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脑卒中

2024-06-28

中医治疗脑卒中(精选11篇)

中医治疗脑卒中 篇1

脑卒中, 即中风病, 是指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神经细胞损伤引起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两种,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急性期病死率高, 急性期过后致残率亦高。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技术的快速发展, 在减少病死率和预防发病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 但在减少致残率方面却进展不大。尤其在各种药物尚未获得理想疗效的前提下,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传统康复治疗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 特别是运动功能障碍上广泛应用, 早期康复的理念已被大家所接受, 即在脑卒中急性期即进行康复治疗。大量病例的临床研究已证明[1,2], 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降低致残率, 促进功能恢复, 缩短住院时间,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脑卒中康复方面, 中医具备非常丰实的传统康复医疗经验、优势、方法。为此本文就其早期康复的必要性、时机和康复原则进行探讨。

1 急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必要性

1.1 减少并发症发生

卧床休息是保证度过脑卒中危重期的必要措施, 但是长期卧床本身就是导致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 它可加重残疾, 可造成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障碍。早期康复通过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变换体位、呼吸体操、增加感觉刺激和清洁与按摩皮肤等, 可以防止或减轻中枢神经系统 (如感觉异常、情感障碍、认知障碍等) , 肌肉骨骼系统 (如肌萎缩、肌力下降、骨质疏松、关节萎缩等) 、心血管系统 (如心率加快, 心血管适应能力差、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呼吸系统 (如肺功能减低、坠积性等) 、消化系统 (消化腺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等) 、泌尿系统 (如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 的功能障碍, 以及皮肤及其附件的萎缩和压疮等并发症[3,4]。

1.2 促进脑功能重组

脑功能重组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功能恢复的重要依据, 它主要发生在大脑皮质和皮质下组织结构。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 这种自然能力是由于大脑中病变区域水肿的消退, 血肿的吸收, 颅内压下降和部分坏死区域边缘神经细胞“休克期”的恢复, 发病早期患者的自然恢复能力是很强的。但倪朝民[5]认为自然发生的大脑皮质功能重组是有限的, 要提高功能恢复的程度和使患者能够适应环境与独立生活, 功能训练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之一。Ogden在实验性偏瘫猴中证明了功能训练可使猴的运动功能恢复。1930年, Bethe首先提出CNS可塑性的理论, 认为CNS损伤后的恢复不是由于再生, 而是残留部分的功能重组[6]。Lurinp完善了功能重组的理论:脑损伤残留部分通过病灶周围组织及对侧大脑半球代偿, 以新的方式来完成丧失的功能, 并认为此过程中特定的康复训练是必需的。神经功能缺损靠其他部位的功能代偿而得到恢复, 它反映了大脑的可塑性。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功能代偿和重组能力, 神经功能联系再通, 突触发芽现象以及突触阈值的改变可能是大脑的可塑性的主要机制[7]。康复综合疗法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代偿和轴突侧支的建立, 减少神经功能的缺损, 这是康复治疗的基础。

对于急性脑卒中的早期康复介入, 可显著地促进患者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 可见急性脑卒中者早期康复介入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2 康复时机的选择

康复时机的选择, 比较一致的认识是脑卒中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神志清楚, 神经功能不再恶化后48 h~72 h就应开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14 d内进行康复治疗, 其运动功能恢复可达3级以上[8], 采取综合康复治疗措施, 早期康复能大大减少医药费用。据538例脑血管残者康复调查分析, 早期进行康复治疗, 疗效显著。早期及时、科学合理, 系统而正规的康复治疗等, 将成为脑卒中康复医疗发展全新课题和新的观念导向。急性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可以显著提高患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降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P<0.05) , 临床疗效康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9]。可见急性脑卒中者的康复介入是越早越好。

3 中医康复的原则

中医康复学是在中医临床学、中医养生学及现代康复学的基础上创立出来的一门新学科。中医康复学以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为基础, 以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 在强调整体康复的同时, 主张辨证康复, 康复方法的选择应用均在上述理论指导下进行, 创造出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行之有效的方法。

3.1 “治未病”的康复预防

现代康复医学研究证明, 人体各部位的功能障碍, 可以是潜在的, 也可以是现存的;可以是可逆的、部分的, 也可以是不可逆的、完全的。在与疾病的关系上, 可独立存在, 可共同存在, 也可以病后存在。康复预防是现代康复医学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在这一问题上。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具有较大的优势。“治未病”是中医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 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变”在用于指导康复预防时, “未病先防”可预防病残的发生;“已病防变”则可通过早期康复诊断和康复治疗, 防止病残的恶化和再次致残。现在普遍认为, 在脑卒中急性期, 生命体征一稳定就应进行康复训练, 越早康复越好, 这实际上就是中医“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理论的体现。

3.2 整体康复

整体康复观是中医康复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是中医整体观念在中医康复学中的具体体现, 也是其特色之一[10]。中医的整体观念认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任何一种组织器官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脏腑之间, 经络之间, 脏腑经络与肢体之间都存在若干生理功能或结构上的多种联系, 这就使人体各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有机体, 以维持正常而协调的生理活动。整体观在中医康复学中的指导作用反映在中医康复学之“全面康复”的思想, 即利用综合性治疗的方法达到人体形神功能和社会活动能力的恢复[11]。形神康复一体观则是中医康复学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中医康复学将人体视为由“形”与“神”组成的一个高度复杂而完善的统一体。所谓“形”, 是人体一切有形之质的概括。包括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等组织器官。所谓“神”, 是人体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慨括, 包括五神、七情、思维等。二者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 即形为神之依附, 神为形之主宰。脏腑、精、气、神之间的有机联系。形体与精神的结合, 形态与机能的辩证统一就是中医康复医学形神一体的全面康复观[12], 主张把养“形”与调“神”密切结合起来。这种观念与现代康复医学的心理或精神障碍的康复有很大的不同, 现代康复医学将“形体”和“心理或精神”的功能障碍相对分开, 虽然仍注重两者间的关系, 临床上分别对待, 甚至属于不同的临床专业, 不似中医康复学的形神关系如此紧密——从理论基础直至临床治疗。

3.3 辨证康复

中医康复学认为[13], 辨证与康复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辨证是决定康复的前提和依据, 康复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康复原则和方法, 辨证与康复是中医康复临床过程中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这种根据临床辨证结果, 确定相应的康复医疗原则, 并选择适当的康复方法促使患者康复的思想, 称之为辨证康复观。辨证康复观, 在不忽视辨病的同时, 更重视辨证, 强调病同证异, 康复亦异, 病异证同, 康复亦同。中医康复主要不是局限于病的异同, 而是着眼于证的异同, 实质是着眼于内在病理机制的异同。相同的证候往往有相同的病机, 可采用基本相同的康复原则和方法;不同的证候有不同的病机, 就必须选用不同的康复原则和方法。

3.4 功能康复

功能康复观是指注重功能训练, 运动形体, 促使精气流通, 不仅使患者具体的脏腑组织恢复生理功能, 更重视促使患者恢复日常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工作能力的思想。康复学以功能障碍为作用对象, 中医认为, 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形神合一构成了人的生命。因此, 形神合一是中医功能康复的基本原则[14]。功能康复即是训练“神”对“形”的支配作用。功能康复观要求康复医务工作者不单着眼于恢复患者某一器官和组织的具体的生理功能, 更重要的是从总体上重视患者日常生活和职业工作能力的恢复。

3.5 综合康复

中医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和完善, 由简单到复杂, 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治疗和养生康复的方法, 如中药、针灸、按摩、熏洗、气功、导引、食疗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法。各种方法均具有不同的治疗范围和优势。将这些办法综合起来, 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取得好疗效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黎治荣[15]用西医常规治疗加用整体康复、推拿、运动疗法、针灸辨证施治等综合疗法治疗早期脑卒中患者, 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 (FMA) 、改良Barth (BI) 指数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评价疗效, 研究表明, 用综合康复疗法治疗组疗效较好, 其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说明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早期进行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对提高疗效有明显帮助。

中医治疗脑卒中 篇2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项目十二 常见疾病的作业治疗

任务一 脑卒中患者的作业治疗

一、概 述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世界性问题。

开展脑卒中康复,改善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定义

脑卒中(stroke)是由于各种脑血管源性病变引起的急性起病、发展迅速、出现持续性(>24小时)的局灶性或弥散性脑神经功能缺损甚或死亡的临床综合征。临床根据脑卒中发病的病理性质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两大类。缺血性卒中包括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腔隙性脑梗死;出血性卒中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二)流行病学

WHO提出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可调控因素,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可改变因素,如不良饮食习惯、大量饮酒、吸烟等;不可改变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家庭史等。

脑卒中是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常见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以及复发率高等特点。有数据调査显示,我国城乡脑卒中的年发病率约210/10万,每年新发脑卒中约150万人,年死亡率为80/10万〜120/10万,存2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活者中约70%〜80%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40%为重度残疾,5年内复发率高达41%。近年来,随着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脑卒中急性期死亡率有了大幅度下降,但病残率则相对升高。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在及时抢救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早期康复治疗。目前,许多国家都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脑卒中单元(stroke unit, SU),将早期规范的康复治疗与急性期神经内科治疗有机结合,防治各种并发症,尽可能使脑卒中患者的受损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改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三)病因病理

1.血管壁病变 常见于动脉硬化如高血压性脑小动脉硬化、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各种感染和非感染性动脉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如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血管损伤如外伤、手术、插入导管等。

2.心脏病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如心功能不全、高血压、低血压等。3.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 如血液黏稠度增高、凝血机制异常等。4.其他因素 栓子如空气、脂肪、癌细胞和寄生虫等;代谢病如糖尿病、髙血脂;药物反应如过敏、中毒影响血液凝固等。

由于脑组织局部出现缺血、缺氧、病灶周围低灌流等供血障碍或受压,病灶中心出现脑细胞水肿、变性、坏死。当小病灶时出瘢痕机化和不规则小腔隙,病灶范围大时可残留囊腔。坏死部位局灶小血管发生破裂出血会加重病情。

二、脑卒中的功能障碍特点

脑卒中时由于脑损伤的部位、性质、病变严重程度的不同,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组成各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

(―)常见功能障碍特点

1.运动功能障碍 运动障碍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取决于病变的血管和由此所产生的受损部位。运动功能的恢复,一般经过弛缓期、痉挛期和恢复期3个阶段。多表现为一侧肢体的瘫痪,同时伴有一侧中枢性面瘫(偏痛)。肢体失去正常运动功能,表现为异常的运动模式,联合反应及共同运动是最常见的表现形式。3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1)联合反应(associated reaction):指与随意运动不同的异常反射活动,表现为肌肉活动失去意识控制,伴随痉挛出现。当用力使身体的一部分肌肉收缩时,可诱发其他部位的肌肉收缩。患侧肌肉完全不能产生随意收缩,但当健侧肌肉用力收縮时,兴奋可波及患侧引起肌肉收缩。

(2)共同运动(synergy movement):又称联带运动,当偏瘫患者试图完成某项活动时所引发的一种随意运动。表现为刻板的、原始的运动模式,无论从事哪种活动,参与活动的肌肉及肌肉反应的强度都是相同的,没有选择性运动。共同运动大都伴有肌张力的异常,如当患者抬上臂时,会出现肩胛骨上提、后縮,肩关节外展、外旋,肘关节屈曲,前臂旋后,腕关节屈曲并尺侧偏,指关节屈曲一完全的屈肌共同运动模式,形成所谓的“手挎篮子”姿态;下肢会产生伸肌共同运动模式,形成所谓“脚画圈子”姿态。因此,共同运动是形成典型偏瘫姿态的重要原因之一。

2.感觉功能障碍 多表现为痛觉、温度觉、触觉、本体觉的减退或消失。感觉障碍将影响到信息的传入,从而影响到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4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3.言语障碍 包括交流与读写等能力障碍,常表现为失语症和构音障碍。失语症是由于大脑优势半球(左半球)语言区损伤所致,表现为听、说、读、写的能力障碍;构音障碍是由于脑损害而引起的发音器官肌力减退、协调不良或肌张力改变而引起的语音形成障碍。

4.认知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包括意识障碍、智力障碍、失认症和失用症等高级神经功能障碍。

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 由于运动、感觉、认知及言语等多种功能障碍并存,导致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表现为随意运动困难,不能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动,生活质量低下。

6.心理与社会影响 表现为情绪抑郁、焦虑、悲观失望、动作迟缓及失眠等。(二)临床常见特殊问题

1.肩关节半脱位(glenohumeral subluxation, GHS)又称不整齐肩,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普遍存在。

(1)原因:肩关节囊、初带本身的松弛、破坏以及长期牵拉所致的延长;肩关节周围肌肉(如冈上肌和三角肌后部、同下肌)功能低下、瘫痪、痉挛所致的肩胛骨下旋、内收或后缩等。

(2)临床表现:肩胛带下降、关节盂向下倾斜、肱骨头向下滑出关节盂,肩峰与肱骨头之间出现明显的凹陷,可容纳1/2〜1横指,X线下可见肱骨头和关节盂之间的间隙增宽、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早期无任何不适,部分患者因患侧上肢在体侧垂放时间较长,会有不舒服或疼痛感,当上肢被抬起或置于桌面上症状可缓解。

2.肩痛(shoulderpain)是偏瘫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1)原因:肩关节正常运动机制受损,如盂肱关节排列不整齐、肩胛肱骨协调运动丧失;不正确的搬运、用力上抬患侧上肢以及不恰当的运动,造成肩部损伤、炎症或肩关节粘连;肩关节半脱位;肩-手综合征;肩部肌肉痉挛、挛缩等。

(2)临床表现:多在脑卒中后1〜2个月出现,初期多为肩关节活动时出现疼痛,后期可在休息时仍有自发痛,疼痛范围随症状加重而涉及肩、上臂和前臂,影响患者休息及康复训练进程,并会因此而诱发患者产生情绪障碍。

3.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 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5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营养不良(reflexsympathetic dystrophy, RSD)。

(1)原因:可能与交感神经功能障碍;腕关节在屈曲位长时间受压影响静脉淋巴液回流;过度牵拉腕关节;患侧手背长时间静脉输液或手受到意外小伤害等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多见于脑卒中后1〜3个月,发生率为12.5%〜70%。患侧突然出现肩痛,运动受限,手水肿伴疼痛,被动屈曲手指尤为剧烈,局部皮温上升,消肿后手部肌肉萎缩。重症晚期可出现手及手指挛缩畸形,患手功能将永久丧失。

4.痉挛(spasticity)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受损后的常见特征,脑卒中后3周内约90%患者将会发生痉挛。严重的痉挛给患者日常生活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也成为患者功能恢复的主要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dysphagia)脑卒中急性期患者中约有29%〜60.4%伴有吞咽功能障碍,可造成患者水和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三、脑卒中的康复评定(-)运动功能评定

偏靡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对患者影响最大,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随意运动丧失或部分丧失 在急性期呈弛缓性瘫痪,随意运动可完全丧失。痉挛期虽有随意运动,但往往不完全。

2.痉挛 上位运动神经损害的特征表现,常于卒中后1〜3周内出现,并逐渐加剧达到高峰,随着病程发展而逐步消退。若痉挛严重且持续存在,运动功能恢复的可能性较小,可引起关节挛缩畸形加重功能障碍。

3.异常运动模式 脑卒中后伴随意运动恢复出现原始运动模式,如联合反应及共同运动,影响动作的准确、协调及效率。

目前偏瘫运动功能的评价方法:常用的有Bobath、Brunnstrom.Fugl-Meyer,上田敏法等。Fugl-Meyer等人在Bmnnstrom法的基础上设计了更细致和全面的运动分级,测试运动和能力的50个不同方面,包括肌力、反射和协调性,评分0〜100分,方法可靠、有效,重复测试可反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但较费时,临床中多使用简化的Fugl-Meyer评定法。其他方法各有特点,但基本上都是根据偏瘫的恢复机制而制订。Bmnnstrom法是评定脑卒中患者运动模式和功能的最6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常用方法,虽分级粗略,但省时,而且分级与功能恢复的进展有关。

其他常用有关运动功能的评定:肌力及肌张力评定、关节活动度测量、步态分析和平衡功能评定等。

(二)认知及知觉功能评定

认知功能评定包括各种注意力和记忆力检査、简易精神状态评定、Loewenstein认知功能评定等;知觉功能评定包括单侧忽略评定、左右失定向失认评定、结构失用评定、手指失认评定等。

(三)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评定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常用Barthel指数评定和功能独立性评定(FIM);工作能力评定包括功能性能力评估、工作分析及工作模拟评估等。

(四)生活质量评定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 QOL)评定分为主观取向、客观取向及疾病相关Q0L3种,常用的量表有生活满意度量表、WHO-QOL100和SF-36等。

(五)其他评定

包括失语症评定、心理评定等,请参阅《康复评定技术》及本书相关章节。

四、脑卒中的作业治疗

(一)治疗目标

釆用各种作业治疗手段,最大限度地促进功能障碍的恢复,防治失用和误用综合征,减后遗症。充分强化和发挥残余功能,通过代偿手段及使用辅助工具或生活环境改造等,使患者达到生活自理、精神心理再适应、能进行实用性交流等能力,最终回归家庭和社会。

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很高,但大量临床资料证实,患者只要早期系统地接受康复治疗,对于延长患者生命、缩短住院日期、重新步行和提高生活自理能力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治疗原则

1.早期介入 一般在生命体征稳定、原发神经病学疾患无加重,在药物治疗同时康复措施应及早介入。预防性康复措施的早期介入,可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患者受损的功能,减轻残疾程度,防止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循序渐进 康复治疗是个持续的过程,作业治疗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住7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院期间、出院后门诊期间、回到家庭及社区各个时期),既要达到一定的强度,又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应根据患者情况量力而行,治疗时间逐渐增加,强度逐渐加大,辅助逐渐减少,患者主动参与逐渐增多。

3.持之以恒 脑卒中偏瘫侧上肢及手的功能恢复较下肢相对滞后,作业治疗从发病开始早期介入,直至患者功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恢复。

4.团体协作 康复医生带领康复小组各成员(PT、0T、ST、康复护士等),针对患者功能障碍作出全面评估,达成共识,制订康复治疗计划,由康复小组各成员、患者本人及其家属共同参与各个时期的康复治疗。

5.健康教育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心理指导,使其正确认识疾病,了解作业治疗的过程及目的。与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应贯穿于康复治疗全过程,这是实施有效康复治疗的保证。

(三)治疗方法

1.急性期 发病后1〜3周,相当于Bmnnstrom分期I〜ii期,患者从偏雍肢体无自主活动到肌肉张力开始恢复,有弱的屈肌和伸肌共同运动。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包括原发病治疗、并发症治疗、控制血压(血糖或血脂)等基础上,当患者病情稳定48小时后开始进行康复治疗。

目标:使患者尽早开始床上的生活自理,为即将开始的主动功能训练做准备。(1)良姿位的摆放:床上正确的体位摆放是偏瘫早期康复治疗中的极其重要措施,是脑卒中康复的第一步,能有效预防和减轻偏痛患者典型的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模式的出现。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脑卒中患者床上的良姿位包括患侧卧位、健侧卧位和仰卧位(具体的体位摆放方法详见本书第三章),应鼓励患者多使用患侧卧位。

(2)体位转换:定时翻身是预防压疮的重要措施。一种体位持续时间过长,还可引起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或出现痉挛模式,如仰卧位易强化伸肌优势,健侧卧位易强化患侧屈肌优势,患侧卧位易强化患侧伸肌优势。应每1〜2小时变换一次体位,使肢体伸屈肌张力达到平衡,但要以不影响临床抢救,不造成病情恶化为前提。

(3)肢体被动运动:为预防关节僵硬和挛缩,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增加感觉输入,应每天进行肢体各关节被动运动,包括上肢肩关节屈曲、外展、外旋,肘关节伸展,前臂外旋,腕和手指伸展,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屈伸,踝背屈、足外翻等。活动顺序可从近端关节到远端关节,动作柔和缓慢,每天2次,每次每个关节活动5〜6遍。

(4)床上活动

1)上肢自助被动运动:双手手指交叉,患手拇指置于健手拇指掌指关节之上,利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作双上肢伸肘、肩关节前屈的上举运动。

2)翻身:辅助下向健侧或患侧翻身。方法参考第三章。

3)桥式运动:训练腰背肌群和臀大肌,为站立做准备。训练时,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脚踏在床上,伸髋使臀部抬离床面,维持一段时间(5〜10秒)后再慢慢放下,称为双桥运动。训练时,训练者可帮助固定下肢并叩击刺激患侧臀大肌收縮。在患者如能较容易地完成双桥运动时,可让其将健侧下肢抬离床面伸展,单用患肢屈曲支撑于床面上抬臀,称为单桥运动。

2.恢复期发病后3〜4周,相当于Bmnnstrom分期n〜iii期,患者从偏痛侧肢体弱的屈肌与伸肌共同运动到痉挛明显,能主动活动偏瘫肢体,但肌肉活动均为共同运动,病情稳定即进入恢复期。此期是康复治疗和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目标:除预防常见并发症外,应抑制痉挛、促进分离运动恢复,加强偏痛侧肢体主动活动并与日常生活活动相结合,减轻偏瘫肢体肌痉挛程度,避免加强异常运动模式,如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及下肢伸肌痉挛模式。

(1)床上与床边活动:翻身也是最初进行的重要运动之一,根据患者情况从辅助翻身起坐开始逐渐过渡到独立完成。仰卧位翻身起坐训练详见第三章。9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2)坐位活动训练:包括坐位平衡及患侧上肢负重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要循序渐进,从无支撑坐在椅子上达到一级坐位平衡,到能做躯干向各方向摆动活动的“自动态”的二级平衡,最后完成能抵抗他人外力的“他动态”的三级平衡。

1)坐位静态平衡训练:患者独立下床边或椅子上静坐位,髋、膝和踝关节均屈曲90°,足踏地或踏在支持台上,双足分开与肩等宽,双手放在膝上。应注意协助患者调整躯干和头保持居中位。

2)坐位动态平衡训练:通过重心(左、右、前、后)转移进行坐位躯干运动控制能力训练。

3)患侧上肢负重训练:患者将双上肢伸直、外旋位放于体侧,用手掌支撑于治疗床上,治疗师固定患肘关节保持伸直位,让其将身体缓慢向两侧交替倾斜,使身体重心分别移到两侧上肢进行负重训练。

(3)坐位站起训练:患者直坐,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十指交叉,上肢伸向前方,治疗师站在患者对面,指导患者躯干前倾使重心落在双下肢,治疗师用双膝分别抵住患膝两侧,用双手抓住患者腰带或扶持臀两侧,帮助患者抬臀、伸髋、伸膝、挺直躯干站起,及时调整患者重心使两腿同等负重。训练中,应注意防止仅用健腿支撑站起的不正确方法。当患者能够完成由坐位向站位的转换后,应进行由站位向坐位的训练,注意纠正患者坐下时为减少下肢承重或因下肢控制能力差而出现的“跌落”样下坐现象。10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4)转移训练:包括床与轮椅之间、轮椅与座椅之间、轮椅与坐便器之间、轮椅与浴盆之间的转移。训练时要注意:患者必须有足够的体力与支撑力;转移时轮椅与床、椅等之间不能有空隙;上下轮椅时要先固定轮椅。详见第三章。

(5)站立及站立平衡训练:先站起立床,然后逐步进入扶持站立或平行杠间站立、徒手站立。患者在床边进行扶持站立,待患者能够站立后,逐渐放开对患者扶持,嘱其腰背挺直保持静态站位;让患者用健手或交叉的双手伸向不同方向触及目标物,保持自动态站位平衡;外力推拉下让患者自动调节并保持被动态站位平衡。应注意纠正患者低头、屈髋现象,保持两腿同等负重用力各达身体1/2体重。

(6)步行前训练

1)患腿站立负重训练:患腿站在体重秤上,健腿站在与体重秤同高度踏板上,11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让患者重心尽量移向患侧,使患腿负重达到体重的2/3以上维持一定时间。

2)患腿负重原地迈步练习:当患腿负重能够达到体重的2/3以上时,可将重心充分移到患腿上,让健腿进行前后迈步训练。初期训练,应在平行杠中进行,可让患者手扶平行杠,增加安全性和稳定性。

(7)步行训练:由于出现髋、膝关节的控制和踝关节背屈能力差,应针对性加强髋、膝关节的屈伸控制和踝关节背屈的训练。可先进行扶持步行或平行杠内步行,再到徒手步行。注意步行早期容易出现膝过伸或膝突然屈曲(膝打软)、行走时患侧骨盆上提的“画圈”步态、足掌“蹬地”或足外缘落地等现象,纠正步行时的异常步态。站立相时,重点训练患腿的负重能力、平衡反应能力;摆动相时,重点训练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屈伸协调能力。

1)扶持下步行:扶持者位于患侧,一手从患者腋下穿过托住患肩以支持肩胛带向上,另一手握住患者手使之保持伸肘、伸腕抗痉挛状态。应注意不能用力牵拉患上肢或将患上肢搭放在扶持者肩上的扶持方式,以免造成肌肉拉伤或肩关节半脱位。

2)平行杠内和持杖步行:对老年人和独立行走恢复差的患者,可先在平行杠内练习向前、向后、转身、侧方的行走,或使用手杖步行训练。在平行杠内练习行走时,让患者健手握平行杠,治疗师站在患侧,指导患者健手前移一患足一健足。

3)上、下楼梯训练:上楼梯先上健腿,后上患腿;下楼梯先下患腿,后下健腿。需要扶持时,上楼梯时,扶持者在患者后方(比患者低一层阶梯)抓握其腰带给予扶持和保护;下楼梯时,扶持者在患者前方(比患者低一层阶梯)抓握其腰带给予扶持和保护。

(8)功能性运动训练

1)恢复早、中期的上肢功能训练:重点抑制因共同运动与联合反应等构成的异常运动模式,诱发上肢,特别是手的分离运动。如斜面砂磨板,在一倾斜平面内模仿打磨木板的动作,有助于肩、肘的分离运动及肌肉力量的恢复;将前臂置于圆柱体上向前滚动圆柱体,增加了肩关节的控制难度,有利于肩肘的分离运动;Bobath握手状态下在桌面上进行推球运动,有助于改善重心转移、坐位平衡能力;在地面上单手推动巴氏球,以促进随意运动的恢复;木钉盘活动,将木钉盘12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内的木钉逐一移到其他容器内,再从其他容器内取出木钉,逐一插到木钉盘上,有助于手的抓握能力的恢复,若将活动姿势设计为立位或木钉盘放置于与肩同高的位置,还有助于改善肩关节活动范围及立位平衡能力;在桌面上堆积木也有助于消除共同运动及上肢综合功能的恢复;用患手固定桌面上的尺子,健手用笔画线,以训练双手协调的能力。

2)恢复后期的上肢功能训练:重点应改善手的精细操作功能、提高运动速度。如选择各种规格的木钉或铅笔,拿在手中并将其前后或上下翻转,有利于提高手的灵活性;棋类、扑克、麻将等活动既有娱乐的作用,又有助于训练手指对粗、细、大、小、方、圆等不同规格、不同形状物体抓握的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的训练有助于改善和恢复患者书写功能障碍,可先指导患者用粗彩笔在白纸上单纯地画一些直线条,然后逐步画一些有规律的曲线,当患者腕关节控制力及手的运动功能增强后,再进行书写汉字的练习。对手功能恢复较差的患者,应进行利手交换训练。13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3)恢复早、中期的ADL训练:包括进食动作训练、穿脱衣服训练、个人卫生训练及支具、矫形器的使用等。

进食动作训练:包括吞咽动作训练和摄食动作训练。应在患者具备了保持平稳坐姿、良好的口腔功能、上肢分离运动的基础上进行。训练使用各种餐具的能力,如持勺、用筷、端碗等。必要时使用自助餐具或加用辅助装置,如带盖和吸管的水杯、餐具固定板、改制的筷子、在匙柄上加一尼龙搭扣圈使手掌或前臂套入、或使用匙柄加长、加粗便于握持的勺子、防滑垫等。

穿脱衣服训练:穿脱上衣时,先穿患侧袖,先脱健侧袖;穿脱裤子时,先穿患侧裤腿,先脱健侧裤腿。为了便于穿脱衣服,可将衣服进行改制:用拉链或尼龙搭扣代替纽扣、用松紧带代替腰带、用尼龙搭扣代替鞋带或改穿船型鞋等。必要时使用自助具,如用带长柄的钩子拉拉链或上提裤子,系扣器、穿袜穿鞋器等。

个人卫生训练:先训练洗漱动作(洗脸、洗手、刷牙、剃须、梳头、化妆、剪指甲等),再训练如厕动作等。如把毛巾套到水龙头上,然后用健手单手拧毛巾,可克服洗脸拧毛巾的困难;用改装后的指甲刀剪指甲;将牙刷柄加粗;用吸盘将小刷子固定在洗手池健手一侧,便于清洗健手等。如厕时,应指导患者顺利完成从轮椅到坐便器的转移、穿脱裤子、便后卫生及冲洗动作。为方便患者独立完成如厕动作,要对卫生间环境和设施进行必要调整和改造,若使用坐便器,则在需要的部位安装纵向或横向扶手,选用离身体较近、规格较大、无须用较大力量即可控制的马桶扳手,必要时在床旁使用便携式便器。14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4)恢复后期的ADL训练:包括家务活动训练、入浴动作训练、高级技能活动训练、上下楼梯训练等,以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家务活动训练:包括整理房间、打扫卫生、洗晒衣服、烹调、洗涮餐具、购物、经济管理、电器使用、抚育幼儿、信件处理等。

入浴动作训练:对浴室环境、洗浴用具进行调整和改制,能有效提高患者入浴的安全性和独立性。如将普通的浴球或海绵球固定在一个长手柄上,以帮助患者清洁后背;用线穿一块肥皂挂在颈部,有助于患者把肥皂擦在洗澡巾或健手上;将毛巾的一侧安装一个套环,套在患侧手腕处,便于洗后背时在肩的后部上下拉动毛巾;淋浴喷头不固定在墙上,浴盆边安装扶手等。

高级技能活动训练:如计算机操作等。模拟性活动为患者进行实用性活动提15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供了可能性。

(9)认知及知觉功能训练:详见本书第四章。

3.后遗症期 发病6个月之后,功能恢复缓慢或停滞不前,患者不同程度地留有各种后遗症,如偏瘫侧上肢运动控制能力差、患侧手功能障碍、失语、吞咽困难、关节挛缩畸形、偏瘫步态等。

目标:对后遗症期患者继续进行提高肢体功能的康复治疗之外,应将治疗重点放在整体日常生活活动水平的改善上,通过使用“代偿技术”、环境改造和职业训练,尽可能改善患者生活的周围环境条件以适应患者的需求,争取最大限度的生活自理和回归社会。利用残存功能,防止功能退化;更加重视社会、心理和情感的康复,努力进行职业康复,使患者重返家庭、社会或工作岗位。

(1)维持性作业训练:每日进行上肢主动或健肢带动下的各关节活动;适当延长步行距离、扩大活动空间和上、下楼梯训练;卧床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应定期翻身、肢体被动活动,以减少压疮发生和关节挛缩程度加重。

(2)辅助器具和矫形器:指导患者使用必要的辅助器具,可用支具将上肢屈曲痉挛严重者固定于伸展位;使用踝足支具矫正足下垂、足内翻并辅助其行走;无法步行者,可选择适合个人操作的轮椅,并学会正确操作轮椅用以代步;行走困难的年老患者,指导使用手杖、拐杖、步行器,辅助支撑体重,保证行走安全;对于无法完成的日常生活活动,根据所需可使用穿衣类、饮食类、洗澡类、书写类等不同辅助装置,以增加患者生活的独立性和树立患者的自信心。

(3)环境改造:为方便后遗症期的患者独立完成日常生活活动,对家庭中的某些结构设施进行改造是很重要的。如去除门槛,增加通道的宽度,将蹲式便器改为坐式便器,将床降至40cm左右高度,增加必要的室内扶手,降低浴盆高度,洗手池的安装方法及形状要适合轮椅的进入等。同时,应教育家属学会如何保证患者安全,教会一些基本的康复训练技术帮助患者家庭中训练。

(4)职业训练或指导:对功能恢复较好、又有工作意愿的患者,应根据其原有技能、现在的身心状况以及未来工作的条件进行就业指导和职业训练。对患者提出就业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有关技能、认知、心理等方面的训练。

(5)长期卧床者的护理:有10%〜20%的患者最终不得不长期卧床,特别是高龄、体弱和病情严重者。对此类患者应长期进行家庭康复治疗,指导患者的家属16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及陪护者做好康复护理工作。家庭护理不仅费用低、效果好,更重要的是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安慰。

4.常见特殊问题的作业治疗 脑卒中患者在发病1〜3个月,约有70%会发生肩痛或相关功能障碍,限制了患者的功能活动。

(1)肩手综合征:常发生于脑卒中后1〜3月内,发生率约为12.5%〜70%,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发病机制可能与交感神经功能障碍、肩关节半脱位、痉挛、腕关节过度的牵拉或手受到意外的伤害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为突然出现的肩部疼痛,运动受限,手水肿及疼痛,后期可出现手部肌肉萎缩、手指挛缩畸形,可导致患手的运动永久丧失。

1)正确放置患肢:正确放置患侧上肢,确保腕部不处于完全掌屈位,避免患者上肢尤其是手的损伤、疼痛、过度牵张及长时间垂悬;卧位时,适当抬高患侧上肢;坐位时,把患侧上肢放在轮椅上安装的小桌子上,并用夹板固定避免腕部掌屈位。

2)加压性向心性缠绕:为简单、安全和有效的治疗周围性水肿的方法。用一根直径约1〜2mm长线从远端到近端向心性缠绕患手,先缠绕拇指和其他手指至各手指根部,用同样的方法再缠绕手掌和手背至手腕以上,再将缠绕的长线一一松开,每天反复进行。

3)早期避免牵拉损伤肩关节周围组织,注意矫正肩胛骨的位置,增加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张力以预防肩关节半脱位;避免在患手静脉输液。

4)被动和主动运动:患侧上肢的被动运动可防治肩痛,维持各个关节的活动度,活动时应轻柔、缓慢,以不产生疼痛为度。主动进行肩胛骨活动,在上肢上举的情况下进行肩关节的三维活动,但不应练习使伸展的患侧上肢的持重活动,以免增加水肿和疼痛。

(2)肩关节半脱位:多发生在脑卒中早期,发生率高达60%〜70%。尤其在整个上肢处于弛缓性麻痹状态下,在开始坐或站立时,由于重力作用而发生。其治疗或预防措施有-1)保持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在进行床上运动、转移训练及肩胛骨、上肢的被动活动时,应保持肩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在不损伤肩关节及周围组织、结构前提下,进行无痛性肩关节全范围的被动运动或自助被动运动。每天1〜217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次。

2)纠正肩胛骨位置:通过手法活动肩胛骨、坐位上肢支撑负重、双手Bobath握手练习双上肢前伸、上抬,或卧位将患肩抬起等方法防止肩胛骨后缩,使肩胛骨充分上抬、前屈、外展,向上旋转,以纠正肩胛骨的位置,恢复肩关节自然固定机制。

3)肩胛骨的主动运动训练:患者取坐位于桌旁,桌上摆放一只篮球,患手控制篮球,肘关节伸展,做向前、向后滚动篮球的动作,完成肩胛骨的内收和外展的控制。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矫正肩胛骨的姿势,随时都要注意良姿位的摆放,鼓励患者经常用健手帮助患侧上肢做充分的上举活动。

(3)单侧忽略:部分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对大脑损害部分的对侧肢体和一半空间感觉不到。

1)反复用语言不断刺激提醒患者集中注意其忽略的一侧。

2)治疗和生活护理中尽量站在患者忽略侧,将所需物品放置在忽略侧,让患者用健手越过身体中线去拿取;鼓励患侧上下肢主动参与翻身,必要时可用健手帮助患手向健侧翻身。

3)对忽略侧提供触摸、拍打、挤压、擦刷、冰刺激等感觉刺激,并让其说出刺激的部位和感觉。

4)在忽略侧放置色彩鲜艳的物品或灯光提醒对患侧的注意;生活物品和床头桌放于患侧,以弓I导患者对患侧以及环境的扫视和注意。

5)阅读文章时,让患者从边缘处开始,在忽略侧一端放上色彩鲜艳的尺子,或使其用手摸着书的边缘,从边缘处开始阅读,避免漏读。

(4)抑郁症:对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康复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全面了解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状态,对有明显抑郁症的患者需积极给予心理康复治疗。可采取个别治疗和集体治疗两种方式,同时应有患者家庭成员及朋友同事等社会成员参与。治疗中应注意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患者身心放松,解除患者内心痛苦,矫正或重建某种行为等。

(5)吞咽功能障碍:脑损害严重或有脑干病变常出现吞咽困难并有构音障碍。1)唇、舌、颜面肌及颈部屈肌的主动运动和肌力训练。

2)先用糊状或胶状食物进行训练,少量多次,逐步过渡到普通食物。18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3)进食时应取坐位,颈稍前屈引起咽反射。4)软腭冰刺激有助于咽反射的恢复。

5)咽下食物练习呼气或咳嗽,有助于预防误咽。6)构音器官的运动训练有助于改善吞咽功能。

(6)下肢深静脉血栓:偏瘫患者长期卧床或下肢下垂时间过长,肢体肌肉对静脉泵的作用降低,下肢血流速度减慢、血液高凝状态及血管内皮破坏,血小板沉积形成血栓。

1)下肢主动或被动运动。

2)卧床时抬高下肢,穿压力长筒袜。3)下肢外部气压循环治疗。知识拓展

病例分析

患者张某,男性,67岁,5天前晨起发现左侧肢体无力入院就诊,头颅CT检查:右側基底节区脑梗死。4天前左側肢体完全瘫痪,近3天病情无明显变化。发病以来无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及二便障碍。血压160/90mmHg,心肺无异常。神志清楚,言语流利,智力正常,饮水偶有轻度哈咳,左鼻唇沟浅,左侧肢体肌力0级(Bmnnstroml级),肌张力低,腱反射稍弱,左侧霍夫曼征及巴宾斯基征阳性。右侧正常。不能保持坐位。既往有高血压病10年,冠心病5年。

1.功能评定:左侧肢体肌力0级(Bmnnstroml级),肌张力低,腱反射稍弱,左侧霍夫曼征及巴宾斯基征阳性。

2.治疗方案

(1)治疗目标:预防各种并发症及继发障碍的出现,为恢复期的功能恢复打下基础;使患者尽早开始床上的生活自理,为即将开始的主动功能训练做准备。

(2)作业治疗方法

1)保持良肢位:正确的卧位良肢位摆放。

2)体位转换(床上翻身):他人辅助下或健侧带动患侧翻身。3)上肢被动运动:他人辅助下或健侧帮助患侧被动运动。4)床上桥式运动。5)预防单侧忽略。19 泰山护理职业学院

山东省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

6)保持正确的坐姿。

中医治疗脑卒中 篇3

【摘要】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干预联合吞咽治疗仪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7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吞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医综合干预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吞咽功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2周、4周标准吞咽功能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干预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吞咽障碍疗效显著。

【关键词】 中医疗法;吞咽治疗仪;脑卒中;吞咽障碍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4-0063-02

吞咽障碍作为脑卒中一种常见的功能障碍,约占卒中患者的25%~70%,若治疗不及时可能引发吸人性肺炎、营养不良等相关并发症,不仅耽误患者康复进程,严重时可能导致患者死亡。目前临床治疗吞咽障碍方法较多,包括吞咽训练、吞咽治疗仪干预、中医针刺、中药服用等,疗效各异。为了提高吞咽障碍治疗效果,笔者对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行中医综合干预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共70例,经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表现出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均为首次发病,患者知情并同意治疗,排除肝肾功能严重障碍、肺部感染、神志模糊、过敏体质等患者。按照入院前后顺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32~65岁,平均(52.3±7.0)岁;病程6天至4个月,平均(1.2±0.5)个月。其中脑梗死25例,脑出血1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34~67岁,平均(53.1±6.9)岁;病程8天至5.2个月,平均(1.5±0.8)个月。其中脑梗死24例,脑出血11例。两组年龄、病程、病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吞咽训练,包括张合运动、空吞咽训练、呼吸训练、咬肌训练等,1次/d,30min/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医综合干预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具体措施如下:①Vocastim-Master型吞咽治疗仪(德国菲兹曼医用电子公司生产)治疗。于第7颈椎、颌下与环状软骨间分别放置正极、负极,T/R低频模式,刺激1s,休息3s,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电流强度,指导并刺激患者完成吞咽动作,1次/d,20min/次。②针刺治疗。针刺穴位主要包括风池穴、人迎穴、吞咽穴、廉泉穴等,不同穴位选择不同尺寸毫针及针刺手法,1次/d,30min/次。③中药治疗。自拟开口利咽汤,组方:地龙、远志、赤芍、石菖蒲、郁金各15g,桃仁、胆南星、僵蚕、川芎、当归各lOg,红花、关白附各5g,全蝎3g,随证加减。l剂/d,2次/d,200ml/次。1疗程4周,两组患者均治疗1疗程。

1.3 观察指标

1.3.1 吞咽功能评分通过标准吞咽功能量表完成,包括临床检查、吞咽实验等内容,其中临床检查包括患者意识、呼吸、喉功能、咽反射、自主咳嗽等,总分8~23分。吞咽实验先让患者吞咽5ml水3次,总分5~11分,观察患者是否重复吞咽、吞咽后喉功能等情况,若无异常则再患者吞咽60ml水,观察吞咽时间及是否咳嗽等,总分5~12分。该量表总分18~46分,分数越高表明吞咽功能越差。

1.3.2 临床疗效 临床痊愈:吞咽障碍症状消失,饮水试验1级;好转:临床明显好转,饮水试验2级;无效:症状变化不大或加重,饮水试验3级及以上。总有效率=临床痊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吞咽功能评分观察组治疗2周、4周吞咽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且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4.3%,对照组总有效率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J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主要与迷走神经、舌咽神经核或核下损伤有关,目前尚无统一的治疗标准。吞咽障碍通常持续时间较长,易引发相关肺炎,增加脑卒中病死几率。因此采取安全有效措施及时治疗吞咽障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医学认为吞咽功能训练能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效刺激,促进舌咽及相关运动神经功能恢复,进而达到改善吞咽功能的目的。但受常规吞咽训练治疗时间、患者依从性等限制,其疗效难以持久。

中医认为吞咽障碍一症,发病在咽,病位在脑,与血瘀密切相关,治疗方法包括针刺、中药口服、穴位贴敷等。其中针刺不同穴位功效不一,如风池穴具有熄风通络、开窍功效;针刺左右、上廉泉穴具有通络醒神、通利咽喉功效;针刺人迎穴、吞咽穴能有效刺激兴奋相关神经(舌咽、迷走及舌下神经),并经由神经元传人至大脑皮层及延髓,进而以改善吞咽功能。同时辅以中药以活血化瘀,方中僵蚕、全蝎为君药,具有祛风化痰功效;红花、川芎、桃仁、地龙、当归为臣药,活血通络;远志、胆南星、郁金、石菖蒲为佐药,主要功效为开窍;甘草中和各药性,为使药。近年来电刺激疗法在临床应用较多,其中吞咽治疗仪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对相关肌肉群刺激,促使咽缩肌群功能(收缩、扩张)恢复,便于食物进入食管,有利于吞咽反射功能重新建立,最终恢复患者吞咽功能。本文将中医针刺、中药服用与吞咽治疗仪联合应用到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发现其治疗有效率明显比常规吞咽训练高。

中医治疗脑卒中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1月-2014年12月治疗的脑卒中后遗症为观察对象。其中男90例, 女70例, 年龄28~89岁, 年龄28~89岁, 平均年龄63.8岁;轻型50例, 中型70例, 重型40例。病程3月以内20例, 3~6个月30例, 6个月至1年40例, 1~2年30例, ≥2年40例。右侧偏瘫90例, 左侧偏瘫70例。家庭病床住院天数平均为198 d。

1.2 方法

早期康复: (1) 预防重症患者发生褥疮; (2) 预防感染; (3) 预防关节挛缩变形; (4) 功能训练:运动疗法, 偏瘫肢体综合训练, 据瑞典学者Brunndstrom发展了脑卒中运动功能评价方法, 上肢Ⅰ级:无任何运动;Ⅱ级仅出现协同运动的模式;Ⅲ级可随意发起运动;Ⅳ级出现脱离协调运动的活动:肩0°屈肘90°时, 前臂可旋前旋后;伸肘, 肩前驱90°, Ⅴ级出现相对独立于协同运动的活动:肘伸直、肩前驱30°~90°时, 前臂旋前旋后;肘伸直, 铅笔中立位, 手臂上举过头;Ⅵ级运动协调接近于正常, 指鼻试验无辨距不良但速度比对侧慢 (≤5 s) ;下肢Ⅰ级无任何运动;Ⅱ级仅有极细微的屈曲;Ⅲ级在坐和站立时, 有髋、膝、踝的协同性屈曲;Ⅳ级坐位屈膝90°以上, 踝背屈;屈髋、屈膝情况下踝背屈;Ⅴ级健腿站立, 患腿可先屈膝后伸髋;伸膝情况下踝背屈;Ⅵ级站立位, 髋关节外展超出抬起该侧骨盆所达到的范围;坐位伸膝时, 下肢内旋、外旋;可快速踝背屈。关节松动, 手功能训练。 (5) 步行锻炼:电动起立床, 减重支持训练。 (6) 言语障碍的康复:气压疗法, 吞咽功能训练,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电视透视吞咽检查[3]。洼田饮水试验判定标准分为无效、有效、显效三个级别;电视透视吞咽检查 (VFG) 判断标准:根据VFG评分表进行评分有无效、有效、显效三个级别。 (7) 日常生活活动练习:日常生活活动量表 (Barthel指数) :以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 通过对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及上下楼梯10项日常活动的独立程度打分的方法来区分等级[4]。记分为0~100分, 0分表示完全依赖, 100分表示完全正常, 40分以下表示重度损害, 41~60分表示中度损害, 61分以上表示轻度损伤。治疗前P>0.05, 治疗后P<0.01, 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针灸、按摩推拿治疗:针灸疗法是根据不同的患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针刺疗法每天1次, 2周一个疗程;按摩以恢复肢体为主, 此项治疗促进气血运行、有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

饮食护理与调养:辅以喝中药汤剂以对症治疗, 脑卒中中医俗称为中风, 恢复期分为风痰瘀阻证, 气虚络瘀证和肝肾亏虚证, 汤剂用解语丹, 补阳还五汤, 左归丸合地黄饮子加减以对症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我国目前现尚未大规模开展家庭病床, 家庭病床是可靠方便的模式, 形成以家庭为单位, 以健康为目标等技术指导为一体的模式, 通过全面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 达到全面评价患者的脑卒中后恢复, 从而提高医疗服务的效果和效益。特别应当指出的是, 家庭成员的介入减轻了患者心理方面的障碍[5]。脑卒中后遗症恢复慢、起效慢, 而住院时间通常较短, 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在医院脱离危险后就回家, 不能完全关注患者回家后康复变化, 因此患者出院后有必要在家庭或社区继续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6], 但因诸多因素影响, 很难有效开展脑卒中康复家庭病床或是开展不理想。目前, 我国尚不能增加很多中间设施来满足发病率高而周转慢的脑卒中患者的住院要求, 而现有的基层医疗机构又缺少康复的专业培训, 致使患者的康复治疗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看来建立一种由家庭成员与医务人员密切配合的康复医疗体系, 在我国是比较实际的。家庭病床具有诸多优势, 可以长时间进行合理、有计划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进行干预。为了使从未受过康复理论和技术训练的家庭成员能正确按照制定的康复治疗计划对患者进行训练, 医师亲自给病人进行功能训练, 针灸、穴位注射等中西医相结合的康复治疗, 使患者在行走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及语言能力等方面有一定的改善。

综上所述, 开展家庭病床康复中医特色治疗脑卒中后遗症既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 又可减轻家庭经济和人力负担,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陶玉春, 王方元.家庭病床中脑卒中的康复治疗-附60例临床观察[J].中国康复, 2010, 6 (4) :45-49.

[2]陆丽珍.健康教育对家庭病床患者的重要性.亚太传统医药, 2010, 6 (2) :33-36.

[3]孙漓, 朱治山, 郭瑾.舌咽联合刺激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D].江西医学院学报, 2009, 49 (3) .

[4]肖花, 杨慧.家庭康复病床的应用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J].2013:78-79.

[5]姚强.家庭病床病人心理、生理功能和家庭与临床疗效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3.

中医治疗脑卒中 篇5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中医养生理论对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的护理措施,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NIHSS和MRS评分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采用中医养生理论护理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中医养生理论;脑卒中;恢复期;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R743.2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715-01

目前,伴随医疗技术的发展,脑卒中的死亡率明显下降,然而其后遗症发生率仍然居高不下,在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60%-80%的患者遗留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给家庭造成严重负担[1]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给予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的护理措施,效果显著。现将研究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男21例,女24例;年龄59~75岁,平均年龄为(67.1±6.3)岁;观察组患者男20例,女25例;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为(67.3±6.5)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疾病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首先使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注意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依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护理措施,具体如下:(1)按摩:选取患者上肢的曲池、肩髃、合谷及下肢的足三里、梁丘、髀关和太冲穴位,每个穴位按摩2-3min,2次/d,医护人员按摩时应注意根据患者耐受程度调整按、揉力度,督促患者保暖。(2)叩齿法:采用叩齿法预防患者吞咽功能障碍,保持心神合一,紧闭双眼,将上下牙齿有节奏的进行叩击,约20次左右,可根据患者的锻炼进展增加叩齿力度和次数。(3)咽唾法:叩击后应将舌在口腔中紧贴牙面和牙床搅动,注意用力柔和自然,遵循先上后下、先内后外的原则进行搅动,搅动36次能够按摩齿龈,从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牙龈部位的营养血供。若患者感觉口中有唾液产生,应告知患者不应咽下,继续将舌贴着上下牙床和牙面搅动,当唾液逐渐增多,可用舌抵上鄂部将唾液聚集,鼓腮多次进行唾液含漱,再分3次慢慢咽下,10个循环效果最佳。(3)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通常注意站立和平衡,医护人员应对其站立、行走、平衡、上下楼梯等进行训练,帮助患者改善行走能力。此外,医护人员应搀扶患者多在室内行走或者平衡杠内进行迈步训练,也可借用助行器。(4)八段锦:八段锦主要是由八节操组成的,每节一个动作,通过保健操的形式进行开展,30min/次,1次/d,3次/周,3个月为一个疗程。(5)饮食调理:脑卒中患者应多食用低脂、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忌烟忌酒。对于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应叮嘱患者以清淡食物为主,如银耳大枣粥、山药粥、莲子粥、蔬菜汁和水果汁等,忌吃辛辣食物;对于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应多食用活血益气,健脾强身的食物,如瘦肉、蛋类、动物肝脏、奶类食物,忌吃油腻食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多发的中老年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2] 。中医养生理论主要是指将患者当作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根据其制定的相关护理措施能够有效保持患者的身体锻炼功能,提高患者的心灵修养。其通过穴位按摩方法在人体表相进行按摩,刺激穴位,从而调节营卫,促进血液通畅,促进患者康复[3] 。八段锦是一种我国传统的、优秀的保健方法,其动作简单、柔和连绵、华丽流畅、松弛有度,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加强患者关节灵活度和平衡。

本次研究可以發现,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对照组)和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对于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康复效果对比,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为(81.41±8.84),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为(5.81±0.56)分,MRS评分为(3.13±0.16)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此研究结果与张翠娣等研究结果相一致,充分显示出采用根据中医养生理论制定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遗留障碍,具有显著优越性。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养生理论护理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有效促进患者康复,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 何怡.药膳在脑卒中康复期的应用[J].河南中医,2013,33(07):1081-1082.

[2]李会忠,廖联明,吴明霞,等.干细胞脑移植与中医康复结合治疗脑卒中后运动障碍[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0):223,225.

中医治疗脑卒中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1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临床治疗的脑卒中偏瘫后肩痛76例,随机进行分组,常规组36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16例,年龄59~74岁,平均年龄(64.5±2.0)岁;综合组40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57~72岁,平均年龄(63.5±2.5)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和性别比例及相关资料,无显著差异性(P>0.05)。

1.2方法:常规组36例,均给常规康复治疗,主要是进行常规的康复活动训练,适宜给予功能锻炼治疗。综合组患者40例,给予中医综合康复治疗,中药方剂口服,方剂为:黄芪、桂枝、姜黄、桑寄生、地龙、川芎、当归、伸筋草、威仙灵、全蝎、白芍、天麻等依据患者情况给予剂量进行调整,同时给予穴位按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肩痛的情况准确的评估,依据疼痛情况和活动范围给予分级,依据分级进行针灸治疗,给予外关、曲池、合谷、手三里等穴针刺治疗;同时给予微波治疗,每天一次每次针刺和微波30 min,15 d为1个治疗周期[2]。

1.3效果评估标准[3]:(1)用VAS评分法评估疼痛强度。(2)用角度尺测量法评定肩关节活动度。(3)用Fugl-Meyer上肢运动评分量表评估上肢运动功能。(4)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

1.4统计学方法:选用SPSS1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的治疗情况:综合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的时间、日常运动功能的评估、关节活动范围、疼痛程度等对比常规组患者,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1。

2.2对比两组满意度和安全性:综合组满意度对比常规组患者,差异性显著(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因治疗造成的重症不良反应,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后肩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后遗症之一,一般多将其发病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种:肩关节半脱位,肌痉挛和关节囊挛缩,肩手综合征,误用综合征,骨质疏松和异位骨化等。现代康复医学对偏瘫肩痛的治疗,以良肢位摆放、主被动运动为主,其目的是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增强肩周肌群肌力、增加肩关节稳定性。本文中对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76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结果显示综合康复治疗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的时间、日常运动功能的评估、关节活动范围、患者满意度、疼痛程度等对比常规康复治疗患者,差异性显著。

总之,对于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进行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上肢活动范围、上肢功能,降低疼痛程度,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宜依据患者情况临床应用治疗。

摘要:目的 对中医综合康复手段治疗脑卒中偏瘫后肩痛的效果进行临床分析。方法 选取脑卒中偏瘫后肩痛76例,随机进行分组,常规组患者36例,均给常规康复治疗;综合组患者40例,给予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综合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的时间、日常运动功能的评估、关节活动范围、患者满意度、疼痛程度等对比常规组患者,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 对于脑卒中偏瘫后肩痛患者进行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的改善患者上肢活动范围、上肢功能,降低疼痛程度,缩短疼痛活动时间,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宜依据患者情况临床应用治疗。

关键词:中医,综合康复,脑卒中,偏瘫肩痛

参考文献

[1]张娟.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2]张鉴栩,张艳玲,赵敏.应用综合康复手段治疗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34):7301-7302.

中医治疗脑卒中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数共108例, 时间段为2010-04至2011-04的住院缺血性脑卒中病人 (不包括意识障碍、呼吸抑制等直接进入抢救程序的危重病人) 。其中男65例, 女43例。年龄42-81岁, 平均62.5岁。合并高血压42例, 合并冠心病23例, 合并糖尿病18例, 反复头晕, 合并TIA发作的14例, 另11例无既往病史。

1.2 治疗方案

(1) 常规治疗包括:甘露醇降颅压, 氧疗, 降压降脂, 水、电、酸调节及对症支持疗法; (2) 18例糖尿病病人采用0.9%生理盐水250mL+血栓通0.45g, 30-35滴/min, 每日一次;另90人采用10%葡萄糖250mL+血栓通0.45g, 25-30滴/min, 每日一次。治疗时间以7天为一个疗程, 14d为一个周期; (3) 中医师对适宜病人采取针灸、推拿和穴位、肌肉注射“甲钴胺、丹参”等理疗方法; (4) 护士给予心理疏导、防褥疮护理。 (5) 保健医师指导功能锻炼、被动运动康复计划。

1.3 治疗结果

(1) 治疗前后监测肝、肾功能及出、凝血时间变化未见明显异常, 无安全隐患。 (2) 经一个周期治疗后病情明显缓解85人, 其中有78人痊愈出院。14d有效率为78.7%, 治愈率为72.2%。 (3) 剩余30人参加第二周期治疗, 平均住院日达23天, 其中22人明显恢复出院, 8人留后遗症。最终治疗总显效率达92.59%。

1.4 不良反应

用药中有4人出现一过性面部潮红, 未影响继续用药。2人因酒精过敏停药。1人在第7天复查CT发现合并小量梗死后出血而终止溶栓方案。

2 讨论

2.1 药物特点

(1) 血栓通为冻干粉精制提纯技术, 其有效含量高, 科学去除杂质, 最大限度保留药物有效成分, 降低临床不良反应。同时, 其专利技术使药物能够充分水溶解, 防止结晶生成, 发挥治疗高效能; (2) 血栓通冻干粉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苷, 能通过减低钙通道阻断作用减轻梗死后病灶周围的脑小动脉痉挛, 平稳调压, 清除自由基, 减轻局部脑组织水肿, 为附壁血栓的消溶再通和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奠定基础。同时还能够调整血脂、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 活化血细胞, 提高血运供氧能力, 改善脑组织细胞代谢, 促进神经经络功能恢复。

2.2 治疗特点

(1) 选择本组药物治疗方案须注意监测出、凝血时间, 慎重选择高危出血病人, 同时, 尽量规避对三七、人参、酒精过敏患者; (2) 针灸通过穴位刺激能够提高神经兴奋的阈值, 疏通经络, 促进瘫痪肢体的感觉神经径路恢复。推拿和局部按摩、被动运动锻炼能够防止肌肉萎缩, 活化神经元, 刺激运动神经径路恢复。这些理疗方法是治疗偏瘫不可或缺的优势组合; (3) 肌肉或穴位注射"甲钴胺"等能够营养周围神经, 减低末梢神经功能缺失; (4) 部分中、重度瘫痪患者和年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难免情绪悲观失望, 心情沮丧,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干预策略以及加强医患沟通对主管医生来说十分必要。

3 总结

3.1 治疗目的

脑梗死后治疗的主要目的为改善梗死灶周围的血氧供应, 尽量减少因缺血缺氧而造成的脑组织细胞不可逆性损害, 恢复神经功能。其原则包括:抗凝、溶栓、营养神经、降颅压、调节血压等措施[1]。以血栓通为主的中药注射剂具有上述功效。

3.2 性价比较

多数中药注射剂被列为国家基本药物, 在基层医疗机构实行零差率销售;中医手法治疗适宜技术方案被全面推广;而本地区对中医药的住院合作医疗报销比例高达85%以上, 按平均14天住院日计算, 每病例报销后的单次医疗费支出仅600-800元。

3.3 前景预测

国家实行基本药物政策是为了规范临床用药, 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中医药诊疗技术的显著疗效让脑卒中患者看到了希望, 其在基层必然会得到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中医治疗脑卒中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男53例,女47例;年龄46岁~78岁,平均年龄(61.63±5.58)岁;病程1周~4个月,平均(28.45±8.30)d;脑梗死64例,脑出血36例;左侧偏瘫60例,右侧偏瘫40例。本组患者均经临床和影像学检查确诊,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患者均有患侧上肢肩部疼痛、运动受限,手部肿胀、疼痛,腕部和手指屈曲受限,手部颜色改变、皮温上升,符合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急性期SHS标准[3]。排除复发脑卒中患者,脑卒中病情尚未稳定者,存在严重意识和认知功能障碍者,伴创伤、感染、周围血管病或其他可致肩手部疼痛及功能受限的疾病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2组基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衡可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综合康复措施,包括(1)良肢位摆放:仰卧位患肩外展、外旋,健侧或患侧卧位患肩前伸,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患侧卧位应少一些,避免患肩长时间受压;坐位时防止患侧上肢垂吊及腕关节屈曲,保证患侧肘部、手腕及手部有良好的支撑。(2)主被动运动:在不引起患者疼痛的前提下,依次对患肢的肩、肘、腕、指关节进行各方向的被动运动,活动时动作轻柔,视关节功能恢复程度逐渐扩大活动范围;鼓励患者主动运动,包括卧位时健手协助下的患肢上举,自主耸肩,患手抓握训练,以及康复师协助下的抗阻训练。每日2次,每次20 min~40 min,根据患肢水肿消退情况逐步增加活动量,5周为1个疗程。(3)物理治疗:采用国产LDT-CD31超短波治疗仪,其工作频率40.68 Hz,最大输出功率200 W,将工作电极对置于患肢的肩、肘、腕部,取微热或温热档,每个部位10 min,每日1次。

1.2.2研究组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包括针灸、中药外用在内的中医药治疗:(1)针灸:主穴为手阳明经五腧穴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手部肿胀、运动障碍配中渚、外关、八邪、阳池,肘关节运动障碍配尺泽、肘髎;肩关节运动障碍配肩贞、肩髎、肩髃、天宗。采用0.3 mm×50 mm的不锈钢毫针刺入穴位,捻转提插得气后留针30 min,期间每10 min行针1次,每次1 min。每日1次,1个疗程15 d,共2个疗程,2个疗程之间休息5 d。(2)中药外用:将川芎、秦艽、羌活、红花、鸡血藤、延胡索、制乳香、制没药、鸡血藤、伸筋草、片姜黄各25 g,碎后装入18 mm×15 cm的双层热奄包内,凉水浸泡半小时后使用医用恒温器加热至65~70℃并保持10 min,取出后以湿毛巾包裹置于患肢肩关节和手部,询问患者是否耐受,避免烫伤,两处各15 min,每日1次。为保持有效温度每次治疗时2个热奄包交替加热,一剂药物可使用3次。

1.3观察指标2组均治疗5周后观察疗效,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肢疼痛情况,其以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痛。以与患侧与健侧手背的周径差评估肿胀情况,周径差>1.5 cm计4分、1 cm~1.5 cm计3分、0.5 cm~0.9 cm计2分,<0.5 cm计1分。以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估患肢运动功能,其总分为66分,得分越高表示功能越好。以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其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理能力越强。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VAS、肿胀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相较于对照组VAS、水肿评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MBI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相较于对照组FMA、MBI评分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复杂,包括由脑部病灶导致的交感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偏瘫后肩-手泵的生理机制受损,肩关节结构和功能改变所致损伤和炎症,腕关节过度屈曲及早期不正确的运动等[4]。对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治疗可取得一定的效果:通过良肢位的摆放避免肩关节进一步受累、减轻疼痛,改善静脉回流、防止腕关节损伤,给予正确的本体感觉刺激,恢复患肢肌肉张力的平衡;主被动运动可减轻关节粘连,改善关节功能,促进肌肉收缩及舒张,减缓其废用性萎缩,促进血液、淋巴回流,减轻水肿,恢复肌肉泵功能;超短波理疗能改善微循环,调节内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提高组织的新陈代谢,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我们在综合康复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明显提高了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与单纯行康复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

针灸是中医经典治疗方法,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其能促进神经功能重建,提高痛阈,调节交感神经功能,加快血液循环,增加供血供氧。本文所选之五腧穴为由四肢末端向肘、膝依次排列的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位,针刺井穴可以接通十二经气,协调气血;荥穴活血祛瘀,疏通经络;输穴调理脏腑根本,接五脏精气;经穴扶气补正,调整气血;合穴促进气血流畅,恢复脏腑平衡。选择阳明经上的五腧穴因患者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脉络痹阻,而阳明经阳气最旺,血亦最充,可收到最佳的补益阳气、通畅气血效果。配合辨证取穴,可显著减轻疼痛,缓解症状,促进患肢功能恢复。中药热敷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即为《黄帝内经》中所谓“熨”,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包括干热敷和湿热敷。本组所采用之方剂具有利水消肿、祛风除湿、温经通络等功效,通过热奄包的热蒸汽一方面可以促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渗液吸收,减轻关节、肌肉组织的炎症反应;另一方面可使中药离子通过毛囊及皮脂腺的开口、表皮各层渗透至受累关节内部,药物浓度高,直达病所,起到散瘀消肿、通利关节、舒筋止痛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综合康复的基础上结合针灸及中药热敷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明显缓解疼痛、水肿等临床症状,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意义重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摘要: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在综合康复的基础上实施中医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4年—2015年收治的10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综合康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药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患肢疼痛、水肿消除情况,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 2组治疗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水肿、上肢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相较于对照组VAS、水肿评分下降,FMA、MBI评分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采用中医药联合康复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缓解症状,促进上肢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中医药效果观察

参考文献

[1]纪树荣.康复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6-381.

[3]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9-151.

中医治疗脑卒中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神经科近两年来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28例, 年龄45~72岁, 平均58.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脑卒中标准, 且病程在2周之内, 意识清晰, 自愿纳入本文研究范围。在样本的选择过程中排除[2]: (1) 具有认知障碍者、拒绝接受治疗者; (2) 年龄>75岁者; (3) 伴有严重肝肾功能缺陷、严重糖尿病、重度昏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医康复单元治疗法进行治疗。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30例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居住的普通病房则按照传统的神经内科方法进行管理和治疗, 病房中无脑卒中专业小组进行协作与探讨, 无标准的治疗规定。

1.2.2 观察组

观察组30例患者给予其常规药物治疗, 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中医康复单元疗法。具体方法为:根据专业小组协作制定出的计划和目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 在患者出院后由小组成员拟定出院辅导计划, 让患者在出院后能自行在家中进行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初期要对其进行每2小时翻身1次的体位调整, 并且由专业人员对患者进行音乐辅助治疗和心理疏导治疗。对患者的家属要定期进行健康讲座或疾病防控辅导, 保证患者和家属能够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对每一个患者每天进行针刺治疗, 在针刺治疗完毕后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 每天持续1次。针刺治疗的具体方法如下[3]:于软瘫期上肢取其外关穴、合谷穴、鱼际穴、肩舆穴、手三里, 下肢则取其足三里、悬钟穴、太冲穴、阳陵泉。对于痉挛期则选其上肢的外关穴、合谷穴、肩舆穴、手三里, 对于下肢选其三阴交穴、阴陵泉。在入针后用提插法或捻转法, 当患者出现强烈的针感时留针0.5h, 且每10min给予1次刺激。对于发病过程中痉挛感较强的患者给予曲泽穴放血治疗, 每次放血3~5滴, 每周持续3次。对于恢复期的患者则采用平补平泻的方法, 于阳明经处留针0.5h。此外, 对每一位患者每周进行2次按摩推拿, 避免患者肌肉萎缩。对于偏瘫的患者给予中药外敷来帮助其经脉和血气的疏通;对于能够活动的患者, 由专人传授一些太极拳基本拳法, 每日进行短时间的训练, 提高患者的身体机能和肢体康复程度。在给予以上物理治疗的同时, 还要辅以中医的心理辅导治疗, 中医的心理辅导与西医的心理辅导虽目的相同, 但方法略有差别。中医在心理辅导上更注重天人合一的思想, 由天、地、人来剖析人的心理特征, 通过传统的养生与养心观念, 使患者的心境得到改善, 情绪得到调整, 从而提高患者的治愈率。

1.3 疗效评价

对两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根据其生活质量状况进行评分。具体内容包括, 对其患肢运动功能采用FMA量表进行评分, 对其生活自理能力采用MBI量表进行评分, 以此来综合判断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4]。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与检验, 同组检验使用t检验, 组间检验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 对两组患者的FMA与MBI评分进行比较发现, 两组患者与治疗前相比两项评分均有提高, 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30例患者的平均FMA与MBI得分比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相比, 观察组患者的心理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细情况见表1。

(, 分)

3 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疾病, 也是中老年多发疾病。其病死率、致残率在我国各种疾病中排行前列, 有资料显示脑卒中的致残率在我国可以达到80%以上[5], 所以该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诸多沉重的负担。对于脑卒中的治疗不仅要注重改善症状, 更要关注患者康复后的生活质量, 目前临床观点认为, 脑卒中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 可以给予康复训练与中医结合治疗, 从而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的整体疗效。

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来治疗脑卒中在我国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中医认为, 脑卒中的病因主要是在于气血的亏损和心肝肾阴阳失调, 最终导致血气运行受阻、阴阳互不相济。针灸疗法是治疗脑卒中的良好方法, 它能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 提高患者瘫痪肢体的苏醒率, 活血化瘀、通经疏脉, 在药物配合治疗的前提下, 显著地提高患者的预后情况。通过循证医学对于脑卒中的研究发现, 建立卒中单元是治疗脑卒中的最佳方法, 卒中单元具备以下的一些特点: (1) 多学科专业小组共同协作; (2) 早期康复治疗; (3) 家属的健康知识教育与患者的积极配合; (4) 系统的病房管理和针对性的治疗。卒中单元的建立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 提高了患者的存活率, 为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福音。除了针灸治疗外, 以下一些治疗方法效果也较好:中药外用、推拿治疗、太极拳、中医心理护理等, 所以建议在使用针灸治疗的过程中, 辅以以上治疗方法, 增加患者的康复率和预后情况。

综上, 本文就脑卒中中医康复单元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进行探究后发现, 通过中医针灸治疗为主、配合康复训练为辅的卒中单元治疗, 对于提高患者的肢体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极好的效果, 且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全良, 顾卫, 张明霞, 等.中医结合早期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卒中[J].广东医学, 2004, 25 (11) :1338-1339.

[2]温德树, 马莉琴, 冯勤, 等.组织化卒中医疗模式对急性脑卒中的效果研究[J].脑与神经疾病, 2006, 14 (5) :339-340.

[3]廖美容, 刘泰.急性脑卒中早期的中医康复治疗原则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 8 (6) :729-730.

[4]姚菊峰.脑卒中患者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11) :684-685.

如何治疗出血性脑卒中 篇10

(一)支持治疗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的初期,应首先进行降血压、降颅内压和止血这三种支持治疗。

◆降血压治疗。高血压是诱发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调查发现,有90%以上的出血性脑卒中都是由高血压引起的。因此,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的初期,应及时进行降血压治疗,以免加大出血量。一般来说,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的初期,应将血压控制在160/90毫米汞柱左右。适合此类患者使用的降压药主要有尼莫地平、卡托普利等。需要注意的是,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的24小时内,其血压下降的幅度不可超过其发病时血压的20%,以免引起脑供血不足。

◆降颅内压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的初期,其颅内压会明显升高。此时,患者应使用甘露醇等利尿剂进行降颅内压治疗,以减轻脑水肿的程度,预防脑疝的发生。

◆止血治疗。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的初期,应小剂量地使用血凝酶等止血药进行治疗,以减少出血量。

(二)手术治疗

对于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说,支持治疗只能起到改善预后、减轻并发症程度的作用,却无法有效地减少出血性脑卒中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最好采取手术治疗。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出血性脑卒中的手术方法主要有微创血肿清除术、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和传统骨瓣开颅术等。这其中,以微创血肿清除术的疗效为最佳,立体定向血肿抽吸术的疗效次之,传统骨瓣开颅术的疗效最差。

高血压性脑卒中前期的中医护理 篇11

1 高血压性脑卒中的病理基础

高血压脑微小动脉的病理改变主要有三种: (1) 玻璃样变; (2) 纤维素样坏死; (3) 微动脉瘤形成。这三者是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卒中的共同病理基础。在高血压晚期这种改变更为明显,在这个时期,患者随时会发生脑卒中。当存在有利于血栓形成的诱因时(如血流缓慢,血黏度增加),病变动脉易闭塞而致脑梗死;当血管内压力骤然升高或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时,病变动脉则可发生破裂或漏出性出血。自高血压晚期开始至脑卒中发生前这段时间被称为脑卒中前期。动物实验显示,肾性高血压大鼠在高血压晚期卒中发生前,脑组织已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形成卒中发生的有利环境。卒中时出血灶和梗死灶外周的微血管损害会进一步加重,出现神经细胞高度水肿或坏死[1]。

2 高血压性脑卒中前期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

高血压性脑卒中前期,由于血压升高和脑微血管的改变,患者多表现为眩晕、头痛、中风先兆症状。病因病机多为精神紧张,思虑过度,七情五志过极;或劳累过度,嗜食肥甘,饮酒过度,导致机体阴阳失去平衡,气血经脉运行失常,或气郁化火,或阴虚阳亢,或气血亏虚,或瘀血阻络,或气机失调、痰湿上蒙清窍等。

3 高血压性脑卒中前期的中医护理

3.1 血压管理

高血压性脑卒中前期患者多合并有心、肾及大血管病变,医生应对患者个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指导患者合理控制血压,规范服药,定时测量血压,避免血压波动。

3.2 生活起居的护理

患者宜在空气清新、光线柔和、室温适中的环境下生活。如患者头晕头痛均需卧床休息,闭目养神,避免大幅度改变体位。尤其在下蹲、下床及如厕时需有人陪扶,起立时切忌动作过快。沐浴时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注意观察患者头痛、头晕的发作时间、程度、性质,以及血压、脉搏的变化,并做好护理记录和生活护理。待血压平稳,症状减轻时,可进行缓慢的活动。在季节或气候更迭的时候尤其是要注意保暖,以防外邪入中而发生中风。如患者出现短暂性失语或语言蹇涩、复视或单眼黑矇一侧肢体麻木乏力等,应即刻卧床,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向医生报告。

3.3 情志护理

高血压病患者多数焦虑,易激动,而不良的心理情绪会引起血压的升高,这种一过性血压升高随时能导致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所以要以热情耐心、和蔼可亲的态度关心患者,使患者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和悲观的情绪,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情绪波动。必要时可予镇静、抗焦虑治疗。

3.4 饮食调护

痰浊内阻、痰瘀互结、清阳不升者,饮食应清淡、低盐、低脂饮食;痰湿重者,可给薏苡仁粥、山药粥以健脾渗湿;肝阳偏亢者,可饮用鳖甲汤,以及核桃仁、芝麻糊、菊花茶等;久病不愈、气血亏虚者,可进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如猪肝、鱼、瘦肉等;进餐不应过饱。此外,还应嘱患者保持大便通畅,并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可饮用蜂蜜水。饮酒者应注意适量(每天不超过2杯),戒烟。

3.5 运动护理

指导患者选择适当的运动方法,如散步、慢跑等,做到动静结合,劳逸结合。但血压超过220/110 mm Hg (1 mm Hg=0.133 kPa)者,应注意休息。禁止活动。

3.6 健康教育

患者入院时,首先介绍有关高血压病的知识,如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用药常识。出院后,嘱患者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定期检查血压,要坚持长期服药。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擅自停药或换药。并做好脑卒中的一级预防。

参考文献

上一篇:属性处理下一篇: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