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计算机工程(精选12篇)
课程教学计算机工程 篇1
1 概述
工程教育是以技术科学为基础,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门教育[1]。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使命是将接受了基础教育的大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要求、社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现代工程意识、实践能力、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工程应用型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作为二本院校的重庆理工大学,将人才培养定位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符合当前工程教育改革主题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路径。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中计算机技术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为此针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加强计算机技术教学已为行业共识。如何在电子信息工程总学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在本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内合理安排计算机教学内容,培养适应地方及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 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干学科为电子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现有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中已深入融合了计算机教育理念,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工程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学习计算机类课程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相关专业应用软件的使用,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高级程序设计软件,并设计开发面向本专业特定问题的模块。因此,对应上述层次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计算机系列课程的开设也应分为如下层次[2,3,4]:
1)基础类计算机课程
基础类计算机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等、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等。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培养计算机思维方式,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悉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同时学生的程序设计、工程应用打下基础。
2)专业基础类计算机课程
专业基础类计算机课程主要有: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接口技术及计算机通信网等。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及设计方法,掌握系统的开发技能,培养开发应用的能力,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以满足本行业工作或是局部工作的需要。
3)应用基础类计算机课程
应用基础类计算机课程主要有:软件工程、电子设计自动化、单片机原理及嵌入式系统设计、MATLAB高级编程及应用、DSP技术和EDA技术等。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了软硬件技术融合的系统设计方法,为电子信息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打下基础,为大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设计开发等课外知识竞赛奠定知识基础,达到综合培养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能力。
4)本学科新技术紧密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与电子信息新技术紧密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不断涌现,目前可开设虚拟仪器、软件无线电、FPGA及片上系统、网络协议开发等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电子信息行业前沿新技术、新动态,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全方位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3 本专业计算机教学应重视的环节
高校计算机教学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国家的指导标准和行业的专业标准,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相应调整。作为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应针对专业特点,根据计算机教育规律,合理组织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促进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发展,应在计算机教育中要重视以下几个环节[5-7]。
1)明确教育培养目标,重视计算机技术融合
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特点及趋势,并结合本专业计算机应用情况,必须明确本专业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比较完整的本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在电子信息技术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衔接中,必须注重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充分地结合计算机技术。
2)围绕培养目标强化应用型本科特色教学
教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所任教的课程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分科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树立完整的课程观,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和分解,以准职业人的衡量标准来进行工程化教学。在教学前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分科课程的教学计划,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逐一进行细化,并能够结合实际工程任务对课程进行重新的整合,使学生的培养更贴近社会的实际需求。这样既注重了认知目标的培养,又实现了技能目标的培养。在教学中充分地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的转化,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明确了学习目标,通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技能和创新性,促进对其职业素养的形成,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计算机软硬件内容并重,注意计算机教育内容体系的更新
嵌入式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各种高性能专用微处理器及单片机芯片在电子信息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计算机软硬件的紧密融合。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必须注重计算机软硬件两方面技术融合,将计算机软硬件新理论、新技术导入到电子信息工程理论及实践教学,并对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及更新,使学生能不断更新计算机新知识和具备新技能,达到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新需求。
4)将科研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加入研究课题
计算机技术的科研前沿引导计算机新技术不断发展,使计算机教学内容也应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不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课程中有代表性的计算机科研成果及实例引入电子信息工程理论及实践教学[8],通过科研理论结合工程应用实例,使建立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思考,达到提高学生的相关技能的目的。
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发现一些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引导他们对一些自身感兴趣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有对其中深入研究价值的内容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5)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围绕完整的电子信息理论主线,结合工程应用实际,针对目前计算机课程体系封闭式、验证性的实验内容,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要求,整合计算机各课内实验内容,设计计算机设计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综合实验实践环节等系列实验项目,构建电子信息及计算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创新、创业、竞赛型培养模式[9]。并根据实验室现有设备,结合专业工程实际需要,由学生自主选题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和完成实验题目,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教师构建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鼓励他们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挑战杯”、足球机器人等全国性和市级大赛,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4 结束语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形成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队伍,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多元化培养目标提出了紧迫的挑战。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根据学生专业计算机能力需求,及时地发展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在突出电子信息工程学科主体地位的同时,加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工程应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摘要:计算机教育是推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提升大学生的现代工程意识已成为工程应用型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文章基于工程教育大背景,结合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现状和培养目标,详细阐述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针对应用型本科专业特点全面分析了专业计算机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方法。系统地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全面优化和提升,从而符合国家工程教育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工程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计算机教学
课程教学计算机工程 篇2
软件工程专业导论
课
程
总
结
专业:软件工程 班级:
学号:
姓名: 软件10-
指导教师:乔付
上课日期:
2011.2.28~2011.3.4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2011-3-4
课程内容与体会
一、课程内容
这是为期一周的介绍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课程。第一节课讲的是这一周的安排,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好好利用这一周的下午时间来复习C语言。之后的四天课程包括:软件工程专业的介绍,主要就是介绍时下最流行的安卓手机操作系统;剩下三年半大学生涯的规划,主要是讲学校对我们这批学生的培养方向,是以JAVA和实际动手操作训练为主,大力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期间向我们介绍了乔老师的一些得意门生,让我们对这一行业的就业前景充满希望;软件工程专业学习课程的设置,老师最大的成就就是为我们取消了大学物理,但要学好软件工程,《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这三本书是必须要掌握的基础课程,要想取得更大的突破,数学,英语更要精通;印象最深的是去哈尔滨海康软件公司的参观,期间总经理向我们指明了软件工程就业的路子,技术总监向我们介绍如何由一名软件专业的学生成长为一名技术总监,人事部经理带我们参观了公司。一周课程时间虽短但内容丰富,且对于我们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扭转,这些都是老师的有心为之,对于我们的大学成长大有裨益。
二、体会
我是怀着陌生且好奇的心情来听这一系列的软件工程专业导论课。一周的课节节精彩,对我大有醍醐灌顶的作用。
首先我想讲讲我的变化。进入大学半年,很可惜的说我浪费了这宝贵的半年光阴。寸金难买寸光阴,四年可以浑浑噩噩的度过,也能拼搏努力而度过,选择不同,结果就是天壤之别。乔老师亲身列举他的故事,他用努力学习改变了他的人生,值得我们学习。努力学习有时更像一句空喊的口号,我们更多的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这句话。正式上课也快一周了,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一周的学习我挺认真的对待,感觉特别的充实,这样的感觉使我有更大的动力去持续下一周的学习,直至整个大学毕业。一个人学习得越充实,学到的知识也就越多,他的底蕴也就越深厚,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就更能立足下去。对于学习,我现在变得是充分的享受,我享受其中的拼搏,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
其次我对于人生有了更为明确的目标,我想要考研,这并不是我害怕就业,也不是缺少实际动手能力,而是我想使我的人生更为丰富,底蕴更加厚实。老师推荐我们看《星月神话》英文版,这本书专业性较强,读起来还比较吃力,现在还只是在读中文版的,我希望在大二上学期就能把这本书的英文版读懂读透。大学成绩还是第一位的,想要证明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成绩。考证能使我们的履历更加充实,今年六月份就是英语四级考试了,好好利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来复习争取到时轻松过关。还有就是软件工程师证,这是一个含金量很高的证书,相当给力,这也是我奋斗的目标。
去海康公司,使我对软件行业有了近距离的认识。印象最深的是技术总监向我们介绍如何成长为一名顶尖的人才。就业路子千万,但我们要选择适合我们自身发展的阳光大道,结合所学专业选择我们喜欢的工作。一个平台很重要,他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跨越,眼光要看得长远,在工作中运用的知识远超我们课堂所学,这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
通过老师这一周的熏陶,我体会最深的就是用心二字,凡事用心均会成功。还有大学四年,不光要学好本门专业课,人文素养也不可缺少,看看三尺讲台之上的老师,专业技能精通,谈吐睿智不失幽默,充分展示了迷人的人格魅力,话语滔滔不绝同时又引经据典,作为学生的我们也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断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做一个真
正的大学生。
通过这一周的学习,我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一种态度。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把这一周所学融合进去,使我的学习有更大的提升,使我的人生足够精彩。
课程教学计算机工程 篇3
工程建设行业专业工作岗位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要求非常高。但是,传统的、缺乏专业指向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为工程建设方向的学生搭建技能平台时是虚弱的,在引领学生学以致用方面是乏力的。如何与职业能力需求对接?这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提出了新要求。
1. 课程融合的思路
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对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强化教育教学实践性和职业性,促进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对文化基础课的要求是:“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国家的政策导向,以及工程建设行业的实际需求,我们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将工程建设管理的知识技能等融合进来,其重点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深度融合工程建设管理的教学内容
我们设计了全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及其配套的《情景实训与指导》。在教材中所用的例子绝大部分是与工程建设相关的,使学生在学习软件的同时,有一个专业的氛围。融合更彻底的是《情景实训与指导》,几乎所有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都是与工程建设管理相关的。
表1列出了课程中部分实训内容,目的是向学生展现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在专业上如何应用,引导学生作为从业人员面对这些问题时如何考虑、如何解决,打通从学到用的经络根脉,提高其学习的目的性和热情。
3. 工学结合、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
我们课程教学改革中,也采用工学结合、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在《情景实训与指导》中,我们虚拟了一个名为“王中王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单位,其下有施工企业常设的部门如工程部等、以及针对某施工项目而设的项目部等,令学生身处模拟的职业工作情境中。再经对实际工作中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提炼,分层次设计了一系列可操作性非常强的实训任务,设定工作情境让学生代入工作岗位角色(见表1),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应用计算机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但能够学习到具体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还能拥有初步的工作经验和策略,学会如何工作。
4. 对课程融合的思考
将工程建设管理融合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跨界结合,需要对这两个差异非常大的知识体系和实际管理运作都有较深的理解,还要对课程标准、实用性、教学难度等较好地把握,才能成功地进行整合。
设计合适的学习任务。深度融合后的课程教学,采用工学结合方式的模式,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呈现的。学习任务不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简单再现,而是将典型工作任务按照“教育性”要求进行“修正”的结果。学习任务的设计既需要考虑到典型工作过程的内容和流程要近乎实际工作情境,又需要关注学习环节的可操作性,学生要能理解,容量和难度要能适合。
工程建设行业的产业链非常长,有着非常多的分支行业及工作环节,日常工作中使用办公软件的程度深浅不一。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有自身的教学要求,必须是循序渐进的,不可能一下就跳到深度专业应用。而且学生在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他们的知识面还很窄,只能由教材和教师来引领进入学习情景。因此学习任务既要满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本身的进度要求、又要满足专业性、而且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完成,选择什么样的学习任务就是最重要的。经过行业专家访谈、调查问卷、发掘应用需求等等,我们设计出了一系列既与专业应用深度融合、又适应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要求,而且可操作性非常强、适于机房环境教学的学习任务(见表1),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专业融合的难度控制。一是设计的学习任务以工程建设通用管理为主、尽量少涉及专业技术。在情景引导中,也是尽量淡化专业技术,或是用最显浅的方法来描述。例如项目符号和编号一节,是以《个人安全生产责任合同》为基础进行设置,而此合同的内容条款,就算学生此前从没接触,也能基本理解。又如Excel高级筛选是以抹灰质量检查为背景的,涉及的如“表面平整度偏差”等术语,学生根据字面意思就能明白其含义。二是加强对任课教师的集中备课和培训,增强其工程建设专业素养,掌握一定的工程建设概念、原理和方法。比如投标文件大致是什么样的,安全文明施工是什么,之前计算机教师不用去关心这些知识,但在开展与专业相融的教学后,教师们就应该具有这个概念,如此才能在课堂上顺畅流利地教学。
课程教学计算机工程 篇4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的不断扩招,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普遍提高,我国工科教育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如学校硬件设施不足、教育思路和方法有待更新、教育体系重理论轻实践等。使得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很多方面得不到产业界的认同[1]。因此,如何培养具有综合工程素质和能力的创新型工科大学生,成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热点。本文以当今工程教育中的回归工程理念为指导思想,针对计算机仿真课程的特点进行课程改革的探讨和实践,进而提高大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工程素质。
1 当前的高校工程教育现状分析与回归工程教育
中国当前的工程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研合作教席主持人,北方交通大学查建中教授在全国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果交流会暨网络工程课程建设研讨会上指出:2009年中国的新生儿从2500万下降到1300万;同年即北京市参加高考的学生下降了20%;国际工程教育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达23万人,其中90%自费;仅赴美中国留学生2009年上升19%,这些情况使得国内教育资源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同时,国内高校的教育与社会和产业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与社会定位失准,工程教育的质量评估结果失真。而造成工程教育环境与社会职场环境脱离的主要原因体现在如下几个矛盾:理论教育与实践的矛盾,闭门造车与开门的矛盾,学术与工程的矛盾,学科与体系关联的矛盾,听中学与做中学的矛盾,以及应试评价与工程评价的矛盾。
应对上述的竞争压力和我国高效工程教育的问题,我国众多的教育家已经提出了高等教育的回归工程,总的趋势就是要从原来的重视工程科学(工程背后的原理)回到重视工程实践。美国工程院规划了2020年工程师的主要特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4]:很强的分析技能;实践独创性;良好的交流技巧;商务和管理技能以及领导能力;高伦理标准,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敏捷,灵活变通;终身学习能力;设计和描述问题的能力。说明了回归工程理念下的高等教育的内容和最终结果。在此背景下,对高等教育中各个环境的改革势在必行。
2 计算机仿真课程的改革实践
2.1 教学目标和要求的转变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采用计算机仿真成为了大学生进行各类研究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而且仿真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同步发展和前进。作为一门重要的课程,计算机仿真由于应用领域很广,其数学基础涉及面也是非常广的,除了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数学建模知识,还必须具有将数学模型转换为计算机模型的计算机仿真建模能力,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点带面,突出学生对仿真的实践动手能力,从一个方面入手,抛砖引玉,将对计算机仿真的动手能力,和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以符合培养工程型应用人才的最终要求。
2.2 突出工程背景,优化教学内容
本着回归工程的理念,在教学内容上,本课程以工程应用为教学背景,以工程需求作为基础和出发点,加强实用性教学,教学以“基于知识的仿真”为切入点,以建立计算机仿真模型和模型在计算机上的实现为重点内容,教学内容的优化以舍弃大而全注重高精尖为宗旨。在对专业背景知识理解的前提下,首先关注于数学建模点知识的学习,在提高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突出教学的实用性、系统性。同时精选课程内容,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将讲课、作业、实验、实习与课程设计有机结合,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
2.3 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回归工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也以这个为目标。由于计算机仿真课程涉及面比较广,因此课程内容中的概念多,原理多,算法公式多而且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记忆量过大而且内容繁琐,很多公式过于抽象缺少感性认识。因此,学生大部分感到课程内容枯燥无味,理论性太强,内容易于混淆,做题有时又不知如何下手。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多种手段相结合的办法,灵活运用启发、引导、歇留、展现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力求全面掌握计算机仿真的教学内容,扩大专业视野,开发创新教学。同时选择一到两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学生思考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变给予式的教学为主动获取式的学习。工程项目的进展过程,不但包括了课程教学内容中的各个知识点,也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各种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融会贯通,真正达到学会,能用的教学目标。
2.4 实践性的评价模式
课程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态度具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不容忽视,这种方法是手段不是目标。回归工程理念下,评价一个学生的成绩对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评价更加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对新知识的学习获取、综合运用能力。结合理论考试的成绩,共同评价出一个学生最终的成绩。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方式不同,应试型的学生必须在实践动手能力上有所提高才能获得较好的成绩。
3 结束语
在计算机仿真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始终贯穿回归工程的理念,在强调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注重工程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同步提高个人职业技能与人际沟通技能。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综合能力、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对大系统的适应与调控能力。实践证明,把它引入计算机仿真课程教学是可行的,并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任荃,潘云鹤.我国工程教育能力缘何世界垫底[N].文汇报,2007.9.28(4).
[2]朱高峰.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2):56-58.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篇5
-2009121254陈少如
学校在非计算机专业开设计算机课程本意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计算机技能,然而在当前,实施的效果远不如期待,受教学环境及学生自身差异性等诸多条件的影响,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开展面临危机和置疑。
首先,我认为开设大学计算机课程是非常必要的,在高等教育中计算机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计算机课程是知识型,技能型的教学与未来社会需要人才的基本需求是相对应的。
作为接受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生之一,有时会觉得无所适从,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而我所疑惑的是,计算机课程其核心价值在教学中的体现模糊,现有教学模式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相似,但计算机课程知识点繁杂,造成了在上课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忽略,少了对教学内容的疑问和好奇,造成的结果就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
再者,课程乃至教材的设计与未来计算机能力需求之间的联系断层。当前的教学光注点是计算机及其通用语言的应用,如二进制,危机原理,C++等程序设计语言等,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未来对积极的需求是支持研究创新工作的新型计算手段,以及应用计算手段来进行不同领域的开发创新。例如,在广告设计领域,可以借助3D模拟计算机技术;在教育教学方面,flash的应用在微观物理化学的课程设计中起重要作用;人们应当是通过采集数据并通过计算机操作计算分析,最后可视化输出。现有的课程内容无法让计算手段跨越到各个学科专业的计算,课程目的是让我们掌握基础的知识与技能,却忽略了计算思维和计算能力的发展。
大学计算机课程的学习除了本身课程设计的原因外,也部分归因于现实的诸多因素,第一个,接受课程的学生素养能力基础的不同。学生入学时部分计算机基础“比较好”部分则是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期望学得深入些,基础教差的学生期望听懂课程教学内容,而根据学生的层次来选择教学内容也就成为教学内容选择必须考虑一个难题。
第二.计算机技术日益更新,新技术和新软件层出不穷,导致教学内容显得有些跟不上现有的计算机技术。并且在高校教学中,由于策略性地要侧重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时,导致计算机课程的机时不断被压缩,计算机课程本来就需要较多的实际操作,但是最后变成老师讲,我们听,没有上机操作。
课程教学计算机工程 篇6
关键词:质量工程;C语言;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4
1 教学质量工程的目标
众所周知,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目标是建立健全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管理的措施与办法,强化质量意识、规范教学管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纲领。下面主要从四方面叙述教学质量工程中教学目标的具体内容。
1.1 提高教学过程的质量意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培养教师、教学管理队伍的质量意识,调动教师主动适应管理、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对所有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过程进行识别如:教学大纲制定、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考试与考核等。通过内部审核、教学检查等手段来发现不符合要求的方面,并进行及时纠错,进而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2 完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机制
通过问卷调查、学生评教、教师间评教、专家评教、座谈会等方式来了解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状态。并将获得的反馈意见作为制定教学质量评估、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的依据。
1.3 提高教学管理的工作效率
通过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理顺各部门间工作接口,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进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率。
1.4 保障教学质量的基本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基本关系,在教学中我们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基本要求,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也要强调尊师重教,确立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确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调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老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2 建设多元化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针对以上教学质量工程的目标,结合本学院所开设专业特点,我们制定了符合我院学生发展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由于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是面对全院各专业学生所开设的一门课程,它既面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面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放。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制定计算机课程的“课程包”,该课程包中我们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Foxpro、VisualBasic、多媒体等课程组成。这样我们就可以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的选修课程,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时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就可以按照自己专业的发展方向选择程序设计类(C语言程序设计)或数据库技术类(SQL语言、Access、VisualFoxpro、VisualBasic)计算机课程,真正地实现多元化的计算机课程体系。
3 教学内容立体化
在制定计算机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如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学会利用C语言解决一般应用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初步能力。结合以上所叙述的课程教学目标,下面从以下三方面能力来对教学内容立体化做进一步的解释。
3.1 培养分析问题和数据表达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课程过程中,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能在此基础上找到具体的解决方法。如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中我们要开发一个“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教师可以用引导式的教学方式问学生,这一系统需要用到哪些实体?如学生、老师、成绩、课程等,进而向学生提问这些实体在数据库中如何表示呢?每一个实体又具体包含哪些属性呢?用数据库数据如何表示?等等问题。这样学生就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提高了自身的分析问题与数据表达的能力。
3.2 运用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课程的技术来解决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前面提到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等,同时给学生布置任务自己要选择一类似的系统来设计,在选择自己的设计同时要明确相关的开发工具。
3.3 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传授给学生一门开发语言或数据库技术,鼓励学生在设计自己的项目选择与教师所教授内容相关技术,进而培养学生探索新技术、新方法的能力。鼓励学生在设计项目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进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协作的能力。
4 教学手段信息化
教学手段信息化主要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来介绍。
4.1 理论教学手段信息化
在计算机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中,我们选择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教师所讲授的每一节课都是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授课;还有教师的教案也是电子版本;教师可将每一次的课件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进行下载,从而作好课后复习工作。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布置与本次理论课相关的实践作业,学生可以作好实践前的预习工作。
4.2 实践教学手段信息化
在计算机实践教学环节中,我们选择在机房进行授课,机房的每一台机器上都安装计算机课程(如:C语言、数据库)学习的客户端;通常教师要结合本次实验课进行全面讲解,然后将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在自己的客户端选择相关的实验来做,在本次实验结束时教师可以看到学生所做的实验结果,并做出评介。学生还可以在课下利用空闲时间到机房练习与所学课程相关的实验,进行自主练习。
5 质量工程下计算机课程教学具体实施方式与成果
在教学质量工程背景下,我们主要从以下四种方式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
5.1 授课方面
在授课方面将计算机课程中同学们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和相关技术,通常以理论教学与网络课堂相结合的方式来传授。在课堂上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2 实践方面
在实践课堂上,学生用自己的用户名登录到客户端,选择教师布置的实验任务,采用这种驱动式的教学方式,每一位学生都非常认真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
5.3 练习方面
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网络答疑,同时也可以检查学生的作业,起到监督学生学习的作用;学生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课前预习与课后复习,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5.4 实验报告
老师可以依据所教授的内容布置阶段性实验报告,及开发性实验报告。实验报告改变传统的纸质形式,要求学生上交电子版形式。学生要在报告中将实验过程体现出来,这样改变以往作业抄袭的现象。
6 结束语
在国家教直委教学质量工程目标的指导下,希望通过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与研究,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使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培养适应社会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小平.质量工程背景下的精品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史国良.“质量工程”背景下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2012,12.
作者简介:孙静(1976.12-),女,信息管理系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 116052
课程教学计算机工程 篇7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高速推进,伴随而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严峻,为信息安全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各行各业对信息安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就要求高校信息安全专业必须培养具备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并且能够合理应用解决实际问题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对此,教育部曾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成立了高等学校信息安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并在《信息安全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中制定了专业规范实践能力教学体系。
作为信息安全系列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之一的计算机病毒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许多病毒和反病毒技术必须在实践过程中去认识、理解和掌握,因此,其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原理和实践的良好结合。然而,目前各个高校在计算机病毒课程建设、教学积累、实验要求上都仍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教学经验还有待丰富,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形成。
对此,本文重点从计算机病毒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与实验教学过程安排方面进行探索,为计算机病毒课程甚至信息安全专业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 课程教学环节设计方案
计算机病毒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该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病毒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通过验证型和设计型的实验教学环节,深入理解不同类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运行机制以及基本的原理,能独立完成简单病毒设计与实现,并自己搭建反病毒实验室,通过各类分析工具进行病毒的多角度分析,而在本课程的拓展环节中,通过科技立项、创新创业项目、信息安全竞赛等机会锻炼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使学生能独立设计与实现一种病毒查杀工具。
具体的课程教学环节设计如图1所示。
3 各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探索
3.1 理论教学
计算机病毒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如果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做支撑,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实验效果。在课堂理论教学方面, 本课程主要围绕“DOS引导型病毒、Windows32 PE病毒、Word宏病毒、Java脚本病毒、VB脚本病毒、Outlook邮件病毒、蠕虫、木马”等典型的计算机病毒工作原理展开。
为了激发学生对病毒抽象复杂工作原理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理论教学效果,采用基于案例的情景教学模式,即在每类计算机病毒工作原理的教学之前,教师首先通过对身边网络中流行的或自己编写的实际典型病毒案例进行演示分析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好奇”中学习掌握病毒原理。
3.2 验证型实验教学
虽然通过案例的启发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计算机病毒保持兴趣,但是,如果没有实践的环节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病毒,感受病毒,那么学生的兴趣就会渐渐的变淡,因此,必须合理规划和安排实验时间, 在学生还保持着兴趣的情况下尽快安排实验,使学生从对原理似懂非懂的状态下亲自实践,深入理解病毒原理,并能够激发学生想尽快实现病毒、分析病毒的“冲动”。
本课程验证型实验的开展是借助了信息安全实验教学平台, 该平台针对实验内容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包括实验基础、实验原理及其动画演示、实验步骤和思考问题等,并提供了针对性的实验辅助工具。该平台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每类病毒的运行机制。
3.3 设计型实验教学
通过验证型实验环节使学生对病毒的基本原理、运行机制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如果不亲自动手实现一个病毒,那么这种理解不会太深刻,也会有很多的细节无法解释,对此,设计型实验教学环节就变的很重要,本课程需要学生独立完成几个工作。
(1)简单病毒的设计与实现
从病毒编些者的角度出发,设计与实现每类病毒的一些基本行为和简单功能,深入理解和掌握不同类病毒的一些共性行为特征和个性的行为特征,以及这些行为的实现方式。
(2)搭建病毒分析实验室 ,分析简单病毒样本
搭建病毒分析实验室,即安装病毒运行环境 - 虚拟机,并将要用到的病毒行为监控工具、病毒分析工具等都装入其 中 , 如Filemon、Regmon、Process ExplorerTcpview、Ice Sword、Oll DBG、IDA等 ,然后将最常用的工具运行起来,完成各种配置,最后在虚拟机中制作快照, 以便病毒分析时直接还原快照。
在搭建好的病毒分析实验室中, 学生可以独立分析自己编写的病毒和老师提供的病毒样本。病毒分析实验室的搭建不仅可 以督促学 生掌握虚 拟机、常用病毒行为监控工具、分析工具等的使用方法, 而且可以更方便的运行和分析病毒。
3.4 创新型实践教学
计算机病毒的分析与对抗能力是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因此, 针对以往计算机病毒实践方式单一“一个题目”、“一套步骤”、“一个结果”的呆板模式 ,提出多方式、多途径实现“知行合一[5]”的实践教学模式,即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科技立项、教师科研项目、知名企业实习实训平台、国家和天津市的信息安全竞赛、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围绕“病毒的分析与对抗”,自主命题、自主设计解决方案和实验步骤,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主科研,提高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
3.5 法律法规教育
信息安全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手中所掌握的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因此,要在整个计算机病毒的教学过程中贯穿信息安全法律法规教育,避免学生由于不知法、不懂法而无意或者有意利用自身的技术侵犯信息安全。
4 结束语
课程教学计算机工程 篇8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研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和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大改革项目, 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旨在采用适合工程化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理论、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培养面向工程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出现给正在进行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地方院校指明方向, 对高校开展更深层次、更紧密的教学改革提供契机[3,4]。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兼应用性与理论性于一体, 开设该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但是在当前“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背景下, 计算机网络课程面临着重大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但即使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 却不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实践和应用。因此, 如何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 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以及探索一条科学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体系、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之路, 成为摆在高校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构建“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体系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 国内外高校普遍开设计算机网络课程, 学生一般从传输媒体等网络基础开始学习, 然后学习网络管理, 最后学习网络安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 学生除了学习各种与网络相关的概念、原理和协议外, 还要进行大量的实物动手操作, 才能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和掌握实践技能。 但在“卓越工程师”的背景下,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环节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实验教学内容不够全面, 较为陈旧, 与社会应用发展实际不相适应。
2.实验组织形式单一。实验课程的开展一般局限在实验室课堂上, 教师讲解和演示实验, 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巡视并给予帮助, 最后提交实验报告。学生在这种教学形式下, 创新意识得不到发挥, 实践能力也不能获得有效提高。同时, 教师精力有限, 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需要进行解答指导, 学生遇到问题时寻求帮助的途径有限。
3.实验过程本身的局限性。对一些只能看到实验结果, 无法观察到实验过程的网络现象, 无法通过传统的实验手段进行观察, 比如网络分层原理、层与层之间的数据通信、数据报分片及分片封装等。
4.实验室硬件设施欠缺。许多学校由于资金导致网络实验室硬件环境根本不能满足所有实验内容的要求, 许多高校的网络实验室设备有限, 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同时进行实验。
因此, 本文拟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角度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的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设计、实验教学内容设计和实验考核方式设计等方面展开研究。
二、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的改革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方法, 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讲授方式, 常常是教师简单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 并且将实验的主要内容示范一遍, 然后学生根据教师的示范内容重新做一遍。这种方式, 实现起来虽然很容易, 但是却大大地限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和以前的教学方式不同, 本文提倡互动的教学方式。 互动的教学方式强调以学生为主, 教师为辅。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创造力和团队协助能力。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组织形式, 主要是通过课堂形式进行讲授。本文提倡教学过程中要拓展传统的课堂形式, 使实验课程不再局限于实验室。实际上, 学校的很多资源可以作为传统课堂的补充, 例如, 学校的信息中心、校园网中心、学生宿舍等。在讲授局域网组网技术这一部分的实验内容时, 除了让学生完成既定的实验内容外,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校园网中心, 了解实际网络的拓扑结构和组成原理。
通过这种方式, 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局域网组网技术, 借助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 在宿舍动手组建小型局域网。另外, 教学过程中, 可以尝试通过不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能动性和创造力。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考虑通过角色变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教师确定实验教学主题, 让学生自由分组, 以组为单位完成相应实验教学内容的自学。同时, 要求各组将学习内容自制成PPT, 在课堂上向大家讲述, 然后全班一起讨论, 比较各组的学习结果。最后, 教师负责总结和打分。通过这种方式, 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将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这种教学方式, 不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提高了他们的演讲和团队协作能力,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三、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IT的不断发展, 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层出不穷, 比如物联网技术、车联网技术等。如果计算机网络实验的教学内容一成不变, 显然无法适应市场的变化需求。因此,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内容亟须更新[5], 特别是将一些最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入计算机网络综合实验中。本文考虑在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实验中, 适当地增加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的实验内容。目前, 常用的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大致分为8个实验[6], 这些实验基本上是关于计算机网络协议的验证性实验, 综合性与设计性的实验内容较少。本文通过对当前就业市场的分析, 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新的研究方向, 考虑增加一些综合性和设计性的网络实验, 实验项目分别为对等网实验、Sniffer网络协议监控实验和校园网设计等。这些增加的实验课时数在4~8个, 一部分可在课堂内完成, 另一部分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完成。
为了培养学生组网、管网和用网的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解决企事业单位网络设计、规划、管理和维护的实践能力, 本文考虑在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中增加课程实训, 建立真实的实训环境, 实现企业案例进实践课堂。学校和学院负责事先联系好实训基地, 教师负责带队,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参观实训公司的网络布线和网络设计规划, 对公司的网络规划提出改进方案。针对公司网络管理的实际问题, 提出网络安全的建设性意见, 形成实训报告。
四、实验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现有计算机网络传统理论考核的导向下, 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实验内容并不看重。对此, 本文考虑将计算机网络实验作为一门独立课程, 和其他专业课一样, 成绩列入总分排名。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程的重视程度。另外, 作为实践课程, 不能像理论考试那样主要依靠期末考试来决定课程成绩, 必须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本文考虑通过增加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平时成绩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 平时成绩按照课堂出勤率、实验内容的完成情况和实验报告成绩来综合评定。
另外, 为了检验学生对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状况, 可以考虑将期末考试改为综合设计实验, 让学生在课后完成一个综合设计实验, 提交实验报告, 制作电子演讲稿, 介绍实验内容。教师负责评判, 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以及演讲表现进行打分。
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培养卓越网络工程师的一门核心课程, 在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方面, 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在当前的实验教学中, 存在实验教学内容不够全面且较为陈旧、实验组织形式单一、实验室硬件设施欠缺、考核方式只重理论等问题, 严重影响未来卓越网络工程师的培养。基于此, 本文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 对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方面进行改革和实践, 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的实施,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加动手实践机会, 提高师生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崔杰, 仲红, 石润华, 许艳, 汪琦.基于“卓越计划”的网络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15, (4) :16-18.
[2]程凡, 王庆生.卓越工程师背景下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7 (34) :8976-8978.
[3]程凡.面向卓越工程师的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技术, 2014, 24 (6) :106-112.
[4]陈晓龙, 彭志平, 李启瑞.网络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的企业培养方案[J].计算机教育, 2012, (14) :107-110.
[5]陈华.《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更新与改革[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 2009, (3) :13-16.
课程教学计算机工程 篇9
关键词:计算机工程绘图,成效分析,教学方法
《计算机工程绘图》这门课程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绘制图纸, 它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 通过使用绘图软件绘制施工图纸的一门课程。传统的教学中普遍采用单一的讲授法和练习法综合统一的授课方式, 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找到了一条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现将改革的成效分析及意见进行总结。
1 课程背景
《计算机工程绘图》课程在土木建筑工程领域中适用于多个相关专业, 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给排水与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建筑电气专业等。同时该课程还适用其他领域, 如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等众多领域, 所以探索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具有普遍的推广作用和借鉴作用。
2 成效分析及意见
传统的授课方式下培养的学生不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 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较差, 需要在工作中进一步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实践应用能力, 这样不但浪费了物力和财力, 而且浪费了大量的宝贵时间。为了改变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 进行了更细致的调查研究, 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进行。
2.1 问卷调查法
通过运用观察、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研究问题的资料, 并对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归纳, 从而得出研究结论。在调查的过程中做到不干扰调查对象, 或影响他们的态度。调查的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2.1.1 对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首先制作了《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调查表》, 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状态和学习目标等情况。调查的项目主要包括下面10个问题:
1) 你所学的专业是什么?
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其它□
2) 你对计算机感兴趣吗?非常感兴趣□一般□不感兴趣□
3) 你课前预习吗?预习□有时预习□不预习□
4) 你上课用心听讲吗?用心□有时用心□不用心□
5) 你能独立完成课上的实验吗?能□基本能□不能□
6) 你业余时间看专业书籍吗?经常看□有时看□不看□
7) 你能跟上课程的进度吗?能□有时能□不能□
8) 你喜欢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怎样讲课?
多讲, 不用案例, 理论多一些□
少讲, 使用案例, 实际多一些□
适中, 经常使用案例,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9) 你觉得《计算机工程绘图》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什么样的?
深一些, 抽象些, 练思维□
浅一些, 具体些, 实用些□
适中, 抽象具体相结合, 思维实用相结合□
10) 你希望在学校学习期间经常到企业实习吗?
非常希望□希望□无所谓□
经过统计发现大部分学生希望在学校能够学有所用, 但是自身的惰性比较大。所以不但需要调整授课方式, 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
2.1.2 对建筑设计院、建筑施工企业和重点项目工程进行问卷调查和现场走访。
制定了《企业调查问卷表》。问卷和调查主要包括下面10个问题:
1) 企业的性质是什么?
国企或央企□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其它□
2) 企业所属地在哪个省份?
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其它省份□
3) 企业从事工程建设的工作年限?
1-5年□5-10年□10-15年□15年以上□
4) 贵企业经常有实习生或毕业生来应聘吗?
经常有□偶尔有□没有□
5) 企业最愿意招聘什么学历的毕业生?
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
6) 贵企业目前有高职的学生就业吗?有□没有□
7) 企业中使用的计算机绘图软件是什么?
PKPM□Auto CAD□探索者□其它□
8) 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或实习生的时候, 是否要求具有绘图技能?
重点要求□一般要求□不要求□
9) 目前聘用的毕业生还欠缺哪方面的基本素质? (可多选)
职业道德□团队合作□职业技能□
10) 企业希望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如何学习理论知识?
重理论轻实践□重实践轻理论□理论与实践并重□
通过对问卷和走访进行分析、研究和总结, 发现多数企业要求实习或就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绘图技能, 但是实战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为了解决学生和企业的问题, 决定以项目教学法为引导, 制定一个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2.2 统计分析法
在项目教学法的引导下开展改革实验研究, 以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为目标, 以研究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以能力为本开展教学活动, 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 由原始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 变为以实践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对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统计分析, 并研究解决的办法。在授课的过程中试点班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即在项目教学法的引领下多种教学手法并用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 而在普通班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一个学期的对比, 发现试点班的同学不但规范了自身的行为而且也学会了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
总之,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 在《计算机工程绘图》这门课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中适当引用讲授法、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使学生能够与实际的工程绘图接轨, 让他们不但学会了相应的知识, 而且学会了自己动手和动脑, 促进他们主动适应社会, 实现结课就能顶岗操作, 毕业就能胜任工作的目标, 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学科学发展的若干问题[Z].
课程教学计算机工程 篇10
现今机械岗位重要的职业能力就是计算机绘图能力,计算机绘图知识与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和今后的发展。对本校学生的专业实习及就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在机械岗位上的毕业生会遇到大量的识图与绘图工作。本校机械专业的计算机绘图教学采用了通用Auto CAD基础软件,教学力求涉及一些基本工程中的问题,以进一步贴合岗位实际。
1明确工程目标
职业学校培养中高级岗位操作人员,机械专业计算机绘图的教学任务———掌握计算机绘图基本方法, 正确识读机械图纸,应用相关软件进行一定的机械专业图形绘制与标注。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融合机械制图、机械标准及专业工程诸方面的实践性知识与技能,为专业综合课程。为突出职业化与工程性,本校对课程进行多方面整合,作为一项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突破口。课程教学不仅达到自身课程学习目标,还通过学习过程复习、串接、递进机械专业知识,带动提升整体专业学习。
1.1课程与职业整合
为使课程能贴合专业岗位,通过课程促进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学校进行了课程与职业整合———汇集图形信息涉及的机械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软件本身知识与技能、学生学情与企业岗位需求、课程职业标准及国家职业资格中高级绘图考证相关内容的课程职业化重组设计,这主要包括对教材有机取材,考虑企业岗位要求与考证要求,补充一定的专业相关知识与技能。将课程任务、知识、技能、工程知识及考核各方面有机串接,提升课程职业化程度,达到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培养计算机绘图能力的岗位目标、职业能力目标以及通过职业资格考证。
1.2教学实践方式
为达成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在职业化目标下已有的课程教材、应用、实例等资料经过整合处理后,教学上又以工程实践形式进行理实一体实践学习,这样在内容与教学上双重贴切职业岗位,实现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双合一。
整合与实践两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课程基础,具有全局观念,正确运用手头材料进行课程整合, 同时还要有企业沟通能力以及工程实践掌控能力。其中工程实践内容选用、渗透与掌控十分重要。
2梳理工程的特定思路
2.1工程思想
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以技术应用为主线定位的Auto CAD课程教学,容纳CAD常用知识;软件系列命令、使用与操作,涵盖机械图学传递的工程信息———机械标准、工程图表达及机械专业零件图的绘识技能,以职业资格的考核及岗位工程图的专业绘制检验。教学工程设计思想力现3个目标:学生专业问题解决、职业资格或专业技术认证、专业技能可持续发展。
2.2工程引领
机械专业Auto CAD绘图职业工程实践如何引入?鉴于课程特点,教师从典型工程项目入手,通过认识工程工作内容,明确具体任务目标,建立一定工程工作理念。引导学生对学习资源主动应用,交汇教师讲述与自主探索,学习与协作互动完成。工程引领的根本是将专业理论、操作实践、生产工作与技术服务融于一体,以学生为中心,任务为驱动,让师生以“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在特定实践场景或场所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
以尺寸公差标注的学习为例,尺寸公差是工程中重要的标注形式,列为职业课程一项重要的项目任务。在尺寸标注模块前期教学中已经进行了相关创建尺寸标注样式以及进行尺寸标注的教学,尺寸公差标注的教学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首先,将尺寸公差标注内容赋予在适合的工程图中,选择了《传动轴工程图尺寸公差标注》和《端盖工程图尺寸公差标注》进行教学和练习,应用中高级考证试题库中相关试题进行检测;其次,相关复导,复习尺寸样式的设置,观察尺寸样式中公差样式情况,熟练尺寸标注的方法;最后, 在传动轴和端盖工程图中设置并标注尺寸公差。项目职业工程设计包含5个子任务教学工作:(1) 尺寸公差的工程意义认识、表示方法与零件工作图上的标注方式,这里注重课程的工程性学习;(2)尺寸样式命令学习,这里关注了课程的知识性;(3)尺寸公差标注练习,这里则练习了技能;(4)尺寸公差的零件图标注, 是教学的重点,与工程应用直接挂钩;(5)尺寸公差标注的各种形式与方法拓展,与资格考证和岗位能力直接关联。设计涵盖诸多职业工程实践要素,融入了学生在标注中的过程体验、工程思考及认识感悟,多方面、多角度地理解与熟悉尺寸公差标注,不仅学会标注,还对标注所赋予的工程元素、专业知识元素进行了感性认知。在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化的工程实践操作,使实践体验、内化吸收、探索创新中获得较为完整而具体的专业知识理念。
2.3工程环节
《传动轴工程图尺寸公差标注》教学由任务导入、 任务实施、反馈总结、拓展提升、作业延伸5个主链环节组成,知识链接、练习巩固与过程评价等副链环节融入主链环节中。教学方法采取观察、研讨、演示、思考、练习等多元综合。工作呈现体验式,知识传承多元化,由任务驱动,媒体交汇引领演示过程,讲解中穿插研讨,学习策略注重研究探讨、技能操作,突破专业知识学习瓶颈。分段教学分段训练,示范引导工作主体协调,即教即学产生较好效果。
工程实践呈现还采纳了专业引导文件,设计思想与设计理念在行动导向的各个环节中体现。引导文件含5个子文件:【任务单】传递任务信息,突出工程图的内容与要求,提示注意点,含名师指教栏目;【知识库】介绍工程实践CAD知识点与命令框,是关键学习环节,为绘图工作打下基础;【工作页】含旧知复导,显示工作具体过程,引导实践,并提供一定记载空间。 【工程网】则是重要传递专业信息的场所,体现相关机械专业知识与技能,提供学习参考,营造工程气氛,课程职业工程性凸显;质量栏】追踪学生工作效果反馈, 构建有效评价体系。
3归集职业工程拓展形式
3.1合理分类分配职业信息
课程职业工程拓展以岗位需求能力为己任,任务多来源于企业职业岗位实践,融合职业资格考证内容,工程、技能与专业信息是3条关键线。教师将课程重新划分了模块,每一模块分配一定量的工程、技能与专业信息,使课程教学沿着职业轨道行进(见表1)。
3.2注意专业元素植入手段
专业元素适时植入是工程拓展的前提。适时捕捉贴近专业岗位的系列工程应用案例十分必要,例如以立板、支架、连杆、端盖、传动轴、轴套、轮架、压盖、带轮、手柄、螺栓、轴承座、泵盖、齿轮、压轴盖等典型零件图形中蕴含的专业元素串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实现机械多种绘图技能的做中学。如《传动轴尺寸公差标注》蕴藏的尺寸公差意义、特点与工程图标注等工程元素的挖掘与应用为设计根本,课题链接了CAD尺寸标注有关命令学习,设计了制图国标规定、制图尺寸公差表达知识以及机械专业加工与公差意义等知识内容,使机械CAD丰厚机械土壤,根据零件绘图特点与使用的命令,结合制图识图技能、国标规定和专业知识组合任务工作。
3.3工程引领的采纳形式
机械Auto CAD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操作软件绘制岗位工程图的能力,导教元素交汇引领是有效渗透的基石。最基本的技能培育离不开导教平台,教师课前应准备所需相关零构件、机构、工量具、引导文件等讲学案、网络课程文件。教师肩负工程实施系列过程指导工作,承项目制订、任务倡导、实施引领及成果评价为一体,凸显导师行为。
教学在计算机机房进行,一人一机,安装软件及多媒体交汇系统,根据计算机室具体排位分若干工作小组,创设一定工作情境,发放【任务单】,明确任务要求与任务实施步骤,工作依【工作页】学习操练,完成 【工作页】内容填写。学习可通过视频跟踪、巡视、个体辅导等方式发现闪亮点,适时推荐,循环反复直至工作任务完成,工程实践一体贯穿于整个教学中,实现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培养双合一。
3.4注重知识技能关联依附
职业化背景下的Auto CAD教学,在工程选材上将CAD知识、CAD技能、工程应用紧密相连来凸显工程主题,通过工作任务开展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学习,要注意关联的知识与技能的度。例如,尺寸标注是重要的工程工作,而尺寸公差标注又是标注中的重要内容,《传动轴尺寸公差标注》主题来自机械岗位的工程内容,旨在通过具体传动轴尺寸公差标注方法的学习与标注练习,既了解命令,掌握Auto CAD软件尺寸公差标注方法,又明确了尺寸公差标注的基本应用要求,建立公差标注工程思路,领会CAD/CAM工作方法岗位接触的主要工程内容。具体如表2所示。
3.5过程方法的融合相承
任务实施过程相承工程图纸绘制标注过程体验与基本方法学习。还是以尺寸公差标注为例,教学过程主要设计如下:
复导引入———Auto CAD尺寸公差怎样标注?完成轴零件图中尺寸公差的标注。
工作要求:零件尺寸公差的意义与注写要求;尺寸公差Auto CAD的标注方法;根据尺寸公差的标注形式正确选择标注方法;掌握尺寸公差标注样式的设置方法;按图纸要求对零件尺寸公差进行Auto CAD正确标注;注意标注工作的标准性与规范性。
体验过程———
任务一: 识读尺寸公差。
任务二:尺寸公差标注分析。
任务三:尺寸公差标注方法。
任务四:尺寸公差的标注。
任务五: 尺寸公差的标注方法的拓展补充:堆叠尺寸公差标注法。
方法巩固———
完成端盖工程图中尺寸公差标注。
完成中级考证题中有关公差标注的考核内容,注意新旧国标的情况。
4结语
以教学实践现场以及学生提供的作业成果来看, 学生对课程工程实践十分有兴趣,各层次学生都较好接受并获得收益;而从参加市校竞赛和中级技能考证结果来看,表明教学并没有因为引入工程绘图而忽略学生的最根本的知识技能。走进职业岗位,反馈显示学生具备了一定职业能力,更快地融入工作。这些都提升了课程对专业能力的培养效益,增添了教师的教学信心。
从做精品课程看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11
关键词:精品课程;计算机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8-31747-01
The View of Computer Teaching from Doing Essential Course
PENG Li-ying
(Shandong Industrial Vocational School,Zibo 256414,China)
Abstract:From the requirements of essential course, this paper dissertate the question that how to do a teacher can grasp the idea of computer cours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reasonable arrange the teaching contents and apply of good teaching methods, and create a harmonious atmosphere in the classroom so that students have a greater gains.
Key words:essential course;computer courses;teaching
在参与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对精品课程有了很深的理解和体会,对计算机课程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如果教学过程中都能严格按照精品课程中所列的条目去做,那么一定能把这门课打造成“精品”,如果某个专业的所有课程都能按精品课程的要求来做,那么这个专业将一定能做成精品专业。
精品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的产生是根据学校的定位、学科的内容、教师的水平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同而合理规划的。尽管精品课程是千课千面,各具特色,但精品课程的要求和精品课程所应达到的目标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所应遵循的规则也是相通的。具体来说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遵照办学定位,明确教学理念,实现培养目标
精品课程能体现一个学校的办学定位、教学理念、学生水平等各个方面。对于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在办学行为和各项教学活动中体现的主旨就是“就业导向”这一定位。具体到每一个学科或者每一门课,精品课程蕴涵着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教学思路。所以在做精品课程时,任何一门课都考虑学校、专业和课程定位。评审专家在评审精品课程时,首先也要看是否突出了这一点。
按照办学定位,在教学中明确教学理念,是上好一门课的基础。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安排你上课,并不是拿来教材、备好课就行了,其实在上课前还有好多工作需要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认识到这门课应该遵循一个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只有真正把这些东西理解透了,一个教师对一门的教学才能有一个清晰的教学思路,才能上好这门课。比如,对于《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这门课的教学,所遵循的理念“从实际应用出发,培养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兴趣,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那么我们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始终要围绕这个理念,如何去做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和学好这们课的积极性?如何去做才能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能力?如果不考虑课程的理念,按照书上的内容安排,从头开始,照本宣科,按部就班地往下进行,学生被动地接受,学到的是一些支离破碎的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的能力”从何谈起?我们的培养目标怎么实现?
课程定位是与培养学生的要求密不可分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些,才能理性地去上一门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2 深入理解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按照课程结构体系,彰显课程结构、内容。精品课程要求“一流的教学内容”,所以在课程教学中要求对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进行明确,其中包括课程内容结构体系、教学内容组织方式、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等。课程内容结构体系就好比是人的骨架,教学内容就是肌肉,课程内容体系结构要依附于教学内容,才能充分显示其生命力。
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的内容。由于每门课程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并考虑学生的水平和实际接受能力,做到难度适当、深度得当,既突出重点,又兼顾一般。难度适当、深度得当就是对于学生刚接触到的新知识,或抽象的不易理解而需要分散难点的,内容应适当少安排,有些知识虽然是学生刚接触到,但难度不大的,可适当多安排些内容;突出重点就是要把课程的几个重点、难点,讲深讲透;兼顾一般,就是凡属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即使不是重点,也应予以概括介绍,但可点到即止,不必花太多的时间。这样安排,既可以节省教学时间,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对于《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这门课来说,有的专业是有了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后再学,有的专业没有任何基础一开始就学VB,任课教师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必须有区分,并且在难点、重点上也要有所区分。否则,在上这门课时没有一点针对性,效果会大相径庭。
同时,教学内容也应与时俱进。随着科技发展,信息量的日益丰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该合理取舍,揉和进最新的知识,体现出先进性。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可以说是非常迅速的,有些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材刚出版,内容就已经有点陈旧了。虽然程序设计变化没有那么快,但用最新发展的知识教学生,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与时俱进”在教学改革上同样是重要的。可以说课程内容应是活跃的,是不断充实、更新的动态过程。特别是对于专业课来说,教师应该把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不断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学生的收获将是非常大的,对以后参加工作也是非常有益的。
3 应用好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何使教师的讲授更有吸引力?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现在每一位教师十分关注和努力探索的课题。
在我国,目前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体制,有其毋庸置疑的优点,但是不可否认,它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别是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以及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方面,以及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各学科都曾尝试过相应的教学方法,而且,仍有继续探索的必要。目前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有几十甚至上百种,适合计算机教学的模式主要有启发式、讨论式、讲练结合式、案例教学式、项目教学模式等等。下面针对这些模式一一进行说明:
“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更多地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对于培养能力,训练良好的思维习惯是非常重要的。当然这些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对所讲授的内容,要进行精心设计,怎样提出问题,如何引导学生去分析、去思考,对于可能出现的错误答案如何去辨析,引导学生大胆去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进行讨论甚至争辩,这样,不仅训练的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这两种教学方法对于所有课程都是非常合适的。
“讲练结合型”将“教、学、练”融一体的教学模式也是在计算机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对于像FLASH动画制作、图形图像处理等课程采用这种方式则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操作之后布置学生练习,教师在旁边做指导,对共同的问题随时集中辅导,这样课堂气氛活跃,目的明确,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案例教学模式”是一种将案例运用于教学,通过教师展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师归纳提练,学生最后演练等教学程序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在全世界享有盛名和被广泛赞誉的就是哈佛商学院教学案例,哈佛商学院使用这种方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工商界骄子。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承担着更多的教与学的责任,要求有更多的投入和参与。教师首先要根据本次课的知识点按代表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原则来设计案例,并以一定的程序把它呈现出来。对于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实用软件等课程教学来说,非常适合使用这种模式。比如在《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中根据知识点,可以设计如计算器、字幕、闹钟、文本编辑器、菜单、数据库管理系统等案例,将设计全过程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亲身感受并参与其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改写、编写、调试。这种方式比单纯为了讲知识点而讲效果好得多。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目前,中国比较知名的几大IT人才培训机构,微软院校IT课程模式、北大青鸟、华育国际等都是采用的项目教学法。整个教学中设计有许多项目,这些项目比“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规模要大得多。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项目教学法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可以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种方法比较适合程序设计、网站规划与设计等开发性的课程或课程设计。比如在学习《V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时,可以事先给学生一个人事管理、学生管理等各种信息管理方面的项目,老师和学生一起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一步一步地去做,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需要的知识,老师再一一给学生进行讲解,根据需要分解教材中的内容,会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记忆更牢固。
实践表明,以上几种教学模式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都可以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既可以学到理论知识也能掌握实践技能,非常适合于我们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
4 投入情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各种讲课比赛中都把“精神饱满,朝气蓬勃”作为一项指标,可见在上课过程中精神风貌的重要性。
要让学生爱学习,喜欢听你所讲的课,老师首先要对你所上的课程非常感兴趣,也就是对自己所教的课程倾注满腔热情。如果教师不爱自己所教的学科,也就无从谈起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因为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每一位学生,教师必须通过自己的情感去充分地感染学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所学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机械地照本宣科,不但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必然会让学生对知识产生厌倦情绪。
同时,还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要使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情绪和饱满的教学热情,教师发自内心的情感,更有助于师生在课堂上进行交互,同时学生也乐于与教师一起探讨疑难问题,对于调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学习激情也有很大帮助。只有提前精心准备课程内容,教师才能在充足的自信下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中,这是不可缺少的一步。心理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引发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之中。
课程教学计算机工程 篇12
关键词:售后工程师,认证课程,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现状分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开始就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职业岗位, 培养生产服务一线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近几年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调研发现, 我国计算机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由于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的滞后, 与国外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培养相比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 计算机专业特色不突出, 学生的知识“专”而不“通”, 知识陈旧适应性差。
我国各类院校均设置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但很少有鲜明的特色和社会针对性, 培养的人才层次不分明, 不能真正满足社会的需求。
2. 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 高校培养的人才层次不合理, 两头小中间大, 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和底层次的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较少。
3. 计算机人才的培养没有真正达到产学结合, 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和结合很少, 并且教学中理论学时占大部分, 实践学时所占比例很小, 且对实践课的重视及安排方面也达不到社会实践的标准。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因此, 课程体系改革刻不容缓。
二、将知名IT企业认证课程模块引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和内容
1. 引入IT企业售后工程师认证内容, 形成通用标准服务IT企业。
将IT企业售后服务工程师的认证课程移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研究形成一个行业内通用的售后服务工程师认证标准。为IT企业培养大量的优秀售后服务工程师。同时也根据学生对企业认知程度不同, 为联想、惠普、华硕等不同企业定向培养优秀的售后工程师, 并制订一套符合省内高职院校使用的,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订单培养售后工程师) 人才培养方案。
2. IT企业认证课程与专业原课程相融合形成新课程体系构建。
新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 在原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 新增认证模块课程。学生可根据就业的企业不同, 进行不同课程模块的选择。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在大学1、2、3学期完成, 在第4、5学期完成对认证模块课程的学习。其中A、B模块是必修课程, A模块为技术类课程也就是通常说的专业课。B模块为技能类课程是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课程。它们都是售后工程师通用的课程。C、D模块为选修课程。根据学生对不同企业的选择, 来选修不同的认证课程已达到不同企业的要求。
3. 引入知名IT企业资格认证, 构建规范化系统化的考评体系。
学生的考核方式, 大部分都是根据任课教师的题库或实验报告进行考核, 没有权威性和代表性。没达到学有所成的效果, 经常会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通过引入企业资格认证如 (联想工程师认证) , 改革了原有考试模式。在企业资格认证的指导下, 真正达到了学有所成, 学有所用的效果。
三、解决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
哈尔滨信息工程学院作为职业教育集团的理事长单位, 基于集团办学的实践平台, 与联想, 惠普世界500强等集团企业共同开发符合企业用人标准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认证考评体系。目前通过认证的学生超过1000余人, 学生都顺利被联想、惠普等企业录用, 大大提高了就业质量。
1. 解决了“一流”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
本专业按照学院姜院长提出“培养学生要有世界一流标高”的倡导, 将人才培养的标准定位于达到联想、惠普等世界500强, 这样优秀企业对的业务规范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率先在这一领域破题, 为省内兄弟院校相关专业建设做出了示范。
2. 解决了培养学生与企业用人标准不对接的问题。
职业教育中忽视的职业角色及职业素养教育, 重技能轻素养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 在课程体系中嵌入了岗位职业角色课程及工程师职业素养课程, 使得工程师业务规范和职业素养的渗透式养成教育获得, 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质量。
3. 企业认证考核, 端正学习态度, 创建良好学风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考核过程中以联想LCPE/LCSE工程师认证作为课程考核标准, 通过认证就上岗, 这样使得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这样彻底改变了高职学生惰学的难题。
四、结语
2007年9月10日我院正式成为联想东北区唯一一家校企合作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联想售后服务输送大批量的人才, 本专业同时了构建了符合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联想订单培养) 课程体系》, 与联想合作开发了《联想LCSE初级工程师服务案例》等6本教材及8科课件, 建设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实验室及《实验室实验指南》。设计了以职业素养提升训练为目标的《班级管理运营手册》。在“双师型”教师技能提升和培养方面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参与联想教师技能提升培训课程及课件标准化的开发, 并多次参与中高职教师培训的实施。
“企业售后工程师认证课程模块引入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核心”是:校企合作, 共育人才;递进教学、全面创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与企业深度合作, 构建以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教学。在专业课程设置遵循企业用人标准、全面发展育人模式, 通过校内学习、企业顶岗实习、社会公益活动等学习经历, 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及岗位技能, 更好的服务社会, 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孙士新, 李海燕, 张博, 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探索[J];菏泽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课程教学计算机工程】推荐阅读:
职校计算机课程教学05-23
计算机课程的教学06-06
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06-13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06-26
中专校计算机课程教学10-20
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07-29
新课程下的计算机教学08-03
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06-16
工程制图课程教学问题06-01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教学计划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