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研究

2024-08-21

“双师型”教师研究(共12篇)

“双师型”教师研究 篇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文件中都明确和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老师,事实证明“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发展主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因此提高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1 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我院许华春院长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三个能力的要求:一是理论教学能力。即熟悉教学业务和教育规范,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胜任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能力,以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实践教学能力。一定要提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下工地,下企业,考证书;从纯粹的理论教学中走出来,到实践第一线去增长自己的才干。三是管理学生的能力。教师除了教书,还要担当育人重任,毕竟教书育人德育为先。通过对这三个能力的理解,我院对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提出以下几个要求:

1.1 理论教学能力

理论教学能力是身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和素质。而作为高职会计“双师型”专业教师,一是能够通过专业调研、市场分析、走访实习生单位和毕业生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相应课程的调整,并根据实习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高职会计教师应具有主编自己所任教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并能指导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及毕业设计的能力;三是高职会计教师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并能对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和情景设置,突出重难点,有层次性、科学性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递给学生,并能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性。

1.2 专业技术能力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会计教育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实际的生产过程、社会技术服务及当地的区域经济特征紧密的结合起来。这就对我们的“双师型”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不同行业会计岗位及相关联岗位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及素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技能和职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设置课程内容,以实际行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真实的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出零距离上岗的会计人才。

1.3 行业管理能力

教师不仅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课内外实际和毕业设计的参与与组织管理者,这也就要求我们会计“双师型”教师要对各行各业的会计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行业问题一一解答。财税制度瞬息万变,这也要求我们教师也要主动的补充和更新知识,对行业内的动态了如指掌,懂得企业的运作规律和各行业的生产流程,具有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参加各种会计竞赛的能力。

1.4 研究创新能力

研究和教学是教师的两条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应该随着行业的变化,调查研究、收集各类行业资料设计出适合实际的案例,也可以把企业实际碰到的问题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为企业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并将这类课题引入到教学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也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去分析问题。

2 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效途径

2.1 转变观念,树立高职教育观

国家早在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在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正是由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原因,所以高职教育有别于我们其他的高等教育。我们提倡的是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突出技能的培养。所以我们全院上下全体教职员工首先学习各类高职教育文件,学院多次组织学习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学院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正确树立了高职教育观,我们明白高职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研究型的教育,更不是理论教育,我们要突出技能训练,培养专业核心岗位技能。

2.2 下企业顶岗实践,提高行业技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学院制定了各类关于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的制度,要求指导的学生实践的指导老师都必须有下企业的经历,也就说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这个是前提条件,否则不能独立指导学生实践。有时我们也利用外脑—即利用各行各业经验丰富的企业一线会计专家作为我们的会计实践指导兼职教师(“请进来”的办法),这样既能指导学生也能带领我们校内专职教师,像传帮带一样带领新教师的发展,有利于整个教师队伍健康迅速的发展。而且我们学院规定下过企业顶岗实践的教师回校时都必须要写一篇顶岗实践总结并做一次报告,让其他教师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以这种发生来培养骨干教师,再以骨干教师开设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方式来指导青年教师(校内教师之间进行传帮带的方法)。

2.3 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培养出适合新形势需求的会计人才,我们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必须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与时俱进。我们学院利用各种方式让会计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有企业方面的,也有教育部或者协会方面组织的培训。如:参与企业年初预算方案讨论会、年终决算会、年度审计报告会,教育部组织的各类关于高职教育方面的培训,各级各类竞赛方面的研讨会。

2.4 校企合作,注重教师的培养和锤炼

我们学院积极与区域经济范围内的著名企业合作,开展各类会计管理方面类的合作,强强合作,达到互惠互利,共强共赢,加快我院“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使我们的专业教师下合作企业进行生产第一线的锻炼,也让我们的学生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验、实训、实习,并为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很多真实的经济案例。另一方面让我们合作企业的一线会计专家来我院开展各类专业讲座,开设选修课程,指导课内实践、集中实训、毕业设计,参与毕业答辩等各种方式来发挥他们的作用。最后让我院的会计老师与企业专家结成一对一的合作伙伴,开展各类实践的研究、课题的合作和会计实践教学方面的教材编写。

2.5 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秀、结构合理、能干高效,充满创新思想的“双师型”高职会计教师队伍,我们学院建立了一套激励机制和教师评价体系。一是在职称晋升、骨干教师培养、优秀教师评选等方面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二是如果要派出老师去外面技术服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授课;给企业会计人员进行财税方面的培训讲座;给其他财经类培训机构和中职学校授课等)首先要派出具有“双师型”的会计教师。三是具有“双师型”的教师待遇也比一般教师高。四是对具有“双师型”的会计教师仍要进行评价,我院通过“教师技能大比武”、实践指导学生反馈表、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等方面来量化考核评价“双师型”会计教师。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利用我院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双师型”会计教师,而且保证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

3 小结

通过对具备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分析,结合我院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科技工作)和业务(教育科学知识)进修等方式,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并多层次多渠道地从社会上、企业中聘用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兼职教师。对提高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和途径进行了简单粗略的宏观议论,希望能启发和指导兄弟高职院校在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为我院提高教学质量、创建学院品牌、树立品牌学院做出贡献。

摘要: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鉴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三性”(职业性、实用性、技术性)及人才培养的目标,注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双师型”。通过我院第一次创业期内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秀、结构合理、能干高效,充满创新思想的“双师型”高职会计教师队伍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希望能为兄弟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高职会计,高职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素婷.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3):124-125.

[2]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工作规程[S].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章,2008.

[3]黄学勇.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15-16.

“双师型”教师研究 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行动学习理论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教学的质量,培养“双师型”教师不仅是大势所趋,也符合我国高职院校教育事业发展相关政策的需要。目前,“双师型”教师的建设受到了我国教育部门的广泛重视,在高职院校开始实施这一政策也是我国教育战略的选择。但是,从发展的情况来看,其培养过程中出现了各种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导致其效果也差强人意,这就给建设“双师型”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理念与实践脱节

根据我国高职院校在培养“双师型”的实践来看,我们发现,这中间存在两个问题,第一,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时,只关注其学历,并没有考察应聘者的实际工作能力;第二,有的高职院校只关注教师专业的实用性,而忽视对其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以上两个问题的存在,直接导致培养的“双师型”教师在理论上与实践脱节,尤其是学校与企业进行协作培养时,他们的目的和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其培养过程都只考虑自身的利益,从而影响协同培养的效果。对高中院校来说,他们过多地关注培养“双师型”教师带来的社会化效益,然而对企业而言,他们的目的就是追求技术的创新,从而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由于这些分歧很那调和,进而就阻碍了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效果。根据实践研究表明,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培养大多数只是流于形式,而真正由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的活动还处于展望阶段。

2、“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就是提高教师的水平,从高职院校入手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尝试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过程是动态化的,这就给学校对其考核和激励提出了挑战,造成的不良后果就是其考核与激励机制不完善。如此一来,学校与企业都没有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大多数情况下,高职院校都认为其考核与激励应该由企业来完成,导致学校放松了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工作。这种现状的存在,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教师责任心不强,而且也不利于提高其自身的水平。根据以外的情况来看,有的学校也确实对“双师型”教师实行了必要的考核,但是其考核过程严重缺乏客观性和有效性,对其工作的考核也比较盲目,从而影响到了他教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措施

1、“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人才协同

为了改善我国的高职教育,学校与企业应该做好协同培养工作,一方面,企业应该认识到这是培养其工作人员能力的一个重要契机,不能只关注眼前的利益,其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也是培养其工作能力的一种方法。另一方面,学校不能将对“双师型”教师的管理任务完全交给企业来完成,学校应该协调企业做好人才培养。当然,协同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其基本建设过程主要包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建设“双师型”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第二,双方都应该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尤其应该间接科学技术手段,拓宽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的空间;第三,企业应该重视并支持其人才从事“双师型”教师行业,学校应该采取开放式的态度来接受“双师型”教师人才的带来,旨在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2、“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项目协同

以学校和企业合作为主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是现阶段我国人才培养转型的标志,这就要求学校与企业进行项目协同培养的模式。当然,学校与企业协调培养“双师型”教师应该基于行动学习理论为视觉的。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第一,在学校和企业的联合项目中对“双师型”教师进行培养。这是指学校与企业合作完成某一项目,比如研发项目等,给双方带来的好处不仅是培养了人才,还能使双方能够不断追求前言科学技术。分开来说,对学校来说,他们可以利用这种合作,及时将学校的教学信息反馈到企业,有助于学校开展教学工作;对企业来说,他们能够及时得到学校人才培养的模式,指导其进一步的人才引进工作;第二,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相关培训课程的开发。“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工作关系到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其培养方式和课程等都需要双方的参与;第三,学校与企业共同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基础条件。

3、“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体制协同

根据我们已经了解到的实践研究表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是一个艰巨的工作,它需要社会上多方力量的支持和参与,学校和企业只是作为明确的双方,还应该包括政府、教育部门和学生等的协调参与。针对我国培养“双师型”教师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为其营造一个良性发展的机制,首先,政府部门不断完善鼓励其发展的相关政策;其次,学校和企业联合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最后,学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改善“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环境。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我国教育战略发展的核心,也是我国高等院校和企业培养人才的一种方式。然而,对学校和企业双方来说,他们应该以人才为核心进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我们也必须明确地知道,只有学校和企业双方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才能真正提高其人才培养的效率。同时,也能够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使得培养出来的高校人才能够符合企业人才的需要。

作者:郭学霖 单位:楚雄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凌总成,朱友强,沈宏毅.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企业员工素质培养对接——以煤炭专业为例[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05)

[2]许红春,张京生,邓志峰,迟全勃.职业院校教师社会服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2(03)

[3]程宜康,傅小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有效行动学习[J].职业技术教育.2009(31)

“双师型”教师研究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一、构建“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

所谓培养体系,就是把培养项目细化和分解,分级别进行管理,各部门各负其责,按照下一级的目标完成任务,每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块按某种方法组装在一起,完成整个培养项目所要求的功能。高职学院的领导层负责制定教育发展战略,中下层则负责提供建议并保证学院战略的正确实施。按照对“双师型”教师内涵的理解及培养过程,我们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体系分为人才引进、培养与使用两个方面,每个模块下有子模块,同时需要政府、企业级财政的支持。

二、“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的主要内容

(1) 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明确“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正确理解“双师型”教师的内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因此,应结合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建立适合我国的“双师型”教师认证标准,出台相应的考核制度及考核细则,系统考查教师的双师能力。(2)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引进方案。可以从三个方面引进:一是引进博士、硕士等高校毕业生,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梯队;二是引进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三是少量引进国外职业教育教师,吸收国外先进的职教理念和培养模式。(3)完善教师聘用制度。高职院校在教师管理上要引入竞争机制,全面推行教师全员竞聘上岗制度,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的管理。让“双师型”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成为教学骨干。(4)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案。高职院校需制定切实可行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内容等,开展一系列符合教师自身发展的培训。(5)健全“双师型”教师专兼职结构。首先要加强对兼职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培训,组织他们参加教学教研活动及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其次,健全兼职教师聘请、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严格兼职教师聘任程序。(6)与企业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校企合作、与企业联合办学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行业共同培养 “双师型”教师,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实现深度校企合作。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到高职院校的建设中来。同时,政府鼓励各高职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结成“合作发展联合体”,学校、企业深度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如组建职教集团已经成为校企深度、广泛合作的发展趋势。(7)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高职院校在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作保障,以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达到应有的效果。一是制定符合高职发展的职称评审制度,使职称评审更合理化;二是制定教师学历进修及培训制度,鼓励在职教师的培训进修、攻读博士、硕士等学历提升,改善教师的学历水平,要求教师积极参与专业知识的培训,以保证专业教师知识更新的速度;三是制定教师挂职锻炼制度,要求专业教师每年必须利用假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践不少于一定的工作日,以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升“双师”素质。(8)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为了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双师型”教师自身要不断增加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因此,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和考核要建立动态的机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而更新。要对“双师型”教师的原有认定标准进行不断更新,以保证“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适应知识发展的需要。同时,对“双师型”教师的考核不仅考核其常规教学情况,还要考核其实践能力,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9)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高职院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出台鼓励“双师型”教师发展的政策,激发教师自身的潜力,引导教师向“双师素质”方向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增加“双师型”教师的待遇,在课时津贴、评优评先上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给予“双师型”教师一定的物资激励。同时,要给予精神激励,在评选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时,将是否具备“双师素质“作为参选条件之一,带动教师向“双师型”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洪娟.校企协作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多元保障机制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研究 篇4

关键词:继续教育,双师型,途径

一、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研究现状

教育质量的好坏与师资的状况有密切关系, 因为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者, 肩负着专业技能人才开发的重任。随着社会的发展, 教师职能发生了的深刻变化, 对教师的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重点提到了要更新继续教育观念, 加大投入力度, 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加快继续教育法制建设, 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鼓励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相关组织开展继续教育, 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人们对教育质量的需求越来越高, 这也要求我们要把继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一种补充, 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从业技术人员的作用。

鲁雷 (2000) 从三维视角探讨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效性。陈萌 (2000) 和郭睿等 (2002)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 阐述了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必要性、特点、内容、实施途径和措施, 并就如何加强高等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了探讨。曾凤玲 (2000) 提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思路。曾绍元 (2000) 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结构。李宏志 (2001) 和张月铭等 (2002) 认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很重要, 加大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刻不容缓。薛金祥 (2005) 、徐庆征 (2007) 和李春霞 (2009) 都认为民办高校教师也要进行继续教育, 并提出若干可行的措施。杨满福、郑小军和林雯 (2008) 针对高校教师继续教育面临的困难, 提出了校本培训新模式。韩明 (2009) 为了避免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功利性, 提出要改革现行教师绩效评价办法和实施教师职务聘任制等措施。张柏清、孙泽文 (2005) 研究与探索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全力 (2007) 建议加强宣传以树立教师继续教育观念, 建立保障机制, 创造灵活高效的培训形式, 创设学校宽松学术环境以推进这项工程的实施, 并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吴卫东、董振文 (2007) 提出了针对教师自身特点的人本激励途径来实现高等院校和教师的共同发展。臧书起 (2007) 和彭萍 (2007) 论述了新时期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王山林 (2007) 提出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教师的继续教育, 以解决高校扩招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困境。王玉良 (2007) 分析了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显著特点。张海云 (2009) 从十个方面提出了加强中国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措施和途径。

二、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特征

“双师型”教师是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专业课教师提出的素质要求。“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概念的提出, 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色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 是一种促进教师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 也是一种专业发展理念, 更是单一型的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践教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成长的目标导向。

从工作对象看, 高校“双师型”教师面对的是有思想、有感情的特定的高校学生群体;从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看, “双师型”教师在“生产” (教育) 活动中占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外部作用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作用发生效力;从知识、能力看, “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生产、管理、服务知识和能力吸收内化, 并能有效地再现、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既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较高的专业理论教学水平, 同时具有规范的专业技能指导能力, 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联系和规律;还要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所以, 高校“双师型”教师既具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特征, 又有其特有的特征。

三、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师资状况的好坏关系着教育的成败, 师资状况除师资数量、质量外, 突出的是具备“双师型”素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对高校“双师型”教师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是时代赋予高等院校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课题。而“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则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需要。

我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迫切要求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高校“双师型”教师的继续教育自然成为高校建设的关键之一。作为高校“双师型”教师, 只有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持续不断地补充与更新知识, 才能提高学术水平与教学质量, 保证其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与社会需要同步发展。

(二) 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强调教师的知识要更新、知识结构要重建。随着一些新专业、新学科的不断出现, 要求学校培养大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就更高了。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教师队伍的学历层次明显比较偏低, 距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还有相当差距。这就需要高校“双师型”教师在工作中通过各种培训来不断提高和完善自我, 逐步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不断吸收新知识扩大自己的文化修养, 提高教学艺术性;不断提高教育理论修养, 提高工作的自觉性与效能。

(三) 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给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当前, 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 重视人才培养目标的生成性。强调“应用”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使其具备从事相关行业、职业的高技术要求工作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双师型”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自身素质, 以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四) “双师型”教师自身素质的需要。

作为高校“双师型”教师, 不但要有一定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学术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 还要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因此, 不断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

因此, 加强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 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是关系到中国高等教育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事, 必须抓紧抓好。教师也应该认识到继续教育不仅是一种业务培训, 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 是提高自身整体素质的手段, 从而激发对继续教育的“内在需求”, 自觉地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四、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所谓大学者,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有大师之谓也”, 高校教师自身素质水平是高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作为高校的管理者, 要不断地提高对大学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要有鼓励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意识, 要树立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的生力军、继续教育是开发人才资源重要手段的观念, 加大“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力度, 要注意到继续教育的投资将会提高劳动生产率, 换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教师素质, 提升办学效益, 使得学校最终获得收益。

(二) 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可以为改善“双师型”教师专业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实践能力提供很好的契机和平台。由于现有多数教师实践性有所欠缺, 造成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学习与创造相互脱节, 致使培养的人才会理论不会实践、会模仿不会创新、会从业不会创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的教育模式可以打破学校与社会、理论与实践的界限。校企合作办学方式可以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践锻炼、实习调研等机会, 让教师在企业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 “双师型”教师能更好地加深理论学习, 掌握专业技能, 掌握企业的劳动组织过程。

(三) 加大“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资格培训力度。

学校在对“双师型”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时, 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企业需求和现有自身教育资源, 对教师分类分层次进行不同的职业培训。如, 对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的新进教师, 可以到企业进行短期的顶岗实践;对于缺乏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教师, 可以参加交流会、学习进修和科研活动;对于有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教师, 可以提供更有利的条件鼓励他们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服务支持。学校也可以通过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统一的或行业特许的各种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 让更多的教师能够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称, 把实现“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四) 提供“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政策保障。

高校在鼓励教师参加“双师型”继续教育的同时, 要根据实际情况划拨一定比例的经费专用于继续教育。对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量等也要有相应的认定和标准, 适当的还可以出台些激励机制和奖励办法。参与继续教育的教师进修费由单位承担或是单位与教师个人共同承担, 这样更利于高校“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通过政策支持, 完善“双师型”教师的管理制度, 为“双师型”教师继续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鱼浦江, 铁生兰.国内外教师继续教育模式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1.1.

“双师型”教师研究 篇5

[关键词]工学结合 订单培养 教师队伍 建设研究

一、前言

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模式是指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作为校企联合办学的具体实施形式,订单式培养复合性人才的意义重大。首先,订单教育有利现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能弥补课本知识落后于社会发展的不足,使学校的教学内容与社会的需求同步。其次,订单培养突破学校到企业寻求实习场所,企业到学校获得廉价劳动力的浅层次合作,使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过程,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再次,有利于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源在办学过程中的作用,实现企业资源与学校资源的有机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另外,订单培养还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同,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而探索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是各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紧迫任务。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本人比较赞同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施新老师在文章《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提出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问题的几点观点,现摘要和补充如下。

1.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与高职教育在2l世纪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还很不适应,师资队伍本身在专业结构、年龄结构、职务结构以及专职与兼职的比例结构上还不甚合理,在工学结合、订单培养人才中,专业课与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数量与质量仍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许多青年教师依然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必要的专业技能和教学理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还缺乏各方面有力的支持。

2.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基础性学科力量相对较强。应用性学科力量则较弱,教师数量不足。导致很多学校难以开展实践教学,即使开展了,也是流于形式,很难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3.兼职教师缺乏稳定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表现为兼职教师队伍欠稳定,在某些时间段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且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也缺乏深入了解,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并且还存在数量过少问题。不能突出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性强的特色。

三、工学结合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1.增强工学结合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观念。

首先,要在高职院校中改变长期以来“重科学,轻技术;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并要确立“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办学的主体的观念,为“双师型”教师的教科研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其次,“双师型”教师本身也必须了解和研究工学结合中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特征、发展前景、提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办学观和教学观,增强责任感,提高事业心,主动地到企业去锻炼,自觉地在实践中学习,全面发展自己,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地方经济、教育、科技发展水平编制师资培训、引进和开发规划,跟进相关的人事、财税等扶持政策。学术界、高职院校应从理论和一线实践工作,深入调研,为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政策制定依据。同时要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关键要看经费投入是否充足优先,政策倾斜是否保证落实。高职院校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了多方面的工作任务,政府可作为特殊人才予以一定的补助,把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2.校方要与企业建立多方联系,同时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紧密合作,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校企合作办学,是促使教师深入生产第一线的最佳途径,与企业合作过程中必然要了解和掌握技术生产过程,掌握企业劳动组织过程。尤其是把缺乏实践经验和技能的教师定期送到对应的生产部门,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能使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具体做法是有步骤地、合理地安排不同层次的教师到企业去实训,教师到企业脱产或半脱产时间一般为1—3年,按企业员工制度来管理受训教师,学校承担教师的工资,企业按考核等同企业员工发放岗位津贴和奖金。教师定期回校参加教研活动,交流实训情况。学校和企业应支持教师在合作企业中任职,如可以在合作企业中聘任为管理部门经理、助理、顾问等职。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的员工培训及产品客户培训,以此不断推动校企之间的文化交流。同时还可使教师及时获取行业企业信息,并使之及时进入课堂,让学生能学到最新知识信息。这样将提高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逐步成为“双师”素质的教师。要积极鼓励教师为企业进行科技服务与开发,可产生多方位辐射效应,促使教师向“双师型”发展。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承担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的职业技能培训、实习、横向科研项目开发,加强订单培养,以此推动基地、教学、科研、招生、就业一体化,形成促进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全面提升。

3.制定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职业标准(资格),建设并完善高职院校各项双师培养制度。

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的改革与调整上实现量化、科学化管理,同时建立聘任制度、奖励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发利用。制定教师轮训和定期实践制度,鼓励专业教师参加社会技能培训,作为一定的教学工作量纳入年度考核。对获得各类技能证书的教师提高其岗位津贴;支持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科研在省、市立项的教师设立绩效津贴,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资助;积极培养骨干教师和专业、学术带头人,不断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对优秀的“双师型”青年教师。在选拔培养专业带头人,出国进修培训,申报高一级职称时给予优先考虑,把教师的实践工作阅历和效果作为聘任、提薪和职务晋升的重要条件之一。

4.积极从企事业单位聘任兼职教师。

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和管理,缓解“双师型”教师数量的不足。从生产一线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并能指导实践教学的人员做兼职教师,通过互补,提高高职院校“双师型”的整体素质。

具体工作中:

一是要严格外聘教师的管理制度,严把关、重考核。

二是建立外聘教师信息网,扩大外聘教师的选择范围,择优聘用。

三是外聘教师一旦聘用,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以减少教学过程中的磨合期,要在各方面尊重兼职教师,特别是注重培养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提高,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要让他们感到“宾至如归”,能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去。

5.要建立较科学的“双师型”教师的考评体系。

首先要明确“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与管理办法,可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有关文件精神,结合高职院校院实际进行制定。其中包括“双师型”教师的条件;“双师型”教师的认定程序;“双师型”教师的职责;“双师型”教师的待遇等。其次对“双师型”教师建立要素评定法考评体系,在实际操作中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考核项目,即要从哪些方面对“双师型”教师的绩效进行考核。二是评定分等,即对每个考核项目分成几个等级。在确定了这两者后,即可由考核者按照评定要求对被考核者给出分数。评定分等时要考虑到不同的考核项目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因而考虑了加权因素。同时为了更好地明确各考核要素之间的关系,更有条理地分清各考核因素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由本人、学生、企业、同行和领导各填一张表,再给各表赋予相应的权重,计算综合得分。此方法又称为360度绩效评估法,考核中主要注重专业教师实际能力的考核。将考核工作与“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定、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等挂钩,引入竞争机制,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施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6。12。8。

[2]夏秀莉,李乃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3,(13):26。

[3]贺文瑾。略论职技高师“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50。

“双师型”教师研究 篇6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 双师型教师 培养措施

[作者简介]康艳(1978- ),女,陕西榆林人,北京联合大学人事处。(北京 100101)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18-012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功能的分化,应用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这种类型的大学兼有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其内涵为一方面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又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用型大学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方法等各个环节强调学科和应用两个方面,因此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是应用型大学教师的核心力量,“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也是其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的含义

1.概念的提出与理解。“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最早出现于职业教育领域,是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正确定位,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理念而提出来的①。

对于“双师型”教师大概有以下两种理解:其一,传统的“双师型”被理解为“双职称”(教师系列职称和工程系列职称)或是“双证书”(教师资格证和行业技能等级证);其二,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的“双师素质”的概念,既包含获得“双职称”或“双证书”,还包括与其相关的实践工作经历,并且提出了应用技术研究和实践教学设施建设工作。

2.应用中的扩展。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素质”标准最核心的是实践工作能力,无论是实际、实践工作经历还是应用技术研究、实践教学设施建设,都是对教师实践工作能力的证明。根据上述标准,结合我校实际,笔者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首先应具备的条件(四选一):第一,具有高校讲师以上职称或三年高校教学经历,并在前十年内有在行业或企业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三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全职实际工作经历,并获得本专业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第二,具有高校讲师以上职称,并在前五年内有在行业或企业的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两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实践工作经历,同时参加相关权威部门(教育部、劳动部等)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第三,具有高校讲师以上职称,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工程应用项目、开发研究项目,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第四,具有高校讲师以上职称,近五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笔者提出的标准与教育部高教司的关于“双师素质”的标准相比,一是加强了教师实践工作能力的要求,二是扩大了取得专业技能培训证书的范围,能够更好地满足应用性教育的办学要求。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其他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区别

“双师型”教师的应用性教育的师资特点,也是涉及多种学校类型的一个共同概念,其内涵的区别主要源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应用型本科院校中“双师型”教师在学历、职称、教学、科研方面都与中高等职业院校及研究型本科院校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师学历以本科和研究生为主,执教能力强,理论知识丰富,实际技能熟练,科研以应用性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为主,本着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关注科研的实用性和实践性,致力于“如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的研究。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现状

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发展主要有三种途径:由教学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发展,由高职院校向应用型大学发展,独立设置的重点大学二级学院尝试以新机制向应用型学院发展②。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它是由教学型大学向应用型大学发展而来的一所应用型大学,学校师资具备基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教师学历与高职院校相比较高,在任课教师中,本科学历占38%,研究生学历占31%,博士生学历占5%。其中专业技术职称分布为:教授7%、副教授33%、讲师47%、助教13%。

1.取得的成效。根据教育部对“双师型”教师的具体要求及我校师资队伍的状况,我校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培养工作。选派教师到校内外企业生产第一线进行学习实践,同时不定期地聘请一些行业或企业专家和技师来校讲学,更新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组织教师参加技能培训,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鼓励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和技术服务,投入大量的资金为各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还出台科研工作的相关奖励办法,对获得并完成科研项目的教师进行奖励;引进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双师”队伍。

2.存在的问题。(1)认识上的偏差。目前,许多学校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标准存在着偏差,对“双师素质”教师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双证”这一层面,认为只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双师”。国内目前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程序及相应的管理与实际能力的等值性还有待商榷。因此,在“双师”素质认定中应该冷静地看待证书,而不要导致“考证热”。(2)实践能力差。我国的传统高等教育长期强调“精英教育”和“学术教育”,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另外,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大部分是直接由学校走向学校、课堂走向课堂,缺乏企业工作、生产实践的经验。教师自身动手实践能力的严重不足造成学校在教学内容上偏重系统理论传授的现状,专业课的实验实训环节很难有效地开展,应用性教育的优势得不到发挥。(3)工作量过大,实践科研相对薄弱。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教师工作量激增。以北京联合大学为例,现在有近1700名教师,3万名左右学生,师生比为1∶17.6。教授每年要完成300个学时的教学,副教授要完成320个学时的教学,还有更高的,这只是平均数,有的教师一年要上课1000多个学时。这样的工作量对教师来说很难搞出高质量的科研,很难抽出时间去行业企业进行系统的实践。(4)忽视过程培养。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特别是取得证书之后的继续教育。现在相当一部分教师存在证书、培训与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相脱节的现象,并没有将学到的实践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去,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措施

1.明确“双师素质”教师的认定标准。笔者认为,学校应该以教育部提出的“双师素质”内涵为标准,结合自己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双师素质”具体认定标准;将教师的实践工作经历、相关行业权威认定证书,及在校内外主持参与相关实践项目建设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明确认定标准,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2.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技能,可以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鼓励教师每年集中时间或利用业余时间到行业、企业中去学习实践,提高自身实践技能,使知识技术与市场接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入口解决问题,吸收社会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来自企业,拥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带来生产第一线的最新技术、最新信息,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学校还可以引进一些专业、行业优秀人才为学科带头人,提升专业整体质量,带动专业全面发展。

3.减轻教师工作量,加强科研实践。目前一些学校采取了精简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突出重点,减少重复设置课程,科学进行课程编排与设置等措施,既为教师提供了充足的科研实践时间,又提高了办学效率,节约了办学成本。

4.加强对教师“双师型”过程的持续培养。必须加强对教师“双师型”过程的持续培养,在培训和实践结束后,要进行跟踪检查,达到培训、应用、总结、再培训、再应用的良性培养过程。这样才能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含金量,延长教师的“双师”生命力。

应用型大学“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构建应用性学科体系、发展应用性科学研究为指导思想,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完善培训体系,真正做到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双师”。

[注释]

①白政民.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内江科技,2007(3):16.

“双师型”教师研究 篇7

1.1 研究培养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背景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其主要原因是缺乏 “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从外延上看是教师任职资格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结合。 “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应既有作为一个教师的职业素质, 又有从事其他行业的职业素质, 即 “双师型”教师应对其所授专业相对应的行业动态有所掌握, 并能将目前行业中的应用性技能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达到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有机结合。 “双师型”教师不同于 “双师型”素质教师[1], “双师型”素质教师不一定是 “双师型”教师, 但 “双师型”教师肯定是 “双师型”素质教师。

山西各个职业院校教师大多数是从学校直接分配到学校的研究生、本科生, 缺乏实践技能,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据调查, 高职高专教师中66.54%来自普通高校毕业生, 企业调入的占11.06%, 其他占22.4%。教育部制定的 《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中, 要求合格高职院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 “双师型”素质教师比例达到50%, 要求优秀高职院校的这个比例要达到70%[2]。具体到机械类专业, 由于装备制造业、设备自动化程度更新快, 对机械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更高, 有的专业甚至要求“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要将职业院校现有的机械类教师迅速提升为机械类“双师型”教师或引进大量企业名师作为职业院校的兼职教师, 显然是不易实现的。

1.1.1 培养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瓶颈

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主要培养机械加工和设备维修素质高、实践操作能力强、综合处理问题能力强、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强、教学活动能够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目前培养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的瓶颈有以下6 项。一是年轻教师居多。年轻教师理论知识比较丰富, 计算机应用能力强, 但是实践经验缺乏, 而该学科的特点必须要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培养能在生产一线胜任的技能人才。二是从企业聘任的教师大都是退休、下岗职工, 虽然具有实践经验, 但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弱、思维方式比较传统、技术比较落后、教学管理能力差、现代教学工具使用能力差、心理教育能力薄弱[3]。三是机械类“双师型”教师年龄偏大, 50%为女教师。由于学校的工资待遇较低、管理体制有限制, 知识面广、实力强的机械类技术人员, 即使企业倒闭也不愿意到学校当教师。四是实训水平落后。通过调查发现指导学生实际操作的多为技术工人, 大多为合同制、临时的工人师傅, 已有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不能满足技术更新的实训需求。五是培养方式不系统。教师寒暑假参加培训班、到企业锻炼, 上课仍然是纯理论教学。六是持续性差。存在在校机械类“双师型”教师纷纷跳槽的现象[4]。

1.1.2 研究培养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目的

在现有职业院校的实况下, 寻找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 采取有效措施, 尽快提高机械类“双师型”教师培养, 建设一支实践动手能力强、经验丰富、具有创新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优质高效地完成职业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

2 培养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方法与过程

笔者采用考察调研方式, 样本总体针对装备制造业、煤炭、水泥等生产企业及其相关学校。通过对分厂厂长、学校系主任的调查, 了解其对机械类“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问题、途径、方法, 确定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内涵, 剖析职业教育机械类“双师型”教师亟待解决问题, 提出解决措施, 建构培养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 “链式”结构。

3 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案

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同于其他专业, 要求掌握的知识面广而深。随着大数据的出现, 企业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机械类工作人员从事的主要工作是解决设备所出现的问题。首先从设备终端机械部分查找原因, 再依次查找电路、计算机问题。机械专业的技术人员, 机械、电路、计算机知识与技能都要掌握, 才能够综合解决问题, 其他专业的技术人员几乎不学习机械知识。针对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知识面的广泛性、实践的复杂性、操作的危险性, 制定切实可行培养机械类“双师型”教师的 “链式”结构培养方案, 避免只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却不能指导学生实践的 “两层皮”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出现。

3.1 建立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组

首先, 在学院层面上建立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组, 由一名组长与多名组员组成。其次, 选择一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理论教学经验、心理指导经验、工作人员管理经验、学生管理经验并且能够公平处理人际关系、及时处置应急事件的优秀 “双师型”教师担任工作组组长, 负责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顶层设计, 依据人才市场所需要的人才要求, 结合该校的师资软条件与实训设备硬条件, 规划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规模、培养什么专业的 “双师型”教师、每个专业培养多少人、不同专业采用什么样的培养方案等, 并联系不同专业教师下厂锻炼的企业, 以便随时进行教师下厂期间的实践, 使实践与理论结合并指导理论学习。第三, 工作组其他组员主要是配合组长, 结合国家级和省级评估指标体系对 “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求、学校与系里发展的大计划与发展目标、系里工作的全面安排, 考虑各位教师的工作任务、专业背景、工作能力、兴趣特长、家庭背景、居住地、人生规划与梦想, 确定培训的目标要求、考核方法, 并具体安排本系哪些专业教师去何处参加何工种的 “双师型”教师培训等。

3.2 确定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培养要求

一是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教育教学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等。二是具有较好行业或职业岗位的专业知识及较高的实践能力, 能在生产现场或教学实训中做出示范, 指导学生掌握生产技能。三是具有对新生事物较强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 能从旧知识中获取有用价值能力, 创新解决问题能力。四是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横向联系能力。

3.3 规划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一是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学院机械专业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龙头, 聘请丰富实践经验老教授和企业高级工程师或工程师, 引进计算机应用能力强的工学硕士毕业生, 发挥团队的作用, 老教师在实践方面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 年轻教师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对老教师指导, 这种结合可以达到最佳的资源利用效果, 使整个团队都成长起来, 获得较好教学效果。二是 “双师型”教师培养与学生生产实习同步。根据学院机械类学生生产实习时间, 没有教学任务的教师随同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锻炼, 但在企业实践应有实习目的、时间、方式、内容、要求、成绩评定。学生实习和教师培训相结合的策略是一种时间资源和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三是带着创新理念到企业顶岗学习。例如教师下厂期间, 发现生产过程存在某个问题并提出解决建议, 对学校而言,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得到了锻炼, 逐渐成长起来了;对企业而言, 给企业带来了切切实实的经济收益, 达到了双赢的目的。把企业改善生产的设想作为教师的研究课题, 是培养教师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 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才[5]。四是鼓励教师自学自练。通过实训设备改造、个人发明、课程建设任务等各项的实施, 努力自学新的科技知识、新型加工工艺、新型设备及其应用与操作, 创新加工工艺、设备及其维修方法。

3.4 建立 “双师型”教师考核方案

为了培养机械类 “双师型”教师, 工作组应建立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考核方案, 提升“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一是爱国爱民,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模范遵守公民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二是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三是至少完成以下工作任务之一:通过 “双师型”教师考试与考核;主持或参与完成一门相关专业的课程建设任务 (需经学院立项) ;编写一部以上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材;能够讲授三门课程;公开发表一篇与机械相关的论文;长期在与机械相关的单位兼职;获得一项以上与机械相关的专利。

3.5 提高 “双师型”教师待遇

一是在职称评定、聘任、评优、考察学习、培训选拔等方面优先考虑 “双师型”教师。二是代课费应是原来代课费的2 倍以上。三是连续5 年评为“双师型”教师晋升一级工资;连续10 年评为 “双师型”教师确定为终身 “双师型”教师。

4 结束语

“双师型”教师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只有积极选送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顶岗培训, 与企业研发队伍共同合作研究解决企业问题,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从企业招聘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 经过教育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学习, 充实到专任教师的队伍中, 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理念、良好的师德、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双师型”教师, 使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社会急需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并重的高技能人才。

摘要:通过调研当前山西省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及其“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法, 指出山西省职业院校机械类“双师型”教师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 采用合理的、实用的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 结合山西省实际情况, 提出切实可行的机械类“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有利于职业院校尽快培养出山西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郭莱.论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的素质与培养[J].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3) :110-112.

[2]王金华, 刘俊芹.论应用型本科“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J].经济科技导刊, 2009 (5) :234-235.

[3]须莹, 王百成, 魏国丰.机械类应用型工程师培养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 2010 (23) :255-256.

[4]尹丽英, 赵蒙成.对校企合作培养“双师型”教师企业态度的调查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0) :51-52.

“双师型”教师研究 篇8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一)师资来源渠道单一。

随着高职教育规模的与日俱增,高职师资队伍数量明显不足,这严重制约了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而造成该问题的原因即我国高职院校师源渠道单一,通常为普通高校毕业生,缺乏深度的职业教育理解。即使高职院校虽然聘请了实训务实课与兼职的教师,但由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无法编入师资队伍中。

(二)“双师型”教师数量少。

由于高职院校师源单一,教师一般是直接毕业就到院校教学,缺乏丰富的企业从业或专业实践的经验。同时面对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张,教学任务的不断繁重,更无法抽出时间到企业实践培训等。再加上现有高职双师型教师几乎只要求具备双证水平,如职称证+行业资格证或教师资格证+工程师证即可。

(三)培养机制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过程中缺乏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常态。由于其尚处于开放型自发的状态阶段,因此还难以上升到自觉行为。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一)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选拔。

高职教育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要任务,因此教师就必须是应用性人才。为此,高职院校在选择教师方面要做到这几方面:第一,基础性专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历与职称;专业课专任教师应具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与较强的技术能力。第二,兼职教师可聘请行业或企业技术骨干进行实践技能课程指导,并加强对其教学能力的培养。第三,基础性课程主讲教师选择校内专业性程度高的专任教师担任;实践课程主讲教师以校外兼职教师如行业或企业的技术骨干为主。

(二)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引进。

一是聘请普通高校具备双师潜质的毕业生入校任教,加强对其实习评价和成果的考察。并在入校后采取“传帮带”措施,帮助他们成长为双师型教师。二是积极聘请企业或行业的技术骨干到校担任兼职教师,这类人员不断实践经验丰富,稍加培养也能成为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对专业设置、制修订培养计划等作用巨大。但现阶段高职院校还未能广泛从企业聘请一线技术员到校任教,再加上专业课或实训课专任教师流动性较大,课程不够固定。

2、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制度。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高职教师职后培训是其提高竞争力与先进性的主要手段。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借鉴国外院校访问工程师进修制度和国内院校的成熟经验;另一方面则可派遣优秀教师进入科研机构或企事业单位兼职,使之进行有深度的职业调查分析,充分掌握最新的技术工艺及法律法规等,从而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也可进入国家级专业培训基地参加集训等。

(三)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

1、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制度。

众所周知,现行职称评审制度并未有效融合工程与教师这两种职称,其分别属于两个不同的系列且无法兼得,因此并不符合双师的要求。故而,加强现行评审制度改革进行双职称评审渠道设置,是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

但由于教育培养目标的因素,高职教师研究侧重点和方向与普通高校教师存在差异。故而,普通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标准条件明显不符合高职教师职称的评审。高职双师型教师不是以撰写著作论文或学术性课堂研究来判断其专业水平,而是以推广应用和研发新技术、新装备为判断标准。如果高职教师因为升职原因与普通高校教师一样,完成教学任务即撰写著作论文等显然不利于提高自身实践教学水平能力。因此,根据高职教师的特点建立恰当的职称评定指标体系,转变当前重论文轻应用的职称评定现状,才能促使双师型教师集中注意提高增强自身的专业水平与实践动手能力,从而推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

2、建立完善“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

针对高职教师的性质而言,其要在自身法定学历基础上,至少获取两个不同行业的资格证书:其一自然是教师资格证书;其二则为职业技术资格证书。这也是职业教育对专业教师提出的要求,更是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前提基础。故而,这要求充分完善健全高职院校的岗前培养管理体系与制度,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有机结合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全新培养模式构建。

结束语

当前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师源单一,严重匮乏双师型教师,以及培养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此,要建立高素质、结构完善且高速发展的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就必须采取合理选拔双师型人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等措施。

参考文献

[1]孙玉,刘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以安徽省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5(01).

[2]陈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历程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6).

“双师型”教师研究 篇9

1 政府的管理

我们贫困地区的高职院校开展“双师型”教师的管理, 首先要从政府开始, 从源头抓起。

1.1 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帮扶。

一是各级政府应该重视贫困地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 加大对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投入。二是充分发挥综合大学、工科院校的人力和物力优势, 为贫困地区定向培养“双师型”教师。

1.2 完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目前, 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任职资格缺乏具体、严密、细致的规定, 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1.3 推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制度。

一是推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制度。二是实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育认可制度。

1.4 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培训。

加快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关键, 是尽快建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师资培训体系。

1.5 提高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待遇。

为了缩小职业声望与收入的差距, 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专业发展, 需要切实解决他们的待遇问题。

2 学校的管理

职业院校是职业教育的基地, 院校的领导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学校上水平、上台阶的关键,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是院校发展的根本保障。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把“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1 加强专业分析和教师分析, 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避免盲目性, 必须根据学校专业设置和教师实际, 确定培养教师的数量和类型, 制定好“双师型”教师发展的长远规划。

2.2 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双师型”教师。

职业院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 积极创造条件, 加强专业教师培训, 充分利用联办企业提供的场所和有利条件, 推行“轮岗制”, 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接受企业训练, 了解企业、行业信息, 增强行业、职业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到相应的大学培训学习, 提高其综合素质, 帮助其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对较为成熟的“双师型”教师, 为其提供条件, 推荐其参加全国、省、市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和教材、教参、教学大纲的编写, 参加行业、企业培训及职业技术等级鉴定等工作, 组织出去考察, 到行业指导产品开发推广活动, 把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促进产、学、研一体化, 促使其成长为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标兵, 并协助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

2.3 建立健全激励制度, 提高专业教师参与培训的自觉性。

专业教师要成为“双师型”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要把专业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 培养教师的自觉行为, 还需要一个过程, 学校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2.4 从企业调入高学历的技能型人才, 走校企合作的道路。

现在许多中小型企业由于行业竞争, 生产不景气, 经济效益差, 而在这些企业当中有一些工程技术人员, 愿意到职业院校从事职业教育工作, 他们既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又有较强的职业技能, 而且比较熟悉企业、行业的情况, 如果能够培训进修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 就是一个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了。

2.5 加强校际间的合作交流, 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型”素质, 开拓教师的眼界。

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 信息闭塞, 教师跟外界的联系比较少, 获取先进经验、先进技术的渠道不多, 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走出去、请进来, 加强校际间交流与合作, 让贫困地区的教师到发达地区办学条件较好、办学水平较高的职业院校参观学习, 学习这些院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严谨的办学理念、科学的管理方法、积极的科研态度, 开拓教师的眼界。

总之,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管理体制是我们贫困地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生长的土壤、壮大的基础, 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证, 没有配套的管理措施, 任何关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精彩设想都是空中楼阁、水中明月, 随时都会随风而逝。

参考文献

“双师型”教师研究 篇10

一、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现状

1.“双师型”教师较少。

经过长时间的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 高校中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够强大, 所拥有的数量远远少于各大学校的实际需要。经调查数据显示, “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和部分老师缺乏高素质、高技能、高学历, 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缺陷之一。通过对部分发达国家成功发展高职院校的经验学习和研究, 我们得知, 因为经济的迅速发展, 社会越来越需要高端人才, 能够使用高技术来支持社会的进步, 进而也在无形当中一步步促进了高职院校的产生和发展。所以, 在我们国家, 高职院校的崛起和发展, 不仅仅是因为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的需求, 从根本上来说也是经济发展的需求, 是因为高速发展的经济需要更多更好的高级技工。高职院校和一般的文理院校相比, 自然有它的特色和优势:普通的文理院校一般比较看重理论知识, 重在高学历, 高职院校看重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 重在技术手段。但是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内, 同时具备渊博的知识和高端技能的老师少之又少, 而学生较多, 难以满足现状, 至今呈现双师教师供不应求的情况。根据我们的调查情况, 以浙江省为例, 数据显示, 教师队伍中能够同时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在该省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的比例只有13%, 而发达国家成功案例中, 高素质高技能的比例一般都保持在61%以上。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呈现的师资力量相对较弱, 对我国高职院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也因此势必影响到高职院校为社会为国家创造高端技术人才的能力。这样的情况一再发展下去, 会使我国高职院校原有优势特色不再彰显, 也会使高职毕业生过多, 却不具备过硬技术, 在社会无法立足, 进而导致更多失业人员和待业人员, 对我国的经济影响甚重。

2. 对“双师型”教师含义把握不准。

各大高职院校虽然都知道“双师型”教师的重要性, 也都对此概念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 但是至今为止, 老师们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并不够准确。有人认为, “双师型”教师是“教师和工程师”的结合, 表现了“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操作动手能力, 体现了共性的一面, 但忽视了“双师型”教师与技师或工程师的区别。从工作对象看, 技师或者工程师, 主要工作对象是物;“双师型”教师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从生产中的地位看, 技师和工程师在生产过程中起着决定性地位, 物通过技师或者工程师的运行才能真正改变, 自己无法运行;“双师型”教师是外部作用, 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作用发生效力。从知识和技能看, 技师和工程师有一定的知识技能便可实际操作, 而“双师型”教师必须将知识和能力扎实掌握, 不但熟悉操作过程, 而且要精通其原理, 并能组织学生学会。

3. 师资能力水平有限。

在高职院校内, 存在相当一部分老师教学前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师培训, 他们根据进学校之前的个人经验进行教学, 缺乏深厚的理论作基础, 教学效果很难符合企业的需求;专任教师学历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截至2005年年底, 大多数高职院校硕士以上学历不到10%, 职业发展潜力受到限制;院校教师缺乏进修机会, 即使进修主要还是针对学历问题, 而不是将理论知识和所掌握技术真正升华, 缺乏实际意义。例如, 有的教师教授临床科学, 但长期脱离临床实践, 导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力提升方法与途径

1. 指导思想。

国家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指出“要加强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 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 积累实际工作经历,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同时指出“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工作学习经历和科技开发服务能力, 引导教师为企业和社区服务”。

2. 校企合作, 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1) 学校可选取部分在企业兼职的教师, 在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的同时, 还要提供一定的条件, 对这部分老师的理论实践知识进行培训。 (2) 学校要求和组织任课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 完成定期考试, 具备多方面技能资格证书。 (3) 支持部分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参观学习, 实际训练。

3.“双师型”教师能力提升过程要注意的问题。

(1) 人员选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该从学校现有教师特别是实物课程比重多的教师的双师素质这个角度抓起。 (2) 加强教师考勤管理。完善考勤制度, 避免挂职教师在挂职期间不在岗, 随意安排、处理个人问题。注意加强质量管理。 (3) 有的教师在企业挂职顶岗过程中, 认为学校没有约束力, 去了后就不想双师素质问题了, 混日子, 加之企业对挂职情况的不同看法, 导致挂职教师挂职结束后素质比原来更差。为此, 校方要做好提前预防准备。

高等职业教育直接面对市场, 要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学生, 就需要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 又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双师型”优秀教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要不断探索, 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力提升研究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徐英俊.北京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抽样调查[J].职教论坛, 2009, (12) .

[2]王茂盛.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EB/OL]. (2005-09-01) [2010-06-17].http://www.pinggu.zdxy.cn/news/38/2005928163034.Htm.

[3]佚名.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对策[EB/OL] (.2008-12-29) .http://www.studa.net/zhiye/081229/14594631-2.Html.

[4]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A].教高厅[2004]16号.

[5]吴自力.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J].企业家天地, 2006, (6) .

“双师型”教师研究 篇11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 英语教师 策略

一、引言

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要求高职英语要与行业融合、要贴近专业培养要求、提高学生进入职场的英语应用能力。这些转变就给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人才的进程中,建设一支高素养的“双师型”英语师资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双师型” 英语教师界定模糊,英语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不高。目前国内大部分高职教师对“双师型”英语教师概念认识不清。在改革过程中,仍有部分教师没有意识到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自主发展意识不高。这些教师把自己的专业发展停留在听听讲座,暑假培训等方面,然而培训项目单一、培训时间难以保证、培训内容不能满足教研需求的局面有待解决。

2.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定位不准,实用性不高。当前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定位不准,没有突显出与行业融合的职业特点,过于强调语言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过程中忽视语言作为工具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应用,结果导致基础英语教学与专业脱节,实用性不高。

3.高职院校英语师资来源单一,“双师型”英语教师稀缺。通过对陕西省部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及教学情况进行访谈和问卷了解到:目前高职英语教师大多数毕业于师范类院校或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学内容多为语言知识的传授。虽然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自身所受的职业英语教育不多;而且由于学校与企业缺乏深度合作和沟通,导致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不足,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未来就业岗位情况不甚了解,这些带来的结果是学生在就业后暴露出专业技能差,动手能力弱,与岗位需求相差甚远。

三、“双师型”高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途径与策略

1.以高职英语教师自主发展为主线。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英语教师应该增强自主发展意识,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研究型和反思型教师。要积极利用互联网进行专业学习,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动态,由内而外通过企业实践,不断增强专业知识,完善自己的学科教学技能,虚心向自己所在系部的前辈老师请教与合作,进行跨学科教学与研究,同时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2.通过企业实践、课堂教学和反思三方面交互作用。

(1)利用假期进行顶岗实训。由于大多数高职英语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在上公共英语课时无法结合专业的行业特点和需求。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便显得尤为重要。在现实体验中了解某行业的专业知识和本行业的就业情况等,从而确定高职英语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专业流程中轻松学到英语、运用英语。

(2)组建行业英语教学团队,科学设计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许多地方高职院校由于一定的原因,英语课程的课时量少。这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根据本校的专业设置以及专业职业岗位要求,科学制定英语教师发展规划,固定英语教师上课的院系,并加强学习其专业主干课程,成立行业英语教学团队。

(3)培养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开展教学行动研究。教学行动研究是指把教学和研究有机结合的一种有效方式。武继红(2003)指出“行动研究是外语教师把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进行观察、反思、改进,努力缩短实际教学与理想的教学理念之间的差距”。在探索公共英语与行业英语融合的初期,对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反思,进行干预,调整教学,从而提高英语教师教学研究能力,达到教研相长的目的。

3.加强学院和系部政策扶持力度。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缺乏促进教师发展的有效机制。马丽(2014)指出“高职院校要为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制定过程管理、评价及奖励等一系列考评机制上的支持,从而确保教师在企业实践中能收到实效,促进行业英语教学效果提高”。因此,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应合理制定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为教师提供下企业锻炼的机会和平台,这将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有积极的引导和鼓励作用。

四、结语

高职院校的公共英语改革的推进和发展最终要靠教师来实现。只有高职院校在“双师型”英语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上,正确地分析当前所面临的现状及其原因,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双师型”师资培养方案和管理体制,才能有效推动高职英语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使高职教育逐步顺应当前社会对从业者职业英语能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马丽.高职英语教学转型模式下 “双师型” 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4.

[2]武继红.英语教师反思型教学实践初探[J].外语界,2003.

[3]王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双师型”教师研究 篇12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

从整体上看,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整体素质偏低, 且缺乏有效的培训渠道, 教师对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热情不高, 还不能满足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要。

(一) “双师型”教师只是“双证型”

当前高等职业院校中的所谓“双师型”教师, 大多只是处在“双证”的状态, 对于本行业、企业所需的专业实践能力、用人需求、最新的工艺流程等内容知之甚少, 因此在整体的职业素质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二) 培训体系不完善

各高职院校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但在投入、培训体系的建设上还是空白, 或者没有提到日程上来。多数院校只是在校内进行所谓的“双师型”教师培训, 而没有和相关企业或行业进行接触, 还是采取“理论型”的方式进行培训, 效果不佳。

(三) 激励制度不到位

各高校对本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建设不完善, 不能有效刺激教师参与“双师”培养的积极性, 没有在物质和精神层面对教师产生促进效果, 使得教师没有认识到自身发展和学校发展、企业发展、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国家在虽然大力倡导“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但也没有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使这项工作流于形式。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任何高等职业院校都非常关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 但在具体操作中由于某些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存在, 使得这种重要的质量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 知识保鲜期缩短造成虽然名为“双师”但非实质“双师”

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知识更新不断加速, 这就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各高校忽略了知识的更新及教师动手能力的培养, 造成教师知识、技能陈旧、思想僵化、教学方法保守及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的存在。各高校只追求教师取得执业资格证书的数量, 忽视了对教师真正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核和应用, 满足于表面取得的“成绩”, 很难培养造就真正的“双师型”人才。

(二) 没有形成完成的培训体系且培训投入不到位

各高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上渠道不通畅, 培训机会少, 技能培训很难对口, 各校对培训的政策不尽一致。既使有培训的机会, 个别高校也考虑成本和费用的问题而选择性的参加, 培训体系的构建也就无从谈起。

(三) 具体操作中考核标准不清造成激励措施不到位

由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复杂性, 管理难度较大, 而且各高校并没有指定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制度, 在这方面存在着管理盲点。造成了在考核中不能考虑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发展的融合, 当然也就不能准确衡量和辨别他们的贡献和成绩, 做多做少一个样, 做与不做一个样, 缺乏质量提升的原动力。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一) 加强政府统筹, 完善培训机制

建立省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一是建立省级“双师型”教师高校培养培训基地。二是建立省级“双师型”教师企业培养培训基地。三是建立省级“双师”教师研发基地。为“双师型”教师提供更多政策支持, 切实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质量。

积极探索“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有效途径。一是校本培养。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定期参加技术培训和实践锻炼。二是实践锻炼。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锻炼, 熟悉生产业务, 了解工艺流程, 掌握操作方法, 积累实践经验。三是项目引领。鼓励有一定实践经验和能力的教师参与企业的技术开发与革新。四是进修提高。组织教师参加“访问工程师”活动和各种技术培训, 进一步丰富与所教专业相对应的技术领域的理论与技能。

(二) 建立并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激励机制

建立并完善“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一方面通过制定硬性措施建立外在的督促机制, 使教师达到规定的要求;另一方面以物质鼓励、精神激励并结合人文关怀, 建立内化的能动机制, 提高教师参与“双师”培养的自觉性。对于从行业企业引进的、具有行业企业高级专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申报高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可优先晋升。努力改善“双师型”教师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保障。通过完善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 对工作优秀、业绩突出的“双师”教师予以倾斜。

(三) 完善“双师型”教师聘用机制

积极拓宽师资队伍引进渠道。高等职业院校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机制, 加大对来自行业专家、企业骨干、技术能手等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 多渠道地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通过共同的教研活动、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增进校外兼职教师与校内专任教师的沟通, 丰富专任教师实践经验, 优化专业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增强高等职业院校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需要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不断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才能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为社会输出更多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孙蓓雄.双师型背景下的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J].龙江高教研究, 2012, (2) .

[1]王荣成, 丁训言, 伍学雷.产学研结合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C].教育管理与执法一论文集粹篇, 2001.

[3]徐国庆.高职高专“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构建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 2011, (21) .

[4]詹宇河.基于专业校企合作的“双师型”师资培养模式探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2, (21) .

上一篇:综合临床护理干预下一篇:脑卒中并发症的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