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并发症的护理论文(精选12篇)
脑卒中并发症的护理论文 篇1
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报道56%~96%的脑卒中患者发生并发症[1]。常见的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便秘、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肩痛等。笔者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与功能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脑卒中患者较易出现的严重并发症。脑卒中应激状态下,由于内环境的严重紊乱,使体内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胃肠黏膜血管强烈收缩,局部血流量减少,胃黏膜细胞缺血缺氧,屏障作用受到损害,常发生广泛胃黏膜糜烂和出血。此类患者由于失语、脑功能障碍而不能描述体内不适,加上偏瘫、丧失自理能力,这不仅给临床治疗带来困难,而且也对临床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护理措施:(1)流质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可给冷米汤、冷牛奶口服,昏迷病人或呕血者应予禁食;(2)呕血明显病人,应插胃管抽出胃内容物,并灌注止血药、制酸剂;(3)精神紧张者应予心理安慰,烦躁甚者可予小剂量镇静剂,定时测血压、心率,注意便血、呕血情况,防止休克发生;(4)每天记录呕吐物、大便的量、色、质,估计病人的出血量及病情好转或恶化情况;(5)出血量较多或贫血明显病人应积极做好输血前准备,密切观察血压,必要时应及时输血治疗。
2 水电解质失衡
由于昏迷,过度应用脱水药物,频繁呕吐、高热、出汗过多、出血等造成严重失水。缺氧、饥饿、呼吸异常可导致酸中毒。入量不足、激素应用等常可引起电解质紊乱。护理措施:(1)轻症和神志清醒病人应积极动员病人进食,但不要偏食,应多吃水果和高维生素食物,少量多餐;(2)常规记出入量,根据出入量的多少来调整进食和输液;(3)对于重症昏迷病人48h小时后不能进食应插鼻饲管,定时注入食物,补充足够的热量;合理有效的输液。(4)随时抽查血、电解质,补充水份和电解质。
3 便秘
脑卒中病人便秘的发生率很高,其原因为长期卧床、摄入液量与食物不足,脑部病损而引起的脑功能障碍与认知功能障碍等。护理措施:向患者说明便秘的危害,引起重视;调节饮食,让患者多吃蔬菜、水果、蜂蜜及含纤维多的食物;按摩与锻炼,排便时按压天枢穴(脐旁2寸),平时经常作缓慢的腹式呼吸,以促进肠蠕动;药物治疗,可予番泻叶泡茶或麻仁丸口服,以预防便秘发生;对已发生便秘,烦躁不安者,应肛塞甘油栓、开塞露,或低压灌肠。必要时协助患者排便,带手套将大便挖出。病情许可情况下鼓励病人尽早下床活动。
4 肩关节半脱位
本症在偏瘫患者中很常见。半脱位本身不致痛,然而其状态脆弱,易受外伤。如患侧上肢下垂时间太长,患者可感到牵拉性不适感或疼痛。如被动抬高患上肢则疼痛缓解。因此,应注重患侧上肢位置的摆放,平卧时患侧肩下垫一软枕,以防止肩后撤,手臂伸直、外旋、稍抬高或放在体旁软枕上,掌心向上,手指稍分开。健侧卧位时,患侧肩胛带处于伸展位,上肢应用软枕支撑,肘关节伸直,掌心向健侧。患侧卧位时,头应有良好的支持,躯干稍向后旋转,后背用枕头稳固支撑,患侧肩胛带及上肢应前伸,健侧上肢可放在身上或前边的枕头上。坐位时手应放在面前的桌子上,坐轮椅时应使用搭板,使患者双手托在搭板上。
5 肺部感染
主要原因为延髓麻痹所致吞咽困难、饮水呛咳、长期卧床、意识障碍等。护理方法为:(1)口腔护理每日2次。(2)每2小h1次翻身拍背,作好体位引流,鼓励咳嗽、深呼吸;(3)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急性期昏迷患者,务必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吸氧以防窒息;如呼吸道阻塞不畅,有气管切开指征者应及时考虑气管切开准备,并作好术前术后护理。(4)作痰培养及药敏试验,为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给予足量有效抗生素,必要时鼻饲以防止呛咳、食物误吸入肺部。
6 下肢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后遗症可致残,使患者丧失劳动能力,栓子脱落可造成肺栓塞致患者猝死。住院期间除常规观察神志、瞳孔、头痛、肢体活动、生命体征等变化外,应充分注意下肢有无肿胀、疼痛、浅静脉怒张。为促进血液回流,应让患者卧床1~2周,抬高患肢20~30°。室温保持在25ºC左右,患肢注意保暖,不得按摩或进行剧烈运动,以免栓子脱落。深静脉血栓形成后1~2周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要十分警惕肺栓塞发生,如出现突然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考虑肺栓塞发生,要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7 肩-手综合征
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性营养不良,多为突然发生,亦可发展缓慢、隐蔽。较典型的是肩部疼痛、手浮肿和疼痛、皮温上升、消肿后手部肌肉萎缩,直至挛缩畸型。本综合征在脑卒中发病后1~3个月常见。针对此并发症也要注意病人的卧位姿势,放置好患侧上肢,不宜下垂过久,应加强被动主动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另外要注意保护患肢以免受损伤,尽量避免在患手静脉输液。在卧时,应适当抬高患肢,避免腕部屈曲,有利于静脉、淋巴回流。
参考文献
[1]Darer D H.The natural history and functional consequences of dysphagin after hemispheres stroke.[J]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89,52(2):236-241.
[2]毛芙敏.110例脑卒中病人吞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2000,14(4):171.
[3]Gariballa S E.Nutritional factors in stroke.Br J Nutr.2000,84(1):5-17.
[4]石向群.营养状况与急性卒中康复的相关性研究[J].国外医学·脑血管病分册,2002,10(3):188-190.
[5]金鹤.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J].上海护理,2003,3(4):37-38.
脑卒中并发症的护理论文 篇2
程红彦 河南鹤壁煤业公司总医院内科 458000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 分析47例脑卒中患者56次跌倒的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措施和效果。结果 男性患者发生跌倒机会较多,肌肉张力下降(70%)、偏瘫(50%)和(或)肢体感觉迟钝患者易跌倒。48%发生于卒中后的第一月内,70%发生早晨或中午。结论 脑卒中患者易于发生跌倒,在病人管理上应预以重视。
跌倒是脑卒中患者常见事件,尤其是急性期患者[1-5]。因此,研究跌倒的危险因素并加以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多种因素与脑卒中患者跌倒有关,其发生率为每天0.9% ~ 1.6%[6],高年龄患者发生率更高。脑卒中患者中,跌倒除与年龄有关外,可能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7],本文分析脑卒中患者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管理措施。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脑卒中患者为河南鹤壁煤业集团总医院康复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的病例,均为脑卒中急性期后需要进一步康复治疗的患者,均经CT和(或)MRI确诊,有完整的病例资料并完成康复护理疗程。观察时间为患者入院至出院期间。
1.2 跌倒的确定和记录1987年Kellogg国际老年人跌倒预防工作组将跌倒定义为:无意图的摔倒在地上或一些更低的平面上,但不包括暴力、意识丧失、偏瘫或癫痫发作所致的跌倒[8]。跌倒的目击者包括医生、护士、家属及其他人员。记录患者跌倒的详细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脑卒中时间和类型、神经功能缺损涉及的肢体(单侧或双侧瘫痪、肌肉张力高低、感觉敏感度)、视觉空间判断、视力损伤(半盲或全盲)、语言交流障碍、震颤或共济失调、病前有无骨折或下肢手术。患者用药情况包括药物种类、剂量、用药时间。记录跌倒发生时间、场所、病人跌倒前从事的活动、发生原因、损伤后果。
1.3 危险病人的管理
制定有效的防止跌倒措施,并真正将预防落实于患者内容包括一般措施,包括对患者加强巡视,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并进行干预,对病床、轮椅、便椅的良好固定,要求患者在合适的场所进行合理运动,使患者熟悉药物的不良反应,对患者居住环境进行干预,注意灯光亮度和色泽,保持地面干燥清洁平整,保证患者无障碍运动。对患者衣着尤其是鞋的大小和合适度要重视,不要病人单独活动和锻炼,排便时有人伴随,都会病人正确的起床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平均值 ± 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应用SPSS 11.5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期间,共有47例病人发生56次跌倒,其中35例为男性。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7 ±8.9岁。36例次跌倒为老年患者,20例为年轻患者(≤60岁)。发生跌倒的47例患者,发生1次者33例,2次者12例,4次者2例。56例次跌倒有50例次是药物治疗当天,主要药药为降血糖药物、降血压药物、安静剂、抗精神药物等。
40例次(70%)跌倒与肌肉张力降低有关,30例次(54%)跌倒发生于偏瘫侧,26例为非偏瘫侧,二者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视力或视野原因发生跌倒者为12例次。病人发生跌倒的最主要场所是床边,33例次;其次是洗漱室,11例次;走廊,10例次;体力活动和进餐间各1例次。发生跌倒的高峰时间为8 am~2pm(25例次),16例次发生于下午(3pm~8 pm)夜间发生跌倒者为13例次,其他时间发生跌倒者为2例次。28例次跌倒发生于家属用轮椅运送病人时,部分跌倒与地面太滑有关。30例次跌倒是发生于脑卒中后2~6周,其余为≥6周。
仅4例次跌倒发生轻微损伤,主要是轻微擦伤或小伤口,无重大伤发生。讨论 根据1987年Kellogg国际老年人跌倒预防工作组将跌倒定义为:无意图的摔倒在地上或一些更低的平面上,但不包括暴力、意识丧失、偏瘫或癫痫发作所致的跌倒[8]。本文结果显示,与跌倒相关的重要临床危险因素主要是药物治疗的不良作用,尤其是降糖药物、降血压药物、安静剂和抗精神药物,引发的跌倒事件较多见,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早期加以预防可大大降低跌倒事件的发生。患者肌肉张力不协调、偏侧运动障碍也易发生跌倒。此外,患者的视力障碍、视野异常也是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由此而引发跌倒事件亦不少见。Nyberg等[9] 以及Tutuarim等 [10]研究认为,视力和视野损伤是病人易发生跌倒的重要原因,Kwolek等[115] 报道应用安静剂易发生跌倒,需要加以预防。应用降糖药物易于发生跌倒,主要是患者血糖降低过低或过快有关,降低血压药物应用也易发生跌倒,患者血压的突降或突升都有可能引发跌倒。患者平衡功能异常是引起跌倒事件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有研究表明[12],脑卒中患者康复期间发生跌倒事件较多,85%是发生于白天,71%发生在床边。对202例脑卒中患者观察发现,白天发生跌倒者几乎是夜间的两倍[12]。最多发生时间为6 am~ 6 pm.。本文也显示,发生跌倒的高峰时间为8 am~2pm(25例次),16例次发生于下午(3pm~8 pm)夜间发生跌倒者为13例次,其他时间发生跌倒者为2例次。可能与白天患者活动较多等因素有关。
总之,脑卒中患者发生跌倒事件较多,重要的措施在于早期预防和干预,以减少跌倒事件发生率。脑卒中患者引发跌倒的原因较多,除了疾病本身影响以外,药物治疗也是重要影响因素。这些患者多数应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尤其是降糖药物、降压药物和安静药物等,这些药物对跌倒事件的影响应预重视。对高度危险患者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加强护理支持,对减少跌倒事件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脑卒中并发症的护理论文 篇3
关键词 肩手综合征 脑卒中 综合康复护理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经CT和MRI确诊的脑卒中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及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2],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6~85岁;肩手综合征于脑卒中发病后5~30天出现。同时排除关节原有疾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
临床表现:在脑卒中后出现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尤其在肩关节外展屈曲和外旋时疼痛明显并伴局限性压痛点,腕部、手掌部水肿,手指呈梭形水肿、屈曲掌指和指间关节剧烈疼痛,逐渐出现皮肤萎缩,手部肌肉萎缩加重,手指关节的活动明显受限,严重致手指完全挛缩,患手的运动功能永久丧失。
护理干预方法
早期良肢位摆放:定时更换体位,预防患肢受压。陈氏[3]等认为患侧卧位会影响静脉和淋巴回流,反而加重病情,因此,应该减少患侧卧位的时间。如患侧卧位每次时间为1小时,而不是2小时。患侧卧位时,避免患肩受压和后缩,使肩前伸,肘伸直,前臂旋后,手指伸开。健侧卧位时患肢在上,肩胛肌处于前伸位,前臂微屈至胸前,胸前放枕头。软垫支撑患肢使其垫高20°~30°,掌心向健侧,下肢屈曲呈行走摆动相。仰卧位时,患肢呈敬礼位,患肢下垫软枕,其高度稍高于心脏位,以防水肿。坐位时面前可置1个小桌,同理在轮椅上也置1个小桌,将患手放于上面。翻身时禁止牵拉患肢。正确体位的摆放,不仅能预防肩关节半脱位、肩胛骨回缩、防止肩痛,还能抑制偏瘫的异常运动模式,同时能促进患肢的静脉回流,减轻患肢水肿,这是护理干预训练的关键之处。天冷时注意患肢保暖,睡眠时要避免肩部外露,最好配戴护肩。
患肢护理干预病人偏瘫并发肩手综合征后,肩痛和手肿是病人最痛苦和最急于尽快解决的问题。对肩痛病人的干预措施:①避免与发病有关的因素。矫正肩胛骨位置以防止肩关节半脱位,避免手部损伤引起疼痛和患肢的过度牵拉等。②被动——主动活动肩胛骨,护士一手托住患肢上臂,使上臂处于外旋状态。另一手放于肩胛骨内缘下角处,向上、外、前3个方向活动患侧肩胛骨,并尽可能让其充分前伸,至运动时不觉有阻力为止。鼓励病人进行Bobath握手上举训练,即双手掌对掌十指交叉握手;伸肘上举过头顶。反复进行,并做主动耸肩动作,每次10分钟,每日2次或3次。③放松训练,护士对患肩的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肩胛下肌、胸大肌等肩胛周围肌肉进行轻柔按摩和痛点的按压刺激,以诱发肌肉收缩,每次10分钟,每日2次或3次。对手指、手背肿胀病人的干预措施:①压迫性向心缠绕法,护士用1根直径1~2mm的线绳先压好游离端,从手指的远端向近端逐个缠绕,再用同样方法缠绕手掌(背),由远到近至腕关节为止,然后再从指端处拉开游离端线绳解开,每日3次或4次;通过压迫性向心缠绕性,以减轻周围组织水肿。初期由护理人员操作,以后教会病人家属进行。②冰水浸泡加上翘夹板,冰块和水的比例为3∶1,将肿胀的手放入冰水中浸泡,反复数次,两次之间有短暂的间歇。护士的手应同时浸入以确定浸泡的耐受时间,避免因患肢浅感觉减退而导致冻伤。反复间断给予患肢冰水浸泡,能使血管收缩、舒张,而交替刺激交感神经。冰水浸泡后,根据病人患肢的长度,定做石膏上翘夹板,使患肢的腕关节保持背伸轻度的桡偏,同时用绷带固定,松紧适宜,以保持患肢良好的静脉回流,减轻患肢水肿。夹板应全天佩戴(除运动、训练外),直至水腫和疼痛消失,手的颜色恢复正常。
心理干预:这类患者由于肩关节活动时疼痛,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往往出现忧郁、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对此我们耐心解释和正确疏导,说明只有配合治疗,通过有效训练,才能恢复。使患者明确关节活动度的重要性,充分调动患者主动配合和自觉训练的积极性。
讨 论
肩手综合征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根据临床实践,总结具有一定自身特点的护理干预方法,取得明显效果。此方法注重在发病早期,正确摆放患肢,以维持肩关节正常解剖关系,解除肩痛,从而增加病人肩关节主动、被动活动范围;局部水肿往往是肩手综合征的早期表现,如肿胀持续时间过长,液体中的蛋白成分就会在细胞间沉积,变成纤维组织,使组织或肌肉僵化和挛缩,进一步影响上肢功能的恢复,故应尽快消除局部水肿,因此采取向心性缠绕压迫手指方法,其方法简便、省钱、省时,家属也可操作,它不仅能促进静脉回流,提高血管的舒、缩调节能力,利于消肿、止痛、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及皮肤颜色,而且随着水肿减轻,循环可立即得到改善;给予间歇冰水浸泡能使血管收缩舒张而交替刺激交感神经,辅以上翘夹板的作用,使腕关节保持背屈改善静脉的回流,有利于消除水肿;同时护士辅以由远端向近端做挤压、揉进动作效果更好。治疗组15例病人经过有计划的康复护理及训练,有效率达到85.0%,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肩手综合征早期的效果显著。一旦出现肢体挛缩则很难恢复,因此在日常护理中注意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强调对患肢的保护,尽量避免在患手输液,避免过度牵拉患肢引起肩关节半脱位及意外的损伤,同时做好与病人及家属的宣教、心理疏导及沟通工作,不但可预防肩手综合征的发生,即使在发生后也可防止病情加重,减轻残疾,减轻病人痛苦和经济负担,保证患肢的康复效果,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全国脑血管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缪鸿石,朱镛连.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49-150.
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的护理体会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并发吞咽困难障碍患者83例, 其中男45例, 女38例;年龄47~77岁, 平均年龄 (65.7±7.5) 岁;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证实为脑卒中, 符合我国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其中脑部出血27例, 脑梗死23例, 脑干病变18例, 其他脑部病变15例。所有患者病情稳定, 意识清醒, 有不同程度的吞咽障碍, 对入选者采用吞咽障碍评估法评定患者吞咽障碍的程度, 其中7级2例, 6级16例, 5级39例, 4级12例, 3级8例, 2级5例, 1级1例。入选前均已获得所有入选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 采用随机数字表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最后对照组完成42例和观察组完成4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脑卒中病情、吞咽功能分级等基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接受最佳临床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吞咽功能障碍评估、基础护理、摄食指导、心理护理等优质护理。
1.2.1 基础护理
脑卒中患者脑血管受损可能累及脑神经功能, 吞咽功能出现障碍, 相关肌肉活动能力下降。基础训练包括以下内容: (1) 颈部活动。采用颈部屈伸活动颈部肌肉, 提高吞咽反射的能力; (2) 口唇闭合训练。从外侧到中间, 使用指尖及冰块等叩打患者的口唇周围; (3) 吸指训练, 将患者食指放到口腔内, 嘴唇闭合进行吸允动作训练; (4) 舌肌训练。将舌头伸出向不同方向伸展做主动运动; (5) 采用冰冻的干净棉棒蘸水轻轻刺激患者软腭、咽后壁以及舌根位置, 随后让患者进行空吞咽; (6) 屏气发声训练; (7) 呼吸训练。
1.2.2 摄食指导
摄食指导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吞咽能力。患者应采用空吞咽及交互吞咽, 每一次进食吞咽过程中, 要反复的空吞咽以确保食块全部吞咽后再进食。同时还可以进行侧放吞咽及点头吞咽训练, 这样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将残留食物挤出完全吞咽。
1.2.3 心理护理
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很可能出现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 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轻生的念头。系统的心理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予以肯定与鼓励, 帮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 有效调动患者的各项潜能。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吞咽能力≥9分;明显好转:吞咽能力在6~8分;好转:吞咽能力2~5分;无效:吞咽能力1~2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68% (38/41) ,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 (35/42) , 观察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959, P=0.030) 。见表1。
3 护理体会
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 常伴随着多种并发症, 患者往往存在不良情绪。加上并发吞咽功能障碍后, 由于饮食出现障碍, 患者康复过程缓慢, 其临床护理工作尤为重要。这类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应尤其注意增强护理工作中的主动性,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提供优质护理, 加强对患者进行吞咽动作的基本护理, 悉心指导其摄食, 整个护理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患者的心理护理, 赢得患者充分信任, 重建战胜疾病的信心。
参考文献
[1]陈志.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体会.中国当代医药, 2011, 58 (14) :101-102.
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管理论文 篇5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接收的136例脑卒中康复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94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在44~69岁,平均年龄(58.6±4.5)岁;合并高血压45例,合并高血脂32例,合并糖尿病25例。全部患者症状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指定的诊断标准,均经CT或MUI检查确诊为脑卒中。
1.2不安全事件
全部136例康复期患者中出现10例不良事件,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7.4%,患者满意度为96.3%。其中,走失2例,及时发现找回,跌伤6例,输液外漏1例,由长时间未翻身造成的皮肤红淤1例。
2不良事件发生原因分析
2.1疾病因素
由于疾病造成的中枢神经损害,患者意识障碍,反应迟钝,认知力差,容易走失;肢体协调能力下降,移动过程中经常出现跌倒等不良事件。
2.2环境因素
患者离开家人入院治疗后,由于对医院环境的不熟悉经常出现焦虑情绪。另外,由于医院地面湿滑,人员流动性大,床位无防护栏,患者在行走、如厕和取物过程中易跌倒摔伤。
2.3家属因素
由于缺乏专业知识,患者家属在看护患者的过程中部分操作不合理也可能给患者带来伤害,如给患者使用高温热水袋使造成的烫伤或擅自调中频治疗仪引起灼伤。
2.4心理障碍
患者入院治疗期间经常出现焦虑、自责、偏执等不良情绪,脑卒中患者由于身体协调能力下降,多数情况下不具备正常的生活能力,部分患者不愿让别人协助,易出现摔倒等意外。
2.5护理人员因素
神经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较大,工作压力均较重,部分护理人员的疏忽、专业知识不全面、病情观察和巡视不及时等原因均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3护理管理
3.1改善患者住院环境
保持患者住院环境干净整洁,避免通道、楼梯口处堆放杂物,地面加设防滑措施,病室周围的走廊和厕所安装扶手,危险地方设置警示标识,病床上设置防护栏。
3.2健康教育
对康复期患者进行健康教育,通过演讲宣教等形式向患者讲解脑卒中疾病的相关知识,使患者了解不良事件的预防及应对措施。
3.3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排解其不良情绪,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叮嘱患者行动过程中需他人相扶,避免独自行动。
3.4强化护理人员管理
加强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强化护理人员对脑卒中疾病的认知,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原因、护理手段及应注意的安全隐患,强化专业知识,便于应对不良事件。
3.5预防并发症发生
严格监测并发症的发生,勤于帮助患者翻身、清洁、更换衣物,预防压疮和皮肤红淤;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服药和进水过程中避免发生呛咳;合理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发生。
4体会
脑卒中的康复护理 篇6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护理
脑卒中时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它的发病率相当的高千分之一到千分之三左右,死亡率也是相当的高,即使有了存活的患者也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残疾,例如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认知障碍、偏瘫,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家庭负担。在出现了脑卒中后,一般都是以临床抢救为主,此时手术时很重要的,但是大多数人都忽视了后期康虎护理的重要性,所以要确定患者生命体征健康的情况下,及早的对患者进行康复的训练,最佳的训练时间一般是在手术后的48小时之内进行,这时候是最佳也是最关键的时期,这样做可以预防脑卒中的并发症,同时为下一步的训练争取了有利的时间。
1目的
在临床试验中,适合患者用的是交替充氣床的使用,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预防并发症,防止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的感染。
2方法一
2.1患者在病情稳定后就要进行一定的训练了,当然必须一步一步来,当早期,此时患者病情还不严重此时建议尽量卧床休息,并且帮助病人的肢体处于一个良好的姿势,这样就可以避免了因为长时间的卧床造成关节的变形。病情稳定后就要进行康复训练了,当患者具有坐位平衡能力,就要做一些移动能力的训练,然后再逐步过渡到步行、上肢功能锻炼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这样就可以为日后站立打下良好的基础。
2.2上肢活动上肢的运动可以按照以下几个动作:在静坐或静躺的情况下,让患者两手握住,手臂处在伸直的状态,然后慢慢的举到头顶,然后坚持做上几分钟。肘关节屈曲、伸直;两手相握,将患手带向面部,手腕左、右、上、下运动;健手握患手腕,将患手带向健侧肩的方向,再慢慢放下来至对侧腰部;帮助病人活动肩胛骨和上肢,防止过度牵拉关节,以免引起关节疼痛。当出现肩痛、肩关节半脱位时,患肩在各种练习活动中前屈、外展不要超过范围;在运动时家人可给予手法协助。如果是在家中,患者可以运用家里的道具,进行随时的训练。例如:健身球、棍棒、易拉罐、杯子等等,只要是在合理的范围之内,都可以帮助患者的上肢得到一定的训练,身体慢慢的恢复。
2.3下肢和步行活动患者在进行下肢和步行的运动时,可以在床上进行一些简单的练习,做一些可以热身的运动。比如:患者在家人的支持下,可以进行一些被动的关节和肢体活动;患者还可以在床上进行一些缓慢的蹬腿练习,这些除了可以提高腿的劲道还可以练习背部,对背部起到一定的拉伸作用,此外还可以练习腹部的肌肉,这个动作一举多得。此外患者还可以进行一定的起坐训练、站立训练和单侧的练习。患侧给予适当的辅助;进行一定的桥式动作,即仰卧位时,双侧膝关节屈曲立于床上(患侧不稳定时给予扶持),让病人抬高臀部。
2.4步行前站立的姿势立正位、两眼朝前看、自身重量平分于双脚上。
2.5步行开始将重心移放患腿,健腿向前迈一小步,将重心移放健腿,患腿提起、微屈膝、跨向前、脚跟先着地,然后重心移到整个脚掌上。可在患侧给予支撑,练习熟练后,逐渐减少支持。
2.6对患者进行身体按摩在医院或者家人对患者进行一定量的按摩,可以对患者的肢体进行一定的积极的刺激,可以帮助患者血液的流动、淋巴的正常回流,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肢体浮肿,也缩短了患者的康复时间。在进行按摩时有一定的规律,动作要轻柔、有力。同时可以采用一定的中医穴位按摩,这样可以增加按摩的疗效,但是避免使用强刺激性手法。针对患者的肌张力高的肌群,则采用安抚性、轻柔、力度较小的按摩的方式,而对肌张力低者如上肢伸肌,则给予按摩和揉捏,使患者身体得到一些的被动的运动,使患者的身心都可以得到放松。
3方法二
3.1语言和吞咽功能的康复练习中风患者语言障碍,吞咽困难,易使患者内心压抑,情绪异常急躁,因此语言和吞咽功能的康复练习尤为重要。引导患者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练习:①呼吸控制;②下颌运动;③口面运动;④舌运动;⑤软腭运动。同时进行发音、听觉理解、口语表达等练习。与病人对话时语速缓慢清楚,给病人充分的时间回答问题,可通过写字、手势等肢体语言以弥补和完成讲话内容。还可利用收听广播,阅读等方式练习病人发音。
3.2反复示范一般讲,语言训练越早越好,首先采用受损最小的交往渠道和患者建立感情联系。如患者不能讲话和阅读,可用一些患者能利用表达要求的画片,以后可采用单词或短语卡片;如患者对口语理解很差,则可采用手势或视觉信号,配合1-2个意义明确的单词,避免用复杂的长句。要复诵容易听懂的语言,同对正常人说话一样与患者说,特别是老年人对有重要意义事物的记忆和年轻人无明显差异[3]。充分考虑病人不同的文化教育素质,利用他们原有的经验和知识,尽可能用病人熟悉的词语。
4结果
严密观察脑卒中患者有无抑郁、焦虑,它们会严重地影响康复进行和功效。中风患者均有紊乱的思维和情绪,对自身疾病的转归存有顾虑,故康复护士对患者要耐心开导,对家属要详细解释,并强调康复训练的好处和不锻炼的严重后果,只有坚持不懈地治疗与锻炼,才能达到康复的目的,并列举成功的病例,使患者及家属树立起信心,密切配合。
5讨论
大量资料证实,康复是从疾病发生之时就应开始的,康复与治疗同时进行,将会大大提高治愈率,使肢体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复,减少致残率。因为卒中后,瘫痪的肢体在功能恢复过程中,多出现痉挛,若在急性期注意保持病人良好肢体位置,及时做被动运动及其他康复措施,可避免和减轻痉挛的发生,杜绝废用综合征出现,缩短康复的时间。
不少的脑卒中患者存在一定的运动状态,这是因为早期没有进行科学的康复护理,并不全是瘫痪导致的,患者的运功功能障碍导致的偏瘫,早期没有介入一定的护理日积月累就造成了肌肉萎缩、关节的畸形等状况。所以如果在早期如果可以进行科学且有效的护理,就可以大大降低脑卒后遗症,降低运功功能障碍发生的概率,这种治疗越早越好,在患者的病情处于稳定的状态,就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了,这对病人的较快恢复有着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关骅.临床康复医学[J].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2.
[2]郑诚东.临床神经病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562-570.
[3]张子明.中风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254-246.
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的护理体会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研究共14例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 其中男9例, 女5例, 年龄48~87岁。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 均行颅脑CT或MRT检查发现出血性占位, 以往无癫痫病史和家族史。7例在脑卒中后12h内出现癫痫状态, 4例在脑卒中后12~24h之间出现, 另3例分别在第5、10、15天发生。
癫痫发作类型, 以局限运动性发作5例, 精神运动发作2例, 大发作2例, 癫痫持续状态5例。
2 护理
2.1 早发现, 早治疗
在掌握原发病的护理外, 密切观察病情及早发现癫痫的先兆症状, 早预防、早治疗中风后癫痫特别是频繁的强直阵挛发作, 对发作者做紧急处理, 尽早控制, 以期改善预后。本病变出现癫痫多为累及大脑皮质可能性大, 故对意识障碍程度轻的患者, 常规给予鲁米那钠肌注治疗, 这样一方面可防止癫痫发作, 减轻对脑的再损伤, 同时又由于鲁米那钠的镇静、脑保护作用使中风患者易于护理, 脑功能更好地恢复, 亦使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或再出血的可能性减少。
2.2 控制抽搐, 预防并发症
癫痫持续状态是脑卒中并发癫痫最严重的并发症, 其本身可致永久性脑损害, 在脑出血基础上更加重脑部损害和导致其他并发症而增加死亡率, 应立即处理, 控制癫痫发作。
2.3 保护患者, 防止外伤
专人护理, 发作时应立即采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迅速解开衣领、腰带、取下假牙, 用压舌板缠纱布放入患者上下臼齿间 (防止咬伤舌和颊部) , 肢体抽搐时要保护大关节, 必要时使用腰束带, 以防脱臼和骨折, 不可强行按压肢体, 加保护床栏防止坠床。详细记录发作情况及时评估患者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氧饱和度, 警惕有无脑疝发生。
2.4 加强基础护理
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 癫痫持续状态机体消耗大, 水电解质紊乱、脑缺氧、脑水肿等使原有脑损害加重。可常规应用抗生素以防颅内感染, 使用脱水剂减轻脑水肿, 同时每日监测血糖、血钾、血钠、血气分析、血尿素氮等生化指标, 根据检查结果补充电解质, 并严格记录24h出入量。
采取低温保护脑组织, 文献表明, 每降低体温1℃, 脑耗氧量与颅内压可下降5%~6%。对高热患者给予冰帽持续头部降温, 可用酒精擦洗患者腋下, 天热时减少盖被, 暴露四肢, 冬季注意保暖, 严密观察体温变化及末梢血液循环。
3 结果和讨论
3.1 护理效果
本组25例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 其中2例因脑疝死亡, 1例因再出血死亡, 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21例早期给予静脉注射安定、鲁米那钠肌注治疗, 癫痫发作均得到很好控制。
3.2 讨论
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 有的为首发或主要症状。本组7例在脑卒中后12h内出现癫痫状态, 4例在脑卒中后12~24h之间出现, 另3例分别在第5、10、15天发生。脑出血并发癫痫的原因系血液直接刺激脑皮质, 血压升高引起弥漫性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皮质缺氧导致并发癫痫。
中风后继发癫痫可以各种形式发生, 也可多种形式并存, 早期及晚期发作均多呈单纯部分性运动发作, 其次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也可由单纯部分性发作转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 有时无明显部分性发作而直接呈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失神性发作和混合性发作少见。中风后继发癫痫早期由于血肿、脑水肿等因素, 多数可于中风后短期内消退, 病情容易控制。对中风急性期, 有明显癫痫倾向的患者, 可根据病情给予抗癫痫治疗2周, 一般随原发病治疗的好转而癫痫发作终止。这说明致痫的原因随着治疗而改善, 故抗癫痫药物不需长期应用。本组对25例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由于做到了早观察、早预防、早治疗, 21例患者随原发病治疗的好转而癫痫发作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
[1]冯娟, 剑非, 阎旭东, 等.中风后癫痫的危险因素[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9, 16 (1) :45.
[2]缪建平, 茹卫芳.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常见并发症的监测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6) :435~437.
[3]吴翠菊, 费益君.脑卒中继发癫痫持续状态11例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16 (3) :412~413.
脑卒中并发症的护理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于本院就诊的50例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硬币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所有患者均符合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2];观察组:男14例,女1例;患者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62.3±2.3)岁;对照组:男15例,女10例;患者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61.3±2.1)岁;50例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的患者中19例属于局限运动发作,15例属于精神运动发作,12例属于癫痫持续状态,4例属于大发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两组间比较结果具有研究意义。
1.2 方法
①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进行具有强化护理(在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发展的基础上,密切主注意患者是否出现癫痫病发的先兆症状,同时对患者抽搐现象进行控制,预防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在癫痫发作时要为其采取平卧体位,并将头偏向一侧,同时用压舌板缠上纱布置于患者口中,并迅速将患者的衣领、腰带解开。维持患者的电解质平衡并采取低温保护患者脑组织)[3]。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病情得到控制总人数评价总体效果);
②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
③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共死亡2例;其中因脑疝死亡1例,因再次脑出血死亡1例;其余23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总体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患者中共死亡5例;其中因脑疝死亡2例,因再次脑出血死亡2例;因呼吸衰竭死亡1例;其余20例患者在经过治疗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总体有效率为80.0%,两组护理效果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x2=5.980,P<0.05)。
3 讨论
患有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往往容易出现并发癫痫症的危险。且其并发的癫痫症一般具有许多不同的发作类型。对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初期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以及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患者的癫痫症状随着原发病症的好转而逐渐痊愈[4]。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的主要原因一般都是因为患者头部血液直接刺激患者的脑皮质,除此之外也有可能是因为患者的血压升高引起脑血管痉挛、脑水肿等症状,从而并发癫痫。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发现,脑卒中并发癫痫的形式虽多,但是在临床上主要是呈现为单纯部分性的运动发作类型(该类型也可能转化为全身强直性阵发痉挛)。但是突然直接发作全身强直性阵发痉挛或者是混合性痉挛的可能性较小。另外从本次研究资料中可以看出,出血性脑卒中合并癫痫的发病时期多于患者脑卒中发病的急性期,笔者推断其原因可能与病灶周围水肿影响到大脑皮层运动区有较大关系。其次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强化护理,从研究结果上来看效果显著,不但提高了患者的生存以及以及生活质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因此笔者认为并发癫痫症会随着精心护理以及治疗而逐渐改善,因此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一定的具有针对性的强化护理对于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结果与李文静的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
综上所述,对患有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痫的患者进行强化护理,不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效果,而且可以提高护理满意度,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香莉.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病的护理以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1):315-316.
[2]岳美姣.出血性脑卒中并发癫痈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1,31(15):177.
[3]李秀芹,马桂芬,刘书琴.出血性脑卒中继发癫痈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学,2012,49(1):130-132.
脑卒中并发症的护理论文 篇9
均为在本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 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 并行颅脑CT或MRI确诊, 且均为首次发病。入院后在征得病人家属知情同意后随机分组.常规护理组(对照组)按常规综合治疗 (包括甘露醇脱水、控制血压、血糖在合适水平、输氧、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及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进行吞咽训练护理及指导。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等方面比较, 统计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1临床资料
2 康复护理
2.1 咽部冷刺激训练
用冰绵签轻轻刺激病人软腭、腭弓、舌根及咽后壁可提高其敏感性, 促进舌比较快地向后运动和诱发吞咽动作。要在空腹或餐后2小时进行, 以免引起呕吐。取座位或半卧位, 用冰棉签刺激吞咽反射区,依次涂擦后腭弓、软腭、腭弓、咽后壁及舌后根,该5部位为1轮,然后嘱患者进行空吞咽动作以刺激吞咽反射, 每次刺激20~30次.每日上下午各进行1次2周为1个疗程。对严重呛咳的患者,在留置胃管的状态下进行训练,操作时注意棉签的棉絮要缠紧, 对配合比较差的患者可用弯止血钳夹紧棉球涂擦,如患者出现情绪激动或呕吐应暂停进行, 以免误吸。
2.2 吞咽肌群训练
在行咽部冷刺激的同时辅以吞咽肌群训练,让患者空咀嚼、皱眉、闭眼、鼓腮吹气、微笑张颌闭颌运动, 做伸舌左右前后、舌背抬高运动或阻力运动。在训练过程中如患者出现情绪激动不配合可暂停, 让其休息, 情绪稳定后再继续训练。
2.3 摄食训练
在进行咽部冷刺激及舌咽肌群训练期间,对患者要进行摄食训练。进食环境安静整洁,取坐位或半坐位,不能坐起者采用健侧卧位,进食时要求患者精神集中。选择不同形状、滋味、温度、外观要好的食物,如糜烂状、糊状、逐渐过度到易变形的普通食物。帮助患者一口少量缓慢进食(正常人一口量约20ML),一般先从3~4ML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嘱其反复吞咽数次,以使食物全部通过咽喉部。观察进食时有无呛咳,对于能够做咀嚼而不能将食物送进深处者,用汤勺将食物从中线送至舌根处,以利于吞咽。护士在指导和监护患者摄食训练时耐心、不急躁,注意观察,如一旦疑有吸入,立即用吸引器将口内咽部食物吸出。
2.4 评定方法
2组患者均在入院时第一餐前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进行吞咽困难及程度评定1次[3],以后每2周及出院时各进行1次评定。参照洼田氏饮水试验,让患者端坐, 在5秒内喝下30ML温开水, 观察所需时间及呛咳情况, 1级:能顺利1次咽下;2级:分2次以上能不呛咳咽下;3级:1次咽下, 但有呛咳;4级:
2组患者入院时及住院后4周采用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吞咽困难程度见表2及3。
例 (%)
例(%)
3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在发育过程中留下许多不用的道路,当高级中枢或通路受损时,在适当条件下,可以动用这些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单位发挥代偿功能, 对脑卒中并发吞咽困难的患者进行早期 (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症状不再发展后48h) 、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一方面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或修复能力, 另一方面可防止口腔和咽部肌群废用萎缩[4]。2组脑卒中并发吞咽困难患者早期康复训练中发现: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因此应尽早对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实施早期康复训练,以提高其生活质量, 减轻家庭负担。
参考文献
[1]杨莘等主编.神经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1~105.
[2]中华神经内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3]赵婷, 韩敏等,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康复训练[J]现代康复, 2004, 4 (3) :54.
脑卒中并发症的护理论文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2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 男48例, 女32例, 年龄42岁~76岁, 平均年龄58.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制定的糖尿病标准, 且经脑CT或MRI检查确诊为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 其中合并高血压患者37例, 合并冠心病患者21例, 合并高血脂患者7例。经实验室检查患者的空腹血糖在6.8~23 mmol/L, 其中8例患者具有不同程度的低血糖或酮质血症表现。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根据病情给予脱水、降血压、降纤酶、调节血糖、改善脑循环以及控制饮食、抗感染等常规治疗。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1.3.1 心理护理
由于多数患者存在肢体运动障碍, 且病程较长、恢复较慢, 因此易使患者产生悲观绝望的心理, 对治疗失去信心, 会导致治疗上不配合、不坚持用药、饮食随意等问题。此时, 护理人员应积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的疾病, 可以列举一些正面的例子, 或使已经康复的患者现身说法, 以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提高配合度, 增加治疗依从性。
1.3.2 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以及四肢的活动情况, 体温升高应考虑是否有感染的情况发生;呼吸不规则、血压升高、双侧瞳孔不等大考虑是否有脑疝发生;呼吸中带有烂苹果的气味考虑是否有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用药时要密切观察血压变化, 防止出现头晕等情况;服用降糖药时注意监测血糖变化, 防止低血糖的发生;使用抗凝药物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情况的发生,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1.3.3 控制血糖的护理
按照医嘱对患者及时使用胰岛素, 并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 以防出现低血糖或高渗性昏迷。根据患者的病情调整胰岛素剂量, 若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 可用温开水冲服白糖或进食馒头、饼干等;若情况较为严重, 则可应用50%的葡萄糖行静脉注射[1]。
1.3.4 饮食护理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最基本的治疗措施。脑卒中患者多数伴有吞咽障碍, 因此需要进行鼻饲, 鼻饲时要保证定时、定量的热量供给, 根据患者的标准体质量, 计算出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供给, 可按三餐1/3、1/3、1/3的比例分配。同时注意主食的搭配应是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和优质蛋白的食物, 以降低患者胆固醇, 利于疾病恢复和减少复发, 并同时配以高纤维食物, 可促进胃肠蠕动, 减少便秘的发生。同时注意在进餐前及时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2]。
1.3.5 体位护理
对长期卧床患者要防止压疮的发生, 可每2 h给患者翻身叩背1次, 并检查身体受压部位的血运情况。指导家属定时对患者进行按摩并用温水擦浴, 以促进血液循环, 同时注意保持床铺和患者皮肤的清洁干燥, 衣服松紧度要适宜, 防止压疮的发生。
1.3.6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对患者的全面恢复具有重要作用, 应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 并配以针灸、按摩理疗等。在康复早期, 患者每天进行2~3次的主动或被动锻炼, 每次15 min~30 min;康复后期,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延长锻炼的次数和时间, 以患者不感到疲劳为宜。
1.3.7 出院指导
出院前嘱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 按时服药;同时嘱患者家属坚持对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 以确保治疗效果, 并定期监测血压和血糖, 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1.4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 生活基本自理, 肢体肌力在4级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生活在外物的支持下可以自理, 肢体肌力改善2~3级;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甚至加重, 肢体肌力在1级以下。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见表1。
3 讨论
2型糖尿并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持续高血糖可抑制脑细胞有氧氧化, 糖酵解加速, 乳酸生成增加;同时糖尿病患者的代谢紊乱, 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 易出现血栓, 患者的病情复杂, 且存在各种诱因和危险因素, 所以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3]。本文行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只应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从心理疏导、病情监测、血糖控制、饮食、功能锻炼等方面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 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并对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乃至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栗占捧.2型糖尿病并缺血性脑卒中128例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5) :180-181.
[2]朱国红.2型糖尿病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0, 9 (5) :58-59.
脑卒中患者的社区护理 篇11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脑卒中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男性高于女性;有家族史的发病率高;长期吸烟者脑卒中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6倍;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明显高于正常人;糖尿病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房颤动可使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增加0.5%~12%;脂质代谢紊乱:血清总胆固醇(TC)和密度脂蛋白(LDL)升高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TC过高(>140mg/dl)可能会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危险;过量饮酒是脑卒中的肯定危险因素;缺乏锻炼可增加脑卒中的患病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脑梗死的先前症状:少数患者可在发病前出现肢体麻木感,说话不清,发作性视物不清,一过性眼前发黑,头晕,恶心,血压波动等短暂性脑缺血的症状。
脑梗死的患者多在安静休息时发病,尤其是夜间睡眠中,一觉醒来,发觉一侧肢体瘫痪,口眼歪斜,流口水,患侧平举不动筷子,吃东西掉饭粒等,检查可见患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向该侧偏斜,且上述症状有逐渐加重趋势,重者可发现嗜睡或昏迷,失语等症。
兴奋或活动中发病,突然头痛、恶心呕吐、偏瘫、失语、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上述症状多提示为脑出血。
激动或用力状态下发病:分表现为突然头痛、惡心呕吐、全身冷汗、可无肢体瘫痪和失语,可有一过性意识障碍,这些特点都提示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最终的确诊还需要依赖头部CT或MRI,必要时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脑卒中患者的社区护理
急性期日常活动护理:①每天开窗通风2次,每次15~20分钟,并调节室温早20~22℃,温度50%~60%。②每餐进食量应以300~400ml为宜,食物温度要在40℃左右,以免冷、热刺激而致胃痉挛造成呕吐,为保障患者足够的营养供给,食物选择要因人而异,营养搭配要均衡。③患者进食后,要及时为其清洁口腔。④保持足够的摄水量,一般2000ml/日左右,以保障分泌物黏稠度。⑤保持呼吸道顺畅,鼓励清醒患者,要多侧卧位,每次翻身,叩背1次。⑥预防XX,对长期卧床,要做到深呼吸,对有意识障碍者。要勤翻身,勤擦洁,勤按摩,勤洗换,勤整理,勤检查,定时变换体位,用热毛巾擦洗及按摩骨骼隆起受压处,如肩部,肘部,髋部,X为部,膝关节内外侧,内外踝等处,必要时放置海绵垫或棉圈,软枕,气圈等。⑦协助患者定期排便,便秘者可配合使用通便栓剂或灌肠等。⑧被动关节活动,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小时后,可以对患者所有的关节做被动活动,先从健侧开始,然后患侧,动作以轻柔缓慢。
恢复期康复训练:①翻身训练:练习时患者双手手指交叉,患侧拇指置于键侧拇指上,上肢伸展,先联系前方上举,然后左右摆动,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伸向翻身侧,头和躯干翻转到侧卧位,然后翻回仰卧位,再向另一侧翻身。每天练习多次,开始是家属给与协助,注意翻身时一定要先转向同侧。②桥式训练:为训练患者的腰背肌群和臀大肌,为站立做准备。患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足踏床,缓慢将臀部抬起,坚持一段时间后,再慢慢放下,当患者能完成双桥运动后,在进行单桥运动,就是让患者患侧腿屈曲,足踏床,键侧腿伸直抬起悬空,再抬起臀部,使患侧腿完成屈膝,伸髋,抬臀等动作。为以后改善偏瘫姿态打下基础。③坐起训练:脑卒中患者首次取坐位时不宜马上直立,可以先从半坐位开始(约与床成30°角),在患者能坚持30分钟后,在逐渐增加角度,45°、60°、90°依次训练。④坐位到站位过渡训练:让患者先取坐位,双脚平放在地上,双手交叉握手,肘关节伸展前伸,同时带动躯干充分向前,髋关节尽量屈曲,重心前移,当肩超过足尖时,嘱患者抬臀,抬头伸躯干,髋、膝关节伸展,使重心回到双脚站立。注意起身时双腿要同时负重。⑤步行训练:当患者能达到自动平稳站立时,即可进行步行训练。开始时家属可以协助移动患侧下肢,直至患者可以自行迈步。⑥上下楼梯训练:上楼梯时,患者检测平扶楼梯,家属在患侧后方,一手扶持键侧腰部,另一手控制患侧膝关节,协助患者重心转移至患侧,健足上第一个台阶,患者重心向前移动与健侧上肢,另一家属一手固定健侧骨盆,另一手从膝关节上方滑到小腿前方,协助患者抬足放在第2级台阶上。下楼梯时,换着健手轻扶楼梯,患足先下第1屋楼梯,家属一手置于患膝上方,使其稍外展,另一手置于健侧骨盆处,用前臂保护好患者腰部,并将身体重心向前移动,下第1级台阶时,协助患者的手保持原位,另一手继续将骨盆向前推移患者和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特别是患者在急性期后出院回到社区,只有患者坚持,积极主动参与和配合,康复训练才能收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脑卒中并发症的护理论文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期间的232例急性脑卒中病例, 其中男性132例, 女性100例, 年龄在46~88岁, 中位年龄67岁。脑出血患者94例, 脑梗死138例, 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 剔除3d内死亡及自动出院者。其中54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 脑出血患者24例, 脑梗死30例, 男性36例, 女性18例。
1.2 诊断标准
脑卒中诊断符合1996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肺部感染诊断标准参照卫生部制定《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执行取相关感染部位体液 (包括痰液、血液、咽拭子等) 进行细菌培养, 结合临床表现而确诊感染。
1.3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住院病历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 探讨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 发生时间以及其预后关系, 将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分析。
1.4 综合护理措施干预
回顾性对比分析采取肺部功能综合护理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肺部功能综合护理措施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包括增加翻身次数, 雾化吸入、拍背、吸痰等促进排痰, 缩短患者卧床时间, 病情控制后及早进行康复锻炼, 加强病房空气流通等。
2 结果
2.1 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本组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3.2% (54/232) , 其中脑出血组为25.5% (24/94) , 脑梗死组为21.73% (30/138) 。脑出血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脑梗死患者, 无显著性差异 (P>0.01) 。
2.2 肺部感染与年龄的关系
≤60岁患者发生率为5.3%, 而>60岁以上组发生率为29.3%, 80岁以上组发生率为75.8%, 随年龄的增长, 发生率有逐渐增高趋势, 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最易并发。
2.3 肺部感染与意识障碍
在232例病例中, 有意识障碍76例, 发生肺部感染42例, 发生率为55.2%。无意识障碍156例, 感染者为12例, 发生率为7.69%, P<0.01。
2.4 肺部感染与侵入性检查与治疗的关系
住院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54例病例中, 插胃管者30例, 气管切开者4例, 气管插管者2例, 应用呼吸机者5例。
2.5 综合护理措施干预后
普通护理组的并发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7.8% (44/158) , 而采取肺部功能综合护理后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13.5% (10/74) , 采取肺部功能综合护理后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较普通护理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有明显降低 (P<0.01) , 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2.6 肺部感染与预后的关系
肺部感染组54例, 共死亡11例, 病死率为20.3%, 无并发症组病死13例, 病死率为7.3%, 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急性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应激性溃疡出血、压疮、静脉栓塞及肺梗死等, 其中肺部感染最为常见[3]。本组急性脑卒中患者232例, 发生肺部感染54例, 发生率为23.2%, 远高于卫生部规定的院内感染发生率8%, 与既往的一些报道一致, 提示急性脑卒中患者易发生院内肺部感染。
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根据本组资料统计显示, 与患者的年龄, 尤其是80岁以上高龄患者, 意识障碍程度, 侵入性检查与治疗, 基础疾病等多种因素有关。本组中脑出血, 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差别不大。并发肺部感染的时间一般多发生于急性脑卒中10d以内。本组资料为88%, 因此预防肺部感染应该入院后即要引起高度重视, 急性脑卒中发病3d内患者处于应激状态、病情危重、机体免疫能力低下、侵入性操作和治疗机会增多, 增加了感染机会[4]。后序阶段又尤其要预防吸入性肺炎, 避免进食误吸, 呛咳等不良事件发生。
细致观察病情, 做到早期发现病情变化, 及早治疗处置, 降低并发肺部感染后的致死致残率。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病因不典型, 临床表现较复杂, 其他各项相关的客观指标也无明显的可靠性参考。比如, 患者的体温以及白细胞都不会有明显升高, 临床上此病患者仅以食欲下降、四肢乏力、精神萎靡、病情反复为突出表现现象, 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多, 所以为医师的诊断治疗带来的相当大的困难。尤其是有些患者会出现呼吸急促的情况, 若是敏感特异的患者, 如果诊疗医师忽视生命体征的检测, 则容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对此, 有效的护理对策便是弥补诊疗漏洞, 有效降低患者肺部发生感染, 减轻患者病情的关键。经多年的临床经验,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护理分析: (1) 对原发病要积极治疗, 尤其是急性脑卒中患者更应提前、提早诊疗, 比如用超早期溶栓术治疗脑梗死患者, 将早期血肿清除, 因为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室出血的及时清理和脑脊液置换可显著提高患者意识, 有效降低脱水剂的不良反应。 (2) 手术治疗是首要环节, 在护理中最关键的即避免患者感染, 以提高患者的抵抗力, 进而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此, 护理中应保持病区内的卫生清洁, 按照规定对病房进行消毒, 控制探视人员的次数和人数, 与此同时对危重患者的营养给予科学的饮食护理, 比如适当的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能力, 另外, 应尽可能地减少患者的卧床时间, 这样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感染概率, 因为从早期康复的角度出发, 此种患者是可以进行起床活动的, 而且卧床时间的减少是患者减少肺部感染的有效方法。 (3) 鼓励患者咳嗽, 针对不同情况及时有效地清楚痰液, 比如, 对有意识的患者进行定期吸痰处理, 对昏迷或口咽部有痰患者应予以雾化吸入, 将痰液稀释, 以方面患者咳出。
急性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是诸多因素的“集合”, 积极预防, 及时识别, 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能尽量减少其发病率。特别要重视保持病房通风换气, 限制陪护探视;加强翻身拍背, 保持呼吸道通畅, 尽量减少仰卧或平卧位的时间;加强营养支持, 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对有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患者, 及时行鼻咽管, 插管能减少吸入食物残渣的风险;合理使用抗生素, 尽量不应用或少用糖皮质激素;提倡无创通气, 尽量减少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可能性。总之, 只要做到早期预防, 及时诊断, 合理使用抗生素, 就能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使患者早日康复, 减少肢体残疾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谭文琪, 陈晓育, 胡晓军.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危险因素及预后[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0 (4) :82-83.
[2]李建章.出血进展性脑卒中[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6, 9 (1) :1.
[3]张健颖, 张颖冬.缺血性脑损害病理生理过程的炎症反应[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 2011, 3 (2) :24-30.
【脑卒中并发症的护理论文】推荐阅读:
脑卒中并发症护理08-26
脑卒中并发肺炎11-02
脑卒中并发肩手综合征05-20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09-12
脑卒中患者的护理进展05-14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进展06-22
脑卒中的优质护理方法10-01
社区脑卒中患者的护理11-19
脑卒中病人的社区护理09-22
脑卒中的中医护理常规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