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课教学中应怎样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2024-10-07

计算课教学中应怎样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精选3篇)

计算课教学中应怎样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篇1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双语实验小学 高侠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表现为以教为本,严重抑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何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呢?现结合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的教学谈以下自己的感受。

一、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的是激励、唤醒和鼓舞。”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按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欢听的、喜欢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本课时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是“买书”的情境,单一地把这一情境呈现给学生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就结合本学期课本上经常出现的人物:笑笑、淘气、机灵狗来创设情境。我首先问学生:这学期我们在课本上认识了哪几位小朋友?你知道机灵狗最近在干什么吗?因为教材上曾经出现过机灵狗把主人的作业弄脏的情境,所以学生猜测的结果都是机灵狗干了哪些坏事,主人怎么惩罚它的,于是我就结合学生的回答对学生进行了知错就改的教育,然后告诉学生机灵狗从做过那件坏事后,就下决心干些有意义的事,从此它成为了一个好孩子,现在它还开了一个儿童书店呢?你们愿不愿意到它的书店看一看呢?学生的兴趣一下子给调动起来了,可以说下面教学的顺利进行就是情境创设的结果。

二、活用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扫除障碍。

教材是教的依据,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标本。特别是实验教材,在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编排并不适应我们的学生,只有灵活处理和应用教材才能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高良好的外部条件。本课时教材提供的情境图可以说上面的信息量是比较多的,把所有的信息都呈现给学生势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我适当调整了教材内容,也就是把图中的书价先盖上,只呈现给学生书名和书的数量,让学生说自己的发现,并根据自己的发现提出数学问题,写出算式,这样就减少了学生捕捉信息并选择信息的难度。在练习中,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到机灵狗的书店买书,你还想了解些什么?从而引出书价表,让学生根据书的标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两本书,算出价钱。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学习的困难,又达到了把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的目的,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是比高的。

三、尊重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由于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而老师在课堂上就不能对他们的学习提出统一要求,应允许他们在学习上有不同的发展。针对此,教学中我把情境图呈现给学生后,先让学生说一说,机灵狗的书店里都卖了哪些书?你在它的书店里还发现了什么?在学生说出每种书的本数后,再让学生根据本数提出数学问题,并写出相应的算式,可以说学生都能提出数学问题并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写出算式,但由于他们在学习上存在差异,因而有的学生只提一些自己能算出得数的问题写算式,有的学生不管算出算不出,都写一写,算出来的算出得数,算不出来的就打个问号,放到问题银行里,有的学生对简单的问题不屑一顾,专拣别人提不出的问题提,别人写不出的算式写,可以说充分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目的。

四、以人为本,为学生留下学习和探索的空间。

课堂上应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为他们的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尽其所为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教学中,在学生列出算式28+4=?很多学生都直接说出了得数,于是我向学生质疑:28+4到底得几呢?应该怎样算出它的得数呢?请你们先自己想一想,想不出的小朋友可以借助老师给你的小棒摆一摆。于是有的学生借助小棒操作,有的学生直接根据算式想算法,也有的学生干脆和同位谈论起来,在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算法后,再让他们把自己的算法在小组内交流,可以说每个小组都有3-5种算法:除了最基本的三种:(1)8+4=12 12+20=32 (2)从28开始接着数出四个数来,29、30、31、32 (3)用竖式计算外,还出现了(4)28+2=30 30+2=32 (5)28分成20、6、2,6+4=10 10+20=30 30+2=32 (6)把28根和4根和在一起,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或五个五个数,十个十个数。(7)从28开始数两个两个数,数出四根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连学困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了。可以说本节课竖式计算也是一个重点,于是我采用了让学生质疑释疑的方法,先让一名学生板书竖式,其余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其他学生针对板书的竖式进行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比较有针对性的,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要把4和28个位上的8对齐?有的学生提出怎么得来的32?十位上为什么写3?等,学生的解答也是比较合理的。可以说比老师预想的结果要好得多。

总之,老师为学生提供多大的学习空间,学生就会有多大的思维发展,只要老师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彻底把学习的主动权放给学生,相信我们的学生会给我们一个圆满的答卷。

计算课教学中应怎样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篇2

关键词:计算,教学,算法,多样化

一、计算教学需要恰当的主题图与情景

主题图与情景的创设是新课改带给计算教学的生机, 它改变了传统计算教学的枯燥、乏味, 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但是主题图与情景的丰富多彩也需我们教师理性思考、合理引导, 否则就会失去实际意义.

1. 主题图要紧扣教学实际, 进行适当处理

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 教师要灵活处理, 适当删改.

2. 正确区分情景在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中的不同作用

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把计算与解决问题分割开来, 纯粹为了计算而教, 使计算教学与现实生活明显脱节.而课改初期, 教师们往往设计了内容丰富的情景吸引学生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又没有较好地把握情景与教学之间的合理关系, 导致计算课与解决问题的课分不清楚.那么, 计算课要不要情景, 怎样用情景, 我们也需要理性思考.笔者认为, 计算教学需要情景, 更要合理使用情景.

二、努力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

传统教学的计算教学只注重计算结果, 忽视算理的推导, 学生的学习只停留在算对、算快的层面上.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转到了另一个极端, 十分重视你是怎么算的, 还可以怎样算, 而缺少计算方法的提炼, 导致算理很突出, 算法不扎实, 学生计算技能不够熟练那么有必要寻求算理与算法的平衡点.

要使学生会算, 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 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时, 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理解算理, 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正所谓“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三、计算方法的多样性需适时优化

传统教学下的计算教学, 以教师讲解计算方法学生模仿为主, 没有顾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课改初期的计算教学, 教师非常尊重学生意见, 只要是学生提到的再麻烦也是好方法, 推崇计算方法多样化.而计算教学的理性回归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算法, 在多样化的前提下适时进行优化.

计算方法的多种算法有明显的优劣之分的, 教师要进行合理引导, 并且让学生逐渐感悟.如9加几的口算, 可以采用看大数拆小数的方法来凑十口算, 也可以用看小数拆大数的方法来凑十口算, 还可以用数数或摆小棒的方法来算, 这么多的方法我们教师要适当优化, 让学生感悟看大数拆小数的凑十口算方法是比较简单的口算方法.此外, 把多种算法进行优化, 可以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掌握较理想的一种算法, 而不至于一节课下来, 什么方法也没有学会.

当然, 计算方法多样化也要遵循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不同, 当学生只能想出一种计算方法而且这种计算方法也比较合理时, 教师不必为了追求多样化而生硬地要求学生另一种或几种计算方法.

四、计算方法多样化需多样化的练习

数学计算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巩固练习.这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是形成技能, 技巧的重要途径, 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 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 提高练习的兴趣, 并且及时发现错误, 纠正错误, 提高练习的效果.

传统的计算教学只求量不考虑形式, 学生在枯燥的练习中熟练掌握计算技能.而在课改之初重探究轻练习务必造成学生计算不扎实的不良趋向.计算方法的多样化也需要及时练习, 而且需要考虑学生个体的不同形式的练习.

1. 持之以恒的短时间口算训练

如我的学生从我接班开始, 每天进行2分钟专心致志的口算训练, 这时间就在上课铃响之际.开始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 起初做到人坐正, 不讲话.一个月下来, 要求学生开始做到“头不抬, 周围有声响不予理睬”.半年下来, 这成为了一个自动化训练.

2. 学生自己找资料训练

应用题课、几何课相对缺少练习资料, 练习的设计要顾及知识的积淀, 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因此授课之后, 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让学生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习题, 让他们通过考家长、考教师、考同学来进行练习、比较, 发现错误, 教师及时指导, 矫正补缺, 从而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计算速度.

3. 计算教学的练习包括巩固练习和综合练习

巩固性练习是基本练习, 是例题的模仿练习, 主要目的是巩固所获得的新知.综合性练习指的是综合性、灵活性较强并有一定变化发展的题目.其目的是脱离模仿, 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把已获得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智力高度,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当我们冷静思考后, 计算教学对学生后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很实在的, 让学生在算理、算法、技能这三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和提高, 我们要做的还很多, 如应给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 且并不要求每一名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不同于“一题多解”, 教师不必“索要”多样化的算法, 也不必为了体现多样化, 引导学生寻求“低层次算法”.在交流和比较中, 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算法.没有一种方法对每名学生都是最优的, 只有学生自己喜欢的方法才是最优的算法.其实算法多样化也是有前提的, 各种不同算法要建立在思维等价的基础上, 否则多样化就会导致泛化.

参考文献

[1]张天孝, 沈国梅主编.现代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宁波: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3 (6) :80~81.

[2]张天孝.现代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和实验.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11) :148.

[3]刘兼, 孙晓天主编.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 :201~202.

[4]钟启泉, 崔允漷, 张华.基础教育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8) .

计算课教学中应怎样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篇3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学生主体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要以尊重、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为根本前提。”那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究竟应当如何更好地践行新课标关于“学生主体”的理念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学生主体的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通常倾向于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自身的主观喜好决定对某一科目学习的主动程度。从小学生上述的心理认知特点出发,笔者认为,要想使所教小学生真正实现对语文阅读篇章积极、主动、富含热情的学习,首先应想方设法增强学生对阅读篇章的主观阅读喜好,即所谓的阅读兴趣。这其中,结合阅读篇章的具体内容,灵活而恰当地为学生创设科学的阅读情境,不失为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方法。

例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是一上来就向学生讲解该阅读篇章的段落构造、文章主旨等知识要点,而是首先为学生精心创设了如下实验情境:即一手拿着一团棉花,另一个手则拿着一定重量的铁块,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同时放手的话,究竟是手中的棉花先落地还是另一个手中的铁块先着地,抑或是同时着地。在学生好奇及惊叹的目光中,两手中的棉花以及铁块在脱离手部之后,同时落到了教室的地面上。当学生对这一实验现象还持有浓厚探究兴趣的同时,我趁势向他们点明:“其实,有一篇文章也涉及老师刚才所做的这个实验,这就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让我们一起对这篇文章进行阅读,看看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如此一来,教师可以借助这一实验情境的创设,在激发学生主体阅读兴趣、集中其阅读专注力的同时,轻松将学生带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阅读学习中,从而为该篇章的阅读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学习基础。

二、组织阅读竞赛,调动学生主体阅读的积极性

每个社会个体都有一定的争强好胜心理,小学阶段的学生同样也不例外。教育实践更是表明,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利用”学生内心的积极竞争心理,也能使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状态更快、更好地融入特定的篇章阅读活动中。从小学生的这一主观心理特点出发,并采取与之相契合的阅读教学策略,也不失为尊重学生主体,真正面向学生主体开展阅读教学的重要体现。

如,在《蓝色的树叶》这一阅读篇章的教学中,笔者就特意为学生设计了一项别开生面的文章朗读比赛,要求学生对该篇章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如,在李丽“把绿铅笔借给我用一用行吗?”这一句子的朗读时,要注意读出谦和、礼貌的语气;在林园园“我还没画完呢。”这一句子的朗读中则要读出林园园吞吞吐吐、并不愿意将自己的绿铅笔借给李丽的神态……并规定朗读的最深情并茂的学生可以得到一定的奖励。如此,这种略带竞争性的比赛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有感情朗读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他们的朗读学习过程充分体现了他们主动融入阅读学习的积极状态,真正起到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教育教学效果。

三、运用科学评价,尊重学生主体的独特阅读感知

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搞所谓的“一言堂”,当学生关于阅读篇章的理解稍有不同或者偏差时,立马就对其进行坚决否决甚至是冷嘲热讽。殊不知,这种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抛于九霄云外的落后教育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学生阅读想象力的发展,更是严重挫伤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与积极性,可谓弊端重重。

对此,笔者认为,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占据原本属于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应当将阅读的主动权与主体权充分交到学生手中。这其中对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感知进行赏识性的科学评价作为一个有效的切入点与突破口。以笔者自身为例,我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就会经常给予学生正面的肯定与激励,像“你的想法很新颖”“你的阅读理解效果很好,非常快地就找出了阅读篇章的主要信息”等。这种带有赏识性质的评价很好地保护了学生进行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得他们自觉将自身的阅读状态由以往的“老师要我读”向“我要主动读”的状态进行调整与过渡。

总之,传统阅读教育模式未能充分做到尊重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没有有效调动学生关于篇章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更谈不上收获良好的阅读学习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而巧妙地为其创设恰当的阅读情境、组织积极向上的阅读竞赛、采用科学的阅读评价语言,相信这都将在真正做到尊重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其阅读水平与能力的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程大妹.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J].成功教育,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名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行动研究,课题批准号:GS[2015]GHB0023)。

上一篇:高一地理教学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低年级数学兴趣小组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