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2024-10-23

音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精选12篇)

音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1

音乐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将会像音乐作品的美一样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和美的启迪, 这是一种无形的艺术教育, 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除了要重视音乐教学法的研究外, 更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文化修养。只有具备这些综合能力, 才可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感的语言, 丰富的教学手段, 让学生感受美, 才能更好地达到美育的目的, 使课堂充满感情色彩, 富于艺术性和感染力, 使语言美与音乐美完美和谐。音乐是声音的艺术, 它是以一定特性的音响作为基本材料的。音乐的音响有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四种特性。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听、唱、动、奏、写等内容自始至终都离不开音乐的四种性质。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识, 必须先学会、学好既难记忆又难理解的读谱知识, 如音符的长短名称、拍号的含义、半音全音知识、复杂节奏型等, 学生在学习时总是提不起兴趣。如果教师在讲述这些知识时, 适当地运用一些风趣的语言, 那么就可以使之变得妙趣横生。

一、美的语言在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

1. 课堂上的文学语言艺术。

语言在音乐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音乐艺术的造型基础与创作核心, 如果在音乐教学中不使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就会使其变得枯燥无味, 失去艺术的魅力。音乐语言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有一定指向性的点缀性音乐, 其中包括音乐课中的师生问好、起立坐下、鼓励、过渡、情绪渲染等。教学音乐语言应贯穿于整堂音乐课的始终, 使学生一直沉醉在音乐中, 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潜移默化地感受和欣赏音乐, 从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听着节奏鲜明的音乐律动进教室;用连续弹奏几个音区的分解主和弦表示起立和坐下;让全体学生有表情地唱师生问好歌, 回答问题后, 用鼓掌拍出节奏表示鼓励;在学生演唱或演奏前, 根据不同的歌曲和乐曲进行不同的前奏提示。经常采用这些方法, 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 增强节奏意识。教师在讲解和范唱时, 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 准确诠释歌曲或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课堂中语言的语速、语调。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语言力求抑扬顿挫, 富于音乐的节奏美。在音乐课堂中, 本来就有美妙的音乐, 这就更要求教师的语调抑扬顿挫, 语速适中, 快慢得体, 语感优美, 富有节奏。那种平淡的滔滔不绝, 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 更会破坏音乐课的美感。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语言力求充满情感, 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 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的内心体验, 它在小学音乐学习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音乐学习中理解和表达的心理基础。教师应通过语言激发学生的情感, 达到心与心的交流, 把真、善、美的种子播进学生的心田。

3. 音乐教师的形体语言艺术。

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 可以巧妙地溶入歌表演、歌伴舞、集体舞等体态律动来辅助教学, 这些形式既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 又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 不失为深受孩子欢迎的教学方式。音乐课上教师的肢体动作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唱一首歌或欣赏一部作品的过程中教师要用一些手势或身体的动作传达作品的情感, 以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在教唱新歌时, 如果没有特殊的效果要求, 我一般都是自己范唱;实践表演时, 我也是尽可能地“亲自上场”。如在欣赏《金瓶似的小山》时, 我用几个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 使学生很快进入欢快活泼的情境之中, 并准确掌握藏舞的基本动作, 从而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歌曲。

二、美的语言能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感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 首先包括的是对着人的心灵谈话的艺术。”在以歌唱为主的音乐课型中, 歌唱中的音准、节奏、力度、速度等基本要求是应注重的, 然而对歌曲的二度创作———挖掘演唱者对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则更重要, 这就要求学生准确理解歌词内容, 进入歌词意境。可采用朗诵的形式, 净化学生的心灵, 朗诵歌词要注重情感的投入, 语言的韵律、色彩的明暗、声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从而通过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感取悦于人, 达到心灵的美化, 情感的升华。以歌曲《早晨的歌》为例:甜甜的风, 微微的笑, 早晨的空气多么好, 露珠儿闪, 树影儿摇, 一扇扇门窗打开了, 晨光里书声琅琅起, 大路上人们在长跑, 树上的鸟儿也在叫, 告诉人们要起早, 啊, 早晨好, 早晨好, 早晨的歌儿多么美妙, 这甜美的音色, 轻快的节奏, 诗一般的语韵, 将学生带入清新的户外世界, 迎接明天的太阳, 这将会激励学生健康向上、积极进取, 在优美的朗诵韵律的刺激下进行歌唱, 定能收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三、美的语言是课堂的优化

法国名家卢梭说:“除绝少例外, 音乐家的艺术绝不在于对象的直接模仿, 而是在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接近于 (被描述的) 对象存在本身所造成的意境。”在欣赏课教学中, 语言对意境的营造极为重要, 从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各种场景、人物情感,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寻找音乐形象进入意境。管弦乐曲“春乐序曲”这一作品展现了我国人民在节日里敲锣打鼓、载歌载舞的喜庆欢腾场面, 欣赏这一作品时, 教师要先播放春节序曲的音乐, 然后在这轻快动人的旋律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驰骋在节日的欢乐场面中, 兴奋陶醉, 使他们仿佛看到多姿多彩的秧歌舞、优美飘洒的农绸舞、滑稽活泼的民间杂耍, 看到人们尽情地歌唱幸福的新生活, 憧憬美好的未来。教师再有意识地进行意境的描绘, 将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紧接着欣赏全曲, 听完后再进行简短的讨论, 描述节目中各种喜人热闹的场面, 情景交融。

摘要:小学音乐课教学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音乐知识, 因此教学语言必须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这是对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科学的音乐知识, 借助于精确的语言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其内容, 科学表达即语言周到严密, 含义准确, 遣词用句精当, 合乎语法规律。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语言艺术,风趣语言

参考文献

[1]张冯萍.音乐课教学语言的设计与讲究, 2006.11.

[2]梁晓娜.浅谈音乐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艺术.山东教育 (小学刊) .

音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2

内容提要: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文之道在乎“情”,教学亦是如此。要做一个有感染力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有理性的思考,真挚的情感,还要有幽默的语言。风趣幽默的语言是润滑剂,可以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可以带来笑声和笑过之后的思考;而“披文入情”,以声传情,注情于声,声情并茂的语言更能引导学生进入语文世界,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拨动学生的心弦,可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幽默 清晰 意切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

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把知识的种子,做人的“规矩”播撒入内,让他们品尝有知的快乐。捷克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最神秘的。”因此,教育人使用的语言应当是艺术的语言。生动幽默添情趣,清晰动听易入耳,情真意切增温暖。

一、生动幽默添情趣

幽默的语言是教师智慧和自信心的表现,具有创造性和启发性,能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和想象,会意其妙处,锻炼学生课堂思维的灵活度,启迪学生智慧。据教育学家调查统计,90%的学生喜欢教师幽默的教学语言。前苏联作家斯维洛夫曾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语文课的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能使繁重严肃的教学变得轻松活泼,平淡无奇的内容变得生动有趣,抽象深奥的说理变得具体形象,从而达到帮助理解、加深记忆、提高效率的作用。记得我讲《山市》的:“危楼一座”时,学生不懂“危”的意思,我便在黑板上写了个高高的“危”字,学生看了直笑,我解释说这就是“危”的古意——高。不过若其它字也写得这么高,那大家定会笑话老师“字高”——自高自大可不好,“有点自大”就是个“臭”字。这样学生们不但在会心的欢声笑语中形象地记住了词意,而且受到了做人的教育。不仅如此,幽默的语言还能缩短与学生的心灵距离,融洽师生感情。语文教师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阅读日记。同学们在日记里亲切地称我为他们的朋友、笔友,这跟我幽默地批改语气是分不开的。记得有一个叫李建平的同学在日记里就美打伊拉克发表言论:“如果我当选为地球球长,我一定要治裁美国,轰平五角大楼”。我批注说:“我敬佩你的正义精神,但我决不会投你一票,因为你当选为球长后,世界将永无宁日。”教师的幽默诙谐、轻松,能够折射出真善美的心灵之光。即使遇到不愉快的事,教师也要冷静思考,用风趣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开导,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无思想压力的情况下受到温馨的教育。一次做单元综合练习,批改时发现有些学生抄袭。怎么教育呢?课起始,我说了这样一段话:“天工造物真是无比奇妙,即使是同一种同一类的物也会有千差万别。人们不是说,天底下绝对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吗?可这一次我们班却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批改作业时我发现不少人的面孔一模一样,比如这个嘴角往下歪,那个嘴角也往下歪,孪生姐妹也没有像到这个程度呀。请你们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学生们先是煞有兴趣地听,接着表情上有点紧张,最后大声笑着说:“抄”。毛病由学生自己诊断,教师只要顺势而下,指点迷津就行。

二、清晰动听易入耳

教学语言清晰响亮,动听入耳,情趣横生,能诱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启发学生深究底里,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学生受到语言美的强烈感染。语言活泼、形象、鲜明,学生如身临其境,见其人,问其声,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学习效率自会提高。语言的生动性还表现在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进行论说文教学、语文知识教学、概念术语讲述时,尤须注意,不能凌空,要举实例,善分解。如修辞手法“移觉”也叫“通感”。直接讲述概念,学生不易理解,例子一举,学生就一清二楚了。“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把“渺茫的歌声”移来描写“缕缕清香”,听党和嗅觉打通,学生就有感觉了。

三、情真意切增温暖

教学的魅力往往来自教师的魅力,教师的成功往往始于学生的成功。教师要善于抓住机会,在课堂上制造焦点。学生在欣赏教师,崇拜教师中,亲近教师,亲近语文,从而享受语文。师生情感产生共鸣、撞击和生发,共同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形成“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教学效果。

语文课堂是饱含情意,富有诗意,体现创意的课堂。语文教学的过程,一般来说是凝固的文本和师生的思想融合在一起的过程。在这个往返于理性和感性之间的活动中,世态的冷暖,人情的厚薄都在缓缓流淌。它浸润着师生的心灵。课堂也就成了一次生命的洗礼与润泽。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激昂慷慨,犹如大江奔涌,一泻千里,给人以排山倒海之势,教这类文章应激情饱满,给学生造成一种激昂,亢奋的课堂气氛。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突出的特点是语美、景美,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较为含蓄,教这类文章要注意授课语言的优雅洁净,注意把重点放在充满情感的朗读上。总之,在讲课时,教师应满怀激情地分别把这些情感因素源源不断地送给学生,使他们受到情的感染和熏陶,在情感中得到语文知识,在情感中培养语文能力。

总之,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它能轻而易举地成就一件事情,也能毫不留情地毁掉一件事情。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有艺术地驾驭语言的能力,在幽默、清晰、亲切

的艺术当中,去展现自我,传播知识,教化心灵。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3

关键词:语言 兴趣 规范 幽默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对于教师来说,更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艺术。教师教学的主要方式是通过说话来进行的,因此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一项极重要的基本教育教学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要求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还要不断优化教学语言。音乐是最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教学方法,更要关注教学语言,教师要善于用通俗易懂、精辟简练的语言表达音乐的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感受能力。总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音乐教师要想教好课,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注重讲课的语言艺术,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教学中要使用规范精准的教学语言

规范、精准的教学语言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将知识理解透彻。

(一)教学语言要规范

我国的汉语发音因地域的不同而差异甚大,北京话与广东话相差甚远,上海话与四川话又大相径庭,即使在同一省、市、县,说话语音也有差异。但作为一名教师,为了将教学内容表述得清楚,易于学生理解,就要使用国家规定的教学语言——普通话。教师在讲解和范唱时,要做到语音标准,字正腔圆,这样才能准确诠释歌曲或乐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才能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美感享受,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语言要精准

音乐知识本身是严密的、系统的,而教学有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教课任务,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精炼准确。

“精”是少而有分量,“确”是恰切地表达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恰切地阐明事理,击中要害,句句吸引学生注意力,就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课堂语言啰嗦重复,内容空洞乏味,学生就会厌倦,精力不集中。所以,教师要反复锤炼自己的语言,力求讲课语言的精准,达到句句有内容,富有真知灼见。但是,“精”不意味着过分浓缩,把语言弄得晦涩难懂。在讲课中,对学生已知的东西,简言概括;对学生必须掌握而又难懂的知识,就要讲得细致深入,反复强调。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戒使用“差不多”“大概”这样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语汇,要善于运用音乐艺术规范的专业术语。

如在表述音乐中的“节奏”与生活中的“节奏”时,所使用的后缀是不同的。生活中常用“快”“慢”来表示,而在音乐中严格地表达语义,则应该用“紧凑”“疏缓”来表示。因为“快”与“慢”在音乐中表示速度,而节奏则是长短时值的组合。又如关于拍号与拍子,拍子是拍号的上位概念,表示作品的强弱规律或强弱之间的关系,而拍号不过是拍子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以几分音符为一个单位拍,每小节有几拍。在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讲清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中要使用生动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

(一)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教师的课堂语言要生动形象,能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的事例,将深奥的理论讲得浅显易懂,将枯燥的知识讲得风趣动人。音乐本身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相应地要生动形象,精确凝练,把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艺术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音乐中有些知识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在讲授时,要力求做到化生僻为通俗,化抽象为具体,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能真正地融入音乐中,接受艺术的感染与熏陶,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达到美育的目的。

此外,教师讲课时还要注意选词、句式和语言的感情色彩,上音乐课虽不是发表演说,但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领会教学内容与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使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得到更好的发挥,教师的语言应与教学内容、音乐作品基调一致,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

(二)教学语言要幽默诙谐

幽默是语言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师语言幽默睿智能使整个教学顿时生辉,并能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在这种气氛中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课堂幽默是一种教学艺术,沉闷的课堂会使学生产生压抑感,如果教师能适时讲一个小笑话则会使学生开怀大笑,立即兴奋起来。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用比喻、夸张等修辞形式创造幽默生动、妙趣横生的教学语言,寓教于乐,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中要使用明白易懂的语言

讲课的语言既要有书面语言的精准,又要有口头语言的明白易懂,顺口悦耳。书面语言的结构往往较严谨,句子较长。附加成分多的,可是句子细致严密;联合成分多的,可把互相关连的事物联系起来,气势畅达。但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语言,长句不易听懂,学生记了前句漏了后句,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考虑教学语言是否明白易懂,考虑到音乐教学的特点和教学效果。反之,则会形成枯燥难解的课堂教学。

四、教学中要注意语调变化

语调是指句子里的声音高低和快慢轻重,语言只有通过语调才能表示一定的语气和情感。音乐作品是通过旋律、节奏、和声、曲式、配器等因素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语调的顿挫、节奏的快慢、音量的大小能表达出喜怒哀乐和抑扬褒贬等各种不同的感情。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正是因为有了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的完美结合,才富有它迷人的艺术魅力。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语言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语调变化,努力探求语言的节奏美和韵律美。课堂语言的语速、语调要做到缓急一致、轻重一致、高低一致,做到恰如其分,使创造的情境和音乐的氛围相互交融,浑然一体,鲜明生动的语言需要注入教师的感情和个性,让学生把握住音乐的脉络,全身心地感受音乐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音乐的审美价值。

总之,教学语言贯穿于我们教学的整个过程。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若要达到相机诱导,就要做到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获取心得。教学语言是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只有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才能引起学生受教的兴趣,从而激发其情感、思维、创作。

参考文献:

[1]王红梅.浅谈音乐教学的语言美[J].希望月报,2006(16).

[2]谭红.语言:课堂教学的金钥匙[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4).

[3]黄小琴.浅析音乐教学中价值观的教育[J].吉林教育,2010(2).

[4]徐敦广.审美现代性视角下的美国音乐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浅谈音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4

关键词:音乐教学,心理学,重要性,语言艺术

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 在各种艺术中唯有音乐最富于心灵性, 给人的是一种深永的心灵的愉悦[1]。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体现着音乐的天籁之音, 人们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和使用, 达到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美化生活的目的, 同时音乐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将写在书面上的韵律通过乐器或声音表现出来, 表达思想和感情交流, 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音乐的感悟, 表现和创造, 是人类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反映, 如果我们把德、智、体、美等美育课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2], 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战略任务中发挥着其重要的功能, 尤其是在基础教育阶段, 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育任务, 更重要的是要从教和学的过程中发挥其美育教育的功能, 进一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3]。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 丰富精神生活[4]。

音乐课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 不仅仅能够使学生学习到基础的乐理知识, 对音乐的起源和发展得以了解, 还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和思维方式, 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认识人生, 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美育特别被蔡元培所提倡, 他认为美育有特殊的意义, 他可以引人进入一种“自美感以外, 一无杂念”的意境[5]。除此以外, 通过对音乐的学习和练习还能使得学生们在其它主课学习的紧张情绪中得以放松, 缓解学习的压力和学习的疲劳, 促进主课学习的效率。要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让学生主动认识到、体会到音乐学习的重要性, 除了让他们学习和练习还是不够的, 还需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 尤其是好的语言能够达到沁人心脾, 发人警醒的效果,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组织, 和语言表达方式, 用通俗易懂、简练、精辟的语言表达音乐中的奥妙, 培养富于责任感和创造的现代公民[6]。

一、把握学生音乐课学习心态, 合理运用语言技术激发学习兴趣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 由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各异, 因而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学习态度及其投入程度也就不同, 尤其对作品的形式以及表现形式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也随着自身年龄的增长, 阅历的不断丰富而产生不同的需求。将音乐的学习可以划分为音乐情感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音乐创造的学习。

音乐情感的学习主要依托于音乐表现、创造和鉴赏, 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态度以及感知、理解、表现和创造音乐情感的能力。中学生心理特征一方面表现在年龄方面, 他们还处在一个半幼稚, 半成熟的状态, 认识活动意识性进一步增强, 抽象思维占重要地位, 但形象思维仍然在起作用, 而且音乐能力逐渐发展走向成熟;另一方面, 由于他们这个年龄阶段处于变声期, 歌唱发生困难, 而学习其他表演方面的乐器又受到条件的限制, 所以在情感方面的学习欲望产生极大的要求, 尤其在欣赏音乐上表现极为突出。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 因而“模仿学习是一个人的行为模式:学生模仿教师的范唱是歌唱学习的特点, 模仿成年人演唱风格及行为方式也是其音乐学习的一种情感表现。中学生虽然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 也学会了评价别人和评价自己个性品质, 因此, 这种模仿学习常常带有盲目性和倾向性。如对通俗流行音乐, 他们大部分持喜爱态度。这是他们的情感阶段所决定的, 也与整个文化环境有一定关系。

音乐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中学生音乐学习中比较具体和直接的内容, 也易于表现。音乐知识具有一定的概念性和抽象性, 技能的训练也有一定的操作性和反复性, 授课的对象大多是13—16岁之间的学生, 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 生理及心理较之少年时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并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因此, 教师在课前, 首先要了解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和技能时的心理,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 找出教学最佳方案, 才能使这些概念转而形象化, 具体化, 使演奏技术明确化, 有效化。音乐知识运用于乐器的演奏和歌曲的演唱过程中, 可以给他们带来极大愉悦, 在这种愉悦中, 他们获得了奖赏, 因此, 他们急于一次又一次地去尝试, 去表现, 去创造。在学习过程中, 中学生害怕失败, 一旦失败, 学生马上容易表现出受挫后的悲观心理, 以致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

在音乐学习中, 创造性活动与创作包括即兴演唱、演奏、律动等活动, 以及音乐作品的创作和改编, 它是培养和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能动与积极心理主要表现是:一方面表现欲增强, 对每一个创造活动都会充满高度热情, 期望最美的结果, 以求得称赞和表扬;另一方面, 满足欲望热切, 心情地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曲, 为自己也能够进行创作而找到心理平衡, 并希望得到奖赏或鼓励及引导。被动与消极心理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生把创造性学习看得过于神秘, 把失败看得过于恐惧, 随之产生一种害怕心理, 不敢参与创作学习[7]。

二、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手段, 更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师生之间传递信息、老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 新技能等等音乐教学的过程都离不开语言, 而且语言和音乐之间还有着密切联系, 即使语言不直接体现, 音乐也和语言紧密联系着, 这是因为音乐和语言同为人类自我表达以及相互沟通的重要手段, 就像是同一棵树上结出的果, 必然有着亲缘的关系, 例如语气抑扬顿挫, 高低起伏, 轻重缓急等都与音乐相近, 尤其是当它们出自本能, 处于自然结合的状态, 因此语言和音乐的结合十分重要, 所以, 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和应用, 语言与音乐结合的方式是非常必要的。著名音乐教育家奥尔夫对音乐教学的一大贡献也在于此, 他就曾指出:“音乐节奏的两大根源就是语言和动作。”从而他应用合理的语言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手段去进行音乐教学, 这也使得他在世界音乐教育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从音乐教学的一开始, 就有必要使孩子们和学生们从教材中, 从歌唱中以及从自己的即兴歌唱或创作中, 实践、体验和领会音乐和语言的这种天然的结合美, 这种美的教育是音乐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然不仅如此, 还可以用语言作为音乐教学的出发点或依据, 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和创造。

青少年学生积极向上, 有自尊心、荣誉感。但往往因为他们还是孩子, 幼稚、不懂事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的问题, 因此他们对于音乐中内涵的深奥的道理还不能完全理解和认识, 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指导他们领会其中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学习音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以及对其它学科的促进作用, 使学生心悦诚服, 自觉学习;其次, 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引导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如何体会音乐带给我们的听觉和感觉上的享受, 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最后, 以表扬、激励为主, 坚持正面教育,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要坚持正面教育, 对他们表现的积极性和微小进步, 都要注意肯定, 多加赞许、表扬和激励, 而这些也都是通过语言这种媒介来实现的。

三、语言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 教师的语言要有感染力

要做到这点, 首先老师应该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 字正腔圆, 让学生易懂, 而且这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同时老师的语言应该精炼, 抓住内容主题进行阐述,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 引导他们积极地学习和创造;在音乐课上老师语调的高低, 语气的缓急都要同音乐的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相结合, 相互协调, 这样可以创造更为真切的体验情境, 并使学生在语言的感染下更快地走进艺术情境, 并加深对音乐的感受, 增强艺术表现力。例如《长江之歌》, 这首歌曲讲述的是中华民族最著名的母亲河长江, 我们在教授这首歌曲时就应该以长江为切入点, 让同学体会我国江河的美丽, 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当进入到这首歌曲的学唱阶段时, 要让学生知道1—9小节我们在唱时用中强的力度, 唱出歌颂和赞美之情, 10—13小节声音力度较弱, 讲述我们都是母亲河的儿女, 14—16小节声音力度较强, 表达母亲的伟大, 高潮部分声音力度渐强, 表达我们对母亲河的热爱。我们应当面带微笑, 饱含深情地演唱《长江之歌》这首曲目, 教师在教唱的过程中还应该重视无声体态语言 (形态、神态、动作、手势等) , 无声语言与有声语言结合构成和谐统一的课堂语言整体。

(二) 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

在教学过程中, 老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利于学生形成表象, 并将这种表象与自己对教材的感知进行联想, 从而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8]。通常在课堂上, 如果老师照本宣读, 那学生肯定感觉枯燥乏味, 没意思, 听不懂, 这样就逐渐削弱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所以, 在讲课时, 老师的语言要简练, 通俗易懂, 生动形象, 才能帮助学生掌握那些枯燥乏味, 难以理解的知识, 要做到这点老师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来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和。例如, 在发声练习中, 按照书上的

这样带上学生名字做发声练习,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她们喜欢唱发声练习, 不至于唱坏嗓子, 这种练习对唱歌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同时在讲述气息的时候, 我们还可以让同学们体会缓缓闻花香, 以及慢慢吹蜡烛的感觉, 而这恰恰是唱歌时的气息感觉。可以看出教师教学中的语言越形象、生动、选用的例子越贴切, 学生就越容易理解, 这比起一大堆枯燥的纯技术语言, 要实用得多。

(三) 教师的语言要韵律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艺术, 首先包括的是对着人的心灵谈话的艺术”[9]。一首好的音乐作品, 正是因为有了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的完美结合才富有它迷人的艺术魅力。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曾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 清晰的教学的老师, 他的声音便该象油一样侵入学生的心田, 把知识一道带进去[10]。我们的课堂教学语言也是如此, 美化音乐课的教学语言, 可以提高音乐课的审美价值。教师要注意让课堂语言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恰到好处地表达教学意图, 增进师生间的交流。如:过渡性的语言, 可采用适中的音量, 自如的语气, 给学生理解、吸收的空间;对富有激情的教学内容, 可加快节奏, 调整语言的力度, 做到抑扬顿挫, 感情充沛, 变化有效, 牢牢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的语言韵律优美, 富有感染力, 能把学生带入到音乐情境之中, 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印象, 引起学生的共鸣,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歌曲“大森林的早晨”为例:淡淡的晨雾, 静静的流水, 山重重, 树重重, 重重和绿树中鸟儿歌声脆。古树参天, 竹林青翠, 山重重, 水潺潺, 潺潺溪水边鲜花笑微微。诗一般的语韵, 将学生带入清新的户外世界, 迎接明天的太阳, 这将会激励学生健康向上, 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这优美的朗诵韵律的激发下进行歌唱, 一定能收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音乐课有他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可用有一定指向性的音乐。如在上音乐课时, 师生问好, 就可以用歌唱的形式来练习, 听到琴声1 3 5 1时就表示起立, 听到1 5 3 1时就表示坐下, 问好时, 就可用

在这个练习过程中, 可以培养学生听音和模唱, 音乐语言贯穿于整堂音乐课, 使学生一直沉醉在音乐气氛中, 增强学习音乐的兴趣, 潜移默化地感受和欣赏音乐, 从中受到教育。

(四) 教师体态语言的运用

要上好一节音乐课, 老师除了要有文字, 音乐语言外, 还应有恰到好处的体态语言, 即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适当的肢体动作及丰富的面部表情。音乐课上, 老师的肢体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指挥学生合唱时, 起音、收音、两声部进入等都用指挥手势来表示。如:在欣赏《青春舞曲》时, 教师可跳几组简单的新疆舞小组合, 使学生很快进入歌曲意境。面部表情也是教师体态语言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在唱歌过程, 在力度, 速度等方面需要做出对比时, 教师若用有声语言就很可能破坏了歌声的美, 而用无声的口型加以提示, 则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五) 教师的语言要言简意赅

语言是重要的, 但音乐课必竟不是语文课, 要真正体现音乐课的价值, 就必须在音乐课上充分展示音乐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因此, 老师不要把语言的重心放到描述音乐的内容和形象上, 在现实中的青少年来说, 由于思维的发展, 感情的丰富, 他们不仅善于联想更喜欢想象, 喜欢沉醉于语言无法描述的音乐艺术的情感世界之中。所以, 过多的语言往往会干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或欣赏, 更易抹杀学生独特的艺术想象, 喧宾夺主, 从而削弱了音乐教学的独特魅力。这就要求教师要力求做到教学语言简洁, 明确出现时恰到好处。

参考文献

[1]叶太平·中国文学的精神世界[M].正中书局.1994454.

[2]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257.

[3]尹红·音乐教学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252.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002435.

[5]王丙照.郭齐家·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293.

[6]杨东平·教育现代化:跨世纪的主题[M].光明日报[G].1993.11.

[7]张淑珍·音乐新课程与学科素质培养[M].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154.

[8]傅道春·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288.

[9]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M].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3.161.

体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5

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使用好语言艺术呢?我认为要体现以下“四性”

一、语言的针对性;教师在语言运用上,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情况和不同的体育训练项目,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尽可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知识较丰富,接受力较强的高年级学生要多使用经过提炼的规范化的教学语言,而对低年级学生则宜多使用生动、浅显明了的教学语言。

二、语言的科学性:体育教学是一门运动科学,科学的内容需要科学的语言去讲解,而语言的科学性,主要应体现在“具体、准确、全面”六个字上。在教广播体操过程中,教分解动作时,要用具体、准确的语言去讲解动作要领,在学生掌握了分解动作要领后再强调动作的完整性。只有这样由浅入深的讲解,由部分到整体的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动作要领,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受到感染和触动,从而使学生掌握每个动作的要领及整套动作的完整性。

三、语言的趣味性:小学生年龄小,精神不易集中,常被外部环境因素干扰而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所以体育教师的语言要风趣。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常使学生有新鲜感,而新鲜的东西又易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注意,从而是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如在做跳马练习腾空时用“身轻如燕”,落地时用“稳如泰山”等语言来激发学生对动作质量的追求,效果就非常好。

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语言艺术 篇6

一、通俗易懂自然流畅

(1)通俗易懂:把化学教材中比较艰涩、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浅显易懂、比较活泼的口头语言,如适当运用韵语、口诀、顺口溜等,能揭示知识规律,加深理解,而且琅琅上口,便于记忆。(2)自然流畅:正确综合运用语调和速度、重音、升降、停顿诸要素,可使语言和谐悦耳动听。

二、言简意赅形象精彩

(1)言简意赅:有的老师对一些难点喜欢多讲,唯恐学生不懂。其实化学有的难点特别是那些比较抽象的概念,讲得越多越糊涂。话不在多,关键是抓住要点,采用适当修辞,使用精辟语言,容易讲清问题。(2)形象精彩:使用修辞手法,创造语言情绪使师生心灵相通,激起共鸣。学习者把听课当作一种美的享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学有所得,品有余香,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化学教学中,教师如能选用一些引起学生熟悉、富有情趣的事例作比喻,就可以化抽象为具体,转微观为宏觀,变深奥为简明,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四、因势利导巧于点拨

讲课是一种复杂的劳动,是一门神奇而又巧妙的艺术。化学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捕捉时机,灵活而有分寸地因势利导,恰到好处的点拨,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应重视化学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学语言应通俗易懂、自然流畅、言简意赅、形象精彩、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因势利导、巧于点拨。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7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许多语文教学大师高度注重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处理, 喜欢使用充满艺术特色的语言去打动学生, 从而引起学生共鸣, 让学生进入一个充满情感的世界, 使之“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情感派”语文教学大师的代表于漪先生就是这样教学的。她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一间小屋, 它可能在山上, 可能在林间, 也可能在海边;可能是放飞的小鸟, 可能是天边的云彩, 也可能是海洋中的半个夕阳……那是回家的感觉, 是回到自然的梦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李乐薇的小屋———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 做一次愉快的心灵旅行。”使用这样富有情感的语文教学语言, 犹如饱含深情、充满特定精神的清泉, 滋润着学生稚嫩的心灵, 缓缓流过学生的心田, 让知识、情愫和思想自然而然地渗入并积淀在学生意识的深层, 很快将学生引入到文章所描绘的特定的境界中, 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感情冲撞力量, 很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语文课应该是有情感的, 但语文课中的语文教学语言不仅是有情感的, 还是生动风趣的, 也即要有趣味性。“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富于理趣、情趣, 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例如, 说“长城工程浩大”, 这不够形象。而如说“用造长城的砖石土块筑成一道高两米半、宽一米的长堤, 足足可以绕地球一周”, 这就形象多了。当然, 有趣味的语言光是生动形象还是不够的,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借助于幽默的手段, 形成所谓的教学幽默艺术。“教学幽默艺术的特点是既要有幽默的一般特点———机智性和娱乐性, 又要有其特殊的规定性———即在教学中的教育性”[4], 这种幽默艺术可以说是形神兼备, 其“形”为幽默, 而“神”则是教育。也是寓庄于谐的, 其外部表现是“谐”, 给人以愉悦感受, 而里面的内核是“庄”, 给人以教育收益。

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老师在讲双关辞格时, 发现学生心不在焉, 于是, 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逸闻:宋朝有一个书生, 觉得自己比欧阳修强百倍。一天, 他心血来潮, 决定亲自去会会欧阳修。他一出门, 就诗兴大发, 随口赋诗一首:“门前一棵树, 两支大丫杈。”吟到此处再也吟不下去, 这时走过一个人来接着吟道:“春来苔是叶, 冬至雪为花”。书生一听, 甚为崇拜, 决定与此人一道去拜访欧阳修, 一同和欧阳修比个高下。于是两人同坐一条船, 书生又吟到:“两人同登舟, 去访欧阳修。”无奈吟到此处又吟不下去了, 另一个人接着吟道:“修已知道你, 你还不知修 (羞) 。”其实这个人就是欧阳修。就这样, 欧阳修利用“修”和“羞”两个同音字, 巧妙地教训了不学无术又喜欢卖弄的酸书生。这则逸闻既让学生懂得了“双关”的含义, 又让学生体会到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妙处, 将学生的注意力又重新集中到课堂上来。讲究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注重幽默性, 可以调解课堂气氛, 缩短师生距离, 有利于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用幽默的方式提出严肃的问题, 使学生学习更为轻松。但是, 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也应该注意:切忌为了“趣性”而“趣性”, 盲目地追求教学语言的风趣幽默, 从而失去了教学语言作为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俗话说“萝卜青菜, 各有所爱。”把它他引用到语文教学上, 就是语文教师在选择教学语言时, 一定要针对具体情况具体选择, 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有自己的风味, 不至于成为众口一词而迷失自己。同时, 我们还要清楚, 每个老师的经历、才情、性格、习惯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而这些不同的个性特点, 体现在语言上, 就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故而, 每位教师应当根据自身的特长, 发挥自己的优势, 千万不可盲目效仿他人, 以免弄巧成拙。

大师讲的课, 总带有鲜明的个性, 深深地烙上“自我印记”, 让我们感觉他们的语言与众不同, 让人久久不能忘怀。如名震全国的三位语文教学大师, 于漪先生注重情感陶冶, 词采丰华, 情真意切的诗化语言;魏书生则是平易近人、亲切风趣;钱梦龙先生强调逻辑, 注重理性, 语言凝练硬朗、深邃缜密。尽管他们的风格迥异, 但他们在语文教学的语言处理上都有自己独到的特点和深厚的功底。当然, 我们强调个人教学语言特定风味, 强化形成自己语言特色的同时, 也不能排斥学习别人语言的长处, 关键是要学习他人长处, 形成一家之言, 彰显个性, 注重内化, 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艺术风味的语言个性风格。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其实也就是语文教学过程中选择怎样语言进行教学的问题。优秀的语文教师, 会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材结合自己的特点, 将它上成最为生动、最为风趣的语文课, 把学生听课的过程变成具有独特风味的艺术享受过程。

摘要: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是指教师将授课内容转化成准确精炼、生动传神、机智幽默、多姿多彩的语言艺术内容。语文教学不单是简单的教学过程, 同时也是情感交互过程。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语言必须充满情味。教师语言的情趣性是指教学语言生动、形象, 富于理趣和情趣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语文老师应根据自身的特长, 发挥自己的优势, 千万不要盲目效仿别人, 以免弄巧成拙。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参考文献

[1]罗学李、赵卓.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浅释[J].理论观察, 1997, (6) .

[2]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3]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

小议语言艺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篇8

自信能使人持之以恒,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尤为重要。教育必须从学生心态出发,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抱有一种主动积极的思维方式,这样教师必须利用鼓励的手段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音乐是一门表现艺术,必须通过自身心理的体验,去领会其中的内蕴,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完美的发挥,才能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学生由于平时心理素质较差,常常带有怯场的心态。教师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就要采取壮胆诱发式进行鼓励支持,如“这首歌曲大家准备好了吗?谁争取先来试试?唱错了不要紧,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嘛。”

二、利用丰富的课堂语言,调动学生的音乐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一堂优秀的音乐课,它的上课气氛必定是生动、活泼的,学生踊跃发言和带有趣味性,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地组织好课堂用语,利用各种通俗易懂、充满趣味性的语言贯穿于内容之中,传授给学生知识,使他们易于接受和消化。音乐也是一门感觉艺术,不同于其他科目。如,我们在讲授旋律时,首先必须认识到音量是有高有低的,如何理解呢?我们不妨把它与讲话时的语调进行比较,在一个调上说出这些话来,学生不难体会这种念法太古板、平淡而且很难听,那么优美悦耳的歌声、美妙的旋律不是更加离不开音的高低吗?因此,我们讲音的高低对旋律的构成,是十分重要的,这样讲述,学生印象也深刻了,也便于教师的教学。

三、利用准确、通俗的语言,增加学生的理解力

教师使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而且又培养了他们的兴趣,最重要的问题则是老师授课时的语言选择与内容结合程度,中学生的音乐课处在“感觉教学”的阶段,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否适合教育对象是决定教学效果优劣的关键。教师在讲授时,语言要清晰、简练、正确、生动,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应该通俗易懂。因此,教学语言应适应教育对象的年龄、阅历、生理等特点,特别是涉及专业术语时则要改为通俗的语句,使学生理解。把抽象的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把艰难深奥的问题讲得浅显易懂。学生能捕捉到正确的体会,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利用丰富的情感语言,从学生的心态出发,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摘要:语言是教师必备的素质,是教师的第二生命。音乐教学是一门特殊的教学,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这样的审美活动,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被音乐所营造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以上教学效果的实现必须依赖于语言艺术。所以,音乐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更需要学生情感的投入。

语言艺术在化学教学中的体现 篇9

众所周知,难易适度、新颖而令人感兴趣的教材,激动人心而生动形象的趣事,都不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去努力便能轻易记住。如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意把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与形象比喻及直观实验结合起来,能增强学生记忆的直观性、形象性,使之带上感情色彩,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授课时,幽默而妙趣生辉的语言,不但能使学生增强记忆材料的直观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同时,在无意中完成识记。语言的艺术化既可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还能使教学活动中的信息得到有效的传播。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我在化学教学语言的艺术化方面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开场白———导入的艺术

好的导入语有不可忽视的功能。现代演讲学研究表明,演讲的开头就要吸引观众,这是演讲成功的第一步。导入语要能吸引学生,才能让学生对这节课产生兴趣,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导入语最好能够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巧妙设疑,从而可以通过这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课前的疑问。

例如:在教师进教室的前几分钟,通常教室里会出现乱哄哄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一般教师的做法是先控制好课堂纪律,然后再引入新课。这样的做法不免有些死板。在讲授《空气》这节课题时,遇到这类情况,教师可以走进教室后双掌相击,大声说:“闭上你们的嘴巴……再捏住你们的鼻子!”学生照做后,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不到一分钟学生便憋不住了,马上松开手。这时教师就可以巧妙地引入问题:

师:我们生活离不开什么?

生:空气。

师:好,这节课我们就研究空气,有兴趣吗?

这样一来,学生不知不觉地被引到课堂教学中了。

课题的引入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把握好课题的引入,能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具有趣味、美感和激情,由此使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中的幽默艺术———笑声

幽默能自发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幽默,是一种用俏皮、含蓄、机智的方法,使人在笑声中领会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幽默的语言,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入木三分,使人忍俊不禁,学生在爽朗的笑声中能悟出其真谛。学生无不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应该说幽默是优秀教师的必备素质。

例如:在做亚铁制氢氧化亚铁实验时,我首先用神秘的语气配以简单的动作叙述道:“盛碱滴管更细长,插入盐液莫慌张,屏气缓滴不摇荡,白色沉淀呈絮状;倘若固执不照办,反应就给(你)颜色看。”在“颜色看”三个字上放慢速度,给人一种类似警告的威严,接着按照常规操作,在管口上方滴下碱液,学生看到试管里产生白色沉淀即刻转绿,最终变成红褐色,全都惊讶不已,寻思之余,又为领会“反应就给(你)颜色看”的双重含义而眉开眼笑。在去除杂质以提纯物质时,学生往往因使用不当而引入新杂质,针对这种情况,可形容为“前门驱虎,后门进狼”,一语双关,通过这些幽默的描述,声情并茂的讲解,学生兴趣倍增,情绪高涨,随即进入了一种最佳的学习意境。

再如:在讲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时,教师常强调为何不选用石灰石(或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这一知识点。讲授时,可增设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并与教材进行对比,配合实验现象向学生讲述:“同学们看该反应(增设的实验)好景不长,生成的硫酸钙微溶,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使稀硫酸望石兴叹,由于硫酸钙是稀硫酸与石灰石反应而生成的,所以它又无法生气。”教师抑扬顿挫的讲授,让学生听后发出一阵爽快的笑声,并领会了其中的真谛。

另外,适当地应用谐音也有助于帮助学生记忆一些化学知识,如在记忆地壳中元素含量时,氧、硅、铝可以巧妙地运用谐音“养闺女”让学生轻松地记忆。

当然,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不能为了幽默而幽默,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调笑逗乐,那只会给学生以粗俗浅薄、油嘴滑舌之感,反而会适得其反。

韵律美的艺术———语音和语调的艺术

声音讲究抑扬顿挫,音色讲究优美动听。美妙的音质用于课堂,将会给学生带来享受。在教学中,语气与音调要做一些设计和情境上的处理,不能只靠临场发挥,要知道一个声音、一部乐曲都是要进行一些声调和音色上的处理,这也是同一首歌换一个人唱,常常就是唱不出原味的道理。在每一节课的开头,教师的语调就要先定个适中的调子,定高了会越讲越高,定低了想高也就高不起来。还有就是一开始就要抑扬顿挫,这一点很重要,一开始如果语调平平,很可能整节课都会平淡无味。

教师要做到用声音吸引学生,就必须掌握好语音的运用。掌握口语音量调节,语调、重音、顿连、节奏变化等都能增强教育教学讲述的表达效果。

语气的合理运用

教师用不同语气说的话,表现出的思想感情就有很大不同。

比如,教师提问时,若学生没人回答,教师可用较轻的略微上升的语调问学生:“难道真没有同学能回答吗?”“难道同学们一点都不了解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提问有所回应。但如果教师语气较重的话,教师的亲和力将大打折扣。

如果教师不善于运用语气,声音呆板、平淡、缺乏变化,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在讲课过程中,随表情达意的需要,不时变换语气,使其有起伏变化,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语调的运用

语调有很强的表情达意的功能。美国耶鲁大学的卡鲁博士实验多种语调向学生讲授,发现低沉、稳健的语调更能让学生记住知识。我国丁传禄等人的调查研究资料表明:教师运用高亢型语调、抑制型语调、平缓型语调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的正确率在59.4%~81.9%左右。而采用变换型语调教学的班级,学生的情绪兴奋,注意力集中,反应灵敏,学习成绩正确率达到98%。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的教学情景变换自己的语调,才能吸引学生听讲,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授《燃烧和灭火》一节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语调表现出“火既是人类的朋友又是人类的敌人”。我认为引入新课时,先用平缓的语调阐述:“在充满神奇变化的物质世界里,燃烧是我们经常接触到的一种化学反应之一。”说完后,稍稍提高音调,做以下几个设问:“同学们知道吗?人类利用火已有几十万年的历史了。那么什么是燃烧呢?”最后再用稍高亢的语气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燃烧和灭火的有关知识,揭开火的神秘面纱。”

这样的处理方式,先让学生领悟到火的神圣,再被教师的问题吸引,从而能让他们带着好奇的心态走进新课的学习中。

重音的运用

重音的运用是教师突出语言意义和感情倾向的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领会语义的语音信号。教学中,教师必须熟练运用目的性重音,即从教学目的出发确定重音。

例如:在讲授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引入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时,教师可以用课堂练习的方式让学生写电解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在学生书写时,教师应该强调书写化学方程的两大原则,并在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和遵守质量守恒两个关键词处用重音强调。当学生写出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时,教师再用重音强应调遵守质量守恒,这样便可以巧妙地设计出问题,使学生发现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相等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化学方程式配平的学习中。

节奏和顿连的运用

教学语中的节奏指的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表述中,其语言快慢、强弱、顿连的变化形成的语流态势。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住整体的节奏,不宜过快,但慢中要有变换并根据学生的反映做出语言的调控。比如要突出即将要说的话,可以在开口之前设置停顿,在感情激动处、感情大起大落处加快或放慢语速并设置合适的停顿。

在教学过程中,语气与音调的运用得当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只有运用好语气与音调,才能用声音吸引学生。

手势与表情———态式语艺术

一个漂亮的手势,一个善意的微笑,常常带给学生一种美好的感觉。教师的动作语言显示着的情感激励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鼓舞和走向成功的鼓励。手势表情姿势在演讲学上被称为态势语,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传情达意的一种手段,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重要方法,它也是一种无声语言的艺术。心理学研究表明:信息总效果=7%的文字+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其重要性。在教学中,信息总效果中面部表情占55%,如果我们不做一番设计那确实是我们教学的失误。其实,课堂教学中的手势,只要做简单的设计就行了,面部表情也不需作太频繁的变换,否则也会使学生疲于应付,而把学知识变成了看表演,这也是错误的,课堂还不同于表演艺术,但可以借鉴于表演艺术。面部表情如能形成一种风格和习惯那是最好的。

例如:当某位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不妨走到这位学生身旁,身子稍稍前倾,眼光注视这位同学,并配合点头,并用言语如“嗯”“对”等语气词。这样就能达到很好地和学生交流的效果,同样也鼓励了学生。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10

答案很简单, 主要是不同的教师运用不同的语言艺术来进行课堂教学, 收到的教学效果自然也各不相同。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示范者、主导者, 必须具备良好的内在素质, 其综合运用的语言艺术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口头语言

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通过口语讲解来传授知识, 流畅、简练、精彩的口语表达, 会给整个教学过程带来生机勃勃的活力。流畅的语言好比一条看不见的线, 将所需讲解的教学内容像串珍珠一样有条不紊地串在一起, 展示在学生面前, 而结结巴巴、前言不搭后语、讲了上句忘了下句的不流畅的语言, 就会使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大打折扣, 散乱无章。所以, 流畅的语言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 教师的口语表达还要求尽量具有简练的特点。简练, 即是简洁、精练, 就像白纸黑字能让人一目了然一样, 简练的语言能让人分清主次、一听即明, 而复杂、重复、累赘的语言表达, 其结果只能是喋喋不休了许久, 学生却听得如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所以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只有用简练的口语把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 简洁而精练地说明问题, 才能用最短的时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 精彩的口语表达是课堂教学中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之一。因为要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全神贯注地听课, 就必须吸引他们所有的注意力, 这就要求教师有精彩的口语表达。那么何谓精彩的语言呢?在学生心目中, 准确、形象、生动、幽默的语言就是精彩的语言, 不是千言一腔、万言一调, 口若悬河地教导, 而是妙语连珠、循循善诱。要用准确、形象的语言, 使学生迅速地明白、领会所学的知识, 要用生动、幽默的语言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同时营造出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书面语言

对于课堂教学而言, 教师的书面语言就是板书了。板书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 教师要想使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达到一定水平, 就需要精心设计板书, 一定要具有清楚、明了、美观的特点。

板书的内容体现教学内容的基本架构, 多为重点、难点, 一旦教师写在黑板上, 不言自明是学生必须努力掌握的重点内容。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语文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地分为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因为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 人们的视线在看同样大小的事物时, 总是先从中间开始, 然后由左到右, 注意力慢慢减弱, 所以板书的内容也依照这一规律来安排, 由“掌握”到“理解”和“了解”, 重要的程度以及难度不断递减。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即是文章的主要信息, 一般写在黑板的正中, 称为“正板书”, 让学生一眼望去清楚明了, 甚至最重要的知识点还可以用彩色粉笔加上横线、圆圈之类的强调符号, 以突出强调其重要性。同时, 需要深化理解的内容可写在黑板偏左的位置, 需要简单了解的内容可写在黑板偏右的位置。这两处板书一般称为“副板书”, 起到对正板书补充说明、深化理解的作用。

板书的艺术性还表现在字体的美观、工整方面, 虽然每位语文教师写出的字体各不相同, 有些练过书法功底较好, 写起板书如行云流水, 学生观之既如艺术欣赏又能学到知识, 有些可能就写得歪歪斜斜差了许多。作为语文教师, 练好书法、写好板书是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是掌握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 所以板书一定要力求美观、工整。美观、工整的文字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美化学生的心灵, 同时也可以让他们领会到书法的艺术魅力, 明白练字的重要性, 更从侧面反映了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

三、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运用动作、姿态、表情等传递信息的教学艺术, 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

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一位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指出, 人们的信息量, 7%来自文字, 38%来自语气, 55%来自面部表情。可见体态语言在传递信息中的重要作用。恰当优美的手势、和蔼可亲的面部表情, 都可以创造丰富多彩的语言情境, 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和感染。有人比喻说, 知识好比种子, 教师的亲切态度好比阳光, 学生愉快的心情好比土壤——只有在阳光的照耀下, 知识的幼苗才能茁壮成长。下面结合教学谈谈体态语言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例一, 某教师提问以后, 一个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想举手又未举起来。这时, 教师立即向他投以热情、信任的目光。从这目光中, 学生获得了信心和勇气, 大胆地举起了手。当他回答稍有犹豫时, 教师又投以鼓励的目光, 仿佛暗示他:别紧张, 慢慢说, 会答对的。学生的紧张感消除了, 思维的闸门豁然打开。

例二, 一个学生正在做小动作, 某教师发现后并没有停下讲课批评他, 而是不动声色地边讲边往他那儿走去。学生听到教师的声音离自己越来越近, 赶快停下手里的玩物, 装做认真听讲的样子。这时, 已走近他身旁的教师又暗暗地伸过来一个大拇指, 意在夸奖他改得对。学生庆幸自己的行为没有被揭露, 于是兴致勃勃地听起课来, 不好意思再做小动作了。

有人说, 体态语言就是无声语言, 它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 是课堂教学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

但是, 体态语言运用不恰当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如教师在教室长时间频繁地走动, 学生视线便会跟着四处转移, 注意力分散;又如某学生在做小动作, 教师用教鞭猛地一拍讲台, 全班学生立即受惊, 心跳一时难平。这又充分说明, 体态语言既有积极的作用, 也有消极的作用。每位教师都要加强自身体态语言的修养, 努力做到举止适宜、恰到好处。

当然, 无论是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还是体态语言, 要达到一定的语言艺术水平, 都要求教师个人首先具备良好的内在素质。随着新时期提出的“大力开展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 教师也应该多下苦功, 练好基本功,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 仔细考虑语言的组织与编排, 平时多积累素材, 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知识。

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11

关键词:语言;亲切;规范;趣味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058-02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代表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说话的艺术,同人心交流的艺术。”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下面就数学教学语言艺术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和体会。

一、语言亲切感人,富有情感性

教学语言是师生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从而产生不可低估的力量。正如古人讲的“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对待学生,语言都应亲切,富有情感。特别是对待差生,更应做到这一点,以此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激励他们的上进心,应细心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从而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进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即使错了,也要用委婉的话语指出其不足。当然,表扬、激励、鼓舞都必须有的放矢,不失分寸。相反,教师如果对学生的错误过多地批评、指责、甚至讽刺、挖苦,那就会使学生失掉学习数学的信心,由厌恶数学老师到厌恶数学学科,这不能不说是教学的失败。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非常注意这一点,有时他一眼就看出学生的计算是错误的,但却还是喜欢以温和的态度、亲切的语调、慈详的目光和学生一起查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用“你答得很好”、“你并不比别人差”、“你也许课前忘了复习,若课前看了。我相信你是能够回答的”等,这样做到了多鼓励,少指责;多进行正面指导,少板起面孔训人,让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使他们能“亲其师而信其道。”体验学习的快乐。

二、语言规范准确,具有清晰感

数学是一门非常严密的学科。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的叙述、说明、应用都必须使用规范准确的语言。小学阶段由于一些概念不仅仅是描述性的,一些教师妄下定论就容易使数学语言的不严谨,真可谓差之毫里,谬之千里。一位教师在上“直线和线段”一课时,想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出直线的特点,师问:直线从头到尾有没有端点?生答:有。本意是想通过设问强化直线没有端点,但“从头到尾”一词,产生了误导,使答案意思相反,更模糊了学生对“直线”一词的理解。因此,数学教师的语言一定要精练,少说废话,才能提高效率,就是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内容。

数学教师对概念、法则、术语的叙述要准确,不必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个透彻的理解。例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增加了”与“增加到”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有的教师指导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直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等,这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之类的语言错误就在于偏概全,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实语来讲解,不能用土话、方言来表达。比如,不能把“垂线”说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最简单的分数”等等。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性的要求。如说话吐字要清晰,读题语句要分明,坚持使用普通话等。语言干净利落,重要的话不冗长,要抓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说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较短的时间传递较多的信息。达到教学目的。

三、语言生动幽默,具有趣味性

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培养一定的幽默感和教育机智。是调节师生情绪状态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富有幽默感和教育机智的教师比起缺乏这方面素质的教师,容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更善于缓和工作中的紧张局面,也更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来处理矛盾,从而造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学语言增强了趣味性,首先有利于调节师生关系,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气氛;其次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动态化;再是可以发挥学生潜在的智力因素,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正当师生讨论激烈时,突然一个学生举手说:“我要上厕所。”全班哄堂大笑。“去吧!”老师无奈地说。说完突然有了主意:“小朋友,我们一起在心里默默地数,看这位小朋友去了几分几秒?”该生回来后,学生纷纷将自己感受的时间与别人交流。这样的“偶然事件”通过教师别具匠心的过滤,转化成一支美妙的插曲。“幽默”是一种特殊“细胞”,不仅来自“天然”,而且可后天人工培植。教师故意打破课堂上的平铺直叙,布下迷阵,运用双关语、反语、故错、夸张、比喻、歇后语等语言技巧,在渲染铺垫到一定火候时,话锋一转,语惊四座,妙语道出出人意料之结果,让学习者在涉猎知识的同时获得艺术的助推。

四、语言深入浅出,具有启发性

人的认知活动和心理活动是一个系统的、整体的运动,思维活动始终处于整个活动之中。而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本身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社会性等功能,对思维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可以说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语言、词来实现的。因此,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的每一句话都作为推进学生深入学习的教学情境。教师要用具有引导性、开放性的有结构的教学语言从不同侧面给予学生质疑的方向,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激励学生一起参与、共同研究、去读书、去思考、去感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如下面的教学语言:对于梯形,动手折折、剪剪、拼拼,你还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自由操作,让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激活原有的相关“数学活动经验,”。你觉得圆锥体积的大小与它的什么有关?“如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谈谈你的初步设想。”引导学生充分假设、大胆猜想,体验数学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你们的猜想对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这些是否正确呢?”“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一算‘11—9’得多少。有困难的同学可以摆小棒看一看。”“如果……怎样?出现什么错误了?你认为哪个办法更好?”“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用自己喜欢的”,“你认为”……这些具有开放性,更体现启发性的教学语言,从学生在经验、认知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的客观差异出发,因材施教,为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宽松、开放的空间,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探索算法,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的权利,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了“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新理念,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摭谈声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12

声乐教学不像器乐教学那样直观, 学生只能通过聆听教师的演唱和从教师的教学语言中去理解发声的原理,琢磨歌唱的技法,领会音乐作品的内涵,把握声乐艺术形象。教学语言起着信息传导与反馈的作用, 音乐教师加强对声乐教学语言艺术进行研究,这对促进学生歌唱能力与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就声乐教学中的语言艺术,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一、精练准确性

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主要是靠训练,而训练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进行,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精练准确。只有教师的教学语言精准, 才能抓住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才能突出教学的重点,才能对症下药,解决学生发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而使学生对复杂的声乐理论理解得更为透彻。要使声乐教学语言做到精练准确,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教学语言要合乎逻辑,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应使学生易于理解。过于专业化的教学语言及过分强调教师自身体验的论述, 往往会让学生感到莫名其妙。如,有些音乐教师在课堂上针对某个问题大讲特讲,面面俱到,有的则空谈声乐理论,毫无重点,这使得学生在演唱时不知所措。教师只有不断扩展自身的知识面,丰富自身的教学语汇,运用活泼通俗的教学语言,才能达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的教学效果。精练准确的语言源自教师敏锐的听觉和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 它是声乐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关键。如,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音乐教师可在训练中这样提示他们: 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巴掉,笑肌提,牙关开,咽腔张,前胸松,后背紧,气息通,双肩落。

二、辩证统一性

在声乐教学中, 每一个学生都有一个训练的总目标,教师对这一总目标的要求,心中是有数的,但在具体的分阶段教学中, 不可能要求学生将总目标实现。在对学生进行歌唱技巧训练、音乐处理表现及音乐感受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 教师要处理好整体要求和单项训练之间的关系。在声乐教学中, 教师主要是靠良好的听觉和辨别力来指导学生训练,当听出了学生演唱中存在的问题时,就要拿出具体的办法予以解决。就学生歌唱发声的训练来讲,正确的歌唱方法应是完整的歌唱,这就要求声乐教师的指导方法是辩证的,听觉是平衡的,看问题是客观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全面的。如,在发声的训练中,当强调声音的高位置时,还要让学生学会控制气息;在提示气息下沉有深度时,还要让学生保持高的歌唱位置,不能破坏歌唱状态的平衡性和完整性;在让学生把喉咙打开的同时, 还要提醒他们把声音唱得集中;提醒学生声音靠前唱时,还要让他们注意声音的垂直性;要求学生歌唱发声中要有点感觉时,还要让他们学会注重面的结合; 提醒学生笑肌上提时,还要让他们注意下腭向下松的感觉;在告诉学生真声位置假唱时,还要让他们知道假声位置要真唱;提醒学生闭口音开着唱时, 还要让他们学会开口音关着唱。这一系列的训练方法、思路,无一不贯穿在辩证统一的教学语言之中。

三、形象生动性

上一篇:防水体系下一篇:教学思维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