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语言规范化

2024-09-15

历史教师语言规范化(共7篇)

历史教师语言规范化 篇1

幼儿园教师的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性我想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幼儿的模仿性非常强, 幼儿教师伴随幼儿一日活动, 语言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所以教师一言一行随时随地都能影响孩子, 老师的语言甚至能支配孩子, 因此教师同孩子说话是很讲究的, 当教师以规范的丰富的词汇、语句、肢体语言与孩子进行交流时, 孩子学到的自然也是规范的, 丰富的, 反之则不然。但是, 由于幼儿园教师来不及接受系统的严格练习, 加之受外来文化和当地语言文字氛围的影响, 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这些问题带有普遍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语音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有的老师习惯于地方音, 不读普通话标准音;误读多音字中专名和通名异读字;误读多音字中异义异读字;异读词后改为统读的仍按原规定误读;简化字替代的几个繁体字因辨别不清而误读;识字读半边而误读的字等等。如 (1) 语文学习成绩的提高, 不是一蹴 (jiù, 应读cù) 而就的事情。 (2) 看着桌上的美味佳肴, 真让人垂涎 (yán, 应读xián) 三尺。

2. 用字用词不规范

如:“的”、“地”、“得”不分、同音词不辨、错别字不受重视、语感迟钝;标点使用不规范等现象。

3.“新词新语”受青睐

这主要表现在“时尚”流行语出现频率高、汉外文混用、存在大量的网络语言、“副+名”构成的词组被当成时尚的新词新语频繁使用等几个方面。如:有的老师动不动就使用“哇塞”、“爽歪歪”等粗俗的词汇, 以至于孩子们一窝蜂的将这些词语挂在嘴边。要知道语言是一种开放性的、不断演变的东西, 任何新的词汇出来, 都会在民间经过实践的检验, 在这个检验的过程中, 他们或被接受或被淘汰, 作为教师应该使用那些被规范了的语言文字。

4. 过分“儿童化”

当然, 根据幼儿园的活动性质及幼儿年龄特点, “儿童化”语言是幼儿园教师口语的一大特点, 它不仅能缩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距离, 而且能提高幼儿兴趣, 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还能显出对幼儿的亲近感。但是这里“儿童化”主要指口语内容儿童化的, 即内容符合儿童心理发展水平, 对幼儿有吸引力, 简洁明了, 突出重点。而有的幼儿教师片面的理解口语“儿童化”的含义, 过分追求语言的外在形式的儿童化, 如语音变化太大, 发音偏前, 语汇语法使用幼儿的不成熟表达;表情过于做作等等, 其结果是造成语言不规范, 给幼儿的语言发展更带来了不好的影响。这就更要求我们幼儿园教师在掌握好普通话语音、词汇的同时, 提高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切忌口语过分“儿童化”。这对幼儿思维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

二、强化幼儿教师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意识, 提高幼儿教师语言文字规范的思想意识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文字的使用, 不可视为小事。对教师个人而言, 语言是其精神的外化, 文字是其形象的衣冠。对国家和社会而言,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文明的表现形式, 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这个民族的印记, 是构建民族精神的基本元素。汉语言文字是我们的母语, 其源远流长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不断凝聚文明不断升华的过程。汉语言文字在国内外中华儿女中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中国的标志。所以, 对广大幼儿教师来说, 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工作是一项重要工作, 不可等闲视之。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推广普通话, 推行规范汉字”“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教学用语用字”。这些都在告诉我们, 人民教师应当说好普通话, 写好规范字, 为推广普通话, 使用规范字当好表率, 做出榜样。

三、养成学习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 形成规范的语言表达意识和习惯

1. 教师的语言文字力求规范化

所谓规范性是指教师的语言应当符合国家的要求, 教师只有使用规范的语言, 才有可能对儿童产生正面的示范效应。教师语言的规范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要符合“全国通用的普通话”的规范。在语音方面, 教师要使用符合普通话的标准发音, 做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 不使用方言, 不念错字。在词汇方面, 不使用方言词, 不自造词汇, 也要慎重使用尚不稳定的“新词”, 如不说普通话中没有的词汇, 尽量少使用像“很酷”“SOHO一族”等新词。在语法方面, 力求避免搭配不当、语句不通、说话语病较多、口头禅泛滥等不规范现象。在修辞方面, 避免用词不当、前后矛盾的话。总之, 教师应当熟练掌握普通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加强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在案头备有字典、词典, 读书备课写材料时, 遇见不熟悉或拿不准的字词随手查一查, 以免出现错误。

2. 教师的语言文字力求纯洁性

语言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 它与思想品德、文化素养等密切相关, 一个品德高尚的教师, 她的语言应该是纯洁、文明、健康的, 应该能促进幼儿的智力开发, 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能够培养幼儿健康向上的情感。反之, 粗俗的语言只能给幼儿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有的教师给孩子起绰号;有的教师套用“滚出去”、“猪脑子”、“笨死了”、“讨厌”等不文明的粗俗语言。作为教师要尽量用纯美的语言去触动幼儿, 使幼儿形成纯洁、文明、健康的心灵世界。

3. 教师的语言文字力求艺术化

教师应尽量的扩大知识面, 掌握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发展, 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幼儿教师每天面对的是天真无邪的孩子, 我们从各个方面带给孩子美的感受。以美的声音、美的语言来引导孩子、教育孩子。使天真无邪、纯真可爱的孩子们伴着我们的语言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 我们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对待语言文字规范问题, 树立语言文字规范意识, 加强语言文字基本功训练, 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努力工作。

历史教师语言规范化 篇2

一、除外语教学外,所有教师工作、教学用语必须使用普通话;全体教师在上班时间必须使用普通话。

二、教师在制作课件、板书、作业批改和其它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律使用国家规定的规范汉字,不得出现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和错别字。

三、教师要主动对学生进行规范用语、用字的教育,对于学生不规范的用语用字的现象要及时指出并帮助改正。

四、辅导员或班主任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以语言文字规范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或主题班会,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语言文字宣传活动。

五、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语言类、书法类竞赛。

历史教师语言规范化 篇3

关键字 规范;教师语言;学生;耳听为实

教师语言是学生习得知识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师语言包括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话。德国的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慧也曾经指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无论是亲身经历还是自身在教学中的实践都让我非常赞同教育家第斯多慧的话。教师的语言,是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学需要,适应教育对象心理特征,遵循语言规律的一种职业语言。教师的语言,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和基本手段。教师只有熟练掌握了职业语言的特点,并自觉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加以灵活运用,并尽量避免可能出口的一些忌讳语言,才能产生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研究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让教师的语言既规范又充满魅力是十分必要的。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语言要规范

首先,教师要熟练掌握英语语言并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要能讲一口流利、标准的英语。其次,教师的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要讲究语法,要符合语法规律,在叙述事例方面要符合逻辑,不出或少出错误。因为教师内在的意向和拥有的知识是通过语言传送给学生的,学生只有理解了教师的语言,才能理解和领悟教师所要讲授的内容。故此教师语言必须要做到表意准确,吐字清晰。

二、教师语言要有个性

教师的语言应有个性特征,或擅长形象描绘,绘声绘色,让人听了情思并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或是讲起话来从容不迫,风趣幽默,让人听了兴趣昂然,于轻松愉快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要使语言有个性,首先应学会含蓄。含蓄是一种美,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的语言也离不开含蓄。如:有的教师在教学中用说半截话或一语双关的办法,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种做法常有千言说不透、一语破真谛的妙用。有的教师为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涛,不直截了当告诉学生答案,而是绕着弯子设问,层层深入,启人心智,让学生得知识、明事理、受教益。有的教师为使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受到教育,从不讽刺挖苦,而是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出发,善意的提醒启发,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要使语言有个性,其次应学会幽默。幽默语言是教师睿智的思想、广博的学识借助诙谐含蓄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的再现。它的恰当使用,可以创设出一种风趣动人的情境,驱除了学习疲劳,引发学习兴趣,强化知识记忆,往往会收到令人忍俊不禁、余韵隽永的艺术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文化的修养,丰富铸炼自己的语言,并努力培养开朗、明快和乐观的性格,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

做到以上两点,教师的头脑中要有足够的信息储量。这样才能侃侃而论、娓娓而叙、旁征博引、巧妙点拨。总体上呈现“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行云流水般的境界。

三、教师语言要有鼓励性

教师语言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是未成年人,他(她)们自尊心强,也很敏感,面对这样的谈话对象,教师必须要爱护他们,无论表扬还是批评,都要以鼓励为主,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的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激励性语言评价可以触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探究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话语中去,使“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从而“打动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对待做的不到位的同学并不一定非要正面否定,去表扬做得好的同学其实也是一种无形的批评。特别是对那些不遵守纪律、任性顶撞老师的学生,言语上要掌握一些方式方法。学生的逆反心理本来就很强,如果教师说出一些过气过激的话,可能会使学生在人格和感情上受到伤害,反而产生更加抵触的心情。

四、教师语言要有艺术性

教师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优势兴奋中心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在情感的表达上,应具有演员的气质。用带有情感的语调,流利的普通话,抑扬顿挫地表达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化作一股清泉滋润学生的心田。

历史课堂上教师的语言魅力 篇4

一位教育家曾说:“教育语言应是导火索、冲击波、兴奋剂, 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之功效。”作为教师, 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 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 抑扬顿挫, 富有激情, 具有演说家的风范, 能鼓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学科。这就需要教师必须有良好的口才, 语言幽默、生动、风趣。历史课教学的一大特色就是以讲授法为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无论传统教法还是现代教法, 莫非如此。这也是历史课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历史主要是以叙述的方式记载下来的, 历史教材的章节都是由一篇篇的记叙文组成, 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经过与结果。因而在讲授技巧上, 语言的幽默、风趣、生动, 则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如能恰当地运用幽默语言, 可以大大地开发学生智力, 很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 不仅使学生在发笑的同时领会了其中蕴涵的智慧和哲理, 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消除了紧张和疲劳,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因此, 教师要广采博闻, 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成语、典故等均可引入课堂, 随心所欲, 调动自如, 游刃有余, 以塑造形象, 创造气氛, 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 知识易于理解, 从而吸引学生认真听讲。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学语言应充满真情。只有注入真情实感, 才会触动学生的心弦, 引起心灵的共鸣, 才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才能在课堂内产生一种强烈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使学生的思想高度集中到黑板上、教师身上、书本上。

我在讲《中日甲午战争》时, 用生动、激昂的语言讲述近代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海战:……黄海海战中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 毅然按犬首入水, 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 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中国广大爱国官兵是英勇顽强的。他们在惨烈的战斗中, 奋不顾身, 临危不惧, 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慨。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后人永远记取。学生们听后群情激愤, 既被爱国官兵的英雄壮举所感动, 又对清政府的腐败切齿痛恨。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被熊熊点燃, 同时也触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总之,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 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在教学中,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要高度重视, 充分发挥教学语言在呈现课堂教学生命力, 改善师生关系, 发展学生思维, 陶冶学生情操,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历史教师语言规范化 篇5

一、对学生的要求

(一)继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每节课前由语文老师布置诵读内容,每节课前进行2分钟诵读,学校将组织检查评议,并对各班经典诵读组织展示式的汇报表演。

(二)各班语文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准备专门的汉字听写本,每班每周进行一次汉字听写测试(教务处将作为学生作业进行检查),学校每学期组织一次全校汉字听写大赛。

(三)每天晚自习前安排20分钟练字时间,并安排跟班教师指导学生练字。

(四)学生在校期间一律使用普通话。

二、对教师的要求

(一)说普通话。各教师都要根据学校常规教学规范要求,上课时,坚持用标准的普通话上课;课间,不管是与学生,与家长,还是与教师谈话,一律说普通话,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用规范字。各教师不管是备课、上课板书、批改作业,还是记载其他资料,要自觉做到并强化自己书写规范化,不写错别字、异体字,不写病句,让学生看清看懂;清洁、美观,讲究语法修辞逻辑。

(三)上交各级各类材料均按照“日常办公文字书写规范”的要求来设置版面。

(四)组织教师开展钢笔字、粉笔字的平时练习和展示及比赛等活动。

要求:1.钢笔字每周练习一页;

2.粉笔字按照安排表轮流展示;

3.每月进行一次钢笔字比赛,每学期进行一次粉笔字比赛。

教务处

2014年9月1日

附:日常办公文字书写规范

日常办公文字书写规范

一、标题

标题为“方正小标宋简体”二号,居中对齐。作者和单位在标题正下方空一行,三号楷体,居中对齐,行间距为固定值34磅。

二、正文

正文中,一级标题空两格,用“一”表示,黑体三号,项目符号为“、”,结尾无标点符号。二级标题为“

(一)”,仿宋三号,无项目符号,结尾有标点符号。三级标题为“1”,项目符号为“.”,结尾有标点符号。四级标题为“(1)”,无项目符号,所有正文均为仿宋三号,行间距为固定值26磅。

三、落款日期

日期一律用“二〇一四年九月十五日”样式,居左对齐。

四、注意事项

今后学校所报文字材料,一律按照上述格式要求报送。

示例

标题 单位 作者一、一级标题

(一)二级标题。仿宋三号,无项目符号,结尾有标点符号。仿宋三号,无项目符号,结尾有标点符号。

1.三级标题。仿宋三号,有项目符号,项目符号用“.”表示,结尾有标点符号。三级标题。仿宋三号,有项目符号,项目符号用“.”表示,结尾有标点符号。

(1)四级标题,无项目符号,字体为仿宋三号。无项目符号,字体为仿宋三号。

(1.1)五级标题,无项目符号,字体为仿宋三号。五级标题,无项目符号,字体为仿宋三号。

(1.2)五级标题,五级标题,无项目符号,字体为仿宋三号。五级标题,无项目符号,字体为仿宋三号。

一个历史教师的个性化的语言 篇6

某一次全县历史教师交流会上,我主持下的开场白:今天在座的都是来自广大农村初级中学的教师,我们都属“第三世界”,(重庆市主城区中学为“第二世界”,而主城区的一、三、八中则为“第一世界”)所以我们今天的这次会议不是“巴黎和会”(“一战”后大国操纵下对战败国的瓜分会议),而纯粹是一次“亚非万隆会议”,(“二战”后第三世界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而召开的国际会议)我们本着“求同异存”而来,求得共识;愿在“万隆精神”指引下,会议一定取得圆满成功!(“求同存异”、“万隆精神”都是“亚非会议”的重要特点)然后,是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我想这掌声道出了同行们的心声,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真让人心领神会,更让人回味无穷。

我想,这样说话未尝不可,恰当地引用历史专用名词或典故,借助历史知识所存在的特定情景和蕴含的深刻经验教训,来传达丰富的思想情感,有时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往往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在平时的课堂语言中,何不活学活用,更多地引用这样的历史知识呢?

高一分科前的一段时间,同学们在课余时间分配上严重倾斜语、数、外,其次是理、化,而对政、史、地很少光顾。对此情景我调侃到:你们现在正当推行一种“二战”前西方大国采取的“绥靖政策”:以牺牲史、地、政弱小学科时间为代价,满足语、数、外主科学习的欲望,并尽可能地满足理、化学习时间。其结果是:助长了你们的跛科和不均衡发展,从而加深了“文科”和“理科”的对立,也加速了你们的提前分科,这种学习上的“绥靖政策”不利于总体协调发展和未来“复合性”的综合人才发展的需要。(“绥靖政策”的后果是: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不利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所以,我们应该象反对“二战”中的“绥靖政策”那样谴责我们学习中的“绥靖政策”,建立各科的统一战线,否则,文科和理科的“世界大战”就会提前爆发。而我们不均衡发展就恰象苏联工业化进程那样: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结果严重制约了苏联经济的后续发展。所以,我们也应各科协调发展。

把学生偏激或急躁的言行说成“左”倾,保守而不思进取,情绪低落说成“右倾”(如此类推,把衣服穿得很少,说成穿得很“左”倾;把衣服穿得很多,说成穿得很“右倾”……),把学生思想转变发生了质的变化说成“遵义会议”。把纠正克服自己这种学习上低落情绪的一次行动说成是“八七”会议。每到元旦,我引用毛泽东1949年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鼓励学生临近期末(元旦一般都临近期末,此时此境较符合历史这一情景),坚持到最后——“将革命(学习)进行到底!

历史有数不尽的史实和情景,而现实中与历史的相似点——历史与现实的交叉点也是不计其数的,所以,教学中和日常生活中有无数的这种资源供我们去开发,因此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历史知识中的专用名词或典故在平时交流运用中是有特定的情景的,而这个情景很多时候是偶发的,如果老师历史知识丰富,灵感触发,可以信手拈来,精用一二,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当然,老师为了达到某一目的,也可人为地创设一个个新情景,使之与“历史惊人的相似”,连串起一系列历史语言和情景,达到妙语连珠的程度,借助历史知识中所蕴涵的丰富内涵,教育启发学生,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课堂外,作为历史教师在与人的交流中,不时恰当引入一些与历史知识有关的典故或情景,不仅能准确表达丰富的交流信息,也无疑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我是学历史的或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人。而精当的引用,则让人对历史产生向往或好奇,也就多一份对历史的尊重和认同,无形中更提升了自己的品味。

时下,各个学校正在推行不同模式的新课改,史地政老师心得交流会上,作为年长一点的历史教师的我是这样发言的:“我们新课改就象第二次工业革命那样,后起的美国和德国采用新技术,迅速跃居世界一二位;老牌的英国和法国固守传统,很快退居三四位。所以年轻的教师向美德那样更易接受新理念,理应成为课改的先锋;象我这样年长的教师虽然象英法那样走不出经验而容易落后,但可用我们的优势——丰富经验甘愿为你们出谋划策……年轻的老师们!戊戌变法失败告诉我们:改革不能操之过急,贪大求全,所以大家不要把目标订得太高,应循序渐进,慢慢走上良性循环,才易取得成功,否则就易象戊戌变法那样昙花一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最后告诉我们: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迄今三十余年,所以课改不可能一蹴而就,有可能出现暂时的下滑;只要善于总结,坚定信念,课改一定成功” !同时还告诉我们改革是否成功,关键看是否促进生产力发展,所以只要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和其他综合素质,就是正确可行的。

历史知识的最大功能就是为现实服务,历史有多大作用,就要看它在现实中的功用:从大的方面就是为治国安邦提供借鉴,从小的角度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知识结构。如何让历史很好的为现实服务,历史典故或情景在日常交流中的活用,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它符合了“古为今用”的治史原则,不仅可以生动地教育启发学生的思想品质,激活课堂气氛,课外又不失幽默生动,而且反过来又巩固强化了学生所学历史知识。同时,让仿佛隔世的历史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近他们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学生逐步学会迁移知识,让学生对历史产生认同感。渐渐地学生也不断地学会在交流中、在作文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丰富的历史语言和情景,使他们对历史产生难以割舍的情结,使他们学到的知识不再脱离实际,最大限度的发挥知识的现实功用。这正是我们历史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

历史教师语言规范化 篇7

19世纪是美国在教育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充满变化和进步的世纪。为限制不合格的人员进入教师职业,开始教师证书计划,为满足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的需求,在同一时期产生了培训教师的师范学校。

1.1 教师资格审查制度的初步创建

1825年美国制订了第一个规范教师资格的教师证书法令,教师专业规范从此开始。俄亥俄州第一个教师证书法令由州立法部颁布生效。(1)通过考试来考察教师的资格成为当时控制教师质量的重要手段。但此时的地方证书只规定了教师要在普通知识和教学实践方面应达到的要求和得到的培训,这些规定标志着对教师进行专业规范的开始。

1864年俄亥俄州出现了终身证书,这一新证书对教师教学经验的要求也有明显增加,而且要求也多样化了。接受过师范学校或学院系统学习的申请者,在学校已学到一些教育理论,故无须参加考试。这是对接受师范学校教育的要求和鼓励,是公立学校发展、对教师进行职业培训的需求增加的结果。

1.2 师范教育的初步创建

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是教师职业发展的监督和保障系统,对教师入职条件进行严格的审查,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这一制度代表着教师职业的实际需求,一定程度上规范着教师教育发展的水平和方向。教师职业专业化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

美国在1823年就出现了培训教师的私立师范学校,1827年出现了第二所这样的学校,但这些完全是学术性的教育机构。(2)1839年7月,美国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在马萨诸塞州创建,它开创了美国教师在专门教育机构中接受职业培训先河。(3)

美国教师证书制度的出现与师范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师专业规范的开始。

2 美国教师专业规范制度的逐渐发展(19世纪80年代-“二战”结束)

19世纪80年代以后,义务教育进一步发展,提高教师培训水平的要求迫切。教育科学迅速发展,由教育行政官员和教育院校教师长期合作形成的“教育同盟”成为教师专业规范的核心力量,然而,教师培训进入封闭的“专业主义”时期。

2.1 教师资格审查制度的逐渐发展

19世纪末,美国经济繁荣、城市发展、海外扩张、移民如潮使得整个社会发展充满了生机,经济垄断出现、社会政治腐败、贫富悬殊。教育开始趋向“生活化”。19世纪末,负责教师资格考试的审查员主要由教育工作者和教师构成。他们的职责是设计组织教师考试、发放资格证书。此时的教师专业程度较80年代以前有多提高,职业分布相对集中,但专业化水平非常有限。1935年美国成立教师证书和教师教育部门,负责制定教师证书和教师教育机构的培训标准。(4)

2.2 教师教育的逐渐发展

20世纪20年代,教师证书制度对教师职业进行专业规范,开始通过制度化的学校教育得以实现,教师证书制度在解决教师短缺的过程中经历严峻的考验。专业学院的成立是美国逐渐确立起培养高级实用性人才的高等教育发展方针,它标志着美国高等教育开始培养直接服务社会的高级专门人才。师范学校的升格运动是与大学的斗争中展开的。1882年,阿拉巴马州师范学校率先升格为教师学院,揭开了专业教育与学术教育斗争的序幕。(5)师范学校的升格成功,但教师培训中的学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斗争并未停止。

3 美国教师专业规范制度的改革完善(“二战”结束至20世纪70年代末)

由行政与法律手段控制的传统教师证书(下转第139页)(上接第106页)制度遭到批评,教育界人士强烈要求改变证书制度的外部规范形式,增加专业团队的内部监督机制。全国教师教育认可委员会的成立,代表着这一方向上的努力。随着战后对进步主义教育的批判,前一时期强调教育专业课程忽视学术课程的倾向得到纠正,专业教育打破过去的孤立与封闭,开始真正与学科教育相结合。

3.1 教师资格审查制度的改革完善

“二战”后,提高了教师的资格标准,也为标准教师的培训提供了条件。教师资格审查制度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的特质。1955年,世界教育专业组织首先开始解决教师的专业地位问题,要求建立完善的教师专业组织。(6)1966年,国际劳动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教师地位之政府间特别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是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正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的和特别的技能。(7)

3.2 教师教育的逐步完善

这一时期的教师教育逐渐“拆掉”过去孤立的“围墙”,开始于综合大学和文理学院融合。(8)我们将这一时期的教师教育称为大学化教育,以区别于前一个时期的学院化教育。加强了教师培训中学术学科教育,普通大学的教师培训开始专业化。

4 美国教师专业规范制度的最新趋势(20世纪80年代以来)

1983年,一份《国家处于危机之中》的报告,敲响了美国20世纪末教育改革的钟声。此次,改革的主题为综合以前的改革经验和教训,以质量为核心,指导思想是以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来保证教育的发展。改革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改革的重要手段是统一和提高教学标准。

4.1 教师资格审查制度的最新趋势

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的教师资格审查规定,凡毕业于被政府认可的教师教育机构的学生就可以申请教师资格证书。(9)由于所有的进入教师教育计划的学生都可以顺利毕业,所以人们都怀疑这样的证书能否鉴别出应有的教学能力。《卡内基报告》:教师资格应分为三级——持有执照教师;持有资格证书的教师;持有高级资格证书的教师。(10)

这一阶段,在美国,进入教师职业之前,只持有教师证书是不够的,还必须申请教师执照。政府部门与专业团体共同参与资格审查。全国教师证书的出现,是教师资格审查制度专业化的体现。

4.2 教师教育的多元化趋势

教师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研究型”和“反思型”教师。“研究型”和“反思型”教师不仅要求未来教师能在了解教学的基础上,反思自己的工作,能够培养对未来教师的观察、分析、解释以及决策的反思能力,而且还能将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总之,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教师专业的发展,对教师专业规范提出新要求,不仅使教师资格审查过程中专业团体参与力度加大,而且使教师培训模式与内容也更符合教学专业化的要求。

参考文献

①②③④⑤郭志明.美国教师专业规范历史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24-241.

⑥Frank Serafini,Possibilities and Challenges-The National Board for Profes-sional Teaching Standards,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2002.53(4).

⑦郭宇.美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启示——以哈佛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为例[J].科技信息,2010.22:402-403.

⑧滕大春.今日美国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37.

⑨董英楠.从“师范性”与“学术性”争论看美国师范教育机构转型[D].沈阳师范大学,2011:24.

上一篇:小学生色彩教学论文下一篇:初中化学思维品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