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大卫》教学反思(共15篇)
语文课文《大卫》教学反思 篇1
语文课文《大卫》教学反思
《大卫》一文刻画了大卫这个少年英雄形象。教学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本文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人物特点鲜明,形象生动。表现大卫热爱生活,作者描写了他的神态、外貌和动作。为表现大卫爱国、勇敢的特点,作者描写了他与扫罗王以及歌利亚的对话。大卫请求应战言辞恳切,充满自信;还击歌利亚针锋相对,铿锵有力。作者还细致描写了大卫交战前、交战时的`一些行动,使得大卫这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真实感人。另外,作者还描写了歌利亚这个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让人体会到狂妄至极。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我既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又注意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此外,我在课堂上还加强朗读实践,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故事内容,体会人物特点。如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大卫一边弹琴,一边唱歌的情景,适合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景象,从而体会大卫的生活是多么快乐,他对生活多么热爱。再如课文第二部分描写了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应战的语句,让学生边读边体会大卫爱国、勇敢的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大卫和歌利亚对话的语句,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体会歌利亚目中无人、狂妄自大,以及大卫针锋相对、英勇无畏的人物特点。
语文课文《大卫》教学反思 篇2
师:同学们好!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今天就让大家认识认识。来, 同学们看着我, 屏住呼吸看着我。
(生按要求做)
师:看出什么来了吗?
(生摇头)
师:我可看出来了, 你们虽然一个字都没说, 但是老师看出你们语文学得很好!
(生疑惑)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说你们语文学得好吗?
生:因为老师让我们做的动作我们都做出来了, 说明我们把这些词语都理解了。
师:对啊, 看来你平时的语文水平就很高。
师:同学们语文水平这么高, 向你们请教两个字。
(板书:咬嚼)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生: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口”。
生:“咬”是用牙齿把食物弄下来, “嚼”是把咬下来的食物嚼碎。
(板书:文字)
师:“咬文嚼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咬文嚼字就是弄懂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有时候是说一个人挑别人的毛病, 是贬义。
师:会咬文嚼字吗?
(板书:冷、暖)
师:来“咬嚼”这两个字。
生:看到“冷”这个字, 想到寒冷的冬天。
生:在困难的时候, 得到别人的帮助, 感觉心里暖呼呼的。
生:这两个字放在一起, 让我感受到人情的变化。
(师板书:字词知冷暖得失寸心间)
师:语言真的很神奇, 一个字、一个词就能唤起我们的记忆, 就能激发我们的情感。能不能感受到语言的神奇魅力, 要看我们有没有一颗敏感的心, 要看我们有没有“咬文嚼字”的本领。
一、检查预习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咬嚼”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可不像“冷暖”这两个字这么简单。
(板书课题: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师:咬一咬吧, 有什么滋味?带着你们感觉到的滋味自由读一读。
(指名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你觉得是什么滋味?
生:我觉得这里的生活轻松快乐。
师:提前读课文了吗?
生 (齐) :读了。
师:依你多年的阅读经验, 你觉得这篇课文怎么样?
(学生谈初读感受)
二、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的初读感受, 现在咱们就抱着咬文嚼字的态度, 用心去感受字词的滋味。把你觉得最有滋味的地方画下来, 可以在旁边写上你品到的滋味。同学们, 我们可要真的去咬, 真的去嚼啊, 要不然那些字词仍然在那里沉睡着, 我们可要努力唤醒它们。
(学生自读圈画)
1. 自由汇报交流———说出你品到的滋味。
(指名3-5名同学)
师: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是先把你品到的滋味读出来, 然后说说是什么滋味;二是先说一说从哪个部分品到什么滋味, 然后把品到的滋味读出来。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 也一同跟着品味。
2. 教师引领, 学习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品出了自己的滋味, 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咬嚼一个自然段, 看大家能不能掌握这样的方法。自由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
(出示:我发现, 闭上眼睛时, 声音就会变得特别清晰和富于形象。有一种鸟的叫声像是有人磕牙, 时断时续, 嗒嗒作响;另一种鸟的叫声好似老人叹息, 声音沙哑又苍老;还有一种鸟叫声很像猫叫。一天, 它一边叫, 一边从我的窗前飞过, 我幻觉中出现一只飞着的猫。)
师: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咬嚼这个自然段, 行不行?我们共同来看第3自然段。
(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 读出自己的滋味。)
师:大家一同读, 嚼嚼其中滋味, 看能不能嚼成一两个词。
师:究竟能嚼出哪个词呢?闭上眼睛, 听老师读。
(师范读)
师: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一只飞着的猫。
生:听到了各种声音, 好像有人在磕牙, 好像有个老人在叹息……
师:是啊, 从这些词句中, 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和形象。
(板书:富于形象)
师:下面把你的滋味放进去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找一名同学来读, 你读的时候是在回味, 我们大家都闭上眼睛来感受。
(生读)
师:你比老师读得好。大家能感受到那些形象了吗?这么多的形象, 样子又清晰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这就是“富于形象”。
师:刚才我们就是按照这样的步骤———一咬二嚼三回味读书的, 咬出滋味———嚼出意味———读出韵味。
3. 集中练习, 感受方法。
师:下面来试一试, 看同学们学会了没有。大家自由读第1自然段, 要用心去体会细节, 看你能嚼出什么滋味。
(学生自由读)
生:从这个自然段可以看出作者很熟悉那些小鸟的声音。
师:能不能说出具体的词语?
生:我从“小家伙”这个词体会到作者和这些鸟很熟悉, 感觉很亲切。
生:我从“辨认”这个词看出作者对这些小鸟很熟悉。
生:我从“准确”这个词看出作者对这些小鸟的声音很熟悉。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会咬文嚼字了, 不但知道了这个自然段讲了什么, 而且能够从词语中品出滋味。
4. 确定研究段落, 集中练习。
师:下面加大点难度怎么样?刚才是自由的, 现在是非自由的。请三排同学, 分别研究第6、7、8自然段。可以用你习惯的读书方式, 可以朗读, 可以默读, 也可以小声读, 关键是把心放到课文中去, 静静地去感受。
(学生自由读)
师:一遍读完了可以再读第二遍, 第三遍。
(生再读)
师:下面来说说你们是怎么咬文嚼字的。从第6自然段开始。
生: (读) “今年, 园艺家们别出心裁, 在公园东北角临街的一块高地上, 用白玫瑰和冬青搭起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于是, 维也纳的主题———音乐与花, 就这样被表达了出来。”
生:从芬芳的三角钢琴感觉到园艺家们很了不起。他们用白玫瑰与冬青搭起了三角钢琴。
师:为什么这样就了不起呢?
生:白玫瑰是白色的, 冬青是绿色的。
师:那这和钢琴又有什么联系呢?
(生沉默片刻)
师:来, 大家看课本上的插图。 (学生手中的材料是复印的, 没有彩色的图) 哦, 怪不得呢, 大家手中的插图是黑白的, 那你们就凭借这些文字来想象。
生:白玫瑰当做钢琴的琴键, 冬青做钢琴的身子。
师:你真了不起, 能够凭借这些文字就想象到画面。
师:那能不能找到一个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呢?
生:别出心裁。
(师板书)
师:“别出心裁”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独具匠心。
生:就是非常用心来做, 与平常不同。
师:以往的时候, 园艺家们用什么来表现?
生:大表。
师:那些大表怎么样?
生:表针走得很准时, 花儿组成的表盘年年都是全新的图案。
师:那这算不算非常用心呢?
生:算非常用心, 而今年是更用心了, 创造出一架芬芳的三角钢琴。
师:是啊, 在原来非常用心的基础上再想办法, 再去创新, 才叫“别出心裁”啊。来, 同学们, 带着我们的这种感受, 读读这个自然段。
师:我们再来看第7自然段。
(出示:古老的维也纳, 很难找到一条笔直的路。车在这些弯弯曲曲又畅如流水的街道上跑着, 两边的景物像是突然冒出来的。或是一座宁静又精致的房舍, 或是几株像喷泉一样开满花朵的树……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 跑着跑着, 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在这个音乐之都中, 最重要的并不是到处都有的音乐会, 到处都有的音乐家雕像与故居, 而是你随时随地都会感受到音乐的存在。著名作曲家勃拉姆斯说:“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 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师:你品出了什么滋味?
生:“在维也纳散步可要小心, 别踩着地上的音符。”
师:维也纳的路是用音符铺的吗?
生:不是, 是说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
(师板书:随时随地)
师:“随时随地”怎样来理解?
生:就是不管是破晓的黎明, 还是落日的黄昏, 都能感到音乐的存在。
师:你的语言真美!可是, 这只是随时啊。谁再说说?
生:随地, 就是在任何一个地方。
师:能不能举个例子?
生:“这是行驶在笔直的路上绝对没有的感受。而且, 跑着跑着, 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在道路上就能想到音乐。
师:维也纳的道路弯弯曲曲而又畅如流水, 为什么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就很容易想起音乐来呢?
生:因为汽车发出吱吱的响声。
师:是这样吗?
生:因为这些弯弯曲曲的道路像线谱。
生:汽车像音符。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 有这么奇妙的想象!那突然冒出来的房舍和开满花的树像什么呢?
(学生沉默, 教师充满期待地注视着学生。)
生: (猛然站起) 像音节线。
师:是啊, 道路是线谱, 汽车是音符, 房舍和树木是音节线, 有快有慢、有高有低、有节奏、有旋律才是优美的音乐, 多么优美的生活圆舞曲啊!就让我们把这种滋味放进这些文字中, 自由读一读吧。
(生自由读)
师:谁来说说第8自然段中你咬嚼到什么了?
(第8自然段, “神仙的手指”“撩动”略。)
师: (铃声响) 同学们, 留恋处, 铃声催发。其实, 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优美的地方可以挖掘, 我们今天就先学到这里。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们可以感受到维也纳随时随地都有音乐的存在, 维也纳的音乐之花是维也纳人辛勤培育的结果, 这朵花就生长在“生活”这片土地上。
(板书:音乐、生活, 把“音乐”写在一朵花的中间。)
板书设计: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咬文嚼字
字词知冷暖
富于形象
得失寸心间
别出心裁
随时随地
生活
附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文字的探究, 感受到维也纳生活的优美温馨。
2.通过对“富于形象”“别出心裁”“随时随地”等词语的推敲, 培养学生推敲词句的习惯和能力。
3.通过对文章题目的质疑和研究, 培养学生反思性阅读的习惯。
4.通过对文章各自然段的重新排列, 关注语言的结构形式, 实现创造性阅读。
三、反思阅读
1.同学们嚼出了自己的滋味, 我们再回到课题上看一看, 为什么课题不是“维也纳圆舞曲”? (突出对生活的理解)
学生快速浏览。
最终有什么发现?
音乐成了维也纳人的生活, 有生活的地方就有音乐, 有音乐的地方就有生活。
2.为什么不是“交响乐”, 不是“进行曲”, 而是“圆舞曲”?这曲子是谁谱写的?
作者究竟要通过这篇文字告诉我们什么?你品味到怎样的生活滋味?
(生活不一定就是快节奏的, 要在生活中体验生活, 向学生推荐米切尔·恩德的《毛毛》, 一个小姑娘和时间窃贼的不可思议的故事, 会让你们更好地感受生活。)
四、重新排列, 创造阅读
把这篇文章的每一个自然段重新排列, 有什么感受?
举例:把第8自然段作为开头, 读一读, 文章顺畅吗?余淤于盂榆虞愚舆或者是舆余淤于盂榆虞愚, 依次类推, 看有什么不一样。还可以任意组合, 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以“谈《维也纳生活圆舞曲》的晕种读法”为题写一篇读书报告。
五、结语
师:同学们, 语言真是太美了, 又太神奇了, 它可以传递音乐, 可以传递情感!语言的滋味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会, 用一生去回味!课文如同一份美餐, 我们要学会用美食家的嘴去品尝它, 课文如同一首优美的乐曲, 我们要学会用音乐家的耳朵去倾听它。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咬文嚼字当了一次美食家, 下节课, 老师带领大家当一次烹调师, 做一份自己的美味佳肴。
教后反思
我认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看起来平淡无奇, 品起来幽香缕缕, 回味起来清香袅袅。我对自己课堂设计的要求是大气、精致、和谐。大气就是有学科教学思想的支撑, 整堂课有明显的教学主线;精致就是把思想落实到教学细节;和谐就是实现教与学关系的协调, 顺应学生学习, 然后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设计要有三个关注:关注课程———从课程的视角, 语文课应该凭借教材教会学生学习语文的本领, 同时积累语言, 留下美好情感。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实际, 同时重视教师的教, 教师要教会学生, 以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教材———尊重文本内在的规定, 按照文本基本的价值取向进行教学, 同时不对教材进行过度挖掘。
本课的教学设计, 以教会学生“咬文嚼字”为核心, 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首先看学生对课题的理解, 让学生凭借学习经验说说对整篇文章的感受, 目的是看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要求学生用“咬文嚼字”的态度读出自己的滋味, 实现主体性阅读, 目的是让学生亲近文本, 读出自己的感受。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 共同学习第3自然段, 实现教师教的作用, 总结出一咬二嚼三回味, 即咬出滋味, 嚼出意味, 读出韵味的方法。然后, 让学生在第1自然段中练习, 让学生更熟悉这种方式。最后, 让学生分别进行第6、7、8自然段的学习, 检验学生学习的程度, 同时开掘更大的空间。
从整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遵循认知规律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随着教学的缓步推进, 学生慢慢学会了品味词语。对“别出心裁”和“随时随地”的品味, 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 尤其是对公路是线谱、汽车是音符、房舍是音节线的想象。为学生提供空间的课堂才会有无法预约的精彩。
中学课文反思性教学的条件 篇3
以教学的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给师生的对话与交往提供了平台
课文教学是平等的对话和交往,不管是教师主体论还是学生主体论,都不能避免这样的尴尬:无论是教师主体论还是学生主体论,教师和学生结成主客体关系,都不能达到平等;教师主体论忽视了学生的学,唯有当学生成为自我活动的主体时,真正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学生才能掌握教学的内容。学生主体论忽视教师的教,没有教师的教,学生的自我活动便不能活跃、有效地展开。
课文的反思性教学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主体间性行为。在教学中,以平等对话来达到教学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因为不平等的对话,就意味着一种主体性对另一种主体性的压抑,最终这两种主体性都丧失了合理性。”而这种对话遵守一定的规则,即对称条件和互惠条件。课文的反思性教学的主体间性,就是坚持在课文的对话教学中教学主体间交往的机遇均等、平均分配。这种对话和交往解释了课文教学的内涵,充分发挥了课文教学的作用。
合理的教学目标,加速师生的共同发展
课文的反思性教学目的包括“学会教课文”与“学会阅读”两个方面,这两个目标合理性的实现总是包含在具体的课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在将课文教学目标具体化时,要经常反思两方面的契合程度,尤其是做的方法的矛盾性和一致性;在课文教学目标信息调动或引起活动时,教师与学生都关注课文教学目的的外化是否顺利,设置的目标是否完成。并反思课文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在课文教学目标的信息控制与调节教学活动时,师生都保持有目的的作为,坚持目标允许的行为,修正目标不允许的行为,若发现课文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则及时修正,并使它得到实现。在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时,师生获得了共同的发展。教与学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协调发展。
主体间性与兩个学会的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带动课文反思性教学系统其它因素的合理性发展。例如教学内容、形式、途径、方法、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发展。理论上,“应用理论与科学理论的适当降温,基础理论与人文理论的合理升温”。实践上,提升课文的人文性,不仅使学生爱学善学课文,而且使学生懂得做人;构建多种教学形式并存的格局,使它们互补;加强课文教学策略的运用,突出反思在教学方法上的地位,从而提高课文教学的价值。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反思 篇4
《金奖章》是一篇童话,这篇童话写的是地球环境保护组织派使者到鸟国,把一枚金奖章颁发给了对地球有功的鸟—乌鸦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采用分角色朗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在读中去发现群鸟各自是如何对待荣誉的,在争论中表现出了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最后回归课文开头,对比读出乌鸦的行为。接着回归第二部分环境大使的颁奖词。乌鸦对待荣誉是怎样的?读出乌鸦和群鸟的判然不同。接着进行角色换位,晓畅事理。鸟儿们再也不争了。年夜家用尊重的目光看着乌鸦。你晓得乌鸦为何获得人人的尊重?此时此刻你就是鸟王国里的一员,你尊重他甚么?对照自己适才的显露,你想对乌鸦、自己、其他鸟或人人说些甚么?
同学在组内探讨:你喜欢乌鸦吗?你从这件事情中懂得了什么道理!如果还有一枚金奖章你还将颁给谁呢?为它写一段颁奖词。
最后,给学生提供一个写作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文课文《少年王勃》教学反思 篇5
一、营造自主学习环境,注重学生个别发展。
我将诗与画巧妙结合,自然导入课文,创设学习化的、宽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们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专题站中,我将文本教材电子化,为重点的字、词、句添加相关的超级链接,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信息源。网页中的学习目标、配乐朗读、推荐作业等板块,特别是适时提供的学习建议,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章可循。我作为服务者,利用网络的“监看”功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加以个别指导
二、营造交流对话环境,全面提高学生能力。
在学生充分浏览网页的基础上,我将让学生相互交流最喜欢的课文内容,并以第四自然段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追本溯源,创设自主学习、相互启发、全体获益、展示自我的环境,不仅理清了课文的脉络,而且使人物形象得到凸显。并且巧妙地借王勃写作的例子,使学生懂得什么才是正确的写作方法。
三、营造资料搜索环境,拓展学生课外阅读。
课文《老王》的语文教学反思 篇6
“愧怍”一词,但从字面上解释是很简单的,就是惭愧的意思。追本溯源,从六书上分析,“愧”“怍”皆从“心”——“愧 ,媿或从耻省。按即谓从心可也”,“怍,惭也。从心,作省声”——也就说,此二字关乎的是人最重要的器官——“心”。心脏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器官,心也是为人最该保有的良知与灵魂,本文《老王》中此心是良心的心,是从生命最深处由衷发散的虔诚与悲悯,更或者说,心是拥抱现世的温暖的方式,是反思苦难命运的温暖的方式。对于一个“多吃多占”的人而言,从生命的最开始他就比另一些“老王们”享有绝对优势的物质条件、话语权力和社会地位;就是从生命开始后的际遇来看,以作者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们的物质条件、话语权力和社会地位仍远远高于“老王们”,从人道上讲,作为社会的良心的知识分子不是更应该勇敢承担其这个责任吗?看到那些不幸的人,我们不会觉得自己偷了什么?但知识分子有多少能真正体味“老王们”的生活困境和精神穷苦?先天性的不公平连同后天叠加的不公平是造成作者愧怍的原因。
然而,我们不禁要追问,按照以上的解读,那么也就是说,在我们设定的整个文本世界中,作者杨绛是幸运者,老王是不幸的人,幸运者应该对不幸的人产生愧怍,然而,作者真的是个幸运的人吗?老王真的是一个不幸者吗?真应该感到愧怍的是作者吗?
另外一点也是特别要注意的,我们在分析文中两人时,应该平等地对待两人,正如课后“研讨与练习”第1题所说——“以善良去体察善良”,作者与老王都是生活的有心人,都具有善良的美好品质,我们从两人身上都能看到人性的美丽。再回归到最初讲到的“心”上,正因为有心,作者是幸运的,她最终感到愧怍,她体会到了自己当年与老王的不对等(而不是不平等),即便迟到,总比没有要好千倍;正因为有心,老王是幸运的,他拥有金子般的内心,他的这种品质是值得我们认同的,在死后,他最终获得了作者更深的理解——两个人,两颗心,两重幸与不幸——这正是我要最终从“愧怍”一次中引申出的。
此外,我们跳出文本,在进一步审视我们的.解读,仍存在部分“意淫”的痕迹。在我最初的教案设计中,本文的教学从标题“老王”切入,以“悲”为核心词展开的——文中老王有“三悲”:一、没有姓名的人,是个社会的边缘者,不被人重视;二、处境困窘,艰难生活;三、古人讲“死生亦大矣”,老王的死是很潦草的,更何况他是回民(回民十分重视葬礼)——但现在经过我的思考,我认为这样的思路设计从一开始就存在偏差,我们口口声声说老王的命运如何苦难、如何悲,可是自以为深切理解老王的我们,不是在最开始便已经不顾一切地将老王放置在同样卑微的角色上了吗?自然,小人物在历史潮流和现实生活中确实具有先天性的劣势,但深入到他们的生活中,难道他们完完全全每天都浸泡在苦水中吗?在他们的活法中,难道看不见快乐?为什么我们总是把他们预设的这么悲惨与壮烈?举个我们经常遇见的现象,那些生活条件不尽如人意的家庭竟比巨贾之家还要和美欢乐。老王是有自己的苦与悲,但在他纯净的心里,有作者一家对他的信任和交往不也是他生活的希望之处吗?从文中描写的细节看,老王甘于奉献,我想,他能这样坚持的原因肯定在当中他确确实实能感受到一种自身存在的价值,有机会让他释放自己的善良和爱不也是作者一家对他的巨大回馈吗?
洋洋洒洒说了诸多,还只是我个人的几点思考,若是进入到教学,还需选择性地进行设计,尤其是,在我们进行教学时,分析这两个字时,我们更要注意的是我这样解析文本引导学生的出发点在哪里,我的情感认知要导向何处。在这样的基础上,我对该关键词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第一层解析:“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教师抛出问题,“愧怍是什么意思?”“幸运的人是谁?”“不幸的人又是谁?”“可以从文章中找出依据吗?请大家说说看。”——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由教师提出这四个问题一层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二、第二层解析:在上一步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和对学生回答的总结,进一步追问“除了上面我们从文中找出的一句外,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吗?我们能不能从作者作为知识分子这个身份重新考虑这个问题,这里的‘愧怍’仅仅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愧怍吗?”同时,在PPT上展示一页补充材料,这则材料是关于虽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的,为学生思维的展开提供课外资料;
三、第三层解析:师总结再追问:“作者杨绛作为一个幸运的人对老王这个不幸者产生了深深的愧怍感,从许多方面上,我们能感到作者相对于老王的许多优势条件,无论是生活还是家庭方面。然而啊,老师还是有些不解,杨绛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吗?老王就真的那么那么不幸吗?有没有哪位同学为老师解答下这个疑问?”——从而由此引出“两个人,两颗心,两重幸与不幸”这个核心总结句,以及上文解读中提到的“老王是有自己的苦与悲,但在他纯净的心里,有作者一家对他的信任和交往不也是他生活的希望之处吗?从文中描写的细节看,老王甘于奉献,我想,他能这样坚持的原因肯定在当中他确确实实能感受到一种自身存在的价值,有机会让他释放自己的善良和爱不也是作者一家对他的巨大回馈吗?”,力求达到全文情感与主旨的升华;
四、师大总结:表面上去看,作者杨绛确实更像一个幸运的人,老王这时候自然就弱小凄苦无比,然而,当我们仔细去体悟的时候,才真正发现原来自认为幸运的杨绛,她的生命不也悲吗?我们自认为悲的老王不也幸福吗?两个人,正是因为两颗心的有力颤动,才在不幸之上更是多了幸运的意味。即便身处何种困境,假如你是一个有心人,不也同样很幸福吗?
★ 老王教学反思
★ 高中散文《老王》教学反思
★ 课文《四季》教学反思
★ 《检阅》课文教学反思
★ 《白鹅》课文教学反思
★ 课文《雪儿》教学反思
★ 课文《荒地》教学反思
★ 课文《观潮》教学反思
★ 课文《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思考 篇7
一、略读的定义及应用意义
略读, 又称为快速浏览与快速阅读。略读, 是一种基本的阅读能力, 是指在阅读文章时, 通过对文章的快速阅读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 并通过略读文章细节来快速理解文章大意, 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技能。通过对文章的略读可较快的掌握文章的基本意思。
在生活中, 人们通过快速阅读报纸来获取想要知道的信息, 以此来节约时间。另外, 在工作时, 通过对工作文档的快速阅读与记忆可提高工作效率。在考试时, 可通过对卷子的略读, 了解卷子的考试内容以及考试重点,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因此, 在阅读文章时, 培养一定的略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语文略读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往往出现两种教学误区:第一, 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课文讲解时, 对文章的精读与略读不加区分, 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二, 将略读课文与选读课文进行等同定义。这就造成学生对于略读这一阅读能力的错误理解。这两种情况是教学中的极端, 一种是对于学生的过度看管, 另一种是对学生的过度放松。这两种情况的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较为准确的理解略读的真正含义, 不断进行观摩与思考。有效的将略读这一阅读能力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去。
三、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存在的问题
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小学语文略读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 就针对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
1.教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认识有所偏差。虽然在现阶段老师对于新课改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但是, 对于略读课文这一教学方法还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老师往往以为略读课文等同于选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的进行阅读, 这样就使学生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养成无论什么文章都略读的坏习惯。而略读课文是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指导。由于教师对略读课文的片面认识, 就造成了在语文课堂上对于学生的错误指导。在语文的授课课堂上, 当遇到略读课文时, 不知如何去教。虽然在教学之前, 老师有一定的心理、教学、教法课程的培训, 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深入与研究。老师对于现代的教学理念缺乏认识与探索,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与枯燥, 与现代的教学理念不相符。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大大降低。
3.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惰性。新课标是否能够成功改革这与老师是分不开的。新课标的改革要求老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研究新课标改革的内容。要不断探索改革理念与改革要求。不断创新与实践, 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语文课堂的略读课文教学办法。
四、略读课文的改进措施
现代的略读课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 要对略读课文这一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与创新, 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下面, 就针对略读课文的改进措施进行分析与研究。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在语文的教学中, 一定要理解略读课文的真正含义, 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语文课文的精读与略读加以区分。通过老师之间的集体备课与集体研讨的方法, 让老师不断的创新与实践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2.要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全面教学。老师要掌握“以生为本”的这一教学关键点。要以学生为主体, 结合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 有效的将略读课文这一教学方法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关注度,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主阅读能力。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 针对不同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略读课文办法。使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3.丰富教学内容。略读课文的教学办法要求课堂要积极、活跃, 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中去。因此, 老师要组织和调控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在课堂活动中, 让学生感受略读课文的魅力, 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五、总结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 我们应加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略读课文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力度, 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媛娴.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11 (3) :178, 186.
[2]鲍宗武, 黄华瑛.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导学案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5, (19) :9-9.
论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篇8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 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课文主要分为精度课文和略读课文两大类,由于略读课文并不作为考试的重点,因此,一些教师都不进行略读教学,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略读的重要性。对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方式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主要从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及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1.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1.1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小学语文略读只是在片面地对文章进行大致的理解,并不能深入地对文章整体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然而这种理解方式只是片面的,这种理解方式只看到语文略读教学方式的一部分。例如:在精读《自己去吧》这篇课文时,学生会学到一些学习方法,阅读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把这些学到的方法及提高的能力运用到略读文章的过程中,进行阅读的延伸,多多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文章,这就是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式的目的,这种错误的认识严重影响语文略读教学方式。
1.2忽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中,教师会给学生设置一些阅读任务。例如在《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生词,了解文章的主要中心思想。在学生进行课文略读前,教师应给学生一些关于课文中心思想及情感方面的提示,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扫除一些障碍,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忽略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的一些提示也会阻碍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独立理解文章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严重违背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式的初衷,导致这一教学模式的真正作用得不到发挥,严重影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
1.3对小学语文课文类型的认识的混淆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课文的类型、功能及要求比较隐晦,一些教师可能不能完全理解,这会导致教师的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同时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式的优越性,但是如果不把握好语文课文的类型及功能,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就并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准确地把握语文课文的类型及功能,灵活地运用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式,真正达到此种教学方式的目的。
2.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针对上文提出的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下面主要从对略读课文进行准确的认识及强调略读课文教学与精度课文教学的联系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对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加以探讨。
2.1对略读课文进行准确的认识
在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课文的类型及功能,了解略读课文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例如在《雪孩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独立的阅读,教师只是布置给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重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2.2强调略读课文教学与精度课文教学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语文略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进行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重视略读课文教学与精度课文教学的有效结合,让两种教学方式都发挥最佳的效果,这样不仅能强化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结语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地应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不同教学方式的真正作用。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其与其他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在试验的过程中发现其缺点,并及时地研究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陆炯炯.积极“语用”“略读”溢彩——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语用点的选择与教学例谈[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16(3):112-114.
[2]鲍宗武,黄华瑛.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导学案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9):9.
语文课文《大卫》教学反思 篇9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六年级课文《穷人》
《穷人》是小学六年级语文第十二册的一篇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记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关心、同情邻居西蒙,在西蒙死后毅然收养了她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淳朴善良的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作者通过桑娜一家的生活反映了那一时期穷苦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美好的心灵。
教学这一课,第一课时我主要让学生学习生字词;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写字思路;并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看看穷人“穷”。的主要体现,感悟沙皇统治下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生活。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课文有关语句感受渔夫和桑娜的“富有”,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教学流程:
一、直接导入。
二、通过朗读,回顾“贫穷”。
三、品味课文,感悟“富有”。(重点)
四、总结升华。
五、续写故事。
最初的教学思路并不清晰,在刘雅妮老师的指导下,才形成了以上流程。由此我感受到老师们的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是那么珍贵,那么必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以“富有”为切入点,让学生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感悟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
1)走进桑娜,感悟富有——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主要通过桑娜的心理活动描写来品味,重点词“忐忑不安”。
2)走近渔夫,感悟富有——淳朴善良,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主要通过渔夫的神态、语言描写来品味,重点词“熬”。
3)品读结尾,再次体会人物品质。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朗读。
课堂小结后,情感升华,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勤劳,善良,乐于助人------
课上,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突出重点,后师生交流感悟,再有感情朗读回味,让学生真切感受穷人生活的穷困和精神的富有。学生们一直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收获。
语文课文《大卫》教学反思 篇10
如果说,教材也像跳水运动一样有难度系数的话,那么《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属于难度系数较大的那一类:文章长、故事背景距离学生久远,学生难以体会文中作者表达的情感,难以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情怀.
在处理这篇教材时,我反复地读文,围绕着两个问题寻找突破口,即:一、如何实现长文短教,把握住重点,不在细枝末节上费功夫?二、如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透过文本,近距离感受革命者的伟大情怀.就这样,我不停地读文本,同时,在网络中寻找李大钊同志的相关资料.读着文本和资料,我深深地感动了,李大钊同志作为我党的创始人之一,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他坚信革命会胜利.正是他心中有着这样的`信念,才能将生死置之度外,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于是,书中的一句跳入了我的眼帘: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我发现了突破口!这伟大的力量不正是激励李大钊同志的源泉吗?于是,我的课堂设计出现了一条清晰的线索:你能在字里行间找到这伟大的力量吗?紧扣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按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三大块读书感悟.在学生难以理解处适当补充李大钊同志受刑的资料,加深学生对文本的感受.课堂上,我发现,学生循着问题读书,不断地在发现中感悟,和我一样被李大钊同志深深地感动了,肃穆的课堂让我知道我的教学成功了.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略读课;必要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待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出现这样的趋势:要么略读课文教学与精读课文教学没什么区别,在字词句段和篇章结构等方面都面面俱到;要么是略读课文被轻描淡写一读带过。针对这样现状,下文将对略读课文教学展开论述。
一、略读课文的必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二、对如何开展略读课教学的讨论
对略读课教学来说,一直受到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也备受争议。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就安排了略读课文,并呈螺旋上升趋势,到了六年级,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比重是平分秋色。针对略读课文怎样教的问题,一些语文老师以《鹿和狼的故事》为课例进行同课异构,并开展了专题辩课讨论。
(一)在略读课教学中情境创设是否有成效
有些老师用狼和鹿的图片和一个主要问题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有些老师则用音乐、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有一些老师抓住“宠儿”一词,联系学生认知情境进行教学;还有一些老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积累关于狼和鹿的成语效果很好。
(二)略读课所得的交流形式有哪些
有些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电脑这一途径交换资料或制作简单的幻灯片交流。有些老师看到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虽然有效但是过于频繁,是否应该把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起来?有些老师认为边听别人的发言边积极思考也是交流。有些老师指出略读课文是运用精读课文的方法去学习,不应该局限浅显的课本教材内容,应该拓宽学生的阅读容量。还有一些老师则让学生自己和文本交流并学会做批注,然后学生间交换看。
三、对有效开展略读课教学的思考
(一)立足提示,课堂结构求简
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所以略读课文中要将目标精简,抓住重点,展现阅读的增量,将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住就可以了。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单元导读”和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是依据,应以此为重点或主线展开阅读。如人教版四(上)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前面的提示是这样的:“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下面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认真默读课文,看看魏格纳的奇思妙想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又做了什么。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这段承上启下的提示为教师提供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可以简化教学流程:一是默读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读中自悟,解决问题;二是交流点拨阶段。学生在交流中就自己感兴趣的三个问题中的一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及教材特点进行点拨,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再议议,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三是拓展延伸阶段。可补充一些魏格纳的资料和其他科学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有所发现的例子,使学生加深理解,开阔视野。
(二)加强交流反馈,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当中还有一项重要环节是交流反馈,首先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然后在同学之间互相进行交流和探讨,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可以给学生在关键性的问题处进行点拨和引导,注意一定要让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进行自主的思考,不能包办代替。能不给学生提示的尽量不要提示,遇到非常难的问题时可以适当提示,注意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多倾听学生的表达,唯有如此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真实情况。
(三)采用主题阅读,使学生学会对比阅读
运用主题阅读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两篇或多篇文章整合在一个或几个课时里进行教学。充分发掘已学课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者、同一内容的不同体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进行比较。如,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比较:人教版第七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对兵马俑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进行了非常细致、逼真的描写。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畅谈感受、学习方法、领悟写法。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对比阅读,提升学习效果,开阔思路。
四、结语
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略读课编排在精读课后,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切不可“越俎代庖”,对略读课教学加以过多干扰。
参考文献
[1]王丽波.另辟蹊径,创建小学语文中略读课文教学模式[J].科技展望,2014(20).
[2]戴梅香.怎样教学小学语文略读课文[J].学周刊,2012(9).
[3]林艺贞.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J].教育教学论
坛,2014(12).
[4]高玉.别让“模糊”成“糊涂”——小学语文略读课教学初探[J].语文建设,2014(28).
[5]赵毅.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
研),2010(2).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篇12
关键词:略读课,必要性,思考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教师和学生对待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出现这样的趋势:要么略读课文教学与精读课文教学没什么区别,在字词句段和篇章结构等方面都面面俱到;要么是略读课文被轻描淡写一读带过。针对这样现状,下文将对略读课文教学展开论述。
一、略读课文的必要性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 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又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二、对如何开展略读课教学的讨论
对略读课教学来说,一直受到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其中也备受争议。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就安排了略读课文,并呈螺旋上升趋势,到了六年级,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的比重是平分秋色。针对略读课文怎样教的问题,一些语文老师以《鹿和狼的故事》为课例进行同课异构,并开展了专题辩课讨论。
(一 ) 在略读课教学中情境创设是否有成效
有些老师用狼和鹿的图片和一个主要问题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有些老师则用音乐、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有一些老师抓住“宠儿”一词,联系学生认知情境进行教学;还有一些老师在创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积累关于狼和鹿的成语效果很好。
(二)略读课所得的交流形式有哪些
有些老师充分利用学生喜欢电脑这一途径交换资料或制作简单的幻灯片交流。有些老师看到老师和学生的交流虽然有效但是过于频繁,是否应该把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之间互动交流起来?有些老师认为边听别人的发言边积极思考也是交流。有些老师指出略读课文是运用精读课文的方法去学习,不应该局限浅显的课本教材内容,应该拓宽学生的阅读容量。还有一些老师则让学生自己和文本交流并学会做批注,然后学生间交换看。
三、对有效开展略读课教学的思考
(一)立足提示,课堂结构求简
粗知是相对精读课文而言的,略读课文少了识字、学词学句等许多头绪,教学目标更为集中,教学重点更为突出。所以略读课文中要将目标精简,抓住重点,展现阅读的增量,将文本的主要思想情感把握住就可以了。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单元导读”和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是依据,应以此为重点或主线展开阅读。如人教版四(上)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前面的提示是这样的:“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下面课文中的主人公在观察中发现了什么?认真默读课文,看看魏格纳的奇思妙想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又做了什么。把你阅读课文的感受讲给同学听。”这段承上启下的提示为教师提供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流程:默读——思考——交流。
根据提示,可以简化教学流程:一是默读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学生根据提示充分默读,读中自悟,解决问题;二是交流点拨阶段。学生在交流中就自己感兴趣的三个问题中的一点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读情况及教材特点进行点拨,疑点再读读,趣点再品品,重点再议议,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三是拓展延伸阶段。可补充一些魏格纳的资料和其他科学家认真观察、仔细思考、有所发现的例子,使学生加深理解,开阔视野。
(二)加强交流反馈,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教学当中还有一项重要环节是交流反馈,首先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然后在同学之间互相进行交流和探讨,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向教师请教,教师可以给学生在关键性的问题处进行点拨和引导, 注意一定要让学生在教师的适当点拨下进行自主的思考,不能包办代替。能不给学生提示的尽量不要提示,遇到非常难的问题时可以适当提示,注意让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应多倾听学生的表达,唯有如此才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真实情况。
(三)采用主题阅读,使学生学会对比阅读
运用主题阅读将同一主题或同一作者的两篇或多篇文章整合在一个或几个课时里进行教学。充分发掘已学课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比较阅读, 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可以是同一主题的不同作品的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内容不同作者、同一内容的不同体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等进行比较。如,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比较:人教版第七册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对兵马俑众多的类型、鲜明的个性进行了非常细致、逼真的描写。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较前面学过的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写作方法, 畅谈感受、学习方法、领悟写法。温故知新,再从内容、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对比阅读,提升学习效果,开阔思路。
四、结语
大卫上学去教学反思 篇13
古城小学的孩子们没有接触过绘本,这节课在带领孩子们看书的过程中,我感觉到孩子们积极性非常高,喜欢上了阅读。而且本节课我还渗透了一些阅读绘本的方法:认真阅读上面的每个字、注意观察人物的动作和画面的背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思考等。在本节课的阅读过程中,孩子们未必会完全运用这些方法,但是我希望这些方法伴随着孩子们以后的阅读。
收获二:感受到了孩子们创作的热情
语文课文《大卫》教学反思 篇14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根据画面人物和情节大胆讲述自己看到或者猜测到的内容。
2、尝试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想象、表述并尝试用当大卫……的时候,妈妈生气地说……的句式来说一说。
二、活动准备
绘本书、PPT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T:今天我带来了一个朋友(出示封面)。看,他来了。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大卫。
2、揭示书名,感知故事(够鱼缸、妈妈生气图)
T:瞧,这个大卫在干什么呢?他是踩在什么东西上去玩金鱼的?快看这鱼缸,里面的水已经怎么样了?猜猜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你们觉得大卫这么做,可以吗?对的,你们肯定觉得这样太危险了,你看大卫的妈妈来了。妈妈做了一个什么动作?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妈妈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动作呢?(引导幼儿边做表情边做动作)妈妈会对大卫说什么呢?
小结:是呀,妈妈看见大卫这么做很生气。为什么妈妈看见大卫在玩鱼缸里的金鱼的时候要大喊“不可以“呢?(提示幼儿妈妈在为大卫的安全考虑,师示范讲述“当大卫踮起脚尖玩金鱼的时候,妈妈生气地说:大卫,不可以。)很巧,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大卫,不可以》。
(够糖图)
T:大卫刚刚才做了件调皮的事情,就一转眼的功夫,他又在干什么了?他想拿柜子上的什么东西?他站在什么上面去够罐子的?为什么他这么想够到这个红色的罐子,这个罐子里到底装了什么东西?(引导幼儿集体学学大卫够东西的样子)你觉得这么小的孩子,站在这么高的.椅子上去够那么高的橱柜里的东西,一不小心会发生什么事情?妈妈看见了,会怎么样呢?(师先示范讲述当大卫踮起脚尖去够糖罐子的时候,妈妈生气地说:大卫,不可以。)(泥巴图)T:没有成功的够到糖罐子,大卫又跑到外面去玩了,可是大卫回到家时,(出示泥巴图)调皮的大卫又变成什么样子了?我们一起来说一说。(洗澡图)T:玩的这么脏,当然要洗个澡啦!大卫是怎么洗澡的?浴室就像变成了大卫的游乐场,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当大卫弄得浴室都是水的时候,妈妈生气地说:大卫,不可以。
3、出示图片,自由讨论
T:瞧,这个大卫又在做调皮的事情了,他做了哪些调皮的事情呢?请你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当大卫……的时候,妈妈生气地说……(光身图、敲锅图、吃东西图、超人图)T:这个大卫真是太调皮啦!每次都不听妈妈的话,这回又不知道跑到哪里调皮去了,请你猜一猜大卫现在在干什么呢?(玩食物图、挖鼻孔图、玩具图、棒球图)T:当大卫在屋子里玩棒球的时候,妈妈大声地告诉大卫“不可以”,可是,(点击声音)(出示面壁)哎呀,发生什么事情了?这次大卫真的闯祸了,瞧,现在的大卫在干什么?大卫闯了祸被妈妈罚坐在椅子上,他心里会这么样呢?
T:从故事开头到现在,调皮的大卫一直在惹妈妈生气但是妈妈每次都原谅了他,你们觉得这次妈妈还会原谅大卫吗?
拥抱图
T:你看到了什么?妈妈一把搂着大卫说:“大卫乖,我爱你!”大卫听了妈妈的话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4、交流感受
T:你们平时也被妈妈、老是批评过吗?
小结:有时批评、提醒也是一种爱的表现,因为妈妈、老师都想让你们都成为一个守规矩的孩子。只要你勇敢地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妈妈、老师会更爱你们的
5、结束
T:大卫的故事就在这本书里,休息的时候我们可以一起再来读读这个有意思的故事。
活动反思:
《大卫,不可以》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绘本故事,故事情节贴近幼儿生活,画面形象生动,夸张的手法、幽默的风格足以抓住幼儿的眼球,无须老师多言便引起幼儿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整个活动中幼儿都保持着浓厚的阅读兴趣。
优秀的故事绘本能带给幼儿无限的想象空间。整个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幼儿自主阅读还是师幼集体观察图片、推测情节、阅读绘本,教师教师作为引导者,适当的引导、提问和鼓励给了幼儿开拓思维、大胆想象、自信表达的机会和空间,让幼儿了成为活动的主体,自主发现、阅读了整个绘本故事。整个活动中,幼儿不仅很好地的观察和理解画面细节和故事情节,积极踊跃、自信大胆的进行了语言表达,同时也在大卫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缩影,懂得了道理,体验了情感。活动最后“大卫,我爱你”环节中,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等环节,体验了妈妈因大卫做错事而生气的心情、大卫被妈妈批评的难过心情、大卫躺在妈妈怀里的甜蜜心、以及最后说“大卫乖,我爱你”时温柔的语气……都表明幼儿能很好地迁移情感与生活经验,从而更好地领会绘本的情节,并对图片中大卫的行为进行的评述,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实现了自我教育。
语文课文《大卫》教学反思 篇15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核心词汇是“整体”, 其次是“语文”。从“整体”的角度而言, 单元教学应该关注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的联系, 应该有比较明确的整体教学目标。把小学六年的语文教学看作一个整体, 注意到整体目标和每学期目标之间的关系。从“语文”的角度而言, 单元教学应该突出“语文能力系统”, 把语文能力分成不同的层级, 在适当的阶段培养适当的能力。从“教学”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是一种教学形式, 其突出特点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核心。随着学习的推进, 学生逐渐达到能够自学的能力, 学生自学后和教师探讨、交流, 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最后, 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导师”。从“单元”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整合教材, 把“教科书”“整本书”“语文实践活动”整合在一起。从“小学”的角度而言, 单元整体教学应该把握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认识到培养学生是教学的目标和归宿, 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尊重学生学习母语的规律。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是在编织一张网, 这张网不一定“经纬分明”, 但是大约有这样几条线:教材的体裁、教材的主题、教材的结构、语文能力、语言特点、年段特点、教学方式, 这些线编织成一张语文网, 一张蹦蹦床一样的弹力网, 语文教师和他的学生舞在网中央。
二、“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操作流程及实施策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包括“教科书教学”“整本书阅读”“语文实践活动”三部分, 各部分既有横向联系, 又有一个纵向的序列。单元整体教学分为7个模块:预习模块、理解内容模块、领悟表达模块、口语与习作模块、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语文实践活动模块、检测模块。每个模块大概用2课时教学。
(一) 预习模块。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知单元的学习内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能够读通、读懂课文, 能够划出不懂的地方。在不同的年段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让学生自己读课文, 划生字词;三、四年级还要能够提出问题;五、六年级提问题时要注意从多个角度考虑, 比如主题的角度、体裁的角度、表达的角度、个人的观点等。
安排预习, 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让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学习。预习以后, 师生可以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交流。
(二) 理解内容模块。
理解内容模块有两个任务:一是理解内容, 二是体会感情。理解内容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 通过解决提出的问题, 能够复述、解释、重整文本, 获得自己的体会。在理解了文章内容以后, 还要能够体会到文字背后传递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不同年段对理解的要求不同。一、二年级能够知道文章讲了什么就可以了;三、四年级还要求对某些细节能够联系上下文进行解释;五、六年级还要求能够对文字中的信息进行整合, 通过推理论证得到问题的答案。
(三) 领悟表达模块。
领悟表达模块也有两个任务:一是领悟表达, 二是欣赏评价。领悟表达, 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对文章的表达方式进行研究, 从体裁、表述方式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探讨。欣赏评价, 就是在领悟和接受的基础上, 从读者的角度, 对文章好的地方进行欣赏, 并对文章某些地方提出自己的看法, 或者能够进行修改。本模块重点培养学生伸展、评鉴和创意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接受的基础上又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低年级重在领悟重点词语和句子, 理解重点句子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 可以通过替换词语等方式进行体会。中年级重在领悟句子和段落的表达效果, 能够对一些表达方法进行辨析, 能够通过具体的语言, 感受到作者表达的独特性。高年级除了领悟词、句段的表达效果外, 重在对文章篇章结构的领悟。
低年级的欣赏评价, 只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把自己觉得好的地方读出来即可。中年级能够对具体的词句说出自己的看法, 还要能够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高年级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文章的看法, 还要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 口语交际与习作模块。
教学中对人教版“积累运用”中的“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等进行整合。先从教材的设计来看, 结合“口语交际”的要求和“交流平台”的内容, 设计口语交际的话题。从口语交际向习作进行自然过渡。口语交际的内容往往与习作的内容紧密相连。口语交际的过程往往也是习作指导的过程。
在口语交际模块中, 让学生结合话题准备, 并且充分表达。表达的过程就是调整思路并不断修改的过程。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让学生互相评价, 在此基础上动笔写作。
(五) 整本书阅读讨论模块。
整本书的选择要和教科书中的单元有密切的联系。如主题的相似、体裁的相似、内容的相似, 从这些相似点入手寻求结合点, 然后确定应该读哪本书。选好书以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由阅读。
一、二年级阅读整本书, 可以由教师讲给学生听。三、四年级教师可以先进行导读, 激起读书兴趣, 学生在期待中阅读。五、六年级可以让学生自由阅读, 提出自己的问题, 进行读书交流。读书交流大概分为两部分:一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二是领悟表达, 欣赏评价。
整本书阅读讨论, 重要的是提出讨论的话题。话题可以由教师提出来, 也可以由学生提出来。学生提出的多是内容方面的问题, 重在理解和解释文本。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指向性, 指向于阅读的方向和规律。
(六) 语文实践活动模块。
“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实践”有区别。“语文实践”是指学生听、说、读、写等一切与语文能力有关的实践, 在前面任何一个模块中, 学生都是在进行“语文实践”, 并且是在语文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发展、提高。“语文实践活动”, 是以某种语文实践为主所组织的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方式:课内的语文实践活动和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内语文实践活动, 可以和单元联系。比如, 在上完人教版四年级童话单元后, 整本书阅读讨论了《木偶奇遇记》, 安排了“编写剧本”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学生把自己写的童话或者《木偶奇遇记》中的某个段落编写成剧本。编写剧本, 一是让学生简单认识剧本与文章的不同, 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 把自己的文章进行精细化描写, 让人物形象更丰满, 目的是锻炼学生文字的表现力。编写以后, 让学生分小组设计表演, 加深对剧本的理解, 边排练边修改, 最后在全班表演。“编写剧本”, 每个年级都可以进行, 只是要求不同。四年级能够按照剧本的基本样式对人物语言、动作进行细化就可以了。五、六年级可以在语言刻画和表演上再提高要求。
课外语文实践活动, 就是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课内进行展示的活动。比如, 低年级识字的实践活动。一年级的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字, 搜集各种食品包装袋上自己认识的汉字。语文实践活动时间, 让学生把食品包装袋带到班级, 小组内互相交流, 然后, 全班交流, 共同识字。二年级的教师让学生制作自己的识字课本或者识字卡片, 搜集各种材料 (广告、包装袋等) 上的字, 剪下来贴在一张白纸上, 并给字注上拼音。学生在剪剪贴贴的过程中, 不仅认识了字, 还锻炼了搜集、整理、构图等方面的能力。更主要的是学生的识字意识增强了, 见到有字的纸就要看看。这样的识字, 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跳出课本, 同时和他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七) 检测模块。
检测模块, 一、二年级由教师带领检测, 三至六年级先由学生自己复习检测。通过复习让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梳理, 同时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学生自我检测完毕, 教师再用适当的题目对学生进行检测。这个检测是对学习效果的检查, 更重要的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和总结。不同的年级使用的方法不同:三年级开始的时候, 在教师的带领之下, 让学生知道要从哪些方面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慢慢地教师的作用就要淡化;到六年级的时候, 就以学生自我检测为主, 教师的作用在于和学生进行讨论, 回答学生的问题。
不同的年段在7个模块中的操作重点不同。有的在于教给方法, 有的在于启发引导, 有的在于给予时间和空间。无论这7个模块怎样设置都服从于单元的总体要求。其要求大体分为三个方面:主题、体裁、语文能力。整个过程都试图把学生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上, 让他们经历学习的过程,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三、“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学生与学习、学科总是融合在一起的, 当对“语文学习”这个过程和“学习语文”这个目的分不清的时候, 就出现了偏差。“语文学习”这个过程本身是要有人文关怀的,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尊重学生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付出数倍的努力, 既要有学科知识, 又要有学生观念。语文应该是工具性的学科, 教师应该以“人文性”的态度去教学, 对学生充满人性的关怀与期待, 看到学生语言发展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语文是工具, 但教师不是从一只手交到另一只手的派发工具的“工头”。语文教师应该带着理性的关怀、感性的期待, 帮助学生找到顺手的工具, 并在工具出了问题时帮助他们修理好。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在表面上是功利的或者说是工具的, 因为它的最终指向是学生积累语文学习的经验, 形成语文学习的能力。但是, 在骨子里是人文的, 因为教师不会把所有的点都考虑到, 不会把所有的点都设置得那么精确深刻, 不会把所有矿藏都挖尽。教师只是找到典型, 找到学生不易发现的地方进行设计,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开采空间。教师的作用只是像运载火箭一样, 以适当的力把学生推上预定轨道。然后, 学生就要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生命的运转。
【语文课文《大卫》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六下语文课文教学反思集10-28
语文课文《我必须去》教学分析和反思01-06
语文六年级上《别挤啦》课文的教学反思07-23
语文读课文教学09-07
语文课文教学方法分析06-18
语文课文背影教学课件05-31
语文课文《观潮》的教学设计09-23
语文课文《安塞腰鼓》的教学设计12-31
八年级语文课文《芦花荡》优秀教学设计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