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的语言美(共6篇)
语文课文的语言美 篇1
课文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 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 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方式, 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提高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插图是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 是可供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教学中, 我们只要善于开发与运用, 它就会成为教学进程中的一泓活水, 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润滑、催化。
一、用于课始
1. 激发兴趣
教材插图大多色彩鲜艳, 内容形象, 特别容易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识字1》 (一下) 介绍的是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课文插图配的恰是“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的田园风光画。
师:小朋友们, 春天来了,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看谁的眼睛最亮, 从图画中找到春天。
生:春天, 河里的冰块都融化了。
生:春天, 好多花都开了, 有红的, 有黄的, 还有紫的。
生:春天, 小鸟飞回来了, 它们在空中快乐地唱歌。
……
师:是呀, 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人间, 大地好像从睡梦中醒来, 她把自己打扮得可漂亮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个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它们可都是躲在这美丽的图画里呢! (引导学生读读词语, 想想指的是图片的哪处景物)
实践证明, 图片对人感官的刺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这“第一印象”, 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作用更大。
2. 感知课文
课文插图有很多都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或课文重点的再现。课前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插图, 说说图上内容, 猜猜他们是谁?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好像发生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能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多幅图的课文, 更利于把握课文的主要脉络。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共有四幅插图, 第一幅展现了小灰兔拉着老山羊送的一车白菜, 而小白兔接过老山羊一包菜子。第二幅描绘了小白兔汗流满面地管理白菜, 白菜已经长得很不错了。第三幅图里小灰兔坐在自家的客厅里开心地吃着白菜, 白菜就随意地堆在它的身后, 预示着它懒得挪窝。第四幅图上, 小白兔挑了一担白菜送给老山羊, 旁边的小灰兔感到奇怪。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用自己的语言简单介绍故事或用简短的语言说说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有一定困难的。此时借助四幅插图, 学生有了叙述的“拐棍”, 那么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就容易得多了。
3. 引发冲突
课文插图是故事矛盾冲突的集中点。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矛盾, 引导学生聚焦冲突, 激起阅读期待。如《可贵的沉默》, 教师请小朋友先聚焦第一幅图, 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看见所有的小朋友都在举手, 他们一定都知道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我发现所有的小朋友都很高兴, 有几个男孩子还激动得站起来。
生:他们都一脸的微笑, 张着嘴好像在喊些什么。
师:是呀, 同学们此时是多么开心, 多么神气。但是也是他们, 当老师问了第二个问题时, 你又发现了什么? (聚焦第二幅图)
生:他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 有几个好像还不好意思睁开眼睛看。
生:他们好像被问题难倒了, 因为他们都皱着眉头, 还有人托着腮在思考呢!
师:现在, 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他们是谁, 为什么一开始那么高兴, 后来就愁眉苦脸了?
生:他们的老师到底提了什么问题让他们的心情变得那么快?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 请大家带着这些疑问, 认真去读读课文, 相信你的收获会更多。
二、用于课中
1. 为理解和感悟重点词句提供支点
借助插图理解课文是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因为有些课文的内容是根据观察对象的某些外在特点, 通过想像加工写成的, 由于读者与作者的想像不能完全同步, 造成了对其所写内容理解上的困难。有的词句, 就是教师也一时难以用语言向学生解释清楚。对此, 如果指导学生看图, 通过图文对照, 就能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课文中所写的内容, 解决这些重难点。如《秋叶飘飘》一诗:“红色的蝴蝶, 黄色的小鸟, 在空中飞翔, 在风中舞蹈。”学生读诗时并没有理解那蝴蝶小鸟就是秋叶。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看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仔细看图后发现了“新大陆”, 兴奋得高高举起了手:那空中飞舞的红叶黄叶就像一只只可爱的蝴蝶、小鸟!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阻碍时, 就让插图及时登场, 学生通过看图, 立刻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免去了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
2. 为深化课文的主旨再现经典镜头
有的插图表现的是课文重点片断的特写镜头。课堂上, 教师适度地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入情入境地体验, 对经典镜头反复地咀嚼品味, 能对课文的主题、人物的塑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桥》 (五下) 一课的插图, 展现的是党员老汉面对洪水临危不惧, 镇定地指挥着全村人有秩序地过桥的内容。在教学中, 学生对“他像一座山”体验不深, 只能在字面上打转。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说说图意。学生看着画面中张开双臂、巍然挺立、神情严肃的老汉, 看着洪水肆意, 情势紧急, 慌乱逃生的人群, 对老汉的形象认识就会深刻起来, 立体起来;对“他像一座山”也会有更深的体验。
3. 为想象说话和写话创设情境
尽管现在的教材很少有看图说话、写话的专项训练。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方面的训练, 因为大家都知道其作用所在。加强看图说话写话的训练, 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提高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巨人的花园》画面充满着童话色彩, 大空间的画面上景色迷人, 人物生动, 形象诙谐, 展示着一群孩子在巨人花园里和巨人快乐玩耍的和谐, 而课文相关的内容只有一小节。教学本文, 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 想像巨人与孩子的快乐时光, 用童话的形式写下来。学生有课文作铺垫, 有插图可凭借, 练笔时自然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
三、用于课终
1. 创作插图
新课程鼓励我们为孩子准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创新作业。像“为课文配上一幅或一组图画”这样的作业就很受孩子们欢迎。《美丽的小兴安岭》介绍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诱人景色, 让人读后感叹:这里不愧为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然而课文的插图只是再现了冬天白雪覆盖的景象, 其他的季节成了我们可以发挥智慧的想象空间, 而且对于小兴安岭的冬天, 更吸引学生的是不同动物在冬季的生活, 这在课文的插图里也是一个空白。因此课后我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语言描述, 选画一幅小兴安岭的春天、夏天或秋天图, 也可以补画冬季图。为了完种这项作业, 学生必须去读课文、想情节、品语言、悟人物, 这种过程是全感官的参与, 是智育与美育的融合, 是表达与创新的合作, 对学习语文有很大的益处。
2. 讲解插图
课后让学生口头讲解或书面讲解课文插图是创新作业的另一种形式。
口头讲解:学习了童话《丑小鸭》后, 我让小朋友看着三幅插图, 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这种讲解既是学生在图片帮助下对课文内容的复述, 又是对故事内容的再演绎。
写讲解词:看图写话一直是培养低段学生由读到写的关键方法。我们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适合学生写话的图片, 期待打开他们的思维。其实, 有时我们完全可以将插图“二次利用”, 让学生看图写话。如教学《看雪》 (二上) 后, 我请学生回家写写图片上小朋友玩雪的情景, 一个孩子这样写到:
冬天的一个早上, 大地一片洁白。
有一群小朋友在雪地上玩耍。亮亮在雪地里滚雪球, 滚得可大啦!小红在堆雪人, 她正在给雪人戴帽子呢!小强和小明正在打雪仗呢!他们打得身上都是雪, 但还是很高兴。他们在跑啊, 笑啊……
好一个热闹的雪天!
因为学生有了文本学习的基础, 看图写话时就显得“有话可说”了。
罗丹说:“不是生活中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材插图中蕴藏着无限的教学资料, 它决不是一种摆设和点缀, 而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财富。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认真地研读插图, 科学地开发、运用插图, 让它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文课文的语言美 篇2
建国以来每个阶段的语文课本,都在每篇课文后边编入练习。每次课本改编或者修订,这些练习总或多或 少有所变动。总结过去练习变动的情况,主要存在着三个问题。一是练习的基本要求不够明确。练习的基本要 求是由语文教学目的任务决定的,也是语文教学目的任务的体现。语文教学目的任务问题长期有争论,改动了 多次,练习的基本要求也就很难明确。语文教学目的任务有不同的提法,练习就会有不同的侧重,要求和内容 也就有所不同。例如,解放初期的语文课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课文的练习就侧重思想内容方面;1956年 文学课本强调系统的文学教学,练习就都是从文学方面来要求的。以后各个阶段语文课本的练习也有类似情况 。二是缺少一个比较科学而且切合实际的课文练习体系。整套课本的各项练习如果组织松散而不配套,那就很 难进行严格的系列训练。例如,解放初期语文课本的练习,要求“就实际的听、说、读、写当中提出材料,相 机进行”(初中语文课本《编辑大意》),因此各项练习就显得比较零散,不成系统。以后各个阶段课本的练习,基本上还是课文里有什么可练,就练什么,随意性很大,缺少有计划有系统的安排。三是练习题往往脱离 课文的语言文字。练习题如果不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就会变成架空的练习,学不到语言文字是怎样具体运用 的。例如,各个阶段课本里,都有不少练习题是机械划分的段落题,抽象归纳的中心思想题,大而无当的评价 题,笼统分析的表现方法题,以及孤立解释的词语题。这些练习题往往是不看课文也能回答几句的。上述三个 问题直到现在尚未都得到很好解决,这就严重地影响了课文练习的质量和效果,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 文字的能力。
为了吸取历史经验,适应当前社会生活对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实际需要,语文课应当按照如下一些原则, 加强课文的语言练习。
第一,从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出发,加强课文在读写听说方面的语言练习。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思想性 、文学性和知识性。在教学过程中,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语言教学是它的基本任务,思想教育是它的重 要任务,文学教学是它的特有任务,知识教学是它的必要任务。对课文练习来说,必须体现这些方面的任务, 它的基本要求就是进行语言练习,同时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还要从练习中学习思想、文学和知识。明确了课 文练习的基本要求以及与其他方面要求的关系,整套课本的练习就应当牢牢掌握住这个基本要求,切实加强语 言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决定练习质量和效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第二,以语言练习为主要线索,组成整套课本在课文方面的练习体系。语言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 也是带动其他方面教学的核心。整个语文教学需要建立一个以语言教学为主要线索的教学体系,才能保证有效 地完成基本任务和其他任务。课文的练习是整个语文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它也必须以语言练习为主要线 索,并带动其他方面的练习,组成一个比较科学而且切合实际的练习体系,才能从练习方面有效地完成基本任 务和其他任务。
怎样组成课文的练习体系,是个复杂的研究课题,需要对整套课本的语言练习内容作全面而细致的安排。 为了便于讨论,试以初中阶段的语言练习为例,大致设想为三个层次,从语言的基础到语言的应用再进展到语 言的提高。第一个层次是语言的基础,主要学习系统的基础语言,从写字、用词、造句、组段到成篇,并学习简单的实用语法。这个层次特别要学会语言的通顺,从用词准确,句子完整,句意明确,句子与句子在结构、语意和语气上连贯,段落层次清楚,最后归结到思路清晰。第二个层次是语言的应用,主要是学习文章的各种 表达方式语言,从记叙性语言、说明性语言、抒情性语言到议论性语言,并学习比较复杂的实用语法和简易的 实用逻辑。这个层次继续要求学会语言的通顺,并在通顺的基础上逐步求得简洁。第三个层次是语言的提高, 主要学习文学语言,从散文语言、小说语言、戏剧语言到诗歌语言,并学习实用修辞。这个层次进一步要求学 会语言的流畅生动。综合这三个层次的语言练习,就为组成比较科学而且切合实际的语言练习体系提供了一个 可供考虑的线索。
第三,语言练习的要求和内容,必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紧密联系。前边列举的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的几种 练习题,无论要求和内容涉及课文的思想意义、艺术形象或者科学知识,总的说来都是架空的,都不能完成语 言练习的基本要求,也难以真正完成其他方面的要求。所谓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主要可以从两方面考虑:一 方面是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出发,提出练习的要求和内容;另一方面是从思想意义、艺术形象或者科学知识的角 度,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提出练习的要求和内容。二者共同的基本点是,都要落实到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上,都必须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思想意义不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就成为单纯的思想题;艺术形象 不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就成为单纯的内容分析题;科学知识不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就成为单纯的知识题。 这些架空的练习题,都不符合语言练习体系的要求。
下边举几个例子。
[例一]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物?作者对这个人物持什么态度?(《孔乙己》)
[例二]地下印刷所是怎样修建的?怎样被敌人查出来破坏?革命胜利后又怎样重建?(《第比利斯的地 下印刷所》)
[例三]揣摩一下对雪地捕鸟的描述。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 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这个句子总共不到70个字,连用几个动词,把雪地捕鸟的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序地表现出来。每个分句都 写得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试写一个游戏,表现系列动作,注意动词用得准确,不超过100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例一是单纯的思想题,例二是单纯的内容分析题,例三能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出发,加以扼要分析,并提出 写作要求,是很好的语言练习题。
第四,语言练习题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创造性和趣味性。课文的语言文字是丰富多采的,练习的方式 方法也应当活泼多样,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好的练习题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创造性和趣 味性。启发性是指练习题引而不发,能引起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积极的思维,或深入理解,或细心体会 ,或展开联想和想象。创造性是指练习题活而不死,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求得新的领悟和好的发挥,也就是 能进一步作创造性的思维。趣味性是指练习题学而不厌,能使学生在复杂的思维中感到有意思、有兴趣、有收 获,乐意花费时间和精力。这三者往往联系在一起,有启发性的练习题,就容易产生创造性或趣味性。练习题 具备这些条件,就算是有好的质量,并且会有好的效果,也就是能真正起到练习语言的作用。
试比较下边的两个练习题。
[例一]认真阅读课文,在下列句子的括号里分别填上一个恰当的词。
⒈谁如果要( )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⒉―⒊(略)(《苏州园林》)
[例二]填写下边的空白,看谁填得准确、生动。先自己独立思考,填好了,参考一下课文。看看哪些填 对了,哪些填错了;哪些虽然与课文不同,但也是对的。
⒈小虫触在蛛网上,正在挣扎,蜘蛛____赶到,把它捉住,咬在嘴里,____我们咬一片面包或饼干____, 不费力气。
⒉―⒋(略)(《蜘蛛》)
例一引用了课文的句子,学生读了课文,就可不费思索地填写空白,因此起不了促进思维的作用,而且会 感到枯燥乏味。例二也引用课文的句子,同样是填空题,但对填空的要求明显不同。开头以“看谁填得准确、生动”相激发;接着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按照句子的需要和自己的理解填写;然后要求学生参考课文,看填得 合适不合适。值得指出的是,要求参考课文而不是完全按照课文,如果与课文不同,只要填得合适,也算是对 的,这个要求提得好。整个练习题,可以说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创造性和趣味性。
第五,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适当加强语言练习的实用性。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由它带动 的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语文课在课文的语言练习方面,应当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适当加强练习的实用性。
一般的语言练习题,凡是可以结合实际应用的,都应当尽量结合。此外,还需要指导学生学会写各种实用 文。就前边讲过的语言练习三个层次来说,结合基础语言的练习,可以学习写一些生活上常用的实用文如书信 、日记等;结合文章的各种表达方式语言的练习,可以学习写各种表达方式语言的实用文,记叙性实用文如新 闻、通讯等,说明性实用文如广告、说明书等,抒情性实用文如祝词等,议论性实用文如总结、答辩状等;结 合文学语言的练习,可以学习写一些讲究表现手法的导游词、影评、剧评等。练习中还可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学习写访问记、调查报告之类的实用文。
第六,语言练习应当保持适当分量,讲求实际效果。课文的语言练习,原则上应当多练。所谓多练,主要 指练习的次数需要多一些,特别是重要的读写听说知识和技能,以及学生容易发生错误的语言文字,更需要进 行反复的练习。次数多了,练习的方式方法容易多样化,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每篇课文的练习题也 不宜太多,根据以往编辑课本和实际教学的经验,一般以保持五题左右较为合适。切不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 在课本里已有练习题之外,增加很多补充题;或者采用课外的各种练习册。这样做反会影响练习效果,徒然增 加学生负担。总之,语言练习应当保持适当分量,讲求实效,但不宜盲目追求分量越多越好。
上述几个原则,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时努力体现在教学中,这样才能真正加强课文的语言练习,切实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下边再谈谈指导语言练习的一些具体方法。
⒈语文课的备课,不但要备课文,还要备练习。备课文应当着重备语言,备练习也要着重备语言练习。备 练习主要研究课文的练习题怎样体现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怎样表明了语言练习的基本要求,怎样安排了语 言练习的重点。如果要求不够明确,安排尚欠妥当,那就应当作必要的补充和调整。其次研究这些练习题是否 紧密联系课文的语言文字,如果缺少联系,那就应当把练习题引向课文的语言文字,加强应有的联系。还要研 究这些练习题如何在学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同时也能学好思想、文学或者知识。还要考虑为了帮助学生做好 这些练习题,有什么重点需要引导,有什么难点需要提示,也应当有所准备。备好了上述这些,在教学过程中 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⒉每篇课文都应当有语言练习重点,每节课也都应当有语言练习环节。从整个语言练习体系出发,具体到 每册课本和每篇课文都应当各有重点。每篇课文的练习题往往就体现了课文的练习重点。这些练习题可以在教 完课文以后要求学生完成,也可以分散到各节课里结合课文教学来完成。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每节课都必须 有语言练习环节。教师应当围绕着这些练习重点,对每节课的练习环节作出恰当安排,使整个语言练习体系得 以具体落实。应当强调的是,如果整节课教师只讲思想意义、艺术形象或者科学知识,而不从课文的语言文字 出发,也不归结到语言文字的学习,这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如果教师讲了课文的语言文字,而不要求学生进行 语言练习,这也不是完整的语文课。
⒊语言练习必须引导学生研究课文的语言文字,并要求他们紧密结合课文的.语言文字答题。所谓研究,主 要就是根据练习题提出的问题,具体分析课文的语言文字,并从语言文字的理解中求得问题的确切答案。如果 不研究课文的语言文字甚至不看课文就能答题,这只能说明练习题在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不明确,或者学生对 语言练习题的基本要求认识不清。学生答题,不能架空讲一些思想意义、艺术形象或者科学知识,必须讲清这 些思想意义、艺术形象或者科学知识是用怎样的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才能算是完整的答案。
⒋加强段的读写练习,对学习课文的语言文字和练习写文章都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在读的方面,课文是进 行语言教学的主要材料,选在课本里的文章,一般都在语言文字方面有特色,有些篇还具有一定的典范性。但 每篇课文的语言文字特色,往往突出表现在某一段或者几个段里。这些段能用精练的语言文字表达深邃的含义 ,富有感人的表现力,成为全篇的精华段,可以作为学习语言文字的范例。因此,选取这些精华段作为语言练习的重点,容易收到学习语言文字的较好效果。在写的方面,联系课文的写作练习,一般称为小作文,也可以 采用段的方式进行。段包含词和句,一段写通了,往往也能进一步写通全篇;一段写好了,往往也能进一步写 好全篇。因此,加强段的写作练习,也是学习写文章的切实可行而且易于见效的好办法。
⒌在语言练习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推敲语言的能力。在读和听中,一个词、一句话,有的人看了 或者听了,很快就能领会它的含义,识别它的优劣,并能引起各种思考、联想和想象;有的人即使看了或者听 了几遍,仍然一知半解,甚至茫无所知。在写和说中,需要表达一个概念、一层意思,有的人很快就想到恰当 的词句,而且能充分发挥这些词句的表达作用;有的人即使想了又想,仍然想不妥当,表达不好。读写听说对 语言的这些不同反应,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人表现的语感有所不同。语感就是 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力,是实际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基本功。因此,在语言练习中应当重视学生语感能力的 培养。与语感相联系的是推敲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读和听中,一个词、一句话,什么含义,什么作用,特别是 佳句名言,有什么新意,有什么特色,都要经常加以揣摩,从中吸取有益的知识。在写和说中,用一个词,造 一个句子,也要一字不苟,反复斟酌,选用表达最恰当的词句。这种推敲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同语感一样,应 当在语言练习中经常培养。
⒍无论书面练习或者口头练习,都应当严格要求学生用通顺的语言文字答题。学生在练习中学习课文里通 顺而优美的语言文字,答题的语言文字就应当力求能顺而简洁,这也属于语言练习的基本要求。如果学生答题 ,口头上结结巴巴,语无伦次,表达不清,书面上写字潦草,词句不通,含义不明,教师必须随时指出,予以 纠正,使学生在语言练习中逐渐养成用通顺的语言答题的良好习惯。
⒎对学生的语言练习本应当经常检查,认真批改和评定成绩,并给予必要的表扬和批评。练习本一般应当 由教师批改,以便经常了解学生答题的情况和检查教学方法有无需要改进之处。有时也可组织学生互相批改或
[1] [2] 下一页
者各自批改,然后由教师复看;还可把个别有代表性的答案抄在黑板上,在教师指导下集体批改。批改时应评 定成绩,答题有创见,或者表达的语言文字特别好的,应当给予高分,并公开表扬;在练习中有明显进步的, 也应当给予鼓励;答题马虎潦草的,则给予适当批评,或者要求重做。也谈语文教师的语言美 篇3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 向学生传达信息的主要工具。教师语言素质的优劣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 就更需要有良好的语言素质和优美的教学语言。在教学实际中, 我进行了一些摸索, 认为语文教师的语言美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语言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
形象是一种美, 具有很大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教学实践证明, 同样的语文课, 有的教师上得平平淡淡、枯燥乏味, 学生索然寡味, 昏昏欲睡;有的教师语言生动形象, 妙趣如生, 幽默风趣, 有意使用些修辞手法, 设置些悬念, 能使学生大脑兴奋, 注意力集中, 学习积极性高。生动有趣的语言又可将抽象化为具体, 深奥化为浅显, 枯燥变成风趣, 使学生爱学、乐学。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独具魅力, 在语文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她认为“语言不是蜜”, 但可以“黏”东西。她正是用自己形象生动富有魅力的语言去黏住学生的。在她的课堂上, 学生往往听得如痴如醉, 久久回味。于老师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 饱满的激情, 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师生感情融洽, 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 讲究幽默, 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讲过:“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语言要新鲜, 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奇、好新鲜的特点, 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语言新鲜,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 美的语言悦耳动听, 学生不仅兴趣盎然, 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二、语言要简洁精练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得好: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最基本的功夫, 如何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体现教师的智慧?首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对教材、学生都要刻苦钻研, 对教材要“懂、透、化”, 熟悉精通, 驾驭自如;对学生要“识、知、爱”, 充分了解, 有的放矢。其次, 要抓住重点, 简洁地进行概括,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 不绕圈子, 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送最大的信息。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以高度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 深入浅出地启发引导学生, 积极思维,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语言就要做到精练严谨、环环相扣、绝无废话杂语, 做到“丰而不余一言, 绝而不失一词”, 教学质量会大大提高。
课堂教学语言要少而精, 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容。从表达角度来说, 一个语文教师口若悬河, 纵横捭阖, 条条是道, 滔滔不绝, 固然是善于驾驭语言的表现。然而, 语言精辟, 善于概括, 富于哲理, 词约旨丰, 一语中的, 则更胜一筹。古人云“事以简为上, 言以简为当”。教师应做到语言精练, 简洁有力, 提纲挈领, 画龙点睛。
我们所提倡语言的简洁与语言的生动形象并不是矛盾的, 二者应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当简洁时则简洁, 该生动时则生动, 不可走极端, 才能让语言美真正运用到教学当中去。
三、语音要优美
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 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的语言悦耳动听, 学生不仅兴趣盎然, 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同一频率的语言刺激, 会引起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 同时使人烦躁, 焦虑不安, 坐卧不宁, 那种失去和谐悦耳之美的音响错杂和频率过快过慢, 音调过低过高的教学语言, 不仅影响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也影响着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要求组织自己的语言, 使教学语言的声音具有与表述内容相适应的变化, 用声调相对强度和相对速度来组织教学。讲课应饱含感情, 或热情洋溢, 或慷慨激昂, 或悲愤深沉, 或凄切哀愁, 尽量做到高低起伏, 长短相间, 快慢适宜, 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 时缓时急, 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 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 津津有味, 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 兴趣盎然, 提高教学效果。
试析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篇4
1. 语言美, 美在含蓄
语文课, 不同于其他课程话语明确、精准, 相对而言语文课的语言要来得含蓄得多、委婉得多。很多时候讲究含蓄, 比如, 语文课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多用与学生谈话式、对话式、提问式、探讨式等上课。学生学后, 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谈话、对话、提问、探讨当中循循善诱学生, 让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开启智慧。
面对早恋的学生时, 我们做班主任的就不能直言直语、露骨地去批评学生。如果此时你非常露骨地、毫无顾忌地去指责他们, 甚至报告家长去严惩, 那么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以致产生对立, 后果更糟。如果我们老师在感情上理智些, 在话语上含蓄些, 我想会有效果的。如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找几个未熟的酸酸果, 分别给他们吃, 问味道如何?他们此时往往都是酸弯了腰状, 嘴里直说“酸、酸……”“你们的事, 就是这酸酸果!”他们猛然、愕然、愧然, 酸果僵在嘴边……此时, 我再乘机动情地晓之以理, 他们果真将感情暂束之高阁, 成绩又上升了。
2. 语言美, 美在破难点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课的难点就是全文里20 个“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囊括了文言文里“其”字的所有意义和用法, 用编序号逐个解之。为了巩固, 我又选用了一则寓言, 来趣练“其”字: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 叼其③一而啖之, 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 其⑥言不堪入耳, 君乃无所怒, 其⑦无闻邪, 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 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 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这则寓言用了12 个“其”字, 几乎用尽了“其”字的用法, 很典型、很有意味。第①个“其”字表推测“大概”意;第②个表假设“如果”意:第③个是指示代词“其中”意:第④个是自身代词“我、自己”意;第⑤个表“将来、将要”意;第⑥、⑨个是第三人称代词“它、他的”意;第⑦、⑧两个并用表选择“是……还是”意;第⑩个是指示代词“这、那”意;第 (11) 个表期望, 有“希望”意;第 (12) 个表反问“难道”意。
难点一破, 课文其他的问题就能应迎刃而解。学生不但学得有趣, 而且学得有用。有时, 我们老师所讲之课, 竟能使学生终身受用。
3. 语言美, 美在抓住重点
语文课, 也应该切忌套话、大话、空话、废话。不要惟恐学生听不懂对全文的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讲, 面面俱到、平均使力, 这样既不可能讲清课文, 学生听起来也觉得烦琐, 不得要领, 不能得到应有的美的欣赏。《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 作者魏巍为了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之恨、打击敌人之狠, 用了一系列动词, 讲授时就必须抓住。像“猛插”、“切断”、“赶”、“ 占领”、“ 阻住”、“ 高喊”、“打”、“摔”、“扑去”、“抱住”、“掐住”、“紧握”、“衔”等等。紧紧扣住课文将这些动词讲深、讲透, 志愿军战士对敌人之恨也就很好地揭示出来了。这样抓住了重点剖析, 学生被强烈地感染, 觉得过瘾, 有亲临其境之感, 也就自然而然地与志愿军战士产生共鸣———恨敌人, 这也是一种美的感受。
4. 语言美, 美在抑扬顿挫
我们语文老师上课绝对不能用一个音调上到底, 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觉得寡淡无味, 甚至昏昏欲睡。同样的内容, 不同的语调, 效果会明显地不同, 让学生感受课堂不同的乐趣。讲读“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滩……”作者或化听觉为视觉, 或融听觉、视觉于一体。老师抑扬顿挫, 学生亦顿挫抑扬。
5. 语言美, 美在幽默
我个人认为, 幽默是语文老师的素质, 优秀的语文老师无不具有幽默的语言、幽默的品质。相对而言, 现代的学生是不太喜欢一本正经的老师, 他们倒乐意接近幽默的老师。因为幽默给人平易、给人轻松、给人开心、更给人智慧。我要求学生课堂尽量讲普通话时, 举一例:文革时, 有一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下乡演出, 报幕员普通话走火, 说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现在‘嘎势’演出!” (学生笑弯了:“嘎势”———方言, 为:“开始”意) 以后就特注意咬准字音, 以防走火。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篇5
那么, 语文教学的“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和听课评课中,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方面, 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语言表达的准确美
语文课堂语言要具备“美”, 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语言要高度准确, 即语音准确和用词准确。语音准确即指普通话发音准确, 吐词分明, 一字一音, 准确无误, 抑扬顿挫, 清晰悦耳。这样既可以清楚的表情达意, 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在课堂中获得美的熏陶。
用词准确指的是遣词造句要有法度, 逻辑条理务必严密。教学过程的双向活动可以说是以教师的语言贯穿其中的, 教师要组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说什么, 向学生传授知识, 就要根据学生地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引导。因此, 教学语言的准确是语言美最基础的要求。但凡一节成功的公开课, 都离不开教师准确的语言表达。我曾观摩过一节由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执教的《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的公开课, 课堂上这位女教师用标准甜美的语音, 明白晓畅的引导, 热情积极的激励, 让学生充分感受母爱, 尽情抒写感恩之情, 娓娓道来, 循序渐进, 最后更亲自领唱歌曲《游子吟》, 给所有的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评课中, 大家对她的教学设计都予以充分的肯定, 一致认为她的语言犹如锦上添花, 给课堂增色不少。
二、声情并茂的情感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以声情并茂的语言引导学生步入诗文世界、文化天地, 从而与文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岳阳楼记》时, 我先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在乐曲声中深情背诵这篇千古名文, 学生也被这种教学方式所吸引, 情不自禁的跟着轻声朗读,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 对其中人与事的情感体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判断,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得到明显的体现。所以, 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饱含深情, 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抑扬顿挫, 只有这样声情并茂的语言,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紧跟教学环节, 深入体会人物和作者的情感世界,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三、妙趣横生的诙谐美
众所周知, 幽默的语言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课堂上诙谐幽默的语言,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丰富他们的语言, 对良好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 能化深奥为浅显, 化枯燥为风趣。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 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 这样既可以调节教学节奏, 轻松课堂气氛, 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幽默的语言需要教师平时的广采博闻, 不断积累, 只有丰富了自我, 才能使生动的素材为我所用, 信手拈来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成语典故、历史知识等等, 并根据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 挥洒自如, 以塑造形象, 创造气氛, 让学生感到语文课堂的新奇多趣, 快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当然, 幽默的语言仅是丰富的课堂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 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影响了知识的传授, 也不能“哗众取宠”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 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
四、自然流畅的简洁美
莎士比亚说过:“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一堂好课的语言也应像一篇好文章, 要结构严谨, 重点突出, 前后照应, 通顺流畅。如果忽略了语言的流畅, 上课结结巴巴, 下句不接上句, 或者想不出要说的话, 无法正确表达心中的意思, 那么, 学生必然是“水中望月, 雾里看花”, 茫茫不知所云, 课堂效率自然就大打折扣。而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有限, 要使课堂内容充实, 给学生充分的读、练、思的机会, 就必须尽量以最短的话语, 明确表达所要说的内容。这样教师讲得轻松, 学生也学得轻松, 课堂容量也大增。相反, 如果语言罗嗦累赘, 抓不住要害, 不仅浪费宝贵时间, 而且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语言的简洁流畅主要表现为:问题语言要导向明确, 过渡语言要自然流畅, 总结语言要简洁明确。尤其是设置问题语言, 要问在点子上, 激发学生思考, 要明确, 不让学生觉得模棱两可, 无所适从。例如在讲《背影》时, 有些教师在详细的分析四次“背影”的描写方法, 深入探究四次“流泪”的原因时, 多次用“大家想想为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来提问, 结果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 如果能在设置问题时给学生一个回答问题的方向, 明确指出“我看见父亲这样艰难, 心里会怎么想”, “这泪是怎样心情的泪”“每次流泪都是一样的感情吗”, 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能力训练都会更好。
语文教学具备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特点, 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力争让课堂语言达到音美、意美、情美的统一。愿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成为流光溢彩的语言大舞台, 更能成为开启学生语言智慧的青青绿草地。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教师语言应达到“美”的境界。具体的说, 就是要做到语言表达的准确美、声情并茂的情感美、妙趣横生的诙谐美和自然流畅的简洁美。
浅谈课文美读 篇6
一、全面、深入地把握课文
全面、准确、深入地把握课文,领会其中蕴含的主旨内容,是美读取得效果的首要前提和基础。否则美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无法取得良好的表情达意的效果了。
我们经常讲循序渐进,美读过程也是一样的。首先,扫清生僻字词,长难句子,对课文通读一遍,把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破译”为具体形象。其次,理清课文脉络,即通过反复阅读和分析,从内容上对课文有个总体把握,明确作者的行文思路。再次,比较深刻地认识课文主题,把握情感基调。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全词借古抒怀,先写赤壁波澜壮阔之景,再写周瑜春风得意之形,后写自己坎坷的感慨,但作者并不消气悲观,“一尊还酹江月”缓和了心绪。学生只有把握这点,在美读时才能把握感情基调———豪放、壮阔,同时又有一些深沉,做到浓淡相宜。
二、细致、真切地感受课文
这一阶段是课文灵魂与读者心灵的碰撞。情绪的调动是渲染美读的关键,还要调动起学生生活经验的参与,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1.形象感受。调动起语言文字引起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等内心体验。最经典的莫过于《荷塘月色》中的两个通感句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前者将嗅觉与听觉相通来写,以歌声的渺茫来形容荷香的淡雅、时断时续;后者将视觉与听觉相通来写,以琴声的和谐来形容月光的清淡、朦胧。让学生找出这种感觉的相通及相似之处,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嗅到了什么,如此来体味这一方荷塘的韵致。
“情景再现”是加强形象感受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要求读者进入到作品描绘的特定情境、场景之中,把自己当做是作者或者主人公,在角色转换中感受和体悟。例如《胡同文化》中有一句:“虾米皮熬白菜,嘿!”便很有品读的空间。这部分文字意在写出北京人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那么美读的过程中就要把自己当成这样知足的北京人,面对这道菜应该是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满脸满足的神态,语调中透着无限的向往,从而领悟到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2.逻辑感受。主要是指对整篇课文各部分之间、各段落之间,以及自然段中各句子之间、各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感受。指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从具体句子、词语之间明确意思的连贯性,从而细致入微地体悟课文传达出的感情。例如《荷塘月色》一文,对其中有关月下荷塘、塘上月色、荷塘四周部分的描写,就要引导学生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全篇文章思想感情有何关系,每一局部的写法是如何服从整体需要的。
三、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缘乎情,发乎声。有感情地朗读在细致、真切地感受课文之后,还需要一些朗读的技巧和实施形式。
1.朗读技巧
停顿。主要指句子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停顿。它能够更好地表现课文内容、作者感情,而且可以留给听者一个理解、思考、回味的机会。如区分性停顿、强调性停顿、并列性停顿、转换性停顿等。当然,重要的还有标点符号的停顿,按停顿时间长短,一般规律为:
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句号、问号、叹号
重音。为了突出某个成分,可以加大音量或是拖长字音来达到强调的效果。如并列性重音、对比性重音、递进性重音、转折性重音、比喻性重音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强调都要加大音量来读,重音轻读也能达到突出的作用,它常用来表达细腻、含蓄的感情,轻巧的动作、幽静的环境等。
语气。它呈现出丰富多变的特性,要注意特定的思想感情和语音形式。喜爱的感情一般要读得“气徐声柔”;悲伤的感情一般要读得“气沉声缓”;激愤的感情要读得“气粗声重”;希望的感情要读得“气多声放”。语势上或渐次升高,或渐次降低,或波状起伏,或保持平直。
节奏。在感情支配下朗读中显出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音形式的回环往复。或轻快,或凝重,或高亢,或舒缓。
四种基本技巧综合运用才会达到最佳效果,其中语气处于中心地位,它可以决定停顿、重音和节奏。
2.实施形式
范读与创造。为了进行指向性明确的指导,我们可以选择范读,教师亲自读,或是借助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播放音频,以正规的语音和语调来感染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还要积极地鼓励学生参与示范品读,让他们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多角度阐述课文内涵。例如教授《胡同文化》时,在体悟胡同文化的内涵后,我请几位同学来读一读“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几位同学都能注意到北京人易于满足的特性,但前几位学生将“嘿”读作“hèi”,情感表达还欠些,最后一位学生却将它读作“hēi”,而且添加了重音和拖音的处理,顿时神采全出,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诸如此类,对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是很有成效的。
尝试运用指名读、挑战读、比赛读等方法,充分调动课堂中的积极因素,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要求学生根据学过的美读技巧对同学的美读做出评价,及时反馈、校正。
【语文课文的语言美】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朗读课文的指导09-03
语文课文课文教案设计 课文永威08-03
与初中语文课文相关的对联10-24
初三语文课文枣儿的教案设计08-13
语文课文《观潮》的教学设计09-23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草虫的村庄08-29
语文读课文教学09-07
初中语文课文总结05-25
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美05-12
语文六年级上《别挤啦》课文的教学反思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