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制高职护理

2024-08-18

三年制高职护理(共11篇)

三年制高职护理 篇1

1 问题的提出

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是学生的必修基础课, 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然而, 医用化学内容繁杂且陈旧、反应机理难懂、新知识猛增、学时压缩, 教师讲课时稍不留意就会陷入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泥潭”, 也就造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医用化学最基础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2 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2.1 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一年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 不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 都存在自身的特点: (1) 存在自卑心理:当前职业院校的社会地位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 社会对高职学生认可的程度以及将来的就业定位都较低。另外, 不理想的升学成绩使他们产生了较强的自卑心理。 (2) 适应能力差, 学习能力不足。中学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措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到了高职院校这个新环境后, 一时感到很茫然, 不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不能适应高职学校的生活。

2.2 教材内容和教学时数不匹配

医用化学的教学时数已由过去的72学时变成现在的44学时, 而教学内容没有减少, 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 教师只能采用“填鸭式”教学法, 教学效果不理想。

2.3 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层次落差大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类型复杂, 文化水平层次落差大。有部分生源是学文科的学生, 他们在高中学习时, 化学课程设置为综合考试内容, 一些学生没有重视化学的学习;另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中专、职高、技校 (对口生) , 其化学基础较为薄弱,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给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2.4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合理

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能胜任医疗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所以教学方法应重应用、重能力、重习惯的培养。但目前教师理论教学刻意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很差。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主体,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师安排什么学生就做什么, 教师要求怎样做就怎样做, 就像照着菜谱做菜, 部分学生只知道照着实验指导书一个又一个步骤地往下做[1]。结果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不能进行科学的思维, 没有了发现新现象、新方法的快乐, 感受不到化学的魅力。

3 对改进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医用化学教学的探讨

3.1 教师要加强学习, 注意提高自身素质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教师除了要具备“传道”的道德素质和“解惑”的专业知识外, 更应具备“授业”所需的高超专业技能。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 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 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使自己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功底、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

3.2 理论联系实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1 利用化学知识在临床应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积累化学知识在临床及生活中使用的实例, 另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内容将其渗透到教学中, 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如在讲授溶液的渗透压和渗透浓度时, 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饭菜太咸, 饭后人会感觉口渴;为什么病人在急需增加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时, 可以向病人输入2.78 mol/L的葡萄糖高渗溶液而不用其他液体替代[2]。将医用化学和医学、生活融合在一起, 培养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3.2.2 利用医学突发事件, 从反面事例激发学习兴趣[3]近年来, 中毒事件、医疗事故不时发生, 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将这些事件, 特别是身边发生的事件渗透到教学中,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心。如学习蛋白质时, 介绍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内容;学习生物碱时, 介绍毒品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明确很多毒品也是药品, 从深层次理解“远离毒品, 珍爱生命”的含义;课堂上强调学习态度时介绍“商洛一妇幼保健院因医生、护士的失职而造成母子双亡事件”以及“高压氧舱爆炸燃烧致病人死亡的事件”,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3.3 改革教学内容, 构建医用化学课程新体系

一方面, 在目标制订上要实现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并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体现理论知识“够用”, 又要将课程内容和岗位要求结合起来, 使今日的学生能获得适应明天需要的各种素质[4]。另一方面, 教学中既要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 又要重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是由陈常兴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化学》, 教材分为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两大部分, 依据上述原则及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将教材进行严格分析, 突出与医学的联系。例如对于缓冲溶液, 可重点讲授缓冲溶液的组成、类型、作用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而根据亨德森—哈塞尔巴赫方程式进行的有关缓冲溶液配制、计算的内容可删除, 对配位化合物中的螯合物及螯合滴定内容可删除, 有机化学中的杂化轨道、电子效应等内容也可删除。有选择地对与医学相关的一些化合物或代表物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 针对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坚持精讲、少讲、讲练结合的方法。如讲到醇类化合物时, 由于它是烃衍生物的第一部分内容, 其命名就要详细讲, 醛、酮、羧酸等的命名就可以略讲。教学内容中和临床衔接紧密的化合物, 如胆固醇、反式脂肪酸、乙酰胆碱等经典化合物也应详讲, 使学生认识到医用化学与临床应用直接相关[5], 从而使学习变得容易而有趣。

3.4 与时俱进, 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地强调医用化学的系统性, 课堂上照本宣科, 课后学生死记硬背, 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充分依据高职的特点组织教学, 采用问题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6]。教学法的使用也不能一成不变,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内容、教师自己的实际, 创造性地选择教法, 决不能生搬硬套。如在讲旋光异构时, 很多教师按课本顺序, 先介绍偏振光, 再介绍旋光仪, 最后介绍旋光性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这样教学生容易疲劳, 课堂上缺少生气。而笔者在教授这一部分内容时, 先讲解它们的名称, 再提出为什么右旋体 (俗称冰毒) 能使神经兴奋, 而左旋体则具有抑制食欲的作用;右旋维生素C的药效比左旋维生素C的药效要高很多;左旋麻黄素的升压作用是右旋麻黄素的4倍等问题, 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解物质旋光性与其生理活性之间关系的需要。有了心理需要, 紧接着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判断物质是左旋和还是右旋呢?然后再介绍旋光仪的原理, 顺便让学生实际操作, 强调这就是用实验的手段判断物质的旋光性。最后再提问:我们如何通过分子结构来判断物质的旋光性呢?整个过程给人的感觉很自然, 层次也很清晰, 学生很容易理解。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 任何好的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结合实际, 效果的好与坏首先决定于教师自身的素质, 其次决定于自身对教学方法、教材的理解和学情[7]。

3.5 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职医学化学教学具有增加课堂信息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效。在使用时特别要注意“合理”二字, 一是化合物的性质教学宜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传统教学中, 通过枯燥的语言讲述和板书化学反应方程式来完成, 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可先将性质演示实验录制下来, 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如在讲醛、酮的性质时, 笔者先播放了事先录制的碘仿反应:先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甲醛、乙醛和丙酮, 然后加入I2-KI和Na OH溶液, 两者生成了碘仿黄色沉淀, 而甲醛不反应。根据这段录像得出结论:甲基醛、甲基酮能够发生碘仿反应。这样使学生既有了感性认识, 又有了理性认识, 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 同时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二是不容易做或者课堂实施效果差的实验宜用现代教育技术。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调查表明,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节课理论说教的效果远不及一个5分钟的实验展示。教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尤其是许多装置复杂、不易实施的实验;涉及毒性物质较多、毒性较大的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反应过程过慢的实验都可以采用现实教育技术教学。我们既可以用动画模拟实验现象, 也可以用相应的软件在课件中插播实验录像, 再现实验过程。三是需要演示的错误实验操作及其后果的内容易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对于有机化学实验来说, 由于有机物多具有毒性和易燃易爆的特点, 在操作中的失误常常会导致严重的事故。以往在课堂教学中, 虽然教师反复强调并进行一些演示, 但仍有一些学生因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而在操作时犯错误。如能用视频展示正确操作的全部过程和错误操作的严重后果, 真实、直观, 学生如身临其境, 必定会加深学生的印象, 减少学生操作时的失误[8]。

3.6 重视实验教学,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医用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仅从理论上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在实验中学习,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技巧,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验的内容和操作技术也必须进行相应更新和补充, 尽可能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特点选择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使学生在掌握规范操作的同时, 也能掌握现代化仪器的使用和对整个实验操作流程的理解与掌握, 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如溶液配制就直接用食盐配制生理盐水, 用95%的酒精配置临床上消毒用的酒精;醛、酮实验可改为用实验手段判断一位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 要求学生制订实验方案;醇、酚实验就做交警检查酒驾原理的实验等。对于现有实验设备难以完成的实验, 可以通过观看多媒体录像等手段让学生对基本操作有一个初步认识, 这样就可在较少的时间内教授较多的实验内容[9]。

综上所述, 高职护理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 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学生习惯的养成。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教法, 学习新知识, 提高自身的素质, 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 才能驾驭课堂, 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法,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肯定。

摘要: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目前存在学生化学学习基础差,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滞后等问题, 经过多年的反复探索, 提出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授课模式、努力创新实验教学、积极探索评价方式等途径来提高高职院校医用化学的教学质量, 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医学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医用化学,高职护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冶伟, 刘翠娟.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2) :133-135.

[2]李建荣.浅谈职业卫生学校化学教学困惑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3) :104-105.

[3]李艾华.浅谈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武汉职工医学院学报, 1996 (4) :49-50.

[4]李瑛.论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6) :11-12.

[5]杨巍.提升五年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6) :128-129.

[6]张娅, 彭洪.深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J].实验室科学, 2007 (7) :43-45.

[7]刘红梅.浅谈医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新疆中医药, 2006, 24 (4) :72-73.

[8]高吉仁.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医学化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1 (5) :552-554.

[9]李瑛.论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6) :11-12.

三年制高职护理 篇2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整体实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因其人才培养以护理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依据,所以教学全过程应十分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突出技能操作培训,而实训得以实施又必须依赖于实训基地的建设[1].五年制高职护理是我校主干专业,因此,学校十分重视护理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并为此作了一些探索,使得实习实训组织落实、教学落实、管理落实,形成了一套体现护理职业教育理念的整体实训模式.

作 者:季诚 作者单位:南通体臣卫生学校,江苏,南通,226007刊 名:卫生职业教育英文刊名: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年,卷(期):200927(23)分类号:G424.4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护理专业 整体实训模式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现况 篇3

【摘要】目的:了解我校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的学习现况,明确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临床及相关课程改革方向,以指导后续的《健康评估》教学改革。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我校869名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学习现况调查;用Excel表录入分析。结果:我校五年制高职护生入校年龄较小,主要是服从父母的选择;求知欲强,但是职业方向感差,对现实状况不能完整的把握,不能有效的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有计划学习并贯彻执行的学生比较少。结论:高职护理教育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护理专业桥梁课《健康评估》的课程改革要以实践操作为主要方向。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护理专业 学习现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07-02

长期以来,中小学在升学率比拼的的压力下多采取“填鸭式”单向灌输的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使很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我校护理专业招收的是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五年制高职学生,入学前无任何医学专业教学北京,结合学生入学年龄小于同专业本科院校学生年龄,以及医学知识系统化抽象化表现突出不易理解掌握的现况,为更好的面向高职护理专业的护生进行有效教学,面向我校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2008级~2011级共926名高职护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其学习认知现况;明确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临床及相关课程改革的方向,以完善护理桥梁课《健康评估》的教学改革。

一、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我校五年制高职护生,2008级~2011级共926名高职护生。因为我校学生经中考成绩符合分数线标准录取后,依据“S”型顺序随机分配学生至11个护理班。所以采取随机调查的方法进行抽样调查。每个年级随机发放5~6个高职护理班,涵盖男生班及涉外护理班,其中男生共57名,女生共869名。

2.调查工具

学习现况调查问卷,为自行设计,经过预实验后进行发放。

调查内容包含两个方面:①一般情况;②具体项目:包含“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不想学”等14项自编项目,有五个对应选择项即“完全不符合”、“比较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用“1”表示对应选择项目,“0”表示其他选择项目。

3.调查方法

采取现场发放问卷并现场收回的方式进行。于2012年9月到10月利用学生自习课发放问卷926份,完整填写的有效问卷889份,有效回收率96.00%。

4.统计学处理

数据结果均使用Excel2003录入并分析,描述各选择项目人次频数特点。

二、结果与分析

1.一般情况调查表结果分析

我校参与调查的889名五年制高职护生中,来自于城市的有307名,来自于城镇的有290名,来自于农村的有292名。

一般情况结果如下:(1)学习有计划并能实施的同学有167名,有计划但不实施的有501名,没有计划的有221名。(2)上课分心走神的有545名,讲话的有90名,玩手机的71名,看小说的35名,睡觉的148名。(3)入学时填报护理专业自愿的有298名,父母选择的有553名,老师选择的有8名,服从分配的有30名。(4)家人支持学习护理专业的有701名,一般的177名,反对的11名。(5)将来会从事护理专业的有508名,不一定的364名,不会的17名。

2.学习现况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结果各项内容具体显示如表1。

表1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卫生分院(南京卫生学校)

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学习现况调查结果汇总表(n=889)

调查内容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不确定比较符合完全符合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不想学16518.56%32336.33%20723.29%16018.00%343.82%

学校、老师管理不严26029.25%34038.25%15817.77%9911.14%323.59%

父母管得太严,有压力23726.66%37241.84%14916.76%10611.92%252.82%

学习好坏与将来的工作没什么关系40044.99%27831.26%14216.00%475.28%222.47%

课程内容多、枯燥乏味10912.26%25728.91%17519.69%26229.47%869.67%

自我控制能力差14716.54%25628.80%22525.31%20523.06%566.29%

老师教学方法不吸引768.57%23726.65%27230.59%23326.21%717.98%

课堂沉闷、互动和动手参与的机会少9710.91%22525.31%22124.86%28732.28%596.64%

因为感情问题分心50656.92%22425.20%10111.36%424.72%161.8%

受周围不爱学习同学的影响21724.41%29232.84%21223.85%12914.51%394.39%

不喜欢护理专业20422.95%26029.25%26930.26%10611.92%505.62%

课程内容难,听不懂13314.96%28231.72%19722.16%21924.64%586.52%

父母不关心我的学习47653.54%26730.03%9510.69%364.05%151.69%

沉迷于网络、手机、玩耍等43148.48%22425.20%14816.65%606.75%262.92%

三、讨论

由一般情况调查结果分析可知,我校五年制高职护生入校时因为年龄较小,主要是服从父母的选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有计划学习并贯彻执行的学生比较少,上课分心的同学比较多,而且以走神为主。由此可见,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通过生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来进行学习成为首要的教学改革任务。

由学习现况调查结果分析可知,我校的五年制高职护理学生年龄小求知欲强,也认同学习好成绩可以帮助自己将来找份好工作,但是职业方向感差,对现实状况不能完整的把握,不能有效的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同时因为觉得医学课程内容多、枯燥乏味,课程内容难、听不懂,而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够吸引人,自己动手机会少,再加上自我控制能力欠佳而呈现了学习有困难的现况。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围绕临床及相关专业课程开展实用、够用的教学,突出教学重点;以学生为中心[1],基于建构主义构建兴趣学习的氛围,有效利用布鲁纳发现——认知学说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

综上所述,在学习临床护理专业课之前,面向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五年制高职护生,结合其学习现况特点,对护理专业桥梁课《健康评估》进行以实践操作为主的课程改革有一定的必要性,只有搭好了理解掌握临床专业知识的桥梁,才能够让学生在日后的专业课学习中如鱼得水,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献君. 论“以学生为中心”[J]. 高等教育研究, 2012, 33( 8): 1- 6.

[2] 张丽英. 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 8: 66-70.

三年制高职护理 篇4

1 机能学实验能够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机能学实验室是由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3门学科教学实验室综合而成, 这一重组能够使各教研室的教学仪器设备在机能学实验室内统一使用, 从而解决了目前各教研室之间仪器设备重复购置、无课时闲置等问题。

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实验室不足的问题愈加突出。成立机能学实验室需把3个实验室重新布局, 统一管理, 使一次性进入实验室的学生人数大大增加。既能够缩短教学周数, 也可以同时交叉安排不同学科的实验, 使实验课与理论课进度一致。机能学实验室的成立使实验室资源形成共享, 可以有效解决实验室不足所带来的问题。

开展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 需要的动物数目非常庞大。机能学实验把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实验从原有的教学体系中分离出来, 放在同一实验中, 既可以让学生观察生理学现象, 又可以制备病理生理学上的病体模型, 还可以做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实验, 能够节约实验动物30%以上。同时, 实验准备工作可以由单项准备变为集中准备, 这样, 既节约实验动物, 又节省人力和时间, 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以教研室为单位, 分数个学科, 教学经费分散到各教研室。因此, 购买仪器设备经常受到经费的制约。建立机能学实验室后, 实验室共享资源, 实验教学经费能够集中投入、统一使用, 从而使实验设备得到统筹利用。

2 机能学实验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3门课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 由于实验课单独考核, 学生上课时缺乏主动性, 实验时经常是少数人动手、多数人旁观, 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而机能学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必修课, 独立开课、独立考核, 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高职院校护理教学过程中, 虽然3个学科教学内容是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 但由于3门课的教学分别是在2个学期完成的, 因此学生在做实验时, 往往已经遗忘了以前所学内容, 孤立、片面地进行实验内容的学习。将3门课的实验内容抽出来开设机能学实验, 内容由浅入深, 在学生掌握了相关基本实验技能后开展综合性实验, 制作动物病理模型及实验性治疗, 从而探索疾病的发生及药物作用的机制, 在对实验结果分析的过程中, 促使学生将3门学科的相关内容有机联系起来, 有利于夯实基础医学知识, 为临床医学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而且, 有的实验方法, 如静脉穿刺、尿道插管等可以直接运用于今后临床工作中,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这是以往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的教学效果。

机能学实验教学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 就是学生实验设计模块。先由教师布置实验项目, 在实验设计时, 引入一些具体、生动的实例向学生讲述, 使学生对科研产生感性的认知, 并对研究产生愿望, 然后由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实验设计。设计完成后, 由学生在实验课上介绍自己的设计, 从立题、检索资料到实验设计, 同时学生还要介绍自己如何选题、设计实验目的以及预期达到的实验结果等。教师提出参考性指导意见, 并根据实验的可行性进行修改。最后, 由学生利用实验室现有仪器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 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成小论文, 由实验教师评分。实验设计的成绩占机能学实验课总成绩的比例较大, 因而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实验设计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大提高。

3 建立机能学实验室, 有利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机能学实验室的成立, 要求带教教师拓宽知识面, 既有利于教师自身知识的融会贯通, 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机能学实验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它要求教师必须对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知识非常熟悉, 并对知识能进行横向和纵向联系。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提高, 有利于促进教师不断学习。而机能学实验教师可以是生理学教师, 也可以是病理生理学教师, 还可以是药理学教师, 这使得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时, 更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 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使实验教学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目的性增强,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起到了双向的促进作用。

同时建立机能学实验室, 能够避免仪器设备的重复购置, 集中有限的资金更新设备, 增加仪器设备的利用率, 从而提高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实验教学水平及科研水平。大部分高职院校科研设备、教学仪器和实验技术人员分属不同的教研室, 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需要使用其他教研室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时, 常常涉及仪器使用时间、经费及维修等诸多问题的协商, 既浪费精力又浪费时间, 影响了机能学实验研究的开展。成立机能学实验室可统一调配, 从而达到提高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利用率以及节约时间和提高效率的目的;另外, 大型和精密仪器设备由专人操作, 从事科研活动的教师可将一部分专业技术性强的实验操作交给实验技术人员来完成, 这样对设备的维护、实验人员素质和技能的提高, 以及积极性的调动都起到促进作用, 同时科研的创收又补贴了实验设备的维护和更新。

综上所述, 机能学实验的开设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又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既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又能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所以, 开设机能学实验是教学所需, 是学生学习所需, 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人才所需。在三年制高职护理开设机能学实验十分必要。

关键词: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机能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三年制高职护理 篇5

[摘要]三年制护理专科教育的目标是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高等技能型的应用性护理人才。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在加速校园硬件建设、校内实训中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护理工作的特点,对三年制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作了有益探索:优化课程体系、综合教学内容、复合职业能力、结合中西知识。

[关键词]护理专业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杨汉正(1950- ),男,江苏盐城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卫生职业技术教育与管理;常唐喜(1952- ),男,江苏东台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高教管理;陆晓东(1964- ),男,江苏滨海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与管理。(江苏 盐城 224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7年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改课题“三年制护理专业专科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的改革与实践探索”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83)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4-0128-02

三年制护理专科教育是为各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家庭等培养高等技能型的应用性护理人才,是缓解我国护理人才紧缺的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培养周期短、技能要求高、岗位适应能力强等特点。为提升三年制护理专科教育的教学质量,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群众、服务行业为目标,以提高护生综合能力为主线,以职业岗位实用为主要任务,我院在加速校园硬件建设、护理实训中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医院护理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对三年制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作了有益探索。

一、课程体系优化,体现专业特色

护理作为一种职业,从诞生到现在都充分显示出与医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护理工作并不完全隶属于医学。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护理教育中,课程设置基本沿袭了生物医学模式,存在着以下问题: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所占比重大,而人文和社会学科、护理专业课所占比重偏小;课程内容中讲疾病多、讲护理少,基本上是医学专业课程的压缩和翻版;同时课程结构尚未改变传统的“老三段”,前期课和后期课缺乏有机的联系,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无法体现护理专业特色。为此,我们在护理专业课程改革中首先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整合。

1.整合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减少医学基础课的课程门数和教学时数,打破传统的以学科划分课程,整合为适应护理专业特点的新的课程体系。将以往开设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整合为“实用护理人体学”;“病原生物学及免疫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病理学”整合为“病因病理学”。这样,既避免了以往学科为系统的做法,也减少近一半的教学时数。对护理专业的专业课程也进行了整合的尝试。如“内科学护理”“外科学护理”“妇产科学护理”“儿科学护理”整合成“成人护理”“母婴护理”。上述课程的整合不仅是课程名称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护理专业职业特色,强化了护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

2.整合人文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护理行为中出现了多元化护理角色及护理服务(自由职业者、临床护理专家、社区护理专业等),护理专业分工越来越细,对护生的伦理道德、职业道德、法律法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构建一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人文课程模块十分必要。我们尝试把“职业道德”“国情教育”“法律法规”“人际沟通与交往”“国外护理教育动态”“跨文化护理教育”“军事理论与国防教育”“现代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融为一体,充分利用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系列活动等为平台,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三年制护生中开展教育,培养他们既要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护理专门人才,又要成为一名城乡居民健康的维护者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促进者,同时把“挫折教育”“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让护生们形成正确的就业导向,真正成为毕业后下得去、用得上、受欢迎的新一代护理工作者。

二、教学内容综合,发挥最佳效果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现代化加速推进。护理教育信息的传播在加快,护理技术快速发展。综合因素需要护理教育的教学内容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体现出与时代发展与行业同步,构建出综合的、生动活泼的、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做到:

1.内容有机综合,减少过多重复。三年制护理专业在校期间的教学时数是有限的,把有限的教学时数发挥最佳教学效果应做到:打破传统学科系统性,紧紧围绕护生专业培养目标,坚持把握好“必需”“够用”的尺度,医学基础课程中的系统性内容,该减的减,该删的删;把教学内容有机综合起来,如以往讲到引起疾病的病因时,“病原生物学”课程要讲、“病理学”课程要讲、“心理学”课程也要讲,现在只要“病因病理学”任课教师讲一次。节省的时间让学生多看、多练、多做,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刀刃上,明显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2.减少验证实验,突出职业技能。护理专业的职业技能是直接面对患者、服务对象所开展的各种操作,对患者和服务对象的病情恢复、功能康复、心理健康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适应职业岗位需求、服务群众的专业本领,而不是传统医学教育中所强调的医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中验证性实验的那些技能。比如:“生理学”中的“肌电位测定”,“病原生物学”中的“免疫学检测方法”等,我们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果断地删减。实践证明,这种做法并不降低护理教育的教学质量,也不影响护生专业技能,相反对强化护生专业技能和适应岗位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3.编写校本教材,构建精品课程。三年制护理专业课程改革能否取得成效,构建适应护生能力培养的系列教材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冲破传统医学教育理念的束缚,教师自己去找资料—制课件—试讲—修改—逐步完善,大胆实践,磨合锤炼。历经三年已初步形成校本教材,教学过程中受到护生的广泛好评,也接受了卫生部护士执业考试的检验。同时2008年申报江苏省级精品课程一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点四门。我们的做法得到同行专家的肯定,研究论文在权威职教刊物发表。

三、职业能力复合,专业人文并重

护理专业学生主要服务的对象是病人,也有亚健康或健康的人。其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生不仅要具有护理职业必需的各种操作能力,还要有与不同对象沟通交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注重人性化,将服务对象看成整体的个体而并非生病的器官,尊重服务对象的人格尊严、生命价值及个人隐私。因此我们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应做到:

1.强化护生技能考核。职业技能是服务病人最直接的本领,也是能否得到患者欢迎和接受的客观指标,来不得半点含糊,同样也是评价一所学校护生培养质量的依据。强化综合能力训练,我们采用课上示范,学生课后练习、训练,指定导师负责指导每届学生中的每个人,不达标不能参加理论考试,不能参加生产实习,考核操作关口前移,使每个护生不落伍不掉队。由于措施得力,把关严格,所培养的学生受到了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的好评。

2.提升护生综合素质。综合素质训练是护生适应岗位的关键,必须要靠平时的刻苦、日常的体验,到职业岗位才能运用自如。我们的做法是除了开设人文课程以外,还精心设计,周密安排,有序实施,以系列活动作为平台,让护生们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如结合“护士人文修养”选修课,组织“爱心天便”青年志愿者协会,去福利院、养老院开展卫生咨询、爱心服务活动;举行“我心中的道德楷模”征文比赛等。让护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感悟自己的价值,从一名单纯的青年学生逐步成为“职业人”和“社会人”。

3.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要有一支“双师型”高素质的实验实训师资队伍,我们采取了“引”“培”“联”三者相结合的做法。“引”就是引进高层次、高职称临床护理专家来校执教。既可使他们把精湛的操作技能传授给护生,也可使院内教学与临床实际有机结合;“培”就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培训中青年教师,使他们在丰富教学经验和教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实践处理能力、应急能力、与患者直接沟通能力,从而为培养合格护生储备力量;“联”就是联系临床护理,每年安排一定的时间使在职护理专业教师在三级医院参加护理临床工作实践,这样既丰富了他们的临床经验,也提高了他们指导学生训练的能力。

四、中西知识结合,中西技能兼用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中医护理历史悠久,无论是疾病的诊治,还是护理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但长期以来,由于中医护理的理论与实践尚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护理教育中常常把中医护理的知识、方法搁置。以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的的护理专科教育,应不失时机运用中西医结合知识结构,在校期间让护生学到中西两手的技能,从而掌握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服务技能。(1)在护理课程改革中,利用选修课、专题讲座、兴趣小组等多种形式,训练护生以整体观为指导学习辨证施护。要求护生在评估病人时,强调将病人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用护理程序,采用中医的“四诊”法全面收集资料,对疾病进行证候定性,然后根据证候定位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方法。(2)鼓励护生吸取祖国医学之精髓,运用“三因学说”进行健康教育,在给病人进行护理时,做到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给予不同的治疗和护理方法,让护生在实际工作中感悟中医理论和实践的博大精深。(3)以教、学、做一体的方式,使护生掌握中医护理知识与技术,如针刺、火罐、艾灸、推拿、中药热庵包敷法、捏背、药枕等,多一些为病人解决健康问题的手段和方法。

[参考文献]

三年制高职护理 篇6

具体来讲五年制转段阶段的学生有以下几个心理特点 :

1)信心不足,自我怀疑

这是五年制学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失落和自卑感强烈。很大一部分同学由于自控能力差,贪玩且学习不得法,成绩普遍较差,面对高职学习难度的提升,很多同学都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有的干脆放弃努力。同时他们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尽管经过老师反复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学生也能清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因学习基础较差和心理障碍不能完全排除,学习成绩和兴趣始终无法提高。

2)偏执和叛逆心理严重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时期较为普遍的心理特征,但五年制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比较容易把许多的不顺利都归之为某种“不公平”,像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心理的失落、人际关系的紧张、不被高职生群体接受等等。从而使他们选择用过激的言语和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以致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和安稳。

3)面对新的环境产生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老师,很多五年制学生失去原本的安全感,甚至内心产生恐惧,心理学上称为“社交恐惧症”,在心理上的不适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失落,失去目标所带来的精神苦闷,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产生的孤独和寂寞感,容易产生想家、想念原来的学习环境和老师等。二是失望,在众多优秀的高职生面前,他们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己不被认可,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想法。当失落和失望交织在一起,使得中职生对新的学习环境感到不适,由此产生了郁闷和困惑情绪。

4)应对策略

(1) 入学前瞻教育

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入学前瞻教育,包括3个模块 :首先是学校发展情况,通过介绍学校的现状及未来规划,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与自身特色,使学生对自己就读的学校有一个宏观、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其次是信息工程系及专业情况,要通过介绍信息工程系的发展、学科与专业的设置、教师队伍的构成、培养方向与途径等方面的情况,使学生对自己所在的教学系系和所学的专业有比较详细和清醒的认识 ;再次是学习方法和管理方式,主要涉及到学习阶段的划分、相关要求、学习的特点与方法、校园及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与制度。让新生在所学专业方向上开拓眼界,树立远大理想,使其更好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

(2) 实训基地开放

参观实训基地,教学系技术中心主任将从专业、行业和就业等角度,向参观的五年制学生介绍专业教学理念、行为模式、实验基地的教学功能、教学内容等。通过实训基地开放活动不仅可以激起参观学生的专业学习志趣,而且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专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

(3) 职业指导教育

就业指导教育讲座主要是对五年制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思想、就业前期准备的启蒙。通过教育讲座帮助五年制学生认清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了解自身素质结构,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念,为今后成功就业奠定基础。

(4) 学生干部交流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与五年制学生干部的交流,提高五年制学生干部服务同学的能力,加强五年制学生干部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提升五年制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作风过得硬的学生干部,使之成为教学系学生工作的坚实依靠力量。

(5) 专业社团活动

专业社团活动主要针对五年制第三年学生成立的信息技术类专业社团,该社团由专业部教师牵头,热爱信息技术的学生组成,时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组织。社团旨在拓展同学们的专业知识 ,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广大同学对信息技术专业的兴趣,活跃学术氛围 , 提高同学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扩大影响力。

(6) 专业课程学习

五年制学生最好在第六学期进入教学系学习,即前两年半在南校区完成学业,后两年半进入所在教学系学习。

在制定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时,为了使五年的教学形成一个整体,并不是将中职的课程和高职的课程进行简单地叠加,而是依据高等教育的规格要求,形成了合理的课程体系。即在前两年半已基本完成了中职课程的学习,在第六学期就安排了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因此五年制学生在第六学期进入教学系学习比较合适。

三年制高职护理 篇7

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与三年制高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五年制高职在我国起步较晚,其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发展。伴随着近年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许多问题日益凸显,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 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现状

1.1 发展历程

在我国,三年制高职发展较早,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流学制。1999年,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教育部在部分省、市试点招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学制为2-3年。2000年开始,高校传统的专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逐渐开始并轨,被统一称为“高职高专”,其主要的培养目标就是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应用性、实用性的技能型人才。经过10余年的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等方面已经趋于成熟,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培养出了大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逐步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相对于三年制高职,五年制高职在我国起步较晚。2002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意见(教职成[2002]2号)》,同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提出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自此,我国开始逐渐在高职院校中招收初中生源,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

1.2 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现状

总得来看,三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要优于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三年制高职在专业设置、生源对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主要技能训练、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条件、师资配备和就业情况等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完善的体系。众多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三年制高职在面向市场、面向区域经济、面向行业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更加注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注重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体系趋于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比例科学,三年制高职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突出,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五年制高职经过近年的发展,并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特色的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与三年制高职基本相似,即“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由于五年制高职毕竟在生源基础、学生特点、培养学制方面与三年制高职有明显差异,五年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差强人意。

1.3 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近年来我国五年制高职的发展历程和人才培养现状,不难发现,五年制高职并没有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办学道路,简单机械地套用三年制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3.1 忽视生源特性,不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发展教育的基本规律。五年制高职学生不但在知识层次、学习能力等方面与三年制高职学生有着显著区别,在心理特征、心理发育、社会认知、价值观等方面与三年制高职也明显不同。许多高职院校忽视了这些特点,对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简单做学制上的划分,五年制前两年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中职文化课,后三年按照三年制相应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学习,专业设置和培养过程没有做针对性的调整。

1.3.2 没有针对五年制学生特点设置专业

由于五年制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思维习惯,五年制学生在抽象思维和理论探讨方面的能力明显不够,但同时,他们在形象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则比较擅长,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尝试。在近几年五年制高职的办学过程中,没有紧抓这些特点,一味照搬三年制的原有专业,尤其是一些文法类专业。自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发挥出五年制学生的优势,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1.3.3 培养过程不够精细

多数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都招收过五年制高职专业。但在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明显缺乏对五年制深刻研究。多数院校从传统思维出发,按照一贯的教学思路对待五年制进行教育,将五年制与三年制无条件比较,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也常常抱怨五年制学生难于管理、不好教,学生在管理和教学中获不到认可和鼓励,导致五年制高职毕业生质量下降。

针对近些年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将其与三年制高职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找出其优势,科学设置专业,细化管理,才能提高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2 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比较分析

2.1 生源分析

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年龄层次来看,学生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其年龄主要集中在15-16岁这一年龄段,尚属于未成年人年龄段。从心理和生理发育来看,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心理、生理发育不够成熟,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能力差,适应能力不够,纪律性欠缺。从知识层次和学习能力的角度,五年制学生知识积累不充分,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较差,自觉学习能力不够,接受能力也明显不如三年制高职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对五年制学生提出和三年制学生同样的要求显然是不合适的。尽管五年制学生在诸多方面不及三年制学生,但其有自身的优点。五年制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思维活跃,参与性强,虽然不善于抽象思维,但是在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上有着特有的优势。

2.2 政策分析

三年制高职教育一直是我国的一个主流教育形式。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培养过程都较为完善。教育部和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有详细的制度、政策。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具体可行。国家先后制定发布的主要政策、文件有《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三年制高职教育的指导作用非常显著,部分文件对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就业、师资建设、教学管理等具体环节进行了规定。在此基础上,有些地方政府还制定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特色的具体规定,这些对于指导三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相对而言,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专门性政策文件则比较少,多数规定来源于国家宏观性教育文件中。

2.3 培养规程分析

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在培养目标上基本相似,都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过程都注重教学实践环节,重视行业、企业对教学的参与,注重学生实践操做能力的培养。强调工学结合、知技融通。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前两年基本上以学习文化基础课为主,后两年沿用三年制的教学计划,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形成专门针对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过程过于粗糙,没有做到精细化。

3 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途径

3.1 紧抓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科学设置专业

如前所述,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思维习惯等不方面尤其鲜明特点,其在形象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则比较擅长,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尝试。针对这些,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应尽量设置一些能发挥五年制学生特点的专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中也提出,“五年制高职的专业设置应当放在一些特殊行业的相关专业,注重设置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年龄小,专业技能的掌握要求反复训练,培养时间较长、复合型教学内容的专业”。总的来看,一些工科、技术类的专业更加适合设置五年制高职专业,一些理论功底要求较高的文法类专业则不宜开设五年制高职专业。

3.2 制定独立使用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其核心在于怎样培养人。而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蓝本。在高职教育指导思想的宏观指引下,应当结合五年制的生源特点、学制情况、专业要求制定出专门针对五年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其课程结构体系、具体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比例、考核方式、证书要求等进行具体规定,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适合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

3.3 科学管理,细化培养过程

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而言,去入学年龄为15-16岁,在心理和生理上依然处于“后少年时期”,在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控制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时候,照搬三年制高职的管理模式,象要求普通大学生那样要求他们显然是做不到的。要求过高必然挫败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五年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会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要过于强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学生会管理中,要细致耐心,针对学生普遍心理,多采用激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案例教学和启发教学。

4 结语

五年制高职教育与三年制高职教育是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教育形式。二者诸多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尽相同。只有在具体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真正适应五年制高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的过程。由于学制、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特征等方面的鲜明特点,五年制高职不是三年制高职时间上的复制,也不能照搬三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只有对二者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才能制定出真正适合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三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杨超英.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缺失与完善途径.科技创新导报,2010,(25).

[2]徐双荣.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现代教育科学,2006,(5).

[3]袁龙.试论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的保障条件.卫生职业教育,2008,(4).

三年制高职护理 篇8

关键词:四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随着大量高职生进入护理行业,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文素质不高、理论知识不足、缺乏发展后劲的短板暴露无余,现行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只有延长学制并重构四年制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才能有效解决学生基础差、动手能力差、职业能力不足等问题,培养出更加适合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

1 现行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

1.1 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标,按照“突出护理,加强人文”的专业发展理念,以能力、素质培养为本位,充分利用学院、医院合作共建的教学平台,构建以“医校合作、学做一体、项目引领、实境育人”为特点的“2+1”分段组合式人才培养模式。

1.2 课程体系

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能课、素质课4个模块构建护理专业课程体系,面向临床护理岗位群、社区护理岗位群、康复护理岗位群、老年护理岗位群。

1.3 课程内容及结构(见表1)

表1中所有课程学时为3 084,其中理论学时为1 381(占44.8%)、实践学时为1 703(占55.2%)。

2 现行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不足

(1)校内学习时间少。按照“2+1”分段组合式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主要开设公共基础课和正常人体结构、生理、生物化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年主要开设专业技能课、素质拓展课程,第三学年全年顶岗实习。由于医学课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两年的在校学习时间明显不足。

(2)实训比例过大。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强调技能培养,不断加大实训学时比例,减少理论课所占比例,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甚至达到1∶1,这样导致学生进入临床虽然上手快但是发展后劲不足。

(3)课程结构不合理。由于教育部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公共基础课程都有相应要求,而这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所占学时较多,故只能压缩专业基础、专业技能及人文素质课程学时,缩减课程内容,导致课程结构不合理。

(4)见习时间短。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该专业必须早接触临床,增加见习时间。而目前各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见习时间都不足一周,达不到早期了解和认知医院的目的。

(5)评价方式单一。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大多依赖于终结性评价,即根据课堂考勤、课程结束后的考试成绩来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方式单一[1]。

3 延长学制的必要性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文件精神,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发展各种层次的职业教育。结合高职护理专业特点,可将专科层次学制设定为四年制。

(1)高职护理专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医疗卫生机构对护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日益提高,除具备技术技能外,还需要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人文素养。针对高职护生文科生居多、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足、理解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不强、职业能力不高现状,三年制使得理论教学时间难以保证。只有延长学制,才能在保证技能训练到位的前提下,加大专业基础课的比重,增加讲授内容,防止知识点遗漏。

(2)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明确规定只招收第一学历为二本以上的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导致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只有延长学制才能提升学生理论水平,增强后劲,缓解其就业压力。

4 四年制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延长学制,首先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及评价方式,重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体现“面向农村、强化人文、突出护理、着重能力、体现社区”原则[2],遵循护理职业能力形成规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专业课程为主体,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导向为课程开发起点,在对护理专业人才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毕业生未来护理岗位主要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进而归纳学习领域,优化课程结构,构建符合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4.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为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延长学制后转变为“2+1+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在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进行理实一体化学习(半天理论学习、半天实操及见习),第四年进入其他医院实习。

4.2 评价方式改革

在第四学期末,由辅导员、任课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并开展学生互评,同时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合格者进入临床护理学院学习,不合格者继续留在学校理论学习一个学期以达到合格。对于已在护理学院学习的学生,每一个月测试一次,不合格者返回学校学习,直到再次合格后回到护理学院,实行竞争和激励机制。

4.3 专业课程设置与临床对接

经过多年实践与反复论证,笔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按传统的临床分科即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设置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与临床对接,让学生零距离上岗。

4.4 课程内容改革

以满足需求为准则,突出基础课程的基础性与应用性,将部分课程进行整合,以缩减学时,同时还适当增加部分课程内容和学时。如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将生理学和生物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功能;将病原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免疫学整合为免疫与病原微生物;针对文科生居多的实际,增加部分初、高中化学、生物课程内容,以填补其理科知识的空白;减少非专业选修课的门数及学时数,增加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学时。

4.5 加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比重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人文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对护理专业而言,教育体系及课程体系的革新要求淡化学科界限,注重素质与能力培养。根据护理专业特点和要求,以利于学生能力提高为原则,在原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美学、心理学、伦理学、人际沟通学、人文素质修养、社交礼仪、音乐、舞蹈等相关人文课程,并将部分课程优化重组,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3]。

4.6 增加专业理论课学时

目前高职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各实习医院也反馈虽然高职护生动手能力强于本科护生,但他们理论水平却显著低于本科护生。现在各级医院和病人除了要求护生能熟练进行各种操作外,还要求其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并能与病人进行沟通,以有效减少医患纠纷。高职生基础和理解能力、学习自觉性均较本科生差,在校学习需要兼顾公共基础课、素质拓展课。由于过分突出实践课教学,使得理论课学时一再被压缩,教材中较多知识没有时间讲解。而延长学制既能增加理论课学时,又能根据医院要求增加部分讲授内容,从而实现教学与临床的对接。

4.7 实践课教学模式改革

将传统的“教师示教—学生观摩—学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教师讲评”实践课教学模式,改革为“情境导入—分析任务—教学视频—教师示范—学生同步练习—分组实训—当堂考核—教师讲评”模式,在教师示范时按照护理程序“评估—计划—实施—评价”进行操作。帮助学生在教、学、做过程中形成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操作能力[3]。

4.8 早期接触临床

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生进入医院早期接触临床,让其了解护理工作的范围和对象,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体会角色的转换,通过对临床病例的接触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相关性,培养临床思维,提高临床应用能力,锻炼社交能力、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4]。

为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拓宽技术技能型护理人才培养通道,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临床应用对接,必须延长学制,改革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构四年制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杰.护理专业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4):72-73.

[2]刘萍,陈再蓉.高职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8):278-280.

[3]罗仕蓉,杨天琼,王锐霞.高职高专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J].重庆医学,2011,24(8):2473-2474.

三年制高职护理 篇9

1.1 整合的目的

我院药剂专业始建于1982年。先后设立以高中毕业为起点的三年制和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四年制药剂专业、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 2005年起设立以高中毕业为起点的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

目前在我国, 以高中毕业为起点的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开办时间不长, 尚属起步阶段, 因此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现均无章可循, 符合高职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 大部分教材游走于本科教材与中职教材之间[1], 实验教学内容多数雷同, 只不过是在原有基础上略做增删取舍而已。为此我院在2005年升格并成立药学系后, 着力从课程改革入手, 以课程整合为目的, 专门成立课题小组, 分别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努力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 旨在把国内方兴未艾的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办出特色, 使之有别于学院型的四年制本科教育和实用型的五年制高职教育。

1.2 整合的内涵

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实验课程的整合是在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 征求不同用人单位和我院毕业生的建议及我系诸多教师的意见后修订而成的试行稿。加之笔者从教28年, 先后承担中职及高职药物化学、有机化学及药物合成反应等学科的教学工作, 对现行教材中实验教学内容的弊端较为熟悉。为此, 在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我们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3门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化学实验Ⅰ, 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整合为药学实验Ⅱ, 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药物分析整合为药学实验Ⅲ[2]。

1.3 整合的作用

1.3.1 便于实验室统一调度管理

实验课程整合的基础是所开实验涉及的试药、操作技能及实验室要求相近, 同时便于实验室统一调度管理, 如药学实验Ⅱ的原3门学科实验中试药大多是易燃、易爆、有毒的有机化合物, 几乎都涉及提取、分离、纯化、鉴别及合成等基本技能操作, 都要求在具有良好排风效果的实验室进行以排除实验中产生的有害气体, 都要求具有耐酸碱耐腐蚀的实验操作台及排水系统, 整合实验室采用统一调度管理后能减少重复建设和实验器材试药的浪费,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进而达到优化组合、资源共享的目的。

1.3.2 避免实验重复或脱节现象

现行供高职使用的教材中实验教学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缺乏统揽全局的观念, 不知所开实验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或毕业后工作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因此, 在实验安排上不少学科教材出现诸如“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实验仪器的认识”等低级的实验内容, 出现有机化合物及有机药物鉴别过多, 熔点、旋光度和折光率测定在多学科重复编排及“阿司匹林的制备”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中也相继出现等现象。此外, 由于各学科自成体系, 理论与实验同步进行, 因而未遵循前期课为后续课服务这一教学规则, 学生实验操作出现“前学后忘”现象也就难以避免, 而实验整合是在相关学科理论教学内容完成的基础上, 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对上述学科实验操作技能进行高密度强化训练, 这样有效地避免了实验重复或脱节的弊端。

1.4 整合的原则

一是基础学科内容为专业学科服务的原则。通过有机整合药学实验Ⅱ, 既可确保学生通过原3门学科连续多次集中练习和不断强化操作技能最终达到稳步提高和巩固的目的, 又可使学生从基础学科的基本操作训练向专业学科应用操作技能循序渐进的转换和提高。如药学实验Ⅱ原3门学科实验中, 有机化学的有机化合物合成单元反应操作为后续药物化学的药物合成多步反应操作奠定基础, 有机化学中萃取和重结晶等操作为后续天然药物化学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提供保证。二是专业学科内容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原则。要充分进行市场论证和调研, 一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线, 筛选和编排社会需要的、与学生就业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实验实训教学内容, 体现药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去向的基层性等特点。

2 药学实验Ⅱ整合的实施

2.1 组织编写校本教材

首先, 我院药学系专门成立了实验整合改革小组, 反复召开本系副教授、高级实验师及以上职称教师会议, 群策群力反复商讨实验内容, 积极立项申报了院级教研课题“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综合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目前此项工作进入结题阶段。其次, 在广泛进行市场调研、多方征求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外专家及我系毕业的众多校友建议等基础上, 根据市场需求的原则采用“倒推法”遴选实验内容, 即根据学生职业岗位群的操作技能, 选择实验内容并组织编写校本教材, 目前校本教材的编写已经脱稿。再者, 教材编写紧紧把握从易到难、过渡自然和选择典型代表的指导思想, 如:药学实验Ⅱ中分别安排了“阿司匹林的制备”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制备”, 然后在此基础上, 再以上述2种药物为原料进一步合成操作相对复杂的贝诺酯, 即用学生自己制成的阿司匹林制成酰氯, 对乙酰氨基酚制成钠盐, 然后通过Schotten-Baumann酯化反应将酰氯和钠盐酰化后制成贝诺酯。这样, 一是让学生树立整体观念, 3个药物的合成都必须操作规范, 不能失败, 否则“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 二是学生从易到难, 一气呵成, 当得到最终目标产物———贝诺酯时, 颇有成就感。再如:药物实验Ⅱ在天然药物化学的实验中分别安排了“八角茴香油的提取与检识”和“槐花中芸香苷的提取、分离与检识”, 前者为液体药物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然后进行盐析、萃取、冷冻、含量测定及检识, 后者为固体药物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并利用芸香苷在冷水和热水中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进行精制, 这使学生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学到的萃取、分离、重结晶等操作技能得到了巩固、提高。

2.2 夯实实验技能基础

一本适宜校本教材的编写固然重要, 但学生能否高质量完成校本教材实验内容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的关键是如何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为此, 我们一是选派富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实验带教工作, 如具有一定科研动手能力的硕士学位的教师、从中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引进的长期从事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工作的副研究员及曾在中国药科大学进修时参与国家Ⅱ类型药物研制的教师。二是实验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大多数实验应做到2人一组, 实验中教师加强巡视, 发现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和悉心指导。三是增加实验室开放的时间,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重点加强对药物实验Ⅱ中有机化学熔点及沸点测定、重结晶、萃取、回流、薄层层析、常压蒸馏、减压蒸馏及水蒸气蒸馏等基础操作的训练。

2.3 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建设校内仿真实训基地。目前我院药学专业已申报省级特色专业, 因此, 我院党委在我系现有6 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和价值600万元实验设备的基础上, 还将重点加大对药学专业实验经费的投入,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再投入300~500万元拟将该专业建成同类院校领先的具有仿真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并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力度, 为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动手能力得到系统训练奠定基础。二是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学校还着力加强与企业合作, 试行工学交替模式[3],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教学服务。目前我系已先后与江苏澳洋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南通苏中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及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等省内大中型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联合, 签订了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协议, 上述基地现已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 我们一方面实行“走出去”原则, 已先后6次派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见习和组织现场实践教学活动, 实行工学交替、产学结合, 使学生边学习边实践, 如进行药物实验Ⅱ中药物合成实验时让学生到制药企业见习和现场教学, 让学生了解到实验室的反应瓶、搅拌棒、冷凝器与企业的反应釜、搅拌耙、冷凝塔等的差别, 这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缩短了实验室实验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距离, 为将来学生顶岗实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实行“请进来”原则, 从上述合作企业聘请学历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学生可以对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及个人心理素质等未来工作要求提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汪博兴, 汪明群.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3:30~31.

[2]杨友田.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探究[J].药学教育, 2007, 6:22~24.

三年制高职护理 篇10

高职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教学质量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是指初中毕业后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就读五年全日制大专护理专业获取高职大专文凭的学生。该类学生文化层次较低(入学时大多数人为初中毕业生),大多对专业的认识较低,对自己充任的社会角色难以适应。药理学是一门桥梁科学,是以基础医学如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为前提,内容复杂,为医学专业中较难掌握的一门基础课。针对该类学生药理学教学方法的探讨,对提高和加强学生药理学知识的掌握有重要意义。

一、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特点

1.年龄与心理特点

五年制学生在年龄和心理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學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多学生年龄在16~18岁之间,自我照顾能力差,还不能真正使用逻辑思考的方式及科学的方法判断和解决问题。在处理问题时片面、冲动、缺乏冷静,许多方面缺乏自主与独立。在心理上,想要摆脱约束,企图蜕变成成年人,从而不能保持该年龄段的特征,模仿欲望较强,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但该类学生与三年制护理学生相比,缺乏明确的就业目的和自我调控能力,不能根据将来的职业需求,来调整和培养自己的专业兴趣。

2.学习方法特点

护理职业学院学生学习护理专业的动机特点:因为个人兴趣的占33.8%,父母愿望原因占15.0%,就业原因占30.9%,其他原因占20.3%;兴趣特点:一般的占到60.4%,不喜欢护理专业的有8.5%,喜欢的有31.1%;学习时间偏爱:45.4%的同学属于猫头鹰型,36.9%的同学属于百灵鸟型,13.3%的同学在上午的学习效率最高,偏爱在下午学习的仅占4.4%。可见,学生学习动机以个人兴趣和就业因素为主,以就业因素为主的学生容易被就业所需的必要技能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对护理专业学习兴趣一般的学生较多,表现学生尚未能根据自己的就业方向调整自己的兴趣,另外也表明本类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需要合理的教育和引导。学生主要学习时间为清晨和晚上,应该合理调整教学任务和作业量,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

二、药理学教学方法特点

教和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在这一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从教师角度讲是教的方法,从学生角度讲是学的方法,所以教和学是紧密关联的两个环节。药理学教学应根据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与专业特点,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注重学生基础

五年制高职学生来源于初中毕业生,基础知识较差。讲解过程中应注意对基础内容的补充,如讲解抗心功能不全药物时,应分配较多时间用于慢性心功能不全机制的介绍,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白药物的作用原理,从总体上了解各类药物在治疗该疾病时的特点和地位。而对于重点药物强心苷的强心作用的分子机制则可以略讲,防止学生出现为难情绪。

2.优化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的就业动向,结合药理学的重点和难点,优化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就业的最常见去向为基层医院,根据基层医院内科、外科、妇科等用药情况,对部分章节进行重点介绍。如本科课程中的一些非重点内容:消化系统药、呼吸系统药、性激素、麻醉药等,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对其中部分章节重点介绍。药物内容的讲解同样要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进行调整,如强心苷类药物的毒性较大,中毒发生率高,应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对强心苷中毒的先兆现象、诱发因素、中毒的解救等重点讲解。

3.调整教学方法

五年制学生年龄较小,自我照顾能力差,还不能真正使用逻辑思考的方式及科学的方法判断和解决问题。在教学时不能采用本科生的“放养”模式,应该加强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督。首先,药理学内容复杂凌乱,可采用课堂提问方法,督促学生学习,加强要点记忆;其次,注意布置课下作业,并定期进行测试。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兴趣表现一般的占大多数,如果想提高这部分同学的学习成绩,必须提高该类同学上课的注意力,一些与药物相关的边缘话题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在介绍β受体激动药时,可以简单介绍一些体育比赛的兴奋剂,以及各届奥运会上发生的一些兴奋剂事件;介绍平喘药物时,可以介绍一些关于瘦肉精的事件。这样将课本枯燥的知识与我们生活中的比较关注的事情相联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提高教师素质

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和艺术,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及对象的转移而有极为丰富的变化。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出宽松、和谐、活泼的课堂气氛。药理学做为一门临床基础课,以生理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为基础,而学生基础差,这就需要教师有广博的知识,可以随时解答学生各方面的疑问。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本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总之,药理学作为一门基础与临床的桥梁科学,对医学专业、药学专业、护理专业学生都很重要,不同层次的学生(中专、高职、本科)以及相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上均有不同的特点,只有认真分析学生专业特点、学生背景情况、学生学习特点,才能因材施教,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赖术,何胜,许小林.民族医学生对药理学学习产生畏难情绪原因调查与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21):176.

[2]李淑琦.心理学与心理卫生[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229-230.

三年制高职护理 篇11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效果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院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和煤化工专业大一新生所学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 是一门理论性强、应用范围广的学科基础课。要学好这门课, 实验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教学, 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环境保护意识。

1. 实验教学现状

通过亲身的实验教学工作, 我发现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实验态度不端正, 不能严格按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实验基本操作不规范, 操作技能水平比较低;实验过程学生的主动性差, “照方抓药”, 不认真思考;药品浪费严重, 缺乏环保意识;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 缺乏应有的自信心。针对上述现状, 我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 想以此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强化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2. 教学内容的选取

《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的实验内容主要是分析化学部分的四大滴定和吸光光度法。我在实验原理讲授过程中将原理的实际应用案例结合进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实验的热情。如重量法的基本原理讲解之后, 告诉学生化工厂区空气质量的检测, 其中一项就是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测定原理就是基于重量法: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 将其通过已恒重的滤膜, 使悬浮微粒阻留在滤膜上, 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 计算出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在四大滴定原理讲完之后, 我列出化工厂用水及排水需检测的指标有酸、碱度, 硬度, 氯离子含量, 化学需氧量等都可用滴定方法解决。许多化工生产过程中, 对水中氯离子含量要求特别严格, 氯离子含量过高, 对催化剂的活性有毒害作用, 氯离子含量的测定常用莫尔法: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 以K2Cr O4为指示剂, 用Ag NO3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在讲解了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之后, 介绍了室内污染的“刽子手”———甲醛的检测主要采用分光光度法, 另一类污染物酚类化合物, 人类长期接触低浓度的酚, 会引起头昏、出疹、瘙痒、贫血及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而水中酚含量高于5mg/L时会使鱼类死亡。工业废水中酚含量的测定, 也是用分光光度法。通过以上实际应用介绍, 消除学生的枯燥感, 使学生不再感觉学到的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论, 而是和现实生活及自己将来的职业息息相关的, 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树立环保意识, 建立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工业“三废”造成环境污染的短片, 使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树立环保意识, 并在课堂上及时引入绿色化学。所谓绿色化学, 又称为环境友好化学, 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品时, 应有效利用原料, 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危险的化学试剂, 并建立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 使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其中美国Stanford大学Trost教授提出的原子经济性指标是量化绿色化学中的“绿色度”指标之一。通过引导学习, 学生意识到化学工业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作为准化工人, 我们要意识到人类生活环境要改善, 就要从自身做起。故在每次实验前都要认真预习, 熟悉原理和实验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做到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药品, 达到该实验操作的目的, 养成节约药品、减少浪费的好习惯, 也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绿色化学的思维模式。

4. 强化具体实验操作过程

高职院校育人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通过具体的实验、实训获得的。故在基本操作训练阶段, 我将分析天平、酸碱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和容量瓶的操作方法给学生演示一遍, 然后要求学生用自来水和其他学生粗盐提纯的产品反复练习以上仪器的基本操作直至熟练。我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并要求学生在练习以上仪器的使用方法时, 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树立量的概念。分析实验的结果是否准确, 既取决于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又取决于数据的记录是否符合仪器的实际精度, 故树立正确的量的概念非常重要。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达标后, 方可开始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严格的基本操作训练, 为学生的后续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的实验过程中, 每个实验前都给学生几道思考题, 如自来水总硬度测定实验的思考题: (1) 铬黑T指示剂是怎样指示滴定终点的? (2) 配位滴定中为什么要加入缓冲溶液? (3) 用EDTA法测定水的硬度时, 哪些离子存在干扰?如何消除?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明白这些问题之后, 学生在实验时就更有针对性。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 学生就会自己检查, 小组内部讨论来自行解决, 而不是马上去问老师为什么。在完成了实验教学之后, 我让学生写出本学期实验教学的心得体会, 学生普遍写道:通过实验操作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他们不再害怕化学, 不再恐惧实验, 不再觉着自己高考失利, 没有什么前途。学生相信通过三年的学习, 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化工人。

5. 教学效果

通过实验教学, 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我系08级、09级学生参加“化工分析工”技能鉴定, 学生娴熟的操作技能、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获得了在场领导的好评, 通过率达90%以上。

职业教育的舞台很大, 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的空间也很大, 我将继续探索, 为职业教育的明天更美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沈玉龙, 魏利滨, 曹文华等.绿色化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2]季红兵, 奈远斌.化工进展[J].2007, 26, (5) :605.

上一篇:悬移液压支架下一篇:开发海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