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发展五年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

2024-07-31

教育科研发展五年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共7篇)

教育科研发展五年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1

教育科研发展五年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教育理论和江泽民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末来。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以科研练队伍,以科研育新人,以科研促质量。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能力的形成和个性发展,以创新教育为切入点,结合校情,深入开展教育科研工作,并强有力地推广教育科研成果,产生良好的育人效果。

二、“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在“一五”期间,学校要争取立项省级科研课题2个,市级科研课题5个,区校级科研课题10个。要造就教师群体科研的良好学术氛围,把教育科研与教研、师培、现代教育技术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教育科研为教育发展服务。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我们要着力实施五个教育科研工程:

1、教育科研“窗口工程”。泸州天立国际学校是全市第一所全日制寄宿制私立学校,是一所高起点、高规格、高档次的现代新型学校,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理应走在全市各中学的最前面。各学科教研组、年级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科研的层次,扩大科研的范围,要达到全市教育科研的最高水准,成为全市教育科研的“窗口”,要加大各教研组科研的力度,增加辐射力,提高含金量。学校教科室要制定制度,对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进行检查、评估,逐步使学科教研组达到“教育科研实验组”、“教育科研达标组”、“教育科研示范组”等相应层次。学校各教研组教育科研覆盖率要达100%。

2、教育科研“扶持工程”

学校各教研组教育科研发展不平衡,要加强对部分科研薄弱教研组的扶持和指导,帮助他们积极稳妥地、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要保证每个教研组都有科研课题,不留科研空白点。要派出专人指导组,协助他们选课题、定科研方案、开研讨会、上研讨课、总结和结题等,逐步掀起教研、科研的热潮。

3、教育科研“推广工程”

校园的教育科研,主要是实用科研,要追求科研的实用价值和推广价值。因此,课题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要结合本校园当前需解决的主要问题,还要考虑该课题的有无发展前景和转化前景。全校所有的课题都应结合校情,紧扣素质教育的方向和“减负增效”的时代要求。具有普遍指导性的教育科研成果,要制定办法,在全校普遍推广。让广大教师及时接受新的教育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尽快取得新的教育教学成果,彻底从“时间加汗水”、“高耗低效”的传统教学中走出来。

4、教育科研“交流工程”

教育科研的生命力在于活动。教育科研的重点之一在于研究过程的本身。要形成教育科研定期交流制度,增强科研活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要通过科研活动培养一批科研骨干和教学能手,培养更多的学科带头人和教育教学专家。教科室将每学期举办一届“泸州天立国际学校教育论坛”活动,并以教育科研阶段性成果交流和最新教改信息交流为其主要内容。每月召开一次教育科研例会,深入基层教研组,加强科研过程的检查、督促、指导和交流。

5、教育科研的“开放工程”

在有开放的教育观念,造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良好氛围的前提下,更重要的是有还要开放的教育科研思路。我们应该放眼全省,把泸州天立国际学校的教育科研放在全省乃至全国去找差距、勤学习、寻发展。要把“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一方面,定期组织各教研组骨干教师外出学习、观摩,每学期争取办好一届全校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班;另一方面,定期邀请校外教育专家来天立学校开设专题讲座。设立教科室因特网页,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信息交流。提供各教研组从网上获取新教育科研信息。提供与高等院校联合搞教育科研,提高科研的理论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为确保以上五项工程的顺利实现,把泸州天立国际学校的教育科研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教育科研的制度建设。

我们制定和完善《泸州天立国际学校教育科研管理条例》、《泸州天立国际学校教改课题管理实施细则》、《泸州天立国际学校教育科研检查、评估制度》、《泸州天立国际学校教育科研奖励条例》等,定期评选教育科研先进工作者,评比教育科研达标教研组“示范教研组”、“科研实验教研组”三类。

2、成立专家顾问指导组:

聘请当地对教育科研有研究的专家、学者当顾问指导,给学校日常教育科研作方向性的指导。

3、成立泸州天立国际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

成立了学校教育科研领导小组(以学校领导和学校科研骨干为成员),认真深入各教研组开展咨询、指导等服务,重点是协助部分科研薄弱教研组选好有针对性、适用性的课题,并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研究。

4、处理好科研与教研的关系。

要以科研推动教研的深入开展,以教研作为科研的依托和推广途径,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每一次常规教研活动,都应该有教育科研内容的渗透;而每一次科研活动,也应该建立在大量教研素材的基础上。学科教研员,必须是该学科教育科研活动的领头者,而且应该承担该学科某些课题的主研任务。除此以外,我们也要把教育科研与师培工作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相融相促,形成合力。

5、沟通宣传、交流渠道,逐渐加大力度。

通过《泸州教育报》、《江阳教育通讯》、《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泸州天立国际学校网页等主要形式,充分展示我校教育科研最新动态。同时,通过另外一些辅助途径加强同市、区教改信息交流,互相启迪,取长补短。及时向上级领导和专家汇报科研进展情况,争取政策、经费和业务上的支持和指导。认真向社会宣传素质教育与教育科研信息,提高社会的认识,使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关心我校的教育工作,以促进我校的发展。

6、学校按时提供科研经费,以确保学校各项教改课题顺利完成预期研究任务。

海拉尔区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规划

(讨论稿)

一、海拉尔区教育科研现状

海区现有自治区级教科研基地7个,市级11个,有成功教育、创新教育、生命教育、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实验校12所,共承担各级课题123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5个,自治区级课题32个,呼伦贝尔市级76个。自治区级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策与方法研究》在区属各校全面展开,现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启动了《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成长评价记录袋》课题的实验研究,确立11所中小学为该课题的实验校。2007年8月全国“十一五”社科类重点课题《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践》课题的开题会在海拉尔召开,海拉尔区成为该课题的实验区之一。现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重点课题,一线教师已经不再对教育科研持有排斥的态度了。

二、制订海拉尔区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规划的意义 海拉尔区教育经历了形象建设年、教育攻坚年、全面提升年和全面达标年,实现了区委、区政府提出的教育创一流的宏伟目标,迎来了新的奋斗目标:实现大教育。新的形式下,教育科研工作也面临着新的目标,制订切实可行的海拉尔区教育科研工作五年规划,对于顺利实现大教育的蓝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新的五年规划

实施课题带动战略,坚持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依然是未来五年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宗旨,在现有的基础上,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建立健全教育科研领导机构

健全的领导机构是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保证,领导重视,教师实践中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实验更容易落到实处。

海拉尔区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肖凤超

副组长:浩洪江 周丽华 史亚芝 成 员:各校校长 全体教研员

要求各校建立相应的教科研机构,该机构要一把手亲自负责。

(二)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精神和力量所依,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学校进步和发展的前提,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治校的重要战略。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教育也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全面发展、和谐教育、健全人格教育、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方向推进,进行教育科研是教师全面成长的重要渠道,是教师全面履行职责、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培养成为时代需要的具有良好素质、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与能力的社会成员的基础手段,是发展、繁荣教育科研、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环节,教师承担着完成这一使命的重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各方面的素质,也是在学校中顺利开展教育科研的前提保障。

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就是“教、科、研、训”一体化。因此,我们将继续开展“教、科、研、训”一体化,并计划通过系列活动,相互交流,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力争在五年内使我区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大幅度提高,努力使学校成为专业化教师发展的基地,名优教师成长的摇篮,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个新的台阶。这就更需要我们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一生奠基,对民族未来负责。加强教师培训,开展校际之间的“教、科、研、训”一体化,共同研讨交流,以便提高业务水平,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以改革求发展、向管理要质量、用科研增效益。推进教育现代化,创办优质教育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工作:

1、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能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制作教学课件,并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力争搞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建议各校建立以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学科攻坚小组,就信息技术如何与学科教学整合进行专项研究。力争三年内拿出阶段性成果。

2、提高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开展专题性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将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树立问题及课题意识,成立以相同学科为主的研究团队。通过学习研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出其做法,最终促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力争在五年内建立起一支优秀的教科研队伍,能够利用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研究型的教师队伍。

3、提高教师的自主发展能力。要求各校根据不同教师情况帮助其确立近远期发展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通过校本教研、教育科研全面提升各层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继续开展以学校为单位的教育科研活动,教研员深入教师中以课题带动教研,引领一线教师走教育科研之路。

4、继续开展教育科研的常规工作,加强过程管理,每学年组织一次科研互检,就实验过程中的方法问题、组织问题、选项问题、实施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实地的指导和帮扶。增强课题研究的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即:认真进行立项课题的实验,做好经验总结,写好阶段性报告;准备申报新的实验课题,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尤其要加强边远薄弱校的教科研指导,在三年内做到校校有课题。鼓励特色办学,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

5、不定期召开海区教育科研研讨会、现场表彰会等,以交流各校教育科研经验、宣传成功做法,示范引领去我区教科研工作项正确轨道前行。定期召开学校教育科研工作会议,要求各校选择适合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申请立项,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使本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更上一新的台阶,符合条件的学校可申报自治区级教育科研基地,鼓励特色办学,提高办学档次,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之路。以课题促效率,坚持课题带动战略。

6、建立校际互动平台,提升教科研管理水平。充分利用海区教科研网页,宣传成绩、交流经验、展示做法。

7、“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策方法研究”课题拟在2008年在呼伦贝尔市教科所结题,并于2009年在自治区教科所结题。学校课题也要在争取结题率上下功夫,避免只立项不结题现象的发生。

教科室主任做好学校课题的管理和指导工作,规范各级各类课题的管理工作,存档材料要详实,要对今后的工作有帮助,杜绝形式主义,要落到实处。

兴城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

为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先导作用,促进我市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依据国家、省、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精神,制定我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全面育人、狠抓质量、打造品牌、均衡发展”的办学思路和“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打造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培养让人民满意的学生”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理论先导、实践探索、决策咨询作用,龙头牵动,促进教育科研工作为教育宏观决策服务,为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科研兴校、科研兴教服务。

二、工作目标

坚持内涵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弘扬研究精神、形成研究氛围,建设有一定示范作用的教育科研基地,构建“专、兼、群”三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推出研究精品,打造研究型教师,使教育科研真正成为推动学校发展,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强大动力,教育科研工作争创辽宁省一流水平。

三、工作思路

继续坚持“立足本地,研究本地,服务于本地”的工作原则和“精、新、实、活、效”的总体思路,以弘扬研究精神,形成研究氛围为手段,以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研和科研紧密结合为切入点,以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为支撑,正视差异,体现层次,准确定位,协调发展。

四、工作措施

(一)动力机制建设

1、牢固树立教育科研是教育生产力的思想,确立教育科研优先发展地位。通过多种途径、形式,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在促进学校发展,提高教师素质中的意义和作用。弘扬研究精神,形成“科研育师”、“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良好氛围。

2、教育科研是一把手工程。各级领导要注重自身的理论学习和业务提高,带头参加教育科研,成为有威信、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实现由“权力型”领导、“事务型”领导向“研究型”领导的角色转变。要努力提供条件,创设氛围,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搭建平台,当好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中介人。

3、相关部门和基层学校,要增加教育科研投入,保证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经费需要。既要认识到位,又要管理到位、经费到位。

4、建立教育科研工作激励机制。完善导向机制,做好思想导向,决策导向,目标导向,典型导向,舆论导向。表彰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设立重点课题专项经费和科研骨干教师津贴。奖励在各级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文章的作者。每评选一次科研论文和研究课。

(二)管理机制建设

1、完善网络。成立“兴城市‘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由教育局局长任组长,教育局主管副局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任副组长,对全市教育科研工作实行统一组织与领导。基层学校要建立以校为本的科研机制,以校长为核心,设校级分管领导。有条件的学校要成立与教导处并列的教育科研室,设专、兼职科研室主任。“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高水准校级科研室15个。加强同省、市、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的联系,形成多维、互动、通畅的教育科研网络。

2、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是对兴城市教育科研工作实施管理与指导的职能部门,继续实行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双重领导,教育局和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科研学期例会制度。要加强办公室建设,对人员任用,经费投入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使其真正成为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组织管理中心、决策咨询中心、科研培训中心、学术研讨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3、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工作制度、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规范教育科研行为,保证教育科研工作有序、高效。

(三)运行机制建设

1、完善教育局管理,教育科研办公室统筹,行政、科研、教研、培训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统一协调,降低内耗,形成合力。“十一五”中期召开教育科研工作会议。

2、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构建科学、实用的课题框架。进一步明确我市教育科研工作的基本定位,采取自上而下规划选题和自下而上自主选题相结合的方式确立各级研究课题。所有规划课题要类别齐全,大中小紧密结合,低中高级别梯度分布,形成课题群,体现群众性。

3、正视差异,分层要求,整体推进。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要遵循保护、渐进、实效的原则,点与面相结合,低起点与高起点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要正视差异,体现层次、分层要求,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努力实现办学思想、科研课题、课程改革、队伍建设、学生培养五位一体,均衡发展。

4、深入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在“十五”教育科研活动的基础上,创新活动思路,深化活动内容。以活动为依托,以课题为牵动,创设学术环境宽松,研究气氛活跃的环境,促进干部、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思维方式、教育方式的转变,促进以校为本的教育科研健康发展。

5、实施科研实践全员化工程。通过创建学习型学校、学研型教研组,建立管理工作课题化、教研工作课题化的工作机制,设立县级规划个人课题等多项措施,鼓励、扶植一线教师从工作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改进工作,使教育科研真正走进教师,走进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6、加强教研与科研的紧密结合。充分发挥科研在课程改革中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探索作用,调查课程改革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编制《兴城市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组织集体和个人协同攻关,促使教研向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发展,科研向实践性、实用性、实效性发展,实现教研与科研的有机结合。

7、建立各级教育改革实验基地。建设省级教育科研基地2个,市级3个,县级5个。相关部门要对实验基地在经费投入、人员配备、业务指导等方面提供帮助。实验基地要加强自身建设,真正成为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名校长、名教师的练武场,成果推广的指导站。

8、加强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和多项措施,建设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技术,掌握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的专、兼、群三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十一五”期间,命名县级科研型校长10名,科研型教师50名。

(四)评价机制建设

1、建立教育科研工作评价体系,把教育科研工作纳入《兴城市教育目标管理督导评估方案》,作为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十一五”末期召开教育科研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2、修订并实施《兴城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兴城市科研型校长、科研型教师评选和管理方案》。

3、制定并实施《兴城市教育科研成果评定与推广办法》,宣传、推介优秀科研成果。加强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树立学习、借鉴、推广也是一种研究的意识,善于借鉴和运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探索教育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的新途径、新形式、新方法,破解教育科研提升教育生产力的难题,找到教育科研的理想归宿。

附件1:兴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2:兴城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

附件3:兴城市教育科研成果评定与推广办法

兴城市教育局

兴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二OO六年十月十日

附件1:

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 王晓章 兴城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副组长: 姜桂茹 兴城市教育局副局长

贺明学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成 员: 李晶辉 兴城市教育局基础教育股股长

刘 瑞 兴城市教育局基础教育股副股长

马云英 兴城市教育局基础教育股副股长 刘士坤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

冯麓楠 兴城市教师进修学校科研部主任

附件2:

兴城市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办法

为加强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实现课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更好地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特制定本办法。

一、选题

1、以各级《课题研究指南》为依据,研究、开发本地优质教育资源,研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强化校本研究,立足本地,研究本地,服务于本地。

2、教师是教育科研工作的主体,任何学校、教师都可以根据自身实际,从不同层面选择课题。

3、选题要注重创新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行性。

4、选题时,要明确研究目标、研究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了解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做好课题论证。

课题论证内容一般包括:(1)课题名称与界定。

(2)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3)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4)完成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结构、资料和科研手段等。(5)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步骤。(6)确定研究假设和检测指标。

(7)确定研究对象及选择方法手段。

5、规划课题研究时间:省、市级一般为2-3年,县级为1-2年。

二、申报

1、在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填好课题评审书,经学校领导审核并签署意见,加盖公章后,报送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

2、课题申请人必须是课题的第一负责人,课题研究的实际主持者,能切实承担从课题设计、实施到成果表述的实质性研究工作。

3、规划课题申报时间:省、市级一般2-3年申报一次,县级每学期申报一次。

三、评审

1、兴城市规划课题由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组织评审;上级规划课题由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组织初评,合格后报送相关部门审批。

2、课题评审的原则:

(1)符合国家教育政策法规,体现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2)密切结合学校实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

(3)有利于调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体现校本研究的实用性。(4)课题论证充分,研究目标明确,研究计划切实可行,具有按计划完成任务的基本条件。

3、课题正式立项后,颁发立项通知书。接到立项通知书后研究工作即可正式启动。

四、管理

1、兴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对全市教育科研工作实行统一组织与领导。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具体负责教育科研的规划、实施、管理与协调。工作职责包括:制定规划,制定课题研究指南,组织课题申报,立项评审,指导实施,成果鉴定,成果推广等工作。

2、各级规划课题由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具体管理与指导,各级委托课题、参与课题由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备案管理。

3、课题主持人所在学校,要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领导和管理,在时间、人力、物力等方面提供支持,把课题研究工作作为学校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

4、教育科研办公室对我市各级规划课题进行跟踪管理,并根据需要对课题进行检查与指导。

检查指导内容:

(1)开题论证是否严谨、准确。(2)研究方案是否科学、合理。(3)研究方法是否恰当、适宜。(4)研究过程是否扎实、有序。(5)研究措施是否得力、有效。(6)档案资料是否全面、完备。

5、课题主持人须在规定时间内向教育科研办公室提交实施方案、计划、总结、阶段成果报告。

6、课题一经立项,不得随意中止,因故不得不中止的课题,必须以书面形式说明理由,报送教育科研办公室审核备案。

7、课题一般应在规划期限内完成,课题主持人必须全面了解课题进展情况,主动接受各级科研部门的检查指导。未按照计划实施并无条件继续进行研究的课题,教育科研办公室将下发书面通知,中止该课题的研究。

8、课题进行过程中,如需要对研究计划、主要人员做重大调整,必须由课题主持人向教育科研办公室提交书面报告,批准后方可实施。

9、加强过程管理,妥善保管研究资料。

资料包括:

(1)立项资料:立项申请书、研究方案、立项批复等。

(2)过程资料:研究活动记录、照片、音像材料、调查资料、测试记录、教学案例、个案分析、计划、总结、阶段成果报告等。

(3)结题资料:研究报告、工作报告、检测报告、论文、专著、鉴定意见、结题证书等。

五、验收

课题研究完成后,课题主持人需及时向教育科研办公室提出书面验收申请,教育科研办公室组织、协调相关部门鉴定验收。

兴城市教育局

兴城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二OO六年十月十日

附件3:

兴城市教育科研成果评定与推广办法

为加强教育科研成果管理,加大教育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力度,特制定本办法。

一、成果评定

1、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负责全市教育科研课题的鉴定、验收工作。市级以上课题由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初审,合格后报送上级相关部门终审,县级规划课题由兴城市教育科研办公室组织鉴定、验收。

2、成果评定原则

过程成果化和成果过程化,把在科研过程中提升自我、改变现状的实际情况看作成果;把科研成果应用实践,转化为教育教学能力的实际情况看作成果。

3、成果评定标准

(1)选题科学性。符合时代精神和教育科学理论,是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

(2)过程严谨性。方案设计科学,方法步骤合理,过程控制严谨,档案资料齐全。

(3)成果实效性。能提出新的理性认识或对宏观决策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基本经验可操作性强,能应用实践,改进工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所认可;集体研究课题要发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作用,体现领导管理水平有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提高,教师素质有提高,学校整体工作有提高。

4、成果评定形式

市级以上课题一般采取材料鉴定验收,县级课题采取现场鉴定验收。鉴定验收资料一般包括:

(1)立项评审书。

(2)开题报告及研究方案。

(3)计划、总结、阶段总结。(4)最终成果及成果报告。(5)其他资料:有关实验、实践的记载材料,包括学术活动记录、调研数据、测试数据等。

现场鉴定验收程序:

(1)课题负责人介绍课题情况。

(2)鉴定组观看课题汇报课或课题活动。

(3)鉴定组审阅课题档案资料。

(4)鉴定组质询和课题组成员答辩。

(5)鉴定组讨论鉴定意见。(6)鉴定组公布鉴定结果。

5、各级课题主持人要重视课题的结题工作,把结题的过程变成总结反思的过程、提炼升华的过程。要注重总结个案,注重建构模式、注重提升理念。要淡化形式,摒弃材料堆砌。

二、成果推广

1、通过科研沙龙、学术研讨、经验交流、成果报告等多种形式,及时发布研究成果,开展学术交流,促进优秀成果的推广、转化。

2、每年评选一次课题研究优秀课、优秀论文。每五年规划期满,召开一次全市教育科研大会,表彰优秀教育科研成果、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先进个人。

3、树立学习、借鉴、推广也是一种研究的意识,善于借鉴和运用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大力倡导开发性研究。

4、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或有重要价值的优秀科研成果,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呈报、推荐。邀请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专家现场指导、观摩。

新民市“十一五”教育科研规划

为了使新民市教育科研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更好的发挥教育科研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导作用,实现教育科研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为提高教育工作者素质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宗旨,依照《新民市“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贯彻教育振兴计划和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立足现实,以人为本,大胆创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教育科研更好地为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工作实践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

二、“十一五”教育科研工作的原则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以“推进全市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及干部队伍素质”为研究重点。

为保证“十一五”科研工作的顺利实施,将遵循以下原则:

1、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与为基层学校服务并重的原则

要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理论先导和科学论证的作用,为行政决策进行前期调研,提供信息和备选方案,使行政决策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同时要为基层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实验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

2、提高与普及并重的原则

要努力办好科研培训班,普及教育科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让广大干部、教师明确教育科研与教育教学的关系,提高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同时还要重视科研骨干力量的培养与提高,形成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有经验、有能力的教育科研队伍,并能在全市推出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3、管理与指导并重的原则

继续完善课题管理制度,加大课题研究的管理力度,对立项课题实施分类管理,分片指导,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坚持定期检查评估,随时提供咨询服务。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题研究中注重学习应用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密切联系我市的教育实际,解决我市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尤其以应用研究为主。

5、发展性原则

“十五”验收通过的课题,凡延续滚动到“十一五”的课题,要注意研究新问题,并赋予新内容。“十一五”立项的课题,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选题要能跟上时代的发展。

6、创新性原则

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一项创新活动,要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方法,提供新工具。因此选题要有前瞻性,理论上要有创新性。

三、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因地制宜,开拓进取,积极营造教育科学研究的环境和氛围,大面积提高教育科研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提高科学研究的实效和质量,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推动我市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1、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科研网络。

2、提高科研队伍素质,推出科研型校长10名,科研骨干教师100名,课题研究教师参与率80%。

3、抓实课题研究,提升课题研究层次、质量和数量,达到国家级5项、省级20项、沈阳市级60项、新民市级80项,提高研究实效性。

4、扶植科研薄弱校,消灭零课题单位。

5、推广“十五”科研成果5项,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6、开展校本研究,促进课题改革,加速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

7、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科研信息化。

8、健全科研评价激励机制,提高教育科研在督导评价系统中的比例。

9、争取多方力量,增加对教育科研的投入,提供经济保障。

四、具体工作任务及保障措施

(一)加强宣传,转变观念,把“科研兴师”、“科研兴校”战略落到实处

展望“十一五”教育科研新局面,将会给教育工作者创设更广泛的研究环境和空间。因此,我们将因地制宜,抓住发展机遇,大力宣传教育科研的意义和前景,转变束缚人们思想的传统观念,加深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和了解,使教育科研深入到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并争取各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落实教育科研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教育科研投入的保障机制,确保科学研究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的硬件环境,使教育科研能正常运转,发挥先导作用。

(二)加强队伍建设,完善教育科研三级网络

1、健全科研网络,组建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科研队伍

建立健全教育科研管理体系,是开展教育科研的首要任务。“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的科研机构和网络,其中科研机构以主管局长为组长,师校主管校长、科研部主任为副组长,科研部全体教师为组员组成“新民市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而以教育局为行政领导,师校科研部为业务管理形成一级科研职能机构,各乡中心校,独立初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各类高中成立的教科室为二级科研职能机构,要求一位校级领导主管,配备1名专职教育科研员;各校(包括村小)要组成一个结构合理,积极性高,有一定科研基础的科研队伍,以骨干教师为龙头,带领全体教师开展科学研究。

2、明确工作职能,发挥网络作用

在新民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本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设在师校科研部),负责本市教育科研工作的统一规划,组织、指导和审批本市课题立项,以及科研成果的鉴定验收,组织对优秀科研成果和教改经验进行总结、评奖和推广运用;开展教育决策咨询服务;加强科研队伍和基地建设;组织立项研究解决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促进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

各乡镇中心校科研室的工作职能是协助师校科研部组织、指导、管理所属学校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并向上级部门提供推荐教育科研先进经验和典型教师。

学校则是教育科研的实验基地,要加强科研室的建设,充实研究力量,负责对本校教育科研的规划、人员培训、课题研究、课题管理、档案管理、信息服务、总结推广等各项工作,解决本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高办学效益。

(三)强化科研指导,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打造科研型、学者型教育科研队伍

“十一五”期间,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业务素质好、研究水平高、组织能力强的教育科研管理队伍和实验研究队伍,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为此,我们将出台新的培训、辅导策略,实行包乡、包校,责任到人,分类管理的方法,开展专题辅导、基础扫盲、提高点拨等培训指导活动,使骨干教师更有高度,发挥应有的骨干带头和辐射作用;普通教师普遍学到新的科研方法,获得新的知识和信息,提高科研参与意识和研究水平。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和树立10名科研型管理者,100名科研骨干教师,打造一支具有科学管理、人本管理经验、有高度、有水平的专家型教育管理队伍和科研教师队伍。

(四)加强课题研究,深化教育改革 课题研究是实施教育科研的有效形式,以其做为载体,带动教研、促进课改,提升干部教师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促进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推进整体改革,创办特色学校。

“十一五”期间,我市力争立项研究5个国家级课题,20个以上省级课题,60个以上沈阳市级课题,80个以上新民市级课题。深入研究解决全市共性问题的区域性课题5—8个;推出一批有影响、有实际意义、有推广价值的重点课题和成果;每所学校必须主持研究至少一项新民市级以上规划课题;校级领导必有一项课题,教师参与率达85%以上,100%的专任教师有校级专题研究。

(五)加强科研基地校建设,扶植薄弱校成长

“十一五”期间,我们在普遍指导和提高的基础上,选定10所教育科研实验重点校,做为本市教育科研的基地学校。研究在教育领域中有影响的科研课题进行整体改革实验,为教育咨询、教育决策提供可借鉴的依据和信息。“十一五”期间,我们还将针对科研薄弱学校加强帮教工作,使其提高认识,掌握方法,尽快走上科研正常轨道,在五年内实现校校有课题,人人搞研究,消灭无课题单位。

(六)大力开展校本研究,促进教师继续教育发展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校本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对过去课题研究的整合和延伸。“十一五”我市教育科研将大力提倡校本研究的组织和发展,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通过校本研究,让教师学会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教师继续教育的质量。

校本教研又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课程实验工作的重要保证。所以,加强校本研究,将成为当前学校发展、质量提高、教师成长的重要渠道和紧迫任务。

(七)建立“政策优先、重点奖励”的激励机制

对教育科研实验基地学校及科研骨干人员,采取“五优先”政策――优先提供学习资料,优先提供学习机会,优先派定省、市级课题,优先推荐发表论著,优先参与科研成果评奖。全县每五年进行两次教育科研课题优秀成果评奖,以表彰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和优秀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和个人。

(八)建立多方筹措、以研养研的经费保障机制

经费问题始终困扰着教育科研的有效开展。“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加大研究力度,提高研究质量,扩大教育科研的影响,赢得各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一方面依靠政策,一方面自力更生来赢得教育科研的生机与发展。

教育科研发展五年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2

教育“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两个词:一是“服务”, 二是“落实”。服务就是突出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和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落实就是要把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落到实处。为此, 教育“十二五”规划编制做到了“两个同步”:一是与国家总体规划和重大专项规划编制同步;二是与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实施同步。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关键五年。在指导思想上, 教育“十二五”规划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 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创新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为主线, 坚持尊重规律、科学发展和依法治教, 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 服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 规划突出强调了要为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三个方面的基础。一是制度基础。教育规划纲要将改革放在突出位置, 提出了六大改革举措, 并明确提出组织开展十大改革试点项目。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教育“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更新教育观念, 把推动改革创新、完善重大制度作为战略重点, 以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为抓手, 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核心, 创新国家教育制度, 努力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目标奠定制度基础。二是人才基础。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育“十二五”规划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重要位置, 提出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 坚持人才兴教战略, 推进教师制度改革, 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为实现教育强国目标奠定人才基础。三是条件基础。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离不开办学条件保障。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后, 十大教育发展重大项目相继启动实施。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要以落实重大工程项目作为战略抓手, 加大教育投入, 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 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建设, 为“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条件保障和物质基础。

教育“十二五”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总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为实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 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同时, 按照总体目标的要求, 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分目标: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目标、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目标、教育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目标。四个方面的目标, 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是对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的进一步细化、实化和量化, 充分体现了为规划纲要目标任务奠定基础的这一战略定位。

教育科研发展五年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3

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着力促进教育机会公平。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师资、教学仪器设备、图书、体育场地达到国家基本标准,有效缓解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县(市)域内初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等薄弱环节显著加强;教育资助制度全面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困难群体。

(一)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落实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推进《学前教育法》起草工作。明确地方政府作为发展学前教育责任主体。省级政府制订本区域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完善发展学前教育政策,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学前教育的经费保障制度。以县(区)为单位编制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合理规划学前教育机构布局和建设,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早期教育指导机构的监管和教育教学的指导。

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通过改造中小学闲置校舍和新建幼儿园相结合,重点加强乡镇和人口较集中的村幼儿园建设,边远山区和人口分散地区积极发展半日制、计时制、周末班、季节班、巡回指导、送教上门等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建设幼儿园政策,完善建设、移交、管理机制。城镇新区、开发区和大规模旧城改造时,同步建设好配套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中央财政安排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支持普惠性、低收费民办幼儿园。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实行分类管理。扶持和资助企事业单位办园、街道办园和农村集体办园。

多种途徑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各地根据国家要求合理确定生师比,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逐步配齐幼儿园教职工。实施幼儿教师、园长资格标准和准入(任)制度。切实落实幼儿园教职工的工资待遇、职务(职称)评聘、社会保险、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将中西部地区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3年内对1万名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进行国家培训。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

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修订《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发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规范幼儿园保教工作,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坚决纠正和防止“小学化”,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加强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推动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依托幼儿园,利用多种渠道,积极开展公益性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指导服务。

专栏15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加快学前教育发展改革试点

明确政府职责,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机制,构建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探索政府举办和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的措施和制度,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改革农村学前教育投入和管理体制,探索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途径,改进民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模式。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

专栏16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

支持中西部农村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以及村幼儿园,配备教育教学和卫生保健设备设施。办好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一批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提高幼儿师资培养能力。

(二)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制订各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规划。重点支持革命老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留守儿童较多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着力解决县镇学校大班额,农村学校多人一铺和校外住宿以及留守儿童较多地区寄宿设施不足等问题。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设施、食堂、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学校教学仪器、图书、实验条件达标率。通过学区化管理、集团化办学、结对帮扶等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均衡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义务教育阶段校长和教师,建立合理的校长、教师流动和交流制度,完善鼓励优秀教师和校长到薄弱学校工作的政策措施。新增优秀师资向农村边远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

建立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机制。教育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签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等形式,推动各地明确县(市)域内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制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监测和评价体系,开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专项督导检查,对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市)予以表彰。国家和省级政府定期发布各地县(市)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报告和督导报告。

专栏17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种途径解决择校问题改革试点

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实行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域内初中学校的办法,多种途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体制机制,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体制与机制,探索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考核和评估制度。

专栏18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

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中西部七度及以上地震高烈度且人口稠密地区校舍安全建设。继续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重点支持革命老区、边境县、国贫县、民族自治县、留守儿童较多的县和县镇学校大班额问题突出的中西部县。

(三)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落实政府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责任。推动各级政府把办好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保障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将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的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基础性普惠性教育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范围。逐步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公共财政保障制度,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完善国家助学制度。

探索中等职业教育公益性的多种实现形式。创新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政府通过专项经费、补贴和购买服务等财政政策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鼓励各地统筹利用财政资金和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推动校企合作。探索政府、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通过合作、参股、租赁、托管等多种形式实行联合办学。

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布局规划。以地市州或主体功能区为单位,按照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公共服务需求,整合各类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规模适当、竞争有序的职业教育网络。制订并实施中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优质特色学校建设,加强特色优势专业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生活设施。

(四)提高特殊教育的保障水平。

扩大残疾人受教育机会。推动残疾人教育条例的修订工作。继续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推动各地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建筑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积极创造条件接受残疾人入学,扩大随班就读和普通学校特教班规模,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程度。发展残疾儿童学前康复教育。扩大“医教结合”试点。积极开展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早期干预教育。开展多种形式残疾人职业教育,使残疾学生最终都能掌握一项生存技能。推动出台和落实普通高等学校接收残疾人就学的鼓励政策,保障残疾人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逐步提高特殊教育教师待遇,并在职务(职称)评聘、优秀教师表彰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制订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编制标准。推动各地制订明显高于普通教育的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完善盲文、手语规范标准。完善盲文、聋哑、培智教科书政府采购和扶持政策。加强对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和督导检查,推动特殊教育学校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专栏19 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

继续实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基本实现中西部市(地)和30万人口以上、残疾儿童较多的县(市),有1所独立设置的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支持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基地、承担特殊教育任务的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和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为现有特殊教育学校添置必要的教学、生活和康复训练设施,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

(五)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

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权利。健全输入地政府负责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需求纳入各地教育发展规划。加快建立覆盖本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信息服务与监管网络。鼓励各地采取发放培训券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新生代农民工都能在当地免费接受基本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推动各地制订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

重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加快中西部留守儿童大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配齐配好生活和心理教师及必要的管理人员,研究解决寄宿制学校建成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保障留守儿童入学和健康成长。

(六)完善学生资助政策。

扩大资助覆盖面、加大资助力度。建立奖助学金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各地结合实际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中央财政根据各地工作情况给予奖补。落实和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完善研究生国家助学制度。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补生活费制度。国家资助符合条件的退伍、转业军人免费接收职业教育。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息库,提高资助工作规范化管理水平。

完善高等学校助学贷款制度。探索由财政出资或由国家资助管理机构向中央银行统借统还,国家和省级资助管理机构直接面向学生发放和回收助学贷款的办法。大力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完善国家代偿机制,逐步扩大代偿范围。

提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中小学生营养水平。建立中小学生营养监测机制,鼓励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农村中小学生营养餐计划,中央财政予以奖励和支持。

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全体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到2015年基本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一)建立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社会宣传和推广素质教育的理念,形成尊重教育规律的环境和氛围。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把学生身心健康摆在首要位置。

形成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办法。开发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反映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人才培养要求的评价指标。强化学校质量主体意识,加强自我评价,完善质量内控机制,推动学校教学基本数据信息库建设。中、高等学校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在教育质量评估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学校评估、专业评估、国际评估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

加强质量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依托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分门别类建设一批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专门机构。鼓励社会中介组织对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加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人员的培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评估队伍素质。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加大对违反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的责任制度。建立各种教辅材料和课外补习班的管理制度,鼓励家长、社区和新闻媒体进行监督。到2015年,基本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减负的目标。

专栏20 国家教育质量标准体系

研究制定适应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和规律、体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可衡量、有针对性的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包括学前教育质量标准,义务教育质量标准,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标准,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本科教育质量标准,研究生教育质量标准;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质量标准;成人和网络本专科高等教育质量标准;语言文字教育质量标准;科研质量评价标准;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等。

“十二五”期间,重点完成义务教育质量标准、学前教育質量标准和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以及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主要学科门类质量标准的研制工作。

专栏21 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试点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制订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办法,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推进素质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

(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构建大中小幼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特点,规划德育目标、内容和课程体系,修订中小幼德育规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基本素质教育贯穿始终并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发挥德育课程、学科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协同作用。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爱军教育,广泛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注重培育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实践、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办好家长学校,探索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机制,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创新学校德育方式方法。坚持教书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开展德育内容、方式、方法以及课程、教材、评估监测指标体系的系统研究。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工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加强班主任、辅导员和党团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加强学生党团组织、少先队和学生会建设,积极发展学生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美化、绿化校园环境。引导高校凝练和培育大学精神。在高等学校加强崇尚诚信、科学、创新、贡献的学术文化建设,在职业院校推动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三)落实教学改革重大举措。

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总结和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深化语文、数学和科学课程改革,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强化课程教材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实行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咨询制度和公开征求公众意见的制度,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管理制度。鼓励普通高中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特别是听说读写训练。探索普通高中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加快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更新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加强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建设,变革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和技术手段。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推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改革。推动建设技能教室、标准化厂房、开放式实习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办好全国和地方、行业、学校各个层次的职业技能大赛,并把职业技能大赛成绩作为高一级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

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教学水平。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等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加大教学投入。切实落实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和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上课的制度。加强图书馆、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工程实训中心、计算中心和课程教材等基本建设。加强社会实践、毕业设计、岗位实习和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等关键环节。启动实施“十二五”教材修编规划。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意见,按照新的目标和标准,改进方式方法,实施新一轮高等学校教学评估。

切实加强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推动各级各类学校配齐音体美教师,配足器材设备,开好国家规定的音体美课程。广泛深入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组织好全国大中小学生运动会、艺术展演活动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组织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使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学会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加强学生用眼卫生教育,改善教室采光条件,落实教室照明标准,完善中小学生近视防控责任制度,有效降低学生近视率。多种形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校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加强校医和保健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学校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加大学校饮用水、食堂、厕所等生活与卫生设施改造力度,加强食品安全与传染病防控工作。进一步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

专栏22 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

用3年时间实施10大计划,33个子项目。

10大计划是:提升中等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建设能力计划。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化办学推进计划。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与东西合作推进计划。中等职业教育支撑现代农业及新农村建设能力提升计划。中等职业学校科学管理能力、校长能力建设计划。“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创新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体系计划。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计划。完善中等职业教育宏观政策与制度建设计划。成人职业教育培训推进计划。

专栏23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试点

完善教学质量标准,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建立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设立试点学院,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探索和完善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体制机制。探索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建立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制度,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等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探索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

(四)加強创新人才培养。

加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作为教学改革重要标准,努力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推广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加强动手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参加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创新活动的机会。开展优异学生培养方式试验。

拓宽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途径。按照培养造就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的要求,深入研究拔尖创新人才的特征和成长规律,有效识别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开好普通高中各种选修课,研究开发大学先修课程,探索建立高中学生大学先修制度,鼓励有条件的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支持部分高等学校探索建立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水平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实施卓越工程师、医师、农林和法律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加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推动高等学校与科研机构的联合培养,着重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的结合。推进研究生招生选拔制度改革。健全分类指导、自律为主、多元监控的质量保证监督制度。结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强重点建设,加快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和培养单位管理制度建设。

(五)完善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加强教育质量保障机构与制度建设。推动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专业认证机构,加强与国际高等教育评估及专业认证机构的联系和交流,在工程教育、医学教育等领域按照国际惯例开展专业认证工作。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参加国际质量管理认证。建立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加大对提高教育质量各环节的投入。引导各级政府和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项目要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结合。

专栏24 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支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和优质特色学校、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支持适应区域经济产业发展要求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实施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中、高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设立特聘兼职教师资助岗位。

专栏25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工程

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继续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实施中西部高等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中西部地方高等学校加强实验室、图书馆建设。继续实施高等学校高层次创新人才计划和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培养造就一批学科领军人才和一大批青年学术骨干。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逐步化解高等学校债务。

八、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建立分区规划、分类指导的有效机制,到2015年,区域、城乡教育发展差距明显缩小,民族地区教育加快发展,东部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与港澳台教育交流与合作更加紧密。

(一)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积极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围绕区域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科学规划区域教育发展,调整区域教育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支持各经济区建立教育联动合作平台,更好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对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教育政策。在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升为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与贡献能力。加大对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在禁止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探索实行财政全额承担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与劳动力转移培训。在连片特困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

提升高等教育支撑区域发展的能力。推动高等学校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支持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哈长等区域建设高水平大学群,支持成渝、西安、武汉、长沙等地区建设中西部高等教育高地。支持沿海海洋高等学校建设和高等学校涉海专业发展。支持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西部边疆高等学校建设。

专栏26 教育扶贫工程

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所确定的连片特困扶贫攻坚地区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加快连片特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将新生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转化为高素质劳动者,有效缓解自然环境承载压力,根本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开展区域、城乡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加强片区内中等职业学校特色优势专业建设。面向生态保护区实施教育移民,提高连片特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标准和扩大覆盖面。鼓励教师在边远艰苦地区长期从教。率先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源,每年专门安排1万名左右专项高等学校招生计划,实行定向招生。加大现有国家教育发展项目对贫困地区的倾斜力度。

(二)加快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加大对中西部教育发展支持力度。公共教育资源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加大东部发达地区支持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鼓励东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扩大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支持中央部委属高等学校和东部地区高等学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启动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率先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和学前教育,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小班化,基本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加快提升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完善教育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调整教育结构等方面为全国教育现代化起引领示范作用。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作为衡量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

(三)推动民族教育加快发展。

优先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提高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水平,201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0%,少数民族人口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加快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55%,双语地区学前两年教育基本覆盖。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加快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在教育基础薄弱民族地区改扩建、新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接收初中毕业未升入普通高中就学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支持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发展。完善对口支援机制,指导和协调各省市加强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教育工作。

积极稳妥推进双语教育。在双语地区建立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相衔接,国家课程为主体、地方课程为补充,师资和教学资源配套,教学模式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双语教育体系。加强双语幼儿园、义务教育寄宿学校、双语普通高中建设,根据实际推进各民族学生合校和混班教学。开发双语教育教材、课外读物、多媒体等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方法研究。建设一批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推进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向培养双语、双师型教师转变。通过增加编制、定向培养、“特岗计划”、对口支援、加强培训等措施加强民族地区双语师资队伍建设,并在绩效工资发放、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语教师岗位倾斜。建立双语教学质量评价与督导机制,完善与双语教学配套的升学考试、就业等政策措施。

加快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根据民族地区特点和实际,推广“9+3”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在部分地区实行“二一分段”或“3+1”初中职业教育。联合文化、旅游等部门重点支持一批以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民间工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的职业院校和特色专业。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面向民族地区招生规模,到2015年普通本专科少数民族学生占全国在校生的比例达到8%。进一步完善内地民族班办学和管理体制,办好内地西藏、新疆班,提高民族预科班办学质量。启动实施少数民族高端人才培养计划,继续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支持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和民族院校特色专业建设,培养民族地区留得住、用得上的各类人才。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主题活动,鼓励内地学校与民族学校开展“结对子”、“手拉手”活动。组织修订适合各学段特点的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在基础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中,将基本的民族常识和民族政策作为重要内容,因地制宜地将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活动纳入地方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中。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在民族院校和部分民族地区高等学校开设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课程。

专栏27 民族教育发展工程

落实中央要求,继续加大对西藏、新疆及四省藏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民族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基础薄弱县改扩建或新建普通高中学校。加大对边境地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统筹城乡教育发展。

制订城乡学校布局规划。按照常住人口规划学校布局。统筹考虑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趋势,科学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加强新兴城市(区)和县镇的学校建设,引导学龄人口有序流动。合理规划农村学校布局,保留和办好必要的村小学和教学点。建立布局调整规划论证、听证制度,中小学校撤销与合并要公开征求意见,严禁强行撤并。

统筹规划城镇建设和学校布局。实行城市开发建设和学校建设同步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学校建设同步规划。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城乡结合部延伸。探索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与高新技术开发区和产业聚集区配套建设,形成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的产业生态系统。

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發展机制。逐步统一城乡教育规划、建设标准、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和管理体制,探索城乡教育联动发展新模式,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

合理规划学校的服务半径和办学规模。综合考虑人口、地理资源、环境、交通、经济等多重因素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特点布局学校,确定学校服务半径,防止学生因上学距离过远而失学。鼓励采取开通校车等多种形式解决学生就学的交通问题。严格控制新建学校在校生规模,不搞超大规模学校。

(五)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进一步提高内地(大陆)与港澳台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实效。鼓励和支持港澳台地区教育机构到内地(大陆)合作办学、科研合作、互派教师授课、共同举办学术会议及建立产学研基地。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内地(大陆)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港澳台地区学生的相关政策和办法,扩大招生规模。积极推动岛内全面承认大陆高等教育学历。

促进海峡两岸、内地与港澳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深化。搭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台湾、珠三角与港澳的教育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教育交流合作基地。支持珠海横琴新区和平潭综合试验区教育发展。鼓励和支持海峡两岸、内地与港澳地区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密切相互间的校际交流、学术交流和人员交流。

九、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

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到2015年,我国教育体系更加开放,国际合作、区域合作、校际合作呈现新的格局,教育的国际、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大幅度增强,初步建成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和有影响的国际教育、培训中心。

(一)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推动教育双边、多边和区域教育交流合作。扩大政府间学历学位互认,积极推进我国与周边国家以及联合国相关机构、欧盟、上海合作组织、东盟、非盟、阿盟、美洲国家组织等全球性和区域性组织的教育合作。培养、选派高级别专家进入相关国际组织,参与国际教育政策、规则和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完善涉外教育监管体系。

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重点支持一批示范性中外合作教育机构或项目。积极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完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保障、办学评估、财务监控、信息披露和学生投诉等机制。有计划地引进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研究制订外籍教师聘任和管理办法,支持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

(二)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到2015年全年来华留学人员达到36万人次,逐步扩大政府来华奖学金规模,重点资助发展中国家优秀学生。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支持高等学校积极参与和举办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学术会议,加大资助优秀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力度。逐步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办成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国际论坛。

积极参与文化走出去工程。支持国际汉语教育。完善孔子学院发展机制,加强国际汉语师资队伍建设,探索建立高等学校毕业生海外志愿者服务机制,推动汉语国际地位提升。组织对外翻译优秀学术成果和文化精品,建立面向外国青年的文化交流机制。向世界宣传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和经验。

(三)提高服务国家对外开放能力。

服务对外贸易、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强化对外贸易特别是转变外贸方式急需人才的培养。紧密跟踪我国企业境外投资合作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努力实现投资、商品和人才同步“走出去”。加大对我国主要对外援助国急需人才的培养培训,更好地支持受援国经济社会发展。

加强国际问题研究。与有关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区域和国别研究行动计划,组织高等学校对国家安全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进行长期跟踪研究。加强高水平国际问题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政治素质高、外语好、业务精、善于对外沟通并开展国际合作的专家学者。加强对非通用语人才和对发展中国家及中小国家研究人才的培养。建立一批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心,为国家外交战略和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咨询服务。

加強边境学校建设。优先支持边境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引进优秀教师,提高办学水平。支持地处边疆、海疆的高等学校充分发挥服务国家外交、促进国际合作交流的作用,扩大招收相邻国家留学生规模,加大对外汉语教学,建立对外学术交流基地。

积极开展教育国际援助。配合国家外交战略,有计划地开展对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援助,为发展中国家培养培训专门人才。把培养教师、医生、管理人员等受援国急需人才作为重点援助项目。鼓励高水平教育机构海外办学。

专栏28 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

支持、引导办好一批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国际联合实验室。实施大学校长和骨干教师海外研修培训计划。实施出国留学资助计划,到2015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规模达到2.5万人。实施留学中国计划,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逐步扩大来华留学规模,其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规模2015年达到5万人,使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继续支持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

十、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立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提高师德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显著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到2015年,初步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一)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

优化教师教育结构。调整优化教师教育布局结构,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综合大学积极参与、开放灵活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科学预测教师需求,合理规划师范教育规模、结构。提高师范生培养层次,根据培养质量和就业情况,调控师范院校、专业的招生规模。调整师范教育的宏观结构,加大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职业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规划建设一批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加强学前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开展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试点。

改革师范生招生制度。师范生实行提前批次招生录取,加强录取过程中的面试环节,探索开展教师职业性向测试,将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依据,录取乐教、适教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

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建立免费师范生进入、退出和奖励机制,改进就业办法,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到农村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的专业成长和长远发展。鼓励地方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采取提前招生、公费培养、定向就业等办法,吸引优秀学生攻读师范专业,为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边远地区学校培养大批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骨干教师。

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加强师范生师德和文化素质教育,注重通过文化熏陶培养教师气质。加强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训练。提高新增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调整师范教育类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推动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相结合,探索“4+1”、“4+2”中学教师培养模式。强化教学实践环节,落实师范生普遍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建设一批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积极推进教育硕士培养改革试点。

建立教师教育质量保障制度。制订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标准、教师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师范教育类专业评估,探索教师教育机构资质认证,形成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和质量保障制度。

(二)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定期注册、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聘任和评优奖励的首要依据,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教育渗透到职业培养、教师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切实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订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每年组织推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大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修订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奖励规定,完善国家教师表彰制度,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国家制订基本评价标准,各地区制订具体评价标准。探索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中小学教师业内评价机制,健全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推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中小学教师。加大教学工作在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评价中的比重,探索实行学校、学生、教师和社会各界多元评价办法。

改革学校人事管理制度。制订高等学校教师编制标准和幼儿园教师配备标准。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鼓励地方政府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提高编制标准。按照“总量控制、统筹城乡、结构调整、有增有减”的原则,探索更加科学的编制管理办法。推动《教师资格条例》的修订工作,完善教师资格制度。制订中小学校长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定期注册试点,建立“国标、省考、县聘、校用”的中小学教师职业准入和管理制度。建立五年为一周期的教师资格定期注册制度。扩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符合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的职务(职称)制度。制订中小学教师、高等学校教师和职业院校教师聘任制办法。建立健全招聘录用、考核评价、培训和退出等各级各类教师管理机制。全面实行聘任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新进人员公开招聘制度。推进管理人员职员制度建设。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不适应教学岗位需要的教师实行离岗培训,培训后仍然不能适应教师岗位要求的,可以实行调岗或另行安排工作;不符合教师资格标准要求的人员依法调整出教师队伍。

专栏29 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

制订优秀教师到农村地区从教的具体办法,探索建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创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全员培训模式,多种措施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扩大实施范围。创新教师教育体系和培养模式,探索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培训新模式,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机制,建设支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教学资源平台。完善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开展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建立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和办法,探索建立教师退出机制。探索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三)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推进《教师法》的修订工作,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稳步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实施工作。对长期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推动面向教师的社会保障房建设。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

创新农村教师补充机制。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积极推动地方采取到岗学费返还、补偿、代偿等措施吸引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扩大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坚持高年级师范生到农村学校教育实习一学期制度,健全城鎮教师支援农村教师制度,完善鼓励支持新任公务员和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学校支教的政策。

加强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各级政府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校聘用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中青年创新团队,引进优秀外籍教师。继续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人才项目。完善职业院校兼职教师制度,允许职业院校自主聘用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在职称、待遇上打破学历限制。创新薪酬分配方式,探索协议工资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

专栏30 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师培养计划,通过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实施的培训计划,五年内对全国义务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教师以及义务教育校长和农村幼儿园园长实施一轮全员培训。实施边远艰苦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工程。

(四)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

实施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各地制订教师培训规划,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分层分类分岗培训。中央财政支持实施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主要支持农村教师培训,到2015年对550万名中西部农村教师普遍开展一次培训。扩大音、体、美、外语、科学等学科紧缺薄弱教师培训的规模,加强幼儿教师、特教教师和班主任培训。继续实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加强县级农村教师培训机构基础能力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区域性农村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落实学校公用经费5%用于教师培训的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设立教师培训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

改进教师培训体制机制。完善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估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创新教师培训模式,采取短期集中、带薪脱产研修、远程教育、学术交流、海外研修和校本研修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建立教师培训与教师考核、教师资格再注册和职务聘任等相挂钩的机制。制订校本研修计划和管理制度。将学校业务骨干所承担的培训工作计入本人工作量,并在工资待遇、考核评定中予以充分体现。

加强教师专业实践。依托大型企业和高等学校建设一批职业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培训一批“双师型”骨干教师。落实职业院校教师企业实践制度,资助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并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依托高水平大学建立一批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基地。推动高等学校与企业合作,加强工科专业教师的实践研修。

十一、加强教育条件保障

完善教育投入保障、使用和管理机制,实施教育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加强学校运行保障,提高学校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形成支撑国家“十二五”发展目标的保障体系和教育强国的物质基础。

(一)全面落实教育投入政策。

切实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体制,增加教育投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年预算和执行中的超收收入分配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障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推动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用于教育的比重。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附加,落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比例计算教育资金的政策,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拓展社会投资渠道。推动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推动有关部门出台教育捐赠便利性措施,落实公益性捐赠所得税前扣除政策。支持设立各种形式公益性教育基金会和学校基金会,拓宽社会教育捐赠的渠道。完善教育捐赠经费的监督管理制度。

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制订非义务教育阶段收费标准调整的程序和办法。各级学校收费标准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依据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逐步加以调整。

专栏31 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改革试点

探索政府收入统筹用于优先发展教育的办法,完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投入体制。探索高等学校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的机制。根据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研究制定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

(二)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效益。

加强教育规划与经费安排的衔接。坚持以规划引领投入、引领建设,通过科学规划提高教育投入的宏观效益。认真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经费的宏观结构,通过科学安排增量,优化教育投入结构。制订并严格执行教育重大工程项目规划制度,严格按照规划安排教育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

明确新增教育投入重点。新增教育投入主要用于促进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中央安排的教育建设项目对西部地区和集中连片困难地区取消县级配套资金。省级财政重点支持本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学校预算管理,提高学校经费管理水平。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对重大财务支出实行领导班子集体决策。稳步推行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制度。加强经费监管,完善监督制度,对虚报数据、套取资金等违法违纪行为加大查处力度。严格教育经费审计制度,重点完善各级学校校长特别是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健全财务公开制度,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定期公开财务收支的细则,确保各级政府和学校用好教育经费,发挥最大效益。

(三)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学校基本建设制度。政府保障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投入,公办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和高等学校基本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推动地方各级政府统筹学校布局规划,完善“十二五”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科学安排教育基本建设投资,并纳入基本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建立中央预算内投资教育项目绩效评价制度。鼓励各级政府出台对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建设规费的优惠政策。

化解学校建设债务风险。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债务化解工作。基本化解中央部屬高等学校债务风险。统筹研究解决农村普通高中学校债务。通过中央财政予以奖补等措施,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化解学校债务风险。防止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出现新的负债建设。

落实学校建设标准。继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标准,加强学校建设的专业指导和技术服务。推动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制定和完善校园建设规划。加强学校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标准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保证校舍安全、适用,防止追求建设豪华学校。

改进学校基本建设管理。积极探索“代建制”,鼓励各级政府探索学校基本建设融资机制。加强建设项目管理,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健全项目实施程序,做到程序公开透明,使所有教育项目可操作、可监控、可评估。

(四)提高学校运行保障能力。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建立义务教育学生公用经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各地政府制订公办幼儿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和地方高等学校生均拨款标准和公用经费标准。创新学校拨款体制机制,促进教育财政政策和教育发展政策有机结合。在完善经费监管制度的基础上,扩大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完善高等学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绩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

(五)加快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

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发布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全面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与应用,建设先进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坚持标准先行,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探索数字校园、智能教室建设,建立沟通学校、家庭、社区的学习网络。到2015年,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基本实现班班通,数字化校园覆盖率达到50%以上。

推动优质资源的开发、集成与共享。出台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启动建设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支持、引导、激励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机构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各级各类教育所有课程的教育资源库和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保护中华语言文化资源。

提高、发展教师的信息化技能。强化教师教育资源库建设,探索建设“未来教室”,作为教师教育和实践创新的重要平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全员培训,组建多种类型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到2015年,85%以上的教师基本具备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技能。推动信息化和教育教学改革有机结合,鼓励各地大胆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改革试验。

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与生存能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大力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强化校园网络的管理与规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

建设全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完善教育统计和基础信息系统。建立国家教育基础信息库,开发教育管理应用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监测分析系统和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在建设和应用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教育基本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

专栏32 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

提高农村中小学多媒体远程教学水平,为农村中小学75%的班级配备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中西部农村地区有计算机教室的中小学达到50%以上。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整合、开发和引进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库和共享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较完备的国家级和省级教育基础信息库以及教育质量、学生流动、资源配置和毕业生就业状况等监测分析系统。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深刻变革。

十二、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教育规划实施的领导。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长期堅持的重大方针,并将落实“三个优先”的情况、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和本规划情况,作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规划实施的中期评估和年度监测制度,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将各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的学校、联系责任和工作情况向社会公布。

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扎实推进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能力。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法。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的组织,扩大覆盖面。加强在优秀青年教师、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并加强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工作。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等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加强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培训,提升教育管理能力。开展一轮面向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和校长的公共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提升与媒体和社会沟通及处置公共事件的能力。

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和行风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基本形成体现教育系统特点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决惩治腐败和治理行业不正之风,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规范学校收费行为,树立和维护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加强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建设,对严重违反职业道德和学术道德的行为加大惩处力度。

(二)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

落实责任分工。对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制订实施方案。对改革和发展的重点任务,制订时间表、路线图并向社会公布。加强国家和地方教育规划、教育总体规划和分项规划的衔接。

加强监测评估。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和跟踪监测。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收集编辑教育改革发展案例,及时总结各地在实施规划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推广先进经验。

加强社会监督。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状况,主动接受家长、社会、媒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监督。将社会各界对规划的意见和建议作为规划调整的重要依据。

(三)加强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宣传。

构建立体化宣传网络。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宣传工作的领导,推动各地各高等学校指定专门的通讯员、观察员、评论员和新闻发言人,通过培训、组织开展宣传活动等多种形式,提升教育新闻舆论引导能力。发挥教育电视台、报刊社作用,建立教育系统新闻宣传联络协调沟通机制,按照中央关于教育工作、关于宣传工作的要求,形成横向和各类媒体密切联系,纵向与各级教育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有效对接的立体化宣传网络。

做好宣传工作。提升各级教育宣传部门的组织策划能力,组织各级教育宣传部门深入挖掘、大力宣传教育战线的感人事迹,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重视教育的成功做法,大力宣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先进典型,以典型人物、典型经验推动教育工作。制订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大力开展普法教育。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大权威信息发布力度,大力宣传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本规划的思路、举措、方案,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加大对重大教育政策的宣传与引导,支持媒体对教育事件的全面准确报道,共同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确保校园稳定安全和谐。

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教育系统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建设。加强教育系统稳定风险评估和监测,建立高等学校安全稳定工作部省校三级联动研判制度。继续推进高等学校后勤改革,建立学生食堂运行长效机制。在各级各类学校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

教育科研发展五年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4

1.学习本课十个生字,掌握字音,字形 ,能准确的组词应用.2能正确在田字格中书写结构正确书写端正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操.重点: 掌握书写规律,规范书写.教学准备: 课件、字贴。教学过程:

1.将本课所学汉字按字形结构分类.左右结构: 纵刹灿镶缝 上下结构: 霞范负紫染

2.学生自主认读生字,观察字形结构特征,讨论组词.3.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组词.选词应用 4.指导书写.范写 注意: 笔画少处要疏松些,笔画多处要紧凑些.“镶缝”左右相等,右面笔画较多,要写得紧凑.“缝”的要贴着中间部分要写在竖中线上,“像”的右半部分写得要紧凑 教师范写学生仿写

纵;左窄右宽偏旁的第一个折横有落在横中线上 课件出示其他左右结构的字学生观察讨论书写方法 试写评价独立写板演

范负紫上小下大紫的折落在横中线上 霞染上下相等 自主练习2.火烧云 教学目的: 1.让学生识字本课11个生字,引导学生掌握不同生字的写法.2.认识汉字形神兼备的物点.做到规范书写.重点: 怎样把生字写好,写美.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写得一手好字代表着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希望同学们努力练一手好字 我们这节课就通过学习2课的生字书写,来练习形神兼备的书写方法。

二、识字。1.学生自主识字.2.小组同学汇报交流.3.全班交流.三、指导书写。

归类认识字形特点,观察字的间架结构。

a.观察9个左右结构的字,看清左右部分所占位置。b.观察3个半包围结构的字,看清各部分所占位置。c.集体讨论一些需要注意的字,教师可范写。如,“罐氧”。③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做好写字准备。④学生自己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⑤即时展示学生作业,师生评议。听写词语

①抄写、记忆词语表中的词语。

②听写。订正。1.整体观察字形结构,将其分类。2.左右结构:罐弱恼何耻情堆洁朴 半包围结构厨氧腐 3.具体指导汉字书写.左右结构:罐恼何耻情洁左窄右宽,字呈方形,右旁写紧凑.左右相等朴 左小右大堆

半包围结构:适能力右上两部分写紧凑,包围部分写舒展。4.学生练习,教师随机指导。语言实践

①抄写课文中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句。②找几位同伴合作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四、抄写练习。《歌词两首》写字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字的特征及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写法并能灵活应用。教学用具: 课件、卡片。教学过程:

一.认读本课生字。(课件出示)(1)自由读指名读。(2)齐读。(3)用字组词选词造句 二.学写生字。

(1)左右结构的字。

1、出示小黑板: 煤惨抛帐挥

2、齐读,这几个字的字形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字形长方,右旁写紧凑些。

3、出示小黑板:帐

说说这些字和上面的四个字有什么不同?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写时左右相等,“矿”要左小右大(2)上下结构的字。“弃”字上下均扁宽,笔画要写舒展,字形稍长。(3)上中下结构的字。

“衰豪”都是上中下结构的字,写时要上扁窄,中宽,下稍宽,中托上盖下。(4)半包围结构的字。

“冈”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字形窄长,被围部分向右突出。

三、学生练习写,教师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评 五总结

《狼牙山五壮士》写字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字的特征及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写法并能灵活应用。教学用具: 小黑板、卡片。教学过程:

一.认读本课生字。

(1)读课文圈画生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指名读用字组词选词造句 二.学写生字。

(1)左右结构的字。

1、出示小黑板:掩拖批狠瞄钉

2、齐读,这五个字的字形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掩”“批”右旁几部分写紧凑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瞄

生仿写

另几个字小组讨论书写

6、出示小黑板:喷呱砸说说这些字和上面的六个字有什么不同?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写时要右大左小,“斩“上下不对齐判上下对齐(2)上下结构的字。

“昂”字形稍长,上窄下宽,两部分均扁。(3)半包围结构的字。

“截”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两部分均写舒展。

三、学生练习写,教师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评。《捅了马蜂窝》写字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13个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字的特征及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写法并能灵活应用。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读本课生字。

(1)读课文圈画生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指名读用字组词选词造句 二.学写生字。

(1)左右结构的字。

1、出示小黑板:墙凌

2、齐读,这两个字的字形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写时要注意左小右大 3 在田字格中指导墙字 生仿写 另几个字小组讨论书写 课件出示绕陶偏

说说这些字和上面的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写时要左窄右宽,上下对齐(2)上下结构的字。

“菊篱”字形稍长,上窄下宽,两部分均扁。素上下相等下边要紧凑些

(3)

幽书写时以横中线和竖中线为轴进行书写(4)半包围结构的字。

“遥磨”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两部分均写舒展。

三、学生练习写,教师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评。《渡河少年》写字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课文中13个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和半包围结构字的书写要领。2.写好例字,要求写得正确、端正,结构比例恰当。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二教学过程

1.读课文从课文中圈画出13个生字。2.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3.生字组词。选词造句。4.观察字形。按结构分类。

左右结构的字有:论、溪、铺、佩、狂、旺、彩、炼。上下结构的字有:旱、炎、益。半包围的字有:毯、启。

5.描描写写。先让学生说说哪个字比较难写,然后进行范写。三书写指导 “论、溪、铺、佩”左窄右宽,右旁写紧凑些。“狂、旺、彩、炼”左高右低,上下不平齐。“旱、炎、益”上小下大,两部分均写扁些。

“毯、启”左下写舒展,右上稍小,两部分写紧凑。四学生练写 1.学生先描红。

2.在练习本上练习书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写字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11个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字的特征及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写法并能灵活应用。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读本课生字。

(1)读课文圈画生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3)指名读用字组词选词造句(4)观察字形按结构分类。二.学写生字。

(1)左右结构的字。

1、课件出示:披灌烛搂福焰

2、齐读,这六个字的字形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这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注意字中撇的变化,要写准确。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字

生仿写

另几个字小组讨论书写 课件出示堵碗

说说这些字和上面的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写时要左小右大,上下不平齐(2)上下结构的字。“苹商”“”上扁下大下边要紧凑些。

(3)

书写时以横中线和竖中线为轴进行书写

三、学生练习写。先描红。教师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评。《风》写字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左右结构、上下结构、上中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字的特征及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写法并能灵活应用。教学用具: 小黑板、卡片。教学过程:

一.认读本课生字。(1)指名读。(2)齐读。二.学写生字。

(1)左右结构的字。

1、出示小黑板:混涛沟傍

2、齐读,这四个字的字形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这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字形长方,右旁写紧凑些。

3、出示小黑板:散腥牌

说说这些字和上面的四个字有什么不同?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写时要右旁稍宽,“牌”上下不平齐。(2)上下结构的字。

“秃”字上下均扁宽,笔画要写舒展,字形稍长。(3)上中下结构的字。“暴”“晕”都是上中下结构的字,写时要上扁窄,中宽,下稍宽,中托上盖下。(4)半包围结构的字。

“尿”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字形窄长,被围部分向右突出。(5)独体字。

“瓦”字形稍长,笔画写舒展。

三、学生练习写,教师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评。《雷雨》写字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字的特征及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写法并能灵活应用。教学用具: 小黑板、卡片。教学过程:

一.认读本课生字。(1)指名读。(2)齐读。二.学写生字。

(1)左右结构的字。

1、出示小黑板:掠枯钝隆瀑

2、齐读,这五个字的字形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这五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隆”“瀑”右旁几部分写紧凑。

3、出示小黑板:旷耀

说说这些字和上面的五个字有什么不同?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写时要左小右大,上下不平齐。“旷”右旁写舒展。“耀”右旁写紧凑。(2)上下结构的字。

“昌”字形稍长,上窄下宽,两部分均扁。(3)左中右结构的字。“柳”“潮”“鞭”都是左中右下结构的字,字形扁宽,左右放中间收,上下高低错落,不平齐。

(4)半包围结构的字。

“辽”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两部分均写舒展。

三、学生练习写,教师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评。

《血染的实验报告》写字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12个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半包围结构字的特征及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写法并能灵活应用。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读本课生字。

(1)读课文圈画生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指名读用字组词选词造句 二.学写生字。

(1)左右结构的字。

1、出示小黑板:碍瞧

2、齐读,这两个字的字形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写时要注意左小右大 在田字格中指导墙字

生仿写

另几个字小组讨论书写 课件出示控括统择描捷

说说这些字和上面的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写时要左窄右宽,上下对齐 出示扫讨论应如何书写 练习书写左右结构的字(2)上下结构的字。

置”字形稍长,上窄下宽,两部分均扁。赏上中下相等上宽下边要紧凑些

(3)

幽书写时以横中线和竖中线为轴进行书写(4)半包围结构的字。

“巡”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两部分均写舒展。

三、学生练习写,教师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评。《开天辟地》写字课教案 教学目的:

1、掌握本课13个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字的特征及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写法并能灵活应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读本课生字。

(1)读课文圈画生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2)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3)指名读用字组词选词造句(4)学生观察字形,按结构分类。二.学写生字。

(1)左右结构的字。

1、课件出示:玻璃殊

2、齐读,这两个字的字形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写时要注意左短右长,左低右高,上下不平齐。3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字 生仿写

另几个字小组讨论书写

课件出示促隐源说说这些字和上面的两个字有什么不同?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写时要左窄右宽,上下平齐,字呈方形。

7.出示噪

说说这个字有什么特点?

左右结构的字写时左小右大,左旁上提,右旁上匀,上紧凑下舒展。

8、出示剩

观察这个字有什么特点?

左右结构的字,写时要左窄右宽,左紧密右舒展,左旁笔顺先中间后两旁。(2)上下结构的字。

“型盗”上大下扁,上边两部分写紧凑,下稍宽托住上边 “罪帘”上扁下大下边要紧凑。

三、学生练习写,教师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评。五小结 挑山工 教学目的:

1、掌握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字的特征及写法,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培养学生细致敏锐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课生字的写法并能灵活应用。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读本课生字。

(1)读课文圈画生字在语言环境中识字(2)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指名读用字组词选词造句 二.学写生字。

(1)左右结构的字。

1、出示:胳膊阶膝倍 诵悄杖拴

2、齐读,这个十字的字形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写时要注意左窄右宽,“炸洪枕”右旁几部分写紧凑 3 在田字格中指导书写 4 诵读仿写 另几个字小组讨论书写

6、出示喧捆

说说这些字和上面的几个字有什么不同?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但写时凑要左小右大,捆上下不对齐(2)上下结构的字。“货”字形稍长,上宽下扁,两部分均扁。(3)半包围结构的字。

“扁”字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两部分均写舒展。

三、学生练习写,教师指导。

四、学生作品展评。《愚公移山》写字教案 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十一个生字的写法, 能准确的组词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操

教学重点:掌握书写规律,规范书写 教学准备:课件、字帖 教学过程:

一、将本课所学汉字按字形结构分类

二、学生自主认读生字,观察字形结构特征,讨论组词

三、组合作交流,汇报组词.四、指导书写 范写 注意:

“移洼娥”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渤锄”左中右结构,左小右大,右旁写舒展。“霄寡”上下结构,上宽下窄,字形窄长。“箩筐妄”上扁下宽

“痴”半包围结构被围部分稍右,五、自主练习

六、评价

《杨子荣打虎》写字教案 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十一个生字的写法, 能准确的组词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操 教学重点:

掌握书写规律,规范书写 教学准备:课件、字帖 教学过程:

一、将本课所学汉字按字形结构分类

二、学生自主认读生字,观察字形结构特征,讨论组词

三、组合作交流,汇报组词.四、指导书写 范写 注意:

“扮喘促”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架臭”上下结构,上宽下窄,字形窄长。“痴”半包围结构被围部分稍右,五、自主练习

教育科研发展五年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5

一、现状及原因析

(一)现状分类

1、工作时间:三倒班

2、加班情况:没有加班情况(如果有一个班长不干的,特殊情况加班)

3、工种划分:技术工种

4、工资情况:现工资为2900元/月,来公司7年,最初工资160 元/月,转正后1800元/月,不到一年就升为班 长工资2100元/月,到现在调整为2900元/月。

5、工作地点:天车车间

6、工作环境:夏天温度高于50度,灰尘比较大。

7、岗位设置:天车主任1名,3个天车班长,每个班27个天车 工。

8、工作关系:

9、工作范围:处理设备事故,人员安排。

10、工作流程:上班签到以后,7:30开调度会,7:45给班里边开班前会,处理上个班次遗留下的问题,加强设备,设备维护。

11、工作内容:加强设备,现场监督操作情况,设备维修,加强设备点检。

12、工作专业性:专业性较强

13、劳动强度:新员的培训,出了一些设备事故都是自己处理。劳动强度比较大。

14、人员流动:人员流动比较大,一个月自己的班里面有2-3个新工人。

15、人员需求:现在缺2个天车工。(甲班)

16、任职要求:天车工初中以上文化,18-35岁。必须是男性。学徒工110元/月,开小车1300-1400元/月,开大车1700-2400元/月。

17、、做到优秀达到的条件:班里面不出设备事故。

18、福利补贴:福利方面是中秋节每人两个月饼,过年李总视察所看到的那个班每人50元补助。

(二)原因分析

经天车班长反映,人员流动大,一般10至半个月人培养出来就不干了,环境适应不了,灰尘大,温度高。所以人员流动较大。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及措施

小学五年教育发展规划 篇6

以党的xx大精神为指导,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认真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核心,把学生培养成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后备人才。

二、总体目标

1、整体目标:未来五年期间,将继续坚持立足人本重发展、立足投入重效益、立足务实求创新、立足校本创特色,将我校办成个性鲜明、质量上乘、现代化水平较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省级模范初中,成为扬州乃至省内有一定知名度的精品学校。

2、规模指标:根据施教区人口状况,学校办学规模为40~45个班级,每个年级13~15个班级,在校学生数在2400人左右。教职工人数为150人左右。

三、管理思想

1、确定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建章立制,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使学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

2、落实科学发展观,特别关注人全面、协调而有个性的发展,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创建和谐学校。

3、明确“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坚持以制度规范人、以情感调动人、以机制激励人。

4、追求管理精致和管理品位。

四、师资素质:

1、学历层次:专任教师合格学历达100%,本科学历达85%以上。教师普通话、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100%合格。

2、业务水平:(1)培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2)培养高邮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5~7人,教学骨干10~15人,教坛新秀3~5人。(3)30%的教师能在市范围内上公开课或发表论文。

3、政治素质:热爱教育、忠于本职、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违法犯罪率为零,每年新增党员1~2人。

五、教育、教学质量:

1、健全德育管理制度,加强德育科研,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特色。

2、在校生行为规范合格率达100%,违法犯罪率为零。

3、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99%以上,教学质量位居全市前列。

4、学生体育达标率98%以上,近视新发病率控制在20%以下。

5、学生在市艺术节、运动会等活动中争创佳绩,在扬州市及以上各类比赛中要提高获奖名次,增加获奖人数。

6、继续本着平民化、大众化的思想办好“宏志班”,扩大规模。

7、每年承担市级以上大型公开教学活动1~2次。

8、加强特色教学,继续凸显邮文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积极创建体育和艺术教学特色。

9、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六、教学科研

1、实施“科研兴校,内涵发展”战略。教育科研遵循“源于教学,服务教学,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原则。

2、实施“名师工程”,

促进岗位成才。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3、深入开展适合新课程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改革。

4、做好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力争人人有课题,个个能参与。

5、加强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

6、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教师的经验总结或论文在市以上获奖或报刊杂志上发表,争取每年40篇(部)以上。

七、办学条件

以三校联动为契机,大力进行校园软、硬件的建设

1、校舍、场地、设施:(1)建设标准化的塑胶跑道。(2)建设一个广播电视演播厅。(3)改善教师办公条件。

2、教学装备:(1)新添置一个化学实验室、一个物理实验室、一个生物实验室、一个学生电子阅览室。图书室确保生均每年增加图书1册。(2)学生人数与上网计算机比达8:1。(3)建设校园网,在每个教室配备多媒体教学系统。

3、创建“平安校园”,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4、创建省级“绿色学校”,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

5、加强学校食堂、商店的食品卫生管理,杜绝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教育科研发展五年规划 Microsoft Word 文档 篇7

选题背景

中国的舞龙舞狮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的起源和发展与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演进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具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民族性、传统性、历史性、文化性和竞技性等社会特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舞龙舞狮运动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兴起。然而龙狮运动在中国作为一种现代的体育运动项目,当前正处于起步阶段,在长远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龙狮运动发展的战略研究与规划,是丰富龙狮文化精神文明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同时也是促进龙狮运动得到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经之路。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中国龙狮运动发展现状

龙狮运动的广泛传播。舞龙舞狮运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项目,2006年龙狮运动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华民族是由56个成员组成的大家庭,各民族都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华夏祖先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龙”描绘的有声有色:它是“龙麟凤龟”四灵之首,是“龙龟象鹤”四寿之头,它更是吉祥庆瑞被膜拜为神兽之冠。在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生活世界里,龙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如今,有着华夏民族精神象征的舞龙,雄浑豪妆,气势磅礴,广泛在祖国辽阔疆域的东西南北流传。只要有华人聚居的世界各地方就有舞龙飞腾滚跃。尤其是在高校,龙狮运动得到较好的发展。高校龙狮运动具有投资小、开展迅速、技术水平高等特点。自1998年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成立我国第一支高校舞龙队以来,我国已有150多所高校相继开展了舞龙舞狮运动。高校开展龙狮运动已掀起一股热潮。20余年间,高校龙狮运动已经成为龙狮这个大家庭中的一股新生势力,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取得的成就。高校龙狮运动已成为主力军。继湖南师大体育学院成立的第一支龙队发展至今,中国已有几十所院校开展了龙狮课程试点教学,一些非体育院校也开设了龙狮运动选修课程。这对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改善身体素质、提高个人意志品质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近年来,龙狮相关赛事也是一起又一起,高校龙狮队伍无疑已成为中国龙狮运动发展的领跑者,各大院校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重视也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以2008年12月江苏省首届大学生龙狮锦标赛为例,来自江苏14所高校的14支舞龙队、7支舞狮队参加了比赛。这些队伍成员全部由18-22周岁的在校大学生组成。由此可见龙狮运动在高校中的普及程度。

龙狮表演成为全国各地各种庆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政府主导的标志性建筑落成仪式、运动会开闭幕式,还是民间自发的商场工厂开业典礼、红白喜事都能见到舞龙舞狮的风采。龙狮运动作为一种具有民族风情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扮演者无法替代的角色,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多的是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代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代表着华夏子孙审美情趣、团结向上和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龙狮运动发展存在的问题

发展不均衡。从社会学角度考察分析,我国龙狮运动目前尚处于初步阶段,龙狮发展存在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由于文化差异,龙狮运动主要在东南部地区盛行,尤其东南沿海等城市,而在内陆地区尤其是西北省市龙狮运动开展甚少,从而导致地区发展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龙狮运动的发展2)龙狮运动主要在高校开展迅速,而在民间发展缓慢,民间龙狮队伍主要用于节日庆典等。相对而言技术较为落后,动作较简单。以湖南省为例,作为我国第一支高校龙队(湖南师大体育学院舞龙队),为湖南省龙狮运动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湖南师大体育学院舞龙队的发展与湖南师大体育学院的师资是分不开的,这为龙狮运动的发展提供了系统而又科学的理论指导。3)年龄分布的不均衡,龙狮运动的主要参与人群主要集中在大学生这一年龄阶段,高校为龙狮运动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因此更多的大学生愿意参与龙狮运动,而初高中生参与龙狮运动者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对龙狮运动的普及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专业师资薄弱。师资的匮乏是阻碍龙狮运动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培养舞龙舞狮运动教练的专业院校甚少,龙狮运动教练员不仅需要扎实的技术、丰富的参赛经验,更多的是需要有夯实的理论基础,这对龙狮运动的发展至关重要。以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为例,师大舞龙队教练员雷军蓉老师具有多年的执教经验、丰富的科研理论基础,多次在国家以及世界大赛上展露锋芒并取得优异成绩。让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专业人才培养上面在一定程度上对龙狮运动的推动提供了优秀的师资资源。

宣传力度不够。我国的龙狮运动已经发展到一定的规模,然而其表演壮观程度与媒体的宣传力度很难成比例。群众缺乏了解龙狮运动的渠道,相比田径、球类等赛事,媒体对龙狮比赛的宣传几乎没有,这对龙狮运动的大面积推广有很大的抑制作用。作为一项具有民族性的体育运动,媒体应该加大对这项运动的宣传与推广,将更多地龙文化传递给大众,这是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继承,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发扬。因此,协调与新闻媒体间的关系不容忽视。

缺乏理论支撑。随着全国各大龙狮赛事的推广,龙狮运动在各地快速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龙狮运动爱好者进入专业院校学习龙狮运动专业技术。查阅近十年龙狮运动的相关资料,在龙狮科研领域,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专业文章不到数十篇,加大龙狮运动方面的科研将为推动龙狮运动快速傳播提供坚定地理论基础。

发展模式不明确。我国龙狮运动的发展战略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各级龙狮协会的社会影响力、知名度在行业内都未能显现出来。龙狮运动的发展与其商业化密切相关,商业化推广对龙狮运动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

发展战略与规划

中国龙狮运动发展战略与规划制定的依据

2016年7月26日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年)》,提出“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体育项目,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目的是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和《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文件的相关要求和部署,充分发挥武术在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武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武术事业的发展必将带动龙狮运动的大面积推广。由此可见,中国龙狮运动发展战略与规划的制定对我国龙狮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中国龙狮运动发展的五年战略规划

宏观战略目标。积极协调与新闻媒体之间的联系,从而加大媒体对龙狮运动的宣传力度,在视觉上冲击更多的人群;加大各专业院校龙狮运动开展的资金投入,让更多的高校学生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为龙狮运动未来五年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专业执教人员;加强传统龙狮运动文化内涵的钻研,充分挖掘精神层面的财富;创新技术动作,加入更多新颖且符合人体科学的难度动作以便增强龙狮运动的观赏性;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制度,让比赛更加公平、公正,推动更多的群众加入到队伍中来;将龙狮运动作为一种沟通媒介,积极主动将这项具有典型中国风的运动推广到世界各地。

战略规划“三步走”。根据中国龙狮运动的发展现状,舞龙舞狮运动应从实际出发,在未来年时间内遵循“三步走”战略规划。

第一步规划(2016-2018年):这一阶段在于高校人才的培养,在各大高校开设舞龙舞狮课程,让更多的高校学生参与到这项运动中来,去深入了解这项民族传统运动,努力让60%的高校设立龙狮运动选修课或建立龙狮专业队伍,为龙狮运动发展奠定群众基础;在全国各大体育高等院校中开设龙狮运动专修课程,培养高水平龙狮运动员,并对这些运动员进行教学培训,努力将他们培养成能够独立带领队伍的优秀教练员,为龙狮运动发展奠定师资基础;挖掘、整理与龙狮运动有关的教材、书籍、期刊论文,同时加大龙狮运动的科研力度,为龙狮运动发展奠定理论基础;进一步完善龙狮运动相关制度、法规,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保障比赛的公正、公平,为龙狮运动的发展奠定制度基础;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普及龙狮运动文化知识,为龙狮运动的发展奠定认知基础。

第二步规划(2019年):进一步完善龙狮竞赛相关制度,提高竞技龙狮运动人数,以竞技龙狮为龙头从而带动龙狮运动的整体发展;进一步加大高校舞龙舞狮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培养出技术全面、比赛经验丰富、理论基础扎实的全面型人才;将龙狮运动进一步简化,从而将龙狮运动引入各中小学,为我国龙狮运动的发展储蓄后备人才;将龙狮运动引入到各大社区,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普及民族传统体育知识,从而避免我国龙狮发展出现失衡;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大力推动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龙狮运动的招商,以形成龙狮产业链和扩大龙狮运动占有市场。

第三步规划(2020年):派出专业队伍出国开展教学交流,提高龙狮运动在世界各地的知名度从而让更多的国家加入到龙狮运动这个大家庭中来;创办龙狮运动专业期刊,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科研队伍中,从而提高龙狮运动的理论基础;创办更多龙狮赛事,提高龙狮赛事的市场占有率。

结论与建议

结论。龙狮运动是一项民族性运动,它象征着华夏子孙,龙狮运动的继承与发展是传承华夏文化、传递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龙狮运动在全国各地的推广;我国龙狮运动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师资团队,而师资建设仍是当下需要加快推进的;我国龙狮运动现阶段还处于初级阶段,各项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新闻媒体的宣传对龙狮运动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上一篇:节后“跳龙门”,成功跳槽三项准备下一篇:农村小学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