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音乐欣赏》课

2024-10-03

公共《音乐欣赏》课(精选11篇)

公共《音乐欣赏》课 篇1

随着教育科技的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对教育的渗透, 现代大学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几年来, 一种被称作慕课的教学形式, 引发教育界的极大兴趣, 它对包括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在内的传统大学教学, 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一、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利弊对比

慕课是MOOC的音译, 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译为大型开放性在线课程。慕课一词最早由加拿大学者Dava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在2008年提出, 这一概念经出现迅速在全球普及开来, 2012年得到井喷式发展。包括哈佛在内的国际著名高校纷纷建立慕课的网络平台, 注册人数数以万计并持续发展。2013年慕课进入中国, 清华、北大和复旦等国内知名高校纷纷宣布启动慕课建设, 加入发展慕课的行列。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将慕课比作教育史上的“一场数字海啸”, 预言它将掀起全球高等教育领域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慕课相对于传统教学有许多优势, 主要表现在:

第一, 规模大。传统教学的班级往往几十个学生, 而慕课的课程人数不限, 数以万计亦很常见。

第二, 开放性。慕课彻底打破了大学的围墙, 每个人, 只需要一个邮箱, 都可以参与到慕课课程中来。不受年龄、性别、国籍、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聆听到世界一流大学和教授的课程, 而且, 全部免费。

第三, 网络化。慕课课程全部在网上完成。教师将讲授的课程以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在网上, 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学习能力反复观看课程。为检验学习效果, 课后带有小测验, 小测验以通关游戏的形式进行, 即学生一关一关打过后, 意为顺利完成课程学习, 并且获得相关证书。

有位大学英语老师在网上发起一个关于慕课的问卷调查, 填表人数为267人。其中47.22%的人认为参加慕课, 有机会聆听到大师级的人物授课;40.55%的人认为慕课能使得学生找到自己喜欢的教学风格的教师;42.13%的人认为慕课能够开阔学生视野, 启迪学生思维, 使学生能够灵活安排学习时间。还有半数以上的人认为慕课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总之, 慕课比较吸引学生群体。

慕课相对于传统大学教育有着显著的优势, 但是也有教育者也指出它的缺点和不足, 认为它在教学方式上并无创新, 无非是用视频而不是面对面的方式来授课, 在一些应用型和技能型的课程, 如声乐、钢琴、舞蹈, 是无能为力的。更主要的不足在于, 慕课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态度是个考验, 有数据显示, 慕课的开课率虽然很高, 但是结课率非常低。2013年8月凯斯德尔文在《赫芬顿邮报》上说由圣何赛州立大学三位教授开发和讲授的三门慕课课程的通过率分别只有29%、44%、51%, 远低于预期目标。

笔者认为,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优势和劣势, 没有包治百病的灵药, 对于慕课, 也同样不是任何课程、任何学生都适用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

二、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引入慕课的利弊分析

总的来说,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鉴赏采用慕课形式, 由于课程难度和进阶行不太强, 实施起来容易引起学生兴趣, 也易于引发学生参与讨论, 是适合采用慕课这一教学方式的。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 它有一系列优势:

第一, 慕课将音乐大师“引入”课堂, 充分利用网络丰富多元的音乐资源和数字化教学平台, 扩大学生音乐视野, 拓展教学范围, 无疑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

第二, 慕课采用网络和现代化教学设备, 打破传统课堂的固定时间、固定地点的限制, 教学灵活, 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 而且对于学生感兴趣的音乐段落, 学生可以反复观看, 反复鉴赏。

第三, 由于音乐的多样性, 慕课可以兼顾不同音乐基础的学生, 尊重学生的音乐个性和音乐爱好, 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讨论音乐基础知识和热点问题。慕课真正落实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 翻转课堂, 更新教学理念。

如前所说, 慕课无法承担技能型和应用型之类的课程, 音乐鉴赏课中难免会有教师针对性地范唱和范奏, 而且, 面对面欣赏教师演唱和演奏, 其效果和看视频、听视频是不同的, 前者有着更生动的感染力, 这也是慕课无法做到的。

三、基于慕课思维的混合式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的设计

目前笔者尚未发现有现成的、合适的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的慕课课程, 可以直接引入课堂中来。但是可以采用慕课思维, 对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重新设计, 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将互动式教学引入并落实在教学各环节,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基于慕课思维的网上音乐课堂包括四大环节:教学资料的选编、教师导学、学生自学、互动讨论。

第一, 教学资料的选编。教师按照教学计划, 将网上相关的高质量视频或文字资料编辑起来, 分为一个个小单元, 每个小单元为一部分教学内容, 供学生下载。

第二, 教师导学部分。导学是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的一个概括、归纳和提问。导学资料除了视频和音频外, 可将教案分为文稿版和PPT版。文稿版是对主要教学内容的详细阐述, 如音乐艺术的分类, 各类艺术的概念、历史、艺术特征、代表性作家和经典作品等。PPT版是文稿版的精要, 将主要作品、观点和音乐知识浓缩汇集, 便于学生厘清每章教学思路, 掌握要点。另外, PPT版应以问题为线索,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听赏, 在对问题的探索中自主寻找答案, 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和音乐现象的独立思考和鉴别能力。配套的视频资料编好号码, 以供察看和欣赏。

第三, 学生自学。学生在对文稿进行阅读, 利用视频和网络资料对相应作品听赏后, 对PPT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 以个人名义写成以综述、曲目补充、鉴赏分析等为内容的帖子, 以小组为单位对每章拓展思考题制作为主题演讲视频, 反馈在教学平台上。

第四, 互动讨论。教师将教学内容分为若干章, 每章按教学内容的不同又可细分子板块, 同时将学生分为若干大组, 大组下设小组。每一组学生即一章的讨论版的版主, 负责管理、汇集、概述同学的讨论和观点。学生在对每章内容进行自学并回复后, 由负责该章的小组进行概述和主题演讲, 制作成视频。教师随时关注各章的学生自学和回帖情况, 与每章版主讨论, 指导完成各章的概述和主题演讲。

慕课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方法, 能够引起整个教育界的关注和欢迎, 也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教学方式创新遇到瓶颈的反映。随着教育手段和教学理念的现代化、网络化和国际化, 还将会有更多层出不穷的手段涌现出来, 教师们需要与时俱进, 更新教学观念, 熟练掌握网络和其他现代教学设备, 应对不同的挑战和机遇。

摘要:慕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对高等教育产生巨大冲击。相对传统课堂教学, 它有着诸多优势, 也存在一些不足。将它引入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堂, 设计慕课思维下的教学模式, 在翻转课堂、切实落实“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方面大有裨益。它对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关键词:慕课,高校公共音乐鉴赏课,翻转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继群, 张军.《高校慕课的发展、优势及建设》.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 .

[2]巴增丹.《慕课视野下的教学模式研究》.中国轻工教育, 2015 (3) .

[3]朱晓颖, 李美莹.《慕课本质探微》.课程教育研究, 2015 (8) .

公共《音乐欣赏》课 篇2

教学目的与要求

认知目标:理解公共安全的含义和破坏公共安全的含义及其具体表现,了解破坏公共安全行为所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比较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辩证的思考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规范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觉悟目标:让学生有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自觉地遵守法律规定,并能积极的和违法行为作斗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公共安全的含义和破坏公共安全行为的含义。

2、法律严禁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闻系列报道《石家庄爆炸案》(多媒体展示)(师)提问:

1、靳如超等人的行为造成了那些后果?

2、他们的行为属于什么行为?

3、他们都受到了法律的严厉制裁,给我们什么启示?(学生回答略)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明确维护公共安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授新课]

一、结合靳如超的犯罪行为和结果说明:

(师)公共安全是指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

其中,多数人是指不特定的多数人,使广大人民群众。

(师)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表现形式是行为,主观上是故意或者过失,在结果是造成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安全受到危害。

(师)那么我国法律严禁那些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呢?(学生通过预习回答)多媒体展示主要课本内容

二、结合生活实际案例,逐条分析法律对破坏公共安全行为的有关规定

1、法律严禁违反枪支、弹药、刀具、危险物品等管理规定 多媒体展示相关系列图片,并结合课本相关例子

(师)假设一位旅客带着一把弹簧刀上飞机,为什么机场人员要将其没收呢?带着一把刀又没有伤人?课本上讲的这些团伙也没有伤人,也未造成财产损失,为何要被处罚?

分析: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携带这些物品又可能给不特定的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公私财产带来损失,造成难以估计的后果。所以为了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由那些呢?(学)枪支管理办法,民用爆炸物品管理条例,消防法等。

2、法律严禁违反特种行业、公共娱乐场所管理规定的行为

(师)人们在紧张的工作、学习之余,还需要去饭店、影剧院、商场、展览管等公共场所进行活动。但是如果这些人聚多的地方一旦发生险情或是灾难,后果是很严重的。

多媒体展示:2001年12月25日洛阳东都商厦发生的特大火灾

(师)在事后的调查中发现,东都商厦的火灾造成如此严重的伤亡的原因很多,大事如果当时四楼的安全通道未曾被锁死的话,就不会有309条无辜生命的死亡。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们一定要引以为鉴。(师)最后商场的负责人等为什么要被判刑?

(学)他们的行为是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是违法犯罪行为。(师)这个案例说明了什么?我们从中应该吸取什么教训?

(学)说明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并且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必须要自觉的遵纪守法。

3、法律严禁违反水路运输安全的行为

(师)一辆汽车、一艘船如果在马路上、河道中正常行驶,那是为乘客带来方便的旅途。可是如果像图片、漫画中那样,我想谁也不敢乘上去了。2001年就在安徽发生了一起船只超载事件,导致24人死亡,原因就是小船只能载20人,却载了50人。

船主的行为是什么样的行为?他们会受到什么处罚?

(学)是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违反了水路运输安全。其行为后果严重,将受到刑法处罚。

(师)除此之外,违反水路运输安全的行为还有以下几种(多媒体展示),你有没有作过这些事?如果你看见别人做该怎么办?(学)先阻止别人这么做,如果别人不听就向公安机关等有关部门报告

4、法律严禁违反民用设施、施工设施安全规定的行为 多媒体展示资料:一75岁老太太遛狗落窨井

(师)破坏窨井盖或者偷窨井盖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导致了什么后果?(学)违反民用设施、施工安全设施的行为,危害人的生命健康。

[课堂讨论]

1、我们日常行为中存在那些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需要纠正?

2、法律虽然坐车了一系列的规定,但是生活中破坏公共安全的行为还是屡屡发生,这说明维护公共安全不仅仅需要法律,还需要什么?

公共《音乐欣赏》课 篇3

关键词:亲身体验;公共艺术;音乐欣赏

怎样在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呢?这就要靠音乐教师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来感受音乐,从而引导出学生丰富的敏感性。

首先,从课外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錄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一、用这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殿堂般的感受。教师紧接着再趁热打铁,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的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如此引导后的效果如下:学生有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的;也有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的;还有跃跃欲试想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的。教师只需微笑地带着欣赏、肯定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并对他们的表达方式做出一定评价,您的第一个想要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的目的就已经在自然而然中达到了。

二、教师一边让学生复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三、本人采用启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得出结论。

总之,我们音乐教师只有本着与学生合作,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多方位地让学生自主体验和学习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别开生面的优质音乐欣赏课,从而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感受和理解音乐的欣赏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产生深刻的情绪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激情,提高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冯立军.怎样在中职音乐欣赏课中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J].考试周刊,2013(14).

公共《音乐欣赏》课 篇4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产业结构由资金、劳力密集型向知识、智力密集型转换发展,它对人才的要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的那样:“这次革命对人类提出的与其说是技术要求,毋宁说是人才的要求;在信息时代,人类面临的新兴产业需要的与其说是物质准备,毋宁说是人才的准备。”未来所需要的人才,应是具有高度的创新思维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人才的艺术感受、想像和创造能力,已经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艺术素养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

在我国,随着普通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音乐教育在提高学生智力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完善个性等方面的优势作用日益显现,已成为普通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国开展音乐教育较早的清华大学校园里有这样一个有趣的公式:“8-1>8”它含义是:从繁忙的8小时学习时间里抽出一小时接受音乐艺术教育,7小时的学习效率反而会大于8小时的学习效率。

美国哈福大学有个著名的“零点项目”研究计划,他们认为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空间科学和尖端武器研究方面落后于前苏联不是科学技术教育的问题,恰恰是艺术教育远不及前苏联,才是造成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在世界100强大学排名第7位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自20世纪40年代起把正规的音乐课程纳入学科体系,至今已有60年的历史,并在1997年开始把音乐课程列入了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美国《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也把音乐确定为学校核心课程。国内外的教育经验都显示出音乐对于人的培养有着其他学科不能比拟的优势所在。

在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中,众多的综合大学选择《音乐欣赏》课作为最基础的公共艺术课程来开设,是非常高瞻远瞩的,因为《音乐欣赏》课是提高艺术修养,步入艺术殿堂的一条捷径,更是挖掘学生的潜质、开拓思维、提高创造能力的主要课程。但在近几年普通高校大量的合并和扩招的新形势下,要发挥公共《音乐欣赏》课对于人才培养的优势,亟需重新审视和完善对该课程的定位。

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学目的定位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1993年开始的普通高校的大量合并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高等教育更加普及化和大众化,但是通过调查显示: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令人担忧,据音乐问卷调查显示:当前在校大学生音乐素质存在“两多三少”的状况,即喜爱音乐的学生多,认为在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很有必要的学生多,但能识简谱的学生少(仅占2.6%),能掌握一种乐器演奏技巧的学生少(仅占0.2%),系统学习过音乐基本理论知识的学生就更几乎为零[1]。据笔者调查了解大多国民义务教育的学生到初中二年级就没有音乐课了,在这之前的音乐课也被当成是可有可无的课程,课时被为了升学和考试的所谓重要课程挤占和挪用。因此普通高等院校的基础音乐教育几乎就承担了音乐教育的大部分工作,成为国民基础教育体系中最后一个让学生接受正规音乐教育的机会和平台。

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后,各高校纷纷开始把音乐列入高校素质类课程供在校学生选修,但课程教学目的是借鉴了专业艺术院校对学生的要求,然而选修的学生为而非艺术专业,这些学生的特点是:音乐艺术的底子薄,又痛失音乐技术学习的最佳时间。因此出现了许多学生热情而来,报撼而归的局面。为了实现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对于人的全面培养的教学目的,重新对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学目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普通高等学校公共《音乐欣赏》课属于普及型的音乐教育,在当代音乐以一种文化现象而存在,已经摆脱了技术和审美的狭隘目的,音乐教育的目的也从技艺的习得转变成了对文化的学习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公共《音乐欣赏》应成为以音乐文化为素材,以个体体验为途径,既对受教育者实施美育,又能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想象力、改变传统的单一逻辑思维模式,培养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方式,使大学生在提高审美能力与音乐素养的同时得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发展,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丰富人文修养的高素质人才的课程。

因此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定位应为——对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并在学习和传承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定位

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层面向大众教育层面转化。2007年以山东省“艺考热”为代表的各类社会音乐考级热潮席卷全国,各主流媒体的选秀类节目如“超级女声”等在全国火爆热播,这一系列艺术现象的出现造成了艺术复兴的简单表象,但笔者认为这些现象仅仅是貌似的音乐教育大众化,实则为应试教育对音乐艺术教育造成了实质性的侵蚀。人们只注意到表面的繁荣而忽视了音乐艺术的本质其实是对文化的承载。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音乐教育限于传统和狭隘的认识,教学内容上重视音乐知识技能的教育,教学内容以专业音乐院校为范本,在当下对音乐教育理念的反思和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定位问题日益凸现。

当前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不仅要担负起对文化的学习与传承还要担负起高等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责任。不仅要兼顾中西方音乐文化艺术,同时还比较中西方音乐艺术的差别来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别,如:在中国音乐介绍的时候加入富有中国元素的ppt图片(如建筑、绘画、服饰、文字、礼仪、武术等),通过介绍中国音乐的同时对中国文化进行传达和梳理,根据不同地方特色,选择独特的地方性戏剧或曲艺(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昆曲等)进行试听。也可以对照同一时代的中西方音乐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对中西方音乐文化理解。

音乐不但纪录历史文化,也反映现实生活与情感。“音乐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符号,是大学生自我概念和个人身份的表达,是他们群体识别和社会身份的标志[2]”。当前音乐的传播途径也日益多元化、商业化,以及大学生审美心理的从众性及追求时尚等亚文化因素影响,促成了大学生对音乐的选择性偏差,在选试听内容时明显表现出对某一类音乐偏爱,为避免音乐审美的同一性危机、彰显音乐艺术的多样性,欣赏课内容上除了要选择传统的古典音乐也需要选择时代感强烈的,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各种音乐形式和内容,引导他们选择积极健康的现代音乐,如:歌舞剧、音乐剧、摇滚乐以及电视电影主题曲等,例如通过对音乐剧:《猫》的视听,感受人性的选择和善与美的思考。教学内容设计上,让学生不仅了解音乐作品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感受对人性中的善与美的歌颂,更要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美的过程释放和宣泄不良的情绪,培养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

因此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程内容的定位应纵观世界音乐艺术文化的同时兼具中国音乐和本土(乡土)音乐特色,同时也要兼顾文化传承和大学生人格全面发展两个方面的需求。以现当代的音乐形式着手,透过音乐艺术现象和社会现象,帮助学生理解作为文化载体的音乐艺术如何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传达人类情感。

四、公共音乐欣赏课任课教师素养的定位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后,公共《音乐欣赏》课成为了综合性大学的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径,音乐教育已经不是简单的技艺习得和培养,它更多地担负起了传承文化和健全人格的任务,这就对担任公共音乐欣赏课程任课的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定位的要求。

各高校的任课教师大多来源于专业音乐院校和高等师范大学的音乐学院,接受的教育基本上是以前苏联的所谓“学院派”的传统教学体系为蓝本,由于人员来源单一决定了知识结构的单一性,表现在教学中有重技疏艺的特点,而普通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希望通过进行音乐教育对人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的提升。音乐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种非常科学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和其他自然和社会学科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如:乐器制造与设计、材料化学联系紧密;声乐作品在表现上与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相互渗透;文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们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深浅各不相同。很多音乐作品创作和题材都受到经典名著、神话传说的影响,甚至是直接取材于当中的故事情节。因此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的技能与技巧,还需要有较好的人文修养,对历史、地理和其他自然学科都要有所了解,还应具备足够的想象力和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但是在高考艺术招生中音乐专业的文化分数要求很低,使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同时发挥创造新性教育的能力受到局限

为提高和完善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师的素养,首先应该从艺术师资招生的源头开始把关,并建立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加大非技艺类课程的课时量。如:在师范生的大学阶段课程学习中加入现代教学手段的培养,对在职在岗的现有公共《音乐欣赏》课教师进行有规律的针对性的在职培训等等。针对非专业学生的《音乐欣赏》课程,要求选配的任课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各类知识的能力,丰富的心理学及教育学知识,通过科学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不仅受到音乐美的教育,还可以汲取其他学科的知识,最大限度的发挥音乐在高等教育中的特殊功能,达到超越音乐本身的教育潜能的释放。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纵观公共《音乐欣赏》课程的发展,高等教育中的公共《音乐欣赏》课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已是不言自明了,但在近几年普通高校大量的合并和扩招的新形势下,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能否发挥最初设置本课程的目的释放其潜能-----增强对高等院校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想像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之成为促进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关键取决于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目的定位、课程内容的定位、任课教师素养定位的三个定位是否准确和具有可实施与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滕青.音乐教育的功能与高校音乐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6(3).

公共《音乐欣赏》课 篇5

关键词:满族音乐 传承 保护 公共策略

据史料记载,满族音乐最早出现于我国东北地区,在古代日本和我国中原地区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满族音乐的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各民族之间交流的日益增多,满族音乐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满族音乐能够充分体现出满族人民的独特思维方式和精神价值,满族音乐是其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为此研究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满族音乐的研究价值

近年来,随着学术活动不断活跃,研究满族音乐的人也与日俱增,研究方向也越来越新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通过满族音乐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满族音乐的起源、古代人们的审美及音乐思维模式,进而探索并总结满族音乐的发展规律,为未来音乐艺术的发展创新提供思路。

二、满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策略

(一)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是满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前提

满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只有政府将满族音乐的传承列入到其工作日程和发展规划中才能有利于其长远发展,目前已经有部分政府在实施该项方案,北镇市的满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该地政府根据人口特点建立了满族中学,在学校中学生能够学习满族音乐,政府还利用庆祝典礼和一些祈福等活动对满族音乐进行宣传,使更多人了解满族音乐。此外,保护满族音乐的相关法制建设也不容忽视,地方政府应积极制定并执行相关法规。要保护满族文化还要制定惠民政策,加大经费投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使更多人愿意投身于满族音乐的保护中。各级政府在满族音乐的保护中应占据主动地位,作为民族文化保护的坚实后盾。

(二)学校是满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平台

满族音乐的发展应从青少年抓起,在满族人较多的地区,学校的作用至关重要,应将满族音乐列入学生课表之中,使学生在学习文化课时不忘学习传统文化,还可在课余时间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以激发他们的民族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一些大专院校的作用,使更多的人了解满族文化。沈阳师范大学将满族音乐排演课程引入课堂,为满族音乐的传承做出了贡献,可见通过教育来传承宣传满族文化具有可行性。笔者针对该项举措提出几点建议:首先是建立满族音乐社团,以吸纳更多的满族音乐爱好者,在参加学校的演出活动时使更多的学生及社会人士了解满族文化;其次是召集更多的志愿者通过社会调研的方式了解满族音乐文化,使他们进驻满族人民聚集的地方,和满族人吃住在一起,从而通过对满族人生活习惯的理解进而更好的了解满族音乐的形成,以便对其进行更好的学习与传承。

(三)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

包括电影、广播、电视、纸质刊物等在内的媒体具有很强的传播作用,满族音乐可以利用媒体进行传播。纸质刊物是一种很好的传播载体,现如今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兴媒体得到广泛使用,为此,可以建立满族音乐网站,在使满族音乐爱好者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并喜爱满族音乐,通过网络的传播可以使更多人关注满族音乐并加入到满族音乐传承的队伍之中。

(四)举办“满族音乐文化节”等活动

举办“满族音乐文化节”等活动,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宣传途径。例如曾经举办的“沈阳清文化节”是由沈阳、辽阳、抚顺三市联合参与执行的,在该活动中观众能够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目,在吸引更多人关注满族音乐的同时还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在文化节上加入满族特有的工艺品服饰等展销环节,能进一步促进满族音乐的传承。

(五)充分发挥风景文化旅游区等的作用

在一些历史纪念馆、旅游风景区、文化广场等流动人员较多的地区,通过将满族音乐与地方文化项目有效结合,可以塑造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品牌形象。例如以“一宫三陵”以及其他清代历史遗迹为主,通过展开具有清文化传统特色的各种娱乐项目使人们更好的了解满族文化。

三、满族音乐的未来发展

在多元化的音乐格局中,随着更多的汉音乐文化融入到满族音乐文化中,使满族音乐逐渐失掉其原本特色,为此,满族音乐的原本特色需要大量研究者去挖掘与恢复,为使更多人能够了解到原汁原味的满族音乐,对研究者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者既要确保满族音乐得到很好的弘扬与发展,同时还要结合满族人民的生活特点创造出更多的音乐作品。

四、结语

传承与发展满族音乐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团体的职责,而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责任,满族音乐是我国的宝贵非物质财富,只有政府、教育机构及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团结一心才能使满族音乐得到很好的传承,使未来的子孙后代还能欣赏到独具特色的满族音乐。

参考文献:

[1]周坤.满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公共政策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2]高玉侠.满族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的思考[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1).

[3]于薇.满族音乐在校园的传承与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4,(18).

公共《音乐欣赏》课 篇6

一、教师要学会适时更新教学观念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渗透创新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中去,鼓励学生要敢于创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激发他们的创新动机和意识;还要注意问题的设计,有意识地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区别对待“欣赏”与“鉴赏”,真正做到变“欣赏”课为“鉴赏”课。

如,在《生命之歌》一课中,音乐用旋律层层反复、层层递进的手法,把对生活的无奈、对母爱的强烈渴望和对不幸命运的勇敢面对表现得非常到位。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力度、速度、音色、和声等音乐要素入手,通过不同层次的聆听,从音乐中感受母爱的伟大,体验音乐的核心内容——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还可以通过课堂延伸环节,让学生聆听《地球之歌》,观看灾难过后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在理解、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分析、评价音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表达对生命、大自然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人类生命的作用与意义。

在鉴赏过程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积极体验音乐之妙,展开想象;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有独创见解和自我发现。通过比较、判断,理性地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鉴别音乐、感悟音乐。让学生在鉴赏中提高,在比较中进步,在聆听中感受,使学生简单的“欣赏”行为升华为鉴别、比较的“鉴赏”行为。

二、教师要对课程进行整合、拓展

鉴赏音乐,首先要感知它的形式,然后再探究它的内容,要让课本以外的歌曲有选择地进入课堂,并把课外文艺活动的成果呈献给课堂。音乐家李斯特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与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淌着的血液。”可见,音乐鉴赏是较高层次的欣赏,融感官、情感和意志为一体。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听”,感觉音乐、感知音乐的形式美,引导学生广泛地汲取人类一切音乐文化成果中的养分,不断地拓宽自己的听觉感受领域,提高和完善音乐鉴赏能力。

如,新版教材歌唱篇中,教材所配备的音像资料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实践的积极性,教师就可以尽最大能力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世界各国不同的歌唱形式,在教材所提供资料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可从学生熟悉的维塔斯的海豚音和韩国影星Rain的约德尔唱法导入,引领学生从简单易学的歌唱形式《约德尔山歌》介入,再引领学生进入世界上最特殊的声乐形式之一《恰克合唱》,继而一步步走进难点“朝鲜板嗦哩”的学唱,让学生真正理解“板嗦哩”被称作“艰难的说唱艺术”的原因。

三、教法要灵活多变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注重师生交往,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不”;还要突破“知识传授”的旧有模式,改变旧的教学方式,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表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听完一首歌曲时,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充分发挥想象力,用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歌曲的感想。

如,《戏曲篇》一章涉及到了京剧知识。但学生对京剧知识的了解比较匮乏,对戏曲的了解仅限于戏曲的剧种,因此学生对此最不感兴趣。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教师就要及时更改教学思路,在介绍戏曲的四大功夫“唱”、“念”、“做”、“打”时,可以辅助几个动作,特别是在讲解“马舞”时,简化动作的难度,做几个蒙古舞中的“骑马”动作,启发学生根据生活中的场景去表演。有可能学生做得不够完美,但学生的兴趣能被调动起来。

新时期的音乐教师应拓展思路、创新教法,从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出发,以音乐为主体进行课堂设计与教学,让音乐课堂焕发无限的生机和魅力,让学生在情感体验的碰撞交流中去倾听、鉴别、感悟音乐,为学生营造一个广阔无边、色彩斑斓的音乐世界。

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现状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改革

2002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 普通高等学校在一、二年级中开设体育选项课, 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 自主选择任课老师, 自主选择教学场地。在这个指导纲要实施近十多年里,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体育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注重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高校公共体育很好地完成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要务。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发展, 新时期对人才需要的变化, 高校体育教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因此, 有必要研究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趋势。

1. 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 教学内容缺乏变化。当前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体育教学内容缺乏变化, 为学生提供的选项内容不丰富, 教学内容的开设满足不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要。一些条件好的学校可以为学生多开设一些教学内容, 一些条件差的学校, 为学生开设的体育内容非常有限。教学内容大多是一些传统的教学项目, 这些项目在公共体育教学中缺乏变化, 虽然学校一直提倡教学内容的完善, 但实际上一些受学生欢迎的项目并没有开设教学, 这种供求的矛盾成为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2) 公共体育教学时间短。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公共选项课教学都是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选项课, 学生考试成绩合格后在三、四年级就不用上体育课了。选项课开设一般每学期是1~15或者是1~18周, 每周一次课, 一次课2学时90分钟。学生在大三、大四基本就没有选项课了, 学生锻炼的时间、机会也相对较少, 两年的体育课教学对大学四年来说, 时间相对较少, 一周一次体育课, 也满足不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需要。

(3) 公共体育教学资源缺乏。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资源缺乏, 也是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存在的一个问题, 一方面公共体育教学场地资源缺乏, 学校对体育教学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较少, 很多教学内容因受场地设施的限制不能开设教学。另一方面, 体育教师资源缺乏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高校的体育教师工作量大, 一名教师每天要完成2次或者3次体育课教学, 还要肩负学校体育竞赛, 高水平团队管理, 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等任务, 教学管理任务的繁重使体育教师很难有时间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

2. 完善高校公共体育选项课的策略

(1) 创新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促进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 首先要创新教学内容, 将一些趣味性、智力性、协作性的体育项目引入到教学中来, 学生感兴趣的网球、乒乓球、瑜伽、拓展训练、游泳等项目都可以开设教学, 满足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要, 完善体育教学内容, 活跃体育课堂学习的氛围。

(2) 创新选项课的教学模式。要敢于打破选项课的常规教学模式, 创新选项课的教学。可以尝试一周二次体育课教学, 学生在大三、大四选择体育俱乐部进行学习, 这样就可以解决学生体育课时间少, 在大三、大四没有体育课学习的现状, 使学生有更多、更长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达到体育锻炼的时间要求, 促进学生体育观的形成。

(3) 丰富公共体育教学资源。体育教学资源作为大学校园的优势资源应当得到较好的改善和充分利用, 高校要提高对公共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加大对体育经费的投入, 加强对体育场馆的建设, 整合场馆资源、合理开放场地、改善现有场地的人性化设施、保证体育教学开展的需要。同时, 要加强体育师资力量的建设, 按照实际需要, 引进体育教师, 减轻体育教师的工作压力, 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科研, 为公共体育选项课的发展进行改革创新。

3. 小结

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是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体育教学管理者与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思想, 敢于创新, 不断对公共体育选项课教学进行创新完善, 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勇.“体育教学俱乐部”与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管理版) , 2010 (02) .

独立学院公共音乐课程建设研究 篇8

关键词:独立学院,公共音乐课程,教育现状

随着《艺术课程标准》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颁布和实施,公共艺术课程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一、独立学院公共音乐类课程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的欠缺。虽有专业音乐院校培养出一批批专业音乐人才,但真正能够达到胜任在独立学院音乐公共课程授课的老师却非常的欠缺。按国家教育部《课程指导方案》中要求,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一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主要原因在于通过原有的教育培养体制和模式所培养出的师资,第一是在专业类别上的不平衡, 造成数量的供需失衡。其二,教师的在某一专业方向的水平有一定深度,但知识的广度上却明显不足。

(二)教学理念创新的欠缺。国家教育部要求各独立学院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目标是要培养综合性强的高素质人才,然而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又往往不能将各相关课程、相关的门类进行交叉融合,这样不但使学生学习起来不全面、不系统,还由于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缺乏创新思维, 总是通过老师讲学生听的老套路,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生实践及交流的欠缺。目前独立学院虽已逐步开设公共音乐课程,但是在实践活动指导方面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第一,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所开开设的课程,其理论性都较强,这与学生在课后的实践活动之间缺乏关联性,必然导致学生课后的艺术实践活动与课程脱节;第二,目前对学生的实践指导尚未形成一个体系,缺乏完整性和整体性, 往往表现出突击性和盲目性。第三,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显现出大多数教师在综合学科上的教学能力较为欠缺的情况。第四,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广度上和深度上指导活动也受到一定的制约。

二、独立学院公共音乐课程问题应对

( 一) 师资力量问题的应对。通过独立学院的自主培养与努力,创建一个可以使不同艺术类科目教师相互交流和提高的学习平台。同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借助社会与政府的力量,为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师提供继续学习与提高的条件和机会。

( 二) 创新教学理念多元化的应对。身处这个信息量爆棚的时代,各种资讯不断的冲击着我们的耳膜。对于大学生这样一个年轻有朝气、有前进思想的群体,我们应该采取更为灵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吸引他们,并充分的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首先,在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中将电影、戏剧、戏曲、音乐剧等多种与音乐相关的艺术形式进行综合、提炼,引导学生积极的发现在这些艺术形式中音乐所起到的作用,以及音乐是怎样起到表达的作用。第一,除了传统的、经典的教学内容以外,可根据时事的变化加入新的、与时俱进的新鲜内容,在时期和地域的范围上进行扩充。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会检验并深化真理,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深化学生对音乐课程中所学习到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领悟。要多为学生创造艺术实践机会,争取艺术实践机会。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外各类型的音乐比赛,或者是观看各类音乐会或剧目的演出,还或者是采取实地拜访音乐团体或者当地著名音乐家等等多种形式来丰富学生的实践。

对于独立学院公共音乐课程教学中所用到的教材,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时的更新,提出陈旧的只是,补充进新鲜的内容,教师们教学的内容,要立于实践之上,要根据学生们的需要及兴趣进行教学。

公共《音乐欣赏》课 篇9

关键词:“西方音乐史”公共课,音乐美学,教学,学科交叉

小引

言及本质, 音乐学本身就是一门交叉学科。处于音乐学中心位置的音乐史学更是如此, 它从历史学中借来方法论, 透过这一通路, 音乐这门艺术的历史意义得以梳理和显现。而作为艺术史学的分支, 西方音乐史又有着特别的书写对象——即音乐作品。尽管西方音乐史的书写方式多种多样, 但在面对这样一个具有审美特质的对象时, 无论采用哪种书写过程, 都无时无刻不卷入着美学 (或哲学) 的理论, 因为也只有这样的音乐史, 才能够超越简单的史实罗列, 才能够处理一系列问题, 如音乐作品的形式与内容、音乐作品与作曲家 (甚至演奏家) 的关系、音乐作品与其所产生时 (或是当代) 的社会、文化的关系等。除开音乐作品这一西方音乐史的核心之外, 一切有关音乐的史实都发生于历史的审美意识架构之下, 都与历史的美学规律相联系。 (蒋一民:4) 因此, 西方音乐史与音乐美学这两个看似各自独立的音乐学学科, 其实内里总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然, 这一点对于西方音乐史专业的学者或学生来说, 有着根本性的意义, 可以说没有一定音乐美学的基础, 便无法真正胜任历史的研究。

在我国有条件开设西方音乐史的高等院校中, 这门课程几乎是所有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那么对于非音乐学或非西方音乐史专业的学生来说——即对于将这门课程当作公共课学习的学生们来说, 学习这样一门课程究竟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对于西方音乐史这门公共课, 大多数学生一开始并不了解其学习意义。若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即“学习西方音乐史究竟有何意义”, 答案也应该很容易寻找。理论指导实践, 这一点亘古不变, 那么, 学习西方音乐史, 是为了在音乐实践中, 在面对音乐作品时, 能够凭借所学的知识, 对这些实践对象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但是对音乐的了解, 却并不是仅仅靠着罗列史实就能完成的。毋庸置疑, 音乐史的基础当然是史实, 即以音乐作品为核心, 以及围绕其周围的作曲家、风格、流派、体裁……但这个核心一方面是史实, 另一方面也以活态存在于当下。那么, 仅仅知道这些史实, 还无法将历史的音乐与当下的活态的音乐统一起来, 还无法真正实现学习西方音乐史的意义。正如达尔豪斯在他的《音乐史学原理》中提出了多维的、复合式的音乐史写作方式, 在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 除了以史实为基础, 还要引入更加多维的视角。音乐的史实就像一个平面, 但仅仅一个平面还无法构成对音乐的立体理解, 只有在这个平面之上搭建起更多的平面, 才能形成丰满而立体的音乐历史。音乐史除了具有以史实建构为基础的平面二维般的实证性特征, 更重要的则是在此基础之上的由多维视角构成的立体的历史, 这其中以意义解读与审美判断所构成的层面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由史实拔高丰富而成的立体的音乐史, 具有反思性、批判性特征。上世纪60年代以来, 在“新史学”的带动下, 整个音乐史学界也经历了对自身方法论的反思, 研究方式从完全的实证式研究, 慢慢蜕变为更具有思辨性、反思性的批评性研究。于是, 在这样的整体倾向之下, 以上提到的特征和属性则变得尤为明显。

正因为学科本身具有这样的特征和属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学生在西方音乐史公共课的课堂上所接受到的最有意义的那个部分, 或者说对他们最具有实践价值的那个部分, 实际上并非史实如何, 而是面对这些史实所产生的价值判断 (或者说审美判断) , 以及这些价值判断是如何产生的, 这些内容实际上都具有音乐美学的学科属性。所以, 在西方音乐史公共课的教学中, 适当引入音乐美学的观念便是必须的了。当然, 所谓在教学中引入音乐美学的观念, 并不是要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审美, 而是以此作为引导, 让学生了解史学背后的美学前提观念。达尔豪斯在他的《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中说道“音乐美学……并不能规定人们应该怎样思索……审美判断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但是, 了解美学立场背后的前提观念, 也许并不是多余的无用之功。” (达尔豪斯b:2) 在了解这些观念的前提下, 学生便能够更加合理地看待音乐史中的史实, 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为历史的音乐, 也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存在于当下的, 作为现实的音乐。

既然在西方音乐史公共课中有必要引入音乐美学的观念, 那么具体应该如何引入呢?当然, 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 在这里无法、也不必要像专门的音乐美学课程那样, 详细介绍所有重要的音乐美学观念, 或者全面地介绍音乐美学这门学科。因此最为合理的方式, 便是在讲授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中, 寻找合适地切入口, 选择能够与史实紧密结合在一起, 并具有基础意义, 或最重要、根本的美学观念来向学生介绍。以下是笔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尝试。

例一, 在讲授课程开始之初, 需特别提出“学习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意义”这一问题, 并引出在上文中提出的观点。在讲授过程中应强调“西方音乐史这门学科不仅是一门历史学科, 更是一门关于音乐的历史学科”, 以此强调其音乐的属性——对于音乐这样一个处于艺术领域、有其审美特性的对象, 首先, 其实证层面的核心, 即音乐作品, 在音乐史被书写的过程中, 本身就经过了审美判断的筛选;其次, 鉴于编撰音乐史的主体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 所以在音乐史中, 编撰者在撰写历史、描述作品的时候, 无形中也是在对他面临的所有材料进行审美的判断。提出这一问题旨在让学生了解西方音乐史课程从整体上来讲都贯穿着音乐美学的特征。

例二, 在从总体上介绍西方音乐从起源直至20世纪的发展过程时, 同样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各个不同时期的总体特征, 进而引出与各个不同时期直接相关的音乐美学思想。例如, 可以在古典主义时期与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总体对比之后, 引出“纯音乐”与“标题音乐”这一对概念, 又可以进一步由这一对概念引出音乐美学关于音乐本质的讨论, 即形式-自律论与情感-他律论, 当然也可以再进一步地简单介绍这一对理论各自的发展变化。

例三, 在讲授二十世纪音乐的时候, 可以从音乐的传统元素一一瓦解这一事实开始, 引导学生观察这种现象的原因所在。接着从社会文化对音乐的影响切入, 其中可以特别提到20世纪纷繁芜杂的社会状况以及世界大战对人类带来的影响, 并由此引出阿多诺的音乐社会学观点。指出阿多诺在分析艺术作品时的根本出发点, 即社会是艺术的本源。 (于润洋:388)

除了以上提到的教学中的具体重点以及与之相联系的音乐美学观念之外, 西方音乐史课程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在引导学生认识西方音乐的整体线条时, 同样也应该具体涉及重要的作品。除了它们的其历史地位, 更要对这些作品进行一定程度的解析。在课堂上解析这些作品时, 毫无疑问首先应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形式上的分析。但单纯的技术分析并不能使音乐作品在社会-文化的语境中产生意义, 要使对作品的解析产生这样的意义, 必定要以形式分析为基础, 再引入释义学、符号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具有哲学-美学属性的方法。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西方音乐史这门课程的过程中, 会将社会-文化的史实与音乐作品作出较为肤浅、简单的因果联系, 例如, 单纯依据作品创作的时代, 或是将作曲家的轶事来对作品的风格和内涵进行解释。若引入以上提到的哲学-美学方法, 便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一问题, 从而引导学生从更深、更丰富的层次上来看待音乐作品, 而不是将具体事件与音乐作品内涵直接相联系。

小结

作为几乎所有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之一, 西方音乐史承载着其独特的功能, 即让学生了解整个西方艺术音乐的发展进程, 学习如何正确看待音乐作品这一既具有历史语境, 又具有当下审美意义的特殊对象。也正因为这一对象具有这样的双重属性, 在教授西方音乐史公共课的过程中, 必须随时随处卷入音乐美学、导入哲学-美学的方法, 只有以这样的方式去对待这门课程, 才能在课堂上让学生真正领悟到音乐作品的社会-文化意义, 以及历史上的音乐作品存在于当下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达尔豪斯:a.《音乐史学原理》.杨燕迪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年7月;b.《音乐美学观念史引论》.杨燕迪译.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年7月.

[2]蒋一民.“音乐史学的美学化”.《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年第2期.

[3]李秀军.“西方音乐史教学问题探讨”.《中国音乐》.1997年第2期.

[4]刘经树.“音乐史学——问题与思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3、4期.

[5]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0年1月.

英语公共演讲课的教学研究 篇10

【关键词】英语公共演讲课 重要性 教学策略

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交流方式,公共演讲能够有效地帮助人们实现特定语境下的具体交际目的。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英语公共演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越发显著,因此,英语公共演讲课程在国内高校中逐渐受到重视,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俨然成为国内高校英语教育领域一种趋势。

一、英语公共演讲课的实施重要性

首先,基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教育的主观要求。英语公共演讲不仅与演讲者的英语口语水平有关,还与其人生阅历、人文知识、思辨能力、仪态举止等方面密切相关,所以,英语公共演讲是考验外语人才综合素质能力的一门艺术。英语公共演讲课的实施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外语学习浓厚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其次,基于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日益发展的客观需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跨文化交流日趋增多,对外语人才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单一型人才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人们摆脱个人能力的局限性,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英语公共演讲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策划、组织、协调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将会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以及自身工作需求。

二、英语公共演讲课的教学策略

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英语公共演讲能力层次是教育者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作为英语知识的传播者,教师不仅仅要具备较强的英语专业能力,还需要在思想方法上进一步深化教学认知能力。本文秉持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指导性为原则,采取如下教学策略:

首先,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公共演讲的紧张情绪。恐惧公共演讲是经验欠缺者的共性特点,尤其是学生在英语公共演讲时,常常出现语言表达混乱和怯场等状况,这些紧张状况都是学生缺乏自信的表现。虽然学生是英语知识的认知主体,但是不忽视在演讲之前的教师指导作用。因此,在英语公共演讲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英语演讲心理素质方面的问题。

学生对演讲的恐惧主要源于演讲经验的欠缺和对演讲效果的担忧,教师应有意识地指明演讲过程中容易发生的状况,以此引导学生克服困难,要让学生了解开设英语公共演讲课的目的并不是要让他们成为演讲家,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综合素质能力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每个学生的内心都希望自己的演讲能够给听众带来成功的印象,但是一旦让学生实施演讲,却又害怕失败而不愿开口,或紧张忘词、或仪态举止拘谨,从而不能将一篇优秀的演讲稿诉诸于众。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演讲的恐惧感,了解怯场是英语演讲的一种普遍现象,反复的演练会减少紧张感。

其次,加强英语公共演讲的理论教学。目前,国内英语演讲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不均衡,关于英语公共演讲课的设置,教师时常过度重视实践研究而忽视演讲理论,关于演讲的分类、公共演讲的特点与要求以及演讲稿的写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都是需要教师传授给学生。同时,教师在注重实践的同时,加强演讲理论教学,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策略。

再次,组织学生观摩各类英语演讲视频。大部分学生在创作英语演讲稿的缺点之一是囿于背诵万能句型的模式,这种方法导致学生缺乏创新思维能力和突发情况应变能力。因此,教师需要组织学生集体观摩英语演讲视频,比如,近年来受到异常关注TED演讲的视频,它集众多科学、文学、艺术、音乐等领域的杰出人物,分享他们关于技术、社会以及人的思考与探索。不同风格的演讲场景需要不同演讲内容与技巧,教师要利用现代科技,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学生可以在各类精彩的英语演讲视频中仔细观摩着重于英语演讲者在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将演讲稿完美表达,分析各类英语讲稿的布局结构、临场应变技巧、逻辑思维能力等等。同时,他们也会意识到商务英语演讲、科技英语演讲与普通用途的演讲存在的差异。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的视频,激发学生演讲的兴趣。

最后,模拟英语公共演讲的实践活动。在模拟英语演讲的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素材、结演构安排、提纲写作等步骤将演讲稿的内容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学生必须在有限的时间之内有理有据,有条不紊地传递出信息给听众,所以在公共演讲之前,学生经过预习演练的过程,可以提升自信心,不断完善演讲技能来应对各種突发情况。

总之,英语公共演讲课切实符合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它的潜在价值是无形的。所以,将其纳入我国英语教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中是未来发展必然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黄斐.英语演讲课程建设初探[J].高校研究,2014.5.

[2]王曙.我国英语演讲研究十年:回眸与展望[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

[3]温亚楠.从英语公共演讲课程设置到培养实用型人才——以应用型本科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联外语专项扶持项目“英语公共演讲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编号:WY2014051-C)。

公共《音乐欣赏》课 篇11

一、影响学生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因素

1.教学模式不够新颖

在大学公共日语课堂上, 传统的口语训练只局限于课文例句的阅读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一形式。学生往往对老师总结的常用表达方式感兴趣, 并且也积极地去记忆, 但是缺少灵活运用的能力。日语口语往往是从语法的角度来表达的。由于缺少具体的语境, 学生的思维很难扩展开来, 所以很难准确地用日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非常不利的。

2.学生缺乏自信

学生尽管知道口语训练的重要性, 但因为害羞, 或者胆小, 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一方面他们知道开口说日语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又担心说错, 所以即使心里很可能已经考虑成熟, 但是由于紧张说出来的日语也可能和想的不一致而出现错误。因此他们一般不会积极主动地去表达, 而只是停留在内心的思维和表达上。这种缺乏勇气的做法很不利于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3.口语教学内容随意, 缺乏系统性

有的教师认为口语教学就应提倡口语的自然、简单、流畅。因此, 在教材的选择上比较随意, 甚至有时脱离教材采取即兴发挥的形式。这样的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 内容也散乱, 缺乏整体性。这种教学方法完全忽略了语言表达潜在的规律性, 也有碍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些口语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学生都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 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到在特定情景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有效的交流, 即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实际运用日语语言的能力。因为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语言基础, 才能熟练地运用所学语言知识进行实际交流。

二、提高学生日语口语表达能力的几点设想

1.课堂系统练习

教师针对大学公共日语教学课时比较少这一情况, 对课本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留出一部分时间对日常惯用表达等进行归纳、总结, 并向学生进行详细讲解。设置模拟场景, 让学生练习在不同的场合, 对于不同对象使用得体的表达方式。

比如, 日语里表示道歉, 请求对方原谅的用法比较多。根据场合、程度不同用法很多。有表示轻微歉意的;有正式、郑重的向对方道歉, 请求对方饶恕、原谅的;有一般语气的、礼貌语气的;有男性用语、女性用语等等。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并逐一讲解其使用场合, 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口语基本功, 又能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使学生能够说一口地道的日语, 达到日语交流的最好效果。

笔者在口语课的教学中还发现, 大多数学生对于日语的表达仍然脱离不了语法的束缚, 虽然掌握了一些常用表达方式等, 但是做不到灵活运用。比如, 无论是用日语表达汉语意思还是用汉语表达日语意思, 都习惯于从语法角度去表达。而在实际的口语中, 有很多日语表达从语法角度反而不地道。例如:“部长有您的电话”。这句话学生很容易说成“部長、電話があります。”可是这句话从日语角度来看就成了“変な日本語”, 在日本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部長にお電話はかかっております”、“部長、お電話です”。这样表达才是“日本語らしい日本語”。在《实用日本语会话》一书中, 斯旺在同事们夸奖自己的日语水平时才告诉同事自己已经通过了一级考试时用了这样一句话:“あっ、実はご報告が遅くなりましたが、この前に日本語能力試験で1級に合格したんです”。这句话学生很容易翻译成“实际上我报告晚了……”。而谈话的场景并不是正式的会议而是同事之间的普通谈话, 所以说成“报告”就显得不合适了, 翻译成“啊, 我忘了告诉大家了……”则更恰当, 符合谈话的语境。相应的“啊, 我忘了告诉大家了……”这句话的日语表达方式也会因语境的不同而说法不一样。

在餐馆, 服务员和顾客的对话中:

客人:服务员, 给我看一下菜单。 /すみません。メニューを見せてください。

店员:好的, 这个给您。请您点好菜后叫我一声。/はい、こちらです。では、お決まりになったら、およびください。

…… (过了一会儿) ……

客人:对不起, 您过来一下。 /すみません、お願いします。

店员:好的。您点好菜了吗? /はい、ご注文はお決まりですか。

在上面这段对话中, “好的, 这个给您”, 用“はい、こちらです”比“はい、これどうぞ”或者用动词“あげる”等其他的表达方式更恰当。“对不起, 您过来一下”, 用“すみません、お願いします”更加体现出了日本人含蓄、礼貌的一面。

如何使学生能够说一口地道而流利的日语,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总结, 悉心研究。不能过分重视语言的系统用法, 而是应充分考虑语言的具体用法。通过学习大量的会话资料打好基础, 再设置实际场景会话, 让学生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总结语言表达不当之处, 再及时给予纠正。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开口说日语, 还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有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快速提高。

2.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文化比较

由于文化不同, 在实际的日语交流中, 因文化往往会导致误解的产生。例如:“検討させてください” (请让我研究一下) 与“考えさせてください” (请让我考虑一下) 都是在当场保留结论的表达方式, 也是使外国人感到困惑的有代表性的暖昧词句。说这种词语, 虽然也有可能实际进行研究或去认真地考虑, 但若是日本人歪着头或者皱着眉头说出来的话, 十有八九是表示拒绝。然而, 外国人因为是按语言表面的意思来理解的, 所以在事后知道是“ノー”时, 会生气地认为:“日本人は嘘つきだ” (日本人说谎) 。可是日本人认为面对面地说“不”字会伤害到对方, 所以希望对方可以通过自己的表情来体察自己的想法。这种不用语言来表达而是靠表情来让对方体会理解的表达方式, 正是日本所持有的。

另外, 了解日本文化也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日语的表达方式从而自如地说一口地道的日语。例如:“お茶が入りました。どうぞ” (茶泡好了, 请用) 、“魚が釣れた” (鱼钓上来了) 等本来可以用他动词来表达的句子, 日本人却常用自动词来表达。不用他动词“好く”而常用形容动词“好きだ” (喜欢) 等。日本人习惯用状态性的表达方式, 而避免使用意志性的表达方式。这种倾向可以说是日语的一大特征。这一特征也反映出了日本人重视顺应自然和社会的潮流而生存的倾向。说不好听的, 是因为缺乏与自然和社会的恶势力作斗争的力量。说好听点, 是重视传统和风俗习惯。比如, 生活已经如此欧美化的今天, 也没改变“畳とみそ汁” (榻榻米和酱汤) 的生活。只有充分理解了这一特征, 才不会对日语的有些表达方式感到奇怪, 也才能够自如地用日语进行表达。

总之, 如果不了解日本文化及两国之间文化的差异, 就会造成文化障碍。而这种文化障碍, 远比语言上的障碍难以克服的多。而日本文化的导入不但能够更好地促进语言的交流, 还有助于学生学会说更地道的日语。

3.丰富阅读知识

教师在口语教学中, 应适当选择与日本有关的小说、杂志、及报纸等材料让学生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从中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以及了解日本现代社会的现状及发展。这样学生在用日语交流时才不会感到陌生不解, 交流才会更加顺利。

4.采用网络、日本影视剧、录像等多媒体手段

教师采用学生看图片、录像、日本影视剧等反映日本的多种形式, 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日本的风土人情、思维方式、人际关系等等。这些内容为学生深刻理解、切实掌握、进而灵活运用日语创造了非常有利的语言环境。它还能启发学生留意在不同的氛围里, 各种人物会用哪些不同的语气及语言进行交流, 从而发现自己在交际中语言表达的不足之处, 激发他们学习日语的欲望。另外, 教师也有必要在课外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籍、杂志、影视及相关的网站, 组织一些活动等达到引导学生扩充课外知识和应用日语的能力。

总之, 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细心钻研, 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并灵活加以运用。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 最大限度地排除学生的焦虑情绪, 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日语口语表达能力。同时, 教师要加强语言理论的学习, 拓宽口语教学的内涵和外延, 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口语教学的新思路, 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日语口语水平, 实现口语的交流和交际性目的。

摘要:随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转变,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常用的惯用表达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导入日本文化;采用看日本影视剧、杂志、报纸、网络、设计场景会话等多种方式, 让学生进行练习,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日语口语表达能力。

关键词:口语课,场景会话,口语表达

参考文献

[1]安淑英.如何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二外听说能力[J].宁夏大学学报, 2006, (6) .

[2]赵忠德.母语、外语与思维[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3) .

[3]石田敏子.日本语教授法[M].大修馆书店, 1998.

[4]于素秋.日语会话技巧篇[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上一篇:西方文化的精髓下一篇:化学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