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的语言艺术

2024-10-04

历史教师的语言艺术(精选6篇)

历史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1

成功的教学固然因素很多, 但如果历史教师语言不好, 将会使其他一切因素统统见拙。教师讲课语言逻辑性强, 能把思路理得有条有理;语言简捷明瞭, 能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语言形象生动, 能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语言感情充沛、真挚, 能催人泪下, 打动人心, 在学生心灵里打下深深的烙印, 以至终身难忘。相反, 历史教师讲话没有条理, 逻辑混乱, 则能搅乱人的思路;讲话哆嗦絮叨, 则使人把不住重点, 找不出中心;讲话平淡无奇, 则不能吸引人的注意, 令人乏味难耐;讲话没有节制和分寸, 则可能刺伤人心, 造成难以挽回的憾事。因此, 下功夫掌握好教学语言是当好历史教师的前提。

那么, 教学语言有哪些独特之处呢?

第一, 确切性。这有两层意思:其一是教学语言必须合乎语法规则和逻辑要求。历史教师讲话句子要完整、流畅, 句中的主要成份和附加成份要搞清楚, 把判断、推理的程序要求把握准, 把修辞手法掌握好, 做到说话时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 因果关系恰当, 不说别人难以理解的话和逻辑混乱的话。这样才能把要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表达清楚, 让人听懂。为此历史教师要精通语法、修辞和逻辑。不可想象, 一个对语法、修辞、逻辑不通的人, 会把自己的语言表达得十分准确。教学中语法不通的例子很多, 如经过各级审查的一堂优质录像课中就出现过这样的板书语言:“从柴油喷入汽缸始, 到燃料基本燃尽”。句中末尾缺“止”字, 因而构不成一个完整的词组, 并且“柴油”和“燃料”在此是一回事, 应该统一。其二是把要说明的问题十分明瞭、准确地表达出来, 遣词造句十分精当, 语气肯定。要说明一个问题, 讲清一个道理, 一定要找出最精确、最恰当的语言来表达, 绝不图省事谋方便, 不假思索选择, 顺手拈来。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告诫他的学生莫伯桑说:“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 要表现它, 唯有一个名词, 要赋予它运动, 唯有一个动词, 要得到它的性质, 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要继续不断地苦心思索, 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不可, 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形容词相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 也不能因思索困难, 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看来真正的文学家与一般人的语言有别, 就在这个“唯一”与“类似”上。教学难道不也如此?其三是把握学科词汇, 掌握标准用语, 不生造滥用生僻、怪诞的词句。

第二, 简明性。说话简单明瞭是对历史教师的最起码的要求。这有两层意思:其一, 教学语言要“少而精”。要言不繁, 恰到好处。不滥用语言, 不堆砌词汇;不拖泥带水, 啰嗦冗长;不夸夸其谈, 华而不实;不大肆发挥, 漫无边际。有经验的历史教师, 非常注意提炼自己的语言, 把握讲的分寸, 该长则长, 该简则简, 抓住难点、重点, 言简意赅, 从容不迫。这样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思考, 最大限度地发挥时间效益。而那些言不精、意不赅的历史教师, 从头讲到尾, 讲得口干舌燥, 汗流满面, 费劲不小, 效果不好, 真是讲得天花乱坠, 听得如堕五里烟云, 下课铃响, 还刹不住车, 手忙脚乱地草草收场, 甚至留下“尾巴”, 连作业都来不及布置。其二, 讲话要流畅。不要磕吧, 不要那些搅乱听力和思绪的语病, “哼”“哈”不断, “呀”“吧”不绝, 不管紧要不紧要, 一句话重复好几遍。历史教师语病太多, 不仅使单位时间内信息传递量减少, 影响学生的听课, 而且还可能给学生造成不好的印象, 影响历史教师的威信, 常常听到学生以此作为笑料, 恐怕就是一证。当然, 学生能有意识地防范, 不受感染, 尚且为好;倘若学生没有这种意识, 跟着模仿起来, 也染上此“病”, 那就更不好了。

第三, 生动性。历史教师要使自己的语言富有魅力, 只有语言的准确和简明还不够, 还必须具有生动性。这就要善于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从而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为此, 一要使自己的语言形象。形象化的语言, 不仅能吸引学生, 引起学习兴趣, 还有更大的作用, 那就是它能调节人的大脑注意力, 使善长于逻辑思维的左脑与善长于形象思维的右脑, 交互使用, 构成有机联系, 减少疲劳, 有利于以表象为主要形式的感性思维和以逻辑推理为主要形式的理性思维的更好地结合, 产生创造力。二要使自己的语言诙谐有趣。谐趣性的语言可以增加些幽默感, 人听之入神, 记之不忘。当然, 诙谐要得体, 要掌握时机和分寸, 要紧扣教学目的, 不能过火, 不能只是为了逗乐。

第四, 韵律性。语言要美, 还要有诗一般的韵味和音乐般的旋律。教学语言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起伏节奏, 要正确运用各种语调、语气, 并注意语言的恰当速度和合适的停顿。为此, 历史教师在语言的美上应注意以下两点:

(1) 注意抑扬顿挫和起伏节奏的变化。语气、语调、语速和语意的停顿, 包括了说话人对所表达事物的评价和态度, 是语言表情达意和渲染强调的重要手段。因此历史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现场情绪的变化要求来确定。激昂时, 可似狂风骤雨, 排空而过;欢快时, 如莺鸣树木, 轻舟荡水;加重时, 似巨锤击物, 铿锵有声;深沉时, 又似春雨入夜, “润物细无声”。当然, 这些变化要以准确地传递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听得懂、记得下、想得好为准, 以及根据课堂情绪的决定, 不能随心所欲。

(2) 要注意快慢有度, 高低有别。一般情况下, 学生注意集中、情绪饱满时, 讲话速度可快些, 声调可低些, 学生疲劳、注意分散时, 讲话速度可稍慢些, 语调可高些。当然也有“反常用兵”一说, 学生注意不集中时, 也可把声调放低些, 放慢些, 这样运用“变化能引起注意”的心理效应, 可收到同样的警觉效果。当然高低快慢要适度, 不能高得刺耳, 低得听起来费劲, 快得让人跟不上, 慢得令人烦心。否则, 反而破坏了语言的韵律, 引不起注意。

总之, 历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就要肯下功夫。在备课时, 除了弄通教材内容, 明确目的, 设计教法以外, 不应放过语言的准备。要多琢磨多思考, 选择最有表现力的语言和表达方式, 并且进行个人试讲练习, 以加强记忆, 不能只是写在教案簿上。在试讲中反复斟酌。还可以多参加一些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 提高自己的语言逻辑力和雄辩力。有时可练习对一个问题、一件事, 试用各种语言来表达, 如对比法、递进法、分析法、归纳法等去说明, 以锻炼自己的逻辑表达能力。

摘要:现代教学手段不管多么复杂、先进, 都无法代替语言, 语言仍然是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手段。历史课堂教学更是如此, 因此, 掌握好教学语言是历史教师一切基本功中的最重要的基本功。

关键词:历史教师,语言水平,生动

历史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2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人文学科,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民族和智慧。需要教师通过语言这一工具来传承,而教学语言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教师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的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历史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十分重要。结合本人二十年的从教经验,笔者认为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具有以下特色。

一、语言的准确性。历史教师一定要过普通话这一关,特别是青年教师。教师在课堂上如果吐字含混不清,方言连篇,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标准的普通话是课堂教学法的助推器,学生听了,顺耳顺心,易于接受新知识。另外,必须读音正确,用词确切。历史学科涉及到人名、地名、国名和生僻字较多,历史教师必须读准字音,否则在学生中的威信会大打折扣。如可汗(hehan)、大宛(yuan)、阿房(epang)宫、张謇(jian)、高句(gou)丽、戊戌(wuxu)、身毒(tianzhu)等,用词确切有时能起着挈领提纲的作用。如归纳中国近代史三大不平等条约对社会性质的影响,紧扣动词短语“逐步沦为,大大加深,完全沦为”,这样就容易记了。

二、语言的形象性。历史学科故事性强,资料丰富。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力争形象生动,做到讲人如见其人,讲故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如果历史教师在讲授性教学中,语言干瘪苍白,套话废话较多,那么学生对所学的历史内容印象不深。例如,讲述西安事变的经过时,教师可以依劝谏——哭谏——死谏——兵谏的顺序,用文学语言重塑张学良,杨虎城以及蒋介石的个性。再如介绍卢沟桥事变的背景后,教师可以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此时,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

三、语言的趣味性。在中学学科中,历史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之一。语言的趣味性在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柏拉图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此,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语言的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讲到最先开辟新航线的两个国家西班牙、葡萄牙,我概括为“用西班牙吃葡萄牙”,妙趣横生,学生记住了。再讲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时,可以引用历史对联故事,“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把边”,揭露八国联军自高自大的丑恶嘴脸。

浅析艺术的历史教学语言 篇3

一、语言要简洁明快,增强有效性

简洁的教学语言才是最优美的语言。因为语言的简洁才会使得课堂内容变得生动,不拖沓冗长,不令人乏味,才会使学生从繁冗的教学内容下解脱出来,有时间进行学习、消化、吸收,才会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与空间。文学家契诃夫说“简洁是天才的姊妹”。所以,在一节历史课上,尽可能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授课,则会使课堂节奏更加快捷,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完整,從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北方民族大融合》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六项内容,可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1)说汉语;(2)穿汉服;(3)改汉姓;(4)与汉联姻;(5)用汉制;(6)用汉礼法。通过这种方法,学生不仅对繁杂的历史知识记得准、记得快、记得牢,而且养成了善于思维的好习惯,激发了学习的热情。简洁的语言不仅优美明快,而且提高了效率。同样的事情,如果能用更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既能赢得时间,也能节约能源,还会最大限度地赢得机会。在历史教学中充分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不仅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概括、归纳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语言要生动形象,增强趣味性

教学语言是传授知识的最重要的手段。在讲课的过程中,要通过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的思想因所学的历史知识点而活跃起来。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如果教学语言能寓教于乐、寓庄于谐,所取得的效果是意想不到的。在讲解齐国文化时,就可以插话说,如今大家为“中国足球,何时出头”而焦虑,可是在历史上,中国早就因为足球而名震天下了,齐鲁大地是世界足球的发源地,早在春秋时期齐国人已在玩“蹴鞠”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因为拓展的知识感到惊喜,还会促使他们深思。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说明了教师语言的重要性。但是,教师的课堂语言要象清澈的溪流,浪花翻滚,生动欢快,时时刻刻能碰撞激发出知识的火花,把学生的思维照亮,把课堂的气氛点燃。而刻板、呆板的说教,像一潭死水的课堂语言,只能让学生昏昏欲睡,失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生动的历史课堂语言,不在于追求语言的形式上,而是与授课的内容密切相关的、相辅相成,这既需要教师强化对语言基本功的提升,也需要教师进行深入充分的备课,多方面涉猎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内容,从而选择出一种适合于历史内容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语言,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语言要诙谐幽默,富于感染力

教师善于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不仅能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课堂沉闷、枯燥乏味的现象,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极大地增强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妙趣横生的历史课堂上享受学习的快乐。在学习秦汉文化中的“司马迁与《史记》”一节内容时,我对学生说,按照惯例,当朝人一般不记录当朝史,而司马迁却敢于秉笔直书,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史事,你们说司马迁“猛不猛啊,直接敢说当朝老大的对错”,学生哈哈大笑之时,也牢牢记住了这一重点知识。借助于幽默的语言,会使历史教学变得轻松、快乐,又趣味无穷。在历史教学中,善于发挥幽默语言的作用,已不仅停留在对内容记忆方面,而且表现在对内容深度的认识上,恰当、幽默的语言会具有日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在历史教学中,根据课堂内容需要增强幽默语言的运用,不失为一个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

四、语言要富于启发,诱导思维拓展

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要求和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富有较强启发性、探索性、难易适度的问题,通过发挥语言艺术进行激趣,适时提出学生所产生或要解决的悬念,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拓宽思维,思考展现在面前的历史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认知能力。例如,学习《三国鼎立》时,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曹操的军队分别是作战的一方,为什么相距仅八年,会一胜一负截然相反呢?再如,学习《大变革的时代》时,设置这样的疑问:“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请大家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为什么?商鞅变法对我们今天有何指导意义?”激起学生悬念,引导学生处于当时历史情景中深入思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性地发现新问题,教师要及时释疑解难,拓展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4

在我看来,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的说话,要练习自己的口才。口才是一个人最大的资本。一个教师,即使做不到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最起码要让我们的语言生动有趣,学生才会喜欢我们的课。一个说话没有标点、没有抑扬顿挫、不懂激趣的老师,纵有再高深的知识,也很难让学生喜欢听你的课。所以要想做一名出色的老师,就要想法设法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生动幽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传说清朝末年北洋大臣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他去参加乡试,由于不学无术,试卷到手却什么也不会,最后到交卷的时候没辙了,就在试卷末尾写了一行歪歪斜斜的字:“我是李鸿章大人的亲妻”,可是他不会写“亲戚”的“戚”竟写成了“妻子”的“妻”。这位主考官就相当的幽默,你猜他怎么样批改的?他批了六个字“所以我不敢娶”,他将错就错,把录取的“取”写成娶妻的“娶”。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批阅学生的日记和作文时,是不是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你又是怎样批改的呢?有没有让人过目不忘的批语呢?

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达到乐此不疲的境地,就归功于教师语言趣味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语文 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激发他们,让学习的全程活动生动活泼,必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率。教学语言的首要前提是动情,然后有趣。趣味性的语言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历史课堂语言表达艺术 篇5

【关键词】历史课堂;语言;表达艺术

准确而生动的语言使人产生美感,它是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火种,车轱辘转的罗嗦使人厌烦,它是吹灭学生兴趣的冷风。在教学手段日趋多样化的今天,尽管我们在课堂里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设备,但讲述法仍然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我们听优秀教师讲课,有的人简炼有力,有的人委婉动情,有的人幽默风趣……腔调虽各不相同,特点虽然各有所长,但表情达意都有一套功夫。可以说,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往往是一位历史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志。这样看来,一个合格的教师,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在不断钻研历史专业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增强语言的感染力。下面是我对历史课堂语言的表达艺术的几点想法。

一、用心调整语言的速度、音调与深度

课堂教学的语言速度快慢无需划一,但一般来说,宜慢不宜快。语速过快,像打机关枪一样,学生的听力难于跟上,学生不易把听到的声音、信息从听觉器官输送到大脑,形成概念图象,再现历史情景。教学不同于茶余饭后的讲故事,天南地北的“侃大山”,听漏点、模糊点都无关紧要。历史课堂语言是一种教学语言,教师的讲是为了学生的学,得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吸收进去,否则使人疲于理解,难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影响教学的效果。当然讲课也不能匀速前进。如同老和尚念经,无语调变化,像首催眠曲,使人恹恹欲睡。课堂语言要根据内容随时调节,不断变化,使声音跌宕起伏,语调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讲课不能滥用高音和强音。不要以为只有高分贝、高八度的声音才能“镇住”学生,要知道语音太高太强会使学生由兴奋状态转人抑制状态,注意力不持久,从而降低听课效果。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水平和兴趣。不能晦涩高深,尽量做到口语化,否则将减弱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但也不能太庸俗,过于浅显,让学生感到乏味,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我们教师不但要备好教材,而且要备学生,这样才能采用最恰当的语速、音调、和深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贵在一个“准”字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使得教师的语言不可能向文学那样虚构和夸张,历史课堂语言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科学性,真实性是第一位的。所以,我们必须力求做到语言确切,用词严谨。

历史课堂语言有别于文学语言,文学语言可以无限夸大:“白发三千丈”,“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些在文学园地里千古传颂的绝妙佳句。而我们历史教师不但要语言准确,用词严谨,就是形容词的用字遣词也必须恰如其分,任何言过其实,夸大其词都是在禁忌之列。历史课堂语言切不可美辞而害意,丢了一个“准”字。

三、讲究一个“精”字

讲课务求明白、简炼、干净。简炼干净的语言使人神清气爽;冗长而抓不住要害的话越讲得多,听的人越糊涂。作为教师应尽力避免出现“啊”、“这个”、“那个”……这些口语,做到少重复,即使认为重要、关键的内容要重复,也不妨换个说法,或从另一个角度去表达。

历史课堂语言含金量也非常重要。有的教师讲课,知识量、信息量丰富,语言表达又准确精当,逻辑性强,学生获益匪浅。而有的教师话语过剩而内容贫乏,废话连篇,言不及义,或者虽然并未离题,但含金量太少。譬如水果汁,掺水太多,浓度不够,则淡而无味,吊不起人们的胃口。课堂语言含金量太低,必然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损于一堂课的质量。

当然我们教师在课堂里更不能信口开河,天花乱坠,甚至插科打诨,荒诞不稽,学生也许会捧腹大笑,但扪心自问,有效果吗?对得起学生吗?

四、用生动、富有感情的语言打动学生

俗话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只有用心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能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我们历史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从理智上,而且要从感情上分清敌与友、爱和憎,才能通过历史课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所以我们要重视教师语言的情感色彩。那么,怎樣增强语言的情感色彩呢?对于历史上一些优秀人物的嘉言懿行,革命志士的思想品德需要我们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来触动心灵,感染学生。但切记不要矫揉造作,故作惊人之语;不要堆砌空泛的形容词,不要为增加情感色彩而添加情感色彩。“言为心声”,重要的是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本人对历史史实有一个公正的善恶是非观,对历史人物有一份真挚的爱憎感情,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语言的表情达意才能感人至深,教书育人的功能才能落到实处。

五、幽默、诙谐,增强语言的趣味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保持“乐知者”的角色,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语言风趣幽默以调节学生的心理节奏,活跃师生合作的和谐气氛,强化知识的形象记忆,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无不得益于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每个教师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掌握语言艺术,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我们教师的“讲”是为学生的“听”服务的,教师的讲必须和学生的听协调一致,才能出现学生听课的最佳状态,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在纵横数万里的历史空间自由驰骋,收到教学语言的最佳效果,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 篇6

【摘要】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教学语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握课程教学语言的特点,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文指出,对历史教师而言,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是:语言要有历史特色、要生动、要适合学生的I心理节奏。

【关键词】教学语言历史教学语言基本要求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116-02

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历史课程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历史教师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能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升华教育功能,能否让学生增益智慧,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学语言有关。

一、教学语言训练的重要性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离不开语言,即使是电化教学,也需要借助教师的语言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直接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教师语言的艺术赋予课堂教学以诱人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效果主要是教学语言的效果,离开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便无法开展;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也会影响教学任务。

教学语言同电影语言、音乐语言一样,属于专业语言,是教师在有明确的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教学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在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形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它有着自己的规律,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的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各个学科的语言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各个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不经过一番实际的训练和执着的追求,是难以掌握语言的规律和技巧的。

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上课的语言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如果教师的语言官腔十足或平淡无奇,就会使学生厌倦。假使教师的语言简明生动,丰富幽默,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就很有帮助。

二、历史教学语亩的基本要求

从语言的内部特征来说,历史教学语言必须符合科学准确、简明生动的原则。

第一、要有历史特色

历史教师的语言,所表达的是具体的历史知识,为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教师的语言就要准确反映时代特色。不恰当的类比、武断的臆想、过分的夸张,都不是一种严肃科学的态度。首先要体现历史术语的准确性。如,灭六国之前,处于战国时期,赢政是秦国的国君,必须以“秦王”相称,称为“秦王赢政”;秦灭六国,赢政称帝,秦朝的历史开始了。这样,称皇帝以后的赢政。必须以“秦始皇”相称。“秦国”和“秦朝”、“秦王”和“秦始皇”,一二字之差,如果颠倒了时序,前后混用,就会影响历史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又如,中日甲午战争以前侵略中国的外国殖民者称为帝国主义,这一阶段中国人民为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称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适当引用古人的原话和文献的原文,不仅可以渲染历史的时代特色。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致。如讲到唐、宋两代的经济,说明唐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可例举王建《汴路即事》诗句:“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意思是:来白天南海北、操着不同方言的人都汇聚在这里进行商业贸易,草市很繁荣。宋代的“草市”已具有相当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也可举陆游诗句:“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清帘上酒楼”。有的教师担心引用原话原文会增加难度,其实,有时候引用一句原话、一节原文,看似增加了难度,但却加深了时代气息,简化或者概括了教材内容,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巩固。原话和原文的引用能渲染时代气息。鼓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第二。语言要生动、幽默

历史教学的语言要注意通俗、形象、幽默。通俗的首要一点,就是要把书面语言换成口头语言来表达。书面语言虽然肃整,但没有口头语言明白流畅。在情感方面,口头语言显得更自然一些。如人民版必修一册中“美苏争锋”可以说“美苏争霸”;“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理解为“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PK”。历史教学语言适当运用一些流行口头语,激发学生思维,不会让人觉得历史课枯燥乏味、呆板无趣;也彰显历史教师能与时俱进,善于学习。

历史教学内容比较概括,教师应常常用比喻、用当时的诗歌、民谣、谚语等再现历史现象,使抽象变得具体。如欧洲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是因为罗马天主教教廷在德国的势力最大,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最多。当时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这句谚语非常形象表明罗马天主教教廷贪婪、德国受罗马天主教教廷剥削最重。大凡引用原文、诗歌、民谣等,一般都要板书,让学生看清、听懂,否则往往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要使讲述形象生动,还要补充一些与中心内容有关的细节。如有的教师讲《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的黄海战役时,补充了邓世昌落水后甩开仆从抛给他的救生圈,赶走爱犬衔发相救的细节,就能很生动形象地表现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幽默是一种生动有趣而且含意深刻的语言艺术,给人愉快,发人深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历史教科书中有很多幽默题材。如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他认为治理天下犹如众人抬木头,前面的人喊号子,后面的人相应和。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大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的。幽默的题材加上幽默的语言,能使整段内容活跃起来。

从历史教学的外部特征来说,还要注意到语言正确清晰,悦耳动听;语调丰富多变,充满感情;语节明朗,快慢适中;表情爱憎分明,褒贬得当。这种无实质性内容的交流可以起到修饰的作用,尤其在表达信息的感情色彩方面更为重要。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理论:信息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和手势)。语言外部特征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已为教师的长期教学实践所验证。

第三,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心理节奏

人在一天之中,由于受到人体生理节律的影响,心理节奏并不一样。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使教材的组织处理、教学形式的变化、课堂结构的设计与学生心理节奏保持和谐统一,而且语速快慢、语调高低也要与学生心理保持一致。

比如,有的学校常将历史课安排在上午第四节课。此时学生已上了三节课,精神疲倦。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振奋一下学生精神,如用自然轻松的谈话、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引人入胜的小故事等开始,去引导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兴趣。

重点、难点是课堂教学中的高潮,要重锤敲打,节奏分明,有效地去刺激学生,使之不断产生兴奋。课中提问,语言要简洁明快,把一个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提,由分到合,步步深入。这样。节奏感强,学生的思维也随之跳跃,就不易疲倦而分心走神了。

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历史教师要多看一些语言大师的作品,丰富自己的词汇;多听一些艺术家的表演,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多多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磨练自己的语言。

上一篇:GE64排螺旋CT下一篇:高校奖助学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