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

2024-05-18

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精选12篇)

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 篇1

一.音乐艺术与电影艺术的传播方式不同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段, 音乐以声音为素材来表情达意的, 是声音的、听觉的、情感的、时间的和情感的艺术。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结合古今亦有之, 古时音乐往往与舞蹈诗歌交相辉映, 而后戏剧与戏曲皆运用音乐以强化其艺术表现力, 20世纪随着电影的产生, 音乐与电影慢慢地相结合, 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1895年, 《火车进站》成为了电影这门艺术的开山鼻祖, 最初电影处在无声的默片时代, 而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录音设备的完善, 1927年一部有音乐伴奏的电影《爵士歌王》标志着电影的一次革命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电影由单一的视觉艺术发展成为一门视听综合艺术。而在这部最早的有声电影中加入的四支歌和一些音乐伴奏, 就说明在有声电影的初始, 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音乐进入电影, 与电影艺术的其他元素形成了多种存在关系, 并逐渐成为影视创作的重要表现元素。伯格曼就曾经说过:在我看来, 再也没有什么艺术比电影更像音乐的了。弗雷里赫说:“电影可以说是发生在其他的交叉点上。它同绘画塑造的相近在于视觉形象的直接感染力;同音乐的相近在于它能通过各种音响而构成的和谐感和节奏感;同文学的相近在于它能通过情节反映现实世界的一切联系和关系;同戏剧的相近在于演员的艺术。”在现代的电影中, 更是几乎找不到没有音乐的影片, 许多成功的影片就是因为把音乐和画面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二.音乐艺术是时间性的、运动性的艺术

1.作为最抽象的艺术, 音乐的时间性决定了它的意象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展开, 既然是时间艺术它就必然具有运动性, 音乐要在时间里展开, 在时间里流动。而这种运动具有线性 (旋律) 和垂直 (和声) 发展的综合特性, 这样便创立了其独有的空间。例如, 《十面埋伏》用琵琶对战鼓、呐喊声的模拟, 表现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场面。2.而音乐节奏的不同就能产生不同的作用:紧凑的节奏带来活泼紧张等不平静的情绪, 如欣赏《野蜂飞舞》, 其中紧凑的节奏使我们犹如看到了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而舒展的节奏常常表现平和、优美的情绪和意境, 如《天鹅湖》的音乐就像一首首浪漫的抒情诗, 为我们娓娓道来了一则美丽的爱情故事。

三.影视艺术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电影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故事的发展、情节的演进, 都是时间的线性流动, 叙事的动机正如音乐的动机一样, 需要在运动中发展, 直到形成完整的乐章。“电影段落与段落间构成关系的处理, 更与音乐的段落关系一样, 是一种立体的并行或者立体的交叉。音乐中多声部、多主题的结构, 提示给电影创作者的, 是完整的织体意识。音乐的配器规律同样可以启发创作者进行色彩、景别、运动的配置处理。”例如在电影《乱世佳人》中, 主题音乐大都是交响乐, 配乐共发展出11个主题, 99段音乐, 采集了南方民谣。其中, 女主人公站在大树下期盼明天的画面, 配合了雄壮的主题音乐, 将“土地不死”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反映在影视中的节奏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时空上的动与静、快与慢, 色彩节奏上的明与暗等等, 如电影《简·爱》中明暗形成的色彩变化及其显示的节奏很好地适应了人物心理的变化和故事情节的内涵。

四.两者表达情感的手段不同

音乐用有组织的声音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 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擅长抒发情感和最能撩人心弦的艺术形式。例如, 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通过三个乐章表现了作者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狂澜般的情感。

而电影是一门以科学技术为手段, 以画面与音响为媒介, 在特定的多维时空中, 通过银幕塑造直观的视听形象, 再现与反映生活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通过视听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意义。例如, 张艺谋的《红高粱》通过假定性的色彩造型把整个天地变成红色, 来显示人物壮烈的心理真实, 而赵季平的音乐与影片相辅相成, 饱满而热烈:九月初九敬酒神时候单单由唢呐营造的豪放野性的《酒神曲》;九儿血洒高粱地时候儿子豆官完全念白方式的指路冥文, 穿云的金石之音, 在空旷的黄土地上一路奔腾, 搅起的滚滚烟尘在天边浩浩汤汤。导演用这样的画面和音乐形式表达了对人生存状态及其人性的思考。

由此可见, 一部没有音乐的电影就好比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没有情感, 没有魅力, 无法激起观众的共鸣。因此, 音乐在一部好的影片中是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的。音乐作为整个影视创作的一个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丰富了影视的画面场景, 电影中使用的音乐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音乐而成为电影综合手段的一部分。电影艺术和音乐艺术相融相通, 对人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当电影艺术由视觉艺术向视听艺术转换时,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和影响, 他们相融相通, 却又有各自的特性, 本文就对两者的艺术特点加以对比阐释。

关键词:音乐艺术,电影艺术,视听

参考文献

[1]齐易, 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王宁一, 杨和平:《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 现代出版社2000年版

[3]杨恩寰, 梅宝树:《艺术学》,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姜敏:《影视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郄建业, 耿小博:《视听语言》, 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0年版

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 篇2

艺术是一个开放的领域,艺术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和扩展的,艺术的发展潜力是无限的。所以说,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传统认为的艺术技法的教育,而且是一个开发智慧的复杂系统工程。从艺术教育的四大关键要素――美学、艺术设计、艺术欣赏、艺术批评四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要想提高青少年的艺术素养,除了掌握技法外,还必须熟悉艺术发展的历史,要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当然,音乐艺术审美教育既有自己的特殊功能,又与德育、智育、体育及其他美育形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种审美理论的主旨,就是论述和证明如何通过一些有效的方式,尤其是通过学校教育去开发年轻人的艺术感觉。针对当代社会中人的前所未有的多元信仰,有必要改进和复活其判断力。由于信仰的多元化不仅造成了现代社会和现代生活的种种困惑、自相矛盾和冲突,而且造成了现代人的判断力和意志的日益麻痹。要想重新确定哪些是代表一个文化的、理想的优秀作品,就需要重新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对人类迄今获得的艺术成就重新张扬,给人们提供一种足以激发人的创造性行动的灵感和对人类成就的自豪感。

人们对艺术作品常会有一些偏激的想法,认为艺术作品无论如何都是为一定观念服务的,而不是独立的。这就将艺术降低为一种功能性的东西了,将艺术看作是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一个功能性网络,而忽视了人们对艺术的那种特有的和典型的兴趣――审美兴趣。

众所周知,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性质,这种特殊性反过来又将会影响着一个社会文化的种类和性质。所以我们认为,要做到重新激起人们对艺术成就的记忆,恢复人们对艺术的特有审美价值的信念,唤醒人们的判断力,有必要对当今的审美教育观点和思想进行梳理调整,使之走上健康完整的轨道。

艺术是一种独特的人类成就!艺术教育本身就是要把青少年引领到“人文领域”,使之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因为艺术不仅与教育有着密切联系,同时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社会,艺术与洞察,艺术与理解,艺术与风俗、风气,艺术与哲学等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是求真;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人与社会需要的终极关怀,是求善。音乐艺术是人文知识领域中的一朵绚丽奇葩。同人文文化有关的思维主要是开放的思维,艺术能给人以想象力,艺术可以开拓人的`想象力,它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人生的追求,就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音乐、艺术教育恰恰就符合这一点。作为一个人,必须有物质生活,同时还必须有精神生活。一个健康的生活应包括:一是物质生活主要应合乎生理健康,二是精神生活主要应合乎心理健康。而健康的心理主要取决于人文,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的本质就是脑健康,脑健康是一切健康的前提。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苦。”而音乐艺术感觉、音乐艺术教育正是教人求善、给人愉悦、使人身心健康向上的。

在整个西方历史中,艺术作品往往是由一小部分人创造的,同时也是被这一小部分人欣赏并为他们服务的,但也总是为社会大众接受、赞同和参与的。当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能感受到艺术的必要性,能认识到艺术能使他们的信仰更坚定,告诉他们生活中有哪些是永恒的、哪些是关于人的命运和结局的大事,这样艺术和社会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健康的和生机勃勃的关系。正是由于艺术的那些栩栩如生的感人形象把无形的精神世界展示无遗,才使艺术在普通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换言之,艺术只有对大众产生了吸引力,成为一种对人类最有效的社会力量,超越了艺术品的物质感受和物质价值时,艺术才具有了真正的意义。当今社会曾有过一些的物质至上主义,也并没有消除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所不同的是人们与过去时代相比失去了不可缺少的健康信仰,以至不能对一些规劝性形象进行的表达做出反应。这就势必大大削弱了社会人文精神,挫败了人们对种种能够回答人们内心深层需要的东西的追求和热情。

审美教育理论必须强调艺术的人文功能,人必须具备这种区别能力,必须强调培养人对高贵的审美性质的欣赏能力,这对人的生活有着无比的重要性。因为艺术品应该包括艺术所拥有的那种取悦我们和感动我们、扩大我们的本领和给我们知识与智慧的功能。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们的艺术欣赏能力,以使人们在欣赏艺术品时,获得艺术品所能提供的珍贵经验。学会如何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同时着眼于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

审美教育即是我们通常说的美育,或叫做美感教育。美育是实践性的美学。(转第73页)(接第75页)美育从广义上讲是通过艺术和现实的多种途径来进行审美活动。而学校的审美教育是狭义的美育,但同时也是实施美育的重点对象。因为在校青少年和儿童正处于身心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最容易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有利于良好审美观的早日形成,从而能以高尚的审美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同时学校本身就有音乐、美术等美育内容的学科,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审美活动。由于音乐和其他艺术不同,它不是思想的痕迹,而是意志本身的痕迹,所以,音乐的作用比其他艺术的作用都要大而且深刻。音乐是一门极富感情表达和感情力量的艺术,人们通过有目的地参与音乐教育活动,就能激发出人类心灵深处的感情火花。可见,没有音乐教育的参与,美育的任务是很难完成的,音乐教育只有和美育相结合,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教育价值;而美育也必须和音乐教育相结合,才能全面实现它的教育功能。

美育和音乐教育同属于意识形态,同属上层建筑,它们都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它们都以人为服务对象,都承受着教育科学原理的指导,都必须通过人的心理活动来完成,都需要经过联想、想象、兴趣、意志、情感、记忆等心理过程,都以形象思维为感受的基本前提。通过这些心理活动过程就可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不断积累得到升华提高,使睿智的审美批评成为发掘艺术作品的意味的典型方式。通过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便可使他们更好地把握艺术的意义,更充分地意识艺术潜在的意味,学会欣赏艺术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以达到丰富学生的视野,使他们的审美能力更强,生活更有价值,精神追求得到更大的满足。这样,就可以使青少年学会欣赏艺术和理解艺术,最终将会变成艺术的热爱者。

当我们的学生一旦熟悉和进入那些高质量的艺术品中,而且掌握了欣赏其审美价值的技能,就不会对音乐、艺术无动于衷,觉得它们可有可无了。音乐、艺术是一种能激起很高级的审美经验的人造物,这种经验是一种愉悦的、丰富的和见识深刻的经验。可以设想,当一个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有机会、有能力欣赏人类迄今创造出来的和思考出来的最优秀的作品,这个社会定会出现一种极为祥和、宽容、进取、健康的新气象。

可见,音乐教育与美育的结合,不仅必要,而且很有可能。这种结合绝不仅仅是形式上的交缘重叠,而是实质性的功能上的强化。从美育的角度来讲,通过音乐教育这一重要分支的实践使之达到存在价值的全面体现,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通过审美因素的体现和吸收,将是一种寻根求源性的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而不至于对待美育教育停留在只追求直接的效果而不求间接的效果;只知技法的传授和学习而不知精神修养,使青少年学会赏识自然和艺术之美,学会应用其美以改进生活的方式,感化其美以陶冶高尚的精神。我们要引导青少年按照美的标准,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的思想道德行为和衣着仪表,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审美观,把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8。

[2]卓菲娅・丽莎著,于润洋译。论音乐的特殊性[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0。

[3]腾守尧。艺术感觉与美育[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

音乐艺术与群众音乐活动诌议 篇3

关键词 音乐艺术 群众音乐活动 业余文化

一、当前群众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种类越来越多样,各种活动之间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特点,但是无论哪一种活动都应该建立在人民群众这一主体上。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人们生活中各种音乐茶楼、KTV、唱片以及广播、电视、电脑等已经得到了相当的普及,人们的音乐文化活动也随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尤其是一些群众自发组织的音乐艺术活动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追捧,人们已经不单单的停留在听音乐上,而是开始自己演唱。当前群众音乐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广场文化、节日庆祝、重大纪念日以及各种文化团体等等。

大型广场是当前人民群众较为喜爱的地方,因为广场并不会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对参与者没有任何要求,只要是喜欢就可以完全投入其中,人民群众也亲切的将其称之为“没有大门的剧场”。广场中可以组织多种音乐活动,比方说歌唱比赛、舞蹈等等,人们不仅可以被深深地吸引,而且可以从中获得无限的乐趣和放松自我。

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和节日等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而这些日子也是群众音乐活动组织和开展的频繁阶段。群众音乐活动可以根据节日的不同意义来进行相对应的设计和组织,比方说各种歌咏比赛、歌唱节日等,充分展现出当前社会繁荣发展的景象。

当前,在群众音乐文化活动中还活跃着这样一些团体,它就是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团,人们在团体的组建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给人们的业余文化活动带来了巨大的丰富。另外相关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将他们吸收进来,使其参与到文化下乡等活动中来,既丰富了文化下乡节目,又保证了艺术团体的文化生活。

二、音乐艺术与群众音乐生活的密切联系

对于音乐艺术而言,它与广大的人民群众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不管是集体活动还是个人行动,不论是高雅人群还是普通的平民百姓,几乎可以这样说人们每天都会与音乐产生紧密的联系。

在各种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喜爱音乐或者相关乐器的参与者占到了其中的绝大部分,可见音乐在人民群众中有着非常坚实的基础,在各种文艺演出中,同样也离不开音乐这一形式,没有音乐的演出也就谈不上艺术演出,音乐的存在使得文艺演出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在当前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中如社区、企业、乡村、校园等,音乐艺术占有者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缺少音乐的群众文化活动也就失去了自身一处独特的魅力,可以这样认为,在各种文化活动中,音乐艺术始终贯穿其中,成为了一种当前最为普遍和通俗的文艺形式。

从上述这些来看,音乐艺术与人民群众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因此,相关的群众音乐活动部门应该根据群众的真实需求,不断发展音乐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使其真正为群众文化生活的提高而服务,在各种文化活动中适时的加入音乐艺术不禁可以使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得到巨大的提升,还可以更好的繁荣音乐艺术,培养出更多的音乐艺术人才。

三、以提高群众音乐知识为基础,利用各种方法提高群众音乐活动

在当前的群众中,喜爱音乐的人数众多,尤其是一些青年,但是这些人中,真正懂得音乐的人并不多,能够将歌曲唱好乐器弹奏好的人并不多,这就要求相关的群众文化活动部门从人民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他们的音乐知识水平,利用各种不同的辅导方法,帮助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音乐知识以及演唱方法和技巧,这也为群众音乐文化活动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通常在辅导群众开展音乐知识学习和演唱方法和技巧提高时,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基础训练法。开展音乐活动。首先必须让参与活动的人能够把歌唱准,把乐曲演奏准,先有“准”,在“准”的基础上再求“好”。我们从教授音乐演唱、演奏基本知识入手。先学简谱,然后进入听音、视唱。这样,群众慢慢地就可以自己学唱一些难度不太大的歌曲了。这比单纯教唱歌效果更好得多。

二是从简到繁法。在一个辅导单位教唱歌。可以先教几个人,再教更多的人。有这“几个人”的带动,可以把教“更多的人”的教唱、教演活动开展起来。不然就不大好起步。教唱时,先教独唱、小合唱、表演唱,然后发展到大合唱、分部轮唱、对唱、重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整个群体的演唱、演奏水平一步步得到提高。

三是以点带面法。在每一个辅导单位。要重点选拔、培养一两个突出的歌手,能在本单位起带头和示范作用;然后再重点培养几个至十几个能够登台亮相、群众喜欢的业余歌手,使他们影响和带动本地更多歌手;重点下功夫抓好几个单位的辅导和演唱活动,使他们发挥影响、辐射和带动作用。除了辅导演唱、演奏活动之外,组织有写作能力的人作词、作曲,是使音乐艺术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好办法。

综上所述,群众音乐活动与音乐艺术工作的开展必须以满足和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出发点。以推动群众文化发展为核心,根据当地特有的传统文化,充分发掘和利用现有资源,将音乐活动的组织和辅导深入到群众生活中,从而推动社会文化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铁森,群众音乐活动与音乐辅导工作的探讨,卷宗,2012(2)

[2]林君慈,浅析高雅音乐在群众中推广的可行性,群文天地,2011(18)

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的探究 篇4

通过对建筑、音乐进行研究和对比, 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主要表现为:前者属于空间艺术, 后者属于时间艺术。对比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 在一定程度上逐渐成为人们审美的共识。在西方, 建筑被视为凝固的音乐。在中国, 建筑同样具有音乐美感。在中国无论是宫殿、寺庙, 还是园林、民居, 通常情况下不注重高大的单体, 往往侧重宏伟的群体;在修建建筑物的过程中, 中国不是追求空间凝固的音乐, 而是侧重在时间的流动中不断呈现旨趣和品格。

无论是建筑艺术, 还是音乐艺术, 两者都有着共通性, 其中建筑所具有的音乐般的韵律和节奏感是关键所在。建筑艺术凭借自身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等独特的艺术语言, 使自己的节奏和韵律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充分的表现。对此, 梁思成曾比喻说, 连续与重复的一柱一窗, 好像2/4拍子的乐曲, 而连续重复排列的一柱二窗, 就好比3/4拍子的华尔兹圆舞曲。通常情况下, 一座建筑的内部通常由许多室内空间构成, 对于整个建筑来说, 在空间的形状、大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但是同样存在整体的和谐性。在进行建筑审美时, 人们在空间之间进行转移时, 通常情况下会出现步移景异的景象。在空间前后转移的过程中, 欣赏着一方面保留前一个空间的记忆, 同时怀着下一个空间的期待, 使得建筑艺术的空间理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充分的显示。

2 数的共通性

对于音乐与建筑来说, 两者之间存在数的共通性, 主要表现为:首先两者之间存在潜在的数的关系, 同时需要数学计算做基础;其次, 两者之间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式, 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 并且该统一体符合一定的数量关系;此外, 在时间和空间方面, 它们之间都具有一定的变化和对比。对于建筑来说, 从设计到施工直至竣工, 都伴随着建筑的空间、进深, 墙的位置、高度等各种数量关系。置身在建筑空间, 时刻进行着建筑审美, 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可以体会到, 通过人的参与, 凝固的空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达为流动的时间关系, 对于时空交汇的节奏感与韵律感, 人们可以进行无限地冥想。

3 空间感的共通性

通常情况下, 建筑空间和音乐空间分别属于实体空间、想象空间, 在表现形式方面, 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表达方式上, 建筑空间属于直观的, 通常情况下, 依靠墙与墙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进一步限定、表现空间。墙与墙的距离和音与音之间的距离存在一定的联系。

4 节奏感、韵律感的共通性

对于建筑艺术来说, 通常情况下是把人们置于时间中去领略其造型, 通过空间的时间化, 建筑的审美特征可以进一步被人们所认识,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分感受时间序列的和谐与韵律。对于一个建筑物来说, 其效果主要依靠这些韵律关系来获得。对于建筑空间的韵律感一般可以从建筑外部空间、内部空间两个角度进行感受。对于建筑物和音乐来说, 无论是在水平方向上, 还是垂直方向彼此之间都有相似的节奏和韵律, 并且效果与音乐相类似。

5 建筑艺术的审美

对于建筑来说,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通常情况下, 一方面要满足建筑本身的实用性功能, 另一方面要具备独特的建筑美感。在建筑实践过程中, 建筑师们通过对建筑美感的客观规律进行不断积累, 同时进行探索和创新,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设计出建筑作品。下面从现实生活出发, 对建筑的美学现象进行积极的探讨, 同时对建筑艺术中的审美规律进行分析。

与其他生物一样, 人类同样是自然的一个部分, 在日常生活中同样需要效法自然的准绳, 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无论科学技术如何发展, 尖端的科学技术、深奥的艺术形式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具有古代时期的雏形, 与自然存在某种联系。对于建筑来说, 不仅是一种物质现象, 同时更是文化现象。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建筑师将自身的建筑理念、情感因素, 以及人们的审美追求等因素融入其中, 在一定程度上使建筑本体实现从物质向精神的跨越, 同时将人的“情”转移到建筑中来。在这种情况下, 可以说建筑有了不同形式的具象, 同时成为人们情感的物质载体。

6 音乐艺术的审美

作为一种艺术结构形态, 音乐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人类主体的内在审美情感通常情况下通过声响的方式, 在时间运动中的自由组合来表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音乐凭借自身的艺术魅力, 进一步对人们的情感进行抒发, 同时拨动人们的心弦, 并且对人们的惰性进行不同程度的陶冶。同工艺、建筑、书法、舞蹈一样, 音乐一般都不摹拟客体对象, 风雨雷鸣, 鸟语钟声等只是对音乐所表现的审美情感与自由想象进行明确的诱导。

从某种意义上说, 音乐有着声响, 进一步带有非语义性、非造型性、在现实生活中缺乏原型等特点, 这便造成了它作为主观的客体性艺术形态的抽象性、概括性和某种程度上的模糊朦胧意味。从对音乐艺术欣赏的角度讲, 听众的审美情感可以很容易越出这种内容意蕴中不明确的朦胧的内心因素, 把主体的审美经验、情感内容因素造成的心境摆进去, 达到一种物我统一状态, 从而对这种内容有较具体的感受和接近一般化的观念。

7 情感体验是音乐教学中所不容忽视的

7.1情感体验的重要性。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从心理学角度上讲, 情感通常情况下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应,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 同时也体现了人对客观现实产生的体验。从艺术价值来看, 音乐是一种最富情感的艺术, 通过音乐可以激发和调动人们的情感, 同时可以体现个人的修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可以进一步获得、培养情感体验。

7.2音乐课堂中的情感体验。通常情况下, 情感体验就是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 欣赏者对音乐作品产生的情感反应。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随着音乐的不断发展, 学生的情感逐渐产生共鸣,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艺术需求, 进一步陶冶心灵情操。作为音乐教师,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 需要采取措施教会学生体验音乐、感受音乐, 同时释放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喜爱音乐、理解音乐。

7.3创设情境, 引导情感投入。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 创设环境氛围, 这一过程被称为创设情境。通常情况下, 可以借助良好的环境氛围, 帮助学生聆听音乐,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调动视听感官, 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可以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从根本上说, 创设情境就是营造课堂聆听环境,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聆听习惯。

7.4着手意境, 引出情感共鸣。对于音乐来说, 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这是音乐的奇妙所在。在教学过程中, 无论是歌曲, 还是乐曲, 通常情况下都可以从意境着手, 以情感为切入口, 按照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 通过想象的画面和音乐让学生去表述自己对音乐的情感体验。然后出示出彩色画面, 聆听歌曲, 让学生把内心深处感受与歌声进行结合, 同时激起情感共鸣, 从内心底深处使人喜欢上这首歌。可以看出, 在教学过程中, 只有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音乐才能真正进入他们的心灵。

7.5励创造, 引起情感升华。从本质上说, 艺术创新就是借助其他艺术手段对实践进行创新, 进一步对音乐的情感体验进行再现,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艺术审美的情感升华。对于音乐的旋律特征、结构特点等, 通常情况下, 可以通过肢体动作、绘画等进行再现;同时也可以通过乐曲伴奏, 或者通过简单的线条进行表达。但是, 这些需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通过对课内、课外进行结合, 或者通过小组和个人结合的方式进行讨论, 进一步达到理想的效果。

8 结语

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 需要讲究主题与形象的统一与均衡、对比与调和等建筑艺术法则, 与音乐创作艺术法则相比, 在美学信息方面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对于建筑工程设计者来说, 如果能够了解一点音乐知识, 同时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 在这种情况下, 在建筑创作设计方面, 一般会获得更大的自由, 进而在一定程度得到启迪和灵感。对于音乐和建筑来说, 虽然两者属于不同门类的艺术, 各自具有不同性质。“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形象直观地道出了音乐和建筑之间的内涵。

摘要:对于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来说, 两者有着广泛的审美共通性。本文通过揭示和把握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审美共通性,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们组织开展建筑审美活动时, 进一步展开审美想象、深化审美体验, 进一步实现审美超越。

关键词:建筑,音乐,艺术,探究

参考文献

[1]郭宇箐.中世纪宗教音乐与建筑的精神特征[J].福州师专学报, 2001.

[2]唐孝祥.论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审美共性[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7.

[3]吴文瀚.包豪斯精神与西方近现代音乐艺术[J].河南社会科学, 2004.

[4]黄欣.从巴哈到库哈斯——建筑与音乐的共时性研究[J].山西建筑, 2004.

音乐与影视艺术历史备课教案 篇5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聆听为主,视听结合,讨论分析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影视音乐的热爱 重 点 培养学生对影视音乐的热爱 难 点 通过欣赏,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 教学方法 欣赏、音画结合、体验等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组织教学】

师生共同演唱《幸福拍手歌》并律动。

【导入新课】

欣赏四大名著的影视图片与其主题曲。

讨论:图片及歌曲分别来自什么作品?

明确:《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

《西游记》——《敢问路在何方》

《红楼梦》——《枉凝眉》

《水浒传》——《好汉歌》

有许多的影视作品,可能对于其故事情节我们多以模糊,但影视音乐却能很好的勾起我们的回忆,为什么会这样呢?今天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影视与音乐之间的关系。

【新课教学】

影视音乐

欣赏电影《霍元甲》主题曲《霍元甲》

讨论:此曲有何特点,可将它用作其他影视作品的主题曲吗?

明确:影视音乐是指为电影和电视剧而创作的音乐,是电影和电视剧这一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影视音乐的表现手法

(一)主题音乐

听赏连续剧《神雕侠侣》的主题音乐

讨论:1、音乐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感觉是怎样的?

2、联系作品的主题曲,想想两者的曲调一样吗?

明确:主题音乐鲜明的表达影片主题思想、基本情绪或主要人物性格的音乐。伴随着剧中主要人物的出场,主题音乐以主题曲的原型或原型的变化发展多次再现

(二)主题曲

听赏《水浒传》主题曲《兄弟无数》

讨论:主题曲中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作品有和联系?

明确:主题曲是表述影片主题思想或概括影片基本内容、人物性格、戏剧矛盾冲突的歌曲,常在影片中反复出现。

(三)插曲

听赏《西游记》插曲之一《女儿情》

情景再现:唐僧师徒四人途径女儿国时,女儿国国王对师傅唐僧一见倾心,产生了爱意,对唐僧情意缠绵。面对温柔貌美的女儿国国王,唐僧内心中也为之一动,闪现过动摇和恍惚,曾经坚定的唐僧也说出了“若有来生的”的话句,但是普度众生的决心还是战胜了个人的儿女感情,唐僧最终说服了女儿国国王,继续踏上了西去取经的路程。

讨论:1、如果没这个插曲,你能体会国王队唐僧的缠绵情意吗?

2、此曲在整部作品中有反复出现吗?

明确:插曲是穿插在影视中的短小乐曲,一般在影片中不反复出现。

三、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

论艺术通感与音乐创意教学 篇6

[关键词]艺术通感 创意 音乐教学

艺术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在各种艺术符号的流动中,从感知、表象到意象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人对世界的感觉要靠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由此形成了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从“通感”的角度讲这五种感觉是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通感”在审美教育中有着极高的价值,而艺术通感则在各种艺术间建立审美沟通的桥梁。在音乐教学中,综合各种艺术形式,妙用艺术通感,不仅使学生乐学善学,而且也是实施创造性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艺术通感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被誉为“神话故事的万花筒和一些东方色彩的图案”的著名交响组曲《天方夜谭》中,当单簧管在竖琴的撑持下,撒出它那发光闪烁的音响时,俄国管弦乐理论家罗加尔·列维茨基评论道:“这是东方绣品的雅致的花纹”。是的,当人们欣赏音乐作品时,不但能听到,而且同时也能看到、触到、闻到、想到……教师如果善用艺术通感,用艺术的魅力去打动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导课情境,学生的积极性便会轻而易举地调动起来。在欣赏《瑶族舞曲》时,让学生亲手触摸敲打一下瑶族长鼓;在学习歌曲《游击队歌》时,放上一段视觉冲击较强的电影地道战片段;在学习国粹京剧时,要求学生用颜料色彩涂画京剧脸谱……当艺术通感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耳朵竖起来、身体动起来、脑子转起来,这堂音乐课的教学效果就不言而喻了。

2.引发联想,加强学生的想象力

心理学家指出,青少年的想象力最为丰富,以后就慢慢地向理性与逻辑方向转变。因此,综合运用各种艺术形式,抓住想象力发展的最佳期,就可以促进艺术通感的产生和运用,使学生的联想更丰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伴随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可以用柴科夫斯基的小夜曲《如歌的行板》做背景,优美的弦乐四重奏与诗文的意境相结合,可以让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在荷香月影与音符中沉浮、流淌……。

3.触动灵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是激发创造力的好助手,它虽不能直接描绘事物的形象,叙述具体的情节,但它能随着旋律的起伏,节奏的驰张,声音的变化来表现任何艺术所不能做到的表情体现,唤起人们对生活的回忆和联想,激发艺术创造力。当非洲鼓乐奏响时,从来没学过非洲舞蹈的学生凭着自己的创造手舞足蹈时,你不竟会为学生的精彩律动而惊讶。艺术通感为音乐教学也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灵感之门。

艺术通感在教学中的实践与优化

国学大师钱钟书先生对通感的精辟见解为:“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动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必须通过“聆听”才能感受得到。通过聆听旋律的起伏变化、节奏的快慢及力度的强弱等,来感受音乐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但仅靠这一手段来欣赏音乐未免有些单调,综合运用艺术通感对优化音乐教学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1.音乐与视觉

音乐“可视性”的获得,主要靠人们通过对声音的联想与想象,构建出欣赏者体验过的场景画面,从而感受音乐的内在情感。一段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的电视录像,一段由众多充满诗情话意的背景组成的《春江花月夜》的影片等等,都因为其诗意的直观与浪漫的感性,而比单纯的“听”更能激发起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一幅厚重而凝穆的油画——《伏尔加纤夫》,能让学生在演唱《伏尔加船夫曲》时更好地把握歌曲中愤慨、抗争情绪;听到一些柔和的音响,就似乎能看到乳黄、嫩绿、浅蓝、粉红之类的柔和色彩,产生一种温暖的感觉;听到一些低沉、浑浊的音响时,就似乎能看到深黑、灰绿、暗篮之类的暗淡色彩,产生一种阴冷的感觉。当音乐与色彩、画面、甚至于激光等视觉艺术结合起来时,音乐就变得更直观、易懂了,学生也更易于接受了。

2.音乐与触觉

感觉是人的一切认识活动的基础,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列宁说:“不通过感觉,我们就不能知道实物的任何形式,也不能知道运动的任何形式。”而客观事物自身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状貌,这些属性通过不同的途径作用于人的各种感觉,冷热、软硬、轻重、拍手、跺脚等身体律动作用于触觉。学习铜管乐器与木管乐器、打击乐器与拉弦乐器时,让学生摸一摸、吹一吹、敲一敲、便可让学生清楚地了解不同乐器之间的不同特性;歌唱技巧训练时运用触觉和听觉的互通,把抽象、枯燥的发声技巧有形地表现,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中学习发声:双手撑腰,学小狗叹气,感觉腰部一鼓一松;手拿一张纸条,轻轻吹起纸条又平又匀;像闻花香那样深深吸一口气……这些简单的操作代替了“气息下沉,头部张力,吐气均匀,气息保持”等抽象的发声技巧,使学生掌握起来便容易多了;学习《青春舞曲》时,不妨让学生跳跳新疆舞、拍拍新疆特有的舞蹈节奏;摸一摸柔滑的丝绸便能感觉弦乐的细腻;戴一戴斗笠便能体会红色娘子军的飒爽英姿;跺一跺润润的春泥,欣赏课《春晓》的主题便呼之欲出……触觉让音乐从虚无变得实在、从意识变为物质,从而让学生真实切肤地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3.音乐与嗅觉、味觉

声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们只有借助其他感官来评价音乐。引导学生歌唱也是一样。演唱活泼、欢快的歌曲时,声音要求清脆、甜美;演唱优美、抒情的歌曲时,要求像品美酒那样舒畅、自然;演唱雄壮、有力的进行曲时,要求像磕核桃那样铿锵有力,粒粒有声。利用艺术通感,有利于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自主地调整歌唱状态和音色。在某音乐教研会上,一位老师在所开的公开课《永远的茉莉花》上,为配合课堂情境,为学生及听课人员每人准备了一杯芬芳可口的茉莉花茶,闻着茉莉花的清香,品着花茶的甘醇,感受着民歌清丽婉约,在嗅觉与味觉的享受中,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国乐飘香”的真正含义。

音乐课运用艺术通感进行教学,不但可以促进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熟练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本领,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恰到好处地运用艺术通感原理,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是音乐新课程理念的有效体现,善用艺术通感为音乐教学再添异彩!

参考文献:

[1]张前、王次炤.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5).

[2]唐元棣、蔡徳予.简明美学教程[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2).

[3]朱自清.荷塘月色[N].高中课程标准语文新教材新学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2).

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 篇7

关键词:绘画艺术,音乐艺术

艺术的分类一直有着许多的标准。我们遵循两种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分类标准。按照艺术作品的物质形态为标准, 艺术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空间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书法、摄影、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等形式。第二:时间艺术:包括音乐和文学。第三:时空综合艺术。包括舞蹈、戏剧、影视、行为艺术等。按照艺术形象的呈现方式为标准, 艺术可以被分为两个类型:第一:静态艺术, 也就是空间艺术。第二:动态艺术, 包括时间艺术和时空综合艺术的所有种类。

绘画与音乐的联系事实上很明显。比如人们在谈论艺术作品时常常会说, 这首乐曲简直像一副美丽的山水画。这样的评价不仅是一种书面化的描写, 而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感悟。这种经验不仅表明了音乐与绘画之间的某种联系, 而且也说明了音乐中可以表现某些绘画性的内容。俄国画家康定斯基认为“绘画是视觉的音乐”, [1]“一般说来, 色彩才直接影响着精神。色彩好比琴键, 眼睛好比音褪, 心灵好像是绷满弦的钢琴, 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 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2]色彩、形状与音乐的音响存在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们展示了艺术家内心情感思想的流动, 有着音乐的随情感流动的旋律。

音乐与绘画作为传统的艺术门类, 除了具有共同的艺术特性之外, 还具有自身的艺术特性, 她们之所以相区别, 是有各自的构成材料、接受的生理心理过程、呈现方式特性所决定的。

1. 艺术构成中运用的材料的特殊性: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表情达意、塑造艺术意象的表现手段, 构成音乐艺术特性的基础在于它是经过选择、概括的声音作为其物质材料的。而绘画是通过线条、光影、构图来塑造艺术意象的。通常人们正是以表现手段的不同, 来区分艺术的不同种类。

音乐中所使用的声音是人类从自然的声音中选择出来的, 它们经过某种概括之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成为各种各样有组织的体系。声音的音响材料是抽象的、非语义性的。在人的各种器官中, 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审美器官。声音这种物质材料决定了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听觉较之视觉能更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感情, 震撼人的心灵。这也充分说明, 音乐不可能像视觉艺术如绘画那样进行细致、精确的描绘和造型。

绘画在传统上一向被认为是一种以色彩、线条、阴影等要素在平面上造型的艺术。绘画的语言要素可以包括点、线、面、形、光、色等多种视觉形式要素及其在画面上的组织效果。绘画的元素很多, 主要有构图、色调、色彩、虚实、空间、韵律、对比、统一等等。就像文学语言、音乐语言一样, 文学通过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在运用一定的修辞、对比等方式来构建一种人物形象或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而音乐通过节奏、节拍等要素表情达意。这些艺术都是相通的。

在绘画中, 线条可以作为一种最原始的语言出现在作品中。与西方绘画相比, 中国的绘画是按照中国古老哲学, 强调表现主宰宇宙万物的“道”。徐复观一直强调中国的绘画是庄学的“独生子”。[3]中国画这种对线条的独特运用和发挥是西方绘画有区别的, 正因为如此线条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

由此可见, 每门艺术的构成材料决定了它们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客体范围, 从而决定了这门艺术的特征。

2. 艺术内容中表达情感因素的特殊性

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 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礼记》里《乐记》上说的好:“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音。”[4]意思是音乐的声音是从内心发出来的, 是人感情的迸发、是心灵的表白。音乐最能带给人情感上的抚慰, 境由心生, 感慨万千。

音乐借助节奏和情感色彩上的变化直接给人以一种明显的运动感觉。听众在听《黄河大合唱》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波涛汹涌的气势和一种爱国热忱。我们不得不承认, 音乐这种表达感情的功能是其它艺术门类所无法取代的。所以古人说“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

绘画艺术主要是通过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非符号的视觉形象上, 将寄托的情感加以转化, 这种情感的寄托与转化实际上就是使这门艺术和人们日常生活情感体验的联系, 从而能够轻易带观众进入这种语言所规定的特定语境, 并获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这种情感能够很好的打动人, 获得心灵上的共鸣。对于抽象艺术家来说, 绘画是艺术家心灵的写照, 而不是柏拉图所说的“影子的影子”在我国宋代之后, 我国文人画开始着重表现主观情感, 苏轼反对以行似论画, 主张“寓意于物”。文人画高扬士人的独立意识, 突出了宋代由外在传入内心, 强调对人性的重视、情感的表达。

如果说将绘画艺术定义为视觉艺术的话, 那么绘画的表现对象就首先是视觉的而非感情的。画家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是借助画笔等一些材质将自己要抒发的感情转化为一种艺术符号, 一种视觉语言。比如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画的《情人》画面中亲吻的两个人是被布包裹着的, 事实上那布包裹的形象是画家母亲自杀时身上的睡衣遮住了脸的那一幕留给他的烙印, 画家很隐晦的将对母亲自杀的悲痛情感转移到他的作品中。这也是画家内心深处最不容易触及的地方, 通过绘画展示出来。绘画艺术也是和情感分不开的, 只不过和音乐艺术的表达方式不同, 它比音乐艺术表达起来更委婉, 含蓄。

3、艺术分类中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殊性

从对艺术的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到, 音乐艺术属于时间艺术, 也属于动态艺术。那么相应的绘画艺术则属于空间艺术, 也同属于静态艺术。

绘画艺术以一种实实在在的形式凝固在空间里, 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 可以用眼睛看到, 用手来触摸, 甚至可以将它以照片形式储存下来, 而音乐确是很抽象的一种声音表达, 音乐只在时间里流动, 我们在欣赏音乐时, 只能感觉到它在某个时间段展开、停止, 却无法将其停止在那一刻。

每一种艺术都可以表现出一种空间感型, 绘画作为一种表现艺术, 它不同于音乐, 舞蹈和文学等在时间维度中展示出动态过程的艺术。腾守尧认为:“绘画本身是一种静态的事物, 它所再现或表现的事物差不多同时映入眼帘, 也不包括事物由产生到发展的过程, 只有同时性的空间和色彩铺排。”[4]如安格尔的《泉》就是在静态的画面中, 向观众展示了一种少女的娇羞与甜美。

综上所述, 音乐与绘画这两门艺术之间有着相互融合的共性, 但他们之间各自独立发展的个性也是很突出的。在现实的艺术活动中, 音乐中的画面和绘画中的音乐感是艺术家们经常谈论的话题。音乐与绘画从理论上来说似乎是两种不相关的艺术, 前者是通过音响诉诸人们的听觉感官, 后者则通过线条和色彩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而这两种艺术都是人类根据自己一些基本的需要创造出来的。用来净化人类心灵、激励着爱好艺术的人们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 去发现, 去探索人类本身和他们所居住的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会不断产生新的形式。但它们始终都是伟大的艺术。因为真正的艺术创造并不是只属于一个时代的, 而是属于所有时代的。而这种艺术形式的比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在发展中不断融合、完善、充实。

参考文献

[1]卢善庆主编《门类艺术探美》, 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页。

[2]康定斯基著《论艺术的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3]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宗白华著《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0页。

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 篇8

关键词:音乐艺术,电影艺术,艺术教育

音乐艺术和电影艺术是人们所熟知的两种艺术, 在社会生活中, 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本文是对这两种艺术的简要分析, 希望读者通过对文章的阅读, 能够增进对于音乐艺术和电影艺术的理解, 能够提高个人的素质。

一、对两种艺术门类的认识

每一种艺术门类, 都有自己的艺术表达形式。音乐艺术, 是用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 来表达人们的细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电影艺术, 通过画面与声音相结合为媒介, 来塑造银幕形象, 表达出艺术的特性。

音乐艺术, 是声音的艺术, 人们能通过自己的听觉来接受这种艺术, 听觉, 是接受这种艺术的生理基础, 从而声音对人产生刺激, 进而使人产生共鸣, 在某种条件下, 受众可以运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 产生通感。

电影艺术, 是一门综合的艺术, 包含多种艺术元素, 涉及视觉和听觉等。而且, 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影艺术表现的形式愈发多样。

二、音乐艺术和电影艺术的表达

音乐作品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音乐分为两个大类, 一种是人的声发出的, 叫做声乐;另一种是乐器发出的, 叫做器乐。声乐是最为普及的音乐表达形式, 也是最为人们所容易接受的, 上至几十岁的老人, 下至几岁的孩童, 都能够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声乐按照演唱人数可以分为:独唱、重唱与合唱。而器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表达方式, 通过乐器能够更好的表达出音乐作品的感情色彩。的确, 乐器也有着自己的特点。比如, 小提琴, 高音时悠扬, 低音时忧郁;小号, 振奋;圆号, 典雅;长号, 威武;提琴, 优美等。而且, 器乐还促进了眼、口、手等的协调。器乐按照演奏人数可以分为独奏、重奏与合奏。

音乐是动态的, 经过若干时间的动态表达, 对一首 (部) 音乐作品进行完整的表述, 使人有一段延续的体会。

蒙太奇, 是电影不得不谈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 这是电影最基本, 也是最独特的一种表现方法。电影的蒙太奇, 除了镜头内部、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关系外, 还包括画面与音箱、音响与音响之间的组合关系。包括对前期的策划, 中期的拍摄, 由此, 再经过创作者对后期制作的独特构思, 对电影片段、场景的非线性编辑, 直到最后, 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整合, 产生出一部完整电影。

音乐有时可以一个人完成, 也可以是一个乐团进行合奏。可是电影, 很难做到这一点, 它需要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 才可以完成它的使命, 因为如此, 导演不可能一个人完整的将自己的思想呈现出来。

三、两种艺术的教育

对于音乐艺术和电影艺术, 在对人的教育方面, 这两种艺术都有同样的教育结构, 分别是施教者, 受教者和教育媒介, 三个部分构成了一个稳定的教育链条。

1、施教者

施教者组织艺术教育活动, 是艺术教育中的主导因素。无论是对于音乐艺术还是电影艺术, 作为施教者, 都需要有对本专业相对深入的研究, 对众多内容的了解。另外, 施教者本身, 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较高的审美素质, 以及作为这一行业工作者的高水准的情感体验能力。其次, 对于教育媒介要有很好的掌握能力, 能够熟练的掌控媒介, 控制情感的表达。再次, 对于不同的受教者, 施教者要有适应的能力, 迅速的调整自己的状态, 找出更容易让受教者接受的方式方法, 更好的起到教育教导的作用。

2、受教者

受教者是指接受教育的对象。对于受教者来说, 同样存在着共同点, 二者都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 受众的层次也都是层出不穷, 比如年龄的不同, 受教育程度的不同, 人的性格的不同, 都可能导致对同样的作品都可能产生相同或者不同的欣赏结果。除了先天对视觉和听觉的固有的机能, 或是对莫一方面天赋异禀。而且还要, 无论是欣赏音乐还是电影, 受教者需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质, 提高文化水平, 努力去积累审美和非审美的经验。

3、教育媒介

在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 有一条教育的纽带——教育媒介。艺术教育媒介, 是被用来实施艺术教育的艺术品。对于音乐艺术的作品, 其主要认识和审美主要是通过听觉, 电影是通过视觉和听觉, 对两种艺术作品的欣赏, 都需要受众的想象力。

但其中也具有不同点, 音乐, 通过听觉对人产生作用, 人们是仍需要通过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来对作品进行品味, 而电影却有不同, 电影是拍出来的, 有画面有声音, 对感情的表达有指向性, 生活里面有什么, 电影里面就有什么。

音乐艺术具有非具象性, 或者某种程度的抽象性。但是这不等于说音乐意象作为流动的线的形式根本没有空间性。

两种艺术作品的教育功能, 主要是对于审美的培养, 同时他们还具有非审美的教育功能, 对于人们的知识、道德等非审美方面的提高, 同样有着一定的功效。

四、电影和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电影, 有许多叙事的元素, 音乐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它可以解释剧情, 可以延伸画面, 塑造人物等等。

比如, 台湾著名电影人侯孝贤, 他的电影历来少有对白, 语言总是不被他喜欢, 但是音乐确实不可缺少的, 就像电影《最好的时光》里面《Rain and tears》就有着替代语言叙事的功能。每次音乐响起的时候, 总是感情发展上升和发展的时候, 音乐就像是感情的见证, 清楚的表达画面内和外人物的关系。这部电影里面, 有摇滚乐, 也有台湾民谣, 导演的刻意安排, 体现了现实社会, 体现了台湾六、七十年代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的互相融合。

1、声音营造空间感

电影的画面是二维空间, 在视觉上, 依靠构图和被摄对象之间的比例来创造三维空间。声音, 这第五维度的空间关系。如果可以有效利用, 能增加空间和画面的立体感。在电影片段《恋爱梦》里面, 桌球的撞击声, 就是利用的这个特点。

2、声音能拓展空间

银幕的大小, 决定了表达画面的大小, 但是声音的出现, 可以打破画面的封闭性, 拓展画外空间。

3、表现空间环境

声音的出现, 可以交待出影片的时代背景和时代特点。也可以使画面过度均匀。在电影片段《恋爱梦》中, 几首插曲的出现, 就能表现出, 影片故事所发生的时代。

五、结语

总之, 综上所述, 音乐艺术和电影艺术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艺术门类, 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同样也有着不同一面。多接触, 多学习音乐艺术和电影艺术, 能够增进对人们这两种艺术的理解, 能够对个人的素质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齐易, 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图书馆目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2]贺志朴, 姜敏.艺术教育学[M].人民出版社, 2004.

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同异性研究 篇9

一、音乐艺术和影视艺术的相同性

1、艺术与商业的结合

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都属于艺术与商业的结合。随着社会的进步, 科技的发展, 艺术产业化的趋势已经越发明显。无论是音乐还是影视, 具有了产业化的规模效益, 将艺术与商业结合起来, 才能够在当今社会有更好的发展。比如音乐艺术, 它是表演的艺术, 当然在表演期间音乐艺术同样是表达艺术家或者艺术创作者的一些内心的思想情感和内容, 需要表演者表现出来。但在如今的年代如果音乐艺术作为没有商业性质的艺术又有多少人去听呢?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愿意去网上下载流行歌曲来视听, 则有的人更愿意去现场看艺人的现场演唱, 艺人的现场演唱正是艺术的表演, 如LADY GAGA演唱会很多的造型怪异, 和舞台的设计都非常个性时尚, 通过表演来传达歌曲中的一些情感思想。也更容易使观众达到共鸣、更容易去了解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影视艺术也不乏与商业结合, 现在的影视作品无处不彰显着商业性。如张艺谋最早的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的色彩运用等等从艺术角度分析却是很棒, 但如果现在再让张艺谋去拍以前的作品可能他首先会考虑的是商业性, 能否符合观众的胃口。现在的作品如《金陵十三钗》《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场景布置等等无不彰显商业性。所以商业利润是促使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发展的动力。

2、艺术与生活的结合

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并且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乐记·乐本篇》:“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卢, 声相应, 故生变, 变成方, 谓之音, 比音而乐之, 及干戚羽旄, 谓之乐。”尽管音乐的形式千变万化, 抽象复杂, 但他始终源于现实生活并息息相关。艺术家在进行音乐创作时, 首先要有感于外物, 产生情感, 然后将其符号化。同时, 音乐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狭义的来讲比如:我们每天听的歌曲, 歌曲也是艺术家通过对符号有序有想法的排列最后得到的一首完整的歌曲。有时候一个歌曲会影响到我们的心情。有时候一首歌曲会让我们忘记或者回想起很多美好的回忆, 这里因为音乐的声音形态与人类的情感之间貌似存在着相似性, 最常见的是很多人听完原唱后都会情不自禁的去模仿原唱来找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把握。影视艺术的创作表达了创作者的思想, 抒发了创作者的感情。作为一名成功的艺术工作者, 必须要有丰富的人生经历, 才能够创作出优秀的影视作品。从欣赏者的角度, 影视作品同样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多时候, 我们更加容易看到影视作品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 有时候我们看完一部影片后会对影片中的男 (女) 主角的羡慕之情油然而生, 常常会幻想去英雄救美或者想成为xx主角那样的武林盟主等等。或者是看完某部影片后懂得了待人之道, 从此在生活中能够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这些都是慢慢的在影响我们现在的生活, 当然影响有好有坏。所以我们的生活与艺术是密不可分的。

3、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都是与技术的结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无论是音乐艺术还是影视艺术, 都在传播过程中有了更宽泛的渠道和更广泛的受众。传播角度来看, 音乐的传播媒介由原来的唱片、磁带、光盘转化为现在的电子数码格式TF卡。电影的传播也从原来的胶片电影转变为现在的数字电影, 而我们观看的渠道也逐渐多样化, 原来只能在电影院看到的电影, 如今可以通过网络等新媒体更好地欣赏。在音乐艺术里面可以根据高低、长短、强弱、和不同符号的音来组成音乐, 这里就需要技术的支持, 最常见的就是很多歌曲能够朗朗上口, 或者听起来很感人、让人心情愉悦等等都是需要一定的技术来支撑, 如果没有技术单是音的组合可能不会达到艺术家或者创作艺术者所想表达的思想情感, 影视艺术则更加需要技术的支持, 没有技术支持的影片我想将会是很无聊或者很不能打动受众乃至体现不了艺术家所想表达的主题内容。技术在影视艺术中的地位很重要。每个镜头应该如何组接、是倒叙还是补叙等等都需要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加上技 术的支持来完成。这样更容易感染受众, 让他们的思维和创作者事先安排好的情景完美融合, 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差异性

1、艺术表现形式不同

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创作艺术表现形式不同, 虽然都是来表现艺术家或者创作者的一些思想情感, 但音乐艺术史通过“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 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 是通过音的高低、长短、的链接来表达。通过把不同的音组合到一起来表达思想感情。音乐艺术可以把连续的相同几个音连接在一起。如通俗歌曲中很多音符前四拍的都是相同这是很正常的事情而且还有休止符可以休止, 这些都是音符来连接。但是影视艺术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是通过镜头的组接来表达导演或创作者所表达的内容, 影视作品可以分段来表达, 每段表达都有不同的意义和内涵, 同时也可以交叉进行 (平行蒙太奇或交叉蒙太奇) , 都是通过镜头来表达的内容。最后把镜头按照艺术家所想表达的涵义来重新组接镜头, 最终完成影片的拍摄。

2、传播媒介不同

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传播媒介不同, 音乐艺术大多属于听觉艺术, 是靠观众的耳朵来听音乐, 从中感受创作者的意图。音乐艺术的传播媒介可能是话筒或者电台这类媒介来传播, 则不是通过电视台 (音乐表演艺术除外) 、报纸、海报等等方式传播, 因为从报纸。媒体等看不到音乐艺术所想表达的涵义。而影视艺术则是融合视听的综合艺术。通过电视台、网络视频、电影院等等这些传播媒介来表达影片中所想表达的涵义。传播媒介也是音乐艺术和影视艺术的不同点。

三、结论

综上所述, 音乐艺术与影视艺术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 无论是从表现形式还是传播媒介来看, 都具有相当大的差别。但是, 两者同样有密切的联系, 他们都是艺术与商业的结合、艺术与生活的结合, 同时也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音乐艺术是听觉艺术, 影视艺术是视听艺术, 两者在发展的道路上彼此独立却又相互依存, 随着音乐电影和电影音乐的出现, 两者也进行了更为深入地融合。因此, 准确地把握音乐与影视之间的和谐关系, 是促进二者共同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恩寰, 梅宝树.艺术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2]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音乐艺术与文学艺术 篇10

关键词:音乐艺术,绘画艺术,审美特征

一、形式材料上的区别

(一)形式材料的视觉性与听觉性

在物质材料的运用上,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有着本质性的区别。绘画艺术在物质材料上利用线条、色彩、形状等可视材料塑造出具有鲜明形式的可视形象。这种视觉形象直接地作用于审美主体的视觉器官,所以绘画艺术在材料上的基本特性就是可视的,从而具有形象性。音乐艺术,它的物质材料是既看不见也摸不着的音响,所以它是直接作用于听觉器官。而正是因为音乐艺术材料不能像绘画艺术或雕塑艺术等视觉性艺术可塑造可视的形象,所以音乐艺术的表现内容(排除非音乐因素)依赖于音响,音响也是音乐内容表现的承载物。在创造可视形象上,这的确是音乐艺术的局限,但这并不妨碍音乐的表现,反而为人们在审美方式上提供了另一种视觉所不能提供的角度。

(二)形式材料直观性与非具象性

古人说“存形莫善于画”,这说明绘画艺术是用直观形象记录和反应现实,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绘画艺术的最大特点——建立形象。这一形象是直观和一目了然的。如众所周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额头微垄,鼻梁挺拔,眼神妩媚,笑容可掬的西方女性的形象。而音乐艺术材料的特殊不仅是它作用于听觉器官,而且它不能像绘画一样创造具体的形象,所以也就不能创造出类似蒙娜丽莎的画中之美。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尽管音乐不能创造具体的形象,但在音乐表现的内容中音乐却可以表现形象。音乐通过模仿、象征、暗示等手段表现形象,只不过这一形象特征并不具备直观性和具象性,而是需要借助审美主体的联想或想象,从而存在于人们的表象之中的。

二、艺术呈现上的区别

(一)呈现的第一性与呈现的第二性

艺术呈现是指艺术作品展现、传达艺术中所要表现内容的过程。绘画艺术的呈现是艺术家在完成绘画作品后,艺术作品不受任何因素的干预,直接地呈现于观众眼前,犹如第一人称叙述,可以较直接、较完整地反映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而音乐艺术则不同,它是在第二人称——音乐表演的“转述”中被呈现。众所周知,音乐作品是以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但乐谱毕竟不是音乐本身,它只是一种符号,只有被演奏出来,成为音响,才具有音乐上的意义。由此,音乐在传达创作者审美理想显然不如绘画更具“本真”性,甚至出现表现上的歧义,然而,正因为音乐呈现上的第二性和不确定性,使得表演者在忠实原作品的同时,或多或少地融入自身的审美理想,从而一同传达给听众,所以这也是音乐表演至今依然散发着魅力和乐趣的原因之一。

三、存在方式的区别

(一)视觉空间性与听觉空间性

绘画艺术的空间性与音乐艺术相比表现的更明显也更易理解。绘画作品不但本身存在于空间,具有物质实体,而且在其呈现的内容上也具有表现空间的能力,即视觉空间。它通过构图、光线和颜色的设计等创作手段,以及欣赏者所处位置和角度,构建出一种虚拟空间,它是存在于欣赏者视线中的空间,如三维立体画。所以绘画是具有实体空间性和视觉空间性的双重属性。然而,音乐具备空间性是存在一定争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音乐艺术的材料是音响,人们在现实当中并不能找到其物质实体,所以在此意义上音乐是不具备空间性的。然而,音乐可以通过模仿、象征、暗示等的表现手段以表现想象中的空间。如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组曲《图画展览会》之“牛车”,此作品鲜明地表现出“牛车”由远及近,由近至远的空间感。所以,在此意义上,音乐又是能表现空间的艺术,但此空间存在于审美主体的想象之中。

(二)时间上的静止性与延展性。

这一点犹如二者在物质材料上,区别是具有本质性的。绘画作品中的形象存在于二维平面上,不同于电影艺术和动画艺术中创造可视活动的图像,其展现的形象是固定的、静止的。与绘画艺术相比,音乐是的时间艺术,不仅由于音乐的存在需要建立在时间的基础之上,而且,更进一步,音乐内容的呈现需要在一定时间当中展开,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

电子竞技与音乐——别样的艺术 篇11

台下观众阵阵欢呼,不光因为这些音乐耳熟能详。当背景音乐从游戏中抽离到舞台上,当游戏中的音乐以一种更加直观的形式冲击玩家的听觉和视觉的时候,带来的震撼会比在游戏内放大数倍。指挥棒在起伏,合唱班手中的乐谱在翻动,琴手拨弦、鼓手舞锤,你忘乎所以,恍惚以为自己正在享受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音乐,作为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正在以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现着游戏另一面的魅力。

游戏内的音乐——锦上添花的重要元素

人类的文化传承与艺术表达形式,在历史长河中变化万千。最初的艺术形式相对简单,如文学、音乐等,都是通过对单一感官的刺激而引起内心的共鸣。而随着文化不断发展,艺术作品以更加复合的形式展现出来,如歌剧、电影等。这时候被调动的是多重感官,其表现力要更胜一筹,带给人的冲击也更加复杂和震撼。

游戏作为一个新时代的艺术品,音乐,作为调动听觉感官的主要形式,已经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不能雪中送炭,但为一款游戏锦上添花,音乐绝对能够撑起一片天。正如《超级玛丽》的主题曲让全世界记住了钻管道的红帽子大叔,而玩家提起《天之痕》系列总是不会忘了它游戏内经典的音乐。

电竞游戏其实也是一个艺术综合体。工程师创造英雄需要不断建模、绘制,建立游戏机制需要不断编程、修改,在这个过程中,游戏作品经过不断的雕琢,以最终的形态上市。游戏画面从最初的平面图形,到现在的3D模型,音乐从最初的电子单音,到现在的悠扬乐曲,甚至到现在的手柄震动、VR体验,电竞游戏这种艺术作品能够在对抗中调动玩家越来越多的感官,为玩家带来更加复杂而全面的体验和享受。

电子竞技游戏的主体是玩家同玩家间的对抗,背景音乐在其中体现的作用主要是渲染游戏的氛围。从最初,电竞游戏的声音可有可无,到现在不听着游戏声音会丢失信息提示导致游戏无法进行,游戏音乐正在和音效相结合,一步步地抓住玩家的耳朵,使游戏更加完善,使对抗更加激情,为玩家带来更加丰富的体验。

在DOTA2的游戏中,音乐包的可更换和制作也是为艺术作品创作的一种形式。针对用户的不同需求,推出不同风格的音乐形式,为处在激烈对抗中的玩家带来或是激情澎湃、或是动感十足的差异化感受,这是电竞游戏产品发展高度成熟后,功能细化的一种必然趋势。

而V社在推出这款艺术作品时,还为玩家设计提供了通路。他们一方面自己结合每届TI的互动指南推出音乐包,另一方面还开放了创意工坊。玩家们可以通过创意工坊上传自己创作的音乐,其他玩家通过投票表达喜好,高票者不日即可上市售卖。V社为了他的艺术作品,向所有艺术家发出了请柬,在获得收入的同时也让DOTA2在音乐艺术层面上升到了更高的领域,满足了各种玩家的耳朵。

游戏外的音乐——电竞行业正在输出它的文化艺术

电子竞技不断蓬勃发展,产业在向上而生的同时也向四周扩散枝叶,成了电子竞技行业特有的精神文化,并向外输出,音乐是其中的一种方式之一。而作为来势最猛的新兴产业之一,音乐界正不断接受着电子竞技行业输出的精神文化,产生出两者相结合的艺术品。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当游戏中的音乐艺术以乐团演奏的形式呈现在玩家面前时,映入玩家视野的不再是游戏画面,而是音乐家们倾情的演绎。音乐会带给玩家游戏以外的精神世界的同时,更带给所有观众电子竞技中的艺术与精神。就像《生命之杯》的音乐声响起,你就能感到来自绿茵场上的壮志豪情。

当周杰伦在《英雄联盟》五周年的庆典上,首次现场演唱他为游戏创作的歌曲《英雄》,他俨然成为电子竞技与音乐的使者,此刻他既是享受赛场的玩家,也是电竞文化的输出者与受益者;当林俊杰登上上海特锦赛的舞台,坐在钢琴前同VGL团队一起演绎他创作的《Timekeeper》,他所追寻的并不是游戏里这款音乐包能卖出多少份,而是他用自己的特长为他热爱的游戏增添了色彩,他将自己的激情澎湃具现化到音乐中,并传递给同样热爱这款游戏的人。

彼刻,他们都享受着属于他们自己和电子竞技共同的舞台,享受着所有玩家的欢呼,享受着音乐家们对其的尊敬,也肆意地表达着电子竞技带给他们和他们的音乐的强大驱动力。电子竞技为音乐带来了更璀璨的艺术品,电子竞技的精神将被更加广泛地传唱。

结语

电子竞技精神无国界,音乐也一样。正是如此,这两者也更容易结合,被创作为新的艺术品。

如今,Wings战队夺冠后,电子竞技站上了更高的舞台,引发了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也拥有了向各方输出自身文化的机会。在此基础上的未来,音乐也许能够为电子竞技带来更多惊喜。

浅议音乐与艺术体操 篇12

一、音乐与艺术体操的关系

音乐是用音响为材料来表达情感的, 而艺术体操则是用人体的动作来构成自己的形体美的, 但它们都是博大精深的抒情艺术中绝不可分割的一对孪生姐妹。因为音乐是艺术体操的灵魂, 没有这个灵魂, 艺术体操寸步难行。而艺术体操则是音乐的具体化和形象化, 所以说艺术体操在创作和表现的过程中, 是完全离不开音乐的。音乐在旋律、节奏、力度、音色、结构、气质以及内在的冲力和乐音运动时对人的情感变化与人体运动的影响等方面, 都对艺术体操的战线有着不可缺少的气势和帮助, 特别在节奏问题上, 音乐和艺术体操就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

黑格尔的理论告诉我们, 感性材料出现在音乐里, 一般只凭它的运动长度而不是它占有的空间形式, 尽管音乐因为声波这种无理运动而占有着空间。音乐艺术从四维到一维的抛弃空间过程, 使主体性 (理念) 在时间艺术中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从而使音乐成为靠节奏为主要的手段, 使音响成为更有表情因素的直接诉诸心灵的浪漫型艺术, 所以我们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艺术体操重要并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律动, 而节奏又是律动的基础, 离开了节奏, 韵律的动作就荡然无存了。可以说, 没有离开节奏的音乐, 也没有离开节奏的艺术体操, 节奏是音乐的根, 也是艺术体操的根。我们说没有旋律, 离开音乐, 但只要有节奏节拍, 就可以练习艺术体操了。那么教学中对音乐的运作, 把节奏训练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就是很自然了。

二、对艺术体操运动员音乐素质的培养

1、培养的目的

进行任何训练都是有一定目的的, 艺术体操音乐训练也不例外, 笔者认为其目的是:培养运动员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 提高运动员对简单音乐作品进行一般性分析的能力, 增加运动员对音乐的理解力, 以使运动员在成套动作中的表现力更加丰富, 同时为运动员的动作编排与音乐更加吻合打好基础。

2、培养目标

由于音乐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因此音乐训练需要在相对较长时期的艺术体操训练中贯彻执行, 因此, 笔者制定了一个三年的培养训练计划。其目标为: (1) 能够简单的对乐曲进行分析, 并划分出乐曲的段落; (2) 灵活掌握不同节奏的变化; (3) 能够比较准确的区分出不同音乐的节拍。

3、基本培养途径

艺术体操的专业训练时间是非常有限的, 不可能每次训练都抽出时间来进行专门的音乐训练, 因此, 音乐训练必须和专项技术训练相结合, 既有专门的音乐训练时间, 又可在专项技术训练过程中贯穿音乐训练的内容, 具体做法如下: (1) 利用专门的理论课, 讲解简单的乐理知识, 使运动员对音乐有个概念上的明确认识; (2) 在准备活动中, 在不同节奏、不同速度和节拍的音乐下做相同的动作; (3) 通过多声部合唱的练习, 提高运动员在音乐上的干扰能力; (4) 进行音乐作品的分析和欣赏, 使运动员进一步了解不同音乐在风格、情绪和格式上的差异; (5) 根据不同年龄的运动员选择不同水平的成套音乐, 以增加运动员对成套音乐理解的简易性; (6) 依据不同的训练年限及技术水平选用不同风格的音乐来提高运动员的各种表现力。

三、选择音乐中应注意的问题

1、艺术体操的不同动作, 将由不同的音调、力度、旋律、音速予以表现

选择伴奏曲时, 根据艺术体操的动作特点, 一般选用4/4, 3/4或2/4拍。速度稍慢而连贯的动作, 可两拍或四拍做一个动作;中速较连贯的动作, 多用4/4拍, 两拍音乐做一个动作, 如移重心加上手臂的摆动环绕练习;慢速幅度大的动作, 多用快板。腾空、大跳、大抛等动作, 多配以力度较大, 宽广向上的音乐。快而突然的动作, 音乐注重活泼、快速、力度对比强的音乐。紧张强烈的动作, 音乐也要最紧张;动作完成放松, 音乐也要最弱。激烈而突然的动作要用不连贯的节奏、断奏的音乐。动作节拍完整, 音乐也不要用单拍。动作速度发生变化时, 音乐要随着速度的快慢而渐快渐慢相应变化, 肌肉的紧张程度发生变化时, 音乐伴奏的力度也要相应的发生变化, 随之渐强渐弱, 如华尔兹组合动作音乐3/4中速。总之, 动作要与音乐的呼吸相配合一致, 以共同表现出动作韵律、节奏, 使操有音乐的情绪美, 音乐有操的流动感, 以充分突出形体优美的表现力。

2、应根据学生的音乐素养水平选择音乐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水平选用适宜的音乐伴奏, 另外还应考虑教学内容多, 教学时数少等实际情况, 常常选一些主题短小、鲜明、性格突出、通俗易懂、动听悦耳的流行歌曲、电影电视插曲以及较为普及的中外名曲作为伴奏。借歌曲的内容是学生更容易理解音乐, 使学生嫩黄进入音乐的意境, 根据音乐的情绪和节奏, 利用身体的各部位表现出优美的动作, 借歌曲的内容记住动作的内容和顺序, 加以掌握动作的速度, 选择熟悉的音乐做动作, 有助于发展动作的协调性, 增加学生的节奏感、表现力、美感, 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波浪联系等。

3、组合动作所用音乐的完整性

选用音乐时, 要保持动作的拍节与音乐的拍节一致, 这是保证音乐与动作配合协调、统一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一般情况下, 一组动作的节拍为双数的8拍, 如2个8拍, 4个8拍, 6个8拍, 8个8拍等, 这样才能与一般乐曲的基本结构相吻合, 如动作结束在单数的8拍上, 就会使人感到不舒服, 觉得动作没做完。因此, 不要破坏它们的完整性, 在喊“立定”或变换下一个动作时, 要在下一个乐段终止时变换, 不要在乐曲的中间变换。

4、动作开始要有预备拍

每个组合动作前都要有预备拍, 预备拍有两个作用:一是告诉学生做好准备, 动作即将开始。二是告诉这个组合动作的节奏和情绪, 预备拍可用乐曲的最后一句或主旋律来进行伴奏。

四、结语

随着艺术体操水平不断提高, 音乐在艺术体操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它不仅是训练和比赛中必不可少的, 同时还起着调节运动员情绪的作用, 并对运动员的协调性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可提高运动员的时空感觉及对音乐的理解力, 可以增加成套动作与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总之, 艺术体操离不开音乐, 音乐是艺术体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认识这一点, 是我国艺术体操再创辉煌的关键之所在。

摘要:文章从音乐与艺术体操的关系、如何培养艺术体操运动员的音乐素质及选择音乐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查阅有关书籍和期刊, 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并通过访谈法向有关老师就本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请教, 进一步丰富了文章内容。

关键词:艺术体操,音乐

参考文献

[1]许静辉, 宋允清, 苏继芳.艺术体操[M].洛阳:河南大学出版社, 1988.

上一篇:超前控制下一篇:学生语言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