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共11篇)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篇1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摘 要】计算机网络课程是大学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科计算机网络课程不应注重抽象的理论和算法,而应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应用基础知识解决简单的网络问题;理工科计算机网络课程应以通信技术原理的讲解为重点,积极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网络集成设计、软硬件开发以及施工等各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云计算;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188-01
计算机网络目前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课程逐渐成为大学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形势下,怎样使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得到准确的定位,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模式,使计算机网络课程充分发挥其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的作用,成为目前大学教育所需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问题分析
由于计算机网络课程属于交叉学科,同时涉及到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其包括的技术概念十分丰富,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准确的目标定位,在教学以及实验项目的选择方面也存在问题。此外,学生对教学知识的理解存在困难,在知识应用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认为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涉及到的理论及计算比较复杂,学习难度较大,然而这些理论及计算都缺乏实用性,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合理设置教学目标。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分别包括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以及网络基本应用。网络基本应用要求学生对计算机网络基本知识具有较好的掌握,能熟练应用搜索工具以及网络资源,具备基本网络连接与设置的能力,可使简单的网络问题得到解决;网络管理员要求学生需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包括图形图像处理、网页制作以及网络管理等,具备从事网络维护管理以及网站建设等工作的能力;网络工程师要求学生掌握网络集成以及网络编程等知识技能,能在网络规划设计以及网络产品开发维护等工作中展现能力。计算机网络课程应结合文、理科学生的学科特征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其中,文科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网络基本应用以及网络管理员培养,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知识。理科计算机网络课程应以网络管理员以及网络工程师的培养为目标,对其需掌握的知识技能具有更高的要求。
(二)科学设计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考虑学生的知识需求以及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文科教学内容应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因素,合理安排一些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技能的讲解,例如图形图像工具以及网页设计工具等。理工科教学内容可在网络理论及数据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增加计算机以及网络体系结构的内容,采用科学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可将路由器以及服务器的配置技术讲解为重点,进行网站建设等知识的适当补充。
(三)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应注重多媒体技术以及工具软件的充分利用,其目的在于降低理论知识的抽象性,促进学生的理解。例如:可以动画的形式展现端口的数据传送以及域名解析等,帮助学生理解。并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任务驱动以及案例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教学,并且关注学生的兴趣,例如可采用VLAN划分、安全设备配置以及网络拓扑等案例。教师教学过程中,也应注重课程间的交叉融合。例如文科生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在讲解网络检索以及网络共享等内容时,可与传播学以及电子商务等相联系,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理科生的教学也是如此。此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十分重要。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开展教学,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提供良好的实验平台。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环节的实施,可采用虚拟实验手段,从而弥补实验设备的缺陷。这主要是因为高校受限于经费,实验设备的更新滞后。虚拟实验手段的采用,即将虚拟机软件安装在计算机上,由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验操作。但是,综合实验平台的构建十分重要,学校应设法构建综合实验平台,加强服务器、路由器以及交换机等试验设备的配备,为实验环节的实施创造有利条件。除此之外,应配备专职实验教师,为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保障。专职实验教师与理论教师密切合作,可有效提高学生计算网络课程的学习水平,并且提高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结语
总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应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好工作,既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也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实验平台,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华强.提高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浅探[J].无线互联科技,2012(05).[2]赵娜.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2012(23).[3]张宏.高职学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J].软件导刊,2013(07).[4]陈兵,钱红燕,燕雪峰.高等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研究与改进[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3(12).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篇2
进入21世纪之后, 我国明显地加快了建设世界教育大国的步伐, 为达到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质量, 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一直在不断地深化。更加明确了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 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中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趋于更加合理和科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可分为两类, 一类确切地说更偏向应用技术基础, 课程的内容新、起点高、综合性强, 课本中除了介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组成与功能、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基本原理以及常用软件的操作之外, 还着重介绍了许多处理信息的典型方案。这些知识不仅具有分析的、逻辑的、抽象的功能而且具有直观的、图形的、综合的功能。从课程的内容和其欲达到的教育目标来看, 它为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各方面人才, 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另一类是程序设计及数据库技术。该类课程对学生来说最大的特点是边学习边应用, 强调的是能对简单的实际问题进行简单的算法设计并用计算机语言来编程。在学习的方法上, 它们与学生们熟悉的数理化课程有很大差别。
二、学生对计算机知识认知的特点
作为必修课的“计算机基础”, 面对的是大学一年级刚入校的学生, 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启蒙课程, 对后继计算机课程的掌握至关重要。各院校教授这门课的教师一致感到, 学生们抱着很高的希望和很浓的学习兴趣开始学习这门课, 往往前几节理论课, 课堂气氛已变得沉闷呆板, 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个问题, 教师们花费了很多课时和精力编排讲义并在教学中使用了大量静态的文字和简单的动画CAI讲授理论;然而, 学生在对方案中的概念、对象, 方法, 步骤和目标没有感性认识的前提下很难接受学习内容, 教学效果一直不好。
程序设计类课程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学生对课堂上讲解的内容听得懂, 也明白了命令、语句的语法和含义, 但往往是不会上机操作, 不会对实际中的问题进行算法设计并用计算机语言来编程, 虽然大多数学生花了很多的时间来学习, 但理论到实际的转换过于缓慢, 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教师的精力, 同时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三、现行的教学方法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分析
面对以上的问题, 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方案被提出并采用。目前占统治地位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接受性教学结构, 具体实施中大多CAI软件来提采用精讲多练的方针, 并采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室、高讲授的效率, 同时辅之以讨论式、研究式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这种教学结构的特点是: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 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教学媒体是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教材是学生的唯一学习内容, 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这种改良了的接受性教学结构被国内各所大学广泛使用, 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量大, 学时少, 教师和学生可投入的精力与时间以及计算机硬件设施的有限, 严重制约了这种方案的实施效果。另一方面, 对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 他们在高考科目上的差距远小于在计算机知识上的差距。面对这种情况, 用统一的教材和统一的授课方式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渴望和需求, 两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而这是接受性教学结构无法解决的。
再者, 这种教学结构对于知识和思维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首先它认为知识一定可以用语言 (包括书面语言) 并通过逻辑形式加以描述, 而对知识的非言语、综合、直观、图形的一面难以进行足够的表述。但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知识是直观、图形、综合功能与分析、逻辑、抽象功能的合成体, 这些知识用语言是难以描述清楚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许多知识都具有这种特点, 接受性教学结构无法对这些知识本身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描述, 且描述也与人脑认识这些知识的规律很难一致。因此这种教学结构必然导致学生难以对所学计算机知识有清楚的认识与充分的理解, 教学效果自然难以提高。其次接受性教学结构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不利于学生形成具有个性心理特征的知识结构, 不利于知识的再创造和转换, 造成程序设计课程中理论与实际的脱节, 从而导致学生掌握知识严重滞后的现象是难免的。见于以上诸多原因的限制, 笔者深刻感觉到,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各课程教学效果与教育目标还有明显的距离, 尤其是在培养具有信息时代的创造性人才方面, 过多的使用接受性教学结构显得力不从心。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教学结构, 这种教学结构的特点是: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媒体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目前, 基于多媒体网络环境的教学系统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自主性教学结构。从现实情况看, 网络媒体还没有被广泛深入地应用到教学中, 正处于雨后春笋般的建设阶段。这种教学结构不仅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对具有直观、图形、综合功能的计算机知识能够进行正确的描述, 而且, 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 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因而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具有个性心理特征的特殊的知识结构, 从而弥补了接受性教学结构的不足。另一方面, 从课程面向的学生来看, 目前, 急需一种教学手段来缓解统一的教材和授课方式与各层次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渴望和需求不同之间矛盾, 来增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感性认识以及完善“教学—练习—实践”的计算机教学环节, 来提高教学效果及加强对具有信息时代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自主性教学结构—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辅助系统的建立正是基于以上教学目的。
通过以上对两类教学结构的分析, 笔者认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采用将两种教学结构合理结合的教学模式, 才能改变目前教学效果不良的现状, 达到教育目标, 为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人才打好基础。而如何创建自主性教学结构———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辅助系统———是这种结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
基于校园网的教学辅助系统应当是更多考虑与接受性教学结构互补的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其内容应具有反映计算机课程教育的规律, 具有新颖性、实用性、重点突出, 知识结构优良、系统性强并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目标产生明显的教育效果。网络教学辅助系统的创建是对师资的力量、协作和奉献精神有力的考验, 它既不是一个教师所能完成的, 也不是完成之后就一成不变的, 对它的维护和修改将是长期的工作。
摘要:本文详细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长期效果不佳的原因, 提出并论证了建立适合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的教学结构模式:接受性教学结构+自主性教学结构, 并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接受性教学,自主性教学,学习观,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4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公共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计算机专业除外)。本课程也是后续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课程的先修课程,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类课运用计算机的基础性课程。本课程通过对计算机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软件系统、程序和算法的概念、网络和因特网资源、数据库和新技术等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培养了大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全面学习,学生掌握了运用计算机来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而理解计算机作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各种活动新载体的特点和重要作用。本课程为校级统一建设的通识类课。在本科大一年级秋冬学期开课,周学时为2学时,即理论1+实验1。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拓宽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重点是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理解信息安全和程序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常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研究
1.1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研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根据全国计算机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白皮书的精神,结合“1+X”体系,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出发设计课程体系,将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育分类开展教学,公共基础模块、应用模块(理工类、财经医类、文史类、艺术类),从而形成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结构合理的“知識-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
1.2 结合专业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层次对课程的不同需要,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计算机基础教育融入到各专业课程中,与专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满足学生对课程多层性、多样性、多元性的要求,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拓宽知识面-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主要教学内容:一是拓宽学生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面,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掌握计算机常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使用。二是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重点是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理解信息安全和程序设计方面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掌握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研究式的学习,为学生创新学习提供一个平台。
1.3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时少、学生多等特点。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途径和方法。面向应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4 整合教学手段。(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上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室,开发课件,采用电子演示文稿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2)实施分层次教学。围绕面向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结合当前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原则,调整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完成了基础层、提高层教学大纲的制定:分别针对基础层、提高层学生制定不同侧重点的教学大纲,力求不同层次学生都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制作不同层次不同院系的课件:针对不同的教学计划,根据各院系教学内容的差异,制作风格内容不同、设计不同的课件。
1.5 教学内容模块化。根据需要在教学中将教学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知识专题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都是独立的、完整的,其中任一个知识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专题知识或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选择组合,与传统课程教学相比,每个模块的授课周期较短,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得到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每个模块的评价反馈归总为学期末的评价反馈,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每一阶段的进展,进而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对每个教学模块采用案例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如图3所示。采用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优点:教学目标明确,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传递所讲授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图2 课程模块操作流程
1.6 建立“第二课堂”联动的实验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标准。采取实验课教学、网站实验平台学习、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计算机操作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实践能够更真实、全方位的反映学生计算机水平。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进一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实验课练习完成情况、个人项目/团队项目的质量等,通过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对个人做出相对合理的形成性评价,从而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 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优势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用案例驱动每一个教学模块,灵活的教学设计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每个模块的教学设计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知识的掌握获得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且每个课程模块设有大量的实践案例,多个小任务组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实验任务,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利用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大学计算机基础[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钟绍波.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73-174.
[3]冯博琴,赵英良,顾刚.狠抓能力培养,提高实验教学水平[J].计算机教育,2008(19):11.
作者简介:张莉华(1979-),女,河南汝南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数据及信息安全研究。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篇4
摘要:在当今信息社会,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已不再符合学生的需求,而且不能达到学生步入社会的实践性要求,这会给学生步入社会带来困难。另外企业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也提出了更具有实践性的高要求。但是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教学方法不合理等。针对目前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和教学现状等改革,提出了一些有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MOOC;分级教学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篇5
[摘要]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觉学习的能力,因而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也对大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他们面临新的挑战。我们在肯定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机器不能代替人,计算机网络永
远是配角,教师永远是主角,只有教师“唱”好主角,大学英语教学才能取得持续、长久的进步。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大学英语
[作者简介]李宏德(1968-),男,河北承德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外语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上海200025)
教育部对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制度的改革,以及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能力的更高要求,对于大学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正是在这个特殊时期,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对部分大学率先实行了教学改革,即实行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评述。
一、新教学大纲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及大学新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部对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有了新的规定,对大学英语教学有了新的要求,从而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他们的听力及口语表达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听力及口语能力要求如下:(1)听力理解能力:能听懂内容稍长的对话、短文等,并在其结构较为复杂、观点较为隐含时也能理解要点;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听懂自己专业方面的讲座,并掌握其中心大意,抓住要点。(2)口语表达能力:能就一般或专业性的话题较为流利、准确地进行对话或讨论;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较长、语言稍难的文本或讲话;能在国际会议和专业交流中宣读论文并参加讨论。另外,教育部同时也对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及英汉语互译能力也相应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引入
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推出,新的更高要求的提出,都对大学英语教师及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这种要求及挑战。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新一代的大学生更有个性,对英语教学有了更高的要求。其实,这在客观上正反映了教学,尤其是大学英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教学理念。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一些高校全面实行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我校即为其中之一。大学英语教师基本持以下这种观点,即网络教学能满足学生们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这一要求,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外,现在全国的高校都在进行扩招,从而导致大部分高校面临英语师资不足的问题。所以,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模式的引入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可以解决某些高校师资严重短缺这一问题。
三、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的目的、形式和取得的成效
大学英语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学生唱主角,教师是学生的辅导者、指导者这一目的。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学生们主动“点击”网页,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学习,自己把握分配学习的时间。对那些自己感到有一定难度的学习材料可以多用一些时间,而对那些比较简单的材料可以一扫而过,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另外,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学习。丰富的网页画面和大量的学习材料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某种程度上,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一对一”的教学理想。面对一台计算机就仿佛是面对一位英语教师。学生可以尽情地倾听这位老师的讲解,可以随意地和这位老师交流,而不会有任何的害羞感,不会产生任何的心理焦虑。语言学研究表明,焦虑是学生学习外语的一大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对学生的外语学习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学生一向以腼腆著称,不爱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特别是不愿意在人多的场合讲话。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发现,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在学期期末考试中,参加计算机网络教学班的同学在听说能力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这种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也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
另外,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深感自己没有机会和老师及同学练习口语。他们也对传统的教师唱独角戏的讲课方法很反感,要求教师能够和学生互动。在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中,教师在每次上课时都能做到先给学生指导,布置一定的自学任务,然后留出一段时间找几位同学进行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运用新的教学知识,积极参与口语实践,学生们对此都很感兴趣,普遍认为这样做对提高自己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很有帮助。但认为练习的时间太少,轮到自己练习的次数也太少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虽
然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总的来说还是很有成效的。
四、英语教师课堂讲授的作用和面临的挑战
目前,虽然使用了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但这种学习模式只占全部教学活动中的50。即每周一半时间在计算机房学习,另外一半时间在教室里由教师口授。然而,这里存在一个问题,网络中辅导材料丰富多彩,从课文背景材
料到文章中的语言点、语法结构、相应的巩固练习等应有尽有,非常全面。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颇感为难,不知道在课堂口授时再讲些什么,甚至产生“机器取代人”的感觉。
笔者认为,计算机网络教学确实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激励。这使得任课教师必须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寻找新的教学补充资料,从新的角度重新审视学生们已经了解甚至已经基本掌握的课文,并要有效地组织英语教学活动。在这个看似重复、但是事实上却充满刺激与挑战的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解答学生们在网络自学时所未能解决的问题,还要从更深的角度讲解课文,并要想方设法吸引住学生。
当然,在课堂上,教师进行口授本身就是要解决学生们在网络自学中没能解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课堂教学就是网络教学的延伸。但是,这种延伸不是平淡的延长,而是内容上的升华。如果能够实现这一升华,那么,这位教师就是成功者,就会让学生感到满意,感到有吸引力。然而,要达到这一点并非容易,需要教师花更多的时间备课,查找更多的相关资料,真正做到“要想给别人一滴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才行。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教师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认真研究新的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迎接新的挑战。
五、协调好教师课堂教学与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关系
大学英语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们听说能力的培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必将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是,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人,即,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违背了这一原则,就势必会造成不良的后果。无论科技如何发展,社会如何进步,人类的语言最终还是需要人来教的。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它属于社会科学,与人有着几乎最密切的关系。机器本身虽然对人类有巨大的帮助,但归根结底,唱主角的还是人本身。教师的言传身教、个人魅力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有经验有水平的老师非常了解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知道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从而使学生能够了解如何学英语,使学生们对外语学习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在课堂上,外语教师的言传身教,举手投足,他们丰富的肢体语言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外语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语言学习氛围。而所有这一切都是计算机网络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总之,大学英语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毫无疑问已经对大学英语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已经初见成效。笔者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英语教学活动中,网络教学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大学英语教师也会越来越习惯这种教学模式。但是,网络教学只能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它无法代替教师的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摆正人和机器的关系,要拿好自己的教鞭,不能一味依赖网络课件,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参考文献]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篇6
开课单位: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开课学期:第3学年秋季学期
学分:3学分学时:48学时(3周)
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307)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
本课程设计是学生应用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针对专业特点进行研究和设计开发的大型课程设计,是培养与提高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课程设计达到以下目的:
1、学会检索资料的方法。
2、了解项目开发流程,具备初步的项目开发能力。
3、掌握利用某种开发工具和技术,实现具有一定功能的完整系统。
二、课程设计的内容
课程设计内容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项。
(1)基于C51单片机的应用系统开发。
(2)C/C++应用系统开发。
(3)基于Linux下的应用软件开发。
三、课程设计的方式
集中指导与分散指导相结合。
1、集中指导
指导老师进行任务讲解和技术演示,布置任务,检查工作进度。
2、分散指导
学生在实验室、计算机房等进行设计、编程和调试,教师随时解答学生课程设计中的问题。
四、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
1、严格遵守课程设计的管理规范和组织纪律。
2、课程设计完成后,需要提交的材料如下:
(1)所有应用程序的开发文档,包括:需求分析文档、概要设计文档、详细设计文档、综合测试文档。(提示:按照软件工程的规范文档格式进行编写)
(2)程序源代码(包含规范注释)。
(3)使用说明书和技术说明书。
(4)心得体会。
(5)答辩PPT(利用各种多媒体元素,美观大方)。
(6)光盘一张。包括上述所有文档的电子稿、程序源代码、素材和作品等。(提示:光盘内容要分类按不同目录存放)
3、答辩,重点查看文档的规范性、程序代码以及代码运行的正确性。
五、课程设计成绩的评定
1、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评定成绩。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篇7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半个多世纪以来, 计算机技术蓬勃发展, 推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随着计算机普及教育的深入开展, 高校新生入校时计算机操作水平已经有了整体的提升, 但是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 进校时计算机操作水平差异明显,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基本上是使用相同教学大纲同步开课, 课程教学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本文结合我校建设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实际情况,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一些改革和探索。
1 课程特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所有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必修公共基础课程, 以培养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为教学目标, 课程的实践操作要求高。通过课程学习, 学生应该系统地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基本概念, 了解软件设计与信息处理的基本过程, 理解典型计算机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 掌握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使用, 掌握常见办公软件的操作使用 (如文字处理软件WORD, 电子表格软件EXCEL, 演示文稿PPT) , 具有运用这些软件处理日常办公事务的能力, 通过网络资源进行继续学习的能力, 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入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程度差别明显。随着信息化类课程技术在中小学的逐渐普及, 大学新生中很多人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掌握。从实际授课情况来开, 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和城市的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较好, 有一些同学已经达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水平, 也有部分来自偏远地区的学生的对计算机操作不熟悉, 甚至有同学几乎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给实际教学过程提出了很多难题, 比如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学进度的安排, 实验教学任务的要求等方面。
2)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 我校和其他大多数学院一样《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统一教材, 教学内容繁多, 课堂仅根据专业文、理性质不同在最后一部分内容 (VFP数据库知识) 有所区别。此外, 课堂教学未能结合具体专业进行课程设置, 开展具有专业性的计算机教育, 使学生在学习完《大学计算机基础》后, 掌握专业所需要的计算机知识。
3) 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不理想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采用理论课大班教室讲授和实验课小班上机操作的教学模式, 其中理论课以教师课堂讲解知识要点、演示操作为主, 实验课时学生按布置的相关实验内容完成上机操作。由于班级规模和理论、上机时间的不同步,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上机效果不理想, 无法完成预定教学目标。
3 层次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设想
3.1 划分学习层次
由于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参差不齐, 掌握比较好的同学认为教学内容过于简单, 课堂缺乏新意和吸引力, 从而散失学习兴趣;掌握程度稍弱的同学则认为课堂教学内容多强度大, 上机实验无法完成。根据这个情况, 在新生入校时开展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情况, 开展新生计算机水平测试。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在中学学习计算机情况不同, 划分A、B或C两到三级。A层次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具有较强的上机操作能力, 经过测试达到A层次的同学可以申请免修或直接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B层次是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可以进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 不能完全独立使用计算机解决相关问题, B层次学生可以免修部分知识模块, 比如鼠标的操作、文件的基本操作等;C层次学生是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较少甚至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C层次学生需要进行系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
3.2 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安排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一学年, 有利于学生较早的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因此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是课程面临的首要问题。我们必须分清楚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哪些知识是必要的, 哪些知识是主要的, 哪些知识是次要的。目前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将知识模块划分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 操作系统基础知识模块, 办公自动化软件知识模块, 计算机网络知识模块, 多媒体与信息安全知识模块, 数据库设计知识模块。结合不同层次的班级学生, 对于A层次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数据库设计模块;对于B层次的同学, 比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中的指法练习、操作系统基础知识模块中文件、文件夹的复制和删除等就可以少讲或者不讲;对于C层次学生, 则从最基础的计算机操作开始进行讲解。
3.3 开展分层课程考核评价体系
之前我校一贯用统一的考核方式对所有学生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开展考核, 这对于分层次教学是不合适的。由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不一样, 这也要求对学生的考试标准不能一刀切要进行分层设置。考核方法可以贯穿整个课程, 而不仅仅在学期末进行。考核的主要方面应包括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学习进步幅度和学习能力。由于采用不同的尺度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 考核标准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采取的是“自我对比法”, 既把个体现在的掌握的知识程度与入学时情况进行对比, 评价时关注的焦点是个体的发展变化,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育理念。由于考核方案比较复杂, 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身教学特点设置过程考核和集中考核比例。
4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课堂和老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 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育理念, 改革教学方法和模式, 提高教学效果。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将层次化教学模式引入课堂, 以各层次学生共同进步为出发点,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为学生灵活的开展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 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符合教学科学的理论和原则。大学计算机课程层次化教学模式已在我院的教学过程中, 已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对我院的其他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也有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兆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之分层方法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11 (16) :99-102.
[2]教传艳.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探讨[J].电子制作, 2013 (17) :110.
[3]张雯雰, 高守平, 陆武魁.应用型本科嵌入式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18) :39-40.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篇8
关键词:计算机课堂教学;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02-0000-02
Computer Course Effective Teaching to Enhanc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Study
Zhang Huaqiang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614000,China)
Abstract:The students' information literacy is "skilled use of computer technology,through information collection,processing,Handli-
ng,express and exchange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for the core literacy.Access to information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the use of information,development information,training and ability.Computer teaching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to change the teaching model,emphasizing its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and discipline,using a variety of effective teach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methods,optimiz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classroom to improve students'information literacy.
Keywords:Computer classroom teaching;Information literacy
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应该培养以下几种能力,运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观念,信息协作能力。计算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信息工具的使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信息处理的能力和学习者积极主动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
一、激发兴趣
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又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一个人如果对某件事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等于激发了他无限的求知欲望,他才会积极主动地思考如何才能完成这件事情,才会主动地去面对在完成这件事情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才会主动去获取与解决这些问题相关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我们应当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前。教师在钻研教材过程中,尽量挖掘选取一些能体现现实生活的操作性强的内容。要注重对教材的分析,研究学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艺术等方面入手,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对计算机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第一节课的教学安排。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使学生对计算机的发展、应用有一个比较系统、全面的了解,并从中感悟到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欲望。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师生共同收集的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处理内容,由教师巧妙设置任务,把教学内容融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实际上机操作中去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搞活课堂气氛,鼓励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改变教学模式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叫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接受老师灌输的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能把學生的主体作用很好的体现出来。计算机教育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总之,教师只有实转换自己的角色,充当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信息意识,形成主动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利用、判断、处理和创造信息能力。
(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不是硬性的掌握课本上的所有内容。教师要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大纲,通过钻研教学大纲,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抓住主线,并且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倾向和认知特点,因材施教,合理调整教学顺序。考虑到现在整个社会信息产业的现状,支持并引导学生关注信息产业的发展,适时地介绍一些国际、国内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信息意识,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很好的发挥。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和学校硬件设施情况分配教师教学时间和学生练习时间,把教师教学和让学生进行分组自主讨论学习、学生巩固练习相结合。同时,我们要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和校园网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强调学科整合
个人信息素养的高低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他能否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各学科教师创设条件,积极倡导学生应用计算机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计算机学习,进而学会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学习。这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积极引导学生把计算机技术的学习与其它学科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利用计算机技术工具为其它学科学习服务。计算机教师应经常与其它学科教师联系,交流教育教学情况,商讨合作教育事宜。计算机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一旦学生掌握了便可为其在学习其它知识时发挥作用。例如,WORD的学习,如果单纯从计算机教材出发,学生掌握了相关的WORD知识,知道怎样打字、排版和打印后,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得到了发展,教学任务也可以算完成了。如果从信息素养的角度出发上述做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还没有把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转化为一种素质,还没有学会自觉运用计算机工具去学习新的知识,只有在计算机学用结合的环境下,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稳定地提高。所以,WORD单元教学可以有机整合语文内容。学习“画图”软件的使用时,可以与美术知识整合。互联网使用增多,并非每个站点都是好的资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网站的技术、目的、内容、拥有者(发起者)、实用功能、设计(美学)等方面去评价一个网站的精确性、权威性、可靠性,看该站点是否提供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Internet网络的教学可以与政治,品德教育内容相融合,培养学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著名教育家奥尔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独立地去获得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开展主体性学习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现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知识不是教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与资源、他人等的交互过程中自我意义建构的结果。教师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一切现有的可以利用的资源进行学习。让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工具、编译工具、发送工具、存储工具。能熟练使用阅读、访问、参观、实验、资料检索、电子视听等获取信息的方法。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灵感思维与发散思维方法,通过比较分析、相关分析,寻找信息生长点,发现与创造新的信息。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读书,发现问题,提出疑问;通过观察实验,得出结论;通过查找资料,提高理论;会用工具书,达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两个层次,具有主动学习的意愿并能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并产生一种不满足感,更主动地学习,都是自学的基本要求和培养自学的基本途径。
总之,计算机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计算机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信息道德观念,将计算机技术融合到学习生活中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篇9
【摘 要】因特网的发展,为知识的获取和利用提供了有利的工具,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教学由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特殊性首当其冲受到这一冲击,网络资源和传统教学的整合是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网络资源 计算机应用类课程 教学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rnet已经把全世界的信息资源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信息资源库,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如何有效、迅速地把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运用在教学中,和传统教学整合是我们值得研究的新课题。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给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我们必须从全新的视角审视传统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教学模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做好计算机应用类课程的教学工作。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 篇10
数字逻辑课程的探究性教学研究与实践
摘要:针对目前数字逻辑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数字逻辑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和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将探究性教学方法应用于“数字逻辑”教学过程中的观点。教学实践表明,探究性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字逻辑的原理、知识、概念的理解,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数字逻辑;探究教学;探究学习;
数字逻辑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之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数字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后续课程和研究生课程的基础,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探究性教学是著名教育家施瓦布于20世纪中叶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1]。这种方法要求是在教师精心设计指导下,通过预先的设计和组织,引导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寻求出解决方法。把课堂授课从教师展现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以便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2]。如今探究性教学已成为美国科学教育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教学方法。新形势下如何深入理解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内涵和特点,切实将其应用于“数字逻辑”的教学活动中,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1研究背景
1.1数字逻辑课程的特点
数字逻辑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字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熟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数字集成电路的工作原理、特性和功能;掌握逻辑电路的分析及设计方法;具备正确运用中小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数字系统的分析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如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应用、计算机接口技术和单片机原理与应用等课程打下牢固的硬件基础。
数字逻辑课程的特点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理论性比较强,涉及多方面的数理知识,而且每一个知识点都比较抽象,并且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具体的电路进行分析。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综合运用,能够学会设计一些典型的数字电路。但是目前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在教学方式上,很多教师以讲授的教学方式为主,将书本上现成的结论、公式和定理告诉学生,使学生不能主动地思考和探索;在教学效果上,学生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若干公式定理,在面对具体问题的时候,不知如何运用相应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1.2探究性教学的内涵
探究泛指一切努力解决问题,寻求答案的过程。它往往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教学中的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展开的学习活动,是教师在现实材料的基础上,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构建一个开放性的活动课程。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发现与创造,发展情感与态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3]。
探究性教学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探究的动机,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以增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从本质上看,它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教学活动,灵活创设情境,利用设疑抛砖引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助长学生探究行为的一种教学形式。即是利用探究思考使学生主动解疑的策略,并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独创和精
密的思考探究能力,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2数字逻辑课程的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能否在数字逻辑课堂中进行?这是实施探究教学所不能回避的问题。建构主义认识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建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问题解决是开展建构性认识或学习的有效过程,而科学探究正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因此探究性教学引入数字逻辑课程教学有坚实的理论基础。下面从三方面来说明数字逻辑课程的探究性教学。
2.1课堂教学中的探究
在探究型课堂中,应通过教学中问题展示的外因,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自觉思维的内因,恰当调节教学节奏,活跃教学气氛,生动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善教者必善问,怎样设疑,于何处设疑,往往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品质[2]。
在数字逻辑课程中,一个好的问题既要与数字逻辑的概念紧密相连,又要能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围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及实际系统工程设计将数字逻辑的内容有层次有重点地进行讲述,尽量采用与计算机有关的通俗例子。例如在第一章讲解数制及常用的编码的时候,我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我们输入到计算机中的内容在计算机中是以什么方式存储的?计算机是如何进行加减运算的?这些与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在讨论的过程中加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把这一章的重点二进制及补码运算在讨论的过程中给学生进行了讲解,使学生对重点内容加深了理解。
在讲解时序逻辑电路时,笔者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如何进行一个“数字钟的设计”。要求数字钟具有“时”、“分”、“秒”的十进制数字显示;小时计时以一昼夜为一个周期(即24进制),分和秒计时为60进制;具有校时功能,可在任何时刻将其调至标准时间或者指定时间。针对这个问题,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课余时间进行了设计,提出各种设计方案,这样既加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提出的具有典型性的设计方案对时序逻辑电路进行讲解,指出学生在设计中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同时着重介绍时序电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不偏重于讲解电路设计技巧,多讲计算机最基本的器件,如寄存器、计数器、序列检测器等,重点放在同步时序逻辑电路的讲解上,对异步时序逻辑电路仅作一般性的介绍。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利用探究思考使学生能够主动解疑,并配合课程,让学生有应用想象力的机会,培养学生独创和精密的思考探究能力。实践证明,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2.2实验教学中探究
在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注重纯理论知识的传授,如集成门电路与触发器、组合及时序逻辑电路等。面对抽象的没有任何物理含义的纯理论知识,学生不能在头脑中产生具体概念。因而面对实际任务,就不知该如何着手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大大加强了实践环节。
实验首先应立足于基本内容,选题、范围、难易程度应与课堂内容保持一致。这对于学生加深理解基本理论及后面的可编程器件有所帮助。在保证“基本”的前提下,实验教学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来组织实施。实验课题在选材上要突出应用性、体现趣味性和对各种知识的综合性。在安排上,将较大的设计任务,如“交通灯控制器”、“火灾报警系统”等实验只下达给学生具体技术要求,让学生在开放式实验室中自行设计、开发较复杂的逻辑电路,借助于开放式实验课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在实验环节中,我们教师会对相应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动手题目,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这些题目有的是针对一个知识点的专项题目,有的是针对一些知识点的综合运用,通过对这些动手题目的练习,使学生在“做中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3-4]。例如设计一个“数字抢答器”,具体做法是先给出实际问题、要求选用实验室现有的集成块,学生根
据所学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步骤,先根据实际问题要求列出真值表,然后用卡诺图化简,写出最简表达式,画出逻辑电路图,通过选件、连接电路调试完成设计任务,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这样的实验训练了学生用所学数字电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以后设计电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实验安排上,我们教师逐步从验证性实验转变为分析设计性实验, 改变了过去那种按照书本或说明书作简单观察的作法,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学生注意发现实验当中常见的问题并能解决这些问题。
在上述探究性实验课程中体现了从培养单纯知识型人才转变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贯彻了素质教育的精神,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加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3课程设计中探究
数字逻辑课程设计一般是计算机专业学生首次接触的课程设计,因此学生的热情比较高。在此情况下,教师所选课程设计题目既要全面利用所学知识,又要灵活、有层次。
在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中,可提倡放开型教学管理。在课程设计的选题上,更应强调放开思路、开拓创新,鼓励学生进行多途径思考,全方位构思,多选择设计方案。选题上,可用本课程知识进行设计,也可结合前修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设计,如:对于某一课程设计的题目,可在几种逻辑芯片中进行选择,针对不同芯片采用不同的电路结构。这样,一则可促使部分学习自觉性强、有开创性的学生,在不同设计途径、不同处理方法的设计选择中,更多地碰到问题,更多地进行综合思考、分析,得到更多的锻炼,提高分析
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其在经过不同处理方法比较分析后,对同一问题采用多种解决方法,激起学生开拓创新的欲望。二则可加深和拓宽课堂理论讲授的知识内容。这种情况下,题目的选择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老师指定的题目,具有代表性;另一种是学生感兴趣的题目,在得到老师的认可后,可以作为课程设计的题目。
在课程设计具体实施过程中,针对一些比较复杂的设计,团队训练也是一个主要方案[5]。团队组成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实验指导教师,二是学生自由组合的团队。实验指导教师主要承担知识的辅助指导任务,学生团队一般由5人左右组成,并选择一位作为组长。在团队成员能力差别比较大的情况下,我们教师会将设计任务进行分解,每个任务由相应的同学负责;在团队成员能力基本比较均匀的情况下,由成员先讨论任务实现方案,然后各自进行实现,进而选择最优方案在集体实现。例如,在进行“汽车尾灯控制电路”这个设计题目中,我们将学生分成几个团队,基础差一些的团队由指定教师进行辅导,将题目进行分解,由学生各自完成分解任务;对基础好的学生,由成员讨论设计方案并进行论证,选择最优方案进行设计。最终每个团队不仅完成开发项目,并且给出了各具特色的作品。
在课程设计中,学生能够更好的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并且在实践开发过程中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同时拓宽了视野,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3结语
数字逻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需要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实践证明,数字逻辑课程中使用探究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探究教学可以使得数字逻辑课程目标更好地实现,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切实体现了教学互动的思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韦斯特伯里.科学•课程与通识教育-施瓦布选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篇11
x
【摘要】本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提出采用合作学习与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模式组织教学,并对任务驱动、小组学习、经验交流、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的课程教学流程进行设计。
【关键词】合作学习网络教学资源大学计算机基础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一般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多媒体PPT授课+上机实验。然而,这种教学模式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为大班授课,入学新生对计算机操作的掌握程度深浅不一,因而多媒体PPT授课+上机实验的教学模式只能针对大多数程度相当的学生,而忽视了基础较好和较弱的学生,难以实现因材施教;其次,在多媒体PFF授课+上机实验的教学模式下,上机过程一般是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操作步骤机械地进行操作,学生缺少独立思考、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机会,缺少学习的内在动力;最后,多媒体PPT授课+上机实验的教学模式使得课程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且杂的问题更为突出。为了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一、合作学习与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足,如赫尔巴特教学模式过于强调教师对课堂和教学节奏的控制,缺少对学生的关注,这种模式的机械套用使课堂教学逐渐失去生机。又如,凯洛夫“五环节”强调三个中心,即以教师、教材及课堂教学为中心。其教学步骤为:组织教学一复习旧知识一讲授新内容一布置作业。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始终是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教学过程缺少活力。近年来,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出现了多种教学模式,如探究型、互动型、创造型、分层次型等,每种教学模式各有其特点。根据教学环境的差异,一门课程往往不能单一地、生硬地套用某一种模式,而应坚持教学模式多元化,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根据实际教学场景与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全面的提高。
随着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建构主义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逐渐成为多学科领域教学中的核心观念。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主张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合作学习具有自身的优势,正如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莱文所说,合作学习的构想是“如果学生互相讨论问题,那么他们更容易发现和理解复杂的概念”。此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契机。教学手段经历了由单一的黑板+粉笔到多媒体应用的转变,多媒体教案内容直观而且信息量丰富,是教师教学的得力助手。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以其开放性与共享性成为不同领域学科的教学工作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与效率的有力工具之一。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基于合作学习和网络平台的优势,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可采用合作学习与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模式。本文拟对合作学习与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并进行相应的教学模式设计。
二、教学模式设计
以下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办公软件部分的内容为例,对合作学习与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办公软件部分有4章内容,分别是“Word”、“Excel”、“PPT'以及“Ac—cess”。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学习完这部分内容后能够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进行文档的编排、电子表格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为了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按任务驱动一小组学习一经验交流一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的流程进行教学。如在指导学生对办公软件相关内容进行设计时,应按如下流程进行:
(一)任务驱动
教师应提出设计任务并进行分组。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或任务,一般要求学生所设计的主题鲜明;同时要求学生对完成作品的篇幅以及需要的功能用文档进行详细说明。其次,教师在对学生分组时,应采用“异质原则”混合编组方法。异质分组标准之一是使组内成员水平相当。在合作学习中,异质分组的优点在于: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兴趣爱好、性格以及性别的差异使小组内成员间的学习能够产生互补.可使组内成员共同提高与进步,同时也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与沟通的能力。小组人数一般为4人。
(二)小组学习
每个小组根据设计要求自选题目,然后进行小组内部分工。每个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素材搜集,然后排版和增添效果等。遇到难点问题应先通过小组内部彼此交流、网络查询以及查看帮助文件等方式独立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再请教师答疑。
(三)经验交流
每个小组推选1名同学进行作品讲解.主要介绍作品制作的特色、功能以及难点问题的解决经验等,促进小组间的彼此学习与交流。通过网络共享,每个小组可以欣赏与分享其他小组的作品与素材资源。教师对学生作品进行点评,同时小组间也应进行互相点评。
(四)网络教学资源利用
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通过在线练习模块帮助学生自学;通过答疑讨论模块与课程问卷模块开辟师生充分交流的空间。网络教学平台的优点是使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可随时进行学习与提问,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效果。此外,应在机房安装无纸化考试软件,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在线考试,由系统随机抽题并由学生独立完成,考试成绩仅作参考,用以发现学生学习的不足以及明确学生需要努力的方向。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推荐阅读:
大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研究论文07-01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与研究09-01
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06-26
大学计算机课程论文05-20
大学计算机网络10-1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05-20
大学计算机语言教学09-14
大学计算机教学反思09-08
大学城云空间计算机应用课程建设论文09-02
武汉大学计算机网络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