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共12篇)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篇1
当代计算机技术在飞速发展, 计算机应用近几年已经渗透和普及到我国的各行各业, 成为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有力工具。面对计算机使用日益普及的现实, 高等院校要想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使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就必须加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然而, 目前部分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还相当薄弱, 存在着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教育思想陈旧等弊端,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校和教师对此课程的重视不够。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其涉足计算机王国的“处女课”, 其学习的兴趣和学习得好坏对以后的发展和工作有直接影响。因此,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目前一些高校仍把其视为“副科”, 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老师不认真教, 学生不认真学。
第二, 教学方法不适当, 教学效率低。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科学, 计算机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操作性和实践性。但一些学校和教师还是把它等同于其他课程, 教学与上机 (学校称为“实验课”) 分开, 教师还是按传统的方法备课、授课, 在讲台上讲一些本来非常理论的“操作命令”, 学生在课堂上云里雾里地想象如何操作, 把非常简单的操作知识给抽象化了;上机时, 学生遵照老师布置的上机作业机械地完成交代的任务。凡此种种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受到了限制。
第三, 教学安排不合理, 以我们学校为例, 理论课时40学时, 而上机课时只有18学时, 考试方式守旧, 考题设计不合理。笔试的比重偏大, 上机考试的比重偏小, 导致重理论, 轻实践, 培养出的学生高分低能, 不能适应工作需要。
第四, 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有些来自城市的学生在高中都学过计算机基础课程, 会用Office等软件, 而来自农村的同学没有学过电脑, 有些同学根本没有见过电脑。因此, 应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改革。
首先, 学校和教师应当提高认识, 把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放在同专业课同等的位置。在当今社会, 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 在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的同时, 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因此, 只有学校和教师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放在同专业课同等的位置上, 老师才能教好, 学生才能学好。
其次, 要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传播, 高校教师的教育思想获得了很大的解放。但是, 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所具有的不同于一般课程的特点, 传统的教育思想在该课程的教学上具有较大的不适应性, 要提高该课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 教育思想必须首先更新。
第一, 作为教师应该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能象传统的教学观念那样, 把教学主要任务放在系统传授知识, 而应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启发学生, 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地去学习。只有这样, 才能使学生真正能学有所获、劳有所得。
第二, 教师要不断提高创新的意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新生学科, 其内容也在以加速度的态势不断更新与发展。因此, 教师必须时刻更新观念, 在不断发展与丰富自身知识的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求新、求实, 逐渐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三, 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好的教育思想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好的教学方法。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 目前一些高校在教学方法上还比较落后, 突出表现为教学方法同该课程的特点不相适应。课程的特点不同, 运用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也不同, 只不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特点更加突出。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 要教授好该门课程, 教师在授课时应当摈弃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 采取以学生为中心、授课上机合二为一的全新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解惑”, “授业”处于辅助地位。教师对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内容进行现场演示和讲解, 学生同时可能跟随老师的步骤操作;对一般性的知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按照教材安排自己学习、自己演示、主动掌握, 学生有疑难问题教师现场解答, 共性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统一演示、重点讲解。这样, 教材上抽象的文字和教师枯燥的讲解变得看得见、摸得着, 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独自掌握知识的成就感,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四、逐步实现无纸化考试方式无纸化考试模式是当前计算机考试的首选方式, 无纸化考试不仅能够测试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和使用Word、Excle、PowerPoint等软件的能力, 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目前的教育方式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其作用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更为显著。通过无纸化考试, 不仅能考核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情况, 而且能考验学生计算机的操作能力, 做到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效果, 克服传统死记硬背的弊端, 考核学生的真实水平, 有效地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同时操作计算机会增加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无纸化考试系统题库庞大, 覆盖面广, 这势必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行无纸化考试, 考卷不再局限于以往的A、B卷, 考题涉及该课程的方方面面, 避免学生只注重某部分知识的学习, 强化了学生对课程的全面理解。由于试题的随机性, 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为不同的学生抽取的试题不相同, 这样考试作弊现象就会被杜绝, 使每个学生所完成的试卷都能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 进而会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纸化考试模式提供机器阅卷功能, 不仅能准确、公正地进行阅卷, 而且减轻了教师在阅卷方面的工作量, 教师能迅速掌握学生的成绩和各种汇总数据, 便于教师更好地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五、针对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采用在开课前先进行摸底考试, 摸底考试成绩优良者可以免修该课程。这样就减少了资源的浪费, 使学生的程度基本保持一致有利于教学。
总之, 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全面改革, 积极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调动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全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为以后各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 是大学生接触计算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的第一步。但目前一些高校对该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 教学思想、方法、手段落后, 难以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本文针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论述如何改善和加强该课程的教学。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卢莉.谈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教学改革呼兰师专学报2002.9 (83) .
[2]方芳.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及传统教学的再认识[J].中国电化教育, 2001, (7) .
[3]黄菊, 王红梅: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篇2
一、层次与学制:本科,四年制(含五年制)
二、教学时数:56学时/68学时,一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开设;周学时:4
三、适用专业:全院各专业
四、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公共必修课程,是大学各专业计算机教育中第一层次的课程,是当代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以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五、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学生通过学习该门课程,能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掌握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及Internet的基本操作,了解多媒体的应用和网络的基本知识,以及数据库和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
(一)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二)掌握计算机中的数制与编码。
(三)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
(四)熟练掌握Word文档的建立、编辑和排版等基本操作。
(五)熟练掌握Excel工作簿的创建、工作表的编辑和数据分析等基本操作。
(六)熟练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
(七)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应用。
(八)了解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熟练掌握Internet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操作。
(九)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简单应用。
(十)了解程序设计的思想和基本方法。
六、教学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主要内容: 计算机的概念、历史、发展、应用;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计算机中的数制转换、数据表示与信息编码。学时分配: 4学时(理论)第2章
计算机系统
主要内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各部件功能及主要性能指标;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系统软件的概念(操作系统、实用工具程序、语言处理程序),应用软件的概念。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第二学期4学时(理论)第3章
操作系统概述
主要内容:Windows界面及基本操作;利用Windows进行文件管理、程序管理、磁盘管理、用户管理、系统管理。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4学时(实践)/第二学期6学时(实践)第4章 字处理软件
主要内容:Word工作界面及文件的基本操作;文字的录入和编辑;文档的格式设置和排版;表 格的制作和处理;对文档进行图文混排;打印输出及其它功能。学时分配:第一学期14学时(实践)/第二学期16学时(实践)第5章
电子表格软件
主要内容:Excel工作界面及文件的基本操作;数据的输入和编辑;工作表的格式设置;公式和函数的使用;图表的制作;数据分析;工作表的打印输出。学时分配:第一学期12学时(实践)/第二学期14学时(实践)第6章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主要内容:PowerPoint工作界面;演示文稿的基本制作;在演示文稿中加入各种对象;对幻灯片进行格式设置;幻灯片动画效果;设置幻灯片切换方式和交互功能;演示文稿的放映、打包、打印。
学时分配:6学时(实践)第7章
计算机网络与网络安全
主要内容: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及数据通信基础;局域网的基本组成和组网技术;Internet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网络安全基本常识。学时分配:2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第8章
数据库基础
主要内容:数据库相关基本概念;利用Access完成数据库的建立、修改、查询等基本操作。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2学时(实践)/第二学期2学时(理论)+4学时(实践)第9章
多媒体技术基础
主要内容:多媒体基础知识;图像处理基础;声音处理基础;动画处理基础;视频处理基础;与多媒体相关的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
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第二学期3学时(理论)第10章
程序设计基础
主要内容: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与算法结构;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学时分配:第一学期2学时(理论)/第二学期3学时(理论)
七、作业设计
要求教师根据课堂内容,结合教材,配套相应的实验指导书,统一布置4次实践性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独立完成。教师要对每次的作业进行批改并有记录,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主要依据。
八、教学策略
(一)精讲多练,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启发、互动、实践”为主线的教学方法,计算机课程全部在机房授课,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化教学模式,根据课程需要可以“边讲解、边操作、边辅导、边练习”,注重实例引导,任务驱动,讲练结合。
(二)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熟练运用各项计算机操作技术的同时,也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针对不同专业设定对口的相关课程体系,提高专业能力。
(三)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及时分发教学文件,随时监控学生的上课情况,同时利用局域网和校园网上交作业;教师随时在学生中走动,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监督学生听课,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整个机房上课过程实现多媒体和局域网的网络化教学。
(四)加大学生课后自由上机练习力度。学生对计算机掌握的熟练程度还需要课后学生自己自由练习。为学生全天开放免费机房,教师对后进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
(五)积极开展课外活动。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不能只局限于课内的辅导,还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竞赛等,以便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九、考核方式
(一)考试课,上机考核,由计算机在题库中随机抽题,计算机自动阅卷并给出成绩。
(二)试题类型:选择题 + 中、英文打字 + 操作题(包括Word,Excel,PowerPoint)。
(三)成绩比例:满分100分,平时成绩30% + 期末成绩70%。
(四)平时成绩的评定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打字情况、测验情况、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综合表现而定。
(五)命题原则:结合课堂内容,重点突出,难易得当,重在考察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十、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何桥主编,高教出版社,一般教材。
参考书:《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与习题集》,尹相
一、王北星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
《办公软件应用试题汇编》,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计算机委员会,红旗出版社。
十一、质量标准
(一)修完本课程的学生,英文打字120字母/分钟,中文打字30汉字/分钟。
(二)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完成各类文档的排版、数据的管理、幻灯片的制作等。
(三)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能够熟练的浏览网页、下载和上传文件等。
(四)学生能够使用数据库管理软件完成简单的信息管理。
(五)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
十二、教材的删减与增补
根据授课内容的知识点、重点和难点对每章的课后部分习题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同时适当的增补了上机操作实验。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理念探究 篇3
【关键词】MOOC 多元化 计算思维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35-02
一、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新生入校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是培养信息社会中各专业学生所必备的计算机素养的基础课。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最终目的是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后续计算机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自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入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些理念、技术和方法,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使他们能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利用计算机,为将来利用计算机来解决专业问题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课程研究的背景
不少家庭的孩子还未入学前就已经对电脑、智能手机、IPad并不陌生,小学和中学阶段都学习一些常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入门知识。大学新生已经具备一定计算机素养,我们的课程应着眼于更好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思维能力,所说的信息素养是以计算机素养为基础,不仅包括对计算机的硬件、软件及数据库技术的学习与掌握,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能力,还注重对信息的查找、分析与评价,信息的存储、表达与交流,是一种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各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目前教学方式一般局限于在多媒体教室与机房进行教学,各自24学时。本课程目前主要教学内容是:计算机与信息社会,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及WINDOWS 7,常用办公软件使用,网络基础知识,网络技术基础操作,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等。 通过比较全面、概括性地讲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和重要概念,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了解计算机的硬件结构与组成原理,了解操作系统的功能与其中一些重要概念,了解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等技术的应用领域、基本概念和相关技术,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技能和应用能力。
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16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白皮书中指出:教学内容将围绕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目标进行重组;实施方案将结合不同高校的定位呈现多样化形态;教学手段适应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的挑战和机遇;教学成效评测将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更为准确与科学。课程变化:“软件工具操作为主”改变为“综合考虑思维能力培养、学科知识传授和应用技能训练三者之间的关系”,即围绕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这里的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
三、课程改革探究
1.教学内容改革
为了更好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在现有章节内容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两部分内容:
1)IT新技术与计算机素质教育
知识点: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计算文化,计算科学,计算思维,计算机职业道德。
2)算法的概念与基础
知识点:算法的一般概念,流程图,穷举法、回溯法和递归法,算法的复杂性;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方法,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本结构演示。
2.多元化教学资源建设
多元化教学资源,是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综合化、多维度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应为“文字教材-学习辅助光盘-网络学习平台-技能实训平台”四位一体的呈现方式。建立一个基于多元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给学生一个校内、校外自主学习的优秀环境,协调课内教学与优秀资源库之间的关系,使目标明确化,把教学任务完善化,可以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多元化教学资源建设的主要建设内容:
1)建设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库。教学视频、课件及课外拓展知识,分类放入库里,学生可以通过Web页访问本库,共享优秀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2)构建交互性课程教学平台。学生通过这个平台及时和教师进行学习上的交流,更好辅助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3)更新建设。目的是提供给学生更完善的知识体系,更好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
4)在线测评:对学生各单元学习水平进行阶段性测试并记录成绩。
5)考试指导:对学生单元测试、期末考试及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方面给予一定指导。
6)作业管理:支持作业在线发布、在线批改、在线统计。
7)签到系统:上线学生的签到。
8)开放式实验室管理:是对学校课余闲置计算机的使用,利用此共享平台,可以让学生进行网上机房上机的预约、学习时间上的管理。
3.MOOC建设
MOOC就是网络公开课的意思,根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的增加,各章节的教学课时也会相应调整,在课时有限情况下,建议Office部分的学习用MOOC形式进行,这样也更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目前Office部分的教学采用的是多媒体教室和机房教学相结合,Office部分的教学与实践占用大量学时,在16学时左右,学生在课堂学习与机房实践之间有一定时间的脱节,在知识的巩固环节上有些欠缺。鉴于Office是适用性强、应用面广、操作性强的特点,取消其多媒体教室的教学量,改用MOOC学习。把基本文字及素材提供给学生,提供机房2次实验已能满足。
MOOC可以实现教学范围大、学生多、教师大范围的影响力,增强课堂教学的交流与互动,是一个开放的互动学习空间。学习在网上进行,教师和学生处于空间分离状态,那么师生在公开的论坛进行讨论探究时具有开放的心态,坦然接受批评或质疑。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地点进行学习。MOOC开展要求如下:
1)MOOC内容:提供Office部分完整课程,包括课堂教学的所有元素,选课、听课、课上讨论、课后阅读作业、单元测试等。短小教学视频,一般以7分钟左右为宜;视频中教师直面镜头,构建一对一氛围;每段视频是轻质的教学片,画面美观度好、清晰度高、音质好,并可以穿插运用多种媒体,信息量更丰富,也更生动有趣。
2)模块教学:每个教学单元由若干个模块组成,包括多个知识点视频、阅读材料、问答、作业、讨论等。
3)严格的流程控制:严格按规定的流程学习,不允许随意选择章节,必须在保证前一章节作业完成、单元测试过关情况下,方可进入下一章节的学习。
4)视频中穿插课堂提问,每堂课后有随堂作业,按章节进行阶段性测验。
5)重视及时反馈:课间问答需要及时给出答案,如果在随后的视频中有解释更佳。作业为教师提供素材后做的Office部分操作实验。每个阶段性测验分客观题和操作题两部分,系统自动评分后自动给出每道题的解答,并说明讲课中的具体位置以方便学生再次学习。教师也可以开辟专门的版块或论坛主题,对常见错误给出进一步的指导。教师对学生普遍易错的知识点进行反思,不断修改完善教案,力争测评达到95%以上的通过率。
参考文献:
[1]谭浩强.面向计算机应用与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4(7).
[2]丁伟,教学改革动态初探——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为中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8).
[3]张素红.慕课时代大学新型“教”与“学”教学实践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8).
[4]龚晖,储节磊等.“慕课”八问[J].中国大学教育,2016(3).
作者简介: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篇4
《大学计算机基础》总学时为64学时, 其中课堂教学32学时, 上机实验32学时。授课对象为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和专科生, 课程类别为公共基础课, 先修课程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首先, 学生在认识上存在误区。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基础”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 不愿意投入太多精力去学习, 认为会用计算机上网、娱乐就可以了。其次, 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只对本科和专科进行不同教学内容的安排, 没有针对不同的专业的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材缺乏解决专业问题的案例, 学生很少学到与本专业有关的计算机知识。最后,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客观上学生的基础差异也很大。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 他们高中就学习了《计算机基础》这门课, 并且内容有很多与大学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重复。而一些落后地区的学生还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这样就造成了入学时,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
3 教学定位分析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内容, 计算机不仅是一种工具, 而且计算机学科还有一种独特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应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1]: (1) 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 (2) 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 (4) 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因此,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培养学生成为适应信息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人才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本课程共8章, 课程的重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office 2003。课程的难点是:计算机数制与转换, 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功能, 网络协议。
教师用通俗的实例和多媒体进行讲解, 同时理论联系实际, 观察和分析实例。增添网上学习资料、加强上机辅导和答疑, 让学生通过上机实践来理解。鼓励和引导同学通过互联网学习, 从而激发创造力、想象力, 从实践中理解并掌握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实践环节极为重要,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验学时与讲课学时之比为1∶1。
4 教学条件分析
在授课环境方面, 我们采用多媒体大屏幕授课, 授课用计算机都能上网, 同时配有白板, 以便书写方便;教师上课采用自行制作的电子课件, 并配有授课的各种软件, 因此软件和硬件都能满足上课要求。
在实验教学方面, 我校的计算中心机房设备配置完好, 2011年新配置400台计算机已经投入使用, 上机学习用的各种软件齐全, 完全可以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未来设想是实现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处理和制作。
5 教学实施设计
(1) 直观授课方法。目前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教师+多媒体教室”的教学方式。由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信息量大, 知识更新快, 我们使用“计算机+大屏幕投影”的多媒体授课方式,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操作过程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种方式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 教学效果直观, 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但该方法也带来一些问题, 如上课信息量大, 同学不易记笔记。为了便于学生学习, 我们利用课程网站, 并将课件和教学文件等放在网上, 供学生下载, 弥补了多媒体授课方式的不足。 (2) 在课堂教学中, 引入灵活的教学方法, 互动式、启发式和引导式教学, 充分激发学生求知的潜能和学习的主体作用。例如教师选取某些适合的章节 (如计算机的输出设备) 在课前组织学生分组预习。同学们自行分工, 利用网络收集资料, 然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 用PowerPoint制作出课件, 每组选出代表, 在课堂上进行讲解,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学生通过教师所给予的评价和指导意见, 可以调节自己的学习, 启发自己的思维;而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沟通, 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需求, 发现和掌握学生的情感和技能水平, 为下一步教学和管理提供依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经过这种锻炼, 学生的综合素质会获得进一步的提高。 (3) 在实验教学中, 我们设计一些综合应用性实验,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做, 尤其是有一定基础的学生, 学习的重点应放在这一层次的综合实验练习上, 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这种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能力, 让学生独立、系统地掌握软件的使用。学期末, 布置一个研究与创新型实验,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竞赛, 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与创新意识。 (4) 完善教学网站建设。本课程在我校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开设了教学网站, 提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PPT课件、上机实验指导以及一些网络资源的链接等。学生可以登陆网站下载学习资料, 使用信箱完成作业的下载上传, 教师可以进行作业批改、网上答疑等。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 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 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网络教学促进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 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对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协作能力、知识学习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训练作用。
6 教学评价设计
总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
平时成绩满分100分, 教师将课堂提问、日常小考、阶段测试以及和实验作业相结合, 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给出学生的平日成绩。其中, 出勤30分, 实验作业40分, 其它 (包括课堂提问、日常小考、阶段测试等) 30分。
期末成绩满分100分, 考试在万维全自动网络考试系统上进行, 试卷由考试系统随机抽取, 考试结束后系统自动评分。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和操作题。客观的基础知识和主观的实践操作均在计算机上进行。这种考试方式真正实现了教考分离, 真实地考出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水平, 能较全面地反映出教学效果, 并可为以后改进教学提供参考。
7 结语
总之, 通过授课、上机实验与教学网站的紧密结合, 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 学生将具备熟练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及在网络环境下熟练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当今,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要认真研究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改进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研制丰富的教学案例, 不断学习, 勇于实践, 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水平, 为国家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教学定位和教学条件, 探讨适合现阶段教学特点的教学设计模式和实施过程。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九校联盟 (C9) 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9) .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篇5
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本文针对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分层次教学、教学方法等几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进方法,主要是完善教学内容、实行分模块教学、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改进考核方式、加强师资培训等.
作 者:杨波 许海成 作者单位:红河学院 云南蒙自 661100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 英文刊名:NEW WEST 年,卷(期):2009 “”(12) 分类号:G64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篇6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8-02
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针对所有的学生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它不分专业,旨在培养所有的学生拥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能力,能够利用计算机解决自己专业内的一些知识问题。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多元化已经成为一个发展趋势,所以学生如果能够利用好计算机,就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到最新的知识,这样学校就能够教育出一批更具有竞争能力的人才。这才是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最初目的。
一、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本情况和出现的一些问题
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对于所有的高校来说,都是一门公共课程,是把传授学生信息技术基础作为初衷的教学课程。它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的基础知识、系统和基本的办公自动化软件知识,还有一些多媒体知识和网络知识等等,覆盖的范围比较广,但是并不是很深。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它基本上涉及了计算机的方方面面;但是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它的基础知识就好像一把打开计算机课程的钥匙,对以后的深入学习至关重要。[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专业知识的需求更为明显,高校相应地也加大了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一些公共课程进行压缩,所以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一方面由于学习时间少,学不到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由于自身的不够重视也对课程的学习发生忽略,加上不同地区的发展程度不同,现在的初级教育中都已经开展计算机基础的课程,同时一个地区学校相应的师资设备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最终造成了高校的学生自身的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因此,种种因素导致计算机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①在课程的最初阶段,师生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难”!老师难教,学生也难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范围太广,知识点太过零碎”。②在课堂上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屑于学习,而一些学生则学不会的现象,原因是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
二、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的具体的教学与实践
(1)计算机的进步和科技知识的高速发展,学生的素质也在不断的提升,这对于老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需要老师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来扩充自己,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素质水平,让自己能够跟得上时代的步法,听得懂学生的语言。因此老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就要查找一些新的知识为课堂做准备,同时老师也要不断地学习一些先进的计算机领域的知识,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变自己的课堂教学手段,以最高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比如说,老师在讲解一些关于计算机网络和程序方面的知识的时候,课本上大多都是一些理论性的知识,而且课程的内容量很大,学起来枯燥无味。这个时候,老师就要发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学生讲解一些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同时还要利用自己的教学经验,适当地加一些课堂调控的手段。例如:一次在听课的过程中,有一个老师在对学生解释网络域名时将其比作一个人的名字,但是IP地址的解释则是一个人的电话号码,两者之间相互匹配,上网就是把域名转换成相应的IP地址,就好像打电话的时候,找到名字对应的电话号码进行拨打,通信的发生是因为号码,而与名字无关。这样,学生就能够形象化地理解了域名和IP地址。[2]
(2)计算机基础的任课老师要在教课之前了解自己学生的专业情况,并依照学生的专业特性实施“因材施教”,让不同的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有所偏重。就好比一些计算机类的专业,比如电子、电信等等,还有一些非计算机类的专业,但是多少涉及到一些编程类的学科,比如说心理学、机械制造等等,其中计算机基础课程后面的操作系统部分的内容对以后学生的C语言课程、汇编语言课程和单片机课程都有一定的关联,所以在这一部分就一定要给学生仔细讲,同时还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课的需求进行学习;但是比如说我所带的班级中有化工,材料以及一些文科类的专业,针对这些专业在这一章节的教课中,就不能按照电子信息专业学生的要求来对待他们了。[3]另外,关于技术方面的知识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当知识以铅字的形式出现它本身就落后了,所以,作为老师,不能够仅仅按部就班地按照课本对学生讲课,这样就会浪费学生的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老师应该充分地利用好网络,及时地给学生补充一些相关的先进的知识,这样就能体现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前途的先进性。
(3)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来说,它应该是一门实践很重要的课程。结合以前毕业的学生反应的具体情况可知,在实际的工作中,计算机基础的知识应用的是比较广泛的。但是,当学生被问起会与不会的时候,学生往往就是眼高手低,缺乏实践。究其原因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是对照着课本,按照步骤进行操作,感觉十分简单,但是真正工作后,好多东西不是忘了,就是记得乱七八糟的,因此主要的还是上机实践。同时,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要加强对上机实践的考核,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能够真正地重视起这门课程。
(4)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的特点,范围广,知识点多,同时又是公共课,所以课时安排就相对来说比较少。因此,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为了能够加快课堂进程而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这样速度虽然达到了,但是好多时候,学生的思维往往是跟不上老师的速度的,而且老师的讲课也只是机械的讲课,缺少课堂的激情,所以学生很容易感到厌烦。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老师的进程,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没劲儿。因此,这个时候老师就要适当的加一些课堂调控的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老师也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依照课堂知识的内容,适当地添加一些声音、图片等等的因素在课堂中,一方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比如说,老师在讲解Excel表格的具体操作的时候,可以预先制作一份求职简历让学生看看,然后在讲解的过程中配合操作,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是十分集中的。还有老师讲解PPT的时候,可以首先播放几张比较优美的PPT,这样一方面调节了课堂气氛,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兴趣。[4]
(5)除了上述的具体方法外,老师还可以利用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学科的穿插讲课,充分地体现计算机的广泛应用。还有,改革考试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精力等等。随着科技的发展,高校中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从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学生未来知识的学习,更关系着一些深入性人才的培养。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实践还有很多的不足需要改变,我们一方面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和其它的高校进行交流、学习,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自身特点,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努力创新,培养高知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宝军.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
[2]吴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部分问题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7,(8).
[3]范彬.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08(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篇7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入学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 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 为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计算机应用人才,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们一直致力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通过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分析和研究, 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大学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践活动。
1 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
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本课程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教学, 为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解, 授课教师采用讨论式教学与任务驱动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理论课根据课程内容积极进行讨论式及案例教学, 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实验课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 学生带着任务操作, 学习目的明确。在实际教学中, 对教学大纲、教案讲稿及授课计划进行了细分, 均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 内容更具体, 更具针对性。例如理论讲稿内容增加了案例,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 积极参与教学讨论, 使教师做为课堂的主导,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实验讲稿对实验任务进行了详细说明, 实验课学生任务明确,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增强, 不在纠结学习本门课程有什么用, 思考的重点是怎么把这门课学好。
2 实验学时大幅度增加
按照现行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计划, 本门课程总学时60学时, 分为理论课、实验课教学, 传统教学方式为理论课与实验课学时分配为1:1。教学改革实施后, 理论学时为20学时, 实验学时增加为40学时。实验学时的增加, 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学生的实验操作任务大部分都能按时完成, 实验报告书写完整, 电子作业完成质量很高, 并且有一定程度的自我创造。在所有的电子作业中, 学生的Word文档及PPT演示文稿作业尤为出色。例如, PPT演示文稿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PPT文件的建立, 保存方法; (2) 掌握对象 (图片、文字、音频和视频) 的添加方法; (3) 掌握动画的设置方法和幻灯片的切换方法; (4) 掌握超链接的使用; (5) 掌握幻灯片设计和幻灯片版式的应用。通过学生的电子作品检查, 实验基本要求都实现, 演示文稿放映时有幻灯片切换效果, 有动画效果, 很精美。另外该生创造性地添加了GIF格式的动画图片和自选图形, 进一步美化了幻灯片。理论课前用20分钟演示学生作业, 同学生一起给出客观评价, 学习优点, 弥补不足,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的积极性增强。
3 分层次教学
目前, 虽然计算机基础教学已从原来的大学起步过渡到中小学为起点, 但刚进入大学校园的新生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对计算机了解甚少, 甚至还有的学生没摸过计算机, 属于零起点学生。本课程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及计算机基础掌握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理论分文、理、艺体三个教学层次。文科及艺体开设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 理科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实际教学中, 因为艺体学生的特殊性, 对其进行基本操作知识讲授。实验教学由理论教师在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将学生分成有一定基础和没有基础的两部分, 将实验课由理论课的大班额教学采用分层次方法分为两个小班, 由两个实验教师进行指导。实验教学中实验任务的设置由易到难, 首先要求完成较容易的任务, 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及时间安排有选择的完成较难的任务。
实验学时的增加及分层次小班额授课, 学生学习热情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明显增强, 结合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学生制作的Word作业, Power Point作业, 从质量及美感各个方面均有大幅提高。
4 分模块教学, 分阶段考核
模块化教学是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也是我院大学基础课程教学的特色所在。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分为六大模块: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制作、演示文稿制作、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每一模块教学完成后, 随堂进行考核, 采用上机考试, 在线阅卷, 学生当场可知道成绩, 60分合格, 不及格者继续强化该部分训练, 另行考核。期末考核式方式为上机考试, 学生不用再死记硬背, 而是需要对所学内容熟练操作,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 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也提升了学生未来就业竞争力。
5 教学模式网络化,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本课程教学模式采用传统教材、网络课件、网上资源三大资源为基础, 以网络课程为补充、课堂教学和网络课程结合、网络课程自学为主体等多种教学模式, 达到整体优化教学, 充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提高教学质量, 增强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充分利用电子邮箱、学院网络教学平台、学院教务管理系统、聊天软件等等现有的交互式信息平台, 与学生实现随时随地沟通, 实现了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解决了过去只有上课才能见到老师的问题, 实现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使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良师还是学生的益友。
教学模式改革之后, 经常有学生对现有知识内容进行扩展, 向老师询问一些本课内容之外的问题, 例如, “如何做PPT特效”, 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扩充知识储备, 迎接未来一个又一个挑战。
6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改革
让学生学习好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 需要教师、学生及教材的三方配合才能实现最好。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是教师教学的依据, 学生学习的依据。通过多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实践工作发现, 传统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内容偏重于理论的教学, 而在实践方面过于肤浅并且缺少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内容, 所以学生在学习过后并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应用的乐趣, 另外学生个体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和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也是因人而异的。为了使教材能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能体现和发挥出学生的能力和特长, 达到学以致用, 会学会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部的老师, 根据多年一线教学经验, 及目前学生实验课状况和学生目前学习情况, 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调研, 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 对教学过程中教案进行整理, 编写了一系列教材,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教程》、《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实践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教程》。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与《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结合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要求设置, 凸显项目教学、任务教学、主题教学、案例教学。《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教材立足于计算机公共课程, 理论联系实际, 简明扼要, 层次分明;《Visual Fox Pro程序设计实践教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量实际操作任务, 让学生由浅入深, 一步一步操作,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教材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教学方式;《C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教程》教材中的上机实训题型丰富, 且来自实际生活, 有利于培养学生编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材投入使用后, 深受教师及学生的好评。
新教材加强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培养, 突出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 注重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编程思想, 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 力求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操作、程序设计教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促进学生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 真正起到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被国内很多高校采用。
7 实践教学中引入教育心理学
目前, 大学生均为90后, 彰显各性的年代, 在实际授课中, 授课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并将教育心理学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实现教与学过程的最大化。例如, 在实验教学中引入教育心理学的社会助长现象, 鼓励学生主动帮助其他遇到操作难题的同学。在实际授课中, 有的同学性格开朗, 极其主动要求:“老师, 我会, 我告诉他”;分模块教学中, 每一模块测试结束后, 学生有喜有忧, 及时引入教育心理学正确引导学生加强后续内容的学习, 学生都能端正学习态度, 认真听课, 按要求完成后续实验操作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 操作实践, 更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教育心理学的渗透以及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了学习效率, 并在最大程度上体现“学以致用”的教育宗旨, 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 最终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协作。
参考文献
[1]宋丽, 吴玉华, 蔡丽艳.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7) .
[2]李树平, 赵杰.基于任务驱动的探究性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J].职教论坛, 2010 (6) .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析 篇8
1.1 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内容则多年不变, 而当前社会信息技术在飞速发展, 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陈旧, 而生活中的已经是信息更新后的技术, 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1.2 实践操作内容枯燥
学生的上机练习内容, 通常都是固定的几道题目, 学生习惯性完成任务似地做完作业并上交, 不会再自己去主动多做练习。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从不断的操作中获取经验。如果只是简单几道题的话, 对计算机的认识只会停留在最基本的操作层面, 以后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 也难以解决。
当前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计算机技能的需求越来越有针对性, 虽然高校学生通过学习已经有使用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 但缺乏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能力。
1.3 教学模式的单一
虽然有“投影机+大屏幕”现代教育工具, 但大多数的老师都是传统“老师讲解学生听”的教学方式, 这种填鸭式的教学, 没有给留学生时间去思考, 和传统的黑板教学没有本质的区别, 无法激发学生的热情。她们在上课时也许能基本掌握讲解的内容, 但下课之后没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让其主动复习的话, 很容易淡忘掉学过的知识。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
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方案
2.1 立体化教材建设
我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 都是由我校工作在教学一线的, 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编写教材经验的教师团队自己编写, 根据女大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特点, 将当前信息技术的最新内容、专业应用、研究方向、专业的发展和未来融入到教材中去。从认知规律入手, 编排教学内容, 针对工程应用需要, 构建课程体系。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立体化教材建设、使用、更新、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开发规范。软件的更新也随时适应时代的发展。学生在课堂上的学到的东西, 可以马上有效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增加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也提高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2.2 开发立体教学包
教学包中包括课程方案、学习指导、电子教案、教学素材资料库及试题库系统等, 以适应不同专业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融合多种媒体方式, 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增强了学习的目标性。将理论知识与实用应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加意识。建设完善的习题库, 以经典测试理论为基础, 以任务驱动试的形式:以学生为中心, 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方式, 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 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 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 进行主动探索和互相协作地去学习。学生每做完一套题, 就完成了一整套的任务。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在工作中提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采用课堂讨论式的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课前设置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 作为课堂的导向, 以学生对问题的看法疑问为主题进行讨论, 教师给予参考观点, 再进行详细的讲解。如讲解word内容时, 可以问学生平时什么情况下需要打字, 学生讨论完之后, 再问什么时候情况直接打字不需要过多修饰;而什么情况下打字之后还需要各种各样的排版效果, 看起来更加正规;什么情况下打字之后还需要看起来更加美观;当对敲出的文字有更高要求的时候必须要一个更加专业的文字编辑软件, 从而引出word, 再详细讲解每种情况下需要用到的具体操作。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锻炼学生的发散性计算思维, 还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2.4 构建网络课程交流服务平台
除了课堂上的教授, 课下的学习交流也非常重要, 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是当今的一个重要趋势, 因此我们构建一个网络课程交流平台, 将电子课件、素材、资料库、习题库和工具软件都上传到该平台上供学生参考学习, 在平台上定期组织学生在线交流和答疑。这种方式老师和学生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进行网络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构建网络课程交流平台, 学生更愿意主动地去交流和学习,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3 结语
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的普及化, 计算机基础教育作为培养各个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础课程, 其教学改革也是势在必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者都是这一改革的践行者, 要总结经验, 与时俱进, 培养大学生利用计算思维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让立体化的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杰.《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研究与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浅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篇9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基础课, 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素质和水平, 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为学生将来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
1.1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我国近几年加快了对广大中小学生的计算机启蒙教育, 同时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 大部分家庭都有了自己的电脑, 现在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 就已经对计算机有了基本了解, 具有初步应用能力, 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接触计算机比较少, 计算机应用水平较低。新生入学时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这就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用统一的教学计划和固定的教学内容去教学, 就会直接挫伤一部分对计算机比较了解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打击另外一部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其结果是, 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讲课上, 而教学效果却并不满意, 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1.2 课程内容更新快、知识范围广、知识点多
众所周知, 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频繁, 因此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适应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课程内容体系, 配套教材应及时更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一般包括: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操作系统基础、Office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网页制作、多媒体技术及常见软件应用、信息安全、程序设计语言等。涉及的知识范围广, 知识点多。
1.3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与专业结合不紧密
如今, 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各个领域又对计算机知识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但现在很多高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上还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继续按照统一的标准来安排教学内容, 与学生的专业基本没有结合点, 使得学生所学的计算机知识与自己专业的需求不相符, 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
1.4 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 教学过程中忽略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 教学中普遍更加重视理论, 而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加之教学内容陈旧, 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 无法吸引学生, 所以面对现有教材, 学生多多少少会觉得缺乏挑战性, 进而就没有了学习兴趣。而我们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点应该放在不断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素质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而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一些简单的理论和使用一些流行软件或某种计算机语言的初步知识。
2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改革的分析与研究
为解决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
2.1 实行“1+x”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1”指的是所有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修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 旨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x”指的是结合各专业培养目标及实际需要, 开设的计算机课程, 目前我校开设的“x”课程有:针对新闻传播学院和艺术学院的特点开设了《图像处理与广告》、《三维设计》、《视频处理与广告》、《网页制作》、《Flash动画制作》等课程, 针对商学院的特点开设了《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等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需求及自己的爱好选修“x”中的有关课程。该教学模式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X”课程与相关专业的关联程度。
2.2 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 采取分层次教学, 因材施教
目前我校新生入学时, 统一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摸底测试, 测试内容以计算机基本应用知识为主, 采用上机操作。我们根据测试结果及专业特点, 将学生分成基础班和提高班。基础班的学生要求必须修读《大学计算机课程》, 在此基础上才可以选修“X课程”;而提高班学生可直接选修“x”课程, 不需要修读《大学计算机课程》。针对计算机基础不同的学生采用分层次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既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又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3 科学选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材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教材编写耗时耗力, 教材内容往往得不到及时更新。我们在教学中, 一是科学选择教材, 尽可能使用最新版的优秀教材。二是不断更新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 我们要求教师上课不能仅仅依靠纸质教材, 还要选择各种电子资源和网络学习平台等, 丰富教学内容, 有效地克服教材的单一性,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主动性、能动性, 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同时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4 教学方法多样化, 激发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 要不断创新计算机教学方法, 从而改变传统的“屏幕+讲解”的教学模式, 改变以教师为中心,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现况。我们树立了“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把学生作为计算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的自主学习, 让学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主动建立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握好学生的专业特点, 结合专业知识及需求, 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 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情况, 同时与各学院的专业老师进行交流, 了解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情况, 力求做到计算机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
2.5 利用网络教学平台, 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我们利用校园网的有利条件, 建立了网络教学和共享平台, 建设了部分数字化课程资源, 向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平台, 在大学计算机课程网站上向学生提供与课堂教学同步的全部教学资料可供下载, 如教学大纲、电子教案、实验指导、模拟考试等。教师通过QQ群、BBS或个人空间等方式与学生进行积极的互动, 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更新和拓展学习内容, 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 解决了以往教师上完课后与学生之间就没有联系的问题, 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2.6 加强上机实践环节,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是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我们在实验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动手操作能力;二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重视实验课教学, 在加强实验指导和监督的同时, 适当的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加了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 让学生能够消化吸收所学知识,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 在整个高校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步伐,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 探索和分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进行教学改革,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推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和发展。S
参考文献
[1]孟彩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信息, 2013 (19) .
[2]范敏娟.加快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文学教育, 2013 (2) .
[3]王烽.对高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2 (4) .
[4]王娟.浅谈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 2011 (3) .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篇10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 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在每个高校, 该课程开设十分普遍, 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文化技能与技巧,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 重点掌握操作技能;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 学生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可行的工具, 应用到本专业之中, 以解决某一问题或促进本专业的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 应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着眼点,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目的, 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同时, 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因此, 我们采用“任务驱动”为主体, “教师演示”为辅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个《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
以下分三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 分析该课程教学特点;其次, 依据计算机技术的知识特点, 遵照基于“任务驱动”[1,2]为主, 教师“动态演示”为辅的教学思想, 提出了适合我院生源情况的教学模式;最后, 总结全文。
1 课程特点
1.1 课程自身的特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工具性学科, 它要求学生学会巩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 并要求学生学会如何亲自动手操作, 以独立完成各个实验。因此, 该课程不像其他课程, 要么侧重理论, 要么侧重实践, 而这门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二者兼顾。
另外, 该课程对教师一定的要求, 对于理论知识, 教师要讲解的清楚, 思路清晰;对于实践操作, 教师要示范相应的操作, 并辅以一定的解释。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掌握操作的步骤、方法与技巧。因此, 教师演示什么例子, 如何演示, 演示过程中注意什么, 有什么样的技巧, 这些都需要重视。对于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课程, 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 把教师动态演示与学生实践巧妙结合, 才能够收到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1.2 生源特点
当前, 计算机的应用已日益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推动计算机知识的普及, 已成为我国各级学校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在当前形势下, 放眼看去, 我国地域广阔, 经济发展东西不平衡, 这样计算机知识的普及程度也各不相同, 这种现状造成了大学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的较大差异。即使是同一个班上的学生, 计算机知识及应用能力也相差很远, 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 而有的学生从没接触过计算机。程度好的学生反映吃不饱, 希望教师多讲、讲深;而程度差的学生对教师的正常授课都难以消化, 师生双方都有怨言。学生基础知识层次参差不齐的现象明显的加大了教学难度。此外,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普及, 会用或用过计算机的新生比例也越来越大, 如果还采用以往的教学模式, 很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再次, 高校内, 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这种现状势必越来越不适应各种专业的个性教学特点。如果不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难以实现不同专业的教学目标。因此,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应有所侧重。
2 任务驱动+动态演示教学
2.1 任务驱动教学 (针对学生)
英国思想家培根说过:“如果一个人以肯定开始, 必须以疑问告终;如果他准备从疑问着手, 则会以肯定结束”。先讲后练的授课习惯剥夺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机会, 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鼓励学生带着任务去尝试、去探索、去创新, 这将是未来授课的模式[3]。
任务驱动教学法 (Task-based Learning) 是以建构主义的认知灵活性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学生感兴趣的、有意义的具体任务, 教学中以完成任务为主线, 把知识点巧妙隐含在任务中, 由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教师的引导和同学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知识[3,4,5]。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可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切人, 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为主动,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候, 首先, 我们应该把知识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 包含在各个上机实验的“具体”任务中, 让学生在以完成具体“任务”的基础上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相应的理论知识。
其次。另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学以致用, 通过几项任务, 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动手能力, 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符合我校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与创造性;并能够根据学生的专业特性, 灵活地运用计算机基础知识来解决本专业中一序列的问题。因此, 针对学生的专业不同, 我们具有针对性的设计了不同的、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
2.2 动态演示 (针对教师)
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中, 还应该强调教师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采用动态演示方法辅助教学, 动态演示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教师应该根据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要设计相应的任务, 由于学生的专业不同, 因此, 任务与学生所学专业应该尽可能的吻合, 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白“我为什么要学这么课程, 它在我们专业课中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这样势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其次, 针对每一个教学任务, 教师应该从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实施解决方法等几步一步步告诉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一类的问题, 它有什么样的解决思路, 如何具体实施解决方法。引导学生在遇到类似相关问题时, 学生应该如何寻找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在实施动态演示方法的时候, 应该注意解决问题的思路, 教师以自身如何解决此项任务为基础, 一步步演示解决问题时各个步骤。如如何收集相应的资料, 第一步应该如何做, 第二步怎么做等等。演示过程中应该开拓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创造性。
再次, 教师动态演示了如何解决相应的任务之后, 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对知识进行归纳与总结, 由一个任务, 通过教师的动态演示, 加上学生自我的动手实践, 学生应该可以深层次的掌握相应的知识。
3 实施过程
课堂上, 教师首先应该制定各项具有针对性的任务。学生得到了老师所分配的学习任务后, 应该尝试独立分析任务, 尽可能地独自解决此项任务, 并记录实施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难点。学生在观摩教师的动态演示之后, 在电脑上进行操作。通过教师的指引, 体验任务的成功与失败。这样对课堂的理论知识理解更深, 更牢固;在遇到难点或疑惑不解的问题时, 可以向老师与同学寻求帮助, 并尽可能独自完成任务,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 有些任务, 虽然老师一个人可以动态演示, 但是, 学生独自解决可能会有些困难, 这时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这种合作可以是师生之间的, 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对于师生之间的合作比较简单, 而且比较容易, 因为老师在动态演示时就注意过此类问题, 老师也知道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因此, 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之间进行团体合作。
同学之间的团体合作, 更能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 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在实施过程中, 应该进行分组搭配, 学习成绩好的搭配一些学习成绩中等或差的, 通过小组分析讨论, 小组交流, 小组辩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分析问题, 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即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更可以促进学生团体合作精神。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开拓自己的思路, 激发自我的灵感, 从而完成任务, 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加大了学习的热情,
在任务完成之后, 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 发现教学中的问题, 教师还应周期性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方式。一般而言, 学生的成绩包括2部分:笔试成绩和机试成绩, 而机试成绩=各个项目成绩之和/项目的个数。
4 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任务驱动”+“动态演示”教学方法, 采用该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充分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开拓了他们的学习思路。因而该教学法的应用成功。
但是,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有待改进的地方。如何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摘要:《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入门课程, 授课的对象覆盖全校各个专业, 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与计算机技巧。该课程是大一新生的一门考试课程,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 旨在让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巧, 并灵活地运用计算机专业知识到本专业, 这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 更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过程。本文首先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 及其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处的角色;针对该课程教学所存在的不足, 探讨了基于小组事务驱动+动态演示的方法, 用以《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活动之中, 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其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事务驱动,教学活动, 动态演示方法
参考文献
[1]娄红.“一主三学”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新西部[J].2007 (6) :208-209.
[2]谢小艳.浅谈公共计算机课中的协作式教学.中国校外教育[J].2007 (4) :158-160.
[3]李海莲.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 2005 (增刊) , 88-89.
[4]吴丽华.建构主义与计算机教育理论的新发展[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9 (4) .
浅谈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篇11
【摘要】本文对目前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并且以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的《计算机基础(二)》教学改革方法为例,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安排及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措施的分析。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 基础教学 改革
【基金项目】2013年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独立学院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基础‘1+X分层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为:2013XY03)。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0-01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的提升,促使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因此,在大学教学的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学就成为其教学的重点内容。在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我国大学教育中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
一、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教学方法的创新
目前,高等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比较单一,部分院校还停留在黑板教学、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上,这种单调的教学方法只会造成学生们理论性和机械性记忆。这样的教学会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创新能力,很容易遗忘,也很难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从而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由于计算机软件版本的不断更新,新的操作方法和软件不断涌现,所以在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缺乏改进创新的教学模式不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能力,可能还会让学生们失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无法应对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技术。
(二)教学内容落后
在高等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当中,软件的更新替换速度越来越快,而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教师和学生所使用的教材和大纲多年未更新,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目前大多数高等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大多以Windows/office的教学为主,部分学校在此基础上开设了Visualbasic,C++等程序和语言,不过这些程序都比较陈旧,也多年未更新,脱离了社会对计算机水平的要求范围,严重影响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应对能力。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措施
本文主要针对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中《计算机基础(二)》的教学改革进行相应的研究。研究主要侧重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安排及考核方式等内容。
(一)教学内容改革
《计算机基础(二)》课程主要针对于我院4个系开设,分别为经管系、会计系、旅管系、文新系。该门课程原统一以Visual?鄄foxpro程序设计为主,但根据各系各专业发展需求、社会需求及计算机考级需求,计算机公共课教研室将《计算机基础二》的教学针对不同系开设不同课程。针对会计系开设以access为主的课程,主要体现学生应用数据库的能力,为今后学生参加工作使用各类信息系统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Access的考试。针对经管系、旅管系、文新系开设以MS Office高级应用为主的课程,主要体现学生能够独立正确使用办公软件的高级技巧完成复杂办公业务问题的处理,同时也能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MS Office高级应用的考试。
(二)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对于2门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如下改革:
1.MS Office高级应用课程
该门课程教学内容为word、excel、powerpoint的高级应用,主要使学生能够掌握3个软件的高级应用技巧,从分析问题开始,能够利用3个软件完成办公业务的处理,侧重于学生的应用及设计思想。因此本门课程主要于案例驱动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选取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相关案例,教师带领学生先对案例背景、特点、使用范围及需要使用的办公软件技巧进行分析,然后由学生根据分析结果自由设计,完整最终效果。学生在设计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由教师进行辅助解决。
2.Access数据库技术
该门课程教学内容为access数据库的应用,主要使学生掌握access数据库对象的操作,并能熟练应用,为今后工作学生接触到的各类信息系统做准备,因此本门课程的教学方式为边讲边练,教师把新知识点讲授完成后,给学生大量的练习实例。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教师进行辅导解决。
3.学时安排
《计算机基础(二)》是一门3学分的公共基础课,原学时安排为2学时理论(2学分)+2学时上机(1学分)。为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现将学时安排为1学时理论(1学分)+3学时上机(2学分)。因该门课为大班教学,理论课安排1名老师进行教授,上机课安排2名教师进行学生辅导。这样将原来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方式更改为以学生实践为主,教师讲授为辅的教学方式。
4.考核方式改革
针对MSoffice高级应用课程而言,该门课程的考核分为2部分:日常教学项目考核(50%)+期末上机考核(50%)。日常教学项目:计算机公共基础教研室针对本门课程3个软件设计了4个综合案例,分别为Word部分2个,excel部分1个,PowerPoint部分1个。这4个综合案例需要学生将每堂课上实例熟练练习掌握后才能完成,因此学生必须每堂课认真完成布置案例并熟练掌握。日常教学项目的考核由任课教师根据本班授课进度及情况随堂安排考核。
期末上机考核:以全国计算机二级MSoffice高级应用题目为要求,采用机试闭卷,定于18周进行考试。
针对Access数据库课程而言,该门课程考核也分为2部分:日常教学项目考核(50%)+期末上机考核(50%)。日常教学项目根据教学进度,按章节知识点进行3次小测,将平时成绩提高,取消期中考试。
综上所述,在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过程里,相关的教研组要不断的对其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的内容进行相应的研究,进而对其教学的质量进行相应的提升,这也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相关院校只有对这些工作进行相应的完善,才能进一步提升学生们对计算机学科的兴趣,进而促进其在教学过程中又好又快的进行操作,从而对我国社会型的人才进行高质量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淑霞.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04:59-62.
[2]金智. 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和实践的探讨[J]. 长沙医学院学报,2008,02:65-67.
[3]黄霞.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讨[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4:59-61.
作者简介:
丁爱芬(1985-),女,汉族,云南曲靖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周华君(1984-),男,汉族,湖北襄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算法设计,信息安全。
边景芝(1985-),女,汉族,河北定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篇12
一、存在问题
1. 学生程度参差不齐, 教条的授课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河南城建学院的生源是面向全国的, 各个省市的生源都有, 有的同学高中和初中就已经学习了部分计算机的知识, 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有些偏远地区的同学却有可能连见都没见过电脑长什么样子, 因此学生程度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而现有的授课内容都是从基础的开关机开始的, 对于那些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这个过程很有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这部分内容对那些没用过计算机的同学来说, 如果不讲, 将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对后面的学习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处理好这部分内容, 对学生提高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 授课方式采用课程授课与上机实验结合的方式。
目前使用的授课方式往往是课堂上教师在上面讲理论, 做操作演示, 等到上机课的时候,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上机作业。这样的授课方式在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 可实际上却存在很多问题: (1) 师生对操作的熟练度不同, 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也会有不同的角度。教师由于操作熟练, 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比较得心应手, 而对操作不熟练的同学来说, 往往会出现一些失误。由于教师很少出现这种失误, 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不注意这种问题的讲解。例如, 复制的操作如果鼠标不是停留在选定区的范围内, 往往点右键的时候就不能进行复制操作。这点在教师的操作过程中是很简单的, 而且一般不会认为这个操作会有什么问题, 所以鼠标要停留在选定区范围内的强调就不够, 甚至有的教师根本就不会提到这一点。而这些操作在不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同学中却是常常犯的一个错误, 往往是上机时连个复制操作都做不成。因此由于教师和同学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不同, 有些细节是需要教师强调的却往往被忽视。 (2) 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距离时间较长, 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由于多媒体教室和上机机房等多因素的影响, 往往不能做到上完课就能进行上机操作。上机时同学们往往不能完全的回忆起课堂上的授课内容, 在操作中也常常会犯课堂上已经讲过的错误。 (3) 上机结果往往没有成品, 让学生没有成就感。目前的上机实验, 尤其是windows基本操作一章的实验, 在上机结束以后学生看不到自己有任何的成品, 很没成就感。在Word一章的实验中由于每次都能看到自己做的作业, 学生就很有成就感, 下机的时候往往是很开心的。
二、主要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 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 来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要措施如下:第一, 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进行摸底, 了解学生的层次分布。在第一次课的时候不急于给学生讲授内容, 而是先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进行调查, 了解他们掌握Windows、Office基本操作的情况。这样做可以在授课的时候心里有底, 从而根据知识掌握的人数调整课时的分布, 另外为后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准备。第二,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教学。在第一次摸底的前提下,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前面的基本操作部分, 进行学生自主教学, 即让学生教学生, 凡是已经掌握这部分知识的同学就可以作为教师来给其他的学生讲解, 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说, 为了能给同学们讲得更好, 他们往往需要在课下学习更多的知识, 而不会认为这些东西太简单了而产生抵触情绪。对于那些程度差的学生, 为了能早日赶上自己的同学, 也往往更努力的学习, 从而带动整个班级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兴趣。第三, 多让学生动手, 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由于教师和学生在操作上的熟练程度不同, 因此教师往往很难预料学生到底哪里不会, 所以在课堂上请学生上来演示是最好的方法。在操作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出一些问题, 或者采取了和教师教授的不一样的方法来实现, 因此在请同学自己上来演示的时候, 教师可以发现学生在什么地方存在薄弱环节, 从而进行进一步的讲解。第四, 尽量详细讲解上机内容及操作步骤, 帮助学生回忆课堂内容。由于课堂教学与上机实验的时间间隔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 那么为了避免学生上机的时候对课堂内容的大部分遗忘, 在上机内容上就需做出调整。另外, 为了防止学生遗忘, 在上机实验内容给定以后, 要尽量将操作步骤给出参考操作步骤, 而且步骤最好尽量详细, 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回忆起课堂所讲授的大部份内容。第五, 实验内容有所创新,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方式, 往往教师给出的实验内容都是已经确定的。如果在某部分的基本操作讲的差不多的时候, 对学生的上机作业可做适当的调整, 给出可以让学生自己自由发挥的题目。如在Power Point中我给学生留的上机实验内容是“使用所学内容制作自我介绍”。由于没有了教条的规定,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由于是自我介绍, 学生都尽量做得美观大方, 方式方法上也大都用到了新讲的内容。因此对该软件的使用通过这一个实验学生就掌握了大部分, 并且在这个自由创新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自己发现一些新的操作来添加到自己的作品中来, 增加自己作品的美观,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第六, 实验结果尽量可视化, 满足学生的自我肯定需要。由于学生在看到自己做的作业成品后有很大的满足感, 因此每次的上机实验内容要尽量的可视化。例如在Windows基本操作中, 让学生用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 自己发挥想象画一幅图画。在这个题目下, 学生要学习Windows中应用程序的启动、应用程序的使用、鼠标的控制以及Windows窗口的操作等内容。由于这个题目的最终结果是一个可视的画图作品, 因此学生往往很乐于做这个实验, 并在实验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进行了Windows的基本操作练习。第七, 及时的奖励机制。教师在改作业的时候要将每次作业中做的好的学生作业及时在全体学生面前进行展示并表扬。学生受到表扬会更努力的学习, 争取下次作业还受表扬;没受到表扬的同学, 看到了自己和同学的差距, 为了追上甚至超过同学, 往往也会更加努力。因此良好的奖励机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 随着信息化的到来,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如何把这门课程做好、受学生喜欢、满足社会的需要, 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不管对这个课程如何改革, 课程的主体还是学生。因此如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 才是这个课题改革的关键所在。上面提出的几个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 也只是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一部分措施,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 仍需不断地完善和改进,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爱学、好学、学好, 这是我们这些教师的最终心愿。
摘要:目前我国高中、初中甚至小学都开设了计算机类的课程。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本文结合河南城建学院的实际情况, 提出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想法,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好的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授工作。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Z].北京: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003.
[2]方美琪, 王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 Office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推荐阅读: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应用与研究09-01
吉林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题库介绍10-23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11-05
大学计算机基础上机题10-23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07-24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12-05
计算机基础大学模拟题05-27
大学计算机基础习题册10-25
2024大学计算机基础复习题纲09-01
《大学计算机基础》部分问答题参考答案汇总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