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型教师教育改革

2024-05-27

双师型教师教育改革(精选12篇)

双师型教师教育改革 篇1

一、“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

1.“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过程

“双师型”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当时我国职教界对职业教育特殊性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普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 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向具备相关专业领域内实际操作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我国政府多次在正式文件中提出进行“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建设。首次提到的是原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关于开展建设示范性职业大学工作的原则意见》, 随后, 《国家教委关于高等职业学校设置问题的几点意见》中、《面向21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 (高专) 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等文件相继出台。特别是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研究制订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和准入制度。

2.“双师型”教师内涵

依据2004年4月12日教育部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中的附件:《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 (试行) 》, “双师型”教师内涵解释如下:

“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讲师 (或以上) 教师职称, 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

(1) 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 (或以上) 技术职称;

(2) 近5年中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历, 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 近5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应用技术研究, 成果已被企业使用, 效益良好;

(4) 近5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使用效果好,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二、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双师型”教师关系分析

1. 开展“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

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 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 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 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

开展“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就要必须做到:以就业为导向, 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优化课程体系;促进高职教学手段的全面改进。这些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举措。

2.“双师型”教师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主体

以上改革内容的实施都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来完成, 这是, 由“双师型”教师的特殊身份确定的。

(1) “双师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具备广博性和交叉性。在知识层面构建跨专业的知识结构, 并将各专业的知识、技能融会贯通, 渗透到教学活动中去。

(2) “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结构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不仅具有教师所必需的基本教学能力, 还具有较高的专业实践能力。

(3) “双师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具有综合性和职业性。“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教师和作为一名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

三、“双师型”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及影响

1.“双师型”教师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推动者和领跑者

“双师型”教师自身的工作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能很好解决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不准确、脱离行业需求这一问题, 其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与学习精神, 利于学校紧跟人才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 他们能够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行业市场环境去积极探索和实践, 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积极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尤其是领导转变观念、达成共识, 创造全新的有利于实施与市场对接的人才培养环境氛围。

2.“双师型”教师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

(1) “双师型”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中坚力量

“双师型”教师最了解学校专业方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专业技能等教学内容, 了解社会生产实际所需的知识、技能和发展趋势, 掌握最新技术、设备、工艺的应用情况;能根据市场需要优化课程体系, 对教学理论和技能结构进行合理整合;能够及时洞察预测行业发展变化, 及早调整专业培养方向, 将最新知识和技能融入课程中,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2) “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过程实施和实践的主体

“双师型”教师对本专业培养目标有更全面的理解, 对毕业生适应某种岗位群的智能结构有更准确的把握, 能从人才结构的全局考虑具体的教学设计, 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能精心构思, 采取最佳组合。同时“双师型”教师能做到教、学、做一体化, 联系生产与服务的实际, 避免了理论的空洞和只有操作而不知原理的盲目。

3.“双师型”教师促进了校企合作, 扩大职业院校的影响

“双师型”教师了解社会及行业人才状况和人才需求及生源愿望, 能为企业提供一些免费的咨询或和企业共同尽享项目合作和设计, 社会及行业也通过“双师型”教师吸纳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实习、见习, 成立订单培养协议, 降低招聘成本。

当前,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双师型”教师必将成为广大高职院校培养和建设的重点, 因为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功, 必须依靠“双师型”教师来推动和实施, “双师型”教师自身的特质, 注定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领跑者和实施者。

摘要:在介绍“双师型”教师出现过程和内涵基础上, 分析了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双师型”教师关系, 深入探讨了“双师型”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及影响。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教学改革,作用

参考文献

[1]喻忠恩.双师型教师平议[J].职教通讯, 2007 (11) .

[2]廖建国.论“双师型”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0) .

[3]吴毅.再谈双师型教师在职教中的特殊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7) .

[4]李文达.浅探“双师型”教师的中心作用及培养途径[J].民营科技, 2008 (8) .

[5]何军.走“工学结合”之路, 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双师型教师教育改革 篇2

“双师型”教师培养总结

为了响应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按照我校《双师型教师认定及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积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在过去两年多时间中,本专业积极主动开展各方面工作,确保“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稳步推进。现对两年来本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培养作出以下总结:

一、明确目标

培养目表要明确,把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向。

目前,各行各业都在提倡发展“双师型”,对本专业的“双师型”教师,我们的要求明确,具体要求如下:

1.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熟悉职业教育教学基础理论。

2.掌握所授专业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了解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和教学业务水平。

3.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较强的技术服务、技术应用能力。

4.能根据市场调查、职业分析的结果和职业岗位的要求,进行教学开发。并能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

对教师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的要求,使我们能够更好的满足学校教学团队的建设要求,同时,提高了本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包括教师面貌,教师素质。

二、与企业共同培养

本专业为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将教师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课堂教学和校内管理工作上,使教师很难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因此,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让教师走进企业一线是一种简单和实用的方法。所以,本专业积极联部门各企业单位,加强校企合作。两年以来,本专业先后与三环瑞通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等企业

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将企业的一些技能名师和本专业教师进行结对子,派遣本专业34名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确保教师的技能水准与时俱进。今后,本专业还需不断拓展教师实训企业,让更多的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并且要找到对口单位,逐步实行全程式培养、交互式培养、提高式培养、强化式培养等“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三、完善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奖惩机制

1.参加相关进修学校、企业事业单位进修培训的教师学校给予一定奖励。

2.对有“双师”能力却没有相应证书的教师,部门部要给他们机会、给他们平台,帮助他们成为“真双师”。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篇3

【关键词】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 双师型 途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8B-0053-02

“双师型”教师是指拥有讲师以上的教师资格证书和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老师。由于中职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中职学生对专业理论学习不是特别感兴趣,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务必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教”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的行动导向教学。这就需要老师也要紧跟时代的需要,不但懂得专业理论知识,而且也要懂得专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中等职业学校任何一个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多寡,会直接影响此专业的教育教学水平,也会直接影响此专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培养或引进“双师型”教师是职业学校发展壮大的关键。

下面就学校的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以下简称电子专业),如何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总结如下:

一、师徒结对,提高青年教师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教师遵循师德为先,学生为本,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职业教育观。能够挖掘学生潜质,发挥学生特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学有所长,全面发展。

很多青年教师刚进职业学校时,对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还不够了解。为了发扬以老带新的優良传统,提高青年教师团结协作,为人师表的业务水平。电子专业从2012年开始,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迅速成长的平台,师徒结对,使更多的青年教师在“双师型”骨干教师或教学名师的指导带动下快速成长。电子专业对每年引进来的青年教师,都会安排教学名师或“双师型”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制定师徒结对职责,并且给导师颁发聘书。

规定青年教师的职责: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每月向导师汇报教育教学反思一次。每月至少随堂听导师的课4节以上。每学期在导师指导下,上1节电子专业的公开课。每学期撰写1篇教育教学经验总结文章。自觉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训练,三年内考取1本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三年内到企业实习三个月以上。三年内能独立开展理实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等。

规定师傅的职责:对青年教师进行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正确的教学观的培训和指导,增强青年教师爱校、爱教、爱生的情感,促进青年教师成为德、才、能兼备的先进思想文化和先进技术的传播者。引导青年教师向先进的党组织靠拢。每月对青年教师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PPT、学生学案等教学基本功进行指导。每月至少听青年教师随堂课2节。每月检查青年教师的备课笔记、教育教学反思笔记一次。热情解答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上遇到的各种问题,对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训练、业务竞赛、论文撰写、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等进行指导。

师徒结对时间周期为三年,通过三年的师徒结对。青年教师能够用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来武装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把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因材施教。坚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再把总结升华的经验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不断实践与反思来提高青年教师专业化教育教学能力。逐步成长为一名善于担当有作为的职业教师。

二、校本培训,让青年教师考取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职业教育务必以学生的能力为重。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把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结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想在教育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青年教师务必要经过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通过校本培训,让青年教师考取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电子专业青年教师的校本培训分三步走:

第一步,师徒结对。

青年教师一进学校,我们电子部就安排相关的教学名师或“双师型”骨干教师进行师徒结对。青年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时间里,一有空就可以到师傅的教学班级里和师傅的学生一起学习。因为师傅经常带考证班或带学生参加全校、全市、全区的技能大赛的培训。从而提高青年教师的电子专业技能。

第二步,派出去。

很多青年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就到职业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在企业实践的机会很少,因此,缺乏行业背景,缺乏企业实践的一些经验。这也是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不少差距的根源。职业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正因为如此,为了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安排青年教师到电子产业园区的企业挂职锻炼。让青年教师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了解产业发展、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变化,不断跟进产业技术进步和工艺更新,让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第三步,请进来。

青年教师的成长,还要结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邀请企业专家或教学名师对青年教师进行校本集中培训,建立一个人人学习的空间,给青年教师带来一个全新的前瞻视野。让青年教师懂得我们的专业教学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教育要与终身学习对接,这样成长起来的青年教师对电子专业的发展将会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

通过校本培训以后,还要严格要求青年教师参加劳动部门的职业资格等级中级以上技能的考核。

三、构建名师工作室,引导青年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青年教师会碰到很多教学难题,比如学生对学习专业知识意志薄弱,有畏难情绪。如何从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电子专业有一个好的机构来引导青年教师面对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懂得用科学的态度去反思、去解决实际问题。

电子部构建了马昌媚、罗虹冰两个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既是一个开放的教研工作组织,同时也是一种面向教学、实训、科研一体,校本教材开发的工作模式。工作室是中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工作室。主要引领职业教育的教师认真探索职业教育的规律、人才培养的模式、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校企合作双方联动的途径。承担对职业教育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理论与实践的指导。不断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及时对职业教育教学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论的分析与实践研究;充分发挥中职名师在教师队伍中的引领示范、辐射指导作用,进而带动北海市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以人格魅力、学识魅力、职业魅力感染师生,做师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指导者和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马昌媚、罗虹冰名师工作室精神:阳光、分享、丰富、惠益。

两位名师分别对电子部全体教师和全校教师,进行了“乐观向上 爱岗敬业”等师德师风和教师礼仪等方面的专题讲座培训。通过两位名师与老师们分享教育教学中的成功经验,激励了很多青年教师积极向上,爱岗敬业的热情。通过这样历练后的青年教师才能够“站得稳讲台,找得准市场,做得了项目”。

总之,电子专业对青年教师的“双师型”培养是通过师徒结对、校本培训和名师引领三个途径有计划有步骤进行。青年教师在师傅的指导下,从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和教育教学基本功开始学习提高。通过校本集中培训,让青年教师考取电子专业相应的中级以上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通过名师引领,逐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等综合能力,从而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并且成为电子专业改革发展的生力军。

双师型教师教育改革 篇4

关键词:课程改革,双师型教师,专业技能

现在, 中职学校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大范畴的专业, 它包括导游服务、饭店服务、酒店管理、餐饮烹饪等专业。而中职学校的饭店服务专业教师身上却有很多不足, 如专业带头人匮乏、实践能力弱、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等。

随着近年中职学校就读旅游管理学生的增加, 专业老师数量缺口较大, 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旅游管理的专业教师来源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来自于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他们在校所读专业课大多以旅游管理和导游业务等课程为主, 管理理论知识丰富, 导游业务技能精通, 但对于饭店服务的专业技能却比较薄弱。第二类是非专业教师改行, 通过短期培训而来。这类教师大多缺少动手操作技能和系统的理论知识, 教学往往是照本宣科, 对饭店行业的了解知之甚少,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较严重。第三类是来自于服务饭店企业的管理教师, 他们熟练掌握了技术, 有丰富的实践生产经验, 但相对缺少的是如何指导学生的教学经验。很多学校为了解决燃眉之急, 只能聘用临时教师来上课, 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随着饭店服务业的不断发展, 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和技能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需要专业教师随时注意学习, 及时了解和掌握本专业的行业动态并及时传输给学生,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如何培养一支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我们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对教师的专业化能力方面培养

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不断学习的基础上, 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 包括专业知识和能力、专业训练、专业组织、专业伦理、专业自主、专业服务、专业成长等内容。教师专业发展意味着教师个人在专业生活中的成长, 包括信心的增强、技能的提高, 对所任教学科知识的不断更新、拓宽和深化以及对自己在课堂上为何这样做的原因加以强化。

二、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方面培养

“双师型”教师既能胜任理论教学, 又能胜任实习实训指导, 而且在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组织协调和创新等方面有较高水平。而目前许多专业教师边学专业边教学生, 专业水平不适应职业教育的需要, 很难保证教学、实训质量。专业教师明显匮乏。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教师的专业技能进行提高。

1. 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培训学习, 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能

每年寒假、暑假, 都会有全国、省、市各级骨干教师培训班, 学校要抓住这些培训机会, 选派或轮派专业教师走出校门, 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 掌握不同课程的新知识、新技能及发展方向, 才能适应市场变化, 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中级复合型技术人才。

2. 强化专业教师技能培训

对专业教师进行高级工和技师的培训, 提高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高级工和技师的培训提高教师技能, 取得相应的高级工技能证和技师证书。这样, 教师的技能操作得到强化训练, 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起到辐射指导作用。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新型“双师型”教师, 既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案 篇5

随着我校职业教育规范有序地发展,加快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我校愈来愈紧迫的任务,要建设好这支队伍,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与开发。职教教师队伍的建设目标是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根本任务,逐步培养和形成一支教育观念新,改革创新意识强,师德高尚,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成立组织机构

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各处室联合组成领导小组。

二、指导思想

学校领导班子与时俱进,求实进取,深化教育改革,实施骨干教师带动全校教育教学发展策略,全面提高全校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进而提升我校办学质量。特制定骨干教师培训工作计划。

三、“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

1、具有全面的职业素质,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教师标准。

2、既能从事理论课或文化课教学,又能从事技能训练教学与指导。

3、具有较全面的的能力素质,具有进行专业理论或文化知识讲授的教育教学能力,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指导的能力,进行科学研究和课程开发建设能力。

4、具有相应技术等级证和教师资格证。

四、建立健全“双师型”队伍的培训机制

1、加强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学校多为教师创造条件,采取“引进来,派出去”等各种形式,聘请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专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利用寒暑假时间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传授技能技巧和前沿技术,有计划组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向,及时掌握本专业的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及时充实到教学中去,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教师技能水平。

2、加强现有教师的专业理论培训。逐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专业理论水平,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学科带头人。

3、加强教师教学及教管能力的培训。定期聘请专家对年轻教师进行教育心理学及教法技能的培训。帮助他们尽快完善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的教育行为更具有明确性、规范性、参与性与效能性的特点。通过培训逐步营造教师队伍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五、以“产学研”为导向,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是保证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办出职教特色,提高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1、注重加强产学合作

将生产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构建质量效益型办学模式,采用四个“结合”的教学模式,一是教师与企业生产“师傅”相结合;二是教学课题与企业产品相结合;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育人与创收相结合。

2、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坚持“教研相长,学能并进”的办学理念,使职业教育更紧密地贴近生产和科研的发展,并锻炼造就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研发能力的“双师型”教师。

六、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促进“双师型”队伍建设

为了巩固“产学研”的成果,进一步激发教师参加“产学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我校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了《学校教学能手评选及奖励办法》,从制度上,政策导向上,向开展“产学研”活动的“双师型”教师倾斜。

七、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份: 制定工作计划 四月份:

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师德培训

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五月份:

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对企业进行考核 六月份:

组织教师观摩拔尖人才展示课,并撰写听后反思。专业教学设计评比。七月份:

专业教师到企业暑期培训 八月份

专业教师到企业暑期培训 九月份

专业教师实践教学听评课 十月份

教师教学设计评比 十一月份

组织教师观摩拔尖人才展示课,并撰写听后反思。十二月份

继续教育考核。资料整理

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篇6

关键词:双师型;职业教育

1 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意义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提出,反映了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结构性指标。“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较强的专业示范技能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的教师。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作祟,我国自古只是把掌握技能的人称作工匠,他们地位低贱,生活在社会底层,得不到社会应有的尊重。我国当代职业教育起步较晚,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更晚,职业教育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所以,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转变观念是培养双师型教师取得成效的保障。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点,决定了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不仅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还必须有丰富的现代新型知识和实践能力,既能讲课还能指导实训操作,“教师像师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长线工程。为了实施好这一工程。我们对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外延,培养的原则,途径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机制,评价办法和激励措施等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并确立了以满足专业现状与发展和教师个体现状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道德和教师基本素质培养为前提,以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校内校外,,校企双元为培养途径,以企业实践,小本培训或教师自学为基本方式的培训。

2 “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内容

“双师型”教师就其内涵而言,首先应该符合职业技术院校教师的标准,比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同时,其还应该凸现以下几种能力:

(1)教学能力。“双师型”教师要能根据市场调查分析行业、职业,调整课程及主编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的能力。及时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传递给学生,使教学设计和实施具有超前性。

(2)专业技术能力。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必须要反映生产技术的要求。作为“双师型”教师,就应该掌握所教专业科目的高新技术知识。教师能以自己准确、熟练的示范操作进行演示,并能根据学生不同的操作实际给予明确、有效的指导。

(3)创新能力。 行业、职业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求“双师型”教师必须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分析新情况、新现象,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一般机理,能够超前思考、多维思考、求异思考,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

(4)创业能力。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是招生和就业两个联动的市场。只有把葆生命力。因此,职业院校除了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外,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这就要求“双师型”教师要有强烈的创业意识、健康的创业心理、较强的创业能力,能够培养出创业型的人才来。

(5)管理能力。“双师型”教师既是理论课上的施教者,也是实验实习课上的指导者,又是校内外产学结合的研发者、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因此,要求他们要掌握与教学行政管理、教学设施使用管理、技术开发管理、学校良性化运营管理及企业、行业管理的程序和法则,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路子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关键。要逐步实现教师能够从知识型向技术、技能型转变,努力做到高职院校既出人才又出成果、也出产品。要办好教学工厂,形成定型的产品,让更多的教师有机会承担产品的设计和工艺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

“访问工程师”模式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突破口。学校每年可以利用暑假等时间,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强化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教师在公司实地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技能。

加强高职师资培训建设。开展教师培训工作,培训的重点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现代教育手段,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社字.我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障碍与实现路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4,(7).

[3]陶书中.高职教育发展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5,(5).

双师型教师教育改革 篇7

1 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我院许华春院长对我们教师提出了三个能力的要求:一是理论教学能力。即熟悉教学业务和教育规范,有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胜任两门以上课程的教学能力,以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二是实践教学能力。一定要提倡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下工地,下企业,考证书;从纯粹的理论教学中走出来,到实践第一线去增长自己的才干。三是管理学生的能力。教师除了教书,还要担当育人重任,毕竟教书育人德育为先。通过对这三个能力的理解,我院对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提出以下几个要求:

1.1 理论教学能力

理论教学能力是身为教师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能力和素质。而作为高职会计“双师型”专业教师,一是能够通过专业调研、市场分析、走访实习生单位和毕业生座谈会等形式进行相应课程的调整,并根据实习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出符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高职会计教师应具有主编自己所任教课程的课程教学大纲,并能指导会计专业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及毕业设计的能力;三是高职会计教师能够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并能对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和情景设置,突出重难点,有层次性、科学性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传递给学生,并能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性。

1.2 专业技术能力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会计教育要求我们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实际的生产过程、社会技术服务及当地的区域经济特征紧密的结合起来。这就对我们的“双师型”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不同行业会计岗位及相关联岗位的知识和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及素养。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技能和职业知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设置课程内容,以实际行业的真实案例,让学生真实的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出零距离上岗的会计人才。

1.3 行业管理能力

教师不仅是课程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课内外实际和毕业设计的参与与组织管理者,这也就要求我们会计“双师型”教师要对各行各业的会计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行业问题一一解答。财税制度瞬息万变,这也要求我们教师也要主动的补充和更新知识,对行业内的动态了如指掌,懂得企业的运作规律和各行业的生产流程,具有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和参加各种会计竞赛的能力。

1.4 研究创新能力

研究和教学是教师的两条腿,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应该随着行业的变化,调查研究、收集各类行业资料设计出适合实际的案例,也可以把企业实际碰到的问题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为企业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并将这类课题引入到教学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也培养学生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去分析问题。

2 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效途径

2.1 转变观念,树立高职教育观

国家早在1999年6月13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而在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把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技能人才。正是由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的原因,所以高职教育有别于我们其他的高等教育。我们提倡的是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突出技能的培养。所以我们全院上下全体教职员工首先学习各类高职教育文件,学院多次组织学习并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学院通过这种方式让我们正确树立了高职教育观,我们明白高职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研究型的教育,更不是理论教育,我们要突出技能训练,培养专业核心岗位技能。

2.2 下企业顶岗实践,提高行业技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我们学院制定了各类关于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的制度,要求指导的学生实践的指导老师都必须有下企业的经历,也就说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这个是前提条件,否则不能独立指导学生实践。有时我们也利用外脑—即利用各行各业经验丰富的企业一线会计专家作为我们的会计实践指导兼职教师(“请进来”的办法),这样既能指导学生也能带领我们校内专职教师,像传帮带一样带领新教师的发展,有利于整个教师队伍健康迅速的发展。而且我们学院规定下过企业顶岗实践的教师回校时都必须要写一篇顶岗实践总结并做一次报告,让其他教师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以这种发生来培养骨干教师,再以骨干教师开设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等方式来指导青年教师(校内教师之间进行传帮带的方法)。

2.3 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为了适应新的经济环境的变化,培养出适合新形势需求的会计人才,我们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必须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要不断提高、不断完善、与时俱进。我们学院利用各种方式让会计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有企业方面的,也有教育部或者协会方面组织的培训。如:参与企业年初预算方案讨论会、年终决算会、年度审计报告会,教育部组织的各类关于高职教育方面的培训,各级各类竞赛方面的研讨会。

2.4 校企合作,注重教师的培养和锤炼

我们学院积极与区域经济范围内的著名企业合作,开展各类会计管理方面类的合作,强强合作,达到互惠互利,共强共赢,加快我院“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使我们的专业教师下合作企业进行生产第一线的锻炼,也让我们的学生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验、实训、实习,并为我们教师的教学内容提供了很多真实的经济案例。另一方面让我们合作企业的一线会计专家来我院开展各类专业讲座,开设选修课程,指导课内实践、集中实训、毕业设计,参与毕业答辩等各种方式来发挥他们的作用。最后让我院的会计老师与企业专家结成一对一的合作伙伴,开展各类实践的研究、课题的合作和会计实践教学方面的教材编写。

2.5 建立激励机制,完善教师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的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秀、结构合理、能干高效,充满创新思想的“双师型”高职会计教师队伍,我们学院建立了一套激励机制和教师评价体系。一是在职称晋升、骨干教师培养、优秀教师评选等方面优先考虑“双师型”教师。二是如果要派出老师去外面技术服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授课;给企业会计人员进行财税方面的培训讲座;给其他财经类培训机构和中职学校授课等)首先要派出具有“双师型”的会计教师。三是具有“双师型”的教师待遇也比一般教师高。四是对具有“双师型”的会计教师仍要进行评价,我院通过“教师技能大比武”、实践指导学生反馈表、会计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等方面来量化考核评价“双师型”会计教师。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完善的评价体系有利用我院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双师型”会计教师,而且保证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

3 小结

通过对具备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能力的分析,结合我院通过教学实践、专业实践(科技工作)和业务(教育科学知识)进修等方式,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并多层次多渠道地从社会上、企业中聘用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较高学术水平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作为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培养的兼职教师。对提高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和途径进行了简单粗略的宏观议论,希望能启发和指导兄弟高职院校在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同时也为我院提高教学质量、创建学院品牌、树立品牌学院做出贡献。

摘要:近十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鉴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三性”(职业性、实用性、技术性)及人才培养的目标,注定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必须具有“双师型”。通过我院第一次创业期内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初见成效的基础上,对如何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素质优秀、结构合理、能干高效,充满创新思想的“双师型”高职会计教师队伍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希望能为兄弟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一定的启发。

关键词:高职会计,高职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刘素婷.高职会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0(3):124-125.

[2]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工作规程[S].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规章,2008.

中职“双师型”教师培养刍议 篇8

1. 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特点

(1) 以职后培养为主。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师资来源主要有:文化课教师转型、职校毕业生留校任教、高等院校毕业生来校任教以及从企业引进的技术人员。其中以高校毕业生为最主要的师资来源, 从江苏省连云港中等专业学校 (以下简称“我校”) 来看, 这一比例占到了50%以上。这样的师资情况决定了我国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多数属于职后培养。

(2) 属于“内部式”和“补偿式”培养。“双师型”教师职后培养是最主要的途径, 它的培养方式有:第一是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 积累行业经验和提升专业实践能力;第二是学校从企业引进各种专门人才, 从事专业技能教学工作;第三是教师参加市级以上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集中培训后, 得到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提高;还有就是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 合格后取得技能等级证书。这些职后培养方式的特点是:培养主体主要是中职学校及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教师, 培养类型的选择都是针对学校的具体需要以及社会需求, 这由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来决定。有学者称之为“补偿培养”, 即对现有教师进行培养。

2. 对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建议

(1) 发挥高校师资培养功能, 加强中职“双师型”教师的职前培养。我国的中职教师师资 (以下简称“职教师资”) 培养基地有教育部重点支持的52所高等技术师范院校, 此外, 还有各省市几百所高职院校。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些高校的职教师资培养功能, 利用其优势, 在中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上发挥积极作用。中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从最根本的职教师范本科生的培养做起, 把培养计划贯穿于职教师资的整个职业生涯。高校应该加强与中职学校的联系, 结成伙伴关系, 在课程设计、培养模式、师资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 根据需要重新设计和整合;探求“职前”和“职后”一体化培养的策略和制度, 使高校职教师资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成为中职学校所需要的“双师型”教师。

(2) 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和引进机制。中职学校要紧紧依托职教师资培训培养基地, 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在职教师培训制度, 对在职教师教育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系统的培训, 使在职教师的培训常态化和理性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突出重点, 重点对接经济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侧重中职学校高布点率专业, 更好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同时满足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需要, 满足教师个人的发展需要。我校与江苏省高校及一些当地大中型企业联手, 建立了3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指导能力, 实现专业化发展打造出一个又一个平台。在实践中研究和探索课程改革的方向, 使“双师型”教师培训质量获得了显著提高。在从企业引进“双师型”兼职教师的过程中, 一定要把好人才质量关, 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相当的教学工作能力和熟练的操作能力。为了使从企业引进的“双师型”兼职教师能够安心职教工作, 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兼职教师的保障机制, 为其提供保障。

(3)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 坚持生产实习制度。专业实训基地是中职学校在校内实施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场所。专业教师“双师型”培养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 促进“双师型”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培训指导能力的提高。我校就是始终坚持要求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学校实训基地参加生产锻炼, 采用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 根据教学任务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实习规划, 提出具体的要求和目标, 将“双师型”实习教师安排到与本专业相关的生产车间岗位, 使他们了解并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这不但确保了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教学能够与企业需求保持一致, 而且扎实地推动了专业课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和成长。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探索 篇9

高职院校的目的是培养能在社会实践中胜任本职工作有很强操作能力的人, 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需求、满足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学,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严重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 职业教育一线的工作者们为此不断摸索, 寻求解决的办法。目前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日益得到我国教育界的重视, 教育部就明确指出要“深化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并提出了一系列相关的措施。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升都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 针对我国职业学校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2 理论依据

2.1 教师专业化理论

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所谓教师职业专业化, 是指通过内化教师职业价值、获取教师职业手段、认同教师职业规范、形成职业性格而不断成为“教师”的过程。教师是专门职业, 必需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伯利纳将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分为学科内容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 一般教学法知识。由此我们分析职业学校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 构建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教师专业化发展。

2.2 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的含义和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下述各方面:教育过程必须持续地贯穿在人的一生之中。因此, 在人生发展的每一个阶段, 每一个关键时期, 教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终身教育没有固定的内容, 其重点就是要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获得继续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即所谓“学会学习”。因而它没有固定的方法, 而是提倡动用多种方法, 并注重吸收校外环境中形成的经验;终身教育可通过扩大人们在学习、训练、专业进修和获得资格等方面的前景, 扫除现有考试制度造成的不平等的选拔制和社会资源与人材的浪费, 抑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创造等障碍;“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 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色和人的全面发展观念, 是一种促进职业教育教师终身学习的全新理念。

3 研究意义

(1)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课程改革的需求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实行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以突出操作技能培养的双元制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产品案例教学法替代以理论知识传输为目的的单一形式的课堂教学法, 只有“双师型”教师才能适应新课程模式和新教学方法。

(2)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改变师资队伍人员构成与知识结构的需求。各院校文化理论课教师占绝大多数, 实践课教师很少。怎样改变师资队伍结构, 调出一大批文化理论课教师, 调进一大批实践课教师?这个办法肯定行不通。文化理论课教师基本不动, 增加很多实践课教师?这个办法也不现实。因此, 最可行的办法就是改造现有教师队伍, 培养大批的“双师型”教师。这样既稳定了教师队伍, 提高了师资质量, 又满足了教学改革的需要。

4“双师型”教师内涵

“双师型”教师即具备教师资格和所教专业的实践经历、技术资格证书, 理论与实践并重, 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 又能指导技能训练;既是知识的传播者, 又是实践技能的示范者的复合型教师。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 顺应了社会的发展要求, 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观念, 它体现了教师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教师自身不断发展才能把实践中最新的技能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双师型”是对所有职教教师提出的一种专业发展理念, 更是对单一型的理论教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成长的目标导向。

5 高职高专院校外语师资队伍现状分析

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队伍基本上都是在学科性人才培养模式下造就出来的, 绝大多数外语专业教师是大学毕业后从普通高校直接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的, 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少, 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职教体系在大多数职业技术院校中尚未形成, 产教结合的教育模式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部分企业不愿意接受教师参加顶岗生产实践, 使得教师参加实践的场所难以保证。另外, 扩招、办学规模的扩大, 教师编制紧, 专任教师大多数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 很难有机会较长时间到生产第一线锻炼和提高。知识更新不够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方法和设备, 较之传统的“精英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直接冲击着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相当比例的高职院校由于生存危机, 资金紧缺, 而无力承担教师知识更新的任务;作为重点大学、一般院校、民办高校过去也只是把高职教育作为创收主渠道, 而忽略了教师知识的更新。造成教师知识陈旧, 思想僵化, 教学方法保守, 教学质量也就不高。

6 专业教师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6.1 取得专业类资格证书

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不应该只具备普通教师资格, 还应具备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因此, 各位新老教师都必须到实践中实习锻炼, 掌握最新的业务技能, 并应尽快考取相关的上岗证或与专业相匹配的资格证书, 例如导游资格证书, 国际商务师资格证书, 等等。学校应鼓励教师自我发展, 并为教师提供必要的资料和条件。

6.2 加强同企业的广泛联系,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和培训基地

7 结语

“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 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强化办学特色的重要保障。通过社会各部门和高职院校的共同努力, 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引制定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的政策, 通过与生产部门加强合作, 再加上高职院校教师自身的刻苦努力, 建立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参考文献

[1]张铁岩.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4.

[2]李蔺田.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296.

[3]李繁.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J].井冈山医专学报, 2007, 4.

加强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 篇10

1 教学要以不断创新为魂

中国培养的学生往往书本知识掌握得很好,但是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还比较缺乏。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敢于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办学体制、教学内容、教育方法、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地探索和改革。现在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思想活跃,见多识广,入学分数越来越高的学生,他们的爱好和兴趣富有开放性和创新性,所以教师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经常有学生问老师,学完这门课将来有啥用呢?是否每个教师都能明确地告诉学生这门课的用途呢?我想并非如此。

教师要想讲好一门课,首先应进行大量的企业调研,依据岗位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核心技能、职业能力、课程标准,课程在企业的应用等。要改变过去“以知识为本位”的传统教育观念及授课方式,以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与行业企业合作,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要求,将企业实际研发项目、典型产品案例及学生创新项目作为载体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基于工作过程构建教学过程。紧紧围绕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取和组织内容。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突破原有知识体系的顺序,按项目将原有知识体系进行解构、重构,按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逻辑关系,设立多个工作任务,将知识与技能有机溶入到任务中。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且从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强化团队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要注重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自由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不仅学会书本的东西,特别要学会书本以外的知识。“手把手,放开手,真巧手,手脑并用;学中做,做中学,学会做,做学结合”,通过几个任务的学习,使学生从在校学生过渡到职业新手。这也是我们追求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最终的目标。

2 夯实实践功底,方能学为人师

相对于高校其他教师,“双师型”教师既能在教学岗位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在生产岗位完成生产任务。他们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融汇、贯通。而我们的很多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走到讲台上,大都“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工作经验,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相当一部分教师对高职教育的理解还停留在简单的理论教学上,这就要求我们要在业余时间顶岗实践补上这一课,通过顶岗实践掌握实践生产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本专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是获得实践经验的唯一渠道,这就要求我们职业院校的教师要积极投身到企业一线的顶岗实践中,获得相应的实践技能,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

3 应成为终身学习的模范

“要努力钻研,学为人师。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工作要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更要不断地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教师只有学而不厌,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严谨笃学,做热爱学习、善于学习和重视学习的楷模。要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科学、新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把最先进的方法、最现代的理念、最宝贵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俗话说,要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如果我们教师死守自己已有的“一桶水”,不去充实新鲜的“水”,那么你将变成“一桶死水”,也就无法倒给学生一杯新鲜有营养的“水”了。而作为职业院校教师的我们不仅有一桶水,更应该是一条流淌不断的涓涓小溪。只有这样,学生所要汲取的知识乳汁才能源远流长,而且日益更新。

3.1要使自己成为“小溪”,首先要热爱阅读

如何有效的获取知识,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本专著,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启人深思。虽然这本书背景是在前苏联,但对于我们现在的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苏霍姆林斯基阐述成功教师应具备的较高综合素养,首先一条是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而广博的知识从哪里来?这就需要不断的读书,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知识的大海。这里所说的阅读可以是纸质书籍、报纸、电子图书、杂志等。每天坚持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通过读书,提高自己的理论层次,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启迪下,不断总结经验,吸取精华。教师不仅要读教育著作,还要读你所教学科领域里的学术著作。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对知识的渴求。随着读书的增多,学校教材包含的那点科学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常识,你所教给学生的教材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教师汲取的知识越丰富,在课堂上讲课时就能发挥更自如。

总之,作为教师要做终身学习的模范,通过学习拓宽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师德修养,从而使自己在工作中更好地履行职责,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温家宝总理讲话: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2009.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探讨 篇11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教师专业化;专业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331—02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原有的高等教育面临一系列严峻的考验。我国传统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应用,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日益严重,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双师型”教师应运而生。当前对高等院校中“双师型”教师的研究还处于见仁见智的阶段。国外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双师型”教师的学历、资历、品德、技能以及更新知识管理知识能力的探讨。国内学者对“双师型”教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双师型”教师的内涵,资格认定标准,我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的策略。教师专业化发展被广大学者认为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双师型”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化发展正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部明确提出,高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的“双师型”教师的比例要达到 80%。但“双师型”教师需要具备的素质和发展方向并不清楚。众多专家学者多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方向。“双师型”教师专业化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这些教师将以课堂教学、教育实习、毕业实习为阵地,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出一批具有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对“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认识

尽管对“双师型”教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认定标准,但有一点是大家一致认可的,就是“双师型”教师必须既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备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教师专业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学科知识的专业化,二是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专业化,即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从这样的两个维度出发,“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应包括四个方面:学科理论素质、学科实践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实践素质。

1.扎实的学科理论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教师在履行教师职责的过程中,一般会给学生上一门或几门课程。教师以这一门或几门课程为载体,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相应的专业能力。而要教好这一门或几门课程,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关于这个学科的理论,否则他不可能把这一门或几门课程上好。俗话说,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只有具备扎实的学科理论,教师才可能高屋建瓴,把握好课程的整体架构以及重点和难点,因此扎实的学科理论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

2.丰富的学科实践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双师型”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们不仅有扎实的学科理论,还具有丰富的学科实践。有些“双师型”教师有过在企业或政府部门工作多年的经验,或者在担任教师的过程中,有过到企业实践的丰富经验,这样的工作经历使得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将理论与实践充分融合。扎实的学科理论只能保证上课的科学性,要想课上得生动,學生爱听,就要求教师必须有亲身的学科实践,熟知理论是如何在实践中运用的,以及理论运用于实践可能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应该如何去解决。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师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3.深厚的教育理论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保障。教师职业是一项特殊的职业,教师拥有扎实的学科理论和丰富的学科实践只能说明这位教师本人在学科专业上非常优秀,并不能说明这位教师是否是一位优秀的或合格的教师。在现实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的学科专业水平非常高,研究工作做得非常好,在一些国际顶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很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但是学生却不爱听他的课,或者听不懂他讲的课。这不是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差,而是这位教师不具备“教师”这个职业所要求的一些基本素质,比如,如何把自己的思想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学习知识的基本规律是什么等。因此,深厚的教育理论是“双师型”教师履行自己教师职责的基本保障。

4.长期的教育实践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从总体来讲,我们国家在师资方面还是比较缺乏的。现有的师范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专业种类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各级各类学校的需要。为了缓解这种供需上的矛盾,现在的教师资格考试要求,非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如果想从事教师职业,只要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普通话达到一定的级别,以及一些其他的必备条件,就可以获得教师从业资格。这实际上是解决目前教师紧缺现状的一种权宜之计,因为教师素质决不是通过短期的培训和两三门考试就可以培养出来的。获得教师资格证只是具备了从业的资格,而教师专业素质是需要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

三、改善“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结构的对策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高校教师的职责有三: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教学强调了教师要教书育人,这实际上是强化了“教师”的职业特点,这是其他行业都没有的要求;科研强调了教师要运用自己掌握的学科理论进行科学研究,这实际上是强化了教师的学科特点,一些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或公司的技术研发人员,以及医生、律师等人员,虽然他们不从事教师工作,但对学科上的要求却是同样的;服务社会一方面强调了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要以自己的学识回报社会,另一方面也是强调了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重要性。

目前“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主要有两类人员,一是从学校(作为学生)到学校(作为教师)的学院派,二是从企业到学校的实践派。学院派教师一般有系统的学科知识,理论基础特别好,但一般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专业学习,也缺少必要的社会历练,学科实践和教育理论都比较欠缺;实践派教师一般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丰富经验,但他们的知识中经验性知识居多,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性都不够,因此学科理论和教育理论都比较欠缺。

1.重视教育理论。不管是学院派还是实践派,教育理论都比较缺乏,因此重视教育理论的学习是“双师型”教师完成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是不容忽视的,理论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并被实践所证明了的,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就能让我们更好地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在教育实践中少走一些不必要的弯路,更快更好地成为教育方面的专家。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的途径通常有:选派教师到师范院校进行脱产或集中的学习;请校外知名教师到学校传授教书育人的经验;要求教师自学有关的教学理论并撰写学习心得;学校领导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理论的研究;鼓励教师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尝试;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技术支持力度[1];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创造一种持续的专业发展的合作文化,让教师通过参与合作性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2]。

2.夯实学科理论。在这样一个知识更迭异常快速的时代,学科理论也是日新月异。因此,夯实学科理论对每一位“双师型”教师都是非常必要的,对实践派教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扎实的学科理论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失去了完备系统的学科理论的支撑,教师要想很好地去履行其工作职责都将会非常的困难。我们无法想象,一位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的理论都不是很清楚的教师怎样逻辑清晰表达准确地给学生去授课。

夯实学科理论的途径通常有:鼓励教师脱产到知名高校进修;定期选派教师去参加集中的短期专业培训;邀请知名的专家到学校举行专业的讲座,介绍学科领域最新的理论和发展趋势;成立学术研究中心或科研创新团队,鼓励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为学科理论交流提供平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努力探索“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交流机制,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培养模式。

3.加强学科实践。丰富的学科实践是“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的关键,也是“双师型”教师有别于一般教师的最大的特征。尤其对学院派教师而言,由于缺乏必要的学科实践,对很多理论的理解往往流于表面,碰到实际的问题,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去解决。如果教师自己都无法解决,又如何去传授学生解决的办法。

加强学科实践的途径通常有:减轻教师教学工作强度,为其创造取得第二系列职称的工作时间;加强专业教师企业行业实践基地建设,为教师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职称提供条件;鼓励教师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社会服务;成立校企俱乐部,为教师与企业之间沟通提供必要的平台;教师也可以多阅读或剖析一些知名的企业案例,获得第二手经验,以弥补实际经验的不足[3];学校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资源、实训基地和社会影响,建立能发挥“双师型”教师潜力和作用的“产学研”创业机制。

参考文献:

[1]焦建利,汪晓东,秦丹.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文献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09,(1):18-24.

[2]余宏亮,魏捷.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09,(6):70-71.

双师型教师教育改革 篇12

“双师型”教师基本内涵有二点:一是认为教师既能从事理论教学,也能从事实践教学;二是认为教师既能担任教师,也能担任专业技术人员。简言之,“双师型”教师应同时拥有“教师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证书”。

二、旅游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对专业教师进行职业培训是“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对现有教师进行职业培训采取以下途径:

(一)安排专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并及时总结反馈学习成果和经验。

旅游系年轻教师每年寒假及暑假应赴赴各旅游景点或旅游企业实习。通过专业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技术、产品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旅游行业的新趋势、新信息;同时带着旅游专业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工作人员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要求教师在实习的过程中认真学习,仔细记录。实习结束后,及时召开系部会议,总结实习中的经验并研讨实习经验应用到课程改革中的可能性及可行性。这样在教学中就能及时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避免纸上谈兵的教学;而且教师深入现场的过程就是教学的备课过程,也是专业教师备课必需的过程,使教师自然而然地学会如何到生产现场获取教学素材,收集高质量教学实例,丰富了课堂教学,使专业课教学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二)通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

专业教师积极承担实践教学任务,在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实训教学中,结合实际,真题真做。在建设专业教室(实训中心)、旅游实习基地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充分利用旅游专业实验室,加大多媒体课和模拟实验课程的比例,使学生在动手过程中掌握所学技能。

(三)到教育部批准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培训

聘请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专家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做教员,利用寒、暑假期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系部应聘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对我系年轻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进行指导。另聘请吉林市旅游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对在职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同时,鼓励年轻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旅游行业相关的职业培训。

(四)实施“产学研”结合跟踪高新技术

职业学校的产学研结合与高校不同,主要是侧重将教学、生产与新科学、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紧密结合上。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中最适合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育,通过产学研结合可以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旅游专业应在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方面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在课程中加大学生的综合实训比例,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带动,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

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也是提升“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三、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是旅游专业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手段

旅游系应积极引进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专业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的新要求。同时他们在和学校教师共同进行教学活动中,促进旅游系教师向“双师型”转化。例如2012年在兼职教师的帮助下,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有三名年轻教师取得了职业调酒师资格证,中级营养师资格认证,导游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旅游系通过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改善了高职教师结构,适应了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要求。

四、制定激励措施,是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保障

首先,系部要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系部教师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新入职教师以提高教学技能为主,同时通过寒暑假到旅游企业的一线参加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认知能力。

其次,建立“双师型”教师评价考核体系,设立“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促使更多教师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激励是“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管理的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对于调动教师潜在的积极性,出色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再次提高在职教师的综合学历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不但90%的教师都以达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更有85%以上的教师都是硕士学历或在读博士。教师从文化素养和科研水平都有了稳步提高。

上一篇:路网布局下一篇:建设布局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