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公共基础

2024-10-24

计算机公共基础(共12篇)

计算机公共基础 篇1

我院要求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一级或二级,甚至以是否拿到等级证书为毕业条件,以望通过这一公正的测试培养出面向社会需求的人才。本人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多年,参与组织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多次,对等级考试的特点和意义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但从每次考试结果分析,非计算机专业学生通过一年的公共计算机基础学习,很多同学未能达到全国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水平。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迫在眉急,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理解等级考试的内容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以“考证促学”和“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比较适合我院学生的特点,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顺利通过等级考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1 现状分析

1.1 师资严重不足,教学任务重

由于近几年的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加,而教师增加不多。目前我院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均被要求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基础课已成为公共必修课。现在,我院计算机教师只有15人,其中,教师与学生的数量比约为1:500,而《高校管理运作全书》规定教师与学生最合理的结构比例应为1:12~1:14,而我院师生结构比远远低于这个标准。并且全体教师均要承担两门以上不同学科的教学,教师负担特别重,很少有时间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因此师资问题正逐步影响着我院计算机教学的正常进行,再加上计算机科学发展较快,教师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也迫切需要更新知识,提高水平。

1.2 学生对计算机学习重视不够,自觉学习意识淡薄

由于我院要求参加等级考试的学生均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学好专业知识就行,对于计算机知识学得好与不好无所谓,同时学院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考试设置为考查课,期末考试要求不严格,让学生感觉学与不学考试都能过关,这种思想的存在使学生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大打折扣,更谈不上自觉学习。

1.3 教学内容和等级考试大纲严重脱节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代课教师在订教材时总是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教材,没有选择符合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教材,使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并没有达到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当学生参加完计算机等级考试后认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对他们过等级考试没有任何帮助,让学生产生课堂教学无用的想法。

1.4 考核方法的改革

考试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评价教学得失和教学工作信息反馈的一种手段,也是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考试的主要职能,一是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学生知识水平与能力;二是检测教与学的综合效果,并为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目前,我院在计算机基础的考试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1)考试的形式往往单纯采用笔试或机试。2)试题的质量不高。3)评分不客观,信息不反馈。因而,导致很多期末拿高分的同学,也未必能通过等级考试。也有些同学,考试笔试得高分,可是上机操作半个小时都未能输入完100个左右的汉字,叫他建立一个“记事本文档”都不会,这就是明显的理论脱离实际。

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大力加强计算机的维护,进一步完善微机室的管理

在现有计算机数量的基础上加强保养,保证每一台计算机能正确运行,满足教学需要。上课期间要求网管屏蔽游戏、电影,不能屏蔽的只能把它删除,且在教学与网络无关知识时要断开与Internet的连接,这样才能让学生远离网络游戏、电影和QQ等的干扰,安静、安心地学习。

2.2 加强计算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计算机科学发展日新月异。教师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也迫切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水平。所以应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进修学习,如有可能鼓励资助教师攻读更高学位,更新知识结构,使教师始终站在科技发展的前沿阵地,时刻跟踪本领域的学术动态,以便更好地进行计算机教学。

2.3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实现教学规范化

目前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都各自为政,在教学内容上标准不统一,建议在全院范围内统一制作光盘、录像带、Powerpoint幻灯片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课件,利用现代化的投影仪、录像机、VCD等设备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减少了大量的教学工作量,使大量的计算机教师从单一、繁重的教学中解脱出来;二是规范了教学,避免了因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教学效果。

2.4 加强考试环节,实现教考分离

由于各个教师自己出题考核自己的学生,很难准确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统一参加考试,使不同教师的学生有了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从而更加客观、公正,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得以重视。

3 解决方案

3.1 组建一支基础知识扎实,教学能力强的教学团队

我院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是由我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教师承担,即每一个教师不但要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学,还要承担公共基础课教学,致使教学任务繁重;同时,在教师的心里,专业教学重于公共基础教学,即将公共基础教学作为一种“顺捎”教学,根本没有得到教师的重视。组建一支基础知识扎实,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学团队,将一部分教师从专业教学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这样不但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使得教师在重复教学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去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3.2 修订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符合等级考试大纲

等级考试对各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起着导向作用,提供了检查、评估的标准。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是面向社会,为社会服务的,应以社会的需求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最终标准。而这种等级考试就成了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科学、统一、公正的测试,为计算机教育提供了一个权威性的评价标准。因此,必须修订计算机基础教学计划,符合等级考试大纲,为我院学生顺利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提倡”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多数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照本宣科”教学模式,完全按照课本的内容顺序逐条讲解给学生,使课堂内容平铺直叙,使得教学效果不太理想。学生上课似乎听懂,下课后却不能将内容衔接起来,久而久之使学生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本项目提出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上课内容通过特定的任务衔接起来,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

对刚入校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学习对他们极具吸引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点,象课堂授课一样,备好每一节上机课,精选上机操作题,使学生在上机时有明确的目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学生上机操作大都是自行练习,缺少上机目的和教师认真而细致的指导,上机效果欠佳。应要求教师深根据选好的上机题,指导并督促学生达到预期的要求。教师在选择上机题的时候,一要紧扣教材内容,二要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能够在操作中找到兴趣,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4 结论

通过以“考证促学”和”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操作技能,扩大学生的知识和视野。通过学习,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搭建一个知识平台,利用计算机工具让学生在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以“考证促学”和”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充分理解等级考试的内容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关系,在整个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顺利通过等级考试,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考证促学,任务驱动

参考文献

[1]余炳慧,付争方,任秦安.强化实践环节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J].安康师专学报,2004,16(3):127-128.

[2]高媛.基于任务驱动的协同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实践[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4,20(4):95-97.

[3]钟代军,高峰.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7,26(1):70-72.

[4]江凤莲.试论公共计算机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J].龙岩学院学报,2007,25(2):17-18.

计算机公共基础 篇2

(1) 数据结构中,与所使用的计算机无关的是数据的(C)

A.存储结构

B.物理结构

C.逻辑结构

D.物理和存储结构

(2) 栈底至栈顶依次存放元素A、B、C、D,在第五个元素E入栈前,栈中元素可以出栈,则出栈序列可能是(D)

A.ABCED

B.DBCEA

C.CDABE

D.DCBEA

(3) 线性表的顺序存储结构和线性表的链式存储结构分别是(B)

A.顺序存取的存储结构、顺序存取的存储结构

B.随机存取的存储结构、顺序存取的存储结构

C.随机存取的存储结构、随机存取的存储结构

D.任意存取的存储结构、任意存取的存储结构

(4) 在单链表中,增加头结点的目的是(A)

A.方便运算的实现

B.使单链表至少有一个结点

C.标识表结点中首结点的位置

D.说明单链表是线性表的链式存储实现

(5) 软件设计包括软件的结构、数据接口和过程设计,其中软件的过程设计是指(B)

注:P73

A.模块间的关系

B.系统结构部件转换成软件的过程描述

C.软件层次结构

D.软件开发过程

(6) 为了避免流程图在描述程序逻辑时的灵活性,提出了用方框图来代替传统的程序流程图,通常也把这种图称为(B) 注:P82

A.PAD图

B.N-S图

C.结构图

D.数据流图

(7) 数据处理的最小单位是(C) 注:数据项不可再分割

A.数据

B.数据元素

C.数据项

D.数据结构

(8) 下列有关数据库的描述,正确的是(C) 注:P102

A.数据库是一个DBF文件

B.数据库是一个关系

C.数据库是一个结构化的数据集合

D.数据库是一组文件

(9) 单个用户使用的数据视图的描述称为(A)

注:P108

A.外模式

B.概念模式

C.内模式

D.存储模式

(10) 需求分析阶段的任务是确定(D)

A.软件开发方法

B.软件开发工具

C.软件开发费用

D.软件系统功能

(11) 算法分析的目的是(D)

注:书中没有总结,但要牢记

A.找出数据结构的合理性

B.找出算法中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C.分析算法的易懂性和可靠性

D.分析算法的效率以求改进

(12)链表不具有的特点是(B)

A.不必事先估计存储空间

B.可随机访问任一元素

C.插入删除不需要移动元素

D.所需空间与线性表长度成正比

(13) 已知数据表A中每个元素距其最终位置不远,为节省时间,应采用的算法是(B)

A.堆排序

B.直接插入排序

C.快速排序

D.直接选择排序

(14) 用链表表示线性表的优点是(A)

注:因为不需要移动元素

A.便于插入和删除操作

B.数据元素的物理顺序与逻辑顺序相同

C.花费的存储空间较顺序存储少

D.便于随机存取

(15) 下列不属于结构化分析的常用工具的是(D)

注:P67

A.数据流图

B.数据字典

C.判定树

D.PAD图

(16) 软件开发的结构化生命周期方法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成(A)

A.定义、开发、运行维护

B.设计阶段、编程阶段、测试阶段

C.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程调试

D.需求分析、功能定义、系统设计

(17) 在软件工程中,白箱测试法可用于测试程序的内部结构。此方法将程序看做是(C)

注:P87

A.循环的集合

B.地址的集合

C.路径的集合

D.目标的集合

(18) 在数据管理技术发展过程中,文件系统与数据库系统的主要区别是数据库系统具有(D)

注:数据模型采用关系模型(二维表)

A.数据无冗余

B.数据可共享

C.专门的数据管理软件

D.特定的数据模型

(19)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不具有的特点是(B)

A.分布式

B.数据冗余

C.数据分布性和逻辑整体性

D.位置透明性和复制透明性

(20) 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数据模型所描述的内容的是(C) 注:P110

A.数据结构

B.数据操作

C.数据查询

D.数据约束

(21)根据数据结构中各数据元素之间前后件关系的复杂程度,一般将数据结构分成(C)

A.动态结构和静态结构

B.紧凑结构和非紧凑结构

C.线性结构和非线性结构

D.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

(22)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B)

A.数据的存储结构与数据处理的效率密切相关

B.数据的存储结构与数据处理的效率无关

C.数据的存储结构在计算机中所占的空间不一定是连续的

D.一种数据的逻辑结构可以有多种存储结构

(23)线性表L=(a1,a2,a3,…ai,…an),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每个元素都有一个直接前件和直接后件

B.线性表中至少要有一个元素

C.表中诸元素的排列顺序必须是由小到大或由大到

D.除第一个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外,其余每个元素都有一个且只有一个直接前件和直接后件

(24)线性表若采用链式存储结构时,要求内存中可用存储单元的地址(D)

A.必须是连续的

B.部分地址必须是连续的

C.一定是不连续的

D.连续不连续都可以

(25)栈通常采用的两种存储结构是(A)

A.顺序存储结构和链式存储结构

B.散列方式和索引方式

C.链表存储结构和数组

D.线性存储结构和非线性存储结构

(26)下列数据结构中,按先进后出原则组织数据的是(B)

A.线性链表

B.栈

C.循环链表

D.顺序表

(27)树是结点的集合,它的根结点数目是(C)

A.有且只有1

B.1或多于1

C.0或1

D.至少2

(28)具有3个结点的二叉树有(D)

A.2种形态

B.4种形态

C.7种形态

D.5种形态

(29)设一棵二叉树中有3个叶子结点,有8个度为1的结点,则该二叉树中总的结点数为(B)

A.12

B.13

C.14

D.15

(30)在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提出之前,在程序设计中曾强调程序的效率,现在,与程序的效率相比,人们更重视程序的(C)

A.安全性

B.一致性

C.可理解性

D.合理性

二、填空题

(1) 算法的基本特征是可行性、确定性、______和拥有足够的情报。

答:有穷性

(2) 顺序存储方法是把逻辑上相邻的结点存储在物理位置______的存储单元中。

答:相邻

(3) Jackson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是英国的M.Jackson提出的,它是一种面向______的设计方法。

答:数据结构 注:P67

(4) 数据库设计分为以下6个设计阶段:需求分析阶段、______、逻辑设计阶段、物理设计阶段、实施阶段、运行和维护阶段。

答:概念设计阶段#数据库概念设计阶段

(5) 数据库保护分为:安全性控制 、______、并发性控制和数据的恢复。

答:完整性控制 注:要牢记

(6) 测试的目的是暴露错误,评价程序的可靠性;而______的目的是发现错误的位置并改正错误。

答:调试

(7) 在最坏情况下,堆排序需要比较的次数为______。

答:O(nlog2n)

(8) 若串s=“Program”,则其子串的数目是______。

答:29

(9) 一个项目具有一个项目主管,一个项目主管可管理多个项目,则实体“项目主管”与实体“项目”的联系属于______的联系。

答:1对多#1:N

(10) 数据库管理系统常见的数据模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______三种。

答:关系模型

(11)数据的逻辑结构有线性结构和_______两大类。

答:非线性结构

(12)数据结构分为逻辑结构与存储结构,线性链表属于_______。

答:存储结构

(13)数据的基本单位是_______。

答:元素

(14)长度为n的顺序存储线性表中,当在任何位置上插入一个元素概率都相等时,插入一个元素所需移动元素的平均个数为______。

答:n/2

(15)当循环队列非空且队尾指针等于队头指针时,说明循环队列已满,不能进行入队运算。这种情况称为______。

答:上溢

1.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模拟试题

2.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模拟试题

3.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基础练习题模拟

4.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基础练习题

5.2017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及答案

6.20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基础练习题演练

7.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练习题(一)

8.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测试题及答案

9.2017年计算机二级JAVA考试强化练习试题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探索 篇3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实践教学探索

0.引言

当前,计算机应用水平已成为衡量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为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法,更好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各大高校都致力于探索和研究改革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的方法。200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白皮书)颁布,它提出:高校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课的目的是为了使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能了解基本的计算机网络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方法,从而可以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内的一些问题。据此要求,各高校应当加大力度探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方法,找到更优质更高效的模式。

1.当前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1高校新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由于高校学生来自我国不同地区,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存在着一些差距。在经济发达地区,学生从小学就开始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与计算机和网络的接触也比较频繁,因此他们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在经济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计算机基础设施条件差,学生有可能从来没有接受系统的计算机知识教学,对网络的接触也比较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差,有的学生甚至完全不会使用计算机。

1.2教训内容不贴合学习和生活实际

在各学科中,计算机技术都有很重要的使用价值,比如金融专业学生要使用计算机学习炒股,设计专业学生要利用计算机进行绘图,新闻专业学生要利用计算机进行排版和剪辑,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的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各学科对计算机的应用提出了不同层面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会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在目前的实际教学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只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教授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理论和操作方法,无法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能力的要求。

1.3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形式比较单一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都遵循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即在多媒体教室内上机教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基本模式都是教师先进行理论教学,接着在电脑上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学生按照老师的操作过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这种灌输性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既不利于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效果。

2.高校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过程中,提高教学的实践性十分重要。一方面,作为新时代各学科学习的基础,计算机知识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内有不同的应用方式,应当针对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另一方面,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当前社会对大学生最根本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将会事倍功半。毕竟专业领域内的实际操作能力才是社会和企业看中的根本,也是大学生增强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加强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的实践性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操作能力,使学生走上社会后更适应工作的实际需要。

3.完善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的办法

3.1采用分层教学模式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因材施教。一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后进生还可进行单独辅导,使学生得到整体提高;另一方面,对文理科不同专业的学生,要针对专业对口性,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理科生主要开始C语言、JAVA,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学建模、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等;文科、外语、经济专业的学生则可以着重学习基础知识、VB程序设计以及平面设计、SQL Server等专业知识;法学专业学生可以学基础知识,以及VF语言设计等。

3.2加强实践教学,以实践带动理论

由于计算机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实践教学。老师不仅要在知识演示的时候进行详细的讲解,还要在学生自我实践过程中加强指导和监督,及时解答学生实践过程中碰到的问题,避免盲目尝试造成的时间浪费,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除此之外,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和更新换代的时间比较快,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教学内容要与时俱进,不能固守课本五年不换。

3.3完善师资建设,加强教师引导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完善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培养具有高专业水平的计算机老师,并加强教学技巧培训,注重教学方法的培养。与此同时,课堂上还要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同学的学习重点,操作方法给予有效指导。

4.结束語

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各行业工作中最重要的工具之一,高校开展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要充分考虑到计算机的实践性,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与学生专业学习相适应的计算机教学,让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为专业课学习和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打下基础。广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投入更多精力致力于对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方式的研究,找到更具科学性更有价值的教学方法,让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彭相华.独立学院《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探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12(8).

[2]盛娟.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软件导刊,2011,10(9).

[3]董大伟.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技投资 ,2013,(35).

[4]谢俐,杨乐,杨鲁等.引入建构主义思想实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计算机公共基础 篇4

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已经日益普及了。各个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能为教育教学注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也给课堂教学效果带来了实质性的变化。为此,高校中的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特别需要针对其未来教师职业的特点进行规划设计,使学生能在毕业之后的教学岗位上迅速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职业需求相结合。因此对师范类专业学生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显得尤其重要。

1 师范类专业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

在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和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不断深入开展的新形势下,当前高校中师范类专业学生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如下:

1)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距大。随着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不断的深入开展,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已不再是“零起点”。而由于生源差异、城乡差异和中小学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是否重视的差异,致使刚入校大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差距非常大。

2)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未考虑学生的专业特点,课程开设方式单一,缺乏特色。师范类专业学生除了学习计算机公共基础知识外,他们都希望能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于自己的专业领域并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研究服务。而现阶段,师范类学生和非师范类学生所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几乎完全相同,缺乏针对性。并且目前大部分教材出版周期较长,内容更新不及时,在教材内容上也并未针对师范类专业学生进行专门的项目设计,造成教材内容不适应于师范类人才的培养。

2 课程的优化

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在本专业领域和相关工作中的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和初步的程序开发能力。

师范类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教师,所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课程整合能力至关重要。针对这一特点,其课程的优化应该面向师范类专业的应用。而不是面向计算机学科。其课程设置不是现有计算机专业课程的简单删减,而应结合各专业培养要求具有针对性的设置,以便更好地为将来的教师职业服务。

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在统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确定师范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启发学生如何突破课本习题,结合教师职业发展应用的需要,培养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师范类专业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

针对当前师范类专业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一方面可以采用计算机课程分层教学、必修和选修课结合的方法。

计算机课程可以进行如下分层:

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基础知识及操作、office软件(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基础(信息浏览和搜索、邮件的收发、文件的下载与上传)、多媒体技术基础等。

第二层次,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包括:高级程序设计(如:C语言、Visual Basic)、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硬件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网页设计语言、Flash、Photoshop、Authorware)、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第三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使学生掌握专业内常用的软件工具,用以解决专业中的实际问题。比如:美术教育专业可开设计算机图形图像实用软件等;音乐教育专业可开设作曲软件和音频编辑软件等;数学教育专业可开设数据可视化、数据分析软件等;化学教育专业可开设虚拟实验教学软件等。

在这些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对于师范类专业学生而言,第一层次的计算机课程是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需要以必修课的形式开设。针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情况,可以设立计算机基础课程免修制。对于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达到学校免修的要求可以允许免修第一层次的计算机课程而直接参加第二层次课程的学习。因此科学、合理地设置前两个层次的计算机课程结构,不仅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计算机信息素质,并且能使学生掌握课件制作的各方面的技能。对于第三层次的内容,可根据师范类专业文、理科不同专业的特点及相应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的情况进行选择性开设,课程可以以选修课的形式进行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和发展要求进行选修。教师除了在教学中多给学生介绍一些实用的计算机知识外,还可以适当介绍计算机的前沿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在课程内容设计上面,还可以进行以下的优化改进:

1)注重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能仅仅适合计算机教学所需要的知识,而是通过严密的课程设计,使之贴近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职业需要,让学生学习时有更明确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注重实训教学。针对师范类专业学生以后的职业特点,设计与其职业相关的实训项目,让学生不但能顺利完成课程实例的设计要求,并能积极主动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今后的教师职业相结合。

3)注重计算机学习方法的培养。启发学生如何突破课本习题,结合职业发展应用的需要,培养举一反三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注重计算机工具性使用观念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去除学生中对于计算机“过分娱乐性”与“过分复杂性”的两种极端理解,正确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培养师范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技能,使计算机能在成为其职业生涯中的辅助工具。

3 结束语

师范类专业学生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优化是一个长期的并逐步完善的过程。计算机课程体系应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实际的需要,结合学生情况,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本概念分析入手,不断探索如何合理的设计课程教学内容。针对师范类专业学生以后的职业特点,进行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优化,让学生不但能顺利完成计算机课程的要求,并能积极主动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今后的教师职业相结合。

摘要:该文主要针对目前高校中师范类专业学生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在计算机基础科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优化提出了几点构想。

关键词:公共计算机课程,课程优化,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邓小亚,刘笃晋,廖小平.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探索[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2(16):139-141.

计算机VB二级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篇5

数据结构的定义:指数据对象及其相关关系和构造方法。

结构是指结点之间的关系,数据结构就是在结点的优先集合和关系的有限集合。

数据结构的逻辑结构是指结点和结点间的相互关系。

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的存储内容,一般包括结点的值和结点间的关系,数据结构的存储形式就是数据的存储结构。

数据结构按逻辑关系的不同分为线形结构和非线性结构两大类,非线性又分为树形结构和图结构,树形结构又分为树结构和二叉树结构。2 线性表

线性表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数据结构,它是由相同类型的结点组成的有限序列。线性表最重要的性质是线性表中结点的相对位置是确定的。

线性表常用的运算有4种:查找运算、插入运算、删除运算和其他运算。

线性表的存储方式主要有:

1)顺序存储:能直接访问线性表中的任意一个结点。2)链接存储:用单链表存储线性表。3 栈和队列的含义

栈是只允许在同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运算的线性表。

队列是只允许在一端进行插入运算,另一端进行删除运算的线性表。4 数组和字符串的特点 数组是最常用的数据结构之一,一般用于描述顺序存储的线性表。数组有固定个数的元素组成,全部元素的类型相同,元素按照顺序存储。每个元素对应一个下标,数组元素按数组名和元素的下标引用,引用数组元素的下标个数称为数组的维数。最常用的是二维数组。5 树的基本概念、存储结构和遍历

树是一种多分支、多层次的数据结构,有一组结点组成。树是由一个结点或多个结点组成的有限集T,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1)有一个特定的结点,称为根结点

2)其余的结点分成m个互不相交的有限集T0等,每个集合都是根结点的子树。

树的定义是递归的,即一棵树是由子树组成,子树由更小的子树构成。树的存储结构:树是非线性的结构,有多种实用的存储结构,最常用的是标准存储形式和带逆存储形式。

树的遍历方法有4种:树的前序遍历、树的后序遍历、树的层次遍历、访问树中所有的叶子特点。6 二叉树的基本概念及遍历

二叉树是一个有限的结点集合,该集合或者为空,或者有一个结点及其两棵树不相交的左右二叉子树组成。

二叉树的遍历:前序遍历,中序遍历、后序遍历。7二叉查找树

查找树便于链接存储,还能实现快速查找。或者为空,或者满足以下3个条件:A 该树根结点的左子树非空,其左子树所有结点的键值都小于该树根结点的键值。B该树根结点的右子树非空,其右子树所有结点的键值都大于该树根结点的键值C该树的根结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均为查找树。8 关于排序与查找,散列表

对于有N个结点的线性表,将结点中某些数据项的值按递增或递减的次序,重新排列线性表结点的过程,称为排序。

查找就是在案某种数据结构形式存储的数据集合中,找出满足指定条件的结点。

散列表又称杂凑表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查找技术。由于查找码与结点在数据结构中的位置不存在确定关系,查找只能通过对查找码与结点的关键码的反复比较来实现。第二章 程序设计基础知识 1程序设计的方法与风格

程序设计的方法主要是结构化程序的设计,集体有面向数据流的方法和面向数据结构的方法。数据结构既影响程序处理的结构又影响程序处理的过程。

程序设计风格主要是指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主要是指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过程进行编程的一种方法,而面向对象的主要是强调程序的功能模块化,同时引入了继承、多态的概念,使程序易于编写和维护,最适合规模较大的软件。2 结构化的程序设计

结构化的程序(SP)设计采取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设计方法和单入口单出口的控制结构。其设计方法符合抽象和分解的原则。其控制结构使程序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执行过程一致。3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及相关概念

面向对象方法是一种支持模块化设计和软件重用的编程方法。它把程序设计的主要活动集中在建立对象和对象之间的联系上,其基本思想是封装性和可扩展性。以软件设计的对象为基础。

对象:在计算机系统中,指一组属性以及这组属性上的专用操作的封装体。一个对象通常可由对象名,属性和操作3个部分组成。封装:是一种信息隐蔽技术,用户只能看见对象封装界面上的信息,对象的内部实现对用户是隐蔽的。其目的是使对象的使用者和生产者分离,使对象的定义和实现分开。

属性:对象的特性,是对象外观及行为的特征。

方法:对象所具有的功能。每一个对象的属性,只能通过特定的操作来存取或者修改,这种特定的操作就是方法。

继承:在某个类的层次关联中,不同的类共享属性和操作的一种机制。一个子类可以只有唯一的一个父亲,被称为单一继承,一个子类也可以由多个父亲,从多个父亲中继承特性,叫多重继承。

多态性:指同一个操作作用于不同对象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产生不同的执行结果。

动态绑定:在运行过程中,当一个对象发送信息请求服务时,要根据接收对象的具体情况将请求的操作与实现方法连接。

第三章 软件工程基础知识 1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的任务

软件生存周期指软件定义、软件开发和软件维护等阶段组成的全过程。

A定义阶段;确定系统的逻辑模型,产生有需求规格说明书

B开发阶段:软件设计、编码和测试3部分。软件设计分为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码是用某种程序语言为每个模块编写程序,产生的文档有程序清单。软件测试的任务是发现软件中的错误加以纠正。C维护阶段: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或扩充其功能,改善其质量,产生的文档有维护计划和维护报告。2 软件设计的原则

1)抽象原则;抽象的最低层次就是实现该软件的源程序代码。过程抽象和数据抽象是常有的两种抽象手段。2)模块化原则:

3)信息隐蔽原则:对提高软件的可修改性、可测试性和可移植性有重要作用。4)模块独立的原则 3软件测试

软件测试的目的是尽可能多的发现软件产品中的错误和缺陷。白盒测试主要检查程序中的逻辑通路

黑盒测试主要检查程序的功能是否符合规格说明书的要求。大多的软件生产者使用Alpha测试和Beta测试,后者的开发者通常不在场。4软件开发工具和环境 软件工具是指用来辅助软件开发、运行、维护、管理和支持等过程中活动的软件。大多包括检测机制。

软件开发环境则把一组相关的工具集成在环境中,提供数据集成、控制集成和界面集成等机制。第四章 数据库的基础知识 1数据库

数据库:是存储在一起的相关数据的集合,能为各种用户共享,具有最下冗余度,数据间的联系密切,由较高的程序与数据独立性。数据库管理系统:指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数据库的方法,包括数据库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它是DBS的核心部分。

数据库系统: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的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软、硬资源组成的系统,即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2 数据模型

常有的数据模型有两种:一种是独立于任何计算机系统的模型,完全不涉及信息在计算机系统中的表示,称为“概念数据模型”。最著名的模型是“实体联系E-R模型”。另一种数据模型直接面向数据库的逻辑数据结构,被称为“基本数据模型”。

基本数据模型主要有层次、网状、关系三种模型。层次模型时用树型结构来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网状模型用丛结构表示,关系模型用表格结构表示实体集,用键表示实体间的联系。网状模型采用有向图,层次模型采用树,关系模型采用二维表。在搜索数据时,层次模型采用单向搜索法,网状模型采用可从任一结点开始且沿任何路径搜索,关系模型则是通过对关系进行运算实现的。3 关系代数

关系数据库的数据与更新操作必须遵循实体完整性规则、引用完整性原则、用户定义完整性原则。

关系代数是以集合代数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关系为运算对象的一组高级运算的集合。

关系代数的5种基本操作;并、差、笛卡儿积、投影和选择。关系代数的4种组合操作;交、联接、自然联接和除法。

计算机公共基础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情感 动机 网络 教学效果

计算机及互联网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广泛使用体现了其在社会生活、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方面的重要地位。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是现代人们满足自身发展以及物质、精神等需求的必然。就大学教育而言,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后学习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因此,计算机基础不仅是大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更是他们有效学习其它科目的基本保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人机互动的主要教学形式使得计算机教学中的情感问题更为复杂和突出,分析整合学习者的各种情绪倾向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一环。

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教学有着自身特有的规律。本文主要从情感因素入手,浅析情感态度,学习动机及兴趣、计算机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

一、学习者对计算机网络的情感态度及其可能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与大多数别的科目师生互动(人际互动)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同,基础计算机教学中上机实践(人机互动)的比重很大,这种动手实践的形式使得许多习惯了高中阶段看书做题方式的大学新生在学习情感上产生新的波动,而这种情绪动态在之前未真正有效接触过计算机的学生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情感与情绪都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的态度的体验。而情感和情绪的产生是以客观事物和对象是否满足人的需要为中介[1]。(不同的甚至相同的事物和情景会因为人的不同需求而引起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和体验。通常那些满足人需要的对象,能引起各种肯定的态度,令人产生满意、愉悦的情绪,促使其努力维系并进一步加深这种情绪和态度;反之,那种妨碍需要得到满足的事物和对象,就会引起否定的态度,让人产生痛苦、憎恨等不快之感,从而尽力回避和消除这些负面情绪。

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作为满足人们需要的事物和对象也必然会引起学习者不同的情感体验,产生不同的态度。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情感控制。与其他知识获取过程不同,学习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不仅是学习一种设备操作技术和信息处理方式,更涉及到了使用计算机网络时社会角色转换和社会活动方式改变等诸多社会心理因素,有时甚至涉及到个人隐私、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这也使得情感因素成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区别于其他传统知识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者如果对计算机技术心存向往和仰慕,这种积极正面的态度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动力,进而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则可能阻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效果。

一般说来学习者对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的情感态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计算机本身的情感态度

学习者在使用计算机时,所产生的情感通常是愉悦、满意的,计算机用户在刚入门时,通常会通过玩简单的小游戏来学习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此时用户的内心是比较高兴的,通过游戏,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情感和愉悦的心情,又提升了对计算机简单操作的兴趣;而使用网络所带来的冲击也是巨大的,网络世界可以说是“虚拟”的,在网络中,使用者在与别人进行交流时,可以采用虚拟的身份,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在网络世界中扮演与平时完全不同的角色,这样的行为,给使用者带来的是比较愉悦的效果,使他们感到轻松和自由。

同时,就计算机本身而言,其方便快捷的信息处理和传递能力,保罗万象的信息内涵,随心所欲的文件编辑和存储等优点能够从观念上吸引学习者,在感情上为初学者接受,简便易行的菜单操作使初学者产生能够较为轻松就掌握这一技术的情感态度,从而愿意主动做出学习的尝试。而相对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则可能使多数初学者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敬而远之,不愿轻易尝试。但从另一角度看,计算机语言的复杂难懂又可能激发另一部分人的好奇心及克服困难的欲望及决心,反而增大其学习的动力,对同一事物的情感态度总是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总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果,而消极负面的态度则可能对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2、对学习计算机知识所能带来的社会价值产生的情感态度

计算机技术范围广阔,其功能包罗万象,例如,flash、photoshop技术对美术、动漫、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和日后工作意义重大;网络技术方便学习和生活,e-mail、BBS等网络功能改进了其它学科的教学模式,网购、QQ等网络功能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交流方式。更需一提的是,大学英语网络教学已是大势所趋,网络自主学习已经成为许多高校英语教育的硬性需求,这更使得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与学生的发展息息相关。

学习计算机知识,有助于提升学习者的社会地位(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或帮助学习者溶入某一特定的社会阶层或群体,比如: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获得相应的计算机等级证书,这都可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而对于计算机网络来说,它的一个最大特点,也是最基本的特点,就是资源共享,在互联网上,使用者可以搜索到海量的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提供极大的帮助,另外,计算机网络的某些特定用途同样能帮助学习者产生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例如,网上购物方便经济,也能助人创业;而网络学习又能够帮助使用者随时获得海量的学习信息。

从上所述我们可知,此时使用者在使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时候,通过学习获得或产生了较高的社会价值,这些社会价值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者,能帮助学习者对学习计算机相关技术产生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

3、对计算机和网络的某些特定的用途产生的情感态度

与电脑游戏相比,计算机的许多相对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则可能使多数初学者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敬而远之,不愿轻易尝试。同时,与网络的“虚拟性”相比,网络世界也可以说是“真实”的,其“真实性”在于我们的很多个人信息都已经可以在网络上查询,并且其传播速度快得惊人,这样必然使得人们产生个人隐私无法保护的畏惧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一些忧愁、恐惧或厌恶的情绪。

但从另一角度看,计算机语言的复杂难懂又可能激发另一部分人的好奇心及克服困难的欲望及决心,反而增大其学习的动力,对同一事物的情感态度总是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说,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总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习者提高学习效果,而消极负面的态度则可能对学习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从上述几方面来看,学习者如果对计算机有正面的情感,感到愉悦与好奇,有相当的学习、了解的兴趣,这种正面的态度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动力,进而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对计算机感到厌恶、畏惧,则可能阻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及效果。

由此看出,学习者对计算机的不同情感体验都会相应地影响到学习者对学习该学科的情感态度,从而影响到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当然,情感及态度不会直接作用于效果,而必然是通过影响学习者的具体学习行动发挥作用。这就不得不涉及到情感与学习动机及学习兴趣的关系。

二、学习者对学习对象的情感态度影响着学习动机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形成

情绪、情感是动机的源泉之一,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份。它能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2]。动机是由人的生理和社会需要所引起的一种心理状态。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动机一旦引起,个体就会对某种事物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兴趣,主动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注意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努力,从而发动并维持其行动的进行。而在动机引发之前,对某种事物的已有情感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动机的引起,而动机的改变也必然伴随着情感态度的改变。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者进行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不同类型的动机对于学习会有不同的影响。根据动机的动力来源,可划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两类[3]。

1、外在动机是指由外部诱因,如外界的要求或外力作用所引起的行为动机

具体到计算机学习中,工具型动机和成果型动机可能是最主要的外在动机。学习者努力学习的动机之一可能是把计算机相关知识作为一种工具,帮助简化方便学习生活中的其他活动,或为了通过某一考试,争取好的就业机会从而提高自己生活水准和社会地位。也有学习者由于在之前的学习中已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满足了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他们带来了愉悦感和满足感,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追求进一步成果。当然,失败的学习经验则可能削弱学习者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2、内在动机是指由学习者内在需求引起的动机。这是指向活动本身的动机

有的学习者参与学习并非完全出于追求学习可能带来的社会效果,而仅仅是因为对学习计算机本身感兴趣,就如同从事体育活动或其他娱乐活动的直接动机一样。这种学习内在动机的产生可能仅仅因为计算机操作活动带来的愉悦感或被某一计算机教师的外在人格魅力及教学方法所吸引,甚至是被教材的设计编排所打动。但如果没有这一内在需求,学习动力肯定大打折扣。

以上列出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者对计算机知识各方面的情感态度相对符合,甚至相对应。由此看出,情感因素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学习动机及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过程中起到明显的作用。

兴趣与动机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它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也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以认识或探索外界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2]人对有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并产生某种肯定的情绪体验,因此兴趣又被公认为是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人的兴趣多种多样,按其目的性可分为直接兴趣及间接兴趣,前者是由于有意义的事物本身在情绪上引人入胜而引起的,这恰与学习中的内在动机密不可分。后者不是由于事物或活动本身而是由于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带来的重要意义而引起的,这则与学习中的外在动机相对应。明确的动机辅以浓厚的兴趣则是学好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之一。

三、调整学习者对计算机及网络的情感态度,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及兴趣

学习动机和兴趣与情感态度都不是与生俱来的。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发生改变,从负面到正面,从无到有,由浅到深。教师可以通过帮助学习者调整改善对计算机的情感,从而达到培养和激发其学习动机和兴趣的目的。学生对计算机的正面情感很单纯,都认同计算机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普遍持敬畏和仰慕的态度,这应该对教学有促进意义;但在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学生的消极情绪却明显而且复杂:这一方面是因为计算机基础是公共必修课,大多数非专业的学生对公共课往往不重视,这种情况也表现在大学英语和政治课上。另一方面,计算机科学对硬件设备的要求使得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大学新生学前基础参差不齐,因而学习情感也更为复杂难测,这些复杂的情感中就包含着诸多的负面情绪。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设法强化学生已有的积极情感,更应对学生的负面情绪加以研究并通过恰当的教学安排对其进行调整以助转化成有效动机。

1、大学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负面情感

(1)因学前经验而产生的负面情感

计算机技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的学生很早就已经接触了计算机。某些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尤其是操作技能甚至并不逊色于任课教师,其中部分人自恃实践技能强,对相关理论知识不感兴趣,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动机自然不强,甚至在教学中对教师的讲授随意指点,影响教学。

相当数量学生的计算机操作经验主要来自于上网,并主要用来上网。一方面,他们当中很多人并不真正了解计算机知识,甚至简单地把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同起来,对网络之外的软、硬件知识兴趣不大;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网络有或浅或深的依赖心理[4],听到、看到计算机就联想到上网,这种心态在上机实践时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很多同学会熟练的聊QQ、偷菜,而对计算机基础操作表现得毫无兴趣或非常生疏,很多同学不会使用系统的基本操作,不会建立文件夹,不会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等常用办公软件,更不用说使用图形图像编辑软件。这些负面情感对学习的影响可想而知。

(2)因对计算机及其相关知识缺乏必要了解和经验而产生的负面情感

许多学生由于经济条件、升学压力或缺乏兴趣等原因在中学阶段未能积累足够的计算机技能和经验。缺乏必要的基础使得他们对计算机基础理论和技能感到陌生、畏惧,无所适从,在有基础、有经验的同学面前容易自卑,产生焦虑情绪,而过度紧张和焦虑会产生消极的反应,表现为惊慌失措、意识狭窄、动作反复出错[5],是影响学习的最典型的负面情绪。有些学生上机实践时不敢自主操作,担心损害设备,在机房里手足无措,这种畏首畏尾的心情必然也会影响学习效果[6]。

也有少数学生没有运用计算机的直接经验,却从各种媒体上接受了大量关于计算机网络成瘾的负面信息,由于对计算机知识不甚了解,误将学习和操作计算机与上网直接联系起来,出于对沾染网瘾的惧怕,对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产生回避和抵触情绪,在学习时消极被动。

2、调整策略及方法

(1)调整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基础较好的学生辅助指导上机实践,满足其体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求,激发其学习中的成果型动机。

(2)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的硬件条件,适当利用相关影视资料,展示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实用性和多样性。一方面有助于端正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和功能的认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拓展对计算机和网络用途的认识,鼓励他们利用计算机网络丰富学习生活,这有助于学生减轻甚至摆脱简单针对网游和网聊的心理依赖。从而将一些负面情感转化成工具型动机。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情绪,对学习基础薄弱和动机不强的学生以鼓励为主,降低其焦虑程度,帮助其在学习中保持相对轻松的心态。

(4)注意保护学生已形成的积极学习情感,密切关注学生针对计算机的心理走向。在鼓励和推动学生积极参与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同时,还应避免他们对计算机和网络过于迷恋,造成对学习、工作的损失。

四、结束语

情感是在长期地从多方面感受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反映本质的需求关系的态度体验。这就要求教师从围绕与计算机基础教学相关的多个方面入手来调整和改善学生的学习情感。如努力提高教师自身修养,通过个人人格魅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对社会和个人的意义;通过生动多样的形式引导学习者接触丰富的计算机知识,逐渐培养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利用他们已有的动机帮助其产生学习的需要;通过有效地帮助使学习者在学习中提高成绩,获得一定的满足,进一步唤起学习的需要和学习兴趣。

教师在培养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同时,还须在教学中随时激发学习者已形成的动机。也就是说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之成为实际上起推动学习作用的内部动因,从而调动起学习积极性,来解决当前的学习任务。另外,还应帮助学习者不断巩固,加深和提高已形成的动机,从而使其最终获得良好学习效果。

无论怎样,有了动机和兴趣,学习者才可能自觉付出努力并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起点,而培养对学习对象的积极情感态度,又是这一起点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高玉祥. 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155

[2] 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56, 340

[3] 邵瑞珍. 教育心理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291

[4] 姚军. 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J].电化教

育研究,2007.11

[5] 卢家楣. 情感教学心理学[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47

[6] 李亚宁.《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J].电脑

计算机公共基础 篇7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蓬勃兴起, 计算机的使用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学科领域, 因此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熟练操作计算机, 应用计算机辅助知识学习, 成为了每个大学生必备的技能要求, 同时也正是因为计算机的普及, 因而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之前都或多或少对计算机有些了解, 但大多都比较局限, 知识了解缺乏系统性, 而且当面对实际问题时, 往往又缺乏综合能力, 因此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常常会面临教学时学生轻视学习, 考试时学生又叫苦不迭的尴尬局面, 针对此种情况, 笔者针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授课过程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了如下几个环节的探讨。

1明晰阶段目标

计算中心在实验环节开始之前下达任务通知, 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 让学生明白要完成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程度。比如在打字环节通常会让学生通过打字测试软件进行一到两周的自由练习, 同时告之学生优良、中等、及格的标准, 即每分钟需要达到的字符数, 使得学生能够在平时的练习中及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水平, 从而提高练习的动力, 因为清楚目标, 学生由被要求练习, 到自己主动练习, 学生的打字速度和正确率达标情况会明显优于以前的实验效果。而在正式的实验环节通过对学生练习效果进行小测验, 会让学生更重视平时的练习, 通过近两学期的教学效果检验, 约有25%左右的学生会在第1次检测中达到优良的水平, 约有85%的学生会在复测中通过测试, 较好地完成实验目标, 而在未采用此种方式之前仅有30%的学生能在第1次实验中取得较好的成绩。

2增加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为了让学生能在实验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能够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在实验中得到更深的体会, 计算中心对部分实验进行了调整, 如在计算机系统实验环节中增加了硬件参观环节, 使学生能够亲眼看到计算机主机的内部构造, 通过对内存条、CPU、主板等内部部件的观察来具体了解计算机硬件的构造及功能, 很多学生第一次从实验过程中看到了实际的机箱内部构造, 激发了对硬件学习的兴趣。在网络实验环节中, 除了传统的对网络的浏览、下载、发送邮件等操作外, 实验增加了双绞线的制作, 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来理解局域网中传输介质的作用, 网络的拓扑结构等理论知识, 学生在学完课本知识后, 对局域网部分的知识理解感觉很抽象, 对传输介质的连接方式更是一头雾水。但通过实验, 学生自己动手使用压线钳制作、剥线、线序排列等,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双绞线的T568A和T568B两种标准, 而且通过使用测线仪和使用网络ping命令, 学生在看到网络连接成功后, 纷纷表示很喜欢这样的实验课内容。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验教师的工作量, 但实践证明, 能让学生收获技能和成功喜悦的实验内容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完成实验和自发补充学习相关知识的热情。

3将学习难点和实验相结合

为了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针对学生往往在毕业阶段完成毕业论文时无法生成目录, 无法在不同页面设置不同格式的页码等情况, 计算中心在实验环节中增加了部分学习难点的综合任务, 如在Word的实验部分, 在完成简单的文档录入、文字及段落格式设定、表格绘制、计算等操作的基础上, 让学生完成给文档设置标题样式, 生成目录操作, 利用分节符完成不同页面的版式设置, 为学生独立完成文章、论文排版奠定基础。在完成Excel第2个实验后, 能够结合本班情况, 完成一个教务处实际下发的成绩表单样式, 完成数据的录入, 成绩的函数计算, 各分数段人数统计的图表生成, 通过这些带有一定难度的实验任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和融合相关知识点。

4利用课程设计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为了让学生具备更全面的综合应用能力, 计算中心在整个实验的最后环节设置了综合性的课程设计, 设计题目通常是对所学知识的整合应用, 比如近几年的题目是建立网站, 设计对网站的内容、主题、字数等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为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网站主题, 包括人物风景、热点赛事等多方面主题, 设计题目今年不断增加已达到40多个, 以较大的自由度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开放性选择, 学生通过网站的设计来完成主题选择、素材收集、网站布局设计、超级链接设置、网站发布、设计报告书写等系列任务, 在设计过程中, 学生能够全方位的获取知识和得到能力的锻炼。

5布置课外作业进行补充

由于计算机课程具有需要通过不断操作和应用方能较好做到熟练掌握的特点, 计算中心针对有些系和专业实验学时不足的情况, 采取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将完成的作业上传到中心的ftp服务器上, 然后通过教师逐个检查或抽查的形式, 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获。如在操作系统环节, 由于实验时间不够在实验学时中安排命令行操作, 而学生由于缺乏指导而无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 因此在学习完命令行操作方式后, 教师会给学生布置一个完成批处理文件的任务, 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熟悉一些基本命令如创建多层目录结构、创建文件、复制文件、显示文件夹及文件信息, 同时又通过批出理文件的创建及执行, 使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批处理文件的含义、作用, 在创建目录里的过程中深入的理解相对路径及绝对路径的概念, 同时也能初步接触通过程序来执行命令的思想。学生通过完成课外作业一方面更好的检验了自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另一方面也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6采用过程考核机制

为了更好地反映出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 计算中心在实验环节引入了过程考核机制, 改变了过去仅在学期结束时才进行的期末测验, 在整个实验环节穿插了若个单元测试, 比如在实验两周后进行指法测试, 引导学生加强盲打指法的训练, 加快达标进度;在表格结束后让学生完成一个实际的成绩表格制作, 来巩固格式设定、公式计算等知识点;在Word学习后增加Word综合测试等等, 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增加学习动力和压力。通过分散评价机制的确定, 强化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热情和学习内在驱动力。

总之, 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计算中心始终秉持着“以学生为主体, 精讲多练, 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来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 使学生不仅要学会, 更要用会所学内容。在教学和实践中贯穿系统化思维,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尽可能形成脉络, 从而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针对目前计算机公共基础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诸如学生实验缺乏目的性, 实际应用缺乏熟练性等情况, 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环节, 包括如何增加实验吸引力、应用性, 改进课程考核环节等5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课程考核

参考文献

[1]夏建川, 张秀娟, 方芸.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 2009 (2) .

计算机公共基础 篇8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种崭新的教育模式,其独特而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面向社会、面向需求、面向应用的高级实用型人才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正是由于独立学院与其他本科院校之间的差异,独立学院的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必然要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因此,对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讨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1 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及问题

目前,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1)教学内容全校统一,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独立学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绝大部分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大二的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的家境良好,可能很早就开始接触计算机,因此对计算机的操作就比较熟练;但也有部分学生来自贫困的家庭,他们在上大学之前可能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对计算机的操作是一无所知。面对这些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如何安排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若教学内容太简单,那么基础较好的同学就处于吃不饱的状态,因为授课的内容对他们而言太简单;若教学内容太复杂,那么基础较差的同学可能就处于消化不良的状态,无法跟上教师的脚步,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然后练习”的方法,教学效率低。很多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时候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上理论课的时候能够听懂老师所讲授的内容,可一到上机课需要自己动手操作的时候却感到束手无策,也就是理论和实践无法得到有效的统一。

3)学生不能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差。就拿学生们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来说吧,很多学生经过了四年的学习依然无法独立完成论文的排版。有些甚至对基本的页眉页脚的设置、目录的设置及文章的分节都无从下手。笔者也担任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对此有很深的体会,在和其他老师讨论的过程中得知他们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

上述几点都说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因此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

2 教学改革的方法与建议

2.1 开展分类分层次教学,实施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学院可以在新生入学之初组织一次全面的计算机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摸底考试,从而了解每个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根据考试的结果,将所有的学生划分为3个层次。在以后的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讲授不同的内容,确定不同的教学时数、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和技术。譬如,对零基础的学生,基本要求是能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重点掌握Word、Excel、PPT等办公软件的使用;对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应结合他们的专业需求熟练掌握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等软件;而对计算机有深入了解的那些学生,则鼓励他们选修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能够自主设计、开发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2.2 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完善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加上现在的学生个性鲜明突出,若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然后练习”的教学方法,要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在计算机基础的课堂上,可以尝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是计算机教学中一个比较新的教学方法,但现在已发展的非常成熟。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4]。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要求老师首先针对某一个教学内容,设计一个能被学生完成的小任务。当然,这个任务需要满足以下的条件:首先,任务的完成过程是学习该教学内容的过程;第二,任务完成之后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任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去完成这个任务;第四,任务能将所学内容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若理论与实践脱节,该任务不是一个合格的任务;第五,任务不能太复杂,导致学生没有信心完成,但也不能太简单,在任务中需要设置几个具有挑战性的分任务,这些分任务能够培养他们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任务是可以评价的,当学生完成该任务后,能够知道自己完成的情况及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的。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逐步实现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而且,当学生完成任务的时候,学生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会激发学生更大的求知欲望,慢慢地学生就会养成独自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除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课后还可以采用基于Web的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法。现在,不仅我院还有很多独立学院都建立了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精品课程。关于精品课程的全部教学资源都可以上传到学院的主页,供学生自学、在线考试和交流。另外,还有很多教学辅导的方法。比如,每个星期安排一到两次的课外答疑,通过E-mail、QQ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等等。

2.3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是教与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若要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加强计算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的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对计算机教师的培训,必要时安排教师进修学习。第二,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由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因此计算机教师要积极主动的更新自己所学的知识,有条件的情况下自主“充电”,及时了解自己所带学科的最新技术,并在上课的过程中将其传授给学生。同时,为了拓宽其知识领域,在课外时间也要积极涉猎不同的学科门类。

2.4 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上课的过程中设计“知识问答”的环节并实行抢答机制,答对给予奖励,答错就惩罚。具体实施过程如下:首先,教师根据本节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在本次课的后20分钟开始进行知识问答。这样,学生就能在整个课堂中保持高涨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当然就好了。另外,还可以准备一些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课外练习题,在下次上课的时候将好的学生作品展示给其他学生。这样不仅能巩固所学习过的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其他任何学科门类都无法比拟的。因此,公共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也要不断的进行改革,不断的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并能够很好的将所学应用到自己的专业中,达到公共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朱晓钢.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计算机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34):9879-9880.

[2]常晓娟,贾成伟.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0):176-176.

[3]刘晓明.对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考[J].硅谷,2009(20):166-166.

[4]宋丽.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21):6002-6003.

[5]姬朝阳,赵纪涛.公共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18):133-135.

[6]付世凤,王丽丽,陈瑞志.独立学院公共计算机课教学[J].企业导报,2010(7):222-223.

[7]杨军.高校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浅析[J].价值工程,2010(32):143-144.

计算机公共基础 篇9

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内容由四大部分组成:数据库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基础、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其中选择题10道20分, 填空题5道10分, 共30分。

二、近两年题型及分值分布

近几年的考试原题是考生最好的复习资料, 因为针对性强, 而且同样的题目可能再次考到, 本人对近2年四次考试中的试题进行分析比较, 对公共基础知识出题题型和分值分布如下表所示:

通过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在公共基础知识中, 数据库基础和数据结构基础所占比例较大, 分值在10分左右, 而程序设计基础所占比例最小, 最多6分, 最少0分。

通过对近两年公共基础知识考题的分析, 有些知识点出现重复考察, 有些知识点是固定出题题型, 考生复习的关键是准确判断和掌握重复考点和常见考点, 总结出公共基础知识的复习重点。以下是本人归纳总结的经常考的知识点, 和大家共同分享。

1、数据库设计基础

(1) 关系运算:此知识点近4次考试中考了4次, 可以看作是必考题。考生应该掌握传统的集合运算和专门的关系运算的运算方法, 其中传统集合运算的交、差和专门的关系运算中的选择出题概率比较大。

(2) E-R图:E-R图是E-R模型的图示法, 考生要了解实体、属性、联系的表示法和三种联系即1:1、1:M、M:N。

例如, 2012年9月选择题第5题:公司中有多个部门和多名职员, 每个职员只能属于一个部门, 一个部门可以有多名职员。则实体部门和职员间的联系是 () :A) 1:M B) M:N C) 1:1 D) M:1。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答案A。

(3) 数据三级模式:包括逻辑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 其中逻辑模式也叫概念模式是对数据库系统中全局数据逻辑结构的描述, 是全体用户公共数据视图。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概念模式;外模式也称子模式, 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一个概念模式可以有若干个外模式;内模式也称物理模式, 它给出了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和物理存取方法。

例如2012年3月选择题第4题:在下列模式中, 能够给出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与物理存取方法的是 () :A) 外模式B) 内模式C) 概念模式D) 逻辑模式。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给出正确答案B。

2、数据结构基础

(1) 栈和队列:此知识点近4次考试中考了4次, 可以看作是必考题, 一般都是考查相关概念, 栈是FILO表即后进先出表, 而队列是FIFO表即先进先出表, 考生只要牢固掌握概念及基本性质就可以得全分。

(2) 二叉树性质:此知识点近4次考试中考了4次, 可以看作是必考题, 其中的性质3出题率比较高。

例如2011年9月选择题第3题:下列关于二叉树的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 叶子结点总是比度为2的结点少一个B) 叶子结点总是比度为2的结点多一个

C) 叶子结点数是度为2的结点数的两倍D) 度为2的结点数是度为1的结点数的两倍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正确答案B

3、程序设计基础

近几年关于程序设计基础的知识点出题并不多, 分值在0到6分。考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程序设计的方法和风格、结构化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方法。其中结构化程序的基本结构:顺序结构, 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面向对象方法涉及到一些概念。

4、软件工程基础

软件工程这部分的知识点比较多, 也比较抽象, 是考生失分比较多的知识点。

(1) 软件测试:此知识点近4次考试中考了3次, 考试的机率较高。

例如2012年3月选择题第8题:在黑盒测试方法中, 设计测试用例的主要根据是 () :

A) 程序内部逻辑B) 程序外部功能C) 程序数据结构D) 程序流程图

通过概念分析我们可以给出正确答案B

对于软件测试, 考生需要掌握测试的目的是为了发现错误;测试方法有两种: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黑盒测试是测试软件的外部功能, 又称为功能测试;白盒测试是测试软件内部逻辑结构, 又称为单元测试。

(2) 软件工程过程中使用的工具:该知识点近4次考试中考了2次。对于这部分知识点, 考生应该掌握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经常会用一些图形工具, 如在需求分析阶段使用数据流图, 在概要设计阶段使用系统结构图, 在详细设计阶段使用程序流程图, N-S图, PAD图等。

例如2012年3月选择题第10题:在软件设计中不适用的工具是:A) 系统结构图B) PAD图C) 数据流图D) 程序流程图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给出正确答案C

三、结论

以上给出最近两年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常出题型, 其中也有些知识点多次考到, 因此考生应该多做历年真题, 结合书本, 牢记相关知识点, 利用掌握的知识点举一反三解决考试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过及率。

摘要:从2005年开始, 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笔试理论题中增加了公共基础知识, 分值占百分之三十, 本文对近几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的试题进行了分析、归纳、总结了常考的知识点, 阐述了公共基础知识的复习方法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 (2008年版) [M].教育部考试中心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2]黄庆宏, 丁为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真题 (笔试+上机) 详解与样题精选 (二级公共基础知识+Visual Basic)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2)

计算机公共基础 篇10

充分认识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成为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三大关键技术之一。现代社会需要大批计算机技术与传统学科相结合的复合型人创新人才。

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公共基础教育, 不仅能使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还能激发学生对先进科学技术的追求;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锻炼实践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 提高综合应用各种知识的能力。这些都对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课程内容改革。现实中, 在很多高职院校, 制定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大纲时只分为两类——计算机专业大纲、非计算机专业大纲, 这样做虽然可以便于教学的开展和考试的组织, 但是这样做忽视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对计算机操作能力具体的个体差异, 不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圆满完成。

因此, 要根据不同性质的岗位对具体技能不尽相同的要求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方法是关系着教学成败的重要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 它忽视培养能力, 特别是思维能力, 不能适应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需要;一些教育家、心理学家倡导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 (比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 注重启发学生思维, 促进学习的迁移,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但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 我们要做到适度的“扬弃”和“拿来”。

1. 边用边讲知识点, 让书本“薄”起来。

传统的教学“以教材顺序为主线, 知识点逐个讲遍”, 即:从第一章, 到最后一章, 顺序讲完, 没有任何新意。考虑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具体特点, 要以主题活动为主线, 边用边讲知识点, 使学生感觉脱离课本, 但又学到的内容紧扣课本。

2. 使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 “课件”演示教学, 让教学内容“活”起来。

将计算机、投影仪、网络等多媒体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和设备作为教学手段运用于教学方法改革过程, 不仅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更富有吸引力、直观性和科学性, 而且使学生的多种分析器协调活动, 智力得到充分开发, 从而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3. 淡化“理论课”和“实验课”区别, 让理论和实验“合”起来。

高职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 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迅猛发展。但这种快速发展也间接造成了人们心理准备不足, 对高职的认识不到位等问题的存在。在教学实践中, 往往只是重理论, 轻实践。

但是, 按照教学规律,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互为依存条件。问题是如何兼顾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 做到“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答案是:采用“淡化‘理论课’和‘实验课’区别”的思路, 把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搬到计算机实验室 (或多媒体教室) 去上, 把老师的演示和学生的练结合起来, 是学生能够“手脑并用”, 及时、快捷的应用理论, 消化、升华理论的精髓,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把教和学用网络“连”起来。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上课。而网络具有海量的资源, 高速的传输效率, 以及高效的信息处理方式, 是当今教育发展最宝贵的资源。在网络环境下, 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和“学”, 它既能随机应变、灵活处理课堂中碰到的问题, 还能主动构建完全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要求。

5. 启发式等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相结合, 让学生大脑“动”起来。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如果对教学内容缺乏兴趣, 没有学习动机, 就很难接受有关的知识信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 此话是很有道理的。因此, 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作用, 并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主动地去发现、解决问题, 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启迪创造性的目的。

考核方式改革。在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机制”。高职学生不但要会“说”, 更主要的是必须要会“做”。为此, 高职院校要改革考试方法, 实行开放式的无纸化考试。“开放”是指考试的时间, 也就是只要学生要求考试, 在教师的安排下随时可以进行;“无纸考试”即学生随机抽取试题, 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计算机上的试题。这种考核方法的优点在于: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培养学生对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

总之,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 有新知识与旧知识的碰撞, 还有新的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磨合,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总结和探索,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课题来源: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基金项目“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的改革”, 项目编号2006-16。

参考文献

[1]张淑梅.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相关问题的研究[J].计算机教学, 2004, 9:71-72.

计算机公共基础 篇11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探索;师资队伍

0.前言

在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中,教师需要运用相关的教学策略,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本文针对于提高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有效性主要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分析。(1)明确教学目标。(2)深化教材建设。(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4)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5)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具备应有的实践能力。通过对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和探讨,进而完成本文要呈现给读者的全部内容,下面就进行具体的分析和研究。

1.教学现状

1.1学生基础差异大

由于高校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区,接受的教育水平不同,一些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掌握了有关于计算机公共基础的纸知识,对计算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学生没有操作过计算机[1]。因此,在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的教学中,教师就面临的一个较为尴尬的境界,对于已经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的学生来说,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不会特别的重视,在课堂上无法调动这类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另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相当陌生,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对他们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1.2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课程,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上机实验课非常的少,这样就导致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但是却不能很好进行计算机的操作,学生无法真正的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技能[2]。由此可见,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脱节,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提高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分析

2.1明确教学目标

在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的目标。高校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理论基础以及具备应有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将学习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应该到工作当中,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3]。

2.2深化教材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基础知识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作为一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师,应该不断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将最先进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加入到教材中去,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最前沿的知识,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中,应该不断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该拥有一批专业知识过硬,专业技能扎实,教学水平高,具有创新精神的计算机教师,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及时的发现教学中不适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并且通过创新,提高合理化的建议,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4]。另外,高校计算机教师还应该多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好的师资保证。

2.4教学中注重与学生进行交流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中,应该建立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教师通过与学生进行交谈,达到师生之间的共识,进而使学生能够了解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精髓,并且将学习到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5]。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以讲为主,学生以听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一种不平等的地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讲授知识的过程中是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使学生无法与教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因此,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5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提问,学生通过思考完成教师的提问,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学生无法提起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的暂时性记忆也随着时间淡忘,无法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无法全面的提高[6]。因此,教师应该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爱上学习,进而收获知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列举教学案例的时候,教师可以列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案例,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2.6注重实践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授,但是教师不应该忘记还应该帮助学生及时的将理论性的知识转变成为实践能力,进而使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不断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对理论性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学生无法及时的转变思想,对教师教授的理论性的知识也理解的不够透彻,达不到学习的效果[7]。由于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是实践性加强的课程,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不断的参加实践,才能够使学生具备应有的实践技能。针对于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给学生布置实践的内容,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课程完成之后,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寒假和暑假,让学生积极的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学生通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应该到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3.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教学的探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了解到,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后,能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技能,使学生成为一个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科]

【参考文献】

[1]教传艳.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11(23).

[2]袁良凤.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31).

[3]李文娟.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的尝试[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0).

[4]丁为民,邹海,唐瑞华.应用型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0(18).

[5]寸仙娥,蔡润芹,普玉凤.高校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研究[J].计算机教育,2009(24).

[6]陈卫军.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02).

计算机公共基础 篇12

随着国家对教育质量工程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都特别重视“精品”建设,各学科、各专业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打造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从课程建设入手,进行精品课程的建设。然后,结合课程建设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能力突出的教学名师、打造优秀的教学团队。因此,教学团队和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为办好优质本科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面向内蒙古师范大学各专业开设公共基础系列课程,该课程与绝大多数高校开设的计算机公共课不同,而是包括以大学计算机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为核心基础课的共计12门课程,这些课程划分为“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两类,前者包括大学计算机基础、VB、C、Access、SPSS、网页制作等;后者包括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可视化编程等程序设计类基础课。本着“开放共建”的指导思想,将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整合在一起,进行交叉共建,一方面依托计算机专业的学科优势建设大学公共基础课层面上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本学科的学习和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则致力于与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的计算机教学,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将本学科与计算机科学相融合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积极整合全校计算机课程资源及教学师资的基础上,分类分层地开设出大量的因材施教课程。该系列课程每年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近6500学时,涉及学生近7000人,学时量大、涉及面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 建设方案

本教学团队是一支从事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的专业队伍,承担计算机学院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和全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和实验任务,已形成了以自治区级教学名师带头、中青年为骨干、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素质高、成绩显著、深受学生欢迎的师资队伍。

2.1 组建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带头人由自治区教学名师、计算机学院院长刘东升教授担任,教师队伍由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成员由以下3部分组成,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群、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和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一套人马、资源共享,因此本团队在体制上是教学和实验一体的。教师不仅授课,同时还承担相应课程的实验任务,使得课堂的理论知识能及时准确地在实验中检验,实验中的问题能在课堂中及时处理,将实验环节和教学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经过多年的发展壮大,已建设成为一个以教师为主体,实验和机房管理人员为辅助的紧密团体,实现了教学和实验的集中管理,减少了中间环节。通过统一部署,本团队全面优化整合了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所需的人员、设备、场地和经费等各类资源,在顺畅的运行机制保证下,可以将新的教学思想和改革举措迅速而有效地落实在教学实践中。团队大胆启用年青人,课程负责人全部由中青年人担任,建设了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和3门校级精品课程。在年青教师中有5人次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和其他奖励,承担和参加项目20多项,正式出版教材14部。形成了以教学名师为核心,中青年为骨干的专门从事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的团队。

2.2 三位一体

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公共课是由专门负责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师承担,日常教学全部是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久而久之这些教师的学科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就会下降,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本教学团队不但负责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而且负责整个计算机学院的所有专业的程序设计类基础课程,此外还拥有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因此,不但负责日常教学工作,还依托计算机学院的专业学科优势,积极参与学院的学科建设研究项目,同时有实验示范中心为实践课、实验课提供软件、硬件、网络等方面的保障,真正实现了教学、实验、科研三位一体。三位一体的体制,一方面保证了教师可以有机会在职深造,从而优化了团队人员的学历结构;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参与科研活动的锻炼,更进一步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使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能及时应用于教学和实践中,让学生可以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真正实用的技术,为学生的能力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开设的实验中,研究创新型实验占实验总数的近三分之一,它们是教师的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的结晶。这些实验受到学生青睐,也促进了我校学生在机器人大赛、挑战杯、ACM国际程序设计、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等诸多大赛中的表现,取得了骄人战绩。

2.3 门类齐全

本团队由各种专长的教师组成,其中既有精通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教师,也有掌握数据库技术的专家,更有深入研究软件开发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教师和实验人员。这些教师的特长互补,使得团队能够适应现代计算机教育多样化的课程需要。几年来,开设了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大学计算机基础、Visual Basic语言、C语言、网页设计与制作、Access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SPSS等一系列课程以及其他相关的多门选修课程,完全覆盖了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大部分课程,在区内高校中尚属首例[1]。

2.4 实行课程群群长负责制

团队承担的课程种类和数量多,选课学生人数庞大,教学任务繁重。为实现有效管理,本团队采用了课程群负责制。根据承担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划分了2大课程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群和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制定了课程群群长职责制。课程群群长在团队负责人的领导下开展教学管理工作,负责本类课程的整体建设,包括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环节、教材更新、教学方法研究等各项工作。

在这种三层管理体制下,课程负责人、课程群群长、团队负责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保证了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有序地开展。目前,2个课程群均建成了内容丰富、质量优良的课程网站,其中1个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3个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

2.5 走持续发展式的教学之路

计算机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学到最新的主流技术,提高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实验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法、教学理念,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换代。该系列课程中的计算机公共课程部分经历了初级、更新换代、迅速发展、改革创新4个建设阶段,教学内容也随之更新换代,如表1所示。

3 实践性教学改革

3.1 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

为了突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把理论课和实验课列为两门独立的课程,为此,针对每门实验课都建立了配套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考核评价方式等教学文档及其配套的教学资源,并结合不同的学科专业,分类分层进行教学,并将教学内容细化为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构建一套较为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2]。

根据“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培养层次”,构建立体化的分类分层次的课程教学体系:

(1)“学科专业”分为5大类:计算机类,理科类,文科类,音体美类,蒙语授课生类;。

(2)“知识结构”分为2个模块:程序设计类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

(3)“培养层次”分为2个层次:基本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

对“知识点、技能点”也进行分层:

(1)“知识点”分3层:基础内容,专项应用内容,综合应用内容。

(2)“能力点”分2层:基本技能,综合技能。

实践表明,分类分层次培养比较适合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

3.2 提供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

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的实践教学基地是计算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而该课程群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是一套人马、资源共享,因此在体制上是教学和实验一体的。教师不仅授课,同时还承担相应课程的实验任务,使得课堂教学的知识即时、准确地落实到实践教学中,而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反馈解决,可以把实验环节和教学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环境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套丰富的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大环境,该环境包括3个部分:由软件平台、硬件平台和网络平台构成的数字化实验平台;由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核评价方法、试题库、实验工具、电子教案及相关实验资料构成的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和实验环境;由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在线答疑、在线提交作业、在线评测和参加考试构成的教学活动,大大拓宽了实验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提高了学习能力,改善了教学效果。

3.2.1 教学资源

借助计算机公共基础实验教学大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建设实现了“种类全、更新快、集成度高”,其内容非常丰富,有力支持各项教学活动。

(1)“种类全”:开设的主干课程,均建成了内容丰富的教学网站,其中有1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网站,3门校级精品课程网站,取得了多项教学成果[3,4,5]。网站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实验、习题、模拟考试等。

(2)“更新快”:教学资源内容紧随计算机技术发展,根据教学大纲和内容的变化而更新。如2000年大面积的语言教学从C改为面向对象语言C++,2005年把“计算机文化基础”改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据了解,这些改革均是国内高校走得最快学校之一。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教学网站的内容随着教学内容和教改的进行,每年更新。从高年级和毕设学生反馈来看,颇受欢迎。

(3)“集成度高”:不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将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集成在一起,并提供个性化的使用操作界面,让学生、教师及其他读者能够方便自如使用所需资源。同时能够不断扩充新型教学资源。

3.2.2 教学活动

在丰富的教学资源平台上,开展了全面的网络教学活动。这些活动包括:

(1)教师备课:所有资源对教师是开放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组合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产生的新的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参考资料等又添加到公共教学资源库中,供大家共享,形成了保持资源新鲜的良性循环。

(2)网上学习:网上提供课堂教学课件、网络课件、动画演示、视频录像等资源,学生可以在课外进行自学和复习。

(3)网上答疑:除见面答疑外,还提供网上答疑,学生可以随时提出问题,教师给予解答。

(4)网上提交作业:每周教学内容在网上公布,学生按照安排进行学习、实验、做作业,实验报告、作业以电子方式通过网络提交。教师在网上批改实验报告和作业并给出成绩。

(5)网络化考试: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Visual Basic语言等课程的试题库。实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C语言、Visual Basic语言等课程的网上考试。考试系统可以实现自动成卷、自动分发试卷、自动批改试卷等功能。改卷系统不仅可以批改客观题,还可以批改字处理、电子表格、编程题等方面的上机操作题。

3.3 促进改革

十几年来紧随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促进实验教学理念的创新变革,在实验手段、技术、方法的改革过程中获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一,为了贯彻实施“考教分离,机试为主”的方针,课程教学由传统的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主动学习转移,课程的学习由课堂面授向实验室操作转移,不断更新实验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对实验内容的掌握和理解,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二,改革传统的实验课考核方式,针对不同课程的特点制定合理的考核办法。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基础课程来说,绝大部分属于程序设计类课程,采用程序在线评测系统进行考核评价;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类课程,编程的规模和工作量偏大,采用提交中期进度报告、答辩的考核方式;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公共课来说,由于涉及面广、参与人数多、工作量大,采用网上考试系统考核评价,可以自动组卷、自动评卷、统计分析,完全满足无纸化考试的需要。为配合机考,还自主研制了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程序代码在线评测系统、程序代码抄袭检测系统等,实现了出题、成卷、考试、阅卷过程的自动化管理。其三,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结合教学内容和各类学科竞赛,设计了大量的贴近实际应用的实验,大大丰富了实验题目,也使得实验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通过对实验题目的改革和扩充,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4 团队建设及推广应用

教学团队立足内蒙古,服务边疆,在新一轮国家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充分挖掘潜力,贡献力量。团队教育理念先进,人才培养方法有针对性,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方式对高校培养应用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方面有很好的示范性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

(1)“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采取知识结构模块化设计。课程的整体设计采取项目式的教学,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提交项目作品达到学习的目的,每一模块都设有子项目,各子项目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照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有合作又有分工,小组设有大的项目,每个人又有自己的单元项目。这一点在国内还是首创。

(2)出版各种教材14部,并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特别是特色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特色教材)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3)通过完全开放的精品课程网站,使教学资源、理念和方法得以推广。优秀教学改革成果通过4门精品课程的网站实现了对外共享,网站实现全开放,允许自由访问,课程的教学形式、内容和教材被许多兄弟院校借鉴和采用。

(4)围绕“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相关课程展开教学研究与实践,教学团队成员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

(5)以《程序设计基础》2005年入选首批自治区精品课程为契机,抓住程序设计类课程和大学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共性问题,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先后获得各类教学研究课题的资助,主要有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重点资助项目2项、其他自治区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研究立项10多项、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教学成果奖7项。

(6)自主研制大学计算机基础考试系统和程序代码在线评测系统,完全适应无纸化考试的要求,并在全校的计算机公共基础系列课程中推广使用。

(7)程序代码抄袭检测技术成功运用于教学实际,能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抄袭现象的发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同时大大减轻了教师进行人工判别抄袭的工作负担。将教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并在程序代码抄袭检测方面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的资助。

(8)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和课外科技活动,成绩突出,具有一定的实践创新能力。其中,2009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第4届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获得团体冠军,2009年在第六届内蒙古自治区挑战杯竞赛决赛中获金奖,2010年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获得优秀奖。

(9)多次承担全国性教学研讨会,其中2007年主办了教育部文科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向与会的几十所高校70多名教师进行示范教学和教改理念研讨,进一步扩大了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强了教学团队的示范辐射作用。

5 结语

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它涉及体制改革、素质培养、质量评估、制度建立等方面。今后以国家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的相关文件为指导,树立精品意识,继续推行精品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精品教材、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实验示范中心等的不断建设和培植过程中,继承和创新并重,使教学团队成为自治区乃至国内名副其实的品牌。造就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高质量教师队伍,在教学、科研、专业建设等方面发挥“集团军”的作用,深化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计算机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23-27.

[2]张丽萍,刘东升,葛湘巍.民族地区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1,(13):8-10.

[3]张丽萍,刘东升.程序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09-111.

[4]张丽萍,刘东升,王春晖.程序设计类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2):17-20.

上一篇:数字公共艺术下一篇:质押融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