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2024-05-11

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共12篇)

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篇1

社区文化建设成为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问题, 其中音乐艺术的推广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音乐文化活动作为陶冶情操、提升社区人文素养所特有的艺术形式, 给社区文化活动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深入挖掘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推广的需求, 建立创新的推广模式成为今后社区建设的必然趋势。

一、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推广现状

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推广的意义能否得到贯彻, 需要从当前推广的现状予以剖析, 笔者因此展开问卷调研工作, 从中获得了有价值的调研成果。

调研描述

调研对象:选择当地十家社区, 每个社区中随机选择十名参与者。

调研方式:以调研问卷为主, 辅之以社区访谈的方式。

调研内容:了解社区居民对音乐艺术推广的实际需求, 在现有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实现的推广方式, 居民需求与推广之间的需求差距等。

调研结果:此次调研共发放调研问卷100份, 有效回收100份, 有效回收率达100%, 符合研究需要。

在社区居民的需求保障方面, 笔者从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推广的不同维度进行了调研, 包括深度、广度和频率。只有37%的社区居民认为现有的音乐艺术推广形式在深度上是符合自身要求的, 说明当前社区居民的音乐艺术素养上升显著, 单纯以上形式的文化活动与居民的深层次音乐艺术需求存在差距。61%的社区居民认为音乐艺术推广形式在广度上是符合自身要求的, 各种音乐艺术文化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 相应丰富了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42%的社区居民认为现有的音乐艺术活动推广频率是较为理想的, 但仍然有超过半数的居民认为活动频率较低。

从调研反馈的结果可以看出, 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推广虽然满足了相当比例的居民需求, 但仍然存在着两大主要问题。一方面, 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中的推广缺乏系统性。音乐艺术推广的意义与社区文化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息息相关。系统的音乐艺术推广可以有效地增进社区文化活动的水平, 更加全面地服务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但是现有的音乐艺术活动一部分来自于社区管理者的策划实施, 如综合晚会。另一部分则更多的来自于社区居民的自发组织, 例如夜幕降临时社区内常有居民吹奏萨克斯, 整片社区内显现出一派舒缓宜人的音乐文化氛围。而这些社区文化活动大多比较随意, 缺少系统的推广计划, 活动的持久性和连续性往往因人而异。这就导致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推广的意义难以受到足够的重视, 进而影响到纵深化发展。

二、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科学推广方针

为了更好地推动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推广, 改善当前存在的问题, 今后社区文化活动的策划应遵循以下科学方针:

第一, 注重音乐艺术推广的多元化发展。推广不是一种单一化的形式, 特别是对音乐艺术来说, 不同的社区居民音乐素养基础参差不齐, 雅俗共赏的推广方式也是不可避免, 关键在于社区管理者和居民能够共同开发策划多元化的音乐艺术推广形式, 带动社区文化活动走向丰富多彩、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传统的音乐艺术推广形式固然重要, 但并不意味着社区文化活动形式的一成不变, 能够不断推陈出新才是音乐艺术生命力的生动再现, 社区文化活动才能跨越到新的层次。

第二, 注重音乐艺术推广的持久化发展。不少被调研的社区居民表示各类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推广频率不足, 尤其是一些新兴的高雅艺术, 不能在社区中持久发展。

第三, 注重音乐艺术推广的深入化发展。多元化决定着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推广的广度, 持久化决定着推广的频率, 而深入化则决定着推广的深度。一项文化活动能否在社区中实现长久的良性循环发展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深入化程度加以体现。越是深化发展, 才能为音乐艺术的推广形式提供多元化指导, 并且吸引社区内部持久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所以音乐艺术在社区内的推广要逐渐由浅入深, 激发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生存和发展潜力, 更重要的是将内在的价值挖掘出来, 为社区居民的深层次文化需求创造实现的条件。

三、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科学推广模式

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按照科学的方针推广音乐艺术, 离不开科学的推广模式支持。社区虽然是推广的核心基地, 但音乐艺术的推广不应只拘泥于社区的地理范围内, 社区居民是音乐艺术的接收主体, 以居民为中心, 建立广义的社区音乐艺术文化活动推广模式成为值得尝试的策略。具体来说包括以下策略模式:

第一, 构建社区内的音乐艺术推广场所。社区服务管理部门可以为居民开辟固定的音乐艺术推广活动场所, 划分功能模块, 如日常练习区域、探讨交流区域、集体演出区域, 作为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推广的核心基地。然后社区管理者制定年度、季度、月度的音乐艺术演出列表, 激发社区居民的共同参与意识。

第二, 建立社区内的音乐艺术社团。音乐艺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无论是演唱还是演奏, 抑或声乐舞蹈, 都是音乐艺术的不同再现方式。社区内共同的艺术推广场所不一定能够完全满足各类音乐艺术爱好者的深入推广需求, 但可以建立起以共同音乐艺术爱好为基础的社区艺术社团。

第三, 实现与音乐艺术中心的长期合作。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应从内部走向外部, 积极吸收社会范围内的艺术源泉, 拓宽音乐艺术在社区范围内推广的渠道。社区管理者要努力开发与各类音乐艺术中心的合作, 时刻关注推出的各类音乐演出活动, 通过双方合作的建立, 为社区居民提供优惠的艺术票价。

第四, 建立与专业音乐艺术教育机构的合作。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推广既要包含实践模式, 也要包含理论模式, 尤其是长期深入的推广更需要建立在理论夯实的基础上。社区内有很多不同年龄的音乐爱好者存在理论学习的需求, 社区管理者应大力开拓与专业艺术教育机构的合作, 邀请专业的老师为社区文化活动进行理论指导。例如, 社区管理者可提供部分活动经费, 为各类音乐艺术的爱好者设立业余学习的课程, 使他们在社区以内就能享受优惠的价格, 接受高水准的音乐文化教育。这种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推广模式与健身沙龙类似, 课程类型丰富, 适合人群广泛, 是社区内老少皆宜的学习推广模式。

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 艺术的生命力和表现形式需要相应的构建基础作为载体。社区作为音乐艺术推广最佳场所之一, 拥有着广泛的爱好者支持, 从而为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事业中的蓬勃绽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相信在上述科学方针和模式的指引下, 音乐艺术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将会带给社区居民耳目一新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宋小朱.试论音乐艺术在文化中的地位[J].音乐天地, 2009 (04) .

[2]陈田央.浅谈音乐的艺术魅力、社会功能和教育作用[J].歌海, 2009 (03) .

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篇2

----卢金龙

(四)音乐舞蹈艺术与廉洁文化建设

1.音乐舞蹈艺术特点与优势

2.用音乐舞蹈艺术进行廉洁文化建设案例分析(主要的音乐舞蹈形式并提供一个典型案例)

3.用音乐舞蹈艺术进行廉洁文化教育设想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廉政文化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导向性作用日显突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会各界都在努力探索廉政、廉洁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力求以全新的视角、前瞻性的理念做好这一事关社会荣辱的“敬廉崇洁”文化建设。与此同时,以音乐舞蹈艺术为核心的舞台创作、舞台表演和大型文艺演出等等,各种文艺活动汹涌澎湃,成为我国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传播载体,它们以视觉、听觉的接受和传达,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体验,有利于人们在这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中产生思想的共鸣。随着观众政治意识的觉醒,对贪腐的憎恨和对廉洁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建立一个正确的传播平台,让音乐舞蹈艺术成为宣传党风廉政建设的有效手段至关重要。

一、音乐舞蹈艺术特点与优势

音乐舞蹈艺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相容性。舞蹈和音乐就像一对孪生姐妹,它们同绘画、雕塑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远古时代起,它们就血肉相连,密不可分。我国古代《乐论》中提及道:“乐之在耳为声、在目为容”,“有乐而无舞,似瞽者知音而不见;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谓之中和”。在原始社会,原始的乐舞本是一种乐曲、舞蹈和诗歌的结合体。音乐靠乐声的运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舞蹈靠人的形体变化来渲染情境,它们都长于抒情,拙于叙事。

音乐舞蹈艺术作为时间的艺术,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情感表现力。舞蹈的节奏感和视觉体验有助于表现音乐优美的旋律。这种相互依存的“共性”结合为舞

蹈和音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再者,舞蹈和音乐的个性差异,要求它们结合起来,起到了互为弥补的作用:舞蹈是“无声”的艺术,作用于人的视觉;音乐是“无形”的艺术,作用于人的听觉。两者结合起来,音乐可为舞蹈“发声”,加深了舞蹈的听觉印象,舞蹈可以使音乐间接的形象得以直观的表现,从而使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同时增加快感,也使舞蹈的审美意境更易于为广大观众所理解和接受。

音乐舞蹈艺术具有强烈的律动性和象征性。律动的巧妙 在剧场舞台上被艺术家们自觉的运用,它包括音乐个体到音乐艺术整体的时空意向的流动,每一个作品,每一项活动,自始至终都力争为情感的表达和事件的刻画寻找一个律动根基,依此为念去成长、构思和强化。

所以,音乐舞蹈艺术最能传达人性最初始的情感体验,让人们在潜移默化当中感受音乐艺术主题所带来的熏陶,在现当下的廉洁文化建设当中,应该自觉和加强运用这一艺术手段,让音乐艺术为文化繁荣服务,让廉政文化建设在音乐艺术氛围中充分的反映社会现实。廉政文化作为舞台艺术的一种实体文化,必须渗透在音乐舞蹈艺术中,形成更有影响、更有效果的舞台廉洁文化,以促进廉政事业的发展。

二、用音乐舞蹈艺术进行廉洁文化建设案例分析

1964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轰动了全国,其规模之宏大、水平之高、影响之广泛,是史无前例的。

2004年12月井冈山大学酝酿创作一台以井冈山斗争史为内容,以井冈山精神、党政廉洁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井冈山》音乐舞蹈史诗表现的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刚正廉洁的奋斗史,它是建国以来文艺演出界的又一大盛事。从此,音乐舞蹈史诗作为一种新的艺术题材概括地表现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的表演艺术形式,受备受瞩目。

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由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同济大学、井冈山大学联合编创,井冈山大学百名在校大学生出演。整台节目以歌曲、舞蹈、朗诵等形式,艺术再现了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整场演出由《序》、《引兵井冈》、《星火燎原》、《伟大创举》、《尾声》等5个部分共20多个节目组成,历时85分钟。

据了解,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自2005年开始创编,2006年开始公开演,从井冈山大学演到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再演到教育部、科技部以及部分985高校,至今共演出119场,观众达10万人次。

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铸造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不仅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思想武器,对当前推进廉政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启示。

开篇先声夺人,井冈山精神的基石启示我们要用艰苦奋斗的作风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序》的表现,舞台空间一开始就坦坦荡荡地展现给观众,洪亮的钟声拨开层层迷雾,充满了广场仪式感的抒情性美学空间。而整场演出大约两个小时,却将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两年的时光凝聚,只是选取了几个生活、战争短小细节片段,却宏伟展现这段两年余的奋斗历程,艰苦奋斗在整个廉洁文化建设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井冈山精神的核心启示我们要用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切实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核心是史诗。史诗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音乐和舞蹈上。在《井冈山》演出全程中,音乐与舞蹈结合的天衣无缝,观众从音乐中听到的是悲愤,从舞蹈中看到的是红军战士和人民的不屈与抗争。"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嗨哟嗨„„”“你一针呐,我一线哟„„”,舞蹈中体现的是军民鱼水情„„这让我们联想到当今的廉政建设要以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为宗旨。

井冈山精神的精髓启示我们要用创新的理念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增强廉政文化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所以《井冈山》演出在表达上极大地融入了京剧风格,虚实结合。时空变化自由,“一转身,行程千里”,在《星火燎原》中,红军失利,全军覆没,一名女子来回转动,几次摔倒,舞台虽是平坦的,却让我们看到她跑动在崎岖的山路,急切地希望看到战士的情况;而虽是几圈,却又表达出几十里之意。在为红军纳鞋底的一幕中,虽无针线,却又像针线俱在,眼神动作细致入微,让人折服。

音乐舞蹈史诗《井冈山》这种厚重的历史题材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它洋

溢着一种积极向上的革命情怀,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廉洁文化教育和引导作用。

三、用音乐舞蹈艺术进行廉洁文化教育设想

1、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营造良好的舞台廉政文化氛围。

各艺术科研单位要积极承担起音乐舞蹈艺术所烘托呈现的舞台文化内涵研究,使我们今后的文艺演出立足艺术,深入浅出,现廉洁、展作风,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构建“中国梦”为契机,在全社会的范围内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舞台廉政文化氛围。廉洁文化教育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整合各种资源,形成音乐舞蹈艺术建设和廉洁文化建设的合力,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达到艺术情感体验和廉洁文化建设的双赢。

2、创新音乐舞蹈艺术的审美价值观,注重廉洁文化教育的特色培养

服务于廉洁文化建设的各项艺术创作和文艺活动都必须符合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不断创新,寻求具有时代特色的审美情操。打造艺术演出和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廉洁教育的话剧演出、大型舞蹈史诗的创作、具有反腐倡廉特色的文艺活动等等,开展廉洁文化艺术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的宣传理念,将廉洁文化与艺术盛宴带到基层,融入其中,不断壮大。

廉洁文化教育的特色培养则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融入到当地文化、文艺发展的大计当中,明确阶段性目标,总体把握,长远规划,要做到:文艺演出宣传与时俱进,机关干部廉洁从政,群众监督三位一体的廉洁文化教育发展模式。

3、从音乐舞蹈艺术的制度构建入手,建立健全廉政文化规范。

试论音乐艺术在组织文化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 音乐艺术 组织文化 行为导向

组织的成功或失败经常归因于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音乐在经济建设和组织文化的提升和发展中愈来愈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传媒手段的日新月异和音乐的大众化,组织就必须重视与音乐艺术的联姻,组织可以通过音乐艺术培养、塑造组织文化,来影响成员的工作态度和引导工作中的行为方式,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一、组织文化的概念及其特征

文化一词来源于古拉丁文culture,本意是“耕作”、“培养”、“教习”、“开化”的意思。在中国最早把文化“文”和“化”两个字联系起来的是《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指圣人在考察人类社会的文明时,用诗书礼乐来教化天下,以构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体系和制度,使社会变得文明而有秩序。

一般而言,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物质文化可称为“器的文化”或“硬文化”,精神文化可称为“软文化”。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礼仪制度、组织机构、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文化具有民族性、多样性、相对性、沉淀性、延续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对于任何一种组织来说,由于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殊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也就形成自己特定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于是每种组织也就形成自己特定的组织文化。

就组织特定的内涵而言,组织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形式而建构起来的社会集合体,为了满足自身运作的要求,必须要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理想、共同追求、共同的行为准则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机构和制度,否则组织就会是一盘散沙。而组织文化的任务就是努力创造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念体系和共同的行为准则。

因此,组织文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超个体的独特性。每个组织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文化,这是有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背景以及不同的行业特点所形成的。如美国的组织文化强调能力主义、个人奋斗和不断进取;日本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强调团队合作、家族精神。

第二,相对稳定性。组织文化是组织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积累而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不会因组织结构的改变、战略的转移或产品与服务的调整而随时变化。一个组织中,精神文化又比物质文化具有根多的稳定性。

第三,融合继承性。每一个组织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必然会接受和继承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体系。但是,组织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也必须注意吸收其他组织的优秀文化,融合世界上最新的文明成果,不断地充实和发展自我。也正是这种融合继承性使得组织文化能够更加适应时代的要求,并且形成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的组织文化。

第四,发展性。组织文化随着历史的积累、社会的进步、环境的变迁以及组织变革逐步演进和发展。强势、健康的文化有助于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和变革,而弱势、不健康的文化则可能导致组织的不良发展。改革现有的组织文化,重新设计和塑造健康地组织文化过程就是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改变员工价值观念的过程。

二、音乐在建设组织文化中的作用

音乐是以声音深入人们心灵的艺术,音乐通过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组成的运动形式,使欣赏者、演唱者产生审美体验、激起美感。音乐艺术具有时间动态性和听觉性的特点,音乐的节律与人们的生命和谐共振,因此,在音乐中人们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美,、自然的美,感受到音乐带给人们的无求乐趣。同时,音乐能够把握历史的脉搏,捕捉时代的信息,把真善美和人们的理想、信念融入到优美的音乐中。时代的特征可以用音乐宁鼓起来体现出时代精神,正是由于这个道理,组织在建立组织文化时,都十分重视音乐艺术在影响组织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方面中的作用,并创作自己的企业之歌,把组织的精神和管理者的精神理念融入音乐,使组织成员唱起或听到足迹组织的歌时,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责任感。

在知识经济正逐步走来的今天,通讯工具的现代化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迅速和便捷。但是感情沟通和相互理解却变得越来越困难,特别是工作速度和节奏的加快也是人们感觉到工作压力很大,这给人们带来了许多心理和精神的麻烦和痛苦,作为抒情艺术之一的音乐艺术正好可以弥补现代知识经济社会人们感情交流的缺失,音乐正是通过多種载体融合着人们感情的轨迹进行交流。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文艺,应当在描写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取得更丰富的成果。要塑造四个现代化的创业者,表现他们那种革命理想和科学态度,有高尚情操和创造能力,有开阔眼界和求实精神的崭新面貌。要通过这些新人形象,来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推动他们从事四个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活动。小平同志的讲话,对文艺的重要作用作了深刻地阐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殷切的期望。因此,组织的共同远景、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等等都可以通过音乐艺术这种载体向组织成员表达,从而增加组织凝聚力,实现组织的目标。

三、音乐艺术在组织文化中的行为导向功能

利用制度结构和层级结构来规范和制约参与者在组织活动中的行为,要求对这些关系和行为的范围和形式作事先的描述和界定。然而,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并非所有的关系或行为的范围和形式都是可以与责的。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音乐艺术的特殊功能便是在组织制度和层级结构不能触及的地方发挥作用,即用来调节不同成员之间在组织活动中的非正式关系。组织文化最简单的定义就是组织成员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念以及由这种观念所决定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这种价值和行为准则可能未被明确宣布,但他们通常隐含于组织成员作为其前提的思维模式的假设中,是已经被组织成员无意识地普遍认可的。他们的行为会自觉地,甚至是会不自觉地受到这些价值观和行为的影响。

音乐艺术在组织的组织文化中对组织成员的行为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基本功能:

第一,行为导向功能。制度结构通过权利与利益的分配决定了不同参与者类群在组织活动中的行为,层级结构主要借助运用行政权力的指挥和控制直接规范个体在参与组织活动中的选择,音乐艺术用其动听感人的音乐有力地启发和引导组织成员,通过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的形成引导组织成员选择符合企业利益的行为方式。根据西蒙的观点,人的决策收到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的影响。音乐艺术正是自觉或不自觉通过影响个人决策的价值前提来发挥作用的。

第二,行为激励功能。根据行为科学的理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导向的,动机则是由需要决定的。人们不仅在不同时期存在不同的需要,而且在特定地点也通常会感觉到不同需要的存在,不过这些需要和要求得到满足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需要和要求得到满足的迫切程度的不同决定了不同需要在不同或相同时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和要求得到满足程度的迫切性不仅取决于需要的客观性,而且受到周围环境对特定需要应否满足或应被满足程度的认识和态度的影响。音乐艺术正是通过树立某种价值观或创造一定的氛围,影响甚至改变人们对不同需要和要求得到满足的迫切程度来影响或引导组织成员表现出符合组织需要的行为的。

第三,行为协调功能。组织活动目标的达成需要整合不同成员在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中不同时空的不同努力。层级结构通过指挥和命令直接安排组织成员的活动并在活动中对这些成员的具体行动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员工行为之间以及员工行为于组织计划与目标要求的相互一致性,音乐文化则可以借助同一价值观和同一系列行为准则的影响来使组织成员在不同时空的行为趋向相互协调。

总之,寻求发展使组织永恒的奋斗宗旨,而优秀的组织必然包含优秀的组织文化,音乐艺术又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组织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通过音乐艺术培养、塑造自己的组织文化,并发挥其作用和功能,使组织文化真正成为凝聚组织成员共同奋斗的精神源泉。

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篇4

真正的艺术家没有一个不是不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著名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代表了声乐演唱者和声乐教育领域较高的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 除了有娴熟的专业基础做后盾外, 更重要的是他们注重自身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积累, 正是如此, 使得他们成为具有非凡气质和独特人格魅力的人, 成为中国声乐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一、文化修养与艺术修养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物, 它包括哲学、艺术、文学、历史、宗教、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文化修养是指一个人对这些人类精神活动的创造

理论与研究

--------

物认知多少, 把握多少, 运用多少。如果回答是肯定的, 那么这个人的文化修养就深厚, 他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审美尺度、价值取向等, 就会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从而变得深邃而深刻, 丰富而博大, 厚重而成熟, 向着既定的人生目标去显示自己的本质力量。

艺术修养就是艺术家经过长期的锻炼和培养在各自的艺术专业领域里展现出的艺术水平。它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包括对一般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的初步了解, 也包括对各个门类的艺术特征和艺术语言的熟悉和了解。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 能够主动的、充分的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协调起来, 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艺术修养对人的情感具有陶冶和净化作用, 可以培养人的美好、和谐的情感和心灵, 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

二、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在音乐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音乐属于表演艺术, 需要通过演奏、演唱, 才能为人们所感知。音乐表演是表演者在自身文化基础和音乐理解力基础上对音乐作品的重新解读和建构。音乐表演, 如同戏剧表演一样, 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这种创作不是机械地再现原作者的构想, 而是表演者通过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的二度创作。表演者如果不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他的表演只能是干枯无味。我国著名翻译家、艺术评论家傅雷在写给儿子傅聪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 大意是:你要做一个钢琴家, 首先要做一个人, 之后是做艺术家, 最后才是钢琴家。以下我从演唱和演奏两个方面来谈谈我的看法。

(一) 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对声乐表演的重要作用。

声乐表演是一门在舞台上展示个人歌唱技术、技艺的表演艺术, 是作曲家个人生存状态、思想感情的外射, 是对现实世界与心灵生命相关联产生的情感表达, 是通过演唱者对歌曲作品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艺术形式, 同时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因此, 声乐表演艺术是对演唱者技术、技能的表现, 是歌唱者对音乐作品的风格表现及对作曲家创作风格和作品包含内容的表达。

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能使演唱者把握处于不断变化中的音乐运动形态, 可以较好地运用其内心听觉, 也能在头脑中形成音响运动图像。对于音乐表演者来说, 良好的乐感尤其重要, 因为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主体性的内在感觉, 而且还会通过音乐表演体现为实际的音乐音响。音乐表演者在乐感上的任何缺欠都必然会在音乐表演中暴露无遗, 并对音乐表演造成损害。尽管乐感的形成受着先天条件的影响, 但是, 没有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难以完善。一位演唱者如果具备了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 那么其一定会在声乐表演中去追求并有可能获得最佳的演唱感觉。当演唱者进入演唱意境后, 就只能凭直觉去把握了, 这就是音乐表演的感觉。然而, 凭感觉的表演, 表面看起来是一种无意识的本能, 但其中却渗透着理性的因素, 闪烁着“修养”的火花。

歌唱者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可帮助演唱者轻而易举地进入忘我的“下意识”的境地。凡掌握“下意识”的演唱程度越高的演唱, 越有迸发情感意识的余地。歌唱者, 在自身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自然引导下, 既能充分调动自身平素的情感积累, 唤起真实的情感回忆, 又能获得自己从未经历过的情感。这种真实的投入已远远超出了个人生活局限的更为广阔和深邃的情感体验。

(二) 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对器乐演奏的重要作用。

器乐演奏从根本上说是一次表现音乐内容, 反映演奏者文化修养的外在艺术表演行为, 它的一切技术表现手段都是为揭示音乐的内容为表现意念而服务。而所有意念及想象又必须通过技巧才能被清晰地传达出去, 而各种技巧的表现又不是机械的, 是有感情、有生命、有内容的。辉煌的技术是演奏的前提, 但深厚的文化艺术修养会使演奏放出更灿烂的艺术光芒。

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篇5

随着国民素质教育的普及,人们的音乐文化水平的提高,新教育课程改革的形势下音乐教育的展开----无论专业教育还是业余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文化艺术修养就有了新的认识和要求。一位优秀的音乐教师除了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外,文化艺术修养水平的高低也尤为重要。在广泛开展创新教育的今天音乐教师本人的素质从某种意义上影响这音乐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要求音乐教师不仅应具备较好的音乐教育所必须的基本功,还应有较好的文学修养、美学修养,有广泛的阅读范围,有基本的历史、哲学知识,教师的谈吐、知识面、课堂机制、人格魅力等因素均影响音乐教学的质量。

成熟音乐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描绘出波涛汹涌的大海,阳光灿烂的蓝天,刻意渲染销魂摄魄的恐怖,情不自禁的欢悦。可以把你推向怒不可遏的狂风暴雨之中;可以把你投入精密悠远的大自然的怀抱。音乐教师不仅是对乐曲的感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和在技术之上的综合能力,个人的艺术文化修养对音乐的表现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新课改形势下音乐教师不光通过课堂的传授使学生感受好的音乐来。在对学生进行音乐理论技术训练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注重文化修养,挖掘潜在能力,增强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一名教师在掌握音乐理论技术之外的思想情操以及知识等各方面的修养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教师在教学中是一种非技术性的创作动力凝聚。它可以通过某种技能得到体现,但更多的时候这种素质修养是一种潜能,无形中决定着教师自己的艺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其修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一 了解中西方各国艺术文化

音乐的世界无边无际,它囊括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各个阶层,彼此十分不同的民族传统。我们更多地了解音乐的过去,更广阔的理解欧、亚、非、拉美各国的音乐。一切艺术都来源于对此前艺术的学习和借鉴。新课改下的音乐可要求也不例外,除了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音乐常识和理论技巧,还必须要了解东西方文化,包括文学、电影、舞蹈绘画等。只有在此基础上才真正上好音乐课。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注重文化知识与中外音乐史的学习,全面提高文化与艺术方面的修养”。

二 了解其他艺术语言

音乐语言是多元化的,新课改形势下音乐教师必须首先学会用音乐语言来讲话。音乐语言并不是孤立的,是和其他艺术语言有许多相同之处。音乐教师要想在教学提高一个境界与层次,就必须同其他艺术,综合艺术水平上提高自己。与音乐联系最广泛最直接的是诗和画:通过音乐旋律构成区域化相和谐的意境。

新形势下音乐教师提高自己的修养,一方面要学习中国古典艺术,另一方面要学习西方艺术。当然,涉猎的艺术越多越好,既要广博又要深厚,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包容万千的大师。其成功的途径,也只有从其他艺术土壤中广泛吸收丰富的营养,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更加迷人。这正如古人所说的“与学师,功夫在诗外”。文化修养不足的音乐课堂所表达音乐作品意境,诠释音乐作品内涵的程度必然受到一定局限。

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的珍奇。人类文明以智慧的精华。对于这些意境迥然,个性鲜明的乐曲的感受与理解,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基础,这是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三 提高文学艺术的修养

纵观古今中外享誉乐坛的音乐大师和优秀的音乐教师,无不具有深厚而扎实的文学艺术修养。音乐教学只有深深根植于世界文化的肥沃土壤,方可枝繁叶茂、果实累累。可以说音乐教师的生活阅历,知识更新积累和文艺修养中,最重要的是文艺修养。因为文学即人学,各种题材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感知生活的结果,是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多欣赏文学作品,在教学中可以提高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以及艺术感受能力。

四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思想修养包括对生活的态度,对音乐艺术的观念对音乐教学的职业道德修养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句话道出了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责任。一位音乐教师有良好的师德、师风、师尚,有着优秀的人格魅力,才能抓住音乐的内在本质,较完整的理解音乐作品,才能在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和接触中做到言传身教。

优秀教师指导学生把握音乐内涵,使音乐作品有思想深度,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如巴赫的作品有着广奥的哲理性,贝多芬的作品有着深刻的不向命运低头的思想内容,肖邦的作品则充满着爱国激情。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如果没有广阔的心灵,没有思想深度是不可能体现乐曲内涵的。由于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审美功能,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思想文化修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意识,也影响着现代教学中所渗透的精神文明教育。可以说,音乐教师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五 音乐理论修养的提高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音乐理论的学习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要注重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的学习,不断提高、宏观把握、微观透视、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例如:钢琴作品某种程度上是对乐队作品的浓缩,那么在钢琴教学中如同指挥乐队需要音乐理论一样,驾驭钢琴这一乐器之王同样离不开音乐理论。否则,便无法通晓钢琴作品的和声配置,复调形式、织体特点、曲式结构,不仅直接影响作品的感受、理解与表达,而且还会限制整体弹奏水平的提高。有许多优秀的音乐教师对于诸多音乐作品了如指掌,其中的奥秘是与对音乐理论的熟练掌握运用密切相关。

六 提高音乐欣赏水平

音乐是听觉艺术。在新课改指导下,音乐教师指导学生自觉地欣赏、不断地吸收,方可领略音乐作品的内涵和韵味,洞悉音乐作品的意境与情绪,培养良好的感受与理解音乐作平的能力。欣赏经典音乐,可指导学生深入体味作品处理方面的微妙之处,欣赏中外管弦乐有益于发挥学生理解和声复调的作用;欣赏民族民间音乐便于传神的展示中国音乐的东方神韵。这些对扩大艺术视野,深化音乐造诣对教师的悉心教学都大有裨益。通过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便能更好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分量,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

七 在文化艺术修养中提高教学

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而教学和演奏则是充满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教育艺术和表演艺术。优秀的音乐教师,由于有着良好的文化艺术修养,能够很好的理解音乐作品内涵。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求学生根据不同国家、不同作者、不同时代音乐作品来掌握声音变化的技巧,还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理解力和敏锐的艺术感觉。教师应善于运用作品,启发引导学生升入理解体委作品的内容,采用恰如其分的方法,把一部作品经过自己的消化有血有肉的富有感染力的再创造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这与教师自身深厚的文化修养分不开的。教师和学生感受和理解的越是准确深刻广泛,音乐表现出里才能做到越是细腻感人,为提高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奠定一定的基础。

八 吸纳新思想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中学音乐新课标新教材的出台,已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不断创新的需求。创新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时代进步、教育发展的标志。音乐教师有责任在发展中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的品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主动学习的方法,为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做努力。

音乐教师要勇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潜能,敢于创新。体现出真正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其实没人的内心都有创新思维的火花,关键是教师如何看待学生课堂上的“瞎唱瞎跳”,是点拨、引导、培养,还是不予置否。创新意识需要教师主导下有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从内心去感受音乐旋律来表达丰富的情感。这样与学生一起边游戏边学习,在青葱愉快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无拘无束,有了自主思考的空间,这是为学生的创新做心理和思想上的准备。

音乐教育与创新教育相辅相成。音乐教育的重点在普及知识的前提下,强化对学生进行音乐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音乐教育应该力求简单的知识技能教育与高度的审美艺术性相结合,最大限度的简化知识技能,尽可能地注重美感,潜移默化的渗透德育功能。让学生在大量的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同时,了解世界各地的时期的音乐文化从而陶冶情操、增强修养,既提高审美情趣又提高了叙生的整体素质。

九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问题上,由传统的教学模式“教知识”转变成“教学习”。为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中学音乐教材内容增强了生动性和趣味性,教师也应减少枯燥的说教,融合学生活泼的天性,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学科应打破以往单一的教材形式,音乐教材内容通过多媒体光盘演示更为生动、效果更好。此外,音乐教师的相对固定也使配齐多媒体教学设备更容易实现。教学辅助设备不断的更新换代,从幻灯、投影仪、录音机,到电视机、录像机,直至今天的计算机。因此,音乐教育始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提倡开展全体学生参与的普及性活动。

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除了进行科学的课堂教学外,我们应重视和搞好课外活动。只是有创新教育的本质特点所决定的,课外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补充,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功能。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组织学生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音乐视野,提高音乐素质,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发展学社的音乐兴趣和特长以及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例如:开展每年一度的以班级为单位、年段选拔、全校参加的“合唱比赛”,还可以举办类似的音乐知识竞赛、歌舞比赛等等。

初中音乐教学的艺术和文化初探 篇6

关键词:音乐;艺术思维;艺术文化;渗透

音乐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学科,逐步走上了正规的教学轨道。但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音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融入艺术元素,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一、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的重要性

1、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是学科本身特点的要求。就音乐这门学科来说。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在向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在向学生展示音乐这门学科的艺术魅力。比如说,音乐中的五线谱,从表面看错落有致,就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跳跃感,因此,被广泛的应用与多个领域,作为艺术造型的创作原型。如果,我们在音乐课堂上,不从艺术的角度组织课堂,传授有关知識,就会失去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让人感觉音乐枯燥、干扁。

2、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是新时期教育的要求。新的课程理念下,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艺术修养也是体现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方面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我们如何将音乐和艺术结合,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已经成为目前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音乐能够培莽学生的艺术思维

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的方法很多,但是,尤为重要的是要抓好学生艺术思维训练这一环节。只有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了,他们才能够从艺术的角度认识音乐,学习音乐,演绎音乐。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非一日之功,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途径,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科学引导。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思维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科学创设课堂环境。好的课堂环境是诱导学生进行艺术思维的环境基础,教师经过精心的准备后,在课堂上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有关内容,从探究教学的角度设置课堂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艺术的思维进行深入思考。这个环境包括多个方面,包括教师本身的着装、板书、教学器材等,除此以外,还有课堂氛围这样的软环境。在课堂软环境创设方面,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多媒体教学的引入,我们引入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以后,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手段,为学生创造视觉、听觉等综合感官参与的环境,刺激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和引导进行艺术思维。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新的课程理念下,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已经不能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让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要让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有着强烈的需求欲望。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就会主动地思考问题,不再被动地等待老师告知思考的结果,在思考的过程当中,感受到学习的过程美,享受独立思考后得到答案的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一旦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后,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就会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然,音乐课堂上更多的问题是艺术的,因此,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音乐教学要与艺术文化渗透

在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方面,仅仅提高他们的艺术思维是不够的,还要让他们具有一定的艺术文化基础。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音乐本身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不可忽视音乐本身的艺术特性。因此,音乐教学离不开艺术文化,艺术文化是促进音乐教学的重要文化基础。我们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促进音乐教学中艺术文化的渗透:

1、找准教材内容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点。我们说要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也不是不分轻重、主次的盲目引入,要在充分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与教材内容体现相对集中的术文化元素。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音乐教师要在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找准教材内容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点,有计划、有侧重地引入艺术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艺术文化底蕴。

2、多策并举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的方法是非常多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也是不够的,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我们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可以给学生留一些课后思考题,这些问题可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尽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导学生对艺术文化的学习和思考。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组织一些体现不同艺术文化主题的文体活动。总之,要多策并举,加强音乐教育和艺术文化的融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音乐这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加强音乐与艺术的融合,提高学生艺术思维能力,不断丰沛学生艺术文化的基础,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综合素质。

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篇7

一、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呈现路径

首先,艺术创意与文化真实的结合。对于文化旅游而言,其中创意是有效的路径,艺术是重要的表现形式,而文化则是母本,这就需要对民族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弘扬与发展特色文化,树立旅游品牌意识,以此实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文化旅游项目中实现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最大化价值,需要以个性民族文化为主,对艺术文化渊源进行连接,结合特色艺术的地域特征、时令信息与时代背景等,对艺术本身进行还原,打造创意与真实的立体艺术表演,达到艺术的创新发展与改革突破。

其次,原生态艺术的歌舞展演。如《魅力湘西》中涉及的歌舞很多,包括桑植民歌、大庸阳戏和花灯等歌舞曲艺,其中桑植民歌唱进了维也纳的金色大厅,成为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精粹[2]。《魅力湘西》综合了巫傩文化、民族音乐、文艺美学和民族文化等元素,在“狂野、激情、浪漫、快乐”的基调中上演了所有的艺术表演,并生动展现了大湘西“三民”文化活化石,实现艺术的“保真保质”。

最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如《魅力湘西》的展演不仅保留了大湘西原生态民俗文化,也将现代舞台之电、光、声技术与传统民族技艺、艺术等进行结合,使观众形成感觉、听觉和视觉等方面的大落差。

二、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价值

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是以真实原始生活为来源,是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智慧结晶与生活艺术化呈现,其价值如下:

(一)艺术社会价值。

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如苗鼓是庆祝丰收时表演的乐器、酉水号子是湘西船夫们拉纤的协作曲等。例如:《魅力湘西》让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得到文化的认同,推动了湘西民族身份的重新构建以及传统文化艺术的发展,提高了湘西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美誉度和知名度,有利于实现张家界旅游业的发展。此外,从世界民族文化角度来说,《魅力湘西》为世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各国游客可以通过对民族音乐舞蹈艺术进行观赏,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和魅力湘西的文化,让魅力湘西走向世界。

(二)艺术经济价值。

当前旅游作为一种“绿色经济”,许多旅游景区都出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以此为旅游创收。值得注意的是,不能片面认为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存在的价值在于此,这些艺术形式源于自然和生活,是民族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只是在展现文化价值的同时,也体现一定的经济价值和商业价值。

(三)艺术文化价值。

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能够通过舞台艺术形式让观众获得美的享受与审美体验,实现其观赏价值。由于旅游本身存在一定的文化功能,旅游者的旅游实质上属于享受文化、消费文化和购买文化,因此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价值的实现也是文化价值的实现[3]。另外,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通过艺术创新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得到新的突破,有效丰富其文化价值的内涵,实现艺术的发展。

三、结束语

要想实现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价值,需要深度挖掘与推广研究文化旅游在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文化中的价值,使艺术成为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实现艺术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总之,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发展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经济利益,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摘要:文化作为旅游发展的核心与灵魂,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湘西文化旅游项目是以民族音乐舞蹈艺术为主,只有采用原生态的艺术展演形式,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重视艺术创意的结合,才能综合实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本文对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湘西,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文化旅游项目,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淑萍.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在文化旅游项目中的价值实现——以张家界《魅力湘西》为例[J].中国音乐,2012,(02):198-201.

[2]刘纯.旅游产业中的民族民间音乐——湖南湘西旅游景点中的苗族音乐文化变迁[J].音乐创作,2012,(02):144-145.

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篇8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高中教育也随之取得飞速发展, 在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大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指导方针下, 高中音乐教育也从纯粹的音乐欣赏、音乐常识普及、音乐作品模仿逐步发展, 进入了高品质的、有气质的、重视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阶段, 并大步迈向成熟。那么, 作为高中音乐教育具体实施者的我们, 不禁会思考, 什么样的音乐教育, 才算得上是高品质的音乐教育呢?什么样的音乐作品才算得上是有气质的音乐艺术佳品呢?所有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弘扬与保留地方民族音乐元素, 将本民族特色音乐艺术与外来音乐艺术有效结合的音乐艺术作品, 帮助高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中国音乐艺术审美观和给予学生全面的先进的音乐启发的教育, 才称的上是有质量的音乐艺术品, 与高品质的音乐艺术教育。

二、民族的, 需要经过加工才是世界的

“民族的即为世界的”, 我认为鲁迅先生这句话意在强调的是尊重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因为世界本身就是由多元化的民族组成的, 世界的本质是多样化, 同时也是统一和谐的。而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 只有先尊重自己的文化, 保持自己文化的独特性, 并在这个基础上透露出世界的气息, 才能获得文化在世界上生存的权利, 世界也才称其为世界。

三、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与外来音乐艺术存在的差异与结合

(一) 差异。首先, 地方民族音乐艺术是我国音乐艺术的基础和重要的表达方式, 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生命与情操的艺术体现。往往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人文气息, 它来自于民间、发扬于民间、光大于民间, 却又找不到真正的作者, 我们只能说它是某某地区的地方民歌, 小曲或者小调。有了这些意味深邃的、来源广泛的民间音乐艺术元素, 加之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系统的艺术表演形式和思维, 即是中华音乐艺术的模样。外来艺术作品是改革开放以来, 不断流入我国人民思想血脉的外来自其他国家地区的音乐艺术内容和表演形式。它们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科学的艺术表达方式, 而且跟我们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形式和内容的极大差别。比如歌唱的表演形式, 现今中国本民族的声乐 (民族唱法) 发展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但与世界主流声乐唱法 (美声唱法, 通俗流行唱法) 还存在着气息、演唱风格和效果的不同。舞蹈的表演方面, 中国以民族古典舞蹈为主的舞蹈艺术在表演上也与美国的爵士舞、拉丁美洲的探戈舞踢踏舞等有很大的不同。音乐演奏方面的艺术表演形式、音乐理念方面也有着很大区别, 中国音乐形式以旋律的优美为主要研究对象, 而西方美国的音乐则是以多声部的复调以及和声音效效果为主要的表现手法。

(二) 结合。当今世界音乐文化空前繁荣, 各国家各民族间的音乐艺术交流也越来越多, 越来越复杂, 西方音乐艺术的思想和流派纷纷流入我国, 并逐渐被我国人民所接受。那么作为高中音乐教育的先行者, 就有一个很值得我们思考的课题:如何面对中西音乐艺术的交流融合。我认为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把握和研究。一是音乐思想内容的结合, 内容题材可以从古代与现代两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创作。音乐艺术的元素和动机往往来源于大众的生活, 在上下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与现代生活中, 存在着许多中西音乐文化想交流的事件与故事:匈奴和亲、郑和下西洋、张骞出使西域、当代众多的世界音乐艺术节等等。二是音乐艺术表演形式上, 在声乐方面将中国民族独唱和对唱为主的音乐表现形式与国际上主流声乐的演唱方法融合起来。对作品重新加工, 配以和声音乐艺术的表演效果。而舞蹈方面则可以从音乐的选择, 以及世界各国的舞蹈技巧的结合为主!

四、艺术作品的实践

(一) 合唱艺术与地方民歌。《放风筝》是一首独特优秀的河北昌黎地方民歌。歌曲表现她们愉快喜悦的心情, 嬉笑欢娱间带着娇嫩柔婉的气质, 简练纯朴中又有细致曲折的表现。词里多有对风筝样式的描述和赞美, 曲中常用描绘风筝随风荡漾的衬腔, 十分传神。用“剪靛花”调配唱的较为多见。在保持歌曲作品原貌的基础上, 进行二次创作, 加以国际合唱形式的声部化, 使表演效果上出现既有民风又有台风的艺术效果, 其在2016 年获得河北省中学生艺术展演评比中获省级二等奖。

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篇9

一、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的重要性

1、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是学科本身特点的要求。

就音乐这门学科来说, 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 在向学生传授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 也是在向学生展示音乐这门学科的艺术魅力。比如说, 音乐中的五线谱, 从表面看错落有致, 就给人以美的享受, 给人以跳跃感, 因此, 被广泛的应用与多个领域, 作为艺术造型的创作原型。如果, 我们在音乐课堂上, 不从艺术的角度组织课堂, 传授有关知识, 就会失去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 让人感觉音乐枯燥、干扁。

2、在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是新时期教育的要求。

新的课程理念下, 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艺术修养也是体现青少年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和美术等课程与语文、数学等学科相比, 在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鉴赏能力方面显得更加重要。因此, 我们如何将音乐和艺术结合, 促进他们之间的相互渗透, 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已经成为目前音乐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

音乐教学中融入艺术元素的方法很多, 但是, 尤为重要的是要抓好学生艺术思维训练这一环节。只有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得到提高了, 他们才能够从艺术的角度认识音乐, 学习音乐, 演绎音乐。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非一日之功, 要求教师采取合适的途径, 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科学引导。在音乐教学中, 引导学生进行艺术思维应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1、科学创设课堂环境。

好的课堂环境是诱导学生进行艺术思维的环境基础, 教师经过精心的准备后, 在课堂上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在课堂上, 教师可以依据教材有关内容, 从探究教学的角度设置课堂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艺术的思维进行深入思考。这个环境包括多个方面, 包括教师本身的着装、板书、教学器材等, 除此以外, 还有课堂氛围这样的软环境。在课堂软环境创设方面, 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多媒体教学的引入, 我们引入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以后, 就能够为学生提供声光电等多媒体展示手段, 为学生创造视觉、听觉等综合感官参与的环境, 刺激学生按照教师的提示和引导进行艺术思维。

2、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新的课程理念下, 强调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已经不能再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能让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育, 要让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 有着强烈的需求欲望。学生在这样的状态下, 就会主动地思考问题, 不再被动地等待老师告知思考的结果, 在思考的过程当中, 感受到学习的过程美, 享受独立思考后得到答案的成就感, 进一步激发他们独立思考, 解决学习中遇到问题的能力。一旦独立思考能力养成后, 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就会主动思考问题, 解决问题, 当然, 音乐课堂上更多的问题是艺术的, 因此, 有助于学生艺术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音乐教学要与艺术文化渗透

在提高学生对音乐艺术的鉴赏能力方面, 仅仅提高他们的艺术思维是不够的, 还要让他们具有一定的艺术文化基础。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是音乐本身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我们不可忽视音乐本身的艺术特性。因此, 音乐教学离不开艺术文化, 艺术文化是促进音乐教学的重要文化基础。我们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促进音乐教学中艺术文化的渗透:

1、找准教材内容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点。

我们说要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 也不是不分轻重、主次的盲目引入, 要在充分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引入与教材内容体现相对集中的术文化元素。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音乐教师要在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 找准教材内容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点, 有计划、有侧重地引入艺术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的同时, 不断丰富艺术文化底蕴。

2、多策并举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

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的方法是非常多的, 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也是不够的, 我们可以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外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比如, 我们在课堂教学结束时, 可以给学生留一些课后思考题, 这些问题可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尽量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引导学生对艺术文化的学习和思考。除此之外, 我们可以利用学生课外活动的时间, 组织一些体现不同艺术文化主题的文体活动。总之, 要多策并举, 加强音乐教育和艺术文化的融合。

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音乐教育越来越重视。因此, 我们应该在充分认识音乐这门学科特点的基础上, 加强音乐与艺术的融合, 提高学生艺术思维能力, 不断丰沛学生艺术文化的基础, 从而真正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力和综合素质。

摘要:音乐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艺术思维训练, 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和艺术思维能力。教师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促进艺术文化与音乐教学之间的有效渗透。

关键词:音乐,艺术思维,训练,艺术文化,渗透

参考文献

[1]、李静, 浅谈高校音乐教育的作用及其发展问题, 音乐教学, 2009年06期;

[2]、黄培顺, 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功能,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年09期;

浅议音乐艺术与企业文化的塑造 篇10

一、音乐艺术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很多优秀的现代企业都认识到音乐的艺术价值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创建企业文化时, 都能很好地利用音乐艺术为企业服务, 将音乐的艺术价值转化为经济服务。音乐传达了企业员工的心声, 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加强企业员工内部沟通、协调, 构筑和谐, 增强员工的自豪感, 将员工个人发展愿景和企业发展远景有力结合;在展示企业实力和形象和为商业伙伴对企业认同度加分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概括起来就是音乐在提高企业员工的三高 (高情操+高品质+高效率) 、三力 (凝聚力+想象力+创造力) 和企业营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 提高企业员工的三高—高尚情操、高品质、高效率

我国汉代《淮南子·道应训》中写道:“今夫举木者, 前呼邪许, 后亦应之, 此举重劝力之歌也。”古代人们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 经过长期的观察和积累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伴随行进中的动作, 发出有节奏的响声, 不仅能协调动作, 还能振奋精神, 提高劳动效率。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充满梦想, 渴望成功, 但是面临的各种压力让现代人忧心忡忡, 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发展相辅相成, 只有企业得益才能使得员工获利, 而员工的满意反过来能够帮助企业提高效益, 实现真正的双赢。

企业永恒的奋斗宗旨就是寻求企业的发展, 音乐艺术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成为并将更加广泛地成为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新的关注点, 建设优秀的企业必然最主要就是建立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毕达哥拉斯认为:“如果我们把各种优美的音调融合在一起, 就能使各种行为缺陷转化为美德”。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 欣赏者能从音乐中获取精神力量, 使思想得到升华, 它对高尚情操的陶冶, 完善道德人格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音乐的教育比其它教育重要的多, 优美、高雅的音乐都会以一种美的形象和令人愉悦的形式融入人们的心灵, 使得企业员工懂得自省, 变得更能认识自己, 更能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 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 丰富员工的感情世界, 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 激发敬业热情, 确立道德人格使之奋发向上。

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是企业生存的唯一标准。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广大员工的思想素质是决定产品质的根本, 两者缺一不可。有着高尚情操的员工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 并使人与人的关系也变的和谐, 会本着为客户负责的态度对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有着本能的高要求, 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尤其是很多现代企业, 对于生产产品, 都是各道工序分工明确, 员工一直都是在重复着简单而机械的动作, 容易照成大脑疲劳, 劳动效率极低并容易引发工伤。很多现代化的企业, 在每班工作时间里的中途都采取播放一段或几段节奏欢快鲜明的进行曲, 振奋精神、活跃工作气氛, 员工在紧张的工作之后, 在厂区或公司能听上这么一首或几首优美的音乐, 不仅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轻松氛围, 令人产生愉悦的情绪, 获得美的享受, 还可以使大脑机能得到有效调节, 消除疲劳, 较快地恢复体力和精力, 提高下一环节的工作效率, 使员工能在下一个时间段里, 保持旺盛精神, 使工作继续保持圆满并富有成效。因而, 音乐可以作为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手段, 必须重视企业环境的建设, 利用不同音乐, 营造适合本企业音乐背景, 以提高生产劳动率。

(二) 增强企业员工的三力—凝聚力、想象力、创造力

音乐可以培养人们的共同情趣, 增进人们的友谊, 形成集体向心力, 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现代社会, 科技手段新月异, 但是, 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沟通和理解却变得困难, 感情沟通的缺乏, 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和精神的痛苦, 引发感情交流的缺失, 而音乐具有抒发感情的作用, 以流动的方式悄然渗透人们心房, 浸入人们心灵深处, 引起情感的共鸣,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代社会感情交流。人们常说“志同道合”, 同样的情感, 同样的共鸣产生“志同道合”的“凝聚力”。现代企业家越来越明白:企业文化是企业的免疫系统, 而企业之歌是企业的灵魂, 要沟通企业与员工的感情, 提高企业文化的亲和力、凝聚力, 企业之歌不失为一条重要途径。厂歌的歌词内容一般都是对企业文化的直接反映, 独特个性的厂歌最能够充分反映员工的精神风貌, 通过开展合唱、集体舞等娱乐活动, 能够培养员工的协作心理, 当员工哼着自己企业的歌曲, 自然会产生一种文化认同感、亲切感、归属感、自豪感和自信心, 从而产生企业的内部凝聚力。

现代企业的员工必须具有较高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音乐教育可培养员工良好的思维习惯, 引导他们进行艺术想象和思维联想, 达到启蒙智慧的目的提高企业员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通过大脑来完成, 而音乐能够使左右脑平衡, 使右脑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左脑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平衡发展, 促进人的职业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高。爱因斯坦说:“我的很多发明和创造都来自音乐的启发”。因为用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 用音乐启发人们的对美好的认知, 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 使之发挥出无穷的想象力、智慧和创造力, 激发潜能。音乐语言因极富感染力, 常常使人的内心高度受激, 使思维活跃引起无限的空间想象, 并激发了创造激情。可见, 音乐教育对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用之大, 在企业文化建设中, 我们应该运用音乐对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具有的特殊作用, 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三) 音乐艺术为企业品牌服务

音乐对树立企业形象, 营销企业品牌, 增加广告效应具有重大的作用。一个企业的要健康、蓬勃发展, 要产生好的效益, 必须让自己企业的产品为大众所熟知, 利用企业歌曲在媒体进行企业和商品的宣传, 成为塑造企业形象不可或缺的一种载体。越来越多的企业把音乐作为企业外部传播企业文化的工具, 许多知名企业将他们的经营理念、企业的文化内涵等直接拍成音乐电视节目, 利用音乐的特殊传播功能展现在观众面前。近年来, “共鸣模型” (Resonance Model) 的音乐营销, 逐渐得到了营销专家们的青睐, “共鸣模型” (Resonance Model) 是由美国广告理论专家T.Schwartz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即成功的品牌广告一定是与目标受众 (消费者) 产生了共鸣, 广告让消费者 (受众) 唤起并激发其内心深处的回忆, 产生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和感受, 同时广告也赋予品牌特定内涵和象征意义并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移情联想。在传递品牌特性上, 音乐的影响往往是潜意识的, 难以抵挡和消除, 人们也许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鼓膜正在接受音乐的刺激和轰炸, 就已经给单纯的生理层面上的愉悦赋予了精神层面的含义。比如利用歌曲本身, 就是一种很常见的音乐营销;冠名或者赞助各种与音乐有关的活动, 比如蒙牛酸酸乳超级女声、喜力啤酒音乐节;还有利用人们熟悉的歌曲进行改编后附着企业自身广告等等。2005年赞助世界“三大男高音歌唱家”之一帕瓦罗蒂世界告别巡回演唱会, 是天籁汽车赞助举办地, 此次与国际知名音乐歌唱大师的牵手让天籁轿车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认知获得极大的提升, 天籁证明了让人们感觉其不仅仅只是一款具有高档豪华轿车外表的机械产品, 而是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的产品。《When you know》, 也许你不知道这是首什么歌, 但如果说这是芝华士的广告歌, 你一定知道的, 这首为芝华士专门打造的歌曲让芝华士品牌有了梦幻般的色彩, 并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雀巢公司CEO的包必达说过:“我们必须有一个世界通行的营销方法, 什么东西可以在不同的人种之间实现没有障碍的共享呢?毫无疑问, 是音乐!”可见音乐作为一种全人类的共同语言, 他对于人们彼此产生共鸣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二、音乐艺术与企业文化的融合

(一) 拥有一首自己的企业歌曲

企业歌曲的歌词与企业紧密相关, 体现本企业的特色, 反映了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精神追求。企业歌曲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企业的精神力量。它应该是企业所倡导的核心理念的生动体现和完美诠释, 甚至是对理念的丰富和升华。用音乐来向人们传递企业信息, 比其他任何手段都更加时尚、更加艺术化、更加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作为音乐本身, 在企业文化的形成中以传唱为主要手段, 让员工在多次传唱过程中去感受音乐的节奏美、旋律美、音色美、结构美, 更透过它们去领略企业音乐的真正含义。

如同国歌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一样, 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 当人们唱起国歌时可以唤起我们对国家的热爱及民族的自豪感;可以唤起我们对国家的热爱, 民族的自豪, 团结互助, 共同努力。企业音乐作为传递企业形象的标识, 要有准确的形象, 明确的主题, 能够表达企业的凝聚力, 调动员工的精气神, 唤起他们心中的心中的激情, 鼓舞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 成为在激烈竞争中企业的动力。

(二) 企业音乐文化节

通过音乐艺术来建立企业形象、传播自己企业的文化和理念, 拉近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距离, 让消费者在最短的时间内熟知并且认同自己的企业, 这是现阶段企业对音乐文化的需求表现。音乐在品牌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起到了很好的衔接作用。举办企业音乐文化节, 是企业重要的营销手段, 通过举办企业音乐文化节, 可以对企业文化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和展现, 同时也为新组织架构酝酿良好的外部环境。

如2011年合景泰富地产成功地通过主办“琴动心弦音乐会”巡演的形式来传播合景泰富地产“以心筑家, 创建未来”的企业理念, 传达给消费者“让艺术从殿堂走向生活, 享受生活之美”的理念, 尝试以不同的层面去演绎生活的艺术, 构筑“品质、品尚、品位”的生活模式, 不仅通过活动鼓励和吸引业主的广泛参与, 消除邻里之间的陌生感, 拉近彼此的距离, 从而逐步形成文明、融洽的新型邻里关系, 也相当成功的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另外2010年1月在漳州诏安举办了第三届中国诏安青梅节暨书画艺术节“梅香两岸·翰墨丹诏”中央电视台大型文艺晚会, 此次文艺演出明星阵容强大, 香港实力派歌手容祖儿, 台湾歌手辛晓琪、阿信, 马来西亚歌手巫启贤以及张燕、陈瑞、金波、容中尔甲、孙丽英、饶天亮、陈永锋等一批知名歌手将在晚会上闪亮登场, 第一个提出“国学音乐”理念的歌手晏菲将唱响歌颂诏安青梅的《青梅之歌》。此外, 茶艺表演、古筝表演、扇舞表演、现场书画等具有诏安文化特色的当地节目和青梅酒、八仙茶等特色农产品也在晚会亮相。利用这次音乐文化节, 成功为漳州诏安造势宣传。

一个成功举办的企业文化节, 在降下帷幕、掌声和喧嚣尘埃落定的那一刻, 不仅在消费者中造成一定影响, 而且让所有员工都会有一种认同感:这就是我们自己引以自豪的企业文化!这就是可以改变企业和员工自身命运的企业文化!

(三) 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之间的良性互动, 能够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 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例如清华大学与新兴铸管集团合作的企业高管培训, 中国传媒大学与中央电视台合作的奥运会电视体育转播人才培养等都是校企合作的成功案例。

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互惠双赢, 一方面高职院校利用企业资源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借鉴企业文化促进自身发展, 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高职业技能的人才, 许多高职院校正积极探索与企业加强沟通, 根据企业的职业岗位标准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较快的融入企业, 顺利就业。另一方面,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主流文化的一种亚文化, 在高职校园文化中融入了许多企业中需要的职业特征、职业技能、职业道德以及职业人文素质, 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办学等多重形式, 将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带入到企业中去, 把适应企业发展的新技术、新理念深入到企业中, 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赋予企业更多的精神、更大的力量、更深的内涵, 让高校教育成为企业的预备教育, 为企业输送跟多的新鲜血液。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音乐与企业的经营表面上看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 但现代经济与企业文化的发展需求, 将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领域紧密结合在一起, 音乐在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音乐的日益大众化, 企业要抢占发展的至高点, 就必须重视与音乐的联姻, 将音乐艺术整合到塑造企业文化中, 企业文化将会独具特色、独领风骚, 这必将促使企业整体文化素质、生产力和竞争力提升, 会使企业拥有良好的企业形象、产品口碑, 使企业充满生机和活力。音乐艺术必定给企业带来的无穷的魅力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炜.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科技信息 (学术版) , 2008, 1.

[2]陈阳.音乐营销构建企业的声音识别系统.http://www.chinaadren.com/.

[3]马卫昕.浅谈企业音乐与企业文化.音乐大观, 2013, 1.

[4]言意文.高职德育中引入企业伦理研究.中南大学, 2009.

[5]魏鹏.构建高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文化特色新思考.科技风, 2013, 4.

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篇11

关键词:音乐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9-0082-01

一、音乐表演与音乐学的相同之处

都属于音乐类专业,需要学习音乐学科的基本理论、音准节奏、演唱(演奏)的科学方法,都应具备音乐学习者的基本素质。

二、音乐表演与音乐学的不同之处

音乐表演:音乐表演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音乐表演方面的能力,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等相关部门、机构从事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音乐作品的分析方法;3.具有演绎不同风格及体裁的音乐作品的能力;4.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5.掌握文献、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电视台、歌舞剧院(团)、电视剧制作中心、宣传部门、文教事业单位从事演唱、创作和音乐制作工作,以及在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可以进一步攻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

音乐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和系统的专业基本知识,具备一定音乐实践技能和教学能力,能在高、中等专业或普通院校、社会文艺团体、艺术研究单位和文化机关、出版及广播、影视部门从事教学、研究、编辑、评论、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音乐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音乐的分析方法;3.具有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基本能力;4.了解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本专业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的工作能力。就业方向:艺术团体、文化馆,学校、也可继续考取音乐教育类硕士,主要从事音乐类教研工作。

从音乐表演和音乐学的培养功能不难看出,两个专业有很大的区别,学院开设两个大专业的同时,应该从课程入手进行改革,不同的专业开设不同的课程,不同的专业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而就目前来看,学院这两个专业开设的课程区别不是很显,培养目标不明确,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合理,学生毕业茫然不知所措,就业方向不明确;在接下来的学改革中应针对我院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尽量减少教学资源及师资的浪费,避免学生就业目标不明确等方面的问题出现。

三、对音乐专业教学改革建议

(一)音乐表演专业:社会基层音乐服务者为主,精英教育为辅;多增加专业课课时,比如声乐专业,通过入校考试分出学生专业等级,优生占10%,良生占40%,合格生占50%,优生享受一周两次专业课待遇,良生享受一周一次专业课待遇,合格生享受一周两人一次专业课待遇,与此同时应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比如声乐艺术指导课,同理,按学生级别不同享受课程的多少,比如优生一周一次艺术指导,良生两周一次,合格生一月一次等;优生优胜劣汰制,每年优生以音乐会形式呈现教学成果,不合格者取消优秀资格,按每年全年级前10%决定下学年优生名单。

(二)音乐教育专业:社会基层音乐教育工作者为主,艺术特长教育工作者为辅;多开设实用性课程,比如开设各个教育阶段音乐教学法、试讲、一学期一次实习机会,让学生真正走上讲台,开设音乐课创新教育,鼓励学生一专多能,对于具有一专水平的学生进行精英教育培养,例如声乐优生每学年开声乐专长音乐会,钢琴优生开钢琴专长音乐会等等。

(三)整合音乐专业学生资源,因材施教: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学生入校水平参差不齐,在众多的学生中,不乏为了考取大学“临时抱佛脚”的,高考时候专业选择不准确的,临时改报专业等等一类的学生,如果一个学生选择专业不当,可能会影响他的专业方向和前途,让一个五音不全的学生学习音乐,一个韧带不好的学生学习舞蹈,无疑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面对学生的参差不齐,在入学后的每个阶段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专业细分;比如分出专门的幼儿教育艺术教师班,着重针对专业水平一般,性格开朗活泼,有爱心,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学生,可以对她们开设音乐以外的课程,比如幼儿简笔画,幼儿英语应用,幼儿体操等等,鼓励学生在校考取幼儿教育资格证,学院尽量为她们提供相关专业的考证渠道信息,就业渠道信息,让他们所学的知识能学以致用,从而也提高我们学院的就业率;为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针对专业调整后的学生班级,应相应减少专业课的开设,比如一对一或者一对二每周一次的声乐小课,可以改成6-8人的声乐小组课,钢琴也可以改成6-8人的小组课,这样一来既减轻了专业教师的课时量负担,又实现了学生的因材施教;以此为例,还可以从音乐专业分小学音乐教育班等,对学生开设相关有用的专业课程。

四、学院发展培养目标是关键,教学改革是王道

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培养目标应以基层教育为主,精英教育为辅;教学改革应以实用课程为主,精品课程为辅。

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篇12

西方弦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早在17世纪, 小提琴、大提琴等西方弦乐器就已传入中国。当时中国的明朝解除了一百多年来的海禁, 并开始恢复与欧洲的通商活动。来华的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在带来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 也带来了西方的弦乐器和音乐文化。有史册记载在中国最早的小提琴演奏是1699年传教士南国光等在江苏镇江为南巡的康熙帝进行的演奏。1742年, 魏继晋同鲁仲贤等人在宫中组建了中国最早的西洋管弦乐队。此为西方弦乐艺术传入中国的初始阶段, 还未对中国社会产生影响, 仅表现为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西风东渐的端倪。

鸦片战争爆发后, 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伴随着西方列强的枪炮强行输入, 各种教会组织开始广泛地向中国社会传播西方文化, 其中就包括西方弦乐艺术, 形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早的冲击。这一时期, 西方弦乐艺术开始了在中国真正意义上的传播, 产生着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1849年, 中国民间第一支西洋管弦乐队在上海徐汇公学由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创办成立。

20世纪初, 两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促使许多西方音乐家流亡来到中国, 他们在中国的剧院和交响乐团担任首席, 并教授中国学生学习演奏西洋乐器。抗战以前来中国演出的国外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有:克莱斯勒、海菲兹、津巴利斯特、蒂博、埃尔曼等, 都对西方弦乐艺术更加深入地融入到中国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 在克莱斯勒来华演出期间演奏了一首中国风格的乐曲《中国花鼓》, 反响强烈!在当时的中国音乐文化领域中, 该作品作为中西交流中少有的一个呈“输出”流向的例子成为近代东西方艺术交流在西方弦乐艺术方面的最初成果, 对中国的作曲家创作具有中国气质的西方弦乐作品具有广泛的启发和引领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 中央音乐学院 (天津) 及上海分院开始招收西方弦乐器专业的学生,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我国西方弦乐教育的先驱, 如谭抒真、杨秉荪、司徒华城、马思宏、章国灵、李德伦、马思琚、钱挹珊、李元庆、黄源澧等;中外艺术交流活动也日益频繁, 国际著名的西方弦乐演奏家们纷纷来华访问演出, 以小提琴为例, 有大卫·奥依斯特拉赫、列昂尼德·柯岗、扬·沃依库等。他们带来了最新的音乐动向, 开阔了中国音乐界的视野。中国也派出青年演奏家到国外访问演出、参加国际比赛, 与西方大师直面交流, 增进文化交流, 这些学子归国后都成为了新中国西方弦乐事业的主要开拓者, 并且在探索西方弦乐器民族化的创作与演奏方面, 迈出了十分重要的一步, 其中的典型代表有马思聪等。20世纪50至60年代, 西方弦乐器在中国实行民族化探索实验曾经掀起高潮, 中国民族音乐因素在弦乐创作中日渐增长, 在此期间产生了一批优秀的弦乐作品, 如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秦咏诚的《海滨音诗》、桑桐的《幻想曲》、刘庄的《浪漫曲》、王连三的《采茶谣》、《盲女》、霍存慧的《节日的欢喜》、刘荣发的《牧歌》等。

20世纪60年代, 中国发生了“文化大革命”, 对外音乐文化交流几近停滞。这是一个艺术“为政治服务”的特殊年代, 但仍创作出了一些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广受群众欢迎的作品, 例如《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黎家代表上北京》、《萨丽哈最听毛主席的话》、《智取威虎山》等, 由此证明了西方弦乐艺术在中国发展的步伐不可阻断。

20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和新时期党的文艺政策推动了文艺事业的全面繁荣, 中外音乐艺术交流进入了快车道。伴随着众多著名的外国交响乐团来华演出, 世界级的弦乐艺术家们来到中国, 梅纽因、斯特恩、祖克曼、迪蕾、柯岗等的讲学和演奏让这一时期的中外弦乐艺术交流变得更为深入和广泛, 层次也与以往不同。此时, 中国的弦乐艺术家们也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积极的影响, 应邀讲学、担任国际比赛评委等。1986年, 北京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成功举办, 实现了中国举办国际音乐赛事的零的突破。同期, 在音乐创作上, 打破了与西方现代音乐发展的长期阻隔, 完成了对西方现代音乐作曲理论和技术的吸纳, 创作出大量作品, 为开创色彩纷呈、多元探索的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新时期党的文艺政策, 推动了文艺事业的全面繁荣, 也为音乐创作的发展创立了良好的基础, 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使其进入了广泛开拓、深入探索的繁荣期。该时期创作和出版的较重要的小提琴、大提琴作品有:黄华森、李自立的《椰林迎春》, 黄虎威《峨嵋山之歌》, 瞿小松《山之女》, 郭文景无伴奏组曲《川调》及马思聪在海外创作的《高山族组曲》 (1981) , 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王昭君》, 谭盾《戏韵》等;弦乐四重奏作品谭盾的《风雅颂》, 何训田的《两个时辰》, 许舒亚《第一弦乐四重奏——“苗歌”》, 莫五平《村祭》, 李晓奇《边寨素描》等。室内乐合奏有:罗京京的《第一叙事曲——思绪》, 林德虹《思》, 刘庄《塔什库尔干印象》, 曹光平《钢琴五重奏》, 姚盛昌《独奏小提琴、木管、铜管和打击乐》, 瞿小松的《Mong Dong》, 朱践耳《为大提琴和16件敲击乐所写的室内乐交响曲》, 徐孟东《远籁》等。

西方弦乐艺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

1. 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质疑

在西方弦乐艺术传入中国的初期, 作为强势的外来文化, 西方弦乐艺术承载着西方近代工业化社会的先进文明, 代表着全新的、先进的文化, 而仍属于封建的、农业社会文化范畴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 则显得“落后”。虽然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也包括了很多的弹拨乐器和拉弦乐器, 例如琵琶、古筝、扬琴、二胡等, 但能够像小提琴、大提琴那样全面体现时代精神的弦乐器还比较少。中国传统音乐所缺少的就是西方弦乐艺术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因此, 面对席卷全球的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 面对中国音乐现代化的迫切需求, 在当时国人表现出对自身传统音乐文化的质疑, 并被动地开始向新文明学习, 直接引进小提琴、大提琴、钢琴等西洋乐器成为一种选择, 这是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因素所决定的,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实属必然。

2.对西方弦乐艺术的借鉴

西方弦乐艺术的传入打破了我国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的“重道轻器”、“重意轻技”音乐观念的统治局面, 给中国带来了全新的音乐形态和音乐思维, 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弦乐器, 无论是拉弦乐器还是弹拨乐器, 它都是前所未有的。它在乐器形态、音乐形式、音乐表现、音乐功能、音乐观念等各方面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的音乐先驱们开始主动在理论层面上研究和学习西方弦乐艺术, 并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小提琴、大提琴及室内乐音乐作品, 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它的传入加速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现代化, 认可和借鉴西方弦乐艺术成为一种理性的、明智的文化选择。

西方弦乐艺术的民族化进程

在近代西乐东渐的形势下, 东方世界对西方音乐与自己的传统音乐二者间的关系有三种态度:第一种, 例如印度, 将西方音乐拒之门外, 专心发展本土音乐;第二种, 例如日本, 引进发展西方音乐的同时, 原封不动地保留固有的传统音乐;第三种, 即中国的态度, “洋为中用”、以“西”改“中”、中西融通。经过300多年的探索, 作为外来文化的西方弦乐艺术, 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开花结果, 其民族化进程虽然曲折, 但也显示出西方弦乐艺术在中国的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

1. 音乐创作的民族化进程

音乐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表现方法、审美情趣在音乐上的综合反映 (1) 。在中国弦乐作品的创作上, 民族化方式大致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方式为用小提琴、大提琴直接表现中国民族音乐的音调, 可以说这种方式是对民歌或民间戏剧在演奏乐器方面的一种“创用”, 主要是以伴奏的形式参与到与民族音乐的结合, 可以司徒梦岩、吕文成、尹自重为代表;第二种方式为直接以民歌、民间戏曲的音调为素材进行创作, 它最集中、最突出地代表了“五四”平民化传统和延安革命文艺传统, 是影响最大的一种民族化音乐创作方式, 其中以马思聪最为突出, 还有王连三的大提琴作品;第三种方式为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思维和元素进行的新民族音乐创作, 这种对西方音乐语言的“拿来主义”做法, 在器乐创作中的发展不像在声乐创作中显得那样充分, 可以谭小麟、桑桐、杜鸣心、刘庄等专业作曲家为代表;第四种方式为在更深层次上把东方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音乐思维、创作技法结合起来的民族化方式, 实际上应算作是第三种方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 可以谭盾、瞿小松等上世纪80年代后崭露头角的所谓“新潮”作曲家为代表。

2. 演奏技巧的民族化创新

良好的演奏技巧可以让作品的艺术风格体现得更加圆满, 中国弦乐作品在演奏技巧的民族化创新方面主要是借鉴民族音乐中各种不同地方色彩的滑音、弓法等演奏手法, 为西方弦乐的艺术表现增添了新的内容。中国著名的音乐家马思聪、陈钢、杨善乐、王连三、桑桐、刘庄等人在西方乐器演奏技巧的民族化方面都作出过有益的探索。如《思乡曲》、《梁祝》、《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夏夜》、《幻想曲》、《浪漫曲》、《采茶谣》、《盲女》、《节日的欢喜》、《牧歌》, 《快乐的萨丽哈》、《节日天山》等。在颤音、滑音的使用, 弓法、指法的选择上, 都能充分发挥出提琴独特的音色, 民族情感表现得更加丰满, 极具新意!

纵观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 表现出传统音乐积极追求现代化和外来音乐努力地寻求民族化。这些根植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土壤上的探索, 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弦乐艺术的民族化进程, 同时也为中国音乐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西方弦乐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的融合

音乐是一种文化现象, 而“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 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客观地说, 音乐是由文化界定的, 离开文化便不能分析音乐。”任何一种音乐文化的存在与发展, 必定依赖、适应其特定的文化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 并在文化的交流、变迁和演化中, 寻求自身的发展, 同时取得自身的文化价值。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 西方弦乐艺术被引进中国并得到迅速发展。不能否认的是西方演奏技术与作曲技术体系的完备、表演理论的成熟直接影响着我国弦乐作品的创作, 但西方弦乐艺术在中国也离不开本土传统音乐的固有形态。在不断汲取外来技巧恰当发扬的同时, 要不间断地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传承与探索。想要将中国的音乐文化推向世界, 就必须在西方弦乐艺术与中国音乐文化之间争取学术与实践上的融合与互补, 从而建立起中国音乐文化的新内涵。

1.“有机”融合才能发展

外来文化能不能适应和应用于自身文化的发展机制中, 取决于它能否逐步融为自身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小提琴、大提琴只是一种音乐表现的工具, 能使其在中国生根立命的基础则是西方弦乐艺术独特的文化内涵, 它与中国音乐文化的融合, 创造出具有中国民族特性的小提琴、大提琴新音乐文化, 并逐渐建立起中国音乐文化的新内涵。正如黄自在留学美国后, 研究了中西音乐文化之后也认为:“只要学西洋好的音乐方法, 并利用这方法来研究和整理我国旧乐与民谣, 那么我们就不难产生民族化的新音乐”。

2. 持续发展建立在传承的基础上

一种音乐文化的优与劣、存在与消亡关键是看它所反映的内容和艺术形式是否独特。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非常善于吸收外国文化, 虽然目前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些类型已经消失了, 还有一些类型也面临失传的危险, 但大部分依然紧跟时代的节奏不断向前发展, 它们兼容并蓄, 继往开来, 既不断地汲取外来先进的文明, 又在民族精神、传统文化上传承着自己的民族特性。20世纪中叶, 涌起的国际文化潮就是以寻求不同的文化特质为目标的。因此, 我们必须要不断地挖掘自身文化的潜在力量, 保持自身文化发展的连贯性, 让自己的音乐文化能够持续发展。

3. 打破疆界, 海纳百川

如毛泽东所说“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 作为自己文化粮食的原料”, 中国音乐要走向世界, 必须加强对民族音乐的研究、学习, 发掘中国音乐文化深层的底蕴, 把握中国音乐文化之核心, 同时以科学和理性的态度, 学习掌握西方音乐的先进之处为我所用。不仅从技术的范畴, 更要从文化意识和艺术规律的角度来探索, 把握音乐发展的方向, 这样才能促进音乐文化良性循环。为此, 我们应首先把握中国音乐文化的特质, 深入了解西方音乐的发展与变化, 加强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 打破疆界, 海纳百川, 吸收一切美的东西。正如著名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创办的“丝绸之路”, 代表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是马友友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一次大胆跨界。

4. 洋为中用, 打破传统观念里中西方乐队的固有模式

20世纪中叶以后出现的国际文化潮, 是以寻求不同的文化特质为目标的, 单凭某一种文化都不能解决人类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因此, 文化的重要任务是要挖掘各种文化的潜在力量, 强调文化价值的多元性。现代社会, 音乐文化已经从区域性发展过渡到全球性连通发展, 我们的音乐文化也是这个连通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音乐要发展, 就必须冲破僵化的模式, 吸收运用先进的音乐手段。同时, 必须在思想感情、文化内涵上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反映中华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特性。

以民族传统戏曲为例, 上世纪60年代以京剧改革为先导的全国戏曲改革, 在多个方面突破了戏曲的传统范式, 将长期以来关于“流派”、“行当”、“程式”等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 通过这一时期的实践, 顺利地获得了解决。特别是在音乐方面, 强化了音乐设计和伴奏对主旋律“作加强补充性的烘托”, 在乐队配置上采取了中西混合的乐队编制, 大提琴、小提琴、中提琴及低音提琴的加入, 极大地增强了戏曲音乐的表现力、感染力, 使原本单薄的传统“文武场面”变得丰满充实, 更具表现力。如文革时期风靡中国的八个样板戏, 其乐队编制基本上是由西洋乐队的编制加几件中国乐器组成的, 如京胡、琵琶、柳琴等等。如今在许多专业戏曲院团, 西洋乐器已成为乐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民族乐器演变发展的史实, 充分证明了不同民族音乐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 证明了人类文化所具有的共性和普遍价值。中国的民族音乐正是在民族审美观念意识的不断变异中生存, 在不同时空的民族文化交流中发展, 这是几千年来未曾中断的中国音乐文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由此可见, 世界上纯粹的或者孤立的民族音乐是不存在的。

5. 未来的发展方向

从中国弦乐艺术的发展历程来看, 我们已经开始由初期的单向“引进来”的时代在逐渐向“走出去”的时代进发。在北京国际音乐节十周年研讨会上, 指挥家余隆谈到:“今后音乐节的举办将进一步向‘走出去’的方向努力, 把‘中国概念’推向全球主流文化的舞台”代表了近现代中国音乐人的一个世纪梦想。

上一篇:哈佛案例教学下一篇:数字化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