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音乐论文

2024-08-11

公共艺术音乐论文(精选9篇)

公共艺术音乐论文 篇1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学反思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学的基础,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出发点。其次,教材内容注重系统性,忽视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尽管学生音乐知识基础比较差,教学只有16课时,但教材内容并没有减少,要求并没有降低。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中国音乐、欧洲音乐、名曲、戏剧、舞蹈无所不至。缺乏必要的整合,结果事与愿违,严重地影响了音乐艺术教学效果。第三单元第五节《协奏曲》,本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巧妙地结合专业特点,孩子们在观看欣赏、对比交流、互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与活跃、积极与投入,让我明白,只要选对适合的方法,我们中职生非常优秀!虽然这一次协奏曲欣赏不足以彻底取代流行歌曲在他们心中的地位,也不能一步就提高自身的音乐赏析能力,但只要给他们足够的音乐发展和表现空间,他们会从高雅的音乐中感悟到生活的美好,逐步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

德力格尔桑

2018年3月16日

公共艺术音乐论文 篇2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塑造艺术形象的表现手段, 音乐以声音为素材来表情达意的, 是声音的、听觉的、情感的、时间的和情感的艺术。音乐与其他艺术的结合古今亦有之, 古时音乐往往与舞蹈诗歌交相辉映, 而后戏剧与戏曲皆运用音乐以强化其艺术表现力, 20世纪随着电影的产生, 音乐与电影慢慢地相结合, 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1895年, 《火车进站》成为了电影这门艺术的开山鼻祖, 最初电影处在无声的默片时代, 而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录音设备的完善, 1927年一部有音乐伴奏的电影《爵士歌王》标志着电影的一次革命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电影由单一的视觉艺术发展成为一门视听综合艺术。而在这部最早的有声电影中加入的四支歌和一些音乐伴奏, 就说明在有声电影的初始, 人们已经意识到了音乐的重要性。音乐进入电影, 与电影艺术的其他元素形成了多种存在关系, 并逐渐成为影视创作的重要表现元素。伯格曼就曾经说过:在我看来, 再也没有什么艺术比电影更像音乐的了。弗雷里赫说:“电影可以说是发生在其他的交叉点上。它同绘画塑造的相近在于视觉形象的直接感染力;同音乐的相近在于它能通过各种音响而构成的和谐感和节奏感;同文学的相近在于它能通过情节反映现实世界的一切联系和关系;同戏剧的相近在于演员的艺术。”在现代的电影中, 更是几乎找不到没有音乐的影片, 许多成功的影片就是因为把音乐和画面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才增强了它的艺术感染力。

二.音乐艺术是时间性的、运动性的艺术

1.作为最抽象的艺术, 音乐的时间性决定了它的意象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展开, 既然是时间艺术它就必然具有运动性, 音乐要在时间里展开, 在时间里流动。而这种运动具有线性 (旋律) 和垂直 (和声) 发展的综合特性, 这样便创立了其独有的空间。例如, 《十面埋伏》用琵琶对战鼓、呐喊声的模拟, 表现了千军万马冲锋陷阵的场面。2.而音乐节奏的不同就能产生不同的作用:紧凑的节奏带来活泼紧张等不平静的情绪, 如欣赏《野蜂飞舞》, 其中紧凑的节奏使我们犹如看到了大黄蜂振翅疾飞的情景;而舒展的节奏常常表现平和、优美的情绪和意境, 如《天鹅湖》的音乐就像一首首浪漫的抒情诗, 为我们娓娓道来了一则美丽的爱情故事。

三.影视艺术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电影是时空综合的艺术, 故事的发展、情节的演进, 都是时间的线性流动, 叙事的动机正如音乐的动机一样, 需要在运动中发展, 直到形成完整的乐章。“电影段落与段落间构成关系的处理, 更与音乐的段落关系一样, 是一种立体的并行或者立体的交叉。音乐中多声部、多主题的结构, 提示给电影创作者的, 是完整的织体意识。音乐的配器规律同样可以启发创作者进行色彩、景别、运动的配置处理。”例如在电影《乱世佳人》中, 主题音乐大都是交响乐, 配乐共发展出11个主题, 99段音乐, 采集了南方民谣。其中, 女主人公站在大树下期盼明天的画面, 配合了雄壮的主题音乐, 将“土地不死”的精神发挥得淋漓尽致。反映在影视中的节奏是多种多样的, 包括时空上的动与静、快与慢, 色彩节奏上的明与暗等等, 如电影《简·爱》中明暗形成的色彩变化及其显示的节奏很好地适应了人物心理的变化和故事情节的内涵。

四.两者表达情感的手段不同

音乐用有组织的声音来真实地传达、表现、和感受审美情感, 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擅长抒发情感和最能撩人心弦的艺术形式。例如, 贝多芬的《热情奏鸣曲》通过三个乐章表现了作者不屈不挠的斗志和狂澜般的情感。

而电影是一门以科学技术为手段, 以画面与音响为媒介, 在特定的多维时空中, 通过银幕塑造直观的视听形象, 再现与反映生活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通过视听语言来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化意义。例如, 张艺谋的《红高粱》通过假定性的色彩造型把整个天地变成红色, 来显示人物壮烈的心理真实, 而赵季平的音乐与影片相辅相成, 饱满而热烈:九月初九敬酒神时候单单由唢呐营造的豪放野性的《酒神曲》;九儿血洒高粱地时候儿子豆官完全念白方式的指路冥文, 穿云的金石之音, 在空旷的黄土地上一路奔腾, 搅起的滚滚烟尘在天边浩浩汤汤。导演用这样的画面和音乐形式表达了对人生存状态及其人性的思考。

由此可见, 一部没有音乐的电影就好比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没有情感, 没有魅力, 无法激起观众的共鸣。因此, 音乐在一部好的影片中是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的。音乐作为整个影视创作的一个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丰富了影视的画面场景, 电影中使用的音乐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音乐而成为电影综合手段的一部分。电影艺术和音乐艺术相融相通, 对人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情操的陶冶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当电影艺术由视觉艺术向视听艺术转换时, 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效果和影响, 他们相融相通, 却又有各自的特性, 本文就对两者的艺术特点加以对比阐释。

关键词:音乐艺术,电影艺术,视听

参考文献

[1]齐易, 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王宁一, 杨和平:《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 现代出版社2000年版

[3]杨恩寰, 梅宝树:《艺术学》, 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姜敏:《影视艺术教育》,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公共艺术音乐论文 篇3

关键词: 体验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6-0091-02

《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美育、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并要求要“加强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与艺术鉴赏水平,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可见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公共艺术课程不同于其他公共课程,它有着明显的自身特点。因此,研究中职学校艺术教育规律,探究艺术课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一、问题提出及分析

(一) 教学现状分析

2013年教育部颁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我校从2014年开设《公共艺术·音乐》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按大纲要求的“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与艺术鉴赏水平,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还有很大距离。下面我们从学生、教材和教法三个方面分析艺术教学现状。

首先,学生音乐基础比较差,但比较喜欢音乐。一方面,中职学生几乎都是农村孩子,农村中学音乐教学质量比较差,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所以学生音乐知识比较贫乏。另一方面,中职学生天真活泼,喜欢艺术活动,特别是流行歌曲、街舞,具有天然的艺术学习动机。这就是《公共艺术·音乐》教学的基础,也是音乐艺术教育的出发点。

其次,教材内容注重系统性,忽视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尽管学生音乐知识基础比较差,教学只有36课时,但教材内容并没有减少,要求并没有降低。古典音乐、现代音乐、中国音乐、欧洲音乐、名曲、戏剧、舞蹈无所不至。缺乏必要的整合,结果事与愿违,严重地影响了音乐艺术教学效果。

再次,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体验。很多教师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以讲授法为主,把生动活泼的音乐艺术课变成了枯燥单调的知识讲授课,致使很多学生爱好音乐,但不愿上音乐课。在教学目标上关注知识,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方法上关注知识的讲授,忽视学生的体验;在教学模式上仍然是传统模式,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这是音乐教学缺乏有效性的重要原因。

(二) 教学基本要求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可以发现艺术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在教学目标上首先强调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使学生了解不同艺术类型的表现形式、审美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兴趣”。其次才是鉴赏能力和理解与分析评判的能力。

第二,在教学内容上强调选择名曲佳作,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音乐教学应通过中外不同体裁、特点、风格和表现手法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进一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技能与原理,掌握音乐欣赏的正确方法与音乐表现的基本技能,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素养”。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公共艺术教学要遵循艺术规律,注重感知体验。“要遵循艺术感知规律与学生认知特点,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其情感体验。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积极创设开放的教学情境,营造浓郁的艺术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实践,开展合作学习,感受艺术魅力,愉悦身心”。

由此可见,无论是《公共艺术·音乐》教学实际,还是《大纲》的基本要求,都需要摒弃知识传授式的教学方法,研究突出感受体验的教学方法。

二、体验教学及其教学策略

体验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体验为基本特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或重复经历的情景和机会,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的活动。音乐艺术体验教学可以突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音乐情感。在教师创设的音乐情境中,学生会随着音乐感知而自然产生的情绪体验,甚至会结合自身的经历,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音乐体验教学通过创设音乐情境,给学生以感受,让学生在进行音乐对话过程中,体验、感悟音乐语言与情绪,实现与音乐的融合,获得美的享受。因此,在音乐体验教学中,要研究体验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 教材整合策略

为了有效开展《公共艺术·音乐》学科的体验教学,我们需要对音乐课程进行整合,包括相关学科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及方法的整合,已达到创设情景,开展活动的目的。教材整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把生活中鲜活的题材引入课堂,重组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教学内容。要注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更加生动有趣,化陌生为熟悉。教材内容整合要注意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和创造音乐,丰富音乐知识。如,以地域划分、音乐体裁为专题的形式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把《经典交响》和《乐海泛舟》整合在一起,把《祭献之舞》与《婆娑舞姿》整合在一起,提高教学效益。

(二) 情境创设策略

音乐体验教学要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感受美、体验美、理解美和欣赏美,引起情绪和情感变化,促进学生的审美活动。正如夸美纽斯所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创设音乐作品的情境,并以此为线索设计音乐欣赏环境,引导学生投入音乐的欣赏氛围。音乐教室是学生欣赏音乐的殿堂,音乐教室环境将影响学生的欣赏效果,优美的音乐氛围会带给学生美好的享受。

(三) 主体活动策略

学生是艺术活动的主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活动反映了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生活所有领域中的积极行为。活动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亲身操作、感受体验、主动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获得知识、提高素质与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活动教学的意义在于把知识、能力和行为溶于一体,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体验教学可以通过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如倾听、合唱、舞台剧等形式来进行。

三、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

《公共艺术·音乐》是以聆听、欣赏和表现音乐为主的审美活动。学生通过音乐、舞蹈和戏剧等活动,感受、体验和认识音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根据中职学生学习规律和音乐教学特点,笔者构建了中职《公共艺术·音乐》教学模式,即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感受欣赏,体验感悟—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情境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情景一是要创设自由、民主、平等、富于情感的学习氛围。恰如贝尔纳说“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学生才会愉快地、主动地学习。二是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鉴赏情趣。在音乐课堂上我们应当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大胆质疑。

(二)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小组学习的前提是有效的个体学习。在创设好的艺术情景下,在每个学生都进行了自主学习、欣赏后,就可以进行小组学习。小组学习要注意组内分工合作,组间公平竞争。组内合作,解决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而且轮流担任,实现角色互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组间竞争,互动交流,组与组之间水平比较均衡,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和竞争热情。通过多项互动交流,使学生有了音乐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既让每一位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见解,又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习惯,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 感受欣赏,体验感悟

情感是人心理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的,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音乐是最善于表现情感、最容易引起情感共鸣的艺术形式。在《黄河》协奏曲第三乐章《黄河愤》的音乐欣赏中,此乐章以《黄水谣》的曲调为骨干,中间插入《黄河怨》的素材,全曲规模宏大,情绪变化剧烈,钢琴在乐队的呼应和交织下,从愤恨的高潮滑落,在带有无奈伤痛的渐弱和弦中结束。其间,我们结合播放南京大屠杀的一些画面片段,使学生了解战争的残酷现实,在作品聆听中引起强烈共鸣,并且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有所感悟,体会到和平的价值。

(四) 实践活动,拓展延伸

音乐欣赏活动可以延展到歌唱、朗诵、演奏、舞蹈等其它形式的音乐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可以让学生经历更丰富的审美过程,获得更深刻情感体验,把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延伸更广泛的领域。如在《黄河》钢琴协奏曲的鉴赏中,可以组织学生观摩铜管乐队、交响乐队的训练和演出,了解交响曲队的编制以及各种乐器在乐队中扮演的角色,使学生对乐队的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乐组中各种乐器的特点有所了解。增加学生接触高雅音乐的机会,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总之,开展《公共艺术·音乐》教学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积累审美经验,掌握审美方法,提高审美能力。通过独立思考、合作学习、讨论分享等多种形式,培育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与职业素质。

音乐表演艺术 篇4

在音乐表演这节课上让我学会了很多宝贵的知识,让我了解了许多在过去都不知道的一些音乐基础知识,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在台上授课的过程中,很容易犯的一些错误,还有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合理的控制规划好教学的内容规模与范围,这都是一个教师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让我知道了上好一节好课真的是非常的不简单的,在背后除了要做非常充足的备课收集资料,更重要的是自己需要拥有非常庞大的知识,这样才能解决学生在课堂上所出现的问题。我们现在都是师范类的学生,以后就业就会面临着上课这个模块,所以多上台演讲授课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课上老师先让三个研究生来讲课,然后我们对他们的课做出评价,同时他们身上的错误,我们也要借鉴,因为我们身上也会有这些错误发生。例如他们基本都会存在这些相同的毛病:语速偏快,授课的内容太广,没有很好的架构,教学点比较分散。但是他们都有很多的优点就是他们的备课非常认真,涉及知识面很广,他们对授课的内容有着丰厚的知识底蕴,有深入的了解,有去做田野调查,讲课都比较生动,会与学生互相交流,在台上讲课都会比较淡定,比较成熟与稳重。他们作为我们的师兄师姐为我们做出了一个良好的表率,让我们引以为鉴。到了我们本科生演讲,我发现我们真的都会有师姐师兄身上的毛病,但是优点相对比他们要少,这毕竟跟我们的阅历有着很大的关联。其中我觉得欧文涛已经算是不错的,因为他对他所演讲的内容有着非常丰富的阅历,他对演讲的内容有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多年累积下来的宝贵知识。而且我知道他很喜爱声乐,因为这种喜爱,让他不断地拓展自己的领域,所以演讲的时候他比较淡定,得心应手的感觉。在最后第二节课上,陆诗婷同时为我们介绍一段非常有意义的视屏,这段视频就是薛伟的教学视屏《梁祝》。在薛伟的教学上他说:“演奏不是表演一个简单的音符,而是审美层次上的追求。所以音乐的意境情感的层次,比外在的声音的质感和高超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它能传情,能动人。音乐表演更重要的就是在细节的刻画,每一个呼吸都能让音乐变得栩栩如生。我真的非常喜欢陆诗婷同学为我们推荐这一段薛伟老师的小提琴教学视频,我觉得这段视频让我对音乐表演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不单是停留在很表面上的认识,对音乐表演有了另一番自己的见解与体会。汤润哲同学讲的是声乐演唱中如何克服紧张的情绪,让我们都学会如何在舞台表演中控制不良的情绪,学会在舞台上调整心情,学会怎么样放松才能够在舞台上表演得完美。他们三个人的演讲都各有千秋,是我们班的榜样,他们除了拥有勇气,更重要他们都有丰富的知识与各自在学习过程中的经验与体会,跟同学们分享他们学习的感受与心得,所以我对他们三人都非常敬佩,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在课堂上老师曾经播放一段关于朗朗表演学习的经历以及他跟我们分享他一

路走来学习的过程以及关于音乐有趣的东西。一路上朗朗也遇到了许多的不幸与遭人唾弃的时候,但是他的父亲并没有放弃他深信他是钢琴的天才,而且朗朗对音乐的热爱与喜欢让他走到今天世界舞台这一步。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来说每天都要在钢琴上弹琴十个小时,我相信这真的是没有太多的孩子能够做到这点,朗朗就是凭借着对音乐的喜爱以及天赋让他在钢琴这一领域获得非常大的成就让他走上了国际舞台。在这背后有着许多艰辛的历程与汗水交织的经历,我一直都认为每一个成功的人都会先受严刑拷打,风吹雨打,艰辛万苦才能够走到成功这一步。其中我非常认同朗朗的一些观点,你学习音乐首先你自己要喜欢,因为我觉得只有我先喜欢,我才会有欲望去学习,而不是被迫的去学习,一旦喜欢怎么艰辛都不会觉得累,而且要坚持,坚持真的非常重要。朗朗在小的时候曾经因为有老师认为他不适合学习钢琴,因此跟父亲产生巨大的矛盾,曾经为这事情而想去自杀,放弃钢琴但是最终他还是坚持下去,如果没有当初的坚持就没有现在的朗朗。所以我们学音乐的学生除了要有良好的音乐表演的素养与条件坚持与喜欢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认为每一个学习音乐的学生都要学习音乐表演这一门课程,这对一个学生认识表演学会如何在台上表演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表演除了本身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与条件之外,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一个音乐表演者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克服紧张而带来一系列对表演所造成影响的因素,因此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对于一个音乐表演者来说领悟能力以及先天的天赋以及后天正确的方法培养都是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个优越的先天条件对于学习音乐的学生来说是锦上添花的作用,赢在起跑线上。但是后天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方法有利于减少走弯路,有利于提高表演者的技能与情感表达的技巧,这都是一个成功的表演者所需要具备的元素,所以优秀的歌唱家,演奏家真的是经过百里挑一而出来的,培养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是多么不容易。

我是学习声乐的,所以对于学习声乐的学生来说,有良好的舞台形象以及舞台表演能力,对于音乐表演来说真的是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不仅是在舞台上只是唱歌,演奏乐器和弹钢琴纯粹的表演,音乐表演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在钢琴鉴赏课上老师问我们喜欢李云迪还是朗朗多一些,很多人都选择朗朗,因为朗朗在舞台迸发出来的激情,燃烧我们每一个听众的内心。每一次听完朗朗弹琴都会觉得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享受,他激情的音乐配上他那激动的动作,发自内心的表达让我真的百看不厌,每次听完都会觉得意犹未尽,心情还沉浸在那音乐中,而李云迪属于优雅的类型比较文静听他的音乐会仿佛带你进入一个梦境。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不仅仅是听觉的上享受,而是视觉与听觉的相融合的享受,人们所追求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而是更高层次的精神。

歌剧就是一门不仅是歌唱的艺术,而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歌剧就是将音乐中的声乐与器乐相结合,其中还有一些会插入文学诗歌朗诵、再配上舞蹈元素,再加上整体背景的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歌剧通常由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序曲、间奏曲、舞蹈场面等组成,有时也用说白和朗诵,歌剧就是演唱与表演融为一体的艺术。在课堂上我曾经看过《费加罗婚礼》《歌剧魅影》《妈妈咪》等经典的音乐剧。其中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中国版的《妈妈咪》,里面加入了很多现代的元素,让我看了觉得动感十足,很有创意。我看到里面的演员个个不单唱得好,而且表演能力非常强,舞蹈部分也是非常专业,让我深感愧疚,因为我们现在还停留在怎么样才能把歌曲唱的完美,而别人不单唱得好跳的好演的更好,各方面都非常优秀,专业素质非常高。在音乐表演里就是需要全面发展,全能型的演员,音乐表演不断的向前发展,我们也需要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来符合时代的主题。

最后我个人觉得其实音乐表演真的需要时间来磨练与多次上台体验,不断地从实践中得出经验,总结自己身上的优缺点,来改进自己,从而使自己的音乐表演越来越完美。好的音乐需要时间来雕琢,需要后天的努力训练来达到一个程度,需要多次上台表演来增强表演的能力。我们更需要去聆听,欣赏音乐发现音乐之美。音乐真的很美,他的美需要我们用时间来体验,需要我们拥有丰富的知识来体会,而不是单靠一个概念和一种技巧就能够完美的演绎这种美,更多是来源于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的生活经验与体会。音乐表演让我学会如何表达音乐与感受体会音乐的美,虽然我很不完美在音乐上,但是我相信只要坚持着一小步一小步的朝着正确的方向,我也会有到达目的地的那个时候。

公共艺术音乐论文 篇5

广东省第五届中小学音乐优质课教学评比刚刚落下帷幕,本次比赛给人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规模宏大,单是来自全省各地观摩的教师就达到一千多人;二是整体水平较上届有了明显的提高,有相当一批教师的教学让人倍感精彩。比赛中,课与课一旦进行对比就会产生差别与差距。这些所谓的差别与差距除了临场发挥因素外,也体现了教师在备课上的不同功力。

无论是在教改之前还是现阶段,备课的核心内容无外乎三个方面――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如何做好“三备”是广大教师备课时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备教材”要以文化为主线,深掘教材的音乐内涵

1. 把握课程标准,确立教材文化主题

音乐课程标准决定了当前音乐教育教学的核心是体验音乐和了解音乐文化。因此,我们在梳理教材时应该首先确立当前内容(本单元、本课时)是什么样的音乐文化主题。然后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并考虑好教学时将以什么样的线索让学生去了解和体验这种音乐文化。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时主题明确,线索清晰。例如这次比赛中的《滇蠡民歌》一课,无论是民族风情介绍,民歌、器乐曲欣赏,还是舞蹈律动都是紧扣着滇蠡音乐和滇蠡文化这一主题,所以虽然内容繁多但不会让人有杂乱感。

2. 体验音乐文化,合理筛选教学内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某种音乐或某种音乐文化,有时我们可以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重新排序;有时也可以把教材中并非重点的内容作为重点来教;有时甚至可以删去教材中的某些内容选择新的教学内容。例如《卡门序曲》一课,教师只把这首音乐作为整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方式让学生反复体验。既让学生对音乐有了较深的熟悉度,又不会让人感到重复、呆板。另如《茉莉花》一课教师把大量不同版本的《茉莉花》音乐汇集在一起,让学生充分感受了一场茉莉花的盛宴。这些都是合理筛选教学内容的成功案例。

3. 注重音乐感受,深掘教材的音乐内涵

音乐学科的特点就是通过音乐审美和情感感染来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因此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熟知教材的音乐元素,深掘教材的音乐内涵。我们在备课时不但对所教作品达到精熟的程度,还要找出和本作品能产生情感共鸣的东西。只有让学生真正被音乐或音乐文化打动了、感染了,音乐课才能变得有声有情。例如《春江花月夜》一课教师通过想象、律动、模仿乐器演奏等不同的手段让学生体验乐曲各段所表现的优美画面。每种手段设计得都很贴切,学生活动得也很自然。这都得利于教师对这首乐曲各部分的精准理解。

二、“备学生”要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1. 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合理设定教学难度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清楚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合理设定教学的难度。例如本次比赛中《认识复调音乐》一课,教师把专业的复调音乐概念定位在认识这个层面上,从对比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开始,让学生从音乐上感受复调音乐与主调音乐的特点,然后再通过乐曲介绍复调音乐的种类,然后再欣赏经典复调作品――《马太受难曲》,最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创作一小段复调音乐。教学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没有丝毫枯燥和繁难感,让人印象深刻。

2. 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据实计划教学容量

合理加大教学容量可以使教学活动显得更充实,可以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然而,不是一味求大就可以让学生获得好的学习效益,如果教学容量让学生感到非常紧张甚至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那教学的效果将和教学设计产生严重背离。例如:本次比赛中一堂高中的欣赏课,教学内容囊括了三个民族的音乐介绍和体验,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的确很强,可一节课下来却把学生拖得“连滚带爬”,最后的问答好几个学生都出现了答非所问的情况(这说明学生已经很疲惫了)。表面上教学显得很紧凑,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也显得很强,可作为欣赏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有多少,值得商榷。相比之下,《卡门序曲》一课,学生整节课就围绕《卡门序曲》这个主题活动,既让学生对音乐有了较深的熟悉度,又不会让学生感到很紧张。

3. 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力优化教学方式

在备课时,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活动的直观性、多样性和实践性,还要关注学生的年段心理特征。例如本次小学课中《动物说话》一课,教师把节奏训练巧妙地融入到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让节奏训练变得不再枯燥,非常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三、“备教法”要以音乐为中心,体现师生的协同效应

1. 教法的选择要能充分体现音乐本位

在选择教法时我们应该充分关注音乐的本位性,要尽量用音乐手段去让学生体验音乐及音乐文化,尽量避免非音乐内容喧宾夺主。例如,在这次的教学比赛中很多教师在音乐欣赏时都运用了律动,但效果却参差不齐。有的律动使用少而精,有助于学生在欣赏时更好的体会音乐的意境;而有的律动运用太多或太难,学生单是完成律动就很花心事了哪还有心真正注意和欣赏音乐。欣赏教学中使用律动可以让教学场面好看些,但如果因为使用律动而影响了音乐的欣赏,那么律动便成了仅是粉饰门面的空摆设。

2. 过程的设计要能适时切入教师专长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大胆切入自己的专长,适时的在学生面前表现一下自己的专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有一点值得注意,这种教师专长的表现应该是适时的、自然的,生拉硬拽表演反而适得其反。本次赛中教师大都很注重自身专长与能力的展示,有的教师展示得非常好,而有的教师展示得却十分生硬。其中有一节初中的欣赏课,前面内容上得都很不错,教学最后教师和少数几个学生一起演奏了一段乐曲中的片段。教师的器乐水平本身就不好,临时搭建的演奏组合配合也很不默契,大部分的学生只能呆呆地看他们的生硬演奏。这种展示成了本节课最大的败笔,着实让人感到遗憾。

3. 活动的安排要能充分体现师生共舞

欣赏音乐艺术优美作文 篇6

感受到作者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

将急速的水流描写的淋漓尽致

我一边品,一边想象

啊!那哗哗流淌的水,一泻千里

如若身临其境,那是多么惬意的享受呀

仿佛在瀑布附近的小亭里面

吟诗作画,也不妨架上古筝

把高山流水的情景描绘出来

再听听“月光曲”

感受江南海边的美丽景象

伴着音乐,眼前仿佛看见月光洒满大海

月亮落下去了

音乐也接近尾声

在一阵轻轻的音乐声中,夜深了

欣赏艺术,感受艺术的存在

哪怕是一幅画、一首歌、一个不起眼的雕刻品

在我心中,它们都是艺术

今天,我欣赏了两首音乐

现在,脑海你还想象着高山与流水的美丽

还幻想着月亮升下去后的故事

公共艺术音乐论文 篇7

关键词:绘画艺术,音乐艺术

艺术的分类一直有着许多的标准。我们遵循两种与我们的研究有关的分类标准。按照艺术作品的物质形态为标准, 艺术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空间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书法、摄影、工艺美术、设计艺术等形式。第二:时间艺术:包括音乐和文学。第三:时空综合艺术。包括舞蹈、戏剧、影视、行为艺术等。按照艺术形象的呈现方式为标准, 艺术可以被分为两个类型:第一:静态艺术, 也就是空间艺术。第二:动态艺术, 包括时间艺术和时空综合艺术的所有种类。

绘画与音乐的联系事实上很明显。比如人们在谈论艺术作品时常常会说, 这首乐曲简直像一副美丽的山水画。这样的评价不仅是一种书面化的描写, 而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感悟。这种经验不仅表明了音乐与绘画之间的某种联系, 而且也说明了音乐中可以表现某些绘画性的内容。俄国画家康定斯基认为“绘画是视觉的音乐”, [1]“一般说来, 色彩才直接影响着精神。色彩好比琴键, 眼睛好比音褪, 心灵好像是绷满弦的钢琴, 艺术家就是弹琴的手, 它有目的地弹奏各个琴键来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波澜和反响。”[2]色彩、形状与音乐的音响存在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它们展示了艺术家内心情感思想的流动, 有着音乐的随情感流动的旋律。

音乐与绘画作为传统的艺术门类, 除了具有共同的艺术特性之外, 还具有自身的艺术特性, 她们之所以相区别, 是有各自的构成材料、接受的生理心理过程、呈现方式特性所决定的。

1. 艺术构成中运用的材料的特殊性: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表情达意、塑造艺术意象的表现手段, 构成音乐艺术特性的基础在于它是经过选择、概括的声音作为其物质材料的。而绘画是通过线条、光影、构图来塑造艺术意象的。通常人们正是以表现手段的不同, 来区分艺术的不同种类。

音乐中所使用的声音是人类从自然的声音中选择出来的, 它们经过某种概括之后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成为各种各样有组织的体系。声音的音响材料是抽象的、非语义性的。在人的各种器官中, 视觉和听觉是最重要的审美器官。声音这种物质材料决定了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听觉较之视觉能更直接地作用于人的感情, 震撼人的心灵。这也充分说明, 音乐不可能像视觉艺术如绘画那样进行细致、精确的描绘和造型。

绘画在传统上一向被认为是一种以色彩、线条、阴影等要素在平面上造型的艺术。绘画的语言要素可以包括点、线、面、形、光、色等多种视觉形式要素及其在画面上的组织效果。绘画的元素很多, 主要有构图、色调、色彩、虚实、空间、韵律、对比、统一等等。就像文学语言、音乐语言一样, 文学通过人物、时间、地点、等要素在运用一定的修辞、对比等方式来构建一种人物形象或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而音乐通过节奏、节拍等要素表情达意。这些艺术都是相通的。

在绘画中, 线条可以作为一种最原始的语言出现在作品中。与西方绘画相比, 中国的绘画是按照中国古老哲学, 强调表现主宰宇宙万物的“道”。徐复观一直强调中国的绘画是庄学的“独生子”。[3]中国画这种对线条的独特运用和发挥是西方绘画有区别的, 正因为如此线条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的主要审美因素。

由此可见, 每门艺术的构成材料决定了它们都有自己的特定的客体范围, 从而决定了这门艺术的特征。

2. 艺术内容中表达情感因素的特殊性

在众多的艺术形式中, 音乐是最擅长于抒发情感、最能拨动人心弦的艺术。《礼记》里《乐记》上说的好:“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 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 故形于音。”[4]意思是音乐的声音是从内心发出来的, 是人感情的迸发、是心灵的表白。音乐最能带给人情感上的抚慰, 境由心生, 感慨万千。

音乐借助节奏和情感色彩上的变化直接给人以一种明显的运动感觉。听众在听《黄河大合唱》时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波涛汹涌的气势和一种爱国热忱。我们不得不承认, 音乐这种表达感情的功能是其它艺术门类所无法取代的。所以古人说“丝不如竹, 竹不如肉”。

绘画艺术主要是通过将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非符号的视觉形象上, 将寄托的情感加以转化, 这种情感的寄托与转化实际上就是使这门艺术和人们日常生活情感体验的联系, 从而能够轻易带观众进入这种语言所规定的特定语境, 并获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这种情感能够很好的打动人, 获得心灵上的共鸣。对于抽象艺术家来说, 绘画是艺术家心灵的写照, 而不是柏拉图所说的“影子的影子”在我国宋代之后, 我国文人画开始着重表现主观情感, 苏轼反对以行似论画, 主张“寓意于物”。文人画高扬士人的独立意识, 突出了宋代由外在传入内心, 强调对人性的重视、情感的表达。

如果说将绘画艺术定义为视觉艺术的话, 那么绘画的表现对象就首先是视觉的而非感情的。画家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是借助画笔等一些材质将自己要抒发的感情转化为一种艺术符号, 一种视觉语言。比如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画的《情人》画面中亲吻的两个人是被布包裹着的, 事实上那布包裹的形象是画家母亲自杀时身上的睡衣遮住了脸的那一幕留给他的烙印, 画家很隐晦的将对母亲自杀的悲痛情感转移到他的作品中。这也是画家内心深处最不容易触及的地方, 通过绘画展示出来。绘画艺术也是和情感分不开的, 只不过和音乐艺术的表达方式不同, 它比音乐艺术表达起来更委婉, 含蓄。

3、艺术分类中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特殊性

从对艺术的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到, 音乐艺术属于时间艺术, 也属于动态艺术。那么相应的绘画艺术则属于空间艺术, 也同属于静态艺术。

绘画艺术以一种实实在在的形式凝固在空间里, 我们欣赏美术作品时, 可以用眼睛看到, 用手来触摸, 甚至可以将它以照片形式储存下来, 而音乐确是很抽象的一种声音表达, 音乐只在时间里流动, 我们在欣赏音乐时, 只能感觉到它在某个时间段展开、停止, 却无法将其停止在那一刻。

每一种艺术都可以表现出一种空间感型, 绘画作为一种表现艺术, 它不同于音乐, 舞蹈和文学等在时间维度中展示出动态过程的艺术。腾守尧认为:“绘画本身是一种静态的事物, 它所再现或表现的事物差不多同时映入眼帘, 也不包括事物由产生到发展的过程, 只有同时性的空间和色彩铺排。”[4]如安格尔的《泉》就是在静态的画面中, 向观众展示了一种少女的娇羞与甜美。

综上所述, 音乐与绘画这两门艺术之间有着相互融合的共性, 但他们之间各自独立发展的个性也是很突出的。在现实的艺术活动中, 音乐中的画面和绘画中的音乐感是艺术家们经常谈论的话题。音乐与绘画从理论上来说似乎是两种不相关的艺术, 前者是通过音响诉诸人们的听觉感官, 后者则通过线条和色彩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而这两种艺术都是人类根据自己一些基本的需要创造出来的。用来净化人类心灵、激励着爱好艺术的人们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 去发现, 去探索人类本身和他们所居住的环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会不断产生新的形式。但它们始终都是伟大的艺术。因为真正的艺术创造并不是只属于一个时代的, 而是属于所有时代的。而这种艺术形式的比较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在发展中不断融合、完善、充实。

参考文献

[1]卢善庆主编《门类艺术探美》, 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页。

[2]康定斯基著《论艺术的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5页。

[3]徐复观著《中国艺术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宗白华著《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0页。

公共艺术音乐论文 篇8

关键词:电影;《音乐之声》;音乐;艺术;审美分析

音乐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文化,电影《音乐之声》就是对这一定义最好的诠释。优美的音乐是电影的灵魂,音乐与剧情完美相融后,又让人们在优雅放松的心境下尽情欣赏音乐艺术之美。《音乐之声》的题材源自生活,通过音乐将之升华后,又发掘出人们最淳朴的亲情、爱情、友情和民族情节。电影《音乐之声》在艺术表现中通过音乐剧的表现形式,充分彰显了《音乐之声》电影所独具的艺术魅力,这也是其审美形式的重要特征。

1 电影《音乐之声》基本剧情

《音乐之声》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十项提名并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项大奖,该剧最初以音乐剧的形式在百老汇上演,后于1965年改编为同名电影使其登上世界舞台,成为影响几代人的佳片。电影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音乐之都—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个真实故事:见习修女玛丽亚是个喜爱音乐,性格热情奔放的姑娘,受修道院院长的委派来到退役军官冯·崔普家当家庭教师。冯·崔普善良、正直,因妻子早逝,加之其用军人的方式管教孩子,使得家中一片沉寂,孩子们也生活得非常压抑。玛丽亚的到来最初并没有得到孩子们的接纳,反而通过种种古怪的方法捉弄她,但玛丽亚全然不介意,她以爱心和童心与孩子们接触,让孩子们走进大自然,还原天真的童趣,教她们唱歌、跳舞,将音乐重新带回了这个家庭,最终也赢得了孩子们和冯·崔普上校的喜爱和尊重,两人也幸福的结合了。《音乐之声》是现代音乐故事片创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剧。

2 电影《音乐之声》的艺术审美特征分析

电影《音乐之声》,从剧情编排、表现形式、画面布局、器乐与声乐的组织、歌曲与舞蹈的融合以及精致朴实的对白等方面来看,都充分体现了该剧的大气磅礴和匠心独具,这为后续音乐剧或音乐故事片的发展探索了方向,同时也有效地奠定了音乐剧立意基础。基于此,为使观赏者对音乐剧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笔者结合此部电影对其艺术审美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

(1)电影表现形式的突破和实践。电影《音乐之声》在表现形式上做出了重大的突破,与一般电影常规表现形式中主要体现画面与语言对白的组合不同的是,此部电影将百老汇音乐剧的表现形式有效的融入其中。音乐作为剧情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这部电影的灵魂,在剧中占据了绝对的比重和分量。电影将部分对白用歌曲演唱的形式来加以表现,用穿插其中的舞蹈来代替角色的人物动作,采用音乐来烘托人物的感情色彩,表达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唤醒人们心中最真挚的情感体验,从而激起观赏者心中的共鸣,并以此推动剧情发展。电影《音乐之声》中音乐的成功运用,极具欣赏与审美价值。在此剧中利用音乐的方式表现了剧情的整体艺术思想,将音乐艺术与故事情节紧密联系在一起,更好地将电影故事进行了完美表现,使得电影的音乐创作的立美意蕴得以最大的展现。

(2)音乐与剧情的高度统一。音乐是电影《音乐之声》的重要表现形式,也始终是剧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电影开篇画面,玛丽亚站在阿尔卑斯山绿色原野上放声高歌“The sound of music”到修道院嬷嬷们谈到玛丽亚时诙谐的音乐对白“Maria”;从孩子们在家里邀请父亲——冯·崔普上校用吉他弹唱“Edelweiss”,再到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第一次参加的家庭晚会中七个小孩和声演唱的“So lone,farewell”,以及在雷雨天为了帮助七个孩子克服对雷雨的恐惧而唱起了的歌曲“My Favorite Things”,无一不流露出音乐、歌曲对剧情的铺垫、衬托和牵引作用。由此可见,音乐在这部戏中扮演了双重角色,既是电影所要重点描述的内容,也是电影重要的表现手段。

(3)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舞蹈作为一门融时间、空间为一体的视觉艺术,与音乐在远古时代就是同源同种的一对姐妹,都是人类古老的文化事象。法国舞蹈家诺维尔在强调音乐与舞蹈关系时说:“音乐之于舞蹈,就像歌词之于音乐一样”。音乐与舞蹈的珠联璧合既发挥了音乐情感的特征,又能获得造型性空间的再现,最终使得观赏者通过视听的交融,唤起对现实的联系,形成了多一种的审美体验。电影《音乐之声》有效地将此种结合发挥到了极致,其中的很多场景。例如,“玛利亚给孩子们示范奥地利民间舞蹈‘兰德勒时与冯·崔普上校共舞时的情感流露”、“孩子们在家庭演唱会时所唱的木偶舞蹈曲‘the lonely goatherd——孤独的牧羊人时的欢快表情”以及“表达玛利亚轻快跳跃的‘The Lonely Goatherd和欢快活跃的‘Do-Re-Mi”等,均充分展现了音乐与舞蹈的完美融合给观赏者带来的美感,让人情不自禁。

(4)唯美主义的大胆实践。电影《音乐之声》伴随以音乐为主的线条展开的同时,各种唯美的画面逐一展现在观赏者的眼前,音乐与画面的水乳交融,构建了一幅幅美丽的篇章,如果说画面是以点、线、面来表现感性的、可视的空间艺术,那么音乐则是以音响的物质材料诉诸人的听觉器官,以时间艺术来展现音乐无形的绘画之美,使得“音画相连”。《音乐之声》开篇缓慢流出的管弦乐与连绵起伏的群山、阿尔卑斯山林中不时传出的鸟鸣融为一体、辽阔秀丽的奥地利萨尔茨堡美丽的自然、人文风光以及剧中人物随着剧情的推进依次出现,此时与交响乐恢宏壮丽的效果相互融合,生动地向观赏者展示了祥和安静、自然相融的欧洲原野,唯美、大气、引人入胜。在此唯美的画面和动听的歌声中,音乐通过听觉的传递,涌入人的心扉,引发观赏者的共鸣,在观赏者脑海中各类“符号”转化为音响画面更加诠释了“音画相连”的审美意境,也是《音乐之声》在审美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大胆实践,美学内涵得以更广泛的外延,观赏者的审美愉悦感更加丰富。

3 综述

电影《音乐之声》在音乐剧发展史上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整部电影大胆尝试电影表现形式的突破和实践,通过音乐的完美表现,将剧情进行了升华,通过音乐语言素材与音乐技法手段。例如,和声、复调、曲式等的有效匹配,更加突出了通过审美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的功能,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但同时又不给人一种脱离现实的感觉,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音乐所包容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识,是各个民族音乐艺术的价值之所在,由此也形成了音乐美的不同范畴和类别,那就是优美、欢乐美、崇高美、自然美。

参考文献:

[1] 李杰.音乐审美的内核——音乐意象加工的科学阐释与实证[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

[2] 申波.审美意识与音乐文化[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3] 阿尔森·波布尔.抽象艺术[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音乐艺术心理学论文 篇9

一、声乐艺术心理学概述

社会艺术心理学隶属于心理学,强调在演唱者进行歌唱与发声的过程中,演唱者的主观意识起到的重要作用①。演唱者的歌唱与发声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调控。声乐艺术表演的质量,不仅与表演者的嗓音本质条件和歌唱技术有关,更与声乐表演者的歌唱心理素质有着重要的关系。心理活动支配着人的一切行为,声乐表演者的表演也受到一定的心理状态的支配。声乐艺术心理学指出了表演者的心理因素与声乐表演成败的关联性。声乐表演者要想取得表演的成功,就要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控,将自己的音乐感觉提高,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对声乐表演造成重要影响的心

理因素

(一)在声乐表演中会受到生理因素的影响

人的每一种生理行为都受到心理状态的影响,生理作用和心理作用共同构成了歌唱这一行为②。要完成好歌唱的生理动作,就需要良好的心理活动状态,而心理状态就会影响生理动作,二者相互影响。从生理状态上来说,声乐表演者要完成声乐表演,就必须将自己的嗓音调动起来,在该用力的地方用力。心理状态上的放松、自然并不等同于生理状态上的松弛。特别是在声乐表演中的高音部分,由于受到心理上的畏惧、紧张情绪的影响,表演者的各部分肌肉运动往往出现失衡的情况。因此,表演者在声乐表演中的生理活动状态会对其歌唱水平的发挥造成不同的影响。

(二)在声乐表演中会受到情绪因素的影响

人的心理活动会在情绪中反映出来,在声乐表演活动中,对表演者影响最大的一种情绪就是紧张情绪③。紧张情绪对于声乐表演者的临场发挥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紧张情绪而造成演出失败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然而,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的过程中又不能没有情绪,没有情绪的声乐表演是僵死的、缺少灵魂的。表演者要受到情绪波动带来的影响,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声乐表演,表演者就必须拥有心理控制与调节的能力,在表演的过程中表现出积极的情绪,并将这种情绪与歌曲的情感结合起来,带给观众良好的艺术感受。

(三)在声乐表演中会受到意识因素的影响

意识因素包括“有意识”和“潜在意识”两种,表演者在进行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既会受到“有意识”的影响,也会受到“潜在意识”的影响④。潜意识对于声乐表演的影响甚至更大。很多声乐表演者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在平时训练时可以轻松的完成一些难度较大的段落,这就说明表演者的歌唱技艺和嗓音条件完全可以达到这个水平。然而在实际表演的过程中,歌曲较难的部分往往是歌曲的高潮,此时表演者的情绪也随之高涨,非常容易出现声音位置改变、气息不够用的现象,不能很好地完成该部分的演唱。这实际上就是“潜在意识”对表演者的声乐表演造成的影响。表演者如果不能有效的对“潜在意识”和“有意识”进行协调,则很容易在表演的过程中受到意识因素的影响。

三、如何在声乐表演中正确的运用

声乐艺术心理学

为了克服心理因素对声乐表演造成的影响,声乐表演者要正确的运用声乐艺术心理学,对自己的状态进行调控,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能力和心理控制能力。

(一)摆正表演动机

对于声乐表演者来说,要很好地完成一场声乐表演,首先需要克服初登舞台时期的一些心理障碍。由于舞台经验都不足,表演者往往会受到一些负面心理的影响,出现忘词、跑调、双腿打颤、身体僵硬等情况,甚至发挥失常,无法完成声乐表演。要克服声乐表演中临阵怯场、发挥失常的现象,声乐表演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表演信心。在进行表演之前,要对自己的心理情绪进行调整,排除心中的杂念,将精神集中到歌曲中来。一些声乐表演者非常害怕在表演中出现失误,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非常在意,这种情绪也很容易造成声乐表演中的发挥失常,给表演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包袱。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要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整,有意识的排除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将自己的表演心态摆正,克服患得患失的情绪。声乐表演者要能够克服外界的干扰,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卸下心理负担和情绪包袱。声乐表演者树立正确的演唱动机,声乐表演的目的是为了为听众提供良好的精神产品,使听众获得审美感受,作为声乐表演者,要将自己的演唱作品负责地呈现给听众,使自己也进入到演唱内容中来,将自己的歌曲中获得的审美感受传递给听众⑤。

(二)做好演出前的心理准备

声乐表演者往往非常重视演出前的生理准备,在演出前对嗓音进行保护。然而很多表演者忽视了演出前的心理准备,心理准备对于声乐表演有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心理准备能够帮助表演者克服不良情绪,正确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取得良好的演出效果⑥。表演者在表演之前要对自己即将表演的作品进行熟悉,不仅要对歌词、乐谱进行熟悉,还要熟悉表演作品的速度、节奏、音准变化,确保在声乐表演中能够熟练的展示作品,减少由于不熟悉作品而带来的紧张感。在正式进行表演之前,表演者还要对自己进行有意识的心理调节,在正确的表演动机的指导下中自己的意志和注意力,享受声乐表演的乐趣。可以采取伸展运动、眺望远方、深呼吸等方式,使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表演者要确立对自己演出的信息,排除心理杂念,将自己的精神产品完美的呈现给听众。

(三)在声乐表演中注意情境的把握

情境是声乐表演的基础,能够将歌曲的情感和情绪表现出来。表演者要通过歌词和曲谱对歌曲所表现的情境进行认真的感受和理解,将其转化为自己脑海中的画面,也就是大脑中的内部视觉想象⑦。表演者要将歌曲的情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在表演的过程中随着歌曲的发展来表达不同的情境,将观众的情绪吸引过来,形成一个声乐表演中的“场”。声乐表演离不开语言的运用,歌唱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要将语言中的情感生动、热情的表现出来。在声乐表演中表演者要将一些语言艺术运用到声乐表演中来,例如停顿、重音、语调等等,来帮助自己表达歌曲的情感。表演者通过对于调和句法的使用,准确地表达自己对歌曲的认识,这样一来,表演者的积极情绪也在表演的过程中被调动起来了。

(四)重视技能调整的训练

要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正确的运用声乐艺术心理学,获得良好的心理状态,就不能忽视声乐技能训练。通过过硬的声乐技能训练,能够提高表演者的表演信心,使表演者能够更好的进入表演状态,克服不良情绪,从而获得声乐表演到成功。要获得声乐技能就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和训练,并在演唱实践中不断积累。表演者要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注意训练自己的声乐技能,在训练时对自己的演唱进行调整,从而达到良好的演唱状态。在演唱过程中表演者要具备“微调”能力。声乐表演一旦开始就不能终止,表演者在平时训练中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微调”能力,使其成为一种“潜在意识”。在正式表演时,“微调”能力能够帮助表演者对自己的心理情绪进行控制,将自己的演唱水平发挥出来。因此声乐表演者要在平常训练时就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心理调控能力,经过长期的训练,将自己的心理调控能力提高。

(五)通过肢体语言、速度变化和音色变化来把握歌曲的情感

声乐表演要让听众感受到歌曲中的情感,这就需要表演者能够对歌曲中的情感进行把握。在表演前表演者要对谱面进行推敲和琢磨,将自己的情感灌注到音色中去,通过音色的强弱和变化使声乐表演的感染力得到增强。表演者不仅要了解和掌握作曲家标识的速度和力度,还要在此基础上将自己的演唱风格灌注进去,通过不同的肢体语言、速度变化和音色变化,来对歌曲的情感进行把握。表演者要能够根据歌曲的情感,来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例如在演唱活泼欢快的歌曲时,就要使自己的情绪积极昂扬,在演唱抑扬顿挫的歌曲时,就要使自己的情绪慷慨激昂。表演者要根据歌曲的内容不断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将这种情绪表现出来,增强自己声乐表演的感染力。

(六)激发自己的表演欲望

每一场声乐表演中,表演者都要面对不同的听众、气候、灯光、舞台和场所,表演者无法选择表演的外界因素,只能对自己的主观因素进行调节。在进行声乐表演时,表演者要能够将自己的表演欲望激发出来,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要受到外在环境的束缚。要使自己充满信心,提高自己的心理调节力、控制力和承受力,减少畏惧感,激发表现欲。表演者要在声乐表演之前就使自己充满充沛的情感,希望能够通过声乐表演将自己的情感感染给听众,带给听众美的享受。这样一来,表演者的心理素质将得到极大的提高,更有利于在声乐表演中的发挥。

四、结语

上一篇:借景抒情的仙人掌作文下一篇:五年级开学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