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共8篇)
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 篇1
关于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之中也称之为脑卒中,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脑卒中具有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等特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康复治疗对针对脑卒中患者出现的认知障碍、卒中后抑郁以及肢体瘫痪等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新的康复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复医学的发展[1]。而如何促进患者各项功能恢复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本质目的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的运用医学手段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言语、运动、认知和其他受损功能,以便使其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社交等恢复至最佳状态,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
2分析脑卒中康复护理的具体方面
2.1认知障碍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 绝大多数的脑卒中患者发病之后都会发生认知障碍。脑卒中后发现认知障碍存在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针对失语症患者,可采用认知记忆试验以及Wechsler记忆量表等方法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综合评价。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康复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认知障碍严重程度,认知障碍情况越严重,预后效果则越不理想。所以,认知障碍康复护理主要从听觉、触觉、视觉等方面给予患者感知觉刺激,同时辅助一定的药物治疗,强化运动学习,以改善患者记忆能力[3]。
2.2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对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而言,应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措施,通常先进行运动训练,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发育,同时辅助功能电刺激、肌电反射刺激以及药物治疗等。运动治疗,需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不同时期病情变化给予按摩、主动或者被动性的运动锻炼,具体包括准确进行坐、卧训练,同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运行训练、体位训练以及走路训练、保持平衡训练等。在训练过程中,应该安排一些穿脱衣服、个人卫生、餐具使用以及淋浴、如厕等ADL训练,训练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患者采用与之相符的促进技术,安排科学合理运动量。在运动训练的同时,要给予患者服用去甲丙咪嗪、百解忧等药物,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4]。
2.3吞咽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所谓的吞咽障碍,主要是指患者食道上括约肌、咽喉、双唇、舌以及食道功能遭受损伤之后,导致的进食障碍现象。对患者吞咽功能进行康复训练主要是对其口面肌群进行的感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觉刺激、运动训练等方式帮助患者改善吞咽功能障碍的训练模式。具体包括门德尔松手法,主要适用于候部可以上抬的患者,保持上抬位置不变,在吞咽过程中告知患者舌抵硬腭,同时屏住呼吸数秒。另外还要给予患者颈部按摩,向上推其喉结以提高患者吞咽能力。口、下颚、舌训练法主要是通过指导患者进行鼓腮、闭唇、张口训练等方式帮助其改善口面部肌肉运动情况,患者无法自行做到时可给予被动运动,确保其可以充分口张摄食以及闭口咀嚼运动。
2.4失语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脑卒中损伤发生在患者言语中枢时,就会导致患者失语,相关资料显示50%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会出现失语症状,严重影响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失语主要包括运行性、命名性和感悟性失语等几种。失语可能会自然恢复,但若进行语言训练则可加快言语训练的速度和进程。语言训练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的失语类型、程度等选择不同的训练方式,在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口型示范的重要作用,实施面对面教授,通过实物配合手势增强患者理解能力,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语言能力。
2.5心理障碍康复护理具体措施 一半以上的脑卒中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焦虑和抑郁是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护理人员要积极鼓励患者勇敢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疗阶段出现悲观、失望心理的患者应及时与其家属交流、沟通。以便给予患者生活和精神上的支持与安慰[5]。
3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及重要性
3.1早期康复护理的实施时间 一般情况下,脑卒中发病之后的3个月内进行康复训练即属于早期康复阶段。越早进行康复护理,患者的整体治疗和功能恢复效果也就越好。康复训练过程中,导致再出血的发生几率并不高,只要脑梗死或者脑出血患者的生命体征处于平稳状态下,都可进行早期康复治疗。介入早期康复锻炼的最佳时间在患者生命体征基本恢复平稳,且神经学症状在48~72h内不再出现新发展。
3.2早期康复护理的重要临床意义 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可减少肌肉大面积萎缩、足下垂或内翻、关节脱位、关节痉挛畸形等并发症,这种作用是其他药物治疗方法替代不了的,此外还能有效预防其他并发症发生,、减少住院费用,缩短住院时间。最大限度的帮助患者恢复自我生活能力,切实改善生活质量。所以,早期康复护理对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以及提高整体治疗效果都具有重要意义。
4分析康复护理过程中相关注意事项 在进行早期康复护理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训练方法,由简单逐渐向困难过度,在训练之时应该对患者反应以及肌力改善情况进行密切观察。训练时缓慢行之,切不可使患者出现疲劳感。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应该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其原有的心脏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进行积极治疗和控制,血脂也要尽量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告知患者要保持规律生活,劳逸结合,合理膳食;对患者病情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其他变化或意外情况应及时就诊[6]。
5结论 目前,临床方面针对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达成统一意见,且研究成果令人满意。但仍然存在一些争议,如早期康复训练的时间、内容以及训练强度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和深入研究讨论。
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85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通过CT、MRI检查确诊, 均符合脑卒中临床诊断标准, 并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脑血管其他病变及中途退出者等,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患者, 男23例, 女19例, 年龄45~70岁, 平均 (53.64±6.71) 岁, 病程10天~28个月, 入院时ESS评分 (39.23±16.28) 分。观察组43例患者, 男23例, 女20例, 年龄47~72岁, 平均 (52.69±6.59) 岁, 病程12天~29个月, 入院时ESS评分 (39.34±14.89) 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 如遵医嘱应用溶栓药、抗凝药;急性期时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搬动, 一般取平卧位, 头部禁冷敷;定时监测记录患者生命征、意识状态、瞳孔变化、有无呕吐、头痛等;饮食上应让患者少食多餐, 食用无刺激、低胆固醇、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加用口腔护理、皮肤清洁护理等。观察组在基础护理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 脑卒中患者多会有负面情绪和心理, 所以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疾病情况和心理情况, 并且要给出相应的指导和建议, 使患者保持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 并和家属做好沟通。从简单发音到双音、生活常用语;给患者听音乐、听广播, 逐步训练;鼓励患者说话, 使患者早期开口。向家属和陪护介绍易于掌握且便于操作的按摩手法, 按摩前要洗手、剪指甲;按摩穴位有百会、胆腧、太冲、合谷、足三里等穴位;按摩时间为每个部位5 min, 1~2次/d;让患者养成循序渐进的锻炼的好习惯, 主动进行床上运动, 如床上翻身、起立训练、桥式运动、内收肌与内旋肌的夹腿运动等;无论做什么运动都应让患者主动配合被动进行。依据患者不同病情加用针灸治疗不同穴位, 1次/d, 15 min/次, 10 d一个疗程。
1.3 评价标准
两组治疗前后脑卒中评分比较采用脑卒中评分 (ESS) , 参照欧洲脑卒中评分 (具体项目包括意识0~9分、水平临凝视功能0~4分、面瘫1~2分、言语0~6分、上肢肌力0~6分、手肌力0~6分等) , 最高分数45分, 最低分数0分, 轻型:0~15分, 中型:16~30分, 重型:31~45分, 评分越高说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治愈:功能缺损评分降低91%以上, 病残程度为0级。明显进步:功能缺损评分降低46%~90%, 病残程度为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降低17%以下。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E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EE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ES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 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对比, *t=2.0103, *P=0.0475<0.05;#t=2.1286, #P=0.0361<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愈21例, 明显进步12例, 进步8例, 无变化2例, 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治愈11例, 明显进步7例, 进步16例, 无变化8例, 总有效率80.9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7269, P=0.0297<0.05) 。
3 讨论
脑卒中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一种疾病, 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 多发于中老年患者, 也是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因素之一[3]。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口老龄化, 脑血管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升高, 且发病年龄也在逐渐的年轻化, 成为对人类的健康及寿命有着严重影响的疾病之一。该病发病急促, 当缺血或出血的状况发生后几分钟至数小时能够迅速产生不可逆转的脑损伤, 如未及时地进行治疗, 可在短时间内扩大, 同时还会出现较多的并发症[4]。
中医学认为, 血瘀是中风, 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因素瘀血阻络脑部, 出血性中风病理因素络破血溢成瘀[5]。使用推拿、按摩、针灸等中国传统医药非药物疗法, 以常规康复治疗中风已取得显著效果;早期积极开展康复中药治疗, 包括药物, 针灸, 按摩等有效的综合和系统的治疗, 可以有效地改善脑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降低中风发病率和死亡率。脑卒中患者多表现为焦虑、恐惧等心理状态, 患者发生脑卒中后会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因此, 护理人员有义务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 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可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使患者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同时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协调各种关系, 让患者感受到来自医院、家人和社会的温暖, 从而减轻心理压力, 改善预后。此外, 针灸的方法可以扩张患者的脑血管, 使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 增加了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按摩可以舒筋活络, 活血化瘀, 对关节起到保护作用, 防止肌肉萎缩, 在足底穴位上贴敷能够健脑益肾, 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的E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5.35%显著优于对照组80.95% (P<0.05) 。说明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改善预后。
总之, 脑卒中患者在基础护理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 能够有效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改善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对脑卒中患者采用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85例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基础护理, 观察组43例患者在基础护理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脑卒中评分。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脑卒中患者的E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中医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并改善预后,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中医护理,基础护理
参考文献
[1]杨梅.脑卒中患者中医护理干预的应用效果[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 18 (16) :115-117.
[2]袁秀娜, 高其芳.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 2013, 33 (12) :2111-2113.
[3]蓝小林.针刺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中医药, 2013, 43 (4) :65-66.
[4]温兆优.中医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效果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 15 (11) :79, 87.
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 篇3
【关键词】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护理体会
【Abstract】 numbness after stroke is one of the symptoms of common clinical, quality of life and its serious impact on the patient's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here is no clinically effective drug treatment, not only affects the clinical effect, but care is not easy. This article will introduce undergraduate nursing room for numbness methods, in particular the treatment of undergraduate rooms homemade medicine packets, can be funded fellow reference.
【key words 】Post stroke limb numbness; nursing experience;
【中圖分类号】R47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011-02
肢体麻木是脑卒中后的常见后遗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症状明显,治疗上缺少有效的药物,临床护理治疗较为棘手。中医学认为,麻木是指肌肤知觉消失,不知痛痒,在《内经》及《金匮要略》中称“不仁”,隶属于痹症、中风的范畴。其病机主要以气血亏虚为本,风寒湿邪及痰瘀为标。清代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麻木源流》指出:麻木病因为“气虚是本,风痰是标…,死血凝滞于内,而外挟风寒,阳气虚败,不能运动…风痰凑焉,死血聚焉”,病机不外乎气血不畅,皮肉经络失养[1]。
脑卒中后肢体麻木是护理工作中难于处理的棘手问题,发生率高[2-3],其主要特征是患肢麻木,尤以末梢部为甚,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影响日常生活功能,重者自觉痛苦难堪,影响生活质量。
对于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的护理康复,我科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心理护理。肢体麻木患者病程长,易反复,常伴有焦虑、易怒、烦躁和忧郁等情绪,结合其心理特点,提供细心、耐心、热心的服务。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不良情绪,同时尽量为患者提供一个轻松愉快的就诊环境,为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密切认识到疾病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医生工作,坚持长期护理。第二,运动护理。锻炼应作为肢体麻木患者护理工作中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要督促患者每日按时活动,积极进行肢体按摩,嘱患者放松肌肉,促进肢体血液循环,进而消除麻木症状。第三,针灸护理。针灸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患肢上进行针灸治疗,可以从整体上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血液循环通畅,气血能顺利地到达肢体,从而消除由于气血不达肢体所致的麻木。第四,足浴护理。通过对下肢和足部的浸泡和按摩,有效的促进局部器官的血液循环,增强表皮组织的新陈代谢,可起到治疗相应脏腑疾病的目的,消除麻木症状。第五,中药封包护理。通过药物在热能的作用下通过皮肤直接吸收进入血络,输布全身而发挥药效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活血通络,同时经济方便,价格低廉、不浪费药材,患者易于接受,痛苦小,副作用小,疗效显著。
我科根据中医理论及本病的特点结合新疆的饮食文化及生活环境所造成的特殊体质人群,自制了一种中药封包,由续断、牛膝、丹参、路路通、独活、当归、川芎、红花等十二味药物组成。其中续断、牛膝以补益肝肾,强筋健骨,路路通、独活以祛风通络,川芎以行气活血,红花以活血化瘀,当归、丹参以补血活血,血液运行通畅,经络得以疏通则麻木自除。将药物缝制成小包后加热,放置于患肢部,通过热、药的双重作用取得疗效[4-5]。使药物在热能的作用下通过皮肤直接吸收进入血络,输布全身而发挥药效作用,可促进血液循环,扩张血管、活血通络,改善周围组织营养,激发机体自身调节功能[6]。从而恢复人体阴阳平衡状态,起到治疗及预防疾病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明确我科自制封包的临床疗效特点,本科室正在进行全科小范围的随机对照试验,为进一步证实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使其更具有规范性、安全性、使用性,为临床推广提供更加可靠地循证依据。为临床治疗肢体麻木寻找临床新思路。此外,我们还十分注重护理康复的应用,从心理康复、药浴康复、运动康复等多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体会到从发病开始即应实施护理康复,首先解除患者心理障碍,调动患者积极性,主动参与康复训练,尽可能地预防并发症、后遗症,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对于脑卒中后肢体麻木症状的护理,我们应该通过经常与患者沟通,根据其心理活动,消除他们的紧张、焦虑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积极治疗原发病,适当参加锻炼,加强肢体功能活动,同时定期到医院复查。通过我们自身专业的特点,努力帮助病人解决痛苦。
参考文献
[1]姚自立.祛邪扶正法治疗脑梗死肢体麻木21例[J].福建中医药,2003,34(2):29.
[2]晋小勇.中医药辨治中风难治性麻木72例[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5):81.
[3]李建霞,赵丽,侯云栋.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肢体麻木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404-405.
[4]党丽莉.中药熏蒸治疗中风后肢体肿胀麻木129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2,7(3):172.
[5]李晓玲,钱旭东.中草药熏蒸疗法治疗中风半身不遂94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1998,7(2):12-13.
脑卒中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及护理 篇4
程红彦 河南鹤壁煤业公司总医院内科 458000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47例脑卒中患者56次跌倒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措施和效果。结果 男性患者发生跌倒机会较多,肌肉张力下降(70%)、偏瘫(50%)和(或)肢体感觉迟钝患者易跌倒。48%发生于卒中后的第一月内,70%发生早晨或中午。结论 脑卒中患者易于发生跌倒,在病人管理上应预以重视。
跌倒是脑卒中患者常见事件,尤其是急性期患者[1-5]。因此,研究跌倒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多种因素与脑卒中患者跌倒有关,其发生率为每天0.9% ~ 1.6%[6],高年龄患者发生率更高。脑卒中患者中,跌倒除与年龄有关外,可能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7],本文分析脑卒中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管理措施。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脑卒中患者为河南鹤壁煤业集团总医院康复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的病例,均为脑卒中急性期后需要进一步康复治疗的患者,均经CT和(或)MRI确诊,有完整的病例资料并完成康复护理疗程。观察时间为患者入院至出院期间。
1.2 跌倒的确定和记录1987年Kellogg国际老年人跌倒预防工作组将跌倒定义为:无意图的摔倒在地上或一些更低的平面上,但不包括暴力、意识丧失、偏瘫或癫痫发作所致的跌倒[8]。跌倒的目击者包括医生、护士、家属及其他人员。记录患者跌倒的详细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脑卒中时间和类型、神经功能缺损涉及的肢体(单侧或双侧瘫痪、肌肉张力高低、感觉敏感度)、视觉空间判断、视力损伤(半盲或全盲)、语言交流障碍、震颤或共济失调、病前有无骨折或下肢手术。患者用药情况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用药时间。记录跌倒发生时间、场所、病人跌倒前从事的活动、发生原因、损伤后果。
1.3 危险病人的管理
制定有效的防止跌倒措施,并真正将预防落实于患者内容包括一般措施,包括对患者加强巡视,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并进行干预,对病床、轮椅、便椅的良好固定,要求患者在合适的场所进行合理运动,使患者熟悉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患者居住环境进行干预,注意灯光亮度和色泽,保持地面干燥清洁平整,保证患者无障碍运动。对患者衣着尤其是鞋的大小和合适度要重视,不要病人单独活动和锻炼,排便时有人伴随,都会病人正确的起床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 ± 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应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期间,共有47例病人发生56次跌倒,其中35例为男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7 ±8.9岁。36例次跌倒为老年患者,20例为年轻患者(≤60岁)。发生跌倒的47例患者,发生1次者33例,2次者12例,4次者2例。56例次跌倒有50例次是药物治疗当天,主要药药为降血糖药物、降血压药物、安静剂、抗精神药物等。
40例次(70%)跌倒与肌肉张力降低有关,30例次(54%)跌倒发生于偏瘫侧,26例为非偏瘫侧,二者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视力或视野原因发生跌倒者为12例次。病人发生跌倒的最主要场所是床边,33例次;其次是洗漱室,11例次;走廊,10例次;体力活动和进餐间各1例次。发生跌倒的高峰时间为8 am~2pm(25例次),16例次发生于下午(3pm~8 pm)夜间发生跌倒者为13例次,其他时间发生跌倒者为2例次。28例次跌倒发生于家属用轮椅运送病人时,部分跌倒与地面太滑有关。30例次跌倒是发生于脑卒中后2~6周,其余为≥6周。
仅4例次跌倒发生轻微损伤,主要是轻微擦伤或小伤口,无重大伤发生。讨论 根据1987年Kellogg国际老年人跌倒预防工作组将跌倒定义为:无意图的摔倒在地上或一些更低的平面上,但不包括暴力、意识丧失、偏瘫或癫痫发作所致的跌倒[8]。本文结果显示,与跌倒相关的重要临床危险因素主要是药物治疗的不良作用,尤其是降糖药物、降血压药物、安静剂和抗精神药物,引发的跌倒事件较多见,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早期加以预防可大大降低跌倒事件的发生。患者肌肉张力不协调、偏侧运动障碍也易发生跌倒。此外,患者的视力障碍、视野异常也是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由此而引发跌倒事件亦不少见。Nyberg等[9] 以及Tutuarim等 [10]研究认为,视力和视野损伤是病人易发生跌倒的重要原因,Kwolek等[115] 报道应用安静剂易发生跌倒,需要加以预防。应用降糖药物易于发生跌倒,主要是患者血糖降低过低或过快有关,降低血压药物应用也易发生跌倒,患者血压的突降或突升都有可能引发跌倒。患者平衡功能异常是引起跌倒事件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有研究表明[12],脑卒中患者康复期间发生跌倒事件较多,85%是发生于白天,71%发生在床边。对202例脑卒中患者观察发现,白天发生跌倒者几乎是夜间的两倍[12]。最多发生时间为6 am~ 6 pm.。本文也显示,发生跌倒的高峰时间为8 am~2pm(25例次),16例次发生于下午(3pm~8 pm)夜间发生跌倒者为13例次,其他时间发生跌倒者为2例次。可能与白天患者活动较多等因素有关。
总之,脑卒中患者发生跌倒事件较多,重要的措施在于早期预防和干预,以减少跌倒事件发生率。脑卒中患者引发跌倒的原因较多,除了疾病本身影响以外,药物治疗也是重要影响因素。这些患者多数应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尤其是降糖药物、降压药物和安静药物等,这些药物对跌倒事件的影响应预重视。对高度危险患者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加强护理支持,对减少跌倒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 篇5
摘要:目的:分析总结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胃部插管操作失败的原因。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并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364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插胃管措施,分析总结插胃管失败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同时调查患者及其家属满意率。结果:本次研究中,脑卒中患者364例发生插胃管困难81例,根据病情不同患者分别改用其他插胃管操作,插胃管成功率得到显著提升,更改操作方法后成功率100%;其中,更改1次成功者66例,约81.48%,更改2次成功者12例,约14.81%,更改3次以上成功者3例,约3.70%,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在插胃管成功后总满意率(280/364),其中更改插胃管方法患者81例,其家属在患者初次进行插胃管护理服务后,满意率为37.04%(30/81),更改后满意率95.06%(77/81)。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插胃管操作时,若操作困难,则需注意细节及相关事项,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如胃管型号不合适等,从而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对策,提高临床插胃管成功率。
关键词:脑卒中;插胃管;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082-02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之一,主要临床表现为延髓性麻痹及昏迷等,进而造成自行进食困难,需要护理人员提供插胃管并留置胃管护理服务,以满足脑卒中患者对食物营养的需求,保证患者体内水、电解质代谢处于平衡状态,以及药物应用效果,降低误吸率,有利于对患者是否出现由应激性溃疡引发的上呼吸道出血进行监控。需要注意的事,临床上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插胃管操作中,部分患者插胃管发生困难,操作失败,甚至因反复插胃管,造成病人出现鼻粘膜损伤以及出血等不良后果,不仅耗费护理人员的时间及精力,还容易降低护患之间关系和谐程度[1]。为了提高该类患者插胃管的成功率,本次研究选择2010年1月-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并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364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插胃管措施,分析总结插胃管失败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2010年1月-2014年9月在我院进行治疗并留置胃管的脑卒中患者364例,男251例,女113例,年龄35-81岁,年龄平均(67.60 10.53)岁;按照合并症分类,合并高血压患者188例,合并冠心病患者96例,合并慢阻肺患者73例,合并糖尿病患者58例,两种以上合并症患者55例。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结果,结合临床表现确诊脑卒中,排除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疾病者,以及精神系统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同医院签订知情同意书。
1.2插胃管失败原因及护理对策
脑卒中患者因病情导致无法自行进食时,需留置胃管,以进行鼻饲,并经胃管用药等,但影响插胃管成功率因素较多,需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针对性较强的不同护理对策,提高插胃管操作成功率,保证经鼻饲补充足够营养物质及应用药物效果等[2]。
1.2.1插胃管失败原因
1.2.1.1脑卒中患者自行拔出胃管
部分脑卒中患者在留置胃管后自行拔出胃管[3],其原因主要在于患者未充分认知插胃管时刺激程度,对胃管进入鼻腔充满恐惧,用手阻挡护理人员执行插胃管操作,胃管经过咽喉刺激引起恶心等不良反应,临床约束方法错误,患者处于极度紧张情绪中,感觉痛苦,导致其强行拔出胃管。
1.2.1.2胃管未能顺利通过鼻腔的原因
经过耳鼻喉科医生会诊后,本次研究364例脑卒中患者中胃管不能通过鼻腔病人20例,包括8例存在鼻中隔偏曲,6例鼻甲肥大,6例鼻息肉等鼻腔疾病使鼻腔通过狭窄。
1.2.1.3假性延髓性麻痹
假性延髓性麻痹是由于双侧大脑皮质上运动神经元或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最常见病因是脑卒中,典型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及进食,饮水呛咳。临床护理要求对脑卒中并发假性延髓性麻痹患者在发病1-2天经胃管行营养支持,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失去大脑中枢的控制,患者可出现吞咽反射迟钝,导致插胃管失败。
1.2.1.4舌后坠
部分脑卒中患者由于支配舌、咽部的神经麻痹,常发生舌根后坠的现象。当患者在病床上处于仰卧位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舌根后坠表现更加严重,后坠的舌根堵住了口咽通气道,常使胃管很难插入。本次研究中3例患者反复进行插胃管操作≥10次,但仅1例成功,其他2例患者更改插胃管方法后成功。
1.2.1.5昏迷
据临床调查显示,脑卒中患者约有20%呈昏迷状态[4]。由于昏迷时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插胃管时未能配合吞咽动作。直视状态下食管入口保持关闭。关闭的食管入口为一凸面向背侧的新月形裂隙,此部位为食管最狭窄处。若无吞咽动作,则向食管内插管会遇到阻力,最终导致插管失败。
1.2.1.6痰液较多且粘稠
脑卒中患者常有清理呼吸道无效的护理问题,致使痰液较多且粘稠,咽喉部一但受到胃管插入的刺激,患者及易产生恶心及呕吐反射。由于咽肌的强力收缩,可将胃管尖端推至口腔,盘入口中,致插管失败。
1.2.1.7气管切开
脑卒中患者痰液较多且粘稠,造成气道不畅,影响呼吸时,为防止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常需将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术后,由于气管套管的插入,导致食道受到压迫,进而造成胃管插入不畅,并使其弯曲,分散插胃管操作力道,造成插胃管失败。
1.2.2护理对策
1.2.2.1插管前充分评估患者实际情况
护理人员需向患者及其家属仔细解释插胃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指导病人在插胃管过程中进行正确配合:邀请轻松插胃管体验的患者同即将插胃管的患者进行交流,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插管前用石蜡油充分润滑胃管,减少胃管与鼻粘膜的摩擦,减轻疼痛。胃管刺激咽喉引起患者出现恶心症状时,应先暂停插管,当患者休息片刻后,再根据操作者的指令执行吞咽动作,操作者同步插入胃管。
1.2.2.2插管前检查鼻腔是否通畅
插胃管中需排出患者鼻中隔偏曲、鼻甲肥大、鼻息肉等鼻部疾病。若一侧鼻腔阻力大,可更换另一侧鼻腔;插胃管时尽量贴近鼻中隔轻柔向内下方向用力,如遇到阻力,则可适当调整方法,避免用力过猛损伤鼻粘膜引起出血,从而增加患者的痛苦程度及对插胃管的恐惧心理。
1.2.2.3饮水插管法
对于有吞咽反射而无饮水呛咳的患者,可在胃管插入15cm时,另一人用小勺喂少许水,使患者进行吞咽动作,操作者配合其吞咽动作,迅速插入胃管,能够有效促进插胃管操作成功率的提升。此种方法是利用患者的吞咽反射使胃管顺利进入食管,同时有水和胃管一起进入,减轻了胃管对咽喉的刺激,普通患者具有足够耐受力,临床效果较好。
1.2.2.4侧卧位拉舌法
此种方法用于深昏迷伴有舌后坠患者。患者取侧卧位,用舌钳子将舌向外拉出,松紧适宜,有的深昏迷患者可使用开口器把口张开,从而加大了咽喉通道,减轻舌后坠,无需患者做吞咽动作的配合,就能顺利插入胃管。
1.2.2.5昏迷病人的注意事项
部分脑卒中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由于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无法配合插胃管操作,且反复插胃管可导致患者声带受到损伤及水肿[5]。为提高昏迷患者插胃管的成功率,可将胃管自鼻孔插至14―16cm处,再以左手将患者头部托起,使其下颌尽可能靠近胸骨柄,以加大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便于管端沿咽后壁滑行,然后徐徐插入胃管至所需长度。
1.2.2.6痰液较多
在插管前吸净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吸痰后休息5―10分钟,选择侧孔小,硬度高的胃管,轻轻插到咽喉部,让患者头部尽量前屈前倾,增加咽喉部弧度,迅速将胃管插入。
1.2.2.7气管导管引导法
该方法适用于采用常规方法不成功患者,特别适用于患者处于全麻或昏迷状态,以及行机械通气时需放置胃管者。患者保持平卧或颈下垫一软枕,使头、颈、躯干尽可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当胃管置入16~18 cm(相当于气管切开部位),可感到手下阻力增加时,由辅助人员拔出气管套管0.5~1 cm,操作者将胃管顺势往下插入,待胃管通过气管切开部位后辅助人员再将气管套管还回原位,操作者继续将胃管置入胃内。其中,胃管置入50~65 cm(常规长度增加5~10 cm)。
1.3护理满意度调查
对本次研究364例患者及其家属在插胃管成功后进行插胃管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需更换插胃管方法者则在初次插胃管护理操作及插胃管成功后,分别进行满意度调查,记录调查结果。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处理,应用()表示计量资料,P<0.05,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本次研究中,脑卒中患者364例发生插胃管困难81例,根据病情不同患者分别改用其他插胃管操作,插胃管成功率得到显著提升,更改操作方法后成功率100%;其中,更改1次成功者69例,约85.19%,更改2次成功者9例,约11.11%,更改3次以上成功者3.70%,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在插胃管成功后总满意率(280/364),其中更改插胃管方法患者81例,其家属在患者初次进行插胃管护理服务后,满意率为40.74%(33/81),更改后满意率92.59%(75/81);更换插胃管方法前后,81例脑卒中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数据之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插胃管注意事项
3.1插胃管操作中注意事项
患者发生呛咳、呼吸困难、紫绀,表示误入气管,应立即将胃管拔出,休息后重插。对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要暂停插管,要在病情稳定后再行插管。以免引起脑疝,死亡。
3.2插胃管后注意事项
避免发生胃管固定不良情况,护理人员均需每日检查胃管插入的长度,每次灌注食物前必须检查胃管是否在胃内,并检查患者有无胃潴留;若胃内容物超过150ml时,应及时通知医生减量或暂停鼻饲。鼻饲前后用温开水20ml冲洗胃管,防止管道阻塞。同时每日口腔护理应保持2―3次,维持口腔清洁状态。对于长期鼻饲患者,要定期更换胃管。结语
脑卒中患者实施插胃管操作时,若操作困难,则需注意细节及相关事项,分析可能出现的原因,如胃管型号不合适等,采取针对性较强的护理对策,能够提高护理工作效率,促使插胃管成功率得到显著提升,减少因插胃管带给患者的痛苦。
参考文献
脑卒中的健康教育 篇6
二 脑卒中的病因: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 房颤,脑血管畸形等 。
三、脑卒中最常见的症状: 突发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反应迟钝、感觉沉重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失去平衡、步行困难、单眼、双眼视物模糊或向一侧凝视、缺乏平衡感、吞咽困难、言语困难(包括言语模糊、不能找到合适的单词表达或理解其他人的言语含义)、意识障碍或抽搐、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
四、怎样预防脑卒中的复发: (1)、增强病人自我保健能力:创造家庭和睦的环境,使患者心情舒畅地生活,让病人情绪上不过于紧张,思想上又高度重视。 (2)、控制已知危险因素:患者如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要积极的治疗。 (3)、警惕中风的诱因:避免紧张、兴奋、忧虑、脑力或体力过劳等因素,
并要注意气候的剧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等客观环境的影响。 (4)、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提倡中老年人以低钠、低胆固醇、以低脂肪食物为主,副食品宜多样化。在食量上不宜过饱或过饥,要改变不良的烟酒嗜好。 (5)、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和体育锻炼:坚持以活血化淤的中西药物治疗为主,增进血液的正常流动以防止中风。常用药物有复方丹参片。 (6)、注意中风的前兆:如有头痛、半侧面部麻木、四肢一侧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不稳等。
五、脑卒中的家庭紧急处理: (1)、保持镇静,迅速拨打急救电话120,寻求帮助,必要时不要放下电话询问并听从意思指导进行处理。
(2)、将病人抬至床上,注意不要将病人拉起或扶起,以免加重病情,最好2-3人同时搬抬,一人抬肩,一人抬托腰臀部,一人抬腿,头部稍抬高。 (3)、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有呕吐或昏迷者,将头偏一侧,便于口腔粘液或呕吐物流出,将病人的衣领解开,取出假牙。
(4)、病人有抽搐时,可用两根竹筷子缠上软布塞入上下臼齿之间,防止其舌头被咬伤。 (5)、避光,可将窗帘拉上,避免强光刺激。 (6)、有条件者可吸氧 (7)、转运途中避免头部震动。 (8)、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切勿擅自做主给病人服用止血剂、或其他药物。 (9)、如果病人是清醒的.,应注意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
六、脑卒中的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时机 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主要发生在病后6个月内,尤其是头3个月内是肢体功能恢复的最佳时期,要重视合理的康复治疗,尽早进行。 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要根据病情越早越好,一般
来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只要神智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48小时后即可进行康复训练,而脑出血患者则相对较晚(病后2-3周)。
中 西 医 结 合 健 康 教 育 处 方
1.脑卒中又叫中风、脑血管意外。其发病先兆,一般表现为突然昏眩、头痛呕吐、说话不清、半身无力。脑卒中病情凶险变化快,往往病情突然加重。不论首发症状轻重.一定要及时住院观察治疗。 2争取尽早cT检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
3.康复治疗是减少致残率的关键.应根据病情尽早开始治疗。
4.膳食方面:少吃动物脂肪.不要贪食,禁酗酒,已有动脉硬化者更应注意。多吃蔬菜和植物油,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
5.起居方面: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身心过度疲劳,在天气变化明显的季节更应控制血压。
6.心理方面:防治高血压时,除合理应用药物外,重要的是树立乐观精神,消除思想紧张和顾虑。
7.运动方面:根据身体、自身情况进行散步及打太极拳等适量运动。
8.防治心脏病是防治脑卒中的重要环节,当发生脑栓塞时,病人应采取左侧卧位。
9.做好瘫痪肢体的锻炼。可采用中医针灸、按摩、理疗及语言训练等方法及中药配合综合治疗,效果最佳。
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4月前来我院就诊的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208例。纳入标准:脑卒中伴随吞咽障碍的患者, 发病时间为3d以内, 均伴有严重的吞咽功能障碍, 患者意识清晰并由患者本人同意参与此次研究。排除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肺部疾病的患者。将20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观察组男56例, 女48例;年龄54~82 (61.37±3.28) 岁;对照男54例, 女50例, 年龄56~80 (60.78±2.47) 岁。根据患者病情将患者分为:轻度 (可以自主经口摄食, 但伴随轻微的吞咽困难) 147例;中度 (部分经口摄食, 需要辅助以静脉注射养分) 38例;重度 (完全不能够经口摄食) 23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式
遵临床医师治疗指导给予吸氧、降血压、降血糖、脱水、神经营养、维持水电平衡和营养摄入, 给予阿司匹林、依达拉奉、肝素钠注射液、尿激酶及抗生素等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 (江苏平光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32025901) 50mg口服, 每天1次, 每次1片;肝素钠注射液 (2ml:12500U, 江苏万邦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32020612) 皮下注射, 5000U/次, 每天1次;注射用尿激酶 (10万U, 四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11020549) 25万U溶于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 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 治疗10d。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 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分级护理。个性化分级护理的内容包括: (1) 辅助患者进行颊肌力量训练, 发生训练、咽部冷刺激、口吞咽等训练[3]。 (2) 密切关注每位患者自身的动向, 及时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 与家属经常沟通, 随时了解患者身体以及心理状态的动向, 在家属的帮助下使患者更积极的配合治疗。 (3) 鼓励患者多进行正常的坐姿饮食, 可使患者身体前倾20°左右, 根据个人情况调整患者饮食的姿态, 使患者有一个愉快的心情进食。严格控制患者的进食量, 循序渐进, 护理周期为1个月。
1.4评价指标
根据一般资料将患者治疗结果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 使用 (SWAL-QOL) 对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包括进食时间, 出现不良症状的频率、食欲状况、心理状态, 分数由差到好依次为1~5分[4]。比较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吞咽功能
观察组护理结束后吞咽功能正常率为71.15%高于对照组的52.8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患者生活质量
观察组护理结束后在进食时间、出现不良症状的频率、食欲状况、心理状态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并发症
观察组出现吸入性肺炎6例 (5.77%) , 而对照组出现吸入性肺炎24例 (23.08%) , 无其他并发症。观察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脑卒中作为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的疾病, 具有发病急病情较为严重的特点[5]。吞咽是身体内部最为复杂的反射之一, 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组织的协调统一, 长期吞咽障碍可引发患者脱水、营养不良等, 甚至引发吸入性肺炎导致窒息死亡[6,7]。
针对脑卒中病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 如:阿司匹林肠溶片具有抗血小板作用, 肝素钠具有血液抗凝作用, 联合尿激酶的溶血栓作用, 在药物水平发挥治疗作用, 进行及时有效的病情干预和控制。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在其发病急性期过后状态较为平稳就应进行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本结果示, 观察组患者护理后吞咽功能恢复正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患者在进食时间, 出现不良症状的频率、食欲状况、心理状态方面, 观察组患者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随访调查, 观察组吸入性肺炎发病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个性化分级护理效果显著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在护理中, 针对不同患者在周期内的不同变化, 给予与之相适应的护理, 及时舒缓患者不良情绪, 使患者更好地配合康复训练[8]。在恢复训练的同时, 加强了对患者饮食方面的指导, 保证了患者营养的均衡, 循序渐进, 从开始使用流食到半流食, 再到完全自主饮食, 使患者对并发症的抵抗能力有所增加[9]。患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恢复, 减少患者恢复时间, 避免了由于长期治疗造成的经济负担, 增加患者的精神压力, 影响恢复效果, 这使得患者对治疗的成功率更加有信心, 形成了良性循环, 可见对患者吞咽功能的改善在护理脑卒中患者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0]。
综上所述, 个性化分级护理在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 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 使患者在治疗之后能够自主进食, 减少并发症如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个性化分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208例脑卒中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4例, 2组患者均给予吸氧、降血压、降血糖、脱水、神经营养药、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摄入等对症支持治疗和阿司匹林、依达拉奉、肝素钠注射液、尿激酶及抗生素等常规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分级护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结果 观察组护理结束后正常率为71.15%高于对照组的52.88% (P<0.05) 。观察组护理结束后在进食时间、出现不良症状的频率、食欲状况、心理状态方面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个性化分级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有效改善了患者吞咽功能。
关键词:分级护理, 个性化,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
参考文献
[1] 黄云兰.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预后的影响[J].当代护士 (学术版) , 2012, (12) :14-15.
[2] 王爱丽, 徐正梅.舒适护理对126例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4, 43 (16) :2105-2106.
[3] Thorsén AM, Holmqvist LW, De Pedro-Cuesta J, et al.A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early supported discharge and continued rehabilitation at home after stroke:five-year follow-up of patient outcome[J].Stroke, 2012, 36 (2) :297-303.
[4] 王军华.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分析[J].吉林医学, 2012, 33 (21) :4683.
[5] 马素萍, 纳娜, 王海艳, 等.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7, 22 (19) :68-69.
[6] 张艳秋.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营养状况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 2008.
[7]万海芳.延伸护理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8) :435-436.
[8] 石霞, 刘玉玲, 刘美玲, 等.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连续护理干预效果的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 2010, 10 (9) :633-635.
[9] 唐维霞, 孙慧芹, 高从远.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综合康复护理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3) :397-398.
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 篇8
【关键词】中医养生理论;脑卒中;神经功能;
【中图分类号】R36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117-01
脑卒中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疾病,在临床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当下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其检出率以及治疗的效果明显升高,死亡率也随之下降[1]。本文为了研究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作用,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6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86例脑卒中患者,以随机方式将其分成两个小组,每组43例患者,并命名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其男患者46例,女患者40例,年龄段主要集中在42至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3±4.3)岁。病程主要集中在4至8周之间,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康复组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进行护理。两组患者均符合脑卒中临床诊断的标准,且并没有严重的系统疾病,如心、肝以及肾疾病等。并将两组患者的临床基本治疗进行比较,如患者病程等。
1.2护理的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神经内科常规的护理方式对其进行干预。康复组患者则是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方式,其主要包括以下2个内容:(1)起居的养生,一个良好的生活作息,对患者神经系统的改善非常的作用。正如孙思邈说:“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患者应根据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作息的时间,如春夏应夜卧早起,秋则是早卧早起等。对于日常生活如洗脸、刷牙、穿衣、进食、上厕所等应尽可能自己独立完成,避免对家属及护理人员的依赖,家人的照料不可过于周到。尽量多运动,活动筋骨.勤梳头,刺激头部穴位,改善微循环.(2)饮食养生,对于脑卒中患者的饮食更应多加注意,过于偏激食物,会引起相关脏器出现衰竭,诱发疾病。因此,要顺应季节调节饮食情况,不宜过偏,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如春天要注意养肝多吃些凉性去火的食物,夏季患者应多食寒凉滋润的食物,如绿豆、薏仁等;再如秋季患者应食用平补温补、滋阴润肺等的食物,如黑木耳、梨等。冬季应从敛阴护阳早睡晚起,注意背部保暖,多吃进补食物,如羊肉、牛肉等。对于痰湿型患者,应忌油腻肥甘等聚湿生痰之品,以免加重;对于气短、气虚型以及瘫软乏力患者,可不限制肉类、蛋白质高的食品,如牛肉,瘦鸡、鱼、海参以及瘦肉等。因此,对于脑卒中患者根据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对其饮食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发挥不同食物的作用,不但可以使患者均衡获取全面营养,调节人体阴阳平衡,以达到养生的目的[2]。
2、結果
在经过干预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均得到改善,但以康复组患者改善的程度更为明显,且统计学差异有意义。具体情况如表一所示。
3讨论
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些患者甚至要坚持终身。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的康复护理,其不但可以调畅情志,调动患者康复的积极性,树立康复的信心,还可以使患者主动适应病后的生活变化,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与功能锻炼。这一康复护理方法,可以改变传统将焦点和关注点全放在疾病和药物上现象,而且还有利于患者肢体恢复,降低方面情绪的发生,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调整心态,从而进入躯体与心理康复的良性循环[3]。
在中医养生中,倡导“天人相应,内外统一”的观念,但其观念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改变逐渐提高,其对人们的身体保养与疾病的治疗也有良好的效果[4]。因此,以中医养生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方式,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以此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从而降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丽,佘秋群,冯灵.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功能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7(04)52-53
[2]高萍.以主动运动为主的社区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恢复后期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1,8(03)45-46
[3]杜凤珍,邓朋,侯莹.居家康复对中后期脑卒中患者ADL能力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1,7(02)86-87
【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推荐阅读:
中医治疗脑卒中06-28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09-12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进展05-14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进展06-22
脑卒中的优质护理方法10-01
脑卒中病人的社区护理09-22
脑卒中并发症的护理论文08-21
脑卒中并发症护理08-26
脑卒中患者康复期护理09-28
脑卒中的防治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