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高职体育

2024-12-03

五年制高职体育(精选10篇)

五年制高职体育 篇1

摘要:本文作者对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 了解了学生在体育消费高职学生在体育消费环节中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学生,体育消费,调查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注重身体锻炼,“花钱买健康”已悄然成为一种时尚。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后,我国更是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尤其在发达城市,人们对健身具有极大的热情。笔者对五年制高职学生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了解了学生的体育消费观念,以及其热衷的体育健身项目,对学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体育课堂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高职学生的体育消费不但体现了当前“健康第一”的学校教育思想,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终生体育意识的形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1—4年级学生。

2. 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问卷调查法。

对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300份,男生180份、女生120份,问卷采取每班随机发放,学生平均年龄18.3岁。回收有效问卷284份,男生176份、女生108份,有效率94.67%。

三、高职学生体育消费现状与分析

1. 体育消费意识

调查表明,29.93%的学生认为校园闲暇健身活动应该由学校投资和组织;45.07%的学生对体育有一定的兴趣爱好,认为学校应无偿提供健身场所;25.00%学生同意与同伴共同投资进行健身运动。高职学生主要的收入来自家庭给予,经济条件与体育消费有着必然的联系,贫困生的体育消费较低,因此,影响高职学生体育消费意识的因素主要是学生的经济收入。

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时每月消费20元以下的男生占25.00%,女生占41.67%;消费21—40元之间的男生占61.36%,女生占54.63%;消费41元以上的男生占13.64%,女生占3.70%。从表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月消费金额在40元以内是学生都能承受的范围。贫困生的体育消费一般在20元以下,他们日用的资金来源除了家庭给予之外,还有国家、社会资助和勤工俭学等途径,因为钱来得不易,所以他们会对生活的各种开支精打细算。在调查中笔者发现有一些高年级的学生去健身馆办月卡消费,这说明现代高职学生体育消费形式多样化,体育消费意识在不断增强。

2. 高职学生闲暇时间分配情况

所谓闲暇时间就是除学习、睡觉、生活等一切必要时间后可由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充足的闲暇时间是人们参加体育活动和实现体育消费的客观条件。调查显示,占用学生闲暇时间最多的是上网(30.63%),其次是逛街看电视之类(25.70%),体育活动排在第三(18.31%),其他排在第四(13.03%),最后是图书馆、资料馆休闲(12.32%)。部分高职学生在进校时成绩就不是很理想,对文化科目不感兴趣,因此他们对闲暇时间的支配方式以娱乐为主。笔者发现以体育活动方式度过闲暇时间已逐步成为学生追求健康生活的新时尚。学生还反映学校体育场馆太少,可供学生休闲的体育项目少,体育设备老化并存在安全隐患等,这些已成为学校不可轻视的问题。体育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体育休闲的地方,重视群众体育工作,将“终身体育”的理念执行到底,认真贯彻教育部等联合下发的“阳光体育运动”政策,让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爱上体育运动。

3. 高职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体育消费可分为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两部分。直接体育消费主要特征为经济上的直接投入,在高职校学生的体育消费中,物质消费占了绝大多数,例如体育服饰、体育刊物等。

表2显示学生体育消费最多的是体育服饰的费用,其中男生的经济投入占61.93%,女生的经济投入占49.07%,其次是体育刊物,第三是运动饮料,第四是观摩比赛,而在体育器材上的经济投入非常少,体育服饰、体育刊物、运动饮料占比例较大在情理之中,学生认识到优良的装备会带来一定的运动热情,再加上南方天气炎热,运动饮料更是必不可少。在统计时笔者发现部分女生爱好广泛,对运动瘦身比较热衷,例如健美操、瑜伽等。这说明现在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更趋多元化、合理化。

4. 高职学生体育投资项目和场馆

调查表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选择运动项目上有一定的差别,例如电气系学生喜欢投资在技巧灵活的项目上,而信息材料系焊接专业的学生更倾向于耐力项目。在我校开设的供学生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中,选择羽毛球的学生最多,占31.34%;选择三大球的人数排在第二位,占25.35%;选择乒乓球的人数排在第三,占18.67%;选择武术的人数排在了第四,占15.14%,只有9.51%学生选择了其他。男生选择篮球、足球的比较多,女生选择排球、羽毛球的比较多,低年级的选择三大球多于高年级。

学生主要体育消费场所,选择学校免费场地的占60.56%,选择公园或休闲广场的占25.35%,选择社会上综合性体育消费场所的占10.21%,选择其他的占3.87%。高年级的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他们进出社会营利场所健身的比率比低年级的高得多,这说明经过几年历练,高年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浓厚。

5. 体育消费的动机

据调查分析,高职学生的消费动机,按动机强度程度依次为:健身娱乐动机、审美追求动机、攀比动机、体育成就动机、完成学习任务动机等,这些消费动机主导着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下面对影响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动机进行分析。

(1)健身娱乐动机

健身、娱乐这种体育锻炼最直接、外在的功能,被相当一部分学生作为主要的动机。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与生活压力的增大,高职学生作为21世纪的技能型人才,会感到身心疲惫,体育锻炼作为一种增进健康?消除疲劳?愉悦身心的独特有效的方法,自然成为他们的选择,只要经济条件许可,他们愿意花钱去“买”健康和快乐。

(2)审美追求动机

男女生都有审美追求动机,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其原因是:一方面,这跟男女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有关,这些特征决定了男女学生在需要与行为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反映更多的是男生把体育消费作为扩大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而女生乐意花钱在体育方面主要是使自己拥有健美匀称的身材,高雅大方的气质。这跟我国传统文化对不同性别学生的社会交往行为的影响有关。

(3)攀比动机

不同性别的高职学生在体育成就动机、攀比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强于女生。攀比炫耀的目的在于向外界显示消费者本人的身份、地位等,以取得周围人对自己的尊重、好感等。消费者通过此类消费以显示其生活的富有和地位的特殊或超群,这种消费行为具有偶然性和浓厚的感情色彩,带有一定的冲动性和盲目性。所有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攀比炫耀动机,男生的攀比炫耀动机比女生更强烈,更想显示其经济和体能上的实力,相比别人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尊重。

(4)体育成就动机

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很多体育项目男性成绩远远比女性好,男性的运动比赛激烈、精彩,更具观赏性,各项体育运动的开展程度男性高于女性,男生的体育成就动机明显强于女性学生。在体育成就动机上贫困生的体育成就动机最为强烈,尽管他们的体育消费水平相对较低,但是他们更想通过体育活动的载体显现自己的能力。贫困生自卑又自尊的“矛盾心理”,使他们在体育方面刻苦耐劳而不甘人后,拥有强烈的体育成就动机。

四、结论与建议

1. 高职学生大部分已具备良好的体育消费意识,并且有

体育消费行为,但还处于低级阶段(高年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较浓),同时也有不少学生的体育消费观念淡薄。高职学校需对他们加强体育消费意识的培养,对学生之间互相攀比炫耀的体育消费行为要进行说服教育,正确引导,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处理好当前消费和长远消费、消费和积累的关系,在体育消费中要量力而行,不要盲目进行攀比或跟风,要使消费既能满足现实需求,保证身心健康,又能兼顾长远,促进全面发展,确保高职体育消费行为的理性化、合理化和实效化。

2. 学校体育场地少、条件差,器材损耗严重,学生无体育兴趣,可供学生消费的体育项目少。

因此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建设迫在眉睫。高职学校更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从课堂抓起,在教师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多开选修课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健身技能,让更多的学生参加到体育活动中去。

3. 加快体育课程改革,使体育课程与学生的体育消费有机的结合起来。

仅靠每周两学时的体育课,远达不到健身效果。目前,国内已有不少高校开展了“俱乐部形式的体育教学模式”,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拓展体育课堂的时间与空间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使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互补,高职学校应该积极响应,把好的模式引进来,让学生得到实惠,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体育消费合理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杨爱华.重庆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调查研究.体育科学, 2002.6.

[2]欧阳柳青等.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现状分析.体育科学, 2002.6.

[3]钱利安等.浙江省高职大学生休闲体育消费现状的调查研究.商业现代化, 2007.3.

[4]欧阳江琼.湖南省女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消费经济, 2007.6.

五年制高职体育 篇2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三年制高职;比较研究

我国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以专科学历层次为主,主要有三年制和五年制两种学制形式。三年制高职生源主要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录取,修业年限为3年。五年制高职教育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5年,其办学形式包括五年一贯制和三二连读两种。本文研究的五年制高职教育对象主要为五年一贯制高职。

1.专业设置

三年制高职专业的设置较为灵活,学校具有更多的自主权。由教育部组织制订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是国家对高职教育进行宏观指导的一项基本文件。《目录》分设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此外,高等学校可在核定的专业类中自主设置和调整目录内专业。学校依法自主设置的专业应报所属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2004年后每年都新增设《目录》外专业,截至2015年5月共增设638种目录外专业,《目录》内外专业总数达1170种。

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具有限制性和特色性。《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选择合适专业,努力办出特色”。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一般限定在一些特殊行业的相关专业,如学前教育、护理、健康服务、社区服务等。这些专业具有培养时间较长、专业技能的掌握要求反复训练、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特点,特别适合初中毕业年纪较小仅有16、17岁的五年制学生。特色一直是五年制高职专业设置和发展的方向。近年来五年制高职新专业设置更是呈现出向特色专业、品牌专业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势明显的专业发展的趋势。

2.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要综合考察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行业、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等来确立。而五年制高职的学生专业知识积累不足,学习能力相对欠缺,发展后劲不足,后续发展岗位相对并不理想。因此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突出了长学制所形成的技术技能方面的优势,形成了与三年制高职略有区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总体来看三年制高职更侧重于专业领域综合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而五年制高职则更侧重于专业领域一般高素质技术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

3.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需要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来进行。三年制高职按照职业和人工作分析确定的“能力”的结构方式来组织教学,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总结大部分院校的成功经验,重点在于三个模块的构建:一是基本职业素质模块,主要由人文素质模块课程与专业基本素质模块课程构成;二是双证融通职业能力模块,主要由双证融通核心模块课程、职业能力综合实训模块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模块课程构成。三是职业顶岗实习模块。主要由就业指导、顶岗实习、毕业实践等构成。能力本位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特别是岗位技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方面卓有成效。

按照教育部高教司[2000]34号文《关于加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通知》的规定,五年制高职的课程分为公共课(基础课)和专门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两大类。公共课主要包含实用语文、实用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思想品德及体育课等。这一规定基本确定了五年制高职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的总体框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明确指出要树立“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重视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以此为指导,五年制高职逐步构建起以素质为本位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这一体系主要构建三个目标:知识、能力、素质;两组课程:公共课和专门课,选修课和必修课;两个体系: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实现“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协调发展。

4.人才培养质量

《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显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相对稳定、势头良好。由于三年制高职学生生源素质好、学生综合素质高、办学条件相对优越等特点使三年制高职学生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总体要优于五年制高职。

而五年制高职则在某些特殊专业如医护类培养质量要优于三年制高职。经过5年系统的专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与三年制高职护生相比,五年制高职护生不仅专业基础更扎实,技能更熟练,而且职业观更牢固。五年制护生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成绩明显优于三年制高职护生。与三年制护生相比五年制护生离职率较低,具有更高的职业稳定性。

在国家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今天,两者应探索以下发展道路:

1.并生共存、和谐发展。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完全能够并生共存,和谐发展。两者的和谐发展,将加强中职和高职教育的衔接,对完善职业人才衔接培养体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特色发展仍不足。很多高职院校三年制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高度雷同。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总目标下,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应形成自己的发展重点、突出自己的发展特色,增强区分度,实现错位发展,共同丰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层次结构。

3.互为补充、优势共享。五年制高职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作为三年制高职教育的有益补充,两者在功能上的补充是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系统的完善,进一步优化了我国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体系。特别是在专业设置上,三年制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互为补充形成了“宽窄并存、长短兼顾、梯度合理”的专业结构。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优势共享,资源共用,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将能够共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蒋留生,李清秀,高政平.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专业结构的质量比较研究报告[J].江苏教育研究.2013,(10):68-72

五年制高职体育 篇3

一、五年制高职学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 体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学生兴趣不高。

现代体育包括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竞技体育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运动潜力, 以提高运动成绩为目的。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的目的是健身, 体育之所以被许多人青睐, 是因为它有娱乐和健身功能, 人们可以在健身中娱乐, 在娱乐中健身。然而高职学校体育教学仍延用传统体育模式来运作, 以竞技体育为模式, 重技术、轻理论、内容竞技化。在成绩考核方面按学生对各运动项目的掌握程度, 然后根据《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评定。教学内容带有强制性, 只注重学生技术的提高, 忽视了学生的情趣, 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没意思, 积极性不高。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已注意到了这一点, 增设了选修课,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但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仍没有改变多少, 使得体育锻炼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 直接影响了体育课的质量, 也影响了体育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

2. 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由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三大块组成, 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则是传统的“三基” (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知识) 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动作技能形成规律, 将教学过程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等几个阶段, 以学习“三基”为中心, 全面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它以竞技体育为主体, 在教学中十分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生也感觉不出高校体育“高”在何处。

3. 课程设置和结构落后, 教学大纲急需改进。

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健身, 只要达到了这一目的, 也就完成了体育教学的任务。比较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教学大纲, 我们可以发现教学内容几乎相同 (无一例外的是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内容) 。教学时数虽略有变化, 大学期间适当增加了一些球类项目的课时, 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中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敏感期, 身体的各个器官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 因此这一时期应以全面发展为主。而大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晚期, 身体各机能状况已趋完成, 这一时期如还按对中小学生的要求来约束, 显然已不合时宜。另外, 大学生在经过了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后, 已有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具备了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如果我们还按中小学的教学模式来约束强制他, 在教学中不顾学生掌握情况而一刀切, 势必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 有的学生“吃不了”。“吃不了”就会应付了事, “吃不饱”就会看别人练习, 从而表现不出应有的积极性。

4. 体育经费短缺, 场地设施落后。

必要的经费投入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体育法》等法规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有严格的要求。但随着近几年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尽管各高职院校体育场馆建设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但还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一些高职院校在安排经费预算时未能与扩大办学规模同步增加对体育的投入, 致使原本就非常紧缺的场地器材等资源更加捉襟见肘, 难以为继。经费短缺, 导致体育教学的器材配备、补充、更新力不从心, 给体育教学带来的不便是多方面的。例如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项目无法进行教学;篮、排、足球场地在课外体育活动中更是人挤人;一些小场地也不能达到开设教学项目的要求;单、双杠等器械基本上都安置在田径场四周或其他的露天场地, 加之年代久远, 损坏严重。器材设备的不足与落后, 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 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因体育经费短缺, 硬件建设滞后, 有创意的教学方法不能实施, 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更无从施行。

5. 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当今许多高职院校出现了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教师所承担的工作量过大, 容易感到劳累;教学涉及的内容过多, 使教师的专业能力难以体现。这些都会制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进对策

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 打破以竞技项目为主体的教学体系, 建立有利于学生锻炼、增强体质, 实效性强的新型教学体系。努力做到面向学生, 强化高校体育教育的终生价值观;面向社会, 强化高校体育教育的整体内容观;面向未来, 强化人才培养目标观。

2. 构建高校体育课程新体系。体育课程设置体系要依据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课程目标和学生学习特征, 使其各环节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设置更趋规范化、程序化和具体化。改进现有的体育教学方法, 建立新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估体系, 建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 终身体育为目标的体育考试新制度。

3. 根据高职院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 可面向全体学生设置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 要体现出体育课程的灵活性和弹性, 使更多的学生参与。

4. 建立多渠道、多方式的学校体育融资体系。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积极与社会结合, 利用社会上的闲散资金来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的投入, 解决学校场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5. 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材建设和硬件设施建设是制约体育课程设置改革的三大要素。只有具有优良的体育硬件设施条件, 有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良、富有敬业精神的师资队伍, 并拥有先进的课程改革理念和课程体系、教材建没, 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才可能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综上所述, 面向21世纪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首先应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习惯, 充分适应现代化生活要求的教材内容, 改变以“教师中心型”为“学生自主型”的教学方式, 建立新型的教学评估体系, 完善考试制度,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建设良好的体育环境, 把高职学生培养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本文指出了五年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场地设施等存在的问题, 强调了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 提出转变观念、加大经费投入、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等对策, 以推动高职院校体育快速发展。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改进对策

参考文献

[1]沈际洪.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应以课程设置为核心.体育学刊, 1995.2.

[2]曲综湖等.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想.体育科学, 1998.4.

[3]杨文革.从我院体育教学现状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 2001, (2) .

[4]王桂玲.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6) .

五年制高职德育模式的创新 篇4

·主题论文·

导读:本期主题论文以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德育创新为主题,包括管理模式、社团活动和教学模式三个方面。首先,在管理模式上推行“二维德育团队管理模式”。二维德育团队管理模式,是近年来学校德育改革中的重大举措,即以二维德育团队为实施主体,以“三好”“四自”“五S”教育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能力素养和职业素养,建立完备的制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活动场所,构建完善的整体德育框架,实行“全员德育”制度,从“专业”和“年级”两个维度建立德育管理团队。其次,构建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德育新模式。社团是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对学生社团进行合理规划和科学管理,构建“四四四”社团德育新模式,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育人的功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再次,改革德育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课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教师必须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自主学习的环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主动向课外延伸德育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摘 要】职业院校传统的德育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地对五年制高职的德育模式进行创新,使它更加贴合学生实际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非常重要。分析五年制高职的学制特点,通过学校德育目标的分解,构建二维德育团队开展学生德育,有效创新五年制高职学校德育管理模式进行创新。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二维德育团队;德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0-0053-03

【作者简介】徐磊,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2000)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管理。杨新,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镇江,212000)校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一、五年制高职学校德育目标与德育现状分析

(一)五年制高职学校德育目标分析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主体性人格培育论》,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及卢梭“自然论”、杜威“道德思维发展论”等优秀德育思想,联系当代职校学生思想现状,我们认为五年制高职学校德育目标的构建重在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帮助学生合格公民素质的养成,成就对学生幸福人生的关怀。

1.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即培养学生具有远大理想,形成科学价值观;促进学生形成自尊、自信的人格,独立判断的主体意识;具备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

2.帮助学生合格公民素质的养成:即养成良好的法纪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做到遵守公德、待人友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奉献精神和劳动意识,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3.成就对学生幸福人生的关怀:即帮助学生提高生命意识、安全意识,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崇尚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五年制高职学校德育现状分析

目前大多数高职学校都很重视学生德育工作,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对德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是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体现。但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一目标高职校德育管理的实际产生了一些矛盾:

1.学校德育工作的全员性要求和学校实际工作中德育与教学分离构成的矛盾。育人是全方位的,学校通常要求能够实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事事育人,而这往往停留在口号层面。很多职业学校管理岗位的设置就决定了这样一种“分离”存在的必然,学校除了“一把手”校长外,通常还设有分管德育和教学的副校长,他们手下还分管着相关的职能部门。学校育人不是做“加法”,更像是做“积分”,也就是说,不是把德育老师或班主任的“德育教育”和其他课程教师的“知识、技能教学”加起来,就完成了人才培养。教育和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好的教育管理为教学奠定更好的秩序与环境基础,好的教学过程本身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是将“做人”结合在“做事、做学问”当中。

2.学校德育目标的综合性和教师个体教育能力的局限性构成的矛盾。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主力军,但不是所有班主任都既懂管理又懂专业,很多班主任只是某一学科教师,没有专业的职业指导能力,很难对学生进行有效的专业、职业和择业教育;专业教师常常更加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学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不够深入和细致;教师个体经验、态度和能力方面的差异性,也会导致教育效果的不平衡。德育目标罗列、叠加在一起,如果学校没有分清责任主体,学生的培养质量往往难以保证。

3.教师自身成长的迫切性和经验、能力形成过程的渐进性构成的矛盾。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多年轻教师迫切需要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以往的做法是拜师结对和自我提高,这种师傅指导和自我积累对年轻教师的成长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高职德育目标的创新,对年轻教师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自我探索或一两个“师傅”指导一下,他们是很难迅速成长起来的。

二、德育目标的二维分解与德育团队的二维构建

(一)德育目标的二维分解

我们将学生德育目标按照“社会人”和“职业人”两个维度进行分解。(见图1)

1.“社会人”目标:培养遵纪守法、遵守公德的公民,让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具备友善待人之礼,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心灵世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等。

2.“职业人”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娴熟的职业技术技能,形成具有守时、合作、进取等品质特征的良好的职业素养、正确的职业理想与职业价值观、创新的思维品质和勇于创业的奋斗精神等等。

3.二者共有的德育目标: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热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意识与能力,热爱劳动,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識等等。

图1

(二)德育团队的二维构建

围绕着德育目标的二维分解,学校构建二维德育团队。(见下页图2)

1.二维德育团队的核心概念

“二维德育团队”包括中层管理人员、班主任队伍、专业教师、企业专家、社区代表、学生家长及学生,以系(部)、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等为组织单位,以常规管理和专业建设为平台,承担学生常规管理、职业生涯规划、专业能力与素养培养、就业与创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教育资源整合与配置等职能。

二维德育团队包括横向团队与纵向团队。横向团队以年级为单位组建,由中层管理干部、同年级的班主任、学生管理干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组成,着力于学生生理心理发展过程中德育目标的达成,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分阶段实施提供抓手,为分阶段实施效果检测提供平台。纵向团队以专业为单位组建,由中层管理干部、同专业的班主任、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着力于学生专业成长过程中德育目标的达成,对学生实施贯穿五年的系统化教育与管理。

图2

2.二维德育团队的工作实施(见图3)

横向团队:围绕将“学校人”培养成为有道德“社会人”的目标,引进学生家长代表,加强“家校合作”,根据学生不同的年级,共同组织开展符合其年龄及心理特征的教育管理活动。如通过一年级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二至四年级的自主管理实施、社团活动开展、志愿者活动,实现素养达成,直到五年级走向社会。同时,做好人文类社团建设,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纵向团队:围绕将“学校人”培养成为高技能“职业人”的目标,引进行业、企业专家,走校企合作的人才教育之路。沿着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成长过程,由浅入深地开展专业、职业、择业、创业、实习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促成学生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转化,如一年级的行业认知与职业生涯規划、二年级的专业陶冶、三年级的专业深入学习、四年级的专业强化、五年级的实习管理与就业教育。同时,做好职业技能类社团建设,着力培养高技能人才。

图3

三、二维德育团队模式下管理效益的增值

(一)实现德育力量多位一体

在二维德育团队建设过程中,企业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的参与与介入,有效提升了学校教育与社会、企业、家庭的对接程度,使学校德育力量实现多位一体整合,提高了德育工作的实效。

(二)真正实现学校全员育人

二维德育团队的构建,破解了学校教学工作与教育工作相互割裂的现状,从而实现教育与教学真正融合,全员育人;企业、社会、家庭、学生群体的有机融入,从机制上搭建了全员德育的舞台。

(三)学校德育回归职教本源

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不仅是将学生训练成为生产过程中的技能型人才,更是将他们造就成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使学生成为会学习、会工作、能自立、能发展、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变革的人。二维德育团队的构建,使学校教育直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育人要求,使学校德育回归职教本源。

(四)推进学校去行政化进程

学校将德育工作的组织、开展任务交给德育团队,团队根据学校德育规律和学生实际,开展具体的德育工作,从而实现教育资源从“行政权力主导型”配置模式向“教育规律主导型”配置模式的转变。

二维德育团队管理模式是基层学校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符合五年制高职校人才培养目标需求以及高职学生实际情况。这种模式的实施真正体现了职业学校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职业学校德育突破长期形成的“瓶颈”提供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EB/OL].http://www.jyb.cn/info/jyzck/200602/t20060219_10716.html,[2006-2-19].

[2]李金山.管理团队建设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结合分析[J].品牌,2014(8).

[3]王磬,陈萍.中高职对接背景下多维立体式学生管理团队的构建[J].考试周刊,2014(2).

[4]刘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团队模式建设探索:以信息服务学院为例[J].山东青年,2014(3).

五年制高职体育 篇5

随着体育新课改的进一步完善,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开展得丰富多彩。有的引进西方体育项目加以改造“西体中用”,有的追赶潮流“迎合学生需要”把社会上流行的一些花式体育项目请进学校,有的更甚结合现实生活把“生活体育”也作为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可谓一时间关于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校本开发问题开展得红红火火。我们姑且不论取得的效果如何,但从中却可以很好地看出当今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是亟待解决和规范的。但如何从学校自身层面,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师资力量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来对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有效开发或实施,困扰着一批批有志之士,更让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束手无策。本文将结合自己所教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和学校办学理念及软硬件资源,对五年制高职校开设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价值做进一步的理性思考。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五年制高职校内涵界定

五年制高职教育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简称。具体是指以招收初中毕业生为教学对象,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我国五年制高职办学模式上存在有“3+2”模式、“2+3”模式和“五年一贯制模式”等三种模式。[1]本研究是针对“五年一贯制模式”。该阶段学生由于是刚刚初中毕业,不论是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一个“断乳期”,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年龄阶段。加之该阶段学生文化课成绩相对较差,一些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有待提高,由此造成学生在行为上自我约束力不强,思想活跃但却相对散漫;再加上有些学生成长环境不良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一些学心理上的自卑和极端思想等等,造成学生心理不成熟,不稳定,做事偏激行为时有发生。还有该阶段的学生均是未成年人,社会角色定位及社会风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又使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不够严格,导致一些学生形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思想品行,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2 民族传统体育内涵界定

民族传统体育,是指某一民族或几个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所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传统体育活动。[2]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习惯性、民俗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普及性等特点,使各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3]本研究是结合五年制高职如何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理念,学校自身的体育教学资源(硬件设施,如场地、场馆、器材;软件设施,如师资力量、课程开发、教材选定等)对民传传统体育的自身价值功能的挖掘与整理,与五年制高职培养目标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和运动技能掌握的同时,更要突出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养成。

3 民族传统体育在五年制高职校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有利条件

3.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能更好地溶入校园体育文化之中

五年制高职的民族传统体育是以校园为主要活动领域,以武术、舞龙舞狮和跆拳道教学为主要内容,以课外组织多种形式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舞龙舞狮社团、武术社团、跆拳道社团等活动为辅,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以传授武德和行为礼仪规范为特征的校园文化现象,再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讲座等一系列宣传活动,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知不觉就走进了民传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领域,从而实现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校园体育文化的高度融合。

3.2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的选择和兴趣培养

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但在学校的传播形式大体可分为三种:一种是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如武术长拳、刀术、剑术、棍术,跆拳道);另一种是民族传统体育各种形式的社团组织(如民族传统体育社团、舞龙舞狮社团、武术社团、跆拳道社团);第三是民族传统体育校内校外的各种比赛和表演活动(如校运会开幕式表演、体育文化艺术节表演、舞龙舞狮代表队外出比赛等)。通过五彩缤纷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社团和比赛表演等,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学习。

4 民族传统体育在五年制高职体育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4.1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民族特性——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纵观各项目,能够在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精神的体育项目当属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尤其是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有着其他体育项目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亦是对学生一种文化的洗礼和熏陶。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校学生是建设祖国未来的后备军,因此,必须把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民族感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性。由此可见,在五年制高职校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对弘扬和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认同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4.2 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德育教化性,寓德育教育于体育教学全过程

五年制高职校的学生由于是刚刚初中毕业,年龄处在高中生与大中专生的阶段,不论是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一个“断层期”,比较尴尬的阶段。此阶段正是思想道德和行为习惯良好养成的关键时期,而在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内容中有很大篇幅就是对传统伦理道德的讲述和培养,尤其是传统武德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价值,如“未曾学艺先习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武以德显”等等,这些道德教育内容的开发也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能取代的,这些德育内容开发与实施,更适合在五年制高职教育中拓展与普及。如抱拳礼的运用就可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具体表现为:上、下课时师生互行抱拳礼问好;对练练习时同伴之间应互行抱拳礼,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和友谊;个人练习或者技术考核时,考生上、下场应对教师及同学分别行抱拳礼,教师及同学分别回礼;学生进入武术教学场馆时向教师行抱拳礼,以示对教师的尊重;教师以抱拳礼回礼,以示对学生行为的肯定;在校园内见到教师和同学是也要对老师和同班同学行抱拳礼,教师和同学以抱拳礼回礼,展示武术风采。通过武德礼仪行为的渗透,逐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3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民族传统体育在发展过程中,几乎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素,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内容丰富,包容了古代哲学和辩证法中的太极说、阴阳说、五行说、天人合一说以及儒、道、佛家思想,在它身上几乎可以找到所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在世纪之交,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从以上可以看出,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另外,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中,尤其是武术教学内容,其本身就具有培养人坚强意志品质的作用。通过武术练习可以强身健体,不仅在形体上得到锻炼,而且通过系统的训练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调节,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然而目前很多学生缺乏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主要表现在缺乏韧性、胆怯软弱、优柔寡断等表现形式。对于学生今后的择业和就业乃至创业同样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当今很多人“跳槽”现象频繁,但最后在工作的换来挑去中一事无成,回首往事时,他(她)们总是叹息“若是当初能够在那个岗位上坚持下来,现在自己早成功了”的遗憾和后悔。而尚武能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由于在长期坚持不懈的练武过程中,不畏困难,不惧强恶,体魄不断强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等坚强品格的养成,培养学生与严酷生存环境斗争的经验,构筑自强不息的精神。

5 结语

民族传统体育在五年制高职校中的开设,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其功能与价值的挖掘与整理,树立其自身的独特的教育作用,发挥其感染力和辐射力,对于学生民族认同性的感知、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和职业素养的提高具有深远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马能和.五年制高职教育发展及实证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倪依克.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5.

[3]曹于久,刘星亮.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4]蔡忠林,周之华.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唐波.武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刘惜荣,周洪珍,宋涛.对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价值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118-120.

[7]毛云璋.民族传统体育在徐州五年制高职传承的现状与对策[J].搏击.武术科学,2007(6):28-29.

五年制高职体育 篇6

1 五年制高职校体育与健康“五课”教研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的五年制高职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比如说体育教师的观念已经在逐步改变,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教学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由过去的单纯的教转而向教师教与学生学相结合的方式转变。此外,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还关注学生运动情感体验和学习情趣, 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并改变了原来单一的教学评价形式, 形成了自评、互评的评价方法。但是,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说, 高职体育的改革创新意识不够, 流于形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通路闭塞, 教学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这些都为体育教师顺利开展教科研活动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在当前的高职教育形势之下, 无论愿意否, 都应该要积极投入到教科研活动中去, 它必将大大提升体育教师的学习、实践、反思能力, 从而通过科研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体育教师要多参加教科研活动, 在教师之间构建一共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平台, 从而切实提高他们的课堂教学水平, 提高科研能力。笔者所在学校体育教师的教科研活动是以“五课”教研活动为主的。那么, 到底何谓“五课”呢。一般来说, “五课”指的就是“备课、上课、听课、说课和评课”。具体来讲, “备课”实际上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进行的设计准备工作, 即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 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教材内容作教学法上的加工和处理,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方法, 规划教学活动。“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具体要求, 教学目标明确具体, 教学内容正确适当, 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教学结构严谨, 教师语言简洁生动、教态亲切自然, 教学效果良好。“听课”就是指听体育老师讲课, 听学生讲述, 听课是获取课堂语言信息的重要方法。“评课”就是听体育教研活动课后的讨论发言, 并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去, 分享自己的认识和思想, 说出经验、问题及分析, 说出改进的措施及办法, 说出疑难问题及思考。“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 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 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 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某节课 (或某单元) 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说课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艺术表现。说课不仅要说清“怎样教”, 而且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这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 增强教学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活动。

如果说,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 体育教师能够做好“五课”教研活动的话, 就可以更好的磨练体育教师的成长经历, 帮助他们进行反思和总结, 从而切实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体育“五课”教科研活动中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因素。就拿笔者所在的五年制高职校来说, 当前的体育教师一共只有7人, 专职的仅有五人。他们对于“五课”教研活动的开展和参与现状如下: (1) 体育教师参与度不高。平时参加教研活动都是和专业课老师一起, 专业课老师对体育与健康这门课不是太了解, 提的意见很少或者提的都是一些大而化之的意见, 不能真正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 (2) “五课”活动举行次数少。平时教研活动的开展主要集中在开展体育大型活动的时候, 平时的集体备课, 说课, 听课, 评课都是分在各系参加, 教研小组很少组织这样的活动; (3) 体育教师的集体备课沦落为过程和形式主义, 发言和讨论往往附和的人多过真正发言的人, 学校教学论坛的建设方面, 则出现了教师发帖内容与实际教学脱节严重, 甚至就是直接从网上下载来应付了事。听课、评课方面往往也是走过场, 或者拿别人的东西来抄抄, 或者为了所谓的同事关系, 违心的只说好话。

2 五年制高职校体育与健康“五课”教研活动不足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在五年制高职校中, 体育教师积极参与到“五课”教科研活动当中去, 是一个体育教师个体主动探究的过程, 离不开体育教师的群体合作, 能够进一步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进程, 提高高职校体育课程的教科研水平, 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当前, 我校专门组建了体育教研小组, 并选举了组长, 目的就是为了积极开展“五课”教研活动, 让体育教师设计一堂课、说好这堂课、上好这堂课、反思这堂课、评析这堂课, 最终在学校为体育教师成长提供强有力的平台。我们要针对当前影响体育教师体育与健康课程“五课”教科研活动的制约因素, 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积极应对。我们到底该如何来强化高职校体育与健康“五课”教科研活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 针对当前高职校体育教师教研活动的参与度不高现状, 学校应该规范体育教研组建设, 及时有效的开展教研活动。例如实行集体办公, 体育课排课比较特殊, 第一、二节课都不排体育课, 这样大家可以集中起来共同办公, 这样日常的教科研工作就可以很好地开展;还有就是各系开展教研活动也基本上都是在中午或周一下午, 可以让体育老师集中起来进行, 这样可以提高体育教研活动的效果。

(2) 针对“五课”教研活动次数少现状, 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教研工作的督查, 学校体育教研组建设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督查, 能有效的保证各项制度的落实。同时学校应该为体育教科研活动的开展提供条件, 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外出学习, 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政策上给予倾斜, 为青年教师搭建展示锻炼的舞台。积极邀请体育专家、教研员来校作讲座。同时, 学校尽可能承办体育教学培训、教研活动, 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参与, 聆听专家的讲座和指导, 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

(3) 开展好听课、评课、说课活动。学校每学期都会组织几次说课、听课、评课活动, 听完说课、上课之后要集中评课, 要组织好听评课活动, 学校应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备课, 要坚持集体备课, 这样才能集中大家的智慧, 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二是评课, 过去, 教师在听课时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 结果反而忽略了很多重要的教学细节, 教师在评课时只能根据大致的印象泛泛而谈。这样的评课既缺少详尽的事实依据, 又难以突破重点, 因此, 无论是对听课教师还是对授课教师而言, 帮助都不大。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指出:“进行实例研究的目的并不在于评价课上得好还是坏, 而是让大家一起共同感受‘乐趣’和‘困难’所在”。授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 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因而在讨论中, 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 只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事例的质朴感受和具体的事实本身。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朴素地感受到的一切, 才能使上课老师正真了解自己上课的特点, 才能使听课、评课都达到最佳的效果。三是教研小组除了要组织好听课、评课、说课以外, 还要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业务理论学习和观摩课, 多向领导、专家, 同行学习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教学。四是, 体育老师应该多听一些专业课, 这样老师才能了解这个专业, 才能真正的结合专业特点去备课、上课, 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 帮助学生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3 结语

五年制高职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正面临着新问题, 尤其是体育教师的教科研活动有待进一步加强。当前的体育“五课”教科研活动开展情况不佳, 更多的是形式主义, 学校提供的硬件条件也不够, 教师的积极性也不强, 但是, 我们可以积极创造条件来促进该体育“五课”教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 不仅要进一步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更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对象, 并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经验, 从体育教师, 即“五课”教科研活动的直接参与者来入手, 培养他们努力钻研的良好精神和习惯, 从而推动我国高职校体育课程的总体教学和科研质量, 培养出高素质的高职人才来。

摘要:当前,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以满足就业需要为出发点, 努力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综合技能型人才。作为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 当前正面临着严峻的教学考验。因此, 本文围绕了笔者所在的五年制高职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指出了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 优化优化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 积极开展“五课”教研活动, 提高体育教师教科研水平, 从而更好的为体育专业建设服务, 也能够培养出更具时代性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高职人才来。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五课”教研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忠.以素质教育为主导, 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科学研究, 2001 (4) :56-58.

五年制高职体育 篇7

1 五年制高职体育教育呈现职业特色的内涵

相比较本科教育, 五年制学生的入学年龄相对较小, 运动愿望强烈, 可塑性比较强, 处于接受技能训练的最佳年龄段。另外, 他们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 对体育运动有着较高的兴趣, 如果正确科学地教导, 很容易迅速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并且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普通高中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阶段是五年制高职的两个学习阶段, 学校的体育教学可以根据这两个阶段各自的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体育课的内容。比如在普通高中阶段, 应当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 增强体魄, 提高身体的抗压能力, 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阶段, 应当更加注重与职业劳动相结合,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未来职业特点和素质需求, 教授与今后工作环境相符的体育运动知识、一般身体素质、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岗位社会适应能力, 是重点加强对今后岗位工作所以具备专项体能素质需求和相关能力的培养, 有目的, 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 实施五年制高职体育教育呈现职业特色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掌握就业岗位所需职业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今后学生的就业领域多为一线岗位人员, 这样的职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体能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线岗位人员工作内容紧张而复杂, 不仅要求从业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技能, 同时对从业者的职业体能也将会提出相应较高的要求, 尤其是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力量、灵敏、速度、柔韧等有氧或无氧运动能力和素质。将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体能锻炼有机结合, 依据不同专业的体能需求, 有针对性的加强锻炼, 才能发挥两者相适应的最大效果, 与此相反, 如果不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 不仅有碍于学生专业的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对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也将会带来一些障碍。

3 如何体现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的职业特色, 提升教学水平

3.1 分段设置学习内容和目标, 优化调整课程模式

高职体育教学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来分别确立学习内容和目标, 首先, 在第一阶段 (1~2年级) 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身体基本素质、身体锻炼的基础理论知识、体育卫生保健常识、积极健康的心理卫生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为目标;第二、第三阶段 (3~5年级) 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体能的要求, 着力学生职业身心素质锻炼和培养。优选一些与其职业体能相关的体育训练项目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强化和提升学生的职业体能。同时在教学中穿插关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根据学校的教学周期安排和学制设置计划, 采用叠加模式进行体育教学, 即在低年级班级开设体育基础课, 教授体育基础知识, 为之后的职业体能的训练打下基础。在中年级班级开设普修体育选项课;在高年级的班级以相同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单元, 开设职业体能训练课, 主要根据该专业或该领域的职业体能要求, 进行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训课程的教学。

3.2 采取综合式, 过程式的体育成绩评定模式

体育教学的宗旨和目标应当是通过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和意识。五年制高职的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体育技能、体能训练的最佳阶段, 也是锻炼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 应当根据这一年龄的特点, 结合体育教学的宗旨和目标, 综合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 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 体育成绩的评定要从体育教学课、体育活动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这三个方面对学生体育运动进行综合考评。以前的评定教师往往根据学生在体育考试中的表现参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进行打分和成绩评定。在这一过程中, 只有少数人获得了鼓励和肯定, 大部分学生只是体育学习的陪衬者, 积极性受到了挫伤。我们需要改变只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定方式。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 确保大多数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成绩评定时要注意到学生的身体条件, 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的个体差异, 并根据这种差异性来设置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从而保证大多数学生可以在教师的主导下, 有积极性地学习体育知识和技术方法, 注重怎样去学会而不是学习到多高的水平。在学生学习的考核方式上, 将学生的平时课堂纪律、出勤情况、练习的积极性、技能掌握质量等多方的因素纳入到考核中去, 合理的设置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占最后总评的比例,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态度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以人为本的精神。

3.3 创新体育教学思维, 提高体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将以往经典的体育运动项目与现在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兴运动项目进行有机衔接和融合, 结合专业身体素质需求, 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积极调动好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因和外因, 使两者的效力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校五年制高职生在课外活动方面有最多的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因此, 根据学校现有师资情况和硬件条件, 将体育课的内容尽量综合多样化, 可主要开设有球类 (篮、足、排等) 羽毛球、瑜伽、健美操等项目。除了常规的体育课之外, 体育教学还应当通过各种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下去。如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活动以及各类型的学生社团。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 在寓教于乐中使学生感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同时, 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穿插教学过程中, 一是可以解决锻炼的基本理论常识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二是在学生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也会起到不可轻视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从而激发个人的学习热情, 变被动“受教育者”为主动学习的“培养者”。从而达到学习速度快快学习效果好的目的。

4 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随着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 搭建符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的职业方向, 不同的专业岗位作业流程、工作任务、工作环境, 分析其职业的体能要求, 设计相对应的有趣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评价方式。创新体育项目的教学, 吸引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 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长。针对不同专业培养学生不同的职业体能能力, 从而使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日后的职业环境, 充分发挥职业技能, 走向社会就能成为业务上手快, 综合实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摘要:五年制高职是涵盖了高中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别。如何上好五年制高职的体育课, 如何在体育课中体现高职教育类别的特点, 一直是近年来职业院校体育老师们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重点。高职体育教学应当体育与职业劳动相结合, 通过科学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提高职业劳动的水平, 发展学生与职业劳动相适应的身心素质和职业能力,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体育,职业特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翁惠根.银行柜员职业实用性体育教程[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2]张文, 罗占京, 李继云.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178.

[3]谢斌.现代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为个案[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5) :11-14.

五年制高职体育 篇8

具体来讲五年制转段阶段的学生有以下几个心理特点 :

1)信心不足,自我怀疑

这是五年制学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失落和自卑感强烈。很大一部分同学由于自控能力差,贪玩且学习不得法,成绩普遍较差,面对高职学习难度的提升,很多同学都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有的干脆放弃努力。同时他们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尽管经过老师反复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学生也能清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因学习基础较差和心理障碍不能完全排除,学习成绩和兴趣始终无法提高。

2)偏执和叛逆心理严重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时期较为普遍的心理特征,但五年制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比较容易把许多的不顺利都归之为某种“不公平”,像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心理的失落、人际关系的紧张、不被高职生群体接受等等。从而使他们选择用过激的言语和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以致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和安稳。

3)面对新的环境产生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老师,很多五年制学生失去原本的安全感,甚至内心产生恐惧,心理学上称为“社交恐惧症”,在心理上的不适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失落,失去目标所带来的精神苦闷,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产生的孤独和寂寞感,容易产生想家、想念原来的学习环境和老师等。二是失望,在众多优秀的高职生面前,他们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己不被认可,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想法。当失落和失望交织在一起,使得中职生对新的学习环境感到不适,由此产生了郁闷和困惑情绪。

4)应对策略

(1) 入学前瞻教育

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入学前瞻教育,包括3个模块 :首先是学校发展情况,通过介绍学校的现状及未来规划,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与自身特色,使学生对自己就读的学校有一个宏观、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其次是信息工程系及专业情况,要通过介绍信息工程系的发展、学科与专业的设置、教师队伍的构成、培养方向与途径等方面的情况,使学生对自己所在的教学系系和所学的专业有比较详细和清醒的认识 ;再次是学习方法和管理方式,主要涉及到学习阶段的划分、相关要求、学习的特点与方法、校园及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与制度。让新生在所学专业方向上开拓眼界,树立远大理想,使其更好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

(2) 实训基地开放

参观实训基地,教学系技术中心主任将从专业、行业和就业等角度,向参观的五年制学生介绍专业教学理念、行为模式、实验基地的教学功能、教学内容等。通过实训基地开放活动不仅可以激起参观学生的专业学习志趣,而且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专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

(3) 职业指导教育

就业指导教育讲座主要是对五年制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思想、就业前期准备的启蒙。通过教育讲座帮助五年制学生认清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了解自身素质结构,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念,为今后成功就业奠定基础。

(4) 学生干部交流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与五年制学生干部的交流,提高五年制学生干部服务同学的能力,加强五年制学生干部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提升五年制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作风过得硬的学生干部,使之成为教学系学生工作的坚实依靠力量。

(5) 专业社团活动

专业社团活动主要针对五年制第三年学生成立的信息技术类专业社团,该社团由专业部教师牵头,热爱信息技术的学生组成,时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组织。社团旨在拓展同学们的专业知识 ,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广大同学对信息技术专业的兴趣,活跃学术氛围 , 提高同学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扩大影响力。

(6) 专业课程学习

五年制学生最好在第六学期进入教学系学习,即前两年半在南校区完成学业,后两年半进入所在教学系学习。

在制定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时,为了使五年的教学形成一个整体,并不是将中职的课程和高职的课程进行简单地叠加,而是依据高等教育的规格要求,形成了合理的课程体系。即在前两年半已基本完成了中职课程的学习,在第六学期就安排了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因此五年制学生在第六学期进入教学系学习比较合适。

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解读 篇9

一、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遵循国际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国内许多地区都在积极探索建构职业教育新体系,部分具备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体制高移,或独立、或整合逐步升格为五年制职业院校。五年制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期。升格后的五年制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成为其办学中的一个瓶颈问题,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升,其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尤为突出。下面以安徽H高等职业学校和江苏W师范学校为例,分析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从中试图探讨近阶段国内职业类学校调整升格后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困惑。

(一)安徽H高等职业学校课题组的调查报告

安徽H高等职业学校是一所创办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省级重点中专校,近期升格为高职后学校课题组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情况如下:

1、教师的基本情况

参加调查有82份,青年教师占51%,中年教师占41%,老年教师占8%,从调查中发现该校师资的主体是中青年教师,其中青年教师占大部分。因此学校教师整体教育理念、教学经验和教学行为不太稳定,对教师进行有效率的培训,对中青年教师的成长是十分必要的。

从学历成份看,硕士研究生占9%,本科占85%。其中高级讲师占18%,讲师占20%,其它占62%。近两年来,该校教师发表各类论文约145篇。

2、教师的职业情感状况

调查发现,40%的教师都是出于内心热爱选择教师专业,因父母、老师的建议而选择教师的占15%。有31%的教师回答不太喜爱教师这个职业,其中认为教师的收入较低的占57%,认为教师工作压力大的占30%。在选择教师职业的答卷里,有87%的教师都非常喜欢或比较喜欢教师这一职业。

3、教师的专业发展情况

通过问卷调查还发现,教师对自己的专业发展状况满意度,认为非常满意的占11%,满意占50%,不满意占32%。目前情况下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努力和学校环境,分别占46%和25%,因此学校应为教师提高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特别是从提高软环境质量入手。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认为帮助最大的是学生和教育名家,从这点分析来看,说明教师的许多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发展,由通过学习教育名家得以解决,这一点与创造良好的软环境是相辅相成的。

(二)江苏W师范学校教师队伍结构简析

江苏W师范学校创办于1923年,抗战期间以及上世纪60年代曾两度停办。1984年,经当时县人民政府向江苏省人民政府申请后获准复校。自1996年起招收五年一贯制师范生,办学高峰时全日制在校生超过1000人。复校20多年来,为当地输送了近万名合格小学师资。目前学校师资队伍的基本现状通过下述图示可知概貌:

可见,当前W师范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情况为:(1)年龄偏大,中老年教师占70.8%;(2)中高级职称教师居极大多数,占87.5%;(3)硕士以上学历(学位)偏少,仅占16.67%;(4)骨干教师队伍亟待发展壮大。近年来,由于该地小学生在校生数逐年锐减,小学师资需求几近饱和状态,教育行政部门迫不得已逐年削减招生计划。该校所在大市范围原有中等师范学校五所,自2000年至今,三所已经单独升格或者并入当地高等职业院校,一所已经一分为二,即师范学校与重点中学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管理,真正意义上升格为高等师范学校仅存一所。以该校为例,近五年没有吸纳新教师,师资队伍的年龄偏大、结构老化。当地同类型学校情况基本如此。

二、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近年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政策,加强职业类学校办学条件的评估验收工作,“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推动职业学校整体办学条件的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也日益得到重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分析上述两所不同地区五年制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基本现状,可以看出教师们对于自身专业发展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存在自我发展的良好愿景。然而,调查发现当前五年制职业院校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确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两大方面:

(一)教师个体层面

1、教师自身观念问题

H高等职业学校调查“教师的职业情感状况”时发现,40%的教师是出于内心热爱选择教师专业,因父母、老师的建议而选择教师的占15%。有近1/3的教师选择“并不喜欢教师这一职业”,原因是他们认为教师的工作压力较大、经济待遇不高等。这说明部分教师对于教师职业的认识存在一定问题,对教师这一职业应持的职业态度、职业精神没有深入的理解,在他们身上或许并不缺少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理论知识,然而存在缺乏专业精神、缺少专业热情的问题。显然,他们对于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认识有待提高。

2、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意识不强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队伍中存在“重教书,轻研究”、“忽视研究成果向教育教学转化”,教师的职责就是教好书,搞研究是不务正业的等等错误观念。比如,教科研工作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而有的教师把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截然分开,认为教育研究是高层次工作,教育研究高不可攀,认为那是专业的教育研究者的事情,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难以胜任研究工作。调查发现,仍有少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教育研究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师自身素质“作用不大”,不赞同把研究作为评定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这说明一些教师对教育研究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没有把研究作为本职工作的一部分,他们“不想研究”,也“不愿研究”。

作为培养企业一线“银领”的职业院校教师,假如也没有这种愿望主动加强自身专业建设,并切切实实落实到教学中去,那怎么指望我们的毕业生能正确认识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进而去适应企业对于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需要?在部分教师身上,缺乏专业发展的勇气,更缺少专业发展的主动性、自觉性。调查还发现这种现象也比较明显地存在于已评上高级职称的中老年教师身上。

3、学校升格后带来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

针对五年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调查所反映出的问题,是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中存在的,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世纪之初,为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形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纷纷出台文件,对当地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布局结构调整,于是乎各校各显神通,有的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有的整合并入当地高职院校或独立学院,左冲右突实在没有办法的则转成了普通中学,办学功能、体制发生了很大转变。由于职业学校办学体系调整,升格后的五年制高职,客观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存在一系列的不适应。比如,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当地社会输送合格“银领”的任务,作为一名专任教师不仅要掌握宽泛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并要落实到自己的教育行动中,朝着成为“双师型”教师的目标努力,才能做到自身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环境层面

1、师资队伍的结构不合理

从两所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看,中青年教师占绝对多数,均超过80%,显然,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师队伍的主体,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够合理。产生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办学历史较短,上世纪80年代前后各地陆续新办或者恢复一批中等职业学校,这两所职业学校也正是在当时情况下开(复)办的。在校工作年限长的教师差不多已退休,而大部分教师都是办学后逐年引进的;二是由于职业学校教师管理与培养制度比较有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能吸引应届大学生从事职业教育事业。其次,教师的学历层次结构偏低。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資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近年内各校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应达到专任教师总数的35%。而在所调查的两所学校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专职教师仅分别占调查的专任教师数的16.67%、9%,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数为0。教师的学历层次结构与教育部的要求相差甚远。究其原因一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合格学历只要求是大学本科,升格之后对于专任教师学历的在职进修,显然要有一个过程;二是五年制高职院校在引进硕士学位以上人才时,其吸引力远不如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

2、学校在职培训的机制还不够完善

H高等职业学校的调查中还发现目前情况下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自身努力和学校环境,分别占46%和25%,认为学校应给教师提高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这说明校方在教师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不够重视、专业发展环境氛围不浓等现象,缺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比如,在校本培训方面,主要形式包括集中听讲座、教研室听课交流、阅读教育专著等,培训形式比较单一,培训内容上也缺乏系统性、连贯性。

当然,这里也应该指出,“学校环境氛围”等毕竟是外在因素,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目光还是应盯在教师个人身上,有赖于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觉醒。下表是范良火教授在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论文的调查结果。这组数据充分反映了这样一个客观现实: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反思”,其次是“和同事的日常交流”。相比较而言,与院校培训、校本培训有关的两个选项“在职培训”、“有组织的专业活动”的贡献程度远不如由教师主体主动参与进行的前两项。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以前的院校校本培训都没有抓住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也是传统教育培训绩效不尽如人意的主因。因此,分析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要找准关键点,牵牢“牛鼻子”。

3、学校评价机制不尽合理

职业学校与多数其他学校一样,在其教育教学工作评价体系中,尽管把教师的教研能力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但是在学校各级管理层面的落实中存在不少具体问题,多数教师提供的教育教学研究有应付检查与评估之嫌,部分教师的教研论文实际上远离了自身的教学实践,对教育教学改进作用不明显。学校激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的机制建构仍需慎重考虑,对教师的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教学成绩轻专业发展、重教学轻研究。在此背景下,教师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热情不高、动力不足、兴趣不高亦成必然。随着政府部门对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深入,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的方法也在变革与完善之中,有必要尝试建立一种发展性的教师评价制度,这对于教师专业发展必将起到正面引领与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职(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教高厅(2002)5号.

[2]范良火.教师教学知识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154-161.

[3]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五年制高职体育 篇10

关键词:农业高职院校,五年制高职新生,新生管理

五年制高职新生入学年龄较小,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高校都是一个全新的社会,要一个人独立面对新环境,人际关系、生活环境及学习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班主任要及时了解分析这些变化,找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引导学生适应这些变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1.深入学生宿舍,尽快了解学生

在新生入校后,要尽快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如学习、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身体素质、思想品德等。作为新生班主任,我多次到学生宿舍,与新生亲切交谈,在交流过程中尽量帮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使学生感到我是个容易接近、随和的班主任,并且经常关心他们的生活情况,特别是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让学生知道我在关心他们,从而使学生对我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2.及时组建一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班干部队伍

要细心选好班干部。班干部作为班主任的得力助手,他们工作能力的高低,工作方法是否合理,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是否具有好的精神面貌和班级风气。但是,要想在新生刚入学,同学们都不了解的情况下组建一支得力的班干部是件比较困难的事。但也不能由班主任包办,班主任包办会使班干部失去群众基础,给日后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困难。但是,单纯的所谓的“民主”,让学生完全“自决”,往往会使一些学生倾向选举自己的“好朋友”,以便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得到“照顾”,同样有不足。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上台演讲,然后让学生以投票的方式进行选举,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表演等能力,同时又选出了班上适合带领班团的有才能的干部。组建起班干部队伍后,班主任要及时地教育和培养。因为培养好班干部,班主任工作就不会脱离学生,不会孤军作战。

3.积极开展学生政治思想教育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积极开展政治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新形势、新社会的要求,也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优秀学生的基础。在入学教育上学生就学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及八荣八耻等重要思想。另外,我还会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明确政治方向;在学习之余让学生积极与党支部取得联系,撰写入党申请书,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

4.了解和爱护当代大学生,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刚入学的新生,因为刚从中学进入大学,并且大部分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很多观念及生活习惯还没有改变,不能及时适应大学生活,因为班主任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去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其次要经常抓好舍长的带头作、监督作用,并与宿管中心的阿姨保持联系;最后积极参加班级里的各类集体活动,组织、安排好相关的事宜,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结互助精神。

大学班主任还要充当一名心理咨询专家的角色。近几年来,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大学生精神疾病危害家庭及他人与社会的现象时有发生。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为密切,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直接的承担者,这就要求班主任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积极开展心理辅导活动,针对个别的心理问题可以进行个别的辅导。要使学生的思想正常发展,就必须给他传递积极的信息,帮助他调整心理情绪,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从而使学生在心理上得以健康发展。

5.努力搞好班风、学风建设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对新生班来说,搞好班风、学风建设是这个班级和学生良好发展的关键。第一,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按照人才培养与学风建设的基本规律办事;第二,加强专业思想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第三,指导学生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第四,应该严格学生考勤制度,加强考勤管理;第五,掌握学生的课堂纪律和对各门课程的学习情况,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引导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第六,经常与任课授教师取得联系,及时反映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见和要求,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督促学生学好各门功课,不断提高学习成绩;第七,督促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及学院、学校开展的各种文艺体育活动;第八,加强考试纪律教育,树立良好的考风。

6.认真做好困难学生工作

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生中贫困学生所占比例逐年增加。对于来自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高额的学费和住宿费是一笔天文数字。为了让这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继续学习、深造,让他们放下心理包袱和经济困难带来的负面影响,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班主任应该积极认真地做好困难学生的工作。认真做好困难学生的工作,这是学校学生工作稳定发展的关键。困难学生的想法各不相同,新生班主任应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做好工作。对特别困难的学生应积极为其做好国家助学贷款申请工作。国家专门设立了国家助学贷款,帮助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安心、顺利地完成学业。助学贷款的设立从根本上能解决贫困生目前的经济压力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奖助学金的评定工作中应严格按照各种奖助学金评选办法进行评选,客观、周到地考虑每个学生,遵循公平、公正、让学生心服口服的原则。

7.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来实现对学生的教育目的,是学生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班级应根据学生的需求来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有意义的、增加校园文化氛围的活动,

高校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创新

可新方

(郑州科技学院图书馆,河南郑州

图书馆是服务于人类求知需要的职能机构,高校图书馆则被称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等多媒体出版物随之增多,原有的图书馆馆藏已很难满足读者的需求。这就迫使图书馆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前提下,不断合理化、规范化,从而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本文从当下图书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着手,分析问题,从实际出发,创新服务意识,树立新的服务观,使人们在网络和信息时代离不开图书馆的服务。

一、当今高校图书馆服务存在的问题

1. 图书馆馆员服务疏忽。

在借阅工作中,有些馆员在还书过程中,由于工作不仔细或无意中造成有些读者还回的图书未经处理就上了架。读者借书时发现借书记录未消除,不能借:或者在借阅时,没重新输入借阅证号,错误地将有些读者借阅的图书,记在其他读者的借阅记录中。当读者提出质疑,馆员不愿意面对和及时承认自己工作的过失,与读者发生争议,不能进行正常的服务。

2.“区分读者”,无法体现平等服务原则。

为科研读者服务,特设置专科咨询室,规定必须有科研课题或者是中高级职称的证件方可入内。与此相反的是,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图书馆,每位公民都可以享受同样的待遇,进图书馆如入商场一样自由。这种“区分读者”固然有它积极的一面,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消极的因素。这种针对服务对象的“区分服务”与图书馆的服务精神背道而驰,与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形势是不相配的,更不能体现图书馆服务的人文关怀理念。

3. 图书馆馆员业务水平有限。

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少干多、任劳任怨的服务态度已不能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需要有技术、有能力的复合型的管理人才。在当今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环境下,图书馆馆员应从书刊管理者、文献传播者转变为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所以,图书馆应加强对馆员的业务培训,使之有能力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

二、图书馆服务意识的创新

1. 增强服务意识,树立爱岗敬业精神。

新时期,图书馆的发展意味着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化图让学生在业余时间有去处,使学生不感觉无聊。应以发挥学生特长为主,开展有意义的集体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我素质。如开展百科知识竞赛、学生手册知识竞赛、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卡拉OK比赛、班级演讲比赛、个人羽毛球赛、乒乓球赛、宿舍三人篮球赛等活动来激励大家学习的活动。这些活动都能体现寓教于乐,提高层次及有益身心健康,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可以沟通师生情感,展示才能,全面发展,升华自我,创造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交流的空间。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世界观,人生观成熟起来,精神面貌有所改观。

农业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完善学校管理制度,为学生成长提供条件需要我们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思想道德等方面做起。管理好学生,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

书馆的大转变。过去,图书馆中,馆藏、馆舍、馆员三要素以印刷品为中心,而当今发展中的数字图书馆,馆员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馆员主导地位的突出,逐步打破了旧的模式,随而代之的是充分调动馆员的各种能动作用,这就要求馆员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把服务做得更细、更准、更透。

(1)从思想上认识服务的重要性。首先,确立“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满意”的目标,熟悉和了解读者的需求,调查读者现实和潜在的需求。建立读者公开投诉和建议箱,听取读者的投诉、建议,并认真、及时回复读者留言。其次,重视基础服务。外借阅览基础服务,是图书馆永远不可缺失的重要环节,而图书馆服务出现的问题约80%发生或来自外借阅览流通部门,这是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时间最多、最频繁,因而也是矛盾最聚集的部门。虽然大部分图书馆已经用计算机检索代替了人工检索,全方位开架借阅代替了闭架管理,但是,基础外借阅览服务还属于技术含量低、重复率高的劳动型工作。因此,大多数图书馆领导对基础服务重视不够,使流通基础服务馆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所以,必须重视基础服务工作,培训好基础服务人员,从而提高他们的基础服务素质和水平,使他们增强服务理念,从而减少读者不满的情况的发生,以过硬的专业素质、热情的服务感动读者。

(2)提高服务人员素质,建立服务质量责任制。图书馆应根据各部门业务工作内容和服务准则,编制不同类型的流程图,将工作流程的质量措施和方法形成文件。建立一套完整的服务质量体系,能够使各部门之间明确职责范围和工作服务标准,同时要规定责任到人,定期进行岗位质量检查,每个员工任务明确,责任清晰,建立图书馆每周工作日志和质量记录。这样,图书馆员的素质就会提高。

3. 健全激励机制,营造良好氛围。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馆员队伍的建立是首要的。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职业问题上主要是服从分配,需要就是志愿,而且,长期以来国家统包统分,一次分配定终生的用人制度,使大家对竞争既无思想准备又无行为准备。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竞争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进步,能够提高生产力。我们应当利用和发消除新生的孤独感等,是每一个班主任都应该做好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光存.谈高校班主任的工作方法[J].职大学报,2006,(2).

[2]张明泉.班主任工作的几个重要环节[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8).

[3]张京磊,王晓雷,李美玉.大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2).

[4]曹慧群,魏波,张黔玲,倪倬.高校新生班主任工作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版,2007,2:90-91.

[5]陈文芳,熊江波.浅谈新时代高校新生班主任工作[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7:46-47.

上一篇:广告排版下一篇:英语存现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