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共12篇)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1
在大学教育中,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教育的必修课程, 教学内容涉及到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程序设计、数据结构基础等等, 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通过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培养学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为社会各行业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养人才。
一、完善教材内容
在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要提高教学效率, 必须要加强教材建设, 完善教材内容, 为学生提供适应性和针对性强的计算机教材, 满足教学的需要。教材建设不仅要包括纸质教材, 纸质教材要根据学生的专业需要进行设计, 应包括计算机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同时, 还需要完善电子资料和网络学习资料, 通过完善的教材设置, 为学生提供计算机学习多方面的便利。加强教材建设需要保障教材体系知识结构的系统性, 目前, 我们选用的纸质计算机教材有《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实践指导》这两套教材, 就能体现出高中计算机与大学计算机知识的衔接性, 计算机知识体系较为完整, 是完善教学内容的现实选择。
作为学校要进行计算机教材建设, 还需要能够加强电子资料的建设, 能够把计算机领域的一些新技术引进来, 设置为电子资料, 供学生选择使用, 通过这种方式解决传统计算机教学教材形式单一的问题, 同时, 可以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新的技能,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积极性,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方面的需求, 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建立校内计算机网络学习平台, 能够把一些精品课程放在平台上, 供学生教师交流学习, 要选择一些实用性强的计算机课程模块, 制作一些课件, 把一些教学录像, 精彩讲义, 计算机素材资源等内容放在网站上, 不断丰富计算机网络学习资源, 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多样的计算机学习途径。
二、加强网络教学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中, 要能够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突破传统的依靠黑板和粉笔进行授课的方式, 积极实现计算机网络教学, 这对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现代, 多媒体网络手段已经对当今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方式。就教学领域而言, 也需要实现网络化教学。网络教学具有很多优势, 比如学习资源丰富, 开放性强, 学习过程可以实现双向互动, 学习内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个性化的选择, 内容形式更为多样, 这些优势更能满足对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更符合大学生的个性追求, 因此, 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积极实现网络化教学。
通过网络方式, 学生可以学习新知, 可以有效温习所学过的知识, 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内容的选择。通过网络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获取相关资源和信息的新途径, 引导学生掌握进行网上合作学习, 交流学习的新手段, 使学生能够在网上写作业, 提交作业, 为学生进行计算机学习提供极大的便利。利用网络手段, 教师可以把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相关信息, 比如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课件、教学录像等发布与网上, 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 教师可以在网上授课, 布置作业, 可以和学生就教学难点问题重点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对学生进行网上测试等等。网络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 实现计算机教学的有效发展。
三、根据学生需要创新教学模式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实现计算机教学的不断发展。比如, 针对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 教师要积极采用分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教师要对学生的整体计算机水平有所了解, 对学生进行摸底, 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层次水平, 能够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水平选择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需要设置教学进度, 根据学生需要, 设置不同的问题, 布置不同的作业, 通过分层教学模式, 提升教学效果。另外, 现在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不感兴趣, 他们认为相关知识很枯燥, 学习的积极性不强。教师要针对这种问题, 选择案例教学模式, 将枯燥的知识点融入到案例中去, 使学生通过分析案例, 体验领悟相关问题, 解决相关问题, 通过这种方式, 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和一些基本操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比如, 在Word软件教学中, 教师可用于设置的案例, 要求学生观看一些毕业论文样式, 并设计自己的毕业论文的格式, 教师布置一些任务, 使学生通过学习研究, 共同讨论解决问题。通过案例教学, 通过问题引导,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积极性, 学生能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 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
四、结语
总之, 在高校教育中,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是很重要的, 学校要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养, 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手段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要积极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完善教材建设, 创新教学模式, 以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赵艳杰, 张铃丽.以计算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探索与实践[J].现代计算机, 2015 (7) .
[2]田丰春.面向专业应用需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 2014 (34) .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2
【摘 要】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大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科计算机网络课程不应注重抽象的理论和算法,而应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简单的网络问题;理工科计算机网络课程应以通信技术原理的讲解为重点,积极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集成设计、软硬件开发以及施工等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88-01
计算机网络目前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课程逐渐成为大学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形势下,怎样使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得到准确的定位,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计算机网络课程充分发挥其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的作用,成为目前大学教育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问题分析
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属于交叉学科,同时涉及到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其包括的技术概念十分丰富,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在教学以及实验项目的选择方面也存在问题。此外,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在知识应用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认为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涉及到的理论及计算比较复杂,学习难度较大,然而这些理论及计算都缺乏实用性,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包括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以及网络基本应用。网络基本应用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掌握,能熟练应用搜索工具以及网络资源,具备基本网络连接与设置的能力,可使简单的网络问题得到解决;网络管理员要求学生需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包括图形图像处理、网页制作以及网络管理等,具备从事网络维护管理以及网站建设等工作的能力;网络工程师要求学生掌握网络集成以及网络编程等知识技能,能在网络规划设计以及网络产品开发维护等工作中展现能力。计算机网络课程应结合文、理科学生的学科特征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其中,文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网络基本应用以及网络管理员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知识。理科计算机网络课程应以网络管理员以及网络工程师的培养为目标,对其需掌握的知识技能具有更高的要求。
(二)科学设计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需求以及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文科教学内容应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因素,合理安排一些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技能的讲解,例如图形图像工具以及网页设计工具等。理工科教学内容可在网络理论及数据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以及网络体系结构的内容,采用科学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可将路由器以及服务器的配置技术讲解为重点,进行网站建设等知识的适当补充。
(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应注重多媒体技术以及工具软件的充分利用,其目的在于降低理论知识的抽象性,促进学生的理解。例如:可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端口的数据传送以及域名解析等,帮助学生理解。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任务驱动以及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并且关注学生的兴趣,例如可采用VLAN划分、安全设备配置以及网络拓扑等案例。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课程间的交叉融合。例如文科生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在讲解网络检索以及网络共享等内容时,可与传播学以及电子商务等相联系,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理科生的教学也是如此。此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开展教学,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环节的实施,可采用虚拟实验手段,从而弥补实验设备的缺陷。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受限于经费,实验设备的更新滞后。虚拟实验手段的采用,即将虚拟机软件安装在计算机上,由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操作。但是,综合实验平台的构建十分重要,学校应设法构建综合实验平台,加强服务器、路由器以及交换机等试验设备的配备,为实验环节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除此之外,应配备专职实验教师,为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专职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密切合作,可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网络课程的学习水平,并且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结语
总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好工作,既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实验平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8-02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针对所有的学生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它不分专业,旨在培养所有的学生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自己专业内的一些知识问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发展趋势,所以学生如果能够利用好计算机,就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到最新的知识,这样学校就能够教育出一批更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这才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最初目的。
一、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情况和出现的一些问题
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所有的高校来说,都是一门公共课程,是把传授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作为初衷的教学课程。它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的基础知识、系统和基本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知识,还有一些多媒体知识和网络知识等等,覆盖的范围比较广,但是并不是很深。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它基本上涉及了计算机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它的基础知识就好像一把打开计算机课程的钥匙,对以后的深入学习至关重要。[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更为明显,高校相应地也加大了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一些公共课程进行压缩,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方面由于学习时间少,学不到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不够重视也对课程的学习发生忽略,加上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现在的初级教育中都已经开展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同时一个地区学校相应的师资设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最终造成了高校的学生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因此,种种因素导致计算机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①在课程的最初阶段,师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难”!老师难教,学生也难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范围太广,知识点太过零碎”。②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屑于学习,而一些学生则学不会的现象,原因是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
二、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的具体的教学与实践
(1)计算机的进步和科技知识的高速发展,学生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升,这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需要老师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来扩充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素质水平,让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法,听得懂学生的语言。因此老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就要查找一些新的知识为课堂做准备,同时老师也要不断地学习一些先进的计算机领域的知识,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手段,以最高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比如说,老师在讲解一些关于计算机网络和程序方面的知识的时候,课本上大多都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而且课程的内容量很大,学起来枯燥无味。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发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讲解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同时还要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适当地加一些课堂调控的手段。例如:一次在听课的过程中,有一个老师在对学生解释网络域名时将其比作一个人的名字,但是IP地址的解释则是一个人的电话号码,两者之间相互匹配,上网就是把域名转换成相应的IP地址,就好像打电话的时候,找到名字对应的电话号码进行拨打,通信的发生是因为号码,而与名字无关。这样,学生就能够形象化地理解了域名和IP地址。[2]
(2)计算机基础的任课老师要在教课之前了解自己学生的专业情况,并依照学生的专业特性实施“因材施教”,让不同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所偏重。就好比一些计算机类的专业,比如电子、电信等等,还有一些非计算机类的专业,但是多少涉及到一些编程类的学科,比如说心理学、机械制造等等,其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后面的操作系统部分的内容对以后学生的C语言课程、汇编语言课程和单片机课程都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在这一部分就一定要给学生仔细讲,同时还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课的需求进行学习;但是比如说我所带的班级中有化工,材料以及一些文科类的专业,针对这些专业在这一章节的教课中,就不能按照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要求来对待他们了。[3]另外,关于技术方面的知识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当知识以铅字的形式出现它本身就落后了,所以,作为老师,不能够仅仅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对学生讲课,这样就会浪费学生的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老师应该充分地利用好网络,及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先进的知识,这样就能体现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前途的先进性。
(3)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来说,它应该是一门实践很重要的课程。结合以前毕业的学生反应的具体情况可知,在实际的工作中,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应用的是比较广泛的。但是,当学生被问起会与不会的时候,学生往往就是眼高手低,缺乏实践。究其原因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是对照着课本,按照步骤进行操作,感觉十分简单,但是真正工作后,好多东西不是忘了,就是记得乱七八糟的,因此主要的还是上机实践。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要加强对上机实践的考核,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能够真正地重视起这门课程。
(4)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范围广,知识点多,同时又是公共课,所以课时安排就相对来说比较少。因此,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为了能够加快课堂进程而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这样速度虽然达到了,但是好多时候,学生的思维往往是跟不上老师的速度的,而且老师的讲课也只是机械的讲课,缺少课堂的激情,所以学生很容易感到厌烦。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进程,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没劲儿。因此,这个时候老师就要适当的加一些课堂调控的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老师也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依照课堂知识的内容,适当地添加一些声音、图片等等的因素在课堂中,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比如说,老师在讲解Excel表格的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预先制作一份求职简历让学生看看,然后在讲解的过程中配合操作,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是十分集中的。还有老师讲解PPT的时候,可以首先播放几张比较优美的PPT,这样一方面调节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4]
(5)除了上述的具体方法外,老师还可以利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学科的穿插讲课,充分地体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还有,改革考试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精力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从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生未来知识的学习,更关系着一些深入性人才的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改变,我们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其它的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自身特点,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努力创新,培养高知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宝军.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
[2]吴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8).
[3]范彬.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08(2).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4
一、改革的基本目标
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中进一步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多采用一些实例教学, 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并能将它用于实际的工作。巩固和稳定现有的教师队伍, 可以通过上一些观摩课, 让教师围绕着观摩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在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上要有所创新, 充分利用现有的设备和技术, 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的教学技术和方法, 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 扩大教师和学生的知识面。
二、基本思路
充分调动广大师生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积极性, 特别是教师在教学一线讲授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积极性;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 使教学内容能够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 教学过程贯穿创新思维;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力为重点, 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课程体系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 能够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的学术和科技成果, 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 并能和本领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教学方法特色鲜明、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教学手段先进, 广泛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拥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立体化的系列精品教材;具有科学的考核方法;建成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和科学现代的教学管理体系;能满足学生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
㈠进一步深化、完善教学内容改革, 提高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着眼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训练, 逐步探索该门课程完善的数字化学习模式。
㈡修订新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成为本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指导学生自学的纲要。教学大纲除了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 还应根据学科的发展加以更新, 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措施, 阐明本课程与有关课程间的联系, 充分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并提出相应措施和办法。
㈢改革考试制度逐步实现无纸化考试、提交作品形式考试等,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力争在三年内建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试题库。
㈣优化教学过程, 注重教学效果在执行教学大纲时允许根据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学条件是否具备和社会上使用常见软件的习惯, 有机而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 强化课堂管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启发思维、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㈤开发新的教学方法采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为课堂教学提供教学支持与服务。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实现课程和作业的教师网上发布和学生网上提交。积极开发双语课件或采用英文教材, 努力在两年内采用双语教学, 达到部分作业和考试试卷题目使用英语表达。在学习组织形式上为了实现学习过程的协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并引入项目的概念, 每个小组为一个项目小组, 项目小组在整个学期内既是学习小组, 又是工作小组。
四、实践教学的设计构想
㈠实验教学改革的总体框架实验向设计性过渡,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实验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 将实验分为基础性实验、指导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三大模块。
㈡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一是适当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 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二是设置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项目, 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创造培养和发挥个性特长的条件。三是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法的培养纳入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更重要的是贯穿渗透到实验教学环节中去。例如, 在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方面, 鼓励、引导学生对现成的实验内容、步骤、要求等质疑问难;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设计方案和解题途径, 并能从中优选最佳方案和途径;鼓励、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 特别是那些反常现象, 并深入思考其本质, 激发灵感。
㈢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法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和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和效率。应当明确实验课的地位和目的, 增强实验教学的趣味性, 让学生重视实验课,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由“能做”转为“会做”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位置。实验课教学要精讲多练, 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组织下, 以学生独立活动为主;教师则要重视兴趣激发、思路开发、方法引导、安全教育、作风培养等。而实验方案的制定、具体实验操作, 直到实验结果的处理和总结等, 凡是能够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解决的问题, 尽量让他们独立完成。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5
摘要:《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光盘在编写理念、内容构成和操作使用上的极大差异凸显了《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第二版和第一版之间的巨大的进步。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教学设计的改进使得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和学习更为方便和有效。
关键词:新视野;光盘;编写理念;内容构成;操作使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1)01-0196-02
作者简介:姜勇(1975-),男,江苏建湖人,硕士,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机器翻译。0引言
教材在我国英语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教材目前还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工具;其次,它还是保证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外语理论研究的发展,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水平的变化,对教材编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出版了郑树棠教授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系列教材。迄今为止,为了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该系列到目前分别出版了第一版和第二版。两系列都包括读写教程、听说教程、泛读教程、快速阅读和综合训练。与教材配套的还有录音带、学习光盘、电子课件、网络课程、试题库和语料库。在所有的教程系列的所有材料中,读写教程和听说教程是在实际教学和学习中使用得最多的材料。受制于条件和传统,配套材料中得到最多运用的是听说教程的学习光盘。
1编写理念
第一版教材首次出版于2003年,先于教育部2007[3]号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发布,是按照1999年修订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来执行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是他们能用英语进行信息交流。大学英语教学应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第二版的编写依据为教育部2007[3]号文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该文件界定了大学英语的教学性质: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同时它也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两者相比,前者首先强调了阅读能力,其次是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阅读是第一层次的要求。该要求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专门论述阅读与听说读写译的关系,指出阅读是掌握语言知识,打好语言基础,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阅读能力是大部分大学生今后工作所需要的主要技能。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始终要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指导思想的指导下,编写出来的的听说教程虽然比历史上的听说教材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依旧不能摆脱传统的听为主、说为辅的实际情形。而后者对听说能力的特别表述意味着对听说的重视和加强,这其实也是对语言的本质功能认识的回归,是针对过去的大学英语教学以阅读理解为主而学生听说能力较弱这一现状而提出来的方向性的转变。因为对于任何语言而言,口头交际是最根本、最直接的交际形式。听不懂别人的语言,对于个体而言,跟失聪没有什么区别。对于一个正常的人来说,文盲对他正常的生活不会有太大的障碍,但是失聪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如果没有听的输入,就不能对接收到的信息作出确当的反应,就不可能进行信息交流。所以在修订新视野教材的时候。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被用来进行这项工作,做到了听说兼修,说话先行。
2内容构成
两版的光盘的内容构成和与书面教程相一致。两者相比:①第二版更把英语作为一个具有实际使用要求和实用意义的工具来看待,其最基本的表意单位为句子,因而就取消了单词意义的听力理解,增加了语感训练和实际的影视片段练习和特别英语的训练;②第二版中项目类别的增加和每个项目中绝对量的相对减少,减少了学习过程中的单调感和枯燥感,增加在不同形式之间转换的新鲜感,使英语学习,特别是英语听力这样的一个高投入却又低产出的基本功训练变的令人兴趣盎然;③第二版中的Focus部分的增加,明确了每单元的听力主要内容和方向、会话技巧以及口语训练的重点,使老师和学生在开始每单元的教学和学习之前就可以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目标,做到有的放矢;④Language Sense Enhancement 和Supplementary Listening VOA Special English Oral Report部分的设置,保证了学习过程的连续性,逐渐的把同学们的思维逐渐的从狭窄的对应的读写教程的教学内容中扩散出来,也体现了为什么编写者在听说教程中每个单元跟读写教程的每个单元采用不同的标题,但是两个标题之间却具有非常明显的关联性和扩散性。这样就摆脱了在第一版中出现的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即听说教程中的许多听力材料其实就是读写教程中对应单元内容的重复或者重组;⑤Homework部分的内容的增加和细化,给了同学们具体的学习要求和空间,更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操作和检查。
3操作使用
作为一款多媒体课件,其实际的操作也会对它的使用效果产生巨大的影响。过分复杂烦琐或需要较高的注意力或者设计单一的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效果都不会特别理想。
(1)第二版要比第一版更具有层次感。从把光盘放入光驱走动运行开始,光盘将自动运行,在到完成某个单元的所有操作,再到退出程序,第一版只需要进过5个步骤。而到了第二版,需要经过10个步骤,使该套光盘具有更高的操作性。其中特别有3个层次具有特别深长的意味:①增加了语音识别体统的安装,既体现了第二版光盘的技术的提高,也体现了该版光盘的实际运用功能的提高;②对于学习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的考虑,设置了继续学习提示;③制作工具的说明在无声中也完成了对当代大学生的一个法制教育,特别是专利权的教育,有助于全面提高当大学生的综合全面素质。
(2)第二版的光盘比第一版具有更动感的界面和操作界面。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加入更多的音乐元素和图片以及动画元素。第一版在等待单元选择的界面相对比较的单一,没有背景音乐,只有围绕一个椭圆状分不清图案的图形分列的UNIT 1一直到UNIT 10,各个单元的标题都没有,更不必说图案,没有作为听说教程所应该具有的自我特色。第二版是围绕着一个动感话筒所围列的10个单元的图案,同时也给出了各个单元的标题内容。在进入了各个单元后,区别于第一单元相对单一的格式和颜色,第二版的设计颜色鲜艳,富有变化,看起来更加赏心悦目,激发了学习者更强大的学习兴趣。
(3)第二版的光盘具有更强大的操作功能。在进入了单元学习后,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操作选择。如音频的中途暂停和提前结束,通过拖拉实现音频的局部回放,常/慢速播放音频,答案的校对,语音材料的展示等。虽然这么多的操作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的集中,但是,它们给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学习便利,这也特别符合该光盘在编录说明中所作的使用说明:光盘主要用于学生的课外自学,也可供教师上课演示。这样,就把该课程的主要工作从听的部分转移到了说的部分,这就为大学英语老师的课堂的组织和安排留下了更为广阔和灵活的空间。
(4)正是由于这样的强大的多层次的操作需求,导致了改版光盘在音频文件的设计上呈现了分散性。考虑到目前许多的大学都不支持甚至反对大学一、二年级的学生拥有个人计算机,同时学校的计算机的数量也比较有限,因此目前大多数同学进行听力训练的工具都是具有语音播放功能的便携工具,如手机、MP3、MP4。相对而言,这样的工具交互功能要差一点,因此如果要把光盘上的MP3文件通过拷贝的方式,利用手机或者其它工具来学习,操控性能都不太理想。尤其是第二版的短文的问题后没有12秒的间隔时间,在播放器里都是连续播放,所以如果不使用交互功能非常强大的计算机来进行学习,这会是一个比较艰巨的考验。
4结束语
《新视野大学英语》倡导了新的教学理念,开拓了教学视野,扩展了学习空间,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以崭新的面貌,丰富而精准的语言素材,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和目标提供了选择和保障,一定能够为我国大学英语的教学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6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9-0000-02
作为高等院校计算机知识学习的基础课程,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突出的实践应用性,显著的学科知识综合性,迅速发展的前沿技术等特点,因而,为了更好地适应形势发展,充分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院校需不断改革,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等。然而,在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加以调整、改革与完善。笔者,结合实践探索,分析了如下教学弊端,并提出了有关改革思路,以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提升學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教学内容相对滞后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定型,包括Access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基础及应用、演示文稿PowerPoint、Excel电子表格、Word文字处理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等。尽管这些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技术的升级换代,有些知识已被主流淘汰,若不能及时更新,则会限制学生对新信息技术的渴望与需要,导致教学滞后,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学生计算机基础与能力参差不齐
因生活环境、地域等因素影响,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他们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对于发达地区的学生而言,其在大学入学之前则已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与运用;而对于贫困地区的学生而言,他们接触计算机的机会较少,因而计算机基础与能力较弱。这给教学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基础好的同学,会感觉教学内容太少,过于枯燥;而基础差的同学,则不难很好的理解,跟不少教学进度,难以及时消化知识。另外,随着计算机知识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新生会用电脑或基础电脑的机会较多,若仍运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考试形式过于单一
目前,对于《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这一课程的考核,其方式主要是卷面与上机的综合评定。而卷面成绩占了总值的70%,而上机操作成绩约为30%。总成绩,通常是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结合加以考核,而卷面成绩所占比例过重。但理论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知识实际应用能力。这一考试形式又导致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单一,阻碍了课程教学改革。
(四)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当前,尽管课程教学已经转为传统教室授课与多媒体教室教授整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信息容量,使教学更为形象而直观。然而,这一教学方式还存在一些不足。课堂教学还是以教师为中心,没有充分调动同学的自主性。同时,课堂上,信息容量大,而教学进度又快,因而学生难以一边听边记,知识记忆率不高,也无法构建系统知识。
(五)学生实际实践时间少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主要是课堂讲授与上机实践。当前,多数院校上机实践的时间与课堂讲授的时间比例约是3:5,可见,课堂教授实际要多过于学生上机实践。所以,若想改革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调整与改进上机与教课比例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一)根据测试水平,自选修读方式
在计算机基础能力上,往往是参差不齐。这无疑添加了教学难度。若教师采取同一教学模式,则难以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形成。因此,这对这一问题,高等院校可创设计算机基础水平的测试题库,让学生于开课之前向院校提出申请,以测试自己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测试合格的学生,可依据实际情况来选修读方式:测试后,已把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会基本操作的学生,可免修理计算机论课与上机课;测试后,对基础知识较为了解,而不熟练计算机基本操作的学生,可免修计算机理论课;对那些测试不合格的学生,则需详细地学习整门课程。
(二)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知识
在有些软件的基本操作上,学生已经有所接触,因而,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对知识逐项讲解,而应突破书本。由于计算机技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因而计算机文化基础也应不断更新,让学生通过对某一软件的学习,而繁衍至有关软件与流行软件的把握上,以培养学生的新技术思想,提高学生对新知识与技能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如Windows操作系统讲解时,教师不但要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些基本功能与基本操作,还可添加其他操作系统知识,如Unix、Linux操作系统等。又如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时,教师可基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把握上,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可以把握多个版本的Word处理软件、WPS文字处理软件以及Office系列软件的一些基本功能与操作。另外,教师还可联系书本知识,添设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内容,如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与使用;计算机病毒的最新防治与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多种应用等等。
(三)任务驱动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较强应用性的课程,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而任务驱动式教学,将学习活动与相关问题或任务有机结合,以问题或任务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起学生学习求知欲,让学生在任务实现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如学习Office系列软件后,老师可事先编拟题目,有目的、有针对地设计教学内容,设置格式要求以及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过有关软件,根据任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通过具有综合性知识与设计性的任务,能够启发学生思维,让他们积极思考,同时通过网上资料查阅、相互交流等方式,设计出独具个性的作品。同时,在知识总结与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动手操作以及自学能力。
(四)强化实践训练,提高教学效率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有着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学生只有通过上机操作练习,才可发现问题,才可巩固所学知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学生却不重视上机课,在上机课上一般玩游戏、看网页、聊QQ,亦或简单操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采取一堂一练的方法,提出学习目标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在每一堂理论课之后,教师可精设有关的计算机实验内容。同时,没实验均有其对应的实验内容、实验目的、操作提示以及实验步骤等等。在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进度来完成任务,然后以邮箱形式提交實验成果以及实验小结。此外,老师还可将全部的实验内容整理其上机指导手册,以便教学需要。这样通过实践训练,不但将学生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相衔接,还提高教学效率。
(五)多样化考核形式,重视能力检测
以往考核方式通常是以理论为主,导致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不高。学生往往是对理论知识加以死记硬背理,单凭学习成绩难以反映他们的真实应用水平。所以,为了增强与考核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院校可采取如下方式。第一、构建考试试题库。其内容覆盖书本内容,题型除了填空题、选择题之外,更应包含实际操作题。同时,这一试题库为同学全开放,让他们可在网上操作练习。第二、通过网络考试系统加以考核,随机生成试卷。第三、总评成绩考核可以将平时实验成绩(占总值的20%)、网络系统测试成绩(占总值的60%)、综合性的设计实验成绩(占总值的20%)相结合。这样,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成绩,有利于学生加深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其在实际操作中把握知识,提高能力。
(六)整合网络与传统教学,增强教学交互性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极大地影响了社会生活,改变了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学习方式。网络教学因其独特优势而广泛应用到教学领域,如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多媒体化的内容形式、个性化与自主化的内容选择、交互性的学习过程等,这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但可以复习已学知识,还可超前学习,并可以从网络上得到所需信息与资料,亦或网上寻求帮助,亦或网上帮助他人,亦或网上作业练习与作业提交等,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计算机课程教学时,可整合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教师首先将课程简介、教学课件、教学大纲等上传至网上,以让同学自学使用。其次,老师网上进行作业发布,而学生则网上作业提交,师生于答疑室相互交流,亦或学生网上测试等。
总之,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课程,需要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同时,计算机信息技术又处在不断发展与更新状态中,因此,若想适应社会发展,院校也应不断改进与完善教学体系,改革教学内容,考核方式,教学方式与教学方法等,以丰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上机实践机会,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巧玲,鄢洪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8
[2]王锐,郭吉平,李华,曲若梅.刘越浅淡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J].教学改革.科技资讯,2011,24
[3]王波.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2,1
[4]宋馥莉.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9
[5]冯林,何明瑞,胡绪英,罗芬.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8,8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7
关键词:差异教学,大学教育,计算机基础
1 引言
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其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但目前在我国大多数大学教育仍然实行按统一的教学要求、同样的评价标准、相同的教学模式和步调一致的教学进度来实施班级教学。这种方式很难适应不同性格、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认知基础、不同学习兴趣学生对教学的不同需要, 无法实现均衡发展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育。大学“差异教学”正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和独特成长需要的重要途径。它将发展放在第一位, 通过个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 从而实现科学发展。
2 差异教学
关于差异教学, 我国学者华国栋在其《差异教学论》一书中指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 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 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差异教学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 可以不断地吸收新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教学思想, 不断完善和发展。它提供一种多元的外部环境, 由学生根据需要主动选择和适应。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的需要是差异教学的本质。
与我国“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相比, “差异教学”强调的是“教”如何更好地为“学”服务。它不仅要为学生设计多种不同的学习活动, 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 而且要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差异教学的实现是以多样化的系统教学策略的构建为途径, 从而有效照顾学生的差异,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同时, 它还要为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提供多元发展机会, 通过多种策略使每个人的潜能都充分发挥出来。因此, 在差异教学中, 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在班集体活动中发展学生个性潜能, 要将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班集体学习结合起来, 提高教学效率,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发展, 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差异教学的必要性
当今信息化的社会, 对人才在信息的获取、处理、加工、传播、利用、保护等方面有很高的要求。而一个缺乏信息技术理论和能力的人, 是不能称之为高素质的人才的。大学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是完成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必不可少的一环。所以, 各高校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
然而目前在中学阶段, 由于各地教学条件不同, 对信息教育的要求和达到的效果相差悬殊, 因此, 学生信息素养参差不齐, 具备的计算机知识也相差甚远。进入大学后, 如何在统一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前提下为不同程度和素质的学生提供适当的计算机基础教学, 并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的提高, 是一个比其它学科更难解决的课题。而差异教学为此提供了一个重要方向。
4 差异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由于差异教学以教育测查和诊断为前提, 教育测查的工具、方法和内容纷繁复杂, 而人的认知风格、性格特点等是学生差异的主要方面, 它们又与其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 所以采用人格分类的方式来进行学生特征的分析, 以使差异教学更易于实施。
4.1 学生分类
在进行计算机差异教学前, 首先将学生区分开来, 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人格特点。认知水平即学生已有的计算机知识水平, 这可以通过初期知识水平测查获得相应的数据。人格特点即:外倾型和内倾型、感觉型和直觉型、思考型和情感型、判断型和感知型。这种分类可以通过进行心理学相关的问卷调查来确定。同类的学生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 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在教学中, 由于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水平相差很大, 根据期初的摸底测查使相近水平的学生分为计算机课程同一学习班级, 这样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 也有利于学生相互促进。但即使在同一班级里, 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人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小组学习、个别辅导等方式, 使各种特质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比如:对内倾型的学生可以让他担任小组的组织者角色, 使他在组织和帮助同组同学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从而更加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
4.2 授课分层
教学中, 根据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要求不同, 对其进行不同的教学, 主要有以下做法: (1) 同一内容, 同一要求。主要是针对基础知识的传授, 在这一部分内容中, 要求全体学生都要掌握好。比如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操作技能。 (2) 同一内容, 不同要求。有些深入或需要较高基础的知识, 可以按学生不同的水平和兴趣对他们提出要求。比如:计算机数值数据的运算、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等。
4.3 上机实践分级
进行计算机上机实践时对不同学生要求完成不同级别的任务。对综合应用和某些提高性的操作技能, 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提出不同的目标, 使每个人都能“跳一下就够得着”, 增强自信, 才更有兴趣和动力进行下一步的学习。
4.4 对比教学
在不同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以评估差异教学的实际效果, 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5“整体-局部”相关联
“差异教学模式”既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每一位学生的变化, 又要注重利用每个学生的特点对班集体其他学生的帮助和对整体进步的贡献。所以,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 使每个学生充分投入学习, 发挥自己所长, 获得更多的认可, 增加知识的同时, 增强自信, 从而人人都得到发展。
5 小结
我国实施的素质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 就是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的教育, 它使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力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为了能培养出大批适应多元化时代要求的多样化人才, 差异教学的研究十分重要。大学计算机教学作为培养信息化人才的主要课程, 采用差异教学更是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华国栋.差异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24
[2][美]Diane Heacox著.杨希洁译.差异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3
[3][美]Carol Ann Tomlinson著。刘颂译.多元能力课堂中的差异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10
[4]许洁英.如何对待教学中学生的个体差异——从适应到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 2006, (7) .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篇8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思想、方法去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是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任务的重中之重。目前,人们将计算思维归为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之一,没有认识到它是一种人人都应具备的思维方式,忽视了计算思维为我国培养新型人才队伍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1) 教学内容陈旧、单一
大一新生在入学前,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操作,如简单的文字编辑排版、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利用网络进行信息的浏览与搜索等,而大学一年级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其主要内容是办公自动化软件Word、Excel、Power Point的使用。学生高初中已经学习过,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使学生产生一种观念,认为计算机只是简便工作的辅助性工具。忽视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并未能掌握知识点真正所蕴含的计算思维与方法。
2) 教学内容与专业学习脱离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还要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但是,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脱离,只是传授单纯的计算机知识和理论,导致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计算机科学的思维与方法来解决自己专业上的问题。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的孤立性,导致学生把计算机基础课程视为必须要通过的公共课程,只为获得学分,从而顺利毕业,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
3) 3) 师资力量分散、思想不统一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学生理解基础理论知识和掌握基本应用技能,还要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利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独立解决问题,因此,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提炼计算机科学中的思想和方法,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这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师资师队伍年龄跨度大,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合理,素质层次不齐,因此,师资水平已成为影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
4) 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脱离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教学中,理论知识和上机实验任务之间衔接的不紧密。,实验项目设计陈旧、不科学、更新慢,导致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脱离,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难以通过实验教学来深入理解和掌握。
5) 教学模式千篇一律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使用“大屏幕投影”的教学方式。老师只是将教材内容照搬演示,缺少师生互动,学生集中关注力不高,学生实验时只是仿效操作,教师枯燥的演示和学生机械的模仿,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与课程预期差距较大。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6) 学生认识上的错位
很多大学生对待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态度很消极,忽视其对自身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存在着“计算机课程就是程序设计”、“计算机会用即可”或“计算机基础课程就是讲解工具使用”等等一些片面观点。他们还未认识到计算机科学的基本思想和重要方法对自己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问题的重要性。
7) 教师的“重教轻育”思想严重
目前,很多教师非常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不断更新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提高授课技能,却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将经过抽象、加工和精简后的知识强制灌输给学生,并测试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缺乏对学生主动汲取知识、重新构建知识以及再利用知识等“育”的延伸。“重教轻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严重脱离于现实社会的实际应用需求,即便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的再深厚和应用技能练习的再熟练,面对现实问题时也会束手无策。
8) 教学评价形式单一
目前部分学校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用学生参加国家级计算机考试过关率来衡量,这样将导致教师的授课重点单纯集中在考试内容上,学习这门课程的精力集中在考试的相关内容上,导致学生追求考试合格率。造成与实际应用脱节,如部分学生在写论文,或者社团活动中连简单的排版都不会应用。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1) 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通过课程内容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教材中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知识点,在课堂一问一答过程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使学生能轻松掌握基本知识点、概念,活跃学生的思维,并使学生能自主分析,逐步提高学生理解、思考、表达、分析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如在讲信息安全这一章时,采用案例讲解分析、概念分析、课堂问答、幻灯片演示、图表讲解等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整个单元的讲课以案例“不翼而飞的存款”为例引入信息加密的概念,从而培养起学生对信息安全的正确概念和对整个课程的兴趣。
由每个学生上网查询资料、整理企业案例,让学生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同时,访问相关的精品课程网站,阅读教师指定的参考资料,最后完成给定实验题目,并写出实验报告,帮助学生消化课堂上所讲授的基本知识点。
2) 开设第二课堂教学,注重课外实践活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喜欢实用性的技术,对于理论等不是很感兴趣,喜欢能够看得见、能够动手试一试的学习方式,而且更加关心这些知识或者技术能否在今后有用。学生们的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大学教育阶段除了知识教授之外,还需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开设第二课堂教学。
为了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技能,有限的课堂教学是不能满足需求,尤其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如何培养他们的创新学习,培养他们的计算机信息素养,正确引导他们的兴趣。为此,我们每年举办全院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大赛。如多媒体设计大赛、计算机基本技能大赛、编程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比赛活动,设立计算机协会、网络协会,组织学生参与课题小组。丰富了校园文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即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我院参加河南省ACM大赛,荣获三等奖。
3) 注重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
在全面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信息技术应用的环境,将会使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专业理论知识。在课程学习阶段就参加科研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的方式之一。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习中的具体技能,如复杂的文字处理工作等,这些技能经过亲历亲为的锻炼将会更好的掌握。
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结合方式要更加注重,本门课程所讲述的内容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有什么样的用途,以及如何在灵活的应用本门课程的知识。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在保证所讲述课程知识体系完整的前提下,需要注意尽量阐述课程知识的应用。将会进一步提高所学知识的被理解程度,提高学习效率。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基础课要系统、透彻,专业课程要覆盖全面
基础课程属于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的基本盘,是学生基础知识向专业知识延伸的过渡。掌握基础知识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可以举一反三,不断扩展自身知识面。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充分注意课程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要把知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关系讲述明确,尽量建立起概念和理念,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理性的认识水平。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各种新技术和新思想不断涌现。因此其课程内容可能具有很快的更新速度。课程教学要能够准确地反正这种变化。但是由于其变化的迅速,我们很难在课堂上将每一个变化都讲解透彻。所以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在讲好专业基础课的前提下,尽可能使专业课程的覆盖面广,让同学们对该部分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具体理性的理解则可以让其在后期的具体工作中继续锻炼提高,升华为理性认识。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全面性可以包括为两类:一是要覆盖本专业课程所涉及领域的最新科研进展;第二是要尽量把本课程所涉及领域的发展历程描述清楚,阐述清楚不同历史进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于一些比较新的领域,可以对其近似的知识体系进行综合的阐述。
5) 要重视提升理论水平高度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同学们理论水平的提升。理论水评的提升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二是从实际的工作中发现问题,总结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所以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总结问题,以及什么样的问题才是科学问题等,提高学生对总结和发现问题的感觉。课程学习阶段虽然很难让同学们熟练掌握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但是至少可以提升大家对理论水平提升的兴趣和积极性,为其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打下一定的基础。
6) 当好导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老师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由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师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导向性的专题研究和讨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让学生树立起自主学习的信心。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为以后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
知识教授很重要,兴趣教学也很重要。因此,我们还需要讲究教学的艺术,大量的知识灌输,学生可能兴趣不大。应多举实例,多联系信息时代的新技术。同时,把知识教授转化为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启发大家共同思考,共同学习。
7)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总结前人创新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分析前人如何在当时的知识框架和一般看法之上,独辟蹊径,取得自己的成果。通过这样的实例,学生就会了解前人的创新方法和思路,为我所用。鼓励学生在自己想法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做出成绩。对于课程内容相关的问题,如果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作为老师,最好能够进行鼓励;如果学生思考方向有更深的内容可做,并且符合学生的研究方向,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做下去。平时作业中,设置一些开放问题,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业中的一部分当然应该是锻炼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的问题,但除此之外,可以设置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出自己的答案。
3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实现“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改革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构建适用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
摘要: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该文分析了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进行探索。
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篇9
信息社会的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也逐步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在讲授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更新。下面针对我院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特点,以及教师在多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从建校以来,就十分重视计算机教学中师资队伍的建设,无论从学校领导,还是二级学院领导都特别关心软、硬件师资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师不断自学或进修,深入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及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相关领域的先进知识,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此同时,还要鼓励中青年教师结合专业学习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
2 围绕就业实用性技术,确定教学目标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思考我们这门课程学习之后,在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所起的作用来确定教学目标。不要盲目的为了教学而教学,忽视了现实操作性。也就是说,企业需要你用这门技术干些什么,你就重点教些什么,以案例驱动为教学方法,教师还要多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状况。
3 使学生真正了解学习课程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
现阶段,计算机基础教育进入了深化、提高和改革的新阶段,知识领域从计算机技术拓宽到更宽的信息技术领域。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更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更强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是计算机基础教育全方位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们在本科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已开始围绕素质教育、专业应用能力、创造能力进行课程安排和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性意识,让他们知道学习这门课程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从内心想把这门课程学好,这一点不仅表现在课上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更重要一点是,围绕着我们所讲的知识点,课下去拓展知识和自学相关知识,做到知识的全面展开,横向和纵向都要深入。
4 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高效进行教学
课堂时间短短一个多小时,却是我们教师对学生进行知识传递的黄金时间,其他课余时间除了一些同学问题外,大部分同学是很少跟任课教师进行交流的。我们如何在课上让同学们学到相应的知识,或者受到很好的启迪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关键合理的安排课上时间,课上内容分为上节内容回顾、新内容讲解、师生互动讨论、作业安排、下节课程安排等环节,还可以根据情况进行细分,但要做到内容整体新颖、创新,时间安排合理、得当。课上教师的多媒体课件、自身的言行、举止、着装等都要规范。只有整体合一、面面俱到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5 教学内容要跟近信息社会的发展
教学的内容不要太陈旧,经常更新,即使使用我们自己编写的教材,对于那些新的计算机知识,也要适当给同学们渗透,以增加课程的新鲜感和时代感,千万不要脱离信息社会的进步发展。当然,这一改革也要围绕教学的基本主线来展开,基本知识不能动摇,前沿知识还要适时渗透。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教师和学生都要不断接受新鲜信息。可以通过上网、电子阅览室、图书馆、电视、广播等渠道获取信息。教师要优先于学生阅读大量资料,掌握更多的新技术,以适应教学的要求。
6 加强实验环节,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的作用
实验环节要占用我们教学过程的大部分时间,以实践为主,从而带动理论知识的理解是教学的一个改变性的关键环节。这样才能是学习的内容深入理解。校外实训基地要充分利用起来,可以模拟计算机基础课程所涉及的真实环境或近似的工作环境,用此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学们经过这样的实训之后,可以大大的提高学习兴趣和知识的熟练度。教师通过学校或二级学院的介绍和该公司进行课程设置工作,可以请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学校进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点与公司相关职位衔接的工作报告。这样一来,增加同学们对该门课程的实用价值的可信度。还可以选派优秀学生代表在公司进行访问和短期实习学习,树立好榜样,在其他同学之中必定产生强烈的反响,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7 因材施教,注重不同学生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这一点,首先要建立在对学生平等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接受程度,不同的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引导教学方法。这样一来,学习好的同学可以忽略简单问题,节省时间来完成综合性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基础差一点儿的同学提供消化知识的时间,帮助他们理解。但教师就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而且要在课下分析每位学生的特点,所以要提倡奉献精神。当然,还要尊重同学们的爱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朝着自己喜爱的方向发展。
8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平台的建立和应用
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在学校和家中都能学到相关的知识。我们学院针对该门课程的教学结构建立了网络教学平台,包括:课本和实验知识教学文本查询和帮助系统、最新教学新闻发布平台、网上提交作业、网上考核、网上答疑等模块功能。使学生无论在任何地方,只要有网络都能学到相关知识。平台建设成之后,还要注意信息的及时更新,运用多媒体应用在网络上,网页设计要新颖、时尚,吸引同学们的学习欲望,才能达到很好的效果。以上是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特点,提出的一些教学见解,以便更好地搞好本门教学工作。
摘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等学校大一新生的一门计算机基础入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更好的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计算机专业相关工作或其他方面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和信息社会的特点制定有效的学习体制,科学的进行教学。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建议
参考文献
[1]耿明芹.大学计算机教学过程的现状和反思.中国科技信息,2006.3(111).
[2]黄国兴.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10
一、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情况和出现的一些问题
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所有的高校来说, 都是一门公共课程, 是把传授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作为初衷的教学课程。它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的基础知识、系统和基本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知识, 还有一些多媒体知识和网络知识等等, 覆盖的范围比较广, 但是并不是很深。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它基本上涉及了计算机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它的基础知识就好像一把打开计算机课程的钥匙, 对以后的深入学习至关重要。[1]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更为明显, 高校相应地也加大了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 对于一些公共课程进行压缩, 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一方面由于学习时间少, 学不到相应的知识, 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不够重视也对课程的学习发生忽略, 加上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 现在的初级教育中都已经开展计算机基础的课程, 同时一个地区学校相应的师资设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所以最终造成了高校的学生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因此, 种种因素导致计算机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 (1) 在课程的最初阶段, 师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 那就是“难”!老师难教, 学生也难学。究其原因, 就是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范围太广, 知识点太过零碎”。 (2) 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屑于学习, 而一些学生则学不会的现象, 原因是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
二、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出现的问题, 进行分析得出的具体的教学与实践
(1) 计算机的进步和科技知识的高速发展, 学生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升, 这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需要老师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来扩充自己, 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素质水平, 让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法, 听得懂学生的语言。因此老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 就要查找一些新的知识为课堂做准备, 同时老师也要不断地学习一些先进的计算机领域的知识, 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手段, 以最高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比如说, 老师在讲解一些关于计算机网络和程序方面的知识的时候, 课本上大多都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 而且课程的内容量很大, 学起来枯燥无味。这个时候, 老师就要发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讲解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同时还要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 适当地加一些课堂调控的手段。例如:一次在听课的过程中, 有一个老师在对学生解释网络域名时将其比作一个人的名字, 但是IP地址的解释则是一个人的电话号码, 两者之间相互匹配, 上网就是把域名转换成相应的IP地址, 就好像打电话的时候, 找到名字对应的电话号码进行拨打, 通信的发生是因为号码, 而与名字无关。这样, 学生就能够形象化地理解了域名和IP地址。[2]
(2) 计算机基础的任课老师要在教课之前了解自己学生的专业情况, 并依照学生的专业特性实施“因材施教”, 让不同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所偏重。就好比一些计算机类的专业, 比如电子、电信等等, 还有一些非计算机类的专业, 但是多少涉及到一些编程类的学科, 比如说心理学、机械制造等等, 其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后面的操作系统部分的内容对以后学生的C语言课程、汇编语言课程和单片机课程都有一定的关联, 所以在这一部分就一定要给学生仔细讲, 同时还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课的需求进行学习;但是比如说我所带的班级中有化工, 材料以及一些文科类的专业, 针对这些专业在这一章节的教课中, 就不能按照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要求来对待他们了。[3]另外, 关于技术方面的知识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 当知识以铅字的形式出现它本身就落后了, 所以, 作为老师, 不能够仅仅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对学生讲课, 这样就会浪费学生的时间, 而且效果也不好, 老师应该充分地利用好网络, 及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先进的知识, 这样就能体现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前途的先进性。
(3)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来说, 它应该是一门实践很重要的课程。结合以前毕业的学生反应的具体情况可知, 在实际的工作中, 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应用的是比较广泛的。但是, 当学生被问起会与不会的时候, 学生往往就是眼高手低, 缺乏实践。究其原因学生在学习的时候, 只是对照着课本, 按照步骤进行操作, 感觉十分简单, 但是真正工作后, 好多东西不是忘了, 就是记得乱七八糟的, 因此主要的还是上机实践。同时, 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 要加强对上机实践的考核, 引起学生的注意, 让学生能够真正地重视起这门课程。
(4)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 范围广, 知识点多, 同时又是公共课, 所以课时安排就相对来说比较少。因此,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 往往为了能够加快课堂进程而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 这样速度虽然达到了, 但是好多时候,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跟不上老师的速度的, 而且老师的讲课也只是机械的讲课, 缺少课堂的激情, 所以学生很容易感到厌烦。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进程, 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没劲儿。因此, 这个时候老师就要适当的加一些课堂调控的手段,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老师也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依照课堂知识的内容, 适当地添加一些声音、图片等等的因素在课堂中, 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比如说, 老师在讲解Excel表格的具体操作的时候, 可以预先制作一份求职简历让学生看看, 然后在讲解的过程中配合操作, 这个时候, 学生的注意力是十分集中的。还有老师讲解PPT的时候, 可以首先播放几张比较优美的PPT, 这样一方面调节了课堂气氛, 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4]
(5) 除了上述的具体方法外, 老师还可以利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 进行学科的穿插讲课, 充分地体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还有, 改革考试方式, 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精力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 高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从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生未来知识的学习, 更关系着一些深入性人才的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改变, 我们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 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其它的高校进行交流、学习,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 结合自身特点, 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 努力创新, 培养高知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宝军.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27) .
[2]吴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8) .
[3]范彬.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2, 08 (2) .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11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科技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为了使学生具备信息社会所需要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和素养,全国各类高等院校都开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公共基础课,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通过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实践教学,让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计算机应用思维,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是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所在。由于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续对计算机课程和本专业的学习,因此,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普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必须结合信息化社会新的更高的要求进行改革。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的是,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受地区、家庭、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在入学前所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存在很大的差别,一些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学生已经具备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最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能够熟悉掌握各种办公软件的操作方法,利用网络获取和发布信息,甚至已经掌握了一些编程知识,而偏远地区的学生很少接触计算机、多媒体等,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很欠缺。实践中,不结合学生差异进行教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学内容滞后、统一。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局限在掌握简单的办公软件操作、方便使用汉字、利用网络实现资源共享等方面。但事实上,大学生计算机基础教学更应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学习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其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高校不分专业实行统一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效果并不理想。
(三)教学方法单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理论知识和上机实践两个部分。在理论知识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大多采取以老师教授为主的模式,缺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在上机实践教学中,一般都采取操作型教学形式,学生只要在教师的要求下完成实验任务即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计算机思维。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建议与实践
为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21世纪所要求的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在重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分层次教学。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由于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四面八方,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如果采用统一的教材,实现同样的教学目标,那么计算机基础水平高的学生由于无法进一步提升难免失去学习兴趣,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感到力不从心。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采用分层次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第一节课,就对所有新生进行一次基础测试,根据测试成绩划分班级,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上都要有所差异。基础水平特别高的学生甚至可以直接免去本门课的学习;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重点要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对于基础中上的学生要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计算机思维,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根据学生基础水平差异的分级教学,才会提高教学的质量、水平。
(二)突出教学内容重点,注意与专业的紧密结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的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应用操作,尤其要突出以计算机思维和应用能力在内的能力培养。必须合理组织、突出教学重点,不仅应当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最基本的理论和常识、熟练掌握各种最新版本的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办公软件,还应当在此基础上增加信息检索、发布、安全、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站、网页概念、制作及管理等教学内容,以此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学习、将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还应当注意与学生专业的紧密结合,根据不同专业的实际特点和不同需求,相应的教学内容应当有所差异。
(三)丰富教学方法。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极强的应用型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比如设计型教学、案例教学、问题驱动教学方法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
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应用于各行各业。随着竞争的白热化,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集中体现在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应用能力要求的日渐增加。因此,需培养出符合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校人才,就必须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安利,赵永梅.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4,(12).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12
2011年, 美国硅谷掀起了一股席卷全球的MOOC在线学习浪潮。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 的简称, 它不同于以往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学习或网络课程学习, 其因独特的微课程加小测试的授课形式及大规模开放的学习形式备受欢迎, 被称之为一场教育和学习的革命[1]。目前, MOOC的影响不断扩大。
MOOC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的变革, 更重要的是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主, 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课堂教学掌控学生的学习进度, 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完成学习。而MOOC教学模式以在线学习为主, 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教学模式的改变使得教学设计也相应地发生改变。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笔者考察了众多的MOOC课程, 结合教学实践与教学原理, 总结出其中的规律, 以为MOOC课程开发提供思路。本文将从分析MOOC课程的学习过程入手, 总结MOOC课程的特点, 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探讨MOOC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
1 MOOC课程学习过程
MOOC课程学习过程如图1所示。教学团队在特定平台上传课程视频、随堂小测验、课后作业;学习者注册登录后可在线学习, 并与教师或其他学习者交流讨论;教学团队也可指导学习者进行线下学习;学习评估主要以考试为主, 也可以是交论文或答辩等其它方式。课题视频学习、随堂小测验和课后作业是课程学习的3个重要环节。
1.1 课程视频
MOOC是以课程视频为中心, 课程视频时长2小时左右, 一周1~2次视频授课。研究发现, 人的注意力在15分钟之内是比较集中的[2]。MOOC视频讲授与传统课堂连续讲授不同, 根据知识模块将讲授内容分解为若干个时长为8~15分钟的片段, 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符合学习规律。MOOC课程视频虽然在形式上与以往的视频授课、网络视频教学、网络公开课等类似, 但结构及内容设计却与其完全不同。MOOC课程视频不是简单地将课堂讲授以视频的方式呈现, 对讲授内容、顺序安排及讲授方式都有讲究, 能吸引学生学习, 符合学习规律, 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MOOC视频讲授的信息量比课堂讲授大。录制视频时, 教师会精心组织内容和语言, 以最精炼的语言讲授, 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而课堂讲授中, 教师不可能精炼每一句话, 对学生不清楚的内容, 也不可能每次都停下来反复强调。因此, MOOC课程视频比同样时长的传统课堂教学信息量更大。
(2) 表现形式更丰富。MOOC视频讲授中, 只有将深奥的理论通俗化, 才能吸引学生学习。教师可以将内容讲授与各种多媒体素材紧密结合, 同时配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录像、3D模拟等, 通过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深奥的理论。
(3) 课程不再以教材为中心。传统课堂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主要以图表、文字呈现;而MOOC课程视频以多媒体形式呈现, 一般以教师的课件为主, 教材只起提纲作用, 且参考的教材较多, 教师会根据教授内容的需要搜集各种学习素材。
1.2 随堂小测验
随堂小测验是MOOC的特色之一。由于不能面对面授课, 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随堂小测验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随堂小测验通过在线练习进行, 题型可以是选择题、填空题等, 大部分在线练习题都是自动评分, 能给学生及时反馈。学生只有通过测试后, 才能进入下一阶段学习, 类似于游戏程序中的关卡设置, 让学生掌控学习进度, 同时激发学习兴趣。为了能客观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随堂小测验题目设置非常讲究, 通常具备3个特点: (1) 题量大, 几乎每个微视频讲座后都安排有随堂测验; (2) 题目内容细致, 随堂测验题目通常针对刚刚讲完的知识模块设置, 考查知识点; (3) 题目针对性强, 题目要能很好地反映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掌握的情况。
1.3 交流讨论
MOOC大规模在线讨论功能使得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更频繁、更深入。传统课堂中虽然也鼓励加强课堂交流互动, 但由于时间限制,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受到一定局限。MOOC专门设置了在线讨论区, 学生可以很方便地向教师提问, 也可以与同学一起讨论, 通过讨论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教师也可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目前, MOOC交流讨论的方式呈现多样化, 从讨论区扩展到公共社交平台, 可以在线视频讨论、点对点讨论。此外, 距离较近的教师和学员还可以线上约定时间、地点, 线下讨论, 如最早开设MOOC课程的哈佛、斯坦福大学常举行学习讨论聚会。
2 MOOC课程教学设计
MOOC课程与传统课程教学除形式上的区别外, 更重要的是教授方法和教学设计原理不同。本文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进行探讨。《大学计算机》课程是高校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覆盖面非常广, 开发《大学计算机》MOOC课程有利于节约教学资源。MOOC课程教学设计一般应遵循3个原则。
2.1 人本主义原则
人本主义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追求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主张协作学习[4]。
从教学设计原理来看, 人本主义提倡自由学习和以学生为中心, 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 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 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资源, 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 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3]。《大学计算机》MOOC课程可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关于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学习内容, 如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从应用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理论知识。在MOOC课程交流讨论环节, 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和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设置专题讨论。比如, 经管类的学生可以专题讨论电子商务的应用。图2为以人本主义原则为指导设计的《大学计算机》MOOC课程内容的3个组成部分。其中, 对热门应用的介绍应与时俱进, 理论联系实际, 拓展学生的视野。
2.2 建构主义原则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建构主义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强调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辅导者、高级伙伴[5]。
在《大学计算机》MOOC课程教学设计中, 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组织知识点。比如, 在讲授操作系统时, 传统教学设计一般先讲授操作系统理论知识, 再讲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知识与操作。根据建构主义原则, MOOC课程教学设计可先从学生熟悉的手机操作系统入手, 讲解操作系统的一般功能, 让学生对操作系统有初步了解, 再讲授Windows操作系统, 并在学习过程提出如:为什么Windows系统可以同时打开几个应用程序?为什么硬件连接以后还必须有驱动程序?通过问题引出进程管理、设备管理等概念,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发现知识, 促使他们主动建构所学知识, 最后再顺理成章地讲授操作系统理论知识。
2.3 行为主义原则
行为主义教学理论注重对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并评估学习者的行为, 以确定什么时候开始教学。在教学中, 教师要设计引起学习者反应的各种提示, 将学习材料分解成能按顺序掌握的“小步子”, 以利于学习者作出恰当的反应并对其进行强化。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重要的理论基础[6]。在《大学计算机》MOOC课程教学设计中, 行为主义理论尤其是其中的程序教学理论, 为课程视频内容组织和随堂小测验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程序教学理论要求教师对教学目标进行分解, 将非常复杂的行为模式转化为较小的单位或者步骤, 确保每个步骤的行为得到及时强化。
本文以微机硬件系统组成知识点为例探讨程序教学理论的应用。在设计MOOC课程视频和随堂小测验时, 应遵循程序教学的两个重要原则[7], 即:
(1) 积极反应原则。强调及时强化巩固学生的学习反应, 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因此, 在设计MOOC课程视频时, 可以从组装一台微机入手, 设计一段装机过程的视频, 通过视频让学生初步认识微机组成部件, 然后深入讲解各部件的组成与作用, 及时强化巩固学生的学习反应。
(2) 小步子原则 (或循序渐进原则) 。将学习内容分解为许多知识片段, 编成一个逐渐增加难度、有次序的序列, 一步一步地呈现给学生, 小步子之间的难度设计适中, 使学生树立起学习信心。如讲解比较复杂的微处理器结构时, 可从最直观的功能入手, 先让学生了解微处理器的基本功能, 可以插入动画或图片来类比, 加深学生对微处理器的印象;然后深入讲解微处理器的内部结构, 以及每部分功能是如何实现的。在设计随堂小测验时同样可以运用“小步子”原则, 一步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
以上3个原则不仅适用于《大学计算机》MOOC课程的设计, 同时也适用于其它课程。
3 结语
MOOC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学理论融合发展的产物, 不是简单地通过技术手段将线下的课堂教学“搬到”线上, 而是教育技术与教学理论的完美结合。MOOC课程的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有很大差异, 需要结合实践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吴剑平.大学的革命——MOOC时代的高等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4.
[2]M.W.艾森克, M.T.基恩.认知心理学 (第五版) [M].高定国.等, 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文冬, 杨九民.基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 2002, 116 (12) :58-60.
[5]丁远坤.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及其启示[J].高教论坛, 2003, (3) :167.
[6]徐世栋, 曹茜, 等.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程[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3.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推荐阅读: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07-10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07-01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与研究09-01
大学计算机课程论文05-20
大学城云空间计算机应用课程建设论文09-0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05-20
大学计算机语言教学09-14
大学计算机教学反思09-08
济南大学大学计算机06-13
吉林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题库介绍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