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

2024-12-05

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共12篇)

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 篇1

以初中为起点的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更好地服务社会为宗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使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创造性思维被激活。共享信息资源的大量需求与全方位提供,将为专业课的广大师生注入强大的活力与生机。

本专业教育资源库主要致力于建设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资源体系,以多种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整合、编辑和存储,最终形成一个涵盖物流管理专业所有媒体信息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实现系统化与规范化管理以及资源共享;本专业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努力发现问题和科学合理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本专业教学资源库能够为技能大赛服务,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强化技能教学。

1 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现状

目前,我国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在部分专业领域开展,如“上海教育资源库”为上海全市的单位用户及个人用户提供优质丰富的教育资源,形成了一个适应上海教育发展和终身教育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广东工业大学、中山大学等一些院校先后建立起了少数专业的资源库。但从全国及江苏省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情况看,真正关于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研究还很少,而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育资源库的建设接近空白。

2 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2.1 基于岗位需求与工作场景设立专业和课程标准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基于培养目标的岗位需求特点、基于实际工作场景而设立,将有利于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统一、规范、科学。

2.2 有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教学多样化

目前职业院校一般都建有宽带校园网,教室都基本安装了投影仪,甚至有的学校为每名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专业课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利用学校信息化硬件,为学校的专业教学、科研服务,利于改变上课形式单一,既避免许多相同的内容被重复备课,又减少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更加有利于教学的多样化。

2.3 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通过专业课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推动学校教学改革,更新教学理念,发掘出更多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与途径,使教学内容在不断得到更新组合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另外还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术水平,更新教师的观念,使教师实现由“经验型”向“引导型”、“学者型”、“研究型”转变,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更好的与社会接轨。

2.4 有利于提高教师工作效率

通过资源库的建设和应用,减轻教师教学重复劳动,集合集体智慧,寻找教学设计的最佳方案,提供最丰富的教学参考,实现先进教学经验、教学成果、学习成果的数字化共享,培养年轻教师,使他们在教学上少走弯路,尽快适应教学需要。

3 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结合企业的调研,制定适合企业生产需要的人才培养、培训的教学资源库,实现以服务学生和用人单位为宗旨,以适应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教师的教学资源,节省财力和人力,建立起完善的高质量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信息资源。

3.1 制定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库,形成订单驱动的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

积极探索订单驱动的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学校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4+1”办学模式下,以公司的运输、装卸搬运、仓储配送、货代、流通加工、信息等作业流程为载体,融合职业岗位标准,分析本专业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知识,探索订单驱动的物流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区域特征和竞争优势的既满足社会人才需求、又符合人才个性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订单驱动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1所示。

3.2 制定理论课程标准库,逐步形成“宽平台、多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地区差异、行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进行调研,针对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整合课程内容,动态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方案,构建与物流职业岗位紧密结合的“宽平台、多方向”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如图2所示。

3.3 完善实践课程标准库与校外辅导课程库,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以“实际、实用、实践”为原则,按认知与体验、岗位实训与技能考证、综合模拟实训与生产顶岗实习三个层次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多方向、分岗位、重操作”的实践教学特点,由联合办学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校内实践技能课程教学与指导工作,将学生岗位训练与综合训练、实践训练和技能鉴定、专业模拟和专业实战有机结合,实现物流信息处理能力训练和物流业务处理能力训练同步进行,提高学生的职业通用能力、职业技术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与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发展能力并进的局面。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如图3所示。

4 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创新点

4.1 在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出发点上,基于岗位职业标准及实际工作场景,克服了多数教学资源库“资源简单罗列与堆积”的弱点。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蕴含着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即“以物流管理专业的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特点,在岗位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基于实际工作场景、实际项目导向的办学模式,建立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体系,构筑物流管理专业所需的一切资源”。可见,本成果的总体研究思路与方法完全建立在专业岗位需求与岗位标准基础上,整个研究更系统化,更具实际应用性,克服了目前多数教学资源库基本上是教学资源简单堆积罗列的弱点。

4.2 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作为基础和依据,这在同类教学资源库建设中较为罕见。

目前,我国对教学资源库的研究还主要以资源上网为主,本课题把物流管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建立了统一、规范、科学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并将其落实到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及每一门课程,并以这些标准为基础开发其它教学资源库,这在全国比较少见。

4.3

在“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成果应用上,专业课教学资源库为技能大赛服务,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强化技能教学,实现了学生培养方式的创新。为了技能大赛,各个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增加了专业教学的先进设备,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许多前沿技术,起到了示范教学的作用。资源库的建设要与技能大赛的内容和标准紧密结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转化为教学项目,不断补充和完善项目课程教学,这样才有利于技能大赛进课堂,“以赛代教”、“以赛代练”。通过从资源库中自由获取各类教学资源,能使教师更好的驾驭课堂,经过各类竞赛与评比活动,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日益提高,感觉到专业课教学资源库对于自身日常教学活动的益处而积极应用推广,实现了资源库建设的良性循环。

摘要:研究的目的在于创建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构筑开放的教学资源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主要结合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实际情况,采用社会调研、对比分析与归纳总结法,致力于建设与物流管理专业相关的资源体系,以多种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整合、编辑和存储,最终形成一个涵盖物流管理专业所有媒体信息的多媒体网络平台,实现系统化与规范化管理以及资源的共享。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参考文献

[1]朱惠君.共享型高职物流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3):22-23.

[2]马玥桓,曹靖,程超.高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探讨[J].办公自动化,2002(2):27-28.

[3]田露.关于教学资源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J].大家,2010(24):85-86.

[4]彭才根,郑心人,易燕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36-38.

[5]王万德,张岩.地下工程与隧道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与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3):56-58.

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 篇2

摘要:五年制学生没有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基础知识较差,有效的学习方法还未养成,开展化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以及动手能力,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有积极影响,所以,非化工专业开设化学课是非常必要的。但在教学中存在着教学形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自制力差等问题,教学效果不明显。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抓课堂纪律、注重基础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自信心,树立、培养学生学习意愿等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化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五年制非化工专业;化学教学;思考

一、五年制非化工专业开设化学课的意义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一种新学制,五年制高职教育以其独有的优势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并逐步发展壮大。五年制高职教育前两年实行中职教育,课程内容以高中阶段全科知识教育为主,教学上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归纳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与工农业、日常生活、医学、材料等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五年制学生没有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基础知识较差,有效的学习方法还未掌握,开展化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有积极影响。所以,非化工专业开设化学课是非常必要的。

二、五年制非化工专业化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非化工专业化学教学现状

五年制非化学专业化学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围绕着课程重点、难点讲授,以完成每一节所有知识点的讲解为任务,忽视了基础知识讲授,对于非化工专业学生尤为困难。在教学方式上,还是以教师黑板板书讲课为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不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锻炼较少,教学效果不明显。

(二)非化工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学生厌学情绪普遍,自制力差。五年制高职为初中生,这类学生基础薄、成绩差、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普遍较低。进入高职院校后,因本身为非化工专业,但又必须学习化学,学生觉得没必要,产生抵触厌学心理。又因化学为自然科学,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较多,对于学生来说更是艰难,学习兴趣自然提不起来。五年制学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时期,思想不成熟,安逸享乐思想严重,缺乏上进心,自制力差,学习意愿很弱,容易受不良事物的影响,所以,学生整天玩手机打游戏现象普遍。二是缺乏专用实验教材,实验课时较少。以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为例,五年制非化工专业教学采用了“十二五”高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应用化学基础》,但并没有采用配套的实验教材,每学期开设的实验课程都为教师随机选取,实验内容合理性有待考证,同时每学期安排实验学时较少,占理论学时总数不到三分之一。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生观察和动手机会较少,学习效果自然不明显。

三、提高五年制非化工专业化学教学效果的几点意见

(一)狠抓课堂纪律,塑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五年制生源为初中生,学习成绩差,自律性普遍不强。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后,面对更是宽松的环境,学生自律意识更差,旷课、迟到、早退、上课说话及玩手机等不遵守课堂纪律行为很是普遍,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良好的课堂纪律非常必要。教师一定要从严管理,严格考勤。可以从第一节课开始,将化学课堂纪律、考勤纪律等与他们期末考试分数联系紧密的事项给学生讲明白,加大课堂纪律、课堂考勤在期末分数中所占比重,引起学生重视。坚持课堂提问、课堂练习等必要手段引起学生注意。针对玩手机、不听课现象,从上课开始就要求全部上交手机。每第一节课都要严格要求,每一节课都不能放松,让学生养成好的上课习惯。

(二)注重基础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对五年制非化工专业学生来说,化学课属于非专业基础课,学习的意愿不强,在讲课过程中如只注重完成知识点的讲解,学生学习起来难度较大,还容易激起厌学情绪。所以,在讲解中应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如,注意与初中化学知识衔接,多讲一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化学内容,让学生觉得化学学习很轻松,很容易,也很必要,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加强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实验教学必不可少,而且应该占较重比例。可以筛选适合五年制学生学习的实验教材,在实验内容上多安排一些趣味实验。还可以去校外化工厂参观,培养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多关注、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五年制学生在初中阶段成绩较差,经常不被教师关注,学习自信心不强,所以,对于五年制非化工专业学生,教师要做好化学教学,还要做到细致、耐心,多关注、鼓励学生。教师讲解时要多讲几遍,多请学生回答问题,答对了多表扬,平时成绩给予加分,答错了也不要责备嘲讽,要做到耐心细致讲解。总之,教师要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多关注学生,尽量少批评、多鼓励,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

(五)更正观念,树立榜样,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

榜样是仿效的楷模,是某种道德理想的集中体现。在中学时期,评判学生优秀的标准是学习成绩好,学生以成绩好的学生为榜样。进入五年制高职院校学习,学生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上学就是要学习成绩好的观念中。但是,五年制学生成绩差是普遍现象,而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所以,教师要更正学生的观念,让他们明白成绩不是评判成才的唯一标准。同时,要注重榜样的力量,选择那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取得瞩目成就的年轻人的故事激励他们,让他们明白成绩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只要自己感兴趣,愿意去学,有恒心、有毅力、肯钻研,自己也能够成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解,更正学生成才的观念,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才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年制非化工专业开设化学课是很必要的,通过化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起到良好的作用。目前,五年制非化工专业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加上学生本身素质较差,非化工专业化学的教学还有一定难度,所以,化学教师应该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多改进,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愿,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马良生.论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

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解读 篇3

一、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遵循国际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国内许多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建构职业教育新体系,部分具备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体制高移,或独立、或整合逐步升格为五年制职业院校。五年制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升格后的五年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其办学中的一个瓶颈问题,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升,其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尤为突出。下面以安徽H高等职业学校和江苏W师范学校为例,分析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从中试图探讨近阶段国内职业类学校调整升格后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困惑。

(一)安徽H高等职业学校课题组的调查报告

安徽H高等职业学校是一所创办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省级重点中专校,近期升格为高职后学校课题组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1、教师的基本情况

参加调查有82份,青年教师占51%,中年教师占41%,老年教师占8%,从调查中发现该校师资的主体是中青年教师,其中青年教师占大部分。因此学校教师整体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不太稳定,对教师进行有效率的培训,对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从学历成份看,硕士研究生占9%,本科占85%。其中高级讲师占18%,讲师占20%,其它占62%。近两年来,该校教师发表各类论文约145篇。

2、教师的职业情感状况

调查发现,40%的教师都是出于内心热爱选择教师专业,因父母、老师的建议而选择教师的占15%。有31%的教师回答不太喜爱教师这个职业,其中认为教师的收入较低的占57%,认为教师工作压力大的占30%。在选择教师职业的答卷里,有87%的教师都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教师这一职业。

3、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还发现,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状况满意度,认为非常满意的占11%,满意占50%,不满意占32%。目前情况下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努力和学校环境,分别占46%和25%,因此学校应为教师提高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特别是从提高软环境质量入手。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帮助最大的是学生和教育名家,从这点分析来看,说明教师的许多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发展,由通过学习教育名家得以解决,这一点与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二)江苏W师范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简析

江苏W师范学校创办于1923年,抗战期间以及上世纪60年代曾两度停办。1984年,经当时县人民政府向江苏省人民政府申请后获准复校。自1996年起招收五年一贯制师范生,办学高峰时全日制在校生超过1000人。复校20多年来,为当地输送了近万名合格小学师资。目前学校师资队伍的基本现状通过下述图示可知概貌:

可见,当前W师范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情况为:(1)年龄偏大,中老年教师占70.8%;(2)中高级职称教师居极大多数,占87.5%;(3)硕士以上学历(学位)偏少,仅占16.67%;(4)骨干教师队伍亟待发展壮大。近年来,由于该地小学生在校生数逐年锐减,小学师资需求几近饱和状态,教育行政部门迫不得已逐年削减招生计划。该校所在大市范围原有中等师范学校五所,自2000年至今,三所已经单独升格或者并入当地高等职业院校,一所已经一分为二,即师范学校与重点中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理,真正意义上升格为高等师范学校仅存一所。以该校为例,近五年没有吸纳新教师,师资队伍的年龄偏大、结构老化。当地同类型学校情况基本如此。

二、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政策,加强职业类学校办学条件的评估验收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推动职业学校整体办学条件的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也日益得到重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分析上述两所不同地区五年制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基本现状,可以看出教师们对于自身专业发展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存在自我发展的良好愿景。然而,调查发现当前五年制职业院校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确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

(一)教师个体层面

1、教师自身观念问题

H高等职业学校调查“教师的职业情感状况”时发现,40%的教师是出于内心热爱选择教师专业,因父母、老师的建议而选择教师的占15%。有近1/3的教师选择“并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原因是他们认为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经济待遇不高等。这说明部分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存在一定问题,对教师这一职业应持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没有深入的理解,在他们身上或许并不缺少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然而存在缺乏专业精神、缺少专业热情的问题。显然,他们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认识有待提高。

2、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队伍中存在“重教书,轻研究”、“忽视研究成果向教育教学转化”,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好书,搞研究是不务正业的等等错误观念。比如,教科研工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而有的教师把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截然分开,认为教育研究是高层次工作,教育研究高不可攀,认为那是专业的教育研究者的事情,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难以胜任研究工作。调查发现,仍有少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教育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素质“作用不大”,不赞同把研究作为评定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这说明一些教师对教育研究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把研究作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他们“不想研究”,也“不愿研究”。

作为培养企业一线“银领”的职业院校教师,假如也没有这种愿望主动加强自身专业建设,并切切实实落实到教学中去,那怎么指望我们的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去适应企业对于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需要?在部分教师身上,缺乏专业发展的勇气,更缺少专业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调查还发现这种现象也比较明显地存在于已评上高级职称的中老年教师身上。

3、学校升格后带来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针对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是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中存在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世纪之初,为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文件,对当地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布局结构调整,于是乎各校各显神通,有的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有的整合并入当地高职院校或独立学院,左冲右突实在没有办法的则转成了普通中学,办学功能、体制发生了很大转变。由于职业学校办学体系调整,升格后的五年制高职,客观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存在一系列的不适应。比如,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当地社会输送合格“银领”的任务,作为一名专任教师不仅要掌握宽泛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并要落实到自己的教育行动中,朝着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目标努力,才能做到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环境层面

1、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

从两所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看,中青年教师占绝对多数,均超过80%,显然,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体,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历史较短,上世纪80年代前后各地陆续新办或者恢复一批中等职业学校,这两所职业学校也正是在当时情况下开(复)办的。在校工作年限长的教师差不多已退休,而大部分教师都是办学后逐年引进的;二是由于职业学校教师管理与培养制度比较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能吸引应届大学生从事职业教育事业。其次,教师的学历层次结构偏低。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資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近年内各校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而在所调查的两所学校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职教师仅分别占调查的专任教师数的16.67%、9%,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数为0。教师的学历层次结构与教育部的要求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一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合格学历只要求是大学本科,升格之后对于专任教师学历的在职进修,显然要有一个过程;二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在引进硕士学位以上人才时,其吸引力远不如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

2、学校在职培训的机制还不够完善

H高等职业学校的调查中还发现目前情况下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努力和学校环境,分别占46%和25%,认为学校应给教师提高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这说明校方在教师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不够重视、专业发展环境氛围不浓等现象,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比如,在校本培训方面,主要形式包括集中听讲座、教研室听课交流、阅读教育专著等,培训形式比较单一,培训内容上也缺乏系统性、连贯性。

当然,这里也应该指出,“学校环境氛围”等毕竟是外在因素,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目光还是应盯在教师个人身上,有赖于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觉醒。下表是范良火教授在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论文的调查结果。这组数据充分反映了这样一个客观现实: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其次是“和同事的日常交流”。相比较而言,与院校培训、校本培训有关的两个选项“在职培训”、“有组织的专业活动”的贡献程度远不如由教师主体主动参与进行的前两项。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以前的院校校本培训都没有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也是传统教育培训绩效不尽如人意的主因。因此,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要找准关键点,牵牢“牛鼻子”。

3、学校评价机制不尽合理

职业学校与多数其他学校一样,在其教育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中,尽管把教师的教研能力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学校各级管理层面的落实中存在不少具体问题,多数教师提供的教育教学研究有应付检查与评估之嫌,部分教师的教研论文实际上远离了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教育教学改进作用不明显。学校激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机制建构仍需慎重考虑,对教师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成绩轻专业发展、重教学轻研究。在此背景下,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兴趣不高亦成必然。随着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深入,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的方法也在变革与完善之中,有必要尝试建立一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这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必将起到正面引领与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

[2]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154-161.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 篇4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如何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有效结合,培养市场真正所需的人才,已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目前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现状

1.1 教学观念与就业市场对学生的要求脱节。

在高职院校中,“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观念还严重存在,有些高职院校组织考证是因为“政策要求”或“从众心理”,自己的积极主动性还不高。高职教育的“双证制”还未进入良性运作状态。“突破学科本位模式,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观念认识上还有待提高,操作层面上的改革还任重道远。学校只注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不强,难以达到企业对员工的要求,致使学生就业困难。

1.2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互脱节。

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之间缺少对应关系,学校的教学方式与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缺乏有机联系,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之间存在较大的错位。当前,许多学生在学校取得学历证书后,还必须到指定机构重新培训后再参加社会上的技能考证,这样就容易造成部分知识重复学习,浪费较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2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必要性

2.1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都在纷纷致力于如何保持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本国劳动者素质和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工厂”,许多产品质量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都要与国际标准接轨。为此,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日益迫切,单一的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都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的这种要求。将课程教学与资格认证相结合,实现两者的统一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行劳动预备制度的需要。

经济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的生产、服务、管理的一线劳动者,而我国目前的劳动者素质状况却十分堪忧。其主要问题一是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二是技术工人素质较低且结构不合理,三是技术工人后备力量不足,培训体系不完善。企业对职工的培训主要是岗位培训,而新技术培训、继续教育以及复合技能的培训比例很低,一般企业基本只能应付当前生产需要,无力进行后备力量的培养。由于培训经费、师资等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在职培训难以开展,而社会培训机构(包括职业院校等)又无法与企业培训接轨。因而,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我国劳动者素质,是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我国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已开始推行劳动准入制度,劳动准入制度包括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认证的方式对劳动者的从业资格进行确认;劳动预备制度则是通过对劳动预备制人员进行职前教育和培训,为劳动者具备职业能力提供保障。这两项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劳动力市场走上了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实行劳动准入制度的基础之一,就是强有力的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

2.3 将职业资格认证引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和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整个教育事业改革不断深入,职业教育面临严峻挑战:近年来,招生数猛烈下滑,职业培训机构招生数大减;在招生困难的同时,生源质量也在下降。这与社会需求形成极大的反差。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劳动准入制度未能全面、严格地贯彻实施,未经任何训练的大批“打工仔”、“打工妹”涌入城市就是例证;二是受文凭主义的影响,职业教育不被学生、家长以至社会所重视,职业教育自身也存在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职业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低等问题;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既可以保证职业教育自身的健康发展,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社会认同度,同时又有效地衔接各级各类教育,逐步淡化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之间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及全日制学习与非全日制学习之间的界限,满足社会成员多种多样的教育需求,使职业学校成为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场所,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完善。

3 实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的措施

3.1 制定并发布职业资格证书目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要求。

为贯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就要重新调整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将培养方向设置为仓储管理、第三方物流、港口物流三个专业化方向。针对不同方向,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并发布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目录。目录中应包含学生毕业时本专业应取得的证书名称、考试鉴定单位、每年考证时间、配套教材、相关考证内容在各学期教学计划中安排情况及考试鉴定费用,使新生一目了然地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目标。

3.2 修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认证嵌入到专业课程之中,以便使学生顺利地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紧紧围绕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进行专业课程设置,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要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引领的课程体系。以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重点重在知识的应用,重在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根据职业岗位(岗位群)的要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物流管理师职业资格考试要求的课程,精讲文化、专业基础课,加强职业技能训练;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调整课程内容,将职业资格标准中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融入到相关课程标准中;将职业资格证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将物流管理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的四大模块穿插到教学计划中;并且对现有专业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强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优化教材,对教材中冗繁重复、过深过难、脱离实际的教学内容作删减调整,以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所必需且够用的原则来处理教材,进而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教学方案以及编写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校本教材。此外,实践性课程体系的设置标准应与职业资格认证相一致,在内容安排及实践考核方式上应为学生获得资格证书提供方便。在各课程学习完毕,学校应组织短期集中培训,将所有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为顺利通过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工作。

3.3 加快教师队伍知识更新,适应现代教学要求。

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培养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人员,关键在于专业师资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特别是21世纪知识更新的速度将越来越快,职业变动的频率将越来越高,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者,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是关键。因此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与职业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迫在眉睫,教师作为课程的开发者、实施者,必须掌握本学科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应用,不能停留在传统的课本教学和板书教学的时代,而更多的应通过“言传身教”,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校实训场地作用,鼓励教师获取职业技能资格证。

3.4 注重建立与充实实训、实习基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

注重充实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的设备。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能够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校内实训的需要,同时带动专业群的校内实训。通过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基地,实现对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仓储实务操作能力、保关与商检实操能力、叉车技能操作能力);通过训练取得物流管理类职业资格证书。这部分训练内容又是物流管理专业及专业群所有专业的毕业生能否突出其物流管理业务核心能力的关键。同时,在校外,积极与企业建立物流管理专业挂牌的实训基地。

参考文献

[1]谢振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员如何选择职业资格证书[J].中国储运,2007(8):164-168.

[2]李伟.高职教育实行“双证书”制度的几点构想[J].开封大学学报,2005,19(1):65-67.

[3]刘志娟,陶瑾.中职国际商务专业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7(4):44-45.

[4]李大卫,吕景泉.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融通的探讨[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14(3):8-10.

[5]陈文.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06(10):40-41.

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 篇5

实景化教学增加了真实的服务于客户的环节,突破了仿真实训的瓶颈,探索和实践了 “理实一体——实景教学——顶岗实习——就业”模式,培养和提高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综合技能。通过构建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实景化实训教学基地,在实体中开展实景化实训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

旅游管理专业具有生产与销售一体化的特点,工作对象为具有复杂多变需求的“人”,在教学中需要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多年来,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遵循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理实一体化——顶岗实习——就业”。[1]这种适合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无法适应旅游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服务类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面向是人,学生在理实一体化教学阶段接触到的是模拟职业对象,而不是真实的职业对象,缺少真实的职业体验。(2)工学交替阶段,学生一般到校外企业进行跟岗实习,直接服务顾客,特别缺乏实际对客经验,新员工容易被客户投诉,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经营效益,教学和生产成一对矛盾。(3)顶岗实习阶段,由于工学交替成效并不明显,学生综合服务技能不能适应岗位要求,难以学以致用,容易造成学生埋怨、企业抱怨的现象。

所以,现有的教学环节并没有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服务技能,忽视了校企有效过渡衔接的边界问题,即从学生到员工转变的关键一环——综合服务技能的培养。就实训教学环境而言,学校的理实一体化教学不具备真实的服务环境,学生缺少实际的职业体验,无法积累对客服务经验,不完全适应职业岗位要求;顶岗实习拘泥于企业经营的现状,学校缺少教学自主权,培养成效不明显。在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展实景化教学,旨在提高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丰富实践经验,提高综合素质。

实景化教学是一种集知识运用、技能训练、体验感受、问题解决于一体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认识、判断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态度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对学生发展自我的观察、分析、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和合作能力都是全方位的。

一、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实景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职业技能形成的科学规律需要进行实景化教学

很多知识源于社会生产和生活,职业技能的培养有赖于过程参与而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来自深刻的经历和感受,而这在实景化教学中都能实现。[2]实景化教学安排在五年制高职三年级进行,学生处在18周岁左右,这个年龄段学生尚未具备独立自学能力。学生熟悉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实际,是需要经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在校学生接触到行业并进行实习的机会很少,如果只是在校内实训室的练习和实习,学生掌握的只是生搬硬套的技能,而不会灵活自如的实际运用。

面对游客进行灵活服务,是旅游企业最注重的素质,也是学生毕业初期面临的难题之一。实景化教学环节实际上是学生进行“再实践”的过程,是“再学习”基础上的感性认识,这也是学生了解行业、学会实际运用的过程,为下一步技能培养打下重要基础。学生在行业实践和工作实际中学会如何运用在学校学习到的技能,并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会如何处理突发事情,这才是真正掌握了职业技能,也才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旅游行业的特点需要开展实景化教学模式

旅游业属第三产业,其工作性质、内容与要求与第一、二产业不同,客观上也需要通过实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的核心专业能力。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行业是面向旅游企业各岗位,如酒店、景区及旅行社等,他们是旅游服务的供给者,要具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很高的服务技能以及较强的应变能力,才能满足各种各样的游客的需求。[3]这些具有各种需求的顾客,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或产品,学生需要体会游客的心理需求,不断提高与顾客沟通的能力,对客服务需要融入更多的感情色彩,而不像面对机器或流水线。

旅游企业内部也有不同的岗位,每一岗位的具体要求也是各不相同的,学生要了解众多岗位服务的要求,必须增加更多的实践,在校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光靠自身体会是难以实现的,只是实训室的反复演练,未必能够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实景化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工作融合,实际上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

工作过程中还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情况,需要从业人员学会应对和处理,这些场景和情况不是教学环境中可以创设出来的,需要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体验,亲身感受,并在真实的对客服务过程中积极思考,才会有可行的解决办法。如果不会处理或处理不当,有指导教师予以帮助,这样学生的学习印象才会更加深刻。因此,学生要胜任未来企业的岗位要求,必须进行多种工作环境的体验,才能达到经验的积累,才能具备行业需求的素质和能力。

(三)人才培养目标需要通过实景化教学模式来实现

适应旅游行业的特殊特点,实景化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获得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在大量的工作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这些经历有助于增强服务意识,促进工作态度、职业价值观等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完善。[4]以导游专业方向为例,很多学生在以往的考试中往往是笔试通过,而口试不能通过。有的同学考取了导游证书,在实际工作上也由于缺乏工作实践,无法胜任岗位要求。为使学生顺利考取证书,能够胜任将来的工作岗位需求,有必要通过实景化教学模式,给予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学生增强现场感,心理素质提高,讲解水平提高,从而提高导游考试通过率。在实景化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遇到很多问题不会妥善处理,需要教师随时予以纠正和指导。通过实景化教学,教师还可以及时将行业发展的最新态势补充到教学中,这也符合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二、五年制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施实景化教学模式的.可能性

(一)五年制高职的学制为实景化教学模式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由于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长,与三年制中职相比,五年一贯制高职可以整体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统筹安排课程体系,在5年时间里,既保证了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要求,又达到了国际上培养同类人才专业技术课程有效学时3年以上的要求。

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已经积累了在校内实训室技能训练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熟练运用这些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为考取更高一级职业资格证书和提高综合能力打下基础。由于学制所限,这在三年制中职和高中后高职都是很难实现的。而五年制高职的学制则为实现这样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天然的条件。

(二)实景化教学模式可以满足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

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客观上也需要进行实景化教学模式。五年制高职所面向的是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需要,而不是只针对具体的职业岗位。

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毕业生具备更高层次的技能,要求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三级(高级工)。如在三年级考取中文导游证书,四年级考取英文导游证书,或者是四年级考取餐厅服务师(三级)或展览讲解员(三级)等。这些培养目标,客观上需要更长的在校学习时间来完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需要更多的实践经验来得以保证。实景化教学模式为帮助学生考取高一级的职业资格证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环节。

(三)充足的旅游资源为实景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可能

江苏苏州旅游业位居全国城市前列,截止底,拥有星级饭店159家、旅行社204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54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1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家,全国特色旅游景观名镇名村16家。丰富广泛的旅游企业资源,可以通过多种校企合作形式,开发更多的实景化教学资源,为实景化教学提供更多的平台和空间,也为实景化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提供了实践样本。同时,多种多样的岗位需求使得实景化教学的内涵呈现多样性。旅行社、风景区、园林、森林公园等不同的旅游企业岗位,实景也在发生变化,呈现的有自然、生态的实景,有历史、人文的实景,也有充满诗意的实景。面对不同的服务对象,与顾客互动的要求也不相同,因而,实景化教学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

三、实景化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一)实施准备

1.进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体系、评价体系改革。实景化教学模式增加了新的教学环节,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体系随之发生了变化。为此,学校应与合作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滚动修订工作,重新梳理课程体系,统整课程、教材和学时、学分,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职业实践为主线,按照人才成长的规律,建立以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改革评价模式。由传统相对单一的考试形式转变为自我评价、同学互评、教师评价、顾客评价、经理评价等多种形式,评价的过程伴随着实训的过程,开展每日一评、每周一评、每阶段一评等多时段评价,便于及时发现和矫正问题。

2.开展实景化教学基地建设——校园实训企业建设。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时,将部分仿真的实训场所在紧密合作企业的帮助下改变成学校拥有自主权的经营实体;二是通过校企合作,新建学校拥有自主权的、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本位的经营实体。如笔者所在学校对原有的对外经营的教学酒店软硬件环境进行改造和三星级达标升级,改变经营方式,由原来的承包经营改为学校自主经营,总经理、部门经理、现场指导由教师担任,除基本人员外,员工、领班由学生担任,使酒店由追求经济效益转变为追求人才培养质量效益,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企业化教学环境;与文化国旅合作,成立独立经营的文化国旅旅游财经学校营业部。所有实体经营权归学校所有,管理层由专业教师和部分学生担任,员工由学生担任。

(二)实施过程

1.学生分批到校内实体中轮岗实训。五年一贯制职业学校学生在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展为期1个月的对客服务实践学习。教师和企业经理现场指导,学生现场开展对客服务。学生每天在《实景化教学手册》中记录工作情况,并运用客人评价、同学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对服务进行评价,教师对学生每天的工作进行点评,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 篇6

【关键词】高职英语 酒店管理 课程设计

职业院校英语课程设计是依据对学习需求的分析,以江苏省五年制高职英语课程标准为基点,结合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的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安排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五年制高职,即为初中毕业后,就读五年获得大专文凭的职业教育。同时,本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特别强调“具备流利外语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旨在帮助学生在后两年完成国际课程衔接,适应全英文教学,获得澳大利亚酒店管理大专文凭。

一、学情分析

以15级酒店管理专业新生为例,基本上都是参加苏州市中考未能达到普通高中最低分数线,即600分以下者(酒店专业最低是557),属于苏州初中毕业生中成绩排名的后50%。即使酒店专业要求英语成绩100以上(满分130分),而除去30分提前考的听说,实际英语卷面成绩只有70分,属于中等水平。

五年制高职前三年学生年龄15-18岁,正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更为明显,有时爱表现,标新立异,开始向权威、规范等挑战。同时内心脆弱和不自信,特别是进入职业学校,与普高似乎有了明显的分水岭。一方面学习和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对自己的未来忐忑不安。他们的认知特点为思维具有跳跃性、猜测性、非逻辑性。

通过对学生所罗门学习风格测试发现,他们表现以活跃型学习为主,思维活跃,偏爱直接参与团队活动,获取信息,做出反应。动手能力较强,喜欢与现实生活有联系的课程,但是逻辑推理、抽象思维能力不足。同时由于长期应试教育,他们对教师教学依赖强,学习的独立性有待提高。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分析,他们在音乐韵律、视觉空间和人际沟通智力方面表现尤为突出。因此,课程设计不仅满足学习需求,更要改革教学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不仅要完成前三年规定的文化基础、专业课程,同时强化英语,顺利通过OPT(Objective Placement Test)英语能力测试,过渡到国际核心课程,毕业时达到相当于雅思6分及以上的英语水平,获得中澳双文凭。

二、课程设计的目标

1.总体目标。为了大力提升国际酒店管理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为能顺利通过中澳合作项目入学测试(OPT)并成功适应项目里的全英文授课学习。同时提升学生英语运用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核心竞争力。

2.具体目标。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学生基础知识,发展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逐步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宽泛的英语文化知识,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能从事较高水平的英语阅读,能从事独立的英语写作,能与外教进行准确流利的交流。

三、课程设计的原则

以人为本,注重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企业为重,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学有所用;理念为先,用科学的教学模式带动学习主动性,符合学科发展的客观要求。

四、课程设计的方案

1.适应调整期。本阶段主要用来补差和缩短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的英语差距,使他们初步适应职高校园生活。因此,直接使用普高牛津英语教材,我们的学生无法一下子适应也无法达到教材所需的要求。因为从初中步入高中本身就是一个飞跃。据统计,升入普高的学生一般都会参加暑期的高一衔接班,以减少进入高中后的新要求的不适应期。而步入职业类学校的学生,从家长到学生都从根本上松懈下来,目的就是让孩子待在教室里,不闯祸。加上2个多月的暑假,没有碰一下英语,完全不在学习状态。

首先使用五年制高职教材,一方面为了三年级初的学业水平测试,另一方面为了恢复调整进入学习状态。由于每周8课时,可以在半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复习巩固旧知识,查缺补漏。然后提升难度,采用牛津高中英语,增加词汇和语法,以阅读为主。两者相辅相成,难易结合。同时由外教担当的口语课,让学生接触不同文化带来的差异,为英语学习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系英语教研组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考核内容。做到天天学英语; 统一作业布置,从单词到词组,从句子到段落;每星期至少泛读2篇;每月考核1次,以词汇、基本语法、阅读理解和简易作文为主要考核题型,帮助学生巩固基础英语。

2.顺应过渡期。酒店调研发现,一个普高毕业生,即使没有考上大学,英语水平原则上比职校学生强,因为中考时排名本来就在职高生前面。他们到酒店实习,只要强化专业英语,就能胜任了。而职高生学习能力有限,加之环境影响,抱着混4年反正都能毕业的态度,学习动机不明确,还得靠老师手把手的教学。因此,饭店英语课程的补充,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英语,了解专业英语词汇,固定的句型,酒店服务的程序中的英语运用等等。因为英语教学不仅仅是几个单词,句子的操练,更重要的是语境、语篇中语言的不同特点。饭店英语是以在酒店不同部门为场景,以对话形式组成的篇章。它侧重于特定的工作场所中,专业人员的语言运用,有利于情境教学,锻炼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

继续使用高职英语教材,需要说明的是这2本书的难度突然增加了,学生有了牛津英语的基础,就不会感到突兀了。两者继续互补长短。除了一年级的常规教学外,二年级重点增强英语综合能力的运用,着重练习COMPOSITION的书写。月考以词汇、中级语法、阅读理解和高考作文为主要考核题型,侧重学生专业英语的运用,口试也孕育而生。

3.强化实践期。教材上继续牛津高中英语,不断提高听说读写四技能。鉴于学生语法薄弱,辅以《简明英语语法》,在三年级再次系统地全方位复习、提升或补缺,巩固语言基本结构。针对OPT测试中15分钟内完成30道语法单选,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练习。

《英语教学大纲》要求高中学生补充阅读量应达到10-20万字左右。为了配合OPT考试,也为了在缺少英语环境条件下,使学生迅速大幅度地增加词汇量和产生语感,能用英语表达思想,阅读是最好的方法。因此,如何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速度,势在必行,英语阅读课程ACTIVE READING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通过泛读教学,学生掌握阅读的各种技巧,领悟英语语篇的不同风格,更能开阔视野,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为将来与外籍教师的沟通,全英文教学奠定基础。其次,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改变他们逐字阅读等不良习惯,特别是在OPT阅读项目中,在20分钟内阅读8篇文章,完成20个选项。当然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原声朗读,体会语篇中的涵义,提高语音语调水平。甚至围绕某个主题展开做Group Presentation,与国际课程顺利衔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在原有的教学常规下,三年级着重强化语言能力训练、掌握并练习ESSAY写作,同时了解Report写作格式。月考以词汇、中级语法、阅读理解和ESSAY作文为主要考核题型,充分训练学生语言实践能力。

通过对学情的详细分析,充分了解学生的特征和需求,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整合优化课程设计,阶梯式设置听、说、读、写等各类英语课程,并利用不同的考核形式推进学生英语水平提高,最终完成国际课程的衔接。

参考文献:

[1]杨彦如,王文博,韩志伟.高职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83.

[2]霍力岩.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J].比较教育研究,2000(3).

[3]潘春芳.高职高专大学英语课程设计[J].教育教学论坛,2015 (3).

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 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专业体质,体质锻炼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由于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现代生活方式和娱乐项目的丰富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现在的学生体力活动减少和体育锻炼兴趣降低等现象, 学生进入高职阶段学习后, 随着职业教育的深入, 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各专业实习实训的开展, 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素质的要求也已经和原来中学时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职校生目前所学专业和将来毕业后可能从事的工作岗位中都有可能需要长时间、大强度的体力劳动。因而加强体育锻炼, 改变他们原有的生活习惯和娱乐方式已是目前职业学校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便是推进职业学校体育课课程改革。但现在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中, 学生体质锻炼仍按传统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来进行, 缺乏应有的专业针对性。而我们必须找到一些学生在职业实训时符合专业特点的体力体能方面要求的身体练习方法, 希望他们通过这些练习在未来工作岗位上, (1) 能满足该岗位对身体在力量、协调和持久力等方面的要求; (2) 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充沛的体力、健康的体魄来胜任该岗位的工作; (3) 减少职业病影响。

通过对本校五年制高职专业教育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学生职业实习实训的多年跟踪调查, 我们以“五年制高职专业体质锻炼课程设置与研究”为课题, 成立课题组,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分析和探讨, 为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体质做了一些研究工作。

2 专业调查

为了较为全面了解我校各专业实习实训的特点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 我们长期深入学校各专业系部开展调研工作以及通过调查表的形式对与学校有长期合作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毕业生的调查工作。

我校是个工科类五年制高职学校, 共有四个系部:材料工程系、机械工程系、电气工程系、信息工程系, 与此相对应的共有六个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营销。在各专业实习实训的操作中所涉及到的工种有:钳工、热加工、金工、焊工、车工、数控操作工、电工、电脑网络操作、市场营销等。 (见表1)

3 结果分析

在各专业的实际操作中, 有些工种是几个专业都要涉及到的, 虽然各专业对同一工种的要求不一样 (如电工对于电气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主要工种, 但对机械、焊接专业的学生来说确是辅助工种) , 但再劳动方式、劳动时间和强度上却有着同样的要求, 因而我们在对调查得来的材料进行分析汇总后得到了各工种的劳动方式及特点。 (见表2)

4 运动学分析

(1) 在各工种的实际操作中, 操作人员通过动用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力量来进行劳动,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些力量中, 有些是属于动力性工作, 如:钳工中的持工具捶打动作, 焊工中的工件搬运动作等等;而有些力量属于静力性工作, 如:焊接中的腿部长时间蹲立, 双手持重工具长时间保持同一动作操作等等。操作人员只有通过合理运用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来获得相应的力量以保证工作中力量的使用大小、减缓肌肉的疲劳程度。因而通过平时保持一定的体育运动方法可增强身体各部位的肌肉力量, 提高工作效率。如动力性力量,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等张力量练习 (如负重提踵、卧推、挺举等) 来提高身体相应部位的最大肌肉力量, 通过一些超等长力量练习 (如快速牵拉橡皮带、弹跳练习等) 来提高身体肌肉的爆发力;在静力性力量的练习中, 我们可以通过等长力量练习 (如站马步、屈臂悬垂等) 来获得肌肉力量耐力的提高。

(2)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 实习和工作与他们原来坐在教室里学习的最大不同之处, 就在于工作环境的变化和工作时间的变化。在教室里学习是一个相对安静整洁、温度适宜的环境, 人很容易定下心来专心听讲, 并且每过45min便可休息一下。而在实训基地或工厂车间工作, 则经常是机器轰鸣, 尘屑飞扬, 并常常要在严寒酷暑中劳作, 往往一干就是1~2h。初到这种环境下人的精神往往受到了极大的干扰, 注意力无法集中, 意志力也受到了极大的考验。如果我们平时能过通过一些体育运动方法的锻炼, 来磨练我们的意志, 学会自我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方法, 增强身体抵抗外界环境干扰的能力, 那么我们应该能更快的适应各种工作环境。如我们长期坚持耐力练习中的中长跑和跳绳练习, 可以增强自身肌肉力量的耐力, 同时也使自己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球类活动来调节自己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通过一些体育游戏等方法来提高自己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3) 在某些工种的实习中学生往往发现仅仅靠自己孔武有力, 胆大勇猛是不够的, 现代工艺的发展也要求操作人员各项技能都要过硬, 其中双手的灵巧程度和身体的协调能力, 也是衡量一个现代化工人的重要指标, 如在车工和数控机床的操作中, 很多时候是几个工序同步进行, 它不光要求学生干活卖力、观察仔细, 而且还需要他们保持手眼一致、提高双手协调操作的速度以及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能力, 因而身体灵敏性和协调能力的培养在这里就显得极为重要了。我们可以平时通过一些球类活动、体操运动来增强身体各部位的运动协调能力, 可以通过一些体育游戏和球类特别技能的学习 (如篮球的花式运球等) 来提高身体的灵敏性。

(4) 有些工种虽然劳动强度不大, 但由于身体部分部位长时间从事某一单一动作, 使得该部位长期血液循环不畅, 肌肉疲劳因而造成一些职业病的发生。如电脑网络操作人员经常性的头颈部紧张平视或仰视, 往会引起脖子僵硬、颈椎酸痛的现象, 进而引发颈椎炎。另外, 由于信息类专业的学生长时间从事数据输入、键盘打印, 反复单一的动作由于幅度变化小, 需要相当大的静态支持力, 这就使部分神经肌肉组织呈紧张状态。如腕部紧张持续时间长久, 会引起手、腕、臂甚至肩部的肌腱发炎、疼痛, 有时可累及腱鞘和肌肉组织。而我们如果经常地作一些全身性的体操运动、球类和体育游戏等兴趣项目, 以及适量的开展一些力量和耐力方面的练习就可以有效的防止这些职业病的发生。

我们将各个工种的劳动方式从运动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体质锻炼建议将它汇总。 (见表3)

5 结论与建议

(1) 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开展, 应与本校的专业设置相配套, 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2) 专业体能锻炼是一门专门针对学生职业体能发展的应用性课程, 对学生的专业实习实训操作以及未来将要面对的工作, 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实践性, 能使体育教学更好地融入职业教育。

(3) 职业学校的学生通过长期坚持专业体质锻炼可以满足工作对身体在力量、协调和持久力等方面的要求, 能在工作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体魄, 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从而能更快的适应工作环境, 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王瑞元.运动生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9) .

[2]邓树勋, 王健.运动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7) .

[3]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

[4]季浏.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5) .

[5]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7) .

[6]刘福林.体育游戏[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997 (6) .

[7]刘素娥.人体测量与评价[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9) .

[8]孙永梅.以职业需求为导向改革高职体育课程[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8 (4) .

[9]王玉扩, 陈庆合, 李会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J].2005, 28 (7) .

[10]范素萍, 曾文波, 郭广辉.高等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探索[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J].2005, 39 (12) .

[11]陆莉萍.上海市不同职业人群的体质状况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3 (4) .

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 篇8

一、根据培养目标,完善工学结合实践性教学体系

(一)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准确定位

我校自2000年开始举办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经过近十年的教学和专业行业调研,我们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正确的专业认同,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拥有必备的职业技能,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为达到初级会计师水平做好知识、技能和专业认同的准备,能适应财经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等 (应用型) 职业性专门人才。会计职业的入门资格是取得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其会计职业岗位的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是应用型的人才;其培养规格是高等职业性专门人才。

(二)构建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是工学结合的核心内容,它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方面的有机结合。有效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教学和行业企业教学的双重优势,同时兼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我校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实践性教学体系如下:

二、基于工作过程,专业课程实施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是以工作过程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以工作任务为核心辐射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我校对财务会计与会计模拟两门课程进行整合,以一个工业企业两个月的会计业务为主线,通过单项实验分别介绍企业财务部门各职能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让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进行实际操作,形成“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每周安排固定学时,学生学习某一技术领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期中利用2~3周时间以典型的工作任务模块为载体学习典型的工作技能。理实一体的校本教材和教学模式很快在南京市的职业学校中进行推广应用。

三、以赛促训,专业技能教学推行技能大赛训练模式

我校的专业技能教学分为初学、普及、提高、择优四个层次。其原则是点面结合,以点促面,共同提高。除日常的技能教学课以外,每日安排相对集中的技能训练课时,每两周进行年级测试,公布各班成绩,每月进行排名。学校每年能举办技能节,通过全员参与的方式,开展一系列会计技能竞赛活动。校技能训练队,实行人员滚动制,并在不同的年级形成梯队。在每年财会技能大赛中,我校选手均获得南京市团体第一的好成绩,并作为南京市代表队在江苏省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四、传承“学做合一”,大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一)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工学结合奠定基础

我校的校内实训基地既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等系列财会实训室,又有模拟银行、模拟证券、ERP、电子商务等经营管理实训室,除满足会计专业的基本实训外,还适合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商业会计、银行会计等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训,配备用友、金蝶、ERP实战演练等多媒体教学软件,是一所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实训基地。多媒体教学系统中既有教学课件部分,又有演示及模拟实训部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感性认识,而且能使教师的“教”与学生“学”和“做”一体化。

(二)共建校外实训基地,为工学结合搭建平台

我校按照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力体系、课程体系为基础,先后与多家单位合作,形成校企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

1. 健全机构,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保障

我校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管理机构,并针对不同的校外实训基地制定目标和规划,实训基地的目标和规划包括企业教学模块 (课程名称、课时数、岗位实务等) 、专业教学改革规划及具体措施,为校外实训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做好实训过程的控制与评估

校外实训的质量需靠完整的质量评估机制来控制,其内容包括实训日记、实训工作记录、实训作业评价表、学生实训考核表等。同时结合行业标准评估学生的操作规范、仪表风貌和社会活动能力,使得校外实训突出过程考核,对学生的实训效果给予了客观公正的反映。

3. 创新校外实践模式,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高职第八学期的8月份开始,学生由学校统一安排进入苏果超市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为期3个月的社会实践。学生在收银、仓储保管、出纳、会计、营销、宣传等岗位定期轮换, 这种社会实践是学生在学习了4年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后到社会进行的一种检验, 以便回校学习时更有针对性;也是在正式毕业实习前的一种准备, 让学生走进社会, 对毕业顶岗实习作好心理上、技术上的准备。在实践过程中经历中秋、国庆, 既为苏果超市提供了工作人手, 又让学生增长了阅历和技能。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工学结合提供有力支撑

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过硬、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和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成功的关键。

(一)强化教师实践技能,提高指导学生能力

学校有计划地把教师送到生产一线工作和实践,使其熟悉并掌握先进的技术工艺,提高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具备扎实理论知识和较高学术水平的基础上,又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进企业,提高了专业实践技能,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拓宽了人脉,以便开展多层次的合作,促进学生就业。

(二)引进兼职教师,实行校企深度合作

经过几年的校企合作,我校陆续从企业引进了一批有一定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员充实实习指导教师队伍,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上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校外专家的到来,带来了各专业最前沿的知识,拓宽了师生的眼界,也弥补了纸上谈兵的不足。

六、对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思考

(一)凸显政府在引导和推动工学结合方面的作用

从国外工学结合教育的成功案例来看,政府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国政府也已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开始采取相应措施。

(二)以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弥补校外实训基地的不足

学校除了选择用人需求量大且稳定的单位作为主动联系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的实训基地,还应引进“模拟公司”或创办校属专业性强的企业实体作为校企合一的新型实训基地,会计专业教师通过实体公司可以进行有关业务的服务;学生可以通过实体公司参与代理记账,提高会计实务操作的能力。

(三)创新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创新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创新人才培养途径。可以采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培养、顶岗实习培养、半工半读、勤工助学培养等方式,在社会、企业、学校之间架起人才培养的桥梁。

总之,我国高职会计专业的工学结合之路任重而道远,要实现专业文化与产业文化的融合,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行业实际需求的融通,实现课程与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零距离”对接,还依赖于在转变理念的基础上,进行长期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最终形成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之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彤, 王巧云.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实践性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会计之友, 2007 (03) .

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 篇9

关键词:五年制,会计专业,特色,构建

经过多年的发展, 五年制会计专业已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行业培养了大批符合职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正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力充分就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奠定了自己在高职教育领域中独特的地位, 然而五年制高职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其中,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特色不足、附加值不高、受短期利益驱动明显, 一些学校规模快速扩大, 专业设置过多, 课程开设过全, 造成办学规模与办学能力不匹配等问题, 盲目的规模扩张导致了五年制高职教育忽视或弱化了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建设, 严重影响了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由于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会计技术应用型人才, 不是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会计理论学术型人才;其所在地方经济的差异性;社会需求的多变性等, 都决定了它必须有自己的独特性, 即特色。如果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不找准自己的“独特性”定位, 就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也就不会为社会所接纳, 其生存和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艰难, 为此, 以特色立校, 这既是适应经济体制转轨的客观需要, 也是顺应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型, 既有高等教育的共性, 更有自己的特性, 即以培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一些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 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 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问题能力人才为目的职业教育, 它区别于以培养理论型、设计型人才为目的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学制较短、技能训练系统化相对较弱的三年制高专。因此, 五年制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特色, 应以培养会计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符合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人才培养方案, 使培养出的学生具有理论知识够用、职业能力强、职业素质高等特点。高职教育的要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要有正确的发展定位, 即走特色化道路, 尽管五年制高职教育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 它们的发展也就不尽相同, 也应形成不同的地区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特色, 但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构建:

1 人才培养体现职业性

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要满足就业需要, 就应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制定教学计划, 在进行会计专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 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并将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提高, 与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相适应, 还要面对的技术含量较高的职业岗位群集及其外延和内涵变化, 调整相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通过工学结合, 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等的教学方法, 把专业知识教学和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专业知识教育来强化岗位职业能力培养, 突出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的职业性优势, 在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 更注重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 通过环境、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熏陶、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养———诚信理念、责任意识、团队精神、敬业品质、创新精神, 这可直接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2 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性

五年制会计专业设置是教育体系中对市场供需依赖程度最高的教育类别, 因此必须引入市场机制, 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面向区域经济、地方经济、行业、企业发展, 面向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服务开设, 把供需链条紧紧与企业连接在一起, 将行业的有关专业需求发展为重点优势专业和品牌专业, 为此, 专业课程开设要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变化趋势为依据, 经过科学充分的市场调研, 通过企业、行业的专家论证, 设置符合本区域或本地区实际需要五年制会计专业课程, 及时调整那些实用型较差的课程, 敏锐地洞察人才市场供应的空白点, 对现有专业课程进行调整。五年制高职校应建立动态、开放式的专业管理体系, 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随时跟踪、预测人才市场的变化趋势, 追踪会计专业新技术的走势, 抓住会计行业发展态势及职位供求情况, 及时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

3 课程设置突出实践性

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的实践性是指现实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活动中感性的职业性行为方式的总和。它以高职教育理论为基础, 对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活动中内在逻辑关系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及训练方式展开。五年制会计专业要培养素质高、能力强、上手快、适应性强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就必须要让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上岗前的实践训练。因此, 五年制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必须突出会计技术应用实践性的特色, 无论是会计专业理论课还是专业基础课, 都从职业岗位 (群) 的规范着手, 分清主次, 决定取舍, 特别强调充实实践性、应用性的知识, 理论课程则着眼于增强和提高实践能力的需要, 要精讲多练, 遵循职业教育和技能培养的规律, 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 突出实践性。实践性课程, 通过建立较先进完备的仿真模拟实训场所, 细化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精心设计实验 (实训) 室和实训项目, 在明确各实践环节和活动的具体教学目标的情况下, 对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进行较强化的仿真性训练, 在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时, 注重该职业岗位 (群) 的应用技术含量, 以体现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实验、实训和社会实践充分;操作训练和产教结合充足;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技术和技能较扎实的特色。并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与职业资格鉴定和职业技能考试的相关要求相衔接;同时, 还需要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安排实习课程, 让学生有机会在实际职业岗位上进行真刀实枪的锻炼, 促使他们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升华、能力在实践中增长, 此外, 开展丰富多彩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课外实践课程———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等, 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

4 办学模式具有开放性

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应和社会紧密地融为一体, 面向社会, 服务社会, 借助社会力量。它是一个开放系统, 应当坚持开放办学, 首先, 五年制高职校应把高水平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并争得相关职能部门的认可, 形成“直通车”;其次, 五年制高职校应在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 积极面向社会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及职业资格认证等活动, 并使之发展成为与劳动部门职业培训、社会培训鼎足而立的职业培训机构之一, 成为在职职工和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基地,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基地, 为各行各业输送更多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的合格人才, 这既可以使高职教育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和办学效益, 又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声誉。再次, 五年制高职校还应发挥自身人才优势, 主动与企业联合, 共同对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究、开发和解决, 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科技人才联合, 不仅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乃至区域经济发展, 而且也为学校赢得了更大的自身发展空间。最后, 五年制会计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应具有开放性, 要培养更多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要有一支出色的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 他们不仅要专业知识扎实而且要实践经验丰富, 并能把企业最新情况与学生所学内容紧密、及时结合起来, 因此, 这就需要专业教师走出去, 分批轮流到企业生产第一线, 通过挂职锻炼、定期培训、进修等方式达到“双师型”目标, 以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需要请合作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来校担任兼职教师, 优化“双师”结构, 以确保专业培养的职业性、针对性。此外, 资金筹措的也具有开放性, 五年制高职校可以选择合作企业, 在协商互利的情况下签订合作协议, 给企业以系或班级冠名权, 提高其社会知名度, 企业给予学校一定的资金资助, 并指导学生实践、实习, 享有优先选择毕业生的权利。

5 人才素质具有复合性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 一方面, 一些综合性的职业岗位不断出现, 职业岗位之间的交叉渗透日益增多, 职业岗位的知识内涵不断丰富, 从而对未来人才能力的复合性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 职业岗位不断细化, 职业岗位的专门化程度越来越高, 新的职业岗位层出不穷, 社会分工日趋细化, 使得相关职业岗群之间的工作领域存在着大量交叉重叠的现象。因此, 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培养更多的复合型人才, 为此可以将不同的专业复合起来, 如设置财务管理专业、金融管理专业、财贸专业等, 给学生以更宽泛的相关专业知识及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培养他们具备更强的综合应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满足职业岗位对高技能复合性人才的需求, 从而由狭义的岗位职业技能培养拓展到综合素质提升。

总之, 作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五年制会计专业教育, 要发挥其在人才培养结构中的应有作用, 就必须树立特色意识, 构建自身的办学特色, 形成品牌, 辐射社会, 以特色求生存, 以特色求发展, 以特色求效益, 才能培养出有就业优势的五年制会计专业高职学生, 促进高职教育自身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庄.高职教育特色要素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7) .90-93.

[2]江新龙, 龚卢芳.试论如何强化高职教育特色优势[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3) .48—49.

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 篇10

关键词:护生,专业认同,自我效能感

护生的专业认同是指护生从心底喜欢并愿意把护理专业作为自己的职业, 认可专业价值观, 对护理专业有积极情感和正向评价[1]。一个人只有从内心深处认同自己所学专业, 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 继而形成甘愿从事该职业的意志和品质, 个人价值也才能在事业中获得体现。认同既是一种过程, 也是一种状态, 认同过程是个体与护理专业连续、动态地相互作用的过程, 护生入学后通过专业学习、临床实践, 专业认同不断发生变化。认同状态是指护生对护理工作的性质、特征等认同的状态, 是护生对自己专业的认识、情感、期望、意志、价值观及技能的感知。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身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任务的推测和判断[2], 作为个体行为选择、情感反应模式的一个重要变量, 自我效能感能有效影响护生学习积极性和未来从事工作的态度等。因此, 本研究以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为研究对象, 探讨其专业认同和自我效能感现状及关系, 为提高高职护理新生专业认同度与自我效能感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法, 抽取我校2015级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新生385人为研究对象。在征得研究对象同意后, 采用无记名方式, 以班级为单位, 统一发放问卷, 统一指导语, 回收有效问卷366份, 有效率为95.1%。其中男生29人 (7.9%) , 女生337人 (92.1%) ;年龄16~17岁, 平均 (17.1±1.18) 岁;城镇户口108人 (29.5%) , 农村户口258人 (70.5%) 。

1.2 调查方法

采用高职护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

1.2.1 高职护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

根据胡忠华编制的“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1], 结合五年制高职特点和预测验改编问卷, 改编后的问卷经信、效度检验符合测量学原则。问卷包括专业认识、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专业技能及专业期望6个维度, 共25个有序变量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 条目得分1~2分表示不认同, 3~4分为一般认同, 5分为高度认同。得分越高表明护生专业认同度越高。

1.2.2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采用Schwarzer等编制、王才康等[3]修订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量表信、效度良好。共10个条目, 采用Likert4级评分, 1~4分分别表示“完全不正确”到“完全正确”, 得分越高表明自我效能感越高。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录入数据库,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专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情况

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专业认同度处于一般水平, 各维度中专业期望维度得分最高, 专业价值观维度得分最低。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为 (2.427±0.395) 分, 低于常模水平[4] (P<0.01, 见表1) 。

2.2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专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专业认同调查问卷的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和专业技能维度得分与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 (见表2) 。可见, 自我效能感越高, 专业认同水平越高。

注:*表示P<0.01

2.3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专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的线性回归分析

以人口学变量 (性别、户口所在地、就读护理专业原因、家庭收入) 和自我效能感为自变量,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专业认同调查问卷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变量入选标准为0.05, 剔除标准为0.01。结果显示, 性别、就读护理专业原因和自我效能感可以影响护生专业认同度 (见表3) 。

3 讨论

3.1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专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现状

调查结果显示, 我校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专业认同为一般水平, 但比胡忠华[1]、姜芬[5]等调查的护理本科新生专业认同问卷得分高。究其原因, 一是高职生主要因为就业形势好而选择护理专业, 学习目的比本科护生明确;二是新生入学之初往往对护理专业怀有美好憧憬, 但随着专业学习和临床实践, 护生逐渐意识到理想中的护理工作与现实存在巨大差距, 从而产生失落感和不平衡感, 专业认同度大幅度下降, 进而影响到专业思想的稳定性, 导致护理人才流失。专业认同调查问卷各维度中, 得分最高的是专业期望维度, 这可能是因为近年来就业形势严峻而护理人才紧缺, 高职护生多就业于三级医院, 对专业的期望值比较高;得分最低的是专业价值观维度, 调查中75%以上的新生报考护理专业是出于父母意见或就业优势, 因此很多护生并不了解护理专业, 尚未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 还有一些护生认为护士就是打针、发药, 无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本研究中,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新生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低于常模水平。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所具有的判断和自信, 在学习动机中起核心作用, 决定学习动机的强度。我校新生刚从初中毕业, 年龄小, 思想尚不成熟, 面对陌生的护理专业知识体系和全新的学习管理方式, 难免有诸多不适应和挫败感, 因此自我效能感偏低。

3.2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专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研究发现, 自我效能感与专业认同调查问卷的专业情感、专业意志、专业价值观和专业技能呈显著正相关, 即自我效能感越强, 专业认同水平越高, 这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6,7]。自我效能感高的护生在面对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困惑时, 能够采取积极应对方式, 主动寻求帮助并敢于接受挑战, 这样可以获得高度的个人成就感, 进而更容易认可自己的专业。而自我效能感低的护生会感觉自己无法胜任学习, 自卑自弃, 渐渐失去对所学专业的热情。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性别、就读护理专业原因和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新生专业认同度, 因喜欢护理专业而就读、女性、自我效能感高的护生专业认同度高。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喜欢护理专业的护生, 内在兴趣动机强烈, 即使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 也会努力去克服。男生对自身职业发展存有很大困惑, 很难真正接受护理这个职业。

综上所述, 自我效能感与专业认同关系密切, 因此, 在关注人口学因素对专业认同影响的同时, 还要密切关注护生自我效能感, 帮助其增强对环境和学习的调适能力, 提升专业认同度。

参考文献

[1]胡忠华.四川省护理本科生专业认同调查分析[D].成都:四川大学, 2007.

[2]姚凯.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组织行为学发展的新趋势[J].管理学报, 2010, 5 (3) :463-468.

[3]王才康, 胡中锋, 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 2001 (7) :37-40.

[4]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行为医学杂志社, 2001.

[5]姜芬.高等院校护生专业认同对学习倦怠的影响[D].衡阳:南华大学, 2007.

[6]李领, 姜小鹰.护理本科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专业认同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 2012, 9 (1) :4-6.

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 篇11

关键词:“2+3”五年制高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人才培养目标

2011年起,广西在部分高职院校中进行“2+3”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普通专科)试点,即学生前两年参与中等职业教育学习,学习成绩合格后升入试点高校。“2+3”形式教育将主要从参加中考的考生中录取新生,学校招生工作由中等职业学校负责,合作办学的高职(高专)院校指导。参与“2+3”形式教育的学生当年秋季入学,双方学校在新生录取登记表上盖章。“2+3”形式教育前两年学生享受中职教育国家助学金、农村困难学生免学费等政策,学生完成两 年中等职业教育后,如果成绩不符合高校对中职升高职的有关规定,或者学生不考虑进入对口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必须读完中职第三年才准予发放中职毕业证。经过几年的办学,目前,广西“2+3”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如今已具有相当的规模,现在已成为高职教育中一种重要的办学模式。“2+3”五年制高职教育办学模式是拓宽办学渠道、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2+3"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优势

1.学生避开了高考激烈竞争,实现了初中毕业直接上大学。

2.不用考高中,直接上大学,学制五年,比高起点高职教育缩短一年的时间。

3.五年一贯制,优化了课程设置,拓宽了教育改革的思路,提升了学生能力培养规格。

4.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动手实践方面有优势。

5.市场需求大,就业形势较好。与同专业的三年制高职学生相比,五年制高职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

6.学生学习三年期满,成绩合格,可获国家正规的职业中专毕业证书;学生学习五年期满,成绩合格,可获国家正规的职业大专毕业证书。

7.学生在校期间,可考取国家英语、计算机等各种等级证书及国际国内各种权威技能认证,增强就业能力。

二、“2+3”五年制高职汽车类专业的指导思想

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工程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劳动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实践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努力造就汽车行业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2+3”五年制高职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适应经济社会需要,掌握汽车相关技术的基础理论和现代汽车技术必备的专门知识,具有较强从事汽车等各类机动车维修与检测技术和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技能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四、建立阶段性教学平台,实现中、高职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

梧州市职业教育中心包括梧州市机电技工学校等八所中职学校,职教中心与梧州职业学院进行资源整合后,实行一套人马,两套牌子的管理模式,而且根据各中职学校的办学特点,实行职教中心与学院各系部进行对接,形成了中、高职两位一体的办学新格局,兼具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两大办学层次,学生前两年在职教中心所属的中职学校就读,后两年免试入学直接进入梧州职业学院继续深造,实现在中、高职无缝对接。经过对中职、高职教育的深入调研和实践,并根据初中起点“2+3”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具体情况,我们首先建设阶段教学平台,由学院中专部、学院教务处牵头组织各中职学校、学院各处室、各部门共同制订“2+3”五年制高职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前两年中职阶段,学生根据专业的不同,由各中职学校进行培养;后三年高职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实际需要选择各系部的相应专业。如果学生自身基础较差,很难完成五年的学业,则可在第三年选择完成中职教育,获得国家正规的职业中专毕业证书,以实现阶段培养目标。

五、中、高职一体化教学,实行中、高职无缝对接的办学优势

1.有效地解决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贯通和有机衔接的问题

梧州职业学院、梧州市职教中心一体化教学,实行中、高职无缝对接,有效解决两学制的衔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本文作者作为梧州职业学院招就处招生人员兼学院中专部教学科负责人员,亲自参与了“2+3”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制订,实行中、高职一体化教学,达到无缝对接,有效地解决了中、高职职业教育相互贯通和有机衔接的问题。学院根据生源是初中生的特点,量身定做确定培养目标,做好课程与技能培养的衔接,重点突出人才类型的“技能性、专业性、多样性”三大特征。

2.有效地解决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重复性设置问题

广西一般的“2+3”五年制高等职业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不同的中等职业学校,每个学校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等都有所不同,即使相同课程在不同中职学校的要求也不完全一样。而高职院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设置课程时,都是假定学生只有高中基础理论,没有专业背景和技能。高职院校既没有与挂钩招生的中职学校统一课程标准,也缺乏与中职学校在教材、大纲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造成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过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高职院校还会重复性开设,使得授课内容重复,不仅降低了中职学生深入学习高职课程的兴趣,还成为少部分学生逃课的借口,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就业时“眼高手低”的尴尬局面。而梧州职业学院、梧州市职教中心资源整合后,形成了中高职两位一体的办学新格局,由于兼具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办学层次,实行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中、高职无缝对接,使“2+3”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这样,既缩短了高职教育的时间,又强化了职业技能培养,有利于实现中职与高职、学生与学校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王存娟,李友化.广西建筑设备类高职院校“2+3”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3(7).

[2]沈冰.“3+2”五年制高职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

[3]刘辉.五年一贯制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时代教育,2012(5).

五年制高职物流专业 篇12

为了贯彻江苏省教育厅关于优化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精神, 我校对所开设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 以满足“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笔者拟以药学专业为例, 说明五年制高职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实施情况。

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根据《指导意见》, 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与中职教育相比, 重点是“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 新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体现五年制高职特色五年制高职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种重要办学形式, 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 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职教育,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高职教育而言, 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但由于五年制高职招收的是初中起点的应届毕业生, 为了弥补与三年制高职学生文化素质的差距, 扎实奠定专业课程所需知识结构的基础,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既要弥补高中阶段的课程内容, 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 又要有目的地植入专业性的内容和案例, 从而凸显五年制高职的特色和优势。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五年制高职要充分发挥学制长的优势, 在尊重学生特点的基础上, 尽力发掘学生潜能, 使其在漫长的五年时间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升, 职业能力得到综合培养, 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 以满足学生阶段性成长的需要, 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而体现“以育人为根本”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因此, 课程体系的构建需长线开设德育课和文化课, 专业技能课应以专业平台课为基础, 后期逐步分支出专业方向课, 从而满足既遵循全面培养, 又尊重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涵, 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各类教育的本质属性, 只有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才能使学生胜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技术技能型工作, 才能体现“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指导思想。职业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因此,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 既要突出培养专业能力所需要的课程群, 又要考虑培养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所需要的教学模式, 达到职业生存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并举培养的目的,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对接地方特色产业地方特色产业是专业建设的根基, 只有有效对接地方特色产业及其发展规划, 紧跟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变化, 科学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 并不断跟踪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趋势, 适时调整与拓展专业培养方向, 才能使专业发展更具活力, 使培养的学生受到企业青睐, 从而满足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需求。因此,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 要通过对企业岗位需求的充分调研、邀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深度参与, 使专业课程与企业岗位工作任务有效对接, 以达到“学有所用, 按需设课”的目的。

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

根据《指导意见》, 新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建立在充分调研、深入研讨、广泛交流的基础上, 才能保证课程体系的有效性、先进性和科学性。

企业调研课程体系是培养学生质量的保证, 关系着学生是否有能力胜任企业岗位职责, 因此, 课程体系必须与企业岗位需求吻合, 也就是说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建立在充分的企业调研基础上, 才能显示出有效性、先进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企业调研包括岗位能力需求调研和毕业生素质调研, 通过岗位能力需求调研, 可归纳总结出企业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通过毕业生素质调研, 可反馈以前课程体系的优点和不足, 从而为新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提供依据。

专家研讨企业调研是了解直接的信息, 具有表象性、静态性和近观性, 因此, 必须邀请由企业专家、职教专家、专业负责人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研讨, 仔细分析企业岗位的直接能力和间接能力需求、企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轮岗转岗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 结合现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 使课程体系既具有可操作性, 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现状和发展需求, 还能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经验交流俗话说“实践出真理, 交流出真知”。开设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学校有很多, 如能不失时机地聚首交流, 如举行学术会议、培训会议、行业协会会议、教材编写会议等, 将会对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为了弥补面对面交流的不足, 还可通过期刊、网络文献等平台进行相互学习交流, 取长补短, 从而构建具有本校、本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构建的内容

根据《指导意见》, 五年制高职教育实行“4.5+0.5”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校学习时间为9个学期, 顶岗实习时间不超过半年。基于以上原则, 我校药学专业新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公共基础课程 《指导意见》规定, 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 并为专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培养奠定基础, 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终身学习, 需要设立有一定数量和相应课时的公共基础课程。药学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德育课和文化课, 如表1所示, 总学时数为1 904。其中, 必修课是《指导意见》规定的, 限选课是根据药学专业的实际从《指导意见》中选择的。

专业技能课程《指导意见》规定, 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 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需要设立有充裕数量和相应课时的专业技能课程。药学专业技能课程包括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和综合实践课, 如表2所示, 总学时为2 562。其中, 专业平台课是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组成, 专业基础课为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服务;专业方向课是为满足学生兴趣发展、就业趋向和医药行业需求而进行模块化选修的课程, 分为药学服务、药物制剂、药品检验三个方向, 分别针对医药行业企业的三大岗位;综合实践课是为训练和考核学生的综合技术技能, 并结合在医药企业岗位进行的实际操练, 为就业奠定坚实基础而开设的, 包括校内综合实训、职业技能鉴定、校外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

综合素质课程《指导意见》规定,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的需求, 需要开设跨专业、跨领域、跨学科的综合课程, 包括人文类、技能类及社会实践类课程。药学专业综合素质课程包括人文类课程、专业技能类课程、社会实践类课程、入学教育类课程, 如表3所示, 总学时为558。人文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了解中外传统文化, 学会欣赏音乐、美术, 爱好大自然, 学会在工作之余享受生活, 在生活中积淀工作能量;专业技能类课程主要目的是激发专业兴趣, 拓展专业技能, 延伸专业能力, 为就业创业提供特色技术技能;社会实践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社会医药行业中了解、认识和应用专业知识, 从而激发学习动力, 确定就业方向, 规划自己的未来;入学教育类课程主要使学生洗涤身心, 振作精神, 了解学校, 了解专业, 开始新的征程。

新课程体系实施的建议

药学专业在构建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为了达到《指导意见》所规定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必须规范、有效地加以实施, 才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体系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此, 各相关院校在实施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考虑如下建议。

科学建立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课程实施的依据, 必须科学、规范、先进、实用。药学专业平台课程和方向课程都应制定课程标准, 主要包括课程性质、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建议 (教学建议、教学评价、教学基本条件、教材选用和编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 等内容。课程标准的制定应充分考虑现阶段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情况和发展趋势, 并结合教学条件和教学经验实际, 由课程负责人起草, 并与课程所属专业负责人、课程组教师及上下游课程负责人共同研讨, 最后定稿而成。课程标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 应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变化和教学改革实际不断修订完善, 以体现课程标准的时效性和先进性。

合理配置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需要从数量、职称、学历、性别、“双师”型比例等方面进行合理配置, 才能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依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合格专业建设标准》, 专业教师数与在籍学生数之比应不低于1∶30, 且具本科学历者应达100%, 具硕士以上学位者应达15%以上, 具高级职称者应达20%以上, 获得工程师、主管药师、主治医师、技师等非教师系列专业技术中级以上职称者应达30%以上, 或获得执业医师、执业药师等医药行业执业资格者达50%以上;聘任医药企业或医院、药品检验所等单位兼职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应达10%以上。同时要求教师能为人师表, 从严治教, 能开展理实一体化和信息化教学, 能积极参加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和各种竞赛, 并立足教学岗位开展"五课"教研、校本培训和企业实践。在此基本要求的基础之上, 还应优选出高素质的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 并以课程群为平台打造教学团队, 共同推进新课程体系的高效实施。

精心打造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新课程体系实施的重要场所, 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平台, 因此需要从数量和质量上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和选择校外实训基地, 需要配置充分满足相关教学要求的设施、设备和仪器。依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合格专业建设标准》, 应建立与课程教学相适应的实验实训室,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应达6 000元以上, 特别要满足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建立与药学专业实习、就业密切相关的校外实训基地达5个以上, 并涵盖医院、制药企业、药品经营企业等药学专业主要对口就业单位, 且建立完善的实训实习基地管理制度, 以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

严格监控课程实施 在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 严格监控课程实施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根据《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合格专业建设标准》, 在课堂教学管理方面要求教学管理组织和制度健全, 教学进程安排有序, 教学过程管理规范, 教学资源配置合理, 教学质量监控科学有效;在顶岗实习管理方面要求建立健全的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 管理机制和配套措施完善, 顶岗实习专业对口。既要狠抓常规课堂教学和定岗实习管理, 又要注重教学模式改革和教学管理创新, 以使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教学效果得到最大化提升。

参考文献

[1]顾坤华.江苏模式: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改革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10 (2) :17-19.

[2]王中军, 许涛.关于五年制高职教育的比较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5) :13-14.

上一篇:步行机器人下一篇:计算机基础分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