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机电一体化论文

2024-09-20

双师型教师机电一体化论文(共8篇)

双师型教师机电一体化论文 篇1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逐步转变, 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面对这一新形势,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职业教育要想完成这一历史使命,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关键。

二、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意义

1. 可满足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

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及敬业精神, 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维护、维修和管理的技术和技能, 服务于现代机械制造业生产和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就对本专业的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 即专业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 还应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具有组织实施教育教学的能力, 还应具备指导学生开展实习实训的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人才培养需要, 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可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

国家的繁荣昌盛需要人才, 引进、培养并留住人才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无疑是各高职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取得了迅猛发展, 占据了半壁江山。但随着我国高职招生适龄人口的变化, 各院校在招生过程中将面临十分严峻的生源大战, 甚至决定了一所高职院校的生存。因此, 近年各高职院校都开始将工作的重心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移, 大力开展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而上述所有的建设都需要教师去做, 故教师队伍的水平高低就决定了上述工作的质量, 决定了一所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

3. 可提升教师科研和服务能力。

“高等学校教师师德规范”中明确指出, 高职院校教师的三大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开展科研、社会服务”。即教师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人才, 还应开展科研, 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题, 并将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因此,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不仅可促进教师深入企业一线熟悉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材料、劳动组织和工作要求等, 加快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速度, 还可引导教师苦练操作技能, 具备全面指导学生开展专业实训和实习的能力。

三、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培养教师的双师素质;二是形成专、兼结合的合理结构。当前, 制约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点。

1. 企业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热情不够高。

由于政府没有制定相关的政策倡导、鼓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高职院校担任校外兼职教师, 而企业为保证生产的需要、追求企业经济效益, 则不愿派人员到学院上课, 故“校企共培”的机制难以形成, 而教师也难有机会参与企业的技术革新项目, 存在“学校热, 企业冷”的现象。

2. 学院制定的制度不完善或在执行的过程中打折扣。

有的学院对教师下企业锻炼、企业专家兼任教师, 没有制定相关的制度去鼓励, 或者即使制定了相关的制度却未明确待遇, 对“双师素质”教师的使用上存在着重用轻奖的现象。在经费投入上, 对教师参加培训学习的比例大, 而单列经费支持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比例小或根本没有。

3.“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且队伍结构不合理。

2008年教育部下发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评估方案》“双师型”教师人数“合格”比例为50%, “优秀”比例为80%。本专业目前还没有达到这一标准。从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分布上来看, 年轻教师占70%以上, 缺乏专业实践经验, 而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年龄偏大, 数量偏少, 中间出现断层。

4. 教师高职教育理念更新不够且教学任务偏重。

高职院校的教师目前很多都是直接来自高校的, 实操能力较弱, 有的教师放不下架子, 不愿意到实训室、企业进行锻炼。而且教师的教学任务都较繁重, 即使在寒、暑假也有许多质量工程项目要完成, 故在开展专业调研时, 通常也只能是蜻蜓点水似地到各企业转转, 很难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到企业进行锻炼。

5. 教师队伍建设所必需的实践场所和设施缺乏。

前几年, 我院由于办学地点的整体搬迁及新校区的建设, 负债较多, 为还债导致可使用的资金捉襟见肘, 故在实训场所的建设和实训设备的添置上有所滞后, 教师队伍建设所必需的实践场所和设施缺乏, 且教师外出培训、学习、锻炼的机会偏少, 这些都难以满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

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1. 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参与校企合作。

政府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 制定奖励政策, 鼓励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学院要加强对兼职教师开展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 帮助兼职教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不断提高兼职教师承担专业实践课的学时比例, 努力形成一支技术全面、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2. 学院应完善并落实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工作机制。

学院应积极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 依靠已有合作关系的企业, 形成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稳定渠道, 建立“校企共培”教师的机制。要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 教师下企业锻炼期间可享受在校工作同等待遇并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 并将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情况作为其职务聘任、考核和晋级的重要指标。

3. 专业应努力构建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要引进高学历的教师, 以改善本教学团队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二要引进生产一线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二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楚天技能名师”和专业带头人, 对专业建设给予指导;四要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为导师对优秀青年教师进行重点指导和培养, 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研能力。

4. 进一步加大力度改造、完善、新建校内实训场所。

改变教师在办公室备课、在教室上课的传统模式, 打破教学与实训“两张皮”的现状, 使教师在实训室备课、讲课, 同时指导学生实训, 学生在实训室边听课、边实训。要将校内实训场所建设成为教师讲课及办公的地方、成为学生听课及实操的场所,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5. 充分利用示范院校的师资培训基地对专任教师开展培训。

针对教师“双师”素质要求, 应积极创造条件、预留专项资金, 安排教师到示范院校的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 培训可使学员掌握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先进理念, 掌握最新的专业理论知识, 掌握专业技能, 掌握维修课程开发方法, 提高学员课程开发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 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就业创业教育能力等。

6. 有计划定期派遣专任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挂职锻炼。

可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定期派遣专任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挂职锻炼, 使教师及时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设备、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及时将生产现场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移植到教学内容中, 并采用为企业开展培训、技术咨询与服务、推荐优秀毕业生等方式, 提高企业参与“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积极性。

五、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

1. 学院政策保障。

2011年, 在院党委书记的亲自带领下, 学院组织专班, 开展了广泛的调研, 从学源、年龄、职称、专兼结合等方面分析了我院与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差距, 形成了《我院与国家级示范院校有多远》课题报告, 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学院的“‘十二五’人才队伍建设计划”, 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予以保障。

2. 专业精心策划。

2012年, 本专业积极联系合作企业和示范院校, 全年共安排了教师13名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 到企业行业挂职锻炼, 新聘请了“楚天技能名师”1名、“能工巧匠”1名。通过“引、聘、送、下、带”等方式, 基本形成了一支年龄梯队合理、职称结构优化、专兼比例适中的教师队伍。

3. 教师积极参与。

目前, 本专业教师普遍年轻, 很多教师都刚结婚或孩子刚出生不久或在上幼儿园,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是教师们都深切感受到了自身与国家示范院校教师间的差距和不足。因此, 在学院政策支持和系部大力倡导下, 教师们都想尽办法去克服各自的家庭困难, 积极参与国培项目或到企业顶岗锻炼, 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 为专业后续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摘要:要想实现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跨越发展和特色发展, 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分析了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指出了制约该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 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总结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约因素,解决对策,成效

参考文献

[1]孙连杰.加强“双师”素质师资培养促进高职教育内涵建设[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08, (6) .

[2]杨春晖, 丛悦.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高职院校“双师”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6) .

[3]魏文杲.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2, (12) .

双师型教师机电一体化论文 篇2

关键词: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立体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6-0009-02

一、双师型教师存在的必然性

中等职业学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学校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这需要教师既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职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这就使中等职业学校迫切要求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是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础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建立一支专兼结合、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必须要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以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为重点,形成促进职教教师资源有效开发的合理机制。石家庄市的实际情况为地域性双师型教师培训,提供了比较典型的个案材料。

二、石家庄市双师型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石家庄市中等职业学校逐步形成了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设置专业180余个,每年培养紧缺型技能人才5万余名,打造出装备制造、电子电工、信息技术、医药化工、纺织技术、餐饮旅游等为品牌的一大批骨干专业。石家庄市中职学校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资来源单一,职业特色不明显

20世纪80年代初期,根据社会经济及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一部分初、高中逐步完成转型开办职业高中和职业中专。2002年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以后,国家加强了对职业教育工作的支持,随后几年中职学校连续扩招,招生数量年年创下新高。据调查统计:石家庄市中职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多在48岁以上和38岁以下,其中48岁以上教师绝大部分来自转型学校,38岁以下教师大多来自于高职院所和师范院校。石家庄市部分中职学校调查结果显示38岁以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6%。从总体上看,中职学校教师多来自于高等院校,其中专业课教师多来自于文化课教师转型,这样的教师多有学科教育的痕迹和背景,教师不能定期到企业单位去实践,因此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训教学能力都处于弱势,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往往不够,重理论、轻实践,传统观念作祟使之认为技术、技能是雕虫小技,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职业性体现不明显。

(二)教师的双师素质亟待提高、结构亟需调整

石家庄市部分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教师获得中级技能证书平均为60%,获得高级技能证书仅为21%。位于中西部地区的陕西省西安市在2010年市级以上重点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已达到80%。位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浙江省嘉兴市2010年中职学校教师取得中级技能证书达85%以上,取得高级技能证书达50%以上。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石家庄市中职学校教师双证书合格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距东部发达省份仍有较大差距。教师能力结构也不太合理,专业技能不足教学能力较弱。从师资结构上来看,存在着紧缺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队伍年轻、高学历和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不高等情况。

(三)部分学校及一般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要求:中职学校专业教师数应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数的50%,其中双师型教师不低于3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不低于20%,聘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应占本校专任教师总数的20%左右。但在实际操作中,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小、兼职教师比例偏小。

三、“立体化”双师型教师培训的主要对策

截至2011年,石家庄市共建立了10个市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每年培训骨干教师和转型教师700多人,经过培训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8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接近50%。同时,石家庄市每年选派大批教师参加国家级和省级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近三年接受国家、省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训300人次,选派教师出国培训20人次。石家庄市在加强中职学校双师建设方面初步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行业)参与、个人积极响应”的培训体系。结合已有的经验,提出了中职学校“立体化”双师型教师培训对策。

(一) 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训机构

1.政策上的支持。《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十一五”期间,在办学格局上,要继续完善“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在管理体制上要“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因此,鉴于企业在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扩大职教投入方面中的重要地位,针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偏弱的现状,应建立政府统筹,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主管部门牵头,共同创设促进企业有效参与中职学校双师培训的政策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此,建立健全由上述部门牵头的双师型教师培训机构,是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取得成效的关键。

2.资金上的保障。国家建立师资培训专项基金。一方面国家设立专项经费,同时号召并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单位赞助,建立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基金,用于重点支持中职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依据能力和需要,建立相应的师资培训基金,专门用于本区域职教师资培训。

(二)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双师型教师培训必须立足实际,坚持政府、社会与学校紧密结合的原则。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以校企共同培养培训为主要路径,加大校际间、学校和行业企业间交流与合作力度,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的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

1. 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明确规定双师型的标准,严格把好双师型教师培训的质量关,只有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标准和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会有科学的指导和规范。尤其要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充分把好资格审核关。

2.建立“立体化”培训网络,开展系统化培训。在培训层次上建立校级、市级、省级、国家四级教师培训体系;在培训方式上采取远程培训、暑期集中培训、脱产培训、常态培训(业余)等方式;在培训的专业选择上可按示范专业、特色专业、重点专业与薄弱专业等分类组织;在参训教师的选择上坚持选拔、推荐、轮训有机结合;在培训类别上把岗前培训、在职提高培训和高级研修等有机结合。

3.加强对兼职教师的聘用和培训。加强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扩大兼职教师比例。行业企业中不乏双师型人才,有计划地聘请行业企业等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是中职学校的必然选择。美国社区学院兼职教师占教师总数的2/3,加拿大社区学院兼职教师达到80%以上。兼职教师比例的提高,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来自企业行业等一线的兼职教师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针对兼职教师的具体情况,加强其聘用管理与培训,也是中职学校的重要任务。

4.构建完善的激励、保障与考核机制。完善责任、荣誉和物质等激励机制,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继续健全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制度,尤其是把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并为教师培训提供时间保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工作的重点;切实落实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强化督导、检查与考核,把提升双师素质变成中职教师的自觉行动。

没有教师的质量,就没有教育的质量。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既是难点,又是着力点,是中职学校永恒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张 萍.职业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9,(05).

[2]孙芳芳,汤生玲.关于河北省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的调研[J].职教论坛,2012,(15).

双师型教师机电一体化论文 篇3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双师型教师,机电一体化专业

2012年6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保持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人才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劳动者,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也可以说是人自身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发展到某个特殊时期的产物。职业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职业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性,而职业教育的本质至少应该包含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 二是因材施教,三是科学管理,四是文化塑造。因此,扶持建设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建设既有基础理论知识和教学能力,又有实践经验和技能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至关重要,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的质量。

一、职业教育现状

职业教育自身的设施条件、教育教学质量、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等,也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比如中国职业教育办学的困难,就和职业教育自身质量比较差有很大关系。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课程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特定时空范围的概念,要随着国家、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变化,是因为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和它们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职业教育的模式、规模与课程必然也要发生变化。而我们的课程体系几年来不变,老师的教学也是重理论,轻能力,造成高职毕业生难以适应企业要求,因此必须培养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高职的教学质量, 这项任务迫在眉睫。

二、教师专业发展与双师型师资的培养

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依靠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很大程度取决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发展,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的需求也发生变化,这要求教师专业状况也要不断发展。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根据教师的专业结构,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有观念、知识、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专业发展需要意识等不同侧面。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包括:(1) 教学专业能力与知识;(2) 研究专业能力与知识;(3) 社会服务专业与知识。这里无论是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还是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双师型教师培养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1. 双师型教师培养是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需要。该专业以厦门经济特区发达的机械装备及电气设备工业为依托,不断提升学生的理论素质,并且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机械电子设计、加工能力,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因此对本专业教师提出较高要求,既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而我们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从高校毕业的硕士生招聘来的,从高校的研究生到高职院校的教师, 大多数是理论型人才,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存在所教内容与实践脱离现象,培养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差。而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双师型教师培养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实践证明,具有企业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方面能理论联系实际,优势明显,教学效果良好。

2.双师型教师培养是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研发能力的需要。机电一体化专业包含机械装备、电气设备、液压设备等设计与制造,是一门与实践息息相关的学科,该专业特点决定了机电一体化专业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来源于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机电一体化专业就是通过不断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来发展自己,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这就需要我们高职院校的教师去企业做大量的应用性研究。所以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是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研发能力的必然要求。

3.双师型教师是加强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要求。高职教育受益于社会,社会也可受益于高职教育,促进社会发展是高职教育的应有之义和神圣职责。因此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求,这要求高职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我们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设计、生产、安装、生产管理,设备调试、操作与维修与保养方面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和一定职业技能,成为适应机电行业设计、生产、安装、现场管理、机电产品销售与售后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只会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法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教师必须深入企业实践,了解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及时调整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出符合制造业要求的合格人才。

四、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对策

1. 高职院校应重视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从学校来讲,在教师的引进、培养和考核要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培养,可以根据自己学科和专业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以增加教师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同时学校建立教师实践能力考核机制,增加对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考核,把教师到企业实践的情况与个人晋升、晋职、津贴、奖金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培养双师型教师最有效的途径。

2.加强与企业的横向交流与合作,推动“产学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要主动加强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实训基地,并创造条件,拓宽教师实践、合作、技能培训的渠道,鼓励教师到企业中去,参与企业的生产制造、设计研发、销售等,承担企业的科研项目, 主动为企业服务,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此外也可以外聘企业专家给我们上课,促进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3.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教师的岗位聘任、工资薪酬,福利待遇等都与职称有关,而职称评定又偏重于教学和科研等指标,导致教师忙于教学与科研,到企业实践,心有余而力不足。如果能把实践经验与学历学位和科研能力综合考虑,可以很大程度促进教师提高自己实践能力。教师可以结合自己专业,主动到企业调研,下基层实践,增加与企业人员联系,取长补短。 另外,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14年度项目任务的通知》和《福建省高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与教学能力提高规划(2011-2015年)》,要充分利用国家级培训平台,把师资队伍建设与学校事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特别是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大有帮助。广大教师要抓住契机,不断提升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为高职教育发展贡献自己力量。

双师型教师机电一体化论文 篇4

1 推进“双师型”护理教师培养

1.1 院校一体合作平台的建立

我院可派专业课教师到各大教学医院进行临床实践, 获取教学资源, 积累临床经验, 并聘请能承担理论教学工作的护士作为兼职教师。同时, 医院也需要能够对临床护士进行分层系统培训的教学能力强的护理专业教师。鉴于此, 医院护理部与我院领导共同协商, 建立院校一体合作平台, 互惠互利。

1.2“双师型”教师的选拔

专职“双师型”教师是在工作期间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护士资格证书的专业教师。兼职“双师型”教师是通过院校一体合作平台, 依据学历、工作年限、临床教学能力、英语和计算机水平、科研能力、个人意愿等选拔出的符合条件的医院护士。

1.3“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1.3.1 医院进修

我院同各教学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新入职的教师在医院轮转一年, 其中半年时间用来熟悉医院各科室的基本工作内容, 其他时间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相关科室学习, 既可以培养其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能力, 还可以让其了解学科新进展, 为以后的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其他专职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 每年在医院脱产进修两个月, 以保证理论与实践不脱节,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1.3.2 外出学习

根据学院整体工作安排, 每年派7~8名教师到全国名校进修, 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每年派3~5名教师到国外进修, 学习国际上最新的护理发展理念, 开拓教学思路。

1.3.3 课程组长负责制

由教研室主任总体负责, 具体课程教学实行课程组长负责制, 保证试讲、备课、讨论等工作的质量。新教师 (无论是专职还是兼职) 初登讲台都实行严格把关制度, 每次课堂教学前都要在教研室试讲, 本课程教师和教研室其他教师参加听课, 就内容把握、教学方法、课件制作等提出建议, 促进新教师自我提升, 有利于新教师树立自信心。老教师讲授新课也要在课前试讲, 以保证教学质量。坚持专职教师和临床兼职教师集体备课。每周开展一次教学讨论, 及时总结课堂教学情况及学生反馈意见, 有利于更好地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1.3.4 定期培训

专职和兼职教师的定期培训一般在学院进行。培训内容分为专业发展、教育教学、人文修养等方面, 每月一次。聘请国内外护理专家来学院讲学, 使专兼职教师能够把握护理发展前沿, 及时将护理新知识传递给学生。聘请教育专家讲授教育学及心理学理论、教学方法、沟通技巧等, 提高专兼职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播放纪录片, 提高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强化其为人师表的人文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

1.3.5 教师结对子

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一对一结成对子, 互帮互助。兼职教师帮助专职教师解决授课过程中遇到的临床问题, 专职教师帮助兼职教师强化理论知识及教学方法, 提高科研能力, 从而使双方受益, 教研相长。这样可使专职教师在临床进修时归属感更强, 学习效果更好。

2“双师型”护理教师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是教学活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临床护理专家、校级教学督导、学院督导教师一起组成3级督导团, 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 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提出中肯意见并反馈给任课教师。通过期中教学检查、召开师生座谈会、开展学生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以及对教师的客观评价, 从而形成“教学—评价—改进”的良性循环,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 管理“双师型”护理教师

有学者指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问题需要从制度上得到根本解决[4]。我院在改革过程中, 在医院护理部的配合下, 完善了专职教师临床进修制度, 兼职教师准入制度, 督导听课制度, 教研室试讲制度, 集体备课制度, “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等, 以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和教学效果。通过每年的中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和主题教学活动 (如说课、精品讲座、教学内容论证等) , 增强专兼职教师自觉意识, 激励其不断自我提高。

院校一体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专职教师通过临床学习提高了临床技能, 获得了实践经验, 使理论教学更贴近临床实际, 教师教学更有信心;兼职教师在将临床工作经验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 提高了教学水平及科研能力, 了解了学生特点, 在临床带教时更有针对性, 不但获得在校生的喜爱, 也得到实习生和同行的高度评价, 增强了职业自豪感。此外,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 进入临床后不再感到陌生, 能很快进入实习状态, 自信心和创新能力也有所增强。通过院校一体合作平台的建设, 院校双方互惠互助, 不但医院在人员管理、实习生带教、科研等方面工作得到了规范化发展, 学院也建设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卫生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护理、药学和医学相关类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xn-wcv622dgol.cn/edoas/website18/13/info5113.html, 2004-05-24

[2]何应林.一体化“双师型”[N].中国教育报, 2008-05-15 (3) .

[3]王丽霞, 龚勤慧.“双师型”护理师资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及策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27) :67-68.

双师型教师机电一体化论文 篇5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高职,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 学生除了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外, 还要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高职学校要培养高质量人才, 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教学特点, 就必须要建设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双师型”教师及其素质

“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较高的专业操作示范技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 能把复杂的技能解说转化为实际动手演示, 并手把手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和训练。“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道德品质、科学知识、能力和心理四个方面的素养。

二、我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现状

1.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识存在问题。各学院按照自己的理解和上级有关部门的习惯提法, 自己制定“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 多数都是“双证”双师, 由此造成各校的“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不统一, 各校的“双师型”教师具备的“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也不相同, 奖励机制也不各不相同。在高职教育日益激烈的竞争中, 高职学校要想有优势就必须队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中突出自己的特色, 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只有认识提高了,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能重视起来,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能加强, 才能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2.“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机制不完善。一方面是组织教师参加省教育厅举办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或者到指定的学校组织的假期培训班进行学习。前者培训一般是由省级财政拨款, 学院负担较轻, 学院积极性较高。但是, 到指定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的培训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安排, 在我院几乎没有, 到辽宁省教育厅组织的到各高校的假期培训班每个学校每年指标有限, 参加培训人数较少且与企业实践相差甚远。另外, 学校组织校本培训或者是技能月活动都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即不能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

3.“双师型”教师评价的激励机制不健全。一是缺少资金保障, 教师培训不能完全落实到位;二是缺乏激励机制, 教师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取得了“双师型”教师资格, 在待遇上没有体现, 教师感觉激励机制不明显, 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不够。

三、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1.为“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政策保障。健全“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在“双师型”教师内部, 如果只认“双证”, 确实有的双师水平高有的双师水平低, 可以根据情况将其评定为不同的层次, 在“双师型”教师的评定上分等级, 根据不同的等级享受不同的奖励, 这样有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的良性发展。

2.完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深化校企合作, 通过驻厂指导教师这个平台提高自身“双师型”教师素质。教师随着顶岗实习学生进驻工厂, 一方面, 起到企业与学生、学生与学校、企业与学校的沟通纽带关系;另一方面, 在驻厂期间深入企业一线的时间长, 避免了利用暑假下厂实践的被动性、积极性不高, 效率不高的弊端, 能积极了解企业对本专业岗位的人才需求、技能需求, 与企业技术人员交流学习, 从而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培养出更接近企业需要的学生, 提高学生的技能, 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

3.健全“双师型”教师奖励激励机制。转变观念, 通过激励机制提高教师下工厂实践的积极性。学校教师下工厂实践的积极性不高、效率不高, 主要原因还是激励不够, 通过健全奖励激励机制, 使教师下场实践锻炼由被动变主动。

四、结语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个漫长复杂的系统工程,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只是在存在问题现状的基础上, 在策略和激励制度上进行了一定思考。认为在“双师型”教师建设中应注重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和“双师型”教师的奖励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王诗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7 (10) .

双师型教师机电一体化论文 篇6

1 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我院许华春院长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三个能力的要求:一是理论教学能力。即熟悉教学业务和教育规范,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胜任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能力,以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实践教学能力。一定要提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下工地,下企业,考证书;从纯粹的理论教学中走出来,到实践第一线去增长自己的才干。三是管理学生的能力。教师除了教书,还要担当育人重任,毕竟教书育人德育为先。通过对这三个能力的理解,我院对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提出以下几个要求:

1.1 理论教学能力

理论教学能力是身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和素质。而作为高职会计“双师型”专业教师,一是能够通过专业调研、市场分析、走访实习生单位和毕业生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相应课程的调整,并根据实习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高职会计教师应具有主编自己所任教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并能指导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及毕业设计的能力;三是高职会计教师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并能对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和情景设置,突出重难点,有层次性、科学性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递给学生,并能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性。

1.2 专业技术能力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会计教育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实际的生产过程、社会技术服务及当地的区域经济特征紧密的结合起来。这就对我们的“双师型”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不同行业会计岗位及相关联岗位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及素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技能和职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设置课程内容,以实际行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真实的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出零距离上岗的会计人才。

1.3 行业管理能力

教师不仅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课内外实际和毕业设计的参与与组织管理者,这也就要求我们会计“双师型”教师要对各行各业的会计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行业问题一一解答。财税制度瞬息万变,这也要求我们教师也要主动的补充和更新知识,对行业内的动态了如指掌,懂得企业的运作规律和各行业的生产流程,具有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参加各种会计竞赛的能力。

1.4 研究创新能力

研究和教学是教师的两条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应该随着行业的变化,调查研究、收集各类行业资料设计出适合实际的案例,也可以把企业实际碰到的问题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为企业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并将这类课题引入到教学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也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去分析问题。

2 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效途径

2.1 转变观念,树立高职教育观

国家早在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在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正是由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原因,所以高职教育有别于我们其他的高等教育。我们提倡的是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突出技能的培养。所以我们全院上下全体教职员工首先学习各类高职教育文件,学院多次组织学习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学院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正确树立了高职教育观,我们明白高职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研究型的教育,更不是理论教育,我们要突出技能训练,培养专业核心岗位技能。

2.2 下企业顶岗实践,提高行业技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学院制定了各类关于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的制度,要求指导的学生实践的指导老师都必须有下企业的经历,也就说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这个是前提条件,否则不能独立指导学生实践。有时我们也利用外脑—即利用各行各业经验丰富的企业一线会计专家作为我们的会计实践指导兼职教师(“请进来”的办法),这样既能指导学生也能带领我们校内专职教师,像传帮带一样带领新教师的发展,有利于整个教师队伍健康迅速的发展。而且我们学院规定下过企业顶岗实践的教师回校时都必须要写一篇顶岗实践总结并做一次报告,让其他教师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以这种发生来培养骨干教师,再以骨干教师开设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方式来指导青年教师(校内教师之间进行传帮带的方法)。

2.3 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培养出适合新形势需求的会计人才,我们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必须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与时俱进。我们学院利用各种方式让会计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有企业方面的,也有教育部或者协会方面组织的培训。如:参与企业年初预算方案讨论会、年终决算会、年度审计报告会,教育部组织的各类关于高职教育方面的培训,各级各类竞赛方面的研讨会。

2.4 校企合作,注重教师的培养和锤炼

我们学院积极与区域经济范围内的著名企业合作,开展各类会计管理方面类的合作,强强合作,达到互惠互利,共强共赢,加快我院“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使我们的专业教师下合作企业进行生产第一线的锻炼,也让我们的学生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验、实训、实习,并为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很多真实的经济案例。另一方面让我们合作企业的一线会计专家来我院开展各类专业讲座,开设选修课程,指导课内实践、集中实训、毕业设计,参与毕业答辩等各种方式来发挥他们的作用。最后让我院的会计老师与企业专家结成一对一的合作伙伴,开展各类实践的研究、课题的合作和会计实践教学方面的教材编写。

2.5 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秀、结构合理、能干高效,充满创新思想的“双师型”高职会计教师队伍,我们学院建立了一套激励机制和教师评价体系。一是在职称晋升、骨干教师培养、优秀教师评选等方面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二是如果要派出老师去外面技术服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授课;给企业会计人员进行财税方面的培训讲座;给其他财经类培训机构和中职学校授课等)首先要派出具有“双师型”的会计教师。三是具有“双师型”的教师待遇也比一般教师高。四是对具有“双师型”的会计教师仍要进行评价,我院通过“教师技能大比武”、实践指导学生反馈表、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等方面来量化考核评价“双师型”会计教师。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利用我院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双师型”会计教师,而且保证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

3 小结

通过对具备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分析,结合我院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科技工作)和业务(教育科学知识)进修等方式,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并多层次多渠道地从社会上、企业中聘用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兼职教师。对提高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和途径进行了简单粗略的宏观议论,希望能启发和指导兄弟高职院校在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为我院提高教学质量、创建学院品牌、树立品牌学院做出贡献。

摘要: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鉴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三性”(职业性、实用性、技术性)及人才培养的目标,注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双师型”。通过我院第一次创业期内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秀、结构合理、能干高效,充满创新思想的“双师型”高职会计教师队伍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希望能为兄弟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高职会计,高职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素婷.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3):124-125.

[2]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工作规程[S].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章,2008.

双师型教师机电一体化论文 篇7

一、硕士层次“双师型”卓越师资的素质框架

硕士层次“双师型”卓越师资将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师资和后备领军人才, 是职教师资队伍的佼佼者, 应具备如下素质:良好的政治品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宽厚坚实的专业理论和丰富扎实的实践技能, 熟悉相关企业产品开发及生产工艺流程;能够熟练运用教育理论和方法, 创造性地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能够独立阅读外文文献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二、“四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的内涵

“四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兼顾主体特点, 包括四个子机制:政府主导的中职教师培养对接与推广机制;职业院校参与的互融培养机制;行业与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双向培养机制;动态灵活的中职教师培养一体化机制。

三、“四位一体”协同培养硕士层次“双师型”卓越师资改革的内容

(一)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适应需求、承扬特色、坚持创新的原则, 通过进行多元化招生与卓越师资选拔改革, 明确“双师型”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能力培养定位, 创新培养方式、优化培养方案, 成立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同体, 健全卓越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等多项举措, 主动适应中等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与发展以及高技能人才培养对师资的需求, 不断深化办学特色, 创新培养机制, 形成特色鲜明的“双师型”卓越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新模式。

(二) 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探索 篇8

高职院校的目的是培养能在社会实践中胜任本职工作有很强操作能力的人, 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需求、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学,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严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职业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为此不断摸索, 寻求解决的办法。目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日益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 教育部就明确指出要“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措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都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 针对我国职业学校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理论依据

2.1 教师专业化理论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 是指通过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职业性格而不断成为“教师”的过程。教师是专门职业, 必需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伯利纳将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分为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 一般教学法知识。由此我们分析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 构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2.2 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的含义和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下述各方面:教育过程必须持续地贯穿在人的一生之中。因此, 在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每一个关键时期, 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 其重点就是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即所谓“学会学习”。因而它没有固定的方法, 而是提倡动用多种方法, 并注重吸收校外环境中形成的经验;终身教育可通过扩大人们在学习、训练、专业进修和获得资格等方面的前景, 扫除现有考试制度造成的不平等的选拔制和社会资源与人材的浪费, 抑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创造等障碍;“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 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色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 是一种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

3 研究意义

(1)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的需求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实行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以突出操作技能培养的双元制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产品案例教学法替代以理论知识传输为目的的单一形式的课堂教学法, 只有“双师型”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模式和新教学方法。

(2)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改变师资队伍人员构成与知识结构的需求。各院校文化理论课教师占绝大多数, 实践课教师很少。怎样改变师资队伍结构, 调出一大批文化理论课教师, 调进一大批实践课教师?这个办法肯定行不通。文化理论课教师基本不动, 增加很多实践课教师?这个办法也不现实。因此, 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改造现有教师队伍, 培养大批的“双师型”教师。这样既稳定了教师队伍, 提高了师资质量, 又满足了教学改革的需要。

4“双师型”教师内涵

“双师型”教师即具备教师资格和所教专业的实践经历、技术资格证书,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 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是知识的传播者, 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的复合型教师。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 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要求, 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观念, 它体现了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教师自身不断发展才能把实践中最新的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双师型”是对所有职教教师提出的一种专业发展理念, 更是对单一型的理论教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成长的目标导向。

5 高职高专院校外语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基本上都是在学科性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 绝大多数外语专业教师是大学毕业后从普通高校直接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 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少, 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在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中尚未形成, 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部分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顶岗生产实践, 使得教师参加实践的场所难以保证。另外, 扩招、办学规模的扩大, 教师编制紧, 专任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很难有机会较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知识更新不够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方法和设备, 较之传统的“精英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直接冲击着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相当比例的高职院校由于生存危机, 资金紧缺, 而无力承担教师知识更新的任务;作为重点大学、一般院校、民办高校过去也只是把高职教育作为创收主渠道, 而忽略了教师知识的更新。造成教师知识陈旧, 思想僵化, 教学方法保守, 教学质量也就不高。

6 专业教师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6.1 取得专业类资格证书

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不应该只具备普通教师资格, 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因此, 各位新老教师都必须到实践中实习锻炼, 掌握最新的业务技能, 并应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与专业相匹配的资格证书, 例如导游资格证书, 国际商务师资格证书, 等等。学校应鼓励教师自我发展, 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条件。

6.2 加强同企业的广泛联系,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培训基地

7 结语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强化办学特色的重要保障。通过社会各部门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 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引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政策, 通过与生产部门加强合作, 再加上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刻苦努力, 建立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张铁岩.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4.

[2]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296.

[3]李繁.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7, 4.

上一篇:标准燃料下一篇:高效手术护理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