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精选11篇)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 篇1
当前科技时代已经来临, 信息技术应用遍布社会各个领域, 计算机得到了广泛运用。因此, 学好计算机技术是大势所趋, 每个人都应该掌握这项基本技能。许多学生在初中时就开始接触这门课程, 但是由于初中生要备战中考, 学校往往不会为计算机课设置很多学时, 往往只是一周一节, 甚至两周一节。
一、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而临的问题
由于新信息时代的来临, 职业学校在每个专业都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 这是一门公共课, 每个学生都要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种种原因, 这一教学面临的问题也不断突显出来,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学生刚入学, 对职业学校学习以及生活方式难以适应, 他们仍然沉浸在初中的学习模式中。中职学校教学进度快、信息量大, 更自由、民主, 而学生往往自觉性不高, 他们在一段时间内很难快速适应这种方式。其次, 职业学校学生来自于全国各地, 他们有着不同的计算机基础, 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 他们接受知识课后作业时对因为学生的差异也难以做到统一。再次, 公共课一般在大的多媒体教室进行, 空间大, 学生多, 老师通过计算机加大屏幕投影, 主要以讲授为主, 师生之间没有多少互动, 课堂积极性难以调动, 学生注意力也很难得到集中, 课堂效率大打折扣。最后, 因为计算机课程有理论课也有实际上机操练课, 两个课时之间往往隔离很长时间, 学生理论学习后难以及时进行实际操作, 在下次上机操作时往往已经忘记了一些理论知识, 而老师也没有太多时间再逐一进行辅导。此外, 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很快, 每个学生对计算机需求度及兴趣度也存在差异, 教师难以做到统一教学。
由此看来, 当前的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有很多不足之处, 学校应作出一些改革, 在多方面进行整改, 例如实施分组教学、添加资源设备、合理安排课时等等, 以进一步促进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发展。
二、分组教学的意义所在
所谓的分组教学, 就是改变当前大班整体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能力、兴趣爱好等进行不同分组, 从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以适应他们的能力发展。每个小组的学生之间是互相合作关系, 小组之间则是竞争关系。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具体表现如下:首先, 小组教学相对于大班授课而言, 更轻松, 更利于老师掌握每位学生的情况, 老师不再是主体, 可以关注到每位学生的发展, 学生与老师之间互动密切, 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老师的负担减轻了, 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得到了提高。其次, 小组间的学生互相合作, 为了小组的荣誉而奋斗, 更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以及团结性, 提升他们互相合作的能力。好的榜样还能起到模范作用, 带领其他小组成员共同进步。同时, 还能学会如何与他人和睦相处, 增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再次, 小组教学可以让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促使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创新思维, 同时, 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面对问题和矛盾的时候, 要全员参与其中, 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集思广益, 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信心得到了提高, 对自我认知能力也有了提升。
此外, 分组教学是集合了其他教学方法的优势, 教学过程中注重层次、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等等, 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分组教学的实施方法
分组教学有很大的好处, 这一教学模式如果能够得到科学应用, 将会大大提高计算机教学效率。以下, 将以计算机基础为例, 将学生分为三组, 简要分析分组教学方法:
第一组:计算机“零基础”的学生。这些学生要么是来自于偏远地区, 要么是初中时只关注学习, 不怎么参加其他课外活动的学生, 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电脑。对于这组学生, 老师应该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讲起, 然后让他们进行上机操练。所布置的作业不能有太大难度, 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 老师要参与其中, 及时帮助他们解决不会的问题, 必要时再做第二次讲解, 以增加他们的理解。对于他们, 老师要有耐心, 要不厌其烦。
此外, 课余时间老师可以与他们多些交流与沟通, 多鼓励他们, 让他们多学多练, 尽量缩小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同时, 也要注意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 否则会适得其反。对这组学生进行作为安排时, 要紧靠讲台, 便于老师帮助, 也要注意安插有基础的同学, 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在减轻老师负担的同时, 促进他们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第二组:稍微有点基础, 能进行简单操作的学生。对于这组学生教学, 老师可以按照教材要求来进行, 根据内容上课, 进行操练演示, 然后再布置作业, 让学生独自操练, 不会的可以进行单独辅导。对于熟练掌握的可以布置难度较高的作业, 启发他们的思维, 让他们在思考中进步。
第三组: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 这些学生已经接触过电脑甚至从小就开始玩电脑游戏, 他们能熟练运用鼠标和键盘等等。对于他们可以直接布置作业, 当然不可以太难, 让他们在操练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翻看教材尽量自己摸索, 自己解决。让他们学会运用Word和Exccl, 并利用Word来设计一份墙报, 尽量将平时常用的一些命令也设计进去。让他们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 能学到更多实用的知识。
总之, 在高校教授《计算机基础》课, 采用分组教学的方法, 不仅可以做到因材施教, 还有效避免了集体教学的不足之处, 教师要将这种教学模式熟练掌握并不断创新,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靳国兴.分组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施[J].科技信息, 2012, 35.
[2]唐明侠.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分组教学法[J].现代交际, 2011.1.
[3]李梁雅.信息技术教学中分组教学法的运用[J].新课程 (下) , 2012.8.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 篇2
摘要: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今天,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根据我们现实教学的内容,在逐步对学生渗透分组分层教学的基础上,日益适应这种能够有效缩小层次差异,以达到整体提高数学教育。
关键字:数学 分组分层 教学
一、国内外研究分组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及历史意义。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客观上要求按教学规律办事,即结合学生实际,遵循渐进和可接受性原则。然而同一班级学生往往知识和能力参差不齐,若按同一标准同一要求对待所有的学生,必然不能发挥某些学生的才能和特长,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的今天,更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这就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达到这一目的,“分组分层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分组分层教学”就是把学生按学习情况分成几个层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经过努力达到相应的要求,这符合教育学的可接受性原则。
从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本身出发,我个人认为针对当前现实现状以及现实数学教学的内容,提高数学教育教学方法至关重要,而我个人更倾向于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分组分层教学,在逐步对学生渗透分组分层教学这种思想的基础上,日益适应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缩小层次差异,亦能弥补班级授课制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各个层面学生互相激励,共同进步,从而能够更好的为新时期的初中教育服务。
就数学基础进行分组分层教学,国内专家认为:只要把成绩和个性指标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层内,把教学目标分层化解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作业练习的布置,思想感情的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之中,学生们将在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我们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分组分层教学起源于西方18世纪末19世纪初。为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有人主张彻底打破班级和年级的界限,寻求新的教学组织形式,于是在英国出现了“导生制”,也称“兰斯特—贝尔制”。根据以上的历史基础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不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的合理帮助造成的,分层就是要最大限度的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这种学习条件和全新的学习机会。”这是关于国外主要西方国家对于数学基础分组分层的研究现状。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
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性,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学优生学习没动力,冒不了尖,学困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给其它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因此我组决定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分层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能力,激发创新思维。
这些现象是造成我校“学困生”、“厌学生”渐多的主要原因,严重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将有效地转化上述“两生”,整体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从实际出发,让教师、学生和家长能够很好的体会、接受分组分层教学。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在掌握学习的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学习中未能取得优异成绩,主要不是学生智慧能力欠缺,而是由于未能得到适当的教学条件与合适的帮助造成的。”对此,我们应在广泛向教师、学生和家长宣传的基础上,经过在学生及学生家长中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分层摸底。从实际出发结合对以上人员的调查、宣传,作出总结并组织部分教师、学生、家长进行讨论,吸收大家的意见,将分层上课、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考评、分层管理等细的环节具体化,消除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家长的疑虑,使分组分层教学能够完全融于教师、学生、家长的希望之中。
三、分层建组是关键,根据学生数学基础进行分组分层。
组别层次组别的划分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能根据自身的学习成绩和自我能力评价形成对问题的认识和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采用学生自报与教师考查相结合,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舒心乐意地到相应的层次组别里,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要在学完一定的课程后,可根据学生学习成绩的升降,进行合理调整。
原苏联心理学家科鲁捷茨基的研究实验足以证明上述论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数学分组分层教学的涵义就是把同一班级(年级)的学生,按照学习基础、能力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层次、若干个组,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来实
施教学,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四、根据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进行分组分层。
(1)教学目标层次化
以教学大纲为主要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从各类学生实际出发,使教学目标层次化,即分为所有学生都能达到的“基本要求”,多数学生经努力后可以达到的“中等层次”,对少数学生学有余力可以达到的“较高层次”。目的是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对后进生只要求学会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对中等生要在“熟”上下功夫,注意发展分析综合能力。而对优等生要求深刻理解,灵活运用,启迪思维,培养创造思维能力。通过对教学目标层次化使后进生不会因太难而厌、怕学。也使优等生“吃得好”、“吃得饱”。同时也要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下一步的目标是什么,使目标意识与学生兴趣、意志结合起来,形成学生尽心竭力、自觉学习的心理。
五、明确改进教学是核心,明确分层理念,实施分层备课。
1、明确分层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过程亦要进行明确的分层。
不同类型学生的接受能力有着明显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层施教,优等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并通过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则采用引导的方式,挖掘优等生的发散思维;中等生以自学加教师适当点拨为主要方法学习;后进生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讲解一道类型题,之后让学生做类似的题型进行实践练习,可使学生快速掌握该题型。对于后进,教师需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帮助其主动学习,或由优等生帮助其学习,让后进生通过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指导来巩固知识。最终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分组分层教学方式,使每个组别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2、教师备课内容亦要明确分组分层。
在对学生分组分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组别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对于优等生,应有针对性的提出较高水平的要求,除了完成课本上规定的习题外,适量选择一些数学竞赛方面的书籍书,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并要求学生对习题类型进行总结,写出解题心得,通过总结深入学习。对中等生,在巩固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应着重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努力使一部分中等学生有可能向优等生转化。对于后进生,主要在于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学好数学的信心。通过教师精心细致的辅导,结合
大量基础题的训练,提高他们的数学基础,使一部分后进生逐渐向中等生转化。
六、认识分组分层考评是辅助,采取激励机制实施分组分层评价。
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是测试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掌握知识的技能方面还存在的差距,借以调整今后的努力方向,还可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而分组分层教学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并逐步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递进,从而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但不管怎样提高,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层次始终存在,为了更好地发挥分组分层互促作用,在考核和评价中也应分组进行分层化。
1、考核中:试卷题目A、B、C,分别为基础题、综合题、提高题,不同组别层次的学生做不同的题目。这样既能使后进生享受到“高分”的喜悦又能避免优等生因总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另外,对于做出高一层题目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强他们向高层次迈进的信心。
2、评价中:分组分层评价具有小结、提高、反馈的功能,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面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对于后进生,评价应该以对他们的鼓励为主,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己取得的学习成绩;对于优等、中等的学生,首先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掌握尺度,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避免学生骄傲自满。
七、针对不同的分组分层情况,勤于跟踪个别辅导,缩小层次差异。
分层教育使各类学生都有所提高,但并不是使每一个学生的潜力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因此,个别辅导在分组分层教学中显得不可少,特别是一些后进生,不仅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更缺乏学习的信心,认为“努力也学不会”,有破罐子破摔的思想,对于这些学生要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其闪光点和进步之外,并予以鼓励增强其学习信心。对于一些数学基础较好、有一定能力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在牢固掌握“双基”的基础上阅读一些课外杂志和书籍,学习多种思想和方法。把课堂教学内容加深加宽,使自己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通过个别辅导使每类学生都感到教师喜欢他们、对他们寄以厚望,使他们有积极的情绪,自觉在数学学习上多下功夫。综上以逐步缩小依据《课程标准》所存在的差异。
八、勤抓两头带中间,进一步缩小层次差异。
后进生成绩的突飞猛进,优等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使中等生感觉到学习的压力和动
力。这样,学习生活就充满了挑战性,并产生了“求胜心理”,加上教师勤抓两头带中间、及时引导、有意识地创设成功的机会,使学生间的学习具有互促性,逐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从而进一步缩小层次差异。
九、综述分组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并进行总结推广。
综上所述,纵观国内外研究分组分层教学的重要性及历史意义,以及分组分层教学较传统教学的优势,再加上走到今天我们在对学生教学方面的分组分层所达到的实践成绩,让我们更加坚定了继续实施分组分层这一教学改革方法。虽然分组分层教学在实践上依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但它弥补了传统班级授课制的不足,激发了不同组别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各个学生的积极性。只要教师认真研究、学习分组分层教学精髓,针对分组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就可以发挥班级授课制与分组分层教学的优势,从而更好的为新时期的数学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2007.9 [2]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王宝仓 现代教育出版社 2005.10 [3] 浅析初中数学分层教学方式的研究 2011.8 [4]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张留代 2010.12 [5] 分层教学在国外的发展与研究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科研处 [6]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的探索与思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 篇3
关键词: 中职计算机基础 分组教学 合作学习
分组教学即按照一定规律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动合作分享完成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分组教学的核心在于“合作”。美国教育评论家埃利斯指出:“如果让我举出一项真正符合‘改革这一术语的教育改革的话,那就是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伟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伟大的之一。”
在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教学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正确、灵活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相关软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的问题
学生个体差异大:此学科有的同学初中就学过,掌握很熟练,有的学生则从来没有接触过;同时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操作能力差距比较大;
计算机基础学科特点:计算机技术更新快、应用广,不同专业对计算机的需求、不同学生的兴趣和自我要求也不一样;
教学模式不适应学生需求:一是讲授+学生上机练习巩固。这种教学方式在教学环节过渡上不好操作,学生容易遗忘,且在培养学生扩展应用能力上很难奏效;二是演示讲解+学生同步操作练习。此教学方式很难满足学习者的不同要求,学生容易照搬模仿操作,缺少积极思维,难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基于以上几点,中职计算机基础学科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与改革,分组合作教学法应运而生。
二、分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
1.科学划分合作学习小组。
科学分组、合理分工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我们应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认知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按照“异质同组,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可根据任务难易程度并结合学生学习、交往能力分组。教师还要根据学习内容不同、学生特长、个性差异合理分工,也可以由合作小组成员民主协商、自行分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作用与优势,保证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实施。合理分工的同时,还要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员直接关系学习活动效率和成败。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小组成员数量是个动态的过程。学习任务简单时,两人配对,任务稍难时,则四人相邻合作,再难的六人相邻合作。如教学《Excel分析班级成绩》项目时,“数据填充”要求两两合作;“求和与求平均值,即简单函数应用”则让他们四人合作;而“复杂函数应用,求合格率优秀率”时,学生六人合作探讨。这样分组能让每个学生各尽其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原因进行小组重组。实验一段时间后,小组搭配的许多问题就会逐渐暴露出来,这时,老师不应放任自流,和出现问题较多的学生私下沟通,询问原因,并适度对小组进行重组,让优、弱势趋向合理。
2.合理分配成员任务,明确成员责任。
每个小组要设立不同角色,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监督员等,并明确担负相应的职责,成员既承担个人责任,又相互支持。进行合理分工的同时,选好组长,组长是一个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老师的小助手,选好组成直接关系学习活动效率和成败。可以采取个人自荐、组内表决的方法选组长,并对小组长宣布职责及相关要求。
鼓励学生积极自主思考。实际教学中,影响自主合作学习的因素多样且复杂,合作学习是建立在个体学习需求基础之上的,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需要,合作学习才有坚实的基础,这样合作学习才会有成效。否则,在学生对问题还没有形成独立见解之前就急于讨论,由于学生思维没有完全打开,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同化,人云亦云,甚至滥竽充数。
强化合作交流意识。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合作意识较弱,缺乏团队精神。分组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善于捕捉别人的不足。尤其要关心那些交往能力弱、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让组员有意识地多接近他们,给他们更多发挥空间,争取共同进步。
建立互赖关系。可以用“荣辱与共”概括组员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帮助的关系。也只有当学生认识到他们这种“生死与共”的关系,即只有所有成员成功,他才能成功时,才会自主地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各个任务。因此建立多角度相互依赖的关系、建立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学习环境相当重要。只有所有成员成功,个人才能成功。没有积极互赖,合作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形式。可以采取组间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的方式,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激发学习小组内部成员的凝聚力。
3.精心设计合作内容。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做大量课前准备工作,计算机基础教材采用项目教学法,教师要了解整个任务的难点重点,对整体任务进行合理分割,为小组分配目标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成员担当其中某项子任务。如遇到内容较难的任务,需调整合作内容,由易到难,形成梯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教师应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强调学生间合作,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始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监控,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和解惑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以高涨的学习热情投入合作学习中,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巧妙引导。特别出现困难、意外混乱局面时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有效展开。教师要及时诊断与处理问题,注意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使全体小组成员“动”起来、“活”起来。教师还要下组参与学习讨论,随时把握各组学习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机智,调整学习时间,同时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把学生探索引向深入。
5.采用多样评价机制。
学习任务结束时进行总结性评价,评价学习的最终成果是否达到预定要求。分组学习中的评价机制主要包括:个人自评,自评表可以规范个人行为,扬长避短,自我反思。组内成员互评,能够避免小组内个别学生形成依赖心理,有效调动起组内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性。组间互评,让各个合作小组充分展示成果,阐述观点,吸取他人所长,弥补自身不足,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各小组间竞争性学习。教师评价,教师通过学生提交的“个人自评”,观察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评,为学生及时提供指导性意见,评定小组成绩。
教学中可以经常性评比最佳小组,或以推出“小组发言人”的形式,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三、结语
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教师点播等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互补中共同提高。如个别学生始终不能融入小组学习;小组活动中教师如何有效参与等,期待在以后教学中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小勇.优化分组学习效果的实践策略.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2]张茜.透视“小组合作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6).
[3]靳国兴.分组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实施.科技信息,2012(35).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 篇4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目前我校所有专业在第一学年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由公共计算机教学部门统一安排授课。课程主要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office办公软件应用,其中包括计算机基础、网络基础与应用、Word文字处理、Power Point演示文稿制作、Exce电子表格处理。学生统一参加浙江省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Windows平台)考试,以证代考。
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存在城市、城乡之间的差异,有些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已经相当娴熟,而有些学生可能接触计算机的机会都不太多,基本的鼠标键盘操作都存在问题,若对他们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教学,显然会出现两极分化,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程度好的觉得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而无学习兴趣,程度差的觉得教学内容太难跟不上而失去学习兴趣,从而导致整堂课的教学气氛散漫,教学效果变差。
本课程的周课时已经压缩到2课时/周,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不得不围绕考题来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完全是一种应试教育,课程的目的纯粹是为了考证,失去了本课程提高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最初初衷。
以证代考,使本课程失去了基本的教学考核环节,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失去了评价的机会和权力,平时的课堂表现变得不那么重要,教师无法客观的给学生的综合学习情况打一个成绩,而只能依靠省一级考试的成绩来定,导致学生对本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不够重视。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同类课程总共安排了48课时,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4课时/周,湖州师范学院是本科院校,2课时/周,浙江中医药大学是本科院校,4课时/周,这四所院校讲解的都是浙江省计算机一级的内容;温州医科大学是本科院校,讲解VB程序设计为主,组织学生参加省二级考试,6课时/周。
可见,各个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上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或是减少课时,或是增加教学内容,但大多都忽视了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性,而选择相同的教学安排。
2 课程改革设想
澳大利亚博士山学院在教学上采用“小班化教学”,采用RPL(recognition of prior learning),即对学生以前的工作经验、志愿工作、学校学习、人生经历、体育经历等进行认证和考核,避免重复培训。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设想主要面向课堂教学,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模式、课程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题),通过该测试将学生分成基础班、进阶班,按程度分层教学。对基础班学生可以仅介绍课程内容,对进阶班学生可以在介绍课首先应对新生进行入学测试,选择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题作为试题,如文字录入、Word基本操作、Excel基本操作(可参考高中试程内容之后适当添加较难的进阶内容。划出部分课时进行“分组练习”,将基础班和进阶班学生配对分组,实现“一帮一”,改变原来的“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课堂模式,真正实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互助学习。传统的“一对多”教学模式显然比较吃力,而发动水平较好的学生去辅导相对较弱的同学,既可以最大化的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又可以更好的调动课堂的教学气氛。
其次,在日常教学中,应将本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挂钩,设计适合该专业学生学习的作业,提高学生专业计算机操作水平,比如对于商贸类的学生,“网络购物”教学内容可以讲的更加详细,与本专业有关。如果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与学生自身专业相关,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借着作业提高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一举两得。
最后,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修改,考虑取消“以证代考”,采用过程性考核的方式。课程成绩可由三部分组成:平时课堂作业(包括自身作业完成情况和互助情况)、期末实践考核和省一级考证情况。教师对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可以打一个分数,期末采用上机考试的形式,随机出题完成实践考核,省一级考证情况作为附加分。
3 课程改革的可行性分析
我校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十分重视,随着浙江省计算机一级考试系统要求的不断升级,学校第一时间就决定对公共机房进行升级换代;我校已多年顺利组织学生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入学测试环节应该不成问题,利用新生军训期间,按批到学校机房进行课程测试,时间上可操作;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一直注意练习题的收集,可以为入学分班测试系统的开发提供需要的题库;本课程现有专任教师有20多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居多,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教师普遍都有创新精神,热衷于教学改革实践。
4 课程改革的意义
“分层教学”为不同专业、不同水平的学生量身定制教学内容,完全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跟专业相关、学生能力能够达到的内容来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小班教学,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指导。“分组练习”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让已经会的学生能够掌握的更加牢固,不会的学生在同学“一对一”指导下也能掌握;“过程性考核”将更看重整个教学环节,能给学生本课程的学习情况一个更客观、真实的评价。
采用“分层教学+分组练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完成我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工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充分激发学生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真正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很多高等院校开设的公共基础课,传统课堂模式已经不合时宜。文章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课程的教学内容、授课模式、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分层教学+分组练习”的改革设想。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分层教学,分组练习
参考文献
[1]梁艳,高艳,袁凤玲.知识、能力、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2,9:47-49.
[2]任杰,吴桂玲.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知识经济,2011(6):169.
[3]孙勤红.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3,1:123-124.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 篇5
关键词 任务教学 分组合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可谓是一日千里,计算机的知识已伸展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如今,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基础不牢固,学习能力薄弱,对学习根本不产生兴趣。这样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提升计算机课的教学质量呢?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诸多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中,发现任务分组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1 任务分组教学法的优势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了怎样具有合群性能和团队融合在一起。在小组中做到与成员和睦共处,取长补短,互帮互助,而这些正是他们在适应社会环境的学习中必不可少的。
(2)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的学习中,不断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学会思考。小组成员间的互相沟通和探讨能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由此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多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为打造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用多种多样的形式来完成任务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在小组进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必须用创新思维去寻求问题的答案,渐渐的也就找到了学习方法,学会学习。长此以往,就提高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凡是都没有固定的方式方法,最重要的找到正确的方法。任务教学法是把学生做为重心,由教师引导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秉承了传统教学的很多优良理念,注重学习要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此同时,又能很好的处理教与学产生的冲突,把主动教学和被动教学融合在一起,理论联系实际,将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新型的教学理念有效结合得以最大效益的发挥。我们不仅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并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分组交流型教学法授课过程
“分组交流型”教学法规定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把每个任务隐含到所要授课的内容中去,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然后进行思考解决。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可以进行自发的寻找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1 分析个体特点,细心设计任务
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将课题分为几个大的任务,再进行细化分,将大任务划分为几个小任务。如下是flash课程的事例:在学生学习了基本画图工具的应用及动画运动的内容以后,给学生分配一个制作一张显示出春天生机勃勃情景的动感画卷的任务。最开始我将自己已经制作成功的作品利用局域网分发给每个同学进行参考使用,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自主设计。
2.2 呈现阶梯性的任务设计
设计的任务要具有一定的阶梯性,在任务的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所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设计不同的任务,使所有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喜悦感,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慢慢增加学习内容。在任务的布置方面可以分为基础任务和拔高任务,所以的学生都先去完成基础任务,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再进行拔高任务的完成。
2.3 根据提出的问题,及时讲授新知识
提出问题以后,就要开始寻找方法来解决问题,旧的问题由学生自己来解答,新的问题将由老师带领与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分析解决。制作课上,新课的内容是用画笔工具来画出月牙、房屋以及树木。老师对画笔工具的分类和具体应用进行了简单的讲解,新课的讲解时间大约3~4分钟,接着就开始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贺卡制作这项任务。
2.4 各小组互帮互助,同心协力完成任务
在进行任务时,要求学生相互合作,对新的知识勇于尝试和探索,并对小组的总成绩及整体表现进行评价和奖励。这样小组的每一个组员都对同一个目标产生期盼,都会向着心中的标靶努力。对集体荣誉有了更深的认识,提高了学生团结合作的实践能力,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能够主动的自觉学习,学生都能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2.5 教师点评,组员互评,并登记成绩
在任务结束后,各个小组进行内部自评和成员互评。由组长记录本组内的个人成绩,老师对各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结合老师日常对学生的观察和测试以及小组内成员互评进行综合评价,并创建个人成绩档案表和小组成绩档案。
参考文献
[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M].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2] 钟柏昌.任务教学中的误区及浅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0:30-36.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 篇6
1.入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范围较广、地区覆盖面大, 由于地域和条件的不同, 往往大中城市里的孩子自身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 和偏远地区的孩子都有很大差异。从而导致新生入学时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在中学期间经常上网聊天、玩游戏, 计算机水平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能力较强, 也容易接受计算机课的上课内容, 一部分偏远农村的学生, 在中学期间, 没有上过计算机课, 再加上平时不能去网吧上网, 这样的学生计算机基础较薄弱, 这部分学生入学时连指法都不会, 其它操作更不会。还有一部分学生是“三校生” (中专、中职、技校毕业的学生) , 这类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较弱, 但操作能力较强, 并且大部分学生在原来学校毕业时都已经取得了相应的计算机操作等级证书, 因此在同一班级中, 学生间计算机的学习能力不同, 对课堂任务完成的效果和时间不同, 造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很难照顾全面。
2.学院各系部对课程的要求和层次存在差异
我们高职艺术学院的学生各系各专业在大二、大三都要学习相关的电脑软件, 各专业开设的软件课不同, 不同专业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和层次也不同。
3.各系各专业的就业岗位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要求不同
我院的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不同, 有的做设计、有的做技术文员, 从事不同的岗位工作, 对计算机办公能力的要求也不同。
因此, 如何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 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 成为我们授课教师的是一个重要课题。另外,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引导学生真正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 又是一具棘手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 我们开始考虑将PBL教学模式与分组分层次教学进行相结合。
二、PBL教学模式与分组分层教学的实施可行性分析
(一) PBL教学模式的特点
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很大不同, PBL将学习与任务或问题挂钩, 使学生投入于问题中。通过设计真实性的任务, 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景中,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来解决问题, 从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 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PBL这种教学模式通过几个学期在计算机基础课上的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在计算机课中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有如下好处:
1.灵活性
PBL是基于真实情景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来源于学生平时使用计算机会遇的问题, 通过整合形成每次课的教学内容,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不同专业需求及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的问题, 形成不同的教学内容, 来达到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计算机教学目标。
2.实用性
在PBL中学习是基于问题的, 这些问题非常接近真实情景。这样就能确保在将来的工作和学习中学生解决计算机相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迁移到实际工作问题的解决中。如学生在校园复印社进行材料的打印和复印时经常会遇到U盘中.exe病毒的问题, 我们在课堂中就向学生传授如何通过DOS相关命令来解决此类问题, 同时让学生了解我们学院机房是如何来限制.exe病毒的运行方法。这样设置了问题情境, 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分组分层教学的特点
分组分层教学是根据一个班中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授课内容按难易程度划分出相应的几个层次,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讲授。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 让学生从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基础相对较好并善于主动学习的学生, 对其提出教学任务,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或协作学习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完成学习任务, 以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同时, 还可以组成“一帮一”或以互助小组的形式, 让基础较好的同学帮助和带动基础差的同学, 达到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三) 将PBL教学与分组分层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
由于PBL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其最大的特点是问题的选择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 恰恰可以满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小组进行分层教学的需要, 因此, 将PBL教学与分组分层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 是具有可行性和实效性。
三、PBL教学模式与分组分层教学在艺术高职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实施措施
(一) 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 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在学生入学之初, 对学生进行一定的问卷调查和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能力测试, 以此作为对学生分组分层的基础参考, 将每个班的同学分成不同的小组, 在每个小组中分成“低”“中”“高”三个层次, 另外每个小组配备1~2名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组长一般具有较强的接受、学习、动手能力, 对自身素质要求较高。在学习了新的知识后, 能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其他同学。教师布置完任务后, 针对组长操作重点指导, 让组长再检查、指导小组成员。这样可以为教师节省下更多时间专门针对个别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加强训练指导。同时, 以学生的角度将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 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也提高了作为组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
(二) 以专业应用为指针, 进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分层
教学目标的分层不但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 而且要以专业应用方向为出发点。各个专业对计算机基础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所以我们要明确不同专业的学生应掌握哪些计算机知识、技能, 具体达到什么程度。如在讲EXCEL办公软件时, 室内专业的学生我们要将教学目标定的高些, 重点讲EXCEL软件中公式、函数的应用, 并且要使学生能够达到熟练、灵活的应用公式、函数进行本专业报价表和运算表的制作;在教学内容方面我们选择的问题也是如何来制作本专业的各种报价表。而对于服装专业我们只要求其能在EXCEL中做出简单的表格并能进行图表的分析即可等。所以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 在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应用, 以专业为依据进行分层, 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尤为重要。
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活动和操作活动, 将过程评价、动态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习进行考核、评价,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平时有效的管理和监督之下, 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参考文献
[1]唐静.高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 2006, (01) .
中职《钢琴基础》分组教学研究 篇7
一、钢琴基础课小组分组原则
“钢琴基础课小组分组原则”就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探究学习小组, 每个小组分别选出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做为本组的“钢琴小老师”, 来指导本组成员课前预习“钢琴学习资源包”, 对本组其他同学的课后钢琴技能练习情况进行有效监督, 并能够解决本组其他成员在钢琴技能练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简单问题。
把全班的学生按“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组内异质, 组间同质”就是根据钢琴基础课学习成绩按优、良、中、差互相搭配组建学习小组, 每组6-8人左右。各学习小组课内、课外都是独立的, 这样子方便于分配学习任务。每个小组推选一位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做为“钢琴小老师”, 实现本小组内小组成员学习任务的有效驱动:课前指导本小组成员预习“钢琴学习资源包”, 对资源包中的学习任务进行集体研究,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课后监督本小组成员钢琴作业练习情况, 帮助钢琴老师解决钢琴基础练习过程中一些力所能及的小问题。
二、分组教学模式具体实施过程
分组教学模式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实施:
老师课前制作“钢琴学习资源包”, 并发送到每位学生手中, 什么是”钢琴学习资源包”呢?即在上钢琴基础课前, 由钢琴老师根据授课内容制作出声音、图片、视频、微课等, 用电脑压缩打包发送给每个小组成员, 文件发送方法可以通过班级里建立统一的QQ群, 学生利用QQ群里的文件下载功能下载文件到自己手机里, 利用智能手机浏览文件里的内容, 对着学习资源包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导向表进行课前预习、课后练习。
“钢琴学习资源包”里包含两方面内容:即“多媒体学习资源”和“学习导向表”。
多媒体学习资源即在上钢琴基础课前, 由钢琴老师根据授课内容用手机的拍摄功能制作出学习视频。“学习导向表”就是分配学习任务的内容, 对钢琴学习任务进行简要说明、知识点重难点提醒、学习目标等。
由“钢琴小老师”组织本组成员课前预习、预练”钢琴学习资源包”内容, 每个小组成员在“钢琴小老师”的带领下, 课前对”钢琴学习资源包”的内容进行预习、预练, 小组成员对”钢琴学习资源包”里的学习重点内容、难点进行分析研究。
以学生为主体, 以课堂为中心创设学生充分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课堂上再也不是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理论、传技能了, 而是让小组的成员到讲台上对”钢琴学习资源包”里的学习内容进行自我展示、汇报小组研究学习情况。创设立体、多元化, 综合的全新学习评价系统传统的钢琴基础科学习评价方式往往是对学生“一锤定音”式的评价方式导致的结果就是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钢琴学习失去信心, 产生厌学情绪。
建立一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考核、学习成果考核的全新学习评价体系, 包含以下几方面:是否课前预习学习资源包、小组协作学习态度、项目任务完成情况等。
三、保障措施
为保障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须从软件、硬件方面完善。从软件上形成制度:把钢琴基础集体课分组教学模式制定为一个学科教学制度, 定期教研, 收集教学案例, 总结教学成果。完善硬件设施:钢琴教室安装多媒体教学设备、安装能够让学生接收”钢琴学习资源包”的无线网络路由器。
四、实施钢琴基础集体课分组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计算机实践课分组教学的应用 篇8
一、如何分组
对学生进行分组, 要贯彻一个原则, 就是要将理解快的和慢的学生, 平均分配在每个组里, 使各个组达到一种平衡。但是计算机课程一般都是一个学期就结束一门课程, 所以教师要想在授课之前对学生有所了解是比较困难的。因此, 在开课之初, 我们不能盲目的按照学生的坐位就对学生进行分组。通常情况下, 我会在开课2周左右再进行小组的划分。当然除了教师的宏观调控之外, 也允许学生进行适当的自由搭配, 这样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力, 让学生更好的接受, 力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分好组之后, 要在各个小组里选出一个做得最快的作为组长, 由他来带领大家共同学习。组长完成了教师所布置的习题之后, 他就可以教授其他的组员。很多情况下, 学生遇到的都是些微小的问题, 例如在编程课中, 很多学生落写了或写错了某个字符, 但自己又发现不了, 就使整个程序编写陷入困境。如果没人指点, 可能会困扰学生很长时间, 这时组长的出现就能节省很多宝贵的上机时间, 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样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不会使学得快的学生没有事情可做。当充分调动了组长的积极性时, 每个小组长就会成为教师的好助手、学生的好帮手。
二、“分组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
要使“分组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需要师生共同参与。除了要精心编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外, 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 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将每次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 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操作。在学生动手操作时以小组为单位, 先让学生自己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每一个人独自完成;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求充分发挥小组长及小组成员之间的作用, 运用集体的智慧去分析解决问题。
当遇到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要进行集体讲解, 这样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带有讨论性质的问题, 引入竞争机制, 哪一组做得快、做得好就给予表扬鼓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要逐步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的合作精神。
2) 引入恰当的奖惩制度
随着学习的深入, 时间一长,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会逐渐减退。如何保持学生的学习兴头, 尤其是组长的积极性, 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引入恰当的奖惩制度, 激励学生学习。
每次课拿出一定的时间, 来复习上一次课所学知识, 在规定时间结束后, 挑选几个学生进行回答, 答对了给予加分, 答错了进行适当的扣分, 作为平时成绩。挑选哪些学生, 如何加减分, 是这一奖励制度的关键所在。
教师将班级学生划分为几个小组, 例如A组、B组、C组、D组等等。提问的时候, 教师选择其中的一个组, 假设选择A组, 让A组任意选择一个其他组的某个成员来回答问题。如果答对了, 回答问题那个组的全体成员加分, 答错了则全体成员进行适当的扣分, 并且给A组全体成员加分。大家想一下, A组成员为了给自己加分, 他们会怎么做呢?他们必然会挑选一个做的差的来回答问题。这样一来, 每个小组, 做的比较差的学生, 为了不连累自己组的其他成员必然会努力学习。而各组的小组长为了自己组的利益, 也会积极的教。
加减分设置也非常重要。要按照不同的情况设置不同的分数, 可以按照题目的难易程度设置“悬赏分数”, 并且要适当的给组长加分。力求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师的指导以及监管作用
分组并选出小组长, 不代表教师不用指导学生。理解快的学生也只是学生, 有些问题他不可能讲透讲明白, 教师不能全部放手让学生去教。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 教师要流动指导, 对于理论性的关键问题, 一定要亲自指导, 兼顾每一个学生。
由于学生的自律性以及学习的持续性比较差, 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进行充分的监管, 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及时弥补。例如成绩下降的组长, 可考虑取消他的职务;进步快, 学习好的组员, 可考虑让他担任小组长。同时注意及时总结成绩, 并对表现出色的组长给予表扬, 对进步快的学生给予认可。当然, 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学科在教学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所以在操作过程中, 我们要因人而异, 因材施教。
高中计算机分组教学法探究 篇9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分组教学,过程,实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如何更好地组织高中计算机课程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和专家关注的课题。信息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 让整个社会感受到了计算机的重要性。在高中计算机教学中, 教师应该根据教育改革的发展, 实施具有实际效果的教学方式。分组教学是计算机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 能有效地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下面就教学实践中高中计算机如何更好地开展分组教学, 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开展分组教学的需要
分组教学法是新课改下的创新教法, 是以班级教学为单位,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开展学习的方法, 学生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相互帮助, 相互激励, 达到学习目的。计算机课程作为一门实用性课程, 尽管在实际中应用很广, 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处于被动的地位, 学生大多学得一知半解, 有的甚至应付了事。而分组学习的方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尤其能形成计算机课程学习中的互帮互助, 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形成激励机制, 对提高全体学生的能力帮助很大。
二、分组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分组教学法需要教师先分组, 并围绕所提出的问题展开学习与讨论, 并通过讨论、学习, 最终获取知识的能力的过程, 为此分为分组、分配任务、讨论学习、评定、总结等环节。
1.具体分组
分组具体需要注意什么时机分组, 我们要明确分组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互助式的学习, 为此, 我们要在学习开始就进行有效的分组, 当然同时也要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有一定的了解, 这样的分组才是有效的, 才能形成组内学生互助、组间学生激励的目的。分组不是一成不变的, 需要在一学期结束或者是进行到期中时做适当的调整。
其次, 教师应该明确如何分组。如何分组也就是在掌握、了解学生学情的状况下综合各种要素实施分组。如, 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班级的男女比例、性格, 还有机房的排座方便、具体每组的人数等等。
例如, 我首先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一次摸底调查, 按照学生的成绩, 将全班分成四个层次, 首先设定每个层次选取1~2人组成基本的组, 剩余的学生可以自由组合, 每组人数控制在5~7人, 当然小组组长可以是学生自荐, 或者小组内推举产生, 首先在小组内形成合力, 让小组成员明白, 只有自己进步, 小组才能进步, 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
2.教师设置学习任务或者问题
分组以后,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设置相关的任务或者问题,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探究, 主动学习, 获取知识, 提升实际的操作能力。当然, 在问题的选择上, 我们不仅要关注课程的需要, 更应该注重学生上机的具体操作和应用。
同时要注意的是, 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示范和演示, 让学生自己能建立一个分组学习的概念和模式, 做到心中有数, 如果教师能就学习中的各个环节系统地讲解一遍, 让学生明白分组学习各个阶段应该做什么, 应该如何做, 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实践课中教师先对全班学生进行操作讲解和分步操作练习, 在接下来的辅导中可以先对组内优秀成员或者组长重点辅导, 再由他们分别在各组内相互交流学习, 自己实践操作, 每个组必须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成。
3.实施讨论学习阶段
具体的实施阶段就是分工细化阶段, 教师讲解、完成任务要求后, 各组组长要组织组员进行深入讨论学习, 发挥组间的互助作用, 并设计组间的激励, 看哪个组全部最快地领悟和掌握。
(1) 组内任务的细化和分工。分组学习重要的是要形成合力, 首先让成员明确任务, 知道步骤, 让每个组员都有自己的任务, 不可偏废, 不可出现“反正大家的事情, 我不做总有人做”的现象。如, 有的查资料, 有的做笔录, 最终形成一致的结论, 并且每个都能上手操作。
(2) 一定要设计组间完成的时间。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 促进完成, 激起学生的兴趣和激情。
(3) 教师这一阶段的作用。这一阶段看似教师很清闲, 全部由学生自己完成。但学生讨论、探究时教师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去了解情况, 观察问题, 及时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三、评价和总结阶段
1.学生互评和自评为主
在小组完成任务后,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成绩及时地组织评定, 评定不能搞教师一言堂, 而是应更准确地实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为主, 教师点评为辅的评价方式, 如小组交叉评定。
2.总结反思
在分组学习任务结束后, 教师要组织全班学生以组为单位汇报各组的学习情况。在汇报交流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虚心倾听各组的情况介绍, 要求学生尊重他人的独创, 不管是否认同, 要及时表扬与鼓励成绩突出的小组,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总之, 高中计算机教学中实施分组教学, 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如, 学生自由放松, 学生和本组的氛围不和, 组长出现高傲的情绪等等, 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地观察学生, 对问题及时做出处理。总体上, 分组学习的方式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兴趣, 形成激励机制, 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贵军.《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课程教学方法探究:互助式分组教学[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5) .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 篇10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计算机教学 分组合作 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11-093-01
0
计算机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将分组合作学习模式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学生团队或小组之间的相互合作与帮助,可显著提升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
1.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内容概述
分组合作学习模式是采用组建学习小组或学习团队的方式,组织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此时的分组更多的是组织形式及管理手段,就教学活动中的分组而言,就是综合学生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个性差异等,科学的将学生进行划分并组建起小组或团队,小组的组织形式是分组协作式学习的组织基础,分组合作学习是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中的精髓。分组合作式学习是通过学习小组内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科学的采用分组合作式学习方式,可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探索及发现的整个过程中,有效确保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全日制教育体系下的职业类教育形式,虽不处于义务教育的范畴,却是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培养技术型、实用型人才的关键教育形式,中职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是为满足计算机实用性需求所开设的基础性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将计算机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操作的重任,中职计算机教学工作开展中,教育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升一直是中职教育的重点研究课题,对创新型、实用性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具有较强的需求。中职教育明显区别于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非常高,而计算机教学原本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课程,在重视理论教学、提升学生理论水平的基础上,真正的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计算机实践操作,是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运用何种教学方式或学习手段,真正实现学生所拥有的计算机理论向实践操作能力的转变,一直是困扰中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问题,而分组合作学习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教学方式及学习手段。
3.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3.1明确分组合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分组合作式学习要坚持主体性原则,在中职计算机教学实践的开展中,同样存在着需要强调教学活动主体的现象,在分组合作式学习实践活动中,计算机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中,坚持公平民主的原则,转变传统的照本宣读的教学模式,尤其是面对编程类的教学内容,教师要以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适时的参与分组合作学习中,就c语言等较为基础、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的教学内容等,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以及空间去进行动手操作能力的锻炼及学习任务、目标的实现。分组合作学习的应用还要坚持公平性的原则,中职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差别较大,因此在计算机基础能力、学习能力、协调组织能力等方面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开展分组合作式学习的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从全局角度兼顾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相互促进与取长补短。
3.2明确教师在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地位
分组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对分组合作式学习策略有深入的了解,研究中职计算机教学大纲,在符合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对分组合作式学习在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研究。例如《计算机网络》中频分多路复用与时分多路复用的教学中,教师要综合考虑教学大纲要求以及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对分组合作式学习针对该部分学习任务进行科学的订立,全面把握任务的难易程度,使学生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就频分多路复用与时分多路复用的概念进行充分理解,并以小组内的讨论来确立他们之间的异同点,进而加深对该部分内容的理解。
教师要对应用分组合作式学习的必要性、应用时机等有较为全面的把握,确保分组合作式学习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切实的锻炼与提高。
3.3科学落实分组合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的重点
分组合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要求教师要进行学习小组的合理划分与小组内各个角色的准确定位,分组合作式学习开展中的关键环节是小组的划分。例如word教学中,教师要对班级内学生该部分的理论知识水平、实际操作技能、协调组织能力、个性差异等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坚持组内异质、组外同质的原则进行小组的划分,指定专门的小组长,例如让每组学生都进行文档内图片的添加练习,教师将不限制文档内容的主体和图片内容主题,在合作任务完成后由小组内专门的代表进行任务完成情况汇报,对图片的添加步骤和为何选用此图片等进行细致的回答,在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同时,加强其协调处理能力。学生是分组协作式学习的主体,老师是该过程中重要的引导者与参与者,在确保分组合作式学习的学习方向及思维方向正确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使其计算机操作技能得到有效的提高,在学生相互合作配合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对于遇到的问题给予及时到位的引导,并针对分组合作式学习建立并完善起相应的考核机制,采用小组随机选派代表以论文书写、课堂汇报或上机操作等方式,就分组合作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等进行汇报,确保该种教学策略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应用的有效性。
浅谈中专计算机分组教学法 篇11
1 分组教学法
1996年, 分组教学法在中国正式探索和改革, 通过一步步的实践与分析, 于2001年最终确立了分组教学在教学中的地位。分组教学也包括其他方法, 比如, 大部分地区重点学校和一般学校的差异;学校内快班、慢班的差异。本文中提到的分组教学法不同于普高的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法是将学生按一定的规律分成很多小组, 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知识, 人人都做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在小组内相互帮助, 自主探究, 共同提高学习综合成绩, 使老师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近, 师生关系更和谐。
2 分组教学法的内容
2.1 分组方法
只有在老师了解每个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之后, 才能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是在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之后分组, 或者在第二学期开学初。分组时还应当做到: (1) 每个学习小组的平均学习成绩差距较小。 (2) 每个学习小组的动手能力差别较小。 (3) 每个学习小组内成员的座位尽量离近一些, 方便学生互相帮助。 (4) 避免有矛盾的同学分在同一组。以免影响全组同学。 (5) 各小组内的男女比例接近。 (6) 将性格不同的人安排到同一组。 (7) 小组成员不要过多或过少, 五人左右即可。 (8) 不一定要选学习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做组长, 要根据综合能力, 选择一位有责任心、领导能力强的组长。 (9) 在学习过程中, 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分组, 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2.2 计算机分组教学中的管理
分组教学的目标是要求学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 并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 提高动手能力。分组教学法要从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方面进行教学管理。
分组后的各个小组在课内依然以听老师传授知识点为主, 各个小组成员应在组长的引领下, 在课外对理论知识进行复习和回顾。老师先根据教学内容给出题目, 各个组长做完后, 可以将题目传个两个同学做, 以此类推, 组内每一个学生都要做一定的练习。每位同学在做完题目时可以自己出题, 或把原题难度降低, 再传给下一位同学。基础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难易不同的题目来做。当遇到不会做或做错的题目, 可以询问出题的同学, 或者基础较好的同学。小组内不会的题目可以各个小组一起讨论。实在不会的寻求老师帮助。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 还提高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能力。
实践教学过程也是如此, 在自主操作练习中, 老师先对各个小组组长或动手操作能力较好的同学进行讲解辅导, 然后由这几名同学回到组内, 对各小组成员进行辅导。对于操作能力较差的学生, 可以派专人对他进行单独的长时间辅导, 使其实际动手能力得到提高。
老师还应当定期对每个小组的学习状况了解分析, 掌握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 对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老师应做到: (1) 定期向每个小组组长询问各个组员的学习情况、合作状况, 是否存在学习情绪。 (2) 建立学生学习情况登记表, 定期根据了解到的学习状况进行登记记录。 (3) 对于在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好的学习方式方法, 要推广到每个小组, 使各个小组共同进步。对开展进度大的小组进行鼓励。 (4) 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促进学习气氛。
2.3 教学方式的评价
过程性评价应当代替考试成绩评价, 更合理的对大部分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在分组教学方法下, 每一个小组成员都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展现自己, 各个小组成员都对其他同学的学习过程有全面的了解, 因此可以实行学生互评的评价方式, 让每一位同学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可, 或者由其他同学指出不足。还可以实行学生自评。教师点评等方式, 更好、更全面的使每位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3 中专计算机内分组教学法的作用
在计算机课中运用分组教学法, 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 培养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可以使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促进友谊;通过分组学习, 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从而使每个同学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全面提高。
4 结束语
计算机是对当代社会发展影响最深远的高新技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 应用领域的越来越广, 我国的职业中等教育对中专学生做出了更大要求。我国中专计算机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有不断创新, 才能满足新课标对教学方法的严格要求。分组教学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主动学习, 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熟练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 提高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只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才可以持续学习, 不断提高综合学习能力。为成为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打好基础。
摘要:在当今信息社会, 计算机已经逐步深入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行业, 计算机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计算机是职业中专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之一。职业中专学生一定要熟练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际的操作能力, 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成为一名技能型人才。本文通过分组教学法在中专计算机课程的实际应用, 探究如何培养中专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关键词:中专计算机,分组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冰.谈自主学习策略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界.2012 (11)
[2]覃静.任务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3 (02)
【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推荐阅读:
中专计算机分组教学法05-11
计算机基础教学11-17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05-20
计算机专业基础教学06-22
计算机基础教学改进07-02
小学计算机基础教学11-01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11-12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05-21
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06-19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