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2024-10-02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通用12篇)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篇1

关键词:中学语文,语言美,因材施教,学以致用,个性

1. 语言美, 美在含蓄

语文课, 不同于其他课程话语明确、精准, 相对而言语文课的语言要来得含蓄得多、委婉得多。很多时候讲究含蓄, 比如, 语文课要以学生为主体, 要多用与学生谈话式、对话式、提问式、探讨式等上课。学生学后, 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谈话、对话、提问、探讨当中循循善诱学生, 让学生在轻松、民主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开启智慧。

面对早恋的学生时, 我们做班主任的就不能直言直语、露骨地去批评学生。如果此时你非常露骨地、毫无顾忌地去指责他们, 甚至报告家长去严惩, 那么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以致产生对立, 后果更糟。如果我们老师在感情上理智些, 在话语上含蓄些, 我想会有效果的。如我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找几个未熟的酸酸果, 分别给他们吃, 问味道如何?他们此时往往都是酸弯了腰状, 嘴里直说“酸、酸……”“你们的事, 就是这酸酸果!”他们猛然、愕然、愧然, 酸果僵在嘴边……此时, 我再乘机动情地晓之以理, 他们果真将感情暂束之高阁, 成绩又上升了。

2. 语言美, 美在破难点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课的难点就是全文里20 个“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囊括了文言文里“其”字的所有意义和用法, 用编序号逐个解之。为了巩固, 我又选用了一则寓言, 来趣练“其”字:狐谓狼曰:“羊肉其①鲜乎!君其②有意, 叼其③一而啖之, 得饱其④口福。”狼曰:“其⑤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言, 其⑥言不堪入耳, 君乃无所怒, 其⑦无闻邪, 其⑧畏主人邪?及其⑨嬉逐, 愿为一雪其⑩耻。君其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 其无辞乎?”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

这则寓言用了12 个“其”字, 几乎用尽了“其”字的用法, 很典型、很有意味。第①个“其”字表推测“大概”意;第②个表假设“如果”意:第③个是指示代词“其中”意:第④个是自身代词“我、自己”意;第⑤个表“将来、将要”意;第⑥、⑨个是第三人称代词“它、他的”意;第⑦、⑧两个并用表选择“是……还是”意;第⑩个是指示代词“这、那”意;第 (11) 个表期望, 有“希望”意;第 (12) 个表反问“难道”意。

难点一破, 课文其他的问题就能应迎刃而解。学生不但学得有趣, 而且学得有用。有时, 我们老师所讲之课, 竟能使学生终身受用。

3. 语言美, 美在抓住重点

语文课, 也应该切忌套话、大话、空话、废话。不要惟恐学生听不懂对全文的每个词、每个句子都讲, 面面俱到、平均使力, 这样既不可能讲清课文, 学生听起来也觉得烦琐, 不得要领, 不能得到应有的美的欣赏。《谁是最可爱的人》一课, 作者魏巍为了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之恨、打击敌人之狠, 用了一系列动词, 讲授时就必须抓住。像“猛插”、“切断”、“赶”、“ 占领”、“ 阻住”、“ 高喊”、“打”、“摔”、“扑去”、“抱住”、“掐住”、“紧握”、“衔”等等。紧紧扣住课文将这些动词讲深、讲透, 志愿军战士对敌人之恨也就很好地揭示出来了。这样抓住了重点剖析, 学生被强烈地感染, 觉得过瘾, 有亲临其境之感, 也就自然而然地与志愿军战士产生共鸣———恨敌人, 这也是一种美的感受。

4. 语言美, 美在抑扬顿挫

我们语文老师上课绝对不能用一个音调上到底, 这样很容易使学生觉得寡淡无味, 甚至昏昏欲睡。同样的内容, 不同的语调, 效果会明显地不同, 让学生感受课堂不同的乐趣。讲读“大弦嘈嘈如急雨, 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滩……”作者或化听觉为视觉, 或融听觉、视觉于一体。老师抑扬顿挫, 学生亦顿挫抑扬。

5. 语言美, 美在幽默

我个人认为, 幽默是语文老师的素质, 优秀的语文老师无不具有幽默的语言、幽默的品质。相对而言, 现代的学生是不太喜欢一本正经的老师, 他们倒乐意接近幽默的老师。因为幽默给人平易、给人轻松、给人开心、更给人智慧。我要求学生课堂尽量讲普通话时, 举一例:文革时, 有一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下乡演出, 报幕员普通话走火, 说成“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现在‘嘎势’演出!” (学生笑弯了:“嘎势”———方言, 为:“开始”意) 以后就特注意咬准字音, 以防走火。

有时, 幽默不仅体现在语言上, 我觉得我们语文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 上课时的很多动作, 无不能体现幽默。事实上也是, 形体语言的幽默, 有时更加幽默。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篇2

歌词中的语言就像诗,凝练、丰富、富有感染力,有些甚至押韵,虽不及诗意蕴深刻,发人深省,却也别致精炼,通俗易懂。喜欢邓丽君甜美的嗓音,亦喜欢她那些清纯自然的歌曲,在现在这个充满妖冶做作的社会中,很难再找到一些富有古典情怀的歌手。陶醉在邓丽君悠扬的歌声中,让我们一起看一看邓丽君歌曲中的歌词美。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娓娓如诉的轻柔女声,带我进入一个离别愁绪的场景。五字一句,整齐押韵,凝练通俗,琅琅上口,想记不住都不行。“停唱阳关叠,重擎白玉杯,殷勤频致语,牢牢抚君怀,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这首《何日君再来》的歌词,就像一首简单的古诗,充盈着古典意蕴,恍如隔世,回到了柳三变笔下的《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离别总使人伤感,配上邓丽君百转千回的嗓音,便留下了无数听者掩卷而思的长叹息。“那南风吹来清凉,那夜莺啼声细唱,月下的花儿都入梦,只有那夜来香,吐露着芬芳,我爱这夜色茫茫,也爱这夜莺歌唱,更爱那花一般的梦”,朦胧的月色下,夜来香静静地展现它的美,听着这样的歌词,我好像会静静地睡去,闭上眼睛,脑海中只剩下那幅唯美的画面,充满幻想,15度的嘴角上扬不禁在脸上轻漾,空灵的意境原来这般美好。古典是

一种意境,是一种灵魂深处的气质,只有邓丽君才能将古典阐释得如此完美,歌者轻唱,花的香气花的倩影,如潺潺流水般细细涌来,顿觉芬芳四溢,不禁陷入那一片柔绵馨香的花影中......“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乐府诗经过改造,又变成了琅琅上口的歌词,“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在水一方》中美好而又简单的情感,给我震撼,最朴实自然的语言却令人印象深刻,臵身歌词的意境中,我仿佛在荻花飞舞中感受到了秋霜的迷离,远方美妙的歌声如轻花飞扬,点点滴滴,在我的脑海中渐渐远去......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听着古典怀旧的歌,突然心静了很多,委婉道来的歌词,清亮如泉,闪出盈盈的水光,潺潺流入我的心底,瞬间激起令人惊羡的花朵,馥郁芬芳。“又见炊烟升起,暮色照大地,笑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美妙的歌词和着悠扬的旋律,产生了动人心魄的力量。

邓丽君歌曲中的歌词虽然简单精炼,却又很有意境,有的整齐凝练,具有古典韵味;有的朦胧唯美,充满幻想;有的朴实自然,给人亲切的感觉。总之,歌曲中的歌词充满

浅谈教学中的语言美 篇3

[关键词] 科学性 启发性 节奏性 生动性 激励性

不是蜜,却可以黏住一切,这句谚语说的就是语言。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交流思想的工具,它对教师职业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很高的要求,用优美的语言来教育学生,来营造自己的课堂是每一个优秀教师的不懈的追求。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准确简明,具有科学性

教师的语言要准确简明,具有严密的科学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述,保证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字正腔圆,遣词造句要讲究语法,叙述事理要符合逻辑,用语具有专业性和学术性, 以求能高效地组织起课堂教学;而词不达意或摸棱两可的含混语言,只会干扰知识的传授,造成学生思维混乱,影响教学效果。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有足够的信息量,教师说话要简洁明快,针对性强,而不能冗长复沓,否则会造成语无重点,索然无味的结果,影响学生听课的情绪甚至引起反感,使本来丰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失去了它应有的光采。

2.含蓄蕴藉,具有启发性

教师的工作不单单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要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有所感悟,有所启迪。教师教学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教学语言相应地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效果。在教学时,教师的语言应具有问题性,话不说透,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在学生想知而不知時,加以诱导式的讲说,不要把知识点和问题一览无余的说完说尽,适时点拨、循循善诱.教师还应注意把握启发教学的火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适当的时机施教,才能发挥教学语言的启发作用。

3.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性

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要讲究声调、音速和节奏。美国心理学家塞门斯指出:"从根本上讲语调并不是教师的技能和设备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但是一种不好听的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事业的成功。教师语言的节奏,是教师内在感情引起的语言的轻重缓急变化决定的。要根据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格调。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切忌平铺直叙,平淡无奇,要以文章的情感变化和学生的情绪变化为基础,以音量拨动学生的心弦,以音速牵动学生的思绪,这样使才能使学生不至于疲倦,使课堂教学充满节奏感和旋律美,深刻形象、引人入胜。

4.风趣幽默,具有生动性

教师语言应该是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甫曾说过:“教育家最需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能增强讲授内容的形象性和鲜明性,有助于听者的记忆和理解。在课堂上,教师生动的语言就是将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将深奥的东西浅显化。而要做到生动就必须善于描绘,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传授的知识勾画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使学生从生动的语言中感受到到其人、其声、其貌、其境。教师幽默生动的语言可以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以愉快的心情去动的学习,使课堂生花,为教学增色。

5.热情真诚,具有激励性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要多用温情、鼓励性的语言。激励性评价语言是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希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信心是成功的内驱力,一旦有了学习的信心,就能认准目标,为之努力,就能面对困难不气馁,努力克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舍得给学生用褒奖的语句,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体会到成功,享受到尊重。赞扬语要热情、真诚,但是要注意不可使用的太频繁,也不可有言过其实的益美之辞。表扬语太相同或表扬对象太固定,反而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起不到它的积极引导作用。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篇4

那么, 语文教学的“语言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在具体的教学活动和听课评课中, 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方面, 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语言表达的准确美

语文课堂语言要具备“美”, 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语言要高度准确, 即语音准确和用词准确。语音准确即指普通话发音准确, 吐词分明, 一字一音, 准确无误, 抑扬顿挫, 清晰悦耳。这样既可以清楚的表情达意, 又可以使学生的语言得到正确的发展, 在课堂中获得美的熏陶。

用词准确指的是遣词造句要有法度, 逻辑条理务必严密。教学过程的双向活动可以说是以教师的语言贯穿其中的, 教师要组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教师说什么, 向学生传授知识, 就要根据学生地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地引导。因此, 教学语言的准确是语言美最基础的要求。但凡一节成功的公开课, 都离不开教师准确的语言表达。我曾观摩过一节由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执教的《综合性学习———献给母亲的歌》的公开课, 课堂上这位女教师用标准甜美的语音, 明白晓畅的引导, 热情积极的激励, 让学生充分感受母爱, 尽情抒写感恩之情, 娓娓道来, 循序渐进, 最后更亲自领唱歌曲《游子吟》, 给所有的听课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评课中, 大家对她的教学设计都予以充分的肯定, 一致认为她的语言犹如锦上添花, 给课堂增色不少。

二、声情并茂的情感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学中, 教师应以声情并茂的语言引导学生步入诗文世界、文化天地, 从而与文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岳阳楼记》时, 我先播放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在乐曲声中深情背诵这篇千古名文, 学生也被这种教学方式所吸引, 情不自禁的跟着轻声朗读,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教学效果也非常好。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 对其中人与事的情感体验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判断,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此得到明显的体现。所以, 教师应当使自己的语言尽量饱含深情, 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抑扬顿挫, 只有这样声情并茂的语言,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紧跟教学环节, 深入体会人物和作者的情感世界, 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三、妙趣横生的诙谐美

众所周知, 幽默的语言很受广大学生的欢迎。课堂上诙谐幽默的语言,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能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丰富他们的语言, 对良好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 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 能化深奥为浅显, 化枯燥为风趣。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绪、反应, 随机应变地穿插一些生动幽默的话语, 这样既可以调节教学节奏, 轻松课堂气氛, 也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幽默的语言需要教师平时的广采博闻, 不断积累, 只有丰富了自我, 才能使生动的素材为我所用, 信手拈来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成语典故、历史知识等等, 并根据教学需要把它们引入课堂, 挥洒自如, 以塑造形象, 创造气氛, 让学生感到语文课堂的新奇多趣, 快速理解和记忆学到的知识。当然, 幽默的语言仅是丰富的课堂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必须为课堂教学服务, 千万不能“喧宾夺主”影响了知识的传授, 也不能“哗众取宠”损害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 课堂语言的趣味性在实际运用中还要注意一个“度”。

四、自然流畅的简洁美

莎士比亚说过:“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一堂好课的语言也应像一篇好文章, 要结构严谨, 重点突出, 前后照应, 通顺流畅。如果忽略了语言的流畅, 上课结结巴巴, 下句不接上句, 或者想不出要说的话, 无法正确表达心中的意思, 那么, 学生必然是“水中望月, 雾里看花”, 茫茫不知所云, 课堂效率自然就大打折扣。而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有限, 要使课堂内容充实, 给学生充分的读、练、思的机会, 就必须尽量以最短的话语, 明确表达所要说的内容。这样教师讲得轻松, 学生也学得轻松, 课堂容量也大增。相反, 如果语言罗嗦累赘, 抓不住要害, 不仅浪费宝贵时间, 而且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语言的简洁流畅主要表现为:问题语言要导向明确, 过渡语言要自然流畅, 总结语言要简洁明确。尤其是设置问题语言, 要问在点子上, 激发学生思考, 要明确, 不让学生觉得模棱两可, 无所适从。例如在讲《背影》时, 有些教师在详细的分析四次“背影”的描写方法, 深入探究四次“流泪”的原因时, 多次用“大家想想为什么呢”“为什么会这样呢”来提问, 结果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 如果能在设置问题时给学生一个回答问题的方向, 明确指出“我看见父亲这样艰难, 心里会怎么想”, “这泪是怎样心情的泪”“每次流泪都是一样的感情吗”, 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能力训练都会更好。

语文教学具备了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的特点, 是科学美与艺术美的高度统一体。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 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 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运用技巧和艺术, 力争让课堂语言达到音美、意美、情美的统一。愿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成为流光溢彩的语言大舞台, 更能成为开启学生语言智慧的青青绿草地。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 教师语言应达到“美”的境界。具体的说, 就是要做到语言表达的准确美、声情并茂的情感美、妙趣横生的诙谐美和自然流畅的简洁美。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篇5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享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2、发展幼儿的音乐记忆力,表现力。

教学重点:

引导幼儿在音乐活动中享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教学难点:

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初步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第一段。巩固附点音符的演唱。

教学准备:

秋天背景图、录音机、钢琴。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生问好

2、谈话引题:

教师:“秋天到了一切好象都在悄悄的变化,我发现苹果丰收了,红红的大苹果真好吃,你发现了什么?秋天真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有很多果实都成熟了,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个秋季果实博览会吧。”(放音乐“秋天多么美”)

二、基本部分:

1、观察棉桃,引起兴趣教师:“这是什么?你知道吗?你看它正咧开嘴在对着我们笑呢,多可爱啊。我们叫它棉桃姐姐好吗?(引导幼儿观察露出的棉花就像她的小白牙一样)你知道棉桃姐姐为什么笑的这么开心吗?”

2、教师范唱两遍

(1)教师:“它好像在笑着对我们说秋天多么美,秋天多么美。你觉得秋天美不美,那你也笑着告诉棉桃姐姐,秋天多么美,秋天多么美。我还想到了一首好听的歌呢,名字就是秋天多么美,我唱给大家听听好吗?”提问:“你觉得这首歌好听吗?为什么?”

(2)“你最喜欢哪一句呢?请你再来听一遍,听完了告诉大家。”(教师再次范唱并用图片提示)

3、语言节奏学歌词通过提问:“你最喜欢哪一句?”来引导幼儿集体学习歌词。(用唱的形式学习“来来来”这一部分)

4、幼儿整首跟唱

(1)提示幼儿注意唱歌的姿势和用自然的声音

(2)第二遍提示幼儿注意情绪的表达。

教师:“小朋友刚才都说到听到这首歌曲感到很欢快很优美,就让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用好听的声音唱出秋天多么美。”

5、分组表演唱教师:“小朋友唱的可真好听,从小朋友的歌声中,从小朋友们的表情中就能感到秋天真的是太美了,我刚才看到有的小朋友还边唱边做动作表演呢,谁想上来表演一下让听课的老师也看看。“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唱完后让孩子们自己评价)”你喜欢谁的表演唱?为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理由)

三、结束部分

1、教师演唱后两段引起幼儿再学习的兴趣。

教师:“小朋友唱的好极了。这首歌曲啊还有两段呢,唱到了稻花姐姐和高粱姐姐,来来来我唱给你们听听。”

2、带幼儿出教室教师:“你看秋天多美啊,大家都这么开心,我还带来了照相机我想和小朋友到院子里和秋天的美景照个像,作个纪念,你愿意吗?好给老师们再见,我们去照相啦!”(放音乐出教室)

教学反思:

1、幼儿对所学内容掌握好,课堂效果明显。

2、在课堂中注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

3、个别幼儿对歌词记的不太好。

高校英语教师教学中的语言美 篇6

一 教师教学中的语言美

一种语言美,是从教育学和美学角度提出来的。它要求教师的语言与教学相适应,体现高尚的思想和道德情操,具有正确的审美观以及较高的语言修养,表现出文雅、和气、诚恳、谦逊、庄重、优美。这种语言美,是指从教师的语言中反映出来的精神美。

另一种语言美,是从语言学和美学角度提出来的。它要求教师的语言运用必须严格遵循语言的自身规律,其中包括语言的使用要正确(包括统一规范),语言的表达要准确、鲜明、生动。这种语言美通常指语言的使用和表达上的魅力。对教师来说,是否具有语言美,是能否获得较佳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一个教师讲课深受欢迎,除了内容的充实以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语言具有所谓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之长。可见具备这种语言美,实为教师的基本功。[1]

准确流畅是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首先声音要洪亮清楚,语音要有力度,使教室里每个方位的学生都能清晰地听到教师的授课;语言表达要准确、清晰、流畅,注意吐字归音的技巧,要想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接受教师传达的内容,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教师言语应充满真情。教学也是情感的艺术,作为教育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语言,一定是充满真情的,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共鸣。真情源于对教材和学生的熟悉。面部表情反映教师的内心世界,要让情感自然流露,收放自如,要激情迸发、绘声绘色、生动感人。真情的表露可使学生感到教师魅力四射,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目标。

教师语言应生动形象。一堂受学生欢迎的课,应该是一堂生动有趣、学知识长见识的课。巧设导入语、树立创新意识是激发学习兴趣的关键,教师将所讲授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感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学生就会带着浓郁的情趣全身心地同教师一起共创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就必须认真备课、多动脑、多想办法,这样课堂教学才会永远充满生机。

教学语言应机智幽默。生动幽默体现在语言丰富、表达灵活、机智智慧,促使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便能促使师生情感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思考。机智的语言可以把在教学中偶然出现的失误化解得天衣无缝。这样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既轻松自由又快乐,能产生寓教于乐的特殊效果,生动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优美和谐的语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充满激情,那么学生必定热情高涨,积极配合老师的教学,正如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程颐所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

深入浅出的语言能使学生更易领悟教学内容:经教师提炼升华后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领悟其意境;富含情感的教学语言可以烘托学习氛围:充满情感的话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总之,要根据教学目的,用语言渲染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有教学经验的人都十分清楚地了解,教师语言是否具有魅力是教育教学工作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性因素。[3]

二 英语课堂教学

英语课堂教学具有与普通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显著特点。即:教学语言为英语,传授的也是与英语有关的文化和如何学好英语的知识与技能。教师英语基本功如何,只要教师一开口,就基本可知。如果一位教师能在整节英语课堂中使用一口纯正、流畅、悦耳、动听的英语口语,那他/她基本就成功了一半。因为语言是具有深刻感染力的。

一个简单例子: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2015年的博士生入学复试。考生进考场去复试,首先就是所长辜正坤教授用他一口纯正流畅、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英语随机朗读或者背诵一篇英语文章,然后就其内容随机提问,先考察一番考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出来的考生无不兴奋。尤其是听到他声情并茂随机背诵一篇文章出来的考生,更加感慨:辜教授已经六十多岁了,不仅英语口语那么悦耳动听,而且记忆力仍然那么高超!

这就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美,会立即让学生对这位教师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另外,我们的授课对象是高校学生,他们基本都已成年,考虑他们的文化接受能力,我们还可以使用高大上的幽默语言。那么,究竟该如何实现高校英语教师教学的语言美呢?

三 实现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美的途径

笔者认为,要实现高校英语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美,第一条途经是教师能经常使用具有美感性的英语语言,而这种英语的美感性,笔者认为经常使用英语修辞手法是一大法宝。而修辞手法中,目前比较容易使用的大概就是尾韵,其次为双关,最后为对照。仅以笔者个人经历为例。

1 英语尾韵的运用

(1)教师正如渡船,一年年送走一批批的学生。所以,教师不断经常性接触新学生。每逢开始给新学生授课,笔者总是首先想要尽快熟悉学生,记住学生姓名和面孔,再者也为更好地贯彻实施高校的学生出勤与平时成绩的打分机制。笔者作为他们的英语老师,总是喜欢拿起学生花名册点名,即使花上四五分钟时间,也愿意。笔者一开始总要给他们解释清楚:“I am eager to remember your faces and names as soon as possible, so, now lets call the roll.”(我迫切希望能尽快把你们的名字和人对上号,所以,现在点名)。到了期中,对学生已经逐渐熟悉,再者师生也已经产生一定的感情,为了不让学生感到老师只是因为对他们的不信任才点名,笔者会改变语言对他们进行解释:“In order to be more familiar with your faces and names, now I will call the roll.”(为了能更快把你们的名字和人对上号,现在点名)。“Names and faces”这组词语,正好形成尾韵。这样具有英语美感开头语的点名,学生一般很高兴,没有排斥心理。而且,笔者发现对学生的熟悉效率越来越高。三个班级,120多名学生,平均每周给他们授课两次四节,到了第二个学期期中,笔者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能够不用花名册,就能准确无误地把每个学生的姓名和人对上号并立马喊出来。不管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差的学生,不管调皮外向的学生还是沉默内向的学生。因为笔者向来几乎对每个学生同等对待,一样尊重,一视同仁。

这无疑大大提高了笔者后半个学期的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上,笔者尽可以随心所欲掌握每个学生的动态,随心所欲地喊学生答问。而且,期末的学生平时表现,笔者给他们打起分来也格外轻而易举,游刃有余。即使在课外,在校园里或者校外,碰到学生,如果能立马喊出他们的名字,他们会惊喜万分。回到课堂,笔者发现,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都提高了许多,干劲足了不少。

(2) 对一般学生来说,英语听力一直以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英语听力课中,听完一篇短文,然后回答问题或者完成填空题,他们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迫于教学任务的紧迫,笔者有时会问他们是否已经对完答案,于是,笔者会问他们:“Hi, every one, about the answers, have you finished checking, writing, or copying?”学生有的虽然会尴尬,听得多了,倒也对英语兴趣越来越浓厚起来。因为他们觉得,英语并不是像他们想象的那么枯燥乏味,反而有时非常有意思。

2 英语双关语的运用

(1)由于对学生都已经非常熟悉,而且笔者认为他们的英语单词拼读能力已经不会有什么大问题,而且即使有大问题,也正好藉此帮他们予以纠正。所以,笔者在授一篇英语新课之前,会一改期初自己带读英语单词的惯例,而用按照座次顺序的方法,让全班每人都一次读一个单词,轮流把单词读个遍。花上几分钟时间,单词读音教学也就基本完成了。而且,全班学生都必须活动起来,每个人都有机会,他们哪里还有心情和胆子在课堂上睡觉?他们反倒越来喜欢这种学法了。笔者还可以帮极个别拼读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提高拼读能力(当然,基础好的学生,笔者会在授课文时让他们朗读段落)。有一次,轮到一个学生读单词“sigh”,没想到他没做好准备,站起来首先真叹了口气。笔者立马问他:“Mr Huang Haishan, I only asked you to read ‘sigh, why do you really sigh?”对这句英语双关反应过来的学生们立马开心大笑。

(2)一位学生站起来翻译一个简单的汉语句子:“你不妨去那儿看看有没有你需要的资料”。

生:You might as well go there to see if there is the information.

师:Have you finished your translating?

生:Yes.

师:Read the Chinese sentence again, please. Are you sure you dont need that“you need”?

很多学生都对这个英语双关句欢笑起来,期待着这个学生继续把这个句子翻译完整。

3 英语对照的使用

另一次,一个高高大大的男生吴英杰站起来朗读段落,声音却很低 ,于是笔者到他身边说:“Hi, Mr Wu Yingjie, you are so tall, but why is your voice is so low? ” 该生挠了挠头皮,犹豫了几秒,声音立马高起来。笔者偷着乐。

实现英语课堂教学语言美的第二条途径,就是充分使用英语语音语调和节奏感,该重的重,该轻的轻;该快的快,该慢的慢。尽管尽情地用高音或和低音,降调和升调表达教师自己的兴奋、低沉、疑惑或者肯定。夸张一点都无所谓,反正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英语是一种跟汉语一样可以藉此表达自己丰富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这个时候,有些英语基础差或者平时对英语不太感兴趣的学生往往会跟着重复,慢慢把玩,慢慢脸上也有了笑容。笔者知道,那是对英语学习的一种惊喜、肯定和期待。

第三条途径就是给他们简洁地旁征博引。在教授生单词或者新短语时,如果与自己唱过的歌曲或者看过的电影有关联,笔者会立马用简单的英语给他们叙述出来。例如:解释“alas”这个单词,笔者就告诉学生,英语诗歌中经常会把这个词置于诗行开头,表达一种惊叹的感情色彩。解释“sunshine”这个词时,我会告诉他们有“You Are My Sunshine”这首著名的英美抒情歌曲,应学生要求,也给他们唱上几句。明末清初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陆世仪曾经提出“因其歌舞而教之以礼乐”,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以期达到“郁郁彬彬”“涵养气质,熏陶德性”的目标。[4]教“auction”就给他们描绘一番《茶花女》中拍卖的场景。这令学生神往不已。教“Inspiration”时,就会先问他们“Whats a genius? ”然后学生会用汉语同声回答:“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笔者向他们给出这句英语名句:“A genius is made up of 99% perspiration and 1% inspiration”.顺势把“inspiration”,“perspiration”和“aspiration”一起归纳总结教学。教“cookies”时,也不妨用两三句话讲讲爱因斯坦和邻居小女孩的故事。遇到知识面和阅读面稍微宽点的学生,师生总能在课堂上会心一笑。

总之,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方式是言传身教。无论是完成知识目标还是能力目标,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美育,教学语言是主要的信息载体。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随着科技进步,尽管科技媒体语言愈来愈重要,但是教师有声教学语言具有的情感特质是其无法替代的。在教学中采用形象、幽默、风趣、逼真、亲切、自然、充满情意的语言,学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得到美的享受。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声调,做到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吐字清晰,以便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形式和方法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教师必须掌握课堂教学语言的客观规律,分析、研究、掌握语言教学语言的特点和类别,分析、研究、掌握提高语言教学语言艺术性的途径和方法,并与语言教学实际相结合,用创造性的“讲”努力提高语言教学中语言的艺术。[5]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教师的语言艺术往往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的语言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学习效率。美的教学语言使学生易于接受知识,而且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运用这一手段,使教学朝着更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方向进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6]而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语言,因其语言的独特性,也对教师本人在文化综合素质和英语语言的修辞手段运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会,让教师本人可以更多更好地锻炼自己的英语语言使用水平,提升英语语言的交际能力,提高英语语言使用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马龙南.教师的语言美[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82(2).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375.

[3]张发明.教师语言美 [J]. 松辽学刊,2001(5).

[4]沈灌群,毛礼锐.中国教育家评传(第二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5]杨茂.语文教师教学中的语言美 [J]. 文学教育(上),2013(5).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篇7

一、感受美的历史

1. 对美的定义

“美丽”连同“优雅”、“漂亮”, 或“崇高”、“奇妙”、“超绝”等措词, 是我们要表示我们喜欢某些事物时经常使用的形容词。对“美”的定义, 一切美好的事物会使我们快乐, 令人赏心悦目。综观数千年来人类历史视为美的事物是不胜枚举的。因历史知识包罗万象, 历史学科有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或美的因素。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历史的审美教育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来发掘美的因素, 使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 个性得到陶冶, 心灵得到净化, 精神得到愉悦, 品质得到升华。培养学生美的心灵, 创造美的语言、美的行动、美的生活。因此, 教师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语言推动学生去感受美的历史。

2. 历史教学语言

关于历史教学语言, 就是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从而影响学生发展的语言。由于历史知识包罗万象, 而历史教学语言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语言艺术, 它可融合多门学科的语言魅力。它是以传授历史基础知识, 培养历史思维方法, 并结合这一过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为目标的教学语言。它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如果教学语言运用不恰当, 则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 甚至会使学生在知识的理解上产生错误的认识, 这种现象必然会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 提高历史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 同时, 优秀的教学语言会给人莫大的愉悦和美的享受。

二、如何使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美

历史课堂教学要讲求语言美。在历史教学中要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超的课堂语言艺术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 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因此, 教师必须追求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美。

1.“准”说历史———真实科学之美

这是关于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问题。历史是一门具有高度科学性与严谨性的学科, 历史课堂语言作为一种教学语言, 最要紧的是准确无误, 科学性是第一位的。例如, 在讲解相关的历史名词或概念时, 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做到准确与严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应该是: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或者说是结束了“封建帝制”, 而不能说成是推翻了“封建统治”。因为辛亥革命只是把皇帝拉下马,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而当时的社会依然是封建社会, 无论是袁世凯还是后来新老军阀的统治, 都没有改变中国封建统治的社会本质。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努力做到“言之有史, 言之有据, 史论结合, 论从史出”。毕竟历史课堂教学不是说评书, 更不是演话剧, 而是需要真实地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 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教师应该像史学家那样, 使用直率而朴素的教学语言, 不要因美辞而害意, 不要因卖弄而练饰, 丢了一个“准”字。

2.“精”说历史———言简意赅之美

精炼就是言简意赅, 教师的教学语言不精炼, 拖泥带水, 废话连篇, 学生是最厌恶的。语言精炼还可腾出时间作为课内读、议、练、实验之用。有的难点特别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 讲得越多越糊涂。话不在多, 关键是要抓住要点, 采用适当修辞, 使用精辟语言, 容易讲清问题。恩格斯曾经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 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 变成口号, 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例如, 在讲到明朝张居正改革中的一条鞭法时, 可把内容与作用联系起来总结:“赋役杂税合并为一条———简化名目, 防止 (地主和官吏) 逃税, 减轻 (农民) 负担”;“折银 (交纳) ———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促进商品经济发展”;“雇役———使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削弱”。在教学中, 教师对语言的拿捏要突出重点、简明扼要、有的放矢,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兴趣。但精练简洁并不是空洞抽象, 历史课堂语言还是要言之有物, 言之有史, 更要言之有据。

3.“活”说历史———直观鲜活之美

历史是有血有肉的人类自身活动的记录。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一味地照本宣科, 就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 缺血少肉的讲述只会使学生昏昏欲睡。纪连海、易中天以其高超的语言艺术和智慧把人物说活了, 把事件讲透了, 也把节目做火了。可见, 历史课堂的教学应讲出色彩, 讲出声响, 讲出形象。历史教学中, 教师生动地描述历史长河中千变万化、丰富多彩的动人故事, 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人物命运, 刀光剑影、气势磅礴的壮观场面等, 把历史本身的魅力, 借助教师的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 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 在历史课堂上, 能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吴广“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 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 触摸得到祖国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文物遗产, 感受得到无数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这样, 让历史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深刻难忘的形象, 可使其思想受到熏陶, 心灵受到震撼, 感情得到升华, 人格得到完善。

4.“趣”说历史———幽默机智之美

在历史教学中有较多的知识还是比较枯燥抽象的, 很难被学生理解、接受, 历史教师应化枯燥乏味为通俗易懂。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注入幽默、风趣、恰当的语言, 使学生在活泼而轻松的气氛中获得必要的知识, 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且让我们领略易中天先生的连珠妙语吧:“诺, 相当于现在的OK (讲汉朝人为何总说“诺”) ”。“诸葛亮带了两个小孩子, 焚了一炉香, 坐在城上, 搞起了卡拉OK啊!司马懿来到城下大为惊诧, 说这个牛鼻子老道他搞什么搞, 城门大开, 他开party啊, 于是撤军。”“我甚至忽发奇想, 荀彧如果是今人, 临终前也许会对曹操唱一首歌‘千万里, 我追寻着你, 可是你, 却并不在意’。是啊, 荀彧今生注定要独行, 他的热情也早已被曹操耗尽。尽管在梦里, 曹操曾经是他的唯一, 现在, 他却只能一次又一次地问:你到底好在哪里?”易中天先生把死的历史变成活的现代文化, 深入浅出, 从而使大家在谈笑间了解了历史。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麦也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是的, 高水平的幽默有利于营造温馨、愉悦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融洽师生间的关系, 缩小师生间的心理差距;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5.“悟”说历史———深刻隽永之美

要深刻地了解现实, 面向未来, 就应当让学生学好历史, 追溯历史。能对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 方能知人论世, 观古今兴衰之变。

对一个教师来说, 单追求“趣说”, 只重外表花哨, 只有花架子, 难免华而不实, 我们更要追求语言的“魂”———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教学语言与其说是语言的力量, 还不如说是思想的力量。易中天、纪连海说史之所以绘声绘色, 令学生入情入境, 欲罢不能,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在于他们那精彩迭出的教学语言富有宽广的内涵。他们以现代视角对历史进行个性化解读, 品读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 让观众、读者获得现代语境下的古今历史与政治对比的感悟。在“一点思想, 一点启示……”中给我们以思想启迪, 以精神享受, 以人生领悟。

可见, 历史课堂教学语言美的重要性。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 就是一个源泉, 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在历史教学中加强语言修养, 展现历史教学的魅力, 对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历史课堂教学呼唤专家学者型教师

“欲求水流远, 源泉须博深”。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一名优秀的教师, 一名高素质的教师, 必须在语言表达上多下功夫。要博览群书, 以掌握丰富的史学知识, 提高文学修养, 在实践中不断琢磨和加强训练, 过好语言关, 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毛泽东也说:“语言这东西, 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 非下苦功不可”。所以, 历史课堂教学需要专家学者型教师, 只有专业化和学识素养丰厚, 才能授给学生以“渔”。

运用好语言是历史教师最基本的课堂教学技能。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毕生研究历史教学, 他对中学历史教师的语言表达技能分出了三个境界:“第一境界是把你所想的东西能如实表达出来, 使学生听了, 也如你所想的那样, 想得清楚, 说得明白, 能完整地表达思想。第二境界是声情并茂, 使语言、表情、动作配合起来, 表达得活灵活现, 使之传神而动听。第三境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教师的讲述, 如带领学生到了历史现场, 入其境、见其人、闻其声。选词有方, 文有限而意无穷;点拨着力, 思路清晰而受益不尽。”

综上所述,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 我们应当按照赵恒烈教授这“三个境界”的标准使自己慢慢成长, 明确自己当前的境界, 继续努力去传道、授业、解惑, 时刻警醒自己“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参考文献

[1]房伟.历史教学的语言艺术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8-04-15.

[2]徐盛梅.浅谈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S1) .

[3]朱佳娴.《百家讲坛》的语言艺术对优化初中历史教学语言的启示[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10 (3) .

[4]牛跃辉, 余青兰.锤炼语言艺术, 开启智慧之门——论教学语言艺术[J].大学英语 (学术版) , 2006 (3) .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上、下)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也谈语文教师的语言美 篇8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 向学生传达信息的主要工具。教师语言素质的优劣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任务, 就更需要有良好的语言素质和优美的教学语言。在教学实际中, 我进行了一些摸索, 认为语文教师的语言美应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语言要形象生动、风趣幽默

形象是一种美, 具有很大的表现力和吸引力。教学实践证明, 同样的语文课, 有的教师上得平平淡淡、枯燥乏味, 学生索然寡味, 昏昏欲睡;有的教师语言生动形象, 妙趣如生, 幽默风趣, 有意使用些修辞手法, 设置些悬念, 能使学生大脑兴奋, 注意力集中, 学习积极性高。生动有趣的语言又可将抽象化为具体, 深奥化为浅显, 枯燥变成风趣, 使学生爱学、乐学。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的教学语言独具魅力, 在语文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她认为“语言不是蜜”, 但可以“黏”东西。她正是用自己形象生动富有魅力的语言去黏住学生的。在她的课堂上, 学生往往听得如痴如醉, 久久回味。于老师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 饱满的激情, 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 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境界, 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师生感情融洽, 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要善于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 讲究幽默, 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讲过:“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语言要新鲜, 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奇、好新鲜的特点, 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求活动。语言新鲜,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进行新的探求活动, 保持旺盛的求知欲。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 美的语言悦耳动听, 学生不仅兴趣盎然, 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二、语言要简洁精练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得好: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教学语言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最基本的功夫, 如何做到简明扼要、言简意赅、体现教师的智慧?首先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对教材、学生都要刻苦钻研, 对教材要“懂、透、化”, 熟悉精通, 驾驭自如;对学生要“识、知、爱”, 充分了解, 有的放矢。其次, 要抓住重点, 简洁地进行概括,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 不绕圈子, 尽量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送最大的信息。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以高度的科学性、严密的逻辑性, 深入浅出地启发引导学生, 积极思维,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语言就要做到精练严谨、环环相扣、绝无废话杂语, 做到“丰而不余一言, 绝而不失一词”, 教学质量会大大提高。

课堂教学语言要少而精, 以最少的语言表达尽量多的内容。从表达角度来说, 一个语文教师口若悬河, 纵横捭阖, 条条是道, 滔滔不绝, 固然是善于驾驭语言的表现。然而, 语言精辟, 善于概括, 富于哲理, 词约旨丰, 一语中的, 则更胜一筹。古人云“事以简为上, 言以简为当”。教师应做到语言精练, 简洁有力, 提纲挈领, 画龙点睛。

我们所提倡语言的简洁与语言的生动形象并不是矛盾的, 二者应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当简洁时则简洁, 该生动时则生动, 不可走极端, 才能让语言美真正运用到教学当中去。

三、语音要优美

爱美是人的天性。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自然美、人文美能打动学生心灵, 教师优美的语言更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美的语言悦耳动听, 学生不仅兴趣盎然, 而且容易入耳入心。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同一频率的语言刺激, 会引起大脑皮层的保护性抑制, 同时使人烦躁, 焦虑不安, 坐卧不宁, 那种失去和谐悦耳之美的音响错杂和频率过快过慢, 音调过低过高的教学语言, 不仅影响着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也影响着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的要求组织自己的语言, 使教学语言的声音具有与表述内容相适应的变化, 用声调相对强度和相对速度来组织教学。讲课应饱含感情, 或热情洋溢, 或慷慨激昂, 或悲愤深沉, 或凄切哀愁, 尽量做到高低起伏, 长短相间, 快慢适宜, 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 时缓时急, 抑扬顿挫。只有声情并茂、和谐动听的语言, 学生听起来才舒服悦耳, 津津有味, 才能在课堂上精神饱满, 兴趣盎然, 提高教学效果。

政治课教学语言的风格美 篇9

一、豪放的美

在讲初三《思想政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目标”这一问题时, 我是这样说的:“我国的宏伟目标,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宏伟目标, 集中代表了全国人民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愿望, 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

同学们想一想:虎门销烟,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同学们听一听:‘五四’怒吼, ‘八一’枪声, 芦沟惊雷!一百多年来, 中华民族都在做着同一个强国梦, 一代又一代, 不懈努力, 奋发追求, 寻找强国路。

这个梦, 好久好久!这条路, 好长好长!

今天, 我们终于找到了强国之路, 正在向这个宏伟目标挺进。我们伟大的祖国必将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人民康乐的崭新形象, 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二、柔婉的美

柔婉是与豪放相对应的语言风格。柔婉的特点是语句优美, 情意缠绵, 韵味深长。柔婉风格的语言, 大多来自于使用语句的变幻多姿, 短句急而促, 长句舒而缓, 偶句匀称凝重, 奇句绮丽洒脱。这些句式错落而谐调地结合起来, 造成一种情调婉转的艺术效果, 使学生久久难忘。

如在讲上例“怎样才能实现宏伟目标”时, 我进一步阐述:“宏伟目标的实现, 离不开今天的奋斗。强国路, 要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虽然困难多, 毕竟在克服;虽然路遥远, 毕竟脚踏地;虽然是梦想, 毕竟能实现。”

这一语句, 通过一波三折、一唱三叹的抒情格调, 反复强调和逐层烘托出实现宏伟目标的希望、决心和感情, 用语言声调描绘出奋斗之歌的多层次旋律, 使学生在逶逶迤迤的情绪意蕴中, 加深并巩固教材内容的深刻意义。

三、灵秀的美

灵秀就是绮美绚丽的语言格调。它能给学生以错落有致、轻松谐趣、色彩斑斓的优美感受。灵秀风格的形成, 主要取决于如何使用形容词和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它的节奏既充满着强烈、深厚的情感, 又回荡着起伏不停的音律, 能增强对教学内容的形象描述和抒情感。

四、回环的美

回环就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 又回过头来用前一句的开头做后一句的结尾的语言格调。教学中一句优美的话语就是一颗璀璨的珍珠, 把这些彩色的珍珠两端串结成圆圆的项链, 就是回环。这种修辞手法通过语序回环往复的巧妙配合, 表现两种事物或现象相互排斥或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它结构严密、上递下接、语势连绵、音律流畅, 用之则可加深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这段语句, 每句内部意思衔接, 揭示了“宏伟目标——基本路线”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 含义深刻, 精辟警策。加之结构整齐匀称, 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 传递出和谐统一的美的节奏, 使学生听后情趣横生。

五、含蓄的美

语贵含蓄。含蓄就是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语言风格。正如苏东坡所云:“言有尽而意无穷者, 天下之至言也。”其特点表现在把烈火般的感情蕴蓄在冰冷的语言里, 必须在细细体会之后才感到炽热逼人;它不是直截了当地叙述, 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 言在此而意在彼, 或引而不发, 或欲说还休, 让人自去体味。

在讲授个人生活理想时, 涉及到了爱情、婚姻、家庭等问题。于是, 我针对这个班学生中出现的“早恋”现象, 讲起了这样一件事:“今年秋末冬初, 我家阳台的花盆中, 不知谁无意丢下一粒西瓜子。不几天, 我惊奇地发现, 花盆里竟然长出了嫩芽, 而且一天一天地长高, 变成了藤并开出了一簇簇小小的果花。过了不久, 花谢了, 居然也结出了苹果般大小的西瓜。可惜没过几天, 霜冻就来了, 叶落尽了, 小西瓜也长不大了。我这才明白:不该开花的时候开花, 不该结果的时候结果, 是要受到自然生长规律的惩罚的。今天, 发生在同学们中的一些事情又引起了我的思索, 你们是否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迪呢?”同学们听后, 颇有感触, 早恋现象在这个班竟慢慢地消失了。

上面这件事, 既含蓄又不虚假。我只是在结尾时看似轻描淡写地点了一句, 抓住了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喻生动形象, 深入浅出, 耐人咀嚼, 发人深醒如果我正面直言说教, 只会引起学生的对抗心理, 结果会事与愿违。

浅论生物教学语言内容美 篇10

一、设计引言:感受引人入胜之美

良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先导, 一个轻松幽默寓意深刻的新课引言, 既吸引学生注意力, 又能提高学习兴趣并顺理成章地引入新课, 为上课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 在学习关注人类的遗传病时, 本人就讲了一个短小精悍的小故事:在浩瀚的太平洋上, 有这样一个小岛, 岛上的居民很少出来活动, 只有在有月亮的晚上, 才来到室外, 在月光下唱歌跳舞, 因此, 他们被称为“月亮的女儿”。为什么他们很少白天出来活动呢?因为他们皮肤呈淡红色, 虹膜呈粉红色, 非常害怕阳光的照射, 为什么这样呢?因为与世隔绝的小岛居民患有一种共同的遗传病 (让学生猜是什么病) ———白化病, 从而引出课题。学生不仅学到了生物知识, 而且得到美的享受。

二、妙用比喻:感受生动形象之美

比喻就是打比方, 尤其是采用与生活相联系的比喻, 更易于使学生接受。例如, 脱氨基作用——氨基下岗;转氨基作用——氨基先下岗再就业, 氨基酸脱水缩合——男女手牵手跳舞 (手心出汗) ;DNA——居于紫禁城的皇帝;信使RNA——钦差大臣;转移RNA——氨基酸的运输专车;联会——约会;细胞分裂——两兄弟分家。在学习细胞器时, 把细胞比作工厂:细胞壁——工厂围墙;细胞膜——警卫室;线粒体——动力车间;叶绿体——原材料加工车间;核糖体——精品蛋白质的合成车间;高尔基体——包装车间;细胞核——行政管理机构。这样一来, 学生就容易理解有关内容, 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巧用唐诗成语:感受中国古文化之美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 不少优秀的唐诗暗含着生物学原理。在教学中妙用唐诗, 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揭示生物学原理。如, 满园春色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植物的向光性;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植物开花与温度的关系;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种内斗争;飞流直下三千尺——自由扩散;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竞争关系;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成语短小凝练, 寓意深刻, 在生物学习中如能巧用成语, 则起到激发兴趣, 化难为易的作用,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 花而不实——硼对植物的影响;望梅止渴——条件反射;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食物链;飞蛾扑火——应激性, 趋光性;一山不容二虎——种内斗争。运用古诗和成语, 既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又提高了文学修养。

四、联系谚语:感受群众智慧之美

谚语是言简意赅的艺术语句, 是民众智慧和经验的结晶, 恰当地运用谚语, 活泼风趣, 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如, 一母之子有愚有贤——变异;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遗传;水是铁, 肥是钢, 少了一样, 田着慌——植物的矿质营养;山上多栽树, 等于修水库。雨多它能吞, 雨少它能吐——森林涵养水源作用。蕴涵生活智慧的谚语, 使学生易于接受, 使教师教得轻松, 学生学得愉快。

五、郑重总结:感受化繁为简之美

学习生物知识过程中, 教师以精练的语言, 通过归纳总结, 高度概括, 把知识及时地进行系统梳理, 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 微量元素总结为:新 (Zn) 铁 (Fe) 臂 (B) 阿童 (Cu) 木 (Mo) 猛 (Mn) 。各种能源总结为:糖类——主要能源, 脂肪——储备能源, ATP——直接能源, 阳光——能量最终来源。教师要善于总结, 从总结中感受简洁之美, 帮助学生更快地记住所学知识。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篇11

关键词: 语文语言 引导学生 品味欣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感悟,有的教师过于强调课堂教学的花样,有的教师则在朗读中下工夫,从而忽视语言本身存在的美及对语言内在隐藏的魅力的挖掘,因此,学生不能真正深入地感受语言美,从而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新课标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感受语言的优美。”可见语言美的品味和欣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转变教学态度及观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及早对学生进行语言美的教育,重视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文本中的语言,感受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散发的美感,调动学生阅读文本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体验字词之美、语句之美、语境之美中,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与积累中,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和欣赏教材中的语言美呢?身为一名已有多年经验的语文教师,我试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及不断反思、尝试和总结入手,谈谈个人见解。

一、图文并茂,化复杂为浅显,化内隐为直观,欣赏教材的语言美。

在课文教学中,有些文字和言语难以用口头语解释清楚,往往这种解释对学生的理解没有太大的帮助,特别是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那么,如何让一些较复杂难吃透的字句变得通俗易懂,更直观且浅显化呢?在现今电子科技这么发达的时代,解决这个问题没有太大问题。可以适时运用多媒体设备,把纯粹的文字图文化,可通过静态图片或是动态图片及视频,将生涩难懂的语言直观浅显地呈现,为学生创造特定的语言环境,并引导学生融入这个环境,犹如亲身体验,让学生主动地感受和发现语言的韵味和意境,再回味课文中的语言美。如笔者在课文教学时,往往先让学生自己默读,画出自己认为运用得极妙且富有新意的词语,以及写得很有意境、句式用法较为新颖少见且难以理解的句子,在头脑里试着用画面呈现,想一想美在何处,好在哪里。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亲身体味到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句子的优美形象,进而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二、文本范读,化静看为听,化静听为读,体验教材语言美。

新课标在目标定位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朗读是学生领略课文蕴涵情感的最佳途径,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对语言文字有敏锐触觉的表现[1]。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中品味和体验文中的语言美呢?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美读”,即有感情地朗读吟诵课文,在入情的朗读中达到与作者心灵相通的境界,感受审美对象的美[2]。因此,提供范读是必不可少的,范读有两种形式,包括名家范读与教师范读。充满激情且富有感情的范读,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有不可低估的运用,它是学生→老师→作者之间产生思维碰撞及情感共鸣的桥梁。教师通过范读,在讲解中为学生传授一些好的朗读方式和朗读技巧,使之在体验语言美的同时逐步提高朗读能力和水平。学生通过用眼睛看读转化为用耳朵听读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转化为自己朗读,从而触动心灵,在朗读中不断体味作者的情感,进一步获得情感熏陶。有了范读和自读的奠基,教师在进一步推动学生通过引读和议读,通过对一些难以理解或是富含蕴意的字词、句子、段落等的反复朗读、理解和评析,获得进一步的内化与提升,真正吃透教材文章,切实体验语言美。

三、角色转换,化文字为画面,化画面成意境,品味教材中的语言美。

在教材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的意境及作者语言运用的情感呢?让学生当一回“作者”,即角色转换。角色转换,是激发学生对作品景物、人物内心情感想象的一种有效方式。角色转换后的想象对于学生在文字的理解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文本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作者,从作者的角度体会文本中语言的意境,包括散文用清丽柔软的句子缓缓道出的韵味美,诗歌用精练简洁的语言渲染的意境美,寓言、童话等用深刻又朴实的话语刻画的哲思美。通过猜测、联想、揣摩,感受作者的情绪,身临其境似地理解与领悟语言的内涵,经过再次诵读,以画的形式将文字一幅幅的呈现,进一步感受画面的意境,品味语言美的魅力。

“学生是幼苗,需要知识甘霖的滋润;学生是火炬,需要教学智慧的点燃”。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发现教材文本的特殊性,把握教材的要点,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在自身深层次领悟文本内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潜在的知识经验,推动其前知识发展水平,培养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言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水平。当然,多年的执教经验表明,有效的教学应该“知己知彼”,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发展水平,并且精心挖掘教材中蕴藏语言意境,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品味和欣赏到教材文本的语言美。爱迪生说:“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身为小学语文教师,首先我们要对自己做一个准确的定位,不仅仅是一个传授者,更是一个艺术的欣赏者,和学生共同携手,帮助其睁开善于发现美的眼睛,通过眼睛去观察,通过耳朵去聆听,通过心灵去开拓,以外显到内化,真正成为懂得感受与品味美的人。

参考文献:

[1]李鹏.浅谈任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美.读写算:教育导刊[J],2015.12.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美 篇12

一、活说历史———直观鲜活之美

历史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 枯燥的灌输。平淡无味、缺血少肉的讲述只会使学生闻史欲睡。历史课堂的教学应讲出色彩, 讲出声响, 讲出形象。把历史讲“活”, 从语言的要求来讲, 就是要把历史人物讲得栩栩如生, 使学生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就是要把历史事件讲得活灵活现, 使学生如入其境。在历史课堂里, 我们应该听得见几千年前陈胜吴广“王侯将相, 宁有种乎?”的振臂高呼;看得见万里之外法国人民高唱马赛曲开赴前线的壮丽画面;触摸到祖国各种各样精美绝伦的文物遗产;感受到无数杰出人物金子般的思想品德……

二、趣说历史———幽默机智之美

信手拈来, 妙语成趣。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充满幽默风趣, 处处彰显机敏和智慧。且让我们领略易中天先生的连珠妙语吧:“诸葛亮带了两个小孩子, 焚了一炉香, 坐在城上, 搞起了卡拉OK啊!司马懿来到城下大为惊诧, 说这个牛鼻子老道他搞什么搞, 城门大开, 他开Party啊, 于是撤军。”易中天先生就这样通过用一些“无厘头”的搞笑语言, 深入浅出, 化雅为俗, 从而使大家在谈笑间了解了历史。德国学者海因兹·雷曼麦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 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是的, 假如我们的教学语言能时常幽上一默, 给孩子们带来一些高雅、优美而又“深入浅出”的趣说, 使深奥的道理形象化, 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相信我们的孩子定会乐于遨游于知识的海洋!

三、演说历史———情感节奏之美

演说, 就是带有情感、节奏、技巧地发表意见, 说明事理。历史是有感情的人创造的, 同样需要有感情的人去讲授。演说历史, 首先就要求教师是用心、用情在讲述历史。要感染学生, 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有色。讲岳飞被害、嗣同殉难, 我们要有悲愤之情;讲红军长征、抗战胜利, 我们要有激昂之情;讲港澳回归、嫦娥奔月, 我们要有自豪之情……

演说历史, 还要求教师的语言富有节奏美。在历史课堂上, 讲声势浩大的群众运动、革命斗争, 不妨语气激昂、雄厚;讲奸佞当道, 百姓遭殃, 不妨韵律低沉、凝重;叙述一段生动曲折的过程, 要节拍分明;至于如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诗句时, 就要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如纪连海老师讲述历史, 或高昂或低沉, 或充满激情或荡气回肠, 或快速或停顿, 无不摄人心魄, 拍案叫绝。

演说历史, 还要求教师善于借鉴评书的语言、相声的包袱来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历史教学中像“说评书”、“讲故事”那样讲课, 经常“卖关子”、“留悬念”必会使我们的教学妙趣横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四、悟说历史———深刻隽永之美

对一个教师来说, 单追求“趣说”, 一如只重外表花哨, 只有花架子, 难免华而不实, 我们更要追求语言的“魂”———丰富的知识、深刻的思想、独到的见解。教学语言与其说是语言的力量, 还不如说是思想的力量。譬如易中天、纪连海说史常常有声有色, 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在于他们那精彩迭出教学语言富有宽广的内涵。他们以现代视角对历史进行个性化解读, 品读历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 让观众、读者获得现代语境观照下的古今历史与政治对比的感悟。在“一个故事, 一点启示……”中给我们以思想启迪, 以精神享受, 以人生领悟。

上一篇:头颅CT扫描下一篇:广告宣传中的新闻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