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计算机课教学

2024-09-21

高中计算机课教学(精选11篇)

高中计算机课教学 篇1

计算机学科作为一个公共学科, 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 计算机学科已经得到普及, 现在的高中生在小学、中学对计算机已经有了基本的掌握。这就要求教师在高中计算机教学时, 根据课程特点的不同, 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现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高中计算机教学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高中生的现状

现在的高中生在小学和中学已经接受了计算机基础教育, 现在每个家庭都有计算机, 大部分的学生在QQ聊天、博客、游戏等方面, 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针对现状, 这就要求高中的计算机教学在教学方面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要做到量体裁衣, 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高中计算机教学现状

现在高中的计算机教学还存在传统教学模式, 上机实践的机会少, 一般还存在教师一本书、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结果一堂课下来, 教师讲的津津有味, 可学生并没有接收多少知识, 有时计算机课变成了学生的休息课,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听不懂干脆不听了;有的学生虽然听懂一些但没有实际操作, 只能对课堂教师讲的一知半解。上机课明显不如讲课的课时多, 有时讲了三、四堂课才上机操作一次, 学生的操作能力不能明显提高。另外一方面是教师本身对计算机教学不重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将来考一所好大学, 所以对数学、语文、英语等主科以外的课程不感兴趣, 教师对教学计算机课也就不重视了。

三、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

计算机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枯燥的学科, 如何使这门学科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学科, 就成了当前计算机教学需要解决的难题。高中生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 接受新鲜事务和理解新鲜事务快, 再加上高中生对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已经能熟练掌握, 所以在课堂上对教师所讲的有些计算机内容不感兴趣, 或者因为教学过程太过枯燥, 所以在上计算机课时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更好的吸收所学内容。高中生的学习重心都是为了高考, 一切以高考为前提, 所以对计算机课本身就不重视, 有的学生在上计算机课时还在复习其他科目, 有的学生把计算机课当成了休息课。所以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生对计算机课产生兴趣, 完成计算机课教学目的。

四、改进计算机教学方式让学生学有所用

要改进计算机教学方式。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就是要教师自己改变观念。所谓名师出高徒,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 只要教师多用心,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抓住学生的兴趣, 那么一个枯燥课堂也可以变成学生的学习乐园。其次在教学时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如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文本、图形、静态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剪辑等基本要素, 从多个渠道传递教学信息, 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能极大的激发学习兴趣和注意,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寓于游乐情景中, 使科学性与趣味性高度统一, 学习内容也变得生动有趣。通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图像变化, 建立起抽象思维的观念和方法, 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再次还可以把每堂计算机课直接在计算机室进行教学, 边讲边让学生实际操作, 这样收到的效果事半功倍。也可以就当前学生感兴趣的计算机内容进行教学, 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学到对他们有用的知识, 而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更好的吸引他们, 教学起来也会更轻松。

可以说高中计算机教学任重而道远。只有改变当前高中计算机课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更好的达到发挥在高中开设计算机教学的目的。

摘要:随着当前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课作为高中教学的内容之一, 但由于高中生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很多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课不重视, 有必要对计算机教学进一步完善。具体来讲, 应规范计算机课教学, 研究计算机教学发展的策略, 实现开设计算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现状,体系,策略

参考文献

[1]石菁菁:《高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7) 。

[2]谢庆胜:《浅谈有效实施高中计算机教学的方法》, 《中国校外教育 (基教版) 》, 2011, (7) 。

高中计算机课教学 篇2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计算机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计算机课教学反思1

1、明确计算机课与其他公共课的区别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主要强调学生实际上机的操作能力,但学生当中实际水平又有差异。有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某些知识早已掌握,而有的学生却对电脑刚刚接触,了解甚少。这不像其他的公共课程,大家基本都处于同一水平,所以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合理设计教学任务,能涉及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2、要进行合理的任务设计

由于计算机教学以传授实际操作为主,所以教师要针对这个目的设计一系列的任务,并且这些任务可以被学生所接受。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3、提高学生练习的时间

计算机教学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熟练的进行上机操作,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练习,即所谓的“百讲不如一练”。教师可以通过任务的布置,让学生在操作练习中学会知识,巩固知识。

计算机课教学反思2

一.教学模式

在这教学过程中我大体的作法如下:

(一).教学设计

首先认真分析将要讲授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以及重点和难点。接下来设计教学过程(备课)时,关键是设计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的一个或多个“任务”,要求它能基本涵盖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其中教学目标是设计“任务”的依据,也是课堂小结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高二年级与09培训班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对高二年级的学生首先提出具体的“任务”,让学生来完成这个“任务”,接下来授课紧紧围绕如何完成任务这个中心来展开,从而在任务完成时,教学也在不知不觉中取得预期的目的。而针对09培训班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以学生练习为主,加上我在边上辅导。不管是高二学生还是09培训班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结束之前,一定要留有适当的时间进行知识点回顾和总结。一来可弥补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的缺点——缺少系统性和条理性,二来可弥补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造成的部分学生知识点的疏漏。在具体做法上,根据所学知识的复杂程度可采用口述回顾、画知识结构图等方式。若有可能,也可让学生先试着总结,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但教师在最后一定要把好关,即把知识点陈述完整。郭永涛

.教学措施

(一)分析讲解与学生模仿操作相接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展示一个已完成的或基本完成的作品并讲解其制作过程,要学生模仿着去做。

比如在对09培训班学生讲五笔打字时先让学生每个人按照字根表把自己的名字先成几个字根,然后把字根化成字母最后在文档中打出自己的名字。

对高二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先为该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具体的任务如制作贺卡,课堂上通过讲解这张贺卡制作过程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首先,学生们看了我展示的一张精美的贺卡,头脑里会对将学的知识有何实际应用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时候,教师再分析这张贺卡的结构,哪部分是图文框,哪部分是文本框或自选图形,哪些地方可用其它形式替代,哪些地方不能等。通过教师的分析,学生对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概念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再讲解如何利用这些知识修饰、美化贺卡各部分的详细操作方法。由于教师在备课时已做过一遍,对学生可能出错或易混淆的地方心中有了数,教学时,重点突出。而且授课顺序就是制作贺卡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教学,学生学得快、记得牢(若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技巧难以独立完成该“任务”,一般采用这种方式)。

(二)。

教师点拨,学生尝试

若学生已有完成该任务的基础知识,可采用这种方式。

例如BASIC语言的特点是容易入门,一开始学生必然对它有浓厚的兴趣。但若按有些教材的顺序,先讲常量、变量、数据类型、输出格式、流程图等一大堆理论,一半教学时间过去了,学生仍未能编出一个像样的实用程序。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若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我们设计了在每堂课内、每个教学单元内、各教学单元之间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一般的“任务”都是由教师在课前编好程序,上课时先让学生看到程序的运行结果。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尝试着编出程序。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通过阅读教材解决,有的可通过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稍加点拨指导。

三.检查手法

在考核学生上课听课认真层度上我改变了以往以布置课后作业的作法为查看课堂笔记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做好课堂笔记,每堂课上完了就要求学生把笔记收上来当作是当天的作业进行批改检查。这样既可以防治学生相互间抄作业,也可以促使学生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课。

在做上机练习作业时,是让学生参考着自己的笔记本来完成一项任务,而且也有时间上的限制,作业完成后马上用教学软件的提交作业功能进行提交,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复制同学的作业。因为本教学软件对同一台电脑发送过来的作业会发到同一个文件包中去的。

四.有待改进的地方

1。在以任务形式授课时会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而使授课有点阻碍,有时会耽搁教学预定的时间。

2。以检查笔记形式当作作业会使学生感到有点紧张,部分学生会对计算机产生厌倦感。

计算机课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任务是字符的格式化,这是WORD的第二次课,第一次课通过让学生认识WORD,在WORD当中输入些简单的简单的文本,让学生有对WORD这个软件有个初步的认识。WORD的字符格式化主要是对WORD中的文字进行美化操作,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在WORD中对文字的字体,字号,字符修饰;接下去是提高部分,字符的其他格式,字符间距和位置,首字下沉,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练习的当中产生一个问题,相同的操作用一个格式刷的问题,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这次课我在教学的时候注意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多实践操作,在实践操作中体会掌握WORD字符格式化的一些基本技巧。在第一节课时让学生在WORD当中自行输入一篇文档,让学生体会一下在WORD中输入文字的基本操作,这篇文档作为第二节课上课练习的材料,在第一次讲解字符格式化的时候,让学生自行操作,然后不保存,重新打开,第二次让学生在练习的时候再用到这个资料,达到重复利用。

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

1、每节课上课之前,只要学生上次课有作业,我都会及时反馈,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批评,表扬的同学加分,批评的同学扣分,都记录在学生的平时成绩当中,以此引起学生对作业情况的重视;

2、老师讲解和学生演示结合的比较好,让学生能比较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3、以课本为本,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自我操作,强调学生的自我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任务设置的比较好;

4、最后让小组长对本组不会做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值得改进的地方:

1、可能对学生的学习习惯没培训好,上课之前应该强调学生静下来,打打字,这个以后要加强;

2、可能对整堂课的驾驭能力不够,本节课的重点没有明确,没有讲清楚;

3、课堂内容安排的有些多,有些任务没法按设想要求完成。

计算机课教学反思4

小学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计算机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计算机课程将逐步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计算机学科教学应在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很多中小学已开设计算机课程,但对于这门特殊的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还没有固定的模式。

一、激趣。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要尽可能的采用精美活泼的界面,生动形象的内容,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爱好、注意力方向、注意力保持程度、思维方式、动手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充分运用色彩、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表现手段,来展现事实,再现情境,提供模仿,引起注意。最好利用投影机、实物投影仪等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利用大屏幕进行旧知识的复习,展现新知识的功能,利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次潮。

二、讲解。

利用激趣中的高潮,紧接着讲解新知识,这时的讲解如画龙点睛,学生听的仔细、认真,将会很容易的接受新知识。再如在讲解认识计算机时,可以在机房内对计算机的几个部分进行简单的介绍,学生根据所看到的实物就会很容易的认识计算机。同样在键盘操作与指法练习当中也可以进行精辟的讲解,主要讲一下如何操作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为以后的练习打好基础,把握正确的方向。

三、练习。

巩固知识,掌握技能,形成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掌握技能,练习要丰富多采,重点在旧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应用。练习可以采用游戏练习、创新练习、自主练习等形式。例如在讲解键盘操作中的指法练习时,可以使用游戏练习法进行指法训练,不但能随时显示击键的正误和速度,还能指出哪些键成绩差,并把练习的成绩保存起来,这样学生可以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进展情况,从而使练习更有针对性。小学生就会象玩电子游戏机一样的着迷,学习兴趣极大,这样做就会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指法练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如在讲解电子报刊的排版编辑时,可采用自主练习法。在讲解完新知识后让学生写作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练习输入作文并排版,通过这样的自主性练习,学生体会到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和用途,感到有用武之地,从而学习兴趣就会大增。这样就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文章的写作水平,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

四、展示。

作品展示是计算机课堂中的必备环节,它不仅是对本课新知识掌握程度的测试,也可以得到及时反馈,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就是身心发展方面还没有定型,有喜欢被表扬的心态。它们学习某一知识,总希望看到自己的成绩,特别是能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其它同学的羡慕,将激励它们树立自信心,感到自豪和骄傲,从而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例如在教学汉字输入或画图以后,让学生写作文或画画,然后选出范文或范画进行展示给全班同学看,从而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这样不仅使这些同学感到自己的成绩得到了肯定和赞扬,同时也使其他同学羡慕的不得了,掀起学生们学习的第二次高潮,从而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在作品展示的同时也要利用夸奖的语言,激发小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诸如:“你的作文排版真美观,快成了专业的了”、“你画的好”、“你的指法练的真好”、“你击键真准确”、“你的汉字输入的真快”等等。同学们的成绩得到教师的承认、肯定和赞扬,学习起来就会信心百倍,兴致盎然。

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激趣、讲解、练习、展示这四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后者以前者为基础,环环相扣,密不可分。通过实践,我们发现这样的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非常实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计算机教育将逐步成为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当中的一朵奇葩。

计算机课教学反思5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 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包括专业基础较弱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创作出很炫的电脑作品。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实际的动手和操作是学生的学习根本。加之 Photoshop 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强调实际操作,只有学生脚踏实地会使用Photoshop, 并通过Photoshop 解决未来工作中的实用问题,才能说明学生对Photoshop 有一定的了解。根据以往我在社会工作中的经验和得失,尽量使学生避免不切实际的理论主义,强调学生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使学生真正的从实际工作出发,进入到课题中的学习。Photoshop 运用最为广泛的是图像的处理,大都是图像的.调整和图像创作以及设计。今年我带的是大专的photoshop 课,根据学生的这一兴趣特点,下面我就我上的一节电脑绘画课进行了教学反思:

一、教学思路

1. 关于基础知识与实践的认识

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本人认为基础技能知识可以从实际的案例与课题中掌握,从实际中学习基础知识是又快又好的方法,基础技能又需要靠实践的积累。一旦基础技能掌握,对于实际操作Photoshop 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且又可以要将学习到的知识很好的纳入到实践工作中去,而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实践操作,没有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又是空中楼阁。通过教学,严格贯彻基础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2. 教学思路

通过基础知识与实践的认识,在教学中我将Photoshop 分为了三个部分:

⑴ 基础技能部分

该部分内容枯燥,每一个功能键,对话框,菜单命令中的详细参数以及快捷键的使用都应该详细掌握。加强学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灵活运用这些命令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可以将这些命令举一反三,通过不同的方式解决相同的问题,是教学中的目的。另外,快捷键掌握的熟练程度,也是学生们成为Photoshop 高手的必由之路。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遵循从实际中学习基础知识的原则,在掌握这些技能的时候,应把握教学的进度,力求能够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掌握熟练每一个功能键参数及命令的使用。第二阶段在学习完基础技能知识后,给出基本的学习案例,通过案例来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例如:在学习Photoshop 的选择框的集合知识中,在学生掌握了加减乘集的快捷键和基本参数的使用后,通过一个简单的制作八卦1 案例将这些知识串起来,通过综合运用来巩固知识。第二阶段的学习还是在老师一步步的讲授下学习的,那么到了第三个阶段则是完全由学生进行创作和设计,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布置一个题目,例如针对选区框集合练习,可以让学生创作卡通人物,并且完全运用学过的选区框集合练习来制作。这样,学生就可以完全掌握该部分内容,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

⑵综合运用阶段

经过基础技能知识阶段的学习后,学生掌握的知识比较琐碎,该阶段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将繁琐的知识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学生通过学习

二、着重运用“重基础、抓技能”的教学方法

好的课题有了,同学们也兴趣盎然,此时教师必须趁势加强基础教学,()让学生熟练掌握基本工具和命令的使用,在不经意中让学生学到知识。

在教学中,我采用“一示范、二练习、三创作,四欣赏”的阶梯教学法。“示范”是指教师利用教学软件演示作品的过程,同时讲解相关工具的使用方法;“练习”是在教师指导下模仿制作。“创作”就是要求学生能利用所学过的工具进行作品创意,制作出组合。“欣赏”是指让学生观看并思考教师精心准备的作品或素材;

通过这四步阶梯式的教学实践,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掌握一些技能、技巧,更能使学生的兴趣倍增。学生掌握了技能技巧,贵在灵活运用,这样才能举一反三,不断创新。

三、不断激励学生,使学生有成就感、有创作欲

电脑绘画与美术课的绘画有所不同。例如美术课上的素描画,要画一幅需要很长时间,可在电脑上只要点击素描特效工具,即可轻松完成。在这里,学生较容易获得成功。为此,教师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接受能力强、创作思维敏捷的学生可引导向美术技能方面深入钻研,对能力一般的学生应加强基础训练。用photoshop 制作台历这一堂课下来,看到同学们对着自己的作品兴奋不已时,我便会及时地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室的转播功能,让全班同学都来欣赏、点评;有些内容丰富、有创新的作品,我就重点多做讲解和点评,以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这样不但能对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更能激励更多学生的创作欲望

总之通过这节电脑绘画的学习,使同学们的审美情趣、绘画能力、创新精神都得到了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

1、课应该再上的快乐一些,让学生们在一个更为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学习,因此,就更应该加强师生互动的环节。

体校计算机课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29-01

一、体育运动学校计算机教学特点

(一)教学对象有别于其他学校

1.体育运动学校招生的对象,是普通学生中具有一定运动水平的学校体育尖子。由于这些学生在原学校期间把相当一部分的学习时间和精力用于运动训练,使自己的运动成绩达到一定水平,所以影响了他们对其它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另一方面,由于体育运动学校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吸引力较小,学生的文化基础水平普遍较低,基础没跟上自然再无兴趣学下去。

2.由于体育专业特点的需要,学生进校后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运动训练、提高体育成绩上,面对文化课的学习精力将减少,此时再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自然没有兴趣,就会出现“无心学习”的现象,而在计算机教学中也会出现,教师“口沫横飞”,学生却“抓紧时间聊天、游戏”的状况。

3.体育运动学校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起点不齐,有些偏远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接触很少,动手能力也比较弱,而城市学生曾接触学习过计算机基础,动手能力较强;二是个性差异。

(二)教学条件落后

作为体育运动专业学校,体育训练当然是主要的教学内容,而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所要求具备的场地、设备、器材等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因此学校没有余力在改善计算机教学条件方面进行大量投入。

二、灵活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针对体育运动学校计算机教学所存在的特点,最根本的对策就是要求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巧妙把握课堂时机,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

1.精讲多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传统课堂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计算机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更谈不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顺应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所希望的想法:计算机课真的是在“放松”学习,使学生感到在玩中学、学中玩。比如第一个学期刚开始学习输入法时,兴趣高涨,但真正练习打字速度时,却又感到枯燥、不耐烦。为活跃课堂气氛,可采用“金山打字”等打字软件供学生们练习,利用体育学校学生的竞争个性,激发他们的兴趣。

2.合理安排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

针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文化基础水平较低的状况,计算机教学应以计算机基础教育为主,力争在有限的必修课学时内为学生打下较坚实的计算机文化基础。但我们决不能拘泥于某一教材、画地为牢,而是要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体育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过程能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唤起学生的学习愿望,才会越学越感兴趣,并以此作为出发点,更好地改造和拓展学生已有的经验,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生活和学习的整合。

(二)正视学生差异,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营造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学生差异,我们应该正视它的存在,考虑如何使我们的教学适应学生这种差异,而不是试图消灭它。因此,针对客观存在的起点不齐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而不是“一刀切”。

1.在学习内容上,一方面针对个性差异设计多种类型的任务内容,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比如,针对用Powerpoint制作展示宁夏魅力的宣传材料,允许学生从城市经济、城市建设、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人文教育、旅游景点中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角度设计和完成任务,在同一个主题框架下既有比较、合作,又有个性化选择。另一方面,针对起点不齐设计不同难度水平的学习任务,“让后进生吃饱,让优秀生吃好”。

2.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有效使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将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适应不同认知特征和知识水平的学生。如对于基础性的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采用集体讲授的形式;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特殊问题采用个别辅导的方法;根据实际需要,设计采用小组合作方法。

三、积极更新、改善教学条件,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依赖于教学条件的改善。因此,要利用计算机普及的大好形势,在允许的条件范围内,争取各级领导的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尽快改善教学条件。

高中计算机课教学 篇4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就是促进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即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 并为学生创造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 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不断优化教学环境, 教师与学生之间加强合作与交流, 并给予每位学生适当的激励和期望, 从而让学生产生足够的自豪感以及成就感。从具体实施新课程理念以及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可以看出, 目前的教学改革正不断向前推进。新课程理念的推广应用, 既展现了以人文本的教学发展理念, 又使得用以教学的教材也逐渐变得更加的真实有趣, 且极具挑战性;既为学生的学习打造了良好的交流合作与研究的操作平台, 又向学生们生动展示了形成与使用知识的全过程, 因而能够极大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与发展需求。新课程理念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同时还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了出来, 从而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有了极大提升。

2 高中计算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缺乏足够重视

目前, 在高中教育中, 很多学校对于计算机课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这就造成了高中计算机课教学始终不能达到较高的水平, 以及不能取得较高的教学效率和成果。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 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及成长等都易受到较多的影响, 因此, 为了对学生产生相对较好的影响, 在进行计算机课教学的过程中, 就必须改变教学内容, 使其能够变得更加多样化, 并将这些多样化的内容提供给学生,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论是学生或者老师, 都比较重视文化课的学习, 如数学、英语等, 这样也是导致计算机课教学不能取得良好效果的原因之一。

2.2 缺乏实践操作

目前, 由于每个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而在接收计算机知识以及掌握计算机的技能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一般情况下, 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的掌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引起求知欲, 二是感知教材, 三是理解教材, 四是巩固教材, 五是运用知识点, 六是检查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技巧。因此, 在计算机课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的主体必须是学生, 教师要利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 并引导他们积极思考, 让学生将被动参与学习逐步转变成主动积极学习以及接收新知识, 这样就能促使学生从“要学”逐渐转变成“学会”, 最后慢慢掌握“会学”的本领。当学生的文化积淀达到一定程度之后, 学生就能对计算机课程形成一定的认知规律, 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提升他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这对于学生的生活与日后的工作都具有很大帮助, 因此, 在计算机课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对实践操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而目前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中, 还非常缺乏实践操作这一环节, 且很多教学都只是停留在书本知识上, 这就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还存在较大缺陷, 计算机应用水平也不能得到有效提高。

2.3 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

在高中计算机课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模式对于计算机课的教学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在目前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中, 还缺乏合理的教学模式, 从而影响到了计算机课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开展计算机课教学的过程中, 目前使用的教学模式还非常传统, 主要表现为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上的知识点进行一一讲解, 而学生则负责记录教师所讲的知识点。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陈旧, 而且还非常落后, 大多数学生都对课堂教学兴趣不足。而要想提高计算机课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就必须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 并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加以优化和完善, 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模式既能贴合学生的兴趣, 又能够更好指导实践, 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既巩固计算机理论知识, 有能够掌握扎实计算机应用技能。

3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的策略

3.1 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

在进行高中计算机课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相适应, 这样才能具体体现出新课程理念中以学生为本的核心理念。在选择教学内容的过程中, 要按照教学需求、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来划分教材内容的侧重点, 不能一味扩展教材内容, 但是也不能仅仅只局限于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设置一些适当的教学环节和情景, 并设置一些相应的任务, 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才能有目的地去学习以及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都会被充分激发出来, 同时在完成相应任务的过程中, 学生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及掌握更多的技能。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的环境大都具有较大的差异, 因而他们对计算机的了解和掌握具有较大的差异, 同时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也具有较大的差异, 因此, 在进行计算机课教学的过程中, 就必须采用不同层次的教学方式,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从而使计算机课教学获得较好的成效。

3.2 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

目前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优势, 就是它能有效整合其他学科, 因此, 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则成为了计算机课教学整个环节的重要核心。在新课程理念下, 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以及教材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从而制定出易实现的教学三维目标。在这样的教学方案中, 学生的知识体系就能得到充分拓展, 学生的思维空间也能得到积极建立, 这样一来学生的综合能力就能得到有效提升, 学生积极参与思考, 努力进行创新,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有效激发, 从而促使计算机课教学也能够获得较高的效率和质量。

3.3 教学目标结合任务驱动

高中计算机课教学的内容还需有效结合教学的“任务”,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动手兴趣才能得到有效激发。计算机课教学的过中, 主要是通过布置任务, 学生参与任务, 并进行分组合作, 然后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来完成任务, 最后通过教师以及全体同学的指导和评价, 这样就能促使学生的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及操作的技能。在教学的方式, 任务驱动的建立基础是理论知识, 用这样的方法进行教学, 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独立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 能够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创新精神, 并激发出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教师在备课时, 可以多设置一些教学任务以及活动, 这样学生就能根据教学的内容, 通过自己的理解和与掌握的计算机技能来完成教学任务, 从而达到掌握计算机知识点以及提高知识技能的目的。

3.4 教学内容结合实践操作

在计算机课教学的过程中, 教学的内容还必须与实践操作有效结合起来。一般情况下, 计算机课教学主要采用的是一边讲解知识点、一边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首先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 先要仔细的分析和理解教材, 并制作相应的演示课件, 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就能通过计算机来细致讲解教材, 同时结合机房的实践操作, 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其次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践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 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掌握计算机操作的步骤以及应用技能, 从而使得计算机课教学能够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和进步。

4 结语

综上所述,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学校必须对其予以高度重视, 同时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也要不断探索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机课教学效果以及质量的教学方法和措施, 从而促使高中计算机课教学能够发挥实质性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白东峰.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分析[J].电子制作, 2013 (12) :99.

[2]陈德燕.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初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19) :284-285.

[3]陈超.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探析[J].中学时代, 2014 (23) :51.

[4]杨挺.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 2011 (17) :188.

[5]王小兰.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计算机课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12) :20.

[6]王应涛.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计算机课程的有效教学分析[J].家教世界, 2012 (10) :39-40.

如何改进中职计算机实践课教学 篇5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实践操作 教学方法

计算机课程区别与其他的学科,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通过不断的实际操作才能将其掌握及运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将是计算机教师教学过程中面临的首要任务。本文作者通过自己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与实验,总结出了一套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其在教学实践中也得以证明,已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教学效果,现将几种教学方法通过以下论述给广大的计算机教师分享,希望能对计算机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一、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法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有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让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才会主动的去学习,才会学有所成。通常情况下,学生在进微机房进行计算机实际操作前,教师都会把计算机的理论知识给讲解过,教师让学生进微机房的唯一目的是让学生自己结合理论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因此, 学生在实践课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会采用任务驱动法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对整堂实践课的掌控。首先,教师会在实践课上设置一个小任务,让学生结合自己实践课前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去独立完成此项任务。其次,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对于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都要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解决,教师不会参与到其中,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动手能力。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都有很大的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如果遇到难题,会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分析、创新,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因此,学生在学习期间,教师一定要给足他们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而不是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去帮他们解决,这样会扼杀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及创新意识。

二、小组竞争法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去有针对性的安排教学活动,表现自我是学生的特点,所以,教师要抓住其特点去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组织小组竞赛的方式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竞争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换句话说也就是有竞争才有动力,有竞争才有激情。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就要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各个小组之间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方面的比赛,并制定出相应的评判标准。在实践课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每组的实际操作情况给予一定的评分,对于操作完成优秀的小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操作完成不是很好的小组,要给予批评指正,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取得失败的原因,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分析做出总结与指导,指出失败原因的关键之处。为了保证小组竞争的公正性,要教师和各个小组共同参与到评分过程中,教师给各个小组评分,各个小组之间互相评分,让学生投入到竞争学习的氛围中。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的兴趣取向,有针对性的去进行教学工作,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才会思维活跃、对知识学的更快,记忆的更深刻。

三、小组合作教学法

所谓的小组合作教学法就是在每节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一起进行共同操作,最终完成实践课的任务。实践课任务完成的好与坏关键之处在于各小组之间配合的是否默契,因此,为了使本节的实践课任务成功完成,作为学生方面,各小组之间的成员都要互相交流、互相了解、互相帮助、互相信任,建立一种团队合作关系。而作为教师方面,要在实践课中制定出合理有效的相关规定,以便促进学生小组合作的顺利进行。例如,首先在小组进行操作时,把各个小组尽量编排在一起,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操作时遇到问题能够便于互相交流。其次,在实践课结束后,教师对于学生每组操作完成的效果进行统一评定,取平均值,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能够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不会因为一个小组的成绩影响整个合作团队的成绩。合作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合作意识,能够更好的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独立完成任务与合作完成任务共存。从另一层次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从传统的“听众”身份变成了合作学习下的“主持人”身份,学生能够更好的发散自己的思维,对于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能够自主的去分析、探索,找出问题的根源所在,最终解决问题。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文化知识,更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得到了情感方面的培养,利于将来走上社会之后能够适应其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使学生能够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发展天地。

四、情境教学法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更不用说用自己所学知识去操作有关计算机方面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实践课应当更加关注,在实践课当中应结合实际生活设置些有关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场景,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课中去锻炼自己,一方面学生可以更加牢固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提前学到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应用知识 。例如,在计算机实践课中,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场景:让学生以一名公司职员的身份去制作WORD或EXCEL表格、让学生以一名程序员的身份去设计QQ的登陆界面等。这样的情景设计不仅能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更值得一提的是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教学法打破了以往死气沉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融入到了浓郁的自主学习气氛中,而且使学生成为了课堂上的“主宰者”,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后有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五、结束语

本文作者对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所做的分析与阐述,目的是为了让广大的教师队伍能够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走出来,对于教学方法教师要不断的探索与创新,提高实训课程的针对性、灵活性、开放性和实效性。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将来走上社會奠定牢实的知识及技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宋奕. 情境教学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探索[J]. 中国轻工教育, 2004,(2) .

[2] 解家欣. 竞赛式教学法在职校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 2006,(14) .

高中计算机课教学 篇6

●基于图形化编程的学习工具选择

目前,各中学开设的程序设计课主要有信息学奥赛培训课与国家课程标准选修课《算法与程序设计》两种形式,它们采用的编程语言前者为C语言或PASCAL语言,后者为VB语言,因此,这两种形式均需要学习程序代码且面向数学解决问题。这样的形式不仅使学习活动缺乏生动性,而且在面对各类问题时,也不利于对学生进行识别、分析、抽象、建模并设计系统解决方案的计算思维的培养。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所在学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程序设计常态课,采用图形化编程软件Scratch和图形化编程平台App Inventor作为学习工具。这两种工具均是采用鼠标拖动模块到程序编辑栏的搭积木式的工作方式,是带图形界面的可视化编程语言,其操作难度低,适合各能力层次的学生。利用Scratch可以创建故事、动画、游戏、音乐、视频,适合模拟各种现实生活场景,创设各种虚拟任务。App Inventor则是一个完全在线开发的Android编程环境,它可以用于设计安卓手机应用的外观及行为,设计完成的应用程序既可以在计算机模拟器中运行,也可以直接安装在手机上运行,它为学生探索并创新如何利用程序满足真实的学习、工作或生活需求提供了强有力的计算设计平台和更宽阔的思维发展空间。值得一提的是,Scratch的程序编写界面和App Inventor有相似之处,学生能够很方便地从Scratch这一较为简单的工具过渡到比较复杂的App Inventor,从而很好地从解决虚拟问题过渡到对真实问题的解决和现实应用的设计中来。

●基于程序设计思想的课程结构设置

笔者观摩了不少程序设计选修课,教师为了便于开展教学、提高学习活动的可操作性,大多都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工具的应用为主线设计教学,如“制作一个计算器”“制作成绩排序软件”等,或花费许多精力在程序界面的设计上。在这些课堂中,虽有程序设计的知识,但工具的学习和应用的主线过于分明,其结果是学生对程序设计课的印象,就是在记忆一个个应用程序的名称。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关键在于使其形成面对问题时能分析如何利用计算机科学知识获得最佳策略的意识和能力,懂得如何合理组织数据,能够运用最优算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等。因此,选择正确的程序结构、使用合理的数据结构、优化解决问题的算法等程序设计思想的学习和锻炼是培养计算思维最关键有效的方法。

笔者所在学校的程序设计常态课是以程序设计思想为线索进行课程结构规划的(如左上表),与课程中各个教学专题对应的则是以“大话西游”为创作大主题而设计的若干个课堂实践案例及课堂导学案,其中课堂导学案的内容组织便是以程序结构、数据结构和算法等知识目标为导向。例如,在教学专题“选择结构”时,笔者安排了一个设计捕捉游戏的任务,让学生依次经历“发现任务中的分支选择—认识计算机程序的选择结构及其表达方式—选择编程工具中的恰当指令实现选择结构—编程实现任务”这一思维过程(如图1)。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一开始就投入到工具的学习中,而是先学会分析问题可以用什么策略或步骤,再思考如何用计算机的方式进行表达,最后以合理、有效的方式解决问题。

因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相关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因此“问题”是培养计算思维的基本立足点。基于问题,才能引发关于问题的界定、问题特征的抽象、为解决问题而建立数据模型等一系列计算思维活动;基于问题,也才能发挥计算思维的最大效益,即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笔者所在学校以“大话西游”作为整个程序设计课程的创作大主题,并根据该主题设计了许多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及任务,如制作一个孙悟空变脸的动画剧场,制作悟空抓妖怪的追捕游戏,开发一个关于中国名著《西游记》知识测验的手机APP等。在课堂导学案中,每一个学习活动首先都由若干个问题引起,即称之为“前置问题”;每个学习活动后期也都会有问题引发学习延伸,则称之为“拓展问题”。

例如,在教学专题“循环结构”中,学生要完成一个制作迷宫游戏的学习任务(如上页图2)。为了完成该任务,学生需要学习“循环结构”的相关知识,也需要运用已学过的“选择结构”的相关知识。在学习活动的开始环节,教师提出前置问题:打开走迷宫的示例程序,尝试用键盘控制对象从起点走到终点,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这个程序和你玩过的哪类游戏相似,它们具备什么功能(或特征)?(2)要使对象受键盘控制,并在碰到迷宫的黑线时做出反应,需要做哪些判断或选择?实现这些判断或选择可以使用哪种程序结构和Scratch指令?(3)要让对象一直受键盘的控制,需要怎么做?(4)要让对象一直受键盘的控制,直到遇到某个条件,就结束键盘控制,需要怎么做?

前置问题的设计重在帮助学生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数据模型。问题(1)在于引导学生找出迷宫游戏的典型特征,完成问题的界定及问题特征的提取;问题(2)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利用所学习过的程序设计知识“选择结构”来实现判断和选择功能;问题(3)~(4)启发学生寻找实现持续执行或持续执行直到实现某条件的办法,进而学习程序设计新知识“循环结构”。对问题(2)~(4)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建立解决问题的结构模型。

又如,在教学专题“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的第一个学习活动“悟空学艺——72变”中,要求学生在App Inventor中综合应用前面学习的程序设计基本知识,设计一个带画板功能的手机App程序,其中有一个功能是设置画笔为粗线条或细线条(画笔宽度固定)。课堂导学案中提供现成的程序参考,教师在学习活动后期提出拓展问题:根据人对应用工具的操作习惯,画板应该可提供画笔的逐步调节粗细的功能(而不是固定粗细),请你利用学过的程序设计知识,结合App Inventor中相关的组件及其属性,实现这一功能。

拓展问题的设计在于引导学生实现课内知识到现实应用的迁移,以上问题将引导学生思考并发现可以通过定义全局变量,并利用变量的数值递增或递减进而赋值给画笔的宽度属性来实现所需功能(如图3)。

再如,在教学专题“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的另一个学习活动“西游回忆录”中,笔者通过让学生制作一个关于中国名著《西游记》的知识学习与测试手机App程序,学习应用“列表”这一静态存储结构。在学习活动后期,笔者同样提出拓展问题:思考可能出现的用户需求,并尝试改良答题程序,提高其使用价值。

图3“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制作画板App学习任务的App Inventor设计界面及程序实现(含部分参考程序及学生改良程序)

图4“应用系统的程序设计”制作试卷答题App学习任务的学生改良后App Inventor设计界面及部分程序

为此,有学习小组利用“列表”在原来答题程序上增加提示功能,这一来可以提高用户的答题率,二来还可以让用户学习更多拓展知识(如P41图4)。

●结束语

计算机课教学方法初探 篇7

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 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完成课本的教学内容, 更要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实践操作。现将几种教学方法简单介绍如下:

一、“模块式讲练一体化”教学方法

这是一种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讲练一体化"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是将传授给学生的某一部分知识, 通过理论 (讲解) 、实践--实际动手操作 (练习) 、最终验证理论, 以构成能够使学生从中得到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如何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让学员易接收的“模块”, 然后再各个击破, 达到预期目标。

二、“课—机”并行式教学法

这是一种“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里进行, 教师可以随时让学生练习, 具体做法就是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 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 考虑好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 学生练习时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 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是双向的。学生既面对大屏幕又面对机器, 便于听课又便于操作。但有时由于学生程度不同而造成在时间上的等待, 从而减少了课容量, 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一般适合于上复习课、基础知识课和练习课。因为这些课, 教师可自制一些操作简单的课件进行演示或让学生自行练习, 避免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

三、“机一课”或“课一机”间隔式教学法

这种方法就是第一节上理论课而第二节上上机实践课或第一节上上机实践课而第二节上理论课。这种教学模式最适用于直观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内容。如操作系统Windows XP退出的几种方式 (Alt+F4或单击“开始”———“关闭系统”一“关闭计算机”或同时按[Ctrl]+[Alt]+[Del]三键再单击“关机”) 和保存word 2003文档的操作 (单击“保存”图标或单击菜单的“文件”———“保存”或按键盘[Ctrl]+s) 。前者采用“机一课”间隔式教学, 则第二节就有利于学生对Windows XP退出方式的总结, 形象直观且印象更为深刻;后者采用“课一机”间隔式教学, 更有利于指导学生在第二节上机课时的实践操作, 以加深记忆。

四、“课—机—课”反复式教学法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在第一节课上的新内容, 在第二节课让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 最后在第三节课重复讲解第一节课中的知识并对上一节的上机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进而作出必要的强调和补充, 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 这种教学方法最适用于操作性较强且又较为抽象的概念或含有重要思想的知识, 如DOS系统的目录管理命令CD (进入退出目录) 、RD (删除空目录) 、MD (建立新目录) 和PATH (路径命令) 的讲解。这些命令操作性较强而且包含着DOS系统目录结构的重要思想,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完课后似懂非懂, 而学生在初次上机时是处于摸索、认识阶段, 还达不到熟练、理解的程度。但经过二次上机后, 学生会对这些命令有了一定的操作上的认识, 会有“原来如此”的感觉, 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的浓厚兴趣。学生有了以上的认识感觉之后, 这时如果在第二节课后就讲解新的内容, 就会让学生在刚有点“明白”的时候, 又变得“糊涂”了, 造成学习兴趣的降低。此时如果重复第一节课的理论内容, 能及时适当地总结和再练习, 学生就会在“预知”的状态下听课, 一边听, 一边在脑海里浮现出上机过程,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五、悬念法

上课时, 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 让学员思考如何来解决。比如在讲授有关数据库的知识时, 可以问学员“如何将所有学员的学号、姓名、性别、家庭地址、家庭电话等信息以数据库形式存放起来, 供查询等使用”, 然后引出建立数据库的方法, 让学员在上机时建立这个数据库, 并在以后学习中经常引用这个数据库。

六、成果展览法

为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及创作欲望, 可以在一定时候搞一些计算机竞赛。如中英文录入比赛、文字编辑排版比赛、程序设计比赛等等, 让部分学员有一个奋斗目标;还可以让全体学员参加成果展示, 如自己设计的程序展示、幻灯片展示、图形图像处理 (如Photoshop制作贺卡、风景画、flash动画设计等) 展示, 让学员的潜能能够充分展示出来。

高职计算机课教学改革 篇8

1. 1 明确计算机课与其他公共课的区别。计算机教学主要强调学生实际上机的操作能力, 但学生当中实际水平又有差异。有的学生家中有电脑, 某些知识早已掌握, 而有的学生却对电脑刚刚接触, 了解甚少。这不像其他的公共课程, 大家基本都处于同一水平, 所以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合理设计教学任务, 能涉及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1. 2 要进行合理的任务设计。由于计算机教学以传授实际操作为主, 所以教师要针对这个目的设计一系列的任务, 并且这些任务可以被学生所接受。教师进行 “任务”设计时, 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 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 “任务”, 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 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 “任务”时, 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 乐此不疲。

2 计算机课教学改革策略

2. 1 加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当前, 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的重任。推进教育信息化, 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计算机的发展**新月异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重视计算机的基础教育, 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 小学信息技术中的操作系统知识、打字基本功的操作、画图工具箱的应用、图块的操作等, 都是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生有了这些基础, 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信息技术, 同时也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作为与创新教育有着 “天然结合”计算机学科应当担起这个重任。鼓励、指导学生大胆、灵活地运用已学的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解决这些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进行自由讨论, 互相交流方法, 互相启发思路, 以实现解决问题与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机。

2. 2 向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材料, 还可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在计算机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 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 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求新出异, 提高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2. 3 给学生提供勤动手多训练的机会。计算机课教学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工具课程。而其中的技能又是最重要的, 理论知识是技能的基础, 技能是理论知识的目的。只掌握知识没有技能就如同纸上谈兵。要真正把所学知道溶入到自身, 还必须亲身实践, 动手操作。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 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应提倡他们敢与动手, 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 到各种软件的应用, 只要能坚持练习的话, 速度和质量都会有很大的提高, 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动手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巨大动力, 这种动力将及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地掌握。要提高学生练习的时间, 计算机教学最后要达到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熟练的进行上机操作, 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留出一些时间给学生进行上机操作练习, 即所谓的 “百讲不如一练”。教师可以通过任务的布置, 让学生在操作练习中学会知识, 巩固知识。

2. 4 学生之间信息的共享。在教学工作中, 有许多学生不满足书本知识, 总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 这是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 教师要采取多种途径, 创造 “信息共享”, 鼓励他们自己讨论解决。如: 每节课给学生留下的任务, 让其自己通过小组讨论解决, 适时加以点拨。这种 “信息交流”, 不仅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 又增加了学生的信息知识。

2. 5 注重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 它不仅能检验学生一节课学习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种鼓励, 激发学生创新动机, 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传统的评价方法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测查, 这种观点在一些教师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而在新型的、建构性的课堂中, 评价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以前, 评价是由教师单独作出的,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 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如在每节课即将结束时, 将学生的上传作业挑选一些利用多媒体教室软件广播给全体学生, 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评价,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提高。

2. 6 将企业实践融入校本教材。仔细分析对教学质量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材, 这同时也是教师展开一系列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据。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形, 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发校本教材, 主要包含实训教材, 具体指出实践性为教材重点特征, 始终坚持就业需求的导向, 并以实践作为主线, 依据岗位能力状况, 从而突出职业教育特点。校方应该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一种密切合作的关系, 使得广大企业参与校本专业的职业能力的检测, 并且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邀请广大企业参与其中, 主要通过计算机案例、任务驱动、项目实战等模式来对教材进行编写, 让每一个案例、任务或是项目都成为解决实际的问题。

2. 7 加强教师和学生综合素质。在教学素材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基础上, 就必须重视教师综合素质。由于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无法及时掌握现代化先进技术和知识, 进而难以使得整个教学活动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为了杜绝这种情形的出现, 这就需要不断提高教学和学生的综合素质。现阶段, 许多高职院校已经聘请具备 “双师”资格的教师, 在很大程度上改进了高职院校的整体教学质量。

摘要:在课程改革的今天, 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应教育的需求。取而代之以学生为中心, 主动学习为中心的开放式现代教学模式。概括了当前高中计算机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此提高高中计算机的教学质量, 从而有效地促进高中计算机教学的发展。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中职计算机课分层教学探析 篇9

针对这些状况, 如果仍是用传统教学方式, 在同一课堂将相同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差异性很大的学生, 势必会造成好学生“吃不饱”, 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 不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差生则会认为讲解进度太快, 自己无法跟上, 以致丧失了学习兴趣, 越学越差。在这种情况下, 对差异大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一、怎样对学生进行分层

首先, 在每学期开学初, 计算机教师给学生做一份测试卷, 试卷难易题呈梯级状, 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和操作的熟练程度,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做一个初步的判断, 为接下来的分组做好必要的准备。

其次, 通过一些问卷调查、谈话等形式, 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例如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课的兴趣等。

再次, 就是要照顾特殊情况的学生。有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方面有比较好的天赋, 这样的学生即使基础差一点也没关系, 应分在较强的学习小组;有的学生比较懒, 懒得动脑和动手, 即使基础较好, 也只能分在一般的学习小组。

另外, 学习小组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

二、分层教学的实际应用

1. 组内、组外互助互学。

一般把一个班级分成三组:A组为基础较好的学生, B组为中等的学生, 而C组则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同一个组内的学生, 因为水平相当, 又有个体的差异, 所以在学习的时候, 既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又能相互促进。组与组之间也建立A组帮助B组、C组的“个人承包责任制”, 即由A组的一个学生帮助B组或C组的两个学生, 看谁能尽快将自己所负责的两个成员拉入A组中。这种做法的优点有二:一是便于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优生带差生、差生促优生的良好学风, 增加班级凝聚力, 激发学生的内部活力;二是便于教师的指导检查, 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实行组间动态组合。

分组后, 各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隔一段时间, 经过达标检测分析后, 各组成员间进行个别调整。笔者采用的是月度技能考核制度。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始, 要制定严格的月度技能考核目标, 以之作为新一轮分组的依据。每个小组每个阶段的技能考核目标都是不一样的。B组和C组的同学每次月度技能考核的目标有两个, 即第一目标和第二目标。 (1) 如果C组的同学在某次月度技能考核中能够达到C组的第一目标, 即为达标;能达到C组的第二目标就可以转到B组, 也就是“晋级”。对在考核中连第一目标都达不到的学生就需要进行思想工作教育, 另外加强鼓励, 树立学生的信心。 (2) B组的达标与“晋级”也是采用同样的办法。 (3) A组的同学就只有一个月度技能目标, 如果达不到此目标, 就要给学生一次“记红”的警告, 如果在下次月度技能考核中仍未达标, 就要把他调整到B组, 即“降级”。B组学生的降级方式也是一样的。调整的目的是为了表扬和鼓励, 是在充分考虑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进行的, 既增强了差生进步的信心, 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习小组不同, 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同。

实施分层教学, 最难处理的就是如何在45分钟的有限时间内,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容易, 但教室只有一个, 教师只有一人, 如何处理好分组讲解、分组练习与重点讲解、具体练习的关系是一个关键问题。处理不好, 容易产生新的分化, 导致学生的对抗情绪。笔者在处理上述问题时, 总是先向学生讲清本节课学习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帮助提高计算机水平等。通常的做法是:先为C组做操作演练示范, 在C组听讲的同时, 安排A组与B组做其他训练。B组训练内容是笔者课前设计好的, 对学生说什么, 说到什么程度都做好规定。A组学生以自学探究为主, 安排他们难度较大的作业。对A组学生的练习内容, 笔者只做一点规定, 就是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做, 做完之后互相检查内容。采取这种安排的好处是, B组与C组同学的练习量与内容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 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训练, 直至学生技能得以提高为止。而对A组学生则采取开放式、自学式的训练方法。A组学生的学习目的较明确, 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自觉性较强, 对于做练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大部分能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与讨论以及示范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 也能利用空余时间主动找老师询问, 或是找老师给他们示范与修改。为C组学生讲课完毕后, 就安排C组学生基础练习, 在下课前5分钟集体讲评。在C组学生做练习时, 教师有针对性地为B组学生讲解出现的问题。笔者把这种分组讲练的教学形式概括为“C组先讲后练、B组先练后讲、A组自练解答”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坐在同一教室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说, 达到既照顾到不同学生, 分类指导, 又能省时高效、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4. 针对后进生的实际情况, 实行难点突破和个别辅导的教学方法。

在实施分层小组教学的同时, 通过基本技能评比、目标达成以及“晋级”等形式, 给后进生以充分展示进步的机会。同时, 还在班级举行一些其他有意义的活动, 发挥计算机基础方面较弱的学生在其他领域的优势, 来帮助他们提升自信心, 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另外, 给差生纠正错误操作, 也能够给他们以极大的鼓励, 能够得到老师、朋友以及亲人的认可, 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人的追求目标越高, 行动的内驱力越大。但是面对心理素质还不稳定的中学生, 如果教师所提的目标过高, 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即, 那么目标也就成了空谈。所以在分组以后, 由学生先提出切合实际的长远目标, 然后在分析个体情况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修订目标, 提出更加具体的近期和中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适时地运用目标激励作用,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分层教学的优越性

1. 分层教学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口头表扬和奖励机制方式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要求学生有目标地学习, 激发学习动力, 争取超越别人, 培养班级内浓厚的学习气氛。

2. 分层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分层小组教学将尖子生、中等生、后进生分组教育的同时, 又将他们联系到了一起,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既做到根据学生技能水平以及个体差异的不同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 又能够将所有的学生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 尖子生是知识的先掌握者, 先掌握者为师, 这些“老师”在小组内开展一对一帮助的同时, 也使自己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进步与提升。

3. 分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A组的学生在上课时相对比较自由, 在完成教学任务后,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认识、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在这个过程中, 会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一些表现方法, 发掘出自己的潜力, 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发展。虽然B组和C组的学生相对来说没有那么自由, 但是在A组同学的影响下, 他们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尝试发挥一些自己的想法, 对于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而教师在此活动中的角色已由“授业者”转变为学生的一个参谋、一个顾问、一位良师益友, 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4. 分层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开展分层小组教学以来,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尤其在我校的计算机协会活动中。在上一届的社团活动评比中, 多名同学获得了好评。分层小组教学既是一种教学形式, 又是一种管理形式, 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理论较密切地联系学生实际, 发挥学生的独创性, 并照顾后进生及特殊学生的需要。

实验表明, “分层小组教学法”能使每组学生通过相互研究和讨论问题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的目的, 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摘要:中职计算机课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测试后分成多个学习小组, 然后根据各个小组的基本水平实施教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中等的学生吃“饱”;基础差、能力不强的学生不掉队。整个班级统筹兼顾, 从而达到整体提高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课,分层教学,实际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建国.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N].中国教育报, 2009-9-20.

高职院校计算机课教学改革探索 篇10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它与本科院校教育的“知识本位”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高职教育强调“能力本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目前高职院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在“树人强技”的思想主导下,着重培养高职学生运用计算机基本知识解决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对象素质参差不齐,教学内容难以统一。高职院校生源复杂,高考成绩分数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在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而有的學生已熟练掌握了日常计算机的使用,仅仅缺少理论知识及知识的系统化学习。对于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机实验和课程设计中存在动手能力和再学习能力较差的情况,这就造成学习起点不一致,从而使老师在教学内容上难以统一。

2、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不科学不合理。开设的课程在内容上孤立且较单一,没有与其它的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形成相互的衔接,缺乏实用性,且课程学习和实验时间相对较短。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这种设置,很难使学生完整和系统的学习到实用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更谈不上把掌握计算机新知识、新技术应用到其专业领域中,缺乏对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不到快速提高。

3、教学模式创新不够,教学效果差。从我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老师的教学经历看,他们都是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骨干老师,对学生考核的知识点非常清晰明确,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师基本上是各自为阵,大多数教师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单一的接受式教学模式,从头到尾采用“讲练结合法”,学生照着老师所授内容做一遍,未能改变学生在教师控制下机械接受知识的弊病,这些做法,导致未能培养学习能力,也未能让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教学效果差。

4、教材内容根不上计算机应用的变化。目前,大多数计算机基础课教材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学科体系式”的教材结构。基本上都是从计算机的发展史、操作系统的分类及其特点讲起,概念性的东西较多,教材内容跟不上计算机应用的变化,务实精神较差,突出能力培养的特点不鲜明。

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探索

1、改革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差异较大,基础差的学生感觉到教学内容很难掌握,对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兴趣不大,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简单,认为不值得认真学。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因材施教,采用分层教学,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甚至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准进行考核。目前,我院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提高学生实际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的有效方法,适合计算机技术实践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是通过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特定任务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该教学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受。

2、改革教学内容。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教材内容都是“知识点”、“操作要点”,缺少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知识,学生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院对计算机课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进行项目化、任务驱动教学尝试。把课程内容分成:信息搜索、文件管理、WORD文档编辑与排版、EXCEL电子表格及数据处理四个部分组织教学。

3、重视教材建设。传统的“学科体系式”教材结构己跟不上计

算机教学的变化,因此,要突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建设高质量的教材非常关键。计算机基础课教材要符合课程特点、符合高职教育特点,彻底摒弃“学科体系式”的教材编写理念,突出技能培养,符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探究学习、情境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要求。

4、注重教学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应用能力。计算机基础课必须

强调理论和实际相联系,才能适应高等职院校培养应用型高端专门人才的要求。在教学环节上,作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调整好理实课时数,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亲手操作为基础,调动学生实践课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活动获得丰富的“操作”体验,从而提高技术能力。教师在课前对上机实习要做出详细的安排,明确实验的目的、内容、任务与要求等,上机实习结束,学生要完成好实验报告。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上机的盲目性,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将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各高职院校都在创建办学特色和提高教学质量,深入开展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已是必然趋势。在高职教育从注重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转变观念的形势下,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模式的转换必须向教学改革的深入迈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探究学习、情境教学、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我院深入进行,也体现了教学革新的一种理念,值得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侯丽娟.高职计算机课教学改革探讨.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0.1

微课介入中职计算机教学刍议 篇11

一、微课的起源

2008 年秋,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 (David Penrose) 首创“微课程” (Microlecture) 这个概念。随后, 可汗学院 (Khan Academy) 提出了在线视频学习资源, 这一举动引起教育工作者对微课的可行性进行探索。

2011 年胡铁生第一次在国内提出“微课”这个概念, 随后, 国内各教育行政部门、机构、网站、学校纷纷掀起微课学习、制作、应用的热潮。

二、微课的内涵和特征

1、微课的内涵

调查发现, 人们对微课的认识尚未明确统一, 从名称上说, 常用的有“微课”、“微课程”, 也有一些人认为两者相同。从概念上说, 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如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一种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张一春认为微课是一种教学活动, 焦建利认为微课只是一种教学资源, 不宜用课程这么大的概念去定义, 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陈子超等则明确认为微课和微课程属于不用的概念。定义方法不同, 但是总体来看, 微课就是要把老师的课程数字化, 数字化的最大好处是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反复观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 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 “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 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微课的特征

(1) 教学时长一般控制在5 分钟左右, 符合中职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

(2) 微课一般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作为微课的设计对象, 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 “微课”的内容更加凝练。

(3) 微课相关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以内, 便于在线观摩, 又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即适合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又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 资源组成“典型化”, 结构安排“情景化”。广大师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案例典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 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5) 一次微课针对一个主题, 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内容具体, 主题突出。

(6) 传播途径多样化。便于在线学习、微信传播、微博讨论、局域网传播。

三、微课介入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可行性

据笔者数十年的教学经历并结合周边老师的感受来看, 对中职学生的印象就是“难教”。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1、中职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 把学生送来, 就当是托儿所, 家长没了目标, 学生当然也没有动力, 既使有些家长也希望孩子能学得一技之长, 将来好找个合适的工作。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耐性, 缺乏自尊心、自信心, 学习不好不觉得丢面子, 课堂上浑浑噩噩, 课后不肯花时间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做作业应付了事, 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吃苦精神和学习毅力, 一遇到学习困难就自我放弃, 而不惜把时间用到玩手机、看小说、打游戏、谈恋爱等上面。

2、基础薄弱, 没有学习兴趣。有些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因种种原因造成基础差, 入读中职后, 教学内容更抽象, 课堂信息量多, 跨度大, 有些教师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注意中职教学与初中教学中知识链的衔接, 使得学生一开始就上课听不懂, 作业不会做。日积月累, 挫折感越积越多, 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 学习兴趣逐渐减弱。

3、教师管教不管导。不少中职学校的教师因为种种原因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或者满堂理论灌输, 或者对着PPT滔滔不绝, 而对于学生接受了多少, 消化了多少, 往往没有进行合适的反思与评价。而最终的结果是, 学生厌学、怕学, 作业照抄或者干脆不做, 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但中职学生也有一些闪光点, 如果能把握住这些细微的闪光点, 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理论, 学生还是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的。

1、中职生普遍对新事物感兴趣。现在的中职生都是95 后或者00 后, 他们对新的科技产品、新技术、新潮网络用语、微信、微电影等新生事物很感兴趣, 并能很快的接受并运用它。微课对学生来说, 也是一个新玩意, 如果能把微课做得深入人心, 寓教于乐, 就能牢牢拴住学生的心。

2、中职生思维跳跃, 难于集中精力于一件事情上。每节课40 或者45 分钟,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似乎有点长。每次上课前10 来分钟, 大部分同学都很专心, 思维还能跟着教师的节奏走, 慢慢的, 很多学生思维开始开小差, 或者一脸茫然, 或者“埋头深思”, 任你教师讲得天花乱坠, 似乎都与我无关。而微课的教学时长一般不超过10 分钟, 契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可以集中精力搞定课堂的重难点或者重要内容。其次, 中职生活跃的思维也是成功利用微课教学的法宝。结合微课的特点, 学生往往会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这也为开放式教学和评价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再次, 微课不仅在内容上方便了学生学习, 形式上也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在个性差异教学中缺乏灵活性的不足, 使分层教学成为可能。

3、中职学生实训课较多, 课余时间充足, 这为学生利用机房网络或者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微课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教师可以在百度贴吧或者机房服务器上申请开设微课学习专业的论坛, 留下一个稳定的交流空间, 方便学生学习, 又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课后评价的重要参考。

四、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

1、微课教学内容的选取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微课进行。大部分中职教师既要参与班级管理, 又要进行日常教学, 每次课都制作微课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我们一般选取一门课程当中最核心的内容或者技能来制作微课, 或者将一节课当中的重难点、疑点等制成微课来辅助课堂教学。如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虚拟局域网、域、活动目录等知识点如果能借助微课来进行, 势必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 可以参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同时, 要做好学情分析, 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基础层的学生只要了解基本知识和方法应用, 培养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层的要求则是强调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应用, 采用多种启发方式, 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理解能力更强的学生, 则可以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明确制作原则与方法

微课是为某一具体教学目标而选择与设计的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的总和, 故此微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要更精练、教学目标的定位要清晰、目标的指向性要强、制作方法要简单。建议微课视频的时间长度最好不要超过5 分钟。微课结束的时候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 不可过多, 一个就好, 确保问题的解决思路是多角度的,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讨论气氛。

4、设计微课教学活动

在设计制作微课的时候, 就要考虑如何在课堂上使用微课。包括微课的引入、微课的观看、学生分析讨论、提问的方式、教师总结汇总等环节。具体实施时, 可以让知识点掌握较好的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这不仅会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认知度, 还可鼓励刺激学生的学生热情, 满足个性化、差异化学习的需要。但同时, 切记微课不可滥用, 微课一定要出现在最合适、最该出现的地方, 恰到好处的解决课堂的重难点, 千万不要认为微课教学就是看视频, 这不仅起不到助力课堂教学的目的, 反而会影响教学。

五、结语

本文介绍了微课的起源、内涵等内容, 并对微课介入中职计算机课堂的可行性做了探讨。微课在其出现以至发展的过程中, 有其自身优势, 也有其不足之处, 我们在使用微课的过程中, 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 结合学习对象的实际情况, 积极探索并制作出与传统课堂相得益彰的好微课, 使新的教育技术更好的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服务。

摘要:本文从微课的起源、内涵、特征及中职学生的学情等方面入手, 阐述了微课介入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可行性, 并对微课介入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施方法做了论述。

关键词:微课,中职,计算机教学,可行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惠玲.微课基本问题探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5)

[2]张传宇.微课介入中职“分层教学" (助学环节) 的设计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8)

上一篇:矿用综合保护装置下一篇:企业集群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