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五年制初等教育

2024-05-29

改革五年制初等教育(共12篇)

改革五年制初等教育 篇1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进行了贯通,形成了统筹兼顾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形成了鲜明的课程优势。作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体育课程在推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方面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加强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便充分发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势,是培养优秀学前教育人才的关键点。

1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现状

1.1 课程目标

目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紧紧围绕人才培养总目标进行课程培养目标的设计,体育课程目标为:通过体育教育、体育活动、课余运动、教育实践等方式向学生进行全面的体育教学,加强身体锻炼的实践,推动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学生未来学前教育岗位中的基本体育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幼儿教师。

1.2 课程设置

根据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各院校制定相应的体育课程教学计划。就现状来讲,大部分五年制高职院校每年都组织专门的教学交流活动,在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方面几乎同步。据调查发现,大部分院校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体育课总课时为288节,占教学活动总量约5%。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具体内容包括基础理论、身体素质、体操类、田径类、球类、教学技能和选修教材。

1.3 教学模式

近年来,虽然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进行了一定改革,但整体上未能实现突破,依然停留在三年制传统教学层面,基本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课堂结构基本上分为四个环节,即开始、准备、教学和结束四个环节,教学模式非常单一落后,无论教学内容如何,基本上都采取一个固定模式。

2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2 . 1 教育目标与教学实际相脱节

尽管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在体育培养目标上有着较为明确的要求,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与课程培养目标存在严重脱节现象。在体育教学的指导理念上,还未能彻底摒弃落后的应试教育理念,存在重育体、轻育心,忽视心理教育,重课时、轻质量,抓不住教学重点,忽视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具有职业性和师范性的双重教学观。在落后教学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成为最简单的以完成具体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应试教育,片面强调知识的单向灌输,却忽视了个人能力的培养。只强调教学任务的完成多少,却忽视了对学前教育专业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只强调短期教学效果,却忽视了长远的整体水平提升。明确的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育的成效。但就现状来讲,由于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院校从事教学的体育教师本身就没有非常明确的教育目标,未能深入掌握其内涵,因此导致体育课程教学理念、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等许多领域与实际需求和时代发展相脱节,甚至有点滞后。

2 . 2 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依然沿袭着传统三年制时期的大纲,只是简单地将3年延长到5年,开设的体育内容以田径、体操、球类和基本理论为主。教材排列方面毫无变化,都属于最基本、最简单的技术累加式教材组成。教学形式方面,依然停留在以往的大班形式上课层面。课程结果和组织形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和时代发展要求。当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体育课程比例失调,结构不平衡;(2)课程开设项目毫无重点,重复严重;(3)职业技能培养重视度不高;(4)缺乏最基本的核心课程;(5)幼儿体育专业实践课程比重过小。

2 . 3 课程评价标准不科学

课程评价不仅可以反映真实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够反映课程的最终效果。而当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评价存在着以下几点问题:(1)以总结性评价方式为主,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2)评价指标过于简单,只是简单地将学生体能或技能纳入学习成绩,完全没有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3)理念,有碍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3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3.1 明确教学目标

(1)体育基本能力。体育基本能力是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各种体育教学能力的基础,主要包括基本体操、幼儿教育基本动作和简单球类活动三大方面。基本体操主要是身体姿势、做操能力、基本队列和队形变化;幼儿体育基本动作主要是走、跑、投掷、攀登、平衡和钻爬等基本生活运动内容,这也是体育运动的重要基础。基本动作在培养幼儿身体协调能力和动作灵敏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简单球类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非常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各种球类更是学生非常容易接受的运动项目,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为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2)组织幼儿体育活动的能力。幼儿体育活动主要包括做操、领操、体育游戏、户外活动和竞赛活动等。

(3)体育活动创新能力。体育活动创新能力主要是指编排体操、编创游戏、设计体育活动内容、安排体育活动过程和创新体育器具等。

3 . 2 完善教学理论体系

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教学中,要适当提高幼儿体育理论课课时,加强幼儿体育教学师范性。学生从理论上加深对体育内涵的理解,再加上合理的实践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全面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理论教学内容要由传统的纯理论公共体育教学内容转向更具针对性、系统性和长远性的专业体育教学内容,以此来加强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专业性,满足未来岗位实际需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相关的幼儿体育方法、工作能力等基专业体育理论就显得非常关键。体育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也存在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体育教学又有别于其他课程教学,它具有更加宽广的活动空间和个性化教学方式,尤其是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又有所差别,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基础上,还要掌握基本的体育教学能力,以满足未来的职业岗位需求,这就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学的双重目标。开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幼儿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教育已经成为贯彻的重要起点,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角度而言,幼儿教师若是没有相应理论知识做基础,是无法胜任具体工作的。

3 . 3 加强课程评价多元化

体育课程评价指标主要是基本技术、身体素质、组织能力和日常表现等。评价标准可以结合学生实际状况进行分层制定,比如原地单手肩上投篮考试,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设定较远投篮距离,能力差的学生则可以适当缩短投篮距离。这样能够让那些身体素质较差、体育成绩较低的学生也有机会取得良好的成绩。日常表现包括上课态度、课堂参与自觉性和出勤状况等。上课态度就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出的积极性,出勤状况包括迟到早退、请假旷课等方面,这些都应该纳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评价标准中。此外,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基本为女生,部分女生会借生理期逃避体育课,教师要对这类学生做好见习规定和记录,避免个别学生借此逃避练习,并将学生的见习表现也纳入评价标准。

4 结语

总而言之,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发展迎来了新机遇,各院校应该根据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体育课程的改革,要紧紧围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深入体育课程改革,以全面推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良性发展,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摘要:目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设计与传统体育课程教学基本相同,内容缺乏针对性,对组织和管理体育活动专业性不强,未能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真正服务,基于此,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建设必须结合专业实际构建,将具有学前教育专业职业特点的体育教学内容融入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在提高体育能力的同时,全面掌握符合专业特征需求的学前教育体育教学基本能力。结合多年的从教经验,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的现状、问题和改革对策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现状与问题,改革对策

改革五年制初等教育 篇2

纵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剧,国际化成为当今世界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2]。为了培养出国际通用的高水平临床医学人才,桂林医学院从起开始试行培养一部分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对这些五年制的临床医学课程已采用全英文或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也改革为以器官系统为模块的整合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科的重组与融合,但由于我国医学教育体制和教学内容与发达国家不同,这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与发达国家培养的医学人才还有一定差距,仍然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临床医学高端人才。这些差距主要体现在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有限;课程设置的目标及内容的国际化程度较低,缺乏将最新科研成果及国际前沿进展引入教学的高端课程。这就需要我们改革五年制医学生培养模式,积极推动并且优化五年制临床医学教育课程的国际化进程,真正实现与国际医学教育接轨。

改革五年制初等教育 篇3

【摘 要】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专业“2+3”五年制职业教育为例,分析“2+3”形式五年制高职招生人数及规模变化,针对“2+3”五年制高职招生生源特点,提出“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组织设计要求和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及措施。

【关键词】建筑设备 “2+3”中、高职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C-0075-02

近年来中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便是其中的一种,2年在中职学校学习,3年在高职学校学习,5年取得大专文凭。通过这种方式完成职业教育的人数正在逐年快速增加,并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本文试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专业“2+3”五年制职业教育为例,分析“2+3”形式五年制高职招生人数及规模变化,针对“2+3”五年制高职招生生源特点,提出“2+3”形式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组织设计要求和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及措施。

一、“2+3”形式五年制高职招生人数及规模变化

从2011年开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从3所中职学校中对口招收修满2年课程成绩合格的学生,共招收9个专业520名学生。到2015年为止对口招生的中职学校扩大到6所,招收15个专业共1900人(占该学院2015总招生人数的1/5),短短5年时间实现了招生人数3.6倍快速增长。从这些数据的变化可以看出“2+3”形式五年制高职教育愈来愈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认可。中职学生正在成为除高考以外高职院校招生的主要生源。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高职院校就业率多年持续居高(该院每年平均就业率达到95%以上);薪酬不低,个人发展空间广阔;比就读高中然后上高职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减少一年(高中3年加高职3年共6年);而且学生在就读中职、高职学校可以享受国家救助金、奖学金及学费减免,使得部分贫困学生仍然能够继续上学,接受职业教育,为个人日后职业上升打开了通道。

二、“2+3”五年制高职招生生源特点

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专业为例,2015年建筑设备专业共招收 3个班共169人,其中高中毕业高考录取 59个学生,“2+3”对口招生96名学生,单独招生 14个学生。各种生源学生进入高职学习之前文化基础有所不同,其中“2+3”对口招生学生在中职2年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过相应专业教育,单独招生生源学生在中职学校所学专业跟现在高职专业不同。高考入学的学生未曾进行过专业学习,但是高考录取的学生普遍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要比对口和单独招生的学生要好。而对口招生的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三、教学组织设计要求

第一,满足相同专业不同生源学生教学需求。在教学设计与组织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生源学生的需要,既区别对待,又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培养计划。既满足学生个体的需求,又要保证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提高职业能力及素养。

第二,保证“2+3”中、高职课程衔接与提高。从近几年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专业“2+3”五年制高职招生录取情况来看,有部分学生在中职学习的是建筑设备专业,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学习其他专业,在课程设置时既要考虑怎样与中职衔接,又要满足高职专业教育的要求;既要满足中职学习相同专业学生的要求,也要保证其他学生学习的需要,毕业时都能达到建筑设备专业高职培养目标。因此,在中、高职课程衔接时具有复杂性、非统一性。有必要考虑提供学生可选择性修课来解决以上问题。

第三,满足学生毕业就业岗位及职业能力要求。根据近十年来建筑设备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统计,按就业率排序主要有以下几种:建筑设备现场施工员、安全员,质量员、管理员及资料员,建筑设备设计员,预算员和文秘等。因此,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安排及职业技能培训应当围绕就业,有针对性地进行以下职业能力的培养:建筑设备专业施工图的绘制与读图能力;建筑设备现场施工操作与管理能力;专业设计能力;安装工程预算能力;写作与表达能力;档案资料的归档等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成为建筑设备专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第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根据“2+3”不同生源特点,因材施教,推进建筑设备专业教学改革,是我们首先应该考虑解决的问题。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推进专业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相衔接。科学优化课程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理论和实践教学有机衔接。

四、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法及措施

(一)根据就业岗位、职业资格及将来职业发展进行课程教学设计

根据高职建筑设备专业学生近十年来的就业岗位变化,结合建筑设备未来发展趋势,并充分考虑个人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以及学生向更高层次上升的需要进行教学设计。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课程,必修与选修课程,其中必修课占70%-80%,选修课占20%-30%。理论教学占50%-60%,实践教学占40%-50%。教授的课程及教学内容随着建筑设备专业的发展而变化,与时代同步并保持先进性。

(二)充分考虑“2+3”中、高职课程衔接

根据建筑设备专业“2+3”学生入校时的特殊性,为了保持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第一,分班教学。将在中职学校读相同专业的学生与就读其他专业学生分开教学,对已经修读课程进行考核,能够达到高职要求的可以免修,达不到要求的需要进一步学习提高。第二,不分班混班教学。学生在中职学习期间已经修读的课程可以申请免修,但必须通过考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的知识水平达到高职水平而不是停留在中职水平。其他的学生按教学计划正常学习。第三,根据生源不同,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有所区别。

(三)学校资源共享,全面开放教学,实行网上选课

学院不同系部之间专业优势不同,课程设置既有相同也有所区别,怎样整合资源,最大化有利于教学,网上自由选课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比如建筑设备专业“2+3”某个班如果只有几个学生是其他专业上来读高职的,单独对他们开设课程,成本比较高,这时候学院有相同课程开设,那么直接在网上选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四)课程内容优化,促进理论和实践有机衔接

职业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育服务于实践,并与职业标准相衔接。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专业、课程与教材一体化建设,来实现课程内容的优化。

(五)中、高职互认学分制

实行中、高职互认学分制可以很好地解决建筑设备专业“2+3”中、高职课程重复教学的问题,将中职和高职修读的学分统一计算,满足要求的可以毕业,不能满足要求的需要进一步修读相应课程。当然中高职对口招生的学校在课程设置时有必要沟通、协调,避免重复教学或者遗漏对某些知识的学习。经常性组织中、高职学校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学习与沟通,将有利于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交流提高。

(六)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建筑设备专业“2+3”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应贯穿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全过程。通过对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全过程精确评价,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以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构建了教学质量组织监控系统,该系统由学院、教务处、督导组、系部、教研组、学生几个层次构成。学院每个学期公布评价结果。组织表彰学习、敦促改进教学活动。并通过建立毕业生回访制,了解企、事业单位对学生的要求和评价,倾听意见,改进教学,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五、结束语

“2+3”五年制职业教育是一种创新,它拓宽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使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中职、高职到研究生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设备专业“2+3”五年制职业教育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做了多种尝试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教学经验,并在不断改进中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汪金营.国内外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及实践[J].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

[2]胡捷.医学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3+2对接模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3(18)

[3]王浩.五年制高职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4]周才文.五年制高职教学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培训,2015(8)

改革五年制初等教育 篇4

一、当前我国五年制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难以体现五年制的优势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幼儿教育师资主要培养模式为高职和中职两种。因此, 在五年制学前教育层次上, 出现了简单地把高职或中职培养目标移植的情况。同时受中职以及一定的社会影响, 五年制学前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过于重视艺术技能的训练, 而忽视了专业教育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培养。致使很多学前教育人才出现专业素质不够, 不能很好的适应相关幼儿园的标准要求。

2. 课程设置结构陈旧, 难以体现中高职贯通特点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陈旧, 甚至出现将中高职课程进行拼凑的现象, 导致课程重复开设, 缺乏连贯性。甚至还出现因人设课, 按照学校的师资队伍力量来设立课程, 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严重下降。

3. 专业教学资源缺乏, 教学实践场地不够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重在建设一种有独特优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但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出现了专业出身教师缺少、教学资源缺乏、教学实践场地不够等问题。例如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出身的教师却比较缺乏, 特别是专业艺术类、英语类课程大多由艺术系、英语系教师兼任。她们各自的专业水平都比较高, 但是缺少对学前教育的了解, 缺少对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与实践的解读, 按照自己主攻的专业培养目标来培养幼教师资, 这就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与职业要求脱轨。五年制学前教学资源和校内外实训场地缺少使得实践类课程以及教学阶段缺乏, 学生课外活动以及锻炼机会少。

二、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只有科学定位培养目标, 才能有效发挥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我们要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 并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实际情况出发, 来确定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学前教育事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是不仅强调艺术技能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其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包括有教育能力、语言能力、游戏与活动设计组织能力、教学管理能力等等, 而且要熟悉现在的网络教学基本技能, 熟悉多媒体技术教学应用能力和外语应用能力。培养目标的定位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五年制学前教育要求, 要与时俱进地了解先进的研究成果, 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和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三、重新建构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专业课程设置。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上, 要根据五年制实际情况和人才培养目标, 吸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 科学合理地建构课程体系。在具体建构过程中, 不能简单地移植或叠加三年大专和三年中专的课程体系, 更不能用本科的思路来建构五年制学前教育课程, 而是要从五年制自身的特点出发, 照顾到五年制学生的年龄特点, 考虑到五年制学制比较长的优势, 充分凸显五年制的学制优势。首先五年制课程建构要以培养目标为导向, 进行统筹规划, 将五年时间分成不同的阶段, 设置各阶段的培养重点和教学目标, 并将阶段目标落实到各阶段的课程中去, 建立循序渐进的课程模式。其次, 根据五年制长学制的特点, 可以适当考虑对三年制的课程进行一定的增减或整合, 在有效完成普通培养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特长。最后,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以《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为指导, 将幼儿教师的素质分解落实到各课程中去。

四、建立教学资源共享、院校合作的教学机制

为了更好的发挥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性就要做到教学资源共享, 建立相关学校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首先, 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可以率先进行合作, 场地共享、优势资源互补。如物资资源方面, 包括教师、多媒体设备、专业实训室可以进行共享, 也可深入到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教师等方面进行协同发展。其次, 中高职院校与幼教机构进行合作。高校为幼教机构提供学历进修学习、技能提高培训的便利条件, 指导科研课题、教改项目或专项工作的开展;幼教机构则为高校提供实践教学、调查研究、社会实践、专业见习实习、教科研实验等实践机会, 双方建立深度融合的合作关系。这就使得相关合作学校、幼儿园之间在专业、实训基地、师资、课程、科研、社会服务等建设上资源共享, 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当前幼教师资培养的主要模式之一, 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 从五年制的实际出发, 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试与改革, 探索出更符合实际、更科学合理的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巩汝训等.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与探索[J].当代教育科学.2007 (13) .

改革五年制初等教育 篇5

白勉峡镇马家湾九年制学校

关于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活

动自查报告

为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根据《西乡县教育体育局 义务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新常态.大视导”活动实施方案》(西教体发„2016‟164号)文件精神,我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结合我校实际,对我校课堂教学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成立体育工作自查领导小组: 组长:陈宏义 副组长:杨涛

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不同年级的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编者意图,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真正做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二是要求教师在掌握课标、吃透教材、把握学情、了解环境、把握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依据新课程教学设计的两个基本思路(即:要以学科课程内容的结构特点来设计和组织教学;要以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线索和学生心理发展过程、活动训练为线索来设计教学),力争让每一节备课都能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方法得当、结构分明、富有内涵,形成有个性、有创意的教学设计,为构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三是根据新课程标准探究“新授课、讲评课、作文课、复习课、实验课”等课型的结构特征和教学要求,形成有效教学模式或教学流程。四是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具有针对性、层次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作业,避免机械性、重复性作业,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五要求教师打造高效课堂。学校制订并不断完善高效课堂评价标准。组织教师学习领会,分头辅导,使他们明确“高效课堂评价标准”的各项具体要求。在实施过程中,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上课”上,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根本,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为此,我们通过平时的教学能手示范课、骨干教师的公开课、青年教师的评优课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进行研讨指导工作,不断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努力打造宽松情景式的、自主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按照学校年初制定的高效课堂实施方案开展工作:构建高效课堂需要有扎实有效的“课前(学生自学预习)”、“课中(教师精讲、学生合作)、“课后(学生

练习、拓展延伸)”等重要环节作保证,形成了“自精合练延”高效课堂模式,确保高效课堂构建工作的稳步推进。

五、开展科研,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学校要走内涵发展之路,必须依托教育科研。学期初,制定各项教科研计划,按计划定期开展教科研活动。通过教学教改工作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习惯,并培养师生的公民道德意识,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目前,我校有10个县级微型课题正在研究中。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制定了校本研修计划,每周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并将教职工活动情况纳入教学常规检查中,确保校本研修工作落到实处。

六、突出重点,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

(一)严格开设课程。我校每学期开学均严格按照“陕西省实验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及课时安排”设置课程,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并保障开展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没有擅自调整规定课程计划,随意加深课程难度、增减课程和课时、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的现象。

(二)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

一、严格控制学生每天在校时间总量。早上,初中不得早于8:00、小学不得早于8:20到校;下午,按时放学。确保小学生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初中生在校时间不超过7小时。

二、不组织集体早读,住校生每天晚自习控制在1.5小时,走读生统一不安排晚自习。

三、学校不利用晚自习组织任何补习文化科的教学活动。

改革五年制初等教育 篇6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建筑力学 改革 创新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1]。然而,在五年制高职学生中,目前普遍存在着学习动机缺失的现象。《建筑力学》一般开设在第五学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而且该门学科的重要性不允许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掉以轻心,在教学中,我们往往称之为“一座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说,学好《建筑力学》能为后续专业课的应用和拓展奠定了很强的理论基础,但一直以来没有什么较好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作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提高学生学习《建筑力学》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的改革

《建筑力学》一般包括三部分内容: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一般来说理论力学与实际工程接轨不紧密,所以它包含的内容很理论,学生一看到书本内容是就对书本里的公式或者概念产生厌恶从而产生学习动机的缺失,而教师在依照课本内容进行教学时也会使学生感觉非常枯燥,枯燥的入门学习直接导致学生失去了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然后,理论力学是学习建筑力学的保证,学习不好直接影响到后面两部分内容的学习,后面两部分与实际接轨很密切,但是学生在之前就失去了学习兴趣,想要继续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困难,或者是有的学生提起了兴趣但是因为前面理论力学功底不好最终导致有兴趣而听不懂的后果。

国内很多刊物中都有关于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教学内容改革的创新性文章[2][3],但是很少有关于理论力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或者有也是关于阐述理论力学某些理论的重要性或是关于怎么讲解该理论让学生能听懂的文章[4][5]。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学习《建筑力学》兴趣可以从理论力学教学内容出发,所谓万事开头难,只要头开好了,后面的学习就能轻松很多。主要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着手:

1.1书本内容改革

目前五年制高职采用的书籍都是和普通大专学校用的书籍一致。但研究发现五年制高职的学生基本功和普通大专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他们是初中毕业过来的学生,而普通大专生一般是高中毕业生[6]。所以可以专门针对五年制高职编制实用性书籍,如避免那么繁琐的公式推导,直接给出公式推导的结果;书本可以多加注些生活中常见的力学实例比如怎么样运用力学原理进行拔河,怎么样用扳手省力等;可以多插入些彩色插图使书本变得丰富等等,提高学生对书本的兴趣,而达到学习的兴趣。

1.2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老师教学生听,很多地方把这种方式称为“灌输式”教学,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产生了一种思维定势,国内许多著作多论述了这种方式的弊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程中来,例如上课时让学生谈谈对这门课程的看法,或者让学生说出该门课程要怎么讲解等,这样在上课前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意见,改变一些教学方法,而达到提高学生兴趣的目的。

2.教学方法的改革

五年制高职学生一般抽象思维较弱,所以教学中如果采用原始的方法讲解各类公式和概念,会使学生听起来比较空洞,最终使学生失去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生活实例导向法,或是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动画模拟导向法对学生进行导向性教学,让学生在学习某个公式或某个概念之前对它的产生有个印象,然后教师引出其中所含的力学知识,最后把知识进行拓展,最后达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到摩擦力的时候,可以通过生活实例拔河比赛入手,在开课前先提问学生对拔河比赛的看法,怎么样才能取得比赛胜利,这样充分的把学生的兴趣调动到课程的学习中来,然后教师在说明在比赛中运用到的力学知识(摩擦力),再拓展出摩擦力的含义﹑作用等,最后学习完后教师再总结出拔河比赛胜利的关键所在,这样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会自然的联想到这方面知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环境的创新

教师可以配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扩展课堂知识,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建筑力学》的基本理论是力学工作者在建筑力学发展长河中的创造性成果,这就意味着在学习中可以接受到前辈们发现与创新的成果,通过科学家的故事和科技新成就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绪论课时教师可以巧妙地设计教案,把力学科学史、科学家传记和科学新成就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力学由陌生进而产生兴趣。例如:阿基米德创立机械学和流体力学、如何发现杠杆定律、北京奥运场馆的建设,三峡工程和西部大开发等。这样可缩短学生和《建筑力学》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建筑力学》的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豪情壮志。

4.结束语

《建筑力学》的教学关键在于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学习兴趣关键在于开好头,这就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索﹑学习力学的真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121.

[2]彭雅轩,王建国.在工程力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探索,2007,(04).

[3]边亚东.结构力学课程多媒体教学研究[J].山西建筑,2010,(30).

[4]罗逊谊.浅谈工程力学课程的教与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7,(10).

[5]崔云梅.《土木工程力学》内力图画法探讨.学园,2011,(2).

[6]秦永禄,赵新凤.五年制高职学生学习动机激发艺术初探[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7,(10).

改革五年制初等教育 篇7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成了复习、新课内容、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的结构链, 如果课堂教学以讲授为主且每一环节很少变化, 将会束缚教师的创造力和学生的思维。我从教学实际出发, 就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内容的添加和删减

职业教育是以全面素质教育为基础, 能力为本位的教育, 我们需要在掌握了素质本质的基础上, 根据课程目标要求来选择课程内容[1]。目前职校学生都是中考成绩处于后半段的学生, 大多数是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 他们知识基础薄弱, 对理论课缺乏兴趣。而教材基本上是参照大学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 强调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 理论过深。如果按部就班地使用教材, 就会出现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天花乱坠, 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景象。要改变这些, 我们必须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删减或添加。

1. 删除繁琐的理论推导和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

在教学中, 教师常需要进行理论推导, 一些繁琐的推导对学生而言难学且不实用, 我们可以把这部分内容删除, 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如数字电路中有各种触发器电路, 在生产实践中, 学生只需要掌握各类触发器的触发条件和引脚使用即可, 不需要懂原理,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把内部结构和原理略去不讲。又如场效应管的工作条件和结论我们可以给学生作定性分析, 而结构原理可以忽略。再如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 可以让学生合理选择静态工作点, 正确选择电路参数, 直观、全面地了解放大器的工作情况。但是图解分析法比较麻烦、费事, 在生产实践中几乎用不上, 因此我们可考虑把图解分析法删去。

2. 添加实用知识和技能。

职业教育的教学要以职业实践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教师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比如在二极管伏安特性的教学中, 我们可以添加实验, 让学生动手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可以让学生熟悉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 掌握电路的连接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电子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 涉及通讯、测量、计算机等各个领域, 其课堂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扎实的基础。因此《电子技术》的教学应拓展一些相近或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给学生留下联系多种知识的“接口”, 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二、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原则是在一定的教学目的下人们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能动认识和反映。教学的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学方法应是符合教学目标和内容要求, 以及学生心智特点的最优化方法[2]。职校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 起点低,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组织教学、设计教法, 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职业教育的对象的智力类型主要是形象思维, 他们可以成为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专家[3]。职业教育的教学强调情境教学, 尤其强调学生在情境中“做”的行动[4]。《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 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 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 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 以学生周围环境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 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 让学生通过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 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1.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自学探究。

激发兴趣引入新课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 自学探究是指教师提示后的学生活动, 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一堂课开始时教师的引入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 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两分钟, 但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 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就会主动地进入自学探究阶段。在“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的教学中, 我第一次授课时采用了传统方法教学, 即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一堂课下来, 教学效果不佳。经过反思, 我认为今后再上同样的内容, 应尝试探究式课堂教学。以下是我第二次上“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曲线”课的具体教学过程:准备实验二极管、电阻、电流表与电压表的测试电路, 用该电路测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 结果发现正、反向电阻差异很大。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学生把这个现象与电阻对比, 发现二极管的电阻与纯电阻相比差异很大, 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调动了起来。问题提出后, 为了使学生的思维方向相对集中, 我引导学生认识问题的实质。上述问题的实质是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是非线性的。教师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 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使他们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教师解疑引导, 学生合作探究。

学生自学探究是学中有探, 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 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可以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可以是这三种形式:一是生生合作探究。即让同桌学生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三是大班集体探究, 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 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 集中解决难点。在以上的“二极管的伏安特性”教学中我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和大班集体探究相结合。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构建民主和谐气氛, 形成良好个性品质。在学生合作探究时, 教师要干什么?要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 做巡视指导工作, 不断点拨, 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3.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学生举一反三。

这一步既巩固探究成绩, 又检验探究效果, 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首先, 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 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 掌握什么方法, 理清什么概念, 明白什么道理, 几句画龙点睛的话, 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 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 举一反三, 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

4. 激励评价, 注意反思。

这是探究式课堂教学活动继往开来的一步, 其作用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 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把学习探究变成生活的一大乐趣。这一步激励评价可以由教师进行, 也可以让学生自评、互评, 大家总结, 教师补充。另外, 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 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 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不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 怎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型人才?学生在自主探究中, 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系统知识, 在探究知识过程中采用的方法也不可能都是科学的。为此, 学生们在课堂探究结束后, 必须反思自己学习的行为和所获取的知识。通过反思, 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 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 探究规律, 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 归根结底是由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 同时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才能改变课堂教学沉闷的现状, 让课堂充满生机。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提高课堂效率

学校为每个教室配备了投影仪、幻灯、电脑, 实验室配备了实验仪。完备的教学工具要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师合理地使用各类教学工具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否则会导致课堂教学不理想甚至失败。如在上“电子元器件的识别”这一课时, 我一开始较多运用实物投影投放电子元件, 发现教学效果不好, 原因是电子作品都比较微小, 学生也看不清投影, 后来改为用PPT演示照片, 由于是平面图, 学生缺乏立体感, 讲解后到实验室并不能很准确地辨认出实物。后来再次上这部分内容时, 我在教室给学生分发实物, 结合PPT进行讲解,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又如在上焊接这部分内容时, 我先按照书上的环节讲授焊接的方法、步骤与注意事项, 学生不能很快掌握要领。后来我从网上下载了焊接的视频放给学生看, 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然后让学生到实验室练习, 学生掌握得较好。

总之, 《电子技术》这门课比较抽象, 如果任课老师照本宣科, 绝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合适的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改革, 我们才能不断研究, 不断探讨, 不断地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泽民, 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6.

[2]马建富.职业教育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改革五年制初等教育 篇8

1 五年制高职体育教育呈现职业特色的内涵

相比较本科教育, 五年制学生的入学年龄相对较小, 运动愿望强烈, 可塑性比较强, 处于接受技能训练的最佳年龄段。另外, 他们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黄金时期, 对体育运动有着较高的兴趣, 如果正确科学地教导, 很容易迅速掌握体育运动的技巧并且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普通高中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阶段是五年制高职的两个学习阶段, 学校的体育教学可以根据这两个阶段各自的培养目标设置相应的体育课的内容。比如在普通高中阶段, 应当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 增强体魄, 提高身体的抗压能力, 为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阶段, 应当更加注重与职业劳动相结合, 结合学生所学专业、未来职业特点和素质需求, 教授与今后工作环境相符的体育运动知识、一般身体素质、职业特殊身体素质、岗位社会适应能力, 是重点加强对今后岗位工作所以具备专项体能素质需求和相关能力的培养, 有目的, 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 实施五年制高职体育教育呈现职业特色改革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掌握就业岗位所需职业素质、知识和技能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今后学生的就业领域多为一线岗位人员, 这样的职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体能将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线岗位人员工作内容紧张而复杂, 不仅要求从业人员要具备较高的技能, 同时对从业者的职业体能也将会提出相应较高的要求, 尤其是与职业技能相关的力量、灵敏、速度、柔韧等有氧或无氧运动能力和素质。将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职业体能锻炼有机结合, 依据不同专业的体能需求, 有针对性的加强锻炼, 才能发挥两者相适应的最大效果, 与此相反, 如果不能够将两者有机结合, 不仅有碍于学生专业的学习, 在一定程度上对专业技能的进一步提升也将会带来一些障碍。

3 如何体现五年制高职体育教学的职业特色, 提升教学水平

3.1 分段设置学习内容和目标, 优化调整课程模式

高职体育教学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来分别确立学习内容和目标, 首先, 在第一阶段 (1~2年级) 主要以培养学生的身体基本素质、身体锻炼的基础理论知识、体育卫生保健常识、积极健康的心理卫生以及坚强的意志品质为目标;第二、第三阶段 (3~5年级) 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体能的要求, 着力学生职业身心素质锻炼和培养。优选一些与其职业体能相关的体育训练项目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有针对性地强化和提升学生的职业体能。同时在教学中穿插关于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职业心理素养。根据学校的教学周期安排和学制设置计划, 采用叠加模式进行体育教学, 即在低年级班级开设体育基础课, 教授体育基础知识, 为之后的职业体能的训练打下基础。在中年级班级开设普修体育选项课;在高年级的班级以相同专业或同类专业为单元, 开设职业体能训练课, 主要根据该专业或该领域的职业体能要求, 进行专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训课程的教学。

3.2 采取综合式, 过程式的体育成绩评定模式

体育教学的宗旨和目标应当是通过体育教学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和意识。五年制高职的学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体育技能、体能训练的最佳阶段, 也是锻炼习惯养成的黄金时期, 应当根据这一年龄的特点, 结合体育教学的宗旨和目标, 综合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 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热情,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因此, 体育成绩的评定要从体育教学课、体育活动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这三个方面对学生体育运动进行综合考评。以前的评定教师往往根据学生在体育考试中的表现参考《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进行打分和成绩评定。在这一过程中, 只有少数人获得了鼓励和肯定, 大部分学生只是体育学习的陪衬者, 积极性受到了挫伤。我们需要改变只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评定方式。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 确保大多数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成绩评定时要注意到学生的身体条件, 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的个体差异, 并根据这种差异性来设置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从而保证大多数学生可以在教师的主导下, 有积极性地学习体育知识和技术方法, 注重怎样去学会而不是学习到多高的水平。在学生学习的考核方式上, 将学生的平时课堂纪律、出勤情况、练习的积极性、技能掌握质量等多方的因素纳入到考核中去, 合理的设置平时成绩、期中成绩、期末成绩的占最后总评的比例,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态度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体育学习的乐趣, 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以人为本的精神。

3.3 创新体育教学思维, 提高体育课对学生的吸引力

将以往经典的体育运动项目与现在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兴运动项目进行有机衔接和融合, 结合专业身体素质需求, 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积极调动好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因和外因, 使两者的效力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在校五年制高职生在课外活动方面有最多的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因此, 根据学校现有师资情况和硬件条件, 将体育课的内容尽量综合多样化, 可主要开设有球类 (篮、足、排等) 羽毛球、瑜伽、健美操等项目。除了常规的体育课之外, 体育教学还应当通过各种校内课外体育活动开展下去。如各种各样的体育竞赛活动以及各类型的学生社团。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 在寓教于乐中使学生感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同时, 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穿插教学过程中, 一是可以解决锻炼的基本理论常识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二是在学生学生能力的培养上也会起到不可轻视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 从而激发个人的学习热情, 变被动“受教育者”为主动学习的“培养者”。从而达到学习速度快快学习效果好的目的。

4 结语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随着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 搭建符合五年制高职学生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根据不同的职业方向, 不同的专业岗位作业流程、工作任务、工作环境, 分析其职业的体能要求, 设计相对应的有趣的教学内容和科学的评价方式。创新体育项目的教学, 吸引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 在快乐中学习, 在学习中成长。针对不同专业培养学生不同的职业体能能力, 从而使学生能够很快地适应日后的职业环境, 充分发挥职业技能, 走向社会就能成为业务上手快, 综合实力强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摘要:五年制高职是涵盖了高中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兴的教育类别。如何上好五年制高职的体育课, 如何在体育课中体现高职教育类别的特点, 一直是近年来职业院校体育老师们不断思考和实践的重点。高职体育教学应当体育与职业劳动相结合, 通过科学地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提高职业劳动的水平, 发展学生与职业劳动相适应的身心素质和职业能力,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的专门人才。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体育,职业特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翁惠根.银行柜员职业实用性体育教程[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2]张文, 罗占京, 李继云.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178.

[3]谢斌.现代高职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课程改革为个案[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5) :11-14.

改革五年制初等教育 篇9

1. 课程整合

现有的课程设置都是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形势的要求, 所以我们根据现代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 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使得音乐教育体系更加完善。首先这种做法能够精简课程数量, 减少内容重复或重叠的课程, 让课程结构得到优化, 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学习其他类型的课程, 充实自己。其次也能够加强各项课程之间的联系, 让课程知识能够相互融合、联系、补充、促进。提高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创造性思维, 从而促进学习效率。最后, 调整理论性强、知识面广的课程。一般来说这些课程通常会比较枯燥乏味, 如此一来, 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 导致学习效率下降, 所以我们应该从体现音乐审美的角度出发, 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2. 丰富课程选择

增加选修课课程, 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 拓宽选修课的课程领域, 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拓宽知识面, 更好的联系主修课知识, 让学科更有特点。

3. 加强实践

没有实践无论学生掌握多么丰富的理论知识都是无用的, 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展示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的知识, 检验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展现个性和才华, 让他们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音乐实践通过真实的音乐教学场景真实反映了学生的能力, 增加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让他们通过艺术实践获得成功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培养他们的学习、沟通、分享、互助的能力, 这是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学到的真实体会和经验。

4. 突出师范特点

由于大专音乐教育主要是针对培养中小学教师而设立的课程, 所以, 应该要突出师范类的特征, 例如:增加实习时间, 一般来说教育实习是6周时间, 在这个基础上, 可以适当增加2到4周, 让学生更多机会接触到真实的工作场景。技能课教学应该把教学方法的教授和技能的教授结合起来。比如说在教授声乐技能时也要讲解声乐的教学方法, 不仅仅只讲解某一种唱法, 而是应该兼顾到各种不同的唱法。改革后的课程结构应该包括:

(一) 必修课: (1) 保留课程:保留原有的音乐理论基础、视唱练耳、声乐、钢琴、即兴伴奏、和声、曲式与作品分析、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 (2) 合并课程:可以合并《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或将《中学音乐教学法》与《普通教育学》合二为一。 (3) 增设课程:音乐课件制作与软件开发、民族民间舞蹈。

(二) 选修课: (1) 保留课程:器乐 (手风琴、电子琴、西洋乐器、民族乐器) 。 (2) 增设课程:小合唱、器乐合奏、电脑音乐、地方音乐、少儿舞蹈、舞台表演与化装。

(三) 教育理论课包括: (1) 保留课程:《教育实习》。 (2) 整改课程:将原《中学音乐教学法》改为《中小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 (3) 增设课程:《舞蹈教学法与舞蹈编导》、《教育见习》。

(四) 艺术实践课包括:音乐会及其它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五) 增设人文素质课:《诗词欣赏》、.《文学选读》等。

综上所述, 三年制大专音乐教育在课程的设置上应该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需求为依据, 以中小学音乐教师标准为目标, 建立具有独特性、突破性、新颖性的课程体系。强调音乐教育培养人才要突出师范性, 突出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改变过去课程设置偏重专业课, 忽略教育课;偏重主修课, 忽视选修课;偏重专业性, 忽视实用性;音乐课程的设置也应该以音乐教育为基础, 以音乐文化为载体的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应该应着重从课程整合、丰富内容、加强实践、突出师范方面进行改革。

参考文献

[1]杨建立, 杨京楼.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实践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06 (09) .

改革五年制初等教育 篇10

一、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为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学习,例如每学期一次的综合知识竞赛,这个活动规模大,形式隆重,花样新颖,知识量大,学生们都很重视,效果非常好。再如,每学期各科都要制定一次集趣味性知识性为一体的学习活动,例如,数学组举办的“趣味数学竞赛”,英语组举办的“风彩英语大赛”,物理组举办的小制作,政语组举办的题为“绿色、和谐、发展”的演讲,以及“礼仪”展示等,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对提高教学质量,加深文化课的学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根据五年制学生的特点,在“教”与“学”的问题上,“教”显得尤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年龄小,自学能力差,尤其是没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老师把课讲好,讲得精彩,这样他们才能学进去。为了使教师把课讲好,把课讲精彩,我们组织了各种讲课活动,例如公开课,教师讲课大比赛,评选教学能手等活动。特别是教师讲课大比赛,每位教师都非常重视,充分准备,把自己最闪光的一面表现出来,使教师之间相互学习,相互推动。特别是通过评课,及时地指出了每个人的特长与不足,对年轻教师的成长与进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抓“两头”带“中间”,培养精品学生,转化后进学生

五年一贯制的学生行为规范差的现状使班主任工作天天都处在解决问题的忙碌之中,经常是“按下葫芦起来瓢”,因此,在工作中不自觉地就处在“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恶性循环中,搞得身心疲惫而且奏效不大。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和研究,在管理方法上做了调整,改变了以前那种出现了问题再解决,而是采取了将“问题学生提前解决的工作方法”,为此,我们在了解了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各班由班主任建立了“待优学生档案”,即将各班容易出“问题”的学生列为重点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对他们紧抓不放。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确定待优学生的数量。然后每人建立一份档案,由班主任管理。

四、改革创新,打造特色

1. 考试制度的改革

根据五年一贯制学生的特点,将考试分解化。将原来的每学期一次的考试分解成三次,前两次分别占30%,最后一次占40%。这样做可以改变过去那种只看考试结果不看学习过程的做法,对于五年一贯制的学生来说,平日的学习过程更为重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成绩的根本,这样学生们在平日的学习中始终会感到有压力,始终处在一个紧张的学习氛围中。同时,对于学习差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始终感到还有进步的机会,还有提高的余地,让他们始终在努力,以达到我们加强文化课学习的目的。

2. 教学形式的改革

针对五年一贯制学生基础差,而且参差不齐的特点,对于基础性强的课程我们采取了“复式教学”,任课教师根据各班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其分成两到三部分,在授课时,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样对于基础差的学生能保证他们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使他们能够听懂,有信心,不放弃。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拓宽知识面,丰富学习内容,这种授课方式无论从备课、授课以及批改作业,都给任课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避免了以前那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所导致的使其一部分学生因为听不动而被淘汰的弊端。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人性化,和谐化。

3. 教材的改革

教材是进行教学的基本工具,是体现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也是深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我们对五年制教育认识的加深和教学实践的体会发现现行的教材存在着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中比较明显的一个问题是拔高现象,与初中教材衔接不好,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一开始就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很快被摔了下来,对学习失去了信心,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前面做过很多工作,给学生“竖梯子”,使他们从初中阶段顺利的过渡到高职阶段,这个梯子就是我们的补充教材,例如英语的英语语法,化学的辅助教材等。所以根据学生的现状,我们出版了自己的教材,这些工作对防止学生掉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4. 日常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1)早自习的管理,利用早自习的时间使学生学习英语300句,这样不仅把早自习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日常英语的交流水平,为此,我们设置了英语300句的六级考试,即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就进行一次考试,每通过50句为一级,我们给予等级证书,用这种方式来鼓励学生在基础部期间学会英语300句,获得六级证书。

(2)自习课的管理,针对五年一贯制学生自学能力差的特点,我们对自习课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即各班的学习委员,必须将本班一周来的自习课做出安排,布置好相应的学习任务,并做好检查记录,将检查的结果记入学生考核。

(3)建立光荣榜,为了达到表扬先进,激励后进的目的,我们将在每学期的开始,建立一个新的光荣榜,即对前一个学期考试成绩优秀者进行上榜表扬。这一举动,给平日学习较好的学生造成了一个竞争的氛围,这对促进他们的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五年一贯制的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体制,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他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摘要:根据对五年一贯制基础教育的理解和研究,结合我们在实际教学和管理方面的做法,研究与探索五年一贯制基础教育的新的思路。

关键词:五年一贯制,基础教育,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李方.后现代教学理念探微[J].教育研究,(2004.11).

改革五年制初等教育 篇11

关键词:五年制会计;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1.现状研究

(1)衔接模式。

调研对象“四川省成都市财贸职业高级中学”采用的“3+2”模式。即要求考生必须在四川省内参加当年中考,升学考试成绩达到该校五年制录取分数线的初中毕业生,经省招办录取,完成中专段学业,各项考核合格后不再进行升学考试,根据专业直接升入对应联办的高职学校进行后两年学习,成绩合格,由对应的联办高校颁发普通类大专文凭,国家承认学历。一般的院校都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中职和高职学校之间是有合作办学协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衔接上是有具体规定的。调研对象四川省国际标榜职业学院采用的是“2+3”模式。即前二年按照中等职业教育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后三年纳入高等教育管理范畴,对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中等职业学校联合进行分段培养的,后三年高职教育阶段必须在高等学校举办。

(2)主要问题及分析。

①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衔接不当。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标准的制定,实训课程的安排上与大专无法形成一体化。在大专开设的课程中,统一班级会存在部分课程,学生学习进度不一致的问题,增加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复杂程度和衔接难度。所学校在考核的标准较宽松,部分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学习吃力,不能跟上高职院校的教学进度和要求;而另一部分学生又希望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延伸,高职院校在安排教学内容是也感觉难以统一协调。

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存在课程设置重复现象。职业院校的课程基本上可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含理实一体化课程)、专业技能课三大类。由于职业教育的职业特性,五年制高职在课程设置或教学内容安排上必然与中职教育有一定重复。重复主要体现在以专业基础为主的专业理论课程。特别是“会计基础”,内容重复率接近70%,甚至出现了会计中职、高职采用同一版本教材的现象。教学内容没有递进和延伸,考核标准不统一。

③中职和高职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各自为政,各自划定课程范围,在教学中,经常出现中高职课程标准雷同,出现中高职“断档”的现象。五年制高职模式因为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完成教学,部分课程内容与高职课程内容重复,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因部分专业课、技能课在中职就有一定基础,听课觉得索然无味,学习热情有所影响。高职教师则反映招收的高职生以前学得似是而非,似懂非懂,比招收的普高生还要难教。

④在实训安排和技能训练方面衔接不当。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本质上都是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应该是中职的递进与延伸,高职学生要比中职学生有更多更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更高、更强的操作实践技能。在实训安排和技能训练方面,中职会计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由于经过了长期的积累,有一套成熟的经验,中职学生基本可以完成财经类专业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如点钞验钞、打传票,小键盘数字计算与录入等。但在实训方面安排较少,导致高职教育难度加大。

⑤在技能证书考取方面,部分学生在中职学校学习期间能够考取财经类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五年制高职学生约占10%。但这样的结果给高职院校的教学安排带来了困难,一方面要让未考取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尽快考取证书,另一方面又要照顾到已经考取证书学生的学习进度。

2.改革措施

2.1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对于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本着“立足成都、面向四川、辐射西部”的发展思路,主要面向中小企业、会计中介机构、行政事业等单位,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备会计基础理论和知识,熟练掌握会计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全的体魄、良好的人际沟通以及创新创业能力,能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出纳、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工作,具有后续发展能力的“诚信重责、精算善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体如表1所示。

2.2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衔接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并且职业能力按照要求的由低到高又依次划分为一般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因此,在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上,可以将课程分为“基础学习”模块、“专业学习”模块,而“专业学习领域”模块又分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实践、实训课程”模块。其中,“文化基础”模块、部分“专科学习”课程模块可以在中职阶段完成,“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实践、实训课程”模块可以在高职阶段完成,这样,能够在课程设置上中高职不重复,对于高职阶段学习,强调对专业知识横向与纵向的拓展。其比例如图1-图3所示。

2.3在教学内容方面,加强实践实训内容

职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工学结合。中职阶段虽然注重会计技能的培养,但在专业课程的实训方面安排较少,一是学生专业学习进程较短,实训的课程课时安排较少,二是实训场地和实训软件配置不够完善,三是实训师资也较缺乏。因此,在中职阶段所涉及的每一门专业课程都应该加入实训环节,实训的内容就是工作的内容,高职阶段针对专业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加入综合实训和专业岗位实训、专业行业实训内容。这样,学生在面临就业时,就是会计职业人,避免了在教学过程中知识和能力脱节,工作的环境即为学习的环境,工作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即为学习的目标,工作的内容即为学习内容,工作的过程即为学习的过程,最终达到工学结合的目的。

2.4明确教学所考证书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在考取证书方面,中高职学校应当明确各自教学所考取的证书,中职学校完成初级技能证书的考取,高职院校负责中高级证书的考取。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考取证书的相同而导致教学安排的矛盾。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保持持久性。对于“3+2”中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建议考取证书安排如表3。

改革五年制初等教育 篇12

1 过往考试模式弊端

(1) 理论考试题型较局限, 考试容易与临床脱轨, 学习—考试间隔时间太长, 导致大部分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 只是在考前突击, 结果考试成绩往往不理想。

(2) 实践考试制度不完善, 《护理学基础》总学时为144学时, 课程安排较紧, 实践考试就安排在学期末1次, 各项操作学习与实践考试之间的时间间隔太长, 前面学习的操作忘记不少, 再加上操作项目多, 学生没有时间练习操作, 操作考试起不到督促学生练习操作,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2 新考试模式的特点

(1) 理论考试在护理学基础开课的3个学期中, 每个学期的期末都完全按照学校及系里考试课程的要求进行考试。本课程结束时, 即最后1次 (第3阶段) 考试时, 按照护士执业考试的标准及形式进行出题。最后总成绩计算方法为:总分100分, 前两个阶段的考试成绩最后在总成绩中占40分, 计算方法为两次阶段考试的平均成绩乘以40%;第3阶段的考试占50分, 计算方法为第3阶段的考试成绩乘以50%;还有10分为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的计算是理论课授课教师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应而定。

(2) 五年制护理专业的《护理学基础》实验课时较多, 同时我们又课外开放了实验室, 增加护生实践练习时间, 实践考试就安排在部分重要操作结束后。操作考试形式改为小病例、角色扮演和模拟演练的形式。在考试前给出1个病人的病例, 作为考试资料, 让学生根据病例组织讨论, 提出该病例所涉及到的护理操作技术, 从病例中所涉及到的有关操作技术中随机抽取1项进行考试。改革以往的操作评分标准, 加大护患沟通方面的评分力度, 体现护理工作“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最后实践考试成绩占90分, 计算方法为取每位护生所有实践考试的平均值, 然后乘以90%, 还有10分为实验报告成绩, 具体评分方法主要是根据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来定。

3 新考试模式的成效

(1) 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通过这次考试改革以后, 由于增大了考试力度及考试的频率, 将考试成绩重新分配于平时测试中, 学生如想获得优秀, 就必须加强平时学习, 利用课外时间来复习迎接平时考试。

(2) 护生练习实践操作的积极性比以前大有提高。

(3) 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如病例讨论的考试形式, 激发了护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使之主动思考, 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 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发挥, 调动了护生的学习积极性[1]。

(4) 突出了护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病例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操作练习模式给护生创建了一个模拟的“情景”, 在“情境”中护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患者”, 比“模型人”更具有真实感, 利于护生全身心投入到护士角色中, 重视操作前的解释、操作中对“患者”表情变化的观察及操作后的嘱托[2]。

(5) 有效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改革后, 教师要根据课程特点及学生能力, 因材施教, 加大了教学难度, 使教师活跃了思维, 开拓了视野, 激励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致力于教学, 促使其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3]。

参考文献

[1]常宏, 李艳菊.护理学基础操作考试方式的改革[J].中国实用护理, 2006, 22 (1) :65-66.

[2]杨丽全, 王惠珍.情景设置法在基础护理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4, 18 (12) :2146-2147.

上一篇:术后低体温下一篇:《红星闪闪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