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制高职

2024-06-27

三年制高职(通用12篇)

三年制高职 篇1

五年制中职阶段的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处于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时期,其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除了对今后的向往,漫长的五年制生活,使得他们对未来多了一份迷茫和不安。从心理学观点来看,这个时期的学生属于青春期初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也是他们人生的黄金时代。步入高职阶段,面对着升学或就业的选择,同时学业上一直经历着挫败感以及长期以来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加之陌生的环境,让他们缺乏安全感,以至于他们对学习普遍缺乏信心,难以坚持,但又希望自己能够努力圆自己的梦想,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这些复杂因素交错在一起,使得五年制学生有着特殊的心理特点。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准确的把握他们这种特殊心理,并且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帮助他们在高职阶段健康,快乐的成长。

具体来讲五年制转段阶段的学生有以下几个心理特点 :

1)信心不足,自我怀疑

这是五年制学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失落和自卑感强烈。很大一部分同学由于自控能力差,贪玩且学习不得法,成绩普遍较差,面对高职学习难度的提升,很多同学都开始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有的干脆放弃努力。同时他们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尽管经过老师反复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学生也能清晰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因学习基础较差和心理障碍不能完全排除,学习成绩和兴趣始终无法提高。

2)偏执和叛逆心理严重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时期较为普遍的心理特征,但五年制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比较容易把许多的不顺利都归之为某种“不公平”,像学习环境的不适应、心理的失落、人际关系的紧张、不被高职生群体接受等等。从而使他们选择用过激的言语和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以致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和安稳。

3)面对新的环境产生内心的不安和恐惧

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老师,很多五年制学生失去原本的安全感,甚至内心产生恐惧,心理学上称为“社交恐惧症”,在心理上的不适应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失落,失去目标所带来的精神苦闷,由于对新环境的不适应产生的孤独和寂寞感,容易产生想家、想念原来的学习环境和老师等。二是失望,在众多优秀的高职生面前,他们失去了自信,觉得自己不被认可,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想法。当失落和失望交织在一起,使得中职生对新的学习环境感到不适,由此产生了郁闷和困惑情绪。

4)应对策略

(1) 入学前瞻教育

开学初对学生进行入学前瞻教育,包括3个模块 :首先是学校发展情况,通过介绍学校的现状及未来规划,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定位与自身特色,使学生对自己就读的学校有一个宏观、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其次是信息工程系及专业情况,要通过介绍信息工程系的发展、学科与专业的设置、教师队伍的构成、培养方向与途径等方面的情况,使学生对自己所在的教学系系和所学的专业有比较详细和清醒的认识 ;再次是学习方法和管理方式,主要涉及到学习阶段的划分、相关要求、学习的特点与方法、校园及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与制度。让新生在所学专业方向上开拓眼界,树立远大理想,使其更好地投入到专业学习中来。

(2) 实训基地开放

参观实训基地,教学系技术中心主任将从专业、行业和就业等角度,向参观的五年制学生介绍专业教学理念、行为模式、实验基地的教学功能、教学内容等。通过实训基地开放活动不仅可以激起参观学生的专业学习志趣,而且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专业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学习指导。

(3) 职业指导教育

就业指导教育讲座主要是对五年制学生进行就业形势、就业思想、就业前期准备的启蒙。通过教育讲座帮助五年制学生认清目前就业市场的需求形势,了解自身素质结构,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念,为今后成功就业奠定基础。

(4) 学生干部交流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与五年制学生干部的交流,提高五年制学生干部服务同学的能力,加强五年制学生干部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提升五年制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不断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作风过得硬的学生干部,使之成为教学系学生工作的坚实依靠力量。

(5) 专业社团活动

专业社团活动主要针对五年制第三年学生成立的信息技术类专业社团,该社团由专业部教师牵头,热爱信息技术的学生组成,时具有专业特色的学生社团组织。社团旨在拓展同学们的专业知识 , 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广大同学对信息技术专业的兴趣,活跃学术氛围 , 提高同学的实践动手能力,不断扩大影响力。

(6) 专业课程学习

五年制学生最好在第六学期进入教学系学习,即前两年半在南校区完成学业,后两年半进入所在教学系学习。

在制定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时,为了使五年的教学形成一个整体,并不是将中职的课程和高职的课程进行简单地叠加,而是依据高等教育的规格要求,形成了合理的课程体系。即在前两年半已基本完成了中职课程的学习,在第六学期就安排了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因此五年制学生在第六学期进入教学系学习比较合适。

通过有效的提前介入及干预,为五年制学生转段作了合理铺垫,提前在思想、心理、学习方式方法等做了有效指导,使他们能够尽快在转段后适应高职阶段的生活、学习。

三年制高职 篇2

康复治疗技术(三年制)专科简介

业务培养目标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与健全的体魄,具有创新意识与奉献精神,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立足本市、面向全自治区的医疗康复第一线,具有从事康复保健、康复预防、康复治疗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康复治疗应用型专门人才。能胜任各级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及社区医院的康复治疗工作,并有一定的科室管理能力。

业务培养要求

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热爱医药卫生事业,热心于改革开放,遵纪守法,有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昌盛而奋斗和为人民卫生事业而献身的精神,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救死扶伤,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系统掌握中西医康复医疗的理论知识与方法,以及现代医学的基本知识。能较熟练的运用中西医康复医疗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从事养生康复医疗工作;具有初步进行中西医康复治疗技术科学研究的能力,具有独立自学能力和一定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主要课程

包括基础课和临床课学习,基础课程同临床医学专业,专业课程有康复疗法评定学、运动疗法学、物理因子疗法学、作业疗法学、言语疗法技术、假肢与矫形器学、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康复临床学等(详见教学计划)。

师资情况

包头医学院第一、二、三附属医院西医、中医、康复及针灸等教研室具有雄厚教学师资力量,同时努力培养本专业教师,形成结构较合理的教师梯队。我院现有中医、康复、针灸医学专业教师29人,其中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13人,主治医师10人,一直承担学院中医、康复、针灸教学工作。

主要教学实践环节:以承担该专业方向课程的临床医学康复教研室为主体,按教学计划要求完成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包头医学院临床基础实验中心及康复教研室的康复器具开展实验教学;同时,积极进行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条件。

包头医学院现有4所附属医院、18所教学和14所实习基地,可保证实践教学的需要。

三年制高职 篇3

一、法律基础课教学“三贴近”的内涵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是出发点,“贴近未成年人”是根本目的及归宿。“三贴近”原则符合德育课教学规律,也符合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法律基础课教学“三贴近”就是使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这样既有助于增强法律基础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了法律知识的实用性。

二、法律基础课教学“三贴近”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产生密切联系的时候,学生自然会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贴近实际的教学才能触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其逐步树立法律意识。

3.有利于增强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实用价值

贴近实际的教学对于学生生活才具有更强的实用价值。

三、实施“三贴近”目标的指导理念

1.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是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不断增强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吸引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法律知识的能力是关键

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法律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教会学生在遇到法律问题时如何获取相关法律知识,并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更为重要。

3.法制意识的培养是根本

通过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提高。学生能做到“心中有法,做事依法,纠纷用法”。

四、法律基础课教学“三贴近”的实践探索

1.依据“三贴近”原则恰当运用案例分析教学法

在案例教学中选择的案例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当下社会生活、要注意真实性、要简单,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启发意义。案例讲解要生动,还应注重科学性,要关注细节问题。案例分析过程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并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依据“三贴近”原则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是法律基础课最为常见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还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让学生针对所学内容,提出自己的疑惑,或是让学生讲述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相关法律问题,或是列举自己的身边案例,一起分析并寻找解决途径。

3.依据“三贴近”原则有效开展课内外活动

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学到的法律知识是有限的,法律基础课在传递法律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自觉学法、用法,培养学生主动了解法律知识的兴趣和习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法兴趣和习惯,课堂上笔者进行了“今天我说法”的课前5分钟活动。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巩固了其所学的法律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在学生收集案例的过程中,他们自主地接触了法律,开始关心起了法律问题。很多学生为了准备“今日我说法”的演讲,在课后也会主动的收看《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节目。此外,在课余时间定期举办模拟法庭、普法讲座、普法手抄报评比等活动,并按时组织学生观看法制节目。

4.依据“三贴近”原则把理论问题简单化,把实际问题突出化

对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而言,在教学中应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把学生利用法律武器维权的能力作为教学的立足点。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概念,及学习法律、运用法律的基本方法。遇到法律问题,学生要学会查询有关的法律条文以及司法解释的方法,并且要具备理解相关法律条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引导训练学生利用各种资源解决法律问题。

5.依据“三贴近”原则做到详略得当,有所侧重又有所简略

教学的重点应是学生特别关注的问题,学生当下及未来生活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而那些离学生生活较远的知识点则应简略处理。

三年制高职 篇4

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职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与三年制高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五年制高职在我国起步较晚,其理论研究远远滞后于实践发展。伴随着近年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许多问题日益凸显,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 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现状

1.1 发展历程

在我国,三年制高职发展较早,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流学制。1999年,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教育部在部分省、市试点招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学制为2-3年。2000年开始,高校传统的专科教育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逐渐开始并轨,被统一称为“高职高专”,其主要的培养目标就是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应用性、实用性的技能型人才。经过10余年的发展,高职高专教育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等方面已经趋于成熟,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培养出了大批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逐步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

相对于三年制高职,五年制高职在我国起步较晚。2002年,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意见(教职成[2002]2号)》,同年,国家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提出适度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自此,我国开始逐渐在高职院校中招收初中生源,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

1.2 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人才培养现状

总得来看,三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要优于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三年制高职在专业设置、生源对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主要技能训练、课程设置、教学实施条件、师资配备和就业情况等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科学完善的体系。众多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三年制高职在面向市场、面向区域经济、面向行业的办学理念指引下,更加注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注重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在具体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设置体系趋于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比例科学,三年制高职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比较突出,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五年制高职经过近年的发展,并没有形成适合自己特色的培养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与三年制高职基本相似,即“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但是,由于五年制高职毕竟在生源基础、学生特点、培养学制方面与三年制高职有明显差异,五年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差强人意。

1.3 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近年来我国五年制高职的发展历程和人才培养现状,不难发现,五年制高职并没有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办学道路,简单机械地套用三年制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3.1 忽视生源特性,不能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发展教育的基本规律。五年制高职学生不但在知识层次、学习能力等方面与三年制高职学生有着显著区别,在心理特征、心理发育、社会认知、价值观等方面与三年制高职也明显不同。许多高职院校忽视了这些特点,对五年制高职和三年制高职简单做学制上的划分,五年制前两年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中职文化课,后三年按照三年制相应专业的培养计划进行学习,专业设置和培养过程没有做针对性的调整。

1.3.2 没有针对五年制学生特点设置专业

由于五年制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思维习惯,五年制学生在抽象思维和理论探讨方面的能力明显不够,但同时,他们在形象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则比较擅长,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尝试。在近几年五年制高职的办学过程中,没有紧抓这些特点,一味照搬三年制的原有专业,尤其是一些文法类专业。自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不能发挥出五年制学生的优势,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1.3.3 培养过程不够精细

多数独立设置的高职学院都招收过五年制高职专业。但在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明显缺乏对五年制深刻研究。多数院校从传统思维出发,按照一贯的教学思路对待五年制进行教育,将五年制与三年制无条件比较,任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也常常抱怨五年制学生难于管理、不好教,学生在管理和教学中获不到认可和鼓励,导致五年制高职毕业生质量下降。

针对近些年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将其与三年制高职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分析,找出其优势,科学设置专业,细化管理,才能提高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质量。

2 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比较分析

2.1 生源分析

从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年龄层次来看,学生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其年龄主要集中在15-16岁这一年龄段,尚属于未成年人年龄段。从心理和生理发育来看,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普遍心理、生理发育不够成熟,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能力差,适应能力不够,纪律性欠缺。从知识层次和学习能力的角度,五年制学生知识积累不充分,部分学生知识基础较差,自觉学习能力不够,接受能力也明显不如三年制高职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对五年制学生提出和三年制学生同样的要求显然是不合适的。尽管五年制学生在诸多方面不及三年制学生,但其有自身的优点。五年制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思维活跃,参与性强,虽然不善于抽象思维,但是在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上有着特有的优势。

2.2 政策分析

三年制高职教育一直是我国的一个主流教育形式。其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培养过程都较为完善。教育部和和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有详细的制度、政策。培养目标明确、培养方案具体可行。国家先后制定发布的主要政策、文件有《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工作的意见》、《关于推动职业大学改革与建设的几点意见》、《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对三年制高职教育的指导作用非常显著,部分文件对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招生就业、师资建设、教学管理等具体环节进行了规定。在此基础上,有些地方政府还制定了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特色的具体规定,这些对于指导三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相对而言,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专门性政策文件则比较少,多数规定来源于国家宏观性教育文件中。

2.3 培养规程分析

五年制高职与三年制高职在培养目标上基本相似,都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过程都注重教学实践环节,重视行业、企业对教学的参与,注重学生实践操做能力的培养。强调工学结合、知技融通。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前两年基本上以学习文化基础课为主,后两年沿用三年制的教学计划,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形成专门针对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培养过程过于粗糙,没有做到精细化。

3 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途径

3.1 紧抓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科学设置专业

如前所述,五年制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思维习惯等不方面尤其鲜明特点,其在形象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方面则比较擅长,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尝试。针对这些,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应尽量设置一些能发挥五年制学生特点的专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几点意见》中也提出,“五年制高职的专业设置应当放在一些特殊行业的相关专业,注重设置专业能力培养要求年龄小,专业技能的掌握要求反复训练,培养时间较长、复合型教学内容的专业”。总的来看,一些工科、技术类的专业更加适合设置五年制高职专业,一些理论功底要求较高的文法类专业则不宜开设五年制高职专业。

3.2 制定独立使用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有机统一,其核心在于怎样培养人。而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蓝本。在高职教育指导思想的宏观指引下,应当结合五年制的生源特点、学制情况、专业要求制定出专门针对五年制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其课程结构体系、具体培养目标、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比例、考核方式、证书要求等进行具体规定,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适合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

3.3 科学管理,细化培养过程

对于五年制高职学生而言,去入学年龄为15-16岁,在心理和生理上依然处于“后少年时期”,在他们还没有足够的控制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时候,照搬三年制高职的管理模式,象要求普通大学生那样要求他们显然是做不到的。要求过高必然挫败五年制高职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在五年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会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不要过于强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学生会管理中,要细致耐心,针对学生普遍心理,多采用激励教育和赏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多运用案例教学和启发教学。

4 结语

五年制高职教育与三年制高职教育是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教育形式。二者诸多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尽相同。只有在具体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真正适应五年制高职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不断提高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培养出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的过程。由于学制、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特征等方面的鲜明特点,五年制高职不是三年制高职时间上的复制,也不能照搬三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只有对二者进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才能制定出真正适合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五年制高职的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三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杨超英.五年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缺失与完善途径.科技创新导报,2010,(25).

[2]徐双荣.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趋势.现代教育科学,2006,(5).

[3]袁龙.试论五年制高职课程改革的保障条件.卫生职业教育,2008,(4).

江苏电大五年制大专高职 篇5

2006级各专业第四学期用

一.教学对象

本要求的教学对象是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五年制高职第四学期各专业学生。二.教学总目标和要求

应用写作能力是学生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而应用写作又是一门有独立写作规律的学科。因此本教程的教学总要求与目标应该以应用文写作方法、规律的教学为重点,注重学用结合,把提高阅读各类应用文特别是写作常用应用文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整个教学过程要体现一个“实”字。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应用写作训练,把教学重点由“讲”转移到“指导”写作训练上来。通过大量的练习,以训练学生熟练地掌握各类应用文的阅读以及常用应用文的写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三.教材的使用

本学期,2006级五年制高职语文学科使用教材为中央电大组织编写的、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应用写作教程》(语文第四册第二版)。鉴于江苏五年制大专的教学实际,经省校语文课程中心组研究,对教材教法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并确定教学重点。省校语文课程中心组编写的《语文教与学指导》(第四册第二版)可供教师教学和学生练习使用,此教辅用书也是本学期复习、考试的依据。四.课时安排

本学期语文教学总课时为72学时。讲练66学时,复习、机动6学时。课内讲练结合,在课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读《语文教与学指导》(第四册第二版)外一章的选文,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课的积极性。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要求确定时间分配,并布置一定量的课外训练题,以帮助学生掌握所学文种的规律与写法。本要求每章节的课时安排仅供参考。

五.教学具体要求

第一章 应用写作概论

(一)本章内容安排

重点讲练:事务语体的语言规律及应用文的特点。一般讲练:应用文的分类。

略 讲:应用文的其他规律、与产生、发展历程。

(二)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应用写作的四个规律,明确事务语体与文艺语体在选择和组织语言材料上不同特点。2.熟悉应用文的三个特点及其具体表现。

3.一般了解应用文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及学习应用文写作的重要作用和实际意义。4.了解应用文的几种类别和分类的原则。

(三)本章参考课时:4学时

(四)本章教学建议: 1.以教师讲解为主。

2.由学生熟悉的应用文种如读书笔记,条据等引出应用文知识的讲解。3.应用文的特点、事务语体的特点的学习与掌握应通过比较法、举例法达到。

第二章 信 息类

(一)本章内容安排:

重点讲练:新闻、调查报告 一般讲练:信息类基础知识

不 讲:经济信息、市场分析、市场预测

(二)本章教学要求:

1. 了解信息类应用文的特征与写作要求。2. 掌握信息类应用文的读写方法。

3.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掌握动态新闻的写法。

4.了解调查报告的特点结构和写作要求,学会调查的方法,能按要求写作调查报告。5.把握基础知识,理解例文对基础知识的运用。

6.完成相应的练习,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本章参考课时:15学时

(四)本章教学建议:

1. 新闻的学习要联系当前实际,列举报刊上最新的消息,亦可通过让学生收集好标题或办手抄报的方法引发他们学习与写作的兴趣。

2. 调查报告的写作需要一个过程作业的布置与指导宜分步骤进行 2.例文及章节相应练习在讲解中穿插进行。

一 新 闻

本节教学要求:

1.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2. 懂得新闻的写作要求。

3. 掌握动态新闻的写法,了解综合新闻点面结合的常用写法。

4. 参考课时:知识要点2学时,动态新闻2学时,综合新闻、经验新闻、述评新闻各1学时。

(一)动态新闻一组

本文教学重点:

1. 讲清这组动态新闻体现的迅速、及时,一事一报道、直叙、不议论的特点。2. 比较它们在标题、导语和主体结构安排方面各自的特色。3. 学习写作动态新闻。

(二)综合新闻一篇

本文教学重点:

1. 讲清这篇综合新闻的标题形式及其各部分的作用。2. 理解这则新闻的导语的写法。

3. 学习这则新闻主体部分安排材料的顺序。

4. 分析这则新闻有面有点、点面结合的写法运用。

(三)经验新闻一篇

本文教学重点:

1. 讲清什么是经验新闻以及它的作用。2. 分析这则新闻标题引题、正题的作用。

3. 学习这则新闻导语,注意其与主体部分的照应。

(四)述评新闻一篇

本文教学重点: 1. 比较述评新闻与动态新闻的不同。

2. 讲清这则述评新闻在综述新闻材料基础上加以评论的写法,理解述与评的关系。3. 分析这则新闻的结构。

五 调查报告

本节教学要求:

1. 懂得调查报告的定义与写好的三个环节。

2. 熟悉调查报告的特点及其三种基本类型和各自的一般写法 3. 明确写作调查报告基本要求。

参考课时:知识要点1学时,例文

(一)、例文

(二)、例文

(三)各1学时,指导拟订调查提纲或调查问卷并在班级内部展开初步调查 4学时。

(一)本文教学重点:

1. 仔细阅读原文并依据阅读提示列出本文调查提纲。

2. 学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后统计数据,分析文体,分列结果,最后完成报告的写法。3. 体会本文在材料安排上的运用点面结合方法反映全面情况的特点。4.布置并指导问卷调查作业(1)确定选题。(2)拟写调查提纲。

例文

(二)本文教学重点:

1. 了解反映问题的调查报告的特点

2. 学习本文前言的写法以及本文体现的观点从材料中来,用材料说明观点的特色。

3.布置并指导问卷调查作业(3)根据所定选题和调查表或拟写好的调查提纲在班内展开调查并收集好材料以备其后归纳总结。

例文

(三)本文教学重点:

1. 了解研究问题的调查报告的特点,懂得本文获取信息材料的方法与前两篇的不同。2. 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研究问题为主的调查报告与前两篇的不同写法。

3.布置并指导问卷调查作业(4)对调查并收集的材料作归纳总结并形成报告。

第三 事 务 类

(一)本章内容安排

重点讲练:专用书信、计划、总结 一般讲练:报告、规章制度

(二)本章教学要求:

1. 了解专用书信、计划、总结、报告及规章制度等的特征与写作要求。2. 掌握事务类应用文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的方法。

3. 初步掌握事务类文书的写法,学会写作专用书信、计划、总结和实习报告。

(三)本章参考课时:17学时(专用书信5,计划、总结各4,报告、制度各2)

(四)本章教学建议:

1.把握各种文书的写作格式及其它知识要点,体会例文的具体运用。

2.例文评析和指导学生自读,宜按基础知识的阐述顺序进行,以实例印证相关读写知识、消化理论。按照教师导读——学生练习课文后作业——师生评析——学生修改的顺序教学,立足于“写”。

3.每节的[思考与练习]及配套练习宜穿插在各类文种的教学中进行,使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指导学生练习须切实、到位。

4.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作计划、总结与报告等练习,要结合专业或语文教学实际进行,必须完成,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5.规章制度学习时,练习宜穿插在知识与例文的学习中进行。教师可补充一些病例,让学生从反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语体训练是重点。

一 专 用 书 信

本节教学要求:

1.分析五种不同类型的书信的例文,把握它们各自的主旨、内容侧重和写作要点。2.练习写作这些类型的书信,力求做到言简意明、用语得体、格式规范。3.完成[思考与练习]及配套练习册上相应的题目。

二 计 划

本节教学要求:

1.了解计划的作用、特点、种类及一般格式。2.能按计划写作的基本要求制订计划。3.例文评析,指导学生联系实际拟订计划。

三 总 结

本节教学要求:

1.了解总结的作用、特点。

2.在学习、理解总结的读写知识的基础上掌握总结的写作方法。

3.指导学生分析借鉴例文,认真总结自身的实践,搜集材料,分析、整理材料,概括出规律。拟写提纲,写作合乎要求的总结,并在班上讲述。

四 报 告

本节教学要求

1.了解事务性报告的作用、特征以及与公文类报告的异同。2.掌握事务性报告的写法及其写作要求。

3.指导学生分析借鉴实习报告例文,了解例文的内容(强调必须写体会)、结构与语言特点。掌握实习报告的写法。

4.一般了解领导及高级人士述职时的报告必须的内容重点,体会第一篇例文主旨明确、材料充实,重点突出,个性鲜明,结构完整,语言得体的特点。学习一般工作人员向组织述职时的报告的写法。

5.以例文三为例,重点学习报告的表达方式及其语言准确、简洁、平实的特点

五 规 章 制 度

本节教学要求

1.了解规章制度的作用及其分类。

2.掌握规章制度的一般格式和写作要求。

3.引导学生结合例文运用比较的方法,侧重不同类别的规章制度在性质、作用上的区别,并且了解各篇例文安排条文的顺序。

例文

(一)是行政法规类的规章制度,除了学习其排序、分条列项的特点外,对数字使用时的一些最起码的规定告知学生要掌握。

例文

(二)是章程,重点学习分章分条和总则、分则、附则的形式。

例文

(三)是操作规程,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的特点。

第四章 公 文 类

(一)本章内容安排:

重点讲练:通知、报告、请示、函 一般讲练:通报匹夫意见、会议纪要

(二)本章教学要求:

1.了解公文的性质、特点、种类、格式和拟写的相关知识。

2.初步掌握通知、通报、请示、批复、意见、函和会议纪要等常用公文的写法。

(三)本章参考课时:10学时

(四)本章教学建议:

1.从公文的基本概念入手,介绍公文的相关知识,然后分别介绍几种常用公文的写法。2.介绍公文的性质、特征、格式、行文、拟办等知识时应结合实例加以说明。3.要指导学生阅读附录一《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了解相关重要条款内容。4.几种常见公文正文的写法共性表,可放在最后,作为总结,并引导学生归纳得出。

4.教学过程中贯彻学练结合,练习时可按照分辨文种——掌握格式——概括标题——撰写成文的序列进行。

5.例文要指导学生认真分析,注意事务语体特点的学习。可选择贴近学生的一些正式公文学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一 公 文 的 拟 写

本节教学要求:

1.了解公文的性质和特点。

2.明确公文的13类14种的性质、用途和按行文方向的分类特点。3.懂得选用、决定的依据和注意事项。

4.初步了解公文的格式的几个部分以及各部分的要素。5明确公文的行文规则和草拟公文的要求。

二 常用公文文种与例文

(一)通 知

本节教学重点:

1.了解通知的特点和分类。

2.分析各种类例文标题谓语的使用和正文的格式、语言使用上的特点,懂得各类通知的拟写时的格式,用语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3.拟写通知,并完成本节本章相关及其它补充练习。

(二)通 报

本节教学重点:

1.了解通报的特点和分类以及各类通报在拟写时的注意点。2.分析阅读例文,比较三种通报的正文内容和写作要求的异同。3.明确通报与通知的异同。

4.完成本节本章相关及其它补充练习。

(三)报 告

本节教学重点:

1.了解报告的作用与特点及分类和拟写注意点。2.明确报告正文部分的组成及常用语。

3.分析阅读例文,比较三种报告在写法上的不同。

4.提供材料,根据要求拟写报告并完成本节本章相关及其它补充练习

(四)请 示

本节教学重点:

1.了解请示的适用范围、作用与特点及分类和拟写注意点。2.明确请示正文部分的组成及常用语。3.分析阅读例文,比较请示与报告异同。

4.提供材料,根据要求拟写请示并完成本节、本章相关及其它补充练习。

(五)批 复

本节教学重点:

1.了解批复的适用范围、作用与特点及分类和拟写注意点。2.明确批复正文部分的组成及常用语与常用句子。

3.分析阅读例文,掌握批复的常用格式比较请示与报告异同。4.完成本节、本章相关及其它补充练习。

(六)意 见

本节教学重点:

1.了解意见的适用范围、作用与特点及分类和拟写注意点。2.明确公函的格式和正文部分的内容及结构和惯用语。3.分析阅读例文,了解意见的正文部分的内容及组成部分。

4.提供材料,根据要求拟写上行文意见,完成本节、本章相关及其它补充练习。

(七)函

本节教学重点:

1.了解函的适用范围、用途、行文方向、特点。2.明确函的分类和写法的不同。

3.分析阅读例文,掌握函的标题、开头、正文、结尾部分的内容及组成。4.提供材料,根据要求拟写一种函,完成本节、本章相关及其它补充练习。

(八)会 议纪 要

本节教学重点:

1.了解会议纪要的适用范围、用途、特点及分类。2.明确会议纪要的结构和拟写注意点。3.分析阅读例文,掌握会议纪要的写法。

4.提供材料,根据要求拟写一份会议纪要,完成本节、本章相关及其它补充练习。

外一章 古 牍采 英(自读,不做要求)

六、测试

考试命题一所学内容为基本依据,由省电大统一命题,全省统一考试,具体要求见期末复习提纲。

三年制中职班级管理的探索 篇6

班主任班级管理方法养成教育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推动素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联系各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桥梁。职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从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来看,作为三年制中职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增加精力与情感的投入,运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使他们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并在今后工作中逐步改变自我、完善自我,谋求更大的发展。

一、加强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

职业中学的学生,相比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这是众所周知的,而学生从初中进入职高后,大部分人在心理上会出现挫折感,很多学生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会彷徨迷茫,认为职高没用,因此,对于新进的学生,首先应该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及时调整学生的心态,端正他们的认识,帮助学生重新树立起信心。其次,很多学生并不是因为他不聪明而成绩低,而是因为他们习惯很差:学习习惯差,行为习惯差,因此,作为职业中学的班主任,进行养成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新生。可以从一日常规抓起,利用好教育活动课、班会等时间,从纪律、学习、卫生、安全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规范化教育,使他们明白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哪些事情,慢慢养成习惯。在教育的过程当中要注意树立榜样的示范作用,这会让他们兴趣高涨,对控制纪律也有帮助。另外,不要忘了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

二、明确目标,激励学生不断上进

职业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考落榜生。在初中阶段,由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客观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从社会到家庭,从学校到教师,往往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或唯一的标准,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长期处在这种环境里的职业中学的学生,由于受这种环境的影响,很多人还在以考试成绩的好差来评判自己,目标定位一直不够科学,信心不足,自卑、自弃、自欺的现象普遍存在,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严重地影响了他们今后的学习。因此,职业中学的班主任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生的基础习惯入手,帮助学生重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爱好,弄清那些事该做,哪些事该马上做,该怎样做,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切合自身实际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班主任要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实际情况,拟定全班与小组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然后,要对每一个学生拟定切实的个人远、近期目标,将集体的动力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帮助和鼓励每一个人进步,使每个人都在明显而又易于承受的压力下自觉要求自己。

目标的制定不是目的,如何通过努力去实现目标,提高学生的素质才是目的。因此,有两点需注意:一是近期目标较之远期目标更有激励作用;二是目标的制定必须切实,要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苹果,不能好高骛远,以免丧失学生信心。

三、健全班委,让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职业中学的学生,大部分毕业后面临着就业,因此,学生的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一个班的集体面貌如何,很大程度上是由班干部决定的。班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和以面带面的作用,所以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工作才能逐渐从繁重走向简单与轻松。而班主任的管理代表的是学校的管理,不论班主任如何和颜悦色都带有不容质疑的权威性,也难免有不被理解和接受的时候,通过班干部的协调,往往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班干部起的是协助班主任管理班级的作用,他们接受班主任的指导,又及时向班主任反馈班级情况和同学们的思想动态;他们分工管理班级的各项事务,同时又是一个团结合作的整体。因此,班主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大对学生自治自理能力培养的力度,既注意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进取心,逐渐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品质;又注意指导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把教育和娱乐融入一体;还注意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规划、料理、调控自己,使自己在集体中成为班集体的建设者,而不是包袱。

四、注重方法,宽容理解,走近学生

职业中学的学生多是文化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初中阶段饱尝冷落,他们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更需要关爱。因此,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做好垂范、学会倾听、懂得宽容、善于激励;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要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善于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信任他。不断研究和尝试无为教育的方式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

五、抓住闪光点,选准突破口,积极转化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如果我们在思维方式上首先认定问题学生是朽木不可雕,看不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那么对他们的教育和转化工作也就只能令他们烦恼,根本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问题学生并不是没有闪光点,而是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注意挖掘和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去年班里有个问题学生,由于缺乏家长大部分的关注,该生在学习上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性格孤僻,没有朋友,甚至有点自卑。发现问题后,我经常找他谈话,鼓励他参加学校的各种活动。借着学校主题班会的契机,我和班级部分同学协助他主持了一个主题班会,让这个同学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让他看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此后的半个学期,该生有了很大的转变,上课能集中注意力,课后认真复习,完成作业,更主要的,他能自信主动的与其他同学相处,积极参与到学校班级的各项活动中了。

六、以尊重的态度,理性的引导学生

在班级管理中,有时难免会遇到一些脾气比较暴躁的学生,以暴制暴,不尊重学生,或许一时解决得了问题,但是学生心里不服气,无法治标,反而会降低学生对自己的评价。问题学生易偏激,笔者认为,用尊重的态度,理性的思维,去触及他的心灵。即使惩罚他,也必须让他知道是规则在惩罚他,让他体面的接受惩罚。这样会给这些学生一个很好的暗示:老师讲程序,不是人治,老师讲尊重,没有歧视。另外,与学生不可走得太近,保持老师威信。走得越近,你的约束就越无力,你能够发挥的教师的作用就小。这时候就必须掌握好一个“度”。

七、协调与科任老师和家长的关系,建立丰富的信息网络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必须争取本班任课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应高度重视,确保会议质量,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

三年制高职 篇7

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是学生的必修基础课, 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然而, 医用化学内容繁杂且陈旧、反应机理难懂、新知识猛增、学时压缩, 教师讲课时稍不留意就会陷入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泥潭”, 也就造成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掌握医用化学最基础的内容、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教学改革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2 医用化学教学现状

2.1 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不高

一年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突变时期, 不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 都存在自身的特点: (1) 存在自卑心理:当前职业院校的社会地位还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 社会对高职学生认可的程度以及将来的就业定位都较低。另外, 不理想的升学成绩使他们产生了较强的自卑心理。 (2) 适应能力差, 学习能力不足。中学阶段和高职阶段的教学方法和激励措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特别是一年级学生到了高职院校这个新环境后, 一时感到很茫然, 不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不能适应高职学校的生活。

2.2 教材内容和教学时数不匹配

医用化学的教学时数已由过去的72学时变成现在的44学时, 而教学内容没有减少, 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 教师只能采用“填鸭式”教学法, 教学效果不理想。

2.3 学生化学基础参差不齐, 层次落差大

医学高职高专院校生源类型复杂, 文化水平层次落差大。有部分生源是学文科的学生, 他们在高中学习时, 化学课程设置为综合考试内容, 一些学生没有重视化学的学习;另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中专、职高、技校 (对口生) , 其化学基础较为薄弱,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 给教学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2.4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不合理

高职护理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能胜任医疗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所以教学方法应重应用、重能力、重习惯的培养。但目前教师理论教学刻意注重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 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很差。实验教学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是实验教学的主体,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教师安排什么学生就做什么, 教师要求怎样做就怎样做, 就像照着菜谱做菜, 部分学生只知道照着实验指导书一个又一个步骤地往下做[1]。结果抑制了学生的主动性, 学生不能进行科学的思维, 没有了发现新现象、新方法的快乐, 感受不到化学的魅力。

3 对改进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医用化学教学的探讨

3.1 教师要加强学习, 注意提高自身素质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教师除了要具备“传道”的道德素质和“解惑”的专业知识外, 更应具备“授业”所需的高超专业技能。教师首先要爱岗敬业, 其次要通过各种途径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 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使自己具有扎实的理论教学功底、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

3.2 理论联系实际,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1 利用化学知识在临床应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一方面要注意积累化学知识在临床及生活中使用的实例, 另一方面要结合教学内容将其渗透到教学中, 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如在讲授溶液的渗透压和渗透浓度时, 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饭菜太咸, 饭后人会感觉口渴;为什么病人在急需增加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时, 可以向病人输入2.78 mol/L的葡萄糖高渗溶液而不用其他液体替代[2]。将医用化学和医学、生活融合在一起, 培养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3.2.2 利用医学突发事件, 从反面事例激发学习兴趣[3]近年来, 中毒事件、医疗事故不时发生, 教学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将这些事件, 特别是身边发生的事件渗透到教学中,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责任心。如学习蛋白质时, 介绍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内容;学习生物碱时, 介绍毒品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明确很多毒品也是药品, 从深层次理解“远离毒品, 珍爱生命”的含义;课堂上强调学习态度时介绍“商洛一妇幼保健院因医生、护士的失职而造成母子双亡事件”以及“高压氧舱爆炸燃烧致病人死亡的事件”,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3.3 改革教学内容, 构建医用化学课程新体系

一方面, 在目标制订上要实现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并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体现理论知识“够用”, 又要将课程内容和岗位要求结合起来, 使今日的学生能获得适应明天需要的各种素质[4]。另一方面, 教学中既要重视专业基础理论学习, 又要重视技术应用能力培养。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是由陈常兴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化学》, 教材分为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两大部分, 依据上述原则及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 将教材进行严格分析, 突出与医学的联系。例如对于缓冲溶液, 可重点讲授缓冲溶液的组成、类型、作用及在医学上的意义, 而根据亨德森—哈塞尔巴赫方程式进行的有关缓冲溶液配制、计算的内容可删除, 对配位化合物中的螯合物及螯合滴定内容可删除, 有机化学中的杂化轨道、电子效应等内容也可删除。有选择地对与医学相关的一些化合物或代表物进行较为详细的讲解, 针对学时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 坚持精讲、少讲、讲练结合的方法。如讲到醇类化合物时, 由于它是烃衍生物的第一部分内容, 其命名就要详细讲, 醛、酮、羧酸等的命名就可以略讲。教学内容中和临床衔接紧密的化合物, 如胆固醇、反式脂肪酸、乙酰胆碱等经典化合物也应详讲, 使学生认识到医用化学与临床应用直接相关[5], 从而使学习变得容易而有趣。

3.4 与时俱进, 改革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片面地强调医用化学的系统性, 课堂上照本宣科, 课后学生死记硬背, 造成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充分依据高职的特点组织教学, 采用问题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6]。教学法的使用也不能一成不变, 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内容、教师自己的实际, 创造性地选择教法, 决不能生搬硬套。如在讲旋光异构时, 很多教师按课本顺序, 先介绍偏振光, 再介绍旋光仪, 最后介绍旋光性和分子结构的关系, 这样教学生容易疲劳, 课堂上缺少生气。而笔者在教授这一部分内容时, 先讲解它们的名称, 再提出为什么右旋体 (俗称冰毒) 能使神经兴奋, 而左旋体则具有抑制食欲的作用;右旋维生素C的药效比左旋维生素C的药效要高很多;左旋麻黄素的升压作用是右旋麻黄素的4倍等问题, 让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解物质旋光性与其生理活性之间关系的需要。有了心理需要, 紧接着提出问题;我们如何判断物质是左旋和还是右旋呢?然后再介绍旋光仪的原理, 顺便让学生实际操作, 强调这就是用实验的手段判断物质的旋光性。最后再提问:我们如何通过分子结构来判断物质的旋光性呢?整个过程给人的感觉很自然, 层次也很清晰, 学生很容易理解。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 任何好的教学方法的使用都要结合实际, 效果的好与坏首先决定于教师自身的素质, 其次决定于自身对教学方法、教材的理解和学情[7]。

3.5 合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 优化课堂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高职医学化学教学具有增加课堂信息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功效。在使用时特别要注意“合理”二字, 一是化合物的性质教学宜用现代教育技术。在传统教学中, 通过枯燥的语言讲述和板书化学反应方程式来完成, 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 可先将性质演示实验录制下来, 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如在讲醛、酮的性质时, 笔者先播放了事先录制的碘仿反应:先在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甲醛、乙醛和丙酮, 然后加入I2-KI和Na OH溶液, 两者生成了碘仿黄色沉淀, 而甲醛不反应。根据这段录像得出结论:甲基醛、甲基酮能够发生碘仿反应。这样使学生既有了感性认识, 又有了理性认识, 有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 同时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二是不容易做或者课堂实施效果差的实验宜用现代教育技术。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调查表明,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节课理论说教的效果远不及一个5分钟的实验展示。教学中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尤其是许多装置复杂、不易实施的实验;涉及毒性物质较多、毒性较大的实验;现象不明显的实验;反应过程过慢的实验都可以采用现实教育技术教学。我们既可以用动画模拟实验现象, 也可以用相应的软件在课件中插播实验录像, 再现实验过程。三是需要演示的错误实验操作及其后果的内容易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对于有机化学实验来说, 由于有机物多具有毒性和易燃易爆的特点, 在操作中的失误常常会导致严重的事故。以往在课堂教学中, 虽然教师反复强调并进行一些演示, 但仍有一些学生因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而在操作时犯错误。如能用视频展示正确操作的全部过程和错误操作的严重后果, 真实、直观, 学生如身临其境, 必定会加深学生的印象, 减少学生操作时的失误[8]。

3.6 重视实验教学, 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医用化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 仅从理论上学习是远远不够的, 还必须在实验中学习,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基本的操作技能技巧,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验的内容和操作技术也必须进行相应更新和补充, 尽可能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特点选择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使学生在掌握规范操作的同时, 也能掌握现代化仪器的使用和对整个实验操作流程的理解与掌握, 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如溶液配制就直接用食盐配制生理盐水, 用95%的酒精配置临床上消毒用的酒精;醛、酮实验可改为用实验手段判断一位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 要求学生制订实验方案;醇、酚实验就做交警检查酒驾原理的实验等。对于现有实验设备难以完成的实验, 可以通过观看多媒体录像等手段让学生对基本操作有一个初步认识, 这样就可在较少的时间内教授较多的实验内容[9]。

综上所述, 高职护理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 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学生习惯的养成。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教法, 学习新知识, 提高自身的素质, 只有自身素质提高了, 才能驾驭课堂, 才能灵活地运用教法, 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与肯定。

摘要:三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目前存在学生化学学习基础差,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滞后等问题, 经过多年的反复探索, 提出通过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科学制订教学目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不断完善授课模式、努力创新实验教学、积极探索评价方式等途径来提高高职院校医用化学的教学质量, 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医学实用型人才。

关键词:医用化学,高职护理,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冶伟, 刘翠娟.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2) :133-135.

[2]李建荣.浅谈职业卫生学校化学教学困惑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 (3) :104-105.

[3]李艾华.浅谈医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武汉职工医学院学报, 1996 (4) :49-50.

[4]李瑛.论现代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6) :11-12.

[5]杨巍.提升五年制高职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 2011 (6) :128-129.

[6]张娅, 彭洪.深化高校实验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J].实验室科学, 2007 (7) :43-45.

[7]刘红梅.浅谈医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J].新疆中医药, 2006, 24 (4) :72-73.

[8]高吉仁.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医学化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1 (5) :552-554.

三年制高职 篇8

1.1 整合的目的

我院药剂专业始建于1982年。先后设立以高中毕业为起点的三年制和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四年制药剂专业、以初中毕业为起点的五年制高职药学专业, 2005年起设立以高中毕业为起点的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

目前在我国, 以高中毕业为起点的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开办时间不长, 尚属起步阶段, 因此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现均无章可循, 符合高职特色的教材严重不足, 大部分教材游走于本科教材与中职教材之间[1], 实验教学内容多数雷同, 只不过是在原有基础上略做增删取舍而已。为此我院在2005年升格并成立药学系后, 着力从课程改革入手, 以课程整合为目的, 专门成立课题小组, 分别对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进行改革, 努力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 旨在把国内方兴未艾的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办出特色, 使之有别于学院型的四年制本科教育和实用型的五年制高职教育。

1.2 整合的内涵

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实验课程的整合是在经过广泛的市场调研, 征求不同用人单位和我院毕业生的建议及我系诸多教师的意见后修订而成的试行稿。加之笔者从教28年, 先后承担中职及高职药物化学、有机化学及药物合成反应等学科的教学工作, 对现行教材中实验教学内容的弊端较为熟悉。为此, 在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我们将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3门学科的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化学实验Ⅰ, 将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整合为药学实验Ⅱ, 将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药物分析整合为药学实验Ⅲ[2]。

1.3 整合的作用

1.3.1 便于实验室统一调度管理

实验课程整合的基础是所开实验涉及的试药、操作技能及实验室要求相近, 同时便于实验室统一调度管理, 如药学实验Ⅱ的原3门学科实验中试药大多是易燃、易爆、有毒的有机化合物, 几乎都涉及提取、分离、纯化、鉴别及合成等基本技能操作, 都要求在具有良好排风效果的实验室进行以排除实验中产生的有害气体, 都要求具有耐酸碱耐腐蚀的实验操作台及排水系统, 整合实验室采用统一调度管理后能减少重复建设和实验器材试药的浪费,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的功能, 进而达到优化组合、资源共享的目的。

1.3.2 避免实验重复或脱节现象

现行供高职使用的教材中实验教学内容重复现象严重, 缺乏统揽全局的观念, 不知所开实验对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或毕业后工作是否具有应用价值。因此, 在实验安排上不少学科教材出现诸如“实验室安全教育和实验仪器的认识”等低级的实验内容, 出现有机化合物及有机药物鉴别过多, 熔点、旋光度和折光率测定在多学科重复编排及“阿司匹林的制备”在有机化学和药物化学中也相继出现等现象。此外, 由于各学科自成体系, 理论与实验同步进行, 因而未遵循前期课为后续课服务这一教学规则, 学生实验操作出现“前学后忘”现象也就难以避免, 而实验整合是在相关学科理论教学内容完成的基础上, 让学生集中一段时间对上述学科实验操作技能进行高密度强化训练, 这样有效地避免了实验重复或脱节的弊端。

1.4 整合的原则

一是基础学科内容为专业学科服务的原则。通过有机整合药学实验Ⅱ, 既可确保学生通过原3门学科连续多次集中练习和不断强化操作技能最终达到稳步提高和巩固的目的, 又可使学生从基础学科的基本操作训练向专业学科应用操作技能循序渐进的转换和提高。如药学实验Ⅱ原3门学科实验中, 有机化学的有机化合物合成单元反应操作为后续药物化学的药物合成多步反应操作奠定基础, 有机化学中萃取和重结晶等操作为后续天然药物化学中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提供保证。二是专业学科内容为学生就业服务的原则。要充分进行市场论证和调研, 一切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主线, 筛选和编排社会需要的、与学生就业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实验实训教学内容, 体现药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知识与能力的职业性、人才类型的技术性、毕业去向的基层性等特点。

2 药学实验Ⅱ整合的实施

2.1 组织编写校本教材

首先, 我院药学系专门成立了实验整合改革小组, 反复召开本系副教授、高级实验师及以上职称教师会议, 群策群力反复商讨实验内容, 积极立项申报了院级教研课题“高等职业教育药学综合实验的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目前此项工作进入结题阶段。其次, 在广泛进行市场调研、多方征求药学专业指导委员会校外专家及我系毕业的众多校友建议等基础上, 根据市场需求的原则采用“倒推法”遴选实验内容, 即根据学生职业岗位群的操作技能, 选择实验内容并组织编写校本教材, 目前校本教材的编写已经脱稿。再者, 教材编写紧紧把握从易到难、过渡自然和选择典型代表的指导思想, 如:药学实验Ⅱ中分别安排了“阿司匹林的制备”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制备”, 然后在此基础上, 再以上述2种药物为原料进一步合成操作相对复杂的贝诺酯, 即用学生自己制成的阿司匹林制成酰氯, 对乙酰氨基酚制成钠盐, 然后通过Schotten-Baumann酯化反应将酰氯和钠盐酰化后制成贝诺酯。这样, 一是让学生树立整体观念, 3个药物的合成都必须操作规范, 不能失败, 否则“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 二是学生从易到难, 一气呵成, 当得到最终目标产物———贝诺酯时, 颇有成就感。再如:药物实验Ⅱ在天然药物化学的实验中分别安排了“八角茴香油的提取与检识”和“槐花中芸香苷的提取、分离与检识”, 前者为液体药物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 然后进行盐析、萃取、冷冻、含量测定及检识, 后者为固体药物采用碱溶酸沉法提取并利用芸香苷在冷水和热水中溶解度相差悬殊的特性进行精制, 这使学生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学到的萃取、分离、重结晶等操作技能得到了巩固、提高。

2.2 夯实实验技能基础

一本适宜校本教材的编写固然重要, 但学生能否高质量完成校本教材实验内容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的关键是如何不断强化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为此, 我们一是选派富有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参与实验带教工作, 如具有一定科研动手能力的硕士学位的教师、从中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引进的长期从事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工作的副研究员及曾在中国药科大学进修时参与国家Ⅱ类型药物研制的教师。二是实验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 大多数实验应做到2人一组, 实验中教师加强巡视, 发现问题及时加以纠正和悉心指导。三是增加实验室开放的时间,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重点加强对药物实验Ⅱ中有机化学熔点及沸点测定、重结晶、萃取、回流、薄层层析、常压蒸馏、减压蒸馏及水蒸气蒸馏等基础操作的训练。

2.3 强化实训基地建设

一是建设校内仿真实训基地。目前我院药学专业已申报省级特色专业, 因此, 我院党委在我系现有6 0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和价值600万元实验设备的基础上, 还将重点加大对药学专业实验经费的投入, 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再投入300~500万元拟将该专业建成同类院校领先的具有仿真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并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开放力度, 为确保学生在校期间动手能力得到系统训练奠定基础。二是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学校还着力加强与企业合作, 试行工学交替模式[3], 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为教学服务。目前我系已先后与江苏澳洋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南通苏中医药物流有限公司及江苏天士力帝益药业有限公司等省内大中型药品生产和经营企业联合, 签订了共建校外实训基地的协议, 上述基地现已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 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 我们一方面实行“走出去”原则, 已先后6次派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见习和组织现场实践教学活动, 实行工学交替、产学结合, 使学生边学习边实践, 如进行药物实验Ⅱ中药物合成实验时让学生到制药企业见习和现场教学, 让学生了解到实验室的反应瓶、搅拌棒、冷凝器与企业的反应釜、搅拌耙、冷凝塔等的差别, 这增加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缩短了实验室实验与企业实际生产的距离, 为将来学生顶岗实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实行“请进来”原则, 从上述合作企业聘请学历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学生可以对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及个人心理素质等未来工作要求提前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汪博兴, 汪明群.高职教材建设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3:30~31.

[2]杨友田.三年制高职药学专业课程设置探究[J].药学教育, 2007, 6:22~24.

三年制高职 篇9

1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

以培养解决基层、农村和社区口腔卫生问题、满足基层口腔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应用型医学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具备基本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知识,掌握口腔医学基本理论和常规临床操作技能,能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事口腔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修复和预防工作。这是我校口腔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

2新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和基本要求

参照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口腔医学职业岗位工作需要和执业资格考试改革课程体系(见表1),把职业能力培养放在首要位置。由于三年制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时间较短,所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强调实用性,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和口腔医学专业特点。

将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执业资格考试内容与专业课程标准相衔接,专业教学内容属于近年口腔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2]。

3新课程体系的设置特点

在新课程体系下三年制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总学时为3 000左右,减少和整合医学基础课和临床医学课学时和内容,增加口腔基础和专业课学时[3](特点一)。在总学时数中,政治素质课与公共基础课共约占14%;医学基础课约占8%;临床专业课校内约占11%、毕业实习约占8%;口腔基础课和口腔专业课校内约占32%、毕业实习约占22%;选修课和讲座共约占5%;总实践学时(包括实验课、见习课、毕业实习)占50%以上。

注:#为主干课程(考试科),1~4学年每学年各3门,其余为考查课;此表每门课程未列出具体学时,可根据各地情况自行调整

第一学年教学任务为完成医学基础课程、政治素质课及公共基础课教学,为第二学年口腔和临床医学课学习腾出足够的时间(特点二)。根据口腔职业岗位工作需要和口腔执业资格考试大纲要求,将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整合为人体结构基础(特点三)。适当压缩其他基础医学课程课时,使生物化学、生理学基础、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免疫学基础、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基础内容少而精,突出重点,简化或减少全身各系统疾病章节的内容(特点四),并将实验内容整合为医学机能实验技术。增加口腔医学主干课程口腔解剖生理学和口腔组织病理学学时(特点五),以巩固专业基础。为避免教学内容重复、突出专业实用性,将药理学和口腔临床药物学整合为药理学与口腔临床药物学(特点六)。大学英语偏重等级考试、医学英语和职称英语内容(特点七)。计算机应用基础偏重技术职称考试内容(特点八),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根据医学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将人体结构基础安排在第一学期前10周,其后续课程口腔解剖生理学和生理学基础安排在后10周;将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和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基础安排在第二学期前10周,其后续课程药理学与口腔临床药物学和口腔组织病理学安排在后10周。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和递进式学习。

第二学年课程安排全部为口腔和临床医学课程。诊断学、外科学总论、口腔内科学、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口腔材料学开设在第三学期,将讲述口腔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口腔内科学提前到第三学期(特点九),以利于其他口腔临床后续课程的教学安排,避免所有专业课程堆积在最后一个学期。突破“一课程一教材”传统思想的束缚,将外科学各论、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科学、五官科学整合为临床医学疾病概要(特点十),减少学时数并主要讲授临床医学中最常见和多发的疾病及与口腔医学联系较多的内容。将以讲述口腔常用基本操作技能为主的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预防医学同时在第四学期开设,作为第三学期所学课程的后续课程。因为第二学年的学时较充足,可将口腔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实践课时大幅度增加,用于操作技能训练、临床见习和病例讨论。同时建议积极开展专业课“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特点十一),如模拟情景教学、医院床边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问题式教学等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

根据行业发展和社会需要,在第二学年开设口腔护理技术、口腔医学英语、口腔工艺技术概论、口腔设备学、牙科诊所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特点十二),以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同时将内容少但又较重要的选修课,如卫生政策与法规、医学文献检索与论文撰写、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交礼仪与人际沟通,改为2~3次必修讲座(特点十三),能既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又不占用专业课教学时间。

第三学年进行工学结合的毕业实习,其中在口腔科室实习33周左右,内、外、急诊科各4周左右,实习内容与口腔执业(助理)医师技能操作考核内容基本相同。这一学年要求学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实践学习,掌握口腔常见疾病的诊治原则和常用诊疗操作技能,学会正确书写病历等医疗文件,培养严谨的职业态度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综上所述,我校参照教育部16号文件精神,根据三年制高职高专口腔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口腔医学职业岗位工作需要和执业资格考试进行口腔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加强了岗位针对性和实用性,充分体现了口腔医学专业特点,适应了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周勤, 刘庆国, 韩银淑.高职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4) :145~146.

[2]毛靖, 周彬.口腔医学教育内容与形式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 2007, 6 (7) :636~637.

三年制高职 篇10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效果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我院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应用化学专业和煤化工专业大一新生所学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 是一门理论性强、应用范围广的学科基础课。要学好这门课, 实验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教学, 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认真求实的学习态度和环境保护意识。

1. 实验教学现状

通过亲身的实验教学工作, 我发现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实验态度不端正, 不能严格按实验要求进行实验;实验基本操作不规范, 操作技能水平比较低;实验过程学生的主动性差, “照方抓药”, 不认真思考;药品浪费严重, 缺乏环保意识;高职学生认为自己是高考的失败者, 缺乏应有的自信心。针对上述现状, 我对《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与探索, 想以此培养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达到强化实验教学效果的目的。

2. 教学内容的选取

《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的实验内容主要是分析化学部分的四大滴定和吸光光度法。我在实验原理讲授过程中将原理的实际应用案例结合进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实验的热情。如重量法的基本原理讲解之后, 告诉学生化工厂区空气质量的检测, 其中一项就是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测定原理就是基于重量法: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 将其通过已恒重的滤膜, 使悬浮微粒阻留在滤膜上, 根据采样前后滤膜重量之差及采气体积, 计算出总悬浮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在四大滴定原理讲完之后, 我列出化工厂用水及排水需检测的指标有酸、碱度, 硬度, 氯离子含量, 化学需氧量等都可用滴定方法解决。许多化工生产过程中, 对水中氯离子含量要求特别严格, 氯离子含量过高, 对催化剂的活性有毒害作用, 氯离子含量的测定常用莫尔法:在中性或弱碱性溶液中, 以K2Cr O4为指示剂, 用Ag NO3标准溶液进行滴定。在讲解了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之后, 介绍了室内污染的“刽子手”———甲醛的检测主要采用分光光度法, 另一类污染物酚类化合物, 人类长期接触低浓度的酚, 会引起头昏、出疹、瘙痒、贫血及多种神经系统疾病, 而水中酚含量高于5mg/L时会使鱼类死亡。工业废水中酚含量的测定, 也是用分光光度法。通过以上实际应用介绍, 消除学生的枯燥感, 使学生不再感觉学到的只是一些空洞的理论, 而是和现实生活及自己将来的职业息息相关的, 从而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树立环保意识, 建立绿色化学的思维方式

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工业“三废”造成环境污染的短片, 使学生意识到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威胁, 树立环保意识, 并在课堂上及时引入绿色化学。所谓绿色化学, 又称为环境友好化学, 是指在制造和应用化学品时, 应有效利用原料, 消除废物和避免使用有毒、危险的化学试剂, 并建立环境友好的生产工艺, 使化学工业可持续发展。其中美国Stanford大学Trost教授提出的原子经济性指标是量化绿色化学中的“绿色度”指标之一。通过引导学习, 学生意识到化学工业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 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作为准化工人, 我们要意识到人类生活环境要改善, 就要从自身做起。故在每次实验前都要认真预习, 熟悉原理和实验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做到用尽可能少的化学药品, 达到该实验操作的目的, 养成节约药品、减少浪费的好习惯, 也使学生牢固树立起绿色化学的思维模式。

4. 强化具体实验操作过程

高职院校育人目标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的技术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通过具体的实验、实训获得的。故在基本操作训练阶段, 我将分析天平、酸碱滴定管、锥形瓶、移液管和容量瓶的操作方法给学生演示一遍, 然后要求学生用自来水和其他学生粗盐提纯的产品反复练习以上仪器的基本操作直至熟练。我对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 并要求学生在练习以上仪器的使用方法时, 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树立量的概念。分析实验的结果是否准确, 既取决于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又取决于数据的记录是否符合仪器的实际精度, 故树立正确的量的概念非常重要。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达标后, 方可开始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严格的基本操作训练, 为学生的后续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具体的实验过程中, 每个实验前都给学生几道思考题, 如自来水总硬度测定实验的思考题: (1) 铬黑T指示剂是怎样指示滴定终点的? (2) 配位滴定中为什么要加入缓冲溶液? (3) 用EDTA法测定水的硬度时, 哪些离子存在干扰?如何消除?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明白这些问题之后, 学生在实验时就更有针对性。如果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 学生就会自己检查, 小组内部讨论来自行解决, 而不是马上去问老师为什么。在完成了实验教学之后, 我让学生写出本学期实验教学的心得体会, 学生普遍写道:通过实验操作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他们不再害怕化学, 不再恐惧实验, 不再觉着自己高考失利, 没有什么前途。学生相信通过三年的学习, 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化工人。

5. 教学效果

通过实验教学, 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我系08级、09级学生参加“化工分析工”技能鉴定, 学生娴熟的操作技能、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获得了在场领导的好评, 通过率达90%以上。

职业教育的舞台很大, 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的空间也很大, 我将继续探索, 为职业教育的明天更美好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沈玉龙, 魏利滨, 曹文华等.绿色化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4.

[2]季红兵, 奈远斌.化工进展[J].2007, 26, (5) :605.

五年制高职《工程力学》教学初探 篇11

关键词: 《工程力学》 高职教育 教学方法

《工程力学》是在高职很多工科专业中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工程力学》主要研究工程构件的受力、变形、破坏和运动规律,为工科专业的相关后续课程,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一些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工程力学》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把握好每个环节。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符合高职教学目标、现状和教学规律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笔者通过分析该课程的特点和五年制高职类学生的学情,并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提出关于五年制高职类工程力学教学的一些看法和观点及采取的措施。

一、课程特点和学情分析

《工程力学》和《高等数学》、《物理》等课程有较强关联,都有较多公式。《数学》和《物理》中的公式和定理,一般是建立在抽象的概念之上,经过逻辑推理和证明得到,学生能清楚明白是推导出来的[1]。《工程力学》的公式比较抽象,其中包含一些重要的力学分析计算方法,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内容繁杂,分析研究对象多,解决问题方法灵活多变等。

五年制高职学生均是初中毕业生,大部分学生的中考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虽然在初中已初步接触过相关的物理知识(其中一部分为力学和运动学问题),但由于大部分同学数理基础较差,因此,在进入高职院校后觉得和数理联系紧密的《工程力学》课程很难学,有畏惧心理,难于取得好成绩[2]。

二、需要加强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

首先,在刚开始上《工程力学》课程时,可以抽一、二天的时间带领学生到专业车间或实训室认识诸如车床部件等一些结构物及其制造工艺,向他们简略介绍力学知识在其中的运用,增加一定的感性认识。其次,可联系实际举例,诸如自行车、缝纫机等是如何运动的,从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实验、电教等直观教学手段,可提高学生对工程力学的认识。

三、改变传统的工程力学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可以采用分组讨论小组竞争的形式,使全班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在讲课时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详细分析用到的力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在讲解时要让学生弄明白各种受力状态或变形情况并分别加以举例说明,让知识学以致用,贴近现实生活实际,选取重要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讲深讲透,使学生听懂弄明白,以后遇到类似问题能够独立解决[3]。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现代教学往往需要突破以往的单纯依靠板书的教学手法,可以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文字、声音、动画、图片等融为一体,展现在课堂上。有声有色的情景式教学环境,可以使原来传统教学中枯燥抽象、用单一语言文字和图形难以讲清的内容变得生动具体。还可以将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及时灵活地引入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实践兴趣。通过演示三维彩色仿真动画、动态教具和工程实例图片,可以拓宽学生的工程视野,更好地将一些工程实例展现在学生眼前[4]。多媒体教学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多媒体教学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对于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应亲自在黑板上带领大家边推导边写,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重点难点内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所谓自学能力是自我学习、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能力,它对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后的影响非常重要。自学能力是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刚刚具备一定自学能力的五年制高职二年级学生,笔者利用课内外时间,安排一些自学活动。自学活动可分成两个层次:其一,培养自学习惯。要求学生做到课前要预习,上课时要记笔记,课后结合作业认真复习,定期归纳;其二,安排以自学为主的教学内容,对一些浅显的内容(如“力的基本概念”、“力矩、力偶的概念与区别”等),由教师列出自学提纲,让学生课前利用业余时间自学,上课时通过提问检验自学效果,或者请学生上台模拟讲课。实践证明,这些做法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是相当有帮助的[5]。

六、通过大作业形式训练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

工程中力学问题的分析计算能力是工程技术人员不可缺少也是相当重要的。这种能力的取得主要依赖于“工程力学”的课程练习。可以精选一些典型工程结构简化的力学模型,作为“工程力学”大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并要求把分析计算过程整理成小型的科技报告形式。一方面起到综合复习、巩固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培养分析计算能力的作用,另一方面初步训练学生写作科技报告,为后继课程的学习及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有好处。我校在2012级“工程力学”教学中,安排了三次大作业:弯曲内力分析,常见简单结构的分析计算,传动轴的分析计算,分别在相应内容讲授完成后,进行练习。选题接近工程实际,计算量较大,比平时作业要难,主要由学生课外完成。学生反映,大作业把所学的力学知识综合应用于实际结构的分析计算,虽然有些麻烦,但初步体验到了力学知识的应用,完成作业后有成就感、收获感,提高了学习力学的兴趣[6]。

七、完善考核方法

在考核形式上,应改革一次性结课考试的做法,可采用多种形式,以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考核与督促,并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平时的考核可以采用作业、课堂提问、讨论、报告、实验操作和阶段性测验等多种形式。这种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学习全过程的考核形式,有利于课程分阶段目标的实现,可引导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减少学习的功利性,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长制约学风、考风建设的状况,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也可使学生们的压力分散开来,并且较为准确地考查学生在每个阶段掌握知识的实际水平,全方位、多角度地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成绩和综合能力。成绩评定采取了平时成绩(包括上课考勤及学习态度、提问回答情况、作业情况、读书报告、阶段性测验、大作业、实验成绩等)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的分阶段的全程性考核方法,实现考试内容、形式和成绩评定的统一;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统一;学生学习知识与学习能力的统一。

八、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工程力学》教学的一些看法,教育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工程力学》教学也是如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探索、多创新一些高效、科学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遵循引导、激励的原则,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高他们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工程力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献丽.高职工程力学探析[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2).

[2]李敏.技校学生如何学好《工程力学》[J].现代技能开放,1997(8).

[3]王长虎.对高职高专工程力学教学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16).

[4]张雅静,李治国,冯海全.浅谈工程力学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9).

[5]朱洪胜.《机械工程力学》课堂教学初探[J].机械职业教育,2004(7).

[6]龙之辉.对高工专工程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重庆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

三年制高职 篇12

一、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分析

1.学生层次多样带来管理困难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越来越快, 教育实力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学生管理等方面的不足,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要在分析实际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在管理队伍建设和思想品德教育等多方面入手, 以寻找更好的教育新策略。近些年来大部分在以往的中专院校的基础上建立的高职院校还处在自身的转型和过渡阶段, 这样的高职院校学生类型复杂, 就读的有技工类学生, 有剩余的中专类学生, 有本校的函授本科生还有成人教育, 等等。由于学生类别复杂, 学生的知识水平高低不同, 年龄阶段不统一, 思想水平和人生阅历参差不齐, 这给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很多新的挑战。

2.学生的思想水平差异

根据目前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现状调查来看, 多数三年制大专学生的思想水平还是高于普通的中专学生的。大专生在辅导员的领导和带动下能够主动关心时政要闻, 主动阅读和扩充知识, 对很多的社会焦点类问题都能够有自己独特的个人观点和看法, 很多学生能够主动订购报纸, 从网上了解新闻信息。但是从生源方面来分析, 中专生是中考后筛选的一批综合素质相对不高的学生, 由于较低的录取分数线才得以进入高校学习, 严格意义上还未能达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再加之高职院校招收学生的地域分散, 各地的经济差异较大, 学生的思想水平和素质也有差异, 例如来自农村的学生就比较认真努力, 管理效果较好;来自城镇的学生可能出现攀比和享受的情况就比较多, 针对这些差异, 需要辅导员在实际的相处和交往中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 做到针对性管理, 实现差异化教育和引导。

二、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对策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

辅导员的主要职责就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日常学习生活事物管理的重要职责。

从学生入学开始, 辅导员的工作就逐渐开展起来:新生刚入学时, 所面对的一切都是陌生和新鲜的, 此时辅导员的入学教育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如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让学生通过先进榜样学习和优秀毕业生讲座来了解和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在学生的日常班级管理中可以组织很多不同的主题节目和班会,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应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提升学生的知识文化水平, 使其在良好的学习和校园氛围中健康成长。

2.培养学生干部并激发其学习热情

在三年制的大专学生管理中, 辅导员应该逐渐培养起一支综合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学生干部队伍,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管理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学生和辅导员之间的沟通和纽带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学生干部从学生群体中民主选举产生, 他们年龄相仿, 心理想法比较接近, 更能反映出学生当下的最直接需求和最真实想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榜样和带头作用。在更新和实施管理制度过程中也要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的优秀教育管理案例, 不断创新思维, 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手段, 加大培养力度, 形成以点带面的拓展化效果, 从而稳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三年制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许多问题, 辅导员在实际的学习和管理中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该始终保持工作热情和高度责任感, 不断探究新问题的解决办法, 充分认识到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地位,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做好职业技术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程梅.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44-46.

上一篇:投资分析与风险提示下一篇:医疗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