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导航教育(精选5篇)
职业导航教育 篇1
一、普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
我校于2014年年初全面启动以“善的教育”为引领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推行“三师一体”全员育人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预防学生在理想、心理、学业、生活和生涯等方面出现问题和困扰。我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体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实施:
(一)构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1.开放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我校的育人目标是“培养至善、尚美、智慧、创新、富有活力的现代公民”。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属于学校的“至善课程”,其具体目标是通过职业生涯发展指导,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我,有初步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抉择与生涯规划能力,妥善处理文理分科与大学志愿填报等问题,具有发展自我的意识和提升自我的能力。在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形成了不同的课程分类和内容,三年的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分层、分类递进式统筹指导生涯发展规划。
高一,开设生涯认知课程,帮助学生规划高中学业生涯,认识自我,了解兴趣,如《高中生职业规划》《高中生心理健康》等;高二,开设生涯探索课程,帮助学生规划大学专业与职业生涯,发展自我,培育情趣,如《高中生生涯规划与发展管理》等;高三,开设生涯选择课程,帮助学生顺利实现从高中到大学的跨越,完善自我,形成志趣,如《心的出路》《志愿填报与指导》等。
“善的教育”引领下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体系,让学生能认识到生涯规划的重要性,认识自己,了解专业和职业,形成生涯规划的意识;同时带领学生打开更广阔的视野,并胸怀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将个人的生涯发展与祖国、家乡的建设发展相结合。
2.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
为更好地落实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各项措施,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参与此项工作的积极性,我校成立了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研究中心,其职责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学法、选课和发展规划等方面的指导,同时承担培训导师的工作,并构建系统完备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
一是学生导师基于谈心交流的思想引导体系。导师主要通过与学生间进行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了解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想法和困惑并进行疏导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预防学生在理想、心理、学业、生活和生涯等方面出现问题和困扰。
二是心理教师基于专业测评的心理辅导体系。心理教师利用心理课、心理测评等手段对学生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心理辅导并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辅导内容包括如何了解自己、如何了解职业、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等。同时,利用职业生涯测评软件对学生进行测试并给予具体的分析和指导。
三是班主任基于班级管理的班级指导体系。班主任主要通过开展以“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的班会教育和班级活动,指导学生恰当选课、选择社团活动等,收集整合升学信息资源库,结合升学志愿填报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
四是任课教师基于学科教学的课程渗透体系。任课教师结合自己所教学科,介绍与本学科有关的职业及相关知识,同时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渗透职业生涯发展的有关知识。此外,利用研究性学习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和研究。
(二)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
我校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校内外多种途径来实施,具体采取选修课、班会课、活动课、社团活动、专题讲座、校外实践活动等方式,同时根据各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课程内容的不同,分阶段实施。
1.高一:指导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自我规划
我校引进了Careersky高中生涯发展教育系统,并在新生入学时对每一个学生进行测试。测试内容包括兴趣探索、性格探索、能力探索、价值观探索和学科兴趣等。学生通过测试全面认识自我,根据测试结果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同时对自己的学科特长和职业取向也有了基本的认识。此外,每个学生入学后都要做一份生涯规划书。在规划书中学生围绕如何成为“至善、尚美、智慧、创新、富有活力的现代公民”规划修习高中选修课程和参与各类社团活动。同时,利用主题班会,以“知善”和“适应”为主题,开展就“什么是善文化”“如何与人为善”“我的青春我的梦”“如何适应高中生活”“竞争与合作”等系列主题教育,以此引导学生在学业、生涯、生活和心理等方面做好规划。
2.高二:开展职业体验类社会实践,确立职业理想
我校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平台,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综合实践活动。2014年暑假,我校2000多名学生人人参与,平均实践时间超过48小时,涉及的行业包罗万象,活动形式包括“行善”“职业体验”等,如参加社区志愿者服务、慰问孤寡老人、在企业单位兼职等。同时,我校还定期组织学生赴东大树脂、科创中心、碧云花园等课程资源基地参加职业体验活动。此外,开展“日行一善”“做守法公民”“环境保护”等以“行善”“责任”为主题的班会教育并开设“生涯指导大讲堂”,定期邀请各行业精英、知名校友来校做生涯指导讲座。
3.高三:开展升学指导、就业指导和心理指导
为了给高三学生在填报志愿、升学指导方面提供更专业的帮助,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专门组建了由各学科名师组成的专家组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指导。同时,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还建立了生涯发展规划资源库,内容包括各行各业分析、大学专业介绍、高校招生政策、出国留学信息等,系统全面地收集关于当前社会就业形势、职场动态等资料。此外,开展以“扬善”“成人”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围绕学生步入成年所面临的诸多严肃的人生课题,指出如何追求真善、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正确航程;利用高三成人仪式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成人意味着什么”“如何做至善、尚美、智慧、创新、富有活力的现代公民”“理想植根现实”等系列主题教育。
二、对普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工作的思考
目前,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则尚处在探索期,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体系,也缺少成熟完善可供大规模推广的范式,普遍存在重实施而轻评价、重理论而轻实践等现象。因此笔者认为,目前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改进:
(一)开发和完善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是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然而,目前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严重缺失,大多数学校没有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和教材,因此要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新课程改革进行有机整合,以课堂教育为主导,以学科渗透为途径,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融入选修课程体系,并结合本地区特点编写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校本教材,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完善学校的课程体系。
(二)打造一支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指导教师队伍
强教必先强师。目前普通高中学校从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多数由行政人员、班主任兼任,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鲜有专业培训经历。因此,学校亟须培养一支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规划队伍,使之成为普通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领军人,给予学生科学专业的指导并将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三)充分整合各项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既要让学生学习相关基本理论,又要紧密联系实际,贴近社会、贴近职业,充分整合校内外的各项资源开展实践体验和案例教学。在校内可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电视台、广播台等组织开展求职演讲、主题辩论、模拟招聘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职业体验和模拟活动;在校外,可利用周边的各种资源,如邀请行业名人、学生家长等来校为学生介绍各行各业的情况,同时组织学生赴周边企业参加一些职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社会、了解职业、锻炼职业素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利于将来正确进行职业决策。
(四)引导学生将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中的自我认知包括性格、兴趣、能力和价值观等四个基本方面,它们是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石。然而环境认知也不可忽略,它包括社会环境认知和职业环境认知,同样也是生涯规划中重要的组成因素。因此,要引导高中学生认识到社会环境对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了解当前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社会热点职业门类分布及需求状况,自己所选择职业在目前与未来社会中的地位等情况,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
(五)注重家校合作
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和帮助,家校合力才能事半功倍。如我校就通过编写《学生选课指导手册》等方式帮助和指导家长学习新课程、新高考相关知识,《学生生涯发展规划书》也要求家长与学生共同思考、讨论后制定。这些都有助于让家长了解高中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引导家长关注孩子的兴趣、能力、特长和需求,从而从家庭层面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和影响。同时,也可邀请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的学生家长到学校现身说法,给学生介绍自己所从事行业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特点,介绍职场经验并指出目前高中阶段的努力方向。
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任重而道远,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并非仅仅是一门课程,它应当是新高考背景下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所有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中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普通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只有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改进,才能不断完善,不断前行。
职业导航教育 篇2
上世纪80年代, 我国开始积极探索国家资格认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83年, 制定了《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暂行条例》, 1993年, 原劳动部制定了《职业技能鉴定规定》, 开始建立技术工人技能水平考核鉴定的国家体制。随后, 《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相继立法, 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1999年, 《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了1838种职业, 为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奠定基础。
从1994年起, 我国开始实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与技能的证明, 是劳动者求职、任职、独立开业的资格凭证, 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 是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 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素。
二、中职校开展职业资格鉴定的必要性
《职业教育法》要求:“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 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 实行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资格证书制度。”
中职校毕业生升学深造的为数不多, 大多数毕业生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因此, 中职教育要把培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第一线急需的中级实用型人才作为目标, 开展职业资格鉴定, 让职校毕业生掌握专业技术和熟练技能, 方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职业资格证书。
近年来, 就业市场竞争愈发严峻激烈, 中职生未来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只有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 才能使自己有一个成功的职业生涯。
三、做大做强职业资格鉴定, 助学生就业、成才一臂之力
中等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单纯的就业教育向掌握中级以上专业技能、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劳动者转变是近年来中职校发展的大势所趋。做大做强职业资格鉴定, 需要多方面、全方位的协助配合。
1. 鼓励学生取证, 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
1994年, 中共中央在《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制定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 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职业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再就业或者上岗前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的制度”。因此在奠定基础知识, 培养就业能力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更加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职业资格鉴定过程, 促使学生跳出书本, 走出课堂, 举一反三地学习, 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福建工业学校非常重视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职业技能, 先后设立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 “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职业技能鉴定全国统一考试报名点”和“福建省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基地”, 为学生获得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为社会输送大批素质高、能力强、技术硬的生产技术服务一线的人才队伍。自1999年以来, 学校已开始推行毕业生“双证书”制度, 毕业生除获取双证书外, 学校还鼓励学生获取更多的技能证书, 有部分学生毕业后还取得了专业技能高级证书, 同时考证通过率名列全省同类院校前列, 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先进单位”、“省属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先进单位”。
2. 加强师资力量, 培养“双师型”教师
实践教学的创新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都要求具有“双师型”素质的师资, 纸上谈兵而欠缺实际操作能力的师资必然无法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我校定期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和培训, 同时, 积极聘请行业、企业中有专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担任指导教师。老师们亦积极响应“双师型”要求, 以身作则增强自身实践能力, 主动考取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我校目前专任专业教师共有162人, 考取相关专业领域技能证书的有143人, 取证率高达88.3%, 国家技能鉴定考评员有31人。
3. 职业资格鉴定与课程学习及技能训练密切结合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专业技能并形成学习、实践、发现问题的良性循环模式, 必须将职业资格鉴定与专业课程学习及技能训练密切结合, 在教授理论、实践知识时侧重考证内容, 倾向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我校数控专业为例, 职业资格鉴定分三层次进行。首先, 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同时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其次, 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第三, 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各种技能训练高达26周 (如车工、钳工、数控车、数控铣以及综合训练等等) , 为学生取得数控加工职业资格证书奠定坚实的基础。我校培训鉴定中心与各个专业科紧密配合, 每学期初由专业科根据课程内容、授课及技能训练进度确定技能鉴定的时间, 培训鉴定中心协同专业科制定详细的鉴定计划, 技能鉴定完全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技能训练中, 成为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标准之一。
4. 以就业为导向, 改变培训鉴定形式单一的现状
职业培训要面向市场, 面向企业, 坚持走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路子。要紧跟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教学内容, 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人才。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合, 打造品牌专业,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形式上, 知识传授和实际能力训练要两手抓、两手硬, 授课内容与专业技术的更新发展齐头并进、不容滞后, 努力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度“订单培养”, 为企业量身订制技能型人才。与通用汽车公司合作, 成为福建省唯一一所入选教育部———上海通用汽车AYEC项目的推广学校, 目前已开始招收第五届通用班;与奔驰公司联合办学, 建有汽车技术教育基地, 办有戴姆勒“制造班”和“铸星班”, 每年为福建奔驰生产企业和维修4S店输送一批紧缺型人才;与宝马公司成功合作, 成为全国唯一一所培养宝马学徒工的中职校。2011年, 与福建知名企业合作创办“荣兴班”, 将班级搬进企业, 理论教学和生产性见习都在企业完成, 创设了全新的教学环境;与企业合作建立学校动漫工作室, 对外承接动画片制作等项目, 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指导。此外还与台湾永达技术学院成立全省首家闽台职校联合培训中心, 并将选送优秀学生赴台学习。
5. 建设实习实训基地
作为连接教学与生产、学校与社会的桥梁, 实训基地建设不容忽视。实习实训基地既担任校内学生日常教学的实习实训任务, 又肩负面向社会培训与服务的要职, 同时也是职业技能鉴定的重要平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培养实用型、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多功能作用, 提高基地的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的建设水平, 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 发挥基地的示范作用, 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我校建有福建省首家中高端机械共享实习实训基地, 该基地参照企业标准建设, 占地11.4亩, 建筑面积逾1万平方米, 可提供305个实训工位, 年实训学生5000人次。基地建有数控生产线、模具生产线、数控维修实训室、城市轨道交通实训基地 (全省唯一) 、模拟仿真实训机房等, 已与40多家企业合作加工零部件。学校还参照汽车维修保养企业4S店标准, 建成现代化汽车实训服务中心, 对外开展汽车维修保养业务, 对内则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实习实训平台, 帮助学生加快社会角色转化, 促进学生社会心理成熟, 培养作为未来职业人的职业综合素养, 促进学生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
摘要:文章论述中职教育要把培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中级实用型人才作为目标, 开展职业资格鉴定, 以期让职校毕业生掌握专业技术和熟练技能, 为中职生顺利走上岗位、融入社会保驾护航。
职业导航教育 篇3
综观我国旅游人力资源的现状, 旅游专业 (本科) 学生纷纷“流失”, 或转行就业, 或就业后快速转行, 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朗化, 已经引起国家相关部门、高等院校和行业内的高度重视。我国旅游教育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第一所中等专业学校开始, 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 培养了大量不同层次的专业人才, 为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据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统计, 至2006年底, 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 (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只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 1703所, 其中高等院校762所, 中等职业学校941所。2006年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34854人, 比上年数量大大增加, 增幅达29.7%, 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61129人, 比上年增长17.1%, 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73725人, 比上年增加44.8%, 但是, 旅游本科毕业生在择业时选择旅游行业的比例越来越低。汪剑明 (2004) 的研究表明:历年来旅游专业本科毕业生在行业内就业的人数比例一般在10%~20%之间, 两年后仍留在旅游企业工作的还不到20%。在市场经济开放条件下, 对一个行业而言, 大学生的流动本属正常现象, 需要引起高度注意的是, 在一个连续和不短的时间内, 旅游行业中的大学生一直是“出超”, 而在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 旅游专业早已风光不再, 甚至职高和中专也都出现了持续的生源危机。面对旅游行业 (企业) 巨大的人才缺口, 中高级专业人才青黄不接、高层次旅游人才奇缺的现实, 旅游教育面临的如此困境, 究竟原因何在, 又应何去何从?
二、中国高等旅游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1、旅游本科教育的学科地位与旅游教育发展的差距
按照现行的教育部学科分类法, 旅游学仅仅只是在管理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下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二级学科, 并无独立的学科地位。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旅游学科的定位限制导致旅游高等教育出现了畸形发展的情况。而专科教育和研究生 (硕士和博士) 教育不受学科定位的限制和影响, 定位准确, 优势突出, 因此旅游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而处于同样重要地位的旅游本科教育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根据在湖南省长沙、郴州、衡阳、常德、张家界等五市的调查 (陈特水, 2005) 数据发现, 随着行业的发展, 市场竞争的加剧, 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市场角逐的重要部分, 以培养“本科”层次人才为特征的高等旅游教育需求量最大。这一结论不仅对湖南省发展旅游高等教育提供了人才培养的体系参考, 同时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建设性的思路。
2、通才与专才培养的尴尬
我国本科旅游教育的培养目标十分宽泛, 基本上是以培养德才兼备, 能适应我国旅游业发展需要, 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素质修养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和教育、科研人才为目标。这样的培养目标只强调了基础理论、实际操作能力和良好素质, 而对于职业化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等没有体现, 几乎没有特色和重点。这样的培养目标造就的只能是旅游行业的通才, 而无法适应旅游业的专业化发展。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根据各大学的特点而具有多重性。综合类大学可侧重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一般院校可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但是两者不是截然分开的, 只是学生在选择专业发展方向之后的不同侧重 (王文君, 2004) 。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 既要他能到政府部门从事宏观管理, 又能到学校从事教学研究, 还能到企业从事行政总厨、客房经理、国际领队等工作, 这样的学生必然是什么都不能做, 什么也做不好。
3、培养模式与行业需要的背离
由于传统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侧重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 而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常常导致旅游人才的职业忠诚度不高、诚信度下降, 影响了旅游人才市场的稳定性。在湖南的调查结果 (陈特水, 2005) 显示, 旅行社、酒店和景区对毕业生知识结构表现出不一样的要求, 但是对于人才基础能力中的“创新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表现出一致的需求;“高度的责任感”、“诚信”、“强烈的服务意识”成为人才素质需求的三大选项。最佳东方网的最新调查也发现, 76.08%的酒店认为, 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一个合格的酒店经理人必备的条件, 而11.04%的酒店认为酒店经理人必须有“艰苦创业的精神”, 认为经理人必须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则占10.87%。虽然网络调查存在众多客观影响因素, 而且在某些方面甚至有些偏颇, 但必须承认, 旅游企业所看重的恰恰是高等院校投入大量资源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所欠缺的。
4、旅游企业的过高期望和人才管理的疏漏
长久以来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 具有本科学历的员工并不多见, 因而对具有本科学历又是旅游专业的毕业生寄予很高的期望, 认为他们在各个岗位上都应该出类拔萃。然而当被录用的本科生开始实际工作后, 企业发现他们的实际操作技能差, 几乎完全需要重新培训, 而且英语水平、计算机水平远不如英语或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突出, 于是得出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本科生不实用”的错误结论。旅游管理专业的毕业生能从事的工作, 其他专业的毕业生都可以从事, 而旅游专业的学生却难以明显优势去竞争其他专业领域的相应工作。这种单向替代性的局面迫使旅游本科毕业生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频繁跳槽或直接转行。
目前, 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的高流动率, 尤其是大学生员工的流失, 其中有个人和社会的原因, 但企业人才管理上的漏洞也是不容忽视的。如管理者重效益、轻人心;强调团队精神而忽视个人需求;缺乏沟通, 忽视对个人尊严的肯定。此外, 现有管理者中难免有些人把本科生视为自己地位的威胁。如果企业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选拔、监督、用人机制, 很多原有员工与新来的本科生不合作, 对其排挤、压制的现象也就在所难免。
5、学生的职业期望与行业现实的差距
大学毕业生希望进入工作岗位后, 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和培养, 更注重个人才能的发挥与特长的施展, 个人本位的职业期望在当今旅游专业毕业生群体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刘雪莲, 2007) 。毕业生在选择职业时注重是否有利于自我的发展, 而把对职业声望因素和经济收入的考虑放在次要一点的位置, 这符合人才发展的基本轨迹, 也符合中国就业市场的总体状况。大学生迫切渴望能有充分发挥才智的平台, 但却无法逾越企业的用人模式, 八成以上的企业认为要培养一名中高级管理人员需要一至三年的时间, 应该说, 企业缺少的正是对他们的继续“关注”, 往往是任其自由发展。而大学生由于工作不具挑战性、对企业缺乏了解、过于自以为是等客观和主观的原因, 未能经受住考验, 频繁跳槽, 形成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从企业的角度看, 企业期望的是理论和动手能力兼备的人才, 希望他们能够尽快找准自己的位置, 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学生与企业的期望之间的鸿沟并非无法跨越, “流失”现象也并非洪水猛兽, 本文认为, 旅游教育导航体系的有效构建是解决这些难题的根本保障。
三、旅游教育导航体系的建立
建立旅游教育的导航体系关键在于从政府、高等院校和旅游行业 (企业) 三个层面着手 (如图1) 。
1、提升旅游学科的地位, 加强对旅游专业人力资源的宏观调控
旅游学学科定位的现状, 已经严重危及到旅游高等教育体系的合理性, 同时也严重影响了旅游学的研究与发展。对于一门新兴的年轻学科, 在其没有完全成型的情况下, 出于科学的精神, 理论界应怀着一种包容、大度的态度, 积极创造合适的环境, 让其充分自由的发展。旅游学应该有独立的学科地位, 即使旅游学目前的成熟度还不被理论界一致认可, 成为独立学科门类的条件还不成熟, 也应该将旅游学定位为一级学科, 使其在下面有若干的二级学科, 充分扩大其发展空间。或者, “即使不能改变目前‘旅游管理’的名称, 也应该让‘旅游管理’成为与工商管理学等并列的一级学科” (杨敏, 2006) 。唯其如此, 才能使旅游学健康发展, 理顺旅游高等教育各层次的关系, 使旅游高等教育特别是旅游本科教育走出困境, 迈上适应社会需要的健康发展之路。
政府的决策和扶持对旅游高等教育的导向作用是具有战略意义的, 决定着旅游教育的发展方向。学科地位的提升是一方面, 还应在宏观调控上加大力度。国家旅游局应与旅游行业通力合作, 对行业所需的管理型、技术型、综合型等各类人才制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如创建饭店职业经理人市场, 提供行业劳动力成本信息等。建立系统的国家、旅游院校、行业、企业之间的立体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设立行业奖励基金, 充分利用国家资源, 加强与国外行业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际性旅游组织或企业的合作主要旨在为我国的旅游教育提供产品和项目的支持。随着旅游业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 旅游业的国际合作也越来越多, 相应的人才需求也将会越来越大, 积极培养国际旅游业人才有利于增强我国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
2、倡导教育模式的改革, 打造旅游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1) 提高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 增强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 培养坚定的职业发展方向。以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为例,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已经凸显特色。针对课程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如专题讲授、行业热点问题研究、实验 (训) 室操作、案例分析,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调研、思考、讨论,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聘请行业专家组成校外专家指导委员会, 定期开办“行业名师系列讲座”, 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 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 该校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式办学之路, 选择一些品牌的旅游企业。如广州白天鹅宾馆、广州长隆集团、长沙中国国际旅行社等作为长期稳定的教学和专业实习基地, 一些有实践操作环节的课程如《前台与客房管理》、《餐饮管理》、《导游业务》等, 带学生去现场进行讲解。在实施实践教学的过程中,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紧密结合学生的就业情况, 在第七和第八学期开设《旅游企业管理实务》、《旅游企业就业理论与实践》等课程, 将学生带出校园, 走进旅游企业中, 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学生与旅游企业多方面的接触, 使学生了解旅游企业的用人政策, 给学生择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2) 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关键在于“核心知识”的掌握。所谓核心知识, 就是一门学科关于基本问题系统认识形成的理论。专业核心知识不仅是该专业的关键知识, 而且也是该专业区别于其他专业的重要因素, 是塑造专业学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从目前来看, 旅游管理专业还没有核心知识, 我们所传授给学生的多数知识或者属于常识, 或者是移植于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更为严峻的是, 目前学界关于旅游管理学科基本问题的认识依然模糊不清, 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这就是中国旅游管理教育所面临困境的根源所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旅游是一门交叉学科, 是一门边缘科学, 是一门大杂烩, 缺乏专业核心概念, 缺乏专业理论逻辑线索, 缺乏专业核心知识, 直接影响到旅游教育、旅游产业和旅游研究各个方面。
(3) 促进行业与企业用人制度的协调发展, 造就行业精英。首先, 旅游企业应始终将继续教育作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举措。企业对大学生的期望值不应过高, 毕业生其实不过是“半成品”, 进入社会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大学生就业后的第一年是职业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 学校应与企业共同做好职业发展指导, 学校应作为“中间人”的身份, 利用教师与学生特有的亲和关系来进行沟通与协调, 继续配合企业开展学生职业初期的教育引导工作, 这种双向教育管理有利于增强毕业生职业初始阶段对企业及社会现实的认知和适应度, 能有效减少专业人才的大量流失。此外, 还应加强信息服务。旅游专业毕业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产品”, 高校要给“产品”找出路, 想办法为企业提供毕业生的信息, 让企业了解“产品”, 才能顺利推销出去。如湖南商学院, 近年来经常不定期地请不同行业取得一定成就的优秀校友来学校和同学交流, 既给学生一个机会学习人生和工作经验, 也让高校学生了解更多行业的现实发展状况, 这将使在校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更明确的规划, 所以深受学生欢迎。而且更让人感到欣喜的是, 行业专业人士同样也看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果高校与行业之间能达到观念统一和经常沟通, 相信旅游专业的毕业生都会成为行业争夺的“优质产品”, 也就能达到旅游教育、旅游企业和毕业生三方获利, 真正做到“三赢” (见图2) 。
其次, 有效提高企业决策人的素质, 改变用人观念, 做到人尽其才。新入职的员工无论什么学历都要从一线做起, 这一点本无可厚非, 但是这一阶段对于本科生不宜过长, 应使人力资源的配置达到最优,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根据中国旅游饭店协会相关研究报告 (2005) 显示:金钱、职业前途和精神奖励成为排在前三位的最有吸引力的激励方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 寻求最有效的激励手段, 从而使企业价值与员工价值统一起来, 保持经常沟通, 在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给予关注和关心, 拉近个人目标和企业愿景之间的差距, 激发他们对企业的热爱和工作激情。
此外, 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促进旅游教育的协调发展中的作用。旅游行业协会应建立专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的旅游教育培训网络, 采取多种形式, 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训, 提高从业队伍素质, 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与旅游院校的合作, 推动旅游研究成果的应用, 协调旅游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整个导航系统中, 旅游人力资源的稳定平衡, 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是绝对离不开行业和企业的助推作用的。
四、结语
要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 关键在于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心理环境、学习环境、工作环境等。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一个不利的环境中, 如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恶劣、工资待遇不公平、领导作风专断、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等, 则很难发挥其聪明才智, 也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因此,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国家旅游教育主管部门应协同支持中国旅游的专业教育建设, 加强与旅游行业 (企业) 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为我国旅游教育导航, 才能保障旅游人力资源得到健康、持续地发展, 也才能推动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建民:饭店人才培养的热点问题与解决方案[J].饭店现代化, 2005 (3)
[2]龙江智: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另类解读[J].旅游学刊, 2005 (S1) .
[3]刘艳华:透视旅游专业大学生供需错位现象[J].旅游学刊, 2005 (S1) .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导航者 篇4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导航者
一、走出“误区”,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心理疾患是当前危害我国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突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 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德高为师、学高为范”,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 在为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之前, 首先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 这样就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自己掌握更为专、精的专业知识的同时, 对于其他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产生的一些“误区”也应起到一些指导和改正的作用。
有些教师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 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 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 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 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 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有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我们知道:个别生的确需要在心理健康方面得到特殊的教育和指导, 但同时, 心理健康全员性的问题, 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 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 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的案例和实践告诉我们:有时“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 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 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 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生教育的需要, 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 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有些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 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的任务。我们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更深层、更系统的从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学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 不仅仅是从德育工作发挥作用。我们还以偷盗问题为例, 当教师发现学生偷盗时, 如果是学生工作者或班主任, 会从德育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批评和教育, 但是如果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 就会觉察学生行为问题背后的心理需要, 更多地给这位学生以积极的关注, 这样与其心理发展联系起来, 才能使其摆脱原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 改善其行为方式。因此, 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 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 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 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二、育人为魂, 时刻关注青少年心理
1. 心理成长问题
探究心理成长问题, 对过往的事件进行挖掘, 采取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训练, 掌握正确的日常行为策略, 以促进自身人格系统全面、健康地发展, 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促使其沿着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健康成长。比如大学校园内的偷盗问题, 某些学生偷盗可能是受其家庭 (父、母) 环境影响, 以至其心理成长上产生影响, 从而长大以后承袭了家庭的不良行为。
2. 心理缺陷问题
青少年已知自己在情绪反应和人格系统方面存有某些缺陷, 并且对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已有比较迫切的要求, 从而有意识地采用某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正确行为策略和矫正方式, 以纠正其正确的观念、情绪和行为。同样的, 某些学生偷盗是由于家庭条件影响, 对于金钱和财物方面得不到满足, 导致心理缺陷, 从而产生偷盗的行为。
3. 心理障碍问题
青少年整个人格系统或某一重要的心理活动侧面发生危机, 不能自主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无法与外界开展正常的接触、交流, 甚至有心理变态倾向。针对这种情况, 通过心理教师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健康的心理观念或开展自我训练, 逐步纠正其心理状况与外部人际及社会环境关系的不恰当的观念和行为反应方式, 通过调整其心理结构和心理状态, 达到心理平衡和其心理对外界的和谐适应。某些学生偷盗是为了体验成功后的喜悦与满足, 他们在其他方面如:人际交往、学业等方面得不到愉悦的体验, 所以心理产生障碍, 选择了这样的手段使自己体验到快乐的感觉。
4. 挖掘心理潜力问题
潜能是人类最大的宝藏。然而, 由于情境上的限制以及青少年长期以来缺乏潜能意识, 未予充分挖掘。因而作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来说, 引导其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开展正确的心理健康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的一生训练越多, 自我活动越活跃, 则所接受的刺激越丰富;自身能量释放得越充分, 则本体训练的强度就越充分, 潜能被开发的也就越多。
三、开拓创新, 做心理健康教育的导航者
1. 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能以正确的方法为学生引路
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对于学生的影响。只有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 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 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比如:一名平时表现良好的学生因为一时冲动偷了同学的钱, 事后主动和老师承认了错误并把钱还给了同学, 由于老师处理不当, 从此同学们都视他为小偷, 使他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从此自暴自弃, 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 甚至出现幻听、幻视, 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 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 陷入心理危机;如果老师在同学承认错误时能够原谅他, 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 那么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 这位学生就能够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 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现在部分学校每学期都为教师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的机会, 每个假期就推荐几位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进行“心理咨询师”的培训, 使教师们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在日常对学生心理情况的了解的基础上切实、深入、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 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才能引导学生真正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 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 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3. 注重实践, 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才能为学生引领正确的航向
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说教, 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而是应该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 我们倡导注重实践, 给学生机会, 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 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 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 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 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经过系统的培训, 部分教师开始成立团体心理活动辅导小组, 每周一次, 针对同学们所表现出来的各个方面的问题进行团体活动, 在活动当中让他们挖掘到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从而体会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取得良好的效果。
4. 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 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导航者
除了学校教育, 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 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 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 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 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 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 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 鼓励家长参与, 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职业导航教育 篇5
《辽宁教育(学术·教研版)》致力于学术性与实践性的统一,为理论和实践的拥抱搭桥,帮助教师拓宽理论视野,提升科研品位,赢得了一线教师对它的钟爱。
科学发展视域下的《辽宁教育(学术·教研版)》走向创新,以新颖独特的栏目、严谨鲜活的内容赢得了一线教师的潜心守望。
2012年,《辽宁教育(学术·教研版)》紧跟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脉搏,以“关注”“教苑”“视野”“案例”“考试”“人物”六大板块,以及“卷首语”“本刊策划”“专家论教”“热点聚焦”“课改前沿”“深度研究”“课标解读”等二十多个栏目排兵布阵,呈现一幅动感生成而理性闪烁的课改景象。阅读《辽宁教育(学术·教研版)》,犹如走进购物广场,“总有一款适合你”。
卷首语:以课程论、教学论的视角,阐释教育的本质和价值追求
打开每一期《辽宁教育(学术·教研版)》的首页,浮现在眼前的首先是令人耳目一新的“卷首语”。为它撰写文章的有丰富学养的资深专家,有潜心课改的教坛新锐。一篇篇观点鲜明、说理入微的“千字美文”,让人爱不释手。
纵观2012年《辽宁教育(学术·教研版)》的“卷首语”栏目,凸显了三大特点。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体现在教育领域,也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宫凤华的《关注课堂上“晚开的花朵”》(第2期)、王光辉的《有一种智慧叫亲近》(第4期)、刘玉芹的《公开课,孩子一个也不能少》(第6期)……都是对教育教学的某一现象作了深刻的反思。这些稿件立足教育现实,以“人”的视角关注并演绎着教育的真谛。
二是关注教师发展的实践智慧。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指向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时也指向促进教师的成长。薛冰的《教学过程需要等待》(第3期)、薛涛的《一节好课的标准》(第7期)、邢志敏的《以教师节的名义》(第9期)……这些文章更贴近教师生活以及工作常态,从教师的文化底蕴到课堂艺术,从思想智慧到行为策略进行梳理,一条探寻教师发展实践智慧的主线跃然眼前。
三是“卷首语”的写作更多的是以随笔、札记、故事、诗歌和书信的形式出现。这些文章称小指大,从微知著,展现的是名师教育思想的核心价值,每期都能给读者分享一份精神大餐。陈海燕的《致毕业生的一封信》(第5期),深情诉说一代良师对学生的大爱;王光辉的《有一种智慧叫亲近》(第4期),作者用异域的一则故事,启示我们:教育有了民主平等,才能实现解放人的自主性与个性;薛涛的《一节好课的标准》(第7期),引进校园歌曲《童年》的歌词,阐述一节好课要适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要能保护学生成长的渴望,呵护他们宝贵的上进心。
《辽宁教育(学术·教研版)》“卷首语”所刊发的千字美文,使我们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哲学之美和理论之美。
聚焦2011年版课标:聆听课改专家对新课标的深度解读
国家教育部于今年2月初正式颁发了2011年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课标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各学科课程标准成为引领实践的纲领性文本。新课标有哪些重要的修订?其精神实质是什么?我们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行为要做哪些调适?这些都是读者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
《辽宁教育》坚守“服务教师,服务教学”的办刊宗旨,在第一时间开设了“聚焦2011年版课标”栏目,广泛联络各路专家、教研人员、一线教师,为栏目撰写文章,对新课标从各种不同角度进行解读,为各地开展学习新课标的培训活动,及时、高效地发挥了引领作用。
综观2012年《辽宁教育(学术·教研版)》的“聚焦2011年版课标”专栏,可谓春色满园。在这里,既有专家的“深度解读”,也有一线教师的“实施感受”,更有主流报刊的“高端资讯”。在第3期、第9期、第12期,更是集中刊发了20余篇解读的文章,数量之多,在同类期刊中实属少有。
在“深度解读”的文章中,有朱瑛的《对<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几处重要修改的认识》(第9期)、柳月的《<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实验稿的比较》(第3期)、戴正兴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开启语文课程改革新征程》(第3期)……这些专题文章呈现了专家、教研人员对修订后的课标宏观上的理解。课标学习的引导将有助于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新课标、新课程、新理念,向一线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辽宁教育(学术·教研版)》特别垂青于来自教学第一线教师的“实施感受”。如陈红的《走向“文质共生”》(第9期),陈德文的《构建小学数学模型评析解题历程》(第9期),倪晨瑾的《贯彻课程标准支持儿童成长》(第3期)。这些文章都是从现实落笔,以独到的视角表达着对新课标的理解与实施感受,将课标所建议的操作策略与自身的教学行为、体验相联系,形成实践的思路,创新实践的策略。
值得提及的是,在“聚焦2011年版课标”专栏里,编辑部还从《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新京报》《课程·教材·教法》等报刊中,进行“专题文摘”,为一线教师学习课标提供大量的研究信息和“高端资讯”。专家学者对课标的智性诠释,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新理念、新思路,更是受益匪浅。
本刊策划:聚集教育热点,探寻教育本质和规律
“本刊策划”栏目是《辽宁教育》改版后重点打造的板块,它从本质上体现刊物贴近课改、贴近教师的本色,更多地显示出刊物所独具的探索、创新的品质。
纵观2012年“本刊策划”12个专题,80余篇文章,呈现以下12个特点:一是前瞻性。栏目致力于探讨当前教育教学的前沿问题,把握教育实践及变革的趋势。如第1期的“课改在乡村”,第2期的“学前热身,衔接幼小”,第8期的“中小衔接,贯通九年”,第12期的“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辅书”等专题。二是实践性。如第10期的“校本课程:传递丰富的教育意蕴”,第7期的“解析名师工作室现象”,第11期的“三公开:开创教研工作新局面”等专题,皆为学校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三是普惠性。经过编辑部筛选、提炼的专题,无论是各级教研员还是各科教师都能从中受益。如第5期的“有效教学才能有效减负”,第6期的“专业标准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等专题。
策划选择专题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如果选题不为大多数读者所关注,即使策划者用心多么良好,其结果必然是吹火筒吹火一头热。这一方面,《辽宁教育(学术·教研版)》编辑做得很好,所策划的专题,都能以研究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为依据和归宿,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7期精心编排的“解析名师工作室现象”专辑。教育需要优质,时代需要名师。名师工作室是十年课改期间出现的一种新生事物,它既是一种新颖的教研工作组织,又因延伸了教师培训的特定职能而活跃在中小学教育界。
对于名师工作室现象的透视,吸引了更多一线教师关注并参与其中,这里有名师本人的智性诠释,有专家学者的深度解析,从中我们还读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周一贯对“名师工作室现象”所作的居高临下的全方位审视,对“名师的特征”“名师工作室的专业特质”以及“名师工作室的效能特性”作了鞭辟入里的透彻解析。为了保证名师工作室时代价值的最大发挥,周一贯在《名师工作室:教坛新星的发展共同体》一文中提出,把名师工作室建成一个“家”——温馨的“新家”;一个“场”——互动的“气场”;一个“堂”——自由的“讲堂”;一个“台”——起飞的“平台”;一个“型”——提质的“范型”。周一贯以精湛的语言,把名师工作室的效能特性,说得淋漓通透。
名家论课、专家论教:传递专家学者对深化课程改革的真知灼见
课程改革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面向未来,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起点上。新的历史起点,必然有新的矛盾与问题,同时也意味着有新的思路与平台。新课程改革需要“论”,需要“行而论道”。感谢《辽宁教育(学术·教研版)》为我们设置了“名家论课”“专家论教”等栏目,使我们拥有了更多培养思辨意识和理性求索的平台。
教育是开发生命的事业。对受教育者生命发展的关爱是课程改革中一个颇有深度的命题。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用生命教育生命、用生命延续生命、用生命点化生命、用生命润泽生命的过程。汪灵波在《从关心的视角探寻生命性教学》(第10期)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对生命的关心”,文章提出,“新课改下对生命教学的推崇,也就是关心生命的开始。从关心的视角出发,探寻生命性教学”。作者正是以这样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对“生命性”的见解,这是颇有价值的研究。
随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和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众多研究者聚焦科学发展观如何融入语文教学,展开积极的探讨。人们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在较深的层面上探寻和剖析语文教学多方面的问题,运用辩证统一的观点加以诠释,寻找改革的途径。反观当下的生活世界,种种迹象表明,已经进入了泛娱乐化的时代。教学世界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个时代的影响。语文课堂教学泛娱乐化的表现尤为突出。汪灵波在《论课堂教学的坚守与变革》(第9期)一文中,详尽地分析了课堂教学泛娱乐化的表现以及课堂教学泛娱乐化的原因。他认为,教学世界与生活世界有着明显的区别,在这样的语境下,课堂教学要有所坚守:坚守教学主体的独立性,坚守教学资料的教育性,坚守教学思维的理性。同时也要有所变革:变革教学语言方式,变革教学情境,变革教学手段。作者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哲学基础所进行的论述,无疑是有价值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
教师对“观念”的认知,直接关系到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经柏龙在《“观念”对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的制约》(第1期)一文中指出,在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一体化背景下,无论是教师群体还是个体,仍然有诸多陈旧、落后甚至错误的观念制约着专业成长与专业发展。主要表现为缺乏专业属性的“教职观”,被动的“发展观”,僵化、静态的“角色观”。文章从以上三个角度进行探讨,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具有良好的教师专业伦理,是当代教师承担教书育人这一神圣职责的基础。当前教育教学活动中,频频出现教师专业伦理失范现象。因此,加强教师专业伦理建设势在必行。李春晓在《加强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迫切性及策略探析》(第5期)一文中,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了教师专业伦理的内涵,加强教师专业伦理建设的迫切性以及有效策略。提出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专业伦理的规范,更新教师专业伦理观念,营造注重伦理的校园文化,重视教师专业伦理教育的一体化。
教苑:展现教坛新锐的教学理念和行为策略
教师是杂志的土壤,读者是杂志的上帝。办教育杂志,就要让一线教师通过杂志不仅和有智慧的大师专家、也和一批出色的教育实践家进行交流、切磋。
《辽宁教育(学术·教研版)》一贯十分重视对教学研究的交流和推进。仅就开设的栏目看,与教学研究直接相关的就有“特色教研”“课堂发现”“教法切磋”“教学评价”“备课心得”“专题调研”“名师精品课”“课后反思”等多个栏目。
“名师精品课”以精典的教学艺术引领课堂教学;“课堂发现”洞察课堂风云,透视教学规律;“课后反思”着力反映课堂教学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教学评价”交流评价改革的思想和方法,梳理评价改革的创新思路……这些栏目为一线教师提供了交流经验、推进教研的平台,唯此,才博得广大基层教师对刊物的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