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文教学方法分析

2024-06-18

语文课文教学方法分析(精选12篇)

语文课文教学方法分析 篇1

摘要:小学语文多数标题教学时间在2—3分钟, 主要使用质疑标题角度切入、谈个人感知角度切入、解悟标题角度切入、利用标题识字角度切入等。教师设计各种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但存在着机械化, 教师主宰教学、标题教学不被重视的现象。

关键词:小学语文,标题教学,现状分析

实践证明, 标题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有利于激发学习者的阅读期待, 可以了解内容梗概, 能够感悟文本情感, 可以体察文本价值取向。[1]因此中小学的各科教学都非常重视标题的教学的环节, 并对此进行诸多的研究。

然而, 标题教学的现状如何, 学生的学习行为怎样, 效果如何, 这些问题很少研究。本文针对小学语文阅读标题教学的现状, 特别是其中的师生行为展开研究。

(一) 研究材料

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每两年举行一次, 该活动云集全国各个省市区的优秀青年教师参赛, 集中体现了各省的语文阅读教学水平与风格,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和整体发展趋势。

2012年全国阅读教学观摩活动历时三天, 全国各地共有4000多名教师参加现场观摩活动, 来自全国31个省的32名选手经过两天半时间激烈角逐, 共评出特等奖10名, 一等奖22名。本研究从这32节录像视频中选取21节课进行分析。

(二) 研究方法

第一步, 将21节课堂录像视频转换成文字, 并详细的纪录课堂活动时间;标题教学的时间、标题引导用语、标题教学的问题设计、标题教学的活动方式、标题教学的呈现形式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 标题教学所用的时间

21节课标题教学合计用时2818秒, 平均每节课用时134秒, 最少用时36秒, 最多288秒。用时60秒之内的有5节课, 占24%;用时在60到120秒之内的有7节课, 占33%;用时在120秒到180秒范围内的有6节课, 占28%;用时在180到240秒范围内的有2节课, 占10%;用时在240秒以上的有1节课, 占5%;以上数据表明, 标题教学用时较少, 有57%的标题教学用时是在两分钟以内, 87%的标题教学用时在3分钟以内。因此从数据中可以分析得到, 标题教学多数由教师主导, 教师控制为主, 师生互动时间较少。

(二) 标题教学的切入方法

分析教学视频及文字资料发现: (1) 从质疑标题角度切入, 引导学生对标题质疑,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课题的重点, 提出自己的思考。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又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从利用标题识字角度切入, 识字、写字是低段学习的重点, 它是学习课文的基础, 这样的切入法在低段年级出现最多。 (3) 忽视标题教学, 不关注标题, 直奔正文。有时就忽视了教学的一个有利的切入点。

(三) 标题教学的问题设计

依据问题指向, 21节标题教学中提出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简单认记的问题、侧重学习内容的问题、关注提出问题并进行解决的问题等。

分析教学录像和文字资料发现, 教师利用标题提问的方式不同, 教学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反应也不同。 (1) 教师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 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 利用拆字法, 联想法、编故事法让学生变被动的“要我识字”为主动的“我要识字”。 (2) 侧重学习内容的问题是课堂提问的核心, 问题富有启发性, 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首先, 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题眼, 重难点设问。 (3) 互动式提问, 新课标条件下教师可以转变传统提问方式, 传统提问方式一般是教师向学生提问, 而学生很少在课堂上有直接发问的机会, 新课改后可以多一些师生、生生互动式提问。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 有问有答, 双向交流,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四) 标题教学的活动方式

依据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参与的程度, 32节标题教学的活动方式可以分为教师主宰、教师主导、教师——学生互动、学生主导、学生主宰等倾向。

分析教学视频和文字资料发现, 标题教学的活动方式不同, 学生的参与程度就不同。教师主宰和主导时,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以及填充式的回答教师的问题, 有被教师牵着走的感觉。而师生互动的活动方式, 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 师生共同提高, 教学氛围也更为融洽。学生主导的活动方式, 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和交流。

(一) 结论

小学语文教师非常重视标题教学:或利用标题联系识字写字、或引导学生质疑标题激趣, 或解悟文章标题预测文本信息, 或引导学生谈谈对标题的感知等。

然而, 教师在“导入”形式上下足了工夫, 背离了正常的阅读流程。还有的“导入”本身就明确提示了作品的意义, 框定了学生阅读理解的意义范围, 掌控着学生的阅读意志。[2]

(二) 建议

1.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标题教学的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设计的问题应层次分明, 避免空洞、流于形式。标题教学活动应突出探究性、综合性。

2.小学语文教学应重视标题教学的功能研究。从课文标题入手, 训练学生巧解文章标题, 给学生启发与指导, 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 促进语言与思维发展, 并为教材改革提供一定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高万同.充分发挥课文标题的导读功能[J].小学青年教师, 2005 (12) :11.

[2]魏永雅.从课文标题开始[J].阅读教学论坛, 2005 (12) :23.

语文课文教学方法分析 篇2

语文课让学生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预习时提出明确的目的,让学生有目标可行。如查字典弄懂生字的音形义。找出形近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预习时弄懂了那些内容?你最感兴趣的什么?搜集与文章相关的内容: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

二、引导学生诵读,熟悉课文内容

文章必须让学生多读,要达到熟读成诵的地步,才进行分析。如果光是让学生简单的自由的读,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的。这就要教师采取多种方法读。首先让学生默读一遍,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出生字词并自己弄懂。然后教师范读一遍。

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文章朗读的基调。哪些地方该读重音,哪些地方该缓慢。再就是让学生同一段对比读。(读时要求听朗读的学生指出读的优缺点。读之前要让学生明白。不能掉字,漏字,添字,不能重读,要流畅,有感情)。

对比读后问班里有谁能比他们读的更好,更能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对这段主要内容,学生也就了解得很透彻。

三、让学生提问讨论,教师归纳

在学生熟读课文后,对讲读课文,难点课文。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能把全文内容概括出来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而对阅读课文。

我一般提这样几个问题:1、你读懂了什么?你对哪些内容感兴趣?为什么?3、你能根据课文提出些什么问题?开始时学生提问题很零散,教师不容易围绕一个主线来分析,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巡视时,就可以根据他们提的不同问题。有目的地理顺。

对课文的总结归纳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课文内容,对全文进行系统的总结,让学生对全文有整体系统的理解。

四、教师指导写作,课后延伸

一篇课文学后,我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如《荔枝》这篇课文。我重点让学生反复诵读母亲吃荔枝时的情景,体会通过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描写来表现母亲爱吃荔枝,但舍不得吃,都留给了儿孙。表达了母亲对儿孙的爱。

语文课文教学方法分析 篇3

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主体。新课程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也同样提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能力是最为重要的学习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教学要完成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和课堂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方法。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从新课导入和指导学生阅读两个方面来比较,借鉴语文课文教学的可取之处,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指的是以教师为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实践给予巧妙的导入。课文的导入,实质上就是课文的最初呈现,也是课文教学的“序曲” 。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导入部分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语文课文教学中导入方法有很多种。比如情境创设法、悬念设置法、知识迁移法、歌曲导入法、图片导入法、时尚话题导入法等。

这些导入方法,我都尝试过。其中我最喜欢使用的方法是图片导入法结合问题导入法。科学研究表明,图片是大脑接收信息的最直观的方式。在我所教的大多数课文中,我都使用了这样的方法。例如,在教Star signs这一课时,我会播放西方国家12星座的图片,不是简单的图片,而是真正的星座图。我想学生会对这个更感兴趣的,在学生兴致勃勃讨论时,可以提出类似问题What is your star sign?然后自然过渡到课文。这样就使得课文内容成为学生们迫切想了解的信息,效果自然不错。

课文导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时,进行读前活动,为正式阅读做准备。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作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两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和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针对中学英语教材课文类型较多的特点,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设计恰当精炼的导入语进行课文的导入。新课导入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我运用启发手段,如问答、讨论、听有关材料,看有关插图或片段并提问等引入本课话题。

2. 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因此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而获得信息的多少,又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训练不仅仅是让学生看懂文章,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如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他们的阅读技巧等。在语文课文教学中,常常有些课文片段需要精读。对于这些片段,他们往往从以下几步进行教学。首先,精心设计教学导语。精彩的教学导语能让学生很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使教学过程严谨而不紊乱。学生能更好地集中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文章的学习中去。然后重视学生对教学内容读的训练。对课文精读段落的教学,应该放手让学生充分地去阅读课文,反复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让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也是我们英语教学中所欠缺的。早读课,学生只是背诵单词、词组,根本就不读课文。这些学生缺乏必要的朗读训练。学生即使读了课文也像小和尚念经,读好了课文,但却不知道读的是什么内容。所以在英语的课文教学中,我也有意识地让学生去读课文,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要读懂课文。

3.适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在语文课文教学中,所选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一说(说说自己的感受)、演一演(演演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个我们主要在对话里经常会用到)、辩一辩(阐述自己对文章的不同看法,有些课文联系实际,学生往往有很多话要说)、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等等。比如,在 Trailwalker 这一课,我就把这一课当作一篇精读课文来讲。我会要求学生找出能够表现毅行者们“毅”的词汇,并且要求他们说一说他们的感受,辩一辩他们的不同看法等等。总之,学生们都有很多话要说,教学效果也很好。

通过比较我知道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观念,灵活处理教材,仔细寻求文章内容与学生思维相关的切合点,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开展各种思维活动,如预测、想象、推论、判断、归纳、总结等,激活学生思维,有效延伸知识。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课堂分析课文的几种方式 篇4

一、直奔文题式

有的文章, 文题本身就是文中着重描写或阐述的部分, 分析时我们可直接从文题入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单从文题看, 就知道它是写景散文, 所描写的对象是荷塘、月色。释题后我直接带学生分析课文的4、5、6段, 体会文中的写景。之后用两个提问:“本文是纯写景散文吗? ”“如果不是, 请找出反映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来。”引出对课文情感线索的把握, 着重分析课文是怎样“寄情于景、情景相交融”的。

类似的文章, 如《背影》、《白杨礼赞》、《拿来主义》等都可用这种方式。

二、切取画面式

有的文章连续写了几件事, 或本身就是由几幅画面组成的, 分析时就可从这几件事或这几幅画面入手, 再分析其他如唐弢的《琐忆》, 文中记述了鲁迅的七次谈话, 借以表现他“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分析时 , 我先组织学生集中分析这七次谈话, 从谈话背景、内容到从中体现的鲁迅品质, 然后用一个比喻“如果把这七次谈话看成是一粒粒的、零散的珍珠, 那么, 它们又是怎样串成一体、连接成文的”, 引出对文中议论的分析, 进而归纳出本文“叙议结合”的写作特色。

茅盾的《风景谈》也可用这种方式分析。

三、以点带面式

这种方法是指重点突出一个部分, 其他分析从略。如莫泊桑的《项链》, 小说以项链为线索, 相继展开了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等情节。这些都不难, 同学们看看阅读提示、经过预习就能把握。难的是怎样深刻认识小说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一形象, 以及小说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心构思的特点。为此, 我重点挑讲了“借项链”这一节, 并且围绕“一封请柬”详细、具体地分析了夫妻二人对它的不同态度, 以及玛蒂尔德不合常情的情绪、举止反映, 让学生充分认识玛蒂尔德的“过分”行为, 把握她爱慕虚荣的个性特征。接下来的分析得心应手:正是她的极端的行为, 才会有“丢项链”情节的产生。因为千载难逢的机会, 她自然要极端珍惜, 尽情表现自己所以在晚会上出尽了风头。然而凡事皆有度, “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是辩证法, 故是也。丢项链后, 因虚荣心作怪不敢向朋友坦诚相告, 昏昏然又没从破绽中看出项链的质量问题, 只好黔驴技穷之后, 高额举债赔项链, 于是便有了后面充满戏剧性的结局。至此, 小说的大问题已解决, 余下的留给学生读和品味。

四、由表及里的寻根式

鲁迅的《祝福》是一部独具匠心的小说。小说通过祥林嫂的命运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制度“吃人”的本质。为了让学生充分把握这一主题, 我采取寻根式, 分四步教学《祝福》。第一步, 探析祥林嫂的品质特征。明确祥林嫂既有勤劳善良、坚强不屈、热爱生活的一面, 又有迷信、愚昧的一面。前者是她品质中的主流。第二步, 追寻祥林嫂的命运轨迹。通过分析明确祥林嫂一生相继经历了丧夫、被迫改嫁、再次丧夫痛失爱子、沦为乞丐等打击, 最后在人们的“祝福”声中寂然死去。第三步, 挖掘造成其命运悲剧的根源。在前两步分析的基础上, 老师稍加点拨, 学生便能领会到祥林嫂并非死于自身原因, 她的死看似偶然, 其实包含必然。透过对她婆婆、堂伯、鲁四老爷、柳妈, 还有短工、鲁镇的人们的分析, 我们便看到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一步一步地把祥林嫂逼上绝路的, 是封建礼教封建宗法在“吃人”。第四步, 安排写作, 巩固认识。为了让学生充分把握这一主题, 我安排他们写作。要求把祥林嫂放在一特定的社会背景中, 如“改革开放”或“二十一世纪”等;要求想象忠实于人物的品质特征, 真实反映一定的时代风貌, 并运用一两种刻画人物的手法。

五、复述概括式

茹志鹃的《百合花》是一部反映战争题材的作品。小说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 也没有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的描写, 而是以结构细致严密、细节描写传神取胜。这样的作品宜多读、宜细细品味。为此, 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 找出文中“我”对通讯员的情感变化。上课伊始, 即讨论明确:生起气来———发生兴趣———亲热起来———喜爱上了———惦记、想念———悲痛、敬佩。然后抽同学按“我”的情感变化口述故事。要求有三:1.自组语言, 尽量做到通畅表达;2.叙述内容自成一体, 并概括情节;3.点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因为要口述故事, 同学们要熟悉小说内容, 固然要多读, 而在读的过程中, 同学们自然而然就体会了小说结构细致严密、细节描写传神的特点。

六、由果推因式

对于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 我是这样分析的:先将两位候选人的条件一一比较, 然后找出选举结果, 让同学们体会“结果的荒谬”, 接着一一探讨“我”失败的原因, 得出“原因的荒谬”。通过这两层荒谬, 让同学们见识美国的所谓“自由竞选”。

综上所述, 分析课文的方式是变化多样的, 需因文因人而异。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就是只要致力于研究, 执著于研究, 教学水平就一定会提高, 教学效果一定会强化。

摘要:语文课堂离不开分析课文。撇开常规模式, 努力寻找好的“切入口”, 会给课文分析带来全新的天地。本文总结了六种方式:直奔文题式、切取画面式、以点带面式、由表及里的寻根式、复述概括式和由果推因式。

语文课文教学方法分析 篇5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三下语文园地三之教材分析_课堂实录_教学反思_案例_课文,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语文园地三 口语交际

这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说说我自己”。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由于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已经有近三年的时间了,因此,介绍的内容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肤浅的外表特征上。教材对如何介绍自己提出了要求,“要抓住自己的特点来说,要说真话。”对如何听别人介绍也提出了要求,“要注意听”,看看“有哪些补充”。教师要把握好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可以引导学生先想一想:你对自己是不是很了解?自己性格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是什么?自己最突出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平时别人是怎样评论自己的?然后,抓住自己最突出的一两方面特点,同桌或小组互相介绍、评议。教学时,教师可以范例激趣,引入情境,归纳出介绍自己的一些方法。如,外貌、穿着、性格、爱好、优缺点。在同桌练说、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以推荐同学在全班作自我介绍。注意在自我介绍后留出一点时间,让大家进行补充、评议,也可以让被评议的同学再说说其他

第 1 页 同学对自己的评议是否有道理,在听、说、评中进行生生、师生互动交流。

为了增强口语交际的趣味性和目的性,老师要努力创设一些生动活泼的交流形式。如,模拟课余兴趣活动小组招收新成员,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主考官或应试者,进行一场竞聘面试,引导学生在对答交流中展现自己的风采。习作

中年级习作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调动生活的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课前可以引导学生看看有关写自己的文章,以启发思路。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向大家介绍一个真实的自己,不要胡编乱造。本次习作和口语交际的训练可以紧密结合。在口语交际课学生听、说、评的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一两篇写自己的佳作,从读中学写。然后选择最能反映自己特点的某一方面,将它们写下来。教材里列举的三方面的内容,提示了习作的不同角度,教师可指导学生注意选取合适的角度来表现自己。可以是突出个人的某一方面特点,如《爱笑的女孩》;也可以是多角度介绍自己,如《这就是我》。我的发现

安排的是反问句和陈述句进行对比的两组句子。反问是修辞手法的一种。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把一个确定了的意思用疑问形式表达出来叫反问,也叫反话或激问。反问有两种类

第 2 页 型:(1)否定形式的反问,表示肯定的内容。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2)肯定形式的反问,表示否定的回答。如: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 教材编排的这两组句子,第一句分别是从课文《南辕北辙》《想别人没想到的》选取的原句,都是否定形式的反问句;第二句是根据这两个反问句转化成的肯定句。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发现每组句子的意思是相同的,但在语气上存在差异。但不要讲解修辞知识。

在学生初步感知反问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问句和陈述句的转化练习。老师可以先说几个学生易于理解的肯定句,让学生试着改成反问句,如,“认真学习正是好学生的表现。”“翠鸟美丽机灵,我们喜欢它。”分别可以改成“认真学习不正是好学生的表现吗?”“翠鸟美丽机灵,我们能不喜欢它吗?”然后让学生互相举例并变换句式,以加深对反问句的感悟和理解。日积月累

“读读记记”选取的是课文里的一些富有表现力的句子,这些句子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积累这样的词句,可以让学生多了解一些语言现象,使学生领悟语言更多的表达方式。这部分内容可以读一读,记一记。

第 3 页 还可以引导学生从本学期学过的课文中,再例举一些这样的句子进行交流,但不要讲解修辞知识。

“读读背背”选取的是五句表现思想方法的谚语。安排的目的是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同时积累语言,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学习这些谚语,重在鼓励学生熟读背诵,在读书、背诵中体会,教师不要过多讲解谚语的意思。如果学生提出问题,最好引导他们讨论解决。还可以鼓励学生收集更多的关于思想方法的谚语,以不同的形式组织同学交流。成语故事

《买椟还珠》选自《韩非子》,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眼力,只重外表,取舍不当,舍本逐末的人。这个故事生动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引发思考,体会其蕴含的道理。成语故事的教学应与略读课文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学成语故事,借助字典等工具书,读懂故事内容,理解寓意。如有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在小组里或同桌讨论,然后结合实际说说自己对这个成语的体会。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三下语文园地三之教材分析,三下语文园地三,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略读课文 教学方式

小学语文课文主要分为精度课文和略读课文两大类,由于略读课文并不作为考试的重点,因此,一些教师都不进行略读教学,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略读的重要性。对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方式的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主要从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及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1.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1.1思想认识上的偏差

一些教师和家长认为小学语文略读只是在片面地对文章进行大致的理解,并不能深入地对文章整体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然而这种理解方式只是片面的,这种理解方式只看到语文略读教学方式的一部分。例如:在精读《自己去吧》这篇课文时,学生会学到一些学习方法,阅读能力也会有所提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把这些学到的方法及提高的能力运用到略读文章的过程中,进行阅读的延伸,多多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文章,这就是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式的目的,这种错误的认识严重影响语文略读教学方式。

1.2忽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略读教学中,教师会给学生设置一些阅读任务。例如在《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过程中,教师会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生词,了解文章的主要中心思想。在学生进行课文略读前,教师应给学生一些关于课文中心思想及情感方面的提示,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扫除一些障碍,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忽略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的一些提示也会阻碍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独立理解文章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严重违背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式的初衷,导致这一教学模式的真正作用得不到发挥,严重影响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提高。

1.3对小学语文课文类型的认识的混淆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些课文的类型、功能及要求比较隐晦,一些教师可能不能完全理解,这会导致教师的工作难度大大增加,同时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提高。一些教师虽然认识到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式的优越性,但是如果不把握好语文课文的类型及功能,这种教学方式的优越性就并不能完全发挥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前必须准确地把握语文课文的类型及功能,灵活地运用小学语文略读教学方式,真正达到此种教学方式的目的。

2.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针对上文提出的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下面主要从对略读课文进行准确的认识及强调略读课文教学与精度课文教学的联系两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对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加以探讨。

2.1对略读课文进行准确的认识

在进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课文的类型及功能,了解略读课文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例如在《雪孩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进行独立的阅读,教师只是布置给学生明确的阅读目标,重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2.2强调略读课文教学与精度课文教学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是语文略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进行小学语文略读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重视略读课文教学与精度课文教学的有效结合,让两种教学方式都发挥最佳的效果,这样不仅能强化不同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结语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灵活地应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将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都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不同教学方式的真正作用。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方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其与其他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在试验的过程中发现其缺点,并及时地研究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陆炯炯.积极“语用”“略读”溢彩——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略读课文语用点的选择与教学例谈[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16(3):112-114.

[2]鲍宗武,黄华瑛.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导学案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9):9.

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思考 篇7

一、略读的定义及应用意义

略读, 又称为快速浏览与快速阅读。略读, 是一种基本的阅读能力, 是指在阅读文章时, 通过对文章的快速阅读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 并通过略读文章细节来快速理解文章大意, 是一种有效的阅读技能。通过对文章的略读可较快的掌握文章的基本意思。

在生活中, 人们通过快速阅读报纸来获取想要知道的信息, 以此来节约时间。另外, 在工作时, 通过对工作文档的快速阅读与记忆可提高工作效率。在考试时, 可通过对卷子的略读, 了解卷子的考试内容以及考试重点, 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因此, 在阅读文章时, 培养一定的略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二、小学语文略读课堂教学的现状

在当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往往出现两种教学误区:第一, 在对学生进行语文课文讲解时, 对文章的精读与略读不加区分, 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第二, 将略读课文与选读课文进行等同定义。这就造成学生对于略读这一阅读能力的错误理解。这两种情况是教学中的极端, 一种是对于学生的过度看管, 另一种是对学生的过度放松。这两种情况的教学都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 我们一定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较为准确的理解略读的真正含义, 不断进行观摩与思考。有效的将略读这一阅读能力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去。

三、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存在的问题

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小学语文略读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的运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下面, 就针对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

1.教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认识有所偏差。虽然在现阶段老师对于新课改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 但是, 对于略读课文这一教学方法还缺乏较为深刻的认识。老师往往以为略读课文等同于选读课文, 让学生自由的进行阅读, 这样就使学生失去了辨别是非的能力, 养成无论什么文章都略读的坏习惯。而略读课文是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理论与教学指导。由于教师对略读课文的片面认识, 就造成了在语文课堂上对于学生的错误指导。在语文的授课课堂上, 当遇到略读课文时, 不知如何去教。虽然在教学之前, 老师有一定的心理、教学、教法课程的培训, 但是还缺乏一定的深入与研究。老师对于现代的教学理念缺乏认识与探索,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老师的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与枯燥, 与现代的教学理念不相符。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大大降低。

3.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惰性。新课标是否能够成功改革这与老师是分不开的。新课标的改革要求老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研究新课标改革的内容。要不断探索改革理念与改革要求。不断创新与实践, 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语文课堂的略读课文教学办法。

四、略读课文的改进措施

现代的略读课文教学一定要以学生为主体, 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 要对略读课文这一教学方法不断改进与创新, 才能真正的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下面, 就针对略读课文的改进措施进行分析与研究。

1.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在语文的教学中, 一定要理解略读课文的真正含义, 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对于语文课文的精读与略读加以区分。通过老师之间的集体备课与集体研讨的方法, 让老师不断的创新与实践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

2.要以学生为主体, 进行全面教学。老师要掌握“以生为本”的这一教学关键点。要以学生为主体, 结合学生的自身发展特点, 有效的将略读课文这一教学方法运用到小学语文课堂。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关注度, 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自主阅读能力。观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 针对不同的学生, 采取不同的略读课文办法。使每个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得到有效提高。

3.丰富教学内容。略读课文的教学办法要求课堂要积极、活跃, 每个人都参与到课堂中去。因此, 老师要组织和调控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在课堂活动中, 让学生感受略读课文的魅力, 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五、总结

随着新课标的不断改革, 我们应加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略读课文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力度, 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倪媛娴.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4, 11 (3) :178, 186.

[2]鲍宗武, 黄华瑛.小学语文略读课文导学案教学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新教师教学) , 2015, (19) :9-9.

小学语文精读课文教学方法浅谈 篇8

一、突出重点, 综合训练

一篇课文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一篇课文的教学体现了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但这并不是不分轻重缓急, 平均用力, 而应该是有侧重点的综合训练。突出重点, 进行综合训练, 一要突出年龄特点, 体现训练的阶段性。在低年级着重进行词、句和朗读训练, 中高年级在继续重视词、句和朗读训练的同时, 可适当进行段、篇的训练, 注重进行默读、复述的训练。二要处理好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每个年龄段应该有重点, 每一课的教学也应该有重点。但应当注意, 重点和非重点是相互转化的。这一课的重点, 在下一课就会转为非重点。所以在突出重点时, 应该充分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充分利用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去学习新的重点。三要做到重点与一般相结合。

二、导读结合, 相辅相成

过去一般讲法是“讲读结合”或“讲练结合”, 为什么要变成导读结合呢?这里涉及到一个具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任务是“讲”还是“导”。对于这个问题,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教语文, 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教师当然须教, 而尤宜致力于导”;“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 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 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 盖在善于引导启迪, 使学生自奋其力, 自致其知, 非谓教师滔滔讲说, 学生默默聆受”。从叶圣陶先生的论述中我们就可知道,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而是导。

什么是导呢?导, 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学习, 自己探索, 自己发现。导, 包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一系列活动, 如组织、提示、提问、示范、指点和必要的讲解。教师导的目的, 是使学生学会读书, 而学会读书的基本途径是学生自己的阅读实践。因此, 阅读教学中的主要活动应该是学生的读书和思考。

学生的读离不开教师的导, 教师的导着眼于学生的读, 二者应相辅相成, 紧密联系, 相互依存, 不可分割。来, 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导读结合有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一是教师有启发性和层次性的指导, 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阅读、思考、讨论和练习。

三、渗透方法, 融会贯通

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 教师不应当满足于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 说出正确的结论, 还要引导他们说出这样的理解、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 使学生从中悟出一些学习方法。需要注意的是,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并不是由教师生硬地讲述、灌输有关读书方法的知识。主要途径应该是渗透。所谓“渗透”, 就是在学生的阅读实践中, 教师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例子让学生从感性上接触某种读书的方法, 再逐步地从其他例子中领悟、理解这种方法, 内化为一种能力, 进而反复运用。

1. 从感知语言文字到理解思想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 再到揣摩吸收语言文字。

这是学习书面语言作品的一般规律, 因此也应该是学习精读课文最基本的方法。当然, 在整个读书过程中, 对形式和内容的掌握是并行的、统一的, 但由于有先后有侧重, 才形成对形式、内容认识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在感知语言文字阶段, 包含着对思想内容的初步理解, 而在揣摩、吸收语言文字的阶段, 则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更深的理解。为渗透这一基本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时, 可以把整个自读过程设计成一个“感知语言文字――理解思想内容――揣摩、吸收语言文字”的过程, 先初步通读课文, 主要是读正确, 并感知课文的大体内容。然后细读课文, 借助语言文字理解主要内容, 体会思想感情。最后要求细读语段, 理解语言;品读语段, 体味语境;通读语段, 增强语感;结合语段, 升华情感。

2. 联系语境理解词、句、段。

这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原因就在于反复阅读之后, 读者对整篇文章以及文章的各个部分都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在这种情况下, 把原来不甚了解的词、句、段放在已经理解的语言环境中, 其含义就可不讲自明。运用这种方法, 有两个要点, :一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不要在学生读上一两遍课文之后就急于解词释句;二是不要孤立地去解词、释句、析段, 而要把它们放在段落里甚至全篇中去领悟。

小学语文选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 篇9

一、选读课文教学现状分析

翻开现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 选读课文的编排特点很引人瞩目。略读课文从三年级才开始安排, 而选读课文从一年级下册就已经编入教科书, 并集中置于教科书的最后部分, 原则上是每个单元配置主题相同的一篇选读课文。

从表中不难看出, 选读课文在整个教科书中所占比例不容忽视。但在实际教学中, 不少教师在选读课文教学方面还存在困惑。长久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选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 , 选读课文教学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 对于选读课文的教学, 教科书和教师用书都未作提示, 更没有统一要求。由于缺乏研究及可借鉴的经验, 许多教师不知道该如何教。再加上教科书上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篇目较多, 而实际教学中的课时有限, 选读课文自然而然成了教师教学被“遗忘的角落”。

1. 选读课文成为“摆设课文”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选读课文被置于课文的最后几页, 它既没有生字词的教学要求, 也没有阅读要求的提示, 加上又不列入考试范围, 渐渐地, 这些精美的课文淡出了多数教师的视线。学生受教师的影响, 也认为这些文章不需要学。据调查表明, 多数教师对选读课文都放任不管, 农村小学尤为明显。久而久之, 选读课文就成为了教科书中的一种摆设。

2. 选读课文成为“插空课文”

由于选读课文在教科书中作用的特殊性不被教师理解与认可, 于是很多教师存在这样的一些疑问:选读课文该怎么上, 若像精读课文那样精雕细琢, 时间不够;像略读课文那样精略有致, 程度又该如何把握;或者采取一种另类教法, 又该以什么为标准?一部分比较负责的教师不忍丢弃教科书中的内容, 但又很少有这方面的指导, 于是选择了“插空”的办法处理, 即当教学中有空余时, 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 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这种没计划、没要求的任凭学生漫无目标的自读自悟, 难免收效甚微。

3. 选读课文成为“课外读物”

因为受语文课的课时限制与当前考试评价制度的影响, 多数教师喜欢花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做练习题, 而“不舍得”花时间上与考试无关的选读课文。于是, 多数教师对选读课文作简单处理, 布置学生课余时间读一读课文, 选读课文就成了学生的“课外读物”。通常这类课文不如一些课外读物图文并茂、生动有趣, 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只是应付, 阅读效果可想而知。

二、选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

新课程从实验到全面实施已经走过了十年历程, 选读课文教学没有引起有效重视是有目共睹的, 继续观望与等待不是办法。教科书对选读课文没有过多提示, 教师用书也没有多加分析, 教研部门也没有作统一要求, 是体现课标精神的明智选择。《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指出,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学生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安排选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不是说选读课文可教可不教, 而是给予教师更多自主发挥和创新利用的机会。选读课文的使用, 教师一定要从所教学生的学情出发, 做到“顺学而教, 学教有致”。

1. 单元主题的深化

人教社课标版教科书是以主题的方式组成单元, 教师如果能把与该主题相关的选读课文移至本单元来共同教学, 对本单元主题的教学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补充, 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例如, 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我国的世界遗产”主题, 安排了三篇课文, 分别是《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 如果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看出, 这三篇课文都是关于人文景观方面的世界遗产, 而自然景观方面的世界遗产未能涉及, 这是受篇幅限制而存在的不足。如果仅仅上完这三篇课文就了事, 学生对我国的世界遗产很难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而这一册选读课文第5课《迷人的张家界》描绘的恰恰是自然景观遗产。于是, 将《迷人的张家界》作为本单元的第四课, 以略读课文的方式组织教学就很好地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

2. 阅读能力的检验

每个单元中的课文与选读课文中的某一篇都有着很多相连之处, 要么内容上, 要么语言上, 要么情感态度上, 要么结构特点上等。简言之, 同属一类课文。检验单元阅读能力掌握的情况, 最有效的方法是看学生能否在具体课文中灵活应用。所以,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安排几个与单元阅读能力要求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相关的选读课文中去解答。如果效果不错, 教师可以推荐同类课外读物让学生继续阅读;如果效果不理想, 可以回过头来在本单元不同的课文中反复强化, 并发挥小组讨论、组际交流、教师点拨等学习过程的作用。随着年级的升高, 这种阅读能力的检验显得尤为必要。

3. 教学缺失的补充

“马有失蹄, 人有失足。”对一个单元课文的教学经验应不断丰富、完善。面对不同的学生, 以及意外的生成, 教学中难免有处理不当、考虑不周、效果欠佳和落实不到位的地方。教学反思中发现问题怎么办?重复原有课文, 给学生“炒冷饭”是教学的大忌。明智的选择是在选读课文中去弥补。事实上, 这也是一种很有效的补充, 而且是一种教学中非常必要, 非常及时、非常有意义的补充, 何乐而不为?

4. 教学重点的强化

每一个教学单元都有一项训练重点, 所谓重点, 就是学生非掌握不可的, 对其继续学习, 乃至对其他学科学习和今后的成长都会造成影响的内容和要求。重点不能只限于听懂和掌握层面, 而要在实践中运用, 在应用中熟练, 在熟练中内化。在单元学习中以掌握的重点知识与方法, 可以在选读课文中熟练、强化。怎样强化呢?在教学设计中紧紧围绕单元训练重点, 在选读课文中强化训练。因为选读课文相对精读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 更适宜学生阅读。重点训练项目在选读课文中练习, 学生兴趣会更浓, 积极性会更高, 也更容易熟悉和内化。这种抓住某一重点在选读课文中进行训练的方法, 会起到更好的强化重点训练的作用。

5. 写作特点的展示

阅读是一种吸收性思维要求, 而写作是一种输出性的创造型思维要求。从阅读上升到写作要经历思维的挑战和能力的飞跃。想表达又怕表达, 这是多数人对待写作共有的心理,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许多人最后选择了放弃写作。如何从小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能力和持久耐力是语文教师的一种责任。选读课文故事性强, 文字浅显易懂, 感情丰富, 贴进学生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和提炼习作特点展示给学生, 激发写作兴趣, 然后抓住写作的某一点进行训练, 也可节选某小部分练习仿写, 到了高年级可以让学生自己挖掘和提炼写作特点,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练习写作, 在选读课文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本单元课文的写作特点和选读课文的不同风格进行写作多样性基本功训练。从遣词造句、表达方式、文本结构、情感体验、价值观念等整体入手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6. 教学改革的尝试

新课程理念提出淡化考试评价, 实施多元评价, 重过程、重情感。事实证明, 新课程只要与考试紧密相连, 教学马上就会走向简单化, 改革马上就会打折扣, 教学很快就会回到死记硬背、反复操练和题海战术上来。这对一批热心教学改革者来说是一种很痛苦的打击。这是与新课程改革的宗旨很矛盾的。精读课文要求高、任务重, 谁也不敢怠慢, 改革的空间很小, 略读课文也相差不多。热衷于教学改革是教师事业型、责任心的突出表现。所以, 教师应该大胆、明智地把教学改革的尝试放到选读课文中去。如在实现“教会知识”向“教会学习”、“教课文”向“教阅读”、“教课文”向“教语文”等一系列重大转变过程中, 可以先在选读课文中实践尝试, 再实践再尝试。所以, 完全可以把选读课文确定为教学改革尝试的场所, 并长期坚持下去。

7. 课外阅读的引子

语文新课程理念倡导大量阅读。显然, 光靠一个学期读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 课外阅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因此, 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有了明确的规定: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五六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新课程改革以来, 课外阅读应该说引起了教师们的广泛重视, 但多数教师在指导上是粗放的, 以致很多学生是被动的阅读, 所以, 大量课外阅读的实现绝不是简单的数量上的达成, 而应在阅读的质量上有所突破。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激起热情、主动阅读, 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加强课外阅读的导读显得尤为必要。如何指导?利用选读课文做引子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科技成就”专题的课文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的感情, 如有教师打算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德国科学家布凌格教授的著作《未来世界的100种变化》。于是利用这一册选读课文第8课《人造发光植物》作引子, 上了一节十分有效的课外阅读导读课。通过《人造发光植物》的学习, 勾起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对未来世界的遐想与憧憬。在学生迫切想了解未来世界的神奇时, 教师隆重推出要推荐的课外读物, 犹如给饥渴之人送上一块面包、一杯牛奶。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8.活动材料的资源

课程标准中有两句话非常值得品味与重视:一是“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二是“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 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一个是“大量”, 一个是“广泛”, 足以可见对“语文实践”的强调程度。的确,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开展多种语文实践活动, 是全面提升学生素养的重要途径, 到哪里找更多的语文材料呢?把选读课文用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最合适不过了, 便于就地取材。如三年级上册选读课文《神笔马良》是一篇深受儿童喜爱的童话故事, 非常适宜作为活动材料引导学生编演课本剧。活动时给学生留足时间, 让他们自主读懂课文, 自由分组排练, 自行汇报演出, 从而经历一次妙趣横生的语文实践活动, 生动、有趣的表演会拉近学生与故事人物的距离, 既让学生充分感受马良的纯朴、善良, 激起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又培养了学生阅读、想象、表达、合作等方面的综合实践能力, 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9.复习提升的场所

教师用书指出, 如配合期末总复习用, 可以把选读课文作为综合阅读材料, 用来训练学生熟练地查字典、词典, 独立识字;联系上下文或运用其他方法理解词语和句子;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领会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等。同时, 选读课文还是很好的测试材料, 可以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以及学段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情, 科学、合理、灵活地设计练习, 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 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10.促进学法的迁移

精读课文的教学不能没有教师精细而到位的指导;略读课文的教学, 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学习方法进行半独立阅读, 宜半扶半放, 不能指导过细;选读课文, 则应鼓励学生熟练地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在略读课文中尝试运用的学习方法, 开展独立自主的阅读, 教师一般不宜多加指导。如四年级下册精读课文《乡下人家》描绘了一幅幅美好的乡下生活画面, 学生在教师精心指导下有滋有味地朗读, 入情入理地想象, 陶醉在优美的语言和诗情画意的田园里。教师趁热打铁, 让学生运用学习本组课文的方法, 独立自主地阅读选读课文《可爱的草塘》。学生心领神会, 很快从课文中读出了草塘美景图、活逮野鸡图、棒打狍子图、瓢舀鲜鱼图和小河清澈图”, 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草塘, 感受北大荒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学生不光积累了精彩句段, 陶冶了美好情操, 而且在独立阅读的过程中举一反三, 很好地运用了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课文想图画”的阅读方法, 从而使本组课文中的知识、技能、方法在选读课文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提高。

小学语文“童话类课文”教学初探 篇10

一、学情分析

应该说我们的大部分孩子是在童话故事中长大的, 他们对于童话故事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 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孩子。这归根于童话体裁对于儿童具有的强大吸引力。

童话具有浓郁的幻想色彩, 它是专为儿童创作的故事。主人公多为人类以外的各种被人格化的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事物。童话语言浅显、活泼、简洁而富有童趣, 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有趣、形象鲜明。让儿童在故事里的真、善、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从故事里的假、恶、丑中得到教育与启迪。更为重要的是, 在现实生活中, 孩子们往往能找到与这些情景相同或相似的“影子”。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 能够享受不受约束的想象, 接受心灵洗涤。

二、童话类课文教学建议

1. 充分放手自读文本, 熟练感知中帮助理解

我一直信奉这句话:“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更何况童话故事所表述的语言一般都是儿童化的, 比较浅显易懂。在教学童话故事时, 可以让学生充分自读课文, 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交流阅读收获, 适当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当然, 放手并非指无视教师指导, 教师适当有效的指导能够帮助孩子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促进对文本蕴含道理的感悟。我认为在指导读的过程中, 应注重对朗读语气的指导。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一课教学中, 抓住小鹰在三个不同高度时所说的话, 体会小鹰心情的变化, 注重读出心情变化的语气, 利于感受老鹰不断向小鹰提出新的目标, 从而使小鹰知道学习没有止境, 应该不断进取的道理, 使学生更加容易进入课文。

2. 适当渗透角色表演, 情境体验中感悟情理

学一篇童话要学会一些表演方式、方法。这并不是说我们要培养出怎样的童话剧演员, 而是因童话故事的语言多为生动有趣的, 其情节也具有较强的感染力。通过表演把课文的情境生动地再现出来, 把内化的语言以及生动的情感通过学生自己的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表达出来, 促进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情感体验的功效。在一年级下册《蚂蚁和蝈蝈》一课中,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蚂蚁是怎样搬粮食的, 让学生边做小蚂蚁搬粮食的动作边读句子。学生进行表演体验时, 情境丰富而逼真, 使第一感知获得了鲜明的印象, 把握住了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既有机突破了教学重点, 又通过自己的主体体验, 感受到在炎热的夏天, 蚂蚁搬着重重的粮食非常辛苦, 加深了对作品语言的理解。

3. 鼓励大胆合理想象, 想象说话中训练思维

“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很多童话故事所表达的语言和表述的情境有诗一般的意境。在教学这些童话故事的时候, 可以积极发掘故事中的切入点, 充分调动儿童的好奇心, 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象。《蜗牛的奖杯》是二年级下册中的一则童话, 总结课文之后, 引导想象“很多年过去了, 蜗牛老了, 回想起自己从前的时光, 蜗牛会说些什么呢?”老蜗牛的话就是学生的心里话, 也是学生对寓意的理解, 让学生想象说话, 既给了学生一个尽情想象的空间, 又给了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 达到思想与语言共生的效果。

4. 重视品味关键词句, 语言内化中积累词句

童话虽然不是诗, 但它的意境和语言也可以像诗一样美。教科书中选编的童话往往具有饱满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 它们色彩鲜明, 音律和谐, 充分显示了语言的魅力。如《小露珠》《世界多美呀》《蒲公英》《会走路的树》《云雀的心愿》……教学中, 我们要牢牢抓住那些优美的词句,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激发想象、角色表演等环节, 感受故事语言的色彩美、情感美和音韵美, 使学生通过生动的语言感知形象, 又反过来通过形象的感知来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 以达到积累词句的目的。

浅谈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篇11

略读课文选材相当广泛,叙事、抒情、游记、散文到科普小品、说明文、古诗无所不包,涵盖了大部分文章体裁,而且选文具有时代性和人文性,大部分选择当代、现代的国内外优秀作家的美文,与精读课文在主题思想一般也保持连续一贯。我认为略读教学与精读教学同样重要,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以略教!

二、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应体现的基本理念

(一)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大属性。“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核心。两者相辅相成,不可机械割裂。脱离了人文精神,只在语言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学就会因为失去灵魂,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沦为简单的排列组合文字的游戏;没有语言文字的运用,人文性就犹如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只是“看上去很美”罢了。因此,两者应该有机结合,使之相得益彰相渗透。比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经过反复研读课文。找到了“奚落”这个关键性的词语:陶罐和铁罐所有的对话,不就是“怎样奚落”和“怎样对待奚落”吗?于是,整节课以认读词语、理解“奚落”的意思开始后,就用“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抓住描写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词句进行朗读、感悟,体会陶罐的谦虚、铁罐的骄傲,从而懂得如何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效统一。凭借的对象要是课文中关键的部分,如重点的词语、句子,关键的段落作为突破口。

(二)提倡个性化阅读,承认差异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过程。我们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提倡学生个性化理解。教学中应避免要求过高过全,要多给学生提供选择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展示不同潜能的机会。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个性。例如,在教学第七册《巨人的花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巨人在你心中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学生说:“巨人是个自私的人。”有的说:“我觉得巨人生活在世上很孤独、荒凉、凄凉。”还有的说:“这位巨人是个富有的人,因为他拥有一个巨大的花园。”于是我就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去阅读这篇课文,或冷酷、或清高、或凄凉,抑扬顿挫,学生都把自己的个性读了出来。真是有了个性化的解读,才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体现学生个性,张扬个性,创造性的解读文本,不仅能培养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注意教给方法,注重培养能力

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入手,整体把握,整体感知;引导学生重点精读、品位赏读;指导学生采用“读、找、画、思、议、写”等方法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涵,感悟课文中心。如在教学《梦想的力量》一课时,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读、找、说、讨论、想象、体会等方式让学生围绕课文中心,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体会,想象瑞恩的梦想产生到梦想的实现是要付出艰苦的奋斗。从中感受梦想的力量是具大的,使学生明白要想梦想成真,必须要执着、坚持不懈。

三、如何上好略读课文?

(一)朗读贯穿教学始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二)读写结合,提高表达能力

一节好课教师重视听、说、读、写、和字、词、句、段、篇的训练,抓住精彩语言重点训练,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部分允许学生有个性表达,也提供中心句,既降低难度,也给了启发,既有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又有大胆奇特的想象……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课文生动地描绘了一场紧张激烈而又没有硝烟的战斗,无时无刻不给我们以紧张激烈的感觉,让我们触摸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相当细腻。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了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正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蜡烛在继续燃烧、逐渐变短,秘密将会暴露,伯诺德夫人一家的厄运也会随之而来……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话,但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描写,以及对蜡烛的特写,有力地渲染出了当时的紧张、恐怖的气氛,细腻地写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相当有感染力。鼓励学生练习仿写,读写结合,提高表达能力。

(三)加强课内外联系,适度拓展与延伸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篇12

一、略读课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理念守旧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并不区分讲读课与略读课,只要面对语文课文,就开启“题目解析———词语讲解———分段概括———归纳总结”的模式,导致课堂“满堂灌”“一言堂”现象明显。该教学理念没有把课堂放手给学生,也没有体现出略读的特点,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下降,严重脱离了新课标语文大纲的要求。

2. 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面对略读课文时,只让学生自己看、了解基本课文内容即可。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学习目标,很难实现教学目标,也达不到新课标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要求。同时,很多教师对略读课文的理解存在偏差,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3. 教学模式简单

教授略读课文时,教师大多会提出几个问题,由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总结出答案,教师做最终的点评,即结束教学。该教学模式较为简单,一方面学生读与不读差别不大,所掌握的内容较少,阅读水平没有提升;另一方面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没有从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实际需求入手,导致学生兴趣偏低。

二、略读课文教学的应对策略

1. 转变教学理念,把握精读与略读的关系

在课文阅读中,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精读与略读的教学要求不同,教学重难点也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略读与精读之间的区别,以更好地展开略读教学。首先,教师应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认识到略读课文重在学生的自主阅读,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技巧。教师尽可能把课堂交给学生,由学生探讨文中的字词与段落大意,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其次,略读课文并不是不包含精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精读段落,引导他们突破重难点,以防止略读变成泛读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最后,一篇略读课文最好安排在二十分钟左右,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阅读方法的坚持与运用上,做到简单中有详细,粗读中有细节。

2. 改革教学方法,提高略读效率

传统的略读课文教学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与知识水平,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有效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首先是阅读三步走,即带着标题读课文、带着文体读课文、带着问题读课文。例如,在学习《旅鼠之谜》时,学生刚看到标题会对内容产生好奇,通过浏览课文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发现文章的写作构架;在带着文体快速默读的过程中,学生对写作方法、课文侧重点等形成初步了解;在带着问题读课文时,更容易得出感悟、获得启示,收获较大。其次是组织游戏阅读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一是角色扮演法,主要针对叙事性强的文章,由学生扮演文中的主人翁与旁白等进行阅读;二是演讲辩论法,主要针对议论性的文章,例如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就可采用演讲法教学,激发学生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怀。

3. 构建略读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首先是自主阅读模式,即学生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然后进行阅读交流和思考。该模式下学生可选择的内容较多,包括生僻字词、段落大意、主要思想情感等,实现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参与,可使学生多角度体会和理解课文。其次是质疑解疑阅读模式,即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学生在初步阅读后会提出很多疑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说出,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方式解决问题。略读课文涵盖面较广,在该教学模式下能养成学生课外阅读和查阅资料的良好习惯。最后是自测互测阅读模式,学生潜意识里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教师可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设计练习题和问答题,安排小组学生之间自测和互测。另外,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出题,彼此测验课文掌握情况,以取长补短,实现教学目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略读课文教学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教学过程,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创造有效的教学情境,以促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最终有效解决问题。当然,中学生自身也应树立主动学习意识,有意识地参与课文的学习与探究,以全面发展自身的能力。

摘要:针对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理念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简单等问题,提出了转变教学理念,把握精读与略读的关系;改革教学方法,提高略读效率;构建略读模式,丰富教学内容等应对策略,以期更好地促进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略读课文,阅读要求,策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大洋.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与教学策略[J].教学研究,2012(06).

上一篇:频数与频率下一篇:实验室全自动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