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公共艺术

2024-10-24

数字公共艺术(通用12篇)

数字公共艺术 篇1

一、数字媒体艺术

对于当今时代的艺术领域而言, 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数字通讯技术的提高, 传统的电视、电影也逐渐向数字媒体方向靠拢, 数字媒体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声音和画面进行情感传播的动态艺术, 因此, 它的艺术审美主体所承载的内容也就决定了其表现的元素内容。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给时代带来了崭新的发展前景, 其传播性能高、表现形式广和多样化的艺术特点也使得其成为了网络媒体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科技的发展, 媒体艺术的创作形式已经全面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传统的艺术通常利用自身所固有的艺术特征来表达艺术的风格, 其单一的表现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而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则很好地弥补了艺术领域的这一缺失。和传统的传播艺术相比, 数字媒体艺术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的技术优势, 其通过计算机网络运行并对媒体信息进行双向传播, 具有明显的数字化特征, 这些都是传统媒体艺术所无法比拟的。数字媒体艺术是传统媒体艺术与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结合体, 同时也是一种超远传统媒体艺术的创新形式。其媒体艺术形式主要包括数字电视图像艺术、多媒体设计艺术、数字游戏动画艺术和数字网络电影技术等等。数字媒体艺术不仅是媒体艺术的一种, 同时还是计算机网络数字平台中的多种媒体样式。它不仅能够将数字工具和技术语言结合运用于各种网络数字传播媒体之中, 在传播过程中还能够无限复制信息数量并采用多方位技术进行传播, 数字媒体艺术开拓了媒体艺术的新兴领域, 其发展已经不仅存在于互联网络, 在日后也必将会成为世界信息产业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和运行的不竭动力。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

(一) 动感元素

数字动感的使用涉及到科学技术和文化传播等方面, 其不仅能够还原出动态的媒体艺术, 同时还能够创造出动态媒体艺术。目前的数字动感主要运用于电脑动画, 例如使用虚拟摄像机来将计算机数据的变化和光、声、影的传播技术结合创作出无限的动态媒体艺术。虚拟摄影机在电脑中能够摆脱现实事物的限制, 用人类所不能达到的目视角度进行全角度拍摄, 使媒体影像达到前所未有的灵活程度, 这种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不仅赋予了媒体画面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也使其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且变得更加鲜活。

(二) 音效元素

在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中除了视觉的表现, 数字音效的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声音作为媒体艺术的传播形式, 和画面具有同样的感染效果, 数字媒体艺术在媒体艺术传播中就充分利用了声音的传播功能, 使可视影片的时空变得更加具体生动, 使其展现也变得更加形象化。除此之外, 声音还可以用来展现和表达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 使影片在传播过程中令人物感情更加细腻丰富, 形象更加饱满立体。因此,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数字媒体艺术中关于数字音效的表现元素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数字音效取代传统声音传播的时代已经出现且变得尤为重要。

(三) 特技元素

特技指的是电影中特殊镜头的拍摄技巧, 在传统的电影拍摄中, 所有的高难度动作或者难以实现的背景都是由特技演员和道具制作而成的, 这种传统的特效制作和拍摄方法不仅耗费时间和人力, 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放映效果。而数字特效则能够将各种数字艺术的表现元素结合在一起运用, 并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影片的图形图像进行后期处理, 并在计算机中利用维度动画的特效软件制造出人物、动物以及拍摄背景的特效。可以, 数字特效的出现不仅开拓了影片特技制作的新领域, 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为精彩的情感享受。

(四) 色彩元素

色彩不单单是一种使视觉产生感应的事物, 同时也是艺术美感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广告形式的多样化, 色彩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因此, 如今的数字媒体艺术处理中也开始也来越频繁的重视起色彩的使用, 例如对于广告的拍摄和电脑游戏的画面制作, 数字色彩就通常会利用计算机软件创造出整体形象, 再用采用色彩学原理对其进行色彩的分析和加工, 用以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这种科学与技术联合的表现元素使用无疑能够使数字媒体艺术具有更高层次的艺术美感。

三、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因其数字技术的无限复制性而在艺术传播中占有极大的优势。其出现也为艺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作为一个年轻化和多样化的新型艺术形式, 数字媒体艺术除了要充分发挥其表现元素的最大化作用, 还应当全面汲取传统媒体艺术的精华部分, 打破常规的束缚, 使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得到更多的运用, 从而全面提升其艺术表现能力, 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

摘要:数字媒体艺术是二十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新兴艺术领域, 该领域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了媒体艺术产业的进步。数字媒体艺术不仅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领域, 同时也是一种传统的艺术样式。随着时代的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也因其独特的技术语言和无线传播的载体而成为了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本文将从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出发来探讨和研究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表现元素

参考文献

[1]段建华.数字媒体艺术审美探索[J].科技信息, 2010 (30) :I0269-I0269.

[2]李四达.媒介与符号——数字媒体艺术理论探索[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 2011 (2) :1-4, 20.

数字公共艺术 篇2

作者:夏知寒

北京语言大学计算机3班

[摘要] 《玩具总动员》系列,诞生于1995年,是电脑取代手工制作动画的划时代之作。《玩具总动员》第一部也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部由电脑技术制作的 3D 动画长片。2002年在北美范围,调查结果显示观众最喜爱的卡通动画片是《玩具总动员》系列。该系列影片也在 2003 年被网上影评协会评为百部电影史上最佳动画片的第一名。可以说《玩具总动员》一片开创了电脑动画时代。但一部成功的卡通动画长篇绝不仅仅因为其炫目的技术。本文选取《玩具总动员》系列第二部进行分析。主要侧重本片故事构思、特效设计、人物角色三个方面。从本片如何设置矛盾冲突增加情节感、如何设置表现人物性格突出本片主题、如何进行特效设计等多个角度对本片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词] 玩具总动员2 故事构思 人物角色 特效设计[选片背景介绍]

《玩具总动员》系列,诞生于1995年,是电脑取代手工制作动画的划时代之作。《玩具总动员》第一部也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部由电脑技术制作的 3D 动画长片。制作《玩具总动员》的公司 Pixar 凭借此片一举发家,先后推出的五部 3D 动画片《玩具总动员》 1,2 集、《虫冲特工队》、《怪物公司》以及《海底总动员》在全球取得超过 27 亿美金的总票房。并且因此以卓越的三维动画技术和先进的动画理念成为业界老大。

2002年在北美范围,调查结果显示观众最喜爱的卡通动画片是《玩具总动员》系列。该系列影片也在 2003 年被网上影评协会评为百部电影史上最佳动画片的第一名。可以说《玩具总动员》一片开创了电脑动画时代。但一部成功的卡通动画长篇绝不仅仅因为其炫目的技术。

《玩具总动员》三部曲不仅是给孩子们看的动画片,更备受众多成年人喜爱。整部作品充满了制作人睿智的灵感。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又不乏温馨桥段给生活带来启迪,叙事手法诙谐幽默,赢得了每一名观众的心灵和感知,《玩具总动员》也因此成为影史经典。

本文选取《玩具总动员》系列第二部进行分析。主要侧重本片故事构思、特效设计、人物角色三个方面。本片于1999年11月24日在北美上映。片中较第一部增加了几个主要人物:翠丝、红心、矿工彼得和蛋头太太,主要讲述了巴斯和玩具们将被偷走的胡迪救回的故事,在三部曲中是主人公胡迪的一次成长和蜕变。引起人们对自身价值的深刻思考。影片另发行了原声带和游戏,还进行了立体版本的重映。

[故事梗概] 影片讲述的是胡迪、巴斯光年和玩具们在第一次历险后的故事。经历了上次的历险后玩具们的友谊日益增强。同时,安迪的看家狗巴斯特也成为了他们要好的朋友,大家在一起其乐融融。

就在安迪准备带胡迪去牛仔营的时候,胡迪的胳膊却在玩耍中被不慎弄断了,这让胡迪十分伤心,生怕主人会将自己抛弃。不久,安迪的妈妈在家进行大扫除时准备将旧企鹅吱吱卖掉,胡迪决定挺身相救。当胡迪骑着巴斯特将吱吱救回时,自己却不幸失足掉在了院子里。恰巧此时一个胖玩具商发现了胡迪,他背着安迪的妈妈将胡迪塞入口袋偷了去,并把他带回到了一个玩具储藏室。

当胡迪惊恐万分急着要逃出储藏室时,却发现这里有许多的牛仔玩具,并且他们见到胡迪后显得十分激动。原来,这些玩具都是胖玩具商搜罗来的,他们是过去一部热门卡通片中的人物,这里就缺少胡迪这个主角了。为了让胡迪明白自己的身世,他们为胡迪播放了牛仔卡通片的剧集,胡迪这才知道了自己过去的很多英雄故事,也才知道这些玩具都是当年和自己一起出道的伙伴,同时他还知道了一个他不安的消息,胖玩具商将要把他和这些牛仔伙伴一块儿被卖到日本的一家玩具博物馆去展览。

巴斯光年等玩具在胡迪被偷走后进行了认真分析,推断出胖玩具商商店的地点,于是组成了一支精干的小分队前往营救胡迪。

胡迪被修葺一新,胳膊也接上了,重新焕发出光彩。可他不想去日本,还是想回到胡迪家去。然而女牛仔翠丝的极力挽留使他犹豫不绝。巴斯光年的营救队伍终于赶到了;也就在此时,玩具商要带着牛仔玩具去赶乘到日本的飞机,巴斯光年一行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

[故事结构] 《玩具总动员2》的故事从结构上从两条线索展开--巴斯光年带领的小分队营救胡迪、胡迪在玩具储藏室经历的内心救赎。这两个故事由最终的胜利大逃亡交织在一起。

《玩具总动员2》不仅是一部技术动画,更在故事结构上令人叫绝。[故事构思亮点]

(一)设置反派,增加剧情戏剧感

作为一部以玩具为主角的卡通动画,故事延续了该系列一贯的冲突风格,设置了一个人类反派和一个玩具反派:胖玩具商和矿工彼得。从而通过人与人的冲突,人与玩具的冲突,玩具与玩具的冲突造成了整片情节紧凑,跌宕起伏的戏剧效果。展现了创作者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层层铺垫,层层剥茧,意料之外清理之中

剧情由种种意外交织成线索贯穿而成,高潮迭起,看似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让人拍案叫绝。主要的几个剧情衔接点也就是巧妙安排的几场意外是:胡迪意外伤手->胡迪营救吱吱跌落院中->玩具商趁乱偷走胡迪->胡迪逃跑忽遇女牛仔崔丝->玩具商拍照不慎,胡迪断手->胡迪偷手不成->营救小队进玩具商店->巴斯光年被绑->真巴斯光年不慎放出扎克魔王->找到胡迪,胡迪不愿离去->矿工彼得显露邪恶面目->玩具商带胡迪离开->扎克魔王在电梯挡住去路->矿工彼得拽回险些逃跑的胡迪->众玩具驾车追逐玩具商->传送带上追逐绿色旅行箱->众玩具用闪光灯阻止彼得施暴->翠丝随箱子滑下传送滑道->胡迪接近箱子,箱子却被送上飞机->飞机提前关上舱门->两人从飞机起落架逃出,胡迪手再次负伤,帽子飘飞->众人回到家中。每个意外都在前篇埋下伏笔又为下一戏剧性的转折点留下线索,在此以全篇最大的支线剧情——巴斯光年与扎克魔王的纠葛为例证之。

影片以游戏中巴斯光年大战扎克魔王的场面开始,为后面真实世界里玩具相斗做铺垫。影片42分钟,小分队一行进入店中,恐龙拿起门边的一本《巴斯光年大战扎克魔王攻略秘籍》,暗示门边是巴斯光年动画系列的周边产品,为后续剧情又做铺垫。影片54分钟时真巴斯光年逃出包装盒跟踪玩具商来到玩具商店门口,为打开自动门弄倒了门口的包装盒,一只包装盒恰巧卡在了自动门口,出来的正是玩具版扎克大魔王,看似巧合但在影片中实在是顺理成章,这又为后期高潮铺垫。影片1小时9分钟,高潮出现,扎克大魔王与巴斯光年在电梯相遇,一场恶斗,巴斯光年被击败,此时扎克魔王道出惊天秘密:他就是巴斯光年的父亲,剧情峰回路转,观众至此稍松一口气。谁知此时,恐龙不慎将扎克大魔王扫落电梯,悬念又生。影片1小时12分钟,真巴斯光年正要开披萨车前去营救胡迪,此时假巴斯和扎克再次出现,两人正愉快的玩着抛球的家庭游戏,他们也已不再是受原定程序控制的玩具,而成了有情感的玩具精灵,支线剧情至此告一段落,又留下悬念,让观众无限遐想。

(三)诙谐幽默,剧情中充满美式的幽默

皮克斯生产的卡通动画从来不缺可爱的幽默元素,恐怕这也是吸引孩子们的一大原因。影片中幽默部分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玩具与现实社会冲突产生幽默,一是向皮克斯其他成名影片致敬产生的幽默。

在编剧的想象设定下,玩具们在现实社会有两大天然弱势:一是见到人类即要成为玩具形态静止不动任人摆布,二是体积和质量远小于现实社会中的物体。因此他们进入现实社会就会遇到种种麻烦,而玩具们乐观纯真的性格特点应该会笑面这些麻烦并不断解决这些麻烦向目标迈进,并对于自己在现实社会中活动制造的混乱不以为意,当现实社会的秩序被一群玩具打破,幽默也就产生了。

有几处典型段落生动体现了这一点:蛋头先生出发前,蛋头太太为他“打点行装”,为他装上了一双备用脚和一对愤怒的眼睛,并念念有词:万一遇到危险,这双眼睛可以以防万一。众玩具过马路,侥幸通过后,大家如释重负说:“很顺利嘛。”镜头切换,水泥滚筒在街上滚动,电线杆倒了下来。这一个个桥段好比一个个冷笑话让人捧腹。

片中还有不少向皮克斯其他影片致敬的元素:安迪的墙上挂着虫虫特工队的日历,小分队穿过的花丛在虫虫特工队中出现,修理胡迪的老公匠正是短片《棋局》中下棋的老人,他的修箱中还放着他的棋盘。这些桥段让熟悉皮克斯作品的观众欣喜不已。

[角色分析]

(一)英雄模式,反映人物成长

牛仔玩具胡迪一直是本系列影片的主角,作为整个系列电影的主人公胡迪是搭建故事内容、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元素。三部影片可以说就是胡迪的蜕变成长历程,胡迪的人物角色,反映了美国该类型电影永恒的主题——成长与拯救。无论是拯救还是被拯救,都伴随或体现着人物,尤其是主人公胡迪的成长。三部电影,可以看作是胡迪的“成长三部曲”。胡迪身上散发的领袖气质和责任感十足的英雄气概随着剧集的推进而变得越发突出,他一次又一次实现着自己人生和命运的华美蜕变。当胡迪在遇到否定与挑战的时候,敢于面对自己,勇于否定和超越自己,在拯救别人或被拯救的过程中同时实现了人生命运的自我救赎。胡迪经过三部电影,也不再仅仅是一件玩具,而成为了一个有思想、有胆识、有见地的“牛仔”,成为了男孩安迪的成长伙伴。胡迪的成长也反映了安迪从男孩到大学生的蜕变历程。

通常,成长题具有以下几个关键元素①:(1)主人公的低起点和高成长潜力;(2)帮助者和引导者的教导和支持;(3)磨难;(4)挫折和误区;(5)主人公的自我否定;(6)超越引导者;(7)成人式的英雄命名。纵观整个系列电影,以上这些关键元素在不同的剧集中各自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和独特风貌。而在第二部中主要体现了主人公胡迪的否定与自我否定。这也是成长的本质之一。《玩具总动员2》中,胡迪因为胳膊被撕破了,而没被安迪带去露营,于是他开始担心自己被抛弃了。这种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安迪产生怀疑的心态构成了他在这一集的“低起点”。为营救玩具企鹅,胡迪却被一个玩具商偷走,在玩具商家里胡迪才得知自己已经是非常值钱的古董玩具了,东京博物馆在花重金购买想要收藏他的全套玩具,如果没有他,则同一系列里的玩具女牛仔、小红马和矿工彼得便只能继续被关在不见天日的储藏间里。在矿工彼得“玩具终究是会被抛弃的,还不如到博物馆里,永远都会有小朋友来看望”的言语,和女牛仔翠丝的亲身经历的劝说下,胡迪决定和他们一起去东京。而面对胡迪的决定,作为引导者和支持者的巴斯光年说:“永远在玻璃后面被观看,却不能被小孩子拿在手里一起玩,这是玩具的生活吗?”这句话唤起了胡迪对安迪的美好回忆,也认清了自己的使命,于是对之前多疑、顾虑的自己进行了否定。可就在胡迪决定回家时,矿工彼得阴险的真面目暴露出来,从中不断阻挠,让胡迪陷入磨难。最后在朋友们的协助下,不仅让矿工彼得得到了惩罚,而且胡迪还救出了女牛仔,带她一起回到安迪家,这是他对引导者的超越。当片尾安迪亲手把胡迪的胳膊缝好时,胡迪更加坚信自己这次的决定是正确的,由此完成了第二次的成长。

(二)人物心理刻画深入,性格明显

玩具本是孩子们的玩伴,这就决定他们不能有太复杂的成人式的情感,但皮克斯通过人物表情和语言的刻画反映了每个玩具的不同性格,可谓成功一笔。

片中除了主人公胡迪、巴斯光年外,还刻画了存钱罐小猪、恐龙、蛋头夫妇、弹簧狗、火星三兄弟等配角,并在第二部中加入女牛仔翠丝、矿工彼得、小红马等新人物。影片中通过夸张的动作设计、丰富的肢体语言、精妙的台词把这些人物一一刻画的有血有肉。存钱小猪过街时硬币掉出,他转身羞涩道:“在装好前谁都不许看”,羞涩姿态令人捧腹。蛋头先生果敢临危不乱,果断飞出礼帽卡住公寓的大门。恐龙咋呼好动,性格胆小,这和他威猛的“身材”形成对比,因为前手短小每次从高处跳下都心惊胆战。这些人物都为撑起影片形成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部中着力刻画的线索人物女牛仔翠丝、矿工彼得、小红马则很好的起到了撑起情节的作用,翠丝借鉴了西班牙风格的人物设定,性格奔放,却因为长期在储藏室里而患上了抑郁症,矿工彼得老谋深算,是力劝胡迪的留下的主要因素,小红马是胡迪的忠实座骑,成为了胡迪虎口脱险的重要工具。同时这些人物还依照影片中所设的一部动画片《胡迪牛仔秀》中的人物性格进行设定,画中画的设置让情节更加丰富。

[特效设计] 《玩具总动员2》由约翰.拉赛特执导,他延续了第一部的视觉传奇,将特效技术发挥到了极致。在《玩具总动员2》中,皮克斯采用了粒子系统(用大约240万个粒子来制作架上的灰尘)、毛发处理系统(用了6百万根毛发覆盖小狗Buster的身体),把数字化的讲故事和电脑数字动画推到了新的高度。

(一)模仿真实电影镜头,利用计算机实现流畅效果

《玩具总动员2》中每一个镜头的制作都要经历八道工序。艺术部负责一个镜头的颜色方案和整体的灯光效果。然后取景组负责把模型摆好位置,想好镜头的框架,规定摄影机的位置,并编排好每一个机位。像拉赛特其他短片作品一样,取景组回避用过于精心复杂的构造,而使用电脑制图做出流畅的动作效果。为了让电脑制作出东西不让人感觉陌生,他们力求让一切看起来就像是用真的摄像机、三脚架、推车和吊车拍出来的真人电影一样。有时,小组甚至效仿一些真人电影导演的特有镜头,比方说有一个“布偌纳夫镜头”,取自肯尼斯·布偌纳夫(Kenneth Branagh)1994年的电影《弗兰肯斯泰坦》,这是个环状镜头,用于拍摄伍迪被玩具们包围的场景。还有一个“迈克尔·曼(Michael Mann)镜头”,是从电视剧《迈阿密风云》(Miami Vice)里的一个技术得到的灵感,镜头先锁定在一个停靠在加油站前的油罐卡车的轮子上,然后出现一个被压平的小人。

(二)精确建模,构思夸张动作

一个镜头通常情况下,动画师会运用迪士尼 “九大元老”的动画基本准则给3D角色模型赋予生命。动画制作以一周完成三分钟片段的速度进行。《玩具总动员》中每一个角色、每一个布景、每一个道具都必须由拉尔夫·艾格斯顿带领的艺术部设计好,然后将这些角色布景道具做成3D模型,他们总共做了超过400个模型。建模组对照着带有文字说明的细节图对模型进行“模型包裹”。在创造真人和其他复杂的玩具时,建模师们要先做粘土造型,然后使其数字化。

《玩具总动员2》里一组塑料制的绿色大兵,每个士兵的腿都固定在一块底座上。为了能更好地展现他们的动作,一个动画师把一双运动鞋钉到一块板子上,穿着它练习这种走路方式。通常做一个镜头,动画师先从角色的身体活动开始,之后才会处理面部表情,这就迫使他们要练习只通过肢体语言来传达正确的情感。动画师精心细致的选择一点点积累起来,才有了角色所谓的生命力。动画师在人物关节处设置了关节变量用以操纵人物动作,仅胡迪的嘴上就安放了58个关节变量。

《玩具总动员》系列中角色和他的对白都经过动画师加工。没有使用程序进行机械化的口形同步(lip-synching)。软件可以使一个角色的嘴唇运动和他说的词语一一对应,但无法让嘴唇运动符合情感的变化。而动画做到了。

(三)精确调色,模拟真实质感

《玩具总动员2》利用了迪士尼的RenderMan调色语言为每个模型表面都创建了调色程序。调色小组总共制作了1300个质感,从硬质木地板到安迪的头发。伍迪需要15个质感来处理他的脸部和一身复杂的牛仔装扮。而巴斯光年身上的亚光塑料质感则更为复杂。其他质感,比如比萨车,上面是划痕和泥土,需要绘画组电子画图,然后通过材质贴图技术把它覆盖到车辆表面。《玩具总动员2》里还有少部分表面是来自真实的物体,比如说安迪房间窗帘织物的质感,就是通过扫描布获得的。

皮克斯认为对图像品质而言,用“抗锯齿”技术比用几千乘几千的行清晰度更好。《玩具总动员2》的像素是1536×922。在一个典型的电影荧幕上,每一个像素占用的大概是0.25×0.25英寸的区域。对于这样的“高清”电影,调色组和灯光组对每一块材质都精心描绘,对每个镜头的用光都反复考虑,反复斟酌。如何体现时间,镜头用光反映了一天中哪个时段或是什么季节;如何引导观众的视线;如何强调突出角色的情感和性格都是他们考虑的问题。负责灯光的技术指导拥有很多工具,除了真人电影中会用到的各种设备的电子版本,还有现实中不可能有的照明技术——照明但不带阴影;照亮且只照亮眼前的目标物体;照“黑”而不是照“亮”,总之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2010年6月16 日,由皮克斯制作,迪斯尼公司发行的动画电影《玩具总动员 3》正式上映。《玩具总动员》系列终结,影片中的角色成为众多观众成长中的美好记忆。《玩具总动员》系列取得成功不止是皮克斯动画取得成功,也在人类动画史上开创了制作数字动画的先河,为后人设置了数字动画创作的准则。

作者:夏知寒

北京语言大学计算机3班

学号:0831331

解析数字艺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篇3

关键词:数字艺术;艺术设计;影响;趋势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058-01

艺术作为哲学和科技的新载体,在数字时代产生了明显的蜕变迹象,各行业的信息化,也逐渐侵蚀到艺术设计领域,产生了数字艺术设计这一相互交融的新设计理念。可以说,数字艺术与艺术设计已呈现出互相交错的新格局。

一、数字艺术的产生及作用

数字化是信息时代的显著特征,也是计算机等信息载体赖以存在的基础,计算机等信息技术以数字和数据的形式加以展现,如视频、图像、文字等都可经过特定的采样定理,将其转化成数字[1]。可以说,没有数字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也就无从谈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艺术设计中就融入了计算机技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各种艺术设计样式,如平面设计、三维设计、影视动画、电脑特技、电子游戏、网页制作等都带有浓厚的数字艺术设计痕迹,数字艺术设计凭借其巨大的生命力和独特魅力,已征服了所有关于视觉的艺术领域,数字艺术设计已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数字艺术设计的载体是计算机系统及计算机设计软件,它们的及时参与,使得艺术设计人员在艺术表现技巧,生产工艺等方面摆脱了传统束缚,吸引了更多的艺术设计者投身其中,促使艺术设计理念思维,创作手法发生了革命性变革。

二、数字艺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

1、简化了艺术设计程序,降低了艺术设计门槛

相比于传统的艺术设计,数字艺术设计在白表现手法上更加快捷,表现手段上更加丰富,表现形式上更加简洁,因而具备了别样的艺术魅力,受到现代大众的普遍欢迎。

众所周知,艺术创造通常需要耗费艺术设计人员大量的时间及精力,设计过程显得繁复漫长,难以融入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方式,提高了艺术设计的门槛,成为影响艺术设计进步的屏障。而以高科技为支撑的数字艺术代替了传统艺术技法的训练,使得艺术设计的训练时间大幅缩短,只需经过简单的培训即可简单掌握艺术设计技能,降低了艺术设计的门槛,对追求快捷简单节奏的现代人来讲,有着不可比拟的吸引力。

此外,借助数字艺术设备,各种绘图软件的研发也为艺术设计效果的多样化创作提供了便捷,通过对素材库的调用,人们可以随意对设计形象,色彩搭配,组合表现进行个性设计,展现新的设计思路[2]。应用软件中的数位板,画笔等数字艺术技法也能够灵活为人所用,为艺术创作的多元化提供可能,表现形式的便捷化,既贴近了大众,为人们展露自己的艺术想法,艺术构思提供了平台,又拓宽了专业艺术设计人员的设计渠道,促进了设计艺术的繁荣。

2、开辟了新的设计平台,丰富了设计意图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使得计算机已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制作的重要工具,展现出自身蓬勃的生命力。现阶段艺术设计中使用的设计软件越来越依靠高质量的计算机系统,开辟出了新的设计平台。

设计人员通过运用数字化的构图软件及数字三维技术的辅助,能够将设计过程中较为复杂的空间结构进行转化,在二维空间上表达四维空间的设计意图,从而更加直观的反映设计空间的状态,空间构造及装饰的质感[3]。在艺术设计的后期中,数字艺术及相关软件更能起到显著作用。可以说,计算机数字化的图形处理技术,在丰富设计手法的多样,提升设计效果的艺术性,优化艺术设计的方案等方面优势明显。

对于相关设计意图的表达,借助數字艺术手段,同样可以做到丰富化、直观化,如设计空间的视觉效果,设计空间环境的模拟,装饰材料的质感程度等,都可以在计算机相关设计软件系统中完成。而在对设计效果进行细化加工时,数字技术同样具备独特优势,如设计的具体造型,设计空间的灯光、色彩等,都可以进行实时修改,从多角度丰富了设计意图的表达。

3、影响了人们的视觉感知,增强了艺术魅力

数字艺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艺术设计的单一化,表面化的视觉感知方式,形成了视觉传达多样化,动态化的感知体系,增强了艺术设计的表达力度,影响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及欣赏方式。好的艺术设计作品,借助数字艺术的加工润色,突破了原有的设计框架,使作品具备了解读的多样性,拓宽了人们的欣赏渠道,以作品影响人们的审美习惯。如对世界杯,奥运会等会徽的设计,运用数字艺术,既能充分展示地区及运动的巨大魅力,又能凭借特有的表达方式,传播方式,加深人们对该艺术设计的个性化感知。

三、数字艺术设计发展趋势

艺术设计是在吸收传统设计思维的基础上,对新事物进行接纳融合的,因此,数字艺术的发展不应违背艺术设计的初衷,停留在一味追求数字化表达的技术层面。艺术设计应在对传统进行继承的基础上,体现出时代社会的新变化,提升艺术设计内涵。总体上看,数字艺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响,作为艺术设计而言,数字艺术的参与带来了全新的创作理念及方式,营造了新的设计语言,数字艺术和艺术设计成为了难以剥离的艺术形态[4]。而在个性化追求越来越明显的现代社会,数字艺术设计必然体现出丰富的个性化色彩,设计人员也会实时采用新的设计手段,创造更加贴近人们的审美趣味的艺术设计作品,这也是数字艺术设计的新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数字艺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会越来越深,设计思维和设计方法也会在数字化的飞速发展中实时更新。对此,设计人员要在把握设计内涵的情况下,及时运用新型设计手段,设计出个性化的,审美价值更高的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 洪勤学,阮如艳.浅谈数字艺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2):108-109.

[2] 刘 畅.关于数字艺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探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2):288.

[3] 李舒白数字艺术与设计教育[J]电子测试,2013,(16):210-211.

数字公共艺术 篇4

从古至今, 艺术作品中流露的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 是无所谓美的”1数字时代的快餐化创作似乎让我们无暇顾及心灵的映射, 也体味不到艺术的审美乐趣。现实就是, 我们无法阻止数字进程的发展脚步, 它带给我们一场场视觉盛宴, 提供给我们一次次真切的实感体验, 但依然无法遮蔽它带来的在艺术创作中的问题。与艺术“精英化”时代的告别, 让我们彷徨迷惘也若有所思。

一、数字时代的艺术创作问题

艺术发展至今, 从未有过今天的自由和开放。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 艺术因为阶级和贫富的差异被垄断在一部分人的审美视野中。歌剧、交响乐、艺术展等被大众定义为高雅艺术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欣赏者的阶级身份。高高在上的艺术作品是大众难以触及的, 更谈不上直接面对面的感受其带来的艺术体验和心灵震撼。网络时代的到来拓展了艺术的审美空间, 它强大的复制能力和迅速的分享能力使得艺术创作的成本降低, 从此艺术走下神坛走向平民。

“基于数字技术开放原则的数字艺术创作, 必然主张创作的自由性、自愿性、自主性, 其投入创作的兴味远远大于创作的功利, 这必然赋予艺术创作全新的价值观念。”2技术的自由使用为艺术创造者们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手段, 以往无力表达只能存在于创作者脑海中的一切, 如今都真切的呈现在银幕之上。我们的感官不断的收到视觉冲击, 一次次的接收着视觉盛宴上的这场饕餮大餐。观众在艺术鉴赏过程中, 本能的审美直觉体会到了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美, 也深深被它吸引、被它打动。而在习惯了这些眼花缭乱的魔术后, 我们的感官需要更强烈的冲击, 于是3D甚至4D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一时间它成为影视作品身上的一件华丽外衣。创作者曾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华美炫目, 在一阵烟花般的绚烂过后, 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 索然无味。艺术作品本该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无从体现, 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艺术要求被降格, 精神上的美感享受已无暇顾及。我想, 并不是技术本身出了问题, 而是我们艺术创作的“自由”过了度。数字技术作为工具, 在使用上的自由一旦发展到任意的程度, 必然会导致创作者对工具的盲目崇拜, 尽管它为我们带来了艺术创作手法上的最大自由度, 但“为技术而技术”的泛滥使用并不能代替艺术精神的自由表达。再者, 数字媒介的沉浸式体验为观众带来逼真的欣赏体验, 数字技术模拟实现的感官刺激给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审美直觉, 逐渐弱化了观众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 观众不再主动去感知艺术的内在审美意义, 不再去完成能构成深层审美意象的心理活动, 更不能激发对艺术深层次思索和感悟, 这并没有带来审美的自由, 而是“美为感官所奴役”。3欣赏者与作品间的相互作用在不断强化, 并影响着接收者与创造者之间微妙的感知与“默契”, 使得艺术作品的形式一再迎合大众的审美取向, 艺术精神在有意无意间被扭曲甚至被取消。

尤其在自媒体时代, 海量的数字艺术作品获得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播。层出不穷的数字媒介不仅拓展了我们接收艺术的途径, 更开辟了普通人创作艺术、传播艺术的道路。百兆带宽以秒计时的速度, 让我们快捷自由的进行审美欣赏, 或是上传我们的艺术创作, 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响应和交流, 甚至掀起艺术领域的新运动、引领艺术创作的新风潮。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大潮中, 数字媒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广阔的平台, 自媒体的方式为我们带来一个更加开放的创作环境。而在艺术创作门槛被降低, 人人都热衷于做一回艺术家的热潮背后, 应引起我们的冷思, 这种跟风恶搞、批量复制、渗透性和影响力极强的创作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艺术作品大量涌向我们的审美视界, 导致艺术品质被降低、审美感知被弱化。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该何去何从?不可否认自媒体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享受艺术的平台, 它实现美的创造与美的审视之间的融合, 接受者即创作者即传播者, 它彻底解构了艺术创作的专业垄断。让我们从未如此接近艺术。与此同时, 大众文化中充斥着品质底下、品味恶俗的产品, 通过大银幕、互联网、移动媒介占据着当下的艺术生活。这些草根文化产品缺乏最起码的监管和审查, 缺乏审美性和艺术精神的体现, 只在不断麻痹大众的审美神经, 更无法达到精神上的美感享受。

以上的自由与开放所引出的最大问题, 则是对艺术的价值判断。低水准的艺术产品解构了经典艺术, 并使得艺术精神被消费化的大潮所吞噬。艺术本身应该体现的震撼心灵的审美价值该如何寻回?艺术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掌握的方式, 是对于哲学、政治、道德或科学思想的一种审美反映。我们应清醒的认识, 在数字化的华美外衣下, 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实质依然是艺术。抛开一切纷繁复杂的遮蔽, 我们要坚守的依然是艺术创作的本性。

二、美在意象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4, 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 它是超功利的, 它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意象是艺术审美的核心范畴, 意象是美的本体, 也是艺术的本体。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结晶, 是美的创造的结果。它不仅以情动人, 更以美感人, 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美感享受。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美与意象紧密相连, 互为统一, 在意象的世界里感受审美的愉悦, 在审美活动中生成意象。作为审美结晶的艺术作品, 其意象美的构造是甚为重要的。它能揭示艺术的本性, 散发出艺术本有的光辉, 更让审美者探究心灵源头的波动。美学大师朱光潜、宗白华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 在他们的美学思想中, 审美对象是“意象”, 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他们所论述的“美在意象”的思想也是很明确的。凡是遏止审美意象生成的东西就不是美, 当然也不是艺术, 尽管他们自称为艺术。美和不美的界限, 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就在于能不能生成审美意象, 也就是能不能产生美感。

如何生成审美意象, 如何在艺术审美中孕育出美感, 我国古代艺术理论家提出的艺术评判标准是“气韵生动”, 其实质是艺术作品要有生命力的蕴涵与彰显。而这种蕴涵与彰显, 需要艺术家在创作中灌注自己的生命意绪, 情感意蕴, 使作品体现出强烈的生命张力。5气韵生动是艺术精神的体现, 是艺术作品内涵和神韵的表达, 艺术作品要达到“气韵生动”, 就要求艺术家在学习、掌握艺术技巧之外, 还要涵养心灵, 开阔视野, 创造出历久弥新的蕴涵生命质感与张力的艺术作品。由这种内涵和神韵构造的独特意境是一种特有的含蓄蕴藉、意蕴深厚, 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体验。在情景交融中, 由景生情、寓情于景, 是一种多么欣合和畅、一气流通的韵味构成啊。只有情与景的统一, 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构成韵味悠长的美感享受。

就意象和美而言, 对审美意象的体验就是对艺术内涵的把握, 在艺术神韵中享受由意象构成的美感世界。它们共同构成艺术的本性。这种美学思想对数字艺术的创作同样重要, 这门架构于技术之上的学科, 其本质依然是艺术。当我们把握了这个根本方向后, 对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困扰迎刃而解。

三、构造数字艺术作品的意象美

与经典艺术相比较, 数字艺术作品的那种存在感、体验感似乎被技术这个冰冷的名词所弱化。对数字艺术的创作而言,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当下的艺术氛围中用正确的形式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 坚守历久弥新的艺术精神, 同时为美的营造赋予新时期的创作手法。

1. 艺术内涵的正确把握

作为审美结晶的艺术作品, 它不仅要以情动人, 更以美感人, 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美感享受。其表达的内容与精神是鉴赏主体与艺术作品间得以交流呼应、融汇相通的重要载体。因此内涵的定位与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能触动心灵的、引发情感共鸣的, 必然会使艺术作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这就需要艺术创作者将思想情感、理想愿望付诸于作品中, 促使欣赏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 甚至达到主客体融合为一、物我两忘的境地。若能引发这样的艺术体验和感应, 作品一定具备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 生动真实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些表现人生哲理、揭示生活真谛, 富于真理性、启示性的作品, 常能跨越时空界限, 激起人们的思索回味。

归根结底, 艺术的核心内涵和精神品质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对数字艺术的创作有着同样的要求和启发。

2. 技术手段的正确运用

社会生活是千变万化的, 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人的情感更不是凝固僵化的, 有时人的心理变化还会超出于时代的进程。艺术作品的形式也常常随着时代生活的进程而不断变化革新。

数字技术带来了艺术创作手法上的最大自由度, 赋予艺术作品形式变化的可能性, 也为意象美的营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审美角度看, 形式的作用至关重要。人们接触艺术作品, 总是先从它的艺术形式入手, 并首先为它的形式所吸引, 形式的完美, 往往成为接受内容的先决条件。美的形式是人们感知艺术意韵的先导, 产生艺术魅力的前提, 没有形式的美, 就谈不上内容的美, 就无所谓艺术作品的美。数字技术倡导的逼真的欣赏体验、身临其境的审美直觉, 为我们感知美架设起一座便捷的桥梁。

当我们遭遇技术热潮带来的艺术崩塌后, 提起技术不应一味否定, 当这种艺术形式成熟之后就会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当下的数字艺术创作应力争在技术的表现形式上利于艺术精神的表达, 如接近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水墨、剪纸、皮影等元素拓展了创作题材, 拉近了我们与传统艺术的距离, 并赋予传统艺术形式以全新的面貌。并且技术手段恰如其分的使用为各类艺术形式美的构建增色不少, 影院中触及感知的4D影像让观众沉浸于此;T台秀场中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带来的时尚秀, 神秘而梦幻;影视作品中的无缝剪辑技术, 让镜头的流动一气呵成;以及隐藏在巨大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下的思索, 难道没有一丝是触及心灵的吗?

3. 寻找技术与艺术的平衡点

寻找数字艺术创作的支点就是要寻找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平衡点, 它们二者之间, 应当是双向互动、相辅相成、彼此制约的, 以艺术形式的进步和变革促使艺术内容的拓展和重新思考, 以内容的需要来制约形式的表现。只有当我们看到了数字技术工具层面以外的东西, 也就是它的精神内核, 我们才有可能使之成为我们用来言说的语言, 并且才有可能艺术的言说。6

当我们注重艺术精神的灌注时, 其实我们已经意识到技术并没有决定也没有代替艺术的性质, 它只是提供了一种手段和方法, 尽管它对艺术美感、精神的形成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最终我们要表达的、所关注的依然是通过技术手段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诉求。技术已融入到全新的艺术创造中去, 同样作为人的精神性创造活动, 无论技术还是艺术, 其核心还是作为艺术创造和艺术审美的主体——人。数字时代艺术创作的人文价值与情感关怀如何展现?创作的关注点在哪?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探求并思索下去的, 只有这种探索才能使数字艺术作品真正走向艺术。

摘要: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后, 受数字技术影响、艺术文化的后现代化转向及大时代背景下审美体验的转变, 艺术创作的审美性出现了急转直下的趋势, 我们的审美感知也被严重“消费化”。商业指数似乎成为评判当今艺术的重要标准, 与艺术“精英化”时代的告别, 让我们彷徨迷惘也若有所思。数字技术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真切的审美体验, 无论是电影奇观还是交互艺术都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审美感知。但在消费主义语境下, 艺术已不再为体验而创造, 更多的是为消费而设计生产, 艺术精神在有意无意间被扭曲甚至被取消。尤其在自媒体时代, 海量的数字艺术作品获得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播。在这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大潮中, 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该何去何从, 我们应该寻找一个支点, 这个支点, 就是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平衡点。通过构造数字艺术作品的意象美, 再度回归艺术创作本性。

关键词:数字艺术创作,自媒体,审美性,意象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

[4]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大学出版社.

[5]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6]朱光潜.谈美[M].中华书局.

[7]贾秀清.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数字艺术设计培训 篇5

数字艺术设计师大专课程(10个月)

学习内容:素描、色彩、构成、标志设计、卡片设计、宣传单设计、封面设计、宣传画册设计、书籍装帧设计、招贴设计、包装设计、互联网平面设计、界面设计、平面广告创意与策划、印刷工艺、平面设计软件学习(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FLASH动画设计、Photoshop后期处理、3Dmax片头动画制作、专题片制作、Premiere后期素材剪辑、电子相册制作、After Effect特效镜头制作、婚纱片头制作、配音配乐、企业顶岗实习。白云技师学院,最好的数字艺术培训,数字艺术培训课程,数字艺术设计师高级课程,数字艺术设计工程师。电话020-36093333 px.byxy.com byxy.com 广义

广义的数字艺术就是数字化的艺术,比如以数字技术为手段的平面设计、以万维网为媒介传播的所谓“纯艺术”,甚至手机铃声等等,只要以数字技术为载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都可以归类到数字艺术。数字艺术作品一般在创作过程中全面或者部分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

数字艺术包括交互媒体设计、数字影像艺术、虚拟现实设计、新媒体艺术等。交互媒体设计指以互动媒体为载体的设计,例如以万维网为载体的网页设计、网络游戏设计,以手机为载体的彩信设计、WAP设计、手机游戏设计等等;数字影像艺术包括数字动画、DV电影、数字影视广告和片头……;虚拟现实设计是指数字博物馆、数字商城这样的虚拟空间设计;新媒体艺术对应传统美术、雕塑,是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和材料的纯艺术形式。

狭义

狭义的数字艺术一般指的是用计算机处理或制作出和艺术有关的设计、影音、动画或其它艺术作品,相对于传统艺术作品,它在传播、存储、复制等各个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称之为CG,从事数字艺术的人在我国也从量的变化提升到了质的变化,随着电脑的普及同时面也覆盖到了行业的各个层面。数字艺术是建立在电脑硬件和数字艺术软件基础之上的,所以数字艺术的发展也依附它们,也有很多软件公司走在了前面。

计算机培训教育简介:

计算机培训教育成立17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拥有专业教师近60名、实训机房20余间、开设专业10余个、在校学生1500余人、累计培养超过8000人的成熟专业。所开设专业贴近市场需求,包括现代商务办公、设计师项目、系统与网络、软件开发等热门培训项目。计算机培训办学理念先进,师资力量雄厚,坚持“专业定位市场化、教学环境一体化、专业教学项目化、教学活动成果化、学生发展职业化”的“五化”方针,为社会培养了大批

中国数字艺术的“孵化” 篇6

2013年4月14日,《化身世外2.0》数字艺术创作孵化展在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CMoDA)举行。展览名称中的“2.0”意味着这已是第二个“化身世外”的展览,是继2011年末CMoDA 的开馆展《化身世外》之后进一步探讨数字文化背后的数字生产和数字消费

“化身”的诱惑

说起“化身”,不禁让人想起《阿凡达》,因为“阿凡达”正是“化身”的英文Avatar的音译。借助阿凡达,人类变身成为能力超群的另一种生物,得以在遥远的外星球开启超越想象的冒险旅程。人类对“化身”的想象源远流长,无论是庄周梦蝶、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还是蜘蛛侠、钢铁侠,再到网络的“第二人生”、QQ秀、角色游戏等,我们总是渴望超越平凡的肉身,拥有更强大甚至无所不能的能力。化身是我们对身体的想象和欲望表达,也正是各种游戏或网络社区等商业模式长盛不衰的深层次原因。微软新推出的Avatar Kinect这样的体感技术将进一步消弭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边界。正因为如此,“化身”也被本刊选为2013年技术商业展望中的关键词之一。

“化身”可谓是人类的终极梦想,“化身世外”也是CMoDA执行馆长、策展人杨磊对中国数字艺术的一种思考总结,他从数字艺术的角度将“AVATAR”分解为三大关键要素:AV是Audio Visual的缩写,指视音频,这是“化身”与“世外”存在的数字场域;AT(@)表示地点和方位,代表着“化身”与“世外”的现场;AR则是Advance Reality(进阶现实),这是杨磊创造的概念,指在数字场域与物理现场相结合的增强现实的基础上实现的一种虚拟与现实共同构成的混合形态。这三个要素使虚拟现实混合互动形成“化身世外”(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化身”超越了传统“主体”,“世外”超越了传统的“环境”,成为“超主体”与“超环境”的新体验。杨磊认为,AV、AT、AR 决定“化身”生来就属于“世外”,这点在数字艺术中得到印证。

本次展览中的每件数字艺术作品都身兼AV、AT、AR这三个维度中的一个或多个。《声音山脉—事物无尽》是典型的AV类作品,由中国的多媒体视觉团体Hibanana和声音艺术家甘健共同创作。这件声音影像装置作品基于声音触发视觉的创作概念,重视听觉与视觉的同步性和双重体验。始终连绵不绝的嗡嗡声似乎是高速发展的现代都市的脉搏,而屏幕上抽象而连续的波纹状图形随着声音不断向前涌动,如同现代社会无尽的欲望蔓延。作品《虚拟光合》是一件互动作品,当观众走到特定区域,红外摄像头会感知观众的移动,将其模拟成光源体,在其照射下使得荧幕中的几何图形实体化,并产生不同的变化模式。这件作品由艺术家项砚冬和穆磊合作完成,前者负责创意及技术实现,后者负责视觉部分。作品意图通过一个“虚拟光合”,尝试和虚拟世界进行一个直接对话,打破人们日趋过度依赖计算机等数字媒体的现状。按照杨磊的解释,《虚拟光合》不仅是在现场进行一个互动,而且还把观众投射到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去,这是非常进阶现实的体验。而费俊和Judith Doyle正在进行中的合作项目《姿态云》,则是一个同时包含了这三个维度的作品,它通过一个AV的环境把观众的现场(AT)动作捕捉,AR在于它实现了穿越北京和加拿大两个时空进行交流。

“孵化”数字艺术作品

本次小型展览共有10件展品,绝大多数都是由中国艺术家创作。据CMoDA展览部经理高雅的介绍,此次展览主推中国艺术家,而其中的大部分作品仍处在一种发展过程中—这是被称作“孵化展”的原因。

杨磊在数字艺术方面有近10年的策展经验,曾经担任过上海电子艺术节的策展人。在他看来,中国的数字艺术还非常的小众,在发展上停滞不前。刚毕业的年轻一代因为生活的压力,很少有人在做纯数字艺术的东西。除了老一代的数字艺术家外,目前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水平还不行,这就是为什么CMoDA要办孵化展的目的。作为国内首家数字艺术馆,CMoDA除了专门展示和推广数字艺术这个新兴的艺术门类之外,也采取一系列举措来扶持国内数字艺术的发展。孵化展为年轻一代的数字艺术创作者提供一个平台,帮助他们实现艺术的想法,即使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作品也可以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即使作品提升后跟国际高水平的作品仍有很大差距,也要给作品进一步演进的机会,进而可能走向国际舞台,并寻找到商业合作的机会。

经过公开展览,可以检验它在展陈、视觉或技术稳定性方面是否存在问题,继而做出更为完善的升级版本。以《人体钢琴》为例,这是一个集视频、音乐、物理交互于一身的多媒体交互设计系统,用乐高玩具模型作为造型材料。它以“运动与健康”为主题,让观众在得到锻炼的同时,还可以体验挥手奏乐的乐趣。这件作品是北京工业大学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于珊和宫雪的毕业创作,曾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一等奖。但它最初作为一个毕业创作,在展陈方面还显得比较粗糙,例如它的音箱和视频主机原本都是裸露在外面的,CMoDA的专业技术人员想办法把它放到了乐高模型的内部,然后又在模型上面开了一个洞供散热用。经过这样的改造,作品的外面就没有乱七八糟的裸露器材,视觉效果更为完整。

不同于对《人体钢琴》的完善,《字母乒乓》则是一件由CMoDA和数码声音视觉艺术家刘一纬、程序员兼硬件设计师肖文鹏合作的作品。在这件互动声音灯光装置中,乒乓球桌是一个声音震动传感器,球敲击桌面时触发灯箱字母的图形运动,并同步控制音乐的随机变化。三组灯箱装置使用三台电脑和局域网络连接,拼接出26个知名的缩写单词,如BBS、SOS、GDP、VIP等,用乒乓球的互动方式以及象征意义,表现娱乐和消费主义在当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力。CMoDA对数字艺术作品孵化的另一个含义是从这些作品中挑选适用于商业环境的用做市场化开发。杨磊说,现在的商业品牌需要很多创意类的项目,《字母乒乓》这件作品可以与品牌合作成为公共空间的互动环节。

数字艺术与创意技术

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需要多个领域的合作,往往创作周期长且花费不菲,从创意到落地实现中也面临缺乏技术支持的困境。CMoDA通过自身的资源优势,将技术团队与有潜力的艺术家进行撮合,通过《化身世外》这样的孵化展帮助艺术家提升作品的质量与水平,并得到锻炼。

杨磊说,国外已经有“创意技术”的概念和“创意技术师”的职业, 是工程师,但他们懂得如何在技术基础上与创意结合来生产新的具有附加值的东西。数字艺术创作的背后往往也存在许多的技术创新,以《字母乒乓》为例,这件作品用到了大量的单片机和控制技术,也许可以满足某IT公司的创意需要。此外,数字创作对技术的要求也会刺激技术的发展,例如这个展览就暴露出某些技术的不足,比如说原来的一个单片机只能控制一个像素,那单片机就会死掉或疯掉,这就对电子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CMoDA做的就是把创意技术融合起来,在创意的带动下,新的技术也许就会应运而生。

浅谈数字时代的数字艺术教育 篇7

在我国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美术, 它对人类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地记录。现在, 我们已进入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传统美术必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这就促使艺术与数字技术两者相互结合,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艺术便应运而生了, 由此引出了目前很流行的一个词“CG” (Computer Graphic) 。数字艺术设计与纯美术两者完全不同, 它是美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相互交错、结合的产物, 是在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艺术主要依靠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制作, 具有交互性, 主要涉及的领域有:DV (数字视频) 、录像及互动装置、数字音乐、数字摄影、多媒体、网络艺术、虚拟现实、网络游戏、影视广告、电脑动画等。在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时代, 数字艺术产业必将成为科技与人类创意的核心部分。

二、数字艺术的教学体系讨论

在我国, 动漫产品的消费增长幅度明显呈上升趋势, 由此可见未来几年内, 数字艺术产业将在我国的娱乐业和IT业占据主要地位。但是, 数字艺术产业遇到的棘手问题是人才的缺乏。现在, 既掌握计算机数字制作技术, 又富有艺术的人才逐渐成为相关单位争抢的对象。今后的数字艺术教育主要向两个方面发展, 即计算机能力和艺术性。

1. 课程设立的原则

在设立课程时, 要遵循三个原则, 即灵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特色性原则。灵活性要求课程设立多样化, 实行实践教学, 而且还要适当的增加这种教学方式。科学性要求学校在设立课程时, 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科专业的发展。特色性需要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市场调查, 不能盲目跟风。

数字艺术设计, 指的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艺术进行设计, 它起到了辅助作用, 仍然属于艺术设计。计算机作为数字艺术设计的工具, 与艺术设计时所需的染料、画笔一样, 但是整个设计缺少理性的思考, 因此, 数字艺术设计中四分“数字”六分“艺术”, 由此可见艺术的重要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性是对传统美学的不断拓展;重点加强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基本理论教育和基本功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数字”性强化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一, 学生在进行艺术设计时, 要注意将艺术里面的设计语言运用到数字设计中, 这样, 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 清楚了解专业设计与数字应用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教师传授学生数字应用技术时, 要时刻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指引学生怎样才能用计算机创作出与人们审美要求相吻合的设计作品。

第二, 教学过程中, 坚持以“艺术”为中心, 不应偏向于“表现技法”, 而忽略了“设计思路”。为防止避轻就重这一问题的出现, 设计师必须清楚这个问题, 用设计图这一直接的表达方式对设计师所要表达的理念与意图进行展示, 它具有速度快、无束缚等特点, 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与效果图相互融合, 两者缺一不可, 前者是本, 后者是末, 主次位置不可颠倒。

第三,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 计算机软件教学也不例外, 它既能概念清晰地不断深入, 也能从整体上掌握软件的架构。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如雨后春笋, 软件版本的更新也是越来越快, 使我们的教学速度往往是望尘莫及。影视动画常用到的三维软件、二维软件属于数字艺术类软件, 它们所牵涉的很多概念是大同小异的, 拥有的功能或方法上的处理也是愈发的相象。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并明确各种软件的特点及功能的;对软件中的名词解释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了解软件的制作流程, 并且能够简易化;对于软件自身携带的随机帮助系统, 及时查看, 在学习过程中要层层细化、逐步推进、先易后难。

第四, 在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可以采用数字化辅助这一方法。提高师生互动交流, 可以运用多媒体体式的教学手段。通过实践证明, 多媒体式的教学方式与以往的授课方式相比较, 采用多媒体式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远程教育应运而生, 它不但可以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3. 教师队伍的培养

着重建设教师队伍尤为重要, 原因在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授课态度对学生掌握知识是否牢固有着直接的关系, 可见教师这一角色的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代教学也随之进行了改革,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协作的关系, 不单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问。学生在制作作品时, 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要加以正确引导。对于教师来说, 课前准备固然重要, 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探讨, 比如指引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本内容相结合的课外教材,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现在, 由于有些学校的基础课依旧使用旧的教学方式, 计算机设计课只着重讲软件的使用, 因此造成了计算机设计课与基础课相脱节的现象, 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对软件的运用力不从心。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存在, 各授课老师之间应该相互沟通, 学校在安排课程时要合理地穿插计算机设计课和基础课。

4. 学校的作用

数字艺术是否能够良性发展, 学校的重视程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整个教学体系中, 院系或学校应认真核查课程设立是否合理, 倾听师生的心声, 汲取合理化的建议, 教学思想才能顺利实行。学校或院系以上的这些行为, 对数字艺术课程是否能够良性运行, 有重要的意义。

科技的发展, 数字化的出现, 不仅影响着我国的教学体系和教育思想, 也对传统的美术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校要培养出能够掌握各种新的视觉语言的美术人才, 但是在这个信息时代, 计算机的融入为美术教学增添了许多的色彩。改革以往的教学方法, 创建新的数字艺术的教学体系, 并对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加以关注, 将成为时代与高等艺术教育的要求。

摘要:当今社会科技不断进步, 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象征着我们已进入数字时代, 人们在艺术设计中也常常会看到与计算机技术的身影。下面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就是针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大学生在什么样的教学体系中才能够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技术。

关键词:数字艺术,计算机,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永宁, 陈东生, 张向宁.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展望, 装饰.2003 (9) .

[2]仵刚.艺术设计教学中数码的应用.艺术教育[J].2006 (1) .

[3]孟桂颖.电脑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艺术教育[J].2005 (2) .

跨越数字艺术 篇8

在计算机普遍应用的时代, 技术和艺术这两个似乎外延没有交叉的概念很轻易地结合在一起了, 这就是数字艺术。广义的数字艺术可以看作是数字化的艺术, 即使用了数字技术手段的艺术形式。

上世纪60年代, 诞生了新媒体艺术, 经过漫长的30年时间, 新媒体艺术终于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进化为数字艺术, 与交互媒体、数字影像、虚拟现实等共同筑起了数字艺术的大厦。从卡通动漫、电脑插画、DC摄影、数字音乐、影像处理、电子游戏、三维动画, 到平面设计、数字特效、网络游戏、虚拟现实、3D互动, 无不是数字艺术的阵地。

时下很受欢迎的安卓应用“魔漫相机”, 正是数字艺术的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全自动的数字化处理, 只需要按一下快门, 令人惊喜而又不可预测的漫画像立即诞生, 这个漫画不是生硬的数字变换, 而是活灵活现的十足的艺术品。原本是手机上的一款App, 却让计算机上的类似软件汗颜, 以至于大家苦苦寻找“魔漫相机”的计算机版, 甚至不惜用安装安卓虚拟机的方法在计算机上运行该程序, 用摄像头实现魔漫拍照。

曾经很多艺术家都对数字艺术不以为然, 他们认为艺术的核心是灵性, 而这种灵性正是来源于人的想象力和创意空间, 具有一定的审美高度的欣赏价值, 是机器智能不可替代的。的确, 机器的创作能力还很不足, 像电脑作文、电脑作曲类的作品都让人不敢恭维。但是, 在计算机辅助下的艺术创作, 却可以发挥令人惊异的能力, 让很平常的作品都可以变得光彩夺目, 绚丽无比, 再结合创作者的灵感和艺术认知高度, 一样可以创造出美轮美奂的传世艺术佳作。在CG领域, 艺术家的灵感和技术常常能突破笔墨的限制, 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可否认, 工艺品也是一种艺术品。而利用数字技术来创造和生产工艺品, 却是手到擒来。如果十字绣算是一种艺术品的话, 那么数字油画也是当之无愧的艺术品。它们在前期通过数字化手段生成半成品, 后期进行人工操作, 虽非创造性作品, 却一样让人爱不释手。

数字领域还有它特有的艺术形式, 如计算机游戏。最初的益智游戏都是从现实移植到PC中的, 然后就诞生了计算机上特有的游戏形式, 如俄罗斯方块、黑白棋等, 更不用说后来的各种3D游戏了。它们同样是智慧结晶出来的艺术。

光影墙也可算是数字艺术的一种形式, 通过计算机的控制和处理, 将相应的光线投射到建筑物上, 利用光线的变幻和物体的质感生成优美的动态画面。

很多的艺术创作过程已经离不开数字技术, 如音乐后期处理, 电影特技制作等。将技术溶入艺术, 是数字艺术的特色, 原理与表现, 感性与理性, 科学与艺术, 技术思维与哲学思考, 百般杂糅之后, 又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从数字到艺术是一个很大的跨越, 它需要创作者既精通计算机处理, 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以最常见的平面设计为例, 这方面的高手往往本身就是一位艺术家。视觉艺术设计领域中, 虽然越来越多地在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 但同时也越来越强调艺术修养的形成和积累。

数字公共艺术 篇9

关键词:数字艺术,数字技术,设计

随着互联网接入和网站的开发利用, 数字技术下的数字图像、数字艺术设计和绘画得到了快速传播和发展, 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创作中的一种主流形式。数字技术作为数字艺术创作的新载体, 带来了艺术创作和艺术表达的新技术, 也进一步导致改变了大家的思维定势、生活习惯和审美方式。

一、数字技术对艺术创作影响

1. 创作观念、效率和形式

随着数字技术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发展演变, 艺术创作出现了一种新的图形表现形式, 并因此在方法选择和思维模式上改变了艺术创作者的艺术创造。艺术创作者的思想通过数字技术在线条、色相、饱和度等视觉效果上均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视觉效果的融合性在数字艺术作品中得到了体现。并且非行业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数字技术在体现作品构思的巧妙性、作品创作的创意和想象力丰富性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个性化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广泛传播, 给艺术工作者带来了一场场视觉盛宴, 改变了他们的艺术生活。作者权利转让和技术价值转变模式也随着数字技术侵入发生了变化。因为它是动态变化, 是线性的, 它强调大众的艺术创作参与和信息反馈, 这一点区别于传统的图像、电子文档等其他形式的媒体创作。

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创作, 数字技术为广大艺术工作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创作形式, 提高了艺术创作的效率。一是把广大艺术工作者从繁杂的、不断进行颜料手动调色, 错误涂改等耗时耗力工作中解放出来, 用一个简单的鼠标点击就能完成艺术工作者的整个创作, 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赢得了时间。二是基于数字技术的艺术创作打破了传统门户观念, 各种创作形式相互融合, 创造出新的表现形式——数字艺术作品。数字艺术创作是一个动态视觉传达的数字媒体信息传递和传播过程, 从三维的艺术空间到二维的艺术空间, 从静态到动态艺术创作, 从传统的印刷技术到网络的虚拟信息媒体传播。英国艺术家坎伯指出的, “在计算机图形学中, 数字技术辅助设计和激光手段, 可以使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来表现和处理光线、色彩, 形成了静态和动态的变化。”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 使得艺术工作者创作的效率极大的得到了提高。通过在计算机中安装Photoshop、Corel DRAW、Illustrator等不同的创作设计软件, 艺术家可以创作任意大小的图像元素, 取代传统的手工绘画形式的艺术创作。传统单一的创作的过程得到了补充。由于设计师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方便性、直观性、准确性, 使得设计作品能更大程度的满足客户的需求。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加快了艺术创作的步伐, 而且极大地缩短了艺术风格和潮流的代谢周期, 达到了开启了艺术创作新领域的目的。

2. 传播的体系

网络传播和无限复制是数字艺术的显著特性。20世纪末, 数字艺术有两大主要发展趋势:一是除了传统的数据信息化外,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图像技术、音频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二是个人计算机的进入老百姓家庭的生活, Internet的作为信息高速公路的代表的高速发展, 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平台, 创造了一个数字化艺术传播的视觉空间, 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艺术信息化平台是一种新的通信系统的追求。许多新的形式和新的观念, 新的内容, 新的主题, 和许多新功能由数字技术在数字媒体传递过程中, 打开了艺术创作工作者的创作思维。基于数字技术的模拟量扩展和广泛的重塑传达的应用的沟通的艺术就是典型的代表。数字艺术创作不仅弥补传统艺术在艺术创作的交互性、可视性、资源的丰富性等不同艺术门类的融合成度, 而且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搭建艺术交流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可能性。

3. 艺术创作的形式

在网络平台, 创意不再局限于简单内容的艺术创造, 它是环境规划、空间设计等方面都要让观众可以参与;艺术创作工作者所做的工作不再是“采样”, 它更多地体现了个人观点, 也是一个框架结构, 让观众来创造自己的艺术世界。其中, 与观众的交流成为艺术家的焦点和实际的形式, 定义和艺术作品本身不再依靠它, 在其形成过程。人们必须面对自身的实际情况, 自主创新。Macromedia公司的Flash软件, 在很短的时间, 制作网络动画。数字技术提供了每个人都从事艺术展示他们作品的机会, 可能会改变艺术世界的结构。

二、数字技术视野下的数字艺术发展展望

数字艺术创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如何更好更广泛地利用数字技术, 信息技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成为了21世纪艺术发展的一大趋势, 信息技术不仅促进了艺术创作的变革, 而且展现数字技术背景下的新艺术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字技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形式, 以数字技术为工具的艺术创作的选料和创作方式与传统艺术创作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它是计算机系统通过运行相关程序和执行指令来达到创作的目的, 可以包括图像、声音和视频等实时动态的形式。

二是在取材原生态元素具象艺术的基础上, 把数字技术手段与具象艺术的融通形成新的艺术表达, 从根源上改变传统具象艺术的三维形态构成形式和存在形式, 形成多维的、互动的、数字的形态。一种多变的与人互动的艺术作品形式随之诞生, 数字技术为艺术作品赋予新的诠释, 使得艺术作品承载了更高的存在价值和意义, 它充分应用了数字技术的最新成果, 使作品的艺术形式及其存在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也使作品欣赏者处于一个全新的环境中, 颠覆了人们对艺术作品的认知习惯, 扩大了人民群众对艺术的感知范畴。

三是基于数字技术的数字艺术创作初见成效, 这本质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艺术的提升。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 使得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存在方式变成了现实。它让一些致力信息技术的数字艺术工作者, 利用计算机这个强有力的现代化工具开展的不同于传统艺术形式的艺术创作变成了可能。这种创作在艺术工作者与艺术欣赏者之间形成一种相互依赖的互动交流的关系。在艺术创作的海洋里, 艺术工作者不但是一个艺术创作人, 而且是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人。艺术工作者利用计算机, 对现有画面进行一定量的有效编辑, 再对这些艺术信息在你互联网上进行传播, 达到交流的目的。这种形式不仅能让艺术家在时间和空间上使用非物质的材料, 节约了创作成本, 改变艺术创作高成本的格局。在这种创作过程中, 艺术作品的形式被无形中弱化了, 但艺术家成为真正的主体。

三、结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 数字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广泛应用已经占据了一个重要位置, 成为了数字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 艺术与技术之间的联系将会变得更紧密, 数字化时代技术与艺术的立体架构将变成现实。

参考文献

[1]KEMP M.Science and Art[J].The Dictionary of Art, 1996 (28) :202-203.

[2]张耕云.数字艺术三题[J].美术研究, 2005 (2) :112.

[3]转引自高鑫.廖祥忠.网络艺术及其发展态势[J].现代传播, 2002 (5) :90.

数字公共艺术 篇10

不得不说,网络已经成为全球化的艺术交往平台,它与社会环境、科技发展、经济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特别是与近五十年来计算机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20世纪80年代至今,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首的信息科技带来了人类生活的大幅变迁,网络以一种不可抗拒的影响力渗透到社会、文化、娱乐的各个方面,艺术产业面临着新的课题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迎来了一个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的新时代。网络与艺术的结合,将媒体、艺术独有的交互性、连通性和沉浸感影像到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1 网络与数字媒体艺术

信息化时代,新媒体、网络的新技术发展一日千里,今天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正在以指数的形式不断发展。数字艺术、新媒体艺术已经开始全面渗入到各类媒体中。涉及绘画、动画、电影、电视、摄像、书籍、报刊等内容,时至今日,一种跨媒体、具有独立艺术形式的种类——数字媒体艺术越来越被人熟知。

人类艺术的发展是一种开放的状态,由原始社会的实用造物目的发展到现今众多艺术门类,体现了艺术发展本身是兼容并茂的,艺术与相关领域及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相互碰撞,开辟了众多领域,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物质文化史等都是艺术在人文意识领域的表现。其次艺术的精神意识领域,艺术发展与人类审美相辅相成,文化遗产的熏陶培养是艺术审美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环节,这种文化、文物、社会及人类自身思维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影响人文素质观的建立。

我们所处的地球不再是单一世界,未来世界将会是由原子构成的真实物理世界与数字媒体文化共同构建的社会。数字化后的虚拟世界能够突破传统视觉的局限,将艺术创作带向超越事件、空间与影响经验的新创作思考领域。而数字科技所提供的互动性对新媒体艺术创作充满了可能性和更广阔的创意空间,随着宽带的普及和新一代“网络新人类”的崛起,艺术的新媒体时代来临。由科学技术主导的数字媒体艺术不仅突破了人类的传统视觉创作手段,而且对于传统的艺术价值观和美学观提出了挑战。新媒体艺术的出现正以逐渐强化的方式要求人们培养新的文化和图像的判断力以及新的美学标准。人们应从各种边缘化的、看似不同但却同时拥有“艺术”称谓的事物开始,从消除那些迷信艺术创新必然传承艺术史经典的思维模式开始,重新思考当今新媒体和新艺术形式对社会历史和人类文化价值所带来的深刻影像。

数字媒体艺术是传播、科技、艺术相互交叉的学科,也可以说是科技、视觉艺术和媒体文化的结合。可以看出,既有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也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从目前我国的学科划分上看,艺术学、设计艺术学、电影学、广播电视学都可以作为该学科的艺术与动态媒介研究的理论依据。同时,符号学和语言学也是数字媒体艺术相关媒介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艺术和大众艺术,借助于其综合性的技术手段和跨媒体的特征,使得其表现能力大大超过绘画、摄影、舞蹈、戏剧、电影等传统艺术的表现局限。计算机以及网络语言所具有的集成性、综合性和多媒体的特征使得数字媒体艺术有着更广泛的题材和广泛的表现空间。尤其是因特网的发展令艺术交流和艺术展览更加方便。从目前国美外网络数字艺术作品来看,数字媒体艺术表现题材和范围十分广泛,可以归类为如图1所示。

2 公共艺术网络化革新

借助因特网特别是宽带网近年来的迅猛发展,自2003年以来,国内以数字化、网络化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原有文化艺术领域内部发生了巨大革新,新的艺术传媒媒介如卫星电视、数字电视以及网络游戏等迅速发展。新型的数字多媒体艺术产业,早已打破先前文化艺术的固有界限,横跨通信、网络、娱乐、媒体以及传统文化艺术的各个行业,进行了融合重铸。而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报纸、数字刊物、数字艺术、数字游戏等大批新型文化方式则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随着教育的普及,新技术和多媒体工具将会被更多人掌握,因而新媒体艺术将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艺术”,由于反映的是当代新新人类的生存体验方式,它们必然会以新的认识结构,全方位地呈现人类新的生活状态与生存实践方式,因此,它在内容上所具有的新颖性与前瞻性不容置疑。

作为21世纪与最新科技相联系的产物,数字媒体艺术所具有的先锋性、服务性,可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网络化革新。从先锋性上看,数字媒体艺术的核心是基于最先进的网络和新媒体的艺术,如在i Phone、i Pad上呈现的种种互动艺术形式,强调其和传统艺术的区别,使用频率最高体、表演艺术、影像装置、观念艺术、沉浸体验、网络、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达达主义和杜尚、超现实等,其表现形式为因特网、宽带、移动互联网、交互装置等密切结合的“技术化艺术”特征。

从服务性看,公共艺术网络化的服务体现在当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媒体设计、数字娱乐和现代化服务业中的地位和影响,使用频率最高的关键词包括工业设计、视觉传达、数字媒体、人机界面、影视艺术、动画和数字电影、大众艺术、多媒体艺术设计等,其表现形式为数字媒体和传统设计等密切结合的“大众艺术”及“应用型艺术”特征。

公共艺术的网络化革新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传统意义上的各种艺术形式、种类的创作、欣赏、传播与数字处理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新技术融为一体。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交流手段,可以扩大并增强艺术家、艺术机构和欣赏者之间的交流和联系。通过因特网,艺术机构可以更广泛、更迅速地选择和联系艺术家,艺术家也同样可以更广泛、更迅速地选择和联系艺术机构。艺术机构、艺术家还可以更直接、更全面地收集欣赏者对艺术作品的反应,随时掌握欣赏者的趣味变化,保持与欣赏者的紧密联系和及时沟通。

3 数字媒体艺术对公共艺术网络化模式的影像

目前,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数字内容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成为一个高速增长的产业,并引领着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2004年,全球数字内容产业的总产值达到2228亿美元。新媒体、新技术带来新思维,文化产业的兴起和数字技术的整合将推动包括因特网、手机、DV、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漫画、远程教育等一系列产业链的繁荣和扩张,从而整体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核心竞争力。

数字媒体时代来临,说明人、媒体、科技的三角关系需要重新思考和构建。近年来媒体和科技的变革对艺术思想的影响很大,传播新科技和数字化的艺术对媒介本质、媒介内容和社会生活都带来了变化。数字化艺术形式和数字新媒体改变了人们观看世界、认识世界的方式。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及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在其注明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提到 :“今天,媒体实验室已成为主流,街头游荡的孩子则成了因特网上的冲浪高手。数字一族的行动已超越了多媒体,正逐渐创造出某种真正的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知识分子的故作姿态,这些网上好手结缘于电脑空间。他们自称为比特族或电脑族,他们的社交圈使整个地球。今天,他们才代表了候选者沙龙,但他们聚会的地方不是巴黎的咖啡厅,也不是位于坎布里奇的贝聿铭建筑。他们的沙龙是在网上的某个地方”。

数字媒体艺术对公共艺术网络化模式的影像可以通过新媒体艺术展览看出,2004年,中华世纪坛首次举办国际新媒体艺术展览。这次展览作品包括互动装置、回应式表演、声音环境作品、网络艺术、虚拟现实艺术、交互影视媒体、数据可视化和游戏艺术以及其他数字形式的作品。是我国首次举办的高级别国际新媒体艺术展览。随后在2006年,又举办“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展示了近年来国际上通信艺术、网络艺术、遥感艺术、交互影院、物理科技及其他基于媒介技术所产生的艺术形式。2007年上海开始举办年度电子艺术节,200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大型的“合成时代 :媒体中国2008新媒体艺术展”,2011年,中国美术馆再次举办大型国际新媒体艺术展。

这说明 :“第一,新媒体艺术已经出现在我们这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民族的艺术舞台上了 ;第二,新媒体艺术依靠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体现出具有新质的艺术内涵、思维和存在方式,但它并没有割断我们民族的血脉 ;第三,新媒体艺术作为成长中的新的艺术形态,一切都在实验和探索中,因此它不完善,但却新鲜、充满生命的活力,而这正是包括新媒体艺术在内的一切艺术的精髓”。

因此,数字媒体艺术对公共艺术的网络化影像体现于,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艺术民主和大众化时代。影响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艺术即生活”观。通过前辈包括波普艺术大师们的实践,视觉艺术从画廊、沙龙、博物馆等四壁围困的模式走向了户外,表现形态从平面走向了空间,从单一画种的纯粹性走向新媒体艺术,加上平面与空间的复合并置、静态与动态的光效应、肢体和观念等非传统的艺术形式的出现,视觉图式的共性特征被个性化的文化所索求所解构。艺术界面变宽了,艺术与非艺术的疆域被解除。艺术家投入社会,用更先进的科技和观念影戏nag大众,艺术已经成为文化意识形态中最先锋的表达手段。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民众对于艺术产业的享受需求越来越迫切,对文化艺术活动参与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艺术事业,公共艺术教育建设的探索非常必要,只有文化艺术产业的网络化创新才能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数字公共艺术 篇11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传统艺术;美学突破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推广,数字技术开始和艺术融合和接轨,逐步实现了对传统艺术美学的完善和发展。因此强化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研究工作,对完善传统艺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强化对数字媒体的应用,不仅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审美需求、视觉感受,同时也能为艺术作品提出新的设计理念,完善现阶段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实现艺术形式的进一步发展。

1 数字化媒体艺术的概念

对于数字化技术而言,其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完成对声音、光等信号的编辑工作,同时实现对这些信号的数字化处理,进而方便进行信息的管理、传输和处理等。[1]

同时在数字化媒体艺术中,主要依托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进行新的包装和处理,主要是指构建出动画、视觉艺术等形式。其不仅是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处理,也是采用数字化技术对艺术作品进行包装,这也是先进科学和艺术表达的完美融合,丰富其在艺术方面的表现形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艺术的科学发展。

2 数字媒体艺术的优势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产业,能够在短时间内取得长足发展,同时影响人的生活习惯,因此其在传播手段等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性。

2.1 高效性和互交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为设计师构建出便捷的操作管理平台,由于数字化技术具备简单易学、传播速度高效、因此能够有效提高设计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能够实现设计师内心和软件的融合,推动设计的人性化和科学化设计。[2]此外,随着网络艺术的点面发展,相对于传统艺术重视细致、复杂的手工操作环节,数字化艺术能够有效降低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也提高了艺术设计的整体效率,为设计师提供更为充足的时间便于他们及你想你给创作、构思等方面的工作,为艺术创作构建出更为完善的内容。

由于计算机拥有完善的数据库,因此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创作者提供充足的素材和数据,以便于实现对艺术的多元化和交互化。对于创作者而言,能够借助数据库启发自己的创作灵感,充分体现创作的“互通有无”性特点。数字媒体的应用,能够有效丰富艺术的表达形式和表达内容,同时也为创作者提供更广阔的想想空间,保证艺术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对于创作者而言,在内容、空间方面的交流、沟通,能够有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优化和共享,保证艺术的积极发展。

2.2 虚拟性与综合性

对于创作者而言,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创作工作的形象、生动、逼真效果,实现对作者真实想法的精确性表述。计算机软件能够推动艺术作品在听觉、视觉等方面的效果,增加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随着立体化创作形式的发展,为创作者提供传统艺术表达形式无法达到的高精度、高输出的设计作品。在这种现实生活中,使用数字化技术能够完善传统艺术形式的表达特点,保证数字化和艺术性的完美融合,改善大众在审美方面的综合效果。

3 数字媒体艺术对于传统艺术美学突破的具体表现

3.1 相较于传统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的审美体验更趋向大众化

通常情况下,在人们的认知中,传统艺术的创作者都是一些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专业人士,给人更多的一种不容易接近、神圣、脱离普通生活的感觉,艺术作品和我们的实际生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感,普通人群对于艺术创作以及艺术作品是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而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得这种情况有所改善,使得艺术的受众人群在不断地扩大,普通人群也可以进行艺术审美。数字媒体艺术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可以将艺术通过技术的方法来表现出来,只要人们掌握一定的操作技术,就可以创造出艺术作品,为大众创造艺术作品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促进了艺术作品的多样化发展。[3]当前,网络中的许多艺术作品的创造者都是普通的人民群众,他们通过数字传媒艺术将自身的创作灵感表现出来,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的艺术作品,丰富了大众的审美体验。

3.2 相较于传统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更具有非逻辑性的审美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审美逻辑,并且随着数字媒体艺术受众范围的扩大,其逐渐地形成一种和传统艺术相反的非逻辑型审美特征。[4]在传统的艺术作品中,人们能够通过自身的观察,借助一定的方法,通过逻辑思维能够理解创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感情及创作意图。但是数字媒体艺术使得创作者能够使用非逻辑性思维进行構思,进行天马行空的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利用率比较多的素材以及表达方法,因此在对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时,使用传统的逻辑思维是无法体验到作品所表达的意图,而是要从现代人的思维进行欣赏,进而得到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

3.3 相较于传统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更具有开放性

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有着更大的开放性,在传统艺术创作中,所有的工作都是由创作者自身独立完成的,同时其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具有完整性。当前,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使得艺术素材被更加广泛的利用,创作者能够更具自身的想法对开放的艺术作品进行不断更改,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作品一直处于被不断创作的过程,当一件艺术作品出现在大众视野范围之内,那么就会出现一些对作品进行不断创新、更改的人,因此数字媒体艺术更具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同时也能够为数字媒体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促进艺术作品不断地进步,同时更加地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念。

4 结语

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数字媒体艺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其受众范围在不断扩大,数字化技术和艺术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使得艺术表现形式走向多样化发展,相较于传统艺术,数字媒体艺术有着更高的效率和交互性,同时具备着较强的虚拟性和综合性。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能够满足当前社会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同时也是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能够使得现代艺术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可以促进我国艺术的长久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俊.论传媒艺术的科技性——传媒艺术特征论之一[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01):93-100.

[2]高楠.从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发展看传统艺术的美学突破[J].美术教育研究,2015(08):135.

[3]王莉.数字媒体艺术的文化塑造与价值实现[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5(03):87-88.

论数字艺术的构建 篇12

一、开放是数字艺术构建的前提

开放是数字技术的本质属性要求, 是数字艺术的起始点, 这一方面的要求是要数字艺术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理念要开放, 美学的审美观点要开放、制作过程要开放, 最主要的是在看待数字艺术的价值观上也要求具有开放形态。

(一) 网络-数字艺术开放的实践探索。

网络在美国发展的早期阶段, 有一家名叫网景的公司在与微软竞争过程中率先采用了面向所有人的网络浏览器这一惊人的举措, 他们宣布本网站的所有资源均向大众开放, 公开了自己专利的网络浏览器源代码, 不但如此他们还接受了网民提供的各种意见和建议, 让一些好的想法能够得到及时的应用。景网的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够加大自己与微软的竞争, 让所有的网民与微软进行竞争,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景网主管的创新和高瞻远瞩的超前思想认识, 他们通过对网站数据的分析研究, 得到了将来网络发展的趋势之所在, 当然面对微软的巨大优势也能看出景网的背水一战的态度。网络的本质就是开放, 但是由于现在各大网站兴起, 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垄断趋势, 这样很有可能会让网络成为一个不可预知的怪物, 在某一时期的突然爆发会让人们措手不及, 因此只有全方面的开放才能让社会当中的每一位参与者共同驾驭网络, 使它向着一个良好的方向发展, 按照多数人的想法共同运行。而网络作为数字技术被广泛采用的前提是能够支持开放性的需要, 数字艺术作为可能成为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意识形态真正获得独立发展就需要从根本出发, 不能背离了出发的起始点———开放, 正是这个出发点与其他的艺术形式不尽相同才决定了他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不同意识形态。

(二) 艺术-数字艺术的附庸。

从艺术形态方面谈数字艺术建构, 文化观念常常构成了艺术的背景, 不同的文化背景构成不尽相同的艺术形态, 这种艺术形态常常会统治一个朝代甚至是几百年的时间, 但是数字技术所带来开放化的思想里面, 必然会终结这种艺术形式的统治格局, 数字技术带来的不是将一个时代分割成若干部分。例如一段时期是电影媒体时代;另一段时期是电视广播时代。它是将整个时代有机整合从而表现出时空间的关系、人际关系、人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互相兼容和包容的有机体, 其中所包含广泛的内容, 包括电影、电视、戏剧、绘画、音乐、舞蹈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所以这种开放式观念下的数字艺术形式必定会将世界的多元素有机整合以多种文化相互融合为出发点呈现出来的全新数字艺术形式。

数字艺术创作过程中根据数字艺术开放性的原则, 创作必然会主张创作的自由性、自愿性、自主性, 而不是简单地急功近利地进行数字艺术创作, 这是数字艺术所倡导的新的创作价值理念。

二、自由是数字艺术能够独立的前提

数字技术的另一个本性是通过网络技术体现出来的, 网络在信息技术上的解释是一个由数字技术构建的一个虚拟的空间。从艺术创作方面来看, 媒介材料常常会决定数字艺术在创作中的语言、原则、手法和传播方式, 这种材料的虚拟程度越高所表现出来的数字艺术就会越自由, 这种数字技术的虚拟性质远远超过了目前为止任何一种创作形式, 所以这种形式比任何一种媒介材料和与其相关的媒介创作语言都更自由, 它就好像我们平时上网能够轻松自由地在互联网上进行没有约束的交互、视听、发表评论意见、传递信息等。媒介材料也能够为数字艺术在进行创作的过程当中提供足够自由的创作环境、自由的创作内容和自由的表现形式。

在美学上我们将艺术称为直觉的表现形式, 而直觉又能称之为表现, 表现又叫做自由。而在现今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都带有某种束缚在表演———受制于该种媒介材料的制约, 换言之就是受到了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 但数字艺术不同的是作为创作的资源和表达的基本语言方式, 既能将物质世界通过创作的艺术作品进行表达, 也能将非物质世界某些观点和理念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不仅能够完成表现的区域传播, 还能达到表现的非线性传播, 极大程度上满足了我们现今要求艺术表达的自由追求。

与上文的开放原则相比, 数字艺术的自由属性已经在我们现今的艺术表现中得到一致的认可并且已经成为数字艺术表达所共同遵循的原则。但是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是, 数字艺术的这种自由属性往往被过多地投放在工具的交互愉悦和感官的刺激享受上, 这种数字技术工具使用的任意性不是我们所探讨的数字艺术本质属性当中的自由, 这是一种工具的依赖性和盲目的崇拜, 尤其是在国内这种现象尤为明显, 国内的许多大学都开设了与数字艺术有关的课程, 这些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大量使用数字技术创作的艺术作品, 把所有的精力放在了对数字工具的使用、学习、实践上, 从而忽略了艺术本身的内涵素养导致了以后创作的作品花拳绣腿, 没有艺术气息, 比如最近国内的许多3D影视作品, 在宣传时极力宣传3D制作有多么精良, 但进入影院观看时就会发现制作细节粗糙, 缺乏内容, 将影片变成了一味耍技术毫无情节的烂片, 观众看后没有回味没有思索。有一位摄影家看到某位摄影家的作品后说出了“没有生气”的这句话。“没有生气”这个词在艺术领域是最差的评价,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虽然艺术分为不同的种类和表现形式, 但是不管是哪种艺术都会讲究“栩栩如生”, 人与作品合一的境界, 数字艺术创作的作品对这方面的追求也不例外。

三、人本是数字艺术完善的前提

哈弗大学的律师伦斯·莱西格曾经说过一句话:“价值最重要, 笨蛋!”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 一切竞争的核心就是价值。但是我们在面对数字艺术的本质精神时, 我们需要面对什么?

当我们谈论数字艺术时一部分人把数字艺术作为科学理论进行细致的研究, 去证明数字艺术的本质内容, 基本属性, 艺术美学的审美特点等理论;还有一部分人主要是杀向市场, 进行所谓的实践活动探究。人们面对一项新鲜技术时往往就想把这项技术变成能在市场上消费的物品, 进而能在市场上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 并在这个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换句话说, 当我们对数字艺术进行探讨定位时, 要不就是在科学理论上闭门造车, 要不就是依据市场将数字艺术变为能够获得利益的实际产物。

在当今的中国, 数字艺术被大家广泛关注的主要原因无非就是好就业, 回报率高这两种原因, 因此我们把数字和产业做成了一种链条, 我们所说的新思想、新思路只不过是这种链条的衔接纽带罢了, 中国传媒大学是最早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院校, 第一届的本科毕业生很受社会的欢迎, 但毕业生的期望值不是在于对这个专业的喜爱和了解, 而是工资能否达到我的期望值, 能否在大城市, 很难发现会有谁打定主意要去选择一个方向去奋斗。

网络的诞生和发展有赖于“天才经济”, 数字艺术的发展更需要这样精神的人才, 我们不是想追溯互联网的精神特征, 只是想探寻今天的数字艺术中被我们忽略的东西, 那就是人本精神, 换言之人的价值所在。只有我们能够看到数字技术的内在精神特质, 我们才有可能将其作为我们的艺术语言来表达, 才有可能进行艺术的言说, 才能够像互联网那样将网络变成一个人的世界, 让它为我们创造价值, 我们以创造出价值而获得新的存在方式。因此, 数字艺术的精神本质核心就是人本———人的价值。

最近几年来, 在中国内地风行起来一种叫做产业化模式的东西, 我们总是和外国攀比, 和好莱坞攀比, 电影的出路在于产业化经营, 教育的出路在于产业化培育……, 所以对于还在起步的数字艺术当然也要推行产业化经营。我们设想一下对于还在哺乳期的数字艺术把它直接划分到产业经营领域不仅是违背了数字技术的精神本质, 并且很有可能作为其他艺术门类附庸进入所谓产业领域而很难具有独立的精神特质。

参照数字艺术的本质属性, 数字艺术在我国成熟的标志是人与电脑等多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 将这种融合与“天才经济”精神的人进行有机的互补, 让数字技术能手产生经济利益又能创作出自由不受约束的精神作品。

四、结语

现阶段, 中国的数字艺术构建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 这与我国的数字工具的运用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我们相信, 数字艺术真正的独立会比互联网的发展道路更为平坦, 不会走入这样或那样的误区。根据哲学的观点, 一种事物的产生必然有其出现的原因之所在, 新方式出现必然会改变某些陈旧的理论体系, 数字艺术构建正是在进行这样的尝试。

摘要:随着现代多媒体数字技术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扩大, 特别是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 体现出当今数字技术的根本本质就是开放、自由、人本。因此了解和掌握数字艺术构建中的各项技术已经成为目前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但在现今中国媒介改革这一特殊时期, 数字艺术构建对于我们是机遇也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在此期间会不断地出现与传统媒介发展相左的概念体系, 这些理论体系有可能会取代传统方法进而成为新的建构理念, 将其运用到媒介中。根据美学的有关理论体系我们知道任何的艺术构建都离不开他特定的历史、文化、政治等社会背景和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因此本文就是在这样的特定背景下, 查阅大量的资料来探究数字艺术的本质, 从而能更好的思考数字艺术在构建过程当中应该遵循的原则和理念。

关键词:数字艺术,数字技术,多媒体

参考文献

[1] .郭铁军.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语言[A].2010国际数字科技博物馆学术论坛暨第二届数字科技馆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0

上一篇:教师人格魅力的构建下一篇:计算机公共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