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

2024-05-12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共12篇)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 篇1

语言是教学的主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 语文姹紫嫣红,春色无限。多彩的语言,丰厚的人文,绵绵的情思,深邃的哲理,对青春年少的中学生而言,能启心智、长见识、陶冶性情,诱发不尽的遐想。教师美的语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美的描述——制造气氛

为了实现教学目的,很多时候——特别是一堂课的起始和高潮处,往往需要教师以其丰富的感情积累和知识底蕴纵情渲染,从而为课堂创设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筑路架桥。如在教学《背影》时,教师可这样说:“‘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涓涓语流,如一曲优美的歌,把学生带入了生活,一种深情重重地袭上学生的心头。

二、美的范读——唤起表象

叶圣陶说:“美文尤要美读。”语文教师美的范读,可以唤起课文中美的形象,使学生受到感染,触动学生情感的弦。同时也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中,潜移默化地体会到:原来注入情感的朗读竟会有这样震撼人心的力量!教师在范读时语调应抑扬顿挫,“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还要注意停顿、轻重、快慢、高低和气音、颤音、泣诉、拖腔、笑语和拟声的运用。正如马卡连柯所说:“只有在学会用15种至20种声调说‘到这里来’的时候,只有学会在脸色、姿态和声音的运用上能做出20种风格韵调的时候,我就变成一个真正有技巧的人了。”如魏巍的那篇《我的老师》里所写的蔡云芝先生,“爱用唱歌的声调教我们读诗”,那“圆天盖着大海,黑水托着孤舟”的诗句,不但至今还能背诵,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音调呢,竟至于使人终身难忘,对他接近文学、爱好文学产生了有益的影响。那是因为蔡老师用的是一种抑扬顿挫的音调。鲁迅先生笔下的寿镜吾先生的语调也是抑扬起伏、高低有致的。这种音调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再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章前一部分写的是百草园里的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后一部分写的是三味书屋里枯燥无味、深受约束的生活,两部分表达的内容和情感色彩截然不同,因而在讲课时,不论是范读,还是讲授,都要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和语速,前一部分用欢快、活泼的语调,速度可稍快一点,后一部分用低沉、苦闷的语调,速度可稍慢一点。这样,不仅使得课堂教学富于变化,而且能启发学生较好地把握课文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三、美的疏导——启发思维

美的疏导,是指把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教师的情感联系起来,在课堂上对学生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正如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教师对学生必须“和蔼若朋友然”。鲁迅一直津津乐道藤野先生亲切辅导他画解剖图的故事:一次他在练习本上画人臂,仅仅有一条血管稍稍画移了点位置,藤野指着错处和蔼地说道:“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这既不是批评,也不是责怪,只是耐心地比较,细致地说明,这就如春风化雨,沁人心脾。在给学生心灵上撒播温暖中纠正他们的谬误,学生怎会不心悦诚服呢?例如:我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时,就针对学生的理解提出了问题:“《曹刿论战》中,同学们都认为是曹刿的才能让这次战事最终胜利,那么,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想一想,只有曹刿的计谋,这场战事能赢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通过讨论,自然就会想到另外一位人物——鲁庄公的作用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的提问不在多少,重要的是通过提问能否唤起学生对忽略的地方进行质疑,让他们从多种不同的角度去了解、去思考,这样的话,教师的语言效果就明显了。

四、美的结语——留下回味

美的结语,能为一堂课的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并能给学生带来某些启迪或留下无尽的回味。例如教学《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师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用了这样一段话作为结束语:“通过前面几位同学自由洋溢的发言,我们感受到了文学丰富的内涵,并且也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似乎已经敲响了文学这扇大门。在世界上还有很多我们不曾了解的领域,只要同学们带上孜孜不倦的精神充满探索的渴望,我们一定会打开每一扇门,让我们共同努力推开每一扇关闭着的门,挖掘深藏其中的宝藏。把我们挖宝的经历记录下来互相交流。”这段结语,不仅把课文内容作了概括性的归纳,而且使学生对主题有了更深的认识,更对学生提出了期望。

爱迪生说:“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 语文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启迪学生的心灵,教师要把握这串语言的钥匙,用美的语言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塑造出学生美的心灵,开启学生美好的未来。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 篇2

例如孙犁的《荷花淀》,作者为景物连用四个“白”:“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银白的世界”、“洁白的小褂”,反复渲染,一幅幽静高远,色彩优美的夜景呈现在面前。作者用“白”给人一种宁静清幽的感受,寄托着作者对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感情。体味作者苦心经营的关键词语,可使学生领略作者用字的匠心。

《荷塘月色》一文语言细腻,情景交融,意境深远。文中的叠词运用精巧传神,给人以美感,堪称一绝,如文中的开头和结尾,作者不愿打破一个“静”字,用“悄悄”出门,“轻轻”回来。这两个叠词巧妙地融进了作者的深沉的心情,与全文的意境、情调也和谐统一。月色下的荷塘呢?“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有“田田”的像“亭亭”舞女裙的叶子。这一连三个叠词,展现了荷塘的“曲线”美和叶子的丰盛美姿。

接着,朦胧月下,微风善解人意,送来“缕缕”荷香。这一“缕缕”不仅写出荷香的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更写出了沁人心脾的温馨。叶美,花美,当然离不开“脉脉”的流水,这一“脉脉”传神之笔,赋予了水的姿和情。它不仅写出了流水的文静之态,更绘出了流水饱含情思之韵。全篇课文像这样的叠词,共有二十处之多,它使文章产生了一种节奏感和韵律感。教学中如能抓住一些关键性叠词分析,拨动学生美的心弦,启示他们情思萌发,从而也就丰富了他们的审美情感。

文学作品所描摹的形象之所以能唤起读者的美感,是因为经过文字的刺激,能观此思彼。这个“思”就是想象、联想,通过想象能使读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再现文章或诗词中所描绘的人和景,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特别是那些富有诗情画意的情景描写,往往要涉及到景物的形、声、色,因此,教学时就需要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方面展开联想,使脑中图景清晰起来,立体起来,把书中的无我之境想象成有我之境,使外物与内情融合,从而引发审美情感。

如《风景谈》中的“沙漠驼铃”就是一幅要求从视觉、听觉、触觉多方面去直接感受美的画面。画面的开头是:“茫茫一片”、“纯然一色”、“寂静”、“热空气作哄哄的火响”,这样的画面让人联想到的是:死寂、干渴、燥热,使人感受到的是肌体的疲惫和虚弱。然而作者笔锋一转:驼队出现了“柔美的铃声”,压倒了“哄哄的火响”,“惺红的大旗”战胜了“柔弱的目光”。驼队的出现带来了生的希望,昂然高步的骆驼队的方阵出现,使人感到无比的壮美。这时不由得使人感到:“是人点缀了自然”,“自然是伟大的,而人更伟大”。这样的感受你能说不是对人性美的一种认识?

文学作品是作者审美观和审美理想的体现。艺术美的力量在于他对审美客体的本质的揭露,读者只有深入到审美对象的内里才能产生与作者相同或相近的审美感。所以,不把审美感提高到理性的高度,就不能使学生产生深沉稳定的审美情感。

《风景谈》中“石洞雨景”、“花园情侣”、“桃林茶社”、这三幅画面是作者匠心独运,以景衬人,借景发挥的点睛之笔。其中“花园情侣”与“石洞雨景”是组对比的画面。教学时要求学生联系时代背景来辨别“美”与“丑”。结论是前者景美、衣美、人平庸,而后者是景丑、衣丑、精神美,联系现实生活,在物质生活较为丰富的今天,不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美吗?

当今的社会,培养怎样素质的人才能跟时代同步前进?应该首先是对人的意志、品质、情操的培养,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人的审美情趣。语文教材中虽然写的是他人他事,只要上课时教师带领学生置身于情景之中,使他们“耳濡目染”,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同样能收到育人的效果。

法国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文学名著,他们都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当教师带领学生进入这艺术殿堂漫游时,就要挖掘教材中能体现美感的语言文字,调动种种教学手段来感受教材中能反映生活本质的真、善、美。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没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一定的美学知识,就不能进行审美教育。不论是词藻优美的散文,还是感情丰富的诗歌,离开了美的欣赏,偏离了情感教育,只抓住了一些字、词、句而游离于宏观分析之外,那只能是干巴巴的说教。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 篇3

关键词:语文课堂;课堂教学;语言美

语言是一座桥,沟通彼此。而美的语言更如一座掩映于花木中造型别致的桥,不但易于沟通,更能给人以享受,忘却旅途的劳顿,而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座用美的语言架起的桥。那么,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美有怎样的含义呢?

一、美在规范准确

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全国通行的、规范的普通话,并教给学生规范的普通话。同时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普通话做规范的要求,使学生长大之后不至于为语音的不标准而烦恼。这样既可避免教学语言出现所谓的“南腔北调”,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教师语言的准确还体现在对某一意思的表达必须准确、简洁,不支支吾吾,语焉不详;不模棱两可,含糊其辞;不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而应该明白流畅,让每一个学生准确接收到教师发出的信息。

二、美在形象生动

语文课中有时一个例子、一句比喻就能使学生的理解变得更具体、更深刻。

梁实秋先生在回忆起他的国文老师时,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教他,在说理说到难缠处,不妨来一个比喻,一切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语言生动形象,就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得风趣。有人说把特级教师于漪先生一堂课的语言记录下来就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她讲朱自清先生的《春》时,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的形象和精彩。想一想,做她的学生每节课都如沐春风,该是一种怎样的享受,几年熏陶、感染下来又是怎样丰厚的收获。

三、美在幽默有趣

这里的趣更多的应是一种理趣,既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事物事理,又能耐得住学生的回味咀嚼。语文老师要广采博闻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按照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调动自如,以塑造形象,创造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迅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

至于幽默则必须讲究含蓄的蕴藉,恰到好处。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情绪,更好地投入学习以活跃思维为目标。不做粗俗、哗众取宠式的幽默或挖苦式的“趣语”,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同样,过多的打趣也会因影响了知识的传授而引起学生反感。所以,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

四、美在情感丰富

一个人说话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听众,同理,教师的课堂语言情绪同样会影响学生。所以,教师上课时,一定要注意调节说话时的情绪。或兴高采烈,或怒发冲冠,或侃侃而谈,或娓娓道来,或慷慨激昂,或泣不成声,全得依据课文内容来调节。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节自己的情绪,控制课堂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迸发。教师要用自己的情绪去激发学生的听课情绪,引导学生的灵魂沉浸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使之思想感情的火花与文章的内容达成共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五、美在手段多样

人们说音乐是语言的终极。现代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在语文教学中辅助和补充以图片、图表、实物、模型、标本、音乐、幻灯、录音、录像、广播、影片、电脑、投影等,都将使语文课更加生动形象。特别是在诵读或抒情意味浓厚的表述中配以意境相同的音乐,可以更好地把学生带进预设情境,帮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

因此,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用美的语言沟通彼此心灵,并带领学生走进作品更深处。

(作者单位 山西省文水县宜儿中学)

浅谈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语言美 篇4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率。生动形象的语言, 能将呆板的知识变为学生容易理解的活知识;富有感情的语言, 能感染学生, 陶冶学生的情操;充满激情的语言, 能吸引学生, 振奋学生的精神, 使学生如临其境, 得到美的享受。

生动形象的语言, 能把抽象的事物化为具体, 把深奥的道理化为浅显。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对教材进行再加工, 提高所教内容的生动形象性。教师应用一些风趣的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 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活学生的思维。

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他们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深入浅出的教师语言, 能使学生深刻体会文中的意境。

总之, 优美和谐的教师语言, 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关于实现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美的途径

1. 声音要和谐悦耳

作为教师, 首先应该学会“气沉丹田”, 注意科学的呼吸方式, 使语言有强劲的力度, 以传达到应有的范围。其次, 还要注意吐字归音的技巧, 字头要发得有力, 字腹要发得响亮, 字尾要收得恰当。此外, 还要注意方言中一些发音的毛病, 像山东人受方言影响, 在说普通话时丢失鼻韵尾等, 都会影响字清音美, 需要认真克服。这样, 才能使教学语言给人以富有磁性的语言美刺激, 为教学增光添彩。

2. 表情要亲切真诚

面部表情反映教师的内心世界, 那种横眉怒目、咬牙切齿、涕泪交加的面部表情, 不宜在课堂上显现。这种表情, 容易使课堂陷入不必要的亢奋, 不利于课堂教学。而面无表情, 则易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让学生感到压抑, 失去学习兴趣。因此, 通常情况下, 教师的面部表情应使学生感到亲切真诚, 充满热爱与信赖。

3. 姿势要端庄自然

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 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场所。站立姿势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态势语言。站姿是给学生的第一印象, 教师走进教室站姿稳定、挺直能给学生留下可信赖的印象。具体讲头部要端正, 如果表达喜悦憎恨等感情, 头部可以作适度的上下左右的活动, 但幅度不宜太大, 应避免那些习惯性的摆头点头动作;躯干要挺直, 不仅有利于树立教师良好的讲台形象, 而且也利于发音洪亮, 这样可以一举两得。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应注意上课时的站姿。

二、实现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美的方法

教学语言的艺术美即教学语言的魅力, 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能够通过高超的语言技能, 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抓在手里, 使学生不但注意接受, 乐意接受, 而且热切地盼望接受。因此, 教学语言的魅力就体现在三方面:可受性、乐受性和迫受性。

1. 增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可受性

(1) 准确流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要想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接受教师传达的内容, 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流畅准确。作家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是回忆他的小学老师蔡云芝先生的, 文章中谈到蔡先生讲课是用歌唱的音调:“她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 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2) 饱含真情是教学语言美的源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学艺术也应是情感的艺术, 作为教育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语言, 一定是充满真情的。优秀教师的教学, 之所以具有巨大的艺术性, 就因为这些教师的教学语言融进了真情实感。例如上海著名教师于漪的教学语言就是如此, 无论什么样的课文, 到了她的手里, 她就能挖掘出丰富的情感, 而且可以根据教材中不同教学内容的情感因素作不同的处理, 如教《茶花赋》她的语言是明快意浓的;教《纪念刘和珍君》她的语言是沉重悲愤的。正是因为她在语文教学中倾注了真情实感, 才能很快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

2. 增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乐受性

所谓乐受性, 是指教师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学作为一门艺术, 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化抽象为形象, 变枯燥为生动。无论是文科教学还是理科教学, 都要使教学语言富有表现力, 以情理交融打动学生心灵, 产生一种愉悦感, 使学生快乐地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和讲述的内容。具有乐受性的教学语言是生动形象、妙趣横生的。

(1) 生动形象是教学语言艺术性的生命。当教师将所讲授的教学内容, 首先用整个身心和人格来灌注情感, 然后把这种教学内容化为具体感知的清新的真爱, 学生就会真切感受到知识的震撼, 因而他们会带着更加浓郁的情趣学习, 全身心地同教师一起共创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学活动才会充满生机。

(2) 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会具有磁性般的吸引力。理科教学讲究论证推理, 文科教学则力求语言的准确鲜明和趣味性。在语文教学中, 无论是小说、诗歌、散文、还是戏剧, 教学语言的设计上一定要注意情趣, 突出其中妙趣横生的情绪。当然理趣和情趣总是相对的, 若能协调互补有机活用, 方为最佳。

3. 增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迫受性

所谓迫受性, 是指由于教师教学语言的魅力, 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迫切接受知识的愿望。具有迫受性的教学语言是有趣机智、启人智慧的。

(1) 有趣机智是对教学语言富有艺术性的更高要求。具有有趣机智的教学语言, 可以把在教学中临时出现的矛盾、自身出现的失误等综合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 并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

(2) 启发性教学是教学语言充满艺术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他的“问题教学法”中, 要求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创设问题情境去点燃学生好奇心之火, 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门户。教师只有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思考问题而不是死记, 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知识。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这样的语言组织教学, 是一种引人入胜的艺术, 可以保证教学语言有经久不衰的魅力。

语文课堂美在和谐 篇5

【内容摘要】和谐是一种教、学关系,生活关系。他益于师生思想交流、阅读优化、砥砺创新及身心持续发展。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和谐利于交流优化发展

“和谐”即民主、平等,人人有话可说、言无不尽,人人学有所思、学有所得,人人求同存异、和勉共进。在和谐的气氛里,人人如在夏日里饮过甘露醴泉,全身心轻松舒畅,神清气爽,在心里上透视:美的感受越深,内心越快乐,越容易接受外来事物。在和谐的语文课堂中一切目标皆有可能。从心理学上来说,人与人的关系无论是好还是坏,对别人的赞美之声,我方听起来那声音都是悦耳的。逆耳之言又当别论:关系疏远,轻则当作耳边风、无形无迹,重则记恨于心,形成矛盾对立面;关系亲近呢,批评之辞我们会把它当作苦口良药,萌生内疚之心,做出自省的举动。有人说:“关系大于一切,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教学实践里我感悟到:这的确称得上是精妙之言、智慧之语。宏观宇宙万物、微观生命单位,物物相关相连,相成相生。关系和谐物我尽善尽美。实践证明: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孩子成长的沃土”,是语文课堂美的所在。

一、和谐易于激发兴趣和热情、促进情感交融、彰显美。

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劳动,劳动过程中愉悦与否、劳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能否创设一个能实现价值的、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显而易见,这种和谐的环境因素,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师生关系这一因素的和谐。支持课堂的应该是一个老师和学生双向的学习默契,“而非单向的教师权威。”其中,师爱的渗透又是教学和谐及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鲁迅也说:“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学中,师生是渐趋平等的伙伴关系。教师陪着学生成长,陪着学生缘文会友。在这同一的过程里感情是和谐教学的催化剂。授教者如果能声情并茂、批文入情、融情于课,使课堂形成一个特定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教学氛围,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又运用平和、传神的言语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再寻觅最能体现主题的优美画面,引领学生沉浸到优美的情境之中,走近作者,走进文中的主人公,实行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在老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位和谐一统中再现美。一滴水能够辉映太阳的光辉。莫怀戚一曲真、善、美的颂歌《散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诗化的语言,诗中有画。清新、流畅、自然与人浑然天成的画面,它告诉我们:正是在古朴的“尊老爱幼”美的主宰维系下有了这样和和美美的家庭,就有了民族、国家以至世界的和谐与和平。课堂上通过角色的动情诵读引起心灵的共鸣,经过对“正因为如此”的玩味领受作者的诚恳与孝心。运用对画面的直观感受切入到人物的人性分析,采用观照讨论的方式、读懂人物面对“分歧”时的心理,揭示家庭和美的原则、珍爱生命的本质——孝道,伦理的火炬。这样,学生在教学总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引导下从中拓宽了视野,看清了这些人、事的意义;通过形象关照,学生个个有话可说、辩主次;人人学有所得、长智慧;从渐趋明晰的认知中,去欣赏美,探求美,彰显美,树立高尚审美理念;进而,朝自觉、自足、自在的学习境界迈进;积极自主地探求那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学艺术的殿堂。

二、和谐便于冲破束缚与羁绊、谋求阅读创新、充实美。

素质教育呼吁: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教育的实质是“育人”,旧的传统“语文学”的肢解、解析式教学严重羁绊着语文教学的发展,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消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唯有提倡语文课堂的民主与和谐,还学生自由、自主、合作与交流。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既然是这样,那么,承认每一个体的认知结构存在差异也在情理之中。事实表明他们阅读文本时往往存在个性化倾向。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关注:“和”即须求同存异,承认差别,尊重不同。只有这样真正做到“和谐”、并“合作”。和谐相处,平等交往。相互学习,交流讨论;才能在砥砺中明确

原来模糊的,在辩论中深化原来肤浅的,在求异中丰富原来单一的。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就《藤野先生》的主题争论颇多:1)表现作者的爱国情感 2)主要写作者的爱国,次写藤野先生。3)表达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4)主要赞扬藤野先生,次写爱国情感。营造和谐气氛允许学生有个人的观点和看法。鼓励他们探究文本、交流思想,进行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歌德也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无论你怎样探测都是探测不到底的。”即使是一个句子,意在言外,不寻索玩味难求其真谛。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结尾句:“后遂无问津者”。意境深远,可开启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提出:1)包含作者寂寞孤独之感,世上志同道合者何其廖廖。2)包含作者愤世嫉俗之情。理想的社会无人追求等等。一种和谐宽松的心理环境,一场推心置腹的交流,一次无拘无束的情感释怀;冲破了束缚,扫除了羁绊,开放了思想。有了教学相长的功效。鲁迅先生谈到读《红楼梦》时说过:”单就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谁对谁错?难有定论。鲁迅的《故乡》里: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中苦得润土像一个木偶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学生不局限于教参:“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的勾结”的结论,进而提出:“多子”是主要原因、现在不是提倡“少生快富”吗?阅读的价值就在于创新。自由、自主的阅读里熔融生活,把阅读文本还原成生活,把阅读活动变成生活的生命体验。这样才是“真语文”。“和谐”与“合作”,这是一种传统道德的美,是一种现代美的精神。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底子”;古人云:“文以载道”。“和谐”正闪耀着语文理性的光芒。

三、和谐利于取舍课内及课外、优化知识结构、深化美。

谁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自始至终地专心听讲并积极思考。这是唯心思想,从心理学上分析,这是不可能的。这样就涉及到了老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和谐问题,教材合理取舍的问题,内容轻重的权衡问题,教学过程张弛有度的问题。关系结构的合理性显得至关重要。熟悉教材、钻研教材是关键。语文学科的知识重复性大,缺少逻辑推理,每一篇课文都牵涉到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等。教师要综合各种因素定重点、讲难点。“一个人的知识有80℅是走出学校后在工作、生活的压力下去获取的”。由此可见,在学校里的语文课堂学习语文,时间是有限的,知识是可以延伸的。“风物长宜放眼亮”我们要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创设和谐的语文学习“场”。课内与课外并举,课内的方法课外用,课外的知识课内引。既注重课内积累又重视课外学习。学习语文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的几册教材。语文即生活,我们要把眼光投放到丰厚的社会生活之中不断地在课内及课外的文字材料中吸取知识,增加生活积累。有必要时,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精心选择阅读材料,通过文化经典阅读扩大知识面,以求增加文化积累。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无非是兴趣、积累、诵读、感悟的逐步发展,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这是一个持续的学习过程。因此,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和谐阅读的良好习惯十分重要。信息传输极速的今天,课外阅读日益被重视。和谐阅读的习惯可持续发展。“一切教育最终都将归结为习惯的培养”。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成功的机会。多一个好习惯,就多一份生活审美的能力。

让“美”的语言在课堂上飞扬 篇6

一、“美”的语言能激发情感,烘托气氛

良好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加深对课文的深刻理解。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教师根据目的要求,用语言进行渲染与烘托,能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如,我们指导朗读《地震中的父与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一句时,在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看图等形式走进文本之后,可以分三层配乐引读:①36小时,足足有两个白天,一个黑夜,足足有54节课!多么漫长啊!②36小时,对于一个儿子被埋在废墟底下生死未明的父亲来说,仿佛就是一个世纪啊!③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这位父亲忍受着内心的万般煎熬,但是他仍然就这么不吃不喝,就这么不休不眠地挖掘,他的意志多么坚定,多么惊人,多么了不起啊!

这样的引导,这样的动情,做到了以声传情,层层深入,层层推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情境,更好地带动了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钟来,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思绪、理解引向高潮。

二、“美”的语言能体会意境,深入浅出

教师的教学语言经过锤炼、加工,提取“精华”,富有启发性,能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变抽象的知识为直观形象的语言,让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

在引导品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地震中的父与子》)一句时,在学生抓住了“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等部分体会到父亲的伤痕累累和疲惫不堪之后,教师借助于“美”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发挥想象,自然而然地走进当时的救助现场:“同学们,我们知道,救援工作是很危险的,这其中可能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也许在挖瓦砾时,手扎破了;也许……也许……又也许……还也许……”学生在这样的提示下,犹如有明灯照耀着航行灯道路,思路被打开了,思维活跃了,理解深刻了,难点也就顺利突破了。实践证明,“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它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情感的共鸣,具有振魂摄魄的效果。

三、“美”的语言能陶冶情操,入境感受

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缺乏表现力、感染力,那么学生必然觉得无味,自然学习热情也就不高;反之,有情、有韵、有趣的教学语言总是能寓理于情,让课堂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学生也必然热情高涨,入耳、入脑、入心灵。

又如,在师生合作探究《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中“父亲是否精神失常”这一环节时,我们可以采用了师生辩论的形式,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①可是别的父母都绝望地离开了呀?②消防队长、警察都来劝说了呀?③那么长的时间,人怎么可能还活着呀?……学生在教师一再的反问中多角度、多层次地理解父亲的这一举动,进一步理解了文本,同时,也更激发对父亲的崇敬之情,充分感受到这位父亲真的很了不起!

四、“美”的语言能疏理教学,化零为整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提倡学生个性化表达,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把看似零乱的学生的体会进行有机的疏理,成为一个整体,进而升华情感呢?

同样是《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在学生交流体会了父亲“了不起”的举动,辩论了他是否精神失常之后,我们可以这样小结并引导朗读: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漫长的时间里,父亲承受着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煎熬!然而,不管怎样,父亲意志坚定,充满希望,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学生动情地朗读);在这38个小时里,父亲冒着危险,不顾劝阻,因为他想着对儿子的一个承诺——我会永远和你在一起(学生动情地朗读);在这38个小时里,父亲历尽艰辛,伤痕累累,但他绝不放弃,就是因为这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学生更为动情地朗读),就是因为他对儿子的承诺——我会永远和你在一起。(学生更为动情地朗读)这一疏理很必要,学生的理解有了一个整体感,情感也得以升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篇7

一、美的教学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践证明, 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效果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高, 接受知识就越快、越多、越牢固, 反之则不然。美的教学语言是开启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它通过美的语言, 辅之以美的语调, 美的态势, 融准确性、启发性、形象性、节奏性、思想性于一体, 达到叙事绘声绘色, 状物形象逼真, 析理浅显易懂的效果。它时而似山涧小溪淌过心海, 时而似大海波涛叩击心扉, 时而像一曲轻音乐使人沉静轻快, 时而又像一支交响曲使人情绪激昂。课堂上始终呈现出一种动态的、流动的美。试想, 在如此美的语言环境中学习, 学生们怎么会不精神振奋、思维活跃、积极配合呢?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 不少教师备课时, 在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方面倒是下了一定的功夫, 可备语言从来不作为备课的一个基本要求。部分教师能做到的, 也仅仅是在导语和结束语上动一番脑筋。笔者斗胆认为, 头尾仅仅是头尾, 如果只重头尾教学语言的加工, 而不重主体部分的教学语言的加工, 这导语和结束语是不是就成了一种形式了呢?当然导语和结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由于对教学语言的忽视, 课堂上说什么, 怎么说, 随意性很大, 完全是跟着感觉走, 凭临场发挥, 至于能发挥到什么程度, 事先都没个准头, 往往本着只要不离谱, 不管如何说法, 将知识讲出来, 讲完, 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更有甚者, 上课乱说, 颠三倒四, 重复啰唆, 语言松散平淡, 杂乱干巴, 甚或错误迭出, 严重亵渎了神圣的课堂教学。还有的教师上课不用普通话, 这不仅不符合课堂教学要求, 而且降低课堂教学效果。用普通话较地方话有着独到的美的教学感染力, 许多说不好普通话的教师都为之深感遗憾。当然, 根据教学需要, 课堂上穿插一些地方话, 有时可收到特殊的教学效果。推销产品要讲究包装, 精美的包装往往会使顾客先入为主。课堂教学语言也是教师向学生“推销知识产品的包装”, “包装”不精美, 会大大地影响学生的“购买力”。由此可见, 欠美的教学语言非但不能给学生以精神上的振奋和愉悦, 促发他们听课的积极性, 反而会给学生一种单调、乏味、枯燥的感觉, 把语文课看作是一种负担,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下降。

二、美的教学语言能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课本知识

知识是以文字为载体记录在书本上的, 教师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 必须要靠语言, 这是由语言功能决定的。至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 是建立在语言运用基础上的, 离开了语言, 一切教学活动都将无法得以进行, 这一点毋庸置疑。因此, 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实际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只是埋头于教法上的花样翻新, 而很少静下心来对教学语言做一番仔细的研究,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可以说, 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本“有声的教学参考书”、“指导书”, 这本书编写得如何, 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编写”得好, 适合学生的口味, 它就会像磁石一样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他们认真地、愉快地、自觉自愿地“读”下去, 准确有效地领会和把握课文的意思。相反, “编写”得不好, 既不能准确而有效地体现文章的内容, 又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那肯定会影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导致教学的低效果。很难相信, 一个教学语言一贯平庸的教师能上出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再者, 从审美角度讲, 我们教材所选课文, 多是名家的名篇佳作, 这些文章或叙事, 或抒情, 或状物, 或析理。读后, 我们都会从心底由衷地为文章所包含的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美的理所叹服。这么好的文章, 教师怎样才能使学生尽可能充分地领略到其中所包含的美呢?用美的语言去教学美的课文, 这就是答案。唯如此,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让课堂语言美起来 篇8

一.规范———教学语言的基础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 这样既可以教书育人, 有可以树立起自己更加完美的形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讲规范的普通话会使课堂产生良好的学习气氛。某师范学校有位语文教师在给教师讲语言特征时说:“教师的语言, 应当清新、流畅, 像潺潺的溪流, 把知识琼浆欢快地灌注进学生的心田;教师的语言, 应该明快、果断, 像锋利的刀剑, 直劈荆棘的深处, 把学生巧妙地引向智慧的矿山;教师的语言, 应该炽烈、闪亮, 像一团熊熊烈焰, 撕破沉沉的夜色, 把学生赤诚地引向探求人生光辉道路的彼岸;教师的语言, 应该坚韧、刚健, 像一个善战的将帅, 率领千百万攻关战士, 把座座知识碉堡、个个科学奇峰, 一个个地攻克, 一座座地攀登……”这位教师的话讲出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如果教师的语言真正做到了清新、流畅、明快、果断、炽烈、闪亮、坚韧、刚健, 那么学生就会情绪高涨, 心潮澎湃, 激起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上流利的普通话教学, 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熟悉汉语拼音, 使语调抑扬顿挫, 铿锵有力, 讲课语言还要符合语法逻辑, 切不可犯语病。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讲课的语言中出现了有语病的句子, 那么可能给学生造成一个终身的错误记忆或印象。教师的语言还要有针对性, 给学生以启迪, 不要平铺直叙, 要娓娓道来, 让学生置身于美的语言环境中, 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逐渐增加, 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

二.简洁———教学语言的本色

有这样一些教师, 生怕学生对他讲的话听不进去, 在讲课时反复重复自己讲过的一些话。本来是一番好心, 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 加深学生的印象。殊不知这样重复同一个问题, 至少给学生造成两种印象:一种是引起学生的不满认为你啰嗦多话, 耽误了他们的时间, 把他们当小孩子对待, 久而久之, 学生一部分学生认为, 一个问题老师反正是要讲几遍的, 这遍没注意, 下一遍注意就行了, 搞不好他一遍也没听进去。这两种情况都说明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简洁, 不要随意重复已经说过的话, 即使有的问题很重要, 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 加深学生的印象, 在讲第二遍的时候也要换一种方式, 可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来回答, 这比教师重复讲授要好得多。

三.幽默———教学语言的活力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 富有感染力,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 还要有一门独特的本领———幽默。有了它, 才能时时点燃把学生紧紧吸引着围绕课堂教学要求转,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例如, 有位语文教师在上课时, 一只蝴蝶飞进了教室, 并且围着教室玻璃飞来飞去, 这样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就随着蝴蝶转来转去。这位教师就停下课来说:“同学们, 现在我提一个问题你们回答。”学生很快就听老师要提一个什么问题, 老师就问:“你们知道这只蝴蝶为什么在教室里飞来飞去不愿离去吗?”学生一时不知怎样回答, 老师就说:“这就是蝶恋花, 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同学们会意地笑了, 在这笑声中, 一个学生打开窗子放出了蝴蝶, 学生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了。

四.严密——教学语言的生命

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 语言一定要严密, 严密的语言教学, 会让学生接受的知识更加准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熟练地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语文教学中语言的严密比其它学科尤为重要, 因为语文是基础学科, 语文知识的掌握必须有它的严密性。教师在讲课时, 要科学地分点分条陈述, 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尽量以一、二、三等分条来讲述, 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有条理性, 反馈的知识也才能全面掌握, 切莫模棱两可, 模糊不清。在条理化的讲课同时, 对于概念一定要慎重地下定义, 首先不能造成知识上的错误;再就是要浅显易懂, 让学生容易记且记得准, 切不可深奥难懂, 高深莫测。在讲课时还要避免自相矛盾, 一个知识前面是这样讲解的, 后面又是那样讲解的, 或者今天这样讲解, 隔一段时间又那样讲解, 让学生不知所云, 搞不清究竟哪一种正确, 这样就难以搞好教学了。

论教师语言的韵律美 篇9

关键词:教师语言,韵律美,词语,修辞,发音方法和技巧

教师的语言表达应该具有美感。教师传授知识时, 不仅传递理性信息、逻辑信息, 还传递情感信息和美感信息。这是因为, 一方面, 教学内容本身富含情感信息和美感信息。如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会激发起人的敬仰心和崇高感;语文课文中对自然山水的描绘让人领略自然之美;对母爱、友谊、人伦亲情抒写让人感受到人性之美;数学中几何图案的结构与对称的图形美等。另一方面, 教学活动的双边参与者———教师和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 他们有自己的情感好恶和价值判断, 他们是有审美需求的人。这两方面的因素, 决定了教师的语言表达不仅应该是理性的, 还应该是审美的。

老舍先生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 还要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之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爬在纸上, 也须叫文字的声音传到空中。”在教师口语表达中, 为了更好地把文字“传到空中”, 通过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的声音, 把无生命的书面知识与活的声音美感体验紧密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语流中、在语言的线性呈现中感受汉语独特的韵律美。那么, 教师应该怎样使自己的语言具有韵律美呢?

一、恰当选用词语, 可有意识地多用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拟声词。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的语言, 磕磕碰碰, 平淡生涩;有的教师的语言, 如山中流泉, 涓涓有声。好的语言, 如音乐回荡, 例如李清照词《声声慢》中“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这样的文字, 似低回、舒缓的旋律回荡在读者的耳际, 用的是重字叠音的语言形式。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双声词、叠韵词, 叠音词、拟声词。双声的如:空旷、滔天、悠远……叠韵的如:明星、汪洋、缥缈……叠音的如: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红彤彤、绿油油……拟声的如:沙沙沙、咚咚咚、乒乒乓乓、稀里哗啦……古人云:“叠韵, 如两玉相叩, 取其铿锵;双声如贯珠, 取其婉转。”王国维说:“双声宜促节, 叠韵宜荡漾。”教师在选择词语时, 有意识地选用前述这些词语形式, 有助于形成口语表达的韵律美。

二、学习用韵和修辞的知识, 有意识地用韵语教学, 使用对偶、回环、排比等修辞手法锤炼自己的语言。

韵律一般用来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在汉语古典诗歌中, 平仄、排偶、押韵等, 都是构成诗歌音乐美的重要手段。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同样可以借助押韵、对偶、回环等手段, 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听起来气韵顺畅, 和谐自然、悦耳动听, 以语言的韵律美打动和感染学生。押韵的语言会让听者感受到语言的回环美, 也好听易记, 儿歌、谜语等都能增强语言的韵律美。例如语文中的生字教学, 教师如能运用儿歌、字谜等帮助学生记忆, 就能极大地优化识字的效果。有教师便结合字形、字义给“默”字编了这样的字谜:“一只黑狗, 不叫不吼。”朗朗上口, 易记好懂。

口诀 (顺口溜) 作为教学语言使用对强化重点、突破难点、掌握概念和解题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有老师在讲完“因或分解”内容后, 运用修辞的谐音“同字”格, 编成口诀, 总结解题方法:“首先提取公因式, 然后考虑用公式, 十字相乘试一试, 分组方式要合适, 各种方法反复试, 结果必是分解式。”[1]教师运用口诀, 使学生在解题时方向明确, 解题速度大大加快, 而且记得清, 记得牢。

对偶、回环等辞格的运用, 也会使语言产生韵律美。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常用韵语对童蒙进行教育, 而学习对偶 (即对对子) 就是常用的方法。对偶音节匀称齐整, 节律和谐优美, 读起来朗朗上口, 易记易诵, 切合汉民族语言的特点和诗文阅读写作的需求。有的老师非常注重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以对偶的语言形式进行教学。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教《捕蛇者说》, 在比较分析本文与《苛政猛于虎》篇立意相同的基础上, 让学生进行对偶形式的言语训练, 最后归纳出这样的对偶句:苛政猛于虎, 赋敛毒于蛇。有许多老师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运用对偶修辞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如:

月下荷塘莲花神韵夺魄

叶上月色光影妙律勾心 (《荷塘月色》)

大海边鲁彦伴妻听潮

高山上袁鹰陪友观竹 (《听潮》《井冈翠竹》)

长江三峡雄秀险

华山二洞瑰怪奇 (《长江三峡》《游褒禅山记》) [2]

这种用对联艺术形式概括课文单篇或双篇的做法, 既完成了对学生的语言训练, 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汉语之美。

三、为了使教学语言听起来和谐自然, 悦耳动听,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发音方法和技巧。

教师用普通话教学时, 要注意自己的发音方法和技巧, 使自己的发音字正腔圆、准确规范, 吐字归音清晰干净, 这是教师语言韵律美的语音基础。

当我们听电台电视台的主持人主持节目时, 或者听外国翻译电影里的那些经典对白时, 经常被节目主持人或配音演员们流利清晰、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声音感染, 享受着他们那音乐般的语言带给我们的听觉冲击力。普通话是教师的工作语言, 教师的职业规定性, 决定了教师必须会讲一口标准的或较为标准的普通话。我们很难想象, 一个讲话含混不清, 普通话发音极不规范的教师, 他的发音能带给学生和谐自然、悦耳动听的美感。因此教师要掌握说普通话的要领。

吐字归音是发音的重要一环。要想使发音准确、清晰、圆润、流畅, 就必须努力锻炼自己的发音器官 (唇、齿、舌) , 使其发音到位。口腔的开合、舌的伸缩弹动、唇的紧松等, 对发音有很大的影响。比如, 发音时如果唇向前突出, 就会使字音包在口中, 给人以压抑沉闷的感觉;如果适当把唇收拢使唇齿相依, 声音就会明朗许多。如果要使声音集中, 就必须加强唇的收撮力;如果唇的收撮力弱, 就容易使声音发散、不清晰。唇、齿、舌在发音中是一个整体, 这三者相互协调才能准确、清晰地发音。

另外, 学习一些用气发声的技巧, 如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之类, 掌握口腔、鼻腔、胸腔等的一些共鸣技巧, 对扩大发音时的音量, 美化音色, 也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师语言运用同样是艺术, 教师只有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 使自己的语言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住学生, 才会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徐镜清.运用修辞知识改进数学教学的尝试.修辞学习, 1997 (4) :47-48.

初中数学课堂更需语言美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语言美,课堂效益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进行教学实践的重要条件,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对老师来讲,语言是从事课堂教学的起码条件,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最重要的基本素质之一。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语言使得课堂教学显得轻松愉快又引人入胜,这样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数学课因其学科特点,是一门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抽象性、系统性的学科,如何让孩子们对如此枯燥的学习产生兴趣? 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能紧扣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同时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要重视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课堂语言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一、教师的语言艺术对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是一种唤醒和激励

1. 教师巧妙的语言导入,可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一位哲人曾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被点燃的火把。”要点燃学生求知的火把,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独具匠心,巧妙地运用导入语言,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首先利用实物投影给学生展示“美丽的蝴蝶、五角星”等一些美丽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这些图片的美,然后话锋一转,“你知道这些图片为什么这么美吗?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直觉产生的美感加上教师启发式的语言导入,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其自然地产生了一种学习的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 多样化的语言提问,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现今的小学课本,里面插入了大量精美、有趣、鲜活的图画,不但符合现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还非常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这为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非常丰富而生动的素材。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课文中的插图。教师可根据插图内容提问: 如“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这幅图讲一个故事吗?”与自己小组内的同学说一说,要求在自己编的故事中融入自己想到的数学问题。这样的语言既开启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从中发现或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而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学会倾听和交流。

二、教师设计教学活动的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1. 教学语言要准确

数学教学语言的准确性是指在叙述数学事物时用词应贴切,符合数学学科的特点,不违背数学学科的科学性要求。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是表达数学概念、判断、推理、定理的逻辑思维语言,具有准确、严密的突出特点。与富有弹性的文学语言相比,数学语言有一副“铁板的面孔”。它的每个字、词都有确切的含义,不容混淆。如“直线和射线”“坐标与坐标轴”,等等,一字或一词之差,就表示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词序颠倒,也会表达两种不同的意思,如“全不为零”与“不全为零”“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等等。所以,教师对有关数学定义、定理、公理的叙述一定要准确,教学语言叙述应合乎逻辑,因果关系不能颠倒,分析和综合要合理,绘图、板书要工整规范,提出问题要清晰明确,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信口开河。例如,“对应角相等”与“角对应相等”,“切线”与“切线长”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又如,“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这类语言,就缺乏准确性,把“线段的中点”讲成“在线段中间的点”,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正方形说成“正正方方的图形”也不够准确。

2. 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要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这时,教师应注意开导学生的思路,切不可越俎代庖,先把结论交给学生,应鼓励学生见难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师适时和适当地运用课堂评价语言,可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1. 积极的课堂评价语言可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把握评价的时机,充分利用评价语言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特别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出现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

当然,课堂的评价用语,切忌单调,要锤炼好自己的评价用语,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是需要靠平时课堂中的日积月累,才能有对孩子准确到位的评价。

2. 巧妙运用批评性的语言,可以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温和而不伤感情的批评性语言,能及时提醒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避免了学生抵触情绪的产生,因而能创设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

精练而启发性的语言,仿佛一杯甘醇透香的浓茶,引导学生去思索和久久地回味; 幽默而轻松的语言,犹如课堂上徐徐吹过的三春的和风,为课堂增添了几分神采,醒脑益智且提神。教师应熟练驾驭自己的教学语言,优化和丰富自己的教学语言,使之富有亲和力,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感染中受到熏陶、激励和鼓舞; 教师通过自己“艺术化”的语言在课堂上尽情挥洒,点石成金,教得轻松而自信,学生在课堂上引耳倾听、学习、顿悟、提高,最终也能体会到自主学习带来的乐趣。

让课堂语言美起来 篇11

一、规范——教学语言的基础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这样既可以教书育人,有可以树立起自己更加完美的形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规范的普通话会使课堂产生良好的学习气氛。某师范学校有位语文教师在给教师讲语言特征时说:“教师的语言,应当清新、流畅,像潺潺的溪流,把知识琼浆欢快地灌注进学生的心田;教师的语言,应该明快、果断,像锋利的刀剑,直劈荆棘的深处,把学生巧妙地引向智慧的矿山;教师的语言,应该炽烈、闪亮,像一团熊熊烈焰,撕破沉沉的夜色,把学生赤诚地引向探求人生光辉道路的彼岸;教师的语言,应该坚韧、刚健,像一个善战的将帅,率领千百万攻关战士,把座座知识碉堡、个个科学奇峰,一个个地攻克,一座座地攀登……”这位教师的话讲出了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如果教师的语言真正做到了清新、流畅、明快、果断、炽烈、闪亮、坚韧、刚健,那么学生就会情绪高涨,心潮澎湃,激起一种强烈的求知欲。

课堂上流利的普通话教学,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熟悉汉语拼音,使语调抑扬顿挫,铿锵有力,讲课语言还要符合语法逻辑,切不可犯语病。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讲课的语言中出现了有语病的句子,那么可能给学生造成一个终身的错误记忆或印象。教师的语言还要有针对性,给学生以启迪,不要平铺直叙,要娓娓道来,让学生置身于美的语言环境中,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逐渐增加,学习成绩也会逐步提高。

二、简洁——教学语言的本色

有这样一些教师,生怕学生对他讲的话听不进去,在讲课时反复重复自己讲过的一些话。本来是一番好心,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印象。殊不知这样重复同一个问题,至少给学生造成两种印象:一种是引起学生的不满认为你啰嗦多话,耽误了他们的时间,把他们当小孩子对待,久而久之,学生可能造成一种逆反心理;另一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认为,一个问题老师反正是要讲几遍的,这遍没注意,下一遍注意就行了,搞不好他一遍也没听进去。这两种情况都说明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简洁,不要随意重复已经说过的话,即使有的问题很重要,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讲第二遍的时候也要换一种方式,可设计一个问题让学生来回答,这比教师重复讲授要好得多。

三、幽默——教学语言的活力

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门独特的本领——幽默。有了它,才能时时点燃“智慧的火花”,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把学生紧紧吸引着围绕课堂教学要求转,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例如,有位语文教师在上课时,一只蝴蝶飞进了教室,并且围着教室玻璃飞来飞去,这样有一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就随着蝴蝶转来转去。这位教师就停下课来说:“同学们,现在我提一个问题你们回答。”学生很快就听老师要提一个什么问题,老师就问:“你们知道这只蝴蝶为什么在教室里飞来飞去不愿离去吗?”学生一时不知怎样回答,老师就说:“这就是蝶恋花,因为你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同学们会意地笑了,在这笑声中,一个学生打开窗子放出了蝴蝶,学生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了。

四、严密——教学语言的生命

语文教师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语言一定要严密,严密的语言教学,会让学生接受的知识更加准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熟练地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体系。语文教学中语言的严密比其它学科尤为重要,因为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知识的掌握必须有它的严密性;教师在讲课时,要科学她分点分条陈述,一个问题的几个方面尽量以一、二、三等分条来讲述,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有条理性,反馈的知识也才能全面掌握,切奠模棱两可,模糊不清。在条理化的讲课同时,对于概念一定要慎重地下定义,首先不能造成知识上的错误;再就是要浅显易懂,让学生容易记且记得准,切不可深奥难懂,高深莫测。在讲课时还要避免自相矛盾,一个知识前面是这样讲解的,后面又是那样讲解的,或者今天这样讲解,隔一段时间又那样讲解,让学生不知所云,搞不清究竟哪一种正确,这样就难以搞好教学了。

高校英语教师教学中的语言美 篇12

一教师教学中的语言美

一种语言美, 是从教育学和美学角度提出来的。它要求教师的语言与教学相适应, 体现高尚的思想和道德情操, 具有正确的审美观以及较高的语言修养, 表现出文雅、和气、诚恳、谦逊、庄重、优美。这种语言美, 是指从教师的语言中反映出来的精神美。

另一种语言美, 是从语言学和美学角度提出来的。它要求教师的语言运用必须严格遵循语言的自身规律, 其中包括语言的使用要正确 (包括统一规范) , 语言的表达要准确、鲜明、生动。这种语言美通常指语言的使用和表达上的魅力。对教师来说, 是否具有语言美, 是能否获得较佳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一个教师讲课深受欢迎, 除了内容的充实以外,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语言具有所谓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之长。可见具备这种语言美, 实为教师的基本功。[1]

准确流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声音要洪亮清楚, 语音要有力度, 使教室里每个方位的学生都能清晰地听到教师的授课;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晰、流畅, 注意吐字归音的技巧, 要想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接受教师传达的内容, 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教师言语应充满真情。教学也是情感的艺术, 作为教育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语言, 一定是充满真情的, 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共鸣。真情源于对教材和学生的熟悉。面部表情反映教师的内心世界, 要让情感自然流露, 收放自如, 要激情迸发、绘声绘色、生动感人。真情的表露可使学生感到教师魅力四射, 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语言应生动形象。一堂受学生欢迎的课, 应该是一堂生动有趣、学知识长见识的课。巧设导入语、树立创新意识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 教师将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感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学生就会带着浓郁的情趣全身心地同教师一起共创和谐的教学环境, 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多动脑、多想办法, 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永远充满生机。

教学语言应机智幽默。生动幽默体现在语言丰富、表达灵活、机智智慧, 促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便能促使师生情感上产生共鸣, 激发学生思维, 促使学生思考。机智的语言可以把在教学中偶然出现的失误化解得天衣无缝。这样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既轻松自由又快乐, 能产生寓教于乐的特殊效果, 生动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优美和谐的语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充满激情, 那么学生必定热情高涨, 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 正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所说:“教人未见意趣, 必不乐学”。

深入浅出的语言能使学生更易领悟教学内容:经教师提炼升华后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 领悟其意境;富含情感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学习氛围:充满情感的话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总之, 要根据教学目的, 用语言渲染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有教学经验的人都十分清楚地了解, 教师语言是否具有魅力是教育教学工作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性因素。[3]

二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与普通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显著特点。即:教学语言为英语, 传授的也是与英语有关的文化和如何学好英语的知识与技能。教师英语基本功如何, 只要教师一开口, 就基本可知。如果一位教师能在整节英语课堂中使用一口纯正、流畅、悦耳、动听的英语口语, 那他/ 她基本就成功了一半。因为语言是具有深刻感染力的。

一个简单例子: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2015 年的博士生入学复试。考生进考场去复试, 首先就是所长辜正坤教授用他一口纯正流畅、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英语随机朗读或者背诵一篇英语文章, 然后就其内容随机提问, 先考察一番考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出来的考生无不兴奋。尤其是听到他声情并茂随机背诵一篇文章出来的考生, 更加感慨:辜教授已经六十多岁了, 不仅英语口语那么悦耳动听, 而且记忆力仍然那么高超!

这就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美, 会立即让学生对这位教师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另外, 我们的授课对象是高校学生, 他们基本都已成年, 考虑他们的文化接受能力, 我们还可以使用高大上的幽默语言。那么, 究竟该如何实现高校英语教师教学的语言美呢?

三实现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美的途径

笔者认为, 要实现高校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美, 第一条途经是教师能经常使用具有美感性的英语语言, 而这种英语的美感性, 笔者认为经常使用英语修辞手法是一大法宝。而修辞手法中, 目前比较容易使用的大概就是尾韵, 其次为双关, 最后为对照。仅以笔者个人经历为例。

1 英语尾韵的运用

(1) 教师正如渡船, 一年年送走一批批的学生。所以, 教师不断经常性接触新学生。每逢开始给新学生授课, 笔者总是首先想要尽快熟悉学生, 记住学生姓名和面孔, 再者也为更好地贯彻实施高校的学生出勤与平时成绩的打分机制。笔者作为他们的英语老师, 总是喜欢拿起学生花名册点名, 即使花上四五分钟时间, 也愿意。笔者一开始总要给他们解释清楚:“I am eager to remember your faces and names as soon as possible, so, now let’s call the roll.” (我迫切希望能尽快把你们的名字和人对上号, 所以, 现在点名) 。到了期中, 对学生已经逐渐熟悉, 再者师生也已经产生一定的感情, 为了不让学生感到老师只是因为对他们的不信任才点名, 笔者会改变语言对他们进行解释:“In order to be more familiar with your faces and names, now I will call the roll.” (为了能更快把你们的名字和人对上号, 现在点名) 。“Names and faces”这组词语, 正好形成尾韵。这样具有英语美感开头语的点名, 学生一般很高兴, 没有排斥心理。而且, 笔者发现对学生的熟悉效率越来越高。三个班级, 120 多名学生, 平均每周给他们授课两次四节, 到了第二个学期期中, 笔者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能够不用花名册, 就能准确无误地把每个学生的姓名和人对上号并立马喊出来。不管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差的学生, 不管调皮外向的学生还是沉默内向的学生。因为笔者向来几乎对每个学生同等对待, 一样尊重, 一视同仁。

这无疑大大提高了笔者后半个学期的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 笔者尽可以随心所欲掌握每个学生的动态, 随心所欲地喊学生答问。而且, 期末的学生平时表现, 笔者给他们打起分来也格外轻而易举, 游刃有余。即使在课外, 在校园里或者校外, 碰到学生, 如果能立马喊出他们的名字, 他们会惊喜万分。回到课堂, 笔者发现, 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都提高了许多, 干劲足了不少。

(2) 对一般学生来说, 英语听力一直以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英语听力课中, 听完一篇短文, 然后回答问题或者完成填空题, 他们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迫于教学任务的紧迫, 笔者有时会问他们是否已经对完答案, 于是, 笔者会问他们:“Hi, every one, about the answers, have you finished checking, writing, or copying?”学生有的虽然会尴尬, 听得多了, 倒也对英语兴趣越来越浓厚起来。因为他们觉得, 英语并不是像他们想象的那么枯燥乏味, 反而有时非常有意思。

2 英语双关语的运用

(1) 由于对学生都已经非常熟悉, 而且笔者认为他们的英语单词拼读能力已经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而且即使有大问题, 也正好藉此帮他们予以纠正。所以, 笔者在授一篇英语新课之前, 会一改期初自己带读英语单词的惯例, 而用按照座次顺序的方法, 让全班每人都一次读一个单词, 轮流把单词读个遍。花上几分钟时间, 单词读音教学也就基本完成了。而且, 全班学生都必须活动起来, 每个人都有机会, 他们哪里还有心情和胆子在课堂上睡觉?他们反倒越来喜欢这种学法了。笔者还可以帮极个别拼读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提高拼读能力 (当然, 基础好的学生, 笔者会在授课文时让他们朗读段落) 。有一次, 轮到一个学生读单词“sigh”, 没想到他没做好准备, 站起来首先真叹了口气。笔者立马问他:“Mr Huang Haishan, I only asked you to read‘sigh’, why do you really sigh?”对这句英语双关反应过来的学生们立马开心大笑。

(2) 一位学生站起来翻译一个简单的汉语句子:“你不妨去那儿看看有没有你需要的资料”。

生:You might as well go there to see if there is the information.

师:Have you finished your translating?

生:Yes.

师:Read the Chinese sentence again, please. Are you sure you don’t need that“you need”?

很多学生都对这个英语双关句欢笑起来, 期待着这个学生继续把这个句子翻译完整。

3 英语对照的使用

另一次, 一个高高大大的男生吴英杰站起来朗读段落, 声音却很低, 于是笔者到他身边说:“Hi, Mr Wu Yingjie, you are so tall, but why is your voice is so low? ”该生挠了挠头皮, 犹豫了几秒, 声音立马高起来。笔者偷着乐。

实现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美的第二条途径, 就是充分使用英语语音语调和节奏感, 该重的重, 该轻的轻;该快的快, 该慢的慢。尽管尽情地用高音或和低音, 降调和升调表达教师自己的兴奋、低沉、疑惑或者肯定。夸张一点都无所谓, 反正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英语是一种跟汉语一样可以藉此表达自己丰富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这个时候, 有些英语基础差或者平时对英语不太感兴趣的学生往往会跟着重复, 慢慢把玩, 慢慢脸上也有了笑容。笔者知道, 那是对英语学习的一种惊喜、肯定和期待。

第三条途径就是给他们简洁地旁征博引。在教授生单词或者新短语时, 如果与自己唱过的歌曲或者看过的电影有关联, 笔者会立马用简单的英语给他们叙述出来。例如:解释“alas”这个单词, 笔者就告诉学生, 英语诗歌中经常会把这个词置于诗行开头, 表达一种惊叹的感情色彩。解释“sunshine”这个词时, 我会告诉他们有“You Are My Sunshine”这首著名的英美抒情歌曲, 应学生要求, 也给他们唱上几句。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陆世仪曾经提出“因其歌舞而教之以礼乐”, 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以期达到“郁郁彬彬”“涵养气质, 熏陶德性”的目标。[4]教“auction”就给他们描绘一番《茶花女》中拍卖的场景。这令学生神往不已。教“Inspiration”时, 就会先问他们“What’s a genius? ”然后学生会用汉语同声回答:“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笔者向他们给出这句英语名句:“A genius is made up of 99% perspiration and 1%inspiration”.顺势把“inspiration”, “perspiration”和“aspiration”一起归纳总结教学。教“cookies”时, 也不妨用两三句话讲讲爱因斯坦和邻居小女孩的故事。遇到知识面和阅读面稍微宽点的学生, 师生总能在课堂上会心一笑。

总之, 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无论是完成知识目标还是能力目标, 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美育, 教学语言是主要的信息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随着科技进步, 尽管科技媒体语言愈来愈重要, 但是教师有声教学语言具有的情感特质是其无法替代的。在教学中采用形象、幽默、风趣、逼真、亲切、自然、充满情意的语言, 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得到美的享受。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声调, 做到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吐字清晰, 以便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形式和方法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使之入耳、入脑、入心。教师必须掌握课堂教学语言的客观规律, 分析、研究、掌握语言教学语言的特点和类别, 分析、研究、掌握提高语言教学语言艺术性的途径和方法, 并与语言教学实际相结合, 用创造性的“讲”努力提高语言教学中语言的艺术。[5]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 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教师的语言艺术往往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因为教师的语言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美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 而且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这一手段, 使教学朝着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 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6]而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语言, 因其语言的独特性, 也对教师本人在文化综合素质和英语语言的修辞手段运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一种挑战, 也是一种机会, 让教师本人可以更多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英语语言使用水平, 提升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 提高英语语言使用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马龙南.教师的语言美[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1982 (2) .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375.

[3]张发明.教师语言美[J].松辽学刊, 2001 (5) .

[4]沈灌群, 毛礼锐.中国教育家评传 (第二卷)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5]杨茂.语文教师教学中的语言美[J].文学教育 (上) , 2013 (5) .

上一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下一篇:四川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