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教学

2024-08-01

计算机课教学(共12篇)

计算机课教学 篇1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复杂的艺术, 教师要取得成功, 不仅有赖于丰富的知识、良好的品德及合理的能力结构, 而且还取决于教学过程中是否运用了自己的感染力。教学过程, 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课堂上, 教师不断地向学生传递着新知识, 学生虽然有“接收”能力, 但并不一定乐于“接受”, 关键在于这信息能否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或能否激起愉快的情绪体验。所以, 教师必须充分调动自己情绪的感染力, 给知识、信息附加情感色彩, 使课堂具有健康、融洽、充满温暖的心理和责任感的氛围。同时还应善于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 借助音响、影像、语言将计算机课教学内容的信息传递给学生, 学生通过视听感官接受信息, 刺激大脑, 唤起表象, 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兴趣, 使学习目标在大脑中明确形成。

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 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完成课本的教学内容, 更要保证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实践操作。现将几种教学方法简单介绍如下:

一、“模块式讲练一体化”教学方法

这是一种以培养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讲练一体化"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是将传授给学生的某一部分知识, 通过理论 (讲解) 、实践--实际动手操作 (练习) 、最终验证理论, 以构成能够使学生从中得到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 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关键在于如何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几个让学员易接收的“模块”, 然后再各个击破, 达到预期目标。

二、“课—机”并行式教学法

这是一种“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 这种模式的整个教学过程在机房里进行, 教师可以随时让学生练习, 具体做法就是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分析教材, 制作一些适合于本课的演示教学课件, 考虑好什么时候该让学生练习;教师讲课时能统一控制学生用机, 学生练习时开放学生用机。这种模式具有实效性, 学生可以及时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是双向的。学生既面对大屏幕又面对机器, 便于听课又便于操作。但有时由于学生程度不同而造成在时间上的等待, 从而减少了课容量, 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这种教学方法一般适合于上复习课、基础知识课和练习课。因为这些课, 教师可自制一些操作简单的课件进行演示或让学生自行练习, 避免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

三、“机一课”或“课一机”间隔式教学法

这种方法就是第一节上理论课而第二节上上机实践课或第一节上上机实践课而第二节上理论课。这种教学模式最适用于直观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内容。如操作系统Windows XP退出的几种方式 (Alt+F4或单击“开始”———“关闭系统”一“关闭计算机”或同时按[Ctrl]+[Alt]+[Del]三键再单击“关机”) 和保存word 2003文档的操作 (单击“保存”图标或单击菜单的“文件”———“保存”或按键盘[Ctrl]+s) 。前者采用“机一课”间隔式教学, 则第二节就有利于学生对Windows XP退出方式的总结, 形象直观且印象更为深刻;后者采用“课一机”间隔式教学, 更有利于指导学生在第二节上机课时的实践操作, 以加深记忆。

四、“课—机—课”反复式教学法

这种方法就是教师在第一节课上的新内容, 在第二节课让学生进行上机实践操作, 最后在第三节课重复讲解第一节课中的知识并对上一节的上机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进而作出必要的强调和补充, 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 这种教学方法最适用于操作性较强且又较为抽象的概念或含有重要思想的知识, 如DOS系统的目录管理命令CD (进入退出目录) 、RD (删除空目录) 、MD (建立新目录) 和PATH (路径命令) 的讲解。这些命令操作性较强而且包含着DOS系统目录结构的重要思想, 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听完课后似懂非懂, 而学生在初次上机时是处于摸索、认识阶段, 还达不到熟练、理解的程度。但经过二次上机后, 学生会对这些命令有了一定的操作上的认识, 会有“原来如此”的感觉, 同时也会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的浓厚兴趣。学生有了以上的认识感觉之后, 这时如果在第二节课后就讲解新的内容, 就会让学生在刚有点“明白”的时候, 又变得“糊涂”了, 造成学习兴趣的降低。此时如果重复第一节课的理论内容, 能及时适当地总结和再练习, 学生就会在“预知”的状态下听课, 一边听, 一边在脑海里浮现出上机过程, 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五、悬念法

上课时, 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 让学员思考如何来解决。比如在讲授有关数据库的知识时, 可以问学员“如何将所有学员的学号、姓名、性别、家庭地址、家庭电话等信息以数据库形式存放起来, 供查询等使用”, 然后引出建立数据库的方法, 让学员在上机时建立这个数据库, 并在以后学习中经常引用这个数据库。

六、成果展览法

为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及创作欲望, 可以在一定时候搞一些计算机竞赛。如中英文录入比赛、文字编辑排版比赛、程序设计比赛等等, 让部分学员有一个奋斗目标;还可以让全体学员参加成果展示, 如自己设计的程序展示、幻灯片展示、图形图像处理 (如Photoshop制作贺卡、风景画、flash动画设计等) 展示, 让学员的潜能能够充分展示出来。

这些教学方法都适用于现代的计算机教学, 教师应灵活运用, 善加应用,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更有效的利用课上的时间, 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教无止境, 关键靠我们自己去思考、探索、研究和总结, 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从而使我们的计算机教学蓬勃发展。

计算机课教学 篇2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主要强调学生实际上机的操作能力,但学生当中实际水平又有差异。有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某些知识早已掌握,而有的学生却对电脑刚刚接触,了解甚少。这不像其他的公共课程,大家基本都处于同一水平,所以要求我们计算机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合理设计教学任务,能涉及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2 、要进行合理的任务设计

由于计算机教学以传授实际操作为主,所以教师要针对这个目的设计一系列的任务,并且这些任务可以被学生所接受。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3 、提高学生练习的时间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基础 高专教育

1 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计算机教学现象的分析

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变革,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教育业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变革而变革。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实用型的医学专科毕业生,随着国家对医学专科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大,相应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招生范围也逐渐增大。但是由于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和学生的自身素质不同,造成了新入校的学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但就计算机教学方面来说,可以大致分为三类:

1.1 极少部分同学由于各种原因在来学校之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完全是一片空白更不要说高级的计算机知识了。他们对于计算机充满好奇,感觉计算机充满了神秘。由于这一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完全没有接触,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和自卑。

1.2 一部分同学在入校前对于计算机各项技能已经可以熟练的掌握了,这一部分同学在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时候可以说是得心应手而且压力也会很小,学习效果也不错。

1.3 大部分的同学在入校前对于计算机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基本技能。比如网上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简单的内容,但是这一部分同学很容易自满,认为计算机也就是这些功能,从而认为自己对于计算机掌握的还不错。所以对于这部分同学要提高其学习兴趣。

所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其自身特点并结合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对计算机教学的方法进行改革,取得的良好的效果。

2 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思考

2.1 选用合理的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

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不但要对基本知识进行讲解,教师还要时刻保持着对计算机领域的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十分迅速的。所以选用教材的时候一定要选用实用性强、内容新的教材,并要时时更新,并将新知识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中。再者为了适应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提升教学内容层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入教材中没有的新知识、新技术,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教材的选用要做到够用、能用、学得懂、实用。同时注重社会实效性和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和个性特点,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准切入点,学到实用的知识。

2.2 加强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备课。备课的目的在于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教学对象等条件对一节课做出一个统筹安排。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系统观点与方法,把所有教学要素组合到一个优化的教学结构之中。以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结果最优化。

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师要抓纲务,紧扣目标,突出重点。认真熟读参透《计算机基础》书本中的内容,把重点难点的内容,在书本中做标记,在写电子教案时,对于每一章节的内窑,还要参考至少两本课外书籍,反复推敲,这样的教案内容才会更加清晰明朗,内容才会更加丰富,知识面才会更广。编写的教案内容应该细分到每次课,而且这次课的所讲的内容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课堂总结是什么,以及讲完后课后感想是什么,都一目了然,做到心中有数,为上好一堂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上机环节非常重要。对于计算机强化上机操作技能、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考核评价过程计算机课程的安排,以上机为主、讲课为辅。因为计算机课程的要求是大部分内容都是需实操,学生上机实践的课时应占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二左右。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上既不能连续讲解理论知识,又不能放任不管,让学生自由操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计划地制订阶段教学目标。每节课都要有讲练结合的重点内容,充分准备实验的内容,制订符合学生实际特点而又实用的操作内容。上机时,老师说明实验目的和要求,实验内容和原理。要求学生做出实验的效果,及时对所做的内容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出需改正的地方,并把握好进度,分层次推进。同时要求学生写出实验报告,包括写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处理与分析等等。

在实践教学的环节中,教师要对学生们实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考核。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学习兴趣等。使学生们能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的各项技能。

3 结语

计算机基础的课程是实践性强、灵活性、综合设计性强,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还要在工作中不停地提高自己的水平。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更好的教导学生。

【参考资料】

[1]温昊,张颖等.基于网络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2).

[2]何芳原.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05).

[3]王晓娟,周虹,刘涛等.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与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0(22).

浅析中职计算机实践课教学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实践课,教学

一、计算机实践课的目的和意义

计算机实践课教学是中职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的有效途径, 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操作技能并加以巩固和提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应用技能;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计算机实践课与理论课的关系

理论课和实践课是相互促进, 相互依赖的关系。理论课为实践课提供了导向作用, 使实践技能更快掌握;实践课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直观明了, 让理论知识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中职计算机教学的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 在2∶3为宜。可以在实践课的同时上理论课, 或者说, 前小半节上理论课, 后大半节课上实践课。

在计算机的教学中开展实践课教学, 能够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互融会贯通, 在实践课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可以对计算机理论知识更好地掌握。理解和掌握操作技能, 实践课的教学效果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计算机实践课的环境要求

在开实践课之前, 老师应对实践中所需的计算机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网络环境等做好调试工作, 这是确保实践课教学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 也是确保实践课教学质量的前提。

(一) 硬件环境

较好的硬设备条件, 对计算机实践课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如, 计算机机房中计算机的配备、数量和条件能否满足学生上实践课教学的要求, 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是否够快, 学生所用的磁盘是否合理分配, 另外对于教学中所需的一些辅助教学设备 (如投影仪、无尘黑板等) 是否都能满足上机实践的要求。

(二) 软件环境

例如, 教师根据实践课教学的计划, 安装好实践课要求的操作系统, 与课程相一致的应用程序和教学辅助软件, 实践课之前保证所需的各种软件在学生实践的计算机中能正常运动和使用。还要注意软件的版本。

(三) 网络环境

随着计算机的发展, 计算机软件对硬件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要上好这些操作系统或应用软件课程, 往往都会使用网络电子教学, 若局域网络不通或过慢势必影响正常的教学。

(四) 其他条件

机房在实践课时电压是否平稳, 机房的室内环境是否良好 (比如清洁度、光线、湿度) , 如果是组装与维护课, 还要考虑到螺丝刀和螺丝的类型、大小、数量, 主板、CPU、内存、硬盘、电源、显示器等配件是齐全, 电源是否全安等。

四、计算机实践课的教学设计

实践课教学应和理论课教学一样, 教学的各环节必须准备充分。包含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内容、实验题目、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实验思考题、实践报告等。实践课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教材内容的合理处理

实践课计划是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操作的总体安排。有些计算机专业教材会配套相应的实践指导书。计算机的发展速度非常快, 不同版本的教材很多, 计算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照搬照抄, 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增加和删除。要求教师设置实践课案例、计划和实践大纲。实践大纲是实践计划的具体内容体现和实施细则, 实验大纲必须和实验计划一起编制, 两者协调一致。

(二) 教学任务的科学定量

实践课一开始, 教师就要向学生展示并表明实践课的目的和要求, 指出实践中应注意的事项, 对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给予演示, 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对实践题目数量和难度可因学生不同布置不同的要求。数量太多, 难度太大, 学生不能在实践课内完成, 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 久而久之学生会产生对课程的厌恶感;如果实践案例过少, 学生很容易完成了实践任务之后就做一些与实践课无关的事情。只有当实践案例数量适当, 难度适中的时候, 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实践课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的提高。

(三) 灵活的实践题目

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学习目标千差万别, 这就要求实践课教学目标要分层次互动进行, 力争使每位学生都觉得被重视, 都有成就感, 这样才能够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爱好, 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 在做实践题目时, 要兼顾好、中、差的学生, 对学习好的学生难度、要求高些, 较差的学生量上、难度上给予降低, 让他们都感到学习并不太难或太容易。

五、计算机实践课的教学方法

实践课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每种方法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使用哪种方法, 因老师的不同、课程的不一样而异, 当然一次实践课可能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 练习实践法

理论课在课堂中进行, 然后出好操作题让学生上机实践操作, 老师巡回个别辅导。

(二) 模仿实践法

老师进行演示, 学生模仿操作, 进行习题练习。

(三) 技巧实践法

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营造出主动探索新知识的实践操作方法。例如, 在Word教学中, 很多操作可以使用快捷键, 如存盘、剪切、粘贴等。引导学生在菜单里找到对应菜单命令后面的英文字母, 总结出快捷键的使用规律, 进而让学生寻找, 并试用。这时, 再提醒学生思考并实践验证, 这些快捷键能否在其他程序当中进行使用。此法,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四) 竞赛实践法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 把枯燥的知识转变为学生为之奋斗的动力。例如, 打字的教学, 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打字速度, 光是练习很枯燥乏味, 老师可以利用打字软件, 要求学生间比赛速度和准确率。

(五) 维修实践法

利用计算机出现的故障, 要求学生解决的实践方法。

当然还可使用任务驱动实践法、启发式实践法、游戏实践法、模拟考试实践法等。

六、实践课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一) 固定座位促进习惯养成

常有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计算机房上实践课时, 思想上放松了许多, 显得非常随意, 根本没有在班级中的严肃感。有许多学生在计算机房上课不习惯定座, 出现本节课坐一个位置, 下节课坐另一个位置, 有的在一节课中这里坐坐那里坐坐, 这就是缺乏纪律性的表现。为此, 在实践课开始时给学生安排固定的计算机座位, 能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践课教师在第一次实践课时花一些时间给学生安排座位, 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学生固定座位有许多好处, 可增强上课的纪律感, 增加爱护计算机的责任感, 提高学习的效果。教师应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计算机的操作基本步骤进行操作, 遵守好计算机房使用规程进入操作, 否则按规章制度处分。

(二) 小老师起大作用

在实践课中, 有些学生操作得比较熟练和规范, 实践课教师可以把这些学生利用起来, 让他们协助教师在实践课中对其他同学进行检查和指导。这不但解决了教师在实践课教学时难以应付的局面, 同时增强了这部分学生的自豪感, 也能使这部分学生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 进而带动全班学生积极进取。计算机实践教学中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耐性和耐力及吃苦耐劳的质量, 不断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探求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因为很多操作是要大家共同来完成的, 若没有团队意识就很难完成。培养学生相互帮助、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优秀品格, 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这些都能在小老师中得到体现和提高。

(三) 通过实践报告回馈教学状况

实践报告是让学生对实践过程进行概括和总结, 是对实践课的操作技能进行复习和巩固, 也能对理论知识进一步掌握和升华。实践报告要明确实践任务和实践目的。对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加以分析, 提出解决的思路和方法, 实践课后的感受和收获可以多种多样, 因人而异, 因案例而不同。老师对学生的实践报告的成绩评定可以从格式、内容、学生的建议、思路和完成案例的情况等多方面全方位进行综合评价。力争客观公正, 对写得好的学生给予表扬并张贴好的实践报告, 树立良好的榜样,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进而有效提高实践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海燕.体验式教学模式在中职计算机专业实践课中的应用实践[J].时代教育, 2012 (14) .

[2]谢淼, 项志宏.中职计算机组网实践课教学模式探究[J].职业技术, 2011 (7) .

计算课教学反思 篇5

1.重视计算原理的形成过程。“数的运算”教学由计算原理和技能训练两部分组成。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轻视学生对计算原理的探究过程,大多以讲授的方式把“计算原理”告诉给学生,然后组织机械训练,重点训练学生的计算技能。这样做的结果便是“为学计算而计算”,忽视了计算教学中的思维价值。因此在教学这一计算内容时,既要关注计算原理的得到,更要重视学生对计算原理的探究过程,让学生通过探索计算原理,经历计算原理的产生、改进、完善的过程。

2.突出计算教学的应用价值。应用题教学和运算教学紧密结合是提倡的应用题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把应用题教学渗透到“数的运算”等其他知识的教学中去,从而达成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增强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3.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一般以专题训练形式出现,很少渗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计算教学中更是很少涉及。而新课程的教学在练习设计中体现了函数思想、极限思想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因而关注课堂练习的教学也至关重要。

计算机课教学 篇6

关键词:微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434

计算机的技术浪潮带来了科学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网络信息化的革命给教育领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基础教学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技术及对内容的精度反映,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尤其在近年来,人们对计算机应用的依赖,选择更多的形式来投其所好,呼吁更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方式,来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打通道路。因此,“微课”应运而生是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微课”形式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现了教育领域与时俱进的改革性,促使教与学相得益彰,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微课”的内含和特征

“微课”起源于美国。它是将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及教师点评等内容,以视频为载体,围绕着教学视频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时间短且有效

“微课”教学体现在“微”字上,短而精,教学时间在一般限制在学生认知的时间范畴内,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视觉停留规律来设定,学生也可以依学习情绪来调节学习时间,内容随时暂停或回放,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4-8分钟的教学时间,是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容易集中,思维敏捷的时间,整个教学时间都在高效的学习状态下进行,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倍功半。

2、内容精要

“微课”教学内容与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相比,内容设计短小精悍,切中课堂的主题与焦点问题,对课堂教学中的难点与疑点进行有针对性地开展讨论,重点对知识点进行突破,形成一个微小的空间,对某个知识点进行分解。

3、资源容量有限

在“微课”的视频里,教学内容都要经过精选提炼,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和有限的容量中进行视频在线播放。学生在线观看多媒体格式的教学内容,将视频的教学课程下载到手机、平板电脑或电脑设备上,对疑点和难点可以反复回放,不断进行推敲和琢磨,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互相沟通,随时随地进行有效地反复学习。

4、情景交融。

“微课”的教学内容结合了多媒体素材,课件与真实的教学环境相匹配,营造出一种理论与现实相融合的教学资源氛围,它突破传统的教学资源局限,开拓出将某一个知识点以短小精悍的视频格式的教学模式,阐述知识点的全过程,还可以通过在线学习交流、学习评价和在线答疑等辅助手段来提高理论基础的学习。创设师生之间的友情和谐的教学关系,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构造计算机课堂“心灵之约”,紧紧扣住教学内容的主题,明确“微课”的教学思想,有效利用“微课”的资源包,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

二、“微课”的分类

在国内外的“微课”类型普遍分为“教学型微课”与“资源型微课”。

1、教学型微课:是一种综合性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方式,受众面主要以教师为主。教师在教学课件的录制过程中,偏重对一个知识点进行简短、系列性地制作视频教学片,成为“微格”教学课件。如:教师可参与各类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比赛,将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组织和教学手段等应用在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微课”课堂上,从本质上是借助数字化教学网络平台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微课”教学。

2、资源型微课:受众人群是偏重于学习者系列学习;简洁、易懂是系统的特点,是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重要视频。以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微视频、微教案及微练习等学习要素,学习者可以系统地安排对课程的学习时间,掌握课堂的进展速度,将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实和提高;完整系统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充电,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融入到计算机的拓展思维,全面加深学生对计算机的理解,活学活用,提高计算机的技术支撑能力,加大对计算机资源的再利用,提高计算机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含金量。

三、以“微课”教学模式为支点,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质量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实际操作功能较强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学习其它学科的辅助工具。用“微课”视频教学后,学生梳理各学科的电子教材,利用计算机的功能,进行拓展式的学习,运用“微课”的特点,制作针对性的“微课堂”,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更好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目标。

1、有效地组织微课程的知识点,运用微视频的整体集合来体现

在新时期教育模式中,高效的教学课堂是师生的共同愿望。《计算机应用基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从教师的角度而言,要合理地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讲授,在短时间内将相关知识点、技能点串联成一个拥有大批微视频片断,要求教师有着高度的责任感和高素质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微课程的学习,较好地查遗补漏,补充缺失的部分,真正地满足学生对学习资源的渴求欲望。

从学生的视角来看,要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对“微课”的教学内容先做到心中有数,带着问题进入“微课”课堂中。这样会很容易接受已理解的內容,搞明白课前疑惑的问题,使学习效果得到提高。如:Windows 7基础操作,教师精心制作“微课”教程,形象地展示出学生最常用的操作基本,介绍系统的操作技能,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不抗拒对计算机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接收,轻松愉悦地学习到Windows 7基础操作带来的精彩片断。PowerPoint2010演示文稿的动画逼真,使得学生领略到计算机带来的独特魅力。熟练使用Office 2010,灵活运用常用计算机的工具,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学会了知识的迁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endprint

2、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将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通过“微课程”的教学设计,遵循系统方法的目标进行有的放矢的确定。

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的学习状态等实用价值的信息,设计出适应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最终达到学习目标的“微课程”内容,如:图片、音视频、文档及网站等表现形式,以此保证学生的接受程度,激发起学生的自信心和对资源的多元化要求。

其次,要在教学课堂中,以“微课”内容为中心,利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对课程的重点、难点和疑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如:在Office2010办公软件学习中,一些简单的操作对学生并不算难事。但办公软件的强大功能,技能点的综合运用、操作经验和技巧,学生不能很快掌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和沟通,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3、通过微课,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微课”教学课后阶段,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与应用,并付诸于实践,还需要不断地进行练习,如:教师在课后,给学生安排课后作业,针对“微课”的知识点,制作素材课件和视频,允许学生将自己所想所思,融入设计作品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创造力,延伸拓展他们的知识点,选取生活化强、综合实用性强的问题,使“微课”课堂中的知识点、技能点消化吸收,并加以延伸。如:Office 2010办公软件中利用Excel 2010制作表格,对表格数据的处理,存在着许多经验和操作技巧。

“微课”中的知识点,学生在课后,以真实的数据资料做为制作不同图表的切入点,亲自动手操作拆线图、饼图、直柱形等图表的绘制,多加练习,同时创设一个“微”教学资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展示他们自己制作的各种“微”练习,找出与“微课”课程的知识点,加以解说其自己的创意点,灵活运用各种功能,恰如其分地将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点适中化。教师要在学生讲述其“微”作品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质疑,实现“微课”、“微练习”的资源共享,激发他们亲自实践,在计算机的网络、终端设备平台上,下载学习,并通过微信、QQ等各类信息交流平台,进行相互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信息化的發展,引领了科学技术领域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运用“微课”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颠覆,发挥微课程的潜能,促使学生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开拓创新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 2013(04)

[2] 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04)

[3] 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04)

[4]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 2013(01)

[5]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10)

[6] 冯玉平,高勇,李鹏飞.微课教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初探[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4(02)

中职计算机课分层教学探析 篇7

针对这些状况, 如果仍是用传统教学方式, 在同一课堂将相同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差异性很大的学生, 势必会造成好学生“吃不饱”, 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 不利于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差生则会认为讲解进度太快, 自己无法跟上, 以致丧失了学习兴趣, 越学越差。在这种情况下, 对差异大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势在必行。

一、怎样对学生进行分层

首先, 在每学期开学初, 计算机教师给学生做一份测试卷, 试卷难易题呈梯级状, 通过测试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同时通过观察学生的言行和操作的熟练程度, 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做一个初步的判断, 为接下来的分组做好必要的准备。

其次, 通过一些问卷调查、谈话等形式, 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例如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课的兴趣等。

再次, 就是要照顾特殊情况的学生。有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方面有比较好的天赋, 这样的学生即使基础差一点也没关系, 应分在较强的学习小组;有的学生比较懒, 懒得动脑和动手, 即使基础较好, 也只能分在一般的学习小组。

另外, 学习小组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

二、分层教学的实际应用

1. 组内、组外互助互学。

一般把一个班级分成三组:A组为基础较好的学生, B组为中等的学生, 而C组则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同一个组内的学生, 因为水平相当, 又有个体的差异, 所以在学习的时候, 既能够相互取长补短, 又能相互促进。组与组之间也建立A组帮助B组、C组的“个人承包责任制”, 即由A组的一个学生帮助B组或C组的两个学生, 看谁能尽快将自己所负责的两个成员拉入A组中。这种做法的优点有二:一是便于学生之间形成互帮互助、优生带差生、差生促优生的良好学风, 增加班级凝聚力, 激发学生的内部活力;二是便于教师的指导检查, 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2. 实行组间动态组合。

分组后, 各组成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隔一段时间, 经过达标检测分析后, 各组成员间进行个别调整。笔者采用的是月度技能考核制度。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始, 要制定严格的月度技能考核目标, 以之作为新一轮分组的依据。每个小组每个阶段的技能考核目标都是不一样的。B组和C组的同学每次月度技能考核的目标有两个, 即第一目标和第二目标。 (1) 如果C组的同学在某次月度技能考核中能够达到C组的第一目标, 即为达标;能达到C组的第二目标就可以转到B组, 也就是“晋级”。对在考核中连第一目标都达不到的学生就需要进行思想工作教育, 另外加强鼓励, 树立学生的信心。 (2) B组的达标与“晋级”也是采用同样的办法。 (3) A组的同学就只有一个月度技能目标, 如果达不到此目标, 就要给学生一次“记红”的警告, 如果在下次月度技能考核中仍未达标, 就要把他调整到B组, 即“降级”。B组学生的降级方式也是一样的。调整的目的是为了表扬和鼓励, 是在充分考虑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进行的, 既增强了差生进步的信心, 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学习小组不同, 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同。

实施分层教学, 最难处理的就是如何在45分钟的有限时间内,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容易, 但教室只有一个, 教师只有一人, 如何处理好分组讲解、分组练习与重点讲解、具体练习的关系是一个关键问题。处理不好, 容易产生新的分化, 导致学生的对抗情绪。笔者在处理上述问题时, 总是先向学生讲清本节课学习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有什么更好的方法来帮助提高计算机水平等。通常的做法是:先为C组做操作演练示范, 在C组听讲的同时, 安排A组与B组做其他训练。B组训练内容是笔者课前设计好的, 对学生说什么, 说到什么程度都做好规定。A组学生以自学探究为主, 安排他们难度较大的作业。对A组学生的练习内容, 笔者只做一点规定, 就是每个学生必须认真做, 做完之后互相检查内容。采取这种安排的好处是, B组与C组同学的练习量与内容完全掌握在教师手中,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 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训练, 直至学生技能得以提高为止。而对A组学生则采取开放式、自学式的训练方法。A组学生的学习目的较明确, 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自觉性较强, 对于做练习时所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大部分能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帮助与讨论以及示范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 也能利用空余时间主动找老师询问, 或是找老师给他们示范与修改。为C组学生讲课完毕后, 就安排C组学生基础练习, 在下课前5分钟集体讲评。在C组学生做练习时, 教师有针对性地为B组学生讲解出现的问题。笔者把这种分组讲练的教学形式概括为“C组先讲后练、B组先练后讲、A组自练解答”的模式。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坐在同一教室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动耳听、动脑想、动口说, 达到既照顾到不同学生, 分类指导, 又能省时高效、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果的目的。

4. 针对后进生的实际情况, 实行难点突破和个别辅导的教学方法。

在实施分层小组教学的同时, 通过基本技能评比、目标达成以及“晋级”等形式, 给后进生以充分展示进步的机会。同时, 还在班级举行一些其他有意义的活动, 发挥计算机基础方面较弱的学生在其他领域的优势, 来帮助他们提升自信心, 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另外, 给差生纠正错误操作, 也能够给他们以极大的鼓励, 能够得到老师、朋友以及亲人的认可, 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人的追求目标越高, 行动的内驱力越大。但是面对心理素质还不稳定的中学生, 如果教师所提的目标过高, 使学生可望而不可即, 那么目标也就成了空谈。所以在分组以后, 由学生先提出切合实际的长远目标, 然后在分析个体情况的基础上为每个学生修订目标, 提出更加具体的近期和中期目标。在教学过程中, 适时地运用目标激励作用,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分层教学的优越性

1. 分层教学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口头表扬和奖励机制方式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竞争。要求学生有目标地学习, 激发学习动力, 争取超越别人, 培养班级内浓厚的学习气氛。

2. 分层教学有利于因材施教。

分层小组教学将尖子生、中等生、后进生分组教育的同时, 又将他们联系到了一起,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既做到根据学生技能水平以及个体差异的不同进行教学, 因材施教, 又能够将所有的学生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 尖子生是知识的先掌握者, 先掌握者为师, 这些“老师”在小组内开展一对一帮助的同时, 也使自己的技能水平不断提高。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进步与提升。

3. 分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A组的学生在上课时相对比较自由, 在完成教学任务后,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认识、素质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在这个过程中, 会慢慢地形成自己的一些表现方法, 发掘出自己的潜力, 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发展。虽然B组和C组的学生相对来说没有那么自由, 但是在A组同学的影响下, 他们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尝试发挥一些自己的想法, 对于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而教师在此活动中的角色已由“授业者”转变为学生的一个参谋、一个顾问、一位良师益友, 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4. 分层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开展分层小组教学以来,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尤其在我校的计算机协会活动中。在上一届的社团活动评比中, 多名同学获得了好评。分层小组教学既是一种教学形式, 又是一种管理形式, 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理论较密切地联系学生实际, 发挥学生的独创性, 并照顾后进生及特殊学生的需要。

实验表明, “分层小组教学法”能使每组学生通过相互研究和讨论问题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完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的目的, 同时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使学生素质全面发展。

摘要:中职计算机课分层教学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测试后分成多个学习小组, 然后根据各个小组的基本水平实施教学。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中等的学生吃“饱”;基础差、能力不强的学生不掉队。整个班级统筹兼顾, 从而达到整体提高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课,分层教学,实际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建国.课堂差异分层教学策略[N].中国教育报, 2009-9-20.

浅谈高中计算机课教学 篇8

一、高中生的现状

现在的高中生在小学和中学已经接受了计算机基础教育, 现在每个家庭都有计算机, 大部分的学生在QQ聊天、博客、游戏等方面, 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 针对现状, 这就要求高中的计算机教学在教学方面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要做到量体裁衣, 因材施教, 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出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浓厚兴趣,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高中计算机教学现状

现在高中的计算机教学还存在传统教学模式, 上机实践的机会少, 一般还存在教师一本书、一张嘴、一块黑板的教学模式。结果一堂课下来, 教师讲的津津有味, 可学生并没有接收多少知识, 有时计算机课变成了学生的休息课,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听不懂干脆不听了;有的学生虽然听懂一些但没有实际操作, 只能对课堂教师讲的一知半解。上机课明显不如讲课的课时多, 有时讲了三、四堂课才上机操作一次, 学生的操作能力不能明显提高。另外一方面是教师本身对计算机教学不重视。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将来考一所好大学, 所以对数学、语文、英语等主科以外的课程不感兴趣, 教师对教学计算机课也就不重视了。

三、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

计算机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枯燥的学科, 如何使这门学科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学科, 就成了当前计算机教学需要解决的难题。高中生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 接受新鲜事务和理解新鲜事务快, 再加上高中生对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已经能熟练掌握, 所以在课堂上对教师所讲的有些计算机内容不感兴趣, 或者因为教学过程太过枯燥, 所以在上计算机课时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更好的吸收所学内容。高中生的学习重心都是为了高考, 一切以高考为前提, 所以对计算机课本身就不重视, 有的学生在上计算机课时还在复习其他科目, 有的学生把计算机课当成了休息课。所以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生对计算机课产生兴趣, 完成计算机课教学目的。

四、改进计算机教学方式让学生学有所用

要改进计算机教学方式。首先就要提高教师的素质, 就是要教师自己改变观念。所谓名师出高徒,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现在的学生都很聪明, 只要教师多用心,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抓住学生的兴趣, 那么一个枯燥课堂也可以变成学生的学习乐园。其次在教学时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如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文本、图形、静态图像、声音、动画、视频剪辑等基本要素, 从多个渠道传递教学信息, 具有较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 能极大的激发学习兴趣和注意,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寓于游乐情景中, 使科学性与趣味性高度统一, 学习内容也变得生动有趣。通过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图像变化, 建立起抽象思维的观念和方法, 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再次还可以把每堂计算机课直接在计算机室进行教学, 边讲边让学生实际操作, 这样收到的效果事半功倍。也可以就当前学生感兴趣的计算机内容进行教学, 教师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能学到对他们有用的知识, 而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更好的吸引他们, 教学起来也会更轻松。

可以说高中计算机教学任重而道远。只有改变当前高中计算机课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更好的达到发挥在高中开设计算机教学的目的。

摘要:随着当前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课作为高中教学的内容之一, 但由于高中生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 很多教师和学生对计算机课不重视, 有必要对计算机教学进一步完善。具体来讲, 应规范计算机课教学, 研究计算机教学发展的策略, 实现开设计算机课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现状,体系,策略

参考文献

[1]石菁菁:《高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初探》,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1, (27) 。

微课介入中职计算机教学刍议 篇9

一、微课的起源

2008 年秋, 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 (David Penrose) 首创“微课程” (Microlecture) 这个概念。随后, 可汗学院 (Khan Academy) 提出了在线视频学习资源, 这一举动引起教育工作者对微课的可行性进行探索。

2011 年胡铁生第一次在国内提出“微课”这个概念, 随后, 国内各教育行政部门、机构、网站、学校纷纷掀起微课学习、制作、应用的热潮。

二、微课的内涵和特征

1、微课的内涵

调查发现, 人们对微课的认识尚未明确统一, 从名称上说, 常用的有“微课”、“微课程”, 也有一些人认为两者相同。从概念上说, 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如胡铁生认为微课是一种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张一春认为微课是一种教学活动, 焦建利认为微课只是一种教学资源, 不宜用课程这么大的概念去定义, 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陈子超等则明确认为微课和微课程属于不用的概念。定义方法不同, 但是总体来看, 微课就是要把老师的课程数字化, 数字化的最大好处是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反复观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 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 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 “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 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2、微课的特征

(1) 教学时长一般控制在5 分钟左右, 符合中职学生认知特点和规律。

(2) 微课一般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内容作为微课的设计对象, 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 “微课”的内容更加凝练。

(3) 微课相关配套辅助资源的总容量一般在几十兆以内, 便于在线观摩, 又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即适合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 又非常适合于教师的观摩、评课、反思和研究。

(4) 资源组成“典型化”, 结构安排“情景化”。广大师生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案例典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 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提高学生学业水平。

(5) 一次微课针对一个主题, 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育教学具体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内容具体, 主题突出。

(6) 传播途径多样化。便于在线学习、微信传播、微博讨论、局域网传播。

三、微课介入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可行性

据笔者数十年的教学经历并结合周边老师的感受来看, 对中职学生的印象就是“难教”。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造成:

1、中职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生进入中职学校后, 对于一些家长来说, 把学生送来, 就当是托儿所, 家长没了目标, 学生当然也没有动力, 既使有些家长也希望孩子能学得一技之长, 将来好找个合适的工作。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耐性, 缺乏自尊心、自信心, 学习不好不觉得丢面子, 课堂上浑浑噩噩, 课后不肯花时间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做作业应付了事, 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吃苦精神和学习毅力, 一遇到学习困难就自我放弃, 而不惜把时间用到玩手机、看小说、打游戏、谈恋爱等上面。

2、基础薄弱, 没有学习兴趣。有些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因种种原因造成基础差, 入读中职后, 教学内容更抽象, 课堂信息量多, 跨度大, 有些教师又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不注意中职教学与初中教学中知识链的衔接, 使得学生一开始就上课听不懂, 作业不会做。日积月累, 挫折感越积越多, 成功的体验越来越少, 学习兴趣逐渐减弱。

3、教师管教不管导。不少中职学校的教师因为种种原因仍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或者满堂理论灌输, 或者对着PPT滔滔不绝, 而对于学生接受了多少, 消化了多少, 往往没有进行合适的反思与评价。而最终的结果是, 学生厌学、怕学, 作业照抄或者干脆不做, 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但中职学生也有一些闪光点, 如果能把握住这些细微的闪光点, 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的一些理论, 学生还是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的。

1、中职生普遍对新事物感兴趣。现在的中职生都是95 后或者00 后, 他们对新的科技产品、新技术、新潮网络用语、微信、微电影等新生事物很感兴趣, 并能很快的接受并运用它。微课对学生来说, 也是一个新玩意, 如果能把微课做得深入人心, 寓教于乐, 就能牢牢拴住学生的心。

2、中职生思维跳跃, 难于集中精力于一件事情上。每节课40 或者45 分钟,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似乎有点长。每次上课前10 来分钟, 大部分同学都很专心, 思维还能跟着教师的节奏走, 慢慢的, 很多学生思维开始开小差, 或者一脸茫然, 或者“埋头深思”, 任你教师讲得天花乱坠, 似乎都与我无关。而微课的教学时长一般不超过10 分钟, 契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可以集中精力搞定课堂的重难点或者重要内容。其次, 中职生活跃的思维也是成功利用微课教学的法宝。结合微课的特点, 学生往往会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看法, 这也为开放式教学和评价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再次, 微课不仅在内容上方便了学生学习, 形式上也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在个性差异教学中缺乏灵活性的不足, 使分层教学成为可能。

3、中职学生实训课较多, 课余时间充足, 这为学生利用机房网络或者手机等移动终端进行微课学习提供了基础条件。教师可以在百度贴吧或者机房服务器上申请开设微课学习专业的论坛, 留下一个稳定的交流空间, 方便学生学习, 又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课后评价的重要参考。

四、微课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

1、微课教学内容的选取

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采用微课进行。大部分中职教师既要参与班级管理, 又要进行日常教学, 每次课都制作微课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我们一般选取一门课程当中最核心的内容或者技能来制作微课, 或者将一节课当中的重难点、疑点等制成微课来辅助课堂教学。如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虚拟局域网、域、活动目录等知识点如果能借助微课来进行, 势必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2、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的设定, 可以参照教学大纲的要求, 同时, 要做好学情分析, 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 设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对于基础层的学生只要了解基本知识和方法应用, 培养学习兴趣。对于提高层的要求则是强调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应用, 采用多种启发方式, 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理解能力更强的学生, 则可以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明确制作原则与方法

微课是为某一具体教学目标而选择与设计的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的总和, 故此微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要更精练、教学目标的定位要清晰、目标的指向性要强、制作方法要简单。建议微课视频的时间长度最好不要超过5 分钟。微课结束的时候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 不可过多, 一个就好, 确保问题的解决思路是多角度的, 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讨论气氛。

4、设计微课教学活动

在设计制作微课的时候, 就要考虑如何在课堂上使用微课。包括微课的引入、微课的观看、学生分析讨论、提问的方式、教师总结汇总等环节。具体实施时, 可以让知识点掌握较好的同学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 这不仅会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认知度, 还可鼓励刺激学生的学生热情, 满足个性化、差异化学习的需要。但同时, 切记微课不可滥用, 微课一定要出现在最合适、最该出现的地方, 恰到好处的解决课堂的重难点, 千万不要认为微课教学就是看视频, 这不仅起不到助力课堂教学的目的, 反而会影响教学。

五、结语

本文介绍了微课的起源、内涵等内容, 并对微课介入中职计算机课堂的可行性做了探讨。微课在其出现以至发展的过程中, 有其自身优势, 也有其不足之处, 我们在使用微课的过程中, 必须根据其自身的特点, 结合学习对象的实际情况, 积极探索并制作出与传统课堂相得益彰的好微课, 使新的教育技术更好的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服务。

摘要:本文从微课的起源、内涵、特征及中职学生的学情等方面入手, 阐述了微课介入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可行性, 并对微课介入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实施方法做了论述。

关键词:微课,中职,计算机教学,可行性,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惠玲.微课基本问题探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5 (5)

[2]张传宇.微课介入中职“分层教学" (助学环节) 的设计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8)

浅析计算机实践课教学模式 篇10

计算机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也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好其他课程。在教学中, 我们要时刻注意计算机教学不仅是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 更不是片面追求学以致用的职业培训, 而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 用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他们用现代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项能力。计算机教学主要有理论课、实践课等形式, 其中实践课的课时不应少于总课时的70%。如何上好计算机实践课, 是教师应该不断探索的课题。现结合教学实践经验, 谈谈自己对计算机实践课教学中的教学模式的体会。

一、教师精讲多练, 给学生留下足够的上机实践时间

“精讲”就是要讲清、讲透教材的重点、难点 , 非重点内容可以略讲。“多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多给学生练习的机会, 并加以指导, 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练”, 达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实践课以学习技能为主, 不仅要坚持精讲多练, 还要注意讲的时机, 最好是在学生渴望得到帮助的时候进行讲解。教师要把新知识、难点、操作要点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讲解, 把课堂的多数时间尽量留给学生操作, 学生在操作中更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 在操作中提的问题比理论讲解中的多得多。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仅仅是组织者、引导者, 二者地位不能混淆。必须用尽可能多的时间让学生去实践、操作, 在实践过程中掌握技能。一般情况下, 一节四十五分钟的课, 可以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解, 其余的时间就应让学生上机实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教师可采用先讲后练、边讲边练、先练后讲等几种教学方法, 但一定要确保学生的上机实践时间。

二、重视学科整合, 增强知识学习的实用性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计算机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 使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了实质性变化。可以说学科教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了, 另外计算机课程本身也越来越趋向于整合其他学科内容。我认为, 计算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必须重视与其他基础学科的结合, 把计算机作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学科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自主地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例如, 教完Word文档的编排后, 设置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输入美化家乡的文章, 并插入图片, 进行图文混排, 这样,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的同时又学习了美术、语文、思想政治等学科知识。

三、师生共同操作,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计算机是一门技术性和操作性很强的课程, 为了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 教师自身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知识和巩固旧知识、不断进行实践练习和操作, 这样才能跟得上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 实现师生共同进步。

在计算机上机实践教学中, 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 教师可以先进行动手操作, 让学生感到神奇, 由此

教学中, 通过与学生共同操作,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 培养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增强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四、注重全面评价, 评价方式灵活多样

计算机实践教学中,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客观公正地看待学生的闪光点与不足, 学生若在学习过程中有创造性的认识、发现和行为, 便及时给予鼓励。教师应根据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进行科学评价, 要明确:完成任务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而是要通过完成任务, 使学生掌握了新的知识与技能,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因此, 评价应以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过程中是否真正掌握了新的知识与技能为标准, 同时评价要特别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 我们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组内互评与组间互评相结合, 个人自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在评价学生时, 不再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作为成绩评定的唯一参考, 而将学生本人与同学的意见也列入参考范围。这样的评价更具全面性,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 扬长避短, 努力学习, 在原有基础上不断进步。

五、学生合作学习, 发挥“学优生”的作用

合作学习是多人 (两人以上) 相互配合的学习, 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实践教学中, 合作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及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活动过程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将全班学生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设立一个组长, 由操作能力或者组织能力比较强的“学优生”担任, 并主动帮助成员学习解疑、向老师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学生在学习小组内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群策群力, 共同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与个别化学习相比, 合作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 有利于学习者健康情感的形成。

在合作学习中, 我们要发挥“学优生”的作用, 让“学优生”做教师的小助手, 协助教师检查和解决问题, 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压力, 另一方面培养这些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 从而以点带面, 激发大部分学生对实践课学习的兴趣。

如在制作班级电子板报时, 学生可以在“学优生”的带领下, 合作开展撰写文章、编辑照片、录制音乐、网上搜集资料等活动, 这样改变了以学生个人为单位的学习形式,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尝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

总之, 在实践课的教学中, 教师只有努力运用科学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熟练运用计算机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 才能体现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 使学生学以致用, 形成技能, 真正发挥创造能力, 最终成为德技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计算机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密切相关。实践课是计算机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操作, 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将理论转化为技能, 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计算机实践课教学模式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计算机,实践课,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邓洪基.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之路.教育与职业, 2010 (7) .

中专计算机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篇11

一、计算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一直在变,课程标准变化较大。计算机课很难像其他基础学科那样相对固定。操作系统从DOS到Windows 95、 Windows 2000、 Windows XP;文字处理软件从WordStar、UCDOS到现在的WPS、Word;电子表格从CCED到Lotus 1-2-3、Excel;数据库从DBASE到FoxPro、Access……随着计算机网络及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像Photoshop、Adobe Reader等更多的软件会走进课堂。

2.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方式应优化。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讲一节课,上一节机课,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不积极,只对上网聊天、玩游戏感兴趣。

4.学生实际水平差异较大,计算机教学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主要强调学生实际上机的操作能力,由于城乡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学生的电脑知识不一。

二、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采取的对策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信息社会的教师要应具备以下素质:(1)学会认知,就是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自我更新知识结构,而不是强调掌握系统知识本身,否则将无法适应“知识爆炸”时代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2)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育观念。(3)基本技能: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交流、处理信息的能力。(4)思想观念: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观念。具有职业敏感性。(5)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有无私奉献的爱心。要具有优良的心理素质、保持健康的体格。

2.采用布置任务的方法。学生的构成决定了计算机知识的差异性。有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某些知识早已掌握,而有的学生却对电脑刚刚接触,了解甚少。比如,我们要求学生在网站上申请一个免费的电子邮箱。但是事实上有些同学早已经会用电子邮件了,而有些同学甚至连什么是电子邮箱都不知道。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参差不齐,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最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3.注重理论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反应。计算机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往往通过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表现出来。课堂上学生正聚精会神地高度注意教师,或偶尔点头示意,或偶尔面带笑容而积极回答,这说明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教师教学得体、方法有效。反之,课堂表面安静,学生面无表情或坐立不安、交头接耳、目光愕然,这说明教师讲课不够精彩,空洞说教,教学方法呆板。上完课后,应及时反思课堂上学生的反应状况,以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4.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功能教室和双向控制系统进行教学已成为一种盛行的教学形式,其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利用多种媒体使教学直观灵活,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多功能教学克服了以往单一的灌输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5.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望。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2003》,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生死时速”“激流勇进”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在这种情况下,我再讲解指法练习,指法要领,学生学得就非常认真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现在,通过教学、反思、提高、实践,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教学效果也出来了。虽然在教学实践中还会出现新的问题,我想只要勇于探索,不断在教学中反思和调整,问题都可以解决。采用科学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把计算机课教好。

(作者单位 山西省长治市财经学校)

计算机课教学 篇12

一、合作学习的优点

第一,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当今社会中,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职业学校的学生本身各方面的素质较低, 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意识, 而合作教学恰恰实现了这一点。第二, 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 而合作学习的每个小组人数少, 在讨论问题的时候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时间和机会, 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融入课堂的学习中, 特别是可以照顾到平时不善于发言和学习的学生, 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的一种重要方式。第三, 有利于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他人的优点, 改正自己的缺点,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可以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产生更加深厚的友谊, 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发扬乐于助人的文明精神。

二、在计算机教学中应该如何开展合作学习

(1) 根据班级学情, 合理分组。在我们平时的上课中, 分组一般是按照座位的前后顺序来随意分的, 这样很容易造成分配不均, 可能某一组程度好的同学特别多, 而另外一组又特别少, 不利于分组教学的成功。老师应该按照学生学习的能力, 好学生和差学

生均匀分布在各组, 每个组成员以6个人为宜, 一个A等生, 三个B等生, 两个C等生。因中职的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 每个小组有个负责任的带头人是很重要的。这个学生不仅在学习上是A等, 还要有责任心和工作热情;这个带头人必须由老师和同学一起商讨选定, 不能由学生自己选。老师必须把好关, 并进行合理调整, 保证能够使小组长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充分准备实用性强的合作内容。合作内容要实用, 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致。例如用word制作名片, 在给不同专业的学生上课时要准备不同的素材, 图片要与他们的专业相关, 让他们能感受到计算机课的实用性, 增加他们对计算机课的认可度。同样, 合作内容要丰富, 要让差生学会, 同样让好学生学有所获, 共同提高。例如在用Photoshop制作贺卡这样的一节课中, 老师要多准备一些素材和样本, 以供不同的学生来挑选制作, 同一组的学生可以选择一到两个题目进行讨论制作。因为职业学校的学生参差不齐, 要尊重和保护每个同学的学习热情, 程度好的同学可以做复杂一点的。我个人认为, 在照顾C等生的同时, 也要关注A等生有没有学到知识, 取得进步。每个组可以选择不同的题目, 制作结束之后, 各个组也可以相互交流, 讲解每组的作业。

(3) 要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计算机课大部分是操作课, 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实践和大量的练习来提高技能。所以, 在课堂上除了必要的组内讨论之外, 必须给学生独立的学习时间, 使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个性特点, 自主地、能动地、自由地、有目的地进行独立思考, 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突出个性化学习, 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发现学生的一些问题, 在随后的评价中对共性的问题给出更全面的总结。例如在用photoshop制作贺卡这一节中, 学生在讨论完各个图形的制作之后, 每个学生必须自己动手才能验证讨论的方法是不是准确合理, 特别是钢笔工具的使用, 这需要学生大量练习才可以熟练运用。

(4) 任何一个课堂都离不开老师的督导和帮助。因为计算机课操作性强, 没有老师的指导, 学生可能要多走很多弯路, 甚至是寸步难行。老师应该时刻加入到学生的行列, 及时发现问题, 不能让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要多关注C等生, 让他们敢于发言勇于发言, 真真正正参与到小组活动之中。老师在不断督导中引导学生进行准确判断和尝试, 这有利于老师发现学生的问题, 及时给出指导性的意见。例如, 上网页制作课, 学习用表格布局页面、拆分单元格的时候, 很多学生都不能准确地嵌套表格。这个时候, 就需要老师把这个共性问题提出来进行讲解和辅导, 让学生少走弯路, 有更多的时间制作完整的作品。

(5) 老师要给出及时和合理的评价。中职学生, 有的在初中的时候学习成绩较差, 很少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 缺乏自信。所以, 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 并给出及时的评价。在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的时候, 老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观察每个学生的动手情况, 发现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在我的教学过程中, 我能清楚地看到受表扬学生的喜悦之色。特别是每次小组活动之后, 除了学生之间的互评之外, 老师要根据活动情况对每一组的作品进行评价和鼓励, 一方面总结学生对这节课的认识, 另一方面, 对乐于助人的学生进行表扬。还要注意到学习上有难度的学生, 他有一点进步就要及时表扬, 让他感觉到自己在这个课堂上存在的价值。中职的学生真的太需要表扬了, 哪怕是一句很简单的赞扬都能让他们记得很久很久。

上一篇:成功开发下一篇:多功能计数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