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教育改革(精选12篇)
职业教育中教育改革 篇1
我国职业教育伴随近几年来的教育改革取得了良好的发展, 不仅在财政支持、融资建设发展、提高师资储备、改善教学环境等方向做出了努力, 同时也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收获到职业教育院校学生们的成长和进步。不过, 在针对如何改革教育内容, 以便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的研究过程中, 不难发现教育内容设置, 信息载体选择, 教育对象研究, 教育方式方法都会左右这一课程的教育改革效果, 同时在针对教学过程的分析中, 发现学校的文化氛围, 教师的教学素养, 学生的心理特征, 及师生间的沟通状况同样也会影响这一效果, 因此, 我们务必对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效果做出合理的研究, 以便能够通过评估、描述等各种方法清晰的地展现出当前的改革现状与其中存在的问题, 把握今后教育改革的合理路径与正确方法。
一、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普遍效果
1. 大部分职业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处于雏形期。
当前, 大多数职业教育学校已经着手并推进其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进度, 大部分通过改善教学内容, 提升教育经费, 加强教师自主学习, 提升对于理论结合实践部分的权重作为推进方法。其中改善教学内容的部分主要是部分学校会统一管理教师布置有关思想政治课外读物的阅读, 教师则配合实施, 并定期考核监督。而在此基础上, 就务必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经费, 于是学校与企业联姻, 找寻相关的教学时机, 并适时提升对于教学环境的追求。同时, 学校与教师有针对性的拓展理论结合实践及相关案例的分享与探讨针对性展开教育, 并酌情按教学目的针对该科目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态度进行要求, 进行标准的设置和榜样的树立, 甚至有些学校会作为工作KPI针对教师考核, 当教师完成较好的时候能够得到奖金, 完成不佳时则相应扣除部分绩效工资。
2. 当前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大部分学校都能够适当的采取相关的推进措施进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的开展工作, 这类效果容易取得, 方法、办法也容易想到, 但是属于改革雏形, 想要追求更高的, 甚至是标准化的教学改革效果依旧需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深度理解。学者褚亦农在他2009年的《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提到了这样的观点, 即中职学生是未来的劳动技术大军, 其思想政治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素质的提升, 因此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 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带来更广阔的空间, 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时,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教育效果弱化, 时效性低, 目标不明确等诸多现象都显现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也是因此理应从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出发研究改革效果, 并尽可能做出那些贴合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的教育行为。
二、学校评测方式不够理想
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测评通常使用试卷进行考试, 要么闭卷要么开卷, 闭卷考试的话, 学生要么背题, 要么打小抄, 效果并不理想, 反而因为考试降低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感度与辨识度, 被认定为考试-及格-毕业过程中的一个筹码, 而开卷所谓的“素质教育”意义不大, 比闭卷略好, 但学校依旧不擅长和经常采用。最后, 基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而言, 流经职业教育环境的考试测验后, 这一课程流于现状, 很难作用到人的观念、精神的高度, 学生对于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文化课, 在道德价值观方面, 缺乏对于良好的生活习惯的认知与培养, 在实践环境下的实际作为与学习脱节, 不能带来根本性的教育结果。
1. 提升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的策略。
(1) 增加开放性的场景案例评测题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 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 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提到了对于健康体魄、情操素质、劳动教育、德育智育几个层面的教育要求, 因此, 对于效果的研究, 理应通过这样的几个方面来看: (1) 基本素质; (2) 思想政治能力; (3) 环境中的出来手段及判断价值观:A.常态、B.突发。也就是说, 职业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根本, 是临场的, 是随机的, 是非考试情况下的结果, 这些不能脱离社会生活, 而变成简单的学习考试。因此, 我们据此提出务必做到结合职业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受教心理, 引发他们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 并有针对性测评相关学校效果, 例如, 可以考核场景中的应变行为, 或出开放性的案例解析的题目让学生自主回答, 教师也可因此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状态, 通过互动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2. 提升教师的考核与教育能力。
(1) 建立开放性的评估体系。教师应当建立起开放性的评估体系, 例如更偏重评测学生的创造力等全面的素质, 在较长时间下进行观察与互动后再产生成绩而非一拍定案。同时, 附加学生对于社会现实的实操能力与自发性的信息汇总能力, 看学生遇事的三观是否豁达, 并酌情附加考评情商的内容部分, 以及评测对于未来理性规划及就业方向的知识测验, 适当增加基础及综合的内容部分, 加强明辨是非的判断题并结合判断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效果。 (2) 创建常规与人文评估部分。另外, 创建常规评估与人文评估部分, 适当的通过家长、教师、朋友、间的侧面或其他渠道了解学生, 更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了解, 并结合学生的自我测试评估与家访打分, 甚至是更加偏向社会层面, 例如, 邻里调研, 自我访谈。还要注意的是拆分个人得分的部分与团体得分的部分, 针对团队中的表现也做一定的评估打分, 转化考试成绩为评估分数, 并周期性地更新及历史备案。 (3) 加强教师的自行评估。然后就是教师对于社会实践的开发及效果考评, 以及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和教学过程的自行评估, 例如, 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分享部分的开发与创建, 这部分可以引入学校管理。同时, 配合采取财政支持、融资合作建设发展、提高师资储备及改善教学环境的相关办法。强调多下功夫, 勤下功夫, 才能更好、更真实地反馈改革效果, 获取有效的价值部分, 并进行统一的策略统筹与实施安排, 以便最终在今后职业教育上的工作过程中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丁月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2011.
[2]褚亦农.试论如何改革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大观周刊, 2012, (4) .
[3]赵斗禄.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 2009.
[4]杨建超.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9, (4) .
职业教育中教育改革 篇2
姓 名:李刚
摘要:作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和谐发展为本。作文教育应从情感教育着眼、着手,让学生真正站在人的角度去率性表达,真切说话,言而由衷地砌词造句。如果学生有了一颗丰富敏感的心灵,有一个健康多彩的情感世界,那么他的内心语汇肯定是缤纷的。
关键词:作文
情感 教育 生活
一、开放师生关系,建立释放情感的平台
“闲暇出真情”。有研究显示,人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时候是真情释放的最佳条件。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主张建立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不是学生情感的“裁判长”,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善于构建一个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平台,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甚至学生的隐私性的情感,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激活学生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的情感无负担地、毫无保留地充分地释放出来。“我的悄悄话”、“老师,这次您真的错了”、“还我一个我”、“成长好累”在这些文章里学生情真意切,大胆地诉说心灵的感受。有了民主的、和谐的情感释放的平台,学生才敢打开心灵的闸门,才能“我手写我心”。
二、开放阅读,开放生活,丰富情感体验
应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外书中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情感美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笔者在教学老舍的《我的母亲》时抓住文中动情之处,向学生畅开自己的情感,即兴地动情地叙述母亲二、三事,道出了母亲对自己的爱,在讲到母亲为了照顾我,在冬天睡了一星期的水泥地而落下腰痛的病根时,我的眼泪不禁夺眶而来;又从为人母的角度叙讲了对女儿的爱,学生的情感由此被感染、激活,纷纷讲起了自己的母亲,有同学讲着讲着就泣不成声了,于是我当即停止讲课,请学生当堂写作,就这样一篇篇真情之作显然纸上,平时需要二节课才能完成的作文一节课就完成了,平时才写四五百字的同学一下子写了洋洋三张,并对自己的作文爱不释手,他们这才感到原来自己也可以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只要情到深处,尝到了写作的淋漓之快。其实这样的题目学生在小学、初中都写过,但为什么都没有写好呢,其原因已显而易见。此外,教师还应把好的时文引进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到课外去汲取养分,丰富情感体验。确实,学生因为应试,不可能真正融入生活,以积累对生活的感悟。但可以“纸上谈兵”呀,让学生从书本中体验生活中还没有的滋味,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去理解人生,感悟人生的真谛,体验亲情、友情,感受各种生命中的伟大与跳动,自强不息,以全面提高心理素质。
当然,在教学中不能采用说教的方法,而是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去感受生活,走进生活,积淀情感,拓宽写作。在大量“纸上谈兵”的体验积累基础上,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让他们充满情感地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校园,走进家庭,真切地感受一切,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让学生走出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误区,并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情趣。
三、开放多媒体教学,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真切感受
多媒体、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的“第二生存空间”,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它是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式,信息量之大和知识面之宽是传统的印刷文明时代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开放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真切感受,让学生身临其境,情真意切地写作。如写对音乐的听觉感受,写作之前教师通过加工,对《明湖居听书》和《琵琶行》两文配置画面、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内心被音乐所激荡,并随着音乐的激昂舒缓,展开丰富想象。在此基础上,拓宽对音乐的感受,让学生选听自己最喜欢的一段音乐,(也可以是教师安排)学习上述两文的写法进行写作。“今日聆听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先前悠然的心情早已风吹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凄怨和有苦无处诉的抑郁、愤恨。这曲子初一上来声音便很沉闷,只觉入耳愁苦万分,犹如巫峡猿啼,衡阳雁鸣,凄透人心;又如黄叶纷飞,哀草寒风,满目的萧瑟。过了一二分钟,曲子的响度节节高起,忽又陡然一落,我的心试着配合着,颤抖着,哭泣着······”这是一位平时不擅长写作的男生的当堂之作。有了情感的体验、积累,何愁没有美文佳作?
四、开放主题,自主写作,真情表达
“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者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蓄极积久。势不可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有了生活、阅读等多方面的积累,一旦心灵被某件事、某个物、某个人所触动,学生立刻就能纵横驰骋,无需模式,自主写作。自主写作的方式很多,自主命题,续写扩写,瞬间接词想象写作等等,这些方式既有师生的情感互动,更有学生的独创感受,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情勃然而至,写作时含情能达,会景生心,体物得神,有了情感便自有灵通之句,真正达到“不吐不快”的倾情写作的境界。如果教师逼作,学生憋写,学生主观上无意可达,无情可抒,没有写作的蓄情准备,终究不能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地。我们曾经经历了一个活泼天真的小学生因在周记中写了“在升国旗的时候我看见一只可爱的小鸟”而遭受在全校大会上的严肃处理,我们侈谈“理想”到了极致,连小学生的作文都是“祖国·理想·人生”,假崇高、伪圣化便应运而生。因此,教师必须坚决摒弃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主题压真情的强暴教学。
五、开放评价,多方交流,升华情感
“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学生的作文都是为了表达某个中心或某种思想感情,但这种表达不像数学那样答案是唯一的。由于性格不同、情趣爱好不同、能力有差异,情感的体验也必然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应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学生写什么样的作文都是正常的。言为心声,只要是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教师都应该鼓励。“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全的人格”。因此,作文评价应摒弃“一支红笔,一个分数(等级),几句评语”的传统评价。开放评价的方式多样,可以是学生大声读自己的作文;可以是以小组形式集体讨论、交流;可以编著自己的作文集;可以在班报、班刊上发表;可以借助计算机和美术,对文章的外观进行图片加工,积极的情感反馈能调动、促进学生一切可以调动的情感因素对写作投入更大的兴趣,对文章进行再加工。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作文自改能力。
六、开放自我,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
很难想象一个情感冷漠、枯涩的教师能带出情感丰盈的学生。早在60年代,许多学者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教师仅仅拥有知识和能力,也不足以成为好教师,“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是情感因素”,因而教师自身是否具备情感素养是重要的条件。有见地的教师其高明之处在于:他有强烈的情感教育意识,并善于把握机会,以自己情感的火焰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田和他们人生的历程。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手段(电教手段和多媒体技术),调动自己积极的情感,善于巧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进入情绪体验状态。一篇情真意切的下水作文,一段精心设计的导入语,一个能激发学生真切感情的设问,一段充满感情的学生范文的朗读,还有一段声情并茂的评语,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情绪渲染的作用,能使学生较快进入情感体验状态。
职业教育中教育改革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
一、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关联性
(一)思想品德教育是任何一个教师都应该具备素质的系统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不但是号召大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也是对于教师素质的一个深度思考。因此各科教学都承担着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让教师能够将思想品德教育正确地教授给学生的任务。其他学科都是根据各科教学大纲关于思想品德教育的要求和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按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有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只有思想品德课才是向教师比较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其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以指导他们行为的专门课程。思想品德课的系统性就决定了它是各科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
(二)思想品德课教育和素质教育具有类似的教学过程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是教师按照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性质、任务,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通过自身的实践达到内化的过程,逐步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道德意识,落实到自己的道德活动中的过程。这一教育过程所经历的5个阶段: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形成道德行为。由此可见,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教育过程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致的。
(三)思想品德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更有理性教育的作用
在教师进修的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内容,比起其他的技能教育来说,素质教育是方向,因为教师工作岗位的优秀表现和动力来自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要让进修班的教师们主动地得到发展,因此就要充分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成年人和青年人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信念和需要,所以教师在这个时间段来进行被教育和一些学习是非常有利的,对于整个阶段的教育应该站在理性和信仰的立场上。
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良好结合的措施
(一)进修教师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有些学校对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素质要求较轻,还有些学校专门找兼职人员去教授这些课程,这就限制了学生很好学习的可能性。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一方面,教师必须用自己正确的政治觉悟、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去影响、感染学生,才能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信度和实效。另一方面,教师只有自己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融会贯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二)创新进修教师的教学思想
很多教育者在对教师进修的总结中指出,“名师”在成长,师德是第一要素,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应该兼得,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本次学习的形式是辩论,实际上是一次团队合作的训练,“名师”的成长必须进一步学会了解、学会配合、学会合作;辩论赛锻炼的是大家的思维快速反应、缜密的表达逻辑、生动的演讲口才、思想和观点的合理表述以及具有技压群芳的综合组织能力,这就要求学员们在平时的工作中更加注重师德、师能基本素养的完美结合。优良的职业道德与精湛的职业能力如鸟之双翼、人之双足,二者的完美结合,才会有名师之路的完美旅程。通过辩论,他们不仅认识到了目前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更实实在在明确了今后需努力的方向。
(三)优化课堂结构
地理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篇4
从心理学看, 在地理教学中, 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 才能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 才能建立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究教学艺术, 使学生在乐意的、心平气和的、心情愉快的情况下练习, 提高地理教学效率,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且国家义务教育法规定:在教学方面, 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 还要加强情感的交流。
目前, 地理学科在初中教学中仍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在新形势下, 尤其是地理科目已列为中考科目的形势下, 地理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营造理想的育人环境, 坚持提高学生地理综合素质的理念, 把地理学科摆在应有的地位,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有完备的地理教具为地理教学提供最根本的保障,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和地理学科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是整合和端正地理学科的学习态度。更关键的是把地理学科放在同等学科的位置上, 不断提高地理教育教学质量。否则地理教师还是个副职, 会始终处在无足轻重的尴尬地位。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课堂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 初中生学习是非常紧张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 有些学生已经形成了个性, 很有主张。地理教师上课先要做到抓住学生的心, 让学生先主动接受你, 才能接受你的课。教师要善于采取灵活有效的策略, 积极创设生动真切的情境, 用真情拨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1.角色互换, 拉近距离
我们应该主动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 把主角位置主动让给学生。课上, 教师坐到学生中间去, 作为一分子参与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营造愉快教学的氛围, 让学生放松心情, 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感受, 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这需要学生做好预习工作。
2.合理评价, 获得信赖
在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 地理教师有必要针对实际情况, 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等多种形式互动交流, 加深学生对地理教学过程、结果的反思和内心体验, 及时梳理情感, 建构开放性的健康情感体系,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促进学生的健康情感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
评价方式可以多种多样, 采用生自评或互评, 再结合教师点评, 最后学生通过努力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
3.倾听心声, 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之间的互动, 即相互交流、沟通及共展。例如在一次评讲测验卷课上, 针对某道题目讲评错误而导致改错成绩分数, 当时, 我立即坦率地承认自己的失误, 并解释:“老师不是圣人, 我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 , 需要你们勇敢地指出和帮我改正。”以开发、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究思考, 克服学生缺乏自信或产生自卑的心理, 使师生思想脉搏融为一体, 学生的思维就会充分得到调动, 在愉快而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激励思考、勇于创新、不怕出错, 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主动获得地理知识。
通常在上课结束时, 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 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在这堂课上的收获;提出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也可以讨论下一堂课怎么上; 自己打算做些什么准备工作。给学生介入教学设计的机会。师生交流对教学的想法, 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思路, 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 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其次, 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互动教学”法比较好。时代进步了, 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化了, 特别是地理知识传播的渠道更广了, 地理课已经不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与技能的唯一渠道。地理教师应该转变“教师角色”, 改变过去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的习惯性教学方法, 将师生“互动教学”引入地理课堂。遵循“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 将地理课堂教学的“课堂”含义广义化, 包括一般意义上的网络“课堂”。初中生很乐意参与教学过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往往需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把学生组织起来亲历这些过程, 如进行学生地理新闻发布活动、地理新闻点评活动、地理角色扮演活动等。要注意有适当的“教学民主”。
最后,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在地理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 就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讲到七年级地理上册的地图这一节时, 我用谜语导入新课:“容纳千山万水, 胸怀五湖四海, 藏下中外名城, 浑身绚丽多彩。”猜到的学生自然享受胜利的喜悦, 没猜到的学生从别人的答案中获得了启示,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正如演员要感动观众, 就必须先营造相应的气氛, 使观众沉浸其中, 再通过精彩的语言、表情、动作等表演, 使观众产生共鸣, 那么观众就会被感动。同样道理, 老师上课就像演员表演, 要让学生紧随你的思维行动, 完全参与教学, 就要想办法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良好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轻轻松松地获取知识, 增长见识, 发展思维, 提高学习效率。
在环境教育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篇5
中国教育报 2003-07-13 北京理工大学附中 皇甫新
SARS的肆虐引起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也引发了我们对中学环保教育的进一步思考。我们认为,中学环境教育担负着重任,一方面必须培养青少年的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人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自觉选择绿色行为;另一方面,引导他们以正确的环境观、价值观去认识自然、社会和自我,使他们从小就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并用以指导人生的发展。目前我国中学不设正式的环保课程,因而,如何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加强中学环境教育体系性、实效性已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多年来,我校以联合国“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世界自然基金会“首都青少年爱水行动”等项目为载体,在校园环境和课程建设,培养学生良好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作了许多尝试和努力;同时,我们还将环境教育作为一个突破口,带动全校的教育改革,探索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将现代教育理念迁移到各个教育领域中去。
一、发挥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创设优美、绿色、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
学校投入巨资进行环境建设,并努力体现环保精神。例如,为优化学校环境,学校贷款将一起风就黄沙漫天的土操场建成为人造草皮标准塑胶跑道操场;化学实验室采用了最新的通风和废物处理装置。
开展各种活动普及环保思想。我们以广播、校刊、宣传栏、升旗讲话、校会、主题班会、邀请环境专家做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师生积极进行环保理念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团委、学生会组织学生定期对学校公物、节水节电情况、卫生用具进行检查,并将结果纳入文明班评比内容;还在校园摆放了分类垃圾桶,并多次发起可再生资源回收、节水、节电等环境保护活动。
二、在学科教学中推广“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型课堂教学模式,同时适当渗透环保教育。
一方面,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设计,主动进行预习探究,形成自己的观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组织师生间、学生间交流讨论与合作;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和健康、负责的价值观。例如,在上高中地理“地球上的水”一章时,老师引导同学自己选题、分组,在老师帮助下采用与专家座谈、上图书馆、上网查资料、到长河实地调查、与码头工作人员交谈等方式获得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对减少周边水系污染提出很多很好的建议。
另一方面,强调各学科教师要根据本学科的特点、教材、大纲、进度的要求,在适当的.章节综合渗透环境教育内容,并引导学生在行动上体现环保精神。如在生物学科重点渗透“饮食卫生与保护野生动物”、“植物资源保护”、“生物与环境和污染对人体的危害”等;地理学科重点渗透“农业生态及污染”、“城市生态问题”、“人类与环境”等。我们在实践中初步总结出深入式渗透与点滴式渗透相结合、显性渗透与隐性渗透相结合、理念渗透与行为渗透相结合三种基本渗透策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来选择渗透的方式。我们还进行了多种类型相关学科综合活动课的设计与实验。如:水资源污染与工农业生产、生物多样性与气候等。
三、积极进行环境教育课程建设。
环保课是引导学生选择绿色生活方式的重要渠道,我校早在1985年就开始开设环保课,20编撰完成该课程高中校本教材。
此外,我校还在各主要学科进行了五轮以环保教育为核心内容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与环保教育内容有关的课题进行研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习兴趣。教师指导学生选题、搜集、整理资料、制定和实施研究方案,经常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写论文,一学期可撰写300多篇。如:“铅中毒与污染”、“水的硬度与人体健康”、“了解现代家装的危害--发展绿色家装”等。
教育治理中的教育善治 篇6
教育善治;政府;教育管理
【关 键 词】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6-0084-02
随着当今经济、政治、文化的迅速发展,善治已经成为人类政治发展的理想目标,并且这一理想目标已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简单地说,善治就是一种社会管理过程和管理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衡量教育治理中是否达到善治之境的重要尺度就是公平。如何达到公平,以实现教育善治之目的?其中政府是关键。政府就是代表国家的正式规则的主要制定者,在所有权利主体中,政府的重要性是其他任何权利主体都不足以与之相提并论的。所以可以说,通向善治的关键是善政,想要达到善治的目标,首先必须实现善政。
俞可平教授认为,善政应当具备以下8个要素:民主、责任、服务、质量、效益、专业、透明和廉洁;并认为走向善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三大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在这三大主体中,政府是关键,社会是支撑,学校要自主,从而才能更好地达到公平,实现善治。
一、政府:还权于民
还权于民并不是说政府不能代表人民行使权力,而是政府应该发扬民主,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在工作中有问题、有缺点、有错误,有跟人民利益不符的地方应该认真改正的问题。
还权于民是针对社会矛盾状况提出的,体现了政府的新权力观,是治理理念的升华。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还权于民中的“权”,只是把原本就属于公民的和社会组织应当享有的权利和权力还给他们,并不是要求所有国家权力都要还归人民。
长久以来,政府在管理中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一是本该属于自己管理的事情却没管理好,二是不属于自己管理的事情管得过多,然而管理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三是管了一些不好管的事情,效果依旧是不理想,政府管理中越位、错位、缺位严重。要改变这些问题,政府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实现共同治理,也就是要改变原本单一主体的政府管理,继而转向多元主体的共同治理,要知道政府并不是全能型的政府,并不能管理好社会各个领域的所有问题,应当与社会合理分权,与学校合理分权。教育善治的过程就是要求政府将权力还给社会、还给公民的过程,实行简政放权;同时,政府应当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管理制度,协调多元主体的利益,整理多元主体的分歧,致力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保证教育领域公共利益最大化;进行宏观方面的规划,统筹和调控解决教育改革分散化的问题,治理活动碎片化的问题和不可持续等问题,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承担相应的责任,把公平原则贯穿教育决策、政策实施全过程,不断深化教育公平。
二、社会:提高参与度
一直以来,教育的管理都是政府和学校两股力量把持,在大众的认识上也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但随着社会力量的不断崛起,教育管理越来越需要社会的参与,社会参与的重要性也得到了提高,同时反映一个国家民主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一个国家公民的政治参与程度,这已经成为现代国家政治生活、政府公共政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社会各方面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与一些专家决策和精英决策相比较,公众的参与可以使政策的制定更加完善,大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政策的执行力度。为什么社会力量的参与度往往不够?这是因为首先,社会力量极少参与到教育管理过程中来,其权利容易被忽视,社会力量单一,内容狭窄;其次,受传统观念制约,经济条件限制,参与制度缺失等限制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参与度不高;最后就是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社会参与方式和途径制度规范不完善,透明度、方案先进科学性不够,公民社会参与意识不强,其参与的渠道比较单一,深度严重不足,社会公共的力量十分薄弱,他们很多时候属于一种友情参与、可有可无的状况。在教育管理中,政府的决策依旧占据外部管理的主角地位,学校的自治是其内部管理的主要力量,社会公共管理的力量特别薄弱,这种状况十分不利于公众的参与,以及学校管理方面的改进和完善。
为了进一步提高社会参与度,鼓励公众参与决策过程,为教育治理献计献策,在教育治理中,政府应当转变角色定位,充分意识到社会力量参与的积极作用,完善政治制度,提高公民的政治文化素养,形成浓厚的民主氛围,营造良好的民主环境,以科学合理的制度作保障,对于提高公民的参与度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三、学校:扩大自主权
一些调查研究显示,尽管近些年学校在办学主权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扩权在很多方面还能令人满意,但是远未取得理想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新的宏观管理机制尚未健全,政府认为把权利下放给学校后,教育主管部门将会无事可做,因此不愿意下放权力,另外学校自主办学机制也不完善,政府怕放权,担心将权利下放给了学校以后,会出现一放就乱的现象,担心学校不能很好地运用政府赋予的自主权,更有甚者学校利用赋予的权利去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一直以来,学校都表现出了对政府的过度依赖,丧失了学校自主办学的活力,是因为政府对学校的管理过于直接、过于微观,管得太死反而不利于学校的自主发展。
导致学校办学自主权不够,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其实每个学校的发展水平和层次不一样,政府在管理方面应该尊重每个学校发展的不平衡性,针对各个学校的不同状况区别对待,不能也不应该采取统一的要求来对不同的学校进行统一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是绝对的行不通的。政府应当改变自己的管理理念和行为方式,应当对学校管理有足够的信心,因为学校一般都有自己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经验,拥有较强的办学实力,政府应当对这些学校敢于放权,尽可能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一般情况下,应该采取的措施就是要增强学校自治,增强学校活力,保障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逐步形成能够进行自我管理的一体化机制,从而不断实现学校的自主发展,提高学校的自我约束力、形成社会监督,同时不断完善学校的制度,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教育需求。
关于职业教育中的感恩教育 篇7
那么,造成感恩教育淡薄甚至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在职业教育学校又怎样才能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呢?
一、造成感恩教育淡薄甚至缺失的原因
1. 家长包办
现代社会,无论是生在穷人家还是富人家的孩子,无论是生在农村还是城市的孩子,他们都是娇生惯养,凡事自己一点心都不用操,父母那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唯我独尊、独立意识很差的孩子。在他们心中,父母的包办是天经地义的。反之,若父母做的不能使他们满意,他们会生气、埋怨父母,甚至会离家出走。
2. 学校教育脱节
在以升学率为准绳的学校评分标准下,文化课已成为学校的唯一,德育成了喊喊的口号,德育课自然也就成了副课,如此一来,学生情感教育的漏洞更大了。
3. 传统的家庭教育观
传统的家庭教育使得学生独立意识很差,无论贫富贵贱的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有的还以此为荣,以此来炫耀自己家有钱。
二、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的方法
1. 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为人师表讲的就是教师的模范榜样作用,教师本身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学生的帮忙,感谢同事的帮忙……让学生从教师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
2. 感恩作文
(1)引导并鼓励学生讲心中最尊敬或最感谢的人,他或她因为哪些事情成为了你最尊敬或最感谢的人。
(2)布置学生以感恩为话题写一篇千字文,并进行作文评比,范读优秀作文。
3. 班级活动
(1)开展“感恩”主题班会。在班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通过事实,使学生们认识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之初性本善”。
(2)创办“感恩”黑板报、校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内容,刊出发生在身边的有关“感恩”的个案,使学生亲眼目睹“孝星”的形象,从而受到感染。
(3)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在欢笑中接受感恩教育。
(4)经常问候父母及周围的亲戚朋友。古人云:“言为心声”。如“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叔叔好!”
(5)将“感恩”迁移到爱人民、爱党爱国上。开展“团旗在我心中”的文明活动,定期为敬老院老人打扫卫生,讲故事,聊天,表演节目。以此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人民、爱党爱国的情怀。
营造浓厚的氛围,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使学生自愿参与“感恩”活动,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悟真理。
4. 布置感恩家庭作业
(1)给父母洗一次脚。
(2)学做父母,体验艰辛。如:和父母换角色,自己为父母服务一天,从刷锅洗碗到买菜做饭到洗衣拖地。
(3)节日的表现。国际“三八”节、母亲节时给妈妈送礼物;父亲节时给爸爸送礼物;情人节时给爸爸妈妈放一天假,自己照顾自己。
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震撼心灵,将“感恩”成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对父母怀有感恩的心。
5. 感恩教育要注意从小事做起
《论语·学而》中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了使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应该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体谅父母、孝敬父母、感谢周围的人并帮助他们、感谢周围的事,每一个学生都应从身边细小的平凡的事做起,说实话,办实事,每天一篇日语,做到“一日三省”:
一省:别人为我做了什么?(我该感谢谁?)
二省:我为别人做了什么?(我回报了吗?)
三省:我对得起别人吗?(我内疚的事)
让学生从平时的感谢积累到怀有感恩的心,让学生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6. 学校和家长统一感恩教育观念
只在学校接受感恩教育还不够,要想使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家庭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要想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最需要改变的就是家庭教育观念,家长要深切明白传统的教育观念只会使感恩教育缺失,要深切明白家庭感恩教育对孩子、对家庭的重要性。另外,家长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
只要我们深刻意识到感恩教育缺失的严重性及原因,真正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就一定能让感恩的种子在平凡的生活中发芽、成长,成为年轻一代的思想品格之一。让我们永记“辛酸父亲”的信、为救溺水者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的死不瞑目等惨痛教训,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来对待所有的人和事。我们只有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才能过得踏实、幸福;我们只有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才能真正地爱家庭、爱事业、爱国家;我们只有保持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国家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摘要:本文通过令人难以置信的实例说明了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通过分析感恩教育的淡薄甚至缺失的三条原因, 提出了六条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的方法, 并指出只要我们将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我们的国家就一定会更加发展壮大。
论职业教育中的人文教育 篇8
一、目前职业教育忽视人文教育的原因
纵观三十年的职业教育, 我们不难发现:人文精神已经忽视已久。分析其中的原因, 不仅有历史的原因与制度上的束缚, 还有经济改革中过分追逐物质利益等因素。
1. 误解职业教育的内涵
职业教育 (vocational education) 是指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现存的问题就是只重视职业教育中的“职业”二字, 忽视了教育的本来要义, 只是注重传授技术, 而且是“职业技术”, 即与职业有关的技术。由此, 一些学校、教师便对技术津津乐道, 乐此不疲, 把技能传授与训练当成了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 甚至是全部, 陷入了唯技术的泥潭, 成了技术至上主义者。从本质上看, 这种价值的深层取向是“技术兴趣”。“技术兴趣” (technical interest) 亦称“技术理性”, 是通过合规律的行为而对环境加以控制的人类的基本兴趣, 它指向对环境的控制和管理, 其核心是“控制”。这种注重技术的教育, 只注重其工具价值, 而失去其内在价值。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是培养做全人的职业者。“教育的人文性”是与“教育的职业性”相对而言的, 它们一起构成教育的两种基本属性。教育的人文性是指教育为人的个性、完整性、历史性而努力, 致力于人性的生成、扩展和人性境界的提升, 致力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讨论与反思人生的意义。教育的职业性是指教育为学生的职业做预备, 为社会的各行各业提供合适的人才, 为国家和家庭培养良好的公民与家庭成员。这样, 注重“技术”的职业教育就走入了误区。在培养目标方面, 操作技术能力代替了全面发展的能力, 其表现是重视技能的训练, 忽视专业基础和文化修养;在课程方面, 只是注重与技术训练紧密的课程, 漠视与人全面发展相关的课程, 尤其是人文教育方面的。
2. 职业教育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的工业化逐渐走向高潮。与之相伴的工具理性、技术理性及追求“生产效率”、“社会效率”的功利主义思潮一度盛行并且蔓延。这在教育上, 尤其是在新兴的职业教育上表现为强调预定目标, 追求教育效率。他们将教育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相比拟:“教育是一个塑造过程, 如同钢轨的制造一样。经由这种塑造过程, 人格被塑造成所需要的形态。当然, 人格的塑造要比钢轨的制造更为精密, 而且包含更多非物质成分, 然而塑造的过程并没有两样。”如此, 职业学校就变成“学校工厂”, 学生就是“原料”, 教师就是“教师工人”, 职业教育成了为获得社会理想所要求的“成品”而对学生这个“原料”不断加工改造的过程。许多学校把“短、平、快”作为办学理念, 短期迅速培养大量学生, 仅仅追求的是物质利益与经济利益, 这就导致了职业教育的短视行为, 完全把与功利主义没有直接联系的人文教育排挤出职业教育体系。
3. 人文学科本身被遗忘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正值生命中的花季, 对于追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完整之人格充满向往, 并特别关注自我主体的发展。“我是谁?”、“我是怎么样的人”、“我能成为怎么样的人”、“我在社会上处于什么地位”等等此类问题, 成为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这时候他们不仅仅需要学到谋生的技术, 更渴望学习与此相关的人文课程, 迫切希望与教师一起探讨交流相关的问题。但是由于只重视技术的学习与训练, 职业教育中的人文课程被遗忘了, 所以学生的精神成长受到压抑, 只能是畸形发展。价值观失落, 理想缺失, 精神空虚, 无所追求也就司空见惯。
二、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
1. 人文教育的涵义
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总体世界由三种不同的基本要素构成, 即“事实”、“价值”和“意义”。这三种要素不同形式上的组合就构成了三类不同的世界:自然世界、社会世界和人文世界。自然世界由纯粹的自然事实和事件所构成, 在人的因素介入之前由盲目的自然力量所支配。社会世界是在自然世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 是由各种各样的事实、事件和价值构成的, 包括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躯体、语言、规范、组织、机构、活动等。人文世界是在社会世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 或者说是在社会世界之中建立起来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由一系列对社会价值规范及其实践的总体性反思活动及其产品、组织、制度、符号等构成, 简而言之, 是由价值和意义所构成。与人文世界对应的就是人文教育。杜时忠认为:“所谓‘人文教育’, 简单地讲就是旨在培养人文精神, 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那什么是人文精神呢?首先, 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 关怀的中心是现实生活中人的身心全面价值的体现, 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的相容性。其次, 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 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 亦即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再次, 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 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 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第三, 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 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最后, 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 它包括对人的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 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 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著, 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人文素养是未来人才必备的素质, 没有人文素养, 人就会异化成为物的奴隶, 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
2. 追寻职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点
如何在职业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 渗透人文精神是比较复杂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在国家政策的层面:必须在国家层面确立职业学校发展和改革的人文目标, 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引领职业学校的教育改革。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协会编辑出版了一本面向职业教育教师和学生的参考书, 名字叫做《学会做事》, 内容是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学会做事》提出了以8个核心价值和33个相关价值组成的体系框架, 目标是为了接受职业教育者在全球化时代更加和谐地共同学习、工作。统率全书的中心价值有两点:一是尊重一切人, 包括尊重一切劳动者;二是尊重一切劳动, 包括尊重一切普通劳动。这里的职业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健康和发展, 包括身体、智力、心理、精神全面健康与发展。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特别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在国家层面上提出职业教育未来十年的发展目标与改革方向。所以在职业教育中注重完人的培养, 而不仅仅是技术工人的培养, 这种思想在国家层面得到确认。
(2) 在学校层面:职业学校领导首先要高度重视人文教育, 加大宣传力度, 从而使全员都有人文教育的意识;另外要加强在职业教育中进行人文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人文素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应该认识到人文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作用, 进而影响教师形成培养完人的教育理念。学校领导应该不断加强教师培训, 将人文知识与专业知识、教育知识一起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加强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学校领导还要重视学校教育环境的建设。学校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场所、学校各种教学设施及校风学风等, 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自古以来, 教育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 对于培养职业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因此, 教育环境的建设体现学校的人文修养, 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最好途径。职业技术学校的建筑设计要体现个性, 职业技术学校的校训要催人奋进, 职业技术学校的文化环境要宽容而又富有挑战性, 职业技术学校的各种点缀环境要唤起人们崇高的情感, 陶冶人们的心灵, 给人以启迪。在这样的环境下, 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对人生的关注, 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从而培养起人文精神。
(3) 在课程与教学层面:在课程建设方面, 职业技术学校需要重新审视人文教育的价值、目的和教育方法, 必须高度重视人文课程建设, 必须改变其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边缘地位, 将其确定为与技术课程并驾齐驱的课程, 不能将其看作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或者无足轻重的课程。职业学校应进行人文课程开发研究, 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发并创造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校本人文课程。另外, 把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中, 充分挖掘专业教育中的人文性, 这也是职业教育进行人文教育的有效途径。在教师方面, 必须将人文教育的目的从大量概念、事实、原理及技术的掌握中解放出来, 促进对个体和社会日常生活实践的人文反思, 唤醒青少年一代真正内在的人文需要, 培养他们基本的人文素质, 帮助和鼓励他们理解历史上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 切实增强他们对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等堕落人文意识的批判力和抵抗力, 使他们真正地感受和体验到人性的美好和不可让步的尊严。在人文教育的方法方面, 教师要坚决摒弃传统独白教学中使用的“灌输”、“说教”、“训导”和“训练”等方法, 这是由人文知识的性质所决定的。人文知识不同于技术知识, 作为一种价值性、主观性和个体性的知识, 人文知识所期待的并不只是像客观性知识那样简单的掌握和应用, 而是期望能够引起教师与学习者真正的关注和反思。因此, 有效的人文教学方法应是对话教学中使用的“讨论”、“对话”、“实践”和“反省”等。在讨论中讨论各方的立场得以展现, 在对话中对话双方的观点受到碰撞与质疑, 在实践中实践者体验到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价值, 在反省中学习者发现内心的矛盾与冲突。只有通过这些人文方法, 人文教学才能够克服抽象的、空洞的和无力的弊端, 人文知识才能从“静止的知识”变成“动态的知识”, 才能从“外在的知识”变成“内在的知识”, 才能从我们学习的负担变成滋养我们人类脆弱心灵、生命和人性的润滑剂。在师生关系层面, 为了实现高效的人文教学, 教师和学生需要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 都必须拿出勇气、坦诚和耐心, 要能够面对那些自己不敢直面和坦言的东西, 要能够耐心地倾听他人的困惑、痛苦和无奈。在教育教学评价方面, 摒弃传统的以成绩为主的评价观, 而将人文素质的发展作为全面衡量学生发展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制定适合于人文素质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 建立完善的评价框架。
(4) 在社会层面:应该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认识, 职业教育不能局限于培养具有技能的工人, 更应该注重具有人文素质的创新性的人才。企业在招聘过程中, 不仅考核其基本的技术能力, 同时不能忽视作为公民应有的人文素养。家长不应急功近利, 追求短期的利益, 更应该看到孩子的长远发展, 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只有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 才能培养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Grundy, S.Curriculum:product or praxis?[M]London, New York&Philadelphia:The Falmer Press, 1987:11~12.
[2]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6) :14.
[3]Bottitt, F.The Supervision of City Schools, Twelf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Part1,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13:12.
[4]徐隽.职业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与追寻[J].职教论坛, 2004 (11) :53.
[5]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职业教育中加强音乐教育刍议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音乐教育,音乐鉴赏
当前,音乐教育已经贯穿基础教育环节,职业教育作为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环节,旨在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身心健康、有技能、有素养、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职业教育更需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音乐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所具有的感染力能够培养有健康思想道德的人,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开展开设音乐教育是有必要的,而且还要做好与音乐相关的各种文艺文体活动的开展。
一、音乐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加强职业教育学生的音乐教育,是促进人的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是丰富人才精神生活,培养适合社会飞速发展的人的需要。
1. 通过音乐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以一种潜在的精神力量影响人们的身心。音乐作品能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美与丑、光明与黑暗,歌颂善良与美好,鞭挞邪恶和虚伪,其所表现和弘扬的社会道德价值,对于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的职业教育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欣赏优美的音乐作品,可以引导他们树立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形成对世界和生活的良好态度,洗涤心灵,陶冶情操,使得情感得到升华。
2. 通过音乐教育培养职业教育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
著名的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在音乐美感的作用下,学生的情感必会趋于高尚,进而引发出责任感、道德感、自信心等高级情感和优良品德。我国一些爱国歌曲具有雄浑的节奏、感染人的气势和积极向上的歌词,因此,合唱经典音乐,如《我的祖国》、《打靶归来》、《红旗颂》等的奔放的旋律、质朴的情感,使青少年在合唱中感受到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在合唱中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和对爱国主义情操,并能在激昂的乐曲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提高职业教育学生的综合素质。
3. 通过音乐教育能够引导职业教育学生正确地鉴赏音乐,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还未成年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心理还不成熟,许多学生缺乏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盲目跟风,喜欢新奇,对一些稀奇古怪的音乐感兴趣,有些甚至谈不上是音乐的说唱尤其感兴趣,有些地区的说唱歌曲,歌词很不健康。因此,在职业教育学校开展音乐教育能够引导职业学生正确地鉴赏音乐,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音乐欣赏倾向。
4. 音乐教育有利于职业教育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开发智力,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欣赏各国音乐作品,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乐理知识,还可以学习音乐人和作曲家的生平、历史背景,可以渗透很多文学、历史、地理知识,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音乐还可以启迪人的智慧,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欣赏一首乐曲时,学生会根据各自的经历产生不同的情感联想,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促进其想象力的扩展,而丰富的想象力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二、当前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面临的四个问题
1. 部分学校和教师对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教育不重视。
在部分职业教育学校中,学校和教师对待职教学生均有不同程度的轻视。目前,在部分职业学校的音乐教学中,几乎没有教师是真正按照教案、教学进度施教的。这是部分学校和教师缺乏对音乐教育意义的认识使然,这就需要各职业教育学校和教师,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认识到职业教育中开设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有特色地开展音乐教育。
2. 部分学校音乐开设不够实际,与职业学生的教学相脱离。
高校普通音乐教育专业普遍实行了学分制,而职业教育学校音乐教育几乎没有选修课模块,学生自主选择知识结构的愿望得不到满足,音乐课程设置没有兼顾职业学生的特点,不能够兼顾知识面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能形成系统性较强的课程体系。这就需要职业教育学校在高度重视的同时,科学拟定音乐教育教学大纲,形成既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又能拓展知识面和提高职业技能的、完备的课程体系。
3. 多数职业教育学校缺乏专业性和现代技术音乐课程,地方音乐特色不够明显。
多种因素的制约,使得职教教师专业水平整体不高,不利于提高教师水平和音乐教学质量;大多数职业学校不能够开设现代音乐教学课程,如“计算机音乐”、“电子制谱”等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直观性、趣味性的音乐课程,这些集趣味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现代技术音乐更是职业教育学生接受音乐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另外,地方特色课程没能充分开发出来,承载着地域性音乐文化保护的教师应当努力挖掘地方性音乐文化,加大地方性音乐特色课程设置,让职教学生了解民族音乐和地方特色音乐传统。
4. 多数职业教育学校缺乏音乐教育的实践性。
职业教育学校在音乐教育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知识结构、培养方向等方面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因素,专业课程设置与音乐实践相互脱节。比如,多数职业学校很少组织大型的音乐会、合唱比赛、常规性的艺术节等与音乐教学相关的实践活动,更谈不上建立具有各学校特色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体系了。
三、如何加强职业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1. 增强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的认识,建立音乐师资队伍及其培训进修考核体系。
职业教育学校在实施音乐教育过程中,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发挥本校音乐专业人才的优势,把师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加大音乐教师的培养,保证充分的音乐教师人员配备和合理的教学计划;而且,还要加强教研活动,不断提高音乐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层次,校领导要给音乐教师建立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和平台,多进行教研活动,与高级别的教研机构和部门建立联系,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及时更新音乐艺术教育理念和知识。
2. 把音乐教育纳入职业教育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根据学校和地方特色合理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计划。
针对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职业教育中音乐教育的形式和方式可以多元化。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下,音乐教学也应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也可以利用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数字化的教学手段,建立教学视听的新理念,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职业学生学习音乐的最高效率,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取引导为主的教学方式,同时开展研讨式、互动式的教学。
3. 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的文艺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体味音乐的魅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定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多种形式的音乐艺术活动,以活动促进教学,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通过组织这些课外艺术活动,让学生把他们的特长和在课堂上学到的音乐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增加审美情趣,减轻压力,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总之,如今社会发展飞速,人们的审美情趣也越来越高,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当地和国家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责任和义务,将音乐的美渗透到职业教育当中,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尚品德和完善人格的合格劳动者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职业教育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审美教育,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加强审美教育课程设置和建设,发挥地域优势与资源优势,强化地方和学校特色,不断拓宽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综合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修海林, 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4.
[2]廖乃熊.论音乐教育[M].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 2002.
[3]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4]梁蕾.浅谈多元文化时代中的音乐教育[J].现代教育, 2010, (7) .
职业教育中教育改革 篇10
首先,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音乐教学则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过程。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 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 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内心体验和态度。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有益于认知因素的发展, 而且具有引动、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 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 可以说, 情感在教学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小学音乐教学构建“情感教学模式”, 试图从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角度去审视音乐情感教学问题, 以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 使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其次, 音乐是长于抒情的艺术。它是对人类情感的直接模拟和升华。其教育功能是通过情绪感染和情感共鸣为途径才能实现的情感体验的美学观。音乐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和音乐情感体验。所谓音乐审美意识, 是以音乐感知、情感体验和审美评价为基本环节的意识活动。所谓音乐情感体验 (即审美体验范畴) 是指对音乐美的品味的体验。这种体验是在对音乐形式与情感内含的感受与理解中获得的。音乐的美只有从音乐的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与高度统一中才能升华出美的品味。由此产生特殊的审美喜悦 (即美感) , 才能获得真正的音乐审美情感体验。音乐既是听觉艺术, 又是表现感情的艺术。这是从美学的角度, 抓住了音乐表现内容主要的、最核心的东西。
再次, 音乐的主要内容是对现实生活主观感受的思想情感表达。这种情感既不是纯生理的喜怒哀乐, 也不是纯个人的自我表现, 而是具有社会性的、有思想倾向性的。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培养的审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由于音乐教育手段中的音乐感知和感情体验的关系, 比其它艺术教育中的这种关系更加直接和密切。因此, 音乐所表现的内容更容易在情感上为人所接受。举凡卓有成就的音乐教育教学, 无不是充满着丰富的情感流露和交流, 而那些忽视情感性的音乐教育教学, 有悖于音乐的审美特点, 很难获得成功。
最后, 音乐教育本是一项审美教育, 是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中必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不仅能提高情趣, 而且陶冶情操;在音乐教育中, 渗透德育, 开发智力、促进智育, 都有“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样, 在音乐教育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品质, 都能起到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情感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情感体验,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情感参与学生的认知活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因此,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机械训练为主动参与、乐于发现。这样的模式,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
化学教育中的环保教育 篇11
关键词:化学;环保教育;对策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88-01
少儿频道有一位主持人每天都要对电视机前的小朋友说同样一句话“今天你低碳了吗?”。自从甲流病毒困扰世人以来,联合国提出了“低碳生活,节能减排”这样一个口号,全世界都在积极行动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那么,为什么要“低碳”呢?究竟怎么做才能保护我们的家园呢?
同学们从新闻中,资料中也了解了不少相关内容。我认为对学生的环保教育化学课堂是很好的一个载体,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深层次的进行教育。将化学知识渗透到各个具体的生活事例中,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实践。
一方面,可以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测定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节约能源,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通过实地环保教育,对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掌握一些实际的环保知识是非常有好处的
说到“低碳”,碳是指二氧化碳中的碳,也就是说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为什么呢?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会造成温室效应,地球变成一个温室了,这时各种细菌病毒都在滋生,蔓延,导致地球生病了,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同时气温上升,冰川融化,本来占地球体积十分之三的陆地也将变为一片汪洋,地球将会变成一个水球,那么人类将怎样生存?所以在学习二氧化碳这一课中,我们可以重点讲解二氧化碳的排放和利用吸收,让学生明白一定要排放和吸收达到一个平衡状态,这样生活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才不至于升高。那么具体到实际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引导学生想出一些切合实际的方法来,比如说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少开一次车,少抽一支烟,多种一棵树等等都可以为我们生存的环境做出贡献。
学到水体污染,可以结合几年前长江下游大量鸭子被毒死的事件让学生感受水体污染的严重性,从而教育学生要保护水资源,不能向水中抛弃废物,更不能向水中排放污水,工厂废水等有毒有害的物质。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也可以进行环保教育。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化肥厂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保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学到肥料农药,“民以食为天”,要让学生了解我们饮食的来源,我们要吃的健康,吃的卫生,那就要从源头抓起,不施加肥料,不喷洒农药。另外我们可以从土壤污染和食物链被破坏这俩个角度来教育学生要保护我们口粮来源的土地和生态系统。
Sars,禽流感,H1N1接踵而来,“健康”这个词在世人的眼中显得更为重要,因为人们都曾感受过生命的脆弱。因此食品安全、饮食健康也成了一个公众话题,在化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哪些食品才是健康的绿色的食品,而且要让学生知道更多的垃圾食品,不健康食品,有毒有害食品,比如腌制,烧烤,膨化食品等含有亚硝酸盐会致癌,含铝大的食品吃多了会中毒,生活中要多醋多酱少盐等。不仅自己知道还要告诉家人朋友要健康快乐的生活。
现在市场上家装材料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在家装时一定要从环保卫生等各方面考虑周全,比如说用油漆,油漆大多都有毒,是致癌物,一定要选质量好的信誉高的,而且家装一切完工以后要晾很长时间才能入住。还有人造石厨板,壁纸等都有辐射,相当于对人进行慢性自杀,所以一定要慎重考虑。授课时要让学生了解并且会将知识传授给他们的家人朋友等。
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水平,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自身内部教育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进而使学生明白人的发展与外界环境存在必然的联系,外部环境的破坏与受损直接影响内部环境的存活与发展。
职业教育中教育改革 篇12
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必须要在传统的基础上有大的改革, 要有所突破, 有所发展, 有所创新, 而不能停留在计划经济下的传统教育模式, 必须创设一种更适应现代社会需求、更适应劳动力市场、更适应职业教育需要的教育模式。笔者在多年实践探索中, 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 逐步形成了“创新能力的教师——创建新型课堂——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这样一种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创新教育”是与接受教育相对而言的, 它是以继承为基础, 以发展为目的, 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价值取向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 在此基础上使他们具有创新素质。创新教育相对传统教育而言, 是一种超越式的教育, 它不以“重复过去”为己任, 而是以追求未来理想与成功为价值的“明天的”教育价值观;创新教育相对现实教育而言, 是一种主体性教育, 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要求每一个公民都成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体, 这就决定了创新教育必须培养学生能在激烈的变革环境中, 确定自己的位置, 并善于和他人合作, 善于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创新教育相对“应试教育”而言, 是一种健全人格的教育, 并最终达到提高人的生命质量的目的, 所以, 健全人格是创新教育的一大特征;创新教育相对素质教育而言, 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 它以发展人的创造潜能, 弘扬人的主体精神, 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 只有在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才能形成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 培养教师创新能力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 而人才的培养来自教师, 因此,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必须先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
(1) 创设氛围, 鼓励创新
在新的世纪中, 教师对尊重的需要, 对发展和成长的需要占主导地位, 重视教师高层次需要的满足, 把教师的生活目的和成就感引导到工作中, 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通过给予教师更多的控制工作进程的自由, 鼓励教师创新, 这样教师对任务有明确的责任感, 在工作进程中, 也能及时看到自己所做出的贡献并及时得到正面反馈, 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满意程度, 提高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创造性也大为增强, 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展示创新潜能。
具体来说, 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激励和培养涉及很多方面, 大到社会环境、教育体制, 小到学校环境、培训教育, 物质条件和实践机会都是其中基本的因素, 都对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例如从学校环境来说, 适宜、合理的学校环境是教师创造力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 学校的校长, 学校的管理, 教学的评估体系等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任何一所学校是否具有良好的环境, 一校之长是关键所在, 唯有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校长, 才能为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指导和支持, 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学校管理的中心是对教师的管理, 为教师提供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 应对有创造性表现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积极强化, 应利用一切条件为教师提供有关创造的新的理论、成果、技术和方法等信息, 经常组织参观学习、讨论交流、专家指导等使教师开阔视野, 拓宽思路;学校的教育评估体系是对教师教学成果的检验, 同时评估体系所选择的标准又是对某种教育思想和方法的肯定, 对教师的教学起着诱导和强化作用。
(2) 提出要求, 引导创新
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竟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 教师应增强三种意识, 即学习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做创新型教师, 育创新型人才。
增强学习意识, 即教师应认真学习教育理论, 树立与时代相通的教育理念, 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
增强质量意识, 即教师应夯实业务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努力构建多元复合型知识, 在教育实践中用知识和智慧, 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增强创新意识, 即教师在学科教学中, 要用“创新”编织素质教育的主题, 遵循职业教育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教育教学规律, 创设学生乐在其中的氛围, 并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对学生潜能进行多层次的开发, 在教师指导下, 变“苦学”为“乐学”, 变“难学”为“易学”, 变“学会”为“会学”。
(3) 创造条件, 激励创新
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标志是具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毅力、创新的能力。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师首先应在思想上创设条件, 具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具有高度综合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信息素养, 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知识的综合化是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科学设置综合课程已成为创新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 课程设置内容综合化, 才能够真正起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教育作用;其次在行动上教师要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了解学科发展最新动态,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不断更新知识, 更新教材内容, 掌握新技能, 在加强基本功、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教育技术培训的基础上, 通过备课、课堂教学、教师评价等方面创设条件, 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激发教师的创新潜能。
2 创建新型课堂
培养创新人才, 仅有具备创新能力的教师是不够的, 实践表明,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 跨入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新世纪时, 改革课堂教育, 创建新型课堂, 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已经是势在必行。
(1) 新型课堂应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
创造人格的成长与创新思维的形成, 有赖于长期综合性的熏陶。只有在民主、自由、和谐、安全的氛围当中, 才会有人格的自由与舒展, 才会有思维的活跃与激荡, 进而才有创新潜能的迸发。
首先是师生关系的民主。要建立民主、平等、合作、理解的关系, 使学生得到尊重、信赖, 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 使他们自由地成长、发展。
其次是教学的民主化。教师的任务是在和谐的氛围下, 引导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培育科学精神, 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创造文化。鼓励学生自由思考, 培养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 培养标新立异、敢为人先的勇气, 改“一言堂”为“群言堂”, 打破正襟危坐的“听—记—练”模式, 提倡活跃的课堂气氛。
再次是实现“六解放”。在操作上应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 做到“六解放”, 即“解放学生的大脑, 让他们去想;解放学生的双手, 让他们去做;解放学生的双眼, 让他们去看;解放学生的嘴巴, 让他们言论自由;解放学生的时间, 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解放学生的空间, 让他们自由发展”。“六解放”实现之日, 既为创新教学成功之时。
(2) 新型课堂应追求教学的开放性
创新教学不是狭隘的、自我孤立的教学活动, 而应是以开放的模式培育开放式思维和开拓性人格的活动。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培养创新素质, 亟需打破传统教育的封闭状态, 建立教学内容的更新机制, 及时吸收有关的新信息, 新知识, 引导学生关注前沿, 面向未知。
其次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要打破封闭式过程, 构建开放式过程, 即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对重点、难点、疑点加以点拨,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和创新思考, 进而自悟、自得。
再次是教学空间的开放性。打破囿于学校和教室的教学空间概念, 课堂应向社会延伸, 通过社会实践来扩充知识, 扩大视野, 经受锻炼, 学会将知识运用于实际中。
最后是问题情境的开放性。创新是源于知识和问题的解决, 不是教而得之的, 故教师应注意给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 如具有不确定性、非唯一结论的问题等, 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3) 新型课堂应使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现代化教育技术进入课堂教学, 带来的是课堂革命性变化和突破性进展, 它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帮助学生学习, 寓教于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常用的现代化教育技术, 如多媒体计算机、录像、录音、幻灯、实物投影等, 它使 异步教学、因材施教也成了可能和现实, 并且在运用新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获取信息、运用和处理信息的素质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4) 新型课堂应改革考试方式和内容
考试的方式和内容, 不仅是教学的一种评价, 也是达到某种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手段。在完成某种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任务之外,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能力和创新开拓能力, 那么考试方式和内容也可随之而改变。
① 以项目设计替代笔试内容。
这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种考试方法, 能反映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及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例如, office全部课程完毕之后的考试, 可以项目设计的内容, 作为考试内容。
② 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测验和知识迁移的考查。
让学生把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应用于新的环境, 发挥学生独立工作、独挡一面的精神, 锻炼灵活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例如在汽修课的考试中, 可要求拆装与教学内容中不同型号的同类零部件等。
总之, 跨世纪的新型课堂归根到底要靠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来创建, 要靠教师的高瞻远瞩、观念更新、锐意改革、教法创新以及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并最终体现出教学的基本价值, 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 培养出适应新世纪需求的人才。
摘要:跨世纪的新型课堂归根到底要靠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来创建, 要靠教师的高瞻远瞩、观念更新、锐意改革、教法创新以及教师对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学习和掌握, 并最终体现出教学的基本价值。笔者在多年实践探索中, 在素质教育的思想指导下, 逐步形成了“创新能力的教师——创建新型课堂——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这样一种创新职业教育模式。
关键词:创新教育,职业教育,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谢跃文.加强学法指导, 促进创新学习[J].人民教育, 2007, (3) .
【职业教育中教育改革】推荐阅读:
职业教育中的高职教育10-12
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06-21
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06-23
职业教育中人格塑造07-07
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07-09
职业教育中会计教学09-20
中职业教育管理论文07-15
职业教育中的教学改革08-19
职业教育中的工学结合07-16
职业教育中的日语教学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