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防治

2024-10-11

脑卒中的防治(共12篇)

脑卒中的防治 篇1

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易导致死亡致残的严重疾病。据卫生部统计中心资料显示,我国每年脑血管疾病新发病例超过200万例,死亡150万例,全国脑血管病存活患者达到600~700万人[1],约有3/4不同程度的丧失劳动能力。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约占脑卒中的3/4,脑卒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致残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我单位属于基层医院,收治的多是急性期过后回归继续接受长期治疗的患者,有些患者虽然一直坚持治疗,但疾病常多有复发,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很大困扰和生活负担。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多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酗酒,肥胖等因素有关。有效控制发病因素,对疾病的防控有着重大意义。下面就这些情况做一简单的介绍。

1 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脑梗死和脑出血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其发生率和病死率与血压的升高呈正相关。临床多项资料显示降压治疗本身能减少36%~42%脑卒中的发生率。脑卒中的预防效果主要取决于有效的血压控制,一般认为血压降至140/90mmHg是安全的。有糖尿病和肾病的降压目标130/80mmHg为宜。对高血压患者定期检测血压,提高测压率,进行个体化规范化治疗,在临床工作中根据个体情况和对药物的敏感性及耐受性可选用利尿剂,倍他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治疗高血压,我们多以最小的有效剂量,以单药开始,疗效不好时联合用药。对高血压患者进行长期规范化治疗,注意血压的监控,降压速度不能过快过低而致脑缺血。

2 控制血糖

糖尿病是脑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高血糖可加重脑卒中所致的脑损伤。脑血管病合并高血糖现象极其常见,尤其是糖尿病并发脑卒中发病率更高。有研究资料认为血糖>7.77mmol/L的患者,其卒中的再发风险明显升高。对于血糖偏高脑梗死危险人群定期监测血糖,并要求患者遵循糖尿病治疗原则,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临床上选用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以控制高血糖。

3 降血脂

高血脂亦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高血脂包括甘油三酯水平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等方面。资料显示胆固醇>5.72mmol/L与脑梗死死亡呈正相关。血脂异常加速脑动脉硬化及血管狭窄,易发生脑梗死[3]。对高胆固醇患者在临床上常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如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并建议患者2~3月测血脂一次,另外注意监测肝功能,若高于3倍,停药并加用保肝药物。甘油三酯增高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资料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82mmol/L可显著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4 抗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功能亢进是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所以,抗血小板药物也是最广泛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无消化道出血等禁忌情况下,临床上多使用阿斯匹林75~100mg/d,其卒中的再发风险明显降低。抗血小板药物在心脑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中得到了基本肯定。

5 戒烟,饮酒适度,控制体重

吸烟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危险度随吸烟量和被动吸烟量的增加而增加,吸烟可加速脑动脉硬化,使脑血流量减少。有研究资料显示,男性脑梗死发生率与饮酒量相关。肥胖与超重和脑梗死的发生关系很密切。肥胖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的危险因素,这些病是脑血管病的肯定危险因素。中国成人体重指数为24~27.9, ≥28为超重。为了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成人体重指数应控制<28或腰臀围比<1。所以,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还应对患者及家属多进行健康指导,培养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控制肉类,油脂,糖,盐等过度摄入;增加谷类,水果,奶,薯类食物;戒烟限酒,适当运动,保持体重适度。

6 脑代谢活化剂药物的应用

脑卒中患者除了肢体功能受到影响外,常有认知功能障碍,伴有脑萎缩。临床上可加用吡拉西坦,茴拉西坦等。

7 中药制剂的应用

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医认为脑卒中属中风范畴。临床上常选用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可使用血塞通,血府逐瘀等药物治疗。

由于脑卒中患者致残率较高,对个人和家庭及社会带来很大影响。严峻的现状使我们认识和体会到,在认真进行疾病治疗的同时,做好一,二级预防工作尤为重要。做为基层医疗单位的医生,有条件也有义务对所属区域的人群的家庭及相关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对他们进行定期体检,进行健康教育宣传,针对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予以长期有效地控制,只有这样通过大家的携手努力,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饶明利, 林世和。脑血管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饶明利, 王文志, 黄如训。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21。

[3]邬英全, 邬巍。脑梗死的临床诊治与预防[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9 (11) :980-982。

脑卒中的防治 篇2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XX 省死因监测报告(20XX 年)》,目前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 XXX.X/10 万,居死因排位第一,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XXX.X/10 万。为贯彻落实《XX 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XX-20XX 年)》、《“健康 XX2030”规划纲要》有关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目标,根据 XX 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 XX 省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卫疾控秘〔20XX〕XXX 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重大决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步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脑卒中防治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推进健康 XX 建设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到 2020 年,全市 18 岁以上居民高血压

知晓率达到 XX%,治疗率达到 XX%,治疗控制率达到 XX%,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 X%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 XX%。

三、工作内容

(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

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 XX 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与《XX 市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20XX—2025 年)》相结合,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将健康理念融入单位文化建设内涵,定期组织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卫生计生部门要利用全国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

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性和群众参与度,提升健康教育效果。各县(区)在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等工作时要将脑卒中健康教育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多渠道、多种方式向市民提供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干预措施和急救等脑卒中防治知识和咨询服务,扩大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宣传覆盖面。鼓励社会组织和脑卒中防治机构共同行动,推动建立自我为主、人际互助、社会支持、政府指导的健康管理模式,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树立正确健康观,促进群众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三)推动关口前移,做好高血压等慢性病管理。

全面实施 35 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制度,高血压患者及时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优先覆盖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将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药物和健康管理服务相结合,与专科医师、其他相关人员共同提供综合、连续、动态的服务。大力开展基层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指导员培育工作,指导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开展自我健康管理。在有条件的地区,疾控机构要积极指导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逐步开展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提供平衡膳食、身体活动、养生保健等咨询服务。结合 XX 省

高血压防治综合管理项目的实施,探索基于社区的脑卒中防治模式。

(四)坚持项目引领,加大高危人群筛查与干预力度。

积极实施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加强项目管理和质量控制,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实施有效健康干预,提高脑卒中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五)提升诊疗能力,推进多学科融合卒中中心建设。

根据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医疗资源布局,优化卒中诊疗资源配置,鼓励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卒中中心建设,设置专岗和卒中护士,负责脑卒中急救协调、随访管理和健康宣教等。加强相关医务人员特别是卒中中心医务人员培训熟悉掌握相关指南。到 20XX 年,XX 市至少建设 X 家符合要求的卒中中心,推进县级卒中中心建设,卒中中心相关医务人员均接受脑卒中防治等技术培训。

(六)强化康复服务,提升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推动卒中康复工作,实施早期介入、分阶段康复的全程管理,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自理能力,促进回归社会。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早期介入康复治疗,待患者进入慢性康复期,及时转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规范化康复治疗,对出院患者进行康复指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能力建设,制定符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要求的规范、路径和指南,加

强基层康复医务人员培训,使其具备卒中康复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技术,提高康复能力。

(七)发挥中医药作用,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

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开展脑卒中中医药防治研究,总结形成脑卒中中医健康干预方案并在医疗机构推广实施。加强中西医结合,开展脑卒中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综合服务区(国医堂、中医馆)为重点,深化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向脑卒中患者、高危人群提供中医医疗保健服务和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有条件的中医医院开展脑卒中等专业联合诊疗,综合多专业资源和中药、中医技术等方法,提高中医药防治脑卒中临床疗效。

(八)加强体系建设,构建脑卒中全程管理服务模式。

各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疾控机构建立脑卒中地方防控工作网络,着力构建双向转诊、上下联动、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脑卒中分级诊疗模式,推动预防、筛查、干预、治疗、康复全程管理服务。各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制订辖区脑卒中防治工作方案,组织实施脑卒中防治工作,开展督导评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联合院前急救机构,提供规范高效的诊疗服务,对辖区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脑卒中防治技术指导、支持和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脑卒中高危人群和患者动态管理档案,开展辖区内健康教育、高危人群筛查、健康

干预管理、患者转诊和康复指导等服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脑卒中及其危险因素监测、综合防控干预策略与措施的实施指导及防控效果考核评价。

(九)加大科研力度,推动成果转化和适宜技术应用。

建立健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脑卒中事件发病报告制度,整合脑卒中发病、患病、死亡和危险因素信息,建立全市脑卒中防治大数据库,为脑卒中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并为卫生决策提供依据。整合高等院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三甲医院优势资源,推进脑卒中危险因素及患病现状和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推动学科专业水平的提高和融合。择优遴选成熟有效的脑卒中预防、诊疗、康复保健、中医药等适宜技术,进行应用推广。

(十)健全监测网络,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健全心脑血管事件报告机制,有序推进报告覆盖范围与改进质量,加强全市死因监测工作,逐步实现脑卒中发病、患病、死亡和危险因素信息的动态管理。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脑卒中防治信息分析与利用,推动脑卒中防治数据的开发与共享,为卫生决策、临床支持、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百姓健康提供开放、便捷的数据共享和信息服务。

四、工作步骤

(一)20XX 年

市卫生计生委成立脑卒中防治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制定和完善脑卒中综合防治相关政策,加强政策保障措施,初步建成市级脑卒中防治体系,提高脑卒中综合防控工作质量。

(二)20XX 年—20XX 年

完成覆盖全市的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基本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的脑卒中防治分工协作机制。对脑卒中防治工作进行评估,总结工作经验,推广有效模式。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项目责任。

各县(区)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成立脑卒中防治工作委员会及办公室,负责辖区脑卒中综合防治及日常管理工作,完善协调机制,确定工作目标,统筹各方资源,加大政策保障,根据本地区脑卒中流行现状和防控需求,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二)加强分级诊疗制度,提升基层服务水平。

以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落实分级诊疗制度,鼓励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积极探索有效的脑卒中预防、诊疗、康复保健、中医药等适宜技术,基层医疗机构通过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升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干预服务质量。

(三)加强培训,提高服务能力。

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建立脑卒中防治技术培训体系,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脑卒中防治服务能力,培养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的脑卒中防治人员队伍。

(四)加强监督机制,规范过程管理。

通络中药对脑卒中的防治作用漫谈 篇3

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的急性脑部疾病,好发于老年人,随着我国进入老年化社会,此病的发病人数不断上升,而且近年来发病年龄有下降趋势,四五十岁的患者并不鲜见。据统计,我国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卒中,卒中对人们生命健康安全造成的威胁已经超过恶性肿瘤。而且,人们现在对卒中的治疗手段还非常有限,这些客观的不利因素相互影响,就导致了现在卒中的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以及治愈率低这“四高一低”的特点。如何才能有效地预防、治疗脑卒中,这是现在医学界都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卒中造成的危害

卒中造成的危害极大,无论是脑出血、脑血栓均可能导致病人死亡,绝大多数患者均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包括全瘫痪(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部分瘫痪(部分生活自理),四肢麻痹、麻木等等,脑卒中已经成为导致人们残疾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主要原因。

脑卒中对患者的智力也会造成严重的伤害。脑卒中后,大多数患者可能会出现痴呆、智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据统计,有10%的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出现明显的痴呆症状,有些患者虽然没有出现痴呆症状,但其智力水平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生活。可以这么说,一人发生卒中,往往会给一个或几个家庭带来巨大压力。

什么人容易得脑卒中

卒中的发生和一些因素紧密相关,凡是具有危险因素的人群患卒中的可能性都较高。那么什么样的人容易得卒中呢?

研究发现,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特别是伴有房颤等心脏病的患者,以及有家族卒中史的人都属于卒中的易发人群。不良生活习惯及嗜好也是健康的隐形杀手,包括吸烟、酗酒、肥胖、运动偏少、饮食中盐摄入量过多等。如果一个人拥有以上危险因素越多,那么他患卒中的危险性也就越高。

这些因素为什么容易引发卒中呢?我们知道卒中其实是一种血管疾病,具体说就是血管阻塞不通而导致脑部供血中断。血管之所以会变得阻塞不通,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血管壁被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侵蚀,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液中的垃圾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如果用肉眼来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就像是附着在血管内壁上的“粥垢”——所以我们叫它“粥样”硬化斑块。硬化斑块有两方面害处,一方面会使血管变得狭窄,阻碍血液通过,另一方面在斑块破裂后又会形成血栓,随血液流动到血管狭窄的地方,堵塞血管。脑血管大都比较狭窄,因此非常容易被血栓堵塞,引发卒中。总而言之,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危险因素可以损伤血管内皮,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引发卒中。如果不能改善消除这些危险因素,将会面临巨大的脑卒中发病和复发风险。在临床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高血糖卒中患者的病情很容易反复复发,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

西医治疗:紧抓极限时间

极限时间,又叫治疗黄金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采取治疗措施取得的效果最好。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来说,一旦发病,必须抓紧时间寻求救治,争取在极限时间里得到治疗,比如介入、溶栓等等,主要目的就是抢在脑组织和脑部微血管发生不可逆转坏死之前,疏通梗塞的大血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现在医学界里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极限时间的具体长度说法不一。大部分专家认为是发病后3个小时,但也有的专家认为是发病后4.5个小时或6个小时,而且都有自己的数据作证据。在我看来,这个极限时间应该也是分几个阶段,一般情况下,如果能在发病后1~3小时内溶栓疏通血管,对病人的康复有极大好处,不会留下什么严重的后遗症;如果发病后3到4.5小时内抢救,一部分脑组织恐怕就已经出现不可逆转的损伤了,患者以后可能会留下一些后遗症;如果超过4.5个小时甚至6小时以后,恐怕溶栓起到的作用可能就不大了,患者会留下明显的后遗症。

当然,每一个患者的情况都并不完全相同,所以这个分期也不是绝对的。我有一个患者就是在晚上值班时突然发生卒中,结果被人发现的时候已经大约过了两三个小时,再送到医院时路上又耽误了一段时间。本来认为完全治愈的可能性不大,结果恢复得也很好,几乎没留下什么明显的后遗症,这可能和他平时经常服用一些具有血管保护作用的药物有关系。

通络中药:保护血管防卒中

血管病变的实质就是络脉不通,脑部的络脉不通直接导致了卒中的发生。要想有效地预防治疗卒中,就必须疏通络脉,保护血管健康。为此,络病理论总结归纳了多种具有通络作用的中药药物,如赤芍、降香、水蛭、土鳖虫、全蝎等,研究发现,水蛭、土鳖虫、全蝎等虫类药善于“搜风剔络”,通络作用特别明显,具有显著的血管保护作用。就以水蛭为例,它含有水蛭素及多种酶类,能够扩张血管、抑制血管痉挛,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降低血液黏稠度,还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脂质沉积,并且对血管内皮细胞起保护作用,防止内皮损伤,可从根本上预防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可起到很好的预防治疗效果。土鳖虫和全蝎等通络药物也都可以通过不同机制来保护人们的血管健康。

在集成这些通络药物的基础上研制的复方中药通心络胶囊,可以对脑卒中起到有效的预防治疗作用。对于血管里尚未出现斑块的卒中易发人群,通心络胶囊可以降低血液中增高的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保护血管内皮,抑制斑块形成。对于血管里已经出现斑块的情况,通心络胶囊可以缩小斑块,预防卒中发生。

中西医结合防治脑卒中的进展 篇4

脑卒中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也高的一类疾病, 中医又称“中风”。近年来对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研究较多,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 改善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干预药物的应用对脑卒中的发生和改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旦发生卒中, 采取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可显一定优势。

1 脑卒中的预防

1.1 危险因素的干预

关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各类研究国内外已有大量报道, 分析各危险因素对脑卒中的影响大小依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高龄、饮酒史、吸烟史、家族史、肥胖及性别[1];除此之外, 基因多肽性改变、炎症因子改变、某些感染性疾病、脂蛋白相关因素、血液方面异常、行为方面如:酗酒、不活动、营养差等;心理方面如:抑郁、社会孤立、没有社会支持等等[2]也是诱发因素。

1.2 脑卒中的药物预防

(1) 西医预防脑卒中。大体分为两大类:一般干预药物主要针对各种危险因素, 即治疗血压、血脂、血糖等药物。重点干预药物, 研究较多的是抗血小板类和抗凝药物, 如阿司匹林可以进行一级预防, 脑卒中的发生率大约下降15%, 抵克力得和氯吡格雷的效果略优于阿司匹林, 但由于副作用和价格等问题, 仍然难以替代阿司匹林一线药的地位。 (2) 中医预防脑卒中。脑卒中的发病与复发, 大多学者认为其病理因素在于血瘀、痰浊、内风及正气不足。因此, 脑卒中的预防应予活血、化痰、平肝熄风、健脾补肾为主。复方制剂预防脑中风, 袁东运[3]认为有中风先兆症状的患者, 用何首乌、草决明、菊花、夏枯草、茶叶等长期煎汤代茶, 可以较好地防治脑卒中;改变剂型、多途径给药预防脑中风, 欧阳菊[4]认为符合中风先兆诊断标准的患者长期服用复方丹参片, 并根据辨证, 以活血化痰药为主, 辅以平肝、祛风、益气诸药, 对中风起到了很好的预防及延缓作用。汪春[5]用醒脑喷鼻剂防治缺血性中风, 总有效率达96.2%, 显效率为84.6%;卓廉士[6]认为艾火之性温能温通血脉、化瘀涤痰, 灸能防变。改善生活习惯、合理膳食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手段。韩杰、许晶等[7]认为预防脑卒中应该注意控制热能和体重, 限制食盐以及碘、钙、维生素C的摄入, 还要注意饮食有节。

2 脑卒中的治疗

脑卒中基本上是急性起病、慢性恢复的一个过程, 其病程的演变大致可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每期有其各自特点, 下面主要阐述急性期和恢复期的治疗。

2.1 急性期的治疗

2.1.1 西医治疗:

缺血性脑卒中要重视超早6h内和急性期的处理。急性期治疗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 即溶解血栓和脑保护治疗[8]。一般治疗: (1) 卧床休息, 调节血压、血糖, 控制感染, 营养支持治疗。 (2) 病人发生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时, 可根据临床观察或颅内压监测用20%的甘露醇 100~200ml快速脱水, 每4h一次;当降颅压效果不稳定时, 可用20%人血白蛋白50ml, 加入速尿10~20ml静脉滴注。 (3) 预防呼吸道阻塞及感染, 监测动脉氧分压并保持在50~60mmHg (1mmHg=0.133kPa) 以上。 (4) 每日输液量按24h排尿量加800ml计算。 (5) 高血糖会加重脑梗死, 血糖宜控制在6~9mmol/L, 过高或过低均会加重缺血性脑损伤, 大于 10mmol/L时使用胰岛素控制。 (6) 进行心电监护 (大于3d) 以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猝死。微创疗法, 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经皮血管成形术, 把特制的球囊扩张导管插到血管或痉挛部位, 通过导管向球囊内注入低浓度造影剂使血管重新扩张或解除痉挛, 长海医院对小于10cm的血栓形成, 已能成功应用血管内支架形成术[9]。

2.1.2 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 治疗上应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不能把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独立分离开来。如中风急性期痰热证, 可选用清开灵注射液[10];神昏病人可用醒脑静注射液;兼有气阴不足可用生脉注射液。急性阳气外脱可选用参麦注射液。一般缺血性中风首选用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三七皂甙注射液等;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以清开灵注射液为宜。近年来发现应用活血化瘀药物与发生再次出血有很大关系, 故对于急性中风一般超早期不用活血化瘀药物。

2.2 恢复期治疗

发病2~4周, 一般不超过6个月, 经过稳定期快速恢复, 这个时期则进入平稳且相对较慢的恢复期。文献报道, 早期积极地抢救, 正确的康复治疗, 将使80%的患者功能明显改善[11]。

2.2.1 西医治疗根据不同病情分别给予改善脑供血、营养脑细胞、促进新陈代谢、控制血压、血糖、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应用神经促通技术, 运动再学习, 适当强制训练, 促进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 建立正常的运动模式, 改善患者日常的生活能力[12]。

2.2.2 中医药治疗。中药治疗包括: (1) 益气活血化瘀, 以补阳还五汤为代表方, 研究表明该方具有抑制凝血酶、刺激血管壁释放抗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作用, 该因子参与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组织, 在止血和抗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13]。研究表明, 补阳还五汤组方中的地龙和黄芪具有抗凝作用, 可以对抗脑缺血后的氧自由基毒性, 防止细胞内Ca2+超负荷[14,15]。在改善脑循环的同时, 可使气血盛, 瘀血去, 经脉通, 功能恢复。 (2) 祛 (豁) 痰开窍通腑:此法古代亦早有记载, 现今也为临床广泛应用。 (3) 滋阴补肾填精:中风后遗症以“本虚”为主, 特别是老年人肾虚精亏, 脑失所养, 髓脉空虚, 气血不畅, 致脑脉瘀滞, 多合并有脑萎缩, 常有痴呆表现。粟氏等[16]自拟滋阴通络汤, 功能滋养肝肾通络化瘀, 对脑卒中后遗症肝肾阴虚型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不利、头昏头晕、手足麻木、肢体挛急等症疗效显著。

脑卒中的防治 篇5

话稿

各位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的代表,全国基地医院院长,各位专家同道:

大家上午好!XX年度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会议在xx这座美丽的园林城市召开,同时举办xx国际临床(技术)论坛,值此,我谨代表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向多年来为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做出积极贡献的各级政府、疾控部门、专家学者及医院医护人员表示感谢!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XX年底发布的《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中指出,伴随中国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慢性病患病、死亡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趋势。中国现有确诊慢性病患者2.6亿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中国总死亡的85%,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慢性病中的脑血管病是国民第一位的死因,给我国居民健康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目前,我国仍然面临着脑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经济负担重等严峻形势,防控工作仍面对着巨大的挑战。从XX年原卫生部启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以来,在全国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疾控中心及基地医院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推动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防控体系创造了条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下面我就XX年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的进展情况向大家作简要介绍,以期与大家共享取得的工作成绩,分析探讨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今后的防控工作进行部署。

一、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进展

(一)国家一级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控网络体系构建基本完成。

在XX、XX两年的工作基础上,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和xq生产建设兵团成立了脑卒中防治领导小组和专家组,组织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地医院、基层医疗单位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

工程委员会要求各基地医院成立由院长为组长,多学科专家为成员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鼓励院内多学科、多专业、多领域的合作,关注慢性病防治的交叉学科,建立了“院前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预防”、“院中高危筛查和多学科联合干预”、“院后随访管理减少发病”的规范化工作模式。同时,许多基地医院积极和当地基层医院与社区、乡镇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协作关系,打造基地医院----协作医院----基层医疗单位职责清晰、合作共赢的区域性脑卒中防控联动医疗体。今天我们将向经过各省区市推荐并考评合格的79家医院授予“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称号。至此,286家省级和地市级区域龙头医院及20家部队综合医院已成为“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按照工程委员会制定的第一阶段三年工作目标,基地医院遴选和协作网络建设工作基本完成。初步构建了分布均匀、覆盖全国的国家级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网络体系。

(二)积极鼓励基地医院开展多学科联合诊治,探索建立院内脑卒中防控工作的科学流程和模式。

一是全国基地医院“中风预防/筛查门诊”数量由XX年71家增加到XX年的123家,门诊就诊总人数也由全年69万人次增长到113万人次,增长63.8%。全国基地医院“卒中随访门诊”随访人数也由40万人次增长到73万人次,增长82.5%。二是目前已有75家基地医院开设卒中急诊绿色通道这一急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抢救措施,获益总人数由XX年3.5万人次增长到XX年的6.3万人次,增长80%。三是截至XX年9月,基地医院共建立卒中中心29家,年收治脑卒中患者3万余人。四是积极推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开展,使得有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力的基地医院由XX年41家增长到XX年70余家。据180家基地医院的统计,XX年实施cEA手术247例,XX年实施cEA手术1310例,数量增长了430%。五是积极开展脑卒中的规范化诊治。XX年统计的180家基地医院开展静脉溶栓7920例,比XX年的4632例增长69.7%。按照基地医院应建立高危人群新发TIA登记制度的要求,180家基地医院XX年共进行TIA评估40余万人次,住院治疗6.4万人次。

(三)积极开展医改重大专项——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

“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于XX年被列为国家医改重大专项,XX年度6省市41家基地医院完成了80万例40岁以上人群的筛查干预任务。XX年度,在16个省区市,完成了144万例项目工作任务。地方政府、卫生厅局高度重视,认真开展项目工作。山东省疾控中心、陕西省疾控中心等积极协调,组织动员辖区内项目单位落实筛查工作;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积极探索创建各具特色的筛查和干预模式;天津市环湖医院、徐州医院附属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等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扩大群众参与度,提高了筛查干预工作质量。通过项目工作的开展,各级医疗机构心脑血管病协同防治的水平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慢性病防控意识进一步增强。

XX年度项目工作于今年8月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xq生产建设兵团200个项目地区正式启动,要求完成120万例筛查和干预任务。为了将项目工作做的更好、更细,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新的工作方法。一是在项目工作开展前期,从筛查点的数量、筛查人群的覆盖率、人口比例、年龄段比例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二是在项目工作开展中,国家卒中数据中心将对各基地医院上报的筛查数据进行分析、评价。若上报数据的某项指标不合格,超过预定的阈值时,系统会自动进行提示,国家工程办也会将这一情况及时反馈到各省市卫生厅局,由省级项目负责人或专家组长反馈项目医院进行工作质控核查。相信通过以上全程质控方法,XX年度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项目工作将能够达到预期的高质量、高标准的要求。

(四)认真实施脑卒中防治新技术推广培训项目。

“脑卒中防治新技术推广”项目获得财政部专项经费保障。XX年度项目获得专项支撑经费2690万元,在全国180余家基地医院开展内科、外科、介入、超声、影像、康复、护理等方面的培训工作。各地项目医院积极选派技术骨干参加培训基地组织的专业培训。宣武医院、天坛医院、天津市环湖医院等多家培训基地严格按照《培训基地管理办法》的要求,精心组织、统筹规划各个培训环节。截止XX年7月,各基地医院已选派相关科室主任及技术骨干3000余人参加了专科技术培训;基地医院组织院内及基层医疗单位培训1XX多人,多学科联合开展培训8000多人。XX年度项目获得专项支撑经费2380万元,培训工作已于今年8月在全国200余家基地医院全面开展,计划完成30000余名医务人员培训任务。

(五)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培养民众的健康生活理念。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在积极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防治工作的同时,重视宣传教育工作。

一是在全社会推动心脑血管病的科普和宣传工作。XX年,全国180家基地医院共举行科普宣传3650场,受益群众62万余人;举行义诊1849场,受益38万余人;同时,在医院、社区、村镇举行健康讲座2036场,听众达49万余人。

二是指导生活调理232万余人,指导药物调整192万余人,救助贫困脑卒中患者1081余人。

三是结合“世界卒中日”主题,各基地医院积极开展“卒中周”系列活动,推广“为控制脑卒中危险因素致民众的一封信”和“中风危险评分卡”。XX年“世界卒中日”系列宣传周活动刚刚结束,在我们收集的基地医院开展宣传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通过电视、报纸、网站、微博、短信、视频、宣传栏、展板、海报、健康处方、知识手册、环保袋以及培训讲座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宁德市医院联合当地媒体全程跟踪宣传周活动,在全市营造脑卒中防治氛围。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对总院及3个分院、4个社区服务中心的医护工作者进行了脑卒中相关发病机制、诊断及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南昌市第一医院联合慈善机构在八一广场举行义诊活动,在滕王阁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行了社区筛查启动仪式,同时启动脑卒中患者俱乐部,在医院网站上开通医患互动。南京军区总医院免费为群众进行血压测量、血脂检查、臂踝指数测量及卒中相关宣教,在南京及周边省市产生了较大反响。湛江中心人民医院举行了“脑健康国内名医义诊”活动,邀请了我国著名神经病学专家为本地群众义诊,并进行脑卒中防治新技术专题讲座。丽水市中心医院开展多种形式的筛查与防控专题培训,市心脑血管病防治办公室还与cDc共同组织全市社区(骨干)责任医师进行了高血压防治知识竞赛,组织专家开展义诊活动近10场。还有许多基地医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卒中周”活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二、脑卒中防控项目工作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少数省、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对项目工作不够重视,疏于管理,责任落实不到位;一些基地医院对现场筛查和干预项目工作组织、指导不力,致使筛查和干预项目工作不能按期完成,质量低下。

少数省、市的筛查结果严重偏离了脑血管病的流行规律,说明这些省、市的疾控部门没有认真参与筛查质控工作,没有落实整群抽样的原则和对筛查覆盖率的要求。另外,在XX年度项目开展过程中,个别省份出现了滞留经费、甚至到项目工作结束时也未能下拔经费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项目单位工作的积极性,阻碍了防控工程的进展。

脑卒中防治新技术推广项目需要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

脑卒中防控适宜技术普及程度低、专业人才缺乏,是影响“工程”顺利开展的主要“瓶颈”之一。XX年169家基地医院上报的数据表明,虽然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cEA)手术的医院数量和手术量有明显增长,但不能开展cEA手术的基地医院还超过半数,熟练掌握血管超声筛查的医务人员还比较少,及时组织开展急性期溶栓技术和多学科合作治疗脑卒中的医院还不多。因此,推广脑卒中防控适宜技术和培训专业人才应是当务之急。但少数省市卫生厅局在接到培训项目通知和资金后,未能及时制定培训专项经费分配方案,导致财政部门不能及时拨付经费到各项目医院,培训工作开展受到很大的影响;部分项目医院在接到培训项目启动通知后未给予足够重视,医政、科教等部门没有专人负责项目的督导、实施、质控等;有些培训基地的开班准备不充分,培训计划变动大,反复更改开班时间,不利于各基地医院做好外出培训人员的安排;有些培训基地未按照大纲要求开展培训,授课周期太短,影响了培训质量。

(三)科普教育宣传力度不够,导致部分群众脑卒中防控知识知晓率不高、参与面不广。

我国心脑血管病高发有多种原因,然而广大民众,甚至包括部分医务人员,对于心脑血管病,尤其是脑卒中预防知识及卒中带来的严重危害认识不足,对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早期干预重视不够。在这一方面,我们卫生系统,尤其是医务人员在开展对百姓的健康知识宣教中,作用发挥不足,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脑卒中防控基地医院如何真正起到“卒中防控基地”的作用,还需要我们进行认真地思考和尝试。

三、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脑卒中防控工作需要各级政府的共同重视和努力。

XX年度脑卒中筛查和干预及新技术推广两个医改项目,继续得到了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项目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和广大群众对脑卒中防控意识和能力,鼓励各地积极开展心脑血管病高危筛查和干预工作。但目前开展的这些项目工作和民众对慢病防控需求相比,仅是杯水车薪。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筛查和干预项目工作应当努力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与组织,疾控、医政部门应积极参与现场工作督导,特别疾控和慢性病防治机构,应积极指导和协助基地医院开展基层筛查点的筛查和干预工作,积极协调基层政府和民众的参与,定期督促工作进度和质量,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争取将项目工作做好、做实。这里我再次强调,落实整群抽样的原则和达到要求的筛查和干预项目覆盖率是疾控系统必须承担的重要责任,应认真加以落实。

(二)向各省专家质控负责人开放数据权限,进行数据质控督导。

今年,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委员会与各省、区、市共同授权一名项目质控专家,作为数据跟踪质控具体负责人。届时,我们将为其开通数据权限,使质控专家能够实时监测到本省各项目单位上报的筛查数据及分析统计情况,协助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全省数据的质控督导管理工作,确保本省区市的项目工作能够高质量顺利按期完成。

(三)基地医院领导小组应加强技术实施工作质量控制,落实好自身的职责。

基地医院领导小组在项目开展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主动积极的进行督查、质控。从制定筛查干预方案、资金预算审核、选择筛查点,到现场筛查目标人群,尤其到后期筛查干预数据上报工作、审计工作等均应当审查把关,严格质控。今天下午的数据培训会上,将会就基地医院筛查数据上报的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的重点环节做专项培训,请大家积极参加。在今年的项目工作中,要在每双月的中旬向省厅和全国脑防委办公室报告项目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我们将会通过数据管理加强质控工作,并把质控工作情况作为基地医院年终考核的重要指标。

(四)加强脑卒中高危人群的随访工作,对筛查出的高危人群的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干预。

对已筛查出的高危人群主要危险因素的合理控制,是取得项目成效的关键,是切实降低发病率、死亡率、复发率和残疾率的有效手段。因此,随访工作和干预控制是项目工作的重要环节。XX年度项目中特别增加了随访管理工作经费,希望各筛查和干预项目单位能认真开展随访工作,并保证随访数据的科学性、完整性。基地医院要联合基层卫生机构加强对筛查出高危人群的干预管理,控制其危险因素,落实项目的根本目标。

另外,随访管理工作还应注意与卫生部门原有项目的整合。陈竺副委员长在XX年脑卒中大会上指出:各级卫生计生部门可以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防治工作的资源相整合,将脑卒中防控工作纳入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百姓的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可以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结合,在制度、经费、机构和人员等方面予以保障。各地应结合日常工作,研究这两项工作的具体整合办法。

(五)通过数据对接工作,提高基地医院脑卒中防治工作的成效。

目前,基地医院在开展院内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工作中,需要通过二次录入数据实现门诊和住院等数据上报,耗时长,工作效率低。我们通过开发数据对接软件,可以实现大量数据的自动上报功能,大幅度降低基地医院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该项工作的意义首先在于把分散在基地医院各相关科室的患者信息统一抽提汇总,为医院建立一个统一的病例信息数据库,便于医院开展科研和质控工作,提高诊疗水平。此项工作,我们将在下午的培训会上做专项培训,希望各基地医院与会的领导参加;如医院领导没有到会的,希望专家在接受完培训后,能及时将相关内容向院领导汇报,早日实现数据的整合和直报工作。

(六)积极开展脑卒中防治新技术培训。

临床医务人员作为慢性病防控的主力军,应当积极参与基本防控知识的培训,深刻理解自身岗位防控工作的内涵。如果全体临床医务人员都能掌握慢病防控的主要知识和技能,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开展了慢性病防控工作,中国的慢病防控局面将会大为改观。各基地医院是我国特色慢病防控模式的探索者。我们也建议基地医院能以脑卒中防控为工作切入点,抓好慢性病防治知识的全员培训,成为全国或当地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领头羊”和“防与治结合”的典范。

(七)努力扩大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及基地医院,应当注意发挥各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有效运用网络等新兴媒体,针对目前存在的国民预防保健知识缺乏,膳食、运动、吸烟及饮酒等慢性病的危险因素盛行的问题,广泛动员群众,利用“健康义诊周”、“世界卒中日”系列宣传周活动等契机,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努力改变人们的不良生活方式。应该说,只有广大群众、特别是临床医务人员真正发动起来之时,就是中国慢性病可控之日。

同志们,展望未来,任重道远,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思路,开拓进取,以科学发展观统筹脑卒中防控工作全局。同志们,让我们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卫生计生委)及广大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建立起由疾控机构、基地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密切合作的卒中筛查和干预技术网络服务体系,为维护人民的健康,为探索制定和建立符合中国特点的慢病防控策略和体系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本次会议议程紧凑,内容也十分丰富。今天还将召开筛查和干预项目工作及数据培训会,启动脑卒中临床研究项目。明天将召开“xx国际临床(技术)论坛”暨全国脑卒中防治“中青年精英论坛”,十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将发布各自在心脑血管病方面近年来取得的学术成果,研讨我国脑卒中防治工作。

最后,我代表脑防委向在会议及论坛中进行讲座和交流的专家、院长表示衷心的感谢!向本次会议的承办方xx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表示衷心的感谢!并预祝“XX年脑卒中防治工程工作会议暨xx国际临床(技术)论坛”圆满成功。

脑卒中的防治 篇6

【关键词】 脑卒中;社康中心;防治一体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31-02

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阻塞或突然发生破裂所致的一组脑组织损伤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该病的发生率也呈显著递增的趋势。目前,我国脑卒中的防控形势仍不容乐观,普遍认为与管理体制欠缺密切相关[1]。为了有效保障脑卒中病人的健康与安全,我社康中心对40例脑卒中患者实施了防治一体化护理干预,收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中的相关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证实;且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意识障碍;精神疾病史。研究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0~73岁,平均年龄(58.6±6.3)岁,文化水平:大专及大专以上6例,高中10例,初中10例,小学及小学以下14例,其中首次住院30例,二次发病住院8例,多次复发住院2例。对照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8.8±6.2)岁,文化水平:大专及大专以上6例,高中9例,初中11例,小学及小学以下14例,其中首次住院29例,二次发病住院9例,多次复发住院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发病住院次数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基础护理、高血压及脑卒中病情评估、健康教育、康复训练等。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防治一体化护理,具体方法如下:①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本次研究内容,并签署一体化护理干预同意书,建立个人档案,并采用“项目-时间”表格制定住院病人、出院病人、健康教育路径及病历档案表,护理人员负责填写表单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文化水平、诊断内容、康复情况、入出院时间、主管医生、就医情况、护理内容、联系方式、随访时间及内容等。②护理人员根据表单上的情况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生活指导、健康教育与康复指导。③为了有效降低疾病的复发率,应强化院外防控护理干预措施:首先定期通过电话或家庭访视方式掌握患者的血压情况、用药情况与病情状态,指导患者根据病情及时与主治医师联系,以便调整药物应用剂量;其次采取一对一谈话、定期培训、电话咨询等方式进行院外健康指导;然后每月对患者进行1次家访,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状态,并指导其家属顾照病人、避免意外的方法,同时做好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为患者的康复提供多角度的支持,由于多数患者受疾病及后遗症的影响能够出现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状态,这对康复极为不利,针对此,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说明疾病及预后的相关知识,通过温和的语言稳定患者的情绪,并通过鼓励性的话语使其建立起对康复的信心;再者根据患者的生活条件、身体情况及病情特点,为其制定可行的生活方式,启发并监督患者自觉遵守;最后组织患者进行社会康复锻炼,合理安排运动时间,以保证康复效果,康复锻炼主要包括主动与被动功能锻炼,其主要目的是预防关节畸形、肌肉萎缩,当患者肌力尚未恢复时,指导患者选择被动活动,如对肢体按摩,做小大关节的内收、旋转、外展及屈伸活动,每次30min,2次/d,同时应用毛巾外敷机体关节处,并将手足放入温水中浸泡30min,帮助气血运行,强化肌力,改善关节疼痛感,随着患者病情的转复,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自主运动,以循序渐进、动静结合为原则,尽量以健侧肢体带动患侧,锻炼站立、坐及步行,训练简单的生活行为,如穿衣、刷牙、洗脸等,以逐渐改善力所能及的劳动,提高生存质量。

1.3 观察指标 ①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疾病的复发情况。②自拟疾病知识调查问卷,对比两组患者对脑卒中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该问卷满分为100分,共计20道题,每题5分,分数>80以上为掌握;60~80分为基本掌握;60分以下为未掌握。总掌握率=(掌握+基本掌握)/总例数×100%。③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比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该表满分为100分,包括:护理技术、护理态度、人文关怀、健康教育、护理效果5个项目,每个项目共20分,分数>85分为满意;70~85分为基本满意;7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率=(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 15.0统计学软件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1年内疾病的复发率对比 随访1年发现,研究组有1例患者疾病复发,复发率为2.50%;对照组有8例患者疾病复发,复发率为20.00%;研究组脑卒中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对脑卒中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比 研究组对脑卒中疾病知识的总掌握率为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见表1。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对比 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脑卒中的致残率与发病率也呈显著上升的趋势,现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杀手。研究发现,多数脑卒中患者可于治疗后出现瘫痪、失语等残疾表现,这给其家属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多项研究发现,传统脑卒中管理模式的应用范围较为局限,无法有效达到疾病防控目的[3]。目前,如何通过有效的干预措施强化脑卒中病人的自我管理意识,降低疾病的复发率,保证康复效果与生活质量是医务工作者探讨的重点课题。

社康中心是国家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单元,同时也是集“康复、保健、预防、健康教育及医疗行为”为一体的初级卫生保健机构。社康中心护理服务主要以全科医学理念作为基础,除了配合药物治疗外,还应通过分析与干预个人不良因素而达到对疾病控制的目的[4-5]。有学者认为,不良生活方式是脑卒中患者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给予合理膳食、合理运动、保持积极心状态,控制血压及体质量等生活指导,以此降低脑卒中的复发概率[6]。我社康中心对40例脑卒中患者实施了防治一体化护理干预,收效显著。防治一体化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根据脑卒中患者的情况制定出全面的流程表单,认真落实各项护理服务项目,强化院外防控护理,并通过密切的交流与沟通,有效提高患者对医疗行为的信任度,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便于疾病早日康复[7]。同时,定期家庭访视对患者的健康行为也起到了积极的督促与支持作用,不仅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使其家庭建立起良好且和谐的家庭健康行为。有学者对35例脑卒中患者应用了防治护理措施,结果发现该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8]。本文研究结果与上述结果相符,研究组疾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对脑卒中疾病知识的总掌握率高于对照组的75.00%。可见,社康中心防治一体化护理措施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积极,继而积极改善生活方式,降低脑卒中的复发率。从护理满意度来看,研究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可见,社康中心防治一体化护理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密切的沟通与交流,有效改善了护患关系,强化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信任度,继而提高了护理满意率。

综上所述,社康中心防治一体化护理措施在脑卒中病人中的具有显著的防控效果,可以有效降低复发率,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强化护理服务质量,适于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徐航,张玲.预防脑卒中患者并发坠积性肺炎的观察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2,14(12):1329-133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张振香,刘腊梅.社区脑卒中患者的护理需求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19(5):4250-4252.

[4]兰丽梅,彭惠兰,杨秋菊,等.时间护理联合唇舌功能训练在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2,22(10):3508-3510.

[5]冷晓辉,解红文,吴玉琴,等.社区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防跌倒的效果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7(10):627-629.

[6]叶琳琳,金晓琼,郑声浩.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护士进修杂志,2013,9(3):853-855.

[7]凌卫仙,欧小凡.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评估和营养支持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3,12(20):1126-1128.

[8]宁文帅,于凤伟,杨洋,等.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16(22):1490-1492.

脑卒中的防治 篇7

1 他汀类药物是预防脑卒中发生和复发的主要药物

已经证实, 患有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 高血压, 糖尿病的病人服用他汀类药物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发生率。Amarenco等对他汀类药物预防卒中和颈动脉硬化进行荟萃分析, 结果显示他汀药物使脑卒中危险下降21% (OR 0.79, 95%CI 0.73-0.85) , 并没有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 (OR 0.90, 95%CI 0.65 to 1.22) , 进一步验证他汀类药物对脑卒中的预防作用, 不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从荟萃分析中可知, 低密度脂蛋白降低所起的作用占他汀类药物效果的35%~80%, 但对于曾经发生过卒中的患者无预防复发的作用。而最近发表的SPARCL研究是第一个前瞻性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脑卒中/TIA二级预防的试验, 认为他汀类药物 (阿托伐他汀80mg/d) 在无冠心病的缺血性脑血管病/TIA患者中具有预防卒中复发的作用, 但还没有他汀类药物能降低没有冠心病的一般人群脑卒中发生危险的作用。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和TIA预防的中国专家共识 (草案) 认为:他汀类药物是卒中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降脂治疗中的主要药物, 他汀类药物预防缺血性卒中获益的趋势与预防冠心病事件获益的趋势一致。

2 他汀类药物对脑卒中治疗的作用机制在英国实施的心脏保护等研究 (Heart

Protection Study, HPS) 证实, 他汀类药物能降低冠心病, 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患者的脑卒中发生危险, 而且不论胆固醇水平是否增高都有效, 说明他汀类除降脂作用外, 还具有其它多种效应, 现将他汀类药物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可能涉及机制说明如下。

2.1 抗血栓作用

目前研究已证实,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与Ⅰ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 凝血酶原-抗凝血酶原Ⅲ复合体等促血栓形成标记物的升高有关。而Bourcier等研究发现, 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人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PAI-1的合成, 增加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活性, 可能通过调节纤溶平衡, 促使斑块破裂时纤溶而减少血栓的形成。血小板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 在缺血性脑损伤时, 血小板的体积增加, 聚集性增强, 他汀类可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细胞溶解纤维蛋白的活性, 降低血小板的活性, 起抗血栓的作用。

2.2 降压作用

舒张压降低2mm Hg可以使脑卒中危险性降低15%, 有一项研究提示他汀类药物对没有接受降压治疗的有高胆固醇血症的高血压患者有轻度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作用。但是, 对LIPID研究数据的仔细分析发现, 患者血压在研究过程中有升高, 虽然血压仍保持在正常到正常高值的范围。在Pravastatin Pooling Project研究中血压正常或正常高值患者的总脑卒中相对危险性降低22% (P=0.01) 。

2.3 稳定斑块及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大脑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破裂及血栓栓塞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因素, 一系列研究表明, 他汀类药物可以减轻大动脉 (如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 的粥样硬化程度及稳定斑块, 从而阻断脑梗死。其稳定斑块及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机制, 经研究证实, 可增加血管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 (ENos) 的合成, 减少超氧自由基和活性氧物质的生成, 降低还原型烟酰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氧化活性, 从而抑制LDL氧化合成降低细胞内氧化强度。同时, 在斑块形成中, 还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活性, 降低血栓形成的强度, 提高斑块的稳定性。还可以抑制平滑肌细胞增生, 从而达到抗动脉硬化的作用。

2.4 改善脑血管舒缩功能

血脂异常对小血管病变的产生起重要的作用, 而他汀类药物则可以改善脑血管舒缩功能。在腔隙性小动脉病变中, 发现氧化型LDL胆固醇和内皮功能存在相互作用。内皮功能对血管舒缩功能非常重要, 可在小血管病变中受损。有证据提示是由于血管痉挛所致, 与一氧化氮通路障碍有关。他汀类药物作用的多效性, 与内皮功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调节微动脉 (直径<300μm) 的血管舒缩功能, 这一作用在心绞痛病人的冠脉循环中已经显示出来。

2.5 神经保护作用

Kawashina等通过研究发现, 他汀类药物可减少大脑中动脉阻塞引起的大脑缺血型模型梗死面积, 减轻脑卒中相关的症状及降低病死率, 并且其作用于胆固醇水平无关。血浆胆固醇正常的小鼠用辛伐他汀或洛伐他汀处理14d, 可明显缩小大脑中动脉线栓闭塞2h后梗死的体积, 平均缩小体积达30%。这与他汀类药物在脑缺血时上调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增加血管内皮前期细胞的数量, 抗氧化损伤等作用有关。

2.6 抗炎作用

炎症在大脑发生缺血前后有重要作用。首先, 动脉粥样硬化本身就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 其次, 中枢神经系统或外周炎症也是诱发大脑缺血的重要因素;再者, 炎症本身可以加重缺血性脑卒中的损伤。他汀类药物作为一种抗炎药物,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的多个炎症反应过程, 如降低C反应蛋白, 抑制细胞因子的表达, 下调粘附分子, 从而有效减少白细胞浸润, 降低神经功能的损伤程度。

综上所述, 他汀类药物在脑卒中的防治中具有降脂及降脂外的多种作用, 且最近所知的他汀类非降脂作用大多数似乎有益, 但他汀类药物在脑卒中的防治中仍存在若干问题。例如, 何时开始启动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降低LDL-C的最佳治疗剂量, 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人群等。目前仅建议在合并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中使用他汀类药物。尽管同样也有获益的证据支持, 但在正常健康人群中不推荐常规使用他汀类药物预防卒中。而且他汀类对人体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尚不明确, 使人怀疑他汀类是否会影响癌症的发生。所以仍需警惕某些非降脂作用可能是有害的, 仍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摘要:脑卒中是一组不同病因的急性脑循环障碍迅速导致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他汀类药物的问世为脑卒中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曙光, 不仅可以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血脂水平, 同时还具有保护脑及血管的多效性作用。结合实际, 针对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脑卒中,多效性

参考文献

脑卒中的防治 篇8

1 调查对象、内容与方法

将近几年来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总计176例做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治疗转归、脑卒中致病因素以及对本病认知程度等。调查方法采取向患者或家属询问、查录住院病历及资料统计的办法, 获取相关信息。

2 调查结界与分析

2.1 经患者一般情况调查

在176例脑卒中患者中, 男性患者107例, 占60.8%;女性患者69例, 占39.2%。年龄在32~84岁之间。按住院前职业别分:农民 (包括农民工) 占总调查人数的22%, 工人占21%, 商人占15%, 教师占6.2%, 公务员 (包括事业单位) 占32%, 其他职业占3.8%。

2.2 经脑卒中发病率龄段统计

32~39岁发病7例, 占总发病人数的4%;40~49岁发病1 6例, 占9.1%;50~59岁发病44例, 占25%;60~69岁发病62例, 占35.2%;70岁以上发病47例, 占26.7%。

2.3 患者经住院治疗转归情况调查

176例脑卒中患者治愈率为26.7%, 好转率为27.9%, 死亡率为13.6%, 致残率为31.8%。

2.4 脑卒中致病因素调查

经3年多176例脑卒中致病因素的细致调查, 统计归纳为3类: (1) 曾患有一些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压等但没能做到坚持治疗, 导致脑卒中的发生。如有些农民或农民工未参加医保或无钱治病, 加之劳动强度大, 食宿等生活条件差, 导致发病。这应属于医疗保健服务因素, 此类占23%。 (2) 环境因素如某些工人包括农民工以及商业、娱乐场所人员及少数教师等, 每天的工作或劳动环境受噪音、光污染、电磁辐射等有害因素影响, 可引起心情烦燥、头痛失眠、血压升高导致发病, 此类因素占26%。 (3) 生活方式因素如膳食不平衡, 喜吃肉类、脂肪高的食物, 长期高糖、高盐饮食等。有些患者病前存在不良卫生习惯, 如吸烟、过量饮酒或暴饮暴食, 生活无规律, 不健康的娱乐方式, 睡眠不足, 不爱运动, 不注意劳逸结合等。还有心态不平衡, 心理压力大, 多之于下岗职工、农民工、商人等, 由于生活窘迫、挣钱心切、经商赔钱、意外事故等原因所致。还有一些人由于生活节律快、工作繁忙、精神紧张, 不注意调理而引发脑血管疾病。此类因素占51%, 是主要发病因素。

2.5 对患者防病知识认知程度的调查

176例脑卒中患者发病前曾接受过这方面健康教育, 懂得防治知识, 并有时采取预防措施者占42%, 大部分患者对脑卒中防治知识不太清楚, 也没坚持做好预防保健措施。

3 讨论

(1) 经调查显示, 在176例脑卒中患者中, 男性明显高于女性, 这与劳动强度以及不良卫生习惯有一定关系。从职业来看, 本病多发生于农民 (农民工) 、工人和业务员, 这与医疗保健服务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有较大关系。

(2) 从发病率龄段来看, 发病率随年龄段的增高而增高, 尤其50~70岁之间发病率最高, 这与劳动强度、工作和家庭负担、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不注意防病保健等多种因素有关。

(3) 从患者治疗转归的情况看, 176例脑卒中患者治愈率仅为26.7%, 好转率为27.9%, 死亡率为13.6%, 致残率高达31.8%。此项调查说明该病治愈率很低, 死亡率和致残率的确很高, 脑卒中是临床上很难治愈的一种慢性疾病。

(4) 通过患者防病知识调查, 大部分患者不太懂得脑卒中防治知识, 也没坚持搞好防治保健。说明接受健康教育, 坚持采取防治措施十分重要。

(5) 经过多年细致的脑卒中致病因素调查, 统计归纳出3类致病因素: (1) 医疗保健服务因素占23%; (2) 环境因素占26%; (3) 生活方式因素占51%。说明生活方式因素更应引起重视, 人人需要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4 脑卒中防治对策

脑卒中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脑血管病变及严重损害人体健康的一组慢性疾病, 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和治愈率低的特点。鉴于目前临床对本病尚无特效治疗办法, 针对该病致病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就显得尤为重要。现提出如下预防保健措施。

(1) 加强健康教育, 人人懂得防病知识, 坚持采取各种防病保健措施。

(2) 坚持运动, 改善人体脏器功能, 增强体质, 防治疾病。

(3) 注意营养平衡, 饮食合理, 避免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的食物, 要少盐饮食, 多食富含维生素、纤维素和蛋白质的食物, 保持正常体重。

(4) 改变不良卫生习惯, 戒烟限酒, 避免暴饮暴食。生活规律, 劳逸结合, 保证睡眠。

(5) 避免或减少环境因素的刺激和影响, 搞好个人防护或采取其他预防措施。

(6) 保持心态平衡和稳定的情绪, 尽量减少心理压力, 避免精神紧张和精神刺激, 客观地对待一切事物。

(7) 有病早治, 无病早防。定期检查身体, 及时调理好健康状态, 防病于未然。

摘要:近几年我州脑血管疾病呈上升趋势, 对群众健康造成严重影响。笔者近3年结合临床护理工作, 对176例脑卒中患者的致病因素进行了细致调查和统计分析, 为今后防治脑血管疾病提供了科学根据。

关键词:临床脑卒中,病因调查,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钟勤.社会发展对医院健康教育的需求[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6.

[2]马燕兰.如何在临床中找出护理科研问题[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6.

脑卒中的防治 篇9

1 背景

《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准入条件与工作要求 (试行) 》对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相关护理工作要求中指出基地医院为病人提供包括生活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治疗、康复和健康指导在内的全程、连续和专业的护理服务。责任护士掌握脑卒中指南内容, 能依据指南进行脑卒中病人一级及二级预防指导。有护理效果的督察与评价;定期对脑卒中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指导病人家属做好家庭护理[1]。

护理部是医院护理工作的指挥中心, 护理管理水平的高低和工作质量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护理工的发展。新形势下护理部的职能应在培训、考核、监督、指导、控制方面予以加强[2]。通过对护理人员的强化培训、考核, 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 利用监督、指导、控制的手段确保护理质量。

2 方法

2.1 成立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护理工作组

①护理工作组在护理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 各项活动由护理部统一组织、协调实施。由护理部主任担任组长, 组员由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专业、糖尿病专业、心血管专业的护士长及专科护士组成。护理部周密的计划职能与护士长负责的组织监控职能相结合, 将构成一支坚强有力的管理力量[3]。②组长负责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护理工作的部署、安排、质量控制监管工作;统筹指导“基地”规范化建设中涉及护理的工作内容;监督、指导基地有关护理工作制度的建立及有效实施; 督导、检查、考核临床科室脑卒中病人护理质量;制订和协调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的护理学术交流、人员培训、健康管理、科普宣教的实施方案;负责与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相关部门的协调。③组员协助组长做好“基地”规范化建设中护理工作的部署、安排、落实和检查, 做好医院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事项;负责基层脑卒中筛查与防治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等;协助筛查门诊及住院病人脑卒中的筛查与评估;组织、实施脑卒中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护理安全管理;对住院病人脑卒中高危人群完成病人信息资料录入和建档等工作, 做好相关资料的收录与整理:了解本专科发展动态, 承办专科护理教学, 负责专科护理资料的收集、整理, 及时掌握前沿信息资料;进行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 注重加强对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科普知识教育, 重点纠正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护理误区”, 获取脑卒中高危病人最想和急需解决的问题的信息, 合理制订脑卒中高危病人的健康教育计划和指导方案。使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护理管理更加科学, 效果更加明显。④专科护士负责对住院病人在入院评估、病情观察、健康教育、治疗护理等方面的具体实施整体护理工作, 通过护理干预运用到每个病人评定、调整、监控和指导的各个环节上, 切实使护士的职能落实到临床实际指导病人上, 由专科护士实行“一对一”的指导, 帮助病人掌握脑卒中自我康复技巧, 特别是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控制, 如肥胖、活动少、不适当的营养及生活方式等, 对不良生活习惯进行个体化指导和纠正, 使每位病人在出院后能科学实施自我康复管理, 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2 规范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护理工作内容

护理部根据护理工作内容结合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工作特点, 制订了入院接待、护理查房、护理治疗、运动指导、饮食指导、健康教育、出院指导、脑卒中筛查与防治自我康复等护理工作程序及内容, 并制订相应的护理工作标准。同时要求全院护理人员在护理文件书写中体现出相关的记录, 如首次护理记录单、各专业临床护理记录单。

2.3 制订专科培训计划

针对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工作特点制订专业培训计划。内容包括急救知识及技能、脑卒中筛查与防治知识、健康教育能力等, 坚持继续教育, 定期进行院内集中培训。对护士提出要求和目标, 明确培训目的及学习方向, 选拔护理骨干参加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培训班、外出参观学习。

3 实施效果

3.1 促进了护理人员向专科化、专家化、专业化发展的转变

成立护理工作组以来, 护理部结合我院特点组织了专业知识讲座、专科会诊、讨论、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护理工作经验交流。以组带面, 使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工作中的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较快地掌握专科护理新知识, 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习兴趣, 增加了积极性和成就感, 增强了对本专业的热爱。通过设立专职健康教育护士实行“一对一”的健康指导, 不但巩固了专科基础知识, 提高了护士健康教育的能力, 还提高了处理专科护理问题的水平, 提升、丰富了护理人员的职业价值内涵。

3.2 提高了全院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护理工作的质量

护理部制订的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护理工作实施方案, 使护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促进护理工作切实走向规范化、科学化。通过护理部每月对其进行护理质量监控表明, 专科护士掌握了较丰富的专科知识, 能主动了解医生检查、治疗的目的及方法, 及时反馈病人的信息, 对其进行病情观察和指导, 为其采取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护理干预使病人被动配合治疗护理变为主动实施自我康复管理, 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并发症预防和提高生活质量中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促进了病人的病情康复。

3.3 提高了病人和家属的健康知识水平

护理人员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循序渐进、分期、分阶段地为病人进行脑卒中健康教育, 使病人和家属对脑卒中的预防有了正确的认识, 了解和掌握了与病情相关的很多知识, 提高了健康知识的掌握率, 从而改善了病人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生活方式, 促进了病人的康复, 预防卒中复发。

3.4 提高了脑卒中病人及家属的满意度

通过规范护理工作流程, 提高了护理质量, 确保了多科室间、医护间的协作与护理安全, 减少了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 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同时专科护士丰富的专科知识, 细致耐心的解释, “一对一”的健康指导, 赢得了病人家属的信任, 提高了病人的满意度。

4 讨论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 护理工作工作已不是单纯地执行“医嘱”。因此, 护理工作内容、性质也发生改变, 这就对护理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个医院只有高水平的医疗, 而没有高质量的护理, 医疗任务就不能很好地完成, 只有医疗与护理紧密配合, 医院改革目标才能实现, 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优质服务。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工作建设中, 护理部需协调好与相关部门的关系, 才能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学科学新技术的大量应用, 使护理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目前, 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作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 各界对脑卒中疾病的认识不足, 因此, 护理部应充分发挥护士作为教育者、指导者、咨询者的多重角色不断延伸护理服务领域, 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护理部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工作上不仅只针对脑卒中知识, 还要增加相关学科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才能满足临床新技术、新工作的开展和病人的需求。

护理部作为全院护理人员的支持系统, 站在全院的视角, 总揽全局, 组织保障, 注重对护士综合能力的培养, 提升护理质量;充分调动各层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护理责任心, 完善监督机制;体现更加科学的管理模式, 使护士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工作中持续提高护理的内涵服务, 为病人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临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部在建设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工作中的作用。[方法]护理部通过成立脑卒中筛查与防治护理工作组、对脑卒中专科护士进行角色定位、规范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有关护理工作制度、制定和协调相关的护理学术交流、人员培训、健康管理、科普宣教的方案实施和管理。[结果]提高了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工作中的护理质量, 提升了护士专业素质。[结论]护理部通过对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护理工作中的组织、管理、培训, 为脑卒中防控探索新的途径, 提高防控整体水平。

关键词:脑卒中,筛查,护理部,防治,基地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基地医院准入条件与工作要求 (试行) [S].2010:1.

[2]高荣花, 耿少英, 赵滨.以大护理管理观念确保护理部的管理职能[J].护理管理杂志, 2002, 2 (4) :40-41.

脑卒中的防治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3年3月-2014年4月收治45岁以上有脑卒中危险因素患者62例, 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 每组31例。常规组男17例, 女14例, 年龄46~67岁, 平均 (50.2±1.3) 岁;研究组男19例, 女12例, 年龄49~71岁, 平均 (52.5±2.1) 岁。两组主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研究前对所有患者进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 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

方法:①常规组:采取一般性防治干预措施, 主要有:体重和高血压的控制、积极治疗糖尿病、心脏病及高血脂, 并加强戒烟限酒的宣教。②治疗组:在常规组干预基础上, 加服脑安胶囊0.4 g/粒, 2粒/次, 2次/d, 温开水送服, 4周1个疗程。

检测方法:所有患者由同一个专业医师进行检测, 应用CBA CV-300型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测仪来检测。检测项主要有:血管压力、左右侧颈内动脉的血流速度。根据检查数据处理软件, 分析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6个月后, 对所有患者进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复查, 统计脑卒中的发病情况。

统计方法:应用SPSS 12.0软件对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用χ2检验统计数据, 组间比较以t检验, 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脑血管血流动力指标的对比:6个月后, 研究组的脑血管最小流速 (Vmin) 、最大流速 (Vmax) 、外周阻力 (RV) 及动态阻力 (DR) 均得到改善, 且明显优于常规组 (P<0.05) , 见表1。

两组发病率的对比:6个月后, 加服脑安胶囊的研究组发生1例缺血性脑卒中, 发病率3.2%;一般性防治干预的常规组发生4例缺血性脑卒中, 发病率12.9%, 两组数据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意义 (P<0.05) 。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脑血管疾病, 具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残率, 且复发率也较高, 该病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2]。现代临床医学认为, 高血压、心脏病、脑动脉硬化、高血脂、糖尿病等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最为主要的危险因素[3]。在一定因素的影响下会发病, 比如:情绪波动较大、劳累过度等均有可能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4]。所以, 要对存在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当前, 临床上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和药物多种多样, 但是仍没有特效治疗药物和方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基本原则:①早期诊治;②个性化治疗;③系统性治疗;④对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要及时进行防治干预。主要以预防为主, 积极治疗来降低该疾病的致残率和复发率。中医药物防治缺血性脑卒中具有积极的效果。

脑安胶囊是一种中药复方制剂, 是在传统中药方剂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加减研制出来的, 其主要成分有当归、红花、川芎及人参等。这几味中草药具有活血通络、化瘀抗凝、益气补阳的作用, 可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 脑安胶囊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凝集的效用, 可有效抑制二磷酸腺苷引起血栓形成。

另外, 该药物有着扩张脑血管, 改善脑循环和脑供血的效用, 可减轻缺血、缺氧情况下的脑组织损伤[5]。最新临床研究发现, 脑安胶囊的萃取液可有效抑制内皮细胞的凋亡, 并对可抑制因缺氧导致的海马神经元甲基天门冬氨酸受体活性异常增强, 进而达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

注:同组与治疗前对比, P<0.05;与对照组对比, P<0.05。

本研究中, 服用脑安胶囊的研究组患者的脑血管最小流速 (Vmin) 、最大流速 (Vmax) 均有所增加, 外周血管弹性及张力指标血管外周阻力 (RV) 、动态阻力 (DR) 也得到明显降低, 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常规组 (P<0.05) ;且研究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3.2%明显低于常规组12.9%, 差异显著 (P<0.05) 。

可以看出, 防治干预的效果与脑安胶囊的药理学作用是一致的, 表明脑安胶囊可有效改善脑血管的功能, 恢复或改善脑供血,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还可防治脑损伤, 改善脂质代谢,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且该药物持续服用的不良反应不甚明显, 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 对于存在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的人群, 应该及时给予防治干预措施。应用脑安胶囊进行个体化防治, 可有效改善脑血管循环, 提高脑血管功能, 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且该药物价格较低廉, 药源充足, 可以长期服用, 不良反应较少, 安全性较高, 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节约了医疗资源, 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是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干预措施, 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和实践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脑安胶囊防治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效果。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4月收治45岁以上有脑卒中危险因素患者62例, 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 每组31例, 常规组采取一般性防治干预, 研究组在一般性防治干预基础上加服脑安胶囊治疗, 6个月后, 对比两组的防治前后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各指标的变化及发病率。结果:研究组的脑血管最小流速 (Vmin) 、最大流速 (Vmax) 、外周阻力 (RV) 及动态阻力 (DR) 均得到改善, 且明显优于常规组 (P<0.05) ;研究组脑卒中发病率明显低于常规组 (P<0.05) 。结论:服用脑安胶囊可有效改善脑血管循环, 提高脑血管功能, 降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临床实践意义重大。

关键词:脑安胶囊,防治,缺血性脑卒中

参考文献

[1]邓本裕, 杨之源, 赵玉军, 等.通脉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观察[J].新中医, 2011, 43 (12) :22-23.

[2]梁有云, 王晓玲, 刘宏伟, 等.龙泽汤防治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 2010, 16 (5) :594-596.

[3]王红霞.辨证分型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122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4, 28 (10) :61-63.

[4]张爱香, 伟君丽.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吉林医学, 2010, 31 (17) :278-2682.

脑卒中的防治 篇11

【关键词】脑卒中;卒中单元;基层医院

【中图分类号】R 5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7484(2012)05- 0309- 01

脑卒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主要的致残原因。循环医学的研究结果证实,卒中单元是最有效的治疗脑卒中的方法。卒中单元是一种新的病房管理模式[1]。我院于2007年建立了卒中单元,依据北京神经病学学术沙龙(BNG)的临床指南[2]修定了我院《脑血管病治疗规范》,由神经内科医师集中收治脑卒中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配备经过培训的专门护理、康复护士进行护理,配合康复医师指导患者康复训练。住院治疗期间,向患者及家属传授卒中的防治知识,并注意患者出院后的康复随访工作。现将治疗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入住我院内科的脑卒中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共129例。

入选标准:(1)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标准[3],并经头颅CT证实。(2)首次发病,年龄<80岁。(3)发病后住院时间≥2周。

排除标准:(1)伴发严重内脏及其他疾病,包括严重精神疾病,严重心、肺、肝、肾功能损害。(2)由肿瘤、脑外伤、脑寄生虫等引起的卒中患者。(3)凝血功能异常及血液病。(4)接受溶栓治疗后。(5)不能配合临床研究的。

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混合型脑卒中患者未纳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组将符合条件的病例随机分为2组;A组(卒中单元治疗组)与B组(普通病房治疗组),A组设为治疗组69例,其中脑梗死55例,男35例,女20例,脑出血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40~80岁,平均(60.07±10.06)岁,B组设为对照组60例,其中脑梗死48例,男29例,女19例,脑出血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41~79岁,平均(61.1±11.09)歲。

1.2.2 治疗措施 两组均给予传统治疗方法,如控制颅内压、血压、监控生命体征、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辅以营养神经药物,脑梗死给予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及改善循环药物,脑出血患者待生命体征平稳,复查头颅CT血肿吸收后给予适量改善循环药物。

治疗组除按卒中传统治疗外,有康复治疗师系统的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指导,住院期间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出院后随访跟踪3个月,继续给予药物预防、治疗、生活习惯指导,定期复查和评估。

1.2.3 观察方法及指标 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 BI)做日常生活能力(ADL)评价[4]。于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测评。测评结果分为3个等级:>75分为良,基本日常生活可自理;60~74分为中,日常生活需要人辅助;<60分为差,日常生活大部分依赖别人照料。

脑卒中的防治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0例, 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治疗组, 每组各50例, 患者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2]。观察组中男31例, 女19例, 年龄51~72岁, 平均年龄 (61.63±3.52) 岁, 病程1~9 d, 平均病程 (6.66±1.43) d;对照组中男29例, 女21例, 年龄53~71岁, 平均年龄 (61.23±3.61) 岁, 病程2~11 d, 平均病程 (6.83±1.51) d。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西医常规治疗, 包括吸氧、扩张脑部血管、清除氧自由基等对症支持治疗, 同时口服阿司匹林100 mg/次, 1次/d, 晚上服用。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口服缓释型双嘧达莫治疗, 100 mg/次, 2次/d。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前者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进行评定, 最高分数为45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Bathel指数进行评定, 100分表示独立, 75~95分表示轻度依赖, 50~70分表示中毒依赖, 25~45分表示重度依赖, 0~20分表示完全依赖。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观察, 记录半年和1年时间点患者再次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

1.4 统计方法

对患者治疗情况由专人进行整理、归纳并录入计算机, 形成数据库, 采用SAS 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幅度

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和治疗前比较改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两项评分改善的幅度好于对照组, 组间资料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和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t=5.1156、3.7060, ▲P=0.0000、0.0002<0.05。

2.2 两组患者随访再缺血发生率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组间资料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组间比较, χ2=6.3830、4.8913, ★P=0.0115、0.0270<0.05。

3 讨论

在我国每年有新发脑卒中患者近200万人,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有接近3/4的患者均会遗留有后遗症, 重度致残率可高达40%左右。而脑卒中患者一旦发病后, 容易出现复发, 每复发1次就会加重1次, 因此在临床上需要采取有效的预防复发措施[3]。目前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改变是血栓发生重要病理基础, 血液中的红细胞、血小板和纤维素等会粘附于受损血管内膜, 特别是血小板会粘附在病变的部位释放多种收缩血管物质造成血小板的集聚性增加引发了动脉壁血栓形成, 引起脑梗死的发生[4]。

该院选择阿司匹林和双嘧达莫进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二级预防, 阿司匹林可以间接地抑制血小板的血栓素A2释放同时对患者生成的前列腺素过程具有干扰作用, 能够有效的降低血小板的集聚。双嘧达莫则具备扩张冠状动脉血管与抗血小板凝集的双重效果, 其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活性进而增加腺苷环化酶活性, 让血小板的环磷酸腺苷浓度升高, 同时可以抑制细胞对于腺苷的摄取与降解, 加强了腺苷的扩张冠脉效果, 发挥抑制血小板的集聚作用。该研究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 上述指标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随访半年再缺血发生率为0.00%, 1年随访再缺血发生率为2.00%, 均低于对照组随访结果,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阿司匹林联合缓释型双嘧达莫可以改善脑缺血患者神经认知功能, 同时还具有预防再次缺血事件的发生, 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雷, 王翠兰.老年人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后[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12 (22) :163-165.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10, 43 (2) :146-153.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35) :124-125.

上一篇:培养小学生写话策略下一篇:商品经济的春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