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2024-05-25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共12篇)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篇1

二是注重利用结果量化考核指标来评价学生, 对学习过程及职业素养缺少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教师比较喜欢利用平时作业、测验、考试的成绩来评价学生, 而与职业息息相关的诚信、责任心、敬业精神、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由于无法量化以及缺少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 在学生综合评价中所占的权重较少。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职业院校继续延用中学阶段的学习思维, 学习就是为了通过考试, 出现平时不认真学, 期末考试突击开夜车通过考试现象, 没有去很好地消化理解与吸收所学知识, “过山车”现象严重, 考试结束后, 学过的知识很快忘记, 到实际工作岗位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很弱, 高分低能现象严重, 与职业相关的素养更是缺乏, 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高职“双师”教师素质提升途径

时代的变化需要变化的教育, 变化的教育则需要更新观念的教师。高职院校“双师”教师应主动适应变化了的环境, 加强学习, 转变观念, 提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教学能力, 提高服务育人本领。

(一) 树立现代职教理念,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首先, 高职教师要认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 是否具有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远比掌握多少现存的知识更重要, 即所谓“教学”要从过去的“教学生知识与技能”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其次,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知识经济时代必然要求人们在学习方式上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 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复习, 要让学生认识到预习、复习也是一种学习能力的体现。通过有效的预习, 学生在听课当中便会有的放矢, 集中注意力, 课堂学习的效率也将会大大提高。同时, 要引导学生善于将自主学习与任务型学习结合起来;善于将合作型学习与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善于将创新能力培养与学习能力培养结合起来。

(二) 积极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技能的训练都已进入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更要关注学生怎样学, 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认识和调整, 让自己从课堂舞台主角的位置上走下来, 进行幕后的策划与指导, 当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学习舞台的导演, 完成自我角色的调整与转换。

1、从“法官”位置上走下来, 多当“律师”。

在传统的教师角色中, 教师是法官, 学生是旁听者, 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 作业质量优劣的评判, 考试成绩的高低, 评判权与裁量权在握, 学生只是被评判的对象或被驯服者。然而, 我们从蓝领精英邓建军和草根英雄孔祥瑞等职业成功人士身上不难发现, 他们之所以在职业岗位上创造辉煌, 取得成功, 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主动学习与创新精神等优秀品质。因此, 在教学中应多充当“律师”角色, 鼓励学生多向老师提问题, 问题应该让学生提出, 由教师给予解答、评判对误, 同时鼓励学生遇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多出点子和方法的好习惯, 平时作业、设计尽量交给学生自评或互评, 质量好的可以共同欣赏, 质量差的相互鼓励, 达到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提高。这里, 我们不妨可以学学早年四川大学蒙文通教授的考试课, 他的考试课不是老师出题目考学生, 而是由学生出题问他, 学生提个问题, 他就能知道该学生的学识程度怎么样, 当场断定该学生本学期的成绩是多少分。问得好, 他会请学生坐下来, 然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详加评论, 当然会得高分;问得不好, 当场请你走人。

2、少做“医生”, 多当“厨师”。

工作中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 总是针对病人身体有问题的地方;厨师的职业是将各色材料、配料、作料调配好, 为人们提供各式色香俱全的一道道佳肴。高职教师应当扮演好“厨师”角色, 为学生准备好各种各样色香俱全的文化营养大餐。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 各种教学资源十分丰富, 既有教材讲义、习题、案例等文本资源, 也有课件、视频、动画演示、在线训练、网络课程等现代信息技术资源。高职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并指导学会利用这些教学资源, 更好地服务于所学课程, 更好地让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实现以自己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 由权威者向合作者、指导者角色转变, 这样才能将信息转化为知识, 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方法、智慧等。而不能只当医生, 整天喋喋不休地说学生的缺点。

(三) 探索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实行以实践为主, 笔试为辅的考核方式, 改变过去单一以考试结果评价学生的做法, 采取笔试与动手实做、产品制作、调查分析报告和现场解决问题等多元评价方式, 多方面考查学生的实际任务完成情况, 同时突出对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吃苦精神、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测定, 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四评价制度。在考核评价过程中, 既包括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 也包括企业主管及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 重点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四) 在企业顶岗锻炼中提升职业能力。

目前, 有部分高职专业教师实务操作能力差, 教会计课程的教师没有真正做过账;教经营管理课程的教师没有真正从事过企业经营活动。因此, 高职“双师”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 既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在要求, 也是教师职业素质提升、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根本保证。

1、通过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 提高实践操作技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 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理、实一体化的教学能力, 而且还要具备能迅速掌握本行业最先进设备的操作技术、行业最新法律法规政策, 并及时将其渗透运用到教学中去的能力。教师只有到生产一线去顶岗体验, 才能真正了解生产设备、工艺流程, 生产与管理及行业发展的动态信息, 了解自己目前所教授专业与行业对接的状况, 岗位任务内容、岗位能力要求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积累教学需要的实践操作技术和企业生产的实践经验。教师通过顶岗锻炼, 能够确保教师对企业实务和岗位有一个系统、全面、渐进、深入的认识, 将顶岗实践的收获应用于实践教学设计和实施, 更好地进行教学情境设计, 让职业情境进课堂, 避免教学中纸上谈兵, 以丰富、详实的生产实务案例充实课堂, 使理、实一体化专业课教学体现其真正的价值。

2、通过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 吸收掌握隐性知识。

隐性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 具体表现为技能、技艺、技巧、专长、经验、创意等, 与显性知识不同的是, 隐性知识一般不能用所谓的文字或者语言来进行表达, 但是通过行动示范证明其存在, 由于隐形知识大量隐藏在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实践中, 企业一些高级的技术人员和研究开发人员, 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技能, 高职教师到企业顶岗锻炼, 一方面通过工作中与这些人员相互交流、实际运用中身临其境的感受, 来获取隐性知识。同时, 在顶岗锻炼中还可以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项目合作开发, 通过与较强的动手与实践操作能力的企业科研人员合作, 边想、边做、边悟相互融合, 既可以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项目中, 又可以获取更多的隐性知识, 以实现隐性知识零距离的吸收与转化。

3、通过到企业进行顶岗锻炼, 培养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指从业者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和职业环境影响下, 在教育培养和职业岗位任职实践中形成的某种与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思想和观念, 是从业者在职业问题上的心理活动, 是自我意识在职业选择领域的表现, 包括:敬业精神、安全意识、诚信意识、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 企业的工作环境与教学环境有较大的差异, 课堂教学有固定的教学单元时间, 而企业工作大多与完成某项任务为主, 任务从开始到完成有不同阶段。而每个阶段也有具体的工作内容, 完成任务一般具有一定的劳动强度和时间长度, 有时可能会连续工作好几个小时或几天, 因此教师在顶岗锻炼任务完成过程中, 最能体验到与工作相关的职业意识, 并能将这种体验嵌入到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的实训教材开发中, 融入到实践教学中,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总之, 职业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通过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影响, 使学生养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创新的良好习惯, 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长才干, 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掌握岗位的过硬本领, 为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高职创新型人才培养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本文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 提出高职“双师型”教师应在职教理念、角色转换、建立新的评价考核体系以及企业顶岗锻炼等方面提升职教水平与育人能力。

关键词:创新性人才,“双师型”教师,顶岗锻炼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11.

[2]王琼.坚持企业挂职锻炼, 提升教师双师素质[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7.

[3]马成荣.从学业成功走向职业成功[J].教育与职业, 2010.13.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篇2

(2015)

从2015年2月到2015年12月,我利用工作之余在青海飞扬国际旅行社实践锻炼了60天。

(一)青海飞扬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概况

青海飞扬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是经青海省旅游局批准,青海省西宁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青海飞扬国际旅行社为组团、地接均做的综合社。擅长安排各地至青海的会议会展策划和接待。青海飞扬国际旅行社凭借良好的信誉和优质的服务,连续多年荣获“西宁市十佳旅行社”和“诚信企业”荣誉称号。主要从事出入境旅游、重点国内游以及商务会展旅游业务的操作与经营,成为青海实力较强强的旅行社。

青海飞扬国旅在国内外同行中有着较好的口碑,飞扬国旅诚交海内外朋友!经营宗旨:满意、快乐、进步。经营理念:为游客服务尽善尽美,为员工服务至真至诚。卓越飞扬诚信赢天!

(二)实践锻炼的具体内容

从2015年2月到2015年12月,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我经过了为期60天的实践锻炼,感触颇多,在以往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进步,总结如下:

一、熟悉了旅行社业的主要岗位流程及业务能力要求 1 导游员岗位实习要求

1.1 掌握全陪、地陪导游服务流程,协助完成导游接待服务。1.2 根据旅游接待计划严格执行旅游行程安排,做好接待工作。1.3 熟悉了导游讲解的方法和技巧,能灵活运用。

1.5 熟悉了旅行社业务、行李业务、旅游交通、通信、货币、保险、出入境、卫生、法律法规等基础知识。

1.6 了解了旅行社财务管理的一般知识,具有一定财务报销能力。2 门市接待岗位实习要求

2.1 了解了旅行社门市部销售的旅游线路信息及旅行社委托代办业务。

2.2 参与解答客户对旅游线路的咨询及相关问题,并完成旅游预订。2.3 熟悉了委托代办、国内游、出境游的手续办理。

2.7 完成了客户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协助维护和管理客户。2.8 掌握了处理客户投诉的流程。3 计划调度岗位实习要求

3.1 掌握了旅行社业务和相关法律法规。

3.3 增强了与旅游者、旅游供应商、合作部门沟通协调的能力。3.4 强化了产品策划、线路设计、表格制作等简单文书的基本写作能力。

3.5 具备了基本的旅游产品成本核算、报价能力。

3.6 能与旅游供应商进行沟通,协助做好旅游接待计划的采购服务。3.9 能进行资料的归档与管理。

我还参与了青海飞扬国际旅行社标准化的创建过程,学到了旅行社标准化操作规程。

二、实习工作总结

通过为期60天的企业实践锻炼,深度认知,结合自己的专业教学工作,对高职教学规律又有了新的认识。“双师素质”教师,是指集教学和实践技能于一体,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术训练的教师。

通过企业锻炼,我具备了较为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了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能根据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

(一)开展企业实践锻炼活动,提高教师实践动手能力 职业学校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作为专业课教师,首先自己必须具有过硬的实际操作技能才能教好学生,故我们要求参加实践锻炼的教师踏踏实实从生产一线做起,抓住一切机会自己动手操作,积累经验,切实提高自己操作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下企业锻炼教师参加了企业的技术指导、设计、开发等工作,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实践技能,也对以前所教理论课程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使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大大增强,提升了自主技术开发研究和指导学生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

(二)参与企业实践锻炼,熟悉企业生产工艺流程,了解行业现状与发展方向。

实践期间,我在企业的60多天的时间里,了解并参与了导游员岗位要求、门市接待岗位要求、计划调度岗位要求、客户服务岗位要求、外联销售岗位要求,以及这些岗位的宜达到的拓展能力等工作。了解了当前旅行社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有利于我们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当前的旅行社业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的开发,从而丰富了教学内容,为提高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支撑。在课程教学中,把行业现状和特点如实地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尽早与社会接轨,不至于让学生走出校门,与行业实际脱离太远,从而产生种种不适应。

(三)通过企业实践锻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教师下企业锻炼,了解了目前行业、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就业状况,通过自己亲身经历,掌握企业对本专业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要求,返校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培养出更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同时根据企业要求与工作过程特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按知识结构分模块,按能力结构分项目,按认知规律分任务,采用工学交替,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根据企业对员工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沟通协调能力、随机应变能力、服务意识、敬业精神的要求,修订教学计划时加大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培训课程比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加强自身修养。

(四)通过企业实践锻炼,改变思想观念,提高教师学习技能积极性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本教研、双师、教师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3(c)-0000-00

近年来职业院校规模扩大,教师队伍出现比例性、结构性缺失。为此,学校采取招聘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骨干补充双师教师队伍,使大量的企业技术人才进入职业学校的教师队伍。如何尽快培养出合格、适用的新人,不断提高、充实学校的教师队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当前许多学校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校本教研顺应了职业教育改革的理念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技术成了教师、学生、学校发展的迫切需要。校本教研已成为双师教师培养的理想平台。

一、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活动,它的价值取向体现在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技能、专业情感在教学实践中自我完善。所以教师要树立研究主体的意识,增强研究主体的责任感,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提高教学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开发和创新的素质。使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专业成长融为一体,逐步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

二、“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研究中的一种特指,指具备深厚的专业理论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又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胜任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双重职责的复合型教师。

从实质上说,“双师型”教师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首先,教学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组织协调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及良好的思想素质等。其次,具备较好的行业与职业知识及行业与实践操作能力。一方面,能进行行业与职业分析、岗位群分析,具备行业、职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另一方面,具备较好的顶岗工作能力即既是教师又是师傅的双重角色。再次,把行业与职业知识及行业与职业实践能力转化为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和把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并进行生产的能力。既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调整和改进,又能参与新产品、新技术等的开发、利用和推广。

(一)“双师型”教师结构现状

據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全面提升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 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课(含实习操作课)与文化课教师的比例不低于1:1的要求,全国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平均应达到90%左右,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应不低于60%,“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应达80%。而目前多数职业院校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失调,专业课教师在数量上严重不足,而公共课教师又相对过多;专业课之间学生数与专业教师比例也严重失衡,“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就目前师资培训情况看,根据国家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少部分教师由学校选派到教师师资培训基地举办的培训班学习或选派部分中青年教师到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挂职锻炼。然而这两种培养模式远远满足不了 “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再则这种短期速成法还需要一个环境去不断的实践,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于是一种面向全体教师,基于校本的教研模式顺应了 “双师型”教师成长的需求,只有学校这个真实的教育环境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丰厚土壤。

三、合理且适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研内容和形式

选择合理实际的校本教研内容,是促进“双师型”教师发展的关键。那么怎样选择教研内容呢? 教研实际上就是要把这些实际教育问题回置到鲜活的现实之中,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回归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回归到课堂、回归到实训室。正是在这些“回归”使教师(理论)和工人师傅(技能)相遇了,并开始了对话,这是值得珍视的机遇。

在校本教研中,教师个人、教师群体、企业专业人员是校本研究的三个核心要素,他们构成了校本教研三位一体关系。并以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形成校本研究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的基本力量。

(一)自我反省

自我反思是教师个体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是指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实际教育问题进行回顾和分析的过程。通过对教育问题的反省、思考,探索并作出理性的选择、判断与整理,从而促进自己观念的转化,提升教学能力。显然,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校本教研最基本的力量和最普遍的形式。

(二)同伴协作

校本教研在强调自我反思的同时,强调教师之间及教学活动中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成长。其基本形式有:对话、茶心得会,包括信息交换、经验共享、深度会谈、专题讨论。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强调团队精神,群策群力。“双师型”的发展,要求教师共同承担教研课题或教改任务。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使教师在互补共生中成长;要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每个教师都要贡献力量,彼此在互动、合作中成长。专业骨干教师发挥帮、传、带的作用,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教学操作的要求,以达到学校所有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发展的目的。

(三)专业引导

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的重建;就其形式而言,主要有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企业顶岗锻炼等。

实践证明,专业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等,对教师帮助最大(评学评教)。尤其对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更为重要,如当前很多职业院校与高校和企业建立研究伙伴关系(政校企合作),聘请知名专家教授和高级技术人员为学校的客座教授和技术指导,大学教授与职业院校教师共同完成研究课题,企业工程师与职业院校教师共同研发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近年来各校选派专业教师到示范高职院校学习新的职业教育教改理念和方法,到企业基层生产单位和实习基地锻炼,利于教师了解和掌握行业中的新课题,新经验、新成果、新设备、新技术,以便有的放矢的改革和充实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职业技能。

四、校本教研实现是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理想平台

综观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已经成了主流话语。而建立以校为本的校本教研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大量实践证明,校本教研作为“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一种具体形式已经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实效性,并为广大教师和职业院校所欢迎。所以作为学校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教研制度,充分利用校本师训资源,把学校办成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自我发展的理想平台。

参考文献:

[1]王黎明. 关于加强高职院校校本管理的思考[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8):135-137

[2]杨楠. 发挥教研员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26(4):139-141

[3]郭耀邦. 关于职业学校开展校本教研的思考[J]. 中等职业教育2005,(24):11-14

[4]吕周沪.加强校本培训 搭建发展平台[J]. 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40-41

[5]龙君伟.国外校本培训的发展趋势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2(6).89-91

[6]王文龙,张磊,徐文秀.“双师型”教师培养对策研究[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1,(1):27-28

[7]周明星,焦燕灵.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反思与校本教育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9):47-49

[8]袁新文. 大学中的大学,让老师走向卓越[N]人民日报,2011年03月31日(1)

[9]张义昌,潘家俭.加强校本教研活动 提升教学技能水平[J].才智.2010,(33):296-296

[10]陈斐. 教师专业成长中的“高原状态”之质性研究[J].教育探索.2009,(6):83-85

[11]蒋翰成. 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与专业教师的发展策略[J]. 职业.2008,(8):59-59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篇4

一、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在近年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指标体系中作了较大的改革, 笔者认为教高[2008]5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校内专任教师基本情况表”对双师素质教师的注释更加符合实际, 切实可行。其定义如下: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 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和校内兼课人员: (1) 具有本专业中级 (或以上) 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 (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 , 并在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过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 使用效果好, 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2) 近五年中有两年以上 (可累计计算) 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 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3) 近五年主持 (或主要参与) 过应用技术研究, 成果已被企业使用, 效益良好。

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内涵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6]16号) 中指出, 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 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双师结构体现在整体结构和个体结构两个方面。双师整体结构特点表现为教师来源的二元结构。其中“一元”是指专职教师, 他们通常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 熟悉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 但是实践动手能力不是很强;另“一元”是指兼职教师, 其内涵是以从事企业工作为主, 被高职院校外聘为专业课教学教师。双师个体结构特点表现为每一位专兼职教师都要具备双师素质。

三、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实践

近年来, 我们通过加强教师基本素质培养, 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及专业技术职称考试,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共同申报省市科研课题, 进行课程开发, 深化校企合作, 在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我系各专业都建立了一支较为稳定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双师素质教师达70%以上。

1. 加强教师基本素质的培养, 提高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双师素质教师首先是教师, 应具备教师基本素质, 这种素质至少需要以下几个要素:一是以学生为中心, 因材施教;二是选择专业教学的内容;三是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 (如启发模式, 实践指导模式, 现代教育手段模式) ;四是教师服务意识, 取消对学生某些限制和障碍, 并变为教师职责。专职教师必须参加“教育学”、“心理学”、“职业道德”等课程培训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

2. 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及技术职称考试, 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

学院出台了文件规定取得职业资格或职业技术职称的教师给予800元—3000元奖励, 以此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或技术职称考试。结合学生“双证制”的实行, 要求教师取得职业资格证。现在绝大多数教师入职即能取得职业资格证, 3—5年即能取得中级以上职业技术职称。

3. 以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为切入点, 建立教师与企业初步合作, 引进兼职教师。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 每个专业建设委员会一般由5—9位行业专家及5—9名校内专兼职教师组成。如我系有工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金融保险及旅游管理专业, 我们分别组成了四个专业建设委员会。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建设委员会由工学院教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任主任委员, 由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质保部部长、淮安金鹰购物中心商品管理部总监、淮安实全用友软件有限公司总经理等任副主任委员。每位校内专兼职教师联系1—2位行业企业专家, 到企业向专家介绍学院情况、专业情况并递送相关材料, 同时了解企业情况, 再请专家到学校与教师学生一起研讨教学方案, 为师生开设讲座。在上述接触中建立教师与企业的初步合作。

4. 以科研课题申报为动力, 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与企业建立深层合作, 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素质。

高职院教师科研课题的申报应该以应用型的课题为主, 应该立足于解决行业企业实际问题, 为地方经济服务, 因此教师申报科研课题时应该到行业企业中寻找问题, 帮助行业企业解决问题, 在研究行业企业问题的过程中加深教师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如我系与淮安实全用友有限公司合作申报省教育厅课题“淮安市列统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通过课题申报、研究加深了校企合作。

5. 围绕课程建设, 与企业建立全方位合作, 全面提高教师双师素质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课程建设包括师资队伍、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习基地等多方面的建设。以某门课程建设为目标, 通过专兼职教师共同选择教学内容, 编写教材, 改革教学方法, 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手段, 促进专兼职教师理论及实践的交流。

四、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 校内专职教师自我双师素质培养的动力不足。

目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与学院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密切相关, 与系部专业建设关系较大, 但与教师切身利益关系不大。教师是否具备双师素质与职称评定无关, 与薪酬多少关系不大, 因此教师自我双师素质的培养动力不足, 多数教师认为上好课发表几篇文章就万事大吉了, 而对取得职业资格证到企业实践等不感兴趣, 甚至许多教师嫌麻烦不愿花钱, 职业资格证不年检而被掉消。因此出现专业负责人着急, 但教师不主动培养自己的双师素质, 影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效果。

2. 行业企业专家到校任教积极性不高。

行业企业专家到校任教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本职工作压力很大工作很忙, 很难抽出时间到学校进行实践教学活动;二是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多是个人关系, 专家们不愿因为一点收入影响企业工作或在企业产生不良影响;三是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没有社会责任。

五、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进一步思考

1. 学校可以每年定期在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专兼职

教师中评双师素质教师并发放资格证书, 以营造双师素质教师培养的氛围。学院可以按照教育部相关文件出台双师素质教师评聘实施细则, 首先由专兼职教师个人提出申请, 然后学院评审委员会评审双师资格并发放资格证书。笔者认为教师的双师资格不能终身制, 聘期应以五年为宜, 因为职业技能发展较快, 教师长期不接触实践则其掌握的技能落后即失去双师素质。

2. 将教师的双师素质作为影响教师薪酬的因素。

在教师的薪酬设计中要考虑教师的双师素质, 拉开双师素质教师与非双师素质教师的收入差距, 提高专兼职教师取得双师素质资格证的积极性。

3. 创造条件让兼职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

双师素质教师的首要条件是要具有教师资格证。目前校内专职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不难, 学校积极组织, 教师努力争取。但兼职教师则少有具有教师资格证的, 主要原因是学校不重视培养, 不引导兼职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因此学校首先要在兼职教师中宣传教师资格证并将兼职教师取得教师资格证的培训考试等的管理纳入师资队伍建设的范畴, 让兼职教师通过取得教师资格证提高教学能力。

4. 通过企业领导以组织形式聘请行业企业专家, 高

职院给予企业一定的资金投入, 增强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学校实践教学的责任感及自豪感。企业专家到学校参与实践教学, 在期内一定程度上会分散企业专家精力, 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因此需要学校给予企业一定的经济补偿, 才能调动企业积极性, 推荐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职, 同时也将行业企业专家到学校兼职变为企业工作的一部分, 这增强了专家到学校任教的责任感及自豪感。

总之, 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是高职院实现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目标的重要前提。加强制度建设, 加大资金投入, 是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王健, 马文樵, 李正峰.论双师型教师与高职教育[J].武汉航海 (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 (8) .

[2]教高[2008]5号.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的通知.

[3]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篇5

一、指导思想

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是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的核心,也是中职学校专业建的迫切需要。依据我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按照“课证岗对接、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坚持培养为主、引进为辅、专兼结合的原则,培养一支师德高尚、行业知名、技术精湛、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全面提高我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培养目标

全面提升培养对象的专业素养,促使其成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的主要力量,在课堂是教学能手,在企业是技术能手。与风顺车轿有限公司、衡阳云龙计算机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共同设计培训项目,组织专任教师参加双师素质技能培训项目;鼓励专业教师考取二级以上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以提高专业技能。

三、培养内容及措施

1、企业顶岗锻炼

安排培养对象到双师素质教师培训基地顶岗锻炼3个月,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研讨,提高自身的实践教学能力,顶岗锻炼结束后汇报交流企业学习情况,并撰写报告。

2、教学能力和教研教改水平

培养对象能胜任本专业主干课程的项目教学工作,教学效果良好;较准确地把握任教课程教学目标以及在职业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教材开发、实践教学等方面提供建议;与企业兼职教师刘文结对教学,取长补短,切实加强教学水平,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应用技术研究推广能力和市场探索能力。

培养对象应有较强吸收、消化和推广专业知识的能力,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技能水平,并在教学中充分反映,有较强的市场调查能力。具体措施:

①安排培养对象到到教育部中职师资培训基地培训,掌握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篇6

关键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方法;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不断完善,许多公司已经由从前的以劳动力为主要人才构造转变发展为向知识能动力高为主要人才构造,因此我国对现今社会对技术型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个别技术操作上,更是需要技术型人才具有工作综合应对能力,满足相关岗位的各类需求。而中职院校作为培养全能型技术型人才的大花园,为顺应时代的需求,中职院校这个大花园的任务是培养出适应各个第一线职业岗位的专业全能型人才之花,并且为了获得这种成就,中职院校必须拥有一批自身专业知识技能优秀并且能很好地传授知识养分的“园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双师型”教师。

现今世界各国对求能型人才急迫需求,培养和管理“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各个国家职业人才教育中大家重视和关注的热点问题,许多国家开始重视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教学能力的同时发展。如今我国,中职院校已经逐渐把“双师型”教师作为其独一无二的师资特色,中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们本身就可以成为各个行业中的精英,他们能很好地带着学生们将理论知识生动地在实践中传授,让他们更轻松地接受、记牢并很好地掌握实践操作方法。“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中职院校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了学生今后在残酷职业岗位竞争中能否占有利地位。

一、师资来源与“双师型”教师的关系

“双师型”教师是指自身拥有深厚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同时,能够通透灵活的将自己的知识生动地教授给学生们的教师,他们不仅仅能熟悉并能很好地理解,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的技能,还在实践中积累了如何有效简洁地将知识明白讲解的经验,深入浅出地让学生了解明白并掌握教师所教授的各个岗位的专业知识和实际的操作技能。

目前,高校的毕业生成为职校教师的主要来源。在这之中,可以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初入社会的师范类毕业生能够很好地让学生理解他们讲解的知识,但是他们大多数几乎没有接触过所教授的中职学生的专业上的知识,另一类是非师范类的学生专业知识扎实,但他们在教育教学上的能力则很弱。近几年,高等职业师范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是由于社会普遍需要全能型的应用人才,导致学习职业师范的学生很多。这种社会导向让中职院校迎来师资中最倾向于“双师型”教师的师资来源,高等职业师范类的毕业生既有扎实深厚的专业职业技能,又接受了师范学校给予的教育教学经验。中职院校有时也会观察了解社会市场岗位的走向进而为适应社会市场衍生出新的职业专业发展,这时需要在这些新生热门岗位上招聘人员来加入到院校教师队伍中,而这也是学校师资来源之一,这些人员在专业岗位理论和操作上如鱼得水,在专业技能竞赛上也是个中翘楚,但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却是初出茅庐。不仅如此,还有因为各方面社会因素让原本教授文化课的教师转而加入职业专业课教师的队伍,显然,这部分的教师教育教学的经验十分丰富,但在关于职业专业技能知识和操作上存在不足。

二、“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管理方法

2.1完善学校校本培训管理机制

每个学校里应该都有一批专业知识扎实、操作熟练的教师,或者有一群十分善于将知识深入浅出的教师,俗话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学校的教师可以相互学习交流,不断发展保持自身的优势同时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点,改善自己的不足。所以,中职院校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将学校的师资分为多组,建立各组的管理机制宣传并加强团结精神促进集体的凝聚力,大家进行能力上互补提高并且共同在讨论中不断深入研究和创新不同的教学方式,了解发现教学设备的新用法,重新整理改善自己的职业专业知识结构图。多种意见交融并不断完善,不仅能加强教师的理论和实践的培训,也开阔了教师们的思维。

2.2加强校企合作,促进教师加强实践操作

如今,很多著名的企业为了第一时间掌握市场全能型人才于是和中职院校合作,为了能更好地让这些人才有机会锻炼自己的实际操作自愿成为学校的实践培训基地,这不仅仅是让学生得益也让教师能在实践中教学并完善自身知识库。进入企业实习不仅可以了解各个专业随着社会科技发展出现的各种新理论和设备操作,还可以进一步锻炼自己实际操作,在增强了自己的实际动手操作水平后也有地方可以进一步地研究创新,并且运用到教学中。另外,学校可以聘请各个企业的岗位精英授课并进行操作,也可以让校内校外的教师沟通学习共同进步。

2.3积极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

学校要时刻记住自己的目标,围绕培养“双师型”教师这一目标来策划学校活动,我们可以开展竞赛以鼓励教师向““双师型””教师发展,学校可以和别校联合举办校际竞赛,鼓励师生参加,设立严格的评定标准,校内师生和学校间师生的竞争对决可以有效地促进组内教师团结精神的凝聚和因相互学习导致教学能力的提高。再者,竞争的激烈能使教师高度紧张,进而会带动教师学习能动性,使其不断地学习加深自身的学识,熟练技能的实践操作。

2.4借鉴国内外成功培养“双师型”教师途径

我们要吸取别人的成功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成功的机会。通过查找资料,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如德国、法国、美国等有较为成功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他们不仅仅拥有完备的职教法度法规、企业和政府也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便利规则,国内“双师型”教师发展模式有单调并缺乏保障“双师型”教师培训的规则,知道了这些,我们就可以结合别人的优点改善自己的不足。创出属于中国独有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联系当前中职学校的师资复杂,教师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中职院校可以学习中国著名的孔子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有重点的培养“双师型”教师,也可以利用竞争或一定程度灵活地借鉴改善成功的模式从而创造为自己练身定做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宋明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 西南大学 2015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篇7

一、“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

“双师素质教师”应当具备的素质与能力为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双师型”教师应能按照市场和行业的现状, 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 设计职业及职业岗位群, 调整和改进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 创新教学手段, 注重学生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决定了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既要具备高等学校教师的共性, 更要具备进行技术应用与开发的特质, 即要具有双重素质。

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不长, 师资队伍相对来说比较薄弱, 总体上结构不尽合理、实践能力偏弱、培养渠道相对贫乏等情况尚未从根本上改观。整体来看师资基础薄弱, 原有的教师和新引进的教师都需要提升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这是民办高职高专院校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也是关乎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目前民办高职高专教师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高等院校在职离职的教师或高校应届毕业生, 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知识, 但是几乎没有在企业的实践经验, 专业技能缺乏, 对岗位职能和岗位群了解不够, 在教学过程中, “重理论, 轻实践”, 考核方法还是以传统的笔试为主。另一部分是从企事业单位中招聘有实践经验的人员, 他们有专业实践经验, 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这样的师资队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

(二) 培养制度需要完善

民办高职院校大多数都制定了“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目标, 但是对“双师素质”的界定不够明确, 只是停留在具备职业资格证书的层面, 对实践经验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不高, 同时学校缺乏切实有效的双师培养培训制度, 使得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动力到企业挂职锻炼, 激励作用不明显。

(三) 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较低

民办高职高专院校的服务对象既包括学生, 也包括企业。大多数教师的教学方式停留在书本和讲堂, 没有深入企业切实的做一些调查研究, 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 技术需求和用人标准, 教学和实践脱节, 从而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缺乏实践竞争力, 给企业带来了很高的岗位培训成本。

三、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措施

(一) 自我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

有计划的从企业引进一批具有丰富的生产、技术实践经验, 科研水平高的一线人员充实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他们可以给教学带来最新的技术工艺和行业信息, 为教学注入新鲜的内容。定期召开形式多样的交流会, 比如研讨、观摩考察, 让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有充裕的时间沟通交流, 解决教学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也可以发挥学校较好的科研条件, 为企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增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当价值纽带形式的时候, 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也进一步实现。

(二) 构建教师实践技能培训的平台

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重要的教学硬件和科研场所, 实训基地的建设要遵循开放性、通用性的原则, 才能满足专业群的需要, 可以进行多学科的实践教学, 降低筹建和管理成本。企业可以引企入校, 把最新的技术设施应用到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中去, 营造更真实的职业环境, 学校和企业实现资源共享。教师可以不出校门就接触到企业一线的设备、技术和行业信息, 有助于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充实教学内容, 及时把握行业最新的研究动向和技术发展趋势, 积累科研信息, 也有机会得到企业的经费赞助, 有助于提高自身科研水平。

(三) 建立考核和激励制度

民办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制度一系列的奖惩制度来鼓励教师参与实践, 可以统筹安排教师的教学、实践和培训, 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到企业挂职锻炼, 参加技能实践, 努力提高技能水平。学校可以将企业挂职锻炼纳入到教学任务的考核范围, 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按要求完成企业挂职锻炼任务的老师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对表现突出的老师给予一定的经济补贴, 这样既能提高教师投身实践的积极性, 又能解决教师工作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四) 校企密切合作实行科技服务与开发。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应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以实现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日常联系, 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持续的给学生提供实践实习岗位。学校要设计出一套完整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考核标准和操作流程, 与用人单位合作, 加强过程管理。不仅让学生得到相关工作经验, 同时还有树立劳动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总之, 民办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 关系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民办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加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熊璟.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成长途径探析[J].新西部, 2011 (12) :159.

[2]车广侠, 徐春芝, 李晓红.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6) :121-122.

[3]陈静.浅谈高职院校如何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下月刊, 2011 (05) .

高职院校双师素质队伍建设 篇8

在对双师型教师的认证问题上, 人们存在着很多误区。大多数人认为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就是持有“双证” (教师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证和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 的教师。根据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提出的具有“双师素质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并结合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方式, 可以将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归纳成两种:一是从教学和生产两种不同的岗位来强调双师型教师, 认为高职教师应既是教师也是专业技术人员;二是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强调双师型教师, 认为高职教师应该既能从事理论教学, 也能从事实践教学。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2.1“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数量不足

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数来自于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 来源单一。在很多高职院校中, 本科应届毕业生、硕士生占专职教师总数的80%以上, 他们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 因此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 造成了专职教师队伍中“强理论、弱实践”的现象。同时, 高职院校对有较高专业素质教师的吸引力不如本科院校大,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根据调查研究显示, 高职院校的在职“双师型”教师数量只占所有教师的35.7%, 其中, 高素质、能力强的师资缺口更大。因此, “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数量不足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的根本问题。

2.2“双师型”教师制度缺失、措施不足

在现行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着“重学历、轻技能, 重研究、轻应用”的现象, 无形中引导教师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提高学历、发表论文等学术理论上, 对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则兴趣缺乏。由于,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在政策上并没有过多的有力倾向, 不能调动教师参加职业技能锻炼和培训的积极性, 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缺乏有力的后盾。

2.3“双师型”教师培训认证体系缺失

目前, 社会上出现一些培训“双师素质”教师的认证单位和机构。而“双师素质”教师不是仅通过几天或者十几天的理论培训, 有一段时间的走马观花似的企业经历, 参加一个合格考试就可以称为“双师素质”型教师的, 它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到生产实践第一线锻炼和提高的。由于“双师型”教师培训机构不具有权威性, 因此其认证的结果也就不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 这也使“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缺乏保障。

2.4兼职教师缺乏稳定性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聘请一些经验丰富、技能高超、授课生动的兼职教师。这样不仅解决了“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但聘请的兼职教师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一是部分兼职教师虽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高超的技能, 但没有相应的教育理论和教学经验, 在给学生的知识传授上还不能尽如人意;二是大部分高素质的兼职教师, 在时间上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 尤其是长时间的理论教学课程不能保证相应的教学进度。三是由于兼职教师在教学上的不连续性, 没有精力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作深入了解, 和学生不能形成很好的磨合, 不能完全做到因材施教。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对策

3.1开辟多元化“双师型”教师来源渠道

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辟多元化来源渠道引进急需的“双师型”教师人才。高职院校可以引进新兴专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 通过2~4年的下企业培养锻炼, 成为新兴专业的教学骨干;还可以引进退休的具有较强敬业精神、较扎实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和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 他们对学生的实践教学有较强指导能力;还可有针对性地聘用一些名高校的老教师, 他们热爱教育、熟悉教学、精通业务, 可以对青年教师起到传、帮、带的作用。高职院校在引进“双师型”教师时应严把质量关, 将具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才引进来, 为建设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兼职教师队伍打下基础。

3.2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双师型”教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均处于较高层次, 他们承担着较一般教师更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 政府和职业院校都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激励机制, 使“双师型”教师在职称评定、学习进修、评优评先等方面享有优先权, 满足“双师型”教师本人的内在需求, 尽可能将单位整体利益与教师的个人利益挂钩, 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单位的兴衰对自己前途、利益的影响, 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3.3校企合作, 强化培训教师职业技能

高职院校要认真思考, 制定有效可行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方案。学校可以与企业结合, 进行项目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新技术推广等活动, 促进理论型教师向技能型教师转变。同时, 与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是教师提高实践技能、进行新技术开发的场所, 也是学生完成实践教学任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的场所。校企合作为强化培训教师技能, 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几年, 从国务院、教育部到各个高职院校, 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都十分重视, 制订了不少吸引人的政策和措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持续的、稳步推进的建设过程,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于推动21世纪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摘要:“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和根本保证。文章分析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存在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有助于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篇9

我院作为广东省一所具有企业背景的建筑类高职高专院校, 担负着为广东及珠三角区域开发建筑劳动力资源、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 因此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要求, 尤其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对高职院校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能通过我们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分析与比对, 能以点带面, 研究分析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找出问题症结所在, 为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寻找思路, 总结出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规律。

以下研究数据来自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组织人事处2011年底对我院“双师型”素质教师统计的结果, 还查阅了其他的一些调研材料报告, 经过我们进一步的整理、分析, 得到的基本情况如下。

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教职工350人, 专任教师187人, 兼职教师42人, 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79人, 兼职的3人。“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的42.2% (不包括兼职) 。

(双师比例不包括兼职)

(专任教师:包括任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指导课教师)

一、调研结果表明

(一) “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不足 (比例不达标)

“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偏低。学院专任教师中, “双师素质”教师人数偏少, 占专业教师人数的比例明显偏低, 而且各系分布不均匀, 增加“双师素质”教师人数和比例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只有42.2% (不包括兼职) , 兼职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人数比例就更少了。

调查统计中发现专业课教师数量呈现明显不足, “双师素质”和外聘兼职教师中从事理论课教学的人数偏多, 从事实习实训课教学的人数明显偏少。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讨论稿) 》中提出, 到2005年, 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要达到专业教师总数的80%。《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提出了“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要求, 其中优秀学校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70%, 合格学校应达到50%。到2010年, “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指导教师总数应为60%, 这是基本要求。据山东师范大学牟燕荫[1]调查的山东烟台职业学院, 其“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为151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1.3%;据天津大学覃丽[2]对全国27所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的调查结果知道, 27所高职院校其“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8.3%;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陈文江[3]对安徽水电职业学院师资的调查, 该学院“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为178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0.1%;据西南大学李奇[4]对南宁市6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知道, 南宁市各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的数量约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据东北师范大学柴秀智[5]对吉林交通职业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调查报告知道, 该学院“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为110人, 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7.4%。调查统计, 广东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具备高素质的“双师素质”教师占的比例不足25%, 离《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规定的合格标准50%或60%的目标还相距甚远。

(二)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

1. 年龄结构不合理。

我们学院40岁以上的“双师素质”教师占49%;牟燕荫[1]调查的山东烟台职业学院40岁以上的“双师素质”教师占85.5%;覃丽[2]调查的全国27所高职院校40岁以上的“双师素质”教师占70%。

2. 学历结构不合理。

我们学院“双师素质”教师本科36人占46%, 硕士39人占49%, 专科2人占2.5%。我们学院在这方面发展比较快, 据牟燕荫[1]调查的山东烟台职业学院:本科141人占93.3%, 硕士4人占2.6%, 专科5人占3.3%;覃丽[2]调查的全国27所高职院:本科3652人占76.32%, 硕士451人占9.43%, 专科682人占14.25%;柴秀智[5]调查的吉林交通职业学院的“双师素质”教师中, 硕士占24.8%, 占全院专职教师的16.3%, 本科占55%。学历结构出现中间大、两头小、高学历较少, 离《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要求30%还有一定的距离。

3. 职称结构不合理。

具有年轻的高职称“双师素质”教师比例太低, 中级职称“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较高, 我们学院“双师素质”教师中具有正、副高以上职称的有34%, 中级职称“双师素质”教师占57%, 其中高级职称中40岁以下的只有3.8%。从山东师范大学牟燕荫[1]调查的山东烟台职业学院的数据显示:“双师素质”教师中具有正、副高以上职称的有56.9%, 讲师职称的有42.3%, 其中高级职称中40岁以下的只有3.1%, 50岁以上的有62.6%。覃丽[2]调查的全国27所高职院:“双师素质”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有59.4%, 讲师职称的有37.8%。东北师范大学柴秀智[5]调查的吉林交通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有20%, 讲师职称的有52%。

从以上调查数据看, 高职高专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呈现老龄化, 大约30%的高级职称“双师素质”教师即将退休, 普遍面临缺乏年轻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后备力量急需补给。高职称的年轻“双师素质”教师数量太少, 出现断层, 因此, 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 加强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建设, 是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培养年轻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迫在眉睫。

(三) “双师素质”教师来源单一

从调查情况看, 各学院的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来源有4个渠道, 如:

从上表可知, 教师来源结构单一, 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 这一比例高达75%, 有实际工作经历的不多, 教师自身动手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缺少富有实践经验、实操能力强的教师队伍。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具备技能操作水平的一线技术或管理人员, 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懂理论, 更要会指导学生实践操作, 在学院专任教师中, 既懂理论, 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比例也只有20%左右。

二、调研结果分析

1.编制等原因造成学院在“双师素质”教师的录用上受限, 使“双师素质”比例难以达标。我们学院本来专业课教师的比例就小, 加之许多专业课教师毕业时间早, 自身技能难以达到“双师素质”的要求;同时, 政府部门对学院在人事编制的定额上卡得较紧, 使学校一些紧缺专业的“双师素质”教师难以引进, 造成专业师资严重不足, “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一下难以达到国家的要求。

2.学院自身认识不足, 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高等职业教育尽管已经进行了多年, 但学院对教师的技能训练重视仍然不够, 针对专业课教师特别是“双师素质”教师对专业的建设规模和发展认识不足, 使在“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出现了领导重视不够、培训资金投入不足等诸多影响因素, 使“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难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3.职称评定政策不配套, 主要是现行高校教师职务评聘办法不利于高职教师。目前, 我国高职教师职称评定尚无相关政策, 其标准是比照普通高校教师, 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数量与质量。再加上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有关规定的限制, 教师参加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的评审比较困难, 一般难于取得相应的任职资格。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起步晚, 目前还不完善, 教师中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为数甚少。这样一来, 高职教师就处在教学与科研、技能的双重压力之下, 不利于教师对专业知识、技能结构的系统梳理与熟练掌握, 使知识、技能的传授缺乏集成性, 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也是不利的。

4.多年来“双师素质”教师的鉴定标准不统一, 影响“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由于“双师素质”教师的标准还未统一, 使有些教师甚至学校领导错误地认为“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双师素质”教师, 或拥有双证就是“双师型”教师, 教师个人不再注重技能的提高, 学院也不再注重“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这样一来, 使得“双师素质”教师的整体素质大打折扣。

5.“双师素质”教师重使用轻培养, 培养渠道匮乏。目前, 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只能选择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双师素质”教师培训班, 这一项占所有培训的95%, 能参加企业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科研和开发的只有5%的教师。再加上近几年的扩招, 在校的专任教师的授课基本都超过12节/周。班级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 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 专职教师超负荷工作, 无暇顾及业务提高、进修和实践锻炼。目前人才市场上一些非热门专业的教师过剩, 而一些与经济建设联系紧密、市场急需的紧缺型专业教师很难引进, 能进来的大批年轻教师, 也大都是刚从高校毕业, 或聘请在读高校硕士生, 这些教师参与实践有限, 自身就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新教师又急于攻教学关, 忙于进行各种教学上岗培训。教师与教师之间缺乏经常性的专业交流, 同一学院的交流不足, 不同院校之间教师的交流渠道就更是不畅。又因为待遇的问题, 一些富有实操能力的教师在外面兼职或办实业, 把教学当作“第二职业”。一些行政人员承担一些教学任务, 当点缀, 并不是一心一意地从事教学工作, 部分中青年教师不安心本职工作, 搞兼职、学历达标, 以致学院有些专业的课程长期聘用兼职教师, 专任教师的缺乏、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将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大部分学院虽与许多大企业联合办学, 实行订单式培养, 但多数都只是针对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等, 与“双师素质”教师实操能力的培养没有挂钩, 所以校企合作, 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提高基本上没有关系或没提到合作的教师培训计划。尚未形成较规范的行业科技开发、社区服务、产教结合的职教体系和教学模式, 多数企业不愿接受教师的顶岗生产实践, 使教师赖于提高实践能力的场所得不到保证。譬如我们学院, 在专任教师中, 曾经从事工程管理、工程设计和建设 (从企业调入) 的教师就很少, 大部分都没在生产一线呆过, 也没参与过工程设计、监理、测量等工程实践的学习, 尤其是IT行业相关的专业, 基本都没在生产一线干过, 可想高职院校的“双师素质”教师从哪来。

6.对“双师素质”教师尚未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教师知识老化严重。光从上面提到的培养渠道匮乏、教学任务繁重、教学不够专心, 就可以想象, 教师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实践经验, 都存在严重的老化现象。当然这也有专业课教师自身的原因, 一些专业课教师的现代职业教育意识淡薄, 加之高职院对专业课教师的奖励机制和措施没有及时到位, 使部分教师产生消极思想, 不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

现在的科技信息社会, 使我们都成为终身的学习者。在这个不断变化、日新月异的世界中, 二十多岁所学的知识和一组技能就可以受用一辈子是不可能的事, 一次性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老化的速度越来越快, 必须改变以往传统的学习观念和方法, 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高职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方法和设备, 一定要适应行业技能的发展, 传统的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老化严重, 学科分化过细, 与行业、企业的岗位群设置脱节, 各学科、各专业、各教研室之间形成门户之见, 缺乏足够或充分地交流与沟通协调, 教师在课程教学上要完全做到“教、学、做”一体化还比较困难, 更不用说“工学交替”了。校园内实训教学场地、实验设备的缺乏和教师行业知识的老化等严峻的现实, 以及校外行业、企业的科技进步都冲击着我们原有的知识结构, 终生教育的思想已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以上是本课题研究小组对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及我学院“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的调研及分析, 课题研究小组认为,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关键在教师, 只有具备了一支强壮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才能使职业技能成为连接教育和生产的力量纽带, 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为此我们要迫切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才会越办越好。

参考文献

[1]牟燕荫.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建设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 2008.

[2]覃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 2008.

[3]陈文江.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9.

[4]李奇.南宁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9.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篇10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素质,培养措施

一、“双师”素质概述

“双师”的含义就是让教师通过自身素质的提高成为教授能力和动手能力全面提高的高素质职业教育人才。早在职业教育改革之初, 国家在制定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时就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此要求的目标是让教师成为教师和技师、教师和工程师等“双师”素质的职业教育人才。“双师”应当教学能力强, 可以运用熟练而科学的教学技巧, 提高教学组织和控制的水平, 提升教学效益;具备学历和知识结构双高水平, 即有专业的教学知识和相关专业的技能;具备较高的实践技能, 在教学外教师能够运用熟练的专业技能和经验从事专业岗位工作;工作水平高, 教学中具备优秀的教师品质和严谨治学的态度。这些基本要求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就是鼓励教师在获得基本的教师资格后, 还要通过自身的充实和深造, 获得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资格, 如技术培训资格证书、岗位技能证书、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 以此促进教师向“双师型”发展。

教师具备教师职称后, 获得工程或者技师以上职业等级资格并达到其操作技能水平还较为困难, 需要有一个过程。所以我国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上, 提出了双师素质的发展概念和发展导向, 即以“双师型”为基础培养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 以此逐步促进教师达到“双师型”目标。因此, 从根本上看, “双师”就是要求教师具备两种技能:教授技能和操作技能, 两种技能素质的提高将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目标的实现。

二、目前双师素质队伍建设遇到的问题

1. 双师的标准模糊

双师素质教育是一个目标和方向, 职业教育要建立双师队伍的目标是十分明确的, 也得到了实施。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 如何评价“双师”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界定。如, 讲师工程师、讲师技师、讲师职业指导师等是否认定为双师。在实践中, 双师素质的教师资格认定往往是由学校和有关机构进行考核评定, 因为专业和教学内容的差异, 双师的评定当然也就存在着一定的标准差异, 而教育行政部门对“双师”的培养和评价没有介入和指导, 这进一步导致了双师评价机制的标准性缺失。没有固定的标准和认定程序, 没有激励机制和手段, 更与工资待遇无关, 当然就会影响教师成为“双师”的积极性, 在没有权威性和严肃性的评价标准的前提下, 很多教师对成为“双师”失去了“兴趣”, 因此, 认定标准的模糊显然不利于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培养。

2. 教师资源的局限性明显

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源主要来自高等院校的师范专业, 而这些教师往往都是从这个校门出来就进入到了另一个校门, 即完成了学业就开始了教师生涯, 因此, 虽然其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水平较高, 但是没有从事专业工作的技术实践, 当然就没有相关的技能积累。这就使得理论教学强于实践教学, 自身的素质也就突出了理论强而实践弱的现实情况。因此, 在培养双师的过程中, 这些教师只能从头开始对实践技术进行学习, 而现实条件却不允许其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参加技术实践, 要获得通过技术资格认证当然是不容易的, 这也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难点之一。

3. 教师的继续教育缺乏

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手段,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 继续教育是教师获得双师素质的重要手段。而我国的职业教育虽然提出了双师素质的培养方向, 但是此目标还没有落实到学校的具体工作中, 即获得职业技术资质的方式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缺乏利用继续教育的手段来培养教师的第二技能, 实际上双师素质提高仅仅停留在制度和规划中, 甚至于口头上, 最为重要的继续教育的手段和措施还没有完整, 因此双师素质培养无法全面实施, 这也是“双师”之所以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4. 缺乏固定的培养模式

从宏观的角度看, 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机制就是重视理论的培养机制, 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同其他院校的教师培养基本都处在同一个教育体制中, 所以缺乏特有的教师培养模式, 这就形成了单一素质突出, 而无法成为“双师”师资的现状。在现有的一视同仁的教师培养模式下, 要培养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是十分困难的。

三、国外的“双师”培养制度

1. 德国的职业教师培养体系

德国的职业教育较为发达, 其实行职业教育的时间较早, 经验和改造使其职业教育的体制已经较为完善。德国的职业教育在政府的支持下, 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德国的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合办学的双轨制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而其在“双师”培养方面的体制构成也有独到之处。德国职业教师的培养有三种形式: (1) 常规过程, 即在大学完成基本教育, 在这期间需要选修职业教育和辅修专业, 完成大学学业时需要参加职业学校的教师资格考试, 合格后进入教育学院学习, 主要学习的是教学理论。完成后参加第二次国家考试, 合格后才能获得职业教师资格; (2) 间接过程, 一些学生可以先完成职业教育, 在高职毕业后需要工作一段时间, 然后进入到大学进行学习, 主要进修教育理论课程, 然后参加常规的资格考试, 进入职业教育学院。 (3) 直接过程, 学生进入到综合大学, 毕业后进入职业院校从事教师工作, 但是在工作期间必须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 而德国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继续教育的规范、系统激励措施、操作办法、进修内容等, 继续教育的制度较为完善。

2. 日本职业教师培养模式

在日本要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需要先行获得职业教育的资格认证, 具备从事教育的基本资格;然后需要参加严格的考试, 才能获得职教的资格。日本教师的录用考试是每年一次, 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

进入教学岗位后, 还要进行相应的进修。日本对相关的进修有着严格的规定, 为了保证每位教师都可以获得进修机会, 日本规定相关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直接对教师的进修统筹和安排。在职教师的进修内容丰富多样,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修内容也不断扩展和变化, 这种灵活的进修制度有利于职业教育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

四、我国培养“双师”素质队伍措施

1. 树立教师的“双师”意识和“双师”标准

在培养“双师”素质的时候应当注意对教师“双师”意识的培养, 即教师要具备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意识, 将成为双师作为其从事教师工作的生涯目标。在职业院校应当大力宣传“双师”人才的必要性, 让教师明确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才能和技能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 而要教会学生更多的职业技能, 自身就应当具备相应的基本素质, 同时应当重视对实践教学中教师作用的评估, 即鼓励教师成为双师, 也通过监督和激励来促进其树立成为双师的意识。同时进一步规范教师技能考核的标准, 确定教师取得职业技术资格的具体办法和标准, 以此规范“双师”的评价体制, 让教师有意识、有动力、有目标。

2. 建立长效培养机制

职业教育所面对的不仅仅是教学水平的提高, 还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随时的调整更新, 因为技术的发展是高速度的, 今天教师具备了技术资格认证, 并不等于就具备了长期的职业教学资格, 因此培养双师素质需要一个长效的机制, 即完善的继续教育的体制。这个长效机制不是单纯的定期和定时的考核与进修, 而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的监督和激励制度, 鼓励教师自觉地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职业技能。也就是在定时定期的基础上, 规范进修和学习的方向, 此方向应尽量与教学实践和相关的技术发展有关, 即促进教师不断地补充新知识和技能, 这样“双师素质”才能发挥效果。

3. 拓展师资来源

在师资引入的制度中, 应当从两个方面入手提高教师的职业教学技能, 这两个思路就是先专业再职业, 或者先职业后专业, 这里的专业就是教学的基本素质, 职业就是指职业技能。先专业再职业就是指那些从高等院校师范专业毕业的学生, 进入到职业教学中成为教师, 然而在其工作期间需要对其进行技能化的培训和进修, 即选定教学科目后, 马上进行相应的技术培训, 使其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 然后进入到教学中;先职业后专业, 就是指在聘请教师的时候, 应当拓展眼界和层面, 从企业中聘请相关的技术人员从事职业教育, 而在聘请任教后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专业的进修培训, 使其在具备了教学能力后进入到职业教学活动中, 成为职业教育的教师。这两个师资引进方式可以满足目前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需求, 双向的人才引入机制可以加快职业教育教师的“双师”化进程。

4. 借鉴国外的模式培养“双师”

德国职业教育师资素质结构的双元性, 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核心目标。日本的“双师型”教师被称为“职业训练指导员”, 是指具有技术专业和教育专业双学士学位的教师。日本教师从事职业教育工作须先到企业工作后才能从事教学工作。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培养具有“双师”素质队伍的成功经验。

五、结语

总之, 要培养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就需要从宏观、微观、主观、客观方面入手, 利用师资来源的拓展、培训机制的完善、主观意识的培养、先进经验的引入等对现有的职业教师的培养体制进行改革, 树立双师素质的培养目标激励评价机制, 并以此为核心改进制度和措施, 完成双师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 为迅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

参考文献

[1]武俊梅.当前地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思考[J].民营科技, 2010, (06) .

[2]卜时忠.对构建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的研究和建议[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9, (3) .

[3]李友节.“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探析[J].中等职业教育, 2009, (26) .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篇11

[ 摘 要] 作为应用技术型人才,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生产一线的技术或管理工作。而作为一名基层技术骨干,必须具备过硬的实际技能和技术素养。这种技能和素养的培养需要学校有一定数量的高技能“双师型”教师和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做支撑。本文从阐述“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主要能力和素质,提出了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的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

[关 键 词] 应用技术型人才;“双师型”教师 ; 能力素质 ;途径措施

【分类号】G715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以及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改进创新,对专业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就机械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师而言,不仅要教给学生实际操作的方法要领,让学生学会操作,而且还应让学生了解掌握机床设备、工夹量具等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以及工艺规程等诸方面的知识技能。况且实际操作本身也包含有很多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以实操示范(可先讲解后示范,亦可边讲解边示范),而且还要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一般组织实施方法是:教师现场讲解示范,然后学生按照分组实操练习,练习时教师到各工位进行有针对性的巡回指导。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共性问题再集中学生进行统一讲解示范。通过这样反复练习,以达到学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的目的。此时专业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既是理论课教师,又是实践课教师,是具有双重身份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从字面上来讲,应解释为既能上理论课,又能上实践课的教师。这种解释笔者认为是比较肤浅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应更丰富、更广泛、更富有新意。对其内涵的解释和理解也是见仁见智。

目前为止,对“双师型”教师的概念还没有任何一个权威部门给出明确统一的标准和定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根据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有关教育部门以及高教领域的专家学者等,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给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双师型”教师的定义

几种观点:一曰“双证”,即教师资格证和技术等级证。同时拥有这两证的教师即可认定为“双师型”。换言之,“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是要有双证。然而笔者却不这样认为,有了双证并不一定就是双师。强调证书,会误导教师为拿证而考证,况且假证满天飞,不具含金量。这样可能会导致教师花钱买证,而忽视教学能力、实践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本末倒置。二曰“双能”,即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的教师即为“双师型”。笔者认为,具备了“双能”但不一定就是“双师”,二者不能混为一谈。“双师型”教师绝不是教师与工程师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在知识、能力等诸方面的有机结合。三曰“双职称”,既教师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同时具备这两个职称的教师即可称为“双师型”。四曰“双来源”,既教师的来源。这种观点不同于前三种观点,前三种观点是对教师个体而言,这种观点是对师资队伍而言。

综合以上几种观点,笔者认为“双师型”主要有两层涵义:一是对个体教师而言,“双师型”教师除了规定的任职资格外,还应具备以下能力:社交和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等;二是从整体师资队伍来说,既有专任教师,又有外聘或兼职教师;既有侧重于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实践教学的;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工矿企业的。

“双师型”其实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它是根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而提出的。在用法上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用来界定职业教育队伍中的一部分教师,称为“双师型”教师,主要是对这部分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第二种是用来界定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称为“双师型”师资队伍,主要是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总体结构要求。无论对“双师型”教师个体,还是对“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出“双师型”概念,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高质量的合格人才。这既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更是每一名教师所追求的目标。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的能力素质,建设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根本保证,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二、“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1.良好的思想品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良好的思想品质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高尚的师德是教师的必备条件。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双师型”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具有良好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要充满爱,使之成为学生的表率和良师益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讓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受到感染、影响和熏陶。有时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一个动作可能会让学生终生难忘。

2.较高的能力素质

对教师而言,要想使学生得到“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打铁需要自身硬。不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双师型”教师,都必须具备过硬的能力素质。“双师型”教师更应如此。一般来说,这种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学术能力等。

(1)语言表达能力

无论现代教学手段多么先进、复杂,语言仍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教师的教学活动大多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对学生性格、情操的陶冶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教师应注意语言的锤炼,讲究语言艺术,做到语言生动、形象、简明、准确、有韵味。教师语言逻辑性强,能把学生的思路理得有条不紊;语言生动形象,能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语言简洁明了,能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语言有韵味,才会抑扬顿挫。相反,如果教师语言逻辑混乱,没有条理,则会把学生的思路搅乱;语言平淡无奇,则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无味;语言啰嗦,则学生把握不住重点。欲掌握语言艺术,教师在课外需下一番苦功方能做到。愿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语言大师!

(2)教学组织能力

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善于把握课程标准,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精心备课,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和每堂课,采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易于理解掌握知识和技能。课堂上要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形成互动,科学分配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练得当,适时激励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强烈的参与欲和旺盛的求知欲。

(3)实际动手能力

“双师型”教师除了应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娴熟高超的专业技能,即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对机械工程专业的“双师型”教师而言更是如此。无论是数控实训(数车、数铣)、金工实习(冷加工、热加工)、电加工(数控线切割、数控电火花成型),还是模具成型、拆装等课程,都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如果教师不具备过硬的实际技能,学生是不可能掌握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实际动手能力对实践教学的教师来讲,相当于理论教学教师的讲、演、画、态等教学基本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练成,需要长时间的磨练和积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因此,“双师型”教师必须苦练基本功。要达到操作熟练,得心应手,挥洒自如的程度,仅靠工作时间是不够的,需在课外下一番苦功才行。

(4)管理和组织协调能力

机械工程专业的课程特点与其他专业不同,要求教师除了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和企业、行业管理能力外,还应具备与企业、行业人员进行沟通、协調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参与企业、行业管理的能力。以便于学生毕业后与企业、行业的接轨,满足任职需要。另外,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赛(机械工程专业主要有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全国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实习实训以及认识实习等,也是“双师型”教师不可或缺的能力。

三、“双师型”教师素质培养提高的途径和措施

1.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力度

培训是提高“双师型”教师技能的有效方法。学校应搞好顶层设计,把“双师型”教师培训纳入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队伍建设。制订 “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标准,配套相关政策,落实相关待遇。建立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科研等单位参观见学或带薪学习,并结合实践教学课程带领学生到工厂或实习基地实习,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另外,还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当客座教师,对本单位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传授专业技能和技巧,使专业教师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技能水平。

充分发挥在职教师优势,进行自我培训,互补培养。光华学院的教师来源渠道广泛,既有大学毕业生、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也有其它院校的退休教师和工矿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等,既有专任教师,也有外聘教师。多渠道的教师来源各有千秋,要善于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开展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传、帮、带活动,新老互动,互帮互学,共同提高。青年教师拜技能高、能力强的老教师为师,学习他们的课堂组织实施方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操作技能,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经常开展以提高双师能力,改革教学方法为核心的教学研讨活动,从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那里学习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从有过企业工程技术工作经历的专业教师那里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教学风格;从实践经验丰富的实习实验教师那里学习掌握专业技能的方法和传授专业技能的心得等。我校开展的理论课教师到实验教学中心讲实践课,两年轮岗一次的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它不仅是提高理论课教师实际技能的好方法,更是一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好渠道。

2.充分发挥企业和校外实习培训基地的作用,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专业素质和技能的有效途径。企业和校外实习培训基地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的广阔天地,教师在那里大有可为。教师通过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和技术改造、技术创新等活动,来提高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还可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请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以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学校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多给教师生产实践和指导实习实验的机会,使教师由单一的教学型逐步转变为教学、生产、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型,实现一专多能,达到“双师型”,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3.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能力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必须常抓不懈。无论是普通教师还是“双师型”教师,都必须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提高,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方法也是灵活多变的。如聘请国内、省内高校的专家、学者等给教师做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也可请本校的教学专家或教学名师以讲座或学术报告的形式给教师做课程设计等方面的培训。经常性地组织教师结合培养方案召开人才培养研讨会,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开展教师说课、课件制作与应用等竞赛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力。

还可采用双向听课法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即开展由教学名师、教学督导和相关教师等参加的听说课教学活动。先由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师上“公开课”、“观摩课”或“说课”等,课后由主讲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课堂组织、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重点、难点进行小结,以此来学习教学名师的教学经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是组织教学名师、学科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督导听查课,并及时进行点评和信息反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不足或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分析指导,帮助授课人提高教学能力。

4.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调动“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召唤和需要“双师型”教师,要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辛劳。为了鼓励教师尽快成为“双师型”,多出“双师型”,充分调动“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应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激励机制,把“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要求转化为教师自觉的、具有强烈事业心和高度责任感的原动力,拴心留人,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除精神激励外,还应注重物质激励。鼓励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相关大赛,按获奖情况给予奖励。把到国内外学习交流的机会多向“双师型”教师倾斜,以开阔其视野,增长其才干,营造尊重“双师型”教师的良好氛围。

结束语:

在“双师型”教师还没有明确统一的标准和对其内涵理解不一的情况下,应按教育部对“双师素质”提出的建议并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培养和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篇12

从表中不难看出: (1) 教学队伍人员结构不合理。高职类环艺专业青年教师占教学的主体力量, 一线专职教师较少, 与国家所要求的“一线教师应占全体教职工总数的80%”的比例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 专业化、“双师型”教师缺乏。目前, 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较高, 但是大多数教师都是通过教育厅的培训获得“双师”资格, 真正具有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较少。

环艺专业师资的整体结构影响教师的素质能力, 教学中具体表现在:一部分教师只能停留在理论教学的层面, 不能带领学生进行具体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面对施工现场的装饰性材料不能道明用处, 也不能讲解施工工艺及流程。这样学生无法真正进入工程实践的角色中, 毕业时不能形成一套完整的技能体系, 给以后的就业留下了隐患, 这种不能完成高职教学目标的教学无疑是不成功的。经过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 人们对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点详细地展开研究, 在总结诸多影响专业发展的因素中, 师资建设中教师的素质能力摆在首位, 它对教育产品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由此引发了笔者的思考:环艺专业“双师型”教师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才能与教育目标培养相适应?这正是我们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什么是环艺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严格意义上讲, 素养与能力是有区别的。人的素质是指一个人稳定的特性或心理特征。素质与能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能力不等于素质, 如果能力成为了一个人的稳定的特征, 就成为了人的素质;但能力又要以素质为基础, 能力的强弱是素质的体现。如学习能力, 它是一个人的智力各要素和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从人的发展教育观来对人的素质进行分类, 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认知素质和社会性素质。健康的身体, 平和的性格, 坚强的意志, 广泛的兴趣, 较强的记忆、想象、思维、自我意识, 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等, 这些都是“双师型”教师须共同具备的素质。能力即技能与方法。能力分为心理学意义上的能力 (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 以及职业意义上的能力 (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环艺专业“双师型”教师站在三尺讲台上要深得学生与社会的欢迎, 就必须在能力和素质两方面努力。

环艺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能力和素质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 源于大量的教学实践、实际工程案例经历而有所超越和升华的综合特质, 它涵盖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外建筑史、艺术概论等理论知识, 遵循环艺专业的特点和教学规律, 包括勇于教学改革创新,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力 (室内外设计原理思维程序、空间创意及家具陈设造型的方法论, 徒手表达图形与动手操作软件的能力) 、娴熟的实践技能 (施工工艺与装饰材料的运用技能、施工现场的管理能力、工程设计文案的文字语言表达能力、与甲方或客户的沟通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与对装饰行业、市场敏锐的反映和判断能力等。

二、环艺专业“双师型”教师素质能力的特征

1. 积淀性

环艺专业教学有它的特点和教学规律, 树立空间尺度感和掌握空间处理问题的能力是关键所在, 而专业教师空间设计素质与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知识实践积淀、积累, 不断感悟内化, 逐渐发展的过程。“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2. 综合性

环艺专业是工程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专业教师素质是综合知识的表现, 包括专业教学规律的掌握, 艺术修养与审美, 多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 学术水平及设计过程的理性思维和个性张扬, 设计风格的偏向与文化理念的崇尚。

3. 敏锐性

环艺专业“双师型”教师对装饰行业出现的新问题与新现象 (如材料、风格) , 装饰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动态应有敏锐的洞察力, 始终以新视角站在设计的最前沿, 使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尚性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教育对象。

4. 实践性

环艺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学科, 强调学以致用。一方面, 教师在完成教学之余, 提高自身教学和学术素质, 以更好服务学生;另一方面, 教师穿梭于课堂与市场之间, 在实际的工程案例中体现教师的社会性素质。从工程的接单设计到施工过程, 让学生了解流程, 教师的素质必须在实践中形成、发展提高。

把握好这四个特点, 对环艺专业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环艺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与能力的内涵

1. 思想素质

环艺专业“双师型”教师除应具有一般教师的师德师貌外, 还必须遵守职业 (行业) 道德。教师在行业中所表现的人际关系、职业意识、职业情感与职业行为都是学生效仿的对象, 直接影响学生进入行业后的知、情、意、行, 影响该行业的道德风貌。教师应熟悉建筑装饰公司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职业责任和职业态度, 并能有效传播给学生。

2. 理论素质

(1) 善于总结教学规律, 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去探究环艺专业的教学方法, 勇于改革教学, 严谨治学。 (2) 熟知环境艺术设计的原理、方法和基础知识, 掌握施工工艺与材料运用方法。 (3) 熟练地进行室内外设计图形表达 (包括各种制图软件与徒手绘制) , 了解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联系。

3. 能力素质

(1) 实践技能。实践技能是环艺专业“双师型”教师所特有的内在素质, 往往也是学校专任教师缺乏的。一个项目从开始谈判与量房到设计、从材料的选购到现场的施工与管理、到工程的最后验收和交付使用, 专业教师应熟悉每一个岗位技能的操作流程。 (2) 理性的设计思维能力。即教师应具有在纷繁复杂的设计风格与潮流中, 准确地抓住符合委托方要求的既有实用价值, 又能体现自我、富有艺术感染力主题设计的作品的能力, 真正做到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统一, 同时能准确地传达给学生。 (3) 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教师应具备与学生、家长、装饰行业及相关企业进行交往的能力, 把学生安排到装饰企业实践, 安排他们有序地与客户进行接单沟通, 学会谈判桌上的技巧, 让家长放心。 (4) 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善于发现建筑装饰行业的新锐现象, 收集新的相关信息, 进行新的教学创新。 (5) 经济意识。环艺专业“双师型”教师应有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就业观等经济观念, 熟悉装饰行业的竞争规律, 掌握装饰行业的经营管理方式、策略。开发学生办公司、当老板的自主创业的潜质。 (6) 掌握本专业的人才市场行情。环艺专业教师应掌握与专业有关的人才市场情况, 帮助学生了解并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激发他们的才能和个性发展, 做好人才需求调查, 了解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人才质量, 确定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从而使职业教育课程紧跟岗位要求的变化。

四、如何提高环艺专业“双师型”教师的素质与能力

(1) 不断总结该专业的教学规律, 加强环艺专业理论学习, 在学习中吸取营养, 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著名诗人陆游在谈到如何做诗时指出:“工夫在诗外。”学习专业教学规律, 教师必须把工夫放在认认真真读书上。读书破万卷, 下笔才如有神。

(2) 在工程项目实践中锻炼。实践是理论的源泉, 只有大胆地去实践, 才能丰富自身的理论素养, 获得更多的经验和体会, 掌握各种设计方法和理解不同空间处理的组合规律, 提高设计施工实践能力, 逐渐完善自我, 成就自我。

(3) 在学术交流和工程项目合作中发展。获取信息, 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博取众人之长, 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 实现自我提升。

总之, 环艺专业教师的素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 只要我们具有教师的时代责任感, 做装饰行业的有心人, 潜心钻研, 勇于实践, 挑战传统, 一定能由“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匠”转变为实践型、创新型的集教师素质、行业素质为一身的高素质教育工作人员。

参考文献

[1]桂建生, 胡国强.人的发展教育论[M].长沙:岳麓书社, 2002.

[2]姜野.高职环艺设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

[3]王玉苓.关于培养应用性高等艺术人才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 2002, (1) .

上一篇:理论研究创新下一篇:农村公共就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