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语言的艺术(共12篇)
语文教师语言的艺术 篇1
教师的语言是沟通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心灵之花的工具。教师的语言对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使用积极的语言, 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消极的语言, 可摧毁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产生自卑感, 甚至患上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尽可能地使用积极的语言, 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也是教育发展以人为本的需要。
一.教师语言的特殊性
1.权威性。教师工作的性质特点决定了教师的语言具有权威性, 在学生的眼里, 教师的话就是“金科玉律”。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 有时老师就是真理的化身。这就要求教师说话不能信口开河, 要用科学规范的语言引导学生积极向上, 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2.评价性。学生都非常关心老师对自己的评价。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 都影响着学生对自身的评价。所以教师的评价要适当、客观、公正, 过高则易使学生产生骄傲心理, 过低则易使学生产生自卑感。
3.导向性。教师的语言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师要结合社会实际, 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树立远大的理想, 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成绩, 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使学生扬长避短, 发挥自己的特长,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4.启发性。教师的工作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心智, 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使其不断进步。所以, 要求教师的语言要有“点拨”的特点。“点拨”恰倒好处, 就会产生“心有灵犀一点通”之感, 使学生茅塞顿开, 印象深刻。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善用比喻, 变抽象为形象, 把工作中收集到的信息, 转化为富有启发性的语言, 唤起学生积极向上的意识。
5.激励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不断鼓励和激励学生, 使其超越自我, 不断进步。著名的皮格玛利蓉实验表明, 教师如果以友善的态度亲近学生, 以更多的时间关心学生, 尤其在给学生下评语时, 能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对有逆反心理、脾气暴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 宜采用平等商讨的语言;对惰性心理和试探心理突出的学生, 宜用深入学生心灵的渐进式语言;对善于独立思考、自我意识强、感受力较强的学生, 宜采用点拨式语言。学生在激励语言的影响下, 就会自发产生学习的动力, 换醒学生内心中的奋进意识, 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较多的使用积极的语言
1.多使用建议性的语言, 少用武断性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具有权威性和评价性, 对学生的自我认识有着直接的影响。当学生有了进步时, 我们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如果学生行为有了过失, 更应该帮助学生找出原因, 而不应该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 如常用讽刺、挖苦的语言来打击学生的心灵, 久而久之, 学生就认为自己是一个“笨孩子”, 什么事也干不了, 从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应多用建议性的语言, 这样既启发了学生, 使学生找到了问题的所在, 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决心。
2.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 少用责备性的语言。
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尤其是未成年的学生, 在考虑问题时往往不那么全面, 所以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学生。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丢三落四、顾此失彼的情况, 与他们的不成熟心理和缺乏经验有关, 是很正常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就要耐心地鼓励学生去争取做好每一件事, 而不是一味地指责, 指责过多, 会使学生产生无所适从之感, 越来越没有主见, 最终成为缺乏创造性的、没有个性的人。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不要害怕失败。要使学生明白, 经验是在失败中总结出来的, 在失败中前进, 才会不断进步。
3.多使用期望性的语言, 少用批评式的语言。心理学研究表明, 期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鼓励作用。尤其是学生, 常常把老师的期望当作自己学习的动力。所以, 在教育教学中, 我们要运用期望原则, 对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 促使其不断进步。即使学生有了失误, 也要批评适度, 指出其前进的方向, 鼓励其克服不足,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与关爱,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和求知欲, 使其不断进步。
4.多使用商讨性的语言, 少用限制性的语言。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认识和价值观判断事物。而未成年的学生, 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很少顾及到集体或他人利益, 往往做出一些不符合道德规范的事来。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不能简单地以“不能这样做”或“不该那样做”来训导学生, 而应采取商讨式的方式, 帮助学生分析某件事的后果及产生的影响, 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5.多使用情感性的语言, 少用生硬性的语言。所谓情感性的语言, 就是人性化的语言。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尊的。教师与学生语言的交流, 其实就是思想感情的交流。亲其师, 信其道。对于教师的教诲, 学生只有从心理上接受了, 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 教师无论在课堂上, 还是在平时的活动中, 都要用和善的、平等的、关心的语言与学生沟通,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
语文教师语言的艺术 篇2
内容摘要
[摘要 ]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与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有密切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学语言艺术。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在运用语言时,有哪些艺术技巧呢? 本文将从教师语言的科学性、形象性、幽默性等几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 语文教师 语言艺术 科学性 形象性 幽默性
从语言的自然属性上看,语言是一种音义结合符号系统,是用声音形式标记事物或思想的符号;从语言的性质上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教学语言也是如此。俄罗斯有句谚语:“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这是什么呢?”①是语言。高尔基曾高度评价说:“人民的智慧用一个迷语的形式,极其确切地说明了语言的意义。”②而任何学科都要借助教学语言来实现教学目的。因此,对教师驾驭教学语言能力应作较高的要求,特别是语文教师更应该懂得巧妙地运用充满艺术魅力的教学语言。因为语文学科同其他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两种特性得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所以语文教师只有掌握好教学语言的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由是,探讨教师的教学语言的艺术,就显得很有必要。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一、教师语言的科学性
就像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自己的规律性一样,语言也有自己内在的规律。因此,只有符合语言内在规律性的课堂语言,才是有科学性的语言。科学性这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和最起码的要求。
(一)语言的科学性表现在说话确切、明了。如果教师自己的表达不准确,则必然不能表达出蕴含于课文中的情感,有时甚至会起歧义,造成学生理解的失误或产生新的疑点。因此,无论是分析课文,还是评讲作文,无论是概括主题,还是归纳技巧,都应该一语中的,切中肯綮,让学生豁然开朗,恰如拨开迷雾见日月。而要做到这点,语文教师必须对所讲的内容有精辟的见解,对知识点有深入的研究。用你的精辟与深入轻轻捅破学生理解和感悟中的隔膜,让学生进入一片洞明之境,自己去享受明媚的阳光。讲解《风筝》,学生大都能感受到笼罩全篇的浓浓的“悲哀”,但他们眼前看到的只是“我”因“小时候时候精神虐杀”的一幕而无法补过的“悲哀”,我在准确深入地分析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深刻地体会“我”对中国儿童教育制度的“悲哀”,对儿童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的深沉感慨,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文章中的情感。
(二)语言的科学性反映在说话简洁、通俗。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先秦时期的《学记》中对教师的教学语言就作出了精辟的论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③意思是说,教学语言要简约而明达,以细微浅近之语,阐明深刻的道理,不多的比喻就能使学生透彻理解。有位电力企业的领导,他在在向职工传输苦练内功、天道酬勤的理念:“干工作跟农民翻地种菜一样,多浇一遍水、多锄一次草,长出来的庄稼成色不一样。”他把老和尚的帽子也拿来作教育的道具:“任何工作都要坚持高标准,不能像老和尚的帽子平平塌塌。”甚至还灵机一动,以敏捷的思维、独特的视角,延伸、反用了老百姓的一句生活俗语:“‘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干工作也是这样,要有钻研精神、负责精神。功夫和心思用到了,工作就一定能够干好。”这些简洁通俗的话语,使职工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潜移默化的教育,能够体会到领导的管理意图,从而抓到了问题的本质加以解决。在语文课堂中我们教师更应该用这种语言传授知识,使学生听得轻松,学得容易。
(三)语言的科学性表现在逻辑性强、顺理成章。格拉西安的至理名言:说得恰当要比说得漂亮更好。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有驾驭语言的功力,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轻松学得快乐。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的逻辑性不严密,而是东拉西扯,就会游离主题。一名教师要讲《草船借箭》,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将学习《草船借箭》这篇文章,这是由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中的一章,这个故事主要讲诸葛亮如何用计策三天造十万只箭的故事,大家知道诸葛亮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物,我们在前面一篇文章叫《火烧赤壁》中提到这位军师,同学们还知道有关诸葛亮的故事吗?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在《水浒传》中也有一位军师叫吴用,这个人没有功夫,只会出出主意,肯定打不过豹子头林中,说到豹子头林中这个名字,你们看豹子头这个外号起得很有水平,比起你们给别人起的‘电线杆’‘冬瓜’好多了,下次你们给别人起外号时也要注意„„这个教师由故事说到人物,又由诸葛亮说到吴用,又由吴用说到林中,由功夫说到外号,由外号扯到起外号,这种东拉西扯的教学语言怎么让学生学到东西呢?语言的逻辑性强,才能使观点明确,主旨鲜明。享誉世界的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于1863年8月23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前举行的声势浩大的示威集会上发表的《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中接连运用了一串排比句:只要黑人仍然遭受警察难以形容的野蛮迫害,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我们在外奔波而疲乏的身躯不能在公路旁的汽车旅馆和城里的旅馆找到住宿之所,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黑人的基本活动范围只是从少数民族聚居的小贫民区转移到大贫民区,我们就绝不会满足。只要密西西比仍然有一个黑人不能参加选举,只要纽约有一个黑人认为他投票无济于事,我们就绝不会满足。④„„这种层次井然,逻辑严密的语言,表达了为争取正义和公正而斗争到底的决心,号召黑人和支持黑人行动的白人都行动起来,投身到争取自由的斗争中去。
二、教师语言的形象性
语文课要想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除了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外,授课语言的形象性是关键。
(一)教师的语言必须激情四射。声音平板、基本上用一个音调上到底的课,一定会使学生觉得寡淡如水,甚至会昏昏欲睡,更不用说提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即使学生有那么一点点兴趣,也会在这种氛围中消失殆尽。而同样的内容,如果采用不同的语调,使之激情四射,则教与学的效果明显不同。比如,引导学生学习《童趣》,我模仿孩子的语气、神态,或“怡然称快”、或“怡然自得”、或“呀然一惊”,教师讲的抑扬顿挫,学生学的摇头晃脑,师生乐在其中。学习《行道树》,我饱含深情,声情并茂,学生大都能怀着崇敬的心情理解行道树“这种命运实际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否则,我们不必在春天勤生绿叶,不必在夏日奉献浓阴”的奉献精神。实践证明,富有激情的语言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在人的在脑皮层上留下较深的印痕,记忆也就能巩固而持久。更重要的是,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平时的交际中也能“注意表情和语气”,“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语文教师应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绘声绘色,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从而使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教师的语言必须引人入胜。课堂上一种具有悬念的语言可把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新的课题中,以达到亲切自然、引人入胜的目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韩军老师上《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课时,韩老师就这样设置悬念,形象生动地介绍自己,将人带进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我这个人有很多优点,有的优点大家一看就能发现。比如我朝这一站,瞧,身材还不错,蛮苗条;模样也还可以,挺潇洒的;这脸上优点就更多了(微笑着指着自己脸上的痘),这个、这个,还有这,共有二三十来个呢。看不到的优点也不少,比如我音色好,歌唱得很好,今天我就给大家唱一首歌。唱歌还得有音乐伴奏。(韩老师走到电教平台前伸手轻按,一曲沉缓、悠扬、深情、动人的笛子协奏曲,回响在整个教室中,一种动人的气氛形成了。曲子名叫《遥远的思念》)。韩老师这种以自嘲的口吻,生动而形象地介绍自己,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很快让学生接受了他。接着他又说:古人所说的“唱诗”的“唱”,实际就是朗诵。今天我给大家朗诵的是一首诗,《大堰河——我的保姆》。至些,韩老师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带到了课学教学之中。
(三)教师的语言必须文采飞扬。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⑵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周身应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所谓“轻拢慢捻皆成妙曲,信笔涂抹皆成妙文。”试想,如果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授课时宏论滔滔、妙语联珠,学生也必定会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醇。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及宽阔的视野,在课堂上能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吟诗诵词,讲述典故。这样既拓展了学习内容,又能够启迪学生思路,增强课文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讲述朱自清的《春》,学到“春花图”,就引导学生以“百花争妍”为题进行古诗文填充。列举含有花的诗句,要学生填出花名,如“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学“春风图”,也引导学生以“八面来风”为题,进行了古诗竞背活动。学生翻书、查资料,兴趣十足。事实证明,教师飞扬的文采和广博的见识,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可谓一箭双雕。
三、含蓄幽默的趣味性
“幽默”的拉丁文原意是“起润滑作用的液体”。含蓄幽默也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融入幽默和风趣,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师的教学魅力;还能对学生温和含蓄地提出批评教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拉近师生距离,增进师生感情。
(一)幽默风趣激兴趣。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一位地理教师在讲恒星运动的内容时这样说:“最早发现恒星运动的是我国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他说,其实恒星运动的速度很快,比如‘牛郎’和‘织女’两人跑起来,‘牛郎’每秒能跑26公里,‘织女’每秒跑14公里。‘牛郎’跑得比较快,这大概是因为他是男生吧。1200年后,明眸皓齿的‘织女’将靠近北极,‘牛郎’和‘织女’将分道扬镳。也许有些同学会感到惋惜——多亲密的一对恋人啊,怎么能分开呢?其实他们并不般配,‘织女’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她的亮度是‘牛郎’的6倍,体重是‘牛郎’的3倍!”教师把牛郎星和织女星生动地说成是两个人,并将牛郎运行快趣解为他是男生,所以跑得快。在说两星距离越来越远的时候,教师又把原因趣味性地归结为“他们并不般配”,因为织女亮度高、体重沉。原本枯燥的地理知识,在教师幽默风趣、极为拟人化的讲解中,成为了有趣的小故事,于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了学生的听课兴趣。
(二)幽默风趣活氛围。苏联教育家斯维特罗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⑶幽默风趣的谈话可化“死水”为“活水”,变“隔阂”为“融洽”,避免师生之间产生较远的心理距离,有利于课堂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完成。请看特级教师薛法根的一次课前谈话:师:我们第一次见面,好好看看老师的样子,看看我有什么特征,谁来说说看。生:您戴着一副眼镜。师:对,近视眼。生:您的头发比别人酷一点。(众人笑)师:你说我酷我很高兴。生:您的眼睛笑起来像月亮。(笑声)师:女人的眼睛才用“月亮”形容,你这不是夸我。生:您的牙齿前面两颗露出来了。(众大笑)师:很难看,是不是?生:您好有两颗大门牙。师:特征抓得很准。生:您好笑起来有两个酒窝。师:有酒窝的人可爱。(生笑)生:您的头有点尖。师:再看看(指指头),比较小,是不是?可是我智慧多。(众人发出会心的微笑)„„生:(看到老师说话时一只手经常靠在肚子旁边)您好一直喜欢用手捂着肚子。(众大笑)师:我的肚子里都是知识,我怕它漏出来。(众大笑,鼓掌)„„⑷薛老师的幽默机智,寓庄于谐,化尴尬为自然,让学生在开怀一笑中,如沐甘霖,使课前的气氛活跃了起来。被人们称为“幽默大师”的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他的演讲也是妙语迭出、妙趣横生、在讲坛上留下了许多佳话。他第一次到东吴大学法学院讲课,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里面竟是一包带壳的花生。他把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林语堂就从吃花生讲起:“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同学们饶有兴趣地边剥边吃边听,林先生继续说:“花生又叫长生果。诸君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我讲课从不点名,诸位吃了长生果多长记性,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全场活跃,热烈鼓掌。林语堂幽默的体态语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幽默风趣促批评。课堂教学中不乏出现学生违纪的情况,如果教师以一种简单的方法、粗暴的方式加以批评,结果常常会出现师生情绪对立的局面。如果能用幽默风趣的方式批评,则可缩短师生心理上的距离,建立起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使课堂保持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在一节语文课上老师正在板书。突然有一学生学起公鸡打鸣,顿时引起一阵哄堂大笑。老师转过身,循着众人的目光发现了“罪魁祸首”。那个开恶作剧的学生勾着头,准备挨上一顿训斥。但是,老师却把手抬了抬,看看手表,然后不紧不慢地说:“哎呀,我们都弄错了,现在才是凌晨呢。我们就已到了教室。”那个学生顿时面红耳赤。如果老师发现恶作剧的学生后,采用粗暴的方式批评,势必造成课堂气氛紧张,影响上课,但些时老师改用了调侃的幽默话语,既让学生的紧张情绪得以松弛,让课堂上“剑拔弩张”的气氛得以缓和,又维护了老师的尊严,还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责。
“缺乏幽默是悲哀的”,⑸ 没有幽默的生活将是一潭死水。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好语言的幽默艺术,那每节课将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使学生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中学到知识;运用好语言的幽默艺术,让幽默的批评化解师生间的敌对情绪,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总之,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教育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风格,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刻苦磨练,不断创造才能形成的带有某种稳定性、独特性和显著个人特性的语言风格。它是教师教学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是教师教学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教师讲课平易流畅,简练鲜明;有的教师讲课生动形象,娓娓动听;庄重典雅,蕴藉储蓄;诙谐幽默,妙语连珠;„„这些都表现出教师教学语言的个别特征,创造性特征和审美特征的综合运用,也表现出教师教学语言在教学中的多样性。多样性的语文教学语言,必然形成语文教学的争奇斗艳,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⑴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⑵吴效锋《新课程怎样教——教学艺术与实践》 沈阳出版社2004.01 ⑶ 朱跃生 《著名特级教师精妙的课堂过度语》《演讲与口才》2006.6总第324期第44页
⑷朱跃生 《著名特级教师精妙的课堂过度语》《演讲与口才》2006.6总第324期第44页
⑸卡耐基 《卡耐基演讲与口才》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6.02 注释: ①黄李晓《领略名师课前谈话的风采》《演讲与口才》2006.7总第326期 ②黄李晓《领略名师课前谈话的风采》《演讲与口才》2006.7总第326期
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3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语言在日常交往中至关重要。在教育过程中许多老师能用鼓励的话坚定一个为了好奇解剖狗研究内脏的孩子,向科学攀登的信心;用一句恳切的话帮助学生走向辉煌的人生……这与教师善于运用语言有密切关系。因此,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要注意艺术——语言的艺术性。
先来谈谈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注意的内容。作为班主任,经常要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内心,解决学生思想问题,鼓励学生学习积极性。
首先,教师语言要有规范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避免语句不通,颠三倒四,罗里啰嗦等语病。只有规范性语言才能谈到语言美,才能感染人,教育学生。
第二,教师语言要有鼓励性。教师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处于成长期的孩子们自尊心很强,要 爱护他们,谈话中应时时鼓励他们,促使其积极上进教师要学习心理学,掌握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个性不同学生的心理状况。教师应当把自尊、自爱、自我调整的权利留给学生,自己只起引导、激励作用。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要以朋友身份谈话,而低年级学生谈话则要“甜”一点。要多几分爱心,几分耐心。
第三,教师语言应有亲切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误差、偏差时教师要注意运用批评这一重要手段,促使其健康成长。正如庄稼长出杂草要铲除一样,批评也是爱护学生的重要方面,但批评不是一味指责,更不是嘲讽甚至体罚。
第四,教师语言要有说服力。即教师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向学生讲清道德品质的标准和规范,对于好坏、对错、美丑有一个基本正确的认识。另外做德育工作时,教师语言还要有情感性、启发性等。在德育过程中,有时需要准确、周密的语言,头头是道,能说服人;有时需要清新优美的语言,饱含激情,能打动人;有时需要幽默、机智的语言,妙趣横生,能感染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学识,高深的修养和热爱学生的心,这样才会有艺术的语言,才能给人启迪,给人力量,使学生在和风细雨的吹拂滋润下受到教育。
现在,我们来谈谈教师语言艺术技巧与教学。
教学是借助语言进行的,语言是教学劳动的特殊的重要的工具,可以说,没有语言就不能形成教学。教师语言的艺术技巧,既包括运用话语策略的技巧,也包括用语的技巧。例如,讲授语的技巧、提问语的艺术技巧、导入语的艺术技巧、表扬语的艺术技巧、批评语的艺术技。巧等等。下面仅课堂教学语言方面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第一准确规范、严谨精炼。在对概念性知识讲述时,为了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知识,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规范、严谨、精炼。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反复地推敲,词语要慎重选择,力求做到中心突出、条理分明,具有鲜明的逻辑结构。讲授时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言简意赅;要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吐词要清晰,读句应分明。
第二语言的情感和激励性。教师的教学语言不学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性,并结合自己的眼神、手势和嗓音等体态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感染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情以理,情理相融。”教师慷慨陈词,会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
第三幽默在课堂的运用。幽默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活泼;能在快乐之中把教学和学生联结在一起;能引发学生是的学习兴趣启发其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和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发展学生是创造力等。
第四体态语言的运用。体态语言是对教学语言的有益补充,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有时可以表达出用口头语言不能表达出来的信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每堂课一开始时,结束时的交流也要重视体态语的运用,它能读出师生彼此的尊重、关心。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正视回答问题的学生,流露出信任的目光,应说“请某某同学回答”,并尽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心和鼓励。回答完毕要有“请坐”二字表示尊重。
走动的姿势不仅是精神状态的表现,而且还有传递教学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教师适当的在教室走动,俯下身子参与学生讨论,课堂气氛就会变轻松,促进师生双边教学活动。
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4
一、教师的课堂语言
教师的舞台是课堂, 是三尺讲台。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尤其是课堂语言面临着更严格的要求, 我个人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精练、不重复、不啰唆
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对专业知识进行不断的研究与理解, 力争吃透、吃准教材。尤其是理科教学, 就必须对概念、性质、定理, 做到先深度把握, 然后精准提炼, 最后通俗解释这三步, 让学生达到理解掌握的目的。比如, 在教学如何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时, 教师总结了这样几句话:“大大取大, 小小取小, 大小小大中间找, 大大小小找不到。”这样几句顺口溜, 既愉悦了课堂气氛, 又简化了知识, 可谓一举两得。多年来, 这样深入浅出的例子很多, 使枯燥的知识简单化、形象化、趣味化。
(二) 教师语言要幽默、风趣
幽默是生活的调料, 是人类智慧的火花, 是属于艺术性的口语。课堂上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 能活跃气氛, 又能处理突发状况, 还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不喜欢没有幽默感的教师, 反之, 有幽默感的教师, 会自我解嘲, 会转移冲突, 运用智慧巧妙地教化学生。
(三) 教师的语言要有激励性
我想大家都听说过“皮革马利翁效应”, 正是因为教师的一句中肯的表扬或对学生未来的肯定, 左右了学生的情绪, 影响了他的一生。所以教师对待学生犯的错误, 不应是简单粗暴的指责或带有贬低甚至是歧视性的语言, 这样只会使学生更紧张, 甚至思维停滞, 也会拉远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不利于教育工作的开展。
举个例子来说, 课上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该怎样对待学生的答案呢?即使学生回答错误, 教师若能和蔼可亲地对他说:“没关系, 你的答案虽然与本题有些出入, 但思考问题的角度很新颖, 继续换一个角度试试?”这样学生就不会尴尬, 反而会进一步思考这个问题。可见教师的表扬和鼓励才能促进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师语言的表现形式
(一) 肢体语言———无声的沟通
语言是表达情感的工具, 肢体语言也是一样。教师不经意的一个手势, 一束目光, 一种表情都会影响学生, 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微妙的变化。
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 都在向学生传递着信息。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讲究肢体语言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信息的效果等于7%的文字+38%的声调+55%的面部表情及动作,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肢体语言的重要性。那么, 教师应如何正确运用肢体语言呢?
首先, 面部表情要尽可能丰富。教师的喜、怒、哀、乐都体现在面部, 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关注度。所以教师应不吝啬笑容, 给学生一种自然、亲和、明朗、宽容的感觉。
其次, 眼神反应教师心境。研究表明:教师注意学生的次数, 与学生注意力提高成正比例。教师常用的眼神方法有三种:一是环视, 针对全班的学生。比如, 起立时, 教师应首先以一种标准的姿势站好, 同时双眼环视全班所有学生, 要让每一位学生感到教师目光中的温暖和严肃, 同时学生也会自查自纠自己的姿势是否标准。二是专注, 这时每一位教师必备的基本技巧。人们都说:“一心不能二用。”但教师在授课时就必须“一心二用”, 即授课的同时用眼角的余光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听讲状态, 发现违纪行为, 可用眼神注视5秒钟的方法, 让他们收敛并改正。三是虚视, 即似看非看法。一些平时一些表现较好的学生在搞小动作, 他们自尊心很强, 教师可采用看此处而言其他的方法, 点醒他。
最后, 运用手势要适当。比如, 课上气氛过于活跃, 学生积极发言, 开始乱说一气时, 教师可用一个“暂停”的手势, 来制止学生。一个“举手”的动作比千呼万唤更能传情达意。做手势动作可以遵循以下原则: (1) 双臂离开身体, 自然、大方。 (2) 不做手势时, 双手自然垂放于身体两侧。 (3) 手势应多变化, 但不能太频繁, 否则学生会眼花缭乱, 事倍功半。 (4) 避免自己习惯性的小动作。
总之, 优秀教师要利用三尺讲台, 尽情展现语言魅力, 恰到好处地使用体态语言, 让课堂更加精彩纷呈。
(二) 文字语言———师生零距离
与学生沟通是一门深奥的学问, 所以教师不妨尝试非见面谈话式的沟通方式。
方式一:作业批注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 教师在批阅作业时也应与时俱进, 不能单一地只体现“对”与“错”, 而更应关注学生作业心理的健康发展。由于课时限制和学生人数较多, 我们不能做到每一个学生都面批面改, 所以, 作业批注是表明教师对学生作业评价的直接而有效的方式。
一则好的批语, 应有充实的内容, 语言优雅精致, 形象鲜明生动。一则好的批语, 就是一份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 一份珍贵的礼物, 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久久不能抹去。
方式二:试卷批阅
素质教育, 提倡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学生的考试分数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整体情况, 所以教师对于学生试卷的评价不能片面地因分数的高低而一锤定音。试卷上不能只有学生的分数, 应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 个性差异, 在试卷的空白处, 写上内容简洁、言辞亲切的评语。比如表扬性评语:“你的解法真妙”“你真聪明”“你思维敏捷”“祝贺你, 又一次取得好成绩”“再接再厉, 继续努力”。期待性评语:“失败并不可怕, 怕的是失败了就不敢站起来”“不怕差, 就怕不用功”“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付出终有回报, 再接再厉”提示性评语关注学习中的错误:“马虎不改, 难有作为”“数学计算应一丝不苟、慎之又慎”……在这些激励的话语中, 学生既可以直接感受到师爱的暖流, 更可以激发自己继续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方式三:小文章———大舞台
我会时常记录我与学生相处的点滴, 放到班级开辟的“心灵园地”展示出来。一段充满真情实感的文字定能激起学生心灵的涟漪, 走进学生的心里, 让学生借助我的文章读懂我的良苦用心, 增进师生感情。
教师虽然不是演讲家, 也不是语言学家, 更不是演员, 但是教师却游走于这些角色之间, 他们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一个在舞台上, 一个在讲台上, 一个是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 一个是面对全班的学生, 他们都肩负着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重任。希望教师都能努力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 用完美的语言艺术重塑自己的教育人生!
摘要:教师教育学生, 从事教学活动, 要具备良好的语言修养, 通过说话教育愚者, 赞誉智者。
关键词:课堂语言,肢体语言,文字语言
参考文献
[1]周明华.教师基本功的修炼[M].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 2012.
[2]郭启明.教师的语言艺术修订本[M].语文出版社, 1992.
浅谈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5
摘要:语言沟通是一门艺术,一次成功的沟通,就是一次成功的教育。语言是一门表达的艺术,良好的语言是架设与学生沟通的第一桥梁。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把握好教师语言,对传播知识、教育学生都十分重要。教师睿智、含蓄、幽默、富于启发性、充满善意的、尊重人格的语言,能激励人、感染人,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滋养一代又一代学子的心田,助他们茁壮成长。
关键字:语言;教师;艺术
语言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的交际工具,使用规范语言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职责。更进一步,如果能够讲究语言的艺术,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融洽、更和谐。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承担着教育、引导、示范等作用。如果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讲究语言艺术,那么学生就会受到良好的熏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得到净化、提升。为了学生的发展,保障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权,求得每位学生充分、自由、多元的和谐发展,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讲究语言的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俄罗斯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语言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东西。”可见,教师一旦具备了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他的话将像蜜一样,打动人心,实现师生有效沟通,促进和谐关系的构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那么,什么样的语言才有蜜一样的魅力,进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呢?
一、注重教育性的语言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中,往往是说教式的语言较多,说难听点就是教训式的语言。有些语言我们并不陌生,也许听多了会习焉不察的。例如:“你给我听好,你今天不做好这件事,今天你就不要回去。”、“听我还是听你的,我叫你这样做你就这样做。”、“你脑子坏的,怎么这样戆啊?„„”、“回去写保证书,晚上我打电话!”、“我警告你哦,你再不听话就扣你分!”、“我就是不让你及格!”等等。由于教师身份的特殊,学生往往是仰视老师,无形中形成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而老师则用命令式的语气与学生说话,老师的话一言九鼎。其实,我们自己成长的经历告诉我们,当人们犯错误
时,老师、长辈的训斥都是无济于事的,被训时脑子一片空白,任何语言都不起作用,任何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语言教育性的前提是尊重,尊重是相互的,老师要尊重学生,要了解学生,要平等看待学生。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而语言是心灵沟通的桥梁,老师的语言要让学生动心,只有打动心灵的语言才能让学生认同。语言的教育性体现在,老师对学生提出的目标要在最近发展区,是让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是了解学生的需求,要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站在他的角度在为他着想;是用学生喜欢的语言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情;是不断提供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人类的学习,就是不断尝试的过程;是用有效的语言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和谐的气氛。教师要通过育性的语言,使学生由不自觉变为自觉,由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由学生盲目的自我变为清醒的自我,把一切美好的愿望通过语言的魅力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心中。
二、注重智慧性的语言
智慧的语言,字字珠玑,直指人心,发人深省,耐人寻味,颇具启发性。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我们不妨采用富有哲理的比喻、巧妙的暗示、一语双关等技巧性的旁敲侧击的表达方式与学生对话,这样做,既顾及了学生的面子,达到教育提醒学生的目的,同时又可避其锋芒,避免师生之间的针锋相对,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和劝导。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汉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打架逃学、偷窃。他还是纽约大沙头偌必塔小学学生的时候,有一天,当他从窗台上跳下时,校长皮尔保罗把他逮了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手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是这个州的州长。”谁也没想到,就这么一句普通的话,竟然给小罗尔斯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鼓励、勇气和力量,改变了他的一生。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子,在他的心中高高飘扬。他的衣服不再沾满泥土;语言不再肮脏难听;行动不再拖沓漫无目的。此后的40多年里,他没有一天不按照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在51岁的那一年,他终于成为了纽约州的州长。这个故事,听起来,似乎有那么一点神奇和不可思议。可是,事实的确就是如此。这就是智慧语言的力量,面对一个别人认为不可救药的学生,保罗校长用智慧的语言,化解了矛盾,并给这个孩子注入了无限的力量,帮助他找回自信,找到了方向,最终成为州长智慧的语
言就是这样,它充满着魅力。为师者应不断提高语言素养,巧用智慧的语言,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不断增强语言的魅力,赢得学生信赖,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与交流。
三、注重幽默性的语言
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假如教师一味采用呵斥的语气、生硬的语言批评学生,必将引起正处于青春期,充满叛逆的学生的反感,后果不言而喻。相反,幽默具有极强的情绪感染力,委婉而幽默的言语更能打动学生的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精神愉快,情绪激昂,起到积极的作用。教育家思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妙趣横生,既调节气氛,引人发笑,又精辟在理,令人回味。当批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比如:学生上课睡觉,教师大不可必厉声呵斥,不妨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关切地拍拍他的头,说:“辛苦你了!要您趴着睡觉,一定很累吧?老师真过意不去!”一句善意的玩笑,也许会让学生更不好意思。课堂上适当的幽默会给课堂带来笑声,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消除师生交流互动时面临的困境。幽默的确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实现有效人际沟通的语言艺术,是一门能紧紧吸引学生的教学语言艺术。
四、注重启发性的语言
启发是点拨,但启发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老师要留下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去畅想。越有办法的老师留给学生的时间会越多,就像绘画艺术中的留白一样,艺术家绘画,往往会留有很大的空白让人们去思考、去猜测、去遐想,只有小学生才把画板全部画满。画家留下的空白就是让你理解、想象、联想。老师与学生沟通时,要让学生有申辩的机会,学生申辩过程中老师用少而精的语言加以引导。老师少而精的语言体现的是功夫,前提是透彻地了解学生。只有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老师才能搭准学生的脉,开出卓有成效的方子,学生才能心服口服,才能按照老师的正确引导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五、注重激励性的语言
有魅力的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它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激励。教师语言应措辞优美、情感真挚、充满信任。当学生置身于热情洋溢的语言氛围中,就会心情愉快,兴味盎然,思维敏捷,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当教师把积极向上充满信任和激励的思想融入到言语中时,必能打动学
生,使学生产生共鸣,受到强烈的感染。卡耐基小时候是一个公认的非常淘气的坏男孩儿。他9岁的时候,父亲将继母娶进家门继母来自较好的家庭他父亲向继母这样介绍卡耐基:“希望你注意这个全县最坏的男孩儿,他可让我头疼死了,说不定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头扔向你„„” 出乎卡耐基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看着他,接着又看着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县最坏的男孩儿,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找到发泄热忱地方的男孩儿。”继母说得卡耐基眼泪几乎滚落下来。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的一种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成功的28项黄金法则。
六、注重有应变性的语言
想使自己在讲台上站稳,赢得充分尊重,课堂上时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发问有的问题甚至相当尖锐,作为教师,如果没有高超的教育机智和精练娴熟的教学语言,是难免会造成教学尴尬的。例如:记得有一位中年女教师在授课时,突然有一调皮的孩子问:“老师你那么博学,咋没成为伟人呢?”这位老师一愣,但随即意识到该生语言中的调侃味道,她决定利用这一时机教育这个聪明、捣蛋的孩子:“是的,孩子小时侯我也立志成为伟人,后来我失败了;接着我又立志成为伟人的孩子,我又失败了;后来呢?我改变志向,决定做一名伟人的母亲,但我又失败了!最后我抱定决心要做一位伟人的老师,孩子,为了实现这个抱负,我一直在苦苦追求和等候,你是我心目中有光辉前途的好学生之一,你愿意帮老师实现这最后的夙愿和梦想吗?”课堂上鸦雀无声,继而爆发出巨大的掌声!孩子们被老师的话语震撼了!那位调皮的孩子更是满眼泪花!
语文教师语言的艺术 篇6
穿越时空的“移时”手法: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语言解释经典
“移时”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将发生于不同时代的事物扯在一起,以明显特殊的语言情趣,把当今出现或存在的事物移至以往的时代,抑或把以往时代存在的事物移至当今”。“移时”的修辞效果是“显示情态的可笑,使语言生动有趣,给人以深刻的印象”。“移时”手法的恰当运用在易中天的演讲中比比皆是,往往令人忍俊不禁,听众从而轻松愉快地就走进了经典,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例如,在《品三国——三顾茅庐》中讲诸葛亮身在隆中,却心系天下,志在千里,易先生是这样说的:“一个‘每自比管仲、乐毅’的人,留在隆中干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吗?——诸葛亮的理想却是要做‘首席执行官’。”
又例如“曹操对各路诸侯说:‘现在是灭董卓的最好时机——董卓已经把洛阳烧掉了,还劫持了皇帝,基本可以把他定位为恐怖组织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际恐怖组织”是现在生活中最流行的词,易先生把它引进到久远的三国时期,让听众耳目一新,一下就吸引了听众的注意,听众在一笑之中对演讲内容留下了更深刻印象。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也经常会遇到如何让学生对枯燥的内容产生兴趣的问题,运用“移时”手法,让时空转换,让岁月倒流,让表述新奇,让说法幽默,不失为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好方法。
连接古今的词语解释:追根溯源,把现代话语与古语联系起来
解释字词,是每位语文老师每天都要进行的工作,并且是一件十分枯燥无味,有时甚至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老师苦口婆心,学生仍是不理解,记不住。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老师的解释过耳不忘,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呢?我们且看易中天先生是怎么做的。在《汉代风云人物——冤死的晁错》中讲到“藩国”制度,易先生是这样解释“藩”的:“藩就是藩篱、篱笆,意思就是说你们要像篱笆一样在周围保卫中央。所以这些王侯者被称为‘藩王’。”多么的形象生动,追根溯源,让一个“藩”字显得出奇生动,这样的解释听众怎么还会忘记?
又如,在《汉代风云人物——袁盎与士》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们现在看电视剧《汉武大帝》觉得奇怪,为什么所有本来应该按我们的说法是‘是’的——他们都说‘诺’。‘诺’相当于现在的ok,又听起来有点像‘No’,其实在汉代的时候,是‘承认’就是‘诺’,‘诺言’就是这么来的”。通过一个现象,而且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很熟悉的语言现象,引出一个词“诺言”的由来,生动有趣,听起来兴趣盎然。
再如,在《汉代风云人物——韩信功过之谜》中涉及到“符合”这个词的由来:“兵符是一个雕刻成老虎或者其他形状的东西,从当中一剖两半,带兵的人拿一半,做决策的人又拿一半,要调兵的时候就拿着这一半去到军中,把那一半拿过来对一下,这个东西就叫做‘符’,这两片对上了就叫‘符合’——我们现在‘符合’这个词就是从这儿来的”。从古而今,今古衔接,把词语由于时间变化所产生的隔膜很自然地化解了,我们的理解就更透彻,记忆也更深刻。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词语都可以这样讲,但是,把词语的来源和意义从枯燥的说教中脱离出来,寻求一种形象化、生活化、故事化的解释方法不失为改革语文教学方式的一种有益尝试。
满口绚丽的语言形象:抽象词语的形象化解释
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是语文教学当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教学策略。那么如何才能运用好这样一种策略,让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更明显。比如,语文教师如何讲文言常识,让学生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易中天讲到“陛下、殿下、阁下、足下”等文言称呼和习俗时,是这样讲的:“古人的尊称有四种:陛下、殿下、阁下、足下。这四种称呼共同的一个意思就是:我不敢看你的脸,因为你的地位太高,面子太大。见到皇帝我不敢看你的脸,我只敢看你的台阶之下——陛下;见到太子和王子,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宫殿之下——殿下;见到宰相,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楼阁之下——阁下;见到尊贵的朋友,我也不敢看你的脸,我只看你的脚下——足下。”易先生先抓住了这几个词的共同点,然后用重复的情境表达,不但讲清了这几个词的本意和使用范围,而且通过形象化的表述,让我们听到每个词的时候眼前都不禁浮现出一幅画面。色彩明晰,很难忘记。
比如在讲到:“笄礼”时,他又是这样进行延伸和开拓的:“……小孩头发再长长以后,就开始往两边盘,男孩子盘在两边,要盘成一个兽角的形象,即野兽的两只角,这个叫做‘总角’,所以儿童时代也叫‘总角之时’;女孩子呢?也往两边盘,盘到最后的形状像什么呢?像一个树桠,所以小女孩叫‘丫头’。那么男孩子长到二十岁,女孩子长到十五岁,就不能再是总角丫头了。这个时候就要把头发往中间梳,盘起来,给他戴上一个帽子,苒插上一根棍,这个男孩子的礼仪就叫‘冠礼’;女孩子不戴冠,而是插一根簪子,就叫‘笄礼’。”由“总角”“丫头”再引出“冠礼”“笄礼”,而且在讲“总角”“丫头”时特别抓住了两者原始的意义,像“兽角”“树桠”,很形象,让人听起来如同故事一般,但古文学常识就蕴含在这生动的描述中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掌握好这样的演讲艺术,何愁学生听不好,记不住呢?
现场感强烈的画面语言:讲授中多用画面镜头的方式
用语言呈现镜头,再现一种场面和情境,把抽象的语言描述化为想象中的电影镜头,不但可以让听众的想象力得到尽情的张扬,而且在不经意中就走入了演讲者所营造的世界。从而获得共鸣。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中有这样的描述:“项羽把刘邦的父亲五花大绑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听众可以形象地想象,而且能通过想象勾勒出一些生动的图象出来,在脑海中再现那个历史场面,即便是小孩听了,也能理解,也能对历史产生兴趣。
还有易中天在《品读汉代风云人物》中“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我们将军士兵如果受了伤,他会自己拎着
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拉家常,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小气”。“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拉家常,说长道短。”“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方的变成圆的”两个镜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一讲,我们的眼前好像真的浮现出那个性情反复无常,性格奇怪的项霸王的形象,而且又感到特别滑稽。这样的讲法虽然是对历史的一种“戏说”和调侃,但对于听者把握人物性格,理解人物形象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完全可以借鉴到语文教学当中来。
巧用俗语俚语歌词:使解释风趣生动,语言充满张力
易中天在讲武则天的时候说:“有王皇后的支持,李治和武则天很快都如愿以偿。武则天拿着那张旧船票,重新登上了后宫这艘豪华游艇。”
这句今为古用的话套上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古人与今话的连接,产生奇妙的搞笑效果,而且在历史上,武则天本身的形象就不好,是个狠毒的女人,在这里调侃她,也没有什么不妥。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是孙权母亲吴夫人的妹妹和吴夫人一起嫁给孙坚的,我认为在理论上也不大可能。难道说孙坚在求婚的时候对吴姑娘是这么说的: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赶着马车来?”
除了歌词,易中天还多次运用一些俗语来解释历史问题。例如,他讲到袁绍在官渡之战中的结局时说:“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主帅一错再错,战争就一败涂地。”多么恰当的引用,又多么生动形象,信手拈来,体现出易先生超群的口才和学识。如果我们教师能够自如地把俗语、俚语、歌词引进课堂,不但能增加课堂的丰富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让学生在无形之中积累了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模拟语音语调:用变化的语音语调突出现场感
讲“曹操一听许劭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就哈哈大笑,哈哈哈哈……”这段时,易中天如此揣摩:“我要想成能臣我就能成能臣,我想做奸雄就能做奸雄,我想治理天下我就是能臣,想扰乱天下我就是奸雄,反正我什么都能干,哈哈哈哈,这太好了。”
易中天先生模拟了曹操的笑,一下把演讲的气氛调动了起来,尽管这不是还原现实,但带点表演性质的这种演讲方式也值得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去适当地引用,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增进课堂的生动性。有时候语文老师的角色有点像演员,所以在讲说的过程中,适当地变化语音语调,或者模仿一下作品中的人物的音容笑貌,发挥好老师的“表演才能”,也是一个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7
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 他们不仅跟老师学习文化知识, 也跟老师学习语言。教师哪怕一个小小的动作, 一句轻轻的话语, 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举足轻重的影响。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这样说:“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对于教师来说, 语言既是工具, 又是艺术。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扮演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教师需要给学生传授知识,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批评纠正学生的错误行径, 处理教学突发事件, 等等。在这个过程中, 若能恰当地运用语言艺术, 教学就如添加了催化剂或润滑剂, 达到因势利导、峰回路转的奇效。
一. 声情并茂的导语令人陶醉
古人说:“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语言是应当有文采的, 教师的语言尤应如此。思想深刻, 富于哲理, 充实而又含蓄的语言, 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而讲究遣词造句和修辞的语言更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
例如, 上海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春》《海滨仲夏夜》《香山红叶》《济南的冬天》等一组写景散文时, 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 美几乎是无处不在。当然, 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 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 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 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 不同的季节, 展现出不同的美的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文情并茂、描写四季景色特征的散文, 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
这段导语通过精当的词句和引用、排比、对照、夸张等修辞手段, 烘托渲染了一种美的氛围, 正与教材的风格相吻合。可以说, 这段话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是美的。无怪乎她的学生要说, 听于老师的课是一种艺术享受了。
教育心理学指出, 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 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课堂上, 老师那饱含着浓郁情感的语言, 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强的感染力。
二. 循循善诱的话语发人深思
课堂上, 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 犹如一个个路标, 可以使学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特级教师贾志敏在教《两个名字》一课中的“我有……你也有……哈哈, 我们都有”这一句式时, 信步走到学生们中间, 与同学生们进行了轻松愉快的对话。
“你好, 我有一支铅笔。”贾老师左手举起一支铅笔, 右手握着一位小朋友的手说。
“您好, 我也有一支铅笔。”小朋友高兴地站起来, 也举起了自己的铅笔。
接着, 贾老师亲切地示意这位小朋友和自己一起说:“哈哈, 我们都有一支铅笔。”
孩子们纷纷争着和老师对话。这时, 贾老师却让孩子们先说, 自己后答, 并且这样启发孩子们:“你们能不能说说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不知不觉中, 对话的难度增加了。学生们在认真地思索后, 举起了一双双小手。
生:“您好!我有一颗爱心。”
师 (激动得竖起大拇指) :“你好, 我也有一颗爱心。”
合 (愉快地) :“哈哈, 我们都有一颗爱心!”
就这样, 贾老师由简单到复杂, 从具体到抽象, 循循善诱, 润物无声, 在一次看似随意的语言训练中, 显示出了炉火纯青的教学艺术。
三. 幽默风趣的语言促人警醒
德国著名的演讲家海因·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幽默是一种妙趣横生、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是教师智慧的闪现。教师在课堂上批评学生若能恰当地运用幽默的语言, 会使学生在笑声中明辨是非, 认清美丑。
有一次我去听一位老教师的课, 这位老师走上讲台后, 班长发出了“起立”的口令。可有两个同学仍猫着腰, 撅着屁股, 忙着写什么。老师扫视了一下同学们说:“我站得端端正正的, 有的同学屁股都不舍得离开凳子, 只伸了伸腰。不行, 我吃亏了, 咱们得重新起立一次。但这不怪我, 对吧?”同学们都笑着看那两位同学, 两位同学在大家批评的笑声中, 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又一次起立, 全体同学站得恭恭敬敬, 老师满意地笑了, 大家也报以会心快乐的哗笑。
这位老师没有直接批评学生不尊重老师, 而是采用与学生“斤斤计较、不依不饶”的做法。看起来似乎可笑, 实则意味深长发人深省, 比起直露的语言更具有启发性和说服力。
四. 赞美激励的言辞使人振奋
教师的语言最忌讳“冷”、“硬”、“辣”。传授知识时, 要忌讳“笨”、“傻”之类的埋怨;启发诱导时, 要忌讳“呆”、“木”之类的挖苦;指责骄傲时, 要忌讳“真行”、“真了不起”之类的冷嘲;批评错误时, 要忌讳“没治了”、“看透了”之类的断言。教师对学生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 要多几分耐心, 多几分爱心。教师的语言应该像“雪中炭”、“三春雨”、“六月风”, 任何时候都不能伤害学生, 即使是批评也要充满激励性。例如:
有位后进生, 学习不努力, 经常翻墙逃学, 虽经班主任教育, 但转变小。一天他翻墙进校被领导发现送到班里, 同学们议论纷纷。班主任了解是他来校迟到, 当时校门口正统计各班迟到人数, 他怕影响班级荣誉, 又怕耽误上课, 就翻墙了。这时班主任便对全班同学说:“过去王某某翻墙, 今天又翻墙, 但这不是简单的重复错误。过去他是向外翻, 是逃避上课去玩;今天他是向里翻, 是为了学习, 这中间有进步。试想, 这样下去, 我们大家谁不相信他一定会成为好学生?”老师的话使他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以后上进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
不管怎么说, 他总是迟到了, 批评他是有理由的。可班主任却来了一番激励, 话语非同一般, 效果自然良好。
五. 目中有人的抚慰温暖人心
学生需要知识的滋润, 同样也需要心灵的关爱。面对学生, 尤其是在学生“屡教不改”时, 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冷静、克制, 少一些讽刺和挖苦, 多一些耐心和友善, 别让“语言暴力” (有时可能是无意中的) 刺伤了学生的心!
一位老师在讲课时, 解释词语“畸形”是“发育不正常的形态”。突然发现一位女生的头低了下去。动作虽小却使老师脑子里闪电般地出现了这个女学生吃力地用左手写字的形象, 想起了那位家长曾介绍过, 由于医生的不负责任, 影响了该生右手的发育……于是老师不动声色地加了一段即兴补充, 说:“有人拿别人的畸形当作笑料, 这是把欢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这是极不道德的。懂事的孩子应该同情关心畸形、生理上有缺陷的学生, 这才是有高尚情操的、克服了低级趣味的好学生。”话音刚落, 女学生也已抬起了头, 恢复了常态。事后这位老师长吁一口气说:“我一时疏忽, 差点损伤了一颗稚嫩的心。”
教师在教学中要“目中有人”, 这个人就是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只有教师多一份爱心, 学生才能多一份温馨。
六. 正话反说的批评鞭策后进
其实教师对于学生, 不光是学会赞美的艺术, 但当学生有错误之时, 对于学生的批评和指正也同样是一门艺术。暴风骤雨式的批评, 可以起到效果, 但真诚中肯的批评则更能教育学生, 影响学生, 起到振聋发聩和深入心田的效果。
例如, 一位班主任发现不少青年学生躲着吸烟, 危害极大。但不作正面指责, 而是对全班同学说:“今天我想与大家谈谈吸烟的好处。吸烟的好处至少有四:一则可以防小偷。因为吸烟会引起深夜剧咳, 小偷怎敢上门。二则节省衣料。咳的时间一长, 最终成了驼背, 衣服可以做短一些。三则可以演包公。从小就开始吸烟, 长大后脸色黄中带黑, 演包公就惟妙惟肖, 用不着化妆了。四则永远不老。据医学记载, 吸烟的历史越长, 寿命越短, 当然永远也别想老了。”
教师正话反说, 寓庄于谐, 似乎是一本正经的说笑话, 却设置了一种心理相容的教育环境, 对吸烟学生进行了耐人寻味的教育。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8
每位语文教师都会讲课, 但是不少教师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 几乎没有给学生留下多少印象深刻、充满智慧、幽默的优美语言。因此如何提高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这就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纯洁优美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语言环境中, 并受到教育和感染。语文教师的用语要文雅、优美, 语调要和谐、悦耳, 语气要亲切、和蔼, 使学生听后能产生愉悦感, 乐于接受。语言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表露, 语文教师的语言修养更是其为人师表的重要因素, 对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审美修养会产生积极影响。
二、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凝练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观点明确, 语意清晰, 遣词得当, 符合文法, 推理合乎逻辑, 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注意课堂语言的凝练性, 就会使论述简明扼要, 提纲挈领;分析精辟入理, 丝丝入扣;描绘画龙点睛, 入木三分;见解独到深刻, 令人耳目一新。这样的语言才会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一般来讲教师在讲台上说话要做到基本正确并不难, 难的是把握说话的准确程度。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严谨, 思维要清晰, 语言细节要表达准确、优美生动、通俗易懂。
三、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知识趣味性
语文教师的语言生动、流畅、合乎逻辑, 饶有情趣, 能化抽象为具体, 使学生随之感染, 受到熏陶。要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激发学习兴趣, 改善课堂气氛, 启发学生的心智活动, 促使学生深入钻研问题, 并使课堂气氛趣而不庸, 活而不乱, 严而不死。因此, 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密切联系的笑话、故事、游戏、佳联、格言、警句、成语等均可引入课堂, 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 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
四、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情感激励性
语言具有感人的力量, 它真正的美离不开言辞的热情、诚恳和富于激励性。教师语调或雄健、或亲切, 可以达到感染学生的效果。因此, 语文教师一定要努力把灵感和思想贯彻到自己的语言中去, 情真意切, 声情并茂, 从而达到“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的良好效果。
五、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幽默诙谐性
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含蓄、幽默, 富于启发性。如果教师的言语丰富, 措辞优美, 含蓄幽默、富有魅力, 把学生置身于语言美的环境和氛围之中, 学生就会心情愉快, 兴味盎然, 思维敏捷,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学效果, 并能使学生在教学中享受到最佳享受的高智慧的语言艺术。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9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言艺术,教学语言,字正腔圆,音色优美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祖国博大精神的语言文字, 它以文本为载体, 离不开声音的表达, 一堂好的语文课, 教师所运用的教学语言必定是生动的、美丽的。因此, 教学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学课堂成功的因素之一。
情感派的代表于漪老师擅长发挥教学艺术, 她主张用精炼、活泼、富有感情的语言“粘”住学生,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正如滕英超老师所言:“有的教师普通话说得好, 读写基本功扎实, 因此, 他在教授文艺作品是就发挥他的长处, 用优美动听的朗读和生动活泼的讲解来感染学生。”优秀的语文教师, 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成功地运用了生动、精炼、活泼、富有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
于漪教师认为: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教师的语言修养, 运用语言的艺术往往起特别重要的作用。同一篇课文, 教师的语言不同, 则教学效果迥异。教师的语言妙趣横生, 学生就兴趣盈然;教师语言枯燥乏味, 课堂气氛就沉闷, 就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好坏直接关系着语文教学的成败。
如何提高语文教师教学语文水平呢?我认为每一个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拿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来锤炼自己的语言,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
首先, 字正腔圆, 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教师在教学中, 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离不开导读、范读, 当你用标准的普通话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时, 你动听的声音会如仙乐般地传入学生耳畔, 你传达的文情、才情如丝丝春雨, 滋润学生心田, 是他们沐浴在艺术美的春光之中, 情感在潜移默化, 道德之苗在潜滋暗长, 尤其是当我们听著名播音员方明、夏青等的朗读时, 感受最为深刻。白光普在评价刘映辉的教学风格时说:“她口齿清楚, 音色优美。她范读课文时, 那平稳的语调, 如从淙淙流水, 直流进每个学生的心田。她能用他富有感情的声音, 把每个听众带进课文中所表述的意境, 使人不禁心驰神往。听着她讲课, 你会觉得这是一位和蔼的母亲在向孩子讲述优美的童话;看着她上课, 你还会觉得这是大姐在同弟妹们亲切地交谈, 相互交换着看法、商讨着问题。”
其次, 独特的语言风格应该是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不同的教师气质不同, 性格也有差异, 教学风格也各异。每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正所谓“五岳之美, 各异其秀”。例如, 于漪老师讲起课来声情并茂, 生动活泼, 绘声绘色, 长于以声感人、以情动人, 善于用感染力极强的语言“粘”住学生。她在讲《茶花赋》时, 一开篇就以优美流畅的语言导入:“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 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 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溢胸际, 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 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 有许多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 有以勤劳勇敢著称于世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些, 我们心中就会激荡起热爱祖国的感情……”这富有激情的语言, 叩击着学生的心扉, 调动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热爱祖国的感情油然而生, 她那富有激情的语言像“一首激情洋溢的歌曲, 主旋律已出现, 就会把人的心抓住, 把情感‘吊’起来, 欲罢不能。”大凡优秀的教师, 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上海的钱梦龙老师, 引章摘句, 妙语连珠, 让人回味无穷;辽宁的魏书生老师, 语言自然流畅, 幽默生动, 富有哲理;北大附中的程翔老师, 语言简洁, 干脆利落, 如行云流水。这些当代的语文教育大家, 都有很高的语言素质, 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在锤炼课堂语言上下大工夫, 拿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 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艺术, 既要博采众长, 又要力求自成一家。
此外, 因课文内容不同, 语言风格不同, 语文教师还需根据教材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 或慷慨激昂, 或曲折婉转, 或简洁明快, 或犀利深刻, 因材施教, 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对此, 于漪老师也曾说过:“讲课的语言必须有抑扬起伏, 视不同的教学目的, 有时舒缓徐慢, 有时高亢激奋, 有时停顿间歇, 有时一泻千里, 创造课堂气氛, 牵动学生思绪, 叩击学生心弦。”所以说, 一个好的教师, 在一堂优质课中, 善于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 学生不时被老师的如珠妙语所感染, 感动, 由钦佩到向往, 到尝试, 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师的语言优美、流畅、动听, “学生听得多了, 他们就要模仿、要运用, 产生兴趣、乐趣, 爱不释口, 这就会形成能力。” (叶圣陶语) 这种潜移默化中形成的能力是不容忽视的。
谈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10
第一、严格的规范性。规范性是指符合汉民族共同语明确、一致的标准。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语文教师还担负着学生语言教育的主要任务。因此规范性显得十分重要。
语言的规范性包括语音规范,词汇规范,语法规范和修辞规范几个方面。教师口语在语音方面要求使用普通话标准语音,做到发音清晰,吐字准确。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四川方言区,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有的教师平翘舌不分,有的教师把“机械”读成“jījiè”,这些都是违反语音规范的表现。对语言中出现的一些尚不稳定的新鲜词、洋词也应持慎重态度。语法方面要求符合普通话规范语法,力求避免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失调等不规范现象。不用方言语法,如不把“请坐下来”说成“请坐起来”。修辞方面,要求符合语用习惯,避免用词不当、重复罗嗦、生拼硬凑、前后矛盾、不合语体等。
第二,明确的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运用不同的语言,即因材施教的意思。它要求对不同的教材内容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还要具有灵敏性和随机性。
第三,鲜明的教育性。教师的语言必须鲜明地反映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能以思想充实的语言武装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心灵,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他们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代新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总要把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感情灌输到青少年一代的心中。在中小学教育中,渗透着感情的道理更能激励青少年学生。娓娓动听的故事,扣人心弦的英雄事迹……远胜过干巴巴的道德说教。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恰当地用富有教育性的语言,把思想教育巧妙地渗透在知识教育之中。
第四、富有启发性。所谓启发性,是指教书的语言能诱发学生思考,并让他有所领悟。启发性包含着三层意思:
一是发展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有“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教师贵在开导学生思路,切不可越俎代庖,先把结论交给学生,而是鼓励见难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细心捕捉,及时点燃处于朦胧状态的智慧火花。教者不能代替学生领会运用知识,只有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在智慧的峰峦上不断攀登,经过他们自己的思考咀嚼,才能够化为他们自己的精神财富。启发要抓住关节处,还要善于“引渡”,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活跃思想、开拓思路及发展思维的目的。例如:讲授《陋室铭》时,一位学生发表意见说:“作者因官场失意而整天‘调素琴,阅金经’这种生活实际上是虚度年华,从这点上看,他就不‘德馨’了。”学生们议论纷纷,这时我提示到:“这依据要联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句去理解。”片刻之后,他们终于明白作者厌恶的是那庸俗的歌舞笙萧,灯红酒绿的腐朽生活,厌恶的是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官场应酬,他以弹琴看书为乐,可见其志趣高洁。
二是激发感情。以情感人是语言教学的特点之一。讲台固然不是舞台,教师也不是演员,但教者不能饱含深情,其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其态度必然是冷漠无情的,不能感染学生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充分借助于教材的形象魅力,吸引学生细心体验和品位其中的情思,以陶冶他们的情操。为激发学生感情,教师的语言声调抑扬顿挫要得当,轻重缓急要适宜。真挚的感情、和谐的语言美才能扣击学生的心灵,敲开他们的心扉,把他们感情的琴弦拨响,引起共鸣,全神贯注地进入作品,把美感种子深埋在心里。
三是富于想象。教材的确有不少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教师的任务就是在作品和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给学生开辟一条通道,架起由此及彼的桥梁,寻找与学生生活的相通点,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画面结合自己的生活增补想象作品所提供的生活画面、形象、形态和意境等等,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让学生能张开想象的“双翅”漫游中外,在历史的长河中跨越古今。高明的教师善于使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心弦合拍,开阔视野,想象不断丰富。这对培养审美情趣,创造美的才能,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五,及时的反馈性。反馈性就是教师把储存的信息输送给学生,必然引起学生反应,表现为把教师输入的信息效果如何再反印出来。由于课堂教学中的双边活动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这要求教师能够很好地适应千变万化的情况,及时反馈,因势利导。如果教师不注意反馈,不管学生能否接受教师的语言信息,置学生输出多寡而不顾,一味地死板地照既定“作战方针”搞下去,那就必定造成失误。因此,教师要有明锐的观察力,善于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中,都能透视出他们的思想,迅速做出判断,及时进行调查。可见,教师的反馈能力是教师修养和教学艺术的重要体现。
浅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11
关键词:语文教师;语言艺术;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使这两种特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便是教师规范优美的课堂教学语言。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艺术首先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增强课堂教学的语言魅力,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走进语文课堂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那么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应体现在那几个方面呢?
一、科学规范,准确凝练
科学规范是教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最起码的要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能说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普通话是我们的母语、国语,积极推广普通话,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用普通话是语文教师的应尽职责。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应达二级甲等以上,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上课,语文课堂定会妙趣横生,相反如果用南腔北调必然影响教学效果。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育人的,在课堂上运用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教学语言必须科学规范,不能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自相矛盾。作为教师就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的就要拿准了再教,不能信口开河误人子弟。
准确是语言的最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善于选择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特征的语言,用分寸适度的语句,对事物作出准确的判断。“凝练”得以准确为前提,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消息,并取得最佳效果。课堂上的语言表达,若过于冗长复沓,必然造成语无重点,令学生听了摸不着头脑,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中注意教学语言的凝练性,以便学生从教师精练的语言中把握住每句话、每节课的重点。课堂提问时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只有准确凝练的提问语言,学生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理解老师的提问,从而迅速开动大脑这台机器,去搜索问题的答案。反之,学生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平时去听其他语文老师的课,我发现很多老师的“口头禅”出现的频率高得惊人,这样就明显影响了整堂课的风采,大大抹杀了语言的凝练性。我觉得语文课上应杜绝这种语言污染,还课堂、还学生洁净、明丽的语言。
二、激情四射,文采飞扬
教师的语言必须激情四射。语文教师语言魅力的核心是情感。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的心灵是真诚而又善良的,当我们加强情感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我们就会发现语文课堂不再是知识点的堆砌,沉闷的死记硬背,而变得富有生机和活力。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妙文华章,因此,语文教学语言要充满教师感情,以情感增进情感,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和个性。生动的语言可以成就一个生动的语文教师。教师声情并茂,给学生、给课堂,也是给自己塑造了一个特有的情感丰富的语文课堂形象。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讲课不能是一种简单的灌输,而应该建立在心理相容和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真正做到理中蕴情,通情达理。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讲课,做到情动于衷,形诸于外,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形象为手段,以美育为突破口,以情感为纽带,激其情,启其疑,引其思,使学生心理处在兴奋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教师的语言必须文采飞扬。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文学修养。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周身应弥漫着浓郁的书卷气息,所谓“轻拢慢捻皆成妙曲,信笔涂抹皆成妙文。”试想,如果语文教师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在授课时宏论滔滔、妙语连珠,学生也必定会是如沐春风、如饮甘醇。而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学识素养及宽阔的视野,在课堂上能结合课文内容旁征博引、吟诗诵词、讲述典故。这样既拓展了学习内容,又能够启迪学生思路,增强课文学习的知识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幽默风趣,含蓄委婉
幽默是语文老师的法宝。海因·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的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讲课时语言幽默,能活跃学生思维,调节课堂气氛。西方现代资产阶级教育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说过:“最幽默的人,是最能适应的人。”他告诉我们,幽默的作用是巨大的。鲁迅先生是最善于用幽默的形式来教育人的。由此,我们得到启发,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尽可能地成为“最幽默的人”,使教学语言具有幽默感和诙谐感,以适应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生动形象的幽默化语言,能使满堂生辉;枯燥乏味的教学语言,则会使学生听而生厌、昏昏欲睡。有一个民间故事:一个老头说他一个人养了三个儿子,个个养成了“狮子”;想不到现在三个儿子养我一个老子,却把我养成了“猴子”。这个故事就很幽默。课堂上运用这些幽默的语言,就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印象。风趣的语言既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也是一种教学的风格,更是教师聪明才智的表现。课堂中恰到好处的运用一些风趣幽默的语言,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含蓄是一种美,是一种艺术,是教学语言艺术中的内涵,任何一种有效、成功的教学都离不开含蓄性的语言艺术。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叙事》中说道:“言近而旨远,词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不尽。”他告诉我们叙事说理不要把话说尽,要给听者或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教师要把讲授语言的内容和教学语言的组织说得委婉、曲折、亲切,使学生感到有一种快感、美感和亲切感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可以使教与学双方关系融洽、情感相通、和谐自然,从而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教师有的话虽然完全正确,但学生却觉得难以接受,这时直言不讳的表达就不如委婉含蓄的效果好。我们可以学一学《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邹忌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触龙,使学生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也许就会既从理智上,又从感情上接受你的意见。
四、轻重快慢,抑扬顿挫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本身虽无意义,但它是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物质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独立的音响美因素,而且还可以靠此提高语言的感染力、鼓动力,也有助于传情达意。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而应使自己的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错落有致、声情并茂,有一定节奏感和旋律美,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其注意力能随着教学语言的声波和声调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提高教学效果。如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或意味隽永的内容,表达宜缓,以利于学生接受、消化,但也要缓而不松,力避拖沓;对内容浅显和次要的,表达宜快,甚至不妨跳跃;在教学的高潮处,表达宜强,以真正形成“潮头”;而在教学的起始各环节的承转衔接处,表达可较平缓些。
浅谈职校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12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使其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生动、恰当的语言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因此, 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决定了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要求比其他学科来得更高, 且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来说, 这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职校学生普遍存在语文基础薄弱、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欠缺的问题, 很难实现用自然妥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另外, 他们的年龄刚好又处于青春叛逆期, 对稍有“逆耳”之言便有抵触情绪, 这便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语言的运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一、教学语言要有示范性
常言道:老师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先要准备一桶水。作为职校语文教师, 要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把握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课堂语言方面就要有示范作用。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 语音标准
语文教师的语言必须符合标准、符合学科特点, 说标准的普通话, 发音精准、字正腔圆、表达流利, 成为学生语言运用的典范, 让学生在规范优美的课堂语言环境中受到熏陶。很多职业学校的学生不像小学生那样愿意开口朗读课文, 也不愿意坦然自如地在课堂上表示自己的看法, 更多情况下, 他们回答问题也是唯唯小声。教师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去引领、鼓舞他们愿意大声表达, 提升语言素养。
(二) 节奏恰当
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一文中曾写到他的一位老师———藤野先生, 说他的声调“缓慢而很有顿挫”“极有抑扬”, 后来多年后看到藤野先生的照片, 依然感到他“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可见, 在语音标准的基础之上, 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节奏的把握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感知。对不同的文本应该做不同的节奏处理, 或舒缓、或明快、或低沉、或高昂, 用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文本所构建出的千变万化的意境之中。如《我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看太阳》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对理想的追求, 其节奏主旋律是高亢的;《荷塘月色》勾画了一个安静、朦胧、恬淡的意境, 可用舒缓的语言来进行教学;《国殇》展现了将士们为国作战而全部牺牲的壮烈场面, 应用慷慨悲壮的节奏来表现。
(三) 用语规范
作为职校语文教师, 应时刻注意自己语言的用词规范性, 尤其是在课堂中。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 许多网络文字和用语一旦流行起来, 就爆炸式地开始蔓延, 对传统文字产生不小的冲击, 如“酱紫”“不明觉厉”“我伙呆”“好基友”等。职校的学生都处在十七八岁的年龄, 虽然对新生事物接受快, 但缺乏是非分辨力, 对很多粗俗的网络语言他们从来不去思考是什么意思就妄加使用, 造成污言秽语满天飞却不自知的局面。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坚持使用典雅规范的语言, 就会对学生有正确的引领作用;相反, 如果教师也去赶这个“潮流”, 后果更不堪设想。
二、教学语言要有引导性
苏联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我们深信, 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使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在语文课堂中,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需要教师的助力激发出来, 只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使用恰当的语言安排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思考, 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 简明扼要, 明确目标
语文因其自身学科特点, 在思维理解方面主观性较大, 语文教学目标设定也不像其他学科那么精准, 但也因此语文教学有了更大的空间。教师语言表达确切简洁, 从教学功能上讲, 有极大地激发思维、启迪智力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啰嗦模糊的语言会对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产生干扰作用, 教师应使用精练的语言, 尤其是在明确学习目标、布置学习任务时, 要做到句句话说在点子上, 不拖泥带水。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 学习能力有所欠缺, 因此语文教师要注意设置较为单一的学习目标, 用简洁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 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 逻辑清晰, 环环相扣
职校语文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在教学中围绕学习内容,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情境, 引领学生逐步完成阶段性的教学任务, 让学生在不断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 每一步都需要教师善于驾驭逻辑清晰的语言, 保证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紧扣, 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和教师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正如夸美纽斯所说:“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 有了注意, 学习的人才能保持他的心理, 不跑野马, 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
(三) 评价精准, 激发兴趣
语文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中做出的反应要及时进行评价, 评价的语言要具体明确, 不能含糊其辞。当学生朗读不到位时, 应明确告知他们这是一篇什么样的课文, 朗读时需要使用什么样的语音语调来呈现;当学生顺利完成了这一环节的教学任务时, 教师不能笼统地说“很好”“还行”“你们真棒”, 而应肯定到具体的某个点, 让学生清楚地明白因哪里做得好而受到表扬, 从而在下一环节的学习中继续保持;相反,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 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说“错了”“这么做不行”“你们不聪明”, 而应该落实到问题本身, 而不是给学生莫名其妙地当头一棒。评价精准, 让叛逆期的学生明白教师的批评针对的是事而非人, 有利于养成健康积极的学习心态, 从而充分激发他们在课堂上的兴趣。
三、教学语言要有教育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情者文之经, 辞者理之纬。”可见, 文章是倾注了作者情感、凝聚了他们心血和生命的东西。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课文时应运用好语言这一强大的工具, 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世界、理性天空, 以情打动人, 以理说服人, 以幽默感染人, 才能编织出语文教学中最美的华锦。
(一) 以情打动人
社会心理学认为, 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 需要在良好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振的基础上进行。语文教学名家于漪擅长在课堂上运用充满丰富情感的语言, 她在导入朱自清散文《春》时阐述了一段极具感染力的话:“我们一提到春啊, 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 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 有无穷的力量, 所以古往今来, 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如此富有激情的话, 创设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情境, 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耳朵, “声音像油一样进入学生的心里, 把知识一道带进去” (夸美纽斯) , 怎能不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古人云:“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当学生的情感被教师所牵引, 课堂氛围便会和谐融洽, 师生良性互动, 更好地实现课堂效能。职校学生大多在初中阶段学习基础较薄弱, 心理上和教师存在隔阂, 不愿意主动和教师沟通, 也无法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情感。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抓出契机, 充分发挥学科优势, 运用丰富生动的语言, 以情感打动学生, 打开他们心灵的一扇窗, 让学生从心理上“亲其师”, 从而“信其道”, 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汲取课堂涓涓细流中的知识。
(二) 以理说服人
语文的学习依托于课文, 许多课文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教育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针对职校学生自身的特点, 在对文本进行常规解读后, 有选择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如, 讲授荀子《劝学》, 解释“君子生非异也, 善假于物也”一句时, 除了让学生了解该句的翻译———“君子的禀赋并没有什么不同, 善于借助外物 (学习) 罢了”以外, 还可联系学生自身的情况, 观照他们的内心情感, 让他们意识到,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 并不“低人一等”, 相反, 只要坚持学习, 努力进取, 一样可以在自己的专业范围内创造一个令人惊叹的未来。在解读李大钊《今》这篇课文时, 除了将其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中去理解, 还可以结合当今的新形势去感受, “宜善用今, 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同样适用于今天的职校学子, 成为鞭策他们珍惜时间、勇敢前行的满满正能量!
(三) 以趣味感染人
近年来, 一直提倡教师授课要“寓教于乐”, “乐学”对教师语言层面便提出了趣味性的要求。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心境密切相关。教师语言形象生动、活泼有趣, 学生便能学得轻松愉快, 学习效果明显;相反, 教师语言枯燥无趣, 一味照本宣科, 学生上课便会味同嚼蜡, 学习效率低下。讲授《工商文明的基因》一课时, “商本位”和“官本位”进行对比中插入一段用故事性语言陈述的“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红楼梦》 (第四回) , 既直观地让学生了解两者的不同, 又汲取了文学经典的养分,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外, 职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 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插曲”, 教师在上课时, 发现学生瞌睡, 简单生硬地批评“某某同学, 上课怎么能睡觉呢!”远不如“嘿, 赶紧把口水擦一下!”来得效果好。然而我们在强调语言趣味性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分寸, 如果“喧宾夺主”式的趣味过多, 整堂课笑声不绝, 也会影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
总之, 职校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 是教师长期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刻苦锤炼、辛勤劳动出来的结晶。教学实践不断启示着教师们, 精彩的教学语言才会有教学的圆满成功, 每一位职校语文教师都需再接再厉, 在语言艺术之峰不断攀登。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 职校语文教师应根据授课对象的实际情况, 熟练驾驭教学语言, 使其具备示范性、引导性、教育性, 便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职校,语文教师,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语文教师语言的艺术】推荐阅读:
语文教师语言艺术10-31
小学语文教师语言艺术07-06
小学语文的语言艺术07-05
教师的语言艺术修养10-19
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05-19
教师教学的语言艺术08-26
历史教师的语言艺术10-04
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01-06
教师语言的艺术性11-15
语文课堂语言的艺术性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