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计算机课

2024-10-13

公共计算机课(精选12篇)

公共计算机课 篇1

计算机公共实践课的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为了让计算机教学跟上时代的需要, 把计算机教学课全部安排到计算机实验室里上, 学生每人一台电脑, 动手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教学效果也有了实际的提高。可一些新的问题也随着产生了, 如比说:很难调动所有的学生, 个别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不感兴趣, 一个人在开小差;还有, 个别学生动手能力强, 很快保质保量的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任务, 在电脑前无所适从;还有个别学生钟爱玩电脑游戏等种种现象, 如何改变这些不良现象, 如何才能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 让他们觉得学习知识也是一种快乐等等。这些新的问题就有待我们从事计算机教学的老师进行解决。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课老师, 我想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想办法, 把一些新教学问题解决在多种教学方法上, 或采用设计新的教学内容等方法, 让我们的计算机实践课即上得轻松又能快乐学习并掌握知识, 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计算机实践课是操作性较强的课, 老师在上课前的准备工作要充分, 只有设计好教学内容, 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上好每节课。上课前老师要明确本次上课的教学目的, 学生要达到的技能目标;还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 比如说:教学的详细流程中,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要完成什么案例, 如何让好学生即掌握知识又不浪费时间;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完成什么案例, 即要让动手能力差的学生爱学习, 思想上又不能有太大压力, 压力太大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还有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的考虑, 怎样才能吸引学生, 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兴趣, 能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案例要跟上就业的需要, 多做一些办公室常用的案例, 比如说:企业宣传册的设计、企业文化小报的制作、请柬的制作、名片的制作、报表的制作、常用简历的制作等, 让学生感到所学内容是自己以后就业必须会的知识, 学习才会有动力, 再加上多设计一些有趣味性的案例, 自然学习的过程就变得快乐起来。

有了教学内容, 对应的就得有考核制作,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提前设计好针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考核办法, 内容多样化了, 考核也得多样化, 面对不同的学生, 要有不同的考核办法, 比如说:动手能力强的学生, 要求要高一点, 这样学生才能更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案例, 更好的掌握知识, 同时也提高了好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了好学生的创新能力。反之, 对于动手能力差一点的学生, 老师可以要求低一点, 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也可以完成任务, 也可以得到老师的肯定, 这样他们就不会对教学内容有太大的反感和压力, 对他们也是一种鼓励。当然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 要随着学生的进步发生变化, 有进步我们要体现在成绩上, 即有进步我们可以给一些平时成绩, 时时处处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肯定;对有退步的学生, 我们也要不断的提醒并教育他们, 让他们觉得不学习是行不通的。

对于计算机实践课, 设计好教学内容后, 接下来就要看教学过程中这四十分钟了, 如果单凭传统的教学方法, 学生学的没有兴趣, 知识掌握自然达不到教学要求, 课前设计的再好也成了纸上谈兵。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计算机老师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 多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采用教学软件控制学生的电脑, 跟踪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 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比如:讨论法、分组比赛法、学生演示法、课件演示等, 让学生觉得学习过程也可以变得花样百出, 时时有新鲜感, 当然不同的课程得有不同的设计, 比如说:计算机基础课, 学生以前对计算机知识就有一定的了解, 再面对计算机基础课就容易眼高手低, 这样我们就得想一些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就可以让他们进行比赛, 给出一个表格或小报样式, 做的快而且好的学生可以记高一点的平时成绩;早完成任务的学生可以适当的给一点时间上网, 当作奖励, 这样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又能让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 学生可以在网上多学习一些新的知识。所设计的实例要贴近生活, 让动手能力差的学生也有紧迫感, 不至于掉队。

再比如说:图像处理这门课, 以制作实例为主, 理论还得联系实际, 那我们就可以把学生自己的相片当作素材, 制作成明星范儿相册, 或者把旧相片进行翻新, 或者让学生设计一些外包装和宣传画册等, 教学过程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重点知识, 使重点突出, 学生完成实例效果后, 在投影仪上把好的作品进行展示, 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就会有一定的成就感, 没能展示的学生也有一个借鉴和参考的机会, 以便下次能更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每一次上课老师都要记录学生的完成情况, 当作平时成绩。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还可以让学生下去后思考一些自己觉得有用的图像实例, 我们适当的挑选一些作为教学内容, 即让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又可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

不同的课程需要老师有不同的设计, 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上, 无论什么课程, 都要有自己与众多同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下去后多做功课, 把自己所带的课备出特点;让学生在每一个四十分钟都有收获, 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在教学中, 我们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面对层次不齐的学生, 动手能力不同的学生, 将来就业选择不同的学生, 我们设计的教学内容尽量符合学生的需要。我们的教学要以学生就业为目标, 以实用为目的。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让我们的课堂变得形象多彩;设计与众不同的教学内容, 让学习变得轻松快乐;上好每一节课, 让学生有所收获, 让我们自己有一定的成就感, 让我们作为一名职教老师, 觉得教书育人是快乐的, 是伟大的。

公共计算机课 篇2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知目标:理解公共安全的含义和破坏公共安全的含义及其具体表现,了解破坏公共安全行为所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觉悟目标:让学生有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自觉地遵守法律规定,并能积极的和违法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公共安全的含义和破坏公共安全行为的含义。

2、法律严禁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闻系列报道《石家庄爆炸案》(多媒体展示)(师)提问:

1、靳如超等人的行为造成了那些后果?

2、他们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

3、他们都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回答略)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明确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结合靳如超的犯罪行为和结果说明:

(师)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

其中,多数人是指不特定的多数人,使广大人民群众。

(师)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表现形式是行为,主观上是故意或者过失,在结果是造成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安全受到危害。

(师)那么我国法律严禁那些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呢?(学生通过预习回答)多媒体展示主要课本内容

二、结合生活实际案例,逐条分析法律对破坏公共安全行为的有关规定

1、法律严禁违反枪支、弹药、刀具、危险物品等管理规定 多媒体展示相关系列图片,并结合课本相关例子

(师)假设一位旅客带着一把弹簧刀上飞机,为什么机场人员要将其没收呢?带着一把刀又没有伤人?课本上讲的这些团伙也没有伤人,也未造成财产损失,为何要被处罚?

分析: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携带这些物品又可能给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带来损失,造成难以估计的后果。所以为了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由那些呢?(学)枪支管理办法,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消防法等。

2、法律严禁违反特种行业、公共娱乐场所管理规定的行为

(师)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还需要去饭店、影剧院、商场、展览管等公共场所进行活动。但是如果这些人聚多的地方一旦发生险情或是灾难,后果是很严重的。

多媒体展示:2001年12月25日洛阳东都商厦发生的特大火灾

(师)在事后的调查中发现,东都商厦的火灾造成如此严重的伤亡的原因很多,大事如果当时四楼的安全通道未曾被锁死的话,就不会有309条无辜生命的死亡。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引以为鉴。(师)最后商场的负责人等为什么要被判刑?

(学)他们的行为是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师)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我们从中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学)说明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并且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必须要自觉的遵纪守法。

3、法律严禁违反水路运输安全的行为

(师)一辆汽车、一艘船如果在马路上、河道中正常行驶,那是为乘客带来方便的旅途。可是如果像图片、漫画中那样,我想谁也不敢乘上去了。2001年就在安徽发生了一起船只超载事件,导致24人死亡,原因就是小船只能载20人,却载了50人。

船主的行为是什么样的行为?他们会受到什么处罚?

(学)是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违反了水路运输安全。其行为后果严重,将受到刑法处罚。

(师)除此之外,违反水路运输安全的行为还有以下几种(多媒体展示),你有没有作过这些事?如果你看见别人做该怎么办?(学)先阻止别人这么做,如果别人不听就向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报告

4、法律严禁违反民用设施、施工设施安全规定的行为 多媒体展示资料:一75岁老太太遛狗落窨井

(师)破坏窨井盖或者偷窨井盖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导致了什么后果?(学)违反民用设施、施工安全设施的行为,危害人的生命健康。

[课堂讨论]

1、我们日常行为中存在那些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需要纠正?

2、法律虽然坐车了一系列的规定,但是生活中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还是屡屡发生,这说明维护公共安全不仅仅需要法律,还需要什么?

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标 篇3

【关键词】美术鉴赏 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

在我国不少高校中,公共美术鉴赏教育传统的做法是以史为线索的美术欣赏授课方式,教师往往是从原始社会讲起直讲到现代或近代,学生从中了解了美术史的发展。多年的实践经验使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的美术史教育确实在促进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了解美术发展的基本常识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公共美术鉴赏教育方式十几年单一的模式显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的不断提升。完成美术鉴赏需要鉴赏主体具备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美术鉴赏能力不等同于一个人的智力或者一般的理解能力,需要一種直觉的判断,其来源于对艺术语言的感悟、情感与体验,建立在于长期的、专门的教育与训练基础之上。

笔者力图从高校公共美术鉴赏教学的一般规律出发,结合高校公共美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形势,确立高校美术鉴赏教学教育思想及教学目标。

高校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思想定位,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也是不同于中学美术欣赏课之处。“在中国语言中,美术鉴赏与美术欣赏仅一字之差,而且往往被通用。但是,深究起来,这两者之间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差别。鉴赏除包含了欣赏的意识外,还有鉴别的意思。因此,欣赏意味着对某观察对象采取基本肯定和赞赏的观点;而鉴赏则不然,它还包涵采用分析辨别,以至分析否定的态度。所以,美术鉴赏的内涵要比美术欣赏的概念更广泛,在具体的要求方面,也更高一些。”

欣赏是单一的判断依据和观点,它所蕴涵的知识和分析逻辑判断相对来说是简单明晰的。观者站在作者的立场来观察了解作品,希望从这个过程当中来和作者产生共鸣,来理解作品。欣赏符合中学生的年龄段和知识结构特征,他们想了解这个丰富瑰丽的艺术世界,他们极为需要在美术教师的引导下,来学会从正确的道路迈进艺术欣赏的殿堂,为他们未来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形成奠定基础。而大学生无论从身体的发育和思想的形成已经基本成熟,他们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他们对教师的授课内容不仅仅是单向的接受,他们渴望的是在怀疑、甄别里来接受新的知识。鉴赏可以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的这种希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衡量判断的心理寻求。

公共美术鉴赏所涉及的知识面更广,具有一定的美学思辩性。高校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思想定位,应首先明确高校公共美术鉴赏课教学是面对全体大学生,从属人文教育的教学,应是将美术作为文化来学习,是确立在多元文化艺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基础之上的美术鉴赏教学。

正如全日制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所说:“只有在多元文化的观念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多元美术观念,才能使美术教育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充实,而且所提供的视觉样式更加丰富。这些不同的视觉样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选择空间,让他们找到自己所喜欢的视觉方式。通过这些丰富的视觉样式,学生可以体验到更加多样的文化情趣,满足自己的认知和情感上的需要,从而充实自己的心灵。”

更多地从文化的角度去认识公共美术鉴赏教育,而不是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待公共美术鉴赏教育,只有这样,我们会更多地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选择教学方法,组织课程内容;淡化所谓的学科中心,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努力将美术鉴赏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想方设法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人手;在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认知的环境中展开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让学生在丰富了自己的视觉样式的基础上,在理解多元的美术文化的基础上,加深对美术文化的学习和理解。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确立的教学目标是: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指导方案》的教学目标,首先是要明确公共美术鉴赏是一种审美教育。所以在施教过程中,不是简单的灌输给学生美学方面的理性知识,而是通过鉴赏活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审美活动,使学生在鉴赏活动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

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使学生可以更广泛地接触人类文化成就,因为优秀的美术作品,就代表了人类文明的成就。学生只有在深入了解中外美术作品的发展历程,才能进一步地理解美术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成就和作用,才能深刻理解美术作品与社会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才会有助于达到“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的目标。

公共计算机课 篇4

微课又名微课程,是1960年由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提出来的。微课是由微视频为核心资源,同时包括教学设计、素材课件、联系测试与教师点评等辅助资源的支持多种教学方式的在线网络视频课程。

翻转课堂是指以课堂面授教学为基础,再利用多种教学工具来实现教学过程重组,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即学生在课前通过看视频(如微课、慕课等)、网上讨论、查阅材料等进行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疑惑进行解答,开展师生间的讨论交流,共同研究解决重点和难点的教学模式。

二、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现状

公共计算机是高校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该课程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操作知识。随着计算机深入到各行各业,与之相关专业的课程中涉及的计算机知识已经和公共计算机这门课程密不可分。墨守成规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知识的需求。然而,常规的公共计算机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地域发展不均衡、中学阶段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投入不高等原因,导致学生掌握计算机的能力层次不一。这就给高校授课教师的教学大纲、讲授方法、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教学中多理论少实践

大多数高校的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地点都在机房,采用传统的教师先演示,学生再上机进行操作的教学模式。公共计算机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知识点多,加上学生人数多,教学设备、场地限制等原因,学生在屈指可数的上机操作时间内,难以消化理论讲授中所学的知识,教师也很难开展针对性地指导,缺少课堂互动,影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强。因此,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

高职院校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出于对普遍适应性的考虑,一般采取选择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评方式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是按照教材的设计开展的,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教师讲授一堂课,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没有收获,基础较差的学生感觉没学懂知识,教学没有针对性,效果不好,教学目的也很难达到。因此,只有针对不同知识结构、不同专业发展、不同个性特征而灵活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更加符合教育的理念,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引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缺少教学资源,难以创新

现有的教学模式大多为学生先课前预习,教师课堂讲授,学生再上机操作。学生在预习阶段,学习资源主要来自教材,导致课堂上教师大部分时间讲解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难以引进新知识。随着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数字设备的普及,在移动设备中获取教学资源已必不可少,微课、慕课等正是符合移动学习的新教学资源。因此,针对课程的微课教学视频的教学资源库建设已迫在眉睫。

通过以上几点分析,在公共计算机课程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教学,必须努力开发建设公共计算机课程的微课教学视频库,探索在常规教学中实现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三、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中实现翻转课堂必须涉及到课前和课后学生的自学和复习环节,同时离不开教学课件的支持,否则难以实现课外课内的有效衔接,也就无从谈起“翻转课堂”。传统的教学课件时间长、节奏慢,学生没有耐心和兴趣观看,也很难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这种需求下,时间短、针对性强、交互性好的“微课”受到青睐。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从被动学转换为主动学。通过微课学习公共计算机课程,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其中主要探究在如下方面的问题。

1. 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库

优质的教学资源决定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微课支持下实现翻转课堂,必须为学生提供课前自学、课后复习的高质量微课教学资源,并结合微教案、微课件等学习资源,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库。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层次不一,可以分层次设计建设微课资源,由浅到深,循序渐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做,实现学生的整体进步。利用1—2年时间,组织教师制作公共计算机课程的微课资源库。根据每个章节的教学目标,细化到单元,多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运用经典实际案例建设教学资源库。将整合的教学资源上传到校园网,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根据学生的浏览次数,反馈情况,进一步完善充实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优质微课资源。

2. 任务驱动式的课堂互动模式

任务驱动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从学习者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学习方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学习法使学习目标十分明确。从教师的角度说,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公共计算机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意识。

3. 建立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充分利用时间强化巩固知识,还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自主放在第一位,可见其重要性,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就更不要说合作与探究了。但是现在的学生所缺少的往往就是学习的主动性,经过观察和调查发现缺少学习主动性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记住课堂上老师所讲的重要知识点,而课下又无从寻找,久而久之就失掉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最终导致厌学的情绪。而微课的可移动性和细化、形象化、透彻化的特点正好弥补了传统教学的这一缺点。所以说微课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资源拓展的手段。

四、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机遇,将微课和翻转课堂引入课程教学之中,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潮流。微课支持下的公共计算机在线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不再依赖教师的课堂讲授,而是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安排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意义上实现了翻转课堂。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以教学时间短、主题突出、目标明确等特点,更适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公共计算机课程为例,通过制作和开发该课程的微课,解决在实践教学中的问题,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微课,公共计算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刘万辉.微课开发与制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9.

[2]曾祥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翻转课堂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7).

[3]金燕.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4,(23).

[4]汪岩.微课支持下的翻转课堂模式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0).

公共安全教育 说课教案 篇5

贵溪市实验中学 罗小玲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关爱生命,预防溺水》。

中学,正是青春张扬、理想起帆的重要阶段,可令人遗憾的是,每天我国中小学生有近四十位同学死于意外,一年下来就有近14600名,数据令人震撼。意外溺水已成为全世界儿童意外死亡的首要原因。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中小学生因溺水死亡的人数占学生意外死亡总人数的43.59%。事实上,这些意外有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可由于学生缺乏应对意外事件的能力,意外演变成了悲剧。

来这之前,我对我校高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会游泳的学生占42%,暑假会去游泳的占28%,即使家长不同意也会去游泳的占17%,了解预防溺水知识的占53%,懂得施救溺水者的占14%,会做人工呼吸的学生为零。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之本,在于立人,立人之道,生命优先。因此,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工作,并且这些工作不应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让理论演变成具体的求生技能。暑期来临,天气炎热,学生外出嬉水增多,非常容易发生意外。这节课我就以游泳溺水为例,希望同学们通过这节课掌握一些最基本的溺水急救常识,以保证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

首先进行教材分析:

一、说教材

本节课出自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的安全我知道》(高中适用)第十三章《意外伤害》篇中的第1、2、3小节。本节课分三个部分的内容:①预防游泳溺水;②正确施救溺水者;③学会做人工呼吸。本节课贯穿了《意外伤害》以后的整个教学,是学生进一步了解《掉进冰窟窿》《野营要注意安全》《煤气中毒》等专题的基础,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本节课中会重点讲到“怎样做人工呼吸”,这个知识点对意外伤害都是通用的。可以说,本节课的内容遵循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的规律,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溺水救助知识和技能。

接下来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防溺水的有关知识,不断提高自身安全意识; 【能力目标】:当意外来临时,能运用所学知识,实现自救,甚至救助他人; 【情感目标】:珍爱生命,安全第一。

当我们对教材进行了分析并且了解了教学目标之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2、教学重难点

《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中小学要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教师要将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自救自护与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相结合。依据以上要求,我设计本课的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了解防溺水的有关知识,通过演习让理论知识变成实践本领; 【教学难点】:学会自救,掌握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方法去救助他人。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来完成本节课的任务呢?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1、教法

①讲授法(学生自读为主);②多媒体演示法;③讨论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

2、选择以上三种教学方法的依据:

①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方法。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一般来说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由感性过渡到理性,教师应有目的地给学生做演示,让学生动手操作,便可以有效地突破难点。

②根据学生的感性认识的特点,利用多媒体,把不易理解的难点(比如怎样做人工呼吸)展示出来,这样就能更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③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的主动参与者。”所以,在教师讲授知识前,不如先让学生静下心来读课文,养成自读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点的能力。

⑵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获取知识。通过观看视频,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归纳能力。高中生的智力水平接近成人高峰状态,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事实证明,课堂上恰当地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技能,以求学得快,记得牢的效果,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策略。⑶通过现场操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所需教具有多媒体。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大部分:①多媒体导入;②传授新知,形成技能;③课堂小结。⑴导入。为了让学生能加以重视,用约5分钟的时间进行导入部分,这部分包括话题引入、案例警示及播放《溺水事故接连发生,学生暑期安全再敲警钟》视频,让活生生的现实引起学生的警觉。

⑵传授新知,形成技能。用约37分钟的时间进行正体部分。这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预防游泳溺水,正确施救溺水者及学会做人工呼吸。重点放在施救溺水者上,难点在于如何教会学生做人工呼吸。

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一步,我先讲“预防游泳溺水的方法”,让学生通过一小段视频并结合课本上罗列的要点,让学生知道“如何安全游泳”。第二步,告诉学生,做好了第一步,万一还是溺水了,我们该如何自救,遇到了其他人溺水,我们该怎么救助他人。在这一环节中,我准备的两个教学视频(《自救》《救助溺水者》)都非常好,有针对性,画面美观、讲解清楚,学生一看就能明白;第三步,讲溺水者被救上岸后,如何紧急急救。这里是本节课的难点。我们通过观看视频,然后由学生亲自演示来突破难点。此环节包括控水、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法。控水(“肩背倒立倒水法”“伏膝倒水法”)比较容易掌握。因为时间关系,也考虑到学生不可能什么都学会,就挑了两个简单有效的做人工呼吸的方法,即口对口人工呼吸及胸外心脏按压法。虽然这两种方法相对来说属于简单的,但对于初次学习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这个过程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要反复操作,直到救助动作熟练无误为止。

⑶课堂小结。苏联著名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曾写道:“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我将用约3分钟的时间进行课堂小结,还是想提醒学生“夏季游泳,注意安全”,告诉学生遇到意外不要慌张,要冷静对待,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救及救助他人,避免意外伤害,共创和谐社会!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公共计算机课 篇6

【关键词】化学与公共安全 教学实践 通识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46-01

化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一种主要方法和手段,是基础学科。随着化学在公共安全领域的运用日趋广泛,相当程度上化学可以贯穿在公共安全事件的预防、处置、救援和事故原因调查的全过程。通过学习,学生可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基本掌握化学知识与化学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的应用。对学生知识结构的改善,视野的拓展,面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与施救能力的提升,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者就如何提高化学与公共安全通识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探讨。

一、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上海大学实行的是短学期制,通识课的课时少,而该课程涵盖的内容繁多,包含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及生物化学等各专业的知识,如化学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技术等;公共安全领域问题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等等。内容如此繁杂,涉及面广,限于课时等因素,教学内容的甄选尤为重要。考虑到本课程开设对象是全校不分专业不分年级的学生,课程内容的选取尽量不涉及过于专业的化学知识,也不求理论的系统性,而是注重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内容以分专题的形式,介绍一些公共安全领域中常用的化学知识与技术,涉及食品污染及防治,医药安全,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及应对措施,毒品预防及应对措施,火灾事故预防及安全逃生,刑事侦查及化学反恐等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

二、以典型案例为引导,以点带面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化学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几乎每年都有相关的重大新闻事件发生。课堂上联系此类典型案例讲解化学知识, 阐述其对社会环境造成的影响, 容易调动学生兴趣。例如去年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火灾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就为危险品化学运输安全及应对措施专题中危险化学品存储提供了素材。在播放新闻报道后,对事件中涉及的主要危险化学品的化学性质及其存储安全进行讲解,提出此类事件中如何自我应急处理的办法。引导学生推广至常见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及应对措施。这样结合热点新闻事件讲解化学知识, 层层剖析,启迪学生思维, 增强了学生的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多媒体是目前普遍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学容量大,可节约大量的板书时间,且具表现能力强、内容安排灵活方便的特点。特别是在化学与毒品专题,通过多媒体照片可以直观地呈现!如走私贩卖的海洛因因制造方法和纯度不同,可呈乳白色、浅黄色、浅红色、浅棕色及浅黑色的块状或粉末,以此加深学生对毒品的认识与识别。同时插播一段吸食毒品后私家车司机驾车在某小区门口肇事的视频,寓教于乐!学生意识到毒品离自己并不遥远,对禁毒从自己做起有更深的体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除此之外,还有,如食品安全中化学臭豆腐的制作过程,各种消防器材的使用等,在相应专题的教学过程中播放几分钟,能起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四、设置情景问题,加强课堂互动。

每个专题讲解完后,设置与典型案例类似的情景问题,进行角色互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比如在危险化学品运输安全及应对措施专题中,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问题。一辆满载浓硫酸的槽罐车在某村庄附近的公路发生泄漏,浓硫酸泄漏附近浓雾迷漫,附近村民报了警,假设你是负责此事故的最高指挥官,将怎样正确快速有效地处理?这时,学生需要对浓硫酸的理化性质有全面的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决断。首先用合适的木头堵住槽罐车泄漏点;其次用沙土围堵泄漏的浓硫酸,防止其扩散;接着需要石灰中和泄漏的浓硫酸,防止其对周围水源及土壤的污染。

当课程有了一定进度,我们提出一些课堂上没有深入介绍的课题,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前准备,完成资料的收集、ppt制作、整理成小论文,并在随后的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讨论、交流。在本学期提出高蛋白食品的正确烹饪、化学传感检测合成毒品等课题,在课堂进行集中讨论交流,学生的参与热情较高,取得理想的效果。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环节,有利于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孙玉波.试谈公共化学安全 [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三卷)[C].2013年.

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

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在一、二年级中开设体育选项课, 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 自主选择任课老师, 自主选择教学场地。在这个指导纲要实施近十多年里,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注重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高校公共体育很好地完成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务。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新时期对人才需要的变化, 高校体育教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因此, 有必要研究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1. 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教学内容缺乏变化。当前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体育教学内容缺乏变化, 为学生提供的选项内容不丰富, 教学内容的开设满足不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要。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可以为学生多开设一些教学内容, 一些条件差的学校, 为学生开设的体育内容非常有限。教学内容大多是一些传统的教学项目, 这些项目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缺乏变化, 虽然学校一直提倡教学内容的完善, 但实际上一些受学生欢迎的项目并没有开设教学, 这种供求的矛盾成为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2) 公共体育教学时间短。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公共选项课教学都是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选项课, 学生考试成绩合格后在三、四年级就不用上体育课了。选项课开设一般每学期是1~15或者是1~18周, 每周一次课, 一次课2学时90分钟。学生在大三、大四基本就没有选项课了, 学生锻炼的时间、机会也相对较少, 两年的体育课教学对大学四年来说, 时间相对较少, 一周一次体育课, 也满足不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要。

(3) 公共体育教学资源缺乏。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资源缺乏, 也是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存在的一个问题, 一方面公共体育教学场地资源缺乏, 学校对体育教学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较少, 很多教学内容因受场地设施的限制不能开设教学。另一方面, 体育教师资源缺乏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高校的体育教师工作量大, 一名教师每天要完成2次或者3次体育课教学, 还要肩负学校体育竞赛, 高水平团队管理, 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等任务, 教学管理任务的繁重使体育教师很难有时间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

2. 完善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的策略

(1) 创新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 首先要创新教学内容, 将一些趣味性、智力性、协作性的体育项目引入到教学中来, 学生感兴趣的网球、乒乓球、瑜伽、拓展训练、游泳等项目都可以开设教学, 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要, 完善体育教学内容, 活跃体育课堂学习的氛围。

(2) 创新选项课的教学模式。要敢于打破选项课的常规教学模式, 创新选项课的教学。可以尝试一周二次体育课教学, 学生在大三、大四选择体育俱乐部进行学习, 这样就可以解决学生体育课时间少, 在大三、大四没有体育课学习的现状, 使学生有更多、更长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达到体育锻炼的时间要求, 促进学生体育观的形成。

(3) 丰富公共体育教学资源。体育教学资源作为大学校园的优势资源应当得到较好的改善和充分利用, 高校要提高对公共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 加强对体育场馆的建设, 整合场馆资源、合理开放场地、改善现有场地的人性化设施、保证体育教学开展的需要。同时, 要加强体育师资力量的建设, 按照实际需要, 引进体育教师, 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 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科研, 为公共体育选项课的发展进行改革创新。

3. 小结

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育教学管理者与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思想, 敢于创新, 不断对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进行创新完善, 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勇.“体育教学俱乐部”与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版) , 2010 (02) .

公共计算机课 篇8

一、影响学生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

1.教学模式不够新颖

在大学公共日语课堂上, 传统的口语训练只局限于课文例句的阅读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形式。学生往往对老师总结的常用表达方式感兴趣, 并且也积极地去记忆, 但是缺少灵活运用的能力。日语口语往往是从语法的角度来表达的。由于缺少具体的语境, 学生的思维很难扩展开来, 所以很难准确地用日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2.学生缺乏自信

学生尽管知道口语训练的重要性, 但因为害羞, 或者胆小, 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一方面他们知道开口说日语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又担心说错, 所以即使心里很可能已经考虑成熟, 但是由于紧张说出来的日语也可能和想的不一致而出现错误。因此他们一般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表达, 而只是停留在内心的思维和表达上。这种缺乏勇气的做法很不利于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3.口语教学内容随意, 缺乏系统性

有的教师认为口语教学就应提倡口语的自然、简单、流畅。因此, 在教材的选择上比较随意, 甚至有时脱离教材采取即兴发挥的形式。这样的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 内容也散乱, 缺乏整体性。这种教学方法完全忽略了语言表达潜在的规律性, 也有碍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些口语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 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到在特定情景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交流, 即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实际运用日语语言的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 才能熟练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实际交流。

二、提高学生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几点设想

1.课堂系统练习

教师针对大学公共日语教学课时比较少这一情况, 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留出一部分时间对日常惯用表达等进行归纳、总结, 并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设置模拟场景, 让学生练习在不同的场合, 对于不同对象使用得体的表达方式。

比如, 日语里表示道歉, 请求对方原谅的用法比较多。根据场合、程度不同用法很多。有表示轻微歉意的;有正式、郑重的向对方道歉, 请求对方饶恕、原谅的;有一般语气的、礼貌语气的;有男性用语、女性用语等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并逐一讲解其使用场合, 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口语基本功, 又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使学生能够说一口地道的日语, 达到日语交流的最好效果。

笔者在口语课的教学中还发现, 大多数学生对于日语的表达仍然脱离不了语法的束缚, 虽然掌握了一些常用表达方式等, 但是做不到灵活运用。比如, 无论是用日语表达汉语意思还是用汉语表达日语意思, 都习惯于从语法角度去表达。而在实际的口语中, 有很多日语表达从语法角度反而不地道。例如:“部长有您的电话”。这句话学生很容易说成“部長、電話があります。”可是这句话从日语角度来看就成了“変な日本語”, 在日本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部長にお電話はかかっております”、“部長、お電話です”。这样表达才是“日本語らしい日本語”。在《实用日本语会话》一书中, 斯旺在同事们夸奖自己的日语水平时才告诉同事自己已经通过了一级考试时用了这样一句话:“あっ、実はご報告が遅くなりましたが、この前に日本語能力試験で1級に合格したんです”。这句话学生很容易翻译成“实际上我报告晚了……”。而谈话的场景并不是正式的会议而是同事之间的普通谈话, 所以说成“报告”就显得不合适了, 翻译成“啊, 我忘了告诉大家了……”则更恰当, 符合谈话的语境。相应的“啊, 我忘了告诉大家了……”这句话的日语表达方式也会因语境的不同而说法不一样。

在餐馆, 服务员和顾客的对话中:

客人:服务员, 给我看一下菜单。 /すみません。メニューを見せてください。

店员:好的, 这个给您。请您点好菜后叫我一声。/はい、こちらです。では、お決まりになったら、およびください。

…… (过了一会儿) ……

客人:对不起, 您过来一下。 /すみません、お願いします。

店员:好的。您点好菜了吗? /はい、ご注文はお決まりですか。

在上面这段对话中, “好的, 这个给您”, 用“はい、こちらです”比“はい、これどうぞ”或者用动词“あげる”等其他的表达方式更恰当。“对不起, 您过来一下”, 用“すみません、お願いします”更加体现出了日本人含蓄、礼貌的一面。

如何使学生能够说一口地道而流利的日语,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总结, 悉心研究。不能过分重视语言的系统用法, 而是应充分考虑语言的具体用法。通过学习大量的会话资料打好基础, 再设置实际场景会话, 让学生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总结语言表达不当之处, 再及时给予纠正。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开口说日语, 还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有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快速提高。

2.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比较

由于文化不同, 在实际的日语交流中, 因文化往往会导致误解的产生。例如:“検討させてください” (请让我研究一下) 与“考えさせてください” (请让我考虑一下) 都是在当场保留结论的表达方式, 也是使外国人感到困惑的有代表性的暖昧词句。说这种词语, 虽然也有可能实际进行研究或去认真地考虑, 但若是日本人歪着头或者皱着眉头说出来的话, 十有八九是表示拒绝。然而, 外国人因为是按语言表面的意思来理解的, 所以在事后知道是“ノー”时, 会生气地认为:“日本人は嘘つきだ” (日本人说谎) 。可是日本人认为面对面地说“不”字会伤害到对方, 所以希望对方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情来体察自己的想法。这种不用语言来表达而是靠表情来让对方体会理解的表达方式, 正是日本所持有的。

另外, 了解日本文化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日语的表达方式从而自如地说一口地道的日语。例如:“お茶が入りました。どうぞ” (茶泡好了, 请用) 、“魚が釣れた” (鱼钓上来了) 等本来可以用他动词来表达的句子, 日本人却常用自动词来表达。不用他动词“好く”而常用形容动词“好きだ” (喜欢) 等。日本人习惯用状态性的表达方式, 而避免使用意志性的表达方式。这种倾向可以说是日语的一大特征。这一特征也反映出了日本人重视顺应自然和社会的潮流而生存的倾向。说不好听的, 是因为缺乏与自然和社会的恶势力作斗争的力量。说好听点, 是重视传统和风俗习惯。比如, 生活已经如此欧美化的今天, 也没改变“畳とみそ汁” (榻榻米和酱汤) 的生活。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一特征, 才不会对日语的有些表达方式感到奇怪, 也才能够自如地用日语进行表达。

总之, 如果不了解日本文化及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 就会造成文化障碍。而这种文化障碍, 远比语言上的障碍难以克服的多。而日本文化的导入不但能够更好地促进语言的交流, 还有助于学生学会说更地道的日语。

3.丰富阅读知识

教师在口语教学中, 应适当选择与日本有关的小说、杂志、及报纸等材料让学生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从中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以及了解日本现代社会的现状及发展。这样学生在用日语交流时才不会感到陌生不解, 交流才会更加顺利。

4.采用网络、日本影视剧、录像等多媒体手段

教师采用学生看图片、录像、日本影视剧等反映日本的多种形式, 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内容为学生深刻理解、切实掌握、进而灵活运用日语创造了非常有利的语言环境。它还能启发学生留意在不同的氛围里, 各种人物会用哪些不同的语气及语言进行交流, 从而发现自己在交际中语言表达的不足之处, 激发他们学习日语的欲望。另外, 教师也有必要在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杂志、影视及相关的网站, 组织一些活动等达到引导学生扩充课外知识和应用日语的能力。

总之,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细心钻研,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灵活加以运用。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最大限度地排除学生的焦虑情绪, 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日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 教师要加强语言理论的学习, 拓宽口语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口语教学的新思路, 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日语口语水平, 实现口语的交流和交际性目的。

摘要:随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常用的惯用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导入日本文化;采用看日本影视剧、杂志、报纸、网络、设计场景会话等多种方式, 让学生进行练习,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日语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口语课,场景会话,口语表达

参考文献

[1]安淑英.如何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二外听说能力[J].宁夏大学学报, 2006, (6) .

[2]赵忠德.母语、外语与思维[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3) .

[3]石田敏子.日本语教授法[M].大修馆书店, 1998.

[4]于素秋.日语会话技巧篇[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方法初探 篇9

篮球课作为公共体育课在高校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发展, 在这个漫长的时期内,篮球课教学一直采用的是讲解—示范—练习—巩固的传统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更强调的是教师的教,而非学生的学。在这种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实现,对培养学生的自我篮球意识和锻炼意识作用不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被禁锢,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创造性会逐渐被扼杀,这就使得学生在篮球课上往往是机械的完成训练, 并不能享受篮球运动的乐趣。因此,必须要进行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方法的改革,要采用能够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创造性的进行篮球运动,让学生尽情的享受篮球带来的乐趣, 这才能推进公共体育篮球课的健康发展。

2 学生主体地位的内涵及实现

学生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来理解和感知教学内容,并进一步掌握知识,具备知识运用能力,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应该是不变的学习主体。作为学习主体,他们只有主动的持续不懈的进行学习,才能获得扎实的知识,才能具备一定的发展能力,才能提高自身学习素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要发挥其“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要鼓励学生发挥其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要在依托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的、创造性的进行学习。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就是要摆脱唯师独尊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学习,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并就问题展开讨论, 要给学生创造有利于发挥主体地位的学习环境,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

3 在公共体育篮球课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方法

3.1 构建和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给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营造良 好环境

3.1.1 构建和谐融洽师生关系,消除教师和学习主体隔阂

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应该只是教和学的关系,如果只停留在这层关系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将会有距离感,学生面对老师将始终怀有畏惧心理。因此,教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做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例如教师在篮球课前几分钟,可以跟学生交流一下当前学生感兴趣和关注的热点问题,比如很多学生都爱看NBA。体育教师可以在篮球课开始前与学生讨论当日或最近的比赛,对比赛中篮球运动员的表现进行激烈的讨论,当教师和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变得融洽,教与学之间的距离感会瞬间缩短,这就奠定了教师和学生关系的主基调,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3.1.2 构建平等师生关系,诱发主体学习欲望

长期以来,在体育课堂上,教师都处于高高在上的地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欲望很难被激发。因此,必须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积极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又要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要给学生营造共同探讨和互相学习的平等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随时提问,当学生不能快速消化某一篮球理论知识或技能要求时,教师要停下来等一等,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就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让他们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有助于诱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

3.1.3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习主体的主人翁意识

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打破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的局面,教师要给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权利,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学生可以质疑教师讲解的内容,学生可以和教师就某一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首先,教师针对某一难点问题可以采用民主讨论的方式,选择学生喜欢的训练方式。比如三步上篮是篮球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项目,教师可以和学生讨论能够让他们快速掌握三步上篮诀窍的方法,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不满意可以直接提出,教师也要悉心听取学生意见,积极的改善教学方法。其次,针对学生在篮球课上的表现,教师要以鼓励为主,可以给学生适当的引导,用恰当的方式指出其动作要领中不合理的地方,让学生感到学习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作用,同时让他们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角,只有进一步完善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快速的掌握篮球知识和技能动作。

3 . 2注重球感培养, 为学生主体学习打好基础

球感指的是对篮球的形状、大小、弹性。运行方向、运行速度、轨迹及控球者自身的动作的一种综合的精细的知觉。球感是篮球课上学生必须的训练项目,培养基本的球感对于提高他们的篮球水平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在篮球运球技术教学中,首先就是培养基本的球感。体育教师首先要规范学生的持球和运球的姿势,一只手掌握篮球,腰部微向前屈;另一只手护球,训练带球移动。其次学生集中固定地多次进行拍球练习,在训练中,渐渐掌握球的触感、形状、按拍球时的感觉、球弹起落下的直观体验等,提高对篮球的敏感度。最后将学生分为两两一组进行训练,一人负责运球,一人抢球,并不断变换角色频繁地进行联系,以此来训练学生对运球速度、方向的感觉并提高反应能力。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学生对运球时的球感有了很好地掌握,在此基础上进行运球技术的训练,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第一步,如果不注重球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无法激发。

3.3 采用趣味教学, 激发学生主体学习兴趣

3.3.1 游戏法

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体育游戏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 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着很大的作用。通过游戏能培养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同时掌握相应的体育知识和能力。在篮球运球技术教学时,一味地重复训练、练习某一个动作和姿势,很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失去兴趣,所以体育教师应选取合适的游戏方法,将篮球运球技术应用于其中,寓教于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在课余时间组织“花样运球表演”,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表演各种搞笑的、夸张的运球方法,由同学们选出最具创意的动作,获得相应的奖励。游戏法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他们主动学习。

3.3.2 比赛法

比赛法与游戏法的区别在于采用更加正式的活动形式,以比赛的形式来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运球技术,并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比赛有胜利与失败的结果,失败者接受惩罚,这样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例如:在课堂上组织一场运球接力赛,将学生分为两队,每队分为两组,每组学生依次运球至50m线处再回到起点与下一名学生“交棒”,在保证姿势正确的情况下先完成的一队获胜,获胜队可以要求失败一方接受适当的惩罚,通过这样,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篮球运球技术。比赛法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充分发挥了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能够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热情。

3.4 采用分层教学, 尊重学生主体差异

学生之间存在篮球技能差异。如果体育教师仍然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就会使一些身体素质差或者由于各方面原因体育总是难以达标的学生丧失篮球学习的兴趣,怕上篮球课,不想上篮球课,觉得篮球学习是一种负担,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师要采取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方法。将学生的篮球运球技术按程度分为好中差三种,程度较好的学生可以给与适当的指导,以其自己训练并继续提高水平为主。成绩一般的保证其完成课堂运球训练目标的基础上进行技术的提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应重点指导和训练, 先打好基础,培养球感,再适当的进行运球技术上的练习,以完成篮球运球教学的任务。并对他们加以耐心的辅导和练习,树立他们的信心,逐渐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从根本上消除他们对篮球课的厌倦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主动锻炼、主动学习。

3.5 鼓励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锻炼

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篮球知识和技能之后,教师在对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训练之后,可以在篮球课上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自主学习和锻炼,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引进门之后,他们就可以掌握自主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前制定一份自主学习计划表,让学生把对当节篮球课的安排写下来,比如先用5min热身、10min练习低位和高位运球以及三步上篮等,25min用来参与篮球比赛。通过这种让学生自主安排的方式,能够唤醒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让他们主动自觉的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练习计划,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

4 结语

英语公共演讲课的教学研究 篇10

一、英语公共演讲课的实施重要性

首先,基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观要求。英语公共演讲不仅与演讲者的英语口语水平有关,还与其人生阅历、人文知识、思辨能力、仪态举止等方面密切相关,所以,英语公共演讲是考验外语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一门艺术。英语公共演讲课的实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外语学习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其次,基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日益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跨文化交流日趋增多,对外语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型人才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摆脱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英语公共演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将会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以及自身工作需求。

二、英语公共演讲课的教学策略

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公共演讲能力层次是教育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作为英语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不仅仅要具备较强的英语专业能力,还需要在思想方法上进一步深化教学认知能力。本文秉持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为原则,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首先,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公共演讲的紧张情绪。恐惧公共演讲是经验欠缺者的共性特点,尤其是学生在英语公共演讲时,常常出现语言表达混乱和怯场等状况,这些紧张状况都是学生缺乏自信的表现。虽然学生是英语知识的认知主体,但是不忽视在演讲之前的教师指导作用。因此,在英语公共演讲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英语演讲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

学生对演讲的恐惧主要源于演讲经验的欠缺和对演讲效果的担忧,教师应有意识地指明演讲过程中容易发生的状况,以此引导学生克服困难,要让学生了解开设英语公共演讲课的目的并不是要让他们成为演讲家,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综合素质能力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个学生的内心都希望自己的演讲能够给听众带来成功的印象,但是一旦让学生实施演讲,却又害怕失败而不愿开口,或紧张忘词、或仪态举止拘谨,从而不能将一篇优秀的演讲稿诉诸于众。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演讲的恐惧感,了解怯场是英语演讲的一种普遍现象,反复的演练会减少紧张感。

其次,加强英语公共演讲的理论教学。目前,国内英语演讲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均衡,关于英语公共演讲课的设置,教师时常过度重视实践研究而忽视演讲理论,关于演讲的分类、公共演讲的特点与要求以及演讲稿的写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都是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在注重实践的同时,加强演讲理论教学,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策略。

再次,组织学生观摩各类英语演讲视频。大部分学生在创作英语演讲稿的缺点之一是囿于背诵万能句型的模式,这种方法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和突发情况应变能力。因此,教师需要组织学生集体观摩英语演讲视频,比如,近年来受到异常关注TED演讲的视频,它集众多科学、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以及人的思考与探索。不同风格的演讲场景需要不同演讲内容与技巧,教师要利用现代科技,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学生可以在各类精彩的英语演讲视频中仔细观摩着重于英语演讲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将演讲稿完美表达,分析各类英语讲稿的布局结构、临场应变技巧、逻辑思维能力等等。同时,他们也会意识到商务英语演讲、科技英语演讲与普通用途的演讲存在的差异。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视频,激发学生演讲的兴趣。

最后,模拟英语公共演讲的实践活动。在模拟英语演讲的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素材、结演构安排、提纲写作等步骤将演讲稿的内容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有理有据,有条不紊地传递出信息给听众,所以在公共演讲之前,学生经过预习演练的过程,可以提升自信心,不断完善演讲技能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总之,英语公共演讲课切实符合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它的潜在价值是无形的。所以,将其纳入我国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中是未来发展必然的趋势。

摘要: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英语公共演讲作为一种有力的交际手段,在国际社会交流和合作中被广泛应用,英语公共演讲的也逐渐成为国内英语教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试析了英语公共演讲课在高校教学中的教育实施重要性,并就英语公共演讲课的教学策略做了研究。

公共计算机课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机房 实验教学 机房管理 机房维护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89-02

当前计算机通信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应用的迅速推广,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的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学科、各领域的发展,与此相对应的是计算机教学对公共计算机机房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着素质教育工程的推进,计算机实验教学、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公共计算机机房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重要场所,目前承担着大量的实验教学与辅助教学任务。随之尤为重要的是计算机公共机房的管理与维护。另外,计算机公共机房除了承担正常教学任务外,还承担着其他的职能。如何更好的管理和维护计算机公共机房的资源是高校公共机房管理人员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现状

1.承担任务重。目前,计算机机房承担着《DSP硬件电路设计基础》、《虚拟仪器》、《Matlab》、《AutoCAD》等已经普及的实验教学课程外,还有全校师生文献检索等科研辅助任务、学生自由上机学习、上机考试、网上选课等。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机房还有各种专业技能、证书培训等任务。

2.软件维护难度大。教学和应用软件数量多且不断要进行版本升级,操作系统经常要安装补丁,杀毒软件不断需要更新病毒库。学生有意无意修改系统参数或删除重要系统文件,影响系统运行,甚至导致系统崩溃。另外,各种病毒随时都会侵害计算机,一旦计算机感染病毒,可能导致整个机房的计算机瘫痪,严重影响正常教学活动。

3.硬件故障频繁。公共机房开放时间长,计算机使用频率高,使用人员范围广,从而导致计算机硬件故障频繁,经常出现问题的部件有:主板、内存、硬盘、USB接口等。此外,由于高校普遍存在经费紧张问题,计算机使用年限时间长,设备老化严重,给维护工作带来困难。

二、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

(一)管理措施

1.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是机房一项重要工作,一支具有实力雄厚的实验技术队伍是培养具有现代化综合型人才的基础。一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和提高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使之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二是加强学习,提高能力。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快速,教师只能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业务能力,才能适应发展需要。三是完善考核制度,激发工作积极性。

2.完善规章制度,加强设备和器材管理。针对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工作繁杂的特点,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有必要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和办事流程,方便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管理设备和器材是机房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机房设备和器材种类多、数量大、包括教师用计算机、学生用计算机、交换机等网络设备及各种计算机配件等。一是做好设备管理登记工作,二是做好设备使用、保养和维修、更新工作。

3.端正工作态度,注重环境建设。良好的学习与工作环境有助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计算机对周围环境要求比较高,包括温度、湿度、空气等因素在内的周围环境对其正常运行有很大影响,所以加强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保持机房内合理的温度与湿度,二是保护机房清洁卫生,三是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二)维护方式

1.利用计算机技术,提高计算机维护效率。由于公共计算机机房的计算机使用率非常高,计算机常常出现问题,需要重新安装操作系统或安装情况非常普遍,因而对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管理和硬盘数据的保护是公共计算机机房的重中之重。根据本人在公共机房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在计算机软件系统维护中有以下两种实用的措施,一是在计算机上分别安装硬盘保护还原卡,二是采用GHOST软件来进行系统备份。硬盘保护还原卡具有硬盘数据保护的功能,通过它用一台平时管理的计算机,利用网络传送数据,可实现机房电脑数据的传送,从而实现所有计算机的维护目的。GHOST也能完成计算机数据维护,恢复1GB容量的引导分区只需要十分钟的时间,大大地提高了系统恢复速度。

2.提高防范意识,加强计算机数据安全。网络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机房系统安全工作在成为公共计算机机房安全工作的重要内容。据笔者所知,计算机病毒的传播具多样性。虽然机房管理人员规定上机学生不能私自在计算机上安装软件,且不允许访问不法网站等措施,但公共机房中的计算机数据依然被病毒所破坏,因此我们要对计算机进行必要的防毒及杀毒。

由于公共计算机数量多,导致对软硬件的问题难以及时响应,影响上机质量,甚至影响日常教学的正常运行。因此做好计算机使用记录档案,使故障的出现能及时处理和对今后出现的机器情况进行统计和防范。

3.规范学生管理,确保计算机使用效率。在很多高校普遍存在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人员少,临近大学毕业的学生一时又找不到实习工作的情况,如果能让一些喜欢计算机又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学生参与到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与维护中来,这不仅可以减轻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的压力,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实习的岗位环境。这种机房管理人员和学生共同管理的方式,不仅可以弥补机房管理人员不足的缺陷,又给实习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实习机会。

高校公共计算机机房担负着全校学生公共课的上机任务,上机学生多课程课目多、要求的实验环境条件不同,公共计算机机房管理也就显得繁琐复杂,机房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改进管理方式,才能更好地服务广大师生,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陶星名,纪伟昌,张建英等.高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与维护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5)

2.刘缨霞.谈高校计算机机房的管理[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党报,2008

3.张晓.高职院校计算机实验室管理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

(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太原 030024)

公共计算机课 篇12

交际法作为语言教学法, 起源于语言即交流这一理论思想, 具体说, 交际法的语言理论基础来源于两方面: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 D.H.的交际能力理论和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 (李予军, 2001:13)

Hymes在1972年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 目的是为了区分语言的交际观和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理论。他认为乔姆斯基所提倡的学习者拥有生产语法上正确无误的抽象语言能力是没有意义的, 同时, 他认为语言能力应该是一种结合交际和文化的更大概念上的一种能力。随后, 交际能力又被Canale和Swain (1980) 分为四个维度:语法能力、社交能力、话语能力和策略能力。语法能力是指乔姆斯基所指的语言能力和Hymes所指的“合乎形式”的能力;社交能力指的是对交际环境的理解能力, 如人际关系、共有信息和交际目的;话语能力是指对信息的解读能力;最后, 策略能力则是交际者开始、终止、维持、维护和更改话题的能力。

而在交际教学法理论形成过程中, Halliday提出的语言功能理论完善了Hymes的交际能力概念。Halliday (1975) 指出儿童学习第一语言过程中语言的七种功能:1.工具功能;2.规约功能;3.互动功能;4.表达功能;5.启发功能;6.想象功能;7.代表功能。同样的, 很多交际教学法的支持者认为学习第二语言也如同学习第一语言一样, 是使用语言来产生不同功能的过程。并且通过对交际教学法的实践, 其学习理论可以基本归为以下三原则:1.交际原则;2.任务原则;3.意义原则。 (Johnson, 1982)

二、中南大学学生英语学习及需求现状

中南大学公共英语每周共两节课, 一节是听说课, 另外一节是读写课, 目的是从四个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本人于2012年5月在自习教室对120名来自不同院系的大一、大二同学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 最终回收问卷113份, 排除空白卷和不完整问卷后, 筛选出有效问卷100份。问卷统计数据结果如下:

1.在英语水平方面:英语水平超过CET-6的同学比例为7%, CET-6为34%, CET-4的为33%, CET-4以下的为26%。数据分布为中间大两头小, 基本符合正常的英语水平分布规律。

2.对大学英语课程的看法:很有兴趣占2%, 比较有兴趣10%, 一般51%, 而没有兴趣37%。由此可见, 过半数同学觉得一般, 没有兴趣的同学居然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3.对大学英语课程中最感兴趣的部分:老师讲课占了29%, 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占43%, 四六级真题操练占20%, 其他占8%。

4.学生眼中掌握程度最能体现英语水平的能力:听27%, 说37.5%, 读17.5%, 写12.5%, 译11.5%。该数据反映出调查者认为听和说的掌握程度的好坏最能体现英语水平能力。

5.最希望大学英语课程中能加强训练的部分:翻译能力7%, 备考四六级8%, 口语交际能力83%, 语法知识2%。不难看出, 研究对象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

6.现实生活中的交际能力:很难开口18%, 只能基本的打招呼问候40%, 可以进行常规生活对话34%, 能顺利应对各种会话交流7%, 轻松和外国人进行无障碍交流包括学术交流1%。这些数据反映出, 我校学生在笔试基本能力水平分布较均匀的情况下, 口语交际能力却非常薄弱。

7.学生眼中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先学语法, 后不断操练例句8%;通过语言情景的创设, 在外语环境下培养语感后再系统学习语法知识46%;系统学习语法知识, 再提供交际话题让学生模拟对话18%;通过阅读各种外语刊物杂志小说, 在阅读中提高英语能力28%。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先通过语言情景的创设, 在外语环境下培养语感后, 再系统学习语法知识。

纵观整个问卷调查, 被调查者对我校英语课程积极性较低, 并且大部分口语交际能力差, 但认为听说能力最能体现一个个体的英语水平, 同时, 他们对于未来英语的应用期望偏向于交际, 因此, 产生了对口语交际能力培训的需求和对课堂中口语交际活动的兴趣。此外, 很大一部分同学认为通过语言情景的创设, 在外语环境下培养语感后再系统学习语法知识, 而这恰好是交际教学法的一般教学规律。由此可见, 借鉴交际教学法进行我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可行的。

三、交际教学法对我校大学英语听说课的改革启示

(一) 交际教学法增强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上应避免的误区

1. 交际法就是不教语法。

交际法并不排斥语法, 只是不支持传统的那种只教授语法规则的方法。交际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交际化, 认为语法知识是在与目的语的接触中潜意识的习得,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需要教授语法了, 并且脱离了语法知识, 根本谈不上交际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教学中, 我们要摆正两者的关系, 即如何在突出交际的教学过程中同时也能教好语法

2. 交际能力就是口语交际能力, 而不包括读写能力。

产生这一误解的原因是因为交际教学法强调语言在交际场合的运用和实践, 这一原则会使一些人误以为交际教学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实际上, 交际能力除了口头交际能力还包括书面交际能力。

3. 大胆说, 说错没关系。

对于学生很明显的语法错误若不及时纠正, 只会让他们形成习惯,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错误的知识通过交际操练变得根深蒂固, 并且在交流过程中传递给他人, 结果全班同学越学越错。

(二) 关于大学英语听说课改革的几点建议

1. 增加听说课及各种英语交际活动来创设有利的交际环境。

交际法要求学习者直接使用目标语进行交流, 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技能和规则, 因此, 我校应该增加听说课的比例来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口语交际的机会, 同时, 还要充分利用语言教室的多媒体功能, 通过观看英文教学片等来了解英美文化, 接触更多的地道的英语, 并鼓励学生积极模仿来提高交际水平。

2. 对学生进行水平划分, 分班授课。

在我校, 大二学生英语水平低于大一学生的情况并不少见, 因此, 通过严格和科学的英语水平测试, 来按水平进行分班授课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同学得到不同的针对性训练。除此之外, 分水平授课还能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产生互相促进的作用, 因为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 某一个体的进步对于另外一个个体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并且此作用将逐渐扩散到整体, 促进整体快速进步。

3. 对任课教师进行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

目前, 我校英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特别是口语水平, 因此, 我校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教师在教学理论、教师角色, 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组织上的培训, 使大批教师能够尽快适应和掌握此教学方法, 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

四、总结

在听说能力、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越来越重要的今天, 大学英语教育若不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改革和更新, 将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的人才。采用交际教学法中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达到增强听说和交际能力的目标。在交际教学法的采纳过程中, 应避免走极端, 生搬硬套, 要依据学校的具体情况, 取精华、去糟粕, 才能更好地实现当今我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Canale, M.and Swain, 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980 (1) .

[2]Halliday, M.A.K.Learning How to Mean:Explor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

[3]Hymes, D.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In J.B.Pride and J.Holmes (eds.) , Sociolinguistics:Selected Readings.Harmondsworth:Penguin Books, 1972.

[4]Johnson, K.Communicative Syllabus Design and Methodology[M].Oxford:Pergamon.

[5]Richards, J.C.&Rodgers, T.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上一篇:技术创新与设备管理下一篇:农业种植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