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课程教学(通用12篇)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 篇1
1 前言
公共艺术课程是高等院校艺术教育工作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它的功能是提高普通高校大学生对艺术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艺术当中对美的定义、艺术的个性化以及艺术的独创性对于陶冶大学生情操、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它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拥有复合型能力的综合性人才。
由于我国公共艺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因此, 在具体的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 主要有学生对课程不重视;师资力量有待于提高;教材教学设备缺乏;缺乏制度上的保障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着公共艺术课程在大学校园的顺利推进, 也无法发挥出公共艺术教育的实际效用。而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 一些先进的信息技术, 促进了创新式教学模式的开发, 为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质量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下面将以《歌剧欣赏》公共艺术课程为例, 介绍信息技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及其发挥的作用。
2 《歌剧欣赏》课程介绍
歌剧起源于西方国家, 它属于戏剧的一种, 但是与传统戏剧不同的是, 它是以歌唱和音乐的形式来表达戏剧的内容。简而言之, 它是一种唱出来的戏剧。歌剧中融汇了多种艺术形式, 包括歌唱、舞蹈、演奏、戏剧等艺术元素, 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表演艺术。《歌剧欣赏》是各大高校中开展的一门音乐基础公共选修课, 主要是通过对歌剧的鉴赏, 介绍一些歌剧的基本知识, 欣赏和教育歌剧内的经典曲目及其发声方法进行接受。它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的乐理知识, 在艺术的气氛中熏陶学生的情操, 提高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感知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表现力。对于学生崇高理想的树立、健康审美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3 信息技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公共艺术教育的融合逐渐成为趋势, 信息技术的特点是能提供形象、快捷、丰富的教学资源。一个心理学研究者发现, 在做阅读理解的时候, 有插图的文章比没有插图的文章学生更容易理解, 更容易正确掌握文章要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 就是人脑加工语言信息的时候, 往往需要表象的辅助, 表象其实是一些形象化的图片, 因此通过建立图像与文字信息之间的关系, 可以加深对信息的理解。基于这一点, 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公共艺术的教育当中。
3.1 WebQuest 网络专题调查理念
WebQuest是B.Dodge等人提出的一种课程计划, WebQuest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就是一种网络专题式调查, 国内的学者一般将其理解为“基于互联网的探索式学习”。WebQuest最大的特点就是基于互联网, 它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互联网搜集整合信息, 进行自主的专题学习。一个完整的WebQuest教学模式包含引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与结论六个部分, 它的特点是解决的问题是现实性的;注重学生提出问题建立假设的能力;利用脚手架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方向明确, 任务有趣。WebQuest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知识, 它的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搜索信息, 以及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判断等信息运用方面的能力。[1]
WebQuest教学模式在《歌剧欣赏》课程中一般用于培养学生对歌剧这种艺术形式的深刻认识, 了解歌剧方面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布置与歌剧相关的课题, 如歌剧的起源与发展, 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分工, 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知识, 最后通过分析整合形成一篇报告。在这个过程中即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运用能力又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了歌剧的相关知识, 比被动地教师讲课要有更大的收获。
3.2 课程网站教学与网络虚拟技术
课程网站教学是目前流行的网络教学的一种, 它的核心是课程。就是通过互联网远程进行授课, 是一种集中有效的教学模式, 是教学活动的课外延伸。课程网站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很大的优势, 首先在教学资源上, 互联网展现出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网上的艺术教学资源来自于世界各地, 囊括了各种艺术形式, 提供了多样化的教材类型, 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开阔学生的视野;其次在学习时间上, 课程网站教学和网络虚拟课堂一样能随时随地地进入学习, 打破了时间地点的限制;最后, 课程网站教学让学生从直接教师的压力中释放出来, 能更好地发挥去创造力, 使思维更加活跃。[2]
网络虚拟技术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是建立一个基于Web的仿真式网络虚拟课堂。将公共艺术教育活动搬到网络上, 为学生提供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 学生可以通过虚拟课堂中提供的丰富的工具来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系统也会非常及时地给予学生反馈。网络课堂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极大地节约了教学资源, 解决了部分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场地缺乏、硬件设施落后等问题。通过利用网络虚拟技术可以为学生建构一个方便的学习平台, 在科学的引导与快速地反馈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3]
课程网站教学和网络虚拟技术都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课外学习平台。可以通过结合课程网站集中有效的教学模式与网络虚拟技术创造的仿真课堂环境为学生构建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 作为歌剧欣赏课程的补充。网络学习平台的互动性, 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发挥空间, 虚拟课堂提供的工具可以让学生进行个人创作, 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网络课堂丰富的歌剧资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3.3 数字新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是一种数字化的信息传播媒介, 数字化是指将信息以数字的形式进行编码, 使其在各种媒介物上都能够传播, 所谓的数字新媒体技术, 其“新”字主要是体现在它的新型的传播媒介上。它的具体传播媒介有图像、音频、视频、可触媒介等。[4]数字新媒体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优势在于它拥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 能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甚至味觉以及触觉等各种感官真实地接触艺术。学生可以动态地和艺术作品接触, 这种双向传播的方式能建立学生与艺术作品之间的桥梁, 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积极性。数字新媒体技术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还能激发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 参与艺术创作的热情。
数字新媒体技术在歌剧欣赏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歌剧是一项包含演奏、歌舞、表演等多种形式的艺术形式, 需要受众从多个维度进行欣赏, 数字新媒体能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通道, 让学生与歌剧表演零距离接触, 充分感受到歌剧的魅力, 带领学生进入艺术的世界。
摘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目的在于陶冶大学生情操, 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性素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 信息技术以其独一无二的教学优势在高等教育课程中逐渐渗透。本文以《歌剧欣赏》课程为例, 分析信息技术在公共艺术课程当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学,信息化
参考文献
[1]徐振祥.WebQuest:信息化时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新视角—基于湖南理工学院公共艺术课程的WebQuest模式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2 (7) :77—80.
[2]刘晓婷.公共艺术课程网站教学探析[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3 (22) :223—224.
[3]孙连荣, 姜元章, 任玲.虚拟现实技术及其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石油教育, 2003 (3) :36—37.
[4]陆明明.浅谈数字新媒体公共艺术的互动性[J].大众文艺:学术版, 2012 (10) .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 篇2
一、《艺术概论》课程作用
艺术概论是以简明扼要的方式概括地论述艺术的基本理论,侧重从美学、艺术学和文化学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介绍各门艺术的审美特征与鉴赏方法。是研究艺术及艺术活动的基本性质与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是艺术教育重要的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与良好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增强提高人文素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探索《艺术概论》课程教学的有效化
1、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因为教学改革的实质就是教学要反映新时代发展的脉搏和旋律.最终培养出具有现代意识和高素质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性的优秀人才。因此,推进教学观念的更新.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与理念,是推进艺术概论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重要前提。
2、创建现代新型的教学结构。建设既能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将过去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一教学模式拓展为利用网络资源、网上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现代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依据教师提出的学习内容纲要和书目较自由地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基础来选择学习内容,以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更符合人类的思维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创建现代新型的教学结构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综合感官的有效刺激。
3、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学会学习,促进全面发展。面对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艺术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要来确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艺术概论的教学改革就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使之既能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又能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真正使吉林艺术学院的学生成为德、智、体、美方面全面发展。
三、《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创新实践教学设计
1、实施“分级”教学方法的改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艺术学院分为表演类专业、造型类专业、综合类专业、成人艺术学习等。不同专业类型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即使同一类专业中也有着细化专业的差异。我们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层次。不同的专业特色,进行分级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艺术概论教育,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个性化。
2、在教学目的上,不再片面强调建构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次.而是强调学生能通过学习艺术概论这门课程.能以所学艺术原理分析、解决具体艺术问题,强调学习这门课程的可操作性。因此在教学中,没必要按教材逐章节讲授,可以选择同学感兴趣的艺术问题,将艺术家的人格与艺术现象密切结合起来,把艺术作品也艺术家的创作联系起来。将理性化的艺术理论教学与感性化的艺术审美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将艺术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结合起来,组织学生观看有价值的艺术多媒体资源包括有教学意义的影视资源,展开分析讨论和交流互动,使学生通过心灵、情感,包括人格的渠道进入到艺术发展的生命流程,感同身受优秀中外艺术家人格力量的浸染与震撼。使学生在对中外优秀艺术家的人格精神、审美形象和情感世界的全面把握中,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审美观。丰富教学实践,有组织地进行学生的展演活动和各专业学生之间的展演活动的互动。包括学生的展演活动的互相观摩和学生各专业的交叉。
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重新确立教与学的关系。针对传统教学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弊端,根据现代教学理论及发展趋势,改革被动的、陈旧的教学方法。重新建立新型教学关系,改变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方面的矛盾对立态势和敷衍态度。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风气.帮助学生产生理论学习的兴趣,以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索,形成深刻的理论思辩,使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全面发展,以新颍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回到课堂,提高教学效果。强调在教学中教师的导学功能。引领学生寻找知识海洋中的航标与源流,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学术视野和思想视野。
(1)、建构和谐教学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古人说:“亲其师则信其道。”这说明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多么重要,其实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为了改变紧张的教学气氛,更是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更好完成理论学习任务。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对他们宽容和理解,多进行赏识和鼓励。艺术概论课堂对艺术基础理论的教学,教师和学生有共同关注的对象,能更好的拉近师生的关系,容易找到共同语言,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以自身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进行基础理论的学习。
(2)、采用理论讲授与声像结合的教学方法。
艺术概论教学,可以利用学生们形象思维活跃的特点,开展形象教学辅助理论讲授的方式,来逐步形成学生理性思辩的思维模式。在具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大量中外优秀艺术作品,进行声象展示,优化教学视听环境。这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艺术概论》教学长期以来因脱离实体而导致的对艺术对象描述及分析的“苍白无力”,学生对其理解易产生盲目性和偏差性的情况,又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欣赏到优质的艺术作品,并使其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得以拓展。运用艺术学的基本理论,进行美的鉴赏与分析,并据此引导学生尝试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中动手撰写艺术创作申述和艺术作品品评等文章.以达到艺术基础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互促进的效果.提高学生们的艺术修养与鉴赏能力。增强其对艺术作品的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同时也了解了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在艺术实践中运用艺术理论加以引导。
(3)、网络教学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个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平台。艺术概论课程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只要条件许可,完全可以建立一个网络艺术概论教学的新模式。这种方式教学方法灵活,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学习的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在网络上对学习内容的讨论更自由,更开放,也可以有让更多的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刺激学生的主动思考.深入思考。但网络教学缺乏对学生的约束,需要学生自觉学习。所以通过网络化实验教学配合原有的教学方法,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形式要有集中,有分散;有讲授,有讨论。
(4)、实践性教学
实践出真知。在实践中学习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可以把艺术理论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使学生自己在艺术实践中发现艺术理论的一些规律,使其学习到的内容更加深刻,理解更加透彻。比如艺术创作理论、艺术作品理论、艺术接受理论等完全可以和学生的写生、演出、创作相结合。从而使学生的理论学习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要从生活走进课堂,又要从课堂走向生活。并从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学习,拓展学生思维,使其理论学习成为其真正的能力。当然实践性教学要信赖于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并要在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之后才能实现的。
4、建设更新“艺术概论”课程的教材与内容。
“艺术概论”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教材的更新建设。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信息传播的瞬间化,学科专业理论知识的老化周期越来越短,学生在校期间所接收的专业知识常常在若干年之后就开始面临更新,为此。抓住教材内容的建设的十分重要.重新撰写一部既能体现艺术学科的整体风貌和最新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又符合不同学生文化背景和兴趣特点的艺术概论教材。力求使新编的艺术概论教材切实能达到:突破传统的教学内容与模式;突出强化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突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会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5、考评方式创新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 网络教学 不足 应用
一、引言
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构成部分,艺术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教学效果,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伴随着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各大高校纷纷引进了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展开了网络教学。网络教学可以有效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散发自身的思维;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的不足之处
(一)开课条件不满足
在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过程中,由于部分高校未能充分认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公共艺术教育上的投资力度偏小,导致高校师资严重缺乏,高校所涉及的艺术类专业偏少,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也偏少,这样也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1],降低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校未能引进优秀的艺术类教师,公共艺术选修课程通常使用的是传统大班授课方式,这样无法培养出创新型的艺术类综合人才。与此同时,艺术教师教育观念较为落后,太过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影响了艺术课程教学质量。高校实际开设的课程不能够达到国家的标准,无法将艺术导论、美术鉴赏、音乐鉴赏、影视鉴赏、舞蹈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以及书法鉴赏这八大类课程全部纳入到学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当中去[2],也就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各种需求。
(二)部分学生缺乏选课动力
众所周知,高校理科专业生往往会喜欢一些实用性的教育课程,而排斥各种偏文化类的艺术课程,他们的兴趣决定了他们的最终选择。这些学生在选择公共艺术选修课程过程中,通常只是走一个形式,由于学校硬性规定必须选择一门或几门艺术课程,所以他们不得不选修一些很容易就能够拿到学分的艺术课程。一旦艺术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乏味,他们就会失去兴趣,从而变成了“选而不修”。与此同时,部分高校的艺术类公选课的考核形式太过单一,普遍是通过写大作业的方式考核学生学习情况,这样会削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管理制度不健全
理工科高校有效开设的艺术类课程较少,为了达到课程标准相应的要求,它们会随意聘请一些业余的艺术教师开展艺术类课程教学。高校缺乏对这方面的严格监督和管理,未能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艺术类选修课程。艺术类选修课程的教学时间通常被设在晚上或者周末,这样不利于教学管理和学生时间安排。总之,高校未能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艺术教学的规范化管理。
三、网络教学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中的开展应用
(一)丰富网络教学资源
各大高校要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有效结合本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引进网络教学资源,这样才能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高校可以展开对本校学生的艺术兴趣爱好调查分析,根据学生日常的艺术爱好和学习习惯,不断优化艺术网络教学,调整课程教学实践。高校要保障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性,要加强对艺术课程内容的严格监督和管理,引进先进的艺术课本教材,让师生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参考选择。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艺术类知识。
(二)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
高校要积极打破传统艺术类教学方式的弊端,要引导艺术教师有效应用网络教学,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教师和学生进行亲密的交流和沟通。高校要不断加大对艺术类教师团队建设的投资力度,要定期组织各类艺术课程教师参加专业的培训教育,既要让他们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又要不断提高他们对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例如,教师要掌握如何运用网络视频进行有趣丰富的艺术教学,如何运用网络后台管理系统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和评价。由于网络教学不受时空限制,高校也可以聘请校外优秀的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视频讲课,解答学生的各种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3]。
(三)构建和谐的网络教学环境
各大高校要想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建立起和谐的网络教学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自由方便地进行网上学习,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彼此的距离。例如,高校可以搭建一个校园网络平台,艺术类教师组织学生在平台上自由发言,提出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高校要建立起完善的视频网络教学平台,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教学实施系统上,要引进先进的艺术教学内容视频,提供在线答疑交流等功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自由学习。后台管理系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日常交流讨论记录的了解掌握,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网上教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网络技术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各大高校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上要大力发展网络化教学,要积极引入先进的网络设备和教学资源,加强公选课教学的创新改革,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端,不断提高艺术类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祖维.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视频网络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173-175.
[2]杨江平.M00dle在高校公共选修课网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3):80-83.
案例与公共课程教学 篇4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营中, 公共课程肩负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坚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的政治方向, 增强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侵蚀能力的特殊使命。但公共课程的理论化程度高, 而且不是专业课程, 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身份又造成了学生抵触的情绪, 从而使得大学生的学习态度难以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公共课程往往包含众多相对抽象高深、枯燥难懂的知识点 (以《原理》课程为最) , 这些和生产生活相去甚远的内容常常令学生如坠雾里甚至望而却步。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 重专业证书考核训练、轻思想政治熏陶, 重应用知识、轻基本理论的倾向, 给公共课程套上了“无用论”的外形, 消解了公共课程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本应发挥的重要作用。要扭转公共课程的尴尬形象, 进行教育手段改革尤为重要。而借助生动活泼、贴切到位的案例, 能够让原本复杂深奥的理论变成入心入肺的精神大餐, 有利于彰显公共课程的理论魅力, 让学生自觉接受并吸收公共课程的丰富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共课程的教与学的矛盾。
使用案例是极为常见也极为重要的教学现象和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利用对一个具体的特殊情境描述来引起教学活动, 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和研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除了因具有训练实际操作能力的功能而被广泛运用于实践性科目或专业中, 也因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兴趣和耐性、提高学生素质而受到理论教学的青睐。可以说,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集针对性、实践性、启发性、研究性和实效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公共课程教学中的采用, 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公共课程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又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把公共课程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结合起来;既可以启迪当代大学生对人生价值追求的时代思考、提高其政治理论素养, 又培养和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
从另一角度看, 公共课程知识和专业课程知识一样, 都是人类认识的成果, 它们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除了像专业课程知识那样具有科学性特征、是对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之外, 公共课程还是面向现实世界、指导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的科学学说, 具有革命性、政治性和开放性。此外, 理论的阐释与知识的传授, 既是公共课程教学中的基础性内容, 也是培养能力的前提。可以说, 公共课程内含具备成为案例来源的因素, 如若制作精良, 它本身就是一席非常可口的思想盛宴。可是, 如果在教学活动中, 只简单地宣传知识或结论, 学生很少有独立思考、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 没有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那么, 即使接受了再多的理论也应对不了千变万化的实际问题, 知识或结论也就失去了现实意义。其实, 教学活动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所以, 教学过程应当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为前提, 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自学、思考、研究、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将单纯以致于单调的灌输知识的过程, 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创造”的过程。在公共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 其内涵和目的, 是通过大量的原始资料和信息, 让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系列环节, 启发他们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去判断和分析案例, 去寻找答案, 进而获得某种感悟和深层次的思考。这种思路令传授方式从灌输式改变为引导式、讨论式;令教学主体的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能够更好地整合实践教学资源, 更紧密地贴近现实、贴近社会, 更灵活地安排教学形式和内容, 能够破除把公共课程教条化、神秘化的倾向。
二、案例在公共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成功的案例运用, 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有利于培养能力和综合素质, 而且充分证明了案例教学法与公共课程的相容性。当然, 案例使用的灵活变通并不意味着毫无章法, 相反, 它至少应该满足几个要求、讲究一些技巧, 才能事半功倍。
(一) 案例的成功体现在充分挖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上。
这就要求案例教学必须处理好教师与学生、课内与课外、案例与举例的关系, 才能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的教育效果。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传统教学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过程, “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格局将教师定位为教学的中心, 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案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案例的讨论和分析, 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从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中选择某个真实问题作为专题来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并要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选定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参与, 使其了解案例主题的始末甚至具体过程, 并尝试在分析具体问题中, 运用原理中的智慧独立地做出判断和决策, 这不仅有利于达到甚至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 而且能够使人文素质要求真正深入当代大学生心中, 成为其行动的指南。换句话说, 在案例教学中, 一方面, 教师是发起者、组织者和指挥者, 起主导作用。教师课前有针对性地选择案例, 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探讨案例。另一方面,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的参与者, 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教材和相关案例, 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课堂上积极发言, 参与讨论与辩析等教学活动。在这种教学过程中, 学生接受的知识就不再是书本上的教条, 而是生动有用的改造世界的工具;学生获得的也不再是机械式识记训练, 而是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2.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公共课程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 运用案例教学可以有效地把课内教学向课外延伸, 有利于化解公共课程教与学的矛盾, 切实提高教学实效。一方面, 教师经过案例收集、选择之后, 以书面的案例材料、或多媒体课件方式呈现出来, 这样, 通过课前发放案例材料, 或者通过校园教学网络, 使学生在课外可以研读案例、思考交流, 为课内案例分析讨论做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 由于案例教学看重讨论和交流, 学生要想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或有较好的表现, 必须在课前认真阅读案例材料, 经过思考后形成文字, 再通过课堂上与他人的争辩磨练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通过撰写小论文提高认识水平。同时, 探索如何整合课内教学资源与课外教学资源, 不能忽视寒暑假和法定长假。可以通过让学生跟踪、调查甚至参与暑期“三下乡”主题活动以及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活动, 搜集、提炼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案例教学资源。也可以结合所在城市实际情况,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名人纪念场馆、科技馆、人文历史遗址等教育基地, 通过其示范效应, 创设爱国主义、人生观、公民素质等情境问题, 密切联系大学生的生活经验, 密切联系国内外时事, 让学生体会到情与理、公与私、利与义、自由与秩序的多重交织, 体会到社会现实的复杂和多变。在教学程序的安排上, 以问题为载体, 以研究为手段, 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按照“创设问题情境——驱动探究——体会深意——交流经验——梳理结论”的流程;让学生在论辩、合作中彼此学习、优势互补, 同时关注理论知识与“课前”、“课后”教学过程的整合, 革新教育思想观念。作为新型教与学方式的具体体现, 案例完全可以与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相结合, 并在各学科教师的组织与指导下, 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换句话说, 将案例融入实践教学模式或研究性教学模式等新型的教与学模式的研发当中, 并使之上升为这类模式的主要方法或中心环节, 可以加快案例教学法的流行速度、拓宽其被接纳的范围。这类模式的整个过程都要求学生总结经验教训和提炼观点意见, 实现主动地获取知识、对比知识和应用知识 (主要指教材里既定的知识) 相统一的效果, 把“要我学”的被动消极状况转变成“我要学”的积极状况。如此一来, 挖掘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可谓是水到渠成。
3.案例与举例的关系。
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虽然都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事例, 但它们之间有着根本的不同。无论从运用事例的指导思想、或是从事例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还是从教学中运用的事例发挥的作用来看, 事例在举例教学中的重要性远远不及它在案例教学中的重要性。因为,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 事例使用的重点在于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 而在举例教学中, 事例一般以说明问题为目的;事例在案例教学中占据中心地位, 教学任务都是借助事例来展开的, 而事例在举例教学活动中一般处于次要地位;案例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锻炼能力的一种手段, 举例则是教师说明问题的一种辅助手段。可以说, 案例是整个教学的主线, 在案例的讨论、分析中, 学生达到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而举例只是整个教学的点缀, 是在理论讲解过程中的个别举证。由此, 作为案例的事例讲求目的性、完整性、针对性、科学性, 而作为举例教学的事例, 就不强求它具有这些特性。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中, 教师往往将自己当作知识的权威发布者, 因而他们力求把原理讲解得十分彻底, 并联系实际运用许多例子来说明原理, 但这种教学思路仅仅是“解释问题”而已。要想真正上升到“解决问题”的高度, 必须将公共课程的宗旨从“向学生传授真理”转变为“让学生发现真理”并使其自觉形成正确而坚定的信念, 从而切实提高人文素养。
(二) 案例的选取必须满足恰当性要求。
要注意案例收集的目的性、科学性、针对性。成功的案例应该与公共课程的知识点相互配合, 也即, 公共课程的知识点应该能够充分和深入地解释被选取的案例, 而案例应该相对准确地包含所要讲解的公共课程知识点, 是其展开与运用, 从而帮助学生准确和快捷地理解这些知识点的内涵和意义。成功的案例也应该根据学科及专业的不同, 在把握文科、理科、工科及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征和他们对公共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基础上, 选择不同的案例或对同一案例的不同层面进行讲解, 尽量贴近学生所学科目及专业, 从不同的角度体现 (或分析说明) 公共课程对于各门具体科学的重要意义, 使其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公共课程与他们所学专业是须臾不可分的, 从而纠正其不重视思辨作用的想法, 引导其走出不承认公共课程的科学性、不相信公共课程在认识方式上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误区, 以致于自觉地增强学习公共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案例还应该具有高度拟真性和操作性, 也即案例应该确保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使学生明白公共课程并不高深莫测或无用武之地, 它就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之中, 就在各门具体科学知识之中, 以便让他们能够切实感受公共课程的理论魅力, 从而自觉地吸收其中的知识内容和甘愿接受思想政治熏陶和塑造。不能忽略的是, 案例无需追求多、广、杂;相反, 案例的成功往往体现在它所反映事物或事件的深度上。有教师认为, 教学过程中的案例轰炸会让学生视野广阔并钦佩教师的渊博学识。殊不知, 过多过杂的案例有时会让学生养成接受知识的依赖性并降低对知识吸收和消化的要求, 有时也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不知重点何在, 以致形成困惑进而生厌。案例的成功也体现在气氛的渲染上。生动的表述、贴切的点评、合情合理的引导、教学局面的准确掌控, 都为案例教学的成功添加了砝码。
(三) 案例并非一定要从现实生活中选取。
制作精良的视频、图片、音乐或教师自己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节选和编排的、具有较强情节性和说理性的事例, 也可以用作案例。另外, 虚构或创造贴切准确而又典型的、类似西方教学活动中的“思想实验”也十分有效。尽管这些案例的原型源于现实存在, 可是作为教学手段, 它们又称得上是教师的创造性成果。
(四) 应用案例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是学校正常教学的组成部分, 而不是学生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教师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 学生是这一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主体。案例的主题必须涉及所要学习和讲解的内容和范畴, 这意味着学习过程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 是学生运用已知、并突破已知去创新去发现的过程, 是教师引导学生在科学研究的实践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主动获取并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案例教学由“模版的设计、主题的确定、方法的指导、过程的控制以及结果的评价”等一系列严密的教学环节构成。这些环节环环相扣, 对这些环节的创新性理解和设计是使实践教学取得预定目标的重中之重。案例的使用强调了教与学的多方面特征:一是教与学的研究性。也即把教学活动看成是检验知识、扩展知识的过程, 以问题或项目为载体, 学生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培养, 都是在对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在探索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来完成。二是教与学的实践性。挖掘学习与研究主题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彰显理论知识与自然界、与社会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比方说, 关注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口问题、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问题, 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国际热点问题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问题。三是教与学的体验性。关注学生的真实感受和亲身体会, 充分尊重感性认识是人类全部认识开端的认识规律。四是教与学的自主性。从选取主题、收集资料到成果展示和进行答辩、交流、总结的全部学习过程, 处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 教师只发挥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的作用。五是教与学的开放性。将确定的知识体系与专用教材改造成与时俱进、涉域宽广的开放性内容;教学模式应如何实施, 必须结合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可见, 案例的使用, 对教与学的目的、内容和方式的要求都提高了。
由于案例教学模式同我国传统的教与学方式相比, 除了更加生动、直观、形象, 还令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作用发生了转换, 其实施、指导、管理和评价的内容和方法都有很大的差异, 如何实施好这一教学模式, 是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 也是改进公共课程教学效果的希望。
摘要:公共课程的特殊使命和特殊身份不时反映出教与学的矛盾。案例教学法能很好地使公共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情况相结合, 从而有效地化解教与学的矛盾。但使用案例教学法要以充分挖掘学生学习公共课程的积极性为中心, 满足恰当性要求, 目标明确, 制作精良, 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大纲 篇5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编号:03040001 课程名称:公共关系学
授课对象:2008级工商管理本科1、2、3、4班 总学时:54 学分数:3 适应专业:工商管理本、专科、人力资源管理本科、物流管理与旅游管理本科 先修课程: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与传播学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任务
公共关系学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必修课。公共关系(公众关系)就是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保证事业成功的一门不可缺少的学问。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由经营管理科学、信息传播学、人际关系学构成其理论基础,它的思想原理又吸收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为科学、广告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学生通过学习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将有助于公关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使公共关系成为一种有理论指导的自觉行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了解公共关系的涵义、历史、职能、构成要素、工作程序等,明了公关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与素质,掌握公共关系的某些应用技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关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学习,要求学员掌握以下内容:
1、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定义、基本要素与研究范畴。
2、公共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社会条件和中国公关事业的历史机遇。
3、公共关系的角色、功能和原则。
4、公共关系组织机构的类型及其特征。
5、公共关系从业人员的类型及其工作范围,公共关系人员的培养和选拔。
6、公共关系工作开展的基本程序和“四步工作法”的实施。
7、不同类型公众的特点与分类公共关系工作。
8、不同类型公众的心理特点以及公关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9、各类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功能及选择的原则。
10、大众传播的写作技巧和发布技巧,新闻与公关广告。
11、人际传播的特点、线路及手段。
12、公关谈判、演讲、劝说、沟通的技巧。
13、赞助、庆典、开放组织、展览、危机公关、举办会议等公关专题活动的技巧。
14、公共关系与组织CI设计的关系及CI设计的主要步骤、方法。
15、公关礼仪的性质与公共关系的个人礼仪、组织活动礼仪。
16、企业公关中公共关系与整合营销、名牌战略、CS战略的关系。
三、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公共关系的基本概念【4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学界关于公共关系定义的不同看法
理解:公共关系的定义和涵义以及形象意识、公众意识、传播意识等基本概念
掌握: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庸俗关系、广告、新闻传播的区别与联系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定义
一、关于公共关系的定义
1、公共关系是一种现代管理职能和艺术
2、公共关系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双向传播活动
3、公共关系是组织与公众的相互联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
4、公共关系是一种实务活动
二、公共关系的定义
公共关系的定义所包含的五个基本要点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涵义
一、公共关系的涵义
1、公共关系是一种状态
2、公共关系是一种活动
3、公共关系是一种意识
形象意识 公众意识 传播意识 协调意识 互惠意识 服务意识等
4、公共关系是一种职业
5、公共关系是一门科学
二、公共关系的界定
1、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
2、公共关系与庸俗关系
3、公共关系与广告
第二章 公关礼仪【6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社交礼仪的基本要求 掌握:一些基本的礼仪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礼仪概述
一、礼仪的概念
二、学习礼仪的意义
三、礼貌礼仪修养的实践与培养
第二节 日常交际礼仪
一、介绍、称呼与握手
二、问候、寒暄及礼貌用语
三、约会与邀请礼仪
四、拜访与作客礼仪
五、待客礼仪
六、赠受礼品礼仪
七、通讯联络礼仪
第三节 服饰、仪容与仪态
一、服饰
二、仪容
三、仪态
第四节 出行与公共场所礼仪
一、出行礼仪
二、公共场所礼仪
第五节 聚会与餐饮礼仪
一、聚会礼仪
二、饮用礼仪
三、中餐礼仪
四、西餐礼仪
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主体——社会组织【4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组织的特点和分类方法,公共关系机构的种类 理解:组织的概念,公关人员所扮演的角色
掌握:公关人员应该具备的条件和职业道德以及能力和品德方面的要求。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社会组织及其分类
一、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稳定性 目的性 整体性 适应性
二、组织的分类
1、按组织成立的依据和内部关系分
2、按组织的性质、功能、目标分
3、按组织的功能、性质是否盈利分
第二节 公关机构
一、组织内设的公关部
(一)公关部的职能
资料存储、信息发布、趋势预报、决策参谋、公众接待中心
(二)公关部的地位
(三)公关部门的特点
了解内情 便于协调 效率较高 成本较低等
二、公关专业公司(略)
(一)公关公司的类型
(二)公关公司的经营范围
(三)公关专业公司的优势
三、公关社团
第三节 公关人员
一、公关人员的素质
(一)气质
(二)性格
1、开朗、有耐心、能宽容
2、沉着冷静和勇敢顽强
3、富有幽默感
(三)品德
实事求是 公正无私 勤奋努力 乐于助人 光明磊落
(四)智慧
(五)知识
(六)能力
组织、表达、宣传推广、社交、创新、应变、自控能力
二、公关人员的角色
(一)专家型角色
公关顾问 公关学者和教育家
(二)领导型角色
经理、部长 党政领导
(三)技术型角色
(四)事务型角色
三、公关人员的选拔与培养
(一)选拔公关人员的原则
(二)公关人员的培养目标
(三)公关人员的培养途径
(四)公关人员的考评
四、公关人员的职业道德
克尽职守 诚实可信 不谋私利 疾恶如仇 讲求信用 知错就改 礼貌谦逊 奉公守法
五、全员PR
第四章 公关的对象【4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公众的特征,主要的公众对象 理解:公众的概念,“员工是组织的财富”,“CS”活动的经营意识 掌握:掌握处理好与各种公众对象之间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众及其分类
一、“公众”的涵义
群体性 共同性 多样性 变化性 相关性
二、公众分类的方法
第二节 公关对象举要
一、员工关系
(一)员工是组织的财富
(二)处理员工关系的艺术
1、加强双向沟通,实现信息共享
2、建树企业文化,增强组织的内聚力
3、掌握用人之道,加强组织的向心力
4、创造“家庭气氛”,培养员工的归属感
5、重视“意见领袖”,协调与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二、股东关系
(一)股东关系的公众对象
(二)处理股东关系的艺术
1、激发股东的主人意识
2、让股东成为推销伙伴
3、与股东保持有效的沟通
报告 股东会议 信函 调查表
三、顾客关系
(一)CS活动的经营意识
(二)处理顾客关系的艺术
1、塑造为顾客服务的形象
2、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
3、对消费者实行科学管理
4、与消费者保持通畅的形象渠道
5、及时妥善处理顾客投诉
四、社区关系
(一)搞好社区关系的必要性
(二)处理社区关系的艺术
1、创办和扶持社区公益事业
2、为社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3、为社区增添荣誉
4、维护社区的安全
5、对社区开放参观
6、加强与社区的情感交流
五、新闻界关系
(一)新闻界关系的重要性
(二)处理媒介关系的艺术
1、尊重新闻界的职业特点
2、加强与新闻界的合作与联系
3、真实传播组织信息
六、政府关系
(一)建立与政府的良好关系
(二)处理政府关系的艺术
1、与政府部门沟通信息
2、与政府人员广为联系
3、扩大组织在政府部门中的信誉和影响
七、社会名流关系
(一)与社会名流建立良好关系的必要性
(二)如何处理好与社会名流的关系
第五章 公关传播与沟通【4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传播的三要素,传播的特点,传播媒介的分类法,公关传播的符号和具体模式
理解:传播、大众传播、传播符号等的概念
掌握:传播的四种方式,印刷类和电子类大众传播媒介的特点,公关传播的基本原则
2、教学内容
一、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
(一)传播的基本涵义
主体 客体 媒介
(二)传播的方式
自身传播 人际传播 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三)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
1、人需要沟通,离不开传播
2、公关、大众传播与人际沟通
(四)传播的特点
广泛性 及时性 真实性 公开性
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一)大众传播媒介与现代社会
(二)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分类
(三)印刷媒介类大众传播的特点
(四)电子媒介类大众传播的特点
三、公关的传播模式
(一)公关传播的一般模式
1、一般模式
2、公共关系传播的符号
(二)公关传播的具体模式和类型
1、传播信息型
2、联络感情型
3、改变态度型
4、引起行为型
(三)公关传播的原则
第六章 公共关系与社会责任【2学时】
1、教学要求
通过本讲的学习,了解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以及社会组织在公关中的社会责任含义、演变与意义,分析社会组织公关人的四个社会责任功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活动方式,公共关系承担社会责任的视角与策略。
2、教学内容
一、社会责任的内涵与意义
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三个方式
1、市场方式
2、相关利益人方式
3、活动家方式
三、公共关系视野中的社会责任
1、公共关系视野中社会责任的含义
2、公共关系视野中社会责任的意义
3、公共关系社会责任承兑的视角 3.1组织视角 3.2公众视角 3.3媒体视角
4、公共关系社会责任承兑的策略
4.1品牌定位策略 4.2形象宣传策略 4.3议题参与策略 4.4诚信投资策略
第七章 公共关系的工作程序【6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杜拉克的目标管理思想及其特点 理解:公关策划涵义
掌握:公关的四步工作方法,公关策划的技巧和方法
2、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公共关系调查
一、公共关系调查的意义
二、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内容
三、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程序
四、公共关系调查的基本方法
五、公共关系调查报告的编写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策划
一、公共关系策划的含义及其基本原则
二、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程序
三、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内容
四、公共关系策划的基本方法
第三节 公共关系的实施
一、公共关系实施的媒介选择
二、实施公共关系的传播
三、公共关系实施过程的控制
第四节 公共关系的评估
一、公共关系评估的适用范围
二、公共关系评估的标准和依据
三、公共关系评估的基本程序
四、公共关系评估的方法及报告的撰写
第八章 公共关系沟通【6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人际传播的性质及公关谈判的意义;演讲的准备工作的内容、劝说在公关工作中的意义;人际关系与公共关系的差别与联系。
掌握:人际传播的线路、公关谈判准备工作的内容;演讲的言语、体态、控场技巧;重点掌握人际传播的符号、公关谈判的过程与技巧;人际沟通的技巧与禁忌
2、教学内容
一、人际传播的性质和特点
1、人际传播的性质
2、人际传播的线路
3、人际传播的符号
二、公共关系谈判
1.公共关系谈判的意义与原则
2.公共关系谈判的准备工作 3.谈判的一般过程及技巧
三、公共关系演讲
1、演讲稿的准备
2、演讲的语言艺术
3、演讲的型态艺术
4、演讲的控场艺术
四、公共关系劝说
1、公共关系与劝说
2、公关劝说的技巧
五、人际交往与沟通
1、正确区分公共关系与人际关系
2、人际交往的原则
3、人际沟通的技巧
4、人际沟通的禁忌
第九章 公共关系与CI形象设计【2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CI设计发展的历史、BI与公共关系的相互关系、CI的导入程序。掌握:CI设计的功能与原则、MI的含义以及设计技巧。
2、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组织的CI设计
1、CI设计的主要内容
2、CI设计的基本功能
3、CI设计发展的历史
4、CI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CI的基本要素及设计要领
1、MI的含义与设计
2、BI的内容与设计
3、VI的内涵与设计
三、CI导入程序
1、提案准备阶段
2、调研宣传阶段
3、设计开发阶段
4、实施管理阶段
第十章 公关专题活动【6学时】
1、教学要求
了解:开展公关专题活动应该注意的问题
理解:举办赞助活动、产品展示会、新闻发布会等公关专题活动的意义掌握:开展公关专题活动的方式方法
2、教学内容
一、赞助活动——广行善举,必得回报
(一)赞助的目的
(二)赞助活动的主要对象
(三)如何开展赞助活动
(四)企业赞助活动的管理
二、产品展示会——百闻不如一见
(一)产品展示会的作用
(二)产品展示会的特点
(三)产品展示会的类型
(四)产品展示会的组织
三、新闻发布会——制造新闻,展示形象
(一)新闻这一信息源的作用
(二)利用新闻传播的重要意义
(三)如何利用新闻,开好新闻发布会
四、庆典活动
(一)企业为何要搞庆典活动
(二)什么机会最适合企业的庆典活动
(三)如何开展庆典活动
五、社会公益活动——造福社会传美誉
(一)为什么要开展公益活动
(二)开展公益活动的方向和内容
(三)如何开展公益活动
六、危机公关活动——处乱而不惊
(一)危机事件与组织形象
(二)危机公关工作的基本策略
(三)不同祸因的危机处理
(四)处理危机的几种方式
(五)处理危机的常见错误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1.公共关系学与企业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企业文化学、大众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消费心理学等学科联系密切,并应在以上必要课程开设的基础之上来安排公共关系学课程的讲授。
2.公共关系学课程的延伸课程主要有:公共关系实务、公共关系礼仪、公共关系写作、公共关系策划、公众心理、CIS战略等课程,如果条件成熟,还应将这些课程作为相关专业的选修课程。
五、选用教材及参考教材
1、选用教材
居延安.公共关系学(第四版).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参考教材
(1)(美)拉铁摩尔等著,朱启文,冯启华 译著.公共关系——职业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
(2)蒋春堂主编.公共关系学教程(新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执笔人:黄江泉
审核人:张世仁
发挥课程优势 实施美的教学艺术 篇6
关键词:美术课;兴趣;教学艺术
美术课的成功取决于教师教得成功与学生学得成功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只有双方协调合作,美术课的教学就能取得成功。因此,美术教师必须以“教得好”来带动“学得好”,从而走向美术课教学完美的结合。
由于美术课每节内容和要求不同,上课形式也应是多样的,可能每堂课各有特点,因此按照旧有的教学模式照搬照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模式,早就跟不上形势与教学发展的步伐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美术课更重视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創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增加文化内涵。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脱离学生日常生活,这种学习观念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新课改下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一、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亦一样。美术课中的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美术知识、领悟美术技能技巧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教师进入课堂,不能一味地严肃过分,绝不能让学生在听课时感到压抑,相反,生动幽默的开场白,能使学生感到轻松愉悦,很快能被教师的话所吸引,并注入自己的兴趣,换言之即是学生的思维会不自觉地被教师牵引着往纵深走去。美术教师尤其需要这种课前导入艺术。
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美术课要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进人角色,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在讲授中国古代雕塑《秦始皇兵马俑》这一课时,学生像听故事一样,慢慢吸收我所讲的故事。让他们了解文化,了解其创作过程,通过画面打动学生的心,是我这一课的主要目的。课堂气氛顿时十分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这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上课。当然,今天要讲的是有关中国古代陵墓的雕塑,课堂内容也就顺理成章地按备课计划一步步推进,课堂上有讲、有问、有答,大家毫不拘束,动脑、动口,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中,教学内容已经完成,教学目标已经达到,此时,下课铃响了,学生们感到这节课太短了,言犹未尽,至于这堂课的质量,那就不言而喻了。
因此光有好的课堂环境还不够,美术作品、艺术家和学生间还存在距离,教师要在学生和艺术作品之间架起桥梁。
二、贴近生活、感受生活,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美术学习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美术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和心理反应。在教学中我发现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美术课,他们把美术课当作一种游戏活动,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纯粹将美术课当作是好“玩”的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任务加重了,认知能力与表达能力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美术课也变成了一种学习负担,大部分的学生对美术课的热情开始逐渐减退,甚至完全没有了兴趣。针对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己学习,我进行了许多尝试,在教学中我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尽量做到精讲、多思、多练。
云南文山地区属于少数民族集聚区,这里的民族文化非常浓厚,刺绣、服饰装饰、图腾图案、民族绘画、陶制神兽、生活器物等都是很好的实用教材,而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作品又是同学们经常见到的。范例的合理利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的美,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在希望中等待,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美术教学中学生学会学习的一扇大门。以往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往往重视外化性的造型表现,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内在的观察能力,教学效果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反思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们对描绘对象的观察分析和理解,促进他们的思维活动,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如在《辉煌的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国瓷器”一课中,我事先准备陶(罐)片、瓷(碗)片等让学生观察二者的区别,这样可以使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通过二者之间声音、质地、密度等方面的对比,再比较书上图片,引导他们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掌握陶与瓷的制作过程和要求。再通过多媒体图片的欣赏,让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入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也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在探索过程中认知,在观察中分析感受,不断累积知识,从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四、宽容以待,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教师要宽容地对待学生的失败和挫折,有些学生天生聪明,但有的学生在学习上会反应有些迟缓,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心急,要在课堂上给这些孩子一些适当的鼓励,给这些孩子增加勇气和信心。在教学中尽显自己的人格魅力,关心和爱护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乐于亲近、乐于仿效的老师,从而使学生亲近自己所教的学科。
在美术课中教师要把教与学的关系辩证统一起来,老师不仅要研究如何教,还要研究如何让学生爱学、会学。美术课中的学,不仅要体现在老师教会学生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体现学生如何观察思考记忆、想象表现和创造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中面对全体学生给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尊重他们与众不同的感受,从而调动每个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培养,又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相联系,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 篇7
一、公共艺术对环境雕塑及课程的要求
公共艺术的引入往往都与城市绑定在一起, 现代设计要求公共艺术有着很强的观念属性, 而不是样式属性。这就给公共艺术造就了一个包容、创新、承载的基本内涵, 当艺术与设计遭遇了公共性问题一切变得文化意味更强, 传播意味浓厚。
(一) 公共艺术是一种思维方式
当公共艺术成为一个名词出现在学界的时候就引起了广泛思考, 众多专业领域的学者都用自己视角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 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性、民主性、大众的参与性、创新性等理论层面, 但是很多人都会用传统的思维去不断提出问题, 探究公共艺术到底是什么?具体的形式又是什么?如何界定?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公共艺术是一种观念性的思维, 通俗说它的表现形式涵盖了多种传统的表现方式, 只不过是赋予了这些传统方式以公共性的思维, 因此公共艺术实际就是一种思维方式。
(二) 公共艺术是承载地域文化的高级文化形式
环境雕塑要成为公共艺术的样式之一, 就必须在设计过程中深刻挖掘地域文化, 其形式与内容都必须有着较强的文化传播性。这就要求在环境雕塑课程教学中要有广泛的社会调查和设计要素的严谨结合才能够满足要求, 学生必须掌握大量的各类资料, 有着整理分析、精确定位、设计创新、文化承载、形式感易于接受等要求下进行设计。
(三) 公共艺术明显缩短大众参与艺术的距离感
大众的参与性是公共艺术出现的一个较强的特征, 有人也说公共艺术是将艺术还原给了大众, 将大师带到平民中的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每件公共艺术作品都要缩短与大众的距离, 让大众都能参与进来。环境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形式之一, 多数会出现的公园、广场、绿地等公共空间中, 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这就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环境雕塑多材质, 多表现形式因素进行设计。要求学生能够思维面宽、创新性强。教学中应当不断启发和讨论, 必须师生在平等的思维下、民主的环境里共同面对课题。
(四) 公共艺术强化设计创新性
公共艺术强调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不断发展, 强化设计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 公共艺术作为环境设计的前沿, 更强调有承载的创新设计。这就要求课堂过程中要有争论, 要有民主, 要有头脑风暴。环境雕塑遭遇到公共艺术就必须按照公共艺术的观念性思维去不断完善自己, 教学过程也应当不断适应这些新的要求去改变课堂的状况来培养人才。
二、公共艺术专业下环境雕塑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 课堂教学“课题”制更新题目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课题”, 这就是选题, 它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课堂基本理论知识讲授结束后, 让“课题”研究成为学生在这段时间的主要内容, 而这样“课题”的选择应当是教研室教师研究的结果, 通常采用社会上公开的、未过期的设计大赛征稿。这种题目往往是最新的, 能够代表当时社会最前沿的东西, 学生往往对这样的题目具有浓厚的兴趣。“课题”的引入将第一时间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他们渴望将自己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第一时间有所指向地用到实际设计中去, 有着相当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实例让空洞的教学具体化,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成为一起解决问题的伙伴、学长。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民主气氛, 有利于更多的设计创新思想参与。这样的社会征稿往往带有明确的时间要求, 将课堂界限完全打破而投入到设计中。征稿往往有奖金、证书等奖励性的刺激更能给学生带来兴趣, 激发设计热情形成良性的循环。
(二) 课堂讨论“答辩”制激发创造力, 同时采用民主教学
当课题明确后迅速地展开设计, 按照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感知—调查—初步—深化等过程都需要在民主的条件下进行。在“感知”题目过程中要查找相关一手资料, 掌握被设计题目更多的设计背景资料, 就有可能找到很多的设计素材。安排每名学生将收集到的设计素材条理分析清晰, 做成PPT进行答辩式的讲解, 最后将几个将要采用的设计点或设计方向做详细说明。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能提问, 都是答辩评委, 在这样交互中不断深入设计想法, 就能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教师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 这样的“答辩”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创造力, 也在民主的气氛中完成了设计“头脑风暴”, 为设计大方向的定位确立牢靠的基础。在初步设计到深化设计过程中也都要采用“答辩”与“讨论”式的方法, 但这里面交流的内容也随之改变, 在感知过程中的大方向定位不会出现大问题的时候, 初步设计与深化设计中的具体细节问题与技术问题细节成为了讨论的主要方面, 这是一个艺术、技术互相融合过程, 也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的过程, 这个过程往往是以答辩的形式开始, 最终以讨论的形式结束。这是我们课堂中少有的学习积极性, 取长补短、教学相长的目的实现在这样的教学氛围里面。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动员全班学生的思维热情, 课堂就能够迅速活跃起来, 从以往的单独靠教师去启发转变成, 互相启发, 被动思维变成主动思维。
(三) 成果标准“投稿”制, 校内外互动学习
当设计成果在这样一轮大讨论、大风暴的教学中诞生的时候, 这就是一个年轻设计师成熟的方案。推举出几个最优秀的设计方案, 按照“课题”要求的时间、文字和板式的要求进行投稿。在这样的设计过程最后, 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参与这样实际题目设计全过程, 收获将不仅仅是一些空洞的理论知识。在投稿后还有一个大赛后续的学习过程, 组委会往往要公布获奖方案, 投稿设计无论是否中标, 学生都能在中标方案中找到课堂中前几个阶段的影子, 例如定位的准确性, 形式感的采用, 材质的表现, 等等, 这种再学习的过程学生们学到的东西就更为丰富, 是一个分析差距, 再次获得动力的源泉。如果有幸中标将在学生中产生巨大的榜样作用, 带动的不仅仅是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 也能为学校赢得社会的尊重。
通过这样三段式自主学习的过程, 完全能够适应公共艺术专业的需要, 将环境雕塑这一公共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与公共艺术在一个融合的平台上找到交集, 这样的手段激发学生潜能, 提升了教学质量。
三、总结
公共艺术专业近些年来不断成长壮大, 因为具有着很强的观念性, 表现手段的多种多样, 让很多的课程都和它发生了广泛的交集。环境雕塑遇到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在环境雕塑表现的外延上扩展了很多表现形式, 因此在课堂教学上也要不断更新知识与教学方法来适应新的需要, 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造力的激发是学生创新观念的关键, 三段式的自主学习能够看到教学的过程要远远地大于结果。
参考文献
[1]付振宇.对应用型艺术设计 (公共艺术设计) 专业及专业课程的思考[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4期) :102-103.
[2]诸葛雨阳.公共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32-33.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 篇8
艺术考察课属于实践性教学, 其教学目的是通过考察实践提高学生的学术理念, 启迪其创新性思维, 培养其创新开拓能力。艺术考察的具体内容应依据不同专业学科的需要而选择确定。艺术设计专业其考察内容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景观遗产、历史文化遗存、传统民间艺术、现当代艺术展、同行院校等。通过对自然风光、博物馆、历史文化古迹、民间艺术 (建筑、雕塑、绘画) 、民族服饰、风土人情、各地域文化的考察, 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知识积累和创新理念。
本学期由笔者带领陶艺专业22名学生进行艺术考察课程。在考察前征求学生干部意见, 制定出行考察的详细线路, 落实出行各地的吃住行和考察点的具体事宜。在出发之前的一周, 要求学生对考察目的地进行网上了解, 给学生们讲述了考察应注意的学术理论问题和专业性学术论题, 如民间艺术考察、陵墓美术考察、博物馆艺术考察、古代建筑考察、石窟艺术考察、地域文化考察、民族风情考察、民俗美术考察及社会、自然生态考察和美术文物市场考察等问题。提醒学生在考察期间每天做好考察记录, 以备回校撰写艺术考察报告。
本次课程拟定完成五项教学任务。1.考察内容:重点考察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具体内容是陕西西安兵马俑博物馆、陕西省富平县国际陶艺村、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南沟村、山西省芮城永乐宫, 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省汝州市、河南省许昌市禹州神等地的剪纸、唐三彩、汝瓷、钧瓷博物馆及生产厂家, 行程约5000多公里。2.课程作业:撰写一份不少于3000字的艺术考察报告和500张PPT;3.课程时间:共四周, 纯艺术考察时间13天;4.艺术考察汇报展览;5.艺术考察教学工作总结。
2012年9月6日上午8点30分, 我和22位同学, 由广州大学城南地铁口集合出发, 踏上了艺术考察的行程, 乘广州至西安K648次, 次日下午三点到达西安。考察行程如下:
本次艺术考察行程, 23位师生跨越陕西、山西、河南三省, 考察了十大博物馆, 以及永乐宫、黄河艺术研究所、民俗剪纸村、龙门石窟、唐三彩传统工艺仿制村、传统煤窑烧制工艺炉钧窑, 参观了荣昌、神州、孔家钧瓷厂以及与本专业相关的光大瓷业和惠祥瓷业等30个考察目的地。通过亲历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之旅, 使学生们近距离地感受每一个时代特有的艺术风貌, 从而激发了学生们的艺术之思, 这样的艺术考察正是学生们渴望的, 也是艺术考察课有待加强和研究的教学环节。考察的过程就是领略美的过程, 不同的美可以激发人的不同思想情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讲: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 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 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 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1]。
华工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参观1
华工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参观2
考虑到此次考察立体是陶瓷专业的学生, 因此考察对象多与陶瓷相关。
下面是我摘录学生们所写的考察报告片断, 从他们感性和理性的思维中、从他们对点点滴滴的记录中, 了解本次考察的收获和感想。这些记录的文字汇成一条清晰学术思路, 也算是捡拾了艺术考察之后的花絮吧。
·采风之行, 给我们上了非常生动而真实的一课。……虽然艺术考察期已经结束了, 但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仍久久回荡在脑海中。在考察中, 我的思维每时每刻都在活跃着翻腾着。当这一切落下帷幕, 我想, 我坚持了我的方向, 我明确了我的目标。那就是我在今后的生活中会更加关注和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古代历史文化遗产, 担负起保护它、宣传它、发展它的责任和义务。 (胡静滢)
参观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的陶瓷研究室
在三门峡南沟剪纸村参观考察
在陕西兵马俑博物馆认真听导游讲解
在陕西富平国际陶艺村参观考察
·通过这13天的艺术考察大大地开阔了我的视野, 近距离地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对石器、彩陶、瓷器、青铜器、铁制品、金银器、漆器、玉器都有了较深的认识, 让我更加清楚地了解了自己专业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这不仅是一次艺术考察, 还是一次人生锻炼, 这要求我们在工作、学习上都要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对待。 (陈醒文)
·这次艺术考察是一次文化之旅, 是一次心灵之旅, 我们一路从南到北经过了河南、山西、陕西三个省, 参观了近30个景点, 虽然很辛苦, 但我们从中收获了知识, 收获了成长, 收获了友谊, 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很高兴能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收获这份惊喜……。 (李莎莎)
·在整理这些相片时, 那些熟悉的声音、优美的风景、显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文物引领着我又走了一趟我们曾走过的路线。领会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领会了民俗风情, 领会了地域的差异对艺术的影响……而对陕西、山西和河南的考察, 让我领会了中原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从表层看, 她是一种地域文化, 从深层看, 她又不是一般的地域文化, 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和主干, 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梁凌云)
·艺术考察的整个路线与我们的专业研究学习方向是一致的, 平时只能在书本上接触的一些专业知识, 在这次考察生活中都有了亲身经历和体验。可以说, 这次考察对我在专业上的学习极具建设性意义, 我受益匪浅。 (刘倩)
·此次采风, 一路细心参观了很多古典艺术作品和文物之后, 我突然发现之前创作的一些作品思想深度挖掘的不够, 制作也不够精良, 没有完全发挥应有的创作水平。有时甚至感觉要创作时作为学生的我们普遍会感到茫然和不知所措, 以致无从下手。采风一行后使我受益匪浅, 我应该发挥专业优势, 结合我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化, 对其进行理解、整合、诠释。把这些鲜活的艺术素材带进到我们的创作里, 作为我们创作灵感的源泉, 这样我想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次艺术考察使我提高了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学会了用眼睛去发现美, 用观察力和感受力去对美进行提炼, 同时我更加热爱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 我们应当好好珍惜, 用心传承。我们全班在一起用心期待每一天的文化之旅, 享受每一天的“文化盛宴”, 满载收获喜悦而归。厚重陕、晋、豫——我们不虚此行! (魏彤彤)
在河南许昌禹州神后镇, 禹州电视台记者拍摄并采访了五位师生
在河南许昌禹州钧瓷圣地神后镇的考察和实践成果
·我们的艺术考察很开心, 这次旅行我们全班一个都不少, 兴高采烈地踏上了采风旅程。满载而归的我们, 收获的不单是见识, 更有我们深深的友情。相信再回首这次艺术考察, 我们的心仍是暖暖的, 满满的! (谢婧)
·出了广州火车站, 竟然有如梦乍醒的感觉, 此次行走在时空的错位, 古与今的碰撞的道路上, 在一个个陌生的环境中享受着北方阳光沐浴在千古文化的洗礼, 那一个个文化的绝响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这次精彩的采风之行时间虽然很短, 但是它将成为我们永恒的记忆。这次的采风活动, 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先人的无限智慧, 而且给我们的接下来的创作提供了好的素材, 但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们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这将成为我们永久的财富, 我们会好好珍惜。 (许均凯)
·我们的行程主要集中在西北和中原地区, 以考察历史遗迹和陶瓷艺术为重点, 同时也看到了许多的民间艺术。在这次考察当中, 我看到了许多的珍贵的古代文物, 感受了历史名城的古老、沧桑和它所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 了解了这些地区的部分民风民俗。这些对于生在南方的我来说都是一次次强烈的感官冲击, 增长了见闻使我收获了不少, 这对于我的毕业创作非常有利。……时间过得很快, 十几天匆匆而过没有做过多的停留, 在这段日子里我们倍感辛苦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 让人领悟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毕业采风是我大学四年最后一次出行, 欢乐在整个旅程中伴随着我们, 从广州出发再回到原点为我们这次艺术之旅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张彩虹)
·我们被那种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剪纸艺术所深深吸引, 我们认真地看着, 认真地观察着, 认真地思索着……陕县南沟村剪纸源远流长, 别具特色, 构图饱满, 图案多取自传统和乡土题材, 是中国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这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正在逐渐萎缩, 面临失传的危险。……走在村子街头, 可见农家小院的屋脊、门楼之上, 都是仿古的三彩、秦俑。且不说随处可见“高仿唐三彩”标记, 单看那些随意摆放的高髻广袖、悠然娴雅的仕女俑, 肌肉发达、怒目圆睁的武士俑, 还有伸颈低头, 膘肥体壮的三彩马, 你便会悠然神会地陶醉在浓浓的三彩风姿之中。……经过了那么多的文化圣地和人文故里, 看了那么多极具有艺术价值和文化深意的作品, 我感觉我们学到了很多, 眼界开阔了很多, 思想也深邃了很多, 懂得从更有深度的思维层面来定位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张婷)
·这次采风之行, 我们参观了多个历史博物馆, 文化艺术中心, 看民间艺人剪纸表演, 还坐在教室里看到那些可爱认真的小学生们的剪纸。兵马俑、古壁画、石窟艺术让我感受到远古文明的博大精深, 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 不同时代的不同艺术特色……艺术家们那种对艺术的执着, 娴熟的工艺技巧, 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长期积累沉淀下来的艺术素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也让我体会到, 多看多了解和学习古代文明文化, 去理解当时的那些器物的造型和图案的运用, 感受那个时代的风尚、信仰、封建制度、社会等级以及先人们对艺术的聪慧细腻以及做工的巧妙精湛的同时, 也在丰富我们的视野, 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 (朱芷萱)
(以上段首带“·”的段落, 均摘自学生考察报告。)
在考察中, 同学们都表现出了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集体意识和个人素养。尤其提出表扬的是刘倩、曾晶、贺素君、张馨元、陈豪, 这五位同学在南沟村与剪纸艺人的活动中, 积极参与互动, 尝试剪纸创作体验民间艺术的精神;张馨元、谢婧、韩新等同学表现出勤学好问的学习态度;据了解, 凡带相机的同学每人拍摄了2000张左右的资料照片, 为毕业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这次艺术考察学生人均支出1300多元 (包含交通、住宿和途中饮食) , 处处注意了节俭, 学生对此较为满意。
此次考察受到了新闻媒体的关注, 为华南理工大学赢得社会美誉度。9月13日在“笑白剪纸艺术研究中心” (中州西路小学剪纸特色学校) 暨索彪老师讲座《洛阳民间艺术考察实践》等活动, 洛阳网已刊载题为《探寻民间剪纸艺术——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学生访洛》的消息;9月15日到神镇的第二天一早, 神镇电视台的记者闻风而至, 跟踪拍摄我们的教学考察活动, 并采访了刘倩、魏彤彤、郭兴兵、张馨元和我本人。神镇电视台已在9月16日晚间新闻中播出了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学生艺术考察活动等采访信息。我们的学生面对新闻媒体的镜头, 讲述艺术考察对专业学习的感受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认识, 体现了华南理工大学学生优良教育的风貌, 为华南理工大学社会美誉度的提升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钧瓷圣地神后炉钧窑王金合先生为学生们讲述钧瓷作品
参观考察汝瓷博物馆
考察返校后的艺术考察报告 (不少于3000字) 和500张以上的PPT作业, 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够认真对待, 并且大多数同学PPT做了600至900多张。
教学相长, 这是古训, 也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本人在本次教学实践中也收获颇大。与这些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学子们十几天一起吃住行以及近三个月来的学习、交流、相处, 从他们身上看到非常多值得我努力学习的品质和观念。如他们的开朗、宽容、自信、风趣、幽默、机智、灵敏、善良、潇洒、大度……等等, 他们美好的形象时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我感谢他们带给我的快乐!尤其在教师节前夜的聚餐, 他们送给我的鲜花、蛋糕和美好的节日祝福, 使我非常感动和激动, 我被幸福包围!考察路途的辛苦, 化做学子们的成长带给我的喜悦, 作为教师的我认为:再辛苦也值得!自出发去艺术考察至今, 我爱他们每个人, 我相信在我的人生旅途中不仅多了22位师生间的学脉情缘, 而且我又多了22位朋友!
整个艺术考察教学课程安排4周 (2012年9月1日—27日) 。但是在教学活动实施中, 实际的教研工作是:自2012年9月1日至11月27日 (三个月) , 一直是频繁地与学生交流, 并于2012年10月9日至13日举行了学生的艺术考察汇报展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反复的修改校正……等工作;2012年11月27日下午给陶艺班22名学生上了最后一课:作艺术考察教学工作总结。
艺术考察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修课, 走出象牙塔, 去寻找历史的痕迹, 去了解前人的生活方式, 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去沐浴清新的空气, 对参与考察的每个人是有益的, 中国有多少文化遗产处于“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的状态。每次畅谈着一天考察的感受, 气氛和谐而热烈, 大家在感叹我国文化艺术辉煌历史的同时, 又对其饱受摧残的破败现状而深感痛心。我们感到作为当代的学者应具有一种责无旁贷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要使中国的文化艺术在传统的基础上得以继承、发扬和光大。悠悠华夏,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艺术考察能让学生增长见识, 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认识不同地域的文化风俗, 激励学生的探索精神, 意义重大, 也对学生加深对中国文化遗产及中国美术史的了解, 提高艺术审美水平和累积美术创作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艺术考察课程是学生积累素材并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分析、整理, 以提炼、升华, 进行创作和理念更新、研究运用的一个实践过程。经过这个实践环节, 从而使学生们的心胸更加宽广, 心灵更加纯净, 视野更加开阔, 学习更加努力, 未来的艺术之路也更加绚丽多彩。
注释
论艺术美学课程的教学要求 篇9
关键词:高校,艺术美学,教学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审美教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承担者, 高校艺术类专业的美学课程担负着重要的责任。然而, 目前艺术美学课程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却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艺术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理解有偏差, 致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等。要解决这些问题, 艺术美学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艺术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一、巩固根基———以哲学美学为理论依据
艺术美学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 其理论应建立在哲学美学的基础上。目前教学中存在着艺术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艺术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内容雷同的问题, 这导致艺术美学课程缺少美学的理论思辨性。美学作为连接哲学与艺术的“中间体”, 一方面展现的是人类在审美过程中的精神活动, 另一方面从艺术的内涵上反映了艺术的普遍规律, 所以诸如黑格尔等学者将美学定义为“艺术哲学”。在这样的学科背景下, 艺术美学应该以哲学美学作为其理论出发点, 将美学史和艺术史相交叉, 将审美文化、审美心理等融入其中, 把具体的艺术门类美学作为研究对象, 以形成其相对严密的理论体系, 从而更加明确其学科定位。
把艺术美学的理论基点建立在哲学美学的基础上, 无疑深化了艺术美学的理论基础。纵观中西艺术的发展历程, 在艺术美学理论中被中国普遍重视的“道”“气”“意境”等问题和被西方普遍重视的“优美”“崇高”“悲剧”等审美范畴, 都直接或间接来自哲学美学。哲学美学以哲学的思辨性将人类的审美意识、审美心理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问题融入美学体系中, 在人类审美文化和审美意识发生、发展的背景下解读艺术发生、艺术创作、艺术鉴赏等问题, 深入剖析艺术作为人类高级精神需求的原因。综观古今中外的艺术大家, 他们的优秀艺术作品的独特价值就体现在他们对于人类普世精神的解读和对特定时期文化的具体表现。对艺术美学教学来说, 哲学美学基本理论的支撑也将使学生在对“形式”“结构”“色彩”“韵律”等艺术美学的基本要素掌握的基础上用哲学的思辨去理解艺术的具体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理解艺术的能力, 开阔学生艺术创作的视野。
二、丰富内涵———以审美文化为载体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集中体现, 是人类历史记忆和现实存在的具体表现。文化作为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 直接影响着人类艺术的发生、发展和审美主体的审美价值取向。法国美学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将人类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放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中, 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个方面探讨了艺术的普遍规律, 指出了文化对人类审美和艺术活动的影响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不论是艺术史、艺术批评还是艺术思潮, 教师都是对艺术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所占的位置和所产生的精神价值进行梳理。艺术美学中所强调的艺术和审美问题的交叉研究弥补了纯艺术史研究中所忽略的审美思辨性和纯美学研究中所忽略的艺术的现实表现性问题, 而这种交叉点正是人类的审美文化。人类不同的文化体系所显示出的审美与艺术形态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一方面解释了作为“类”存在的人类主体如何实现艺术与审美的共通性, 另一方面体现了人类在美学范畴和艺术精神理解上的差异性。由此可见, 要理解艺术美学的精神内涵, 就必须理解人类的文化精神。艺术美学课程以审美文化为依托,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从人类审美文化发展史中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了解人类艺术的成长历程, 了解在人类文化发展的代表时期文化对审美和艺术产生的影响, 从而在科学的高度上把握审美和艺术中的关键问题。
艺术美学课程的理论高度除体现在哲学层面外, 还体现在对人类文化特别是人类文化中的审美文化的把握上, 即以审美文化作为艺术美学的载体有效连接作为宏观上的艺术史和作为具象表现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渗透在人们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中的文化心理结构剖析出来。作为审美文化中的审美主体, “人的审美活动结晶为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在运动中参照审美范式 (典型艺术作品) 进行构思设计, 作为理想的审美意识表现出来, 这也就形成了艺术创造”。总结出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中的普遍规律, 培养学生具备从人类审美文化的宏观层面去解读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微观世界的能力, 将是艺术美学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
三、立足本体———以各类艺术为依托
艺术美学课教师要既能上升到哲学美学的理论高度, 又能从审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解读艺术, 还能以各类艺术为依托, 回到具体的艺术门类、艺术家、艺术作品和鉴赏者中, 对不同艺术所表现出的共性和个性特征进行解读, 赋予艺术美学教学以生机和活力。
艺术的多样性体现在人类通过不同的感官和表现手法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解读的方式上。《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 言之不足, 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 故咏歌之, 咏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这形象地描述了人类艺术的情感表现性和各艺术门类的精神互通性, 而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和艺术作品表达途径的丰富性也使人从不同的层面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文学作品通过对语言的加工和创造书写人类的生存意义和心灵感触, 使读者通过阅读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从而丰富人生阅历, 提高人生趣味;音乐作品通过声音和旋律的变化触碰人的心灵, 使人们从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沉静下来, 去品味音乐的情感表达;绘画作品通过笔墨描绘出自然的四季变化和人的喜怒哀乐, 通过人对外在世界的感受和用色彩创造的“第二自然”, 使鉴赏者在艺术作品中感受自然, 体悟人生……表现人类精神世界的艺术门类还有很多, 艺术美学需要阐释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在立足具体艺术形态的同时, 教师在教学和研究中还要走出单纯依靠艺术去探索“美是什么”的误区。在艺术美学中, “美”仅仅表现为一种情感倾向。在以具体的艺术门类作为艺术美学教学与研究的本体的同时, 教师应该认识到人在艺术创作、鉴赏中的主体性地位, 将各类艺术与人的审美心理、审美活动相结合, 去探索艺术世界的精神内涵。
在艺术美学教学中, 教师要掌握各类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 并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例证来使学生掌握各类艺术的美学特征。针对不同专业的具体需求, 有针对性地对某类艺术进行重点分析, 同时也要注重各类艺术间的互通性, 通过对相近艺术门类的类比分析, 提高学生对艺术的整体把握能力。例如:书画艺术的融会贯通是中国文人画的特点所在, 也是理解和把握绘画作品中意境的关键。教师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将这两种艺术门类联系起来进行深入阐释, 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这种艺术的特点, 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 提高学生对艺术的解读能力。
四、提升价值———以完整人的塑造为最终目标
美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纵观人类艺术的发展历程, 如果将艺术的内涵归于一点, 那就是对“人”的解读。艺术体现的是人类审美价值的取向, 是对美好自然环境的追求、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类和谐发展的祈望。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艺术是重建人的整体和谐的手段, 艺术把美育和人性的和谐完整地联系起来。他认为审美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通过美和艺术将人从堕落的两极引上正路, 把自然的人提升为道德的人, 从而把自然的国家改造成道德的国家, 实现人类自由的崇高理想。
艺术美学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平台, 不仅要具有课程本身所体现出的深厚审美意蕴, 使学生体悟艺术的意义和人类的精神价值, 而且要着眼于当下, 以对学生人格的完善教育为最终目标,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艺术美学课程还应以人性化的教育理念, 以学生为核心来促进学生审美精神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生存品质, 并提供有价值、有实践意义的促进人格完善和人性完整的参照系统, 从而完成美育“完整人塑造”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反思 篇10
大学公共英语课程是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也是外语教师付出大量努力和辛苦积极耕耘的土壤。在外语教师的共同努力下, 大学公共英语的教学和科研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然而, 也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很多学生学成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 以及“低效费时”等问题。 (丁仁仑, 戴伟栋2013) 。本文将从大学公共英语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效果和教师综合素质五大方面分别做出评述。
2. 研究设计与手段
本文以吉林某高校公共英语课堂为研究对象, 共选取了6位公共英语教师对其进行课堂观察, 她们均为女性青年教师, 其中4位所教学生为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 选用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1》;另外2位所教学生为非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 选用教材为《新视野大学英语2》。本次研究对这6位老师随机听课并录音, 每堂课45分钟。在课后随机对学生进行访谈。最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3. 研究结论
3.1 课堂教学目标
在本次调查中, 6位教师都设定了课堂教学目标, 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都体现在教案上, 大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教授过程中呈现了教学目标, 很少教师将课堂教学目标单独明确地告知学生。大部分教师基本能够做到因材施教, 考虑到其教学对象为非英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生,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都注意到了学生能力的拓展, 通过教学资料的内容设定了学生的情感教学目标, 以及根据教学资料的内容设定了学生语言技能训练的知识教学目标。其中, 有2位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 明确提出了“情感教学目标”和“知识教学目标”这两个关键词。并且开展了相关的教学。这在某种程度上, 体现了教师意识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 并能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另外从调查中得知, 有一半的教师将讲授语篇结构和写作分析作为课堂的重点教学目标。尽管这是外语教学中一种传统的语篇教学方式。但是教师们还是注意到了教学材料的整体性, 摒弃了之前的以培养语言技能为主的单一知识技能的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契合了当代语言学和外语教学理论。
但是, 在调查分析过程中, 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教师们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理解的不一致,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 同一层次, 同一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的设定也有所不同。毫无疑问, 大学英语综合课程的教学要以综合为主, 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并且使各方面的能力能够有机结合, 达到平衡。但是, 在调查中发现, 有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顾此失彼, 要么偏重语言技能的训练, 忽视主题的拓展和情感教学目标的培养, 要么重视主题的拓展, 未兼顾语言技能的训练。而且, 对于语篇结构分析的教学上, 也是停留在宏观的基础上, 未能深入探讨和分析;在语言技能的训练上, 也未能将词汇的用法讲透, 未能做到由点及面, 融会贯通。
3.2 教学设计
就教学设计而言, 教师们都是在深入分析教学材料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每一位教师的教学环节都做得很到位, 从导入, 讲解, 互动到作业的布置, 都能体现出教师的设计的精妙所在, 每位教师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在整个调查当中, 教师们并没有使用多媒体设备, 这和教学设施的配备有一定的关系。但从另一方面来说, 教师也避免了在ppt教学中常常出现的“照屏宣科”现象, 展现了教师的个人功底和专业技能。
但从整体上看, 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依然遵循传统的教学模式, 没有突破和创新, 甚至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这一教学理念上。讲授的教学方式占到90%, 而且课堂的提问较少, 且多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呈现。在问题的设置上, 大部分教师设置的问题较为简单, 以应对学生中出现的沉默状态。但这种方式并未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这种问题的设置低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关于课后作业的部分, 只有部分教师做了布置, 且大部分是以复习和预习为主。
3.3 教师的素质
在调查中发现, 大部分教师都能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出专业的教师素质。从授课环节来看, 大部分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发音清晰, 口齿清楚, 教师的知识面较宽, 能够在提供更多的与教学资料相关信息。
但是, 有些教师在授课当中, 虽能做到发音清晰, 在口语表达上也较为流利, 但所表达的内容相对较浅, 且有个别的语法错误。
因此, 高校教师必须重视自身的发展。为自身的发展定下规划。培养自己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成为学者式的教师。把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之余,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只有不断地学习, 做到与时俱进, 深入研究, 才能成为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
摘要:本文旨在对高校大学公共英语课堂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 以及教师的综合素质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大学公共英语,综合课程,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0, (4)
[2]丁仁仑, 戴伟栋.高校大学外语教学定位思考[J].外语界.2013, (2)
[3]胡文仲.关于我国外语教育规划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11, (1)
[4]束定芳.英语专业综合课与教师素质[J].外语界.2013, (2)
[5]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目标与方向[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1)
[6]王守仁.转变观念提高英语专业办学水平[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5)
《警察公共关系》课程教学创新论 篇11
【关键词】警察公共关系 课程教学 理论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10-01
在社会经济转型与治安模式转换的大背景下,建构良性警察公共关系成为公安机关有效开展工作、完满完成任务、维护公众利益的必要前提与重要基础。相应地,《警察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公安高等院校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我们应结合新形势与新问题,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警察公共关系》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一、加强相关理论创新及增强理论指导的作用
基于各种因素,以往的公安相关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实战能力的培养而忽视相关理论的研究、传授与应用。然而,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客观需要。对于警察公共关系的教学模式也是如此。理论的威力在于预见。如果我们还是延续以往的教学模式,仅仅着眼于传统警民关系,在课堂上向公安专业学生讲授一些民警与群众如何相处的事例,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警察公共关系》作为一门课程能够给公安专业学生带来的益处。事实上,这样做降低了这门课程的应有层次。必须明确,在当今的社会中,警察公共关系早已超出了所谓警民关系的范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关系系统,内容上繁复庞杂,效应上又变化难测。加强警察公共关系相关理论创新,并使公安专业学生初步具备建构良性警察公共关系的理论思考与逻辑思考能力,才能使学生进入公共机关后可以更加全面、更加系统地思考与对待警察公共关系相关工作。只有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警察公共关系的基本内涵与基本工作方法,才能使其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超越警民关系的固有观念,在全局与规范的层面来科学考量相关工作、有效处理相关问题。
二、注重培育学生的职业素质及执法为民理念的树立
在常态的警务工作中,警察公共关系的良好建构依赖于民警整体与个体职业素质的充分具备。只有将公安工作作为一项高度职业化的特殊工作来进行对待,警察公共关系相关活动才可能被纳入到规范、高效的轨道中来。因此,在警察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明确提出职业化目标及职业化操作流程。要向学生充分强调,建构良性的警察公共关系首先要从职业素质的培养入手,应明确自身的职责所在,更要明确自己工作的最终目的何在。公安机关的一切公务活动或称警务活动,都要坚决贯彻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基本理念。良性警察公共关系的建构是执法为民理念贯彻的必然结果。要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输一种基本的观念,就是处理警察公共关系相关问题要以人民群众、社会公众、公共利益、社会秩序为价值核心,不论采取何种具体的工作方法、采用何种具体的工作手段,只要将群众的利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就把握住了开展警察公共关系相关工作的核心要素与基本原则。
三、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及改良案例教学模式
在警察公共关系教学中强调理论的重要意义,并非是要排除在此门课程中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反,警察公共关系教学的最终目的与基本核心正是在于培养公安专业学生的相关实践能力。公安高等院校对学生传授警察公共关系相关知识,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警察公共关系基本知识及相关基本技巧,使其步向工作岗位后能够正确、恰当地处理警察公共关系方面的常见问题,并使学生掌握一种思维方式,采取适当的方法来考量工作中遇到的公共关系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改良警察公共关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模式。以往的案例教学往往局限于教师对典型案例或事例的讲述,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故应对固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良,实现创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例如模拟新闻发布会、带领学生深入基层派出所实习、组织专题讨论会等等。如何建构警察公共关系课程中的新型案例教学模式是实现这门课程教学创新的关键环节。
四、法治意识的确立及灵活原则的掌握
在警务实践中处理警察公共关系相关问题,一方面要守住法律的底线,另一方面要注重方式方法的灵活多样。这就需要我们在警察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同时向学生传授两种基本思路与基本观念。一方面,我们要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严谨的法治意识。要使学生铭记,在未来的公安工作与警务活动(包括建构良性警察公共关系工作)中,任何环节与言行都不可逾越法律的鸿沟、都不能触及法律的底线。这就需要学生主动、全面地学习法律知识,熟悉法律规定,不仅对于刑法、治安管理法、行政强制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等公法进行全面掌握,也需要其对民法、商法等私法具有深刻的理解。此外,警察公共关系相关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灵活、机动地处理特定问题,而不能僵化、固化地进行处置。如何在实践工作中实现法制与灵活的平衡,是建构良性警察公共关系相关工作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我们在警察公共关系课程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五、警务礼仪的养成及行为规范的贯彻
良好的警察公共关系必须以日常工作与日常生活中民警力行规范、得体的警务礼仪为基础。警务礼仪包括民警在日常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也包括民警在执法执勤活动中必须遵守的工作规范和工作程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显著的职业特色。警务礼仪在建构良性警察公共关系的警务实践中极为重要,兼具沟通感情、协调关系、维护和谐、舆论引导、展现形象、满足期待等多重功能。因此,我们在传授警察公共关系课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警务礼仪意识及警务礼仪习惯,使其可以在未来的警务工作中贯彻行为举止的规范性要求,并养成持之以恒的工作习惯。针对这一目标,要求教师围绕日常工作中民警的着装、仪容、文明用语、行为举止等方面向学生进行全面的介绍,并采取模拟执法活动、参与执法见习、日常表现考评等多种方式有效培养学生在此方面的职业意识与执业习惯。
参考文献:
[1]崔北方,祝大安,孙国恩,于晓光.警民关系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2]李祖华.警察公共关系[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2.
原生态音乐艺术课程教学探析 篇12
一、原生态课程定义
原生态是近些年流行于网络、报纸等媒体的一种新生词汇,原生态主要来源于民间,是一种散发着浓郁民族气息的、未被雕琢的原始的艺术表演形式;“生态学概念”的提出来自于生物学家的理论;从“原生态”的出现,直至流传至今,它不仅代表着大众文化,也代表着已经或者即将被抛弃的的民俗文化。原生态艺术课堂是要构建一种知识型、能力型和智慧型课堂,重新理解和具体体现我国新课程教育理念,而不是单纯的颠覆和重建当前现有的课堂教育模式;原生态音乐艺术教学能够有效诠释新课程理论中的生命观、发展观及原生态观念,它也可以科学合理地解构和超越传统艺术课堂。
二、原生态音乐艺术的重要作用
(一)可以让学生对文化有好的传承
原生态的传统音乐既可以督促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可以使学生的文化视野得到提高。我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现代原生态音乐艺术中蕴含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原生态音乐艺术教育教学以音乐为基础,并与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民族文学相互结合的综合类学科,不仅可以拓展高校大学生的音乐视野、文化视野,还能并不断丰富他们的传统文化内涵。
(二)可以对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有所提高
音乐是一门情感丰富的艺术,通过感受、理解音乐,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认识、理解现实生活,提高他们创造、表现、鉴赏音乐的能力。
(三)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所提升
创造力和想象力是思维能力的基础,它不但可以影响到学生对艺术的鉴赏,而且也是学生创作音乐作品的源泉。现代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都比较迅速,这也就使人们对高校音乐抱有更大的希望。从潜意识里人们都希望高校所培养的大学生要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其实这就和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相违背;传统教学教的是基础文化知识,而其又是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的基础,基础文化知识越是丰富,那么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就越活跃。众所周知,通过原生态音乐艺术欣赏,可以有效发挥高校音乐艺术类学生的想象力,并极大地促进他们创造力的培养;另外,通过音乐欣赏也可以提高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为在表演、演奏和编创的时候,这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发散思维。
三、构建原生态音乐艺术课程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认识
高等院校的艺术类教师及学生应该转变思想认识,更新教育理念,增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音乐艺术课程是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课程,各高等院校应根据当地的独特文化,重新认识音乐艺术课程的重要性,不断创新音乐艺术教学观念,为培养多元化的艺术人才创造教育教学条件;高校不仅要担负起传承、保护、发展本地原生态音乐艺术的责任,还要肩负起培养高素质管理者和劳动者的职责。
(二)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入原生态
在音乐艺术课堂中添加本地区独有的原生态艺术文化,设置具备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类专业,以此不断创新和完善原生态艺术课程体系。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充分挖掘本地区传统文化特色,积极倡导原生态的音乐艺术教育,各地区在宗教、文化、历史、语言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各高校可以充分挖掘该资源优势,将其纳入到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体系中。
(三)强化实践性教学
高等院校教师应带领学生深入研究、调查当地拥有的原生态民间、民族传统音乐艺术,鼓励他们通过各种认知渠道,发掘自身的各项潜能。此外,高等院校可邀请原生态艺术类专家、传承者等进入课堂,通过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提升其专业情感。
四、结语
音乐艺术课堂教学时高校传播原生态音乐信息、培养他们的保护文化意识的重要渠道,构建原生态艺术类课程教学,既可以促进美学、艺术创造、艺术批评等学科之间的融合,也可以弥补社会与学生之间、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关系,进而满足学生学生原生态艺术课程的需求。所以,广大高校艺术教师应深入挖掘原生态音乐艺术资源,结合社会发展需求给予补充、完善,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感,使高校音乐艺术具备丰富的中国文化发展和民族性的内涵。
摘要:当前,针对高校音乐艺术教育资源匮乏问题所产生的“原生态音乐艺术”,已经逐渐渗透到音乐艺术的各方面。但是,国内开设音乐艺术课程的部分高校却忽略了“原生态教学法”和“原生态观”,特别是音乐艺术课程体系中,原生态课程所占比例较小。鉴于此,本文简要概述了原生态课程教学定义及其重要性,并初步构建了原生态音乐课程教学的新途径。
【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推荐阅读:
公共艺术课程群08-22
公共艺术设计课程09-16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11-04
公共艺术课程论文封面05-24
公共艺术设计教学08-24
视频网络教学公共艺术07-05
公共艺术音乐教学计划10-02
公共教学课程08-05
普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08-04
案例与公共课程教学论文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