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素质

2024-07-19

历史教师素质(共12篇)

历史教师素质 篇1

一、历史教师应当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

首先, 要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 塑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 要以身立教, 为人师表, 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其次, 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我想就是“奉献”两个字。如果丢掉了奉献, 那就不能称其为教师。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要有甘当人梯和红烛的献身精神, 对学生充满爱心, 对工作充满责任心, 对未来充满信心, 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二、历史教师应当有渊博的专业学识

首先, 历史是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时空跨度大, 知识内涵丰富, 囊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各个领域。

其次, 历史事物经常通过辐射, 将触角伸向四面八方的其他历史实体。又经过辐射, 将周围上下各历史实体的触觉集中到自已身上。因此, 每一个历史知识都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人类历史的发展, 就是自然系统、社会系统、人造系统、符号系统、行为系统等等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大系统……”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贯通古今中外的通史知识结构;鉴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主要的分类史 (如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科技史、军事史、民族史、国际关系史等) 知识。

三、历史教师应当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传统的师范生师能素质强调“三笔一画”, 这是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对教师具有的师能素质的高度概括, 但是时代在发展, 教育在进步, 对教师应当具有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包括教师口语技能、教师书写技能、教师文体写作技能、教学综合技能等。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既是一门科学, 也是一门艺术。要教好书, 育好人, 教师必须坚持不懈地练好教学基本功, 不断地探索教育的规律和技巧, 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增强育人能力。一般来讲, 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

1. 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重要媒体。因而, 掌握语言的艺术, 学会说话的技巧, 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的语言不仅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 而且还应该具有简明、形象、亲切、诙谐风趣等特色, 抒情能使学生如坐春风, 状物使学生如临其境, 言志能使学生豪情满怀, 说理能使学生由衷折服。

2. 文字表述能力

合格的教师应当具有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教改能力。教学经验的总结, 教研成果的表述, 教改方案的制定, 都需要我们将所做、所感、所思、所悟用文字表述出来。因此, 要求现代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述能力。

3. 新知汲取能力

时代在前进, 社会在发展, 知识在更新。尤其是进入21世纪, 知识的更新更是日新月异, 并且, 边缘学科将越来越多, 各种学科相互渗透性越来越强。作为教书育人的现代教师, 必须具备一种更新知识结构、补充学术养料、拓展教育视野的强大能力, 努力使自己具有崭新科学内涵和崭新人文本质, 做到一专多能、通晓多个学科领域, 能够指导多门学科的学习。只有这样, 才能担当起素质教育的重任。

历史教师素质 篇2

一、引言

作为提供公共物品的教育制度与作为提供私人物品的市场制度之间存在着互不相容的矛盾。因此,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必然给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市场体系中形成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念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并且,业已过去的三十年的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实践也表明,市场对教师素质、学生素质和教学质量形成相当重要的影响。从对教学质量形成影响的直接原因方面看,教师素质和学生素质是这种原因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仅就教师方面而言,教师制度、教师对其使命的认识及其素质对教学质量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由此出发,试对教师的历史使命和个人素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二、教师的历史使命

作为一种塑造人类灵魂、倡导社会理想和发展科学技术的职业团队,教师的基本历史使命在于:传道、授业和解惑。传道乃传播社会理想和崇高信仰,以改造人类社会的愚昧无知和落后观念,这是促进人类文明化进程和社会发展的一条基本途径,是任何时代的教师均无权放弃的一项历史和社会赋予的基本的、神圣的使命。授业是教师所从事的知识传授,这种知识传授不仅包括教师对知识(科学、经验、艺术和技能的理论及其应用)的创造、传播和更新,还包括对知识的鉴别、修正和发展。解惑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的解释和阐述,其内容广泛地包括关于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问题、社会理想和社会进步问题、自然或社会现象及其问题、知识学习及其技巧问题等。

从教师的历史使命可见,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重要的 1

是一种事业。或者说,教师首先是一种事业,其次才是一种职业。这种性质体现了人类社会中精英存在方式的“以发展求生存”的逻辑,而不是一般社会成员的“先生存后发展”的逻辑。显然,教师与一般职业者的这种区分决定了教师不是一般职业者那样的生存型人,而是一种发展型人。由此,社会无论是以强制性方式还是以自发性方式安排的教育制度,都应当能够让那些具备不必为其生存担忧的社会精英进入教师阶层,而不是让那些整日为其生存操劳的人来从事他们本无法胜任的思想传播和教书育人的工作。

三、高校教师的个人素质

那么,有资格进入教师阶层的那些作为社会精英的发展型人

应当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素质?其基本素质应当包括如下六个方面:

一是终极关怀精神:即教师应当能够站在一个全民族、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高度(而不是仅仅从个人私利作为其行事的出发点)观察和思考问题,把自己的主要精力关注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方面,真正脱离低级气味、庸俗和物欲,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是高尚的人格:作为社会道德和文化精神的楷模,教师的人格形象和人格力量在每一个即使是相当小的行为细节方面都会对学生和社会(主要是通过学生间接地)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维护正义,坚持真理,不阿谀奉承,不投机钻营,不屈从于权力和利益者,乃为高尚之品格。此种人格,不但为学生之楷模、社会之榜样,而且是倡导社会正气的先驱、体现民族精神的标兵。

三是完美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个人品性:道德不仅是作为个体的人的灵魂,而且是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特有的行为准则。作为训导社会精英的教师缺乏道德修养显然不能想象其民族的未

来: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的美德遗产不再是社会整体的财富,而仅仅成为个别精英的一种生存空间;教学腐败、学术腐败、经济腐败、司法腐败、政治腐败乃至一般人的生活腐败也成为世人司空见惯的甚至是理所当然的现象;法律也会在道德的沦丧中蜕变为维护当权者利益的工具,整个经济体系将会在失去其道德和法律基础的半空中等待倾覆时刻的到来;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将陷入混乱和黑暗的境地。当今社会中普遍化道德沦丧的教师不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一个十分不光彩的角色吗?!

四是杰出的天赋和才华:来自于自然赋予的天赋和后天培养的才华是教师的基本素质。我们无法承认“人的天赋是相同的”论断,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个智力不全(例如记忆力、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不全)的人如何胜任传道、授业和解惑之任务。但是,我们可以想象,那些记忆力不全、思维混乱或者口吃的教师是怎样耽误年青人的生命的!

五是渊博的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师的基本职能是传授职能。传授职能是教师在其职业和事业活动中发挥的传授思想、知识和技能的作用。显然,无论是思想传播,还是知识和技能传授都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专业理论功底。否则,思想传播或知识传授都将是一句空话。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没有创造性思想(或阐述他人思想)或理论基础的教师如何能够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

六是出色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思辨能力既是研究素质的标准,同时也是传授思想和知识的标准,而表达能力则是传播思想和知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个不善于进行逻辑推理的教师和一个不善于理辩的教师,与一个思维混乱、表达不清甚至有口吃问题的弱智站在讲台上不知所云一样是令人不可思议的!

四、结论

初中历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篇3

作为所谓“副科”教师,一般一周只与学生接触两节课,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培养师生情感,并进而培养起其学科兴趣,比起语、数、外等學科教师来,我们的难度相对要大些,这就要求我们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做文章。以笔者的认识和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师才”可在以下几方面得以体现:

1.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

作为一名教师,与学生最直接、最经常的接触和交流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恰恰是最具有明显的学科性和专业性的。一些被学生反映为“不会教书”或“教得不好”的教师,有相当一部分原因就是专业不过关,凭课本和教参“照本宣科”,既无合理的教材处理也无深入浅出的教材分析,一俟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或涉及学科新成就和较深层次的问题就只好“顾左右而言他”,久而久之,在学生中就失去了威信和信任。况且在当前社会多元化影响下,学科的多元化趋势也在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这种联系性无论是在教学过程的教材处理中还是在高层次的考试中都处于越来越突出的地位。特别是在这几年的高考中文科的语文、政治和历史三个学科之间的联系要求之高历史上尚无出其右者。

而政治与历史间的联系则更进一步,历史课上所传授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等即是政治课的内容,尤其是现代史部分,由于紧扣时代脉博,如果历史教师对政治学一知半解或有反向的理解,则会给历史教学的客观性产生导向上的副作用。

因此,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整体素质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现阶段的中学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大多是经过各级高中等师范院校深造后才走上教育教学岗位的,因此这方面的“师才”问题似乎不太突出,而在下述两方面,教师素质的个体之间差距则十分巨大。

2.掌握全面的教学技能和技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课堂主渠道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有组织教学、课堂提问和解答,批评和表扬等方面的技能与技巧,必须具备有语言表达、身体语言和心理暗示等技巧,同时还必须具备有板书、板绘和使用电化教具的技能与技巧。

此外,经验丰富的老师还善于采用身体语言和直观教具来诱发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准确地捕捉信息,并在脑中形成直观而深刻的印象,这些印象是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语言和其他表现同时并存的。学生正是在这种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快感,产生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对使自己获取知识的老师产生信任和崇敬。

因此,作为教师是否具备这一方面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能否获得学生的信任,在每堂课之前能否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期待,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教育效果,这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一定的业余技能

一个有着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的人在人际交往中无疑是受到欢迎的,在教学过程中也是如此。由于年龄的原因,学生的求知欲是很强的,这种求知欲并不满足于在课堂中所学到的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在文学、艺术、军事、体育甚至社会学方面的所有知识和技能都会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他们获得这些课余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阅读一些有关的书刊和报纸,或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来获取的。虽然我们在专业课的教学任务中可以没有这些内容,但历史科的包容性极强,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在课堂上让学生接触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无疑会使学生兴趣提高。

素质教育与历史教师素质的提高 篇4

那么, 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包含了哪些方面呢?要用何种方法和途径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呢?

一、历史教师整体素质的内涵

第一, 良好的道德信念。

教师是教育人的人, 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因此, 一是自身要有良好的道德信念。道德信念应包括:一是对教育事业献身, 有创造精神;二是树立共产主义信念, 并为之奋斗;三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个性。

第二, 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

指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和教学法理论, 等等。《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修订本) 指出:“历史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 做到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同时, 还要“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 历史教学要以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 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学会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以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讲解、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 寓思想教育于历史教学中。同时, 还必须对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有所涉猎。因为教师的业务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什么”, 一个是“怎么教”。“怎么教”既包括教学程序和方法, 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严肃而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规律。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掌握教育学的基本理论, 使我们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 能够自觉地运用教育规律, 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 选择切实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样, 历史教师要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 离不开对学生心理活动的了解, 懂得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特点。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 从而减少教学工作中的盲目性, 提高教学效果和工作效益。历史教师要让知识变成学生的财富, 还要研究历史教学法, 掌握教学法的知识和技能, 这是卓有成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

第三, 过硬的文化业务水平。

教师的文化业务水平是做好教师工作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就必须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1) 具有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历史是人类创造一切文化历程的记录, 所以早就有“六经皆史”的说法。历史学科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有系统的、渊博的、扎实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 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通才教育的目标, 强调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适应性强、适应面广、通晓几个领域, 几门学科的人才。要实现通才教育的目标, 教师自己就必须博学多才。 (2) 不断更新和深化自己知识的能力。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 伴随着考古的不断发现, 影响着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的重新改写。因此, 作为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要注意经常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 经常翻阅历史新著、及时了解新的科研信息和成果, 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点, 吸取新知识营养, 以期深化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研究。 (3) 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历史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 这种教学能力应包括:①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②创造性地组织和使用教材的能力;③选择和创造教学方法的能力。只有具备这几个方面的能力, 历史教师才会有过硬的业务水平, 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营造气氛, 加强教研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初中历史学科被视为副科, 广大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少初中历史教师产生了懈怠思想, 只满足于一般化的教学, 在教学方法上还是以传统的“满堂灌”教学为主, 只注意知识的传授, 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 各学校的教研活动也开展得不普遍、不平衡。教法的陈旧, 使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信心锐减, 影响了中学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历史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那么, 要用何种方法和途径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呢?除了教师自身的努力外, 我们还要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教改气氛, 加强教研, 不断深化历史教学改革。

l.加强领导。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历史教研机构、各个学校都要重视中学历史教改, 给政策、指方向、选课题、找苗子、抓典型、总结经验, 及时推广。

2.加强教研, 形成网络。充分发挥各级历史教研会学校教改组的作用, 并密切地加以配合。积极认真地开展切实有效的教研活动。主要可围绕以下内容进行: (1) 组织历史教师学习,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习有关素质教育的文件、讲话与作法, 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2) 组织教师钻研大纲、教材和教法、学法、考法, 开展集体备课; (3) 组织观摩课、汇报课、研究课, 开展课堂教学评议活动, 探讨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落实素质教育目标。 (4) 组织新老教师结对子, 开展“一帮一”助教活动, 尽快提高新教师执教水平。 (5) 开展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研究和推广使用。努力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率。 (6) 指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在注重全体学生发展的同时, 搞好特长生、尖子生的培养工作。

3.注意激励, 评优选先。激励是一股甘泉, 能让一个人奋发向上、激流勇进。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应大力引进竞争机制, 开展各种评优评先活动, 让更多的历史教师加入教改行列。

总之, 要搞好中学历史素质教育, 就必须提高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只有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 才能使中学历史教育向素质教育迈出新的步伐, 取得一定的成就。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不断提高教师的素质问题, 也显得相当重要和具有一定的迫切性。中学历史教学改革向前推进一步, 就必须提高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内涵包括:良好的道德信念和一定的教育理论修养以及过硬的文化业务水平。要用何种方法和途径来提高教师的素质呢?首先, 提高历史教师整体的内涵;其次, 营造气氛, 加强教研。总之, 要搞好中学历史素质教育, 就必须提高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 只有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 才能使中学历史教育向素质教育迈出新的步伐, 取得一定的成就。

历史教师素质 篇5

重庆29中李珏

作为我国新世纪基础教育领域的第一次重大改革,新课程改革是每一位教师无法回避的挑战。每一位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面对新课程的挑战,要迎难而上,要反思和重构,以新的教学观念、知识结构、角色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去实现教育教学目标,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实施新课程的关键是让教师接受新课程理念,理解新课程,把新课程推向课堂班级的层面,把理想的课程转变为现实的新课程。当历史新课程标准带着鲜活的新理念向我们走来时,我们广大的历史教师的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呢?

一、历史教师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和超前的教学意识

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学工作的本质的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的基本观念。理念是行动的灵魂,它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性支点,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作用。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历史教师要真正“教好”历史,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教育理念的转变,关系到教学方法、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现代历史教学所蕴涵的探究性、思辨性、主动性以及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历史教师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个性的发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主动地、积极地探究历史。尤其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创造性地学习历史的方法,去积极主动地探求历史知识,并善于发现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创新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研究历史、理解历史、体会历史、借鉴历史价值的能力,并为其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历史教师还要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理念,注重教学的过程与方法,教会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知识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意识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命运。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创造情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探讨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历史教师还要树立明确的人文意识,让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之外,还要学会生存,具有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及良好的合作精神。

历史学科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价值之一在于促使历史教师要确立新课程意识,即考虑我们历史教学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受过教育的人该是怎样的?历史教育应承担怎样的职责和使命?而这些意识的确立首先赖于历史教师对课程改革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教师是课程的构建者,这样的课程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中的体验,它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课程不是外在于学习者,1

也不是凌驾与学习者之上,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没

有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就不存在课程。同时教师自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与课本、挂图、电脑这些课程载体相比,教师最易于和学

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学

生学习热情和信心,教师能够创造有活力、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这

也是现代化的教学多媒体不能取代教师的重要原因。当然,历史课程

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总和,“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

性质,使其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迹等”,如果能开发和利用教材以外的丰富的历史

学习资源(课堂讨论、绘制图表、故事会、辩论会、参观调查、访问

等),对历史教学是大有帮助的,历史教师要发挥自己智慧和创造,主动承担起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的角色。因此,历史教师不但是历

史课程资源的重要开发者和实施者,本身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二、历史教师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道德素质

历史教师的素质就是指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具

备的素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传道授业、为人师表的职

业使命,规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

德”,它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实践中遵循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以及

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职业道德是教师行为的思想根

源,是教师素质的灵魂,为师之道,重在师德。教师对学生起着潜移

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当前

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现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就是提高教师的师德。首先,历史教师应

该有敬业和奉献精神,正确地认识到历史教学在中学教育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

会自主、自觉地凭借隐藏在内心的意识活动而尽职尽责。其次,历史

教师还要自觉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爱国主义、理想、价值、道德、促进人类发展等方面的教育,要“身正为范”,树立良好的师德师表,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对学生要关心和爱护,既严格要求,又平等待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师之间,要提

倡乐群精神,团结同志、和谐友善、真诚协作、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第三,历史教师还要加强道德修养。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正是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决定教师在思想、品质、作风和行为上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只有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才能确立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威信和地位。

三、历史教师要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

历史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有

较高的理论素养,系统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及

教育学理论。历史教师还要具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

识结构一般由广泛的自然人文通用性知识、所教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

学心理学知识三部分组成。新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深厚坚实的基础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对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提出了比以往更

高的要求。这主要是基于新课程对学生主体性发展关注的强化。每个

学生都带有不同的文化传统,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特征。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尤其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心理科学和教育

科学知识,不仅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基本心理特征,而且更要

关注学生的个体心理差异,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在学生主体发

展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同其他学科相比,历史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历史知识的广度。首先,历史是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一门学科。时空跨度大,知识内涵丰富,囊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其次,历史事物经常通过辐射,将触角伸向四面八方的其他历史实体。又经

过辐射,将周围上下各历史实体的触觉集中到自已身上。因此,每一

个历史知识都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贯

通古今中外的通史知识结构;鉴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主要的分类史

(如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科技史、军事史、民族史、国际关系史

等)知识;与史学密切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如文物考古知识、古汉语、地理学等);还要关心时事,了解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

关心历史教学和研究的动态,及时掌握最新信息,更新知识;养成跑

博物馆、名胜古迹的习惯,利用机会、接触实物、增加历史感性认识。

四、历史教师要有高超的教育能力和教学能力

新课程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学生情

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的实现,更加关注学生主体人格的和谐、健

康成长,突出了教学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要能够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教育科学为依据,设计、实施教学全过程,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作为突破点,巧妙应用非智力因素的激励

与渗透功能,增强非智力因素对教育教学以及学生主体人格的有效影

响,充分利用各种途径,促进正处于身心发展关键期的学生健康成长。新课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更多的是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下

进行,在一种良性的、合作的、对话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发展。这个过

程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能够组织、创设实质性的促进学生各种学习环境的能力。在构建教学过程时,教师应积极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

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与学生构成“交互主体”关系,创

设丰富有趣的学习环境,努力开启学生的参与、学习、探究创造的强

烈动机,指导学生找准学习、探究的方向,与学生一起确认和协调达

到目标的最佳途径,随时掌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引导学生进

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学会体验、宽容、沟通与合作,给予学生心理

支持。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带来了学生个体差异的日益显著,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针对不同个体有效的组织、管理教学,协调与沟通学生关系、师生关

系,解决个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协调沟通

能力。

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的中介转化作用进一步扩大,教师不仅要

钻研教材,而且还要研究怎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研究怎样让学生积

极参与教学过程,研究怎样设计会使教学过程更为有效,对教学进行决断,进行反思。研究与反思是教师将先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于教育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教育理论和教学实际问题,以科学研究的精神和方法去教学,在研究状态下工作,在科研与反思活动中实现思想和实践的渗透,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历史教师要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

新课程把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实施新课程,教师角色的变化以及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化等都对教师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一,教师应该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做知识和信息的“有心人”,能主动地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感知、发现、获取和利用各种有用信息。第二,教师应该具有鉴别、判断、选择信息的能力,能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筛选出符合特定教育教学工作需要的信息。第三,教师应该掌握现代信息检索技术,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除了从实践和书本中获得信息外,还应掌握在计算机及其网络环境下检索有关信息的方法。第四,教师应该具有分析、研究、传播和创造性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能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传播信息,而且还要让分析、研究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在不断的实践中转变成自身的创造力。只有具有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有效地指导学生分析、研究和运用信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历史教学中教师素质与德育渗透 篇6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指挥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其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没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是根本不可能的。

首先,历史教师必须有德。

即历史教师必须先学会做人,做爱国爱党的人,做严于律己、治学严谨的人,做胸怀坦荡、诚实正直的人,做诲人不倦、爱生如子的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导师和引路人,其言行举止会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属性。因此,人们有理由发出这样的疑问:教师不爱国,何以引导学生爱国?教师不爱党,何以引导学生爱党?教师治学不严谨,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只有心灵美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心灵美的学生,而不称职的教师是会误人子弟的。德高为范,教师修养不高,不仅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而且使学生从心理上疏远老师,在行动上排斥老师,教师的说教也会显得苍白无力。所以,只有具有高尚灵魂的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其次,历史教师必须有识。

“有识”即有扎实的历史专业知识基础。业务精.学高为师。历史文献,浩如烟海;中学历史内容丰富,史料繁杂。评述某一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往往需要综合运用相关的知识,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不拘泥于中学历史课本和教学参考书涉及的内容,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也不能只凭某些教学经验处理教材内容,而缺乏信息量和剖析事理的深度,揭示不出历史现象掩盖的历史发展规律,也缺乏德育渗透的力度,很难收到印象深刻的教育效果,这样的教师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惟有掌握较为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迁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才可能在渗透德育中不断启迪学生的心智。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业务能力的提高,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更新知识,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去教育学生。

再次,历史教师必须有能。

即熟练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教师掌握了渊博的专业知识还不够,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能够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些教师,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不善言辞,缺乏娴熟的教学技巧,壶里有饺倒不出,使课堂了无生气、枯燥无味,教书育人任务难以完成。

最后,历史教师还必须有心。

如何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素质能力 篇7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教育模式对中国现行中学教育的影响依然很严重, 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开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往的教学是唯书至上, 体现在中学教育只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 忽视了对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填鸭式”“满堂灌”现象十分普遍, 致使学生读死书或死读书, 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能力。教师成了教材的传声筒, 只是在教教材。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要。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 有利于学生探究, 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因此, 教师要有创新教学的思维, 不能教死知识, 要把知识变“活”, 只有这样, 学生学习才不会被动, 学习变得生动、活泼。

以往的教学过分注重应试教育, 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这种只重视考试的旧教育模式, 促使学生一味追求分数, 唯分数是图, 也就培养了许多高分低能的“人才”。教师围着考试转, 凡不考试的科目, 草草敷衍了事, 把应付考试, 求得高分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许多学校为了应付考试, 盲目扩大考试科目在教学中的比重, 促使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几门考试科目上, 致使学生苦于应试, 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这种把分数作为检测教学水平的唯一方式和最高方式, 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自主的、自由的、有鲜明个性的发展, 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想, 销蚀了学生追求创新的热情, 进而也泯灭了学生的个性。教师要放开学生的手脚, 教育要多面化, 从学生学习的过程、情感、学习能力等方面去综合考核学生。

陶行知先生在《谈生活教育》中阐明了生活教育的内涵:“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学做合一’, 是生活法亦即教育法。”历史知识是久远、抽象的, 与学生的认知有很大的距离, 教师可以挖掘生活实践的教材资料, 充实学生的认知, 让历史走进现实,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 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历史资料。

二、教师要掌握心理学知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 简称心理。不仅人有心理, 动物也有心理,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教师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这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我们不妨看看身边发生的一些案例。事情发生在2008年6月12日上午10点多钟, 杨经管开始在吴店中学班上上课, 有两个学生因为一些问题产生纷争, 并趁教师背过身去写板书的时候相互推打并抱在一起, 大约1分钟后由两位同学把他们拉开。教师发现后批评说:“你们要是有劲, 下课到操场上去打。”随后, 其中一名学生开始坐立不稳, 就赶紧把他送进了附近的卫生院, 后来又转到大医院, 但医务人员回天乏术, 14岁少年就此殉命。人们都在热议发生在课堂上的这一件事, 中学教师杨经管由于没有及时制止学生的纷争和推搡行为, 致使学生丧命。涉及的问题是, 课堂上学生打架该不该管。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呼吁, 建立教育承接法规。有人认为, 是教师的不爱生思想在作怪, 呼吁恢复师道尊严。从心理学的观点出发, 究竟该怎样看待这一事件呢?如果对心理学有所了解, 就能帮教师解决上面这些问题。

心理学能解释教学行为, 科学的心理学不能只限于描述心理事实, 而应对心理现象做出科学说明, 揭示出这些现象发生的内部原因, 弄清这些现象所遵循的规律, 也就是弄清问什么。比如, 同一个班上相邻而坐的两个中学生, 他们长得高矮相近, 经测验智商也相近, 但行为却大相径庭。一个认真迅速地完成作业, 课堂上积极主动, 考试成绩优异;另一个却对作业满不在乎, 课堂上消极被动, 考试经常不及格。其原因何在?这两个学生行为上的差异很可能是学习动机上的差异所引起的。用教师的话来说:“前一个学生学习很努力, 而后一个学生虽然有能力, 但却不愿意努力。”对于这个问题, 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就能对这两个学生的行为做出解释。科学地解释心理现象离不开实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实验是一种因果关系研究, 通过心理学的实验, 不仅可以证明心理的事实, 还可以解释心理现象产生的机制和原因。例如, 可以通过实验了解影响注意、记忆等心理现象产生或变化的因素。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合乎逻辑解释, 就要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如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有时候需要对有关事实和现象进行分析和归纳, 了解心理现象的实质及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关系。有时需要从已知推断未知, 如通过因果关系的分析, 得出合理的结论。

三、教师要对自己教的学科有信心

近几年来, 由于教育迅速发展, 中学历史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 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 还有一大批在职历史教师, 利用各种机会参加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 业务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基本上具备了从事中学思想历史课教学所需的各种能力。但是, 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因素, 历史学科在教学中仍然被沦落为“副科”的境地。还有人认为无需接受专业训练, 任何教师都可以胜任。在这种错误思想的影响下, 心里产生失落感, 教师对自己的要求降低, 影响了教学质量。存在就是合理, 历史教学的重要性需要教师去深入感悟, 在探索中体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这就要求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具有高素质和能力, 从而培养出素质全面发展的学生, 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 以便造就一大批新时代所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历史教师素质 篇8

具体到历史学科领域, 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历史学科能力必须做到:从初中抓起渗透于历史教学的各个阶段;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 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能力培养要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而要做到这一切, 重在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高水平的教师素质, 是高层次学科能力的重要保证。

有关“素质”的概念, 有人做如下表述:素质, 指人在先天生理条件及禀赋的基础上, 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实践活动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素养及品质, 是人的综合素质和品质结构的整合。也就是说, 人的素质要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实践才能形成与发展。作为现代化教师要具有现代化的观念、现代化的精神境界、现代化的人格和现代化的智能结构, 要从培养学生能力的角度出发。我认为, 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首先要在“深、广、活、谦”四字下工夫。

一、深

就是指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 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历史教师要有一种危机感。首先, 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最后学历取得时的知识水平, 即使是大学本科毕业, 也要经常钻研教材, 以便“温故知新”。其次, 不能让自己的认知水平停留在与教科书相同的浅层次上, 要弄懂教纲、教本, 理清线索, 形成教材的知识框架, 厚积薄发和深入浅出, 使课本知识简约化、系统化和整体化。久而久之, 学生的归纳、比较、概括、分析、评价等历史阐释能力, 也将会在教师的熏陶下逐步形成。

二、广

指教师必须拓宽知识面, 做到博学多才。现代教育理论提出了一、教学内容的整合者

学步骤来定位个人角色———控制者、组织者、启发者、参与者、评价者等, 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应做的显性工作。除此之外, 一个具有现代教学意识的高中英语教师还应该担任以下角色:

效率。

三、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学任务要得到有效的实施, 教师必须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设计和合理组织。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水平及兴趣, 设计、组织、安排丰富多彩合理有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 给学生放映纯正口语的电影或者组织外语角,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 教师不是作为旁观者, 而是作为参与者直接参与到活动中去, 以饱满的热情和情感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启发、帮助和指点。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所涉及的话题, 如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环境保护以及对友谊、科学、文化、法制、宗教等方面的看法和态度等, 覆盖面广、信息量大, 和现实生活比较贴近。这就要求教师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对课程进行相应调整、重组和整合, 根据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组织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 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生情感的支持者和传递者

通才教育的目标, 通才教育是相对专才教育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通才教育强调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适应性强、适应面广, 通晓几个领域、几门学科的人才。要实现通才教育的目标, 教师必须博学多才。在当代, 历史教育与其他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一样, 同时存在纵向分支化和横向综合化两种趋势。要教好学生, 作为历史教师, 起码要熟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原理, 把握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现象和本质、量变和质变等各种矛盾的辩证关系以及人民观、历史观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科学地解释一切历史现象, 寓科学于历史教学中。在提高教师自身理论水平的同时, 培养学生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及本质属性、普遍规律并从中得出经验教训的习惯。同时适当了解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常识, 掌握较多的语言文学知识, 具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功底, 这都是历史教师做到博学多才所不可缺少的。

三、活

要求教师掌握灵活的教学方法。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必须系统学习现代化教育理论, 提高教育科学水平。教师的业务水平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教什么, 二是怎么教。“深”和“博”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 而要弄清楚怎么教, 则一定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知识与技能, 这是教师卓有成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保证。历史教师也要当教育家, 决不当教书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征, 施行不同的教学方法;二要面向全体学生, 因材施教;三要摆正教师与学

情感是人们行为的内在动因。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 关注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需要, 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交往关系, 以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情境。本次课程改革倡导各学科结合学科的特点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情感融入学科日常教学中, 因此英语教师应利用自身积极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所学知识, 增进智力, 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提高课堂

四、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信息的咨询者

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以及课堂活动中遇到问题和困难时, 教师要作为学生所需信息来源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教师要教给学生英语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善于启发学生,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向学生推荐一些英语简易读物和英语报纸杂志, 帮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提高英语的综合应

生的主导和主体关系, 既要“淡化”中心意识、主导意识、“弱化”自己的思维, 又要“强化”主体观念, 努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总之, 教师要认真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 挖掘他们的潜力, 使自己的教学方法“活”起来。

四、谦

即虚心好学的态度、教师要善于向具有“一知之长”的人学习。要知道, 任何人的知识再渊博、经验再丰富, 也有被难倒的时候。因此, 教师的“谦”必须做到两条:第一, 不要自以为是, 不懂装懂。教师要虚心向人讨教, 绝不能随便下结论。正如巴甫洛夫所说的:“绝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 哪怕是用最大的猜度和假设作为借口来掩饰。那时, 除了羞惭之外, 是会一无所得的。”第二, 要不耻下问。陶行知先生说过:“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 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 不知道他的能力, 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 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确实, 学生的思维往往比教师敏捷, 批判性强, 能集思广益, 认知和理解的角度比较新颖。教师要尊重和利用学生的长处, 丢掉师道尊严, 经常与学生探讨问题, 分析得失, 用教师虚心好学的态度和行动感化学生,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在相互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这无疑是一种教学相长、开发智力的良好教学手段。

历史教师既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又要集思广益、博学多才, 找到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这能引发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视, 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就会落实到实处。

浅谈中学历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篇9

1 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道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学生总以老师作为模仿的对象,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修养,严格要求自己,把做人与育人统一起来,时时处处做学生的榜样,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历史发展规律教育,

历史教师还要规范自己的职业道德,爱学生爱教书终身学习,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生,让学生在成长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

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具备一桶水。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中学历史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历史教学观,打破以前那种“讲台上的圣人”的模式,从新树立“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生能力,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教师要把“做学问“与”做人“统一起来,在思想上做学生的表率,在事业上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能力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按照历史教学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化,以到预期教学目的。因此,历史教师要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的设计。要求合理的安排知识传授点,目标明确,难易有度,重视引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索,把学生带进“上穷水尽疑无路”的困境,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应体现以为人为本的学生发展观,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能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历史教师还应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自制挂图、幻灯片等。

2 增强科研意识,勇于探索创新

课堂教学也需要创新。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空间,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是开放的、自由的不受压抑的;教学内容不是单一的,既不局限于教材也不局限于老师的知识视野。一环扣一环的课堂教学结构固然严谨,但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所以应留出一定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发挥特有的想象力,在想象中享受思维驰骋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学生向老师挑战,鼓励学生提出一些新问题,怪问题;允许学生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勇于质疑问难。为此教师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吸收新知识,充实自己。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只有不断呼吸教育理论界的新鲜空气,才能视野开阔,自足和自觉的将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学术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历史科研对每个历史教师都非常必要,我们要做敢于吃螃蟹的人,新的一天新的创新,每天都有不一样。

历史科研无处不在,我们要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发现需要探索的问题,即培养科研能力是教师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提高历史教师综合素质的需要。历史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历史教学实践的要求,是时代的召唤。

摘要:历史教师要规范自己的职业道德,拓展文化视野,增强科研意识,勇于探索创新。

关键词:道德勇于探索严谨从教

参考文献

[1]蔡雅琪.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期中药药物使用的调查[J].中国医学,2012(13).

新时期的历史教师素质与业务进修 篇10

1.拥有崭新的历史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学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学的基本观念。它是教师教学行为的理性支点。

近20年来, 英国历史教学界在教学理念上最重要的一项变革, 即是认为“历史科的中心在于发展学生对于历史探究的方法”。具体就是引导学生引用史料作为证据去认识过去、学习批判与诠释, 甚而依据史学家的办法来“重建过去”。美国历史教学界的一些人士认为, 历史教学要求学生: (1) 积极主动地进行历史思考, 能提出问题, 并整理论据来回答问题;能超越课本提供的史实, 自己查阅历史记录。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期刊、日记, 以及研究工艺品, 访问历史古迹和其他过去的证据, 富有想象地考虑这些记录建立时的历史条件, 并对比当时在同一问题上的不同观点。 (2) 为学生提供机会, 通过论文、辩论等形式来表达观点。

英美等国倡导的该种“自主学习”, “探索问题”的历史教学历年给我们很多启发。新世纪历史教师赋予历史教学以探究性、思辨性的新内涵, 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是应该的、必须的教学新观念。当然并非要将每一位学生以未来历史学家的标准刻意培养, 而是要使学生能理解、体会到历史的价值, 并为今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具备丰富的历史专业知识

专业学识是指具有某学科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和修养。这样的知识和修养, 新世纪合格的历史教师怎可或缺?这固然因为历史知识多样性的特点, 但同时更因为史学研究和历史教育在不断改革和发展。

近几十年, 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它不仅表现为史学家的事业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拓展, 而且表现为史学研究向纵深开拓, 以探索历史的新内容、新层次、新侧面。当代西方史学逐渐确立“由下而上”的研究取向, 历史的主题不再是社会各界的“精英”, 而是名不见经传的芸芸众生, 社会史研究的分工日益细密, 尤其重视移民史、家族史、社区史、城市史等等。史学研究一方面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对历史问题作微观探析, 另一方面也呈现出整体化、综合化的研究态势。这对历史教学必然产生较大影响。近年我国新编历史课程内容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例如增加了社会生活史和文化史的内容, 并编入大量资料, 帮助学生感知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总之, 历史叙述的内容不断趋向全面和丰富多彩, 已经成为当今海内外历史教科书改革的重要方向。历史教师必须面对这种形式, 及时“充电”, 丰富自己的专业学识。

历史教师的专业学识包括三个层面: (1) 历史学科的知识, 包括丰富的通史和史学理论知识, 断代史、国别史、专史、地史知识等。对于在职历史教师来说, 亟须补充一些专史知识, 如社会史、文明史、宗教史等。 (2) 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新信息和新成果层面的知识。只有了解这些知识, 才能及时充实教学内容, 使教学具有新颖性。 (3) 相关学科的知识。当今的历史教师不能再“隔行如隔山”, 对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一无所知。

3.掌握过硬的历史教学研究能力

教学研究是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教学领域中的现象进行研究, 以探索和认识教学规律, 提高教学质量。当今社会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所谓学者型教师, 除了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之外, 还应具有敏感的教学研究意识和过硬的教学研究能力。这种能力不可奢望仅靠职前师范教育就能“毕其功于一役”, 而需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养成。

历史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 应该表现为主动地反思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对历史教学活动保持一种探索的习惯, 通过不断地总结和探索历史教学问题, 形成理性的、规律性的认识。历史教学研究的对象, 既可以是教学工作中的各种具体问题, 如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改革等, 也可以是历史教育学中带有普遍意义的较为严肃的理论问题, 如历史课程和教材编制、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历史教学心理等。事实上, 不少历史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研究的重要性, 并作了大量探索。

4.会使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

现在人们日益认识到, 教师职业与医生、律师一样, 也是一种专业。教师既要有专门的知识, 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 也要有较强的职业技能。作为新世纪的历史教师, 除了必须具备历史教学活动的各种基本技能, 如语言表达、板书设计、绘制图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等, 还应该掌握现代教学技能, 特别是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教学目标、教师、学生、媒体等构成的相互作用的运动过程。但是课本、地图册、教学挂图、教师语言、板书等, 这些传统媒体的效能是有限的。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开始采用多媒体技术, 把声音、文字、图像、动画、影像等多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媒体, 综合编排处理, 运用于历史教学中, 产生很好的效果。它可以大大提高课堂信息容量;不受时空限制地再现历史场景;提供清晰的历史知识结构, 使学生掌握其形成的过程。只有极强的动态感, 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所以新时期的历史教师应该分别掌握如Animator Pro, Photoshop, Power Point, Front Page, Flash, AUthorwre等多种工具软件的使用技术, 取得自行设计、制作课堂演示型教学课件的经验。有的教师还掌握了上网、浏览、下载、制作网页等网络技术, 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历史教学。提高并逐步能够精湛掌握多媒体和网络技能, 已成为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如上所述, 新时代的历史教师应具备这样的素质, 那么这些要求历史教师进修内容究竟应注意些什么?

1.研读史学名著和史家学术论文

一般说来, 在职历史教师进修学习不能重复内容。系统地学习史学名著在本科阶段, 绝对是“弱项”乃至“缺项”, 而它却可以作为历史教师进修的内容。比如像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顾颉刚的《古史辨》、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等等, 都是代表性的名著。这些名著, 教师不一定都要念完他, 可以挑选若干篇来学习。另外, 还可以从现当代一些接触史学家, 如顾颉刚、陈垣、陈寅恪、傅斯年、钱穆、郭沫若、翦伯赞、白寿彝等人的大量传世的学术论文中, 精选若干出来研读。

研读这些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史学名著, (1) 可以提高专业素养, 体现出进修学习的高层次性和学术性; (2) 可以了解史学研究动态, 掌握学科前沿; (3) 通过阅读古代史籍, 增强分析史料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 研读史家名著和论文, 还可以领略史家的研究态度, 受到严谨的学术规范的熏陶, 有利于学者型历史教师健康成长。如此“一举四得”, 何乐而不为呢?

2.学习当代历史教育和教学理论

要从更高层次上推动历史教学, 在职历史教师进修就不能没有对历史教育教学理论的研习。因为采取何种“历史教学法”, 从根本上说, 与教师所持的教育观或者他对教学规律的认识有关, 或者索性说与他的教育理论有关。历史教育学跳出了“历史教学法”经验总结模式, 不再描述旧框框, 而是大大增强了理论性。历史教育学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 一种是作综合性的整体研究, 如赵恒烈、王铎全、金相成、于友西, 赵亚夫、姬秉新等先生的《中学历史教育学》、《历史教育学概论》都属于这种研究成果。另一种是把它看做一个系统工程对他的各个分支逐一深入探讨, 如郭景扬等的《历史教育测量研究》等就属于这类研究成果。历史教师进修, 可以将这两种研究成果均作为学习和探讨的内容。

3.探讨优秀历史教师的教学经验

传统的历史教师进修的弊端之一, 在于进修的内容空泛, 难以贴近课堂教学实践, 缺乏针对性。比如关于教学设计的探讨就很薄弱。故此, 研究我国优秀历史教师的教学经验, 就成为历史教师进修的重要内容。

我国各地都有一批优秀历史教师, 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是教学理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对提高历史教师的素质, 指导历史教学实践有重要意义。如90年代中期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成为我国特级教师教育教学思想和方法之大成的著作。全书共16卷, 其中“中学历史卷”收录了我国有代表性的八位著名历史特级教师的教学论文、课堂实录及讲评。这八位教师是:丁丙炎、包启昌、刘宗华、杜继江、沈湘泉、张如德、陈毓秀、龚奇柱。

当然, 还有更多发表在报刊上的优秀教学经验的介绍文章, 应及时阅读, 从中受到启迪。而观摩听课、座谈讨论、专家讲学等多种形式, 也是对优秀历史教师的教学经验进行考察、总结和探讨的好机会, 不应轻易放弃。

4.了解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

为了搞好教学, 历史教师广博地学习与历史教学相关的各科知识, 提高自己的综合知识素质是必须的。如今, 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而基础教育课程大整合的推行, 或大或小地对历史学科都发生着影响。这启示我们, 新世纪历史教师要面对现实, 及时进修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理工科知识、科技卫生知识、音体美知识。如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美学、哲学以及书法、绘画、雕塑、音乐、宗教、科技、军事、法律等知识。这些知识, 可以从书本中得来、可以从请教他人得来, 也可以从网络中得来。不断汲取这方面知识的营养, 才能在历史教学中“左右逢源”。运用多学科知识既可以丰富、加深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 培养学生开放、创新的思维能力, 也有利于讲授综合性课程“历史与社会”, 适应高考跨学科综合命题趋势。

浅谈新时期历史教师的素质 篇11

一、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素质

历史教师的素质即指历史教师在从事历史教育教学活动时应具备的素养。在这里,科学的世界观、理想和事业心,探索、创新与宽容精神,勤奋、意志与毅力,职业道德和规范都是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首先,他应该有敬业和奉献精神,自觉地认识到历史教学在中学教育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因而产生自豪感、荣誉感,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都会主动、自主、自觉地凭借隐藏在内心的意识活动而尽职尽责。像陶行知先生那样,作为一位留美归国的博士,拒绝高官厚禄,心系平民百姓,创办乡村师范,挽起裤腿与学生一起种田,甘做"蜡烛",甘做"人梯",引导青少年向未来前进。在照亮别人的过程中,同时升华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己的主体价值。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还要自觉对学生进行唯物史观、爱国主义、理想、价值、道德、保卫和平、共同合作、促进人类发展等方面的教育。要"身正为范",树立良好的师德师表,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对学生要关心和爱护,既严格要求,又平等待人,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再次,历史教师还要有宽容精神。素质教育强调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本身就需要宽容。一个思想僵化只习惯用统一模式要求学生的历史教师,尽管其主观愿望或许是好的,但总会在客观上压抑那些不合统一"规格"学生的创造个性,总会不容商量地摒弃或压抑那些不合统一"口径"的独到见解,从而束缚和埋没了创造性的人才。这里的宽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学术宽容,对历史教育中接触到的来自史学界不同流派、书刊、包括学生的不同思路、见解和方法的宽容;二为教学宽容,针对学生对教师的礼貌态度,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态度、适应态度的宽容。教师只有对学生一些不合教师本意或教材原有观点、方法的选择实行宽容,学生才会感到教师对自己挑战精神、争辩胆识的一种鼓励,从而树立起敢于质疑、善于求异的信心,发展和升华自己的创造素质。

二、系统的理论素养和渊博的专业学识 

素质教育强调"授之予鱼,不如授之予渔"。因此,一位合格的历史教师,就不能把教学活动看成是单纯的历史知识传授。他必须培养学生学会正确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必须能够站在理论和现实结合的高度观察以往的历史过程,给历史科学以合乎客观实际的评价,揭示历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揭示历史的规律。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有较高的理论素养,系统地掌握史学理论和教育学理论。除理论外,历史教师还要具有厚实的历史专业知识。我们知道,“无能”的教师决带不出有“能”的学生,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师必须具有熟练的、系统的专业知识。这就要历史教师必须具有:贯通古今中外的通史知识结构;鉴别和运用史料的能力;主要的分类史(如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科技史、军事史、民族史、国际关系史等)知识;与史学密切相关的其它学科知识(如文物考古知识、古汉语、外语、地理学、经济学、法律学等)。他还要关心时事,了解国内外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关心历史教学和研究的动态,及时掌握最新信息,更新知识;养成跑博物馆、名胜古迹的习惯、利用机会、接触实物、增加历史感性认识;学会计算机知识、遨游网络世界等等。

三、正确的教育观和高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正确的教育观念是指导教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因此,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首先,他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习尖子;其次,他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而不是以自我、教材、教学进度、考试成绩为出发点;第三,对不同的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第四,要确定"循序渐进"和"细致入微"的教育观念,防止"急于求成"和"粗枝大叶";第五,要"寓思想教育于历史学科教学之中",防止"无的放矢",空洞说教。

在教学方面,历史教师首先要有驾驭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要做到教学结构科学完整,教学方法得当灵活,教学活动有序热烈。要富有敏锐的教育观察能力,及时发现学生的创造火花,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其次,历史教师要具有扎实的教学基础,如语言表达、板书板图、动手操作等。历史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感,历史现象具体丰富多彩。历史教师就要在课堂上用准确的、历史的、形象的、逼真的、生动的、幽默的语言,充满激情的情感再现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曲折多变的历史事件。在讲述时,历史教师要有角色意识,象一个出色的演员,既要十分投入,表现出色,又能及时变化,适应新的角色。在讲秦始皇时,就应有一种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的抱负;讲诸葛亮,心中充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慨;从而使学生在精神上沟通了昨天与今天,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爱其所爱,憎所该憎。

历史教师素质 篇12

一、知情意行统一, 培养积极情感

情感是人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反映和态度。只有把教学过程变成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才能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 使之成为学习历史的动力。在教学中可运用历史上的爱国志士、英杰人物的嘉言懿行、高尚品德给学生以熏陶, 同时, 以历史上的一些民族败类的卖国行径做反衬, 使学生明辨忠奸美恶, 培养其道德感;运用历史上杰出人物追求真理、献身科学、锐意进取的生动事例, 鼓励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努力学习, 以培养其良好稳定的理智感。

二、以学生为基点, 慎重选择教学内容

历史是人文学科, 人文性不能抽象地说尊重人、肯定人性, 而且初中生的感知能力也尚未达到这么高的水平。所以,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 把尊重与肯定渗透到具体的事件当中。

学习“南京大屠杀”时, 我补充以下材料:2009年6月24日《羊城晚报》刊登了萨苏的文章《我们不能和禽兽一样》, 讲述了孙立人将军的动人故事:“抗战刚结束, 新一军在沈阳的时候。一天, 潘德辉急匆匆来找孙立人将军。潘德辉说‘你别问, 跟我来’。两人来到一个宅院, 听到院子里惨叫哀求声连连。潘德辉踢开门, 见是几个军官抓了几个日本女人。孙立人将军二话没说, 冲进去抡起马鞭抽那些军官, 嘴里说‘不是人, 你们不是人’, 随后命人把这几个日本女人送回家。按理说, 新一军和日寇有血海深仇, 报复一下有何不可?潘德辉后来说:‘我的理解———因为我们是人, 而日寇是禽兽, 我们不能和禽兽一样’。”所以, 我们的胜利, 是文明战胜野蛮的胜利。孙立人将军和潘德辉都是真正的中国人。我们在最为卑微与污浊的时刻, 亦难以回避心中的善良与对正义的追求。选用这样的材料, 道出了人性, 升华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材料, 学生会冷静地思考孙立人将军为什么会这么做。在思考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正确地认识人性和文明, 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而且要提高学生对历史、对人类、对未来的掌握, 对现实社会的理解、感悟和关心程度, 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创新。

摘要:历史教学的关键不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 而是培养其健康的人格和个性。

上一篇:英语教学中的情趣教育下一篇:鸡传染性鼻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