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2024-06-06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共12篇)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篇1

《计算机组装及维护》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强的学科。该课程的内容与学生购买、使用、维护自己的计算机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息息相关, 深受学生的重视和喜爱。下面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思考和行动。

一、弱化理论, 强调操作教学理念

现在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书中往往有不少的硬件原理等理论知识, 由于现在的中职学生基础素质越来越差, 对于理论性强的一些知识, 一是不想学, 二是学不懂, 因此讲理论的效果和不讲没有多大的差别, 而且中职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高技术人才, 而是培养一般的技术工人, 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就能满足社会中的岗位技能的需求。因此大胆地弱化理论, 尽量少讲理论, 对于难懂的理论可以不讲。理论讲解简单化, 把重点放在操作的示范讲解上和实训上。把一些纯理论作为阅读材料处理。尽量把课堂从教室移到实训现场, 讲要多从实物、实训现场讲, 少在教室讲。采用任务驱动法, 在完成任务中教, 在完成任务中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二、培养学生知识技能更新发展的能力教学理念

采用两种方法培养学生:一是网络学习, 不仅能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 更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更新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注重学生上网学习能力培养, 引导学生学会在网络上学习。二是市场调查研究学习法, 在电脑市场上往往能看到最新的电脑硬件, 学到最新的电脑技术知识和技能, 有利于学生技能的更新, 因此在学校的组装与维护教学中, 通过下任务, 教方法、组织市场调查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市场调查学习的方法, 学会从最新硬件的说明书中学习最新的知识。

三、集中实训

课程结束时安排了为期一周的集中实训, 分小组进行, 采用最新的硬件系统, 熟悉并能够识别计算机各种配件, 按要求组装计算机并在组装中排除硬件故障, 掌握计算机故障的分类方法, 确定计算机故障产生的原因, 学会通过直观检查法、拔插法、交换法等进行故障判断。对计算机几种常见的故障, 通过检查进行判断并找出故障的原因。并通过光盘对硬盘进行分区、格式化、系统安装等, 实训内容与毕业后实际工作情况大体一致。彻底弥补了平常练习的局限性。

四、学习评价的改革

取消传统期中、期末理论考试, 在平时的实验实训学习中对操作过程、与他人合作、人品和职业道德进行综合评价, 最后到期末时把学生平时的评价汇总, 作为学生学这一门课的总评成绩, 这样的成绩突出了技能, 突出了岗位能力, 突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也解决了评价的及时性问题,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篇2

目前,大多数学校的计算机相关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设置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专业核心课程的大杂烩,将“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组成原理”,“程序设计”,“数据库基础”的专业课程内容各取一节。另一种是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介绍,基本上与非计算机专业讲授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没有区别。

近年来,通过我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专业教学调查,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计算科学本质缺乏比较全面的认识。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比较差。

1、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先导基础课程。该课程肩负着“开启专业之门、引领学习生涯”之重任。主要讲述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历史渊源,发展变化,知识组织结构和分类体系。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方法,为将后学习《操作系统》、《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打下基础。其目的就是使学生能以一种统一的思想来认知计算机科学的本质,教育和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方法论。

我们从课程的定位与意义出发,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为:(1)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兴趣;(2)充分展示计算机领域能做什么,但不深究怎么做;(3)让学生了解计算机领域的历史及其发展状况(4)培养学生学科全局观及随着学科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5)能让学生了解该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在该领域工作应有的职业道德和应遵守的法律准则。

2、课程内容的设计与课时安排

“计算机导论”主要是为计算机专业新生开设,使他们对计算机学科整体有一个了解。我们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特别要区别计算机专业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的不同,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进行“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我们要注意科学性、适用性、实用性,要有全局意识。“计算机导论”课程的内容可分为下列几大部分:

(1)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包括学科的背景、发展历程、信息化社会的特征以及信息化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并初步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范畴和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并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

(2)计算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包括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冯?诺依曼机构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计算机的体系结构,计算机硬件技术的发展等。

(3)计算机系统软件与应用软件:程序设计语言翻译系统的功能和基本概念,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软件的分类、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思想、算法与算法分析,数据结构的基本知识。

(4)数据库系统及其应用: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SQL概述,几种新型的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的应用。

(5)对通信与网络知识的描述:主要介绍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包括网络的体系结构、数据通信的基本方法和网络协议以及网络系统的安全和管理知识。

(6)人与计算机:包括人机交互、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领域及取得的主要成果、人脑与电脑的关系。

(7)学科展望:计算机学科的前沿知识,发展前景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内容。

3、课程特色

3.1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一方面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理论的同事注意实践操作的训练,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投过技术抓理论。

3.2把当前最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术融入教学。积极跟进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更新教材,更新实验平台,更新教学方法。

3.3注重实践教学的考核。期末理论和实践考试都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进行,促进了学生实际操作的学习。

3.4基础性强。“计算机导论”是其他后续课程的先行课程,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内容既要防止过于简单,也要防止过于复杂。如果课程内容简单化,使之等同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就会背离该课程的教学意义与任务。反之,如果课程内容太复杂,就会把计算机导引课提升到计算机原理课的水平。第一门课就让学生觉得晦涩难懂,容易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望而却步,给后续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学习造成障碍。

通过以上对“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安排,可以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进入大学就能对自己今后学习的主要知识、专业方向有一个基本了解,为后续课程构建一个基本知识框架。

参考文献

[1]刘莉,陶强.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课程整合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1(14)

[2]王兆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之分层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1(8)

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改革 篇3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理论课程 改革

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计算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但由于计算机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学生普遍反映计算机理论课程太枯燥。所以,教师应该革新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方法,以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中职计算机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最终还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保证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和业务水平

为了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计算机师资队伍至关重要。计算机教师应不断地充实自己,扩大知识的范围。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较快,所以,教师必须与时俱进,通过不断地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怀着对学生强烈的责任感,投身到计算机的教育和教学研究上来。

2.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影响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激励、唤醒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是上好专业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在进行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从主观上接受计算机理论知识,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计算机理论课程教学的改革思路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

(1)改变“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接受知识时,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能力。

(2)计算机理论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因此,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质疑精神。

(3)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不仅应该包含理论教学,而且还应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

2.计算机理论课程设置的改革措施

(1)计算机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要紧跟社会的发展趋势,理论联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中职学生面临着就业的巨大压力,所以计算机理论课程的设置要以社会的需求为依据,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才能做到学以致用。

(2)根据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以及课程本身的对应关系,教师要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及各知识点之间的承接,做到先易后难。

(3)由于中职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弱,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应把知识点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注重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进行整合后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并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

3.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或教学案例制作成课件,用生动的图像和动画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知识呈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教学和实际真正融合起来。

总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教师应该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不断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成功的必由之路。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篇4

教学环境一定是围绕着职业素质和岗位能力培养而展开的, 而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涵盖的内容, 也能满足中职学生信息化办公能力的形成之需。

基于以上所述, 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1.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职能定位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 这里以“WORD文档”教学为例, 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职能定位。

(1) 培养学生基本的应用能力。WORD文档操作属于当前办公信息化中的基本应用能力, 其中关于文档的编排、字体大小、字号的选择, 以及调整上下文之间的间距等, 都构成了最为常用、也最为重要的文档应用能力。因此, 在有限的课程教学时间内和章节教学时限中, 需要着力突出以上几个方面的基本应用能力, 通过“热炒热卖”来使学生能在总括层面掌握WORD文档的正确使用方法。

(2) 形成学生必要的拓展能力。从中职学生的就业去向来看, 不少学生进入到了文字编辑岗位工作, 如印刷单位、报刊出版单位等。由于他们处于生产一线, 所以还需要拓展其对WORD文档的应用能力。然而, 这里的能力拓展并无法完全依靠课堂教学来实施, 而只能借助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来给予实现。

以上从两个方面所做的教学职能定位, 便为“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提供了目的导向, 即“微课程”需要在培养学生基本应用能力和拓展他们的应用能力上, 发挥自身的功能优势。

2. 定位驱动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1) 确立“微课程”的功能定位。前面已经提到了中职计算机教学的两大职能, 结合本文主题这里主要指:培养学生基本的应用操作能力。与任何应用学科的教学一样,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也需要遵循其内在的规定性, 这种规定性便要求对WORD文档的教学应从“最常用”的技能入手来进行讲授。

(2) 确定“微课程”的内容板块。众所周知, “微课程”存在着这样几个特点: (1) 课程时间较短, 一般在20分钟左右; (2) 课程展示借助多媒体来实现; (3) 课程内容应形成相对完整的板块。为此, 针对WORD文档编辑这一章节的教学, 在确定“微课程”的内容板块上应遵循上述三点要求。

(3) 选择“微课程”的教学环节。这里需要强调, “微课程”只是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新式, 它不能替代正常的课堂教学。因此, 便需要合理选择“微课程”的教学环节, 即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哪个时段出现较为适宜。根据WORD文档编辑一章的教学内容来看, 可以将其放在新知识点讲授完毕之后, 即借助“微课程”来演示真实工作环境下的文档编辑相关技能操作。

(4) 实施“微课程”的效果评价。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运用“微课程”教学模式, 这本身就属于新鲜事物。因此, 在确保教学模式不偏离课程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应建立起“微课程”的效果评价机制。

3. 实证讨论

以下结合“微课程”开发的误区进行实证讨论:把“微课程”方案理解成一节课的教案, 目标太大, 难以到达。

问题剖析:比如笔者一开始想完成的是“调查问卷的设计”, 后来发现这个选题太大, 用10分钟讲不完。于是缩小为“调查问题的设计”, 因为调查问题设计是问卷设计中的难点。聚焦难点的突破。

解决方法:突破45分钟的设计惯性, 一次聚焦解决一个知识点。目标的清晰很重要, 内容围着目标转, 评价检测目标达成度。目标是灯塔, 评价是导航仪, 评价导向目标有意义的达成。

4. 小结

本文通过对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职能进行定位之后认为, “微课程”教学模式应从确立“微课程”的功能定位、确定“微课程”的内容板块、选择“微课程”的教学环节、实施“微课程”的效果评价等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参考文献

[1]陈建军.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搭建微博教学平台初探[J].职业, 2014 (15) .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 篇5

根据当前就业市场实际对初中级专门人才需求实际出发,以满足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结合学生实际,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技术,能够诊断与维护计算机软、硬件故障,能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二、教材分析

本书以个人计算机的组装和维护主线,以项目为单元,结合当前主流的硬件和软件,介绍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基本技能,在内容安排力求做到深浅适度,详略得当,用大量的案例讲解组装与维护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学情分析

289班为一年级计算机专业学生,男生为主,只有几个女生,据了解大部分学生对学电脑感兴趣,部分学生以前使用过电脑,但不太了解,对组装维护没有基础,个别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好。自制力不强,英语水平低。

四、教学目标

1、了解计算机系统组成,掌握计算机常用硬件知识及选购方法

2、掌握组装计算机和设置BIOS3、掌握系统的安装及常用软件安装方法

4、掌握系统的备份和恢复

5、掌握上网及安全设置,常见故障的诊断及排除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的配置选购和组装设置BIOS2、安装操作系统和驱动程序

3、系统备份与数据恢复ADSL宽带上网设置

4、常见硬件软件故障诊断及排除

5、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和技巧

难点:选购计算机、组装计算机、设置BIOS

系统备份恢复、常见硬件故障及排除等

六、具体措施及教学方法

1、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

2、项目分组,4人一组,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鼓励学生互学互帮,分组讨论、竞赛等方式,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5、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能力,充分挖掘学生潜力。

6、精心备课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7、认真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和课后辅导

七、考核方式

1、形成性考核:平时学习情况、平时上机任务完成情况及平时表现等(40%)

2、终结性考核:期中、期末操作考试(60%)

最终对学生一个总体评价

八、教学进度安排

本学期总课时88、周课时4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

第一周 初步了解计算机,认识计算机硬件软件 4

第二周 组装计算机的配件选购 4

第三周 主流配置方案分析 4

第四周 成品计算机选购 4

第五周 组装计算机 4

第六周 组装计算机检查调试 4

第七周 组装计算机检查调试 4

第八周 设置BIOS 4

第九周 设置BIOS配置软件环境 4

第十周 设置BIOS配置软件环境期中考试 4

第十一周 常用外设选购安装 4

第十二周 常用外设选购安装 4

第十三周 系统性能测试优化 4

第十四周 系统备份恢复 4

第十五周 计算机上网及安全设置 4

第十六周 常见硬件故障诊断及排除 4

第十七周 常见硬件故障诊断及排除 4

第十八周 常见硬件故障诊断及排除 4

第十九周 常见软件故障诊断及排除 4

第二十周 综合实训 4

第二十一周 综合实训 4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篇6

【关键词】网络课程平台 计算机基础课程 高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2C-0064-02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高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需要持续更新,不断变化。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面临许多新问题、新要求。高职院校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开展多元化教学,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师信息资源优势弱化,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突出。一方面,网络的发展与普及,拓宽了信息获取渠道,学生可通过网络主动获取更多资讯,教师不再是唯一或最主要的教学信息资源来源。另一方面,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造成大一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如笔者在所授课的项目管理、酒店管理专业新生班级课堂调查中发现,以文字录入速度测试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要求准确率在90%以上),能够达到45字/分钟以上的仅占10.8%,77.2%的学生在30字/分钟以下。大部分学生表示,在学习过程中,有教师分层次教学和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个性化安排学习的需要。

(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与教学资源匮乏存在矛盾。网络环境下,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能够更好地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更具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网络还能够有效整合教学资源,打破时间与空间局限,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习效率。这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软硬件资源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目前,部分学校教学资源建设未能满足教学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硬件资源不足。由于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训室等硬件资源显得更为紧缺,教师不能有效利用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演示、讨论与合作;教师被迫将理论课和实践课分离,无法实现预期“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效果;不便于学生课堂和课后实训作业的提交保存和教师评阅;不便于学生进行课后复习和考试操作练习等。

2.教学软件不够丰富。部分教师授课还是以PPT课件为主先,没有创新和突破,教学方式枯燥、单一;教学内容和拓展知识不能及时更新补充。

3.教学资源共享不足。如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长期以来由公共基础部教师承担全院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和等级考试指导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经验。随着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授课教师数量存在严重缺口,因此部分教学系开始独立授课。但由于缺少学院层面的统一管理和系部之间的沟通交流,授课标准、教学大纲、教材、课件等都不尽相同,丰富的教学和考试资源未能实现整理成库和网络共享。

(三)师资力量亟待加强。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机基础也是一门更新速度较快的课程。由于对课程教学和教师培养重视程度不够,或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提升不足,部分院校安排非计算机相关专业教师授课,且未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导致老教师对新技术、新现象接受不够敏感,知识更新速度不快,无法将新知识融入教学中;年轻新任教师则缺少理论教学、实训指导和等级考试指导经验。

(四)等级考试对素质教育的制约。计算机等级考试对规范计算机课程教学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水平起到了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有的院校仅把过级率作为教学质量的唯一评价标准,有的教师仅将考级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应试教育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非常有限,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网络教学平台能够与教学资源数据库有效整合,具备所需的应用工具和子系统,从课程网站的教学组织、资源发布、学习支持和教学交互,到教学管理、用户管理和课程管理,形成完整的网络教学支持环境。通过建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解决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系统,构建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一)建设教学资源数据库。建设课程教学资源数据库,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前提和基础。借助学院教学资源数据库的海量存储系统和高效的管理系统,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上传至数据库中,按照教学要求和特定的教学活动需要,对数据库中的基础资源进行编排和组织,并发布给学生。

教学资源库的基础资源有:课程标准、职业(岗位)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训大纲、教学录像、电子教材、教学课件、实训指导、教学案例、课堂练习、考试试卷、参考资源、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专业图片、动画仿真、音频视频、成果作品等。媒体类型包括: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和混合媒体。

教师拥有个人资源库,可将个人资源库内的资源上传至学院公共资源数据库,丰富公共库的内容;还能将公共资源数据库中同一课程、延续课程、同一专业的相关教学资源和拓展资源下载到个人资源库中,实现教学资源优化利用和共建共享。

(二)建设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分为教学资源、作业练习、测验考试、交流答疑四个模块。

1.教学资源模块。该模块课程网站栏目设置为: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训指导、教学视频、电子教材、教学课件、教学案例、拓展学习、资源下载等。教师将授课资源详尽地发布出来,同时提供资源下载功能,实现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师生共享。教师通过后台系统,可以随时对数据库资源进行更新补充,紧跟技术发展步伐和教学需要,实现知识的及时更新;学生可以突破时空界限,课堂、课后浏览和下载学习资料,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通过拓展学习栏目,教师将课程学习的参考资料、拓展知识、延伸后继课程资源、专业相关知识进行发布,便于教师分专业、分层次教学和学生课后拓展学习。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多媒体集成的优势,运用各种图像、动画、音视频将教学内容丰富化、形象化和立体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作业练习模块。课程网站栏目设置为: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理论学习和操作实践紧密联系,且更重视学生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将课堂和课后习题发布在课程网站上,布置作业任务,学生可以浏览、下载习题,还能在线答题、提交和管理作业成果、查看教师评价和作业成绩;教师及时批改作业,动态把握学生学习情况,进一步调整教学安排。

3.测验考试模块。课程网站栏目设置为:随堂测验、模拟测试和在线测试。教师对考试题库进行管理,可以添加、编辑试题;通过手动组卷或自动组卷,形成随堂测验试卷、模拟测试试卷、在线测试试卷等试卷形式并进行发布;还可以通过设置学前测验,限定学生在学习某知识点之前必须通过该测试,控制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和自主学习需要,进行各项测验和自测,学会利用测试来巩固知识,查漏补缺。教师评阅试卷并记录系统自动评分成绩,了解学生学习和等级考试掌握程度,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

4.交流答疑模块。课程网站栏目设置为:在线交流和教学评价。教师运用系统的交流论坛、文字聊天室和在线答疑功能,搭建学生间、师生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线进行小组学习讨论,发布、参与主题互动;教师可以对学生网上的提问进行答疑,并能够利用系统投票功能,设置和记录教学评价和反馈。

三、立体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的应用

(一)基于计算机基础网络课程平台,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体如下:

1.分专业、分层次教学。网络教学平台为差异化教学提供支撑。教师通过网络课程平台系统对授课班级进行管理,为每个授课专业搭建一个网站,利用系统模板,这一操作可便捷地完成。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在教学案例、拓展学习、作业练习等栏目中发布专业相关的教学资源。例如,会计和财务管理专业增加财务报表编辑和数据统计的内容,文秘专业布置办公软件高级应用相关作业,酒店管理专业融入酒店信息化建设案例等,增加课程的实用性。

教师还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基础程度分层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测评调查结果和学生意愿将学生按层次分组,小组间还能进行互助互动。第一层次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学生完成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要求的基本内容;第二层次侧重专业应用,学生了解计算机在本专业中的应用并完成相关习题;第三层次拓展延伸,学生学习计算机延伸和拓展课程。课程网站中作业练习、测验考试、拓展学习栏目的内容按不同层次分类,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完成相应的学习和考试内容。

2.项目化教学。借助网络课程平台,教师可以组织项目化教学。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在作业练习栏目中,教师根据学生专业特点和感兴趣的内容创建情境,将作业设计为若干项目和任务,涵盖单元模块知识点和技能,布置学生分组或独立完成,例如在PPT演示文稿的学习中,让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分组完成产品营销策划介绍。学生在研究型和合作型的学习中,独立思考,合作创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二)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教学,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多方位评价。在教学平台系统中,教师可以通过网上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度、测验成绩等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考量,对学生综合评定成绩尽可能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还能在交流互动平台上获得学生对教学的反馈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刘颖.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析[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

[2]李昕,褚治广.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2)

[3]朱志国,赵枫.面向财经类院校的多层次立体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10)

【作者简介】覃曼丽(1983— ),女,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公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管理、公共管理。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篇7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这种挑战不仅包括教学内容方面, 还包括教学方式方面。所以, 在现代高校的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先进技术的作用, 将“微课程”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中,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基于此, 本文详细分析了“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学生对高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其中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 不能采用统一的教学模式。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础知识和相关概念,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1]。但是, 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 他们的信息化水平不尽相同, 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如果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 会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其次, 课程容量和课时分配不合理。目前, 计算机技术已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高校增加了计算机的知识点和课程容量。现阶段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分为理论知识和上机实践两个方面, 但是因为课时分配不合理, 导致学生没有充分掌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相关知识, 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学习内容导读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 微视频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它起到了引导课程、知识导读、实际演练等作用。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学习内容导读的作用非常显著, 它能够细化学习内容,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在这个过程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 就能清晰呈现出其中的知识点,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另外, 在“微课程”网络平台中还能详细设置学习内容, 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 切实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2]。比如, 教师在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 可以将自己要传授给学生的相关内容制作成微视频, 也可以在网络上面搜索相应的视频, 然后下载, 围绕学生学习兴趣和课程教学目标对视频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从而充分发挥“微课程”教学模式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作用。

2.2 学习任务和问题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 为了能够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中的微视频、PPT以及HTML网页等, 在任务驱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要设计相应的问题, 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点。另外, 在设计问题和任务时, 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认知能力, 难易得当, 确保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 从而起到增加学生自信心的作用。

2.3 学习活动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 “微课程”教学模式起到了关键的协助作用, 教师可以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重点知识点以及典型习题等制作成相应的微视频, 认真讲解每一个步骤,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并且能够按照微视频中的步骤和流程一步一步操作。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问题情境也是非常必要的, 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还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进而解决问题[3]。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探讨解决问题时用到的技巧和方法, 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评价, 虚心接受其他学生的批评, 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 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2.4 综合评价测试中“微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设置多层次的、难易程度多样化的实践练习,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练习相关知识点, 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及时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 在以后的学习中改进。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其进行公平的考核。另外, 在解决相应的问题时, 也可以寻求其他同学和教师的帮助。学生还可以创建课外学习小组, 将自己的问题提出来, 全组学生共同讨论, 进而促进小组学生的共同进步。

3 结语

综上所述, “微课程”教学模式在现代教育领域中属于一个全新的教学方式, 它只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 并不能代替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应用“微课程”教学模式, 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钟琦, 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 :26-33.

[2]高杨.浅谈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J].知识经济, 2014 (15) :152.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篇8

在教学系统的诸多要素中,变化最为显著的就是教学媒体的变化。就大多数课程而言,传统的教学资源大多是以章节或课时为单位开发,资源过大、过长,资源主题和特色不够突出,使用不方便。对于教师与学生而言,大多数的时候需要的是能直接解决教与学实际问题的资源类型,根据“微课程”自身的特点恰好能担此重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设计中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各个专业在大一均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同时也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办公软件的使用。但是由于学生的参差不齐和“90后”的个性化特点,导致教学效果不太理想。

将微课程融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组织模式,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1 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microlecture),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微课程具有完整的教学设计环节,包含课程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等环节。微课程有如下方面的特点:

1)课堂内容数字化,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2)10分钟以内的微视频,更符合人的认知心理特点和碎片化学习。

3)教师不出现在视频中,让学生无拘束感。

4)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可以在课堂时间进行研讨和学习。

5)微课程教学使得教学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即颠覆了多媒体的传统课堂模式。

6)角色发生了转变:一类是教师的角色;另一类是学生的角色。

教师由原来的主导者、传授者和督促者和变为引导者、助学者和帮助者。当然教师这个角色的转变需要教师必须掌握新的技能,微课程设计、学习单元设计、根据学生反馈实时调整教学、课堂教学组织技巧。

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者变为主动学习者、自我引导学习,遇到学习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和学生求助,无错误积累基于理解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2 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

2.1 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微课程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科不同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调查发现,学生在一般的网络课堂中注意力集中最佳时间是10 分钟内,但是现在的大部分网络课堂通常都是40-60 分钟左右,学生很难集中精力,通常是打开视频几分钟就关掉了。通过观看微课程视频,学生可以清晰地明白某一知识点别人有着怎样的观点和思考,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微课程的微型化、碎片化使得学生学习时效性得到增强,学生能集中有效时间解决学习中的难点和疑点问题。而基于微课程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等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程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更是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2.2 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微课程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微课程的制作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反思的过程,对于一些抽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如“二进制的转换”,教师可以从身边发生的一些小事件,通过构思制作成微课程,解决了乏味知识的课堂讲解,而学生也容易接受,节约了学习和研究时间。最终,教师通过这类具体真实发生的案例的教与学情景可以实现对“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3 基于微课程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初探

3.1 改革内容

设计是微课程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是形成微课程总体思路的过程,是进行微课程开发的具体策划。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而言,主要从制定教学目标、被接受者的分析、教学内容需求分析及教学工具选择等方面进行设计。经过上述设计,符合“让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运用最恰当教学方法和策略讲清讲透一个知识点,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己完全掌握和理解一个有价值的知识点”的微课程设计制作理念,同时能确保微课程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实用、易用和想用的直接需求,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构建微课体系

根据知识体系精心选取教学内容,把所选教学内容做成微课;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习题,然后把这些习题解答做成微课;设计制作课程资源使用微课,包括获取参考资料的微课、问题解答的微课、参考资源使用的微课、项目案例微课等。

2)建立一支优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团队

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课题组成员各有分工,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教学方法传授的微课程制作,青年教师负责教学内容的微课程制作,企业的工程师负责项目案例和资源的开发,通过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大家互相学习、促进,最终打造一支优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团队。

3)构建微课程的跨平台化使用

微课程可以在跨平台的云端和更多移动媒介的结合方面实现发展。学生用个人的信息终端设备,如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操作系统可以使用安卓系统、苹果系统和微软系统来进行计算机基础技能的信息化学习。学生将数字化的微内容替代教师在课堂上面对面的讲授,自主学习计算机基础技能。

3.2 改革目标

微课程是为教学和学习模式创新而生的,教学模式创新才是根本。将微课程应用于在线教学、混合学习和翻转课堂之类创新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发展,才能稳步提升教学质量。合理地利用微课,才能真正在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实施方案

1)组建课程团队:以课程为体系,协调课程团队结构及分配任务;

2)以微课、微课程、大型网络课程、课程资源等关键词进行资料的收集、阅读、整理,理清各名词的概念,了解各自研究与应用情况;

3)收集、整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历年教学资料(课件、教案、作业、资源等),根据《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课程知识体系、课程作业体系、课程资源体系;

4)分工制作教学内容微课、解答微课、项目案例微课、资源使用微课等;

5)运用各类微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先选取1-2个班级试验实施,摸索出一套微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然后在所有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班级运用;

6)整改后向整个专业、学校甚至同类高职院校推广。

4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微课程的优势进行分析,确定了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的必要性。结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弊端,提出针对性的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改革初探具体方案。

参考文献

[1]刘磊,龚少卿.“微课”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4(11).

[2]张静,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

[3]周青政.微课程的内涵、特征及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11).

[4]刘长海.微课程:信息时代背景下的教学新途径[[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篇9

关键词:课程,分层次教学

1 分层次教学, 突出专业特点, 满足不同专业需求

1.1 分层次教学

在现有的教学中, 大多数学校在大一课程中进行统一排课, 不同起点的学生进行相同的学习, 由于学生学习的起点不一, 因此, 可以在新生入学时进行摸底考试 (30+70) , 其中30%为理论知识, 70%为操作技能。以考核操作技能为主, 达到合格成绩的学生可允许免修本门课程, 并取得相应学分。而对合格分数以下的学生则根据分数划分采用快慢班的方式教学。对于进入快班课程学习的学生, 一方面缩短理论上课学时, 另一方面提供上机和上网学习的环境, 使这些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方式, 在较短的时间里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对慢班学生加大学习辅导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 尽可能根据现有的教学资源, 针对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开展因材施教。使学生能通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与应用能力的测试, 顺利进入第二层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

1.2 突出专业特点, 满足不同专业需求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公共课, 该课程是统一教材, 统一教学进度, 期末参加统一考试。这对以达标为目标的教学是很有好处的, 但这种教学目标定位忽视了两点差异:各个专业对信息技术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

在教学中, 应该围绕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来讲解计算机的应用, 如什么软件能解决本专业的哪些问题, 如何运行、操作这些应用软件来解决相关问题。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可放在文字处理等办公软件的掌握和应用上;理工科学生的学习重点则是一些实用技术, 如硬件实体的辨别及安装, 软件和系统的安装, 防火墙、密码学等相关知识。

1.3. 成立“计算机基础教学教研室”, 稳定师资队伍

我国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大多由基础教学部或计算机中心承担教学工作。由于基础教育课程多任务重, 教师平时都忙于教学, 很少有时间探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和技巧。根据这一情况, 可以适时地成立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教研室”, 这一措施使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师资基本稳定, 既使师资队伍和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教学潜力, 这种做法是行之有效的。

2 不断改革创新, 更新教学理念, 完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

2.1 重组教学顺序, 优化教学链

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编排和教学顺序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网络基础, 每块内容是先理论后实践。一开始就以大量篇幅全面介绍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应用、信息表示、硬件、软件和操作系统理论等, 这样一来, 八九课时过去了, 学生还不能用计算机做具体的事, 往往使学生一来就在源源不断的概念充斥中失去了学习兴趣和信心。教学中应设法加以改变, 让学生一开始就投入到有趣操作应用中, 一来就能用电脑做些有意义的事。先接触硬件、软件的使用, 熟悉特点后再去说明它的历史发展、结构特点、运行基础, 学生才会有兴趣了解这些抽象的理论。在教学中有许多软件的使用 (概念和操作方法) 有相似之处, 可以采用将相似相近的教学内容组合在一起, 软件分块教学, 块间相似内容进行联系引入, 让学生自主探索和比较异同, 组成相似块。

2.2 任务驱动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

现在很多教学模式陈旧, 学生学习个性无法发挥, 在教授计算机操作技能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自己多动手, 多尝试, 利用计算机这个强大的多媒体演示工具自己主动地去学习, 远比教师在课上“填鸭式”地讲, 效果要好得多。比如一些同学在操作时使图片和文字重叠, 图片挡住了文字, 这时教师就引导他们想办法使图片置于最底层。有的学生使用“文字环绕”中的“四周型”、“紧密型”, 有的学生使用“衬于文字下方”, 因为图片与文字的色彩对比太鲜明, 这时就引导他们想出将图片设置为“水印”。通过“任务驱动, 引导教学”的课堂教学方法, 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 学生能迅速获得感性认识, 再经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 从而达到快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2.3 增加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注重实验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教师在充分讲解的情况下,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 这样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任务”设计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只有当每个学生多动手, 更主动的参与到整堂课的教学活动, 才能更深层次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却正是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进行自我愉快教育的源泉, 是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的不竭动力。

教师应该“精讲多练”, 教授知识时用尽量少的时间、尽量精简而有效的语言讲解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 并布置和实际相关的作业。讲授Word排版时, 让学生把文章排版成报纸、杂志的格式, 突出其实用性;讲授Excel电子表格时, 让学生制作班级成绩单并进行统计, 解决实际问题。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要注重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

2.4 发挥学生作用, 做教师的好帮手

有的学生从小学就接触过计算机, 有的在初高中开有计算机课, 有的高考后参加过电脑培训班或有的学生家里有电脑, 基础较好, 但普遍系统理论知识不够。例如有少部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极强, 理论课不爱听讲、贪玩、经常开小差。针对这一情况, 可以充分发挥这部分学生的作用, 让他们充当“先生”进行示范讲课和辅导初学者。为了做好示范, 这些“先生”会认真地学习, 成为教师的好帮手, 这样教师、“先生”和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同时进行巡视辅导, 互帮互学、互教互学, 有效缩短了两极分化的现象。

2.5 改善考核制度

传统的考试考核方式容易使学生养成临时应付的心理和习惯, 为了更有效地督促学生全程学习, 必须对考试考核方法进行了改革, 可将学生课程成绩分成三个部分:平时成绩、上机考试成绩和理论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由教师根据学生在理论课和实验课的表现、作业和实验报告的情况来进行评定,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上机考试由计算机公共课教研组统一命题, 上机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理论也可由计算机公共课教研组统一命题, 考试成绩只在总成绩中占50%。改变了以往一考定成绩的局面, 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与此同时, 改变一般考试一次性定论的传统做法, 变有限考试为无限挖潜。

3 结束语

21世纪, 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所面临问题尤为突出, 需要我们必须创新思想、使用多种手段和方法, 达到教学的系统化、科学化,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激发学生对计算应用课程的兴趣, 牢固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为学生学习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和利用计算机技能解决专业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新时代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移芝等.大学计算机基础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鱼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分级教学改革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

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的探索 篇10

1、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硬件课程教学现状。

1.1 学校在专业建设上的误区, 因为计算机硬件教学特别需

要相应的实验设备配套, 而硬件实验设备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 所以很多学校都把重点放在软件和理论教学上, 造成学校整体对计算机硬件教学的轻视, 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差:

一般院校的硬件课程包括电路和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和接口技术。在很多学校中由于教学任务的分配问题, 电子技术基础和计算机专业课由不同的教学单位担任, 在教学中很难保证学生对计算机硬件课程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1.3 学生学习上的误区:

很多学生在学习电子技术课程时不了解这门课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作用, 学习上缺乏主动性, 不认真学习, 使得此门课程的学习不扎实。计算机组成原理、接口技术的课程特点是相对抽象, 特别是接口技术课程由于主要地芯片的学习, 内容繁杂, 不容易学习和掌握, 很多学生学习上没有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些错误认识, 一是认为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是截然分开的;二是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不会去制造计算机, 从而认为没有学习硬件课程的必要, 对硬件课程的学习没有热情。

1.4 教学内容重复和陈旧:

在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操作系统中有部分内容重复, 在授课中如果不能很好的对它们进行阐述, 容易使学生感到厌烦, 从而严重影响学习态度。另外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 与实际应用脱节。如开设8086汇编语言, 和以8086微处理器为主芯片的接口技术。学生的学习针对性不强, 理论联系实际缺少, 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1.5 编程困难:

现在开设的接口技术课程一般都是用汇编语言编程, 学生们感觉编程困难, 同时使得硬件课程和软件设计好象完全分开。没有体现出C语言等软件课程与硬件编程的联系。

2、改变学生学习态度和认识的方法研究

2.1 看到社会对硬件人才的需求

在课常教学中要给学生介绍当前社会对硬件人才的需求, 目前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需求:

1) 硬件维修市场需求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普及使用, 计算机外设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 对计算机硬件维护和外设维修的人才需求量急速增加, 来自中国家电维修协会的权威调查报告显示, 维修市场规模已达400亿元, 且每年按30%的速度递增。其中电脑及外设维修行业正在成为维修市场的一块巨大的"奶酪", 电脑及外设维修不断攀高的服务需求正刺激着整个行业, 巨大的利润吸引了众多的淘金者。据有关部门统计, 随着电脑行业在中国的发展, 目前中国电脑用户总计五千多万, 且每年还在大规模的递增, 可见, 电脑数量的剧增为电脑及外设维修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在市场。

2) 硬件相关技术设计人才的需求

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嵌入式系统的快速发展, 社会上对硬件工程师的需求量逐年递增。但是对人才的实际动手能力要求较高。

2.2 改变课堂教学手段

1) 事例教学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硬件体系课的教学中, 加强基础课与后续专业的联系, 对硬件课教师进行体系化教学的培训。在课堂教学中打破课本的原有章节, 实行事例教学法。将日常生活中涉及到计算机硬件的例子向学生进行展示, 如接口技术课中可以把在工业控制、智能仪器仪表等, 特别是学生身边常见到的家用电器、智能交通、公共汽车报站系统、电子考勤机、门铃报警电话等常见设备展示给学生, 然后再通过一个比较实用又不太复杂的产品作为例子, 给学生讲解它的设计过程, 从而启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并且把接口技术这门内容繁杂的课程变得相对有趣, 使得学生认识到只要掌握相关的软硬件知识, 也能自己动手开发出实用的电子产品。

2) 任务驱动法

在学生有了一些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后, 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任务驱动法是基于探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一种模式, 它要求师生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教学中的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作用, 将学生认为枯燥的知识转变为生动的学习内容。将任务驱动思想与计算机硬件课教学结合, 构造出全新课题式教学内容体系, 把所要讲授的各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按由浅人深、现学现用的原则分解到一个个具有明确应用目标的课题任务中,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依次完成这些任务来达到教学目的。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任务驱动法要求以完成一个个具体实验任务为线索, 把单片机的理论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实验任务之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和思考、如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最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 解决问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 使他们在钻研的乐趣中掌握知识, 用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 从而改变现在的学习状况, 使得计算机硬件教学取得好的效果。

2.3 改革考核方法

改变过去一张试卷的考核方式, 将考核分解为平时、实验、试卷和大作业几部分。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课堂练习和课生作业中就要认真完成, 实验中根据任务的完成情况计分。在期末给学生布置一个大的题目, 让他们利用课下的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和自主研究设计完成一个系统, 将其作为课程考核的一块重要内容。这种多样化的考核手段, 使得学生可以感觉到对自身能力的综合评定, 不是一试定成绩, 加大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学习效果。

3、结语

为了使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 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必须要从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入手。通过改变现有的学生学习态度和对硬件课程的认识, 再改变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手段, 使学生们对课程的兴趣提高, 在自主的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更好的掌握硬件知识。

摘要: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普遍存在轻硬件重软件的情况, 学生对硬件课程的学习没有热情。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社会上对硬件人员的需求逐年增加, 在如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 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硬件实践能力, 会为他们的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提供更广泛的就业渠道。

关键词:硬件课程,学习态度,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张小鸣.计算机应用专业硬件学习创新教学[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3, 22 (1) :33-38.

[2].李心广, 黄红桃.面向21世纪计算机专业硬件教学改革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07, 2:41-42.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篇11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教学组织优化

教学组织贯穿于教学活动中的始终,在整个教学活动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组织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明确组织教学的目的、分析其影响因素、采用切实可行的组织方法是提高教学组织质量、增强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一、组织教学的目的

组织教学首先要目的明确。组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创设条件。创设条件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主观;二是客观。所谓主观是指学生本身应该具有的,如学习的态度、动机、注意力、兴趣、好奇心、自信心、技能、创新等综合能力;客观是指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因此,组织教学首先从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着手,然后抓住他们的好奇新、增强其自信,挖掘智力、开发思维、培养创新和知识的应用技能;其次要掌握学生认知规律、了解心理特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二、影响因素的分析

组织教学方法和技能有多种,但是要视组织对象进行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切实可行。对于医务士官《计算机应用》课程,从多年的组织经验看,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学生本身;课程本身。学生本身因年龄、地域、文化基础的不同,其课堂的自控力、学习的目的、学习的态度、思维习惯、考虑问题的方式、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有所不同。课程本身在医学院校作为基础文化课,学时少、内容多,实践应用性较强,虽然学生对此课程比较感兴趣,但是在现代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所学知识更新换代极快,可谓日新月异,如何依据学生实情,使其所学知识具有前瞻性,并且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是教师课堂组织教学成功实施的瓶颈问题。因此,在具体实施时,必须综合考虑干扰课堂组织教学实施的各种因素,优化选择组织方法和技能。

三、组织教学方法优化

课堂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优化要依据其目的,并且综合考虑各种干扰因素。根据医务士官学员的实情和《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特点,主要采用如下技能方法进行。

1、规章制度约束

严格规章制度是保证课堂秩序和纪律的依据,教师要善于运用规章制度进行教学的组织,让学生在其约束下,逐步树立良好的学习作风、养成良好的遵守学习纪律的习惯,为教师进一步组织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对士官学员更为重要,因为他们是一名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必须要有严明的纪律,不管是战场还是教室,都要毫不懈怠。此外,《计算机应用》课程是大班授课,多者150多人,再加上学生本身综合能力的不同,如果没有制度约束作为课堂秩序保证的辅助依据,将给整个课堂教学的控制增加很大的难度。

2、语言艺术控制

教师授课时的语言艺术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的组织中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语调、语速、声音的噶然停止、以及风趣幽默的语言均有利于控制课堂的气氛、秩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让学生从中感受或领悟到学习上的奋进。除此之外,语言的流畅、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对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3、情感交流

师生之间情感交流有利于抓住学生心理,彼此之间产生学习和思维上的共鸣,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眼神、一句关爱的话语,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自信,激起学习该课程的决心,同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提供一个和谐、快乐、轻松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4、情景创设

根据教学实施计划和课程标准采用符合《计算机应用》课程特点(技能应用型)的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此方法创设情景,以此进行教学的组织。在情景创设的过程中,要重点、难点突出,不同任务之间或任务内知识点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并且根据课堂实际需要融以设疑、引导启发、对比、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个别问题针对性指导,普遍问题集中讲解等方法进行组织实施。除此之外,因授课人数限制,还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了分组,每组推选出一名小教员和带教老师辅助主讲教师完成任务。小教员必须满足:自愿、认知能力强、对于新知识接受掌握较快,以此保证在自己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帮助本组其它学生解决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既帮助了同学,也培养了本身的综合能力。该方法起到双重效应的作用,在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也组织了教学。

5、首因效应

组织教学要善于利用首因效应,巧设“引入”,抓住学生的心理、激“奇”生“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则为课堂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当然,引入新课,要有针对性,切忌盲目并与教学组织一致。要在符合教学目标和课堂内容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做到短小精悍、引人入胜、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等。常用方法有设问、案例、对比归纳、观察导入等,具体采用哪一种,要视具体教学内容和授课对象而定。

6、科学合理的小结

课堂小结也是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而系统的知识框架,进一步突出重点和难点,便于知识的掌握和巩固。通过课堂小结,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正确评价,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多鼓励、少批评,以激发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欲望和热情。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或不足一定采取委婉的方式,避免伤害其自尊心。

总之,在进行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明确组织教学的目的,综合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干扰因素,视具体教学内容和对象及教学平台,采取灵活多样的组织方式,增强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冯帆,王惠萍,戚红军,等.卫生士官计算机应用课程研究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8):82-83.

[2]冯帆,王建华,王惠萍,等.案例教学法在卫生士官《计算机应用》教学中的应用[J].2011,(57):147.

[3]金磊,张春锋.从首因效应谈政法宣传工作的创新[J].党政论坛,2011,(08):35-37.□

计算机教学改革的课程设计 篇12

一、计算机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计算机教学方式传统, 缺乏创新。计算机学科是教学中比较热门的技能学科, 与很多基础学科比起来, 计算机学科有很多科技优越性, 在学生中受到普遍欢迎。但是近年来的计算机学科在表面上看欣欣向荣, 实质教学中有很多不足, 需要学校在教学中不断完善教学机制, 提高教学质量。社会调查表明, 很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中, 教学模式一直没有改变, 还在延续传统教学体系, 没有根据当今科技发展状况进行改革。教学成果不显著, 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计算机学科在教学中只是根据教学大纲对专业知识进行删减或者压缩, 没有走出跟着大纲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恶性循环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学生, 不具备专业竞争力并且不能将计算机技术灵活运用。甚至有很多学生走出校门的时候不能很好地运用办公软件, 这就是计算机教学漏洞, 教学质量跟不上社会发展[1]。

(二) 计算机学科课程设计不能实时更新。在计算机教学中, 学科课程设计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 很多计算机的课程设计中存在问题。在学校调查中不难发现很多计算机的教材陈旧, 对计算机中的实践教学, 学校不能提供教学环境, 没有相应的先进教学设备, 使得教学与科技脱轨, 相关试验对学生的实训力度不够, 从而失去了计算机教学的意义。此外, 在课程教材的编写上, 大部分都是偏学术性的技能讲述, 不能贴合实际使学生迅速领悟。大部分的教学编写上都有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教学的倾向, 这既是学校的问题也是课程设计的失误。对于落后的教材不能及时删减, 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脚步, 使得计算机科技力量黯然失色, 甚至很多学校教材一直在连续使用, 忽视了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 不能突出知识的运用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特点[2]。

(三) 计算机教学内容不切实际。目前, 很多计算机教学课程在设置上比较单一, 不能拓展, 知识局限于教材, 教师在授课时按照大纲走, 不能将知识在课外延伸, 内容呆板, 说教式教学情节严重。另外计算机课程时间比较短, 学生上机操作机会很少, 导致学生对计算机学习兴趣降低。由于计算机教材的选择具有局限性, 导致教学内容跟不上科技发展的脚步, 学生不能系统学习计算机知识, 对基本技能的掌握也是参差不齐。此外, 当今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 很多信息不利于学生学习, 教师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分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利弊, 使得学生对丰富信息处理不当, 对学生个人素质养成造成阻碍。一些学生在学校对计算机技术的接触机会少, 只能通过课后在家中自己学习计算机知识, 而学生自己不具自主性, 达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 既浪费时间, 又不能从正面积极引导学生学习。

二、计算机教改的课程设计策略

(一) 课程设计中引入多媒体教学。对于计算机学科的理论知识完全依靠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也能完成课堂任务, 但是这样的方式对知识只能做到讲解, 不能使学生直观感受计算机技能的实际应用。在课堂讲解中, 教师很难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和概念用语言简洁通顺地表述出来, 很多教师能够针对性地做一些教学道具, 这是计算机教学上的小改变, 但是很多挂图和模型不仅需要教师花费很多精力, 还不能取得教学上的实际效果。因此, 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在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应用比较广泛, 不仅能辅助教师教学还能将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知识用视频直观表达出来, 还能将抽象难懂的重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 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 在介绍计算机发展史时, 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素材对计算机产生根源进行展示, 并且利用素材逐一展现计算机各部分的功能, 在具有吸引力的课堂中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科的认识[3]。

(二) 计算机教学需要加大实施力度。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基础知识, 提高基本操作技能, 有较强的互联网运用能力。对于教学目标来说, 一是强调计算机的文化基础, 是计算机学科中最为基础的层面,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系统基本操作, 以及办公软件的熟练运用。二是使得学生利用计算机在互联网中汲取对学习有用的信息, 这里还包括对知识的分类筛选, 在信息爆炸时代, 有很多不利于学生学习的消极消息, 需要学生提高信息分析处理的能力, 在积极信息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三是计算机的技术基础, 这一方面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实际操作的基本思想和具体实际方法, 逐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的每一个步骤都需要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严格遵守, 不能忽视每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机会, 将计算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改变传统说教模式[4]。

(三) 将课程设计具体实施。计算机课程设计的具体实施主要分为三步, 首先需要采取整体设计的方法。一是课程设计要将项目开发进行情景再现, 模拟工作流程, 在题材的选择上, 选取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任务进行教学研究。二是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将学生设为课程设计的中心, 对其进行合适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学会自主发挥能力, 而教师在模拟教学中只起到辅助的作用。三是在计算机实践活动室组织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 做到乐学多思。另外是教学上的直观设计, 对学生采取头脑风暴的方式, 找出学习中问题所在, 选择出最有价值的解决方案, 并组织学生对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积极讨论, 不仅增进了学生的交流, 还促进解决问题灵感的迸发[5]。

(四) 课程设计体系面向求职需求。在对学生职位需求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 根据岗位的实际需求量变化, 学校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要目的, 不断改革课程设计的内容。众所周知, 很多学校教学与学生就业严重脱节, 导致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将学校知识充分发挥。学校应该根据市场中工作岗位的需求, 对学校计算机课程进行设计, 将学科知识在岗位中做好定位。学校应该善于利用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在校园中开展相应的教学模块,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全面培养学生素质, 将工作岗位与学习技能紧密结合, 为学生毕业就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

三、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计算机学科教学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这使得计算机学科教学改革成为教学中的重点问题。计算机教学本身存在很多不足, 尤其是在教学模式上不能创新, 一味说教不能达到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目的。很多教学设备需要与时俱进, 在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中让学生感受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优点所在。

参考文献

[1]李志新, 汪巧群.高职计算机教改的课程设计探究[J].咸宁学院学报, 2012, 6:190~191

[2]汪巧群.高职计算机教改的课程设计探究[J].咸宁学院学报, 2012, 8:141~142

[3]陈嘉.高职计算机教改的课程设计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20:361

[4]成维莉.计算机程序设计探究教学研究[D].扬州大学, 2007

上一篇:美术高考热下一篇: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