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规划

2024-08-29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规划(通用9篇)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规划 篇1

教育存在着地域差别、城乡差别,学前教育更是如此,城乡差距更为严重,具体体现在园舍条件、管理水平、教师素质、保教质量等方面。如何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水平、如何使农村的孩子也能接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多年来,我们采取多种措施、开创多种形式、探索多种途径促进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整体提升和快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积极采取措施 规范办园秩序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税费改革的初步实施,我县办园情况曾一度出现比较混乱的局面。城区,个体办园大量涌现;农村,村办园也逐步演变为个体园,给管理带来了很多难题:一是依法办园的意识淡薄,未经审批擅自办园现象严重;二是办园水平不高,设施设备简陋,房屋、户外活动场地狭小,存在安全隐患;三是人员配备不齐、不足;四是卫生保健、教育教学工作不规范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制约和严重影响着我县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本着对事业负责、对孩子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我们决定从整顿办园秩序、规范办园行为开始,增强依法管理的力度。经多方努力,2001年我县出台了《平阴县幼儿园管理规定》,对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县教育局下发了《关于对全县幼儿园、学前班登记注册工作进行普查登记的通知》,为宣传好这些政策,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幼教法规宣传周”活动,通过电视、广播、宣传车、设立宣传街、张贴标语、印发材料、召开会议等形式向社会广泛宣传学前教育的方针、政策、举办幼儿园的条件、申批程序等,让社会对举办幼儿园的标准和程序有了清晰的认识。2002年依法对全县232处幼儿园进行了登记注册检查,对于符合条件的颁发了办园许可证,对达不到办园条件的幼儿园下达整改通知书,对少数未经注册擅自举办、不服从管理的幼儿园,严格按照法律程序,给予了停止办园的处罚。之后,按照“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指导思想,自2006年起实施了幼儿园“年检”制度,对年检合格幼儿园进行通报,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进一步规范了办园行为,形成了良好的办园秩序。

二、着眼长远发展 提升办园水平

几年来,面对各自为政、村村办园的现象,结合上级文件精神,本着“有利于资源配置、有利于加强管理、有利于家长接送、有利于素质提高”的原则,制定了《平阴县农村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发展规划》,对农村幼儿园布局调整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各乡镇依据村镇发展总体规划,以方便幼儿就近入园和兼顾办园效益的原则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按照“相对集中、扩大规模、改善条件、提高档次”的要求对辖区内的幼儿园进行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合点并园”活动,全县村级幼儿园由2000年的305处,合并为目前的132处,提升了办园规模和效益、增强了办园活力。

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实施了分类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办园水平。目前我县有省级实验园1处、市级一类园5处、市级达标乡镇中心园11处、县级规范化幼儿园31处, 学前教育基本形成了“县实验园为示范,乡镇中心园为骨干,村办园为主体,个体办园为补充”的良好发展格局。

三、拓展优质资源 促进事业发展

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带动整体提升是我们多年来的好传统、好做法。我县实验园、一类园、中心园和城区几处公办幼儿园办园条件高、师资力量好,是学前教育中的骨干力量,为充分发挥它们的自身优势和品牌效应,每年都要组织一次全方位开放活动,为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提供学习、观摩的现场,以促进整体提高。此外还通过组织帮扶结对、幼儿园互动等形式向村办园和个体园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管理经验,并定期进行人员之间的流动学习,努力实现均衡发展。

建设和管理好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关键,为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其管理水平,几年来,先后召开了“乡镇中心幼儿园管理现场会”、“农村村办幼儿园管理现场会”、“个体幼儿园办园经验交流会”、“《纲要》试点园观摩活动既素质教育研讨会”等,为中心园的学习交流搭建互动的平台,为辖区内的各类幼儿园提供学习、观摩的现场。通过软件、硬件一起抓,有利地促进了整体水平的提升,使乡镇中心园真正成为当地学前教育的“教学研究中心、教师培训中心、信息资源中心和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带动村办园和民办园蓬勃发展。

四、提升队伍素质 增强发展后劲

我们始终把建设一支“素质优良、作风严谨、敬业爱岗”的幼教师资队伍作为提高保教质量的重点来抓。首先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提高文化修养和专业素质,并通过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业务活动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一是严把入口关。实行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持证上岗。分别于1998年和2003年对全县幼儿教师进行了资格审定工作,幼儿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二是培训灵活多样。多年来,为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先后举办了各类培训班,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技能、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升。三是业务活动行之有效。通过开展教学能手评比、优质课评比、论文评比,师德演讲比赛、自制玩教具评比、组织骨干教师外出参观学习等活动,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业务活动中,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四是加强课堂教学特色化建设。提倡教师的个性化、特色化教学,推进课堂教学创新。通过开展“送课下乡”、“城乡交流课”“创新课观摩”等活动,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水平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更为灵活,有力促进了课堂教学水平的大面积提高。五是强化“科研兴教”意识。引导教师围绕幼儿园教育教学开展园本教研,鼓励各幼儿园结合工作实际承担或参与省、市级实验课题,目前,共承担济南市“十一五”规划课题4项(县教研室、实验幼儿园、机关幼儿园、龙山小学幼儿园各1项)、县“十一五”规划课题6项。六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几年来,随着提升工程的深入推进,各幼儿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内容充实的活动,使教师的理论素养进一步提升、科学探究精神不断增强,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我县学前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被评为“济南市托幼工作先进县”。今后我们将继续按照“城乡发展均衡化、办园条件标准化、园所管理规范化、保教质量优质化”的目标,加强管理指导、规范办园行为、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办园质量,促进我县学前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规划 篇2

1 农村职业教育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 有利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贵州省“三农”的主要问题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与市场不适应, 需求不旺, 流通不畅, 部分农产品滞销卖难;需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现代农业。这是当务之急, 是农村改革深化的重要课题。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都需要新型农民, 而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就是培养新型农民的最主要手段。新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农业专业化的增强都对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民已不能简单地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而需要更新知识和技能, 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为此,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是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发展现代农业, 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1.2 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广大农村劳动力素质更好地发展农村社会的客观需要。2007年末, 贵州省常住人口3975万人, 其中农村人口2852.8万人, 占全省人口的71.76%。就业人员2280万人, 其中乡村从业人员1822万人, 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1634.7万人, 农村富余劳动力超过500万人。2006年, 贵州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5.1万人,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5万人。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为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技能条件。2006年《贵州省职业与成人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了贵州省职业教育发展的前景。《规划》要求到2010年, 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将达到16万人, 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 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40万人以上。“十一五”期间, 为社会输送50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和18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1.3 有利于提高农民职业技能, 促进农民收入增收

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 可以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适用技术, 提高农民应用先进、实用农业科技的意识和能力, 有利于建立和完善农村技术推广体系, 使其能经常、持久发挥作用。农民掌握了专业技术, 就有了致富的本领, 拓宽了致富的门路。

1.4 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 位于长江、珠江上游, 全省岩溶地貌占国土面积的61.9%,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少水流失和石漠化严重。改革开放以来, 贵州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大幅度提高, 但传统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 为提高农产品产量, 过量使用化肥、不当施用农药以及不科学的污水灌溉等问题依然严重, 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制约因素。吴邦国在贵州考察提出“发展教育事业、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贵州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大计。”因此, 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提高农民素质, 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等自然资源, 有利于贵州的生态环境建设。

2 贵州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农村职业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有偏见, 重视不够

我国职业教育一向处于受歧视的状态。普通教育被视为通往权力和地位的阶梯, 能为社会培养出“精英”;而职业教育, 被称为“次等教育”, 是针对那些升学无望的人而开办的补充式教育。农民不愿意把自己子女的第一志愿报在职业学校上, 就读于农村职业学校只是很多农民迫不得已的选择。据贵州省教育厅的统计资料, 2007年,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33.3万人, 其中在校农林类学生数12578人。上大学, 在体面的岗位上工作才是他们为子女确立的真正目标。再加上,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农村职业学校招生难成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有就是对“农”字的理解过于狭窄, 往往仅局限于传统农业。所以农村职业教育急需培养的是第一线和第二、三产业的专业技术人才, 但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却在很大程度上与目标有所偏离;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落后, 适应不了经济的发展, 也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2.2 对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的指标, 教育经费投入的不足, 制约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的成本远远高于普通教育, 需要更多的投入。但事实上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远远少于对普通教育的投入。2007年贵州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合计207.09亿元;中等职业教育经费11.41亿元, 占财政总投入的5.5%, 中等职业教育下的职业高中教育经费2.85亿元, 其中用于农村的仅0.089亿元;普通高等教育经费29.2亿元;义务教育经费137.34亿元。与义务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比重严重不足。农村职业教育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很弱, 资金投入不足已成为农村职业教育滞后的基本原因。

2.3 职业教育资源匮乏,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师资问题始终是制约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十五”期末, 贵州职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仅为52.5%。据《贵州省领导干部手册》的资料, 2000年, 贵州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19.43万人, 专任教师1.15万人, 生师比为16.89:1。按同比计, 2007年, 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33.34万人, 则教师总量应达到1.97万人, 而实际教师总数9954人, 至少应增加1万人。可见, 贵州省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数量是严重不足, 而且还呈逐渐减少趋势。教师整体素质不高, 且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比例失衡, 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不足。据2007年贵州教育统计资料, 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文化课教师占46.7%, 其中职业高中占58.78%, 成人中专占45%。文化课教师比例仍然偏高, 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另外, 由于农村职业学校的客观条件艰苦, 待遇不高, 对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缺乏吸引力。导致高职称教师严重缺乏, 中等职业学校副高级以上职称只占18.3%。种种原因使农村职业教育师资缺乏, 尤其是“双师型”教师更加缺乏, 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共计9885人, 其中具有专业课、实习指导课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只有1455人, 只占整个专任教师14.7%。

2.4 职业教育改革滞后

2006年, 贵州省完成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5.1万人, 超额7.18%完成教育部下达14万人招生任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5万人, 超计划数65.1%。虽然从统计数据上看, 贵州农村中接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民数量大大的增加, 但实际上农民技能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据陈宁华从教育对象、教育条件、教育效果三个方面对我国31个省市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综合状况综合评价, 贵州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综合评价排名第27名, 其中教育对象排名第29名、教育效果排名第31名。可见贵州省农村职业教育总体水平是相当落后的。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在课程和专业设置方面的不合理, 职业教育不仅需要理论课的学习, 更重要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能够把专业课知识直接指导学生用于实践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同时贵州省职业学校在推出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方面滞后, 一些培训学校跟不上发展需要, 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往往面临培训方式老套、培训理念落后、实践设备器材缺乏且陈旧等问题。还有就是一些职业学校招生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进行, 盲目招生, 造成部分学员就业积压。

3 加快发展贵州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3.1 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 社会上包括广大农民对职业教育有偏见, 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 首先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一方面, 要充分认识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长期以来, 许多人习惯将普通教育视为“正统教育”, 而将职业教育看作“次等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一直未获得其应有的地位。另一方面, 要用与时俱进的态度来认识农村职业教育本身, 积极改革农村职业教育以适应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实际表明, 大多数适应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变化要求、办得很好的农村职业学校无不转变了观念, 甚至为了更好地服务好农村经济和社会, 设置了适应农村现代化对新型人才需求的专业, 并进行了相应的课程改革。同时, 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面都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要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树立起职业技术人才观念, 为社会培养出所需技术人才。只有社会各界人士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才能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从而贵州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服务。

3.2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投资, 建立多元投入机制

将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 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建立多元经费投入机制, 不断扩大资金支持及培训规模, 满足农民对培训的需求。

政府部门应根据专业情况制定职业学校学生人均经费标准, 划定举办者和学校分担经费的责任, 各级政府应将职业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保证职业教育财政拨款持续增长。增加专项经费, 加速职业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事业只依靠政府财政投入还远远不够, 必须借助社会、企业和个人力量。政府应采取激励政策, 建立激励机制, 积极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农民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 支持参与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资金投入的企业和个人, 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根据学校特色兴办相应的企业, 在审批、税收、财政补贴、信贷、政策等方面给予适当的优惠措施。利用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实用技术性强、与企业具有天然紧密合作关系特点, 积极吸引企业对相应职业学校的投入。政府还应宣传、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对农村职业教育投资, 争取更多的社会资本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形成政府部门、社会资本、企业和农民都投入、参与农村职业教育事业的多元投入机制。

3.3 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以建设“双师型”职教师资队伍为目标, 以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为支撑, 以推进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为动力, 通过制度创新和广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教师全员培训, 充实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完善制度、加强交流, 促进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适应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不断充实职业学校教师数量, 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 必然对职业教育教师数量的补充提出新的要求。因此, 需要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 培养和吸收一大批优秀人才充实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同时, 建设一支有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首先要针对这支队伍特色不明显的现状, 优化队伍的结构, 重点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能力。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 形成以全省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训基地为主体、校本培训为基础的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建立教师到企业进修实践的制度, 职业学校教师要能够定期到与自己所教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考察、实践、进修。

3.4 创新农村职业教育体制和机制, 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加强农民技能培训, 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农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 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一方面, 要立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培养出所需要的各种职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 要根据剩余劳动力资源的特点和各种劳动力稀缺地区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 开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 实现劳动力跨地区的合理流动。在专业设置上, 拓广思路, 坚持实际、实用、实效原则, 围绕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的需要制定发展规划, 立足当地自然资源优势, 走与当地经济建设发展相结合, 与支柱产业相结合, 与骨干企业相结合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贵州省政府办公厅, 贵州年鉴社.贵州年鉴[M].贵州年鉴社, 2007.

[2]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远东出版社, 2007.

[3]陈宁华.我国农民职业教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8 (2) .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规划 篇3

【代表委员】

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模范教师吴正宪替农村小学生和家长递上了一份特殊的建议——为农村小学生“加椅背”。

她说,国家近年来在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公平上做了诸多努力,缩小了城乡间教育发展的差距。但她在河南、河北、甘肃、贵州、山西等地进行教师培训时,她和其他教师曾深入一些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教学点,看到学生们整日都坐在没有靠背、“摇摇晃晃”的简易板凳上听课,倚在不稳定的课桌上写字。

“我看了非常揪心。”吴正宪说,“如果长时间坐在没有靠背的凳子上学习,学生容易产生近视以及脊柱弯曲异常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我希望当地能引起重视,为孩子们添张有靠背的椅子。”

一些代表委员表示,尽管我国近年来加大对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农村教育各方面变化显著,但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不少农村地区仍存在办学条件差、教学设施不到位等问题,仍需持续加大投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为贵州省六盘水市实验小学的教师,吴明兰代表怀揣着的是西部高海拔地区410万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学生。她说,由于我国以秦岭为界集中供暖,西部部分高海拔地区的学校基本无取暖设备。许多学生被冻肿冻伤,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

“我希望国家能将高海拔、高湿寒地区纳入集中供暖工程范畴,拨付专项资金解决这些地区学校教室供暖工程问题,让孩子们读书不要受冰冻之苦。”

【教育部门】

2014年,中央共投入“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资金492.4亿元。其中,“薄改计划”310亿元,初中工程50亿元,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经费132.4亿元。

【家长、学生】

自从搬进了新学校,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潘店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张新慧写字再也不冻手了。

“现在的学校可漂亮了,教室是楼房,有暖气,比家里暖和,我们再也不用穿得像个大笨熊似的上课了,写字也不冻手了。餐厅的饭菜花样儿多,很好吃。有足球场、塑胶跑道、媒体教室……”

据德州新闻网报道,2014年秋季开学,潘店镇镇政府筹资2100万元,按照省级标准新建的潘店镇中心小学已投入使用,吸引了周边30多个村庄的孩子入学,目前已有近900名学生。学生家长满意,一位家长说:“学校的环境以及师资,比县城的学校不差,没想到,在家门口学生也能上这么好的学校。”

将农村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提高40元,提高农村教育保障水平

【代表委员】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人大常委会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主任李东福说: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经费来源是生均公用费用,但当下,一个班级只有几个学生的村小和教学点还在贫困地区广泛存在,对于这样的学校来说,如果没有相应配套的补助与倾斜政策,生存下去是十分困难的。从总体来看,对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和保障还需进一步提高。

【教育部门】

2014年,教育部将农村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40元,中西部地区小学年生均达到600元,初中达到800元。同时,从2014年起,在提高基准定额的基础上,国家进一步提高农村寄宿制学校公用经费。

江西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 篇4

江西农村人口数相对较多,且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有二个或者以上孩子,需要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数非常多。

但目前情况是,江西学前教育资源却较为匮乏,整合挖掘力度也不够。

为此,本课题组采用抽样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江西乡(镇)、村两级学前教育资源情况进行了调研。

1.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匮乏,教育经费不足

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及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使得很多优质资源汇聚于城市,农村地区则因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长期而处于边缘状态。

财政分配体制的差异以及历史等因素加大了城乡的经济、文化等差距,也最终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相对滞后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表征,也是影响国家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全国新增幼儿园1.73万所,其中镇区(67436所)和乡村(69878所)合计13.7万所。

[1]可以看出,农村幼儿园增长较为迅速。

但我们必须清楚,这一增长是在较低或零基础上的增长,是在较低层次上的需求满足,也是对过去发展严重不足的修复。

至于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方面,以-为例,江西省财政共整合了1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学前教育发展,但仅设立农村学前教育专项资金0.5亿元,经费投入可谓严重不足。

[2]尽管,,为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入园需求,江西省下达学前教育发展综合奖补资金7.89亿元,其中7.42亿元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奖补资金用于改扩建公办幼儿园、改善办园条件、在乡村和城乡接合部新建幼儿园等,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奖励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对接受农民工随迁子女的幼儿园给予奖励性资助。

但这与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需求仍有较大差距。[3]

2.以民办幼儿园为主,公办幼儿园较少

目前江西幼儿园以民办为主,农村尤其如此。

据江西省统计局发布的20我省儿童现状监测报告显示,至去年底我省共有学前教育学校11485所,比上年增加925所,学前教育在校学生数156.3万人,比上年增加4.2万人。

但平均每三个孩子就有一个没有接受学前教育,公办与民办幼儿园比例约为1:9,大量儿童接受的是质量无法保证的民办学前教育。

[4]而据笔者实地调研发现, 2013年宁都县只有1所公办幼儿园,于都县有4所公办幼儿园,兴国县有5所公办幼儿园,其他的幼儿园都是私立的。

3.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待遇较低

据统计,2013年江西农村幼儿园教师中拥有专科以上学历的,镇区占66.9%、乡村仅占54%,比城市的76.9%分别相差10个和22.9个百分点。

而乡村幼儿园代课教师的比例却高达9.2%,镇区也有8.5%,远远高于城市2.9%的比例。

乡村幼儿园保健医(乡2.2%,城2.9%)和保育员(乡13.6%,城18.6%)的数量也显著低于城市。

[5]从数据可以得知,江西省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学历较低。

如此低学历的老师,没有受过专业的学前教育学习和培训,教学质量可想而知。

据调查,大多数学前教育采取“保姆式”教育,只要小孩在幼儿园能够安全,能够吃饱就可以了。

造成这种原因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不发达,并且农村家长不重视学前教育,学费低,民办幼儿园又缺乏财政支持,为了维持利润,节省学校开支,农村幼儿教师工资待遇自然就差,每个月工资只有几百元。

4.教学设施落后,教学设计不合理

据笔者对赣州市于都县银坑镇的几所幼儿园走访调查情况显示,无一所幼儿园的建筑面积和生均建筑面积达到《江西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规定的标准,80%的幼儿园没有运动场,有3所幼儿园在自家的住房里办学。

多功能室、活动室、音体活动室、兴趣活动室、图书资料室等等几乎没有。

由于幼儿教师缺乏对国家有关幼儿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和理解,不能很好地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缺乏现代的教学理念,许多幼儿园实行“家庭作坊式”管理模式,教师教学随意性大,要么是“保姆式”哄孩子,吃饱玩好不出事就行;要么是“小学式”教育,灌输小学知识,教学以识字、计算、写字为主,忽略了对幼儿智力的开发和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幼儿教师不能正确地处理好体育和其他各育之间的关系,不能正确地处理好智育和德育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好知识和智力的关系,不能正确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因材施教之间的关系。

二.加快江西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思路

1.组织引领:统筹规划,规范示范

要加快江西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是第一要务。

为此,各级政府需成立专门的农村学前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根据我省及各地方的具体情况,总体科学规划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并明确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为切实加强农村学前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需建立起以县为主、县、乡、村、共建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逐步构建起以农村为重点、财政投入为支撑,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严格按照赣教基字[]70号关于《江西省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中的《江西省乡镇中心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和《江西省农村幼儿园基本办园条件标准》的标准建设一批示范性幼儿园。

同时省政府应牵头成立农村学前教育研究中心,对我省的农村学前教育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我省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达到教育公平。

2.资金筹措:积极引导,拓宽渠道

要发展,投入是关键。

一是加大江西省农村学前的教育投入,并建立健全农村学前教育保障机制,将农村学前教育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使新增教育经费向农村学前教育倾斜并逐年增加。

二是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我省发展学前教育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面向大众、灵活多样、收费合理的幼儿园,引导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是当前江西农村学前教育健康、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如,政府可研究出台《江西省关于社会各界人士投资农村幼儿园的激励办法》等,试行把企业创办农村幼儿园作为是一项公益事业。

三是政府还应在银行贷款、土地规划、外资项目等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以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加速发展。

3.模式建构:借鉴创新,因地制宜

依据江西省的省情、江西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情况、江西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目标,并结合目前我国农村学前教育的实践,探讨与江西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相匹配的当下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乡、村两级学前教育发展新模式,是确保江西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科学性的关键环节。

模式建构的维度主要包括基本理念、匹配分析、目标规划、资源整合、步骤策略、组织领导、各方职责、政策制度等。

模式建构时坚持理论与实践反复论证的原则,充分听取多方的建议,反复论证模式的科学性、可行性、合理性、匹配度论证,模式建构中对各种资源的优化整合,找到一套适合江西省的省情和江西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情况的农村学前教育新模式。

4.实践管理:突出柔性,塑造特色

依据江西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现状,形成与具体发展模式相匹配的实践方略,是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包括引进模式的实施方略、内外结合模式的实施方略及自主创新模式的实施方略。

实施方略的内容应包括方针、目标、组织领导、资源管理、步骤、方式、政策、体制、机制、监控等方面。

为此,需结合江西的省情,制度出具体的实施方略:一是时间柔性管理。

二是特色资源利用。

可利用乡村特有的资源实现学前教育教学方式多样化。

三是园本课程建设。

农村幼儿园应结合农村实际,因地制宜,丰富农村幼儿园的课程内容,创设园本课程,促进农村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5]

5.师资队伍:革新观念,整合资源

农村学前教育要发展,师资是基础。

需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加快江西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纽带。

为此,需严格按照《全日制、寄宿制幼儿园编制标准》规定的教师配备要求,健全学前教育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主要渠道为:一是招聘。

应根据《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由职能部门牵头,每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定数量具有幼儿教师资格的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二是培训。

加强对农村现有学前师资的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发展农村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化进程 篇5

1、教育发展水平实现新跨越。全县学前教育一年入园率、三年入园率、小学初中入学率、巩固率等各项指标均达到标准。高中发展步伐加快,教育中心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级示范专业验收;

灌南中学成功收购外国语学校,实现初高中分离,四星创建如期接受省验收组现场评估;第二中学顺利进入“三星级”高中行列,并兼并第六中学兴办艺术分部,高中段教育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2、农村办学条件得到新改善。加大农村学校建设和改造力度,大力实施“六有”、校校通工程和“合格学校”建设。全县投入资金3586万元,改造、新建了学生食堂、宿舍,添置了寄宿生床位等。全县乡镇中小学实施“六有”工程项目181个,100接入教育城域网,学生电脑配备生机比达20:1,各农村中学积极做好合格学校创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改建专用教室13200平方米,县政府投入60万元,集中采购了实验橱柜等配套设施。顺利通过省级验收,农村小学合格学校建设也已启动,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3、教育改革激发新活力。一是推行人事制度改革。2005年在全市率先推行以“教干竞选制、教师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职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2006年,对原有改革方案进行了完善,巩固深化改革成果,教育系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二是推进评[找文章到-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大=秘=书=网=站]价制度改革,建立了以“学校公信力、校长影响力、教师作用力、学生提升力”为内容的学校考核评估体系,首次将学生家长、政协委员等列为评价主体,把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列为学校考评的重要指标,通过改革,增强了动力,促进了学校工作的全面提升。

4、教学质量得到新提升,强化目标引领,优化过程管理,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牧羊效应”“头羊效应”彰显成效,教学质量得到快速提升。中小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市的各业竞赛均取得优异成绩,2006年高考、中考、初考主要指标的提升幅度均居全市第一,教育局获得了全市唯一的“高中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和“高中教学质量进步奖”。

5、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新加强。优化培训策略,创新培训模式,多层次开展业务培训。2005年成功组织5000教师业务知识考试,达到了以考代训,以考促学的目的,在经费紧张情况下,投入资金50多万元购置图书20000余册,在全县开展5000教师“全员读书”活动,促进教师素质提高。开展“四十三百”评选活动,今年教师节期间,隆重召开了表彰大会,50万元重奖获奖教师,提高了教师工作积极性。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多渠道展开招聘宣传,严把教师进口,通过严格的考试选拔,引进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到学校任教,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学科教师紧缺问题。

但是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义务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尤其是城乡教育均衡化问题日益突出。目前,农村教育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负债问题。近年来,通过省“普九”“危改”“六有”等重点工程建设,农村中小学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但由于县镇两级财力有限,实施上述工程除少数省、市专项经费外,基本上靠承建单位垫资,而偿还债务的主体仍是农村中小学,学校背上沉重的债务,运转困难,每年开学经常有学校因欠债问题被工程队封门,许多学校的领导被债务负担所困扰,难以全身心投入工作,据统计,全县农村中小学共有债务元,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二是设施问题。在巩固提高“两基”和实施农村学校“六有”“校校通”“合格学校”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投入很大,乡镇中心校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由于经济困难仍有不足。有些完全小学、村小缺少专用教室,文体设施落后,图书资料短缺,多媒体电脑等现代化设施短缺;部分乡镇中心园长期无政府投入,办学“惨淡经营”,条件“因陋就简”,影响了幼儿入园率和保教质量,办园水平亟待提高。

三是师资问题。农村教师与县城教师相比,福利低,教学环境差,优秀青年教师流失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同时,农村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机会少,校内又没有优秀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引领,校本培训无法进行或质量不高,教师的成长缺乏指导,整体素质与城区教师差距明显。另外还有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普遍不如县城学校,这些都制约了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为了不断满意群众日益增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我县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城乡教育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证,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强化政府责任

论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篇6

论农村教育改革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教育改革,而农村教育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要从理论上进行研究和探索,更重要的是付诸实践,务求实效.

作 者:龙井仁 作者单位:郴州师专马列部,湖南 郴州 423000刊 名: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SONGLIAO JOURNAL(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分类号:F303.3关键词:教育改革 经济发展 农村

浅论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 篇7

一、认真明确办学主体,逐步完善农村学前教育工程

幼儿教育的很总要性显而易见,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推广农村学前教育是一项宏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各个部分投入许多的力量。目前的农村幼儿教育是缺乏正规性的,想要把这项浩大的工程落实好,不能仅仅单靠一个人、两个人的努力,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投入。就目前来说,大部分农村的幼儿教育并不公开化,是由个体或者是团体承办的,但要实现农村教育的完善,需要各级政府承办学前教育。在这个发展极快的社会,我们应该抓住时机加强幼儿园规范化和整顿,依靠政府和社会的帮助,加大对幼儿园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否则只是依靠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实现学前教育的正规化和标准化。政府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合理投资和规划,认认真真把整顿幼儿园教育的工作做好,切忌急功近利和形式化,促进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完善。

二、更新教育观念,加快农村幼儿教育步伐

我国的教育理念是先进的、符合实际的,广大农村的家长、幼师和学校应该认真接受和研究我国的教育理念,正确对待学前教育。首先,对于农村的幼儿,应该在日常的生活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每个儿童都还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具有无限的发展潜力,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内在潜力需要适合的客观环境,只有在适合的环境中幼儿才能有效学习和成长,而不是“玩过”幼儿时代;幼儿的性格、个性、习惯乃至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依赖自身的有效探索和有意识地训练形成的,若只是教师没有实践性的说教是达不到效果的,幼儿的成长应该是主动地学习获得,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每个幼儿都是不同的,是独立的个体,因此在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会彰显出不同的兴趣爱好和发展能力,有的孩子天资较聪颖,接受事物的速度很快,有些孩子需要更多的训练和培养,针对孩子的不同水平和发展,教师应该给予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其次,幼师和家长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素质教育中我们应该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原则,严格遵守儿童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特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水平,让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前教育中,幼师应该做到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帮助幼儿提高综合素质和水平。

三、优化幼儿园环境建设,确保农村幼儿教育走向正规化

目前农村幼儿园的环境建设并没有达到实际要求,因此加大农村幼儿园的硬件投入和完善迫在眉睫。为了保证农村学前教育的有效进行和提高,加大对幼儿园的环境建设势在必行。环境是幼儿成长的关键因素,有了良好的成长环境有利于幼儿园的工作走向正规化,为幼儿园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幼儿在幼儿园既能开开心心地玩,又能有效地获得认知能力,这样才能实现学前教育的最终目标。

1. 改善农村幼儿园的物质环境。

教育目标的确立和实现需要物质环境的支持,幼儿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农村的教育资源,和学生共同创建良好的物质环境,例如利用无毒无害的废品布置教室,还可以按照四季的特点对教室进行主题策划,让幼儿学习的环境充满童趣和生机勃勃的活力。在设定室外环境时,可以根据幼儿发展的需求设定不同的活动区域,不同的活动在不同的区域进行,让学生有秩序的进行每项活动,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规划的好习惯,给幼儿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

2. 建立互助友爱的同伴关系。

幼儿在学前阶段需要提高认知水平,其中对同学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尤为重要,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交际能力。小朋友之间的关系、幼儿和幼教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幼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起着引导作用,幼师应该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幼儿提高交往能力,让小朋友之间建立互助友爱的同伴关系,例如我们可以展开“开放小组活动”、“配对小组活动”等等,这些实践能提供给幼儿更多交往机会,丰富幼儿的课余生活。

四、增强家长教育工作,保证农村幼儿教育工作又好又快的发展

幼儿的学前教育不能仅仅依赖老师和学校,家长也是幼儿教育的关进部分,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到幼儿教育中。

1. 建立家长和教师联系册。

幼师可以为每个幼儿准备一个成长日记本,老师可以通过日记本把幼儿的成长情况反馈给家长,家长也可以通过日记本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家长在幼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地位是不能够被其他人代替的,孩子在教育中会出现很多问题,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解决。

2. 创办业余家长学校。

教师可以定期举办家长学校,利用节假日、农闲的时间让家长担任幼儿的老师,了解幼儿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在家庭中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遵守的原则和采取的措施。帮助家长培养正确的儿童教育观念,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和应尽的职责,做到因材施教、尊重孩子、宽严并济。

综上所述,农村幼儿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应该因材施教而不是急于求成,每个环节都需要高度重视,每个角色应该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全心全意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服务,促进农村教育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关注农村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由于城市发展较快,教育意识比较强,因此之前的城市孩子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随着农村的发展,人们对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虽然农村的学前教育起步较晚,但随着经济和教育的发展,也正逐渐趋于完善发展。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蓓.幼儿学前教育的具体方法[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4):13-14.

[2]陆婷.试论中大班幼儿学前教育方法及理念培养[J].才智,2012(2):10-11.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的发展对策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教育发展对策

[作者简介]牛海花(1974- ),女,河北邯郸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刘霞(1972- ),女,河北沧州人,北华航天工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近现代史。(河北廊坊065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发展农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课题编号:0608006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5-0024-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实现的必然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可以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对于新农村建设来说,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事业发展,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无论是立足当前还是着眼长远,都需要农民积极主动、科学理智地参与,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水平,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由于受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还远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农村与城市基础教育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教学水平低,教学设备落后,九年制义务教育还没有真正普及,青少年辍学现象仍然严重。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基础薄弱,经费不足,发展不平衡,办学效率低,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跟不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需求,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教育方式缺乏灵活性和吸引力。总之,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农村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仍然不能满足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鉴于当前形势,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全面搞好农村教育的宏观决策

1.国家教育投资的重点应向农村教育倾斜。我国现行政府教育投入的基本格局是: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投资重点主要在大学,对基础教育只有数量有限的转移支付;由市地、县区及乡村等各级财力来支撑不堪重负的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我们认为,中央和省级财力应重点保证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缺口”很大,不是“涓涓细流”所能奏效的,必须引来“滔滔江水”方能解除“多年少雨的万顷之渴”。

2.切实减少农民承担教育成本的份额。近年来,农村初中生大量辍学,高校的农村学生数量下降,农村特困生增加。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无力承受沉重的教育负担。这个问题大体应从三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学校裁减冗员,提高效益,降低生均培养成本;二是加大对农村特困生的扶持力度;三是对来自欠发达地区农村的学生降低收费标准,并试行家庭困难生的免费制度。现行各类学校收费标准“一刀切”,表面看似公平,实际上抹杀了城乡差别。高校学生每年交纳四五千元的学杂费,对富裕家庭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对于贫困的农民家庭则是一个天文数字。

3.真正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有关调查显示,中国现有流动人口约1.2亿人,其中有进城农民工学龄子女700万,就学难问题十分突出,一部分人已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为保障进城农民工适龄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地方政府及部门,应当认真落实国家有关规定中关于流动人口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难的问题。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收费上应予以减免。

二、准确定位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1.农村教育要为提高农村人口的基本素质服务。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但长期以来严重脱离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许多中小学沿袭单一的升学教育模式,只注重少数升学有望的学习尖子,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教育,致使广大农民缺乏知识和技能。其中少数学子“跳出农门”后远走高飞,大大削弱了当地人口素质和人才结构,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我们认为,应当借鉴当年梁漱溟办乡村教育的做法和经验,急农民所急,想农民所想,为农民服务。建议将农村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教育体系认真加以研究,在服务方向、办学方针、课程设置、教材内容、考试方式等方面与城市教育区别开来。

2.农村教育要为农业产业化服务。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是新农村建设中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劳动力密集,但文化科技素质不高,应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使他们能掌握相关科学技术,具有从事现代农业发展所需要的多种知识和技能,实现其从“劳力型”“粗放型”向“知识型”“技术型”的转变。为此,农村教育必须改革办学模式,增加为“三农”服务的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培养农民企业家和农业科技开发人才。

3.农村教育要为新农村的社会发展服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环境、乡俗民风有了很大改观。但由于受国际、国内大环境中种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广大农村还存在许多不健康、不文明、不科学,甚至丑恶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稳定和老百姓的安居乐业。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是通过教育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传播先进文化,倡导新民德、新民风,是农村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4.农村教育要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服务。我国已经有1.5亿多农民进城打工,绝大多数人由于素质低下,只能从事粗放劳动和非技术性职业,收入低微,生活动荡。在农村仍有一亿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在促进剩余劳动力转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向剩余劳动力提供基本就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就业市场和就业信息,培养他们读、写、算的基本技能,以及市场意识、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法权意识和效益意识等,使其有能力转移出去,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中去。

三、系统确立农村教育的特色内容

1.加强和完善农村基础教育。农村青少年是未来农村发展各项事业的主力军,从长远来看,提高农民素质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第一,要从政策上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受教育权的实现,坚持基础教育面向农村全体学生。第二,要进一步解决农村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第三,农村基础教育要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农村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增设一些能够适应本地经济发展的专业技术科目,使学生掌握一些从事生产和工作的实际本领。

2.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健全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要坚持“学用结合、按需施教”的原则,把农村文化教育与科技教育、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适当设置与农村经济、市场经济、乡镇企业等有关的专业和课程,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需要的新型农民。

3.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愚昧和观念落后将导致农民信念动摇、道德滑坡甚至社会动荡。所以,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新时期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宣传农村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弘扬健康向上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净化农村文化市场,培养农村文化骨干队伍,支持农村民间艺人的创作和文化活动,贴近农民生活,着眼群众利益,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农民法制素质。当前,农民法制观念非常淡薄,农村社会治安比较混乱,违法现象相当严重,必须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够真正担当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任。第一,开展法制宣传。联系农村实际,深入开展以宪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业法、种子法、农业保险法、信托法、民办教育法、农业价格法、婚姻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宣传教育,推动依法专项治理工作,农村基层干部要带头学法、守法、秉公执法,有效地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素质。第二,加大执法力度。农村社会治安还存在不少问题,一些违法犯罪行为严重干扰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必须加大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和平稳定、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第三,加快“三农”立法。近些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虽然加快了立法的步伐,但农村立法,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呼唤农民学法、守法,提高其法律意识的同时,还应加快“三农”的立法工作,如制定农民教育法、农民负担法、农村土地使用法、农业科技人才保护法、农村养老保险法、村镇建设规划法、农村医疗保障法、农业投资法等法律法规,保障农民利益,维护农村秩序。

总之,发展农村教育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各级行政和教育部门必须深刻领会“三个代表”的精神,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齐抓共管,全方位推动农村教育健康快速发展,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看,这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陈庆立.中国农民素质论[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农村教育发展面临时代挑战 篇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穷国办大教育起步,中国政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中国由人口大国向教育大国的历史跨越。在这一历史跨越中,我国农村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

——农村义务教育走向全面普及。建国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义务教育在党和国家政策引导下逐渐走向普及。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各地根据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结合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努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工作,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率不断提高。到XX年年底,完成“两基”验收的县占全国总县数的比例达到98.5%,“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

——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有较大发展。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人口接受高层次教育需求的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拉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开始以较快的速度稳步发展。据统计,XX年年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为33.3%,同时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非普通高中学校的也占一定比例。农村人口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机会有了较大提高,而且提高速度较快。

——青壮年文盲基本扫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面临的一个重要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是扫除文盲,中国政府致力于扫除文盲工作。经过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努力,扫除文盲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显著成就。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20世纪90年代的扫盲目标: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中的文盲率降到5%以下。XX年《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显示,XX年至XX年,中国青壮年文盲已经控制在4%左右。

——农村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中小学危房面积占校舍总面积的16%,且危房多数集中在农村。经过30年的建设,到XX年年底,全国农村初中和小学校舍建筑面积达81507万平方米,危房面积所占比例下降到3.6%。农村中小学体音美器械配备达标学校数的比例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老三室”改造工作不断深化,“新三室”建设正在有序推进。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

——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在我国高等教育和教师教育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据统计,XX年年农村小学专任教师达到高中阶段毕业及以上的学历、农村初中专任教师达到专科毕业及以上的学历和农村普通高中专任教师达到本科毕业及以上学历的分别占99.0%、96.0%和81.2%。

——支持农村教育发展政策不断完善。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采取了许多支持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如,“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及东西部教育对口支援、城乡教育对口支援政策等,有针对性地支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发展。

挑战

在新的发展观视野下,在新的发展阶段,农村教育要以其取得的伟大成就为起点,不断梳理和研究发展中遇到的新课题,积极地迎接时代挑战,以期在更高层次上服从和服务于农村乃至国家发展的大局。

——农村教育体系迫切需要调整。农村教育体系,按阶段可以分为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和高中教育,按类型可以分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从阶段上看,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是农村小学教育和初中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和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在保证质量基础上稳步扩大规模的问题。从类型上看,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许多地方出现了普通高中“一头热”的倾向。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成人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农村教育资源分布现状有碍教育公平。从宏观上看,中国的教育资源分配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从县域看,农村教育资源在县城、乡镇和村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农村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县城和乡镇,村级教育资源较为缺乏。县城、乡镇和村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使得农村教育发展不仅面临城乡间教育公平问题,而且面临县域内县城、乡镇和村不同层次间教育公平问题。农村教育资源的分布现状使城乡教育公平和农村教育内部教育公平的实现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农村儿童心理与教育问题凸现。我国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在城镇化背景下进行的。农村大量劳动力以农民工的形式到城镇谋求生活和发展,这种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教育产生的直接后果是,许多农村儿童以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身份,在农村和在父母所流入的城镇接受教育。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往往容易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个性,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由于缺乏稳定的生活,并且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与城镇儿童差距悬殊,加之外界相应的支持措施不健全,流动儿童也面临很多心理和教育问题。

——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空间有限。由于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与培训经费不足,加之农村教师工作时间紧,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空间有限。在许多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普遍存在,还有一些一师一校的小学,这些学校的教师要教一个或多个年级的所有课程。教师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即使有时间参加培训,也往往只能参加一个科目的培训,其他科目的培训限于教师本人的时间、精力、经费等而无法进行。这种情况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农村教师发展与培训的空间,给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农村课程相关性不强问题突出。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学生接受教育,是为建设农村,还是为流入城市,即“留农”和“离农”的问题,是农村教育研究与实践中的一个争议已久的问题。这个问题导致农村课程发展取向陷入在城市相关性和农村相关性之间难以抉择的两难困境。在当前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新阶段,农村毕业生无论是留在农村,还是进入城镇,都可以直接为农村发展服务,“离农”和“留农”是统一的。但是,由于我们不能过早地对农村学生进行城市或农村定向教育,农村课程仍然要考虑城市相关性和农村相关性问题。相比较而言,在农村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课程的相关性较强,而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课程的相关性较弱。总体来讲,农村课程相关性不强是农村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对策

当农村教育的数量增长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后,中国农村教育必须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将成为未来农村教育发展的恒久主题和战略重点。为适应农村教育发展主题和战略重点的转变,农村教育需要从不同维度作出战略应答。

——在去二元结构思维框架下重新思考农村教育发展。完善农村教育体系要从城乡二元结构中走出来,在去二元结构思维的框架下形成新的思路,也就是在教育(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社会(农村经济社会与城市经济社会)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关系定位基础上,谋划未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教育发展,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教育发展进行政策干预,重建农村教育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关系的框架,并在这一新的框架下重新思考农村教育发展问题,研究更新、更系统、更有利于农村教育发展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更有利于中国国家综合国力加速提高的具体的农村教育发展战略。

——在合理布局农村学校基础上促进义务教育高质公平发展。义务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奠基工程,高质量的农村义务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农村人口的基本保障。当前,农村义务教育要以学校布局调整为契机,优化农村师资队伍,整合教育资源,激发内在活力,不断促进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深层次推进教育公平即推进教育质量公平。在此必须指出的是,教育公平水平的提高不但不会影响优秀人才的培养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而且有助于国家经济社会均衡、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研究早已证明,贫困人口人力资源开发的的重要性要高于富裕人口。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会有效加速中国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在了解劳动力流向基础上提高农村职成教育的相关性。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是职业定向的教育,必须考虑这些受教育对象未来流向的职业和工作地点(如城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在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战略上,可以变输出地教育为主导为输入地教育为主导,并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教育。这样一来,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对象不仅获得了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而且获得了输入地的生活经验与生活能力,可以有效缩短他们的生活适应和工作适应时间,更快地进入职业角色。具体而言,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要打破“以县为主”的管理模式,由用人单位、输入地政府、输入地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机构共同管理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由国家、输入地政府、用人单位、职业学校学生共同分担教育费用。

——在做好教育需求分析基础上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的有序发展。从农村高中阶段入学率和高等教育的生源需求看,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高中阶段教育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理论上的发展空间不等于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现实空间。实际上,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农村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有效需求不足就是制约农村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效需求的两个条件是需要并买得起。据调查,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无法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路应该是,在充分估计和形成农村对高中阶段教育有效需求的基础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稳定扩大规模,从而实现有序发展。

上一篇:《学习穿袜子》小班教案下一篇:六一文艺汇演园长讲话稿