白皮10g, 炙麻黄5g, 甘草5g, 桔梗10g, 陈皮10g, 前胡10g。加减:风热闭肺型加连翘、薄荷、金银花、生石膏等;风寒闭肺型加防风、荆芥等;痰热壅肺型加葶苈子、细辛、生石膏、苏子等;阴虚肺热型加沙参、黄芩、麦冬、扁豆等, 去麻黄;肺脾气虚型加白术、党参、茯苓等。壮热便秘腹胀者加玄明粉、生大黄等;热毒重者加蒲公英、虎杖等;久咳有瘀者加当归、丹参、丝瓜络等。加300m L水入药, 煎至200m L时, 1-3岁患者取100m L, 4-7岁患者取150m L, >7岁的患者取200m L, 1剂/d, 分3次服用, 1个疗程为7d。对两组患者均治疗4-8个疗程。合陈夏六君子汤加减在恢复期巩固治疗。

1.5 疗效评定

依据《中医辩证诊断疗效标准》[4]:显效:患者体温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消失, 肺部罗音消失, 血象恢复正常, 肺部病灶X复查已吸收。好转:肺部罗音减少, 临床症状减轻, 肺部病灶X线复查未完全吸收。无效:体征和症状未好转甚至发生恶化。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单位行χ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有统计学差异 (P<0.05)

3 讨论

小儿支原体肺炎是一种肺部感染性疾病, 发病的时间持续的相对较长, 由肺炎支原体引起, 具潜伏、和传染的特性, 临床多无典型表现, 无明显肺部体征, 易被误诊和漏诊, 通常采用抗生素治疗, 但易反复, 疗效不理想。目前, 其病发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主要有肺炎支原体直接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吸附和免疫学机制相关, 多系统均可因此发生损害。且抗生素广泛应用, 使机体耐药性增加, 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 中医依据小儿病理生理的不同, 辩证论治, 使整体优势发挥, 使病原体对机体的损害降低, 治疗效果提高。

摘要:目的 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采用中医辩证分型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者80例, 就单纯西药治疗与中医辩证分型治疗临床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临床疗效 (P<0.05) 。结论 本次研究所采用的方药均切中病机, 依据患者证型灵活加减, 加强初期的清肺治疗, 疾病后期加以扶正, 使临床效果显著提高。

关键词:中医辩证分型,小儿支原体肺炎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05.

[2]杨锡强, 易著文.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18.

[3]郑筱萸.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4:78.

肺炎中医治疗体会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40例, 全部病例均符合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 治疗组男12例, 女8例, 平均年龄0~13岁, 对照组男11例, 女9例, 平均年龄0~13岁。两组在年龄构成、疾病程度、伴发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1) 病例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科学对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断[1]。 (2) 病例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肺功能异常;出现严重的肝肾功能损伤;哮喘、肺结核、百日咳、肿瘤、川崎病等疾病。

治疗方法:两组治疗方法相同, 均给予阿奇霉素治疗, 按照10 mg/kg对患者进行静脉输液, 1次/日, 持续治疗3~5天, 然后停药3天, 改为口服阿奇霉素, 连续服用4天, 停药3天, 两组疗程均2周。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治疗组采用整体护理, 包括小儿的药物指导、心理、呼吸道护理、出院指导、患儿家长的指导和院外的健康讲座。比较2周后两组治疗情况。

疗效判定标准:分为4个等级:治愈、显效、有效、无效。 (1) 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 体温正常, 肺部啰音消失, 未出现并发症。 (2) 显效:症状和体征明显消失, 体温明显恢复, 肺部啰音明显消失, 未出现并发症。 (3) 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所消失, 体温有一定恢复, 肺部啰音有所消失, 并发症经过治疗消失。 (4) 无效:症状和体征未消失, 体温不恢复, 肺部啰音不消失, 出现并发症。

统计学方法:所有资料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 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整体护理后, 两组的有效率比较: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大于对照组, 经比较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近年来有流行趋势, 症状重、病程长, 且肺外并发症较多, 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临床对支原体的治疗中医和西医都有有效的方法, 但是护理对治疗的影响往往不能忽视。在本研究中, 治疗组应用整体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注: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差异有显著性。

一般护理:保持病室内环境舒适, 空气流通, 温湿度适宜。饮食上给予且易消化、有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少食多餐。防止呛咳, 利于痰液排出。由于治疗支原体通常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要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胃部不适、恶心、腹痛。输液前要告知患儿及家长, 如胃肠道反应严重, 在静滴中加用维生素B6等, 控制输液浓度和速度, 勤巡视观察局部反应。如出现并发症要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及时给予吸氧及其他处理[2]。

整体护理包括对患儿及其家长的健康宣教、呼吸道的护理等。本研究采用了多种护理方法。患儿及家长的心理护理[3]:患儿住院后, 往往对环境和治疗护理操作产生恐惧, 家长也格外紧张, 护理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儿及家长介绍家医院环境, 疾病的特点和各种检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生活上主动关心体贴患儿, 与他们多交流。呼吸道护理[4]: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给患儿常规超声雾化吸入、叩背, 婴幼儿痰多时用吸痰管及时将痰吸出。高温患儿的护理:采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温水擦浴, 必要时可给予解热镇痛药。体温>38℃时应立即服用退热剂, 并告知家长正确的护理方法。健康宣教[5]:在住院期间, 指导家长参与患儿护理, 示范给患儿更换体位及叩背的方法。大点的患儿可以教授咳嗽方法, 如咳嗽时遮掩口鼻等。出院指导[6]:举办健康讲座, 让家长参与听课, 讲课内容为如何预防支原体感染, 孩子在出院后的护理等等。

在经过整体护理后, 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明显增高, 对于肺炎支原体肺炎流行增加的趋势, 掌握正确的护理方法, 教育患儿和家长正确对待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疾病特点, 防止感染和成为传染源, 是整体护理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 诸福棠.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204-1205.

[2]吴静.128例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14) :698-699.

[3]吕春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特点和护理体会[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3, 12 (20) :130.

[4]谢雪珠.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中人性化护理的应用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13 (12) :2108-2109.

[5]黄静波.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流行病学特点和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4 (5) :269-270.

肺炎中医治疗体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MP肺炎的诊断标准依据第 7 版《实用儿科学》 [1],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血清MP抗体 (MP-IgM) 滴度, 急性期滴度 >1: 80, 或恢复期较急性期升高 4 倍及以上为阳性, 于病后 7~10d采血检测[2]。凡发热>10天、肺部体征严重, 伴有肺实变、胸腔积液、肺外脏器损害>2个以上为重症MP肺炎[1]。本组28例患儿男16例, 女12例;年龄5~12岁 (7.7+2.6岁) , 病后4~11 d入院, 住院时间16~32 d, 农村19例, 城镇9例。

1.2 临床表现

28例均有咳嗽及发热, 咳嗽多呈阵发性、痉挛性, 痰不多, 为白色粘痰, 咳嗽剧烈时呕吐;体温38~41oC, 其中26例>39 oC, 呼吸急促24例, 呼吸困难10例, 胸痛9例, 头痛呕吐3例, 皮肤粘膜出血2例, 胸闷心悸2例。肺部体征中19例有湿性罗音, 12例有干性罗音, 16例呼吸音减弱。21例有不同程度胸腔积液, 合并心肌损害16例, 心肌炎5例, 肝功损害10例, 肾功损害2例, 血小板减少2例, 脑炎3例, 皮疹19例, 以斑疹及斑丘疹多见。

1.3 实验室检查

所有患儿用ELISA法检测血清MP-IgM, 28例均为阳性, 滴度1:80~1:2560。15例行胸腔穿刺抽取积液检测MP-IgM, 滴度1:80~1:1280。血常规6例轻度贫血, 20例白细胞数正常, 但10例淋巴细胞比值偏高;8例白细胞计数增高, 6例中性粒细胞升高。血小板减少2例。尿潜血阳性3例, 尿蛋白阳性2例。28例血沉增快 (18~90 mm/h) , C反应蛋白增高11例;15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升高 (48~260U/L) , 病毒性肝炎相关指标阴性。18例心肌酶谱增高, 其中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11例。8例心电图异常, 其中室性早搏1例, T波低平3例, ST压低5例。3例行脑脊液检查, 细胞数增高2例, 蛋白、葡萄糖、氯化物正常, 细菌培养和涂片检查阴性, 脑脊液MP-IgM阴性。

1.4 影像学检查

28例胸部X线检查均有大片密度一致实变影, 以中下肺多见, 21例有胸腔积液, 肺不张9例, 气胸1例, 双肺炎11例, 单肺炎症17例, 其中右肺11例, 左肺6例。12例做胸部CT检查, 提示肺部炎症实变及胸腔积液、肺不张、气胸。胸腔彩超示积液深度及液量不等。

2 结果

28例患儿除吸氧、对症治疗外, 均给予红霉素20~30 mg/kg.d静脉滴注, 疗程2~4周;8例消化道反应严重不能耐受, 5例给予吉他霉素10 mg/kg.d;3例给予阿奇霉素10 mg/kg.d静脉滴注, 用4d停3d为一个疗程, 连用2~4周, 根据病情口服巩固1~2周。26例应用地塞米松0.3~0.5 mg/kg.d静脉滴注, 疗程5~9 d。15例行胸腔穿刺辅助诊断并减轻呼吸困难症状, 5例需反复穿刺;12例应用免疫球蛋白0.4 g/kg.d, 疗程3~5 d;6例合并细菌感染者联用头孢曲松4例, 头孢哌酮2例抗炎治疗。并发心肌、肝肾功能损害者加用能量合剂营养支持治疗, 3例并发脑膜脑炎者加甘露醇降颅压, 疗程3~5 d。28例患儿除2例治疗好转回当地巩固治疗外, 余26例中21例治愈、5例好转出院。随访1~3月, 炎症消散, 积液吸收, 无后遗症。

3 讨论

近年随着诊疗水平的提高及检测手段的改进, 可以迅速准确地检出儿童肺炎的病原体, 肺炎支原体也成为年长儿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据报道2000年以来MP感染越来越多, 在小儿肺炎中约占20%, 学龄儿童可达50%以上[2,3], 重症病例日渐增多, 以冬春季为多, 易于流行[3]。本组28例病人冬春季发病18例, 占64.3%。农村19例, 占67.9%, 明显高于城镇发病率, 可能与农村卫生状况相对较差及医疗卫生条件落后有关。

支原体感染的发病机制主要有直接损害和免疫反应两种假说, 后者在呼吸道感染和肺外损害中尤为突出。MP与宿主细胞直接接触引起损害外, MP的细胞膜脂抗原与多种宿主细胞有共同抗原成分, 在 MP刺激下机体产生自身抗体, 发生交叉反应, 引起溶血性贫血、肾炎、心肌炎和脑炎等并发症[1,3]。重症MP肺炎的临床特点是:持续稽留高热, 病程长, 热程>10天, 咳嗽以刺激性痉挛性为主, 无痰或痰液较少[3]。由于肺实变, 不张以及胸腔积液可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 呼吸音减弱。影像学检查MP肺炎多呈大叶性改变, 以单侧为主, 可见肺不张、肺气肿及气胸、胸腔积液等, 双侧受累者临床症状明显加重[1,3]。MP感染后3 d血清MP-IgM即可升高, 持续2周后大多 (76.5%) 消失[1]。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儿在病程1周时血清MP-IgM仍阴性, 8~10 d方呈现阳性结果, 本组2例检查MP-IgM阴性, 但结合临床症状高度怀疑MP感染, 到病程第9、10 d时MP-IgM才显示阳性。本病肺外并发症多, 可伴有多器官系统损害, 以心肌、肝功损害最为多见, 还可出现皮疹、关节、肾功能、血液及神经系统损害[3]。本组28例中19例出现皮疹, 占67.9%, 以斑丘疹多见;18例有心肌损害, 占64.3%, 其中5例符合中毒性心肌炎;15例有肝功损害, 占53.6%。3例合并脑膜脑炎, 但脑脊液检查MP-IgM均为阴性, 可能与MP-IgM分子量较大,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有关。2例并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例出现肾炎, 并发症发生率较普通MP肺炎患儿明显增高。

MP肺炎治疗药物主要有以红霉素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药物[4,5], 后者因易引起关节损害而儿童慎用。本组患儿确诊后均选用红霉素治疗, 消化道反应严重不能耐受者换用吉他霉素或阿奇霉素治疗, 但以红霉素疗效最佳[1,4,5]。重症MP肺炎病程长, 红霉素疗程多需要2~4周甚至更长, 加之MP感染所致的心、肝功能损害, 故应用红霉素时应考虑到药物热、药疹、肝功损害等副作用, 浓度不大于0.1%, 适当加用碱性液体可减轻副作用。阿奇霉素口服吸收后被吞噬细胞胞饮, 随趋化作用移动至炎症局部并缓慢释放, 使炎症局部药物浓度增高, 抗菌作用强而持久, 副作用小, 可作为轻中度MP肺炎或院外维持治疗的首选用药[6], 已通过美国FDA认证, 静脉应用的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观察。吉他霉素是新开发的大环内酯类药物, 消化道副作用轻微, 肝功损害少, 但半衰期短, 疗效较红霉素差, 可用于不能耐受红霉素者。有研究表明, 白细胞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可作为评价MP肺炎严重程度及有无合并症的指标[7], 糖皮质激素可对许多炎性因子进行调控, 抑制炎性因子合成,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抗炎介质的活性, 限制早期炎症细胞的激活, 减少自身组织在机体扩大的应激反应中所受的损伤, 早期应用可控制全身中毒症状, 减轻免疫反应, 减少胸膜渗出, 防止胸膜粘连并预防肺外并发症, 为炎症和感染的最终控制提供时机。目前倾向于对症状严重的病例采取早期、短程 (3~5d) 、大剂量激素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7]。应用指征为:①急性期病情严重的MP肺炎, ②肺部病变迁延出现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支气管扩张或有肺外并发症者[7,8]。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提高患儿血液中IgG水平, 封闭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 减轻免疫损伤, 增强人体抗感染能力和调理功能, 对控制病情发展, 促进机体恢复有良好作用。

我们认为, 重症MP肺炎病程较长, 主要表现为高热、顽固性咳嗽、肺部体征不明显, 但影像学检查肺部改变较重, 可伴多脏器损害, 对病程1周左右MP-IgM阴性, 但无明显细菌感染的伴多脏器损害的重症肺炎患儿仍应考虑MP感染可能, 并动态监测MP-IgM水平, 红霉素、地塞米松以及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较好, 经合理治疗多可完全治愈。肺部病变一般在4周左右开始吸收, 完全吸收可能需要6~8周, 甚至更长时间。有学者认为肺外并发症的发生以及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较晚, 是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生肺炎后遗症的危险因素[9], 因而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尤其重要。

摘要:目的 总结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 (MP) 肺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28例儿童重症MP肺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儿童重症MP肺炎主要表现为稽留高热、顽固性咳嗽、肺部体征不明显, 胸片表现为双侧或单侧大叶肺实变, 可并发胸腔积液及肺外多脏器损害, 红霉素、激素以及免疫球蛋白治疗效果好。结论 重症MP肺炎病情重, 病程迁延, 经合理治疗大多可治愈。

关键词:儿童,肺炎,肺炎支原体,并发症,治疗

参考文献

[1]胡亚美, 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175-1204.

[2]袁状, 陆权, 崔振泽, 等.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 23 (8) :565.

[3]张小波, 王立波, 张灵恩, 等.儿童肺炎MP感染的肺外脏器受累56例临床分析.临床儿科杂志, 2003, 21 (6) :344-346.

[4]赵淑琴.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药物治疗新进展.辽宁药物与临床, 2003, 6 (1) :9-11.

[5]Vasilos LV, Rumel NB, Shchuka SS.Chemo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of erythromycin, refampicin and fetracyclines in chlumydiosis and mycoplasmosis in children.Antibiot Chemother.1995, 40 (6) 40-42.

[6]Terri B, Mark H.Azithromycin prophylaxis during a hospitial out-break of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J Infect Dis.2001, 183:907-917.

[7]Kim CK, Kim SW, Kim TS, et al.Bronchiolitis obliterans in the1990S in Korea and the United States.Chest, 2001, 120 (4) :1101.

[8]赵顺英, 马云, 张桂芳, 等.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11例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3, 18 (7) :414-416.

肺炎中医治疗体会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本院收治的小儿肺炎患者320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继发性小儿腹泻130例, 未发生继发性腹泻患者190例, 将继发性小儿腹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年龄1个月~12岁, 平均年龄为 (3.41±1.45) 岁;男38例, 女27例。观察组:男34例, 女31例;年龄2个月~11岁, 平均年龄为 (2.73±1.65) 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对比统计,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备可比性。

1.2微生态制剂的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抗生素疗法, 进行乳酶生片 (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进行治疗, 每日3次, 每次2片, 7天为一疗程。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组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 增加微生态制剂培菲康胶囊 (上海医药有限公司信谊制药总厂生产) 的治疗, 该药剂食用要将胶囊的粉末融入水或奶中饮用, 每天3次, 每次2片, 7天为一疗程。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均不选择其他抗生素, 且饮食、作息均保持原有习惯。

1.3疗效观察

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临床疗效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显效指治疗72h后患儿大便次数、性状及全身症状恢复正常;有效指治疗72h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性状有所好转, 且全身症状明显好转;无效指72h治疗后, 患者病情和体征无改善, 甚至加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分别对各因素进行χ2检验, 对于存在统计 意义的各 因素, 进行多因 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72h后,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8.5%) 明显高于对照组 (86.2%) , 两组治疗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相关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合两组患者病历, 将可能影响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如患者性别、年龄、患病程度、住院时间长短、是否进行侵入性操作、血红蛋白、微生态制剂应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激素, 发现均与小儿腹泻继发性腹泻存在相关性。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小儿患者年龄、住院时间长短、是否进行侵入性操作和微生态制剂和小儿继发性腹泻存在相关性, 其中前三者为危险因素, 而微生态制剂为保护因素 (表2) 。

3讨论

小儿肺炎是儿科常见感染性疾病, 在治疗中引发患儿继发性腹泻有抗生素药物残留刺激肠道、病原体及释放的毒素所引发的非特异性腹泻, 肠道微生环境失衡、耐药性菌微生物所引发的特异性腹泻。近年新抗生素的出现和应用, 小儿腹泻治疗仍以抗生素治疗为主, 继发性腹泻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因此, 了解和认识继发性腹泻的影响因素, 利于小儿肺炎患者继发性腹泻的预防和治疗, 降低继发性腹泻的发病率。

本研究发现, 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是导致患儿继发性腹泻的重要危险因素。但不同影响因素对患儿机体作用的机制不一致, 年龄小患儿由于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发育不健全且消化系统的不成熟, 小儿机体免疫力较弱, 面对病原体极易感染, 引发继发性腹泻的发生;住院时间长短与患者医院感染紧密相关, 住院时间愈长被感染几率越大, 进而引发继发性腹泻;患儿住院期间接受腹腔穿刺、气腹插管等侵入性操作, 一方面显示患者病情的严重性, 另一方面侵入性操作虽利于患者的治疗, 但同样给患者带来感染的几率和危险性, 使得患者预后不良和继发性腹泻发生的危险性大大增加, 同时病情较重的患者应用会降低患者的免疫力。

研究发现微生态制剂治疗是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保护因素。国内外许多研究显示, 微生态制剂对急慢性腹泻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 不仅可以促进微生物群体的正常生长、繁殖, 且能抑制病原体, 起到调整微生态平衡, 防治继发性腹泻的目的。本研究显示微生态制剂培菲康的使用,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分析, 年龄小、住院时间长、有侵入性操作是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的危险影响因素, 微生态制剂为保护性因素;微生态制剂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能简单、安全、依从性好, 明显较低大便次数和改善大便形状,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侯雪影, 李晶.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相关因素分析与微生态制剂的治疗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 2013, 19 (14) :69-70.

[2]顾瑞霞.微生态制剂培菲康治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 2012, 1 (820) :47.

[3]张爱波, 陈素红, 陈志敏.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34) :27-28.

[4]金巧英, 楼美玲.小儿肺炎继发腹泻的危险因素及微生态制剂的预防和治疗作用[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2458.

上一篇:天地一体下一篇:新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